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08160U -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08160U
CN204408160U CN201520118872.8U CN201520118872U CN204408160U CN 204408160 U CN204408160 U CN 204408160U CN 201520118872 U CN201520118872 U CN 201520118872U CN 204408160 U CN204408160 U CN 204408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magnet
terminal part
salient pole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188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保科哲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08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0816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在马达中,在定子铁芯的多个突极(61)中的位于小于180°的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两个突极(61f、61b)(主极)各自的周围配置有线圈。并且,多个突极(61)中的位于180°的第二角度范围(θ2)的突极(61c至61e)为在其周围未配置线圈的第一辅极,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θ2)在与两个主极(突极61f、61b)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以将第一角度范围(θ1)分成两等分的假想的两等分线的延长线为中心。主极(突极61f、61b)与磁铁之间的第一间隔(g1)比第一辅极(突极61c至61e)与磁铁之间的第二间隔(g2)窄。

Description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沿磁铁的周面设置的定子铁芯的多个突极中的两个突极卷绕有线圈的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用仪表装置等显示装置中,采用了借助马达安装指针的结构。另一方面,作为马达而提供了一种沿磁铁的周面配置定子铁芯的多个突极并对多个突极中的两个突极卷绕线圈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3378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马达中,当转子旋转时,力分别从与转子的旋转中心轴线正交的径向的两个方向作用于转子。并且,从径向作用于转子的力随着转子的旋转而反转。因此,转子振动,从而形成例如产生异常音或降低轴承寿命等的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转子朝向径向振动的马达、具有该马达的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的特征在于,该马达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具有S极与N极在周向上交替设置的磁铁;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隔着间隙对置的多个突极沿周向配置;以及线圈,所述线圈配置在所述多个突极中的位于小于180°的第一角度范围的两个主极各自的周围,所述多个突极中的位于180°的第二角度范围的突极为未在其周围配置线圈的第一辅极,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与所述两个主极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以将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分成两等分的假想的二等分线的延长线为中心,所述主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不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
在本实用新型中,配置在第一角度范围的主极的末端部与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不等于位于与两个主极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角度范围内的第一辅极与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因此,磁铁与主极之间的磁吸引力不等于磁铁与第一辅极之间的磁吸引力。由于转子以承受朝向主极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侧的侧压或者承受朝向第一辅极所在的第二角度范围侧的侧压的状态进行旋转,因此转子不易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因振动而产生的异常音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一间隔比所述第二间隔窄。由于使主极比第一辅极靠近磁铁加大了对转子的磁吸引力,因此在抑制转子振动这一方面比较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两个主极之间存在有未在其周围配置线圈的第二辅极,且所述第二间隔比所述第二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窄。根据该结构,由于磁铁与第二辅极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与第一辅极之间的磁吸引力大,因此在抑制转子振动这一方面更加有效。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的径向外侧。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改变主极或者第一辅极的尺寸,对转子施加磁吸引力所产生的侧压。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上,且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从所述假想圆的中心朝向靠近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偏离。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转子的旋转中心偏离,对转子施加磁吸引力所产生的侧压。
优选所述主极的末端部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的面积,且所述主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二间隔比所述第一间隔窄。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转子振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两个主极之间存在有未在其周围配置线圈的第二辅极,且所述第二间隔比所述第二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窄。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转子振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的径向内侧。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改变主极或者第一辅极的尺寸,对转子施加磁吸引力所产生的侧压。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上,且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从所述假想圆的中心朝向离开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偏离。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转子的旋转中心偏离,对转子施加磁吸引力所产生的侧压。
