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91474U -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91474U
CN204591474U CN201520235386.4U CN201520235386U CN204591474U CN 204591474 U CN204591474 U CN 204591474U CN 201520235386 U CN201520235386 U CN 201520235386U CN 204591474 U CN204591474 U CN 2045914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belt
shock
cornerite
degre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353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亚娇
许亮
梅立波
白常勋
兰燕杰
贺燕铭
田安民
马童立
李红强
周启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Powertra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Powertra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Powertra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Powertra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353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914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914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914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包括: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由皮带连接的曲轴减震皮带轮、水泵皮带轮、空调压缩机皮带轮、助力转向泵皮带轮、第一惰轮、第二惰轮、发电机皮带轮和张紧器皮带轮;第一惰轮位于曲轴减震皮带轮的上方,水泵皮带轮位于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右上方;空调压缩机皮带轮位于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右侧;发电机皮带轮位于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左侧,位于进气歧管的下方;皮带张紧轮位于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左上方,助力转向泵皮带轮位于水泵皮带轮右上方;第二惰轮,位于进气歧管的上方;水泵皮带轮的右上方靠近排气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轮系系统布局,更易于附件的安装和维护,更有利于功率的输出。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油发动机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汽车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噪声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合理的前端轮系及附件系统布置能够有效的吸收发动机的震动和噪声,使得使用者能够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体验驾驶的乐趣。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震动和噪声比较大,不能满足驾驶人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震动和噪声大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包括:
曲轴减震皮带轮、水泵皮带轮、空调压缩机皮带轮、助力转向泵皮带轮、第一惰轮、第二惰轮、发电机皮带轮、张紧器皮带轮和皮带;
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由皮带连接的曲轴减震皮带轮、水泵皮带轮、空调压缩机皮带轮、助力转向泵皮带轮、第一惰轮、第二惰轮、发电机皮带轮和张紧器皮带轮;
其中,所述第一惰轮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上方,所述水泵皮带轮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右上方;所述空调压缩机皮带轮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右侧;所述发电机皮带轮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左侧,位于进气歧管的下方;皮带张紧轮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的左上方,所述助力转向泵皮 带轮位于所述水泵皮带轮右上方;所述第二惰轮,位于所述进气歧管的上方;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右上方靠近排气管。
可选地,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138.78°~142.78°。
可选地,所述水泵皮带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192.30°~196.30°。
可选地,空调压缩机皮带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210.80°~214.80°。
可选地,助力转向泵皮带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138.78°~142.78°。
可选地,第一惰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101.48°~105.48°。
可选地,第二惰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123.45°~127.45°。
可选地,发电机皮带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185.69°~189.69°。
可选地,张紧器皮带轮与所述皮带的包角的度数为171.69°~175.6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轮系系统布局,更易于附件的安装和维护,适当的皮带轮包角,能够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的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合适的张紧力能够防止皮带打滑,更有利于功率的输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曲轴减震皮带轮;2、水泵皮带轮;3、空调压缩机皮带轮;4、助力转向泵皮带轮;5、第一惰轮;6、第二惰轮;7、发电机皮带轮;8、张紧器皮带轮;9、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包括:
曲轴减震皮带轮1、水泵皮带轮2、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助力转向泵皮带轮4、第一惰轮5、第二惰轮6、发电机皮带轮7、张紧器皮带轮8和皮带9;
所述皮带9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将曲轴减震皮带轮1、水泵皮带轮2、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助力转向泵皮带轮4、第一惰轮5、第二惰轮6、发电机皮带轮7、张紧器皮带轮8连接;
其中,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位于发动机的下方;所述第一惰轮5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上方,所述水泵皮带轮2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右上方;所述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右侧;所述发电机皮带轮7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左侧,位于进气歧管的下方;皮带张紧轮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左上方,所述助力转向泵皮带轮4位于所述水泵皮带轮2右上方;所述第二惰轮6位于所述发动机左侧,位于所述进气歧管的上方;所述水泵皮带轮2的右上方靠近排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皮带9采用多楔皮带包裹多个附件,相较于多层皮带的布置结构,能够节省更多的空间。并且通过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顺时针转动为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提供动力。
