CN110352515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2515A
CN110352515A CN201880014048.4A CN201880014048A CN110352515A CN 110352515 A CN110352515 A CN 110352515A CN 201880014048 A CN201880014048 A CN 201880014048A CN 110352515 A CN110352515 A CN 110352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ra terminalis
electrode
weld portion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40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2515B (zh
Inventor
南形厚志
小笠原雅人
立花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da Corp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da Corp filed Critical Ko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52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2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2Diaphragms;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01G11/12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52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蓄电装置中,袋状隔离物具备:第1熔接部,其沿着袋状隔离物的第1端缘存在,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富余部彼此熔接;以及第1未熔接部,其位于比第1熔接部偏靠第1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袋状隔离物具备:第2熔接部,其沿着第2端缘存在,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富余部彼此熔接;以及第2未熔接部,其位于比第2熔接部偏靠第2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在蓄电装置中,第1未熔接部的宽度>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成立。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将第1电极与收纳于袋状隔离物的第2电极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的电极组装体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辆)、PHV(Plug 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搭载有二次电池作为蓄积向行驶用马达供应的电力的蓄电装置。作为这种二次电池,例如使正极电极、负极电极以及将它们绝缘的隔离物交替层叠而形成电极组装体的层叠结构的二次电池是公知的。但是,由于层叠结构要经过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隔离物按顺序层叠起来的制造工序,因此,层叠工序数变多。因而,存在生产的节拍时间长、生产率不高的问题。因此,例如研究了通过预先将正极电极收纳在袋状隔离物的内部来减少前述的层叠工序数、提高二次电池的生产率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专利文献1中,袋状隔离物是将相互面对的片状的第1隔离物(隔离物构件)与片状的第2隔离物(隔离物构件)的伸出部熔接而构成的。另外,正极电极的极耳处于从袋状隔离物突出的状态。并且,收纳有正极电极的袋状隔离物与负极电极的层叠工序是一边使位于电极组装体的底部的袋状隔离物的端缘和负极电极的端缘与定位构件抵接并对位一边进行的。另外,袋状隔离物与负极电极的层叠工序也包含将袋状隔离物搬运至进行与负极电极的层叠工序的位置的工序,袋状隔离物是在使袋状隔离物的端缘与定位构件抵接而配置到规定的位置后被搬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6-515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搬运袋状隔离物之前的定位时或是将负极电极和袋状隔离物层叠时的定位时,若在使袋状隔离物的端缘抵接于定位构件时袋状隔离物的端缘发生变形,则有可能会对袋状隔离物的搬运或与负极电极的对位带来障碍。因此,在袋状隔离物中,可以考虑增大沿着与定位构件抵接的端缘的熔接部的面积而提高与定位构件抵接的部分的刚性,但熔接部的面积增加会导致熔接所需的能量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够降低为了形成熔接部所需的能量又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层叠时的对位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上述第1电极具备从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极耳,上述第2电极收纳于袋状隔离物,并且具备从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极耳,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袋状隔离物具备:第1隔离物构件和第2隔离物构件,两者夹着上述第2电极而相互面对;富余部,其存在于两个隔离物构件中的包围上述第2电极的部分;第1熔接部,其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作为上述极耳所突出的端缘的第1端缘存在,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上述富余部彼此熔接;第1未熔接部,其位于与上述第1熔接部相比偏靠上述第1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第2熔接部,其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成为上述第1端缘的对边的第2端缘存在,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上述富余部彼此熔接;以及第2未熔接部,其位于与上述第2熔接部相比偏靠上述第2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当将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面方向并且与上述端缘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第1未熔接部和上述第2未熔接部的尺寸设为宽度时,下式成立:第1未熔接部的宽度>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