优选所述主极的末端部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的面积,所述主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采用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改变主极或第一辅极的尺寸,对转子施加磁吸引力所产生的侧压。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采用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上,且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从所述假想圆的中心朝向靠近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或者朝向离开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偏离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转子的旋转中心偏离,对转子施加磁吸引力所产生的侧压。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磁铁中,形成有四对所述S极与所述N极,在所述定子铁芯中,形成有六个所述突极,所述两个主极配置成:当所述两个主极中的一个主极的周向中心同所述S极与所述N极间的边界部分对置时,所述两个主极中的另一个主极的周向中心与所述S极的周向中心或者与所述N极的周向中心对置。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112.5°。根据该结构,由于转子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能够实现低噪声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磁铁中,形成有五对所述S极与所述N极,在所述定子铁芯中,所述突极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三个,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120°。根据该结构,由于转子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能够实现低噪声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磁铁中,形成有四对所述S极与所述N极,在所述定子铁芯中,所述突极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十个,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72°。根据该结构,由于转子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能够实现低噪声化。
马达装置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传递所述转子的旋转的轮组;以及输出部件,所述转子的旋转通过所述轮组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指针式显示装置通过所述输出部件来驱动指针。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配置在第一角度范围的主极的末端部与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不等于位于与两个主极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角度范围的第一辅极与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因此,磁铁与主极之间的磁吸引力不等于磁铁与第一辅极之间的磁吸引力。因此,转子以承受朝向主极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侧的侧压或者朝向第一辅极所在的第二角度范围侧的侧压的状态进行旋转,因此转子不易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因振动而产生的异常音等。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说明图。
图2(a)、图2(b)、图2(c)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的说明图。
图3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4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中的突极与磁铁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
图5(a)、图5(b)、图5(c)为示出了在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中转子所承受的径向的力(侧压)的评价结果的图表。
图6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中的突极与磁铁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
图7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中的突极与磁铁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
图8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中的突极与磁铁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
图9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中的突极与磁铁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
图10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马达装置的马达中的突极与磁铁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马达
5 转子
6 定子
7 线圈绕线架
9 线圈
10 输出轴
50 磁铁
60 定子铁芯
61,61a至61j 突极
100 马达装置
200 指针式显示装置
θ1 第一角度范围
θ2 第二角度范围
L0 转子的旋转中心轴线
La 二等分线
Lb 二等分线的延长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马达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a)、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说明图,图1(a)为从突出有输出轴10的一侧观察到的马达装置100的立体图,图1(b)为马达装置100的分解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输出轴10的轴线L所延伸的方向中的突出有输出轴10的一侧作为一侧L1,以与突出有输出轴1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作为另一侧L2。并且,以马达1中的转子5的轴线作为旋转中心轴线L0。并且,为了方便起见,还以旋转中心轴线L0的一侧作为一侧L1,以旋转中心轴线L0的另一侧作为另一侧L2进行说明。