具体地,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38.78°~142.78°。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具体地,所述水泵皮带轮2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92.30°~196.30°。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具体地,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210.80°~214.80°。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 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具体地,助力转向泵皮带4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38.78°~142.78°。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具体地,第一惰轮5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01.48°~105.48°。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具体地,第二惰轮6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23.45°~127.4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具体地,发电机皮带轮7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85.69°~189.69°。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具体地,张紧器皮带轮8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71.69°~175.69°。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包角的度数的选取,是多次试验得出的结果。此度数范围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地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能够方便皮带9提供合适的张紧力,防止所述皮带9打滑,更加有利于功率的输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角度范围为优选角度,实际包角的角度并不只局限于此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轮系系统布局,更易于附件的安装和维护,适当的皮带轮包角,能够实现发动机的平稳运行、有效的吸收发动机的噪声和震动,合适的张紧力能够防止皮带打滑,更有利于功率的输出。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曲轴减震皮带轮(1)、水泵皮带轮(2)、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助力转向泵皮带轮(4)、第一惰轮(5)、第二惰轮(6)、发电机皮带轮(7)、张紧器皮带轮(8)和皮带(9);
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由皮带连接的曲轴减震皮带轮(1)、水泵皮带轮(2)、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助力转向泵皮带轮(4)、第一惰轮(5)、第二惰轮(6)、发电机皮带轮(7)和张紧器皮带轮(8);
其中,所述第一惰轮(5)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上方,所述水泵皮带轮(2)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右上方;所述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右侧;所述发电机皮带轮(7)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左侧,位于进气歧管的下方;皮带张紧轮位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的左上方,所述助力转向泵皮带轮(4)位于所述水泵皮带轮(2)右上方;所述第二惰轮(6),位于所述进气歧管的上方;所述水泵皮带轮(2)的右上方靠近排气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减震皮带轮(1)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38.78°~142.7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皮带轮(2)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92.30°~196.3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空调压缩机皮带轮(3)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210.80°~214.8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助力转向泵皮带轮(4)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38.78°~142.7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惰轮(5)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01.48°~105.4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惰轮(6)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23.45°~127.4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发电机皮带 轮(7)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85.69°~189.6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其特征在于,张紧器皮带轮(8)与所述皮带(9)的包角的度数为171.69°~175.69°。
CN201520235386.4U 2015-04-17 2015-04-17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914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35386.4U CN204591474U (zh) 2015-04-17 2015-04-17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35386.4U CN204591474U (zh) 2015-04-17 2015-04-17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91474U true CN204591474U (zh) 2015-08-26

Family

ID=53927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3538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91474U (zh) 2015-04-17 2015-04-17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914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81168U (zh) 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前端轮系
CN201574827U (zh) 一种bsg发动机前端轮系
CN204591474U (zh) 一种汽车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系统
CN203335233U (zh) 柴油机前端附件驱动轮系
CN204691900U (zh) 发动机前端轮系传动系统
CN204041225U (zh) 一种前置客车用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结构
CN203515798U (zh) 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
CN203547911U (zh) 一种天然气发动机
CN204532535U (zh) 发动机前端轮系
CN201155363Y (zh) 柴油机前端传动装置
CN205823440U (zh) 一种汽车前端附件轮系布置结构及汽车
CN201865763U (zh) 车用发动机附件传动系统
CN203892013U (zh) 一种v型发动机低噪声轮系结构
CN207106136U (zh) 纯电动双电机控制器驱动辅驱轮系电机的系统
CN201778892U (zh) 发动机自变速装置
CN201443436U (zh) 中置风扇发动机前端轮系装置
CN204041233U (zh) 发动机前端轮系传动结构
CN202040271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压缩机的传动带
CN200975468Y (zh) 发动机用水泵皮带轮
CN204458028U (zh) 一种汽车起停发动机前端轮系的布置结构
CN206016962U (zh) 一种柴油发电机
CN202866993U (zh) 一种双发电机前端轮系
CN207761798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轮系
CN201241756Y (zh) 一种发动机的轮系结构
CN203717118U (zh) 一种增压直喷汽油机的前端辅助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