从而,将隔离物构件的富余部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的刚性比1片隔离物构件高。根据第1未熔接部的宽度>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这一式子,关于熔接部,第2熔接部的面积比第1熔接部的面积大,第2熔接部的刚性比第1熔接部的刚性高。因此,在袋状隔离物的搬运时,或是在将第1电极与收纳于袋状隔离物的第2电极层叠的工序中为了进行第2端缘的对位而使袋状隔离物的第2端缘与定位构件抵接时,能够通过第2熔接部来抑制第2端缘附近发生变形,能精度良好地进行在对位后进行的袋状隔离物的搬运、或是第1电极与袋状隔离物的对位。因此,不仅在将第1电极与袋状隔离物的第2端缘同时抵接于定位构件进行定位的情况下,而且在仅使电极收纳隔离物的第2端缘与定位构件抵接来进行定位的情况下,都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并且,使第2熔接部的面积比第1熔接部的面积大,而在不参与对位的第1端缘侧使第1未熔接部的面积比第2未熔接部的面积大,能够降低制造袋状隔离物时所需的能量。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优选上述第2电极是正极电极。
从而,在负极电极和袋状隔离物的层叠方向来看,正极电极比负极电极小。因此,与将负极电极收纳于袋状隔离物的情况相比,熔接部的面积减小,能够降低制造袋状隔离物时所需的能量。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上述第1熔接部沿着上述第1端缘的延伸方向存在于整个该第1端缘,上述第2熔接部沿着上述第2端缘的延伸方向存在于整个该第2端缘。
从而,能够抑制异物从第1端缘和第2端缘侵入到袋状隔离物内。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在壳体内具备电极组装体,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第1电极与收纳于袋状隔离物的第2电极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袋状隔离物具有:第1隔离物构件和第2隔离物构件,两者夹着上述第2电极而相互面对;富余部,其存在于两个隔离物构件中的包围上述第2电极的部分;熔接部,其存在于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端缘的延伸方向的整个上述端缘,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上述富余部彼此熔接;以及未熔接部,其位于上述富余部中的比上述熔接部偏靠上述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
从而,将隔离物构件的富余部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的刚性比1片隔离物构件高。因此,在袋状隔离物的搬运时,或是在将第1电极与收纳于袋状隔离物的第2电极层叠的工序中为了进行第1电极与第2电极的端缘彼此的对位而使袋状隔离物的端缘与定位构件抵接时,能够通过熔接部来抑制抵接于定位构件的端缘附近发生变形。其结果是,能精度良好地进行在对位后进行的袋状隔离物的搬运、或是第1电极与袋状隔离物的对位。并且,例如与在两个隔离物构件的富余部不设置未熔接部而全部设为熔接部的情况相比,熔接面积会由于具有未熔接部而减少相应的量,能够在制造袋状隔离物时降低熔接所需的能量。
另外,也可以是,在蓄电装置中,上述未熔接部存在于沿着上述端缘的延伸方向的整个上述端缘。
从而,在富余部中除了设置有熔接部的部位以外的部分全部成为未熔接部,例如与在熔接部以外的部分还设置其它熔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熔接所需的能量。
另外,也可以是,在蓄电装置中,上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其收纳有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盖,其封闭该壳体主体的开口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具备从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极耳,在上述极耳连接有导电构件和电极端子,并且上述电极端子固定于上述盖,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极耳是从上述袋状隔离物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上述未熔接部存在于上述袋状隔离物的上述极耳所突出的端缘。
从而,在蓄电装置的一个组装工序中有如下方法:在将电极端子经由导电构件分别与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极耳连接并将电极端子固定于盖而制造出盖端子组装体后,将电极组装体收纳于壳体主体内,使盖与壳体主体接合。在该方法中,盖端子组装体与电极组装体是经由极耳而一体化的状态。然后,在将与盖端子组装体一体化的电极组装体收纳于壳体主体内的情况下,电极组装体被盖端子组装体推压到壳体主体内,直至电极组装体的底侧位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附近。此时,盖端子组装体与袋状隔离物的未熔接部抵接,未熔接部挠曲。由于该挠曲,将电极组装体向壳体主体推压的力被吸收。于是,会抑制电极组装体被强力地推压到壳体主体中,限制了电极组装体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碰撞。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当将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面方向并与该袋状隔离物的端缘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熔接部的尺寸设为熔接宽度,将在上述袋状隔离物中存在于作为上述极耳所突出的端缘的第1端缘的熔接部设为第1熔接部,并且将存在于成为上述第1端缘的对边的第2端缘的熔接部设为第2熔接部时,下式成立:第1熔接部的熔接宽度≤第2熔接部的熔接宽度。