图1(a)、图1(b)所示的马达装置100具有从壳体2向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突出输出轴10(输出部件)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00应用于指针式显示装置200,指针11与输出轴10连接。
壳体2具有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一壳体21和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二壳体22。第一壳体21配置于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第二壳体22配置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在第一壳体21的侧板部211形成有存在于周向多个部位的凸部219,在第二壳体22的侧板部221形成有存在于周向多个部位的与凸部219卡合的钩部229。因此,如果使钩部229与凸部219卡合、使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结合,则能够构成壳体2。在如此构成的壳体2中,在第二壳体22的底板部222形成有支承输出轴10的筒部223。
(马达1的结构)
马达装置100在壳体2的内部具有马达1。马达1具有被壳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5以及配置在转子5的周围的定子6。转子5具有被壳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轴51。
转子5具有:小齿轮58,所述小齿轮58固定于旋转轴51的旋转中心轴线L0方向的一侧L1的端部;以及磁铁50,所述磁铁50呈圆筒状,且与小齿轮58一体,在磁铁50的外周面中,S极与N极交替地形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与小齿轮58通过嵌件成型而被一体化,磁铁50与小齿轮58之间通过树脂制成的圆板部59而结合。并且,圆板部59固定于旋转轴51。
并且,马达装置100具有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输出轴10的轮组4,该轮组4与转子5以及与定子6相同,也被壳体2支承。轮组4包括:第一齿轮41,所述第一齿轮41具有与转子5的小齿轮58啮合的大径齿轮411以及与第二齿轮42啮合的小径齿轮(未图示);以及大径第二齿轮42,所述大径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的小径齿轮啮合。输出轴10与第二齿轮42形成为一体,输出轴10被第一壳体21的凹部215和第二壳体22的筒部223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第一齿轮41被支轴48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48的两端被第一壳体21的轴孔216和第二壳体22保持。
(定子6的详细结构)
图2(a)、图2(b)、图2(c)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的说明图,图2(a)为马达1的立体图,图2(b)为马达1的分解图,图2(c)示出了将马达1进一步详细分解的状态的分解图。图3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的俯视图。
如图2(a)、图2(b)、图2(c)以及图3所示,在马达1中,定子6具有定子铁芯60,所述定子铁芯60具有隔着间隙与磁铁50的外周面对置的多个突极61(突极61a至61f),多个突极61借助连接部65而相连。并且,定子6具有装设于多个突极61中的突极61f(主极)的线圈绕线架7(线圈绕线架7a)、隔着线圈绕线架7卷绕于突极61f的周围的线圈9(第一线圈9a)、装设于多个突极61中的突极61b(主极)的线圈绕线架7(线圈绕线架7b)、隔着线圈绕线架7卷绕于突极61b的周围的线圈9(第二线圈9b)。在本实施方式中,突极61的个数为六个,在磁铁50中,S极与N极形成四对。并且,主极(突极61f、61b)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L0配置在靠图1所示的第一齿轮41的一侧。
定子6的配置有转子5的部分成为开口部64,从该开口部64的内周缘朝向磁铁50的外周面突出有多个突极61,突极61的径向内侧的末端部610a至610f与磁铁50的外周面隔着间隙对置。
在此,定子铁芯60的装设有线圈绕线架7的突极61b、61f比其他突极61a、61c至61e长。因此,定子铁芯60的形成有突极61b、61f的部分呈大致矩形形状朝向径向外侧探出,突极61b、61f从定子铁芯60的矩形部69b、69f的外周部分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定子铁芯60呈板状,通过层叠多个被冲切成上述形状的磁性钢板而构成。在定子铁芯60中形成有靠近突极61a的基部附近供支轴48嵌入的孔68,在突极61d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凸部67,所述凸部67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被图1所示的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夹持。
(线圈绕线架7的结构)
线圈绕线架7a与线圈绕线架7b构成为以连接突极61a、61d的线为中心的线对称,且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线圈绕线架7a以及线圈绕线架7b,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线圈绕线架7a具有:绝缘性绕线架本体70,所述绝缘性绕线架本体70具有卷绕有形成线圈9(第一线圈9a)的线圈线90的筒状的主体部71;以及两个端子引脚8(端子引脚8a、8b),所述两个端子引脚8(端子引脚8a、8b)被绕线架本体70保持。绕线架本体70由树脂制成,端子引脚8由金属制成。绕线架本体70在主体部7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主体部71大的第一沿部72,在主体部7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具有外形尺寸比主体部71大的第二沿部73。第一沿部72与第二沿部73隔着主体部71对置,在第一沿部72与第二沿部73之间,绕主体部71卷绕有线圈线90。
在第二沿部73中保持有端子引脚8(端子引脚8a、8b)。线圈线90的端部在被缠绕到端子引脚8的一个端部81之后被锡焊到端部81。端子引脚8的另一端部82从图1所示的第一壳体21突出,且连接有配线基板等配线部件(未图示)。主体部71为方筒状,定子铁芯60的突极61f插入到该主体部71的内侧,其结果是第一线圈9a配置在突极61f的周围。突极61f与形成于主体部71的内表面的凸部(未图示)抵接,从而抑制了线圈绕线架7相对于突极61f位置偏移。
线圈绕线架7b包括:绝缘性绕线架本体70,以及两个端子引脚8(端子引脚8a、8b),所述绝缘性绕线架本体70具有卷绕有形成线圈9(第二线圈9b)的线圈线90的筒状的主体部71,所述两个端子引脚8(端子引脚8a、8b)被绕线架本体70保持。由于绕线架本体70的结构与线圈绕线架7a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但在绕线架本体70的主体部71的内侧插入有定子铁芯60的突极61b。其结果是,第二线圈9b配置在突极61b的周围。
