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26792U -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26792U
CN205326792U CN201521113660.7U CN201521113660U CN205326792U CN 205326792 U CN205326792 U CN 205326792U CN 201521113660 U CN201521113660 U CN 201521113660U CN 205326792 U CN205326792 U CN 205326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ng pipe
outside air
canister
air communicating
protec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136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136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326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26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26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该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包括碳罐(10)和外界空气连通管(70),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首端安装在所述碳罐(10)的通大气口(14)上,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向外界空气开放,以使所述碳罐(10)的内部与外界空气连通,其中,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位于首端的上方。在本实用新型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中,通过外界空气连通管直接将碳罐的通大气口引到较高的位置,从而能够避免整车涉水时外界水经由通大气口进入碳罐,提高整车涉水性能。

Description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碳罐,具体地,涉及一种碳罐涉水保护结构,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碳罐涉水保护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碳罐10包括碳罐本体11和设置在该碳罐本体11上的吸附口12、脱附口13和通大气口14,吸附口12通过吸附管20连接于油箱30,脱附口13通过脱附管40连接于发动机50,脱附管40与发动机50之间设有碳罐电磁阀60,通大气口14用于使碳罐内部和大气相连通。碳罐本体11中填充活性炭用于吸附油蒸气,当油箱30中蒸气饱和时,蒸气通过吸附管20进入碳罐本体11;当碳罐电磁阀60开启时,在负压作用下碳罐本体11吸附的油蒸气通过脱附口13及脱附管40脱附到发动机50中进行燃烧,从而节约能源。当发动机50达到一定负压时,碳罐电磁阀60继续从碳罐本体11吸气,此时,外界空气将通过通大气口14和碳罐本体11被吸附到发动机50中。
现有的汽车碳罐通常位于车身地板的下侧,使得碳罐的通大气口14位置较低,当汽车涉水时,水极易从通大气口14进入碳罐10,导致碳罐10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涉水保护结构,采用该保护结构能够避免整车涉水时外界水经由进入碳罐,提高整车涉水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包括碳罐和外界空气连通管,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的首端安装在所述碳罐的通大气口上,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的尾端向外界空气开放,以使所述碳罐的内部与外界空气连通,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的尾端位于首端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的尾端位于由轮罩内板、轮罩外板和轮罩挡泥板围成的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空气连通管的尾端通过连通管支架安装在所述轮罩外板上。
优选地,所述轮罩外板为后轮罩外板。
优选地,所述轮罩外板上设置有加油口,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的尾端邻近车辆的加油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轮罩外板上安装有连通管支架,该连通管支架上开设有卡孔,所述空气连通管的尾端通过卡扣卡接在所述卡孔上。
优选地,所述卡扣具有主体部和形成在该主体部周围的弹性卡钩,所述主体部呈两端开放的管状,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外界空气连通管的尾端相套接,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卡孔并正对所述轮罩外板设置,所述弹性卡钩卡接在所述卡孔的周缘上。
优选地,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通气软管、通气硬管和第二通气软管,所述第一通气软管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碳罐的通大气口上,所述第二通气软管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轮罩外板上。
优选地,所述通气硬管的前段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车身地板上,所述通气硬管的后段通过管夹固定在车辆的加油管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中,通过外界空气连通管直接将碳罐的通大气口引到较高的位置,从而能够避免整车涉水时外界水经由通大气口进入碳罐,提高整车涉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碳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碳罐、油箱、发动机三者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的车辆的俯视局部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中,外界空气连通管、卡扣、连通管支架三者装配关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碳罐11碳罐本体12吸附口
13脱附口14通大气口20吸附管
30油箱40脱附管50发动机
60碳罐电磁阀70外界空气连通管71第一通气软管
72通气硬管73第二通气软管80连通管支架
90安装支架100管夹111轮罩内板
112轮罩外板113轮罩挡泥板114侧围外板
120车身地板130加油管140加油口
150卡扣151主体部152弹性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包括碳罐10和外界空气连通管70,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首端安装在碳罐10的通大气口14上,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向外界空气开放,以使碳罐10的内部与外界空气连通,其中,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位于该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首端的上方,即在安装状态下,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高于该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首端相对于地面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中,通过外界空气连通管70直接将碳罐10的通大气口14引到较高的位置,从而能够避免整车涉水时外界水经由通大气口14进入碳罐10,提高整车涉水性能。
如图4所示,优选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被配置在由轮罩内板111、轮罩外板112和轮罩挡泥板113围成的封闭空间内。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保护外界空气连通管70,防止尘土、泥沙等进入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封闭空间与乘员舱不相通,因此能够防止从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放出的燃油蒸气进入乘员舱,引起乘员不快。图4中附图标记114表示侧围外板。
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可以安装在轮罩内板111、轮罩外板112和轮罩挡泥板113中的任意一者上,只要其位置高于首端的位置即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可以将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通过连通管支架80安装到轮罩外板112上。
由于发动机通常设置在车辆前部,导致侧围前部的温度高于后部,为避免高温引起碳罐中的燃油蒸气挥发过快,优选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安装在后轮罩外板上。更具体地,可以将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安装在设置有加油口140的左后轮罩外板上,并可以使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邻近加油口140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将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安装到轮罩外板112上。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6所示,可以在轮罩外板112上安装连通管支架80,连通管支架80上开设有卡孔,通过卡扣150将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卡接在连通管支架80的卡孔上。具体地,如图7所示,卡扣150具有主体部151和形成在该主体部151周围的弹性卡钩152,主体部151呈两端开放的管状,主体部151的一端(连接端)与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相套接,另一端(通气端)穿过卡孔,弹性卡钩152卡接在卡孔的周缘上。优选地,主体部151的通气端穿过所述卡孔并正对轮罩外板112设置,以使轮罩外板112能够对主体部151的通气端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阻止水或泥土等从该通气端进入。
外界空气连通管70可以由单独的一根管件形成,也可以由多根管件连接而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外界空气连通管70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通气软管71、通气硬管72和第二通气软管73,第一通气软管71安装在碳罐10的通大气口14上,第二通气软管73安装在轮罩外板112上。这里,设置通气硬管72能够方便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安装固定。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通气硬管72的前段可以通过安装支架90固定在车身地板120上,通气硬管72的后段可以通过管夹100固定在车辆的加油管130上,以此方式能够确保外界空气连通管70牢固可靠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包括碳罐(10)和外界空气连通管(70),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首端安装在所述碳罐(10)的通大气口(14)上,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向外界空气开放,以使所述碳罐(10)的内部与外界空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位于首端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位于由轮罩内板(111)、轮罩外板(112)和轮罩挡泥板(113)围成的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通过连通管支架(80)安装在所述轮罩外板(1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外板(112)为后轮罩外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外板(112)上设置有加油口(140),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邻近所述加油口(140)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支架(80)上开设有卡孔,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通过卡扣(150)卡接在所述卡孔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150)具有主体部(151)和形成在该主体部(151)周围的弹性卡钩(152),所述主体部(151)呈两端开放的管状,所述主体部(151)的一端与外界空气连通管(70)的尾端相套接,所述主体部(15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卡孔并正对所述轮罩外板(112)设置,所述弹性卡钩(152)卡接在所述卡孔的周缘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空气连通管(7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通气软管(71)、通气硬管(72)和第二通气软管(73),所述第一通气软管(71)安装在所述碳罐(10)的通大气口(14)上,所述第二通气软管(73)通过所述连通管支架(80)安装在所述轮罩外板(1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硬管(72)的前段通过安装支架(90)固定在车身地板(120)上,所述通气硬管(72)的后段通过管夹(100)固定在车辆的加油管(130)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碳罐涉水保护结构。
CN201521113660.7U 2015-12-28 2015-12-28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05326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13660.7U CN205326792U (zh) 2015-12-28 2015-12-28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13660.7U CN205326792U (zh) 2015-12-28 2015-12-28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26792U true CN205326792U (zh) 2016-06-22