从而,能够使袋状隔离物的第2熔接部的刚性比第1熔接部高,在将电极组装体收纳于壳体主体内时,即使第2端缘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抵接,也能够抑制第2熔接部发生变形。另外,在搬运电极收纳隔离物前,或是在将第1电极与收纳于袋状隔离物的第2电极层叠时,使第2端缘与定位构件抵接来进行对位。在该对位时,能够通过第2熔接部来抑制第2端缘附近发生变形,能精度良好地进行电极收纳隔离物的搬运或是第1电极与袋状隔离物的对位。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上述未熔接部存在于上述袋状隔离物的所有端缘。
从而,能够降低熔接所需的能量。
上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既能够降低为了形成熔接部所需的能量,又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层叠时的对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电极组装体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袋状隔离物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二次电池内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通过定位构件进行对位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隔着电极组装体将盖端子组装体推压到壳体主体内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另一例的电极收纳隔离物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6来说明将蓄电装置具体化为二次电池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0具备长方体状的壳体11,在该壳体11内收纳有电极组装体12。壳体11具有有底方筒状的金属制(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的壳体主体11a以及堵塞壳体主体11a的开口部的盖11b。在壳体11内收纳有未图示的电解质(电解液)。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
如图2所示,电极组装体12具有:作为第1电极的负极电极24;以及电极收纳隔离物20,其收纳有与负极电极24的极性不同的作为第2电极的正极电极14。电极组装体12具有将多个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多个负极电极24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层叠的方向设为层叠方向。多个正极电极14与多个负极电极24以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袋状隔离物21夹在中间的状态交替层叠。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电极14、袋状隔离物21以及负极电极24从层叠方向来看为矩形状。
正极电极14具有矩形片状的正极金属箔(例如铝箔)15以及正极金属箔15的两面的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6。正极电极14在沿着一对长边的端缘中的一个端缘具有第1端缘14a。正极电极14具有从作为一个端缘的第1端缘14a突出的形状的正极极耳17。正极极耳17是在正极金属箔15中未被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16而由正极金属箔15本身构成的部分。正极电极14在成为第1端缘14a的对边的端缘具有第2端缘14b,在沿着将第1端缘14a与第2端缘14b彼此相连的一对短边的端缘分别具有第3端缘14c。
负极电极24具有矩形片状的负极金属箔(例如铜箔)25以及负极金属箔25的两面的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6。负极电极24在沿着一对长边的端缘中的一个端缘具有第1端缘24a。负极电极24具有从作为一个端缘的第1端缘24a突出的形状的负极极耳27。负极极耳27是在负极金属箔25中未被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26而由负极金属箔25本身构成的部分。负极电极24在成为第1端缘24a的对边的端缘具有第2端缘24b,在沿着将第1端缘24a与第2端缘24b彼此相连的一对短边的端缘分别具有第3端缘24c。
从层叠方向来看负极电极24和正极电极14,负极电极24的第1端缘24a的长度比正极电极14的第1端缘14a的长度长,负极电极24的第2端缘24b的长度比正极电极14的第2端缘14b的长度长。而且,负极电极24的第3端缘24c的长度比正极电极14的第3端缘14c的长度长。因此,从层叠方向来看,负极电极24比正极电极14大一圈。
袋状隔离物21是对将正极电极14夹在中间而相互面对的矩形片状的第1隔离物构件与第2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而形成的。此外,由于第1隔离物构件与第2隔离物构件形状相同,因此,分别将其作为隔离物构件22进行说明。各隔离物构件22均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聚乙烯)制成。
如图3所示,袋状隔离物21具有与正极电极14的第1端缘14a平行的第1端缘21a。袋状隔离物21在成为第1端缘21a的对边的端缘具有与正极电极14的第2端缘14b平行的第2端缘21b。另外,袋状隔离物21在将第1端缘21a与第2端缘21b彼此相连的一对端缘分别具有第3端缘21c,各第3端缘21c与正极电极14的第3端缘14c平行。
袋状隔离物21的各隔离物构件22在从正极电极14的第1端缘14a、第2端缘14b以及一对第3端缘14c伸出的部分具有富余部22a。各隔离物构件22的富余部22a是包围正极电极14的四角环状。在富余部22a中,当将沿着袋状隔离物21的面方向并且与各端缘21a~21c正交的方向(以下,设为袋状隔离物21的正交方向)上的尺寸设为富余部22a的宽度时,富余部22a的宽度在沿着第1端缘21a的部分与沿着第2端缘21b的部分中是相同的。
袋状隔离物21具备将两个隔离物构件22的富余部22a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袋状隔离物21在富余部22a中的沿着第1端缘21a的部分具备第1熔接部23a,在富余部22a中的沿着第2端缘21b的部分具备第2熔接部23b。袋状隔离物21在富余部22a中的沿着各第3端缘21c的富余部22a具备第3熔接部23c。