在矩形部69b中,在突极61b的两侧沿突极61b延伸的延伸部分651相对于突极61b倾斜延伸,突极61b与延伸部分651之间的间隔在径向内侧扩展。因此,容易从径向内侧向突极61b插入线圈绕线架7b。并且,在矩形部69f中,在突极61f的两侧沿突极61f延伸的延伸部分651也相对于突极61f倾斜延伸,且突极61f与延伸部分651之间的间隔也在径向内侧扩展。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线圈绕线架7a从径向内侧插入到突极61f。
(动作)
在如此构成的马达1、马达装置100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200中,如果通过端子引脚8(端子引脚8a、8b)向线圈9(第一线圈9a以及第二线圈9b)供电,则转子5旋转,且该旋转借助图1(b)所示的轮组4传递到输出轴10。因此,与输出轴10连接的指针11旋转。此时,通过向线圈9输入规定的驱动脉冲数来切换指针11的角度位置,并能够使指针11沿顺时针旋转到目标位置后停止。并且,如果提供逆旋转用的驱动脉冲,则能够使指针11沿逆时针旋转到其他的目标位置。
(突极61的角度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极61呈不等间隔配置,但是,配置有第一线圈9a的突极61f(主极)以及配置有第二线圈9b的突极61b(主极)配置成:当突极61f(主极)和突极61b(主极)中的一个突极的周向中心同S极与N极之间对置,也就是说,同S极与N极之间的边界部分对置时,另一个突极的周向中心与S极的周向中心或与N极的周向中心对置。更为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极61的个数为六个,在磁铁50中,S极与N极形成四对,因此角度位置在周向上相差112.5°的两个突极61f、61b用作主极,其他突极61a、61c、61d、61e为未配置有线圈9的辅极。另外,突极61f、61b的角度位置相差112.5°是指突极61f的周向中心与突极61b的周向中心之间角度位置相差112.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相邻的突极61的各间隔如果以突极61a为起点,则如图3那样沿顺时针为56.25°、56.25°、67.5°、67.5°、56.25°、56.25°。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00中,在马达1中,磁铁50的S极与N极呈等角度间隔形成四对,在定子铁芯60中,突极61形成六个。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如果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突极61,则无法使转子5的旋转获得足够的励磁转矩,但是在定子铁芯60中,多个突极61中的卷绕有线圈9的突极61f、61b配置成:当一个突极的周向中心同S极与N极之间对置时,另一个突极的周向中心同S极的周向中心或同N极的周向中心对置。因此,能够使转子5的旋转获得足够的励磁转矩。
并且,通过对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验证启动转矩相对于电角度的变化,确认如果按照上述的条件设定在周向上相邻的突极61的各间隔,则启动转矩变化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00中,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5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能够实现低噪声化。并且,能够抑制转子5的旋转轴51的轴承部分(在壳体2中支承旋转轴51的部分)的寿命降低。
(突极61与磁铁50之间的气隙结构)
图4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中的突极61与磁铁50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多个突极61中的位于小于180°的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两个突极61f、61b分别作为在其周围配置有线圈9的主极。与此相对,在多个突极61中的位于小于180°的第二角度范围θ2的突极61c、61d、61e为在其周围未配置有线圈9的第一辅极,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θ2在与两个突极61f、61b(主极)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以将第一角度范围θ1分成两等分的假想的二等分线La的延长线Lb为中心。并且,位于突极61f、61b之间的突极61a为在其周围未配置有线圈9的第二辅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与磁铁50的周面对置的气隙结构不同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与磁铁50的外周面对置的气隙结构。
更为具体地说,六个突极61的末端部610a至610f的面积相同,且六个突极61的末端部610a至610f与磁铁50之间的对置面积相同,但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g1不等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g2。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均为第一间隔g1,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均为第二间隔g2,第一间隔g1不等于第二间隔g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处于与两个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内切的假想圆C的径向外侧,第一间隔g1比第二间隔g2窄。
因此,磁铁50与主极(突极61f、61b)之间的磁吸引力不等于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磁极50与主极(突极61f、61b)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主极(突极61f、61b)之间设置了未配置有线圈9的突极61a(第二辅极),该第二辅极(突极61a)的末端部610a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隔g1,该第一间隔g1等于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第一间隔g1)。因此,磁铁50与第二辅极(突极61a)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大。
因此,如以下参照附图5(a)、图5(b)、图5(c)说明的那样,转子5以承受朝向主极(突极61f、61b)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θ1侧的侧压(用箭头F表示)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5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能够实现低噪声化。并且,由于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抑制转子5的旋转轴51的轴承部分(在壳体2中支承旋转轴51的部分)的寿命降低。
(评价结果)
图5(a)、图5(b)、图5(c)为示出了在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中转子5所受到的径向的力(侧压)的评价结果的图表。图5(a)为示出了偏心距离与转子5在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二等分线La的方向(Y方向)上受到的力(径向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其中将从所有突极61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相等的状态缩短第一间隔g1时的量作为负偏心距离,将从所有突极61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相等的状态扩大第一间隔g1时的量作为正偏心距离。在该图表中,当侧压作用于第一角度范围θ1侧时,将径向力设为正,当侧压作用于第二角度范围θ2时,将径向力设为负。
