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衍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桥衍车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摩托车,前端的立管普遍都只连接着一根撑管,然后这一根撑管再连接固定在后车架上,发动机安装固定的点与其他部件的固定点比较紧密,对发动机振动不具备缓冲作用,同时,一根撑管的受力强度较小,使得整个车架受力强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提高车架强度的桥衍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桥衍车架,包括立管和两根前车架管,两根前车架管对称固定在立管的后端且向后伸出,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每根所述第一撑杆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所述第二撑杆向后端伸出,所述第一撑杆的下端与第二撑杆之间设有第三撑杆,所述第二撑杆与前车架管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若干根所述第四撑杆从前往后依次排列,每根所述第四撑杆的一端固定在前车架管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撑管上;两根所述第二撑杆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每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对应位置临近的第三撑杆固定,另一端均向下弯折,其弯折处的前端与对应位置第二撑杆的后端固定,两根所述连接杆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前车架管固定。
采用以上结构,立管的后端对称设置两根前车架管,使车体左右受力承载性更加均衡,能降低侧翻的危险,同时,双杆的设置改进了之前摩托车单杆支撑的样式,车架受力强度增大,再加上第三撑管和若干第四撑管的支撑,也能够大大降低安装在此位置发动机的振动,随之也使得车身振动减小,能提高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所设置的连接杆可稳定第二撑杆和对应位置第四撑杆的受力状态,加强杆则稳定两根连接杆之间的展开宽度和受力强度,结构新颖,承载性好,适用范围广。
为了能多点固定发动机,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同时降低车架单点受力强度,作为优选,每根所述第一撑杆与对应位置第三撑杆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一轴套,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的后端均固设有第二轴套,两个第一轴套以及两个第二轴套均对称设置。
每根所述第二撑杆的后端与对应位置连接杆之间均设有固定杆,在每根所述固定杆的中部均设有第三轴套,两个所述第三轴套对称设置。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对称设有两根前车架管,在两根前车架管上均设有多根撑管,两边对应位置的的多根撑管均为对称设置,能提高车架强度,减小发动机引起的振动,结构新颖,美观耐用,承载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立管1和两根前车架管2等组成,两根所述前车架管2对称固定在立管1的后端且向后伸出,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下端都设有第一撑杆21,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中部固设有第二撑杆22,所述第二撑杆22向后端伸出,所述第一撑杆21的下端与第二撑杆22之间设有第三撑杆23,每根所述第一撑杆21与对应位置第三撑杆23的连接处均设有第一轴套51,在每根所述前车架管2的后端均固设有第二轴套52,两个第一轴套51以及两个第二轴套52均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撑杆22与前车架管2之间设有若干根第四撑杆24,三根所述第四撑杆24从前往后依次排列,每根所述第四撑杆24的一端固定在前车架管2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撑管22上;两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均固设有连接杆3,每根所述连接杆3的一端与靠后端的第三撑杆23固定,另一端均向下弯折,其弯折处的前端与对应位置第二撑杆2的后端固定;每根所述第二撑杆22的后端与对应位置连接杆3之间均设有固定杆6,在每根所述固定杆6的中部均设有第三轴套53,两个所述第三轴套53对称设置;两根所述连接杆3之间水平固设有加强杆4,所述加强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前车架管2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把前车架管2对称焊接在立管1的后端,前车架管2向后伸出,在前车架管2前端的下部焊接固定有第一撑杆21,第一撑杆21的下端向下斜向后支出,在第一撑杆21中部的后端面焊接固定有水平向后伸出的第二撑杆22,在第一撑杆21和前车架管2受力时,第二撑管22可以起到受力分解的作用;另外,在第二撑管22和第一撑管21之间还斜向焊接有第三撑管23,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结构,承载受力稳定性好,同时,在两边的第二撑管22和前车架管2之间均焊接有三根第四撑管24,相邻的两根第四撑管24呈锥形结构,并分别与对应位置的第二撑管22或前车架管2形成三角形框架结构,整体结构紧凑,多根管件组合形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结构,受力分解均匀,所形成的车架强度提高。
连接杆3、加强杆4和固定杆6与其他管件焊接固定成型,起到多方向支撑的作用,在管件中设置的多个轴套也是焊接固定,便于安装固定发动机,同时也减轻了发动机的振动效果,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得到提高。
本实用新型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