第1熔接部23a存在于从第1端缘21a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到正极极耳17为止的位置、以及从正极极耳17到另一端为止的位置。第1熔接部23a存在于除了正极极耳17以外的沿着第1端缘21a的延伸方向的整个第1端缘21a。
第2熔接部23b存在于沿着第2端缘21b的延伸方向的整个第2端缘21b。而且,第3熔接部23c以将第1熔接部23a与第2熔接部23b的端部彼此相连的状态存在。因此,从层叠方向来看,第1~第3熔接部23a~23c存在于袋状隔离物21的整周上。
并且,从层叠方向来看,在袋状隔离物21的正交方向上,第1熔接部23a存在于正极电极14的第1端缘14a与袋状隔离物21的第1端缘21a之间。第2熔接部23b存在于正极电极14的第2端缘14b与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之间。第2熔接部23b是从与正极电极14的第2端缘14b隔开距离的部分到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为止的部分。第2熔接部23b也存在于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上。而且,从层叠方向来看,在袋状隔离物21的正交方向上,第3熔接部23c存在于正极电极14的各第3端缘14c与袋状隔离物21的各第3端缘21c之间。各第3熔接部23c是从与正极电极14的第3端缘14c隔开距离的部分到袋状隔离物21的第3端缘21c为止的部分。各第3熔接部23c也存在于袋状隔离物21的第3端缘21c上。
将袋状隔离物21的正交方向上的第1~第3熔接部23a~23c的宽度设为熔接宽度。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为第2熔接部23b的熔接宽度W2以下。因此,下式成立:
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第2熔接部23b的熔接宽度W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比第2熔接部23b的熔接宽度W2窄。
另外,第2熔接部23b的熔接宽度W2与第3熔接部23c的熔接宽度W3相同,下式成立:
第2熔接部23b的熔接宽度W2=第3熔接部23c的熔接宽度W3。
因此,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比第2熔接部23b的熔接宽度W2和第3熔接部23c的熔接宽度W3窄。
袋状隔离物21在富余部22a中的沿着第1端缘21a的部分具备第1未熔接部23d。第1未熔接部23d是在袋状隔离物21的正交方向上与第1熔接部23a相比偏靠第1端缘21a的部分。第1未熔接部23d沿着第1端缘21a的延伸方向存在于整个第1端缘21a。第1未熔接部23d是两个隔离物构件22的富余部22a未彼此熔接的部分。
将袋状隔离物21的正交方向上的第1未熔接部23d的尺寸设为宽度W4。该第1未熔接部23d的宽度W4比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宽。第1未熔接部23d占据了富余部22a中的大部分,第1熔接部23a的面积比第1未熔接部23d小。另一方面,在富余部22a中,在袋状隔离物21的沿着第2端缘21b的部分仅存在第2熔接部23b,不存在第2未熔接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W5为零。因此,第1未熔接部23d的宽度W4比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W5宽,下式成立。
第1未熔接部23d的宽度W4>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W5
如图1或图4所示,电极组装体12在与盖11b相对的端面具备极耳侧端面12a,并且在极耳侧端面12a具备正极极耳群17a和负极极耳群27a。极耳侧端面12a是将袋状隔离物21的第1端缘21a的端缘层叠而构成的。正极极耳群17a是通过将正极极耳17层叠而构成的,负极极耳群27a是通过将负极极耳27层叠而构成的。正极极耳群17a和负极极耳群27a是在将正极极耳17和负极极耳27向电极组装体12的层叠方向的一端集中后朝向层叠方向的另一端翻折而形成的。
如图1所示,二次电池10具有:正极端子30,其以向壳体1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盖11b;以及负极端子40,其以向壳体1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盖11b。负极端子40经由与负极端子40中的向壳体11的内侧突出的端部接合的金属制(例如铜制)和矩形板状的负极导电构件42而与电极组装体12的负极极耳群27a电连接。正极端子30经由与正极端子30中的向壳体11的内侧突出的端部电连接的金属制(例如铝制)和矩形板状的正极导电构件32而电连接到电极组装体12的正极极耳群17a。
如图1和图3所示,二次电池10在壳体11内具备将负极导电构件42及正极导电构件32与盖11b绝缘的倒U字型的绝缘构件50。
接下来,说明二次电池10的制造方法和作用。
首先,制造电极组装体12。
如图5所示,将在袋状隔离物21中收纳有正极电极14的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层叠来制造电极组装体12时,电极收纳隔离物20和负极电极24是使各第2端缘21b、24b与定位构件60抵接并被对位。
此外,定位构件60具备俯视时为矩形状的基台61。定位构件60具备从基台61的上表面61a立起设置的俯视时为L字型的第1引导件62。一对第1引导件62配设于在基台61的长边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各第1引导件62具备在对位时沿着袋状隔离物21的各第3端缘21c和负极电极24的各第3端缘24c的第1引导面62a,一对第1引导面62a在基台61的长边方向上相对。
另外,一对第1引导件62具备在对位时沿着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和负极电极24的第2端缘24b的第2引导面62b,一对第2引导面62b位于同一平面上。
另外,定位构件60在基台61具备在对位时沿着袋状隔离物21的第3端缘21c和负极电极24的第3端缘24c的第2引导件63。各第2引导件63在基台61的短边方向上与各第1引导面62a并排配置。
然后,在使用定位构件60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对位并层叠时,使袋状隔离物21的第3端缘21c和负极电极24的第3端缘24c与第2引导件63和第1引导面62a滑动接触并朝向第2引导面62b进行引导。然后,当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和负极电极24的第2端缘24b与第2引导面62b抵接时,电极收纳隔离物20和负极电极24的移动会受到限制,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第2端缘21b与负极电极24的第2端缘24b以成为齐平的方式被对位。然后,在层叠了规定片数的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后,则制造出电极组装体12。