图5(b)为示出了在将图5(a)中的偏心距离设为-0.05mm时使转子5旋转一周期间作用于转子5的电磁力的利萨如图形,其中以在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二等分线La方向(Y方向)上受到的力为纵轴,以与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二等分线La方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受到的力为横轴。并且,图5(c)为示出了在将图5(a)中的偏心距离设为0mm时使转子5旋转一周期间作用于转子5的电磁力的利萨如图形,其中以在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二等分线La方向(Y方向)上受到的力为纵轴,以与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二等分线La方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受到的力为横轴。
在图5(a)中,用实线L MAX表示的值相当于如图5(b)、图5(c)所示的利萨如图形中的最大值,用实线L MIN表示的值相当于如图5(b)、图5(c)所示的利萨如图形中的最小值,用实线L AVE表示的值相当于通过所述利萨如图形获得的结果的平均值。
从图5(a)所示的偏心距离为0mm的结果以及从图5(c)所示的结果可知,当所有突极61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相等时,施加到转子5上的力的方向反转。与此相反,从图5(a)所示的偏心距离为-0.05mm的结果以及从图5(b)所示的结构可知,如果从所有突极61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相等的状态变为将第一间隔g1的间隔缩小0.05mm,则通常第一角度范围θ1所在一侧的力施加到转子5,且所施加的力的方向不反转。由此,能够抑制转子5振动。
并且,在缩小第一间隔g1的间隔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缩小0.05mm这样较小的偏心量来防止施加到转子5的力的方向反转。与此相反,在扩大第一间隔g1的间隔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施加到转子5的力的方向反转,需要将第一间隔g1的间隔扩大0.17mm这样较大的偏心量。其结果是存在对转子5施加的转矩降低的缺点。相反,在将第二间隔g2的间隔缩小0.17mm的结构中,会存在异物被夹在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从而对转子5的旋转产生阻碍的问题。由此,可断定缩小第一间隔g1的间隔的结构比较好。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6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中的突极61与磁铁50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从图5(a)所示的结果可知,为了防止施加到转子5的力的方向反转,可以将第二间隔g2缩成比第一间隔g1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处于与两个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内切的假想圆C的径向内侧。
因此,磁铁50与主极(突极61f、61b)之间的磁吸引力不等于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主极(突极61f、61b)之间的磁吸引力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辅极(突极61a)的末端部610a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隔g1,且该第一间隔g1等于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第一间隔g1)。因此,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第二辅极(突极61a)之间的磁吸引力大。
因此,转子5以承受朝向与主极(突极61f、61b)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θ1相反的一侧的侧压(用箭头F表示)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5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起到了能够实现低噪声化等效果。
[实施方式2]
图7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中的突极61与磁铁50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间隔g1缩成比第二间隔g2窄时,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以及第二辅极(突极61a)的末端部610a位于与两个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内切的假想圆C上,但转子5的旋转中心轴线L0从假想圆C的中心Co朝向靠近两个主极(突极61f、61b)的方向偏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5的旋转中心轴线L0在二等分线La上从假想圆C的中心Co朝向第二辅极(突极61a)所在的一侧偏离尺寸R的量。
在该结构中,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g2根据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而不同。并且,主极(突极61f、61b)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g1在两个主极(突极61f、61b)中是相同的,但该第一间隔g1不等于第二辅极(突极61a)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三间隔g3。即使如此,第一间隔g1以及第三间隔g3也比第二间隔g2窄。因此,磁铁50与主极(突极61f、61b)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辅极(突极61a)的末端部610a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三间隔g3不仅比第一间隔g1窄,还比第二间隔g2窄。因此,磁铁50与第二辅极(突极61a)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大。
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转子5以承受朝向主极(突极61f、61b)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θ1侧的侧压(用箭头F表示)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5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起到了能够实现低噪声化等效果。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图8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中的突极61与磁铁50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二间隔g2缩成比第一间隔g1窄时,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以及第二辅极(突极61a)的末端部610a处于与两个主极(突极61f、61b)的末端部610f、610b内切的假想圆C上,但转子5的旋转中心轴线L0从假想圆C的中心Co朝向离开两个主极(突极61f、61b)的方向偏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5的旋转中心轴线L0在二等分线La的延长线Lb上从假想圆C的中心Co朝向第一辅极(突极61d)所在的一侧偏离尺寸R的量。
