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22574U -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22574U
CN204222574U CN201420716075.5U CN201420716075U CN204222574U CN 204222574 U CN204222574 U CN 204222574U CN 201420716075 U CN201420716075 U CN 201420716075U CN 204222574 U CN204222574 U CN 204222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art
shock absorber
upper bracket
flange
vehic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160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松
居刚
李海波
董金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7160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22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22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225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上支架,包括上支架本体,所述上支架本体为凹腔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连接部和侧墙;第一固定部与车架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与减振器固定连接;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连接;第二固定部的顶端平面相对与第一固定部相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2.5°~3.5°。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上支架,通过将上支架本体上优化设计为凹腔结构,使得上支架本体与车架和减振器的连接强度增大,并且在安装时与车架之间产生一定的角度,可以减少转向横拉杆因摩擦而造成的损坏。采用凹腔结构还可以提升减振器的可靠性,并提高车辆的操作性能,增加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背景技术
减振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振后反弹时的振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振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振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如果减振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而减振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在悬挂系统的装配过程中,硬的减振器要与硬的弹簧相搭配,而弹簧的硬度又与车重息息相关,因此较重的车一般采用较硬的减振器。
减振器安装方式有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其使用环境和需求,选择正确的安装方式对于减振器的工作状况和整车布置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减振器安装方式如图1所示,此减振器安装方式为上端通过减振器上支架101与车架102腹面平行安装,下端通过减振器下支架103与工字梁104安装。这种减振器安装方式为垂直安装,减振器105基本处于竖直安装状态,转向横拉杆106只能放置于车架下面,由于减振器105和车架102之间的空隙很小,转向横拉杆106容易与车架102及减振器105发生接触,当转向横拉杆106在运动时会因为与车架102及减振器105之间相互摩擦而造成损坏,降低车辆操作性能,严重时会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器上支架,通过对上支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增加一定角度的方法使得减振器与车架之间拥有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转向横拉杆在此空间内能够顺畅的运动,不会和减振器及车架发生摩擦,提高车辆的操作性能,增加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包括上支架本体,所述上支架本体为凹腔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连接部和侧墙;所述第一固定部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减振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端平面相对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2.5°~3.5°。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与车架相连接面上设置有法兰盘。
优选地,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螺栓与车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与减振器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翻边。
优选地,所述侧墙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支架本体的凹腔结构两侧。
优选地,所述侧墙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向所述第二固定部逐渐缩小。
优选地,所述侧墙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翻边。
优选地,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均为圆弧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上支架,通过将上支架本体上优化设计为凹腔结构,使得上支架本体与车架和减振器的连接强度增大,并通过将上支架本体与减振器连接处的第二安装部设置2.5°~3.5°的夹角,使得上支架本体在安装时可以让减振器与车架之间产生一定的角度,这样可以将上支架本体下侧的减振器和车架之间形成一个更大的自由空间,从而使得转向横拉杆在此自由空间内能够顺畅的运动,有效减少转向横拉杆与减振器及车架之间发生摩擦而造成的损坏,增加转向横拉杆的使用寿命,并提高车辆的操作性能。同时采用凹腔结构还可以减少减振器受灰尘和雨水的影响,从而提升减振器的可靠性,增加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减振器上支架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上支架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上支架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上支架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上支架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上支架装配图。
上图中标记:
现有技术
101、上支架      102、车架        103、下支架
104、工字梁      105、减振器      106、转向横拉杆
本实用新型
1、第一固定部    2、第二固定部    3、连接部
4、侧墙          5、法兰盘        6、第一安装孔
7、第二安装孔    8、第一翻边      9、第二翻边
10、车架         11、减振器       12、转向横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上支架,包括上支架本体,所述上支架本体为凹腔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1、第二固定部2、连接部3和侧墙4;第一固定部1与车架1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2与减振器11固定连接;连接部3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相连接;第二固定部2的顶端平面相对与第一固定部1相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2.5°~3.5°。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上支架,通过将上支架本体上优化设计为凹腔结构,使得上支架本体与车架10和减振器11的连接强度增大,并通过将上支架本体与减振器11连接处的第二安装部2设置2.5°~3.5°的夹角,使得上支架本体在安装时可以让减振器11与车架之10间产生一定的角度,这样可以将上支架本体下侧的减振器11和车架10之间形成一个更大的自由空间,从而使得转向横拉杆12在此自由空间内能够顺畅的运动,有效减少转向横拉杆12与减振器11及车架10之间发生摩擦而造成的损坏,增加转向横拉杆12的使用寿命,并提高车辆的操作性能。同时采用凹腔结构还可以减少减振器11受灰尘和雨水的影响,从而提升减振器11的可靠性,增加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固定部1与车架10相连接面上设置有法兰盘5,且法兰盘5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6,第一安装孔6至少为两个;第一固定部1通过穿过第一安装孔6的螺栓与车架10固定连接。因为减振器11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需要经受车轮带来的振动应力,这些振动应力会通过上支架本体传递到车架10上,而在上支架本体上第一固定部1所承受的应力最大,而法兰盘5可以增加第一固定部1的强度,使得上支架本体与车架10的连接更加紧密,固定更为牢固。在本实用新型中,法兰盘5上的第一安装孔6优化设计为三个,三个第一安装孔6呈三角形布置,这样可以利用三角形应力分散的特性,不会在第一固定部1上形成应力集中点,而且应力更容易分散到车架10上,增强上支架本体与车架10连接的可靠性。另外螺栓连接也便于后期的拆卸与维修,减少制造成本。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第二固定部2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安装孔7,第二固定部2通过穿过第二安装孔7的螺栓与减振器11固定连接。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二安装孔7设置在第二固定部2的中心部位,这样可以使得第二固定部2与减振器11之间的连接强度最大,而且可以更加均匀的将减振器11带来的应力进行分散。螺栓连接便于后期的拆卸与维修,减少制造成本。