接下来,在电极组装体12中制造正极极耳群17a和负极极耳群27a,将正极导电构件32焊接于正极极耳群17a,将正极端子30焊接于该正极导电构件32。另外,在将负极导电构件42焊接于负极极耳群27a后,将负极端子40焊接于负极导电构件42。接下来,在负极导电构件42和正极导电构件32被绝缘构件50覆盖的状态下,使盖11b贯通正极端子30的阳螺纹和负极端子40的阳螺纹,使螺母31与正极的阳螺纹螺合,使螺母41与负极的阳螺纹螺合。于是,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被紧固于盖11b。
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盖11b、正极导电构件32、负极导电构件42、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以及绝缘构件50被一体化而构成盖端子组装体53。在盖端子组装体53中,盖11b与各导电构件32、42被绝缘构件50绝缘。该盖端子组装体53与电极组装体12通过正极极耳群17a和负极极耳群27a而相连。
另外,在电极组装体12中,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中的袋状隔离物21的第1端缘21a处于与负极电极24的第1端缘24a相比靠近盖11b的位置。因此,第1未熔接部23d处于与第1熔接部23a相比靠近盖11b的位置。
接下来,将电极组装体12从壳体主体11a的开口部插入到壳体主体11a内。此时,朝向电极组装体12推压盖11b,隔着存在于袋状隔离物21的第1端缘21a的第1未熔接部23d朝向壳体主体11a内推压电极组装体12。推按盖端子组装体53的力经由正极极耳群17a和负极极耳群27a传递到电极组装体12,位于电极组装体12的底侧的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第2端缘21b和负极电极24的第2端缘24b抵接于壳体主体11a的内底面,电极组装体12向壳体主体11a内的收纳完成。然后,在使盖11b与壳体主体11a接合而封闭壳体主体11a的开口部后,二次电池10的组装完成。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1)关于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袋状隔离物21,使第1未熔接部23d的宽度W4>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W5成立。因此,能够在对位时与定位构件60抵接的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侧减少未熔接部而将第2熔接部23b的面积确保为较宽以提高刚性。因此,即使第2端缘21b抵接于第1引导件62,也能够通过第2熔接部23b来抑制第2端缘21b附近发生变形。因此,能精度良好地进行负极电极24与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对位。另一方面,在不参与对位的第1端缘21a侧,第1未熔接部23d的面积比第2未熔接部的面积大,能够降低制造袋状隔离物21时所需的能量。
(2)电极收纳隔离物20将正极电极14收纳于袋状隔离物21。从层叠方向来看,正极电极14比负极电极24小。因此,与将负极电极24收纳于袋状隔离物2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熔接部的面积,能够降低熔接所需的能量。
(3)将第1~第3熔接部23a~23c设置为包围正极电极14的四角环状。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到袋状隔离物21内。
(4)袋状隔离物21的第1未熔接部23d存在于在袋状隔离物21中正极极耳17所突出的第1端缘21a。该第1端缘21a是在层叠时的对位之际不会与定位构件60抵接的端缘,不易产生与定位构件60的抵接所伴随的应力。因此,即使增大第1未熔接部23d的面积,使第1熔接部23a的面积比第2熔接部23b的面积窄,也不易发生第1熔接部23a的剥离。
(5)将第1未熔接部23d沿着第1端缘21a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整个第1端缘21a。因此,例如,与在第1未熔接部23d还局部地设置其它熔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熔接面积,降低熔接时所需的能量。
(6)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袋状隔离物21沿着第1端缘21a具备第1熔接部23a和第1未熔接部23d,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比其它熔接部23b、23c的熔接宽度W2、W3短。因此,例如与将第1~第3熔接宽度W1~W3设为全部相同的情况相比,由于熔接宽度W1变窄而能够相应地降低将隔离物构件22彼此熔接时需要的能量。
(7)在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中,为了抑制异物侵入到袋状隔离物21内,将第1~第3熔接部23a~23c沿着第1~第3端缘21a~21c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各端缘。像这样在沿着第1~第3端缘21a~21c设置第1~第3熔接部23a~23c的构成中,使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比其它熔接部短的构成对于降低熔接所需的能量是有效的。
(8)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袋状隔离物21在沿着第1端缘21a的延伸方向的整个第1端缘21a具备第1未熔接部23d。能够通过该第1未熔接部23d来提高极耳侧端面12a的缓冲性。因此,在二次电池10的组装时,推按盖端子组装体53的力由于第1未熔接部23d挠曲而被吸收,限制了电极组装体12与壳体主体11a的内底面碰撞。其结果是,在将电极组装体12收纳在壳体主体11a内时,会抑制电极组装体12的底侧受到损伤。
(9)在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中,沿着第1端缘21a的第1未熔接部23d的宽度W4比沿着第2端缘21b的未熔接部的宽度W5宽。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沿着第2端缘21b不形成未熔接部的构成。因此,与在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设置有未熔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2熔接部23b的刚性,在电极组装体12的底部抵接于壳体主体11a的内底面时,第2熔接部23b不易变形,能够维持正极活性物质层16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6隔着袋状隔离物21相对的状态。