在该结构中,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的末端部610c、610d、610e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g2根据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而不同。并且,主极(突极61f、61b)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g1在两个主极(突极61f、61b)中是相同的,但该第一间隔g1不等于第二辅极(突极61a)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三间隔g3。即使如此,第二间隔g2也比第一间隔g1以及第三间隔g3窄。因此,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主极(突极61f、61b)之间的磁吸引力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辅极(突极61a)的末端部610a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三间隔g3不仅比第一间隔g1大,还比第二间隔g2大。因此,磁铁50与第一辅极(突极61c、61d、61e)之间的磁吸引力比磁铁50与第二辅极(突极61a)之间的磁吸引力大。
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相同,转子5以承受朝向与主极(突极61f、61b)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θ1侧相反的一侧的侧压(用箭头F表示)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5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起到了能够实现低噪声化等效果。
[实施方式3]
图9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中的突极61与磁铁50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的S极与N极在外周面以沿周向交替的方式呈等角度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的S极与N极形成五对。因此,在磁铁50中,S极与N极共计十个极,并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S极与N极之间的角度位置相差36°。
在定子铁芯60中,三个突极61沿周向呈等角度间隔形成,在周向上相邻的突极61彼此的角度位置相差120°。
在如此构成的定子铁芯60中,三个突极61中的位于小于180°的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两个突极61a、61b用作配置有线圈9的主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突极61a、61b形成在120°的第一角度范围θ1。与此相对,多个突极61中的位于180°的第二角度范围θ2的突极61c为未在其周围配置有线圈9的第一辅极,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θ2在与两个突极61a、61b(主极)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以将第一角度范围θ1分割成两等分的假想的二等分线La的延长线Lb为中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极61为三个,因此在两个主极(突极61a、61b)之间不存在辅极(第二辅极)。因此,在连接部65中,在被两个主极(突极61a、61b)夹持的部分切断,从而形成中断部分89。
在如此构成的马达1中,主极(突极61a、61b)的末端部610a、610b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g1也不等于第一辅极(突极61c)的末端部610c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g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g1比第二间隔g2窄。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转子5以承受朝向主极(突极61f、61b)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θ1侧的侧压(用箭头F表示)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5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起到了能够实现低噪声化等效果。
[实施方式4]
图10为示意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马达装置100的马达1中的突极61与磁铁50之间的气隙的说明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的S极与N极在外周面以沿周向交替的方式呈等角度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的S极与N极形成四对。因此,磁铁50的S极与N极共计八个极且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S极与N极彼此的角度位置相差45°。
在定子铁芯60中,十个突极61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且在周向上相邻的突极61彼此的角度位置相差36°。
在本实施方式中,十个突极61中的位于小于180°的第一角度范围θ1的两个突极61e、61g用作配置有线圈9的主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突极61e、61g形成在72°的第一角度范围θ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主极(突极61e、61g)所形成的角度狭窄,因此在将线圈绕线架7安装到主极(突极61e、61g)时,配置图1所示的第一齿轮41的空间变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极(突极61e、61g)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L0位于与图1所示的第一齿轮41相反的一侧。
另一方面,多个突极61中的位于180°的第二角度范围θ2的突极61a、61b、61c、61i、61j为未在其周围卷绕有线圈9的第一辅极,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θ2在与两个突极61e、61g(主极)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以将第一角度范围θ1分割成两等分的假想的二等分线La的延长线Lb为中心。并且,在定子铁芯60中形成有位于两个突极61e、61g(主极)之间的未在其周围配置有线圈9的突极61f(第二辅极)。并且,在定子铁芯60中形成有位于第一角度范围θ1与第二角度范围θ2之间的未在其周围配置有线圈9的突极61d、61h(第三辅极)。