Family

ID=56313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13660.7U Active CN205326792U (zh) 2015-12-28 2015-12-28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3267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43437A (zh) * 2018-08-20 2020-02-28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水下通气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43437A (zh) * 2018-08-20 2020-02-28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水下通气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9413B2 (ja) 車両用キャニスタの取付構造
US8961660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uel vapor recovery devic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fuel vapor recovery device
US10864817B2 (en) Onboard refueling vapor recovery system and automobile having same
CN104787127A (zh) 布置在电动汽车前格栅上的充电口总成
JP3672445B2 (ja) 圧縮天然ガスエンジン搭載バスの車体構造
CN205326792U (zh) 碳罐涉水保护结构及车辆
US20140318505A1 (en) Liquid fuel trap device
CN206539423U (zh) 集成有碳罐的空气滤清器及车辆
CN205638732U (zh) 带过滤器的碳罐装置
JP2008132989A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装置
CN202215399U (zh) 设有防护帽的碳罐
CN106837502A (zh) 一种可密封排气管
US10907584B2 (en) Vaporiz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CN205638711U (zh) 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的连接布置结构及车辆
US9555700B2 (en) Tank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2124086U (zh) 燃油蒸发系统安装结构总成及其摩托车
CN210396903U (zh) 一种燃气燃油汽车燃料转换控制装置
CN203081616U (zh) 汽车碳罐组件及汽车燃油蒸发排放系统
JP2009162054A (ja) キャニスタ構造
CN211617877U (zh) 一种具有pu降噪音层的发动机舱防火墙
JP2009298347A (ja) 燃料注入口の燃料蒸気回収装置
KR20120000208A (ko) 차량용 흡기매니폴드의 솔레노이드밸브 일체형 액추에이터
CN204152683U (zh) 吸附汽油蒸汽的碳罐
CN101881241A (zh) 用于汽车碳罐的三通阀
CN206106892U (zh) 一种车门漏液孔密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