(10)第2熔接部23b也存在于袋状隔离物21的第2端缘21b上。因此,会提高袋状隔离物21的下端的刚性,即使第2端缘21b抵接于第1引导件62,也能够通过第2熔接部23b来抑制第2端缘21b附近发生变形。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在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层叠来制造电极组装体12时,使电极收纳隔离物20和负极电极24的各第2端缘21b、24b与定位构件60抵接。但是,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的层叠工序也包含将制造出的电极收纳隔离物20搬运到收纳架的工序、或是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搬运到进行与负极电极24层叠的工序的场所的工序。
并且,在搬运制造出的电极收纳隔离物20之前,电极收纳隔离物20收纳于搬运架,然后,电极收纳隔离物20被搬运。另外,在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搬运到进行与负极电极24层叠的工序的场所时,电极收纳隔离物20是被吸附搬运装置吸附并搬运。
在电极收纳隔离物20收纳于收纳架时,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第2端缘21b抵接于收纳架,在用吸附搬运装置吸附电极收纳隔离物20之前,为了进行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定位,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第2端缘21b抵接于定位构件。即使第2端缘21b抵接于收纳架或定位构件,也能够通过第2熔接部23b来抑制第2端缘21b附近发生变形。
○也可以是,在富余部22a的沿着第2端缘21b的部分,在比第2熔接部23b靠第2端缘21b侧存在第2未熔接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W5比存在于第1端缘21a的第1未熔接部23d的宽度W4小。
○也可以是,如图7所示,在富余部22a的沿着第1~第3端缘21a~21c的部分设置未熔接部23f。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沿着第2端缘21b的第2未熔接部23f的宽度W5比存在于第1端缘21a的第1未熔接部23d的宽度W4窄。或者也可以是,在富余部22a的沿着第1端缘21a和第3端缘21c的部分设置未熔接部,在沿着第2端缘21b的部分不设置未熔接部。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与在富余部22a中全部设为熔接部而不设置未熔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熔接所需的能量。
○可以是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与第2熔接部23b的熔接宽度W2相同,也可以是熔接宽度W2比熔接宽度W1大。总之,只要在袋状隔离物21的沿着第1端缘21a的富余部22a存在第1熔接部23a和第1未熔接部23d即可,第1熔接部23a的熔接宽度W1也可以适当变更。
○也可以是,在富余部22a的沿着第1端缘21a的部分,在正极极耳17所在的部分中隔离物构件22与正极极耳17被熔接。
○电极收纳隔离物20也可以是将负极电极24收纳于袋状隔离物21中的电极收纳隔离物。在这种情况下,正极电极14成为第1电极,负极电极24成为第2电极。
○也可以将袋状隔离物21设为不具备第3熔接部23c而仅具备第1熔接部23a和第2熔接部23b的构成。
○负极电极24被设为在负极金属箔25的两面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6,但也可以是仅在负极金属箔25的单面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6。同样地,正极电极14被设为在正极金属箔15的两面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6,但也可以是仅在正极金属箔15的单面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6。
○蓄电装置也可以不是应用于二次电池10,而是应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等其它蓄电装置。
○二次电池1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二次电池。总之,只要是离子在正极活性物质与负极活性物质之间移动并且进行电荷的交换即可。
接下来,以下,追加记载能够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其它例子而掌握的技术构思。
(1)一种蓄电装置,其中,上述第1未熔接部存在于沿着上述第1端缘的延伸方向的整个上述第1端缘。
(2)一种蓄电装置,其中,上述熔接部也存在于上述袋状隔离物的端缘上。
附图标记说明
S…收纳部,W1、W2、W3…熔接宽度,W4、W5…宽度,10…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1…壳体,11a…壳体主体,11b…盖,12…电极组装体,14…作为第2电极的正极电极,14a…第1端缘,17…正极极耳,21…袋状隔离物,21a~21c…第1~第3端缘,22…隔离物构件,22a…富余部,23a…第1熔接部,23b…第2熔接部,23c…第3熔接部,23d…第1未熔接部,24…作为第1电极的负极电极,27…负极极耳,24a…第1端缘,30…作为电极端子的正极端子,32…正极导电构件,40…作为电极端子的负极端子,42…负极导电构件。

Claims (9)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上述第1电极具备从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极耳,上述第2电极收纳于袋状隔离物,并且具备从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极耳,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袋状隔离物具备:
第1隔离物构件和第2隔离物构件,两者夹着上述第2电极而相互面对;
富余部,其存在于两个隔离物构件中的包围上述第2电极的部分;