在如此构成的马达1中,主极(突极61e、61g)的末端部610e、610g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g1也不等于第一辅极(突极61a、61b、61c、61i、61j)的末端部610a、610b、610c、610i、610j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g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g1比第二间隔g2窄。
并且,第二辅极(突极61f)的末端部610f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比第二间隔g2窄。另外,第三辅极(突极61d、61h)的末端部610d、610h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等于第二间隔g2。
这种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转子5也以承受朝向主极(突极61e、61g)所在的第一角度范围θ1侧的侧压(用箭头F表示)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转子5的振动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转子5在旋转时产生的音量,从而起到了能够实现低噪声化等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4中,在两个主极中,主极的末端部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相等,但也可采用在两个主极中主极的末端部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不等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1、2等中,在多个第一辅极中,各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相等,但也可采用在多个第一辅极中各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不等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了将马达装置100应用于指针式显示装置200的例子,但是也可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除指针式显示装置用的马达装置100以外的设备。

Claims (19)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具有S极与N极沿周向交替设置的磁铁;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隔着间隙对置的多个突极沿周向配置;以及
线圈,所述线圈配置在所述多个突极中的位于小于180°的第一角度范围的两个主极各自的周围,
所述多个突极中的位于180°的第二角度范围的突极为周围未配置线圈的第一辅极,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在与所述两个主极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以将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分成两等分的假想的二等分线的延长线为中心,
所述主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一间隔不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隔比所述第二间隔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主极之间存在有周围未配置线圈的第二辅极,
所述第二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二间隔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的径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上,
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线从所述假想圆的中心朝向靠近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偏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极的末端部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的面积,
所述主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间隔比所述第一间隔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主极之间存在有周围未配置线圈的第二辅极,
所述第二间隔比所述第二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的径向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上,
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从所述假想圆的中心朝向离开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偏离。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极的末端部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的面积,
所述主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等于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之间的对置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的径向外侧或者径向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极的末端部位于与所述两个主极的末端部内切的假想圆上,
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从所述假想圆的中心朝向靠近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偏离或者朝向离开所述两个主极的方向偏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磁铁中,形成有四对所述S极与所述N极,
在所述定子铁芯中,形成有六个所述突极,
所述两个主极配置成:当所述两个主极中的一个主极的周向中心同所述S极与所述N极间的边界部分对置时,所述两个主极中的另一个主极的周向中心与所述S极的周向中心或者与所述N极的周向中心对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112.5°。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磁铁中,形成有五对所述S极与所述N极,
在所述定子铁芯中,所述突极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三个,
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120°。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磁铁中,形成有四对所述S极与所述N极,
在所述定子铁芯中,所述突极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十个,