当然,上述上支架本体与车架10和减振器11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或铆接等本领域常用连接方式,在此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另外,从图2和图5中可以看出,第二固定部2远离连接部3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翻边8。因为减振器11所带来的振动应力比较大,所以第二固定部2所承受的应力会向边缘处分散,而第一翻边8能够有效的增强第二固定部2的整体强度,降低因应力过于集中而造成第二固定部2与减振器11的连接处发生断裂的风险,增加上支架本体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侧墙4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上支架本体的凹腔结构两侧;且侧墙4自第一固定部1向第二固定部2逐渐缩小。侧墙4在上支架本体的凹腔结构中主要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利用侧墙4与第一固定部1、第二固定部2和连接部3形成的凹槽,增加上支架本体的整体强度。而且通过侧墙4形成的凹腔结构,还可以使得减振器11与上支架本体固定连接后,在减振器11的上方形成一个保护伞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灰尘和雨水对减振器11造成影响,增加减振器11的使用寿命。侧墙4自第一固定部1向第二固定部2呈逐渐缩小结构,不仅能够配合第二固定部2上设置的夹角,将上支架本体在安装时形成一定的角度,而且还有利于振动应力在分散时的分布,不会因为应力集中在一点而对上支架本体造成损坏,增加上支架本体的使用寿命。
另外,在图2或图3中可以看出,侧墙4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翻边9,且第二翻边9与第一翻边8相连接。第二翻边9所起到的作用与第一翻边8一样,可以将振动应力向侧墙4的底端分散,而且,而第二翻边9与第一翻边8连接为一整体。如同图3和图4中所示的,第二翻边9和第一翻边8均为圆弧形结构,圆弧形结构的强度又远大于普通的直角翻边,而且对于应力的吸收和分散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通过翻边结构增强上支架本体的整体强度,增加支架本体的使用寿命。
以上依据图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者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减振器上支架,包括上支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本体为凹腔结构,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连接部和侧墙;
所述第一固定部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减振器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端平面相对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2.5°~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车架相连接面上设置有法兰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盘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螺栓与车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与减振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支架本体的凹腔结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向所述第二固定部逐渐缩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均为圆弧状结构。
CN201420716075.5U 2014-11-24 2014-11-24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22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6075.5U CN204222574U (zh) 2014-11-24 2014-11-24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16075.5U CN204222574U (zh) 2014-11-24 2014-11-24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22574U true CN204222574U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20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16075.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22574U (zh) 2014-11-24 2014-11-24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225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9694A (zh) * 2015-06-17 2015-09-09 重庆红岩方大汽车悬架有限公司 减振器上支架加工方法
CN109952215A (zh) * 2017-06-30 2019-06-2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步战车及用于步战车的底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9694A (zh) * 2015-06-17 2015-09-09 重庆红岩方大汽车悬架有限公司 减振器上支架加工方法
CN109952215A (zh) * 2017-06-30 2019-06-2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步战车及用于步战车的底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98371U (zh) 一种阻尼弹簧减震器
CN204341056U (zh) 一种高速列车、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用橡胶减振器
CN204222574U (zh) 一种减振器上支架
CN209634206U (zh) 一体式空气悬架及货车
CN204998327U (zh) 一种客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
CN204956726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座椅减震结构
KR20150113250A (ko) 판스프링타입 서스펜션장치
CN202498996U (zh)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安装支架结构
CN202560907U (zh) 弹性体和金属复合的汽车避震器弹簧
KR20120007608U (ko) 보조쇽업소버 장착을 위한 보조브래킷
CN103979015A (zh) 一种副车架
CN204488415U (zh) 重型车辆用组合弹簧前悬架及该重型车辆
CN204196642U (zh) 一种整体式支架结构
CN102431442A (zh) 排气管悬挂机构
CN205592316U (zh) 用于减震器的缓冲托盘
CN202192957U (zh) 自限位橡胶支座总成
CN202080348U (zh) 弯管槽形结构翼子板支架
CN203995536U (zh) 一种板簧垫铁
CN202608514U (zh) 一种新型汽车冷凝器安装结构
CN20542366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
CN203974553U (zh) 一种重型工程汽车的变速器悬置系统
CN204821011U (zh) 一种扭转梁悬架
CN205101448U (zh) 一种组合式减震器组件
CN205059116U (zh) 一种空气弹簧的紧固装置
CN204095437U (zh) 汽车减震器安装支座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Patentee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