第1熔接部,其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作为上述极耳所突出的端缘的第1端缘存在,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上述富余部彼此熔接;
第1未熔接部,其位于与上述第1熔接部相比偏靠上述第1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
第2熔接部,其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成为上述第1端缘的对边的第2端缘存在,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上述富余部彼此熔接;以及
第2未熔接部,其位于与上述第2熔接部相比偏靠上述第2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
当将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面方向并且与上述端缘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第1未熔接部和上述第2未熔接部的尺寸设为宽度时,下式成立:
第1未熔接部的宽度>第2未熔接部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第2电极是正极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第1熔接部沿着上述第1端缘的延伸方向存在于整个该第1端缘,上述第2熔接部沿着上述第2端缘的延伸方向存在于整个该第2端缘。
4.一种蓄电装置,
在壳体内具备电极组装体,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第1电极与收纳于袋状隔离物的第2电极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袋状隔离物具有:
第1隔离物构件和第2隔离物构件,两者夹着上述第2电极而相互面对;
富余部,其存在于两个隔离物构件中的包围上述第2电极的部分;
熔接部,其存在于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端缘的延伸方向的整个上述端缘,将两个隔离物构件的上述富余部彼此熔接;以及
未熔接部,其位于上述富余部中的比上述熔接部偏靠上述端缘的位置,未将两个隔离物构件进行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未熔接部存在于沿着上述端缘的延伸方向的整个上述端缘。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其收纳有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盖,其封闭该壳体主体的开口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具备从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极耳,在上述极耳连接有导电构件和电极端子,并且上述电极端子固定于上述盖,上述第2电极的上述极耳是从上述袋状隔离物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上述未熔接部存在于上述袋状隔离物的上述极耳所突出的端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装置,
当将沿着上述袋状隔离物的面方向并与该袋状隔离物的端缘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熔接部的尺寸设为熔接宽度,将在上述袋状隔离物中存在于作为上述极耳所突出的端缘的第1端缘的熔接部设为第1熔接部,并且将存在于成为上述第1端缘的对边的第2端缘的熔接部设为第2熔接部时,下式成立:
第1熔接部的熔接宽度≤第2熔接部的熔接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未熔接部存在于上述袋状隔离物的所有端缘。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CN201880014048.4A 2017-02-28 2018-02-27 蓄电装置 Active CN1103525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6918 2017-02-28
JP2017036918 2017-02-28
JP2017-036920 2017-02-28
JP2017036920 2017-02-28
PCT/JP2018/007304 WO2018159625A1 (ja) 2017-02-28 2018-02-27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515A true CN110352515A (zh) 2019-10-18
CN110352515B CN110352515B (zh) 2022-04-05

Family

ID=63370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4048.4A Active CN110352515B (zh) 2017-02-28 2018-02-27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7365B2 (zh)
JP (1) JP6669303B2 (zh)
CN (1) CN110352515B (zh)
WO (1) WO2018159625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76544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Stack type battery
JP2014038801A (ja) * 2012-08-20 2014-02-27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JP2014110160A (ja) * 2012-12-03 2014-06-1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247122A (zh) * 2012-04-13 2014-12-2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以及二次电池
CN104335408A (zh) * 2012-06-01 2015-02-0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105122530A (zh) * 2013-03-29 2015-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205406574U (zh) * 2015-03-13 2016-07-27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层压式电池