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为72°。
18.一种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马达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轮组,所述轮组传递所述转子的旋转;以及
输出部件,所述转子的旋转通过所述轮组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
19.一种指针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针式显示装置使用了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装置,
且通过所述输出部件驱动指针。
CN201520118872.8U 2014-03-05 2015-02-28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081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3217A JP6282891B2 (ja) 2014-03-05 2014-03-05 モータ、モータ装置および指針式表示装置
JP2014-043217 2014-03-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08160U true CN204408160U (zh) 2015-06-17

Family

ID=534319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1887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08160U (zh) 2014-03-05 2015-02-28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CN20151009036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1506B (zh) 2014-03-05 2015-02-28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036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1506B (zh) 2014-03-05 2015-02-28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82891B2 (zh)
CN (2) CN2044081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1506A (zh) * 2014-03-05 2015-09-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4777A (ja) * 2001-03-23 2002-12-06 Tdk Corp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206713B2 (ja) * 2002-09-05 2009-01-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指示計器
JP2005027407A (ja) * 2003-06-30 2005-01-27 Seiko Precision Inc ステップモータ
JP4498275B2 (ja) * 2003-06-30 2010-07-07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ステップモータ
JP2005229772A (ja) * 2004-02-16 2005-08-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4644530B2 (ja) * 2005-05-31 2011-03-02 アルファナ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08043071A (ja) * 2006-08-07 2008-02-21 Denso Corp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01860243U (zh) * 2010-09-27 2011-06-08 深圳市创元微机电有限公司 步进电机
JP6282891B2 (ja) * 2014-03-05 2018-02-2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モータ装置および指針式表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1506A (zh) * 2014-03-05 2015-09-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82891B2 (ja) 2018-02-21
CN104901506A (zh) 2015-09-09
CN104901506B (zh) 2019-01-04
JP2015171194A (ja) 2015-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85712B2 (ja) ロータ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6315790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EP3010127B1 (en) Motor
WO2014188628A1 (ja)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EP1881582A2 (en) Permanent magnetic synchronous electrical motor
JP5958439B2 (ja) 回転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JP6011754B2 (ja) モータ及びウインドウリフト
JP2014090577A (ja) 回転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20180138777A1 (en) Motor, motor device and pointer type display device
CN204408160U (zh)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CN203850996U (zh) 马达
JP5595135B2 (ja) 2相ハイブリッド型回転電機
CN204408159U (zh) 马达、马达装置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WO2015194216A1 (ja) モータ
JP2014017999A (ja) モータ、および、建機用ハイブリッド構造体
JP6208985B2 (ja) モータ
JP5639876B2 (ja) 回転電機
JP2017022892A (ja) モータ、モータ装置および指針式表示装置
JP5865106B2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8093579A (ja) 回転電機
JP2013198321A (ja)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WO2017110642A1 (ja) モータ装置および指針式表示装置
KR20180007089A (ko)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14192989A (ja) 鉄心特性評価用モータ
JP2013207826A (ja) 永久磁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