US20160322626A1 (en) * 2013-12-25 2016-11-03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6044B2 (ja) * 2010-02-10 2014-09-10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二次電池
JP2014022244A (ja) * 2012-07-20 2014-02-03 Hitachi Ltd 積層型電池
JP2016051533A (ja) 2014-08-29 2016-04-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693419B2 (ja) * 2015-02-26 2020-05-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極ユニット、及び電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76544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Stack type battery
CN104247122A (zh) * 2012-04-13 2014-12-2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以及二次电池
CN104335408A (zh) * 2012-06-01 2015-02-0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JP2014038801A (ja) * 2012-08-20 2014-02-27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JP2014110160A (ja) * 2012-12-03 2014-06-1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122530A (zh) * 2013-03-29 2015-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US20160322626A1 (en) * 2013-12-25 2016-11-03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CN205406574U (zh) * 2015-03-13 2016-07-27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层压式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515B (zh) 2022-04-05
JPWO2018159625A1 (ja) 2019-11-21
WO2018159625A1 (ja) 2018-09-07
US10777365B2 (en) 2020-09-15
JP6669303B2 (ja) 2020-03-18
US20200058452A1 (en) 2020-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5954B2 (en) Battery module
CN105531850B (zh) 蓄电模块
CN110692149B (zh) 电池模块、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US9767965B2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storage apparatus
KR102209769B1 (ko) 배터리 모듈
US20140106193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porous structur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452963B (zh) 蓄电元件、蓄电装置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US20120301759A1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insulation cover
US2012017797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econdary battery
CN106025119A (zh) 方形二次电池
US10210996B2 (en) Electrical storage module
JP7402144B2 (ja)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97693B1 (ko) 밀착 절곡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셀 접속부재를 사용하여 제조되는 전지팩
US20170358790A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US9685648B2 (en) Bus bar attachment device and bus bar attachment method
KR20130035754A (ko) 다공성 구조의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JP6911654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355109B1 (ko) 용접용 기둥을 포함하는 원통형 이차전지
EP2595219B1 (en) Current collector, energy storage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urrent collector
CN110892555B (zh)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KR102494074B1 (ko) 축전 소자
JP6398602B2 (ja) 蓄電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蓄電装置
CN110352515A (zh) 蓄电装置
KR102108208B1 (ko) 원형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원통형 이차전지
CN108023056A (zh) 电池单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