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90521U - 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90521U
CN204190521U CN201420554183.7U CN201420554183U CN204190521U CN 204190521 U CN204190521 U CN 204190521U CN 201420554183 U CN201420554183 U CN 201420554183U CN 204190521 U CN204190521 U CN 2041905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xed part
coil
stator
teeth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541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上贵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u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nu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uc Corp filed Critical Fanu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905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9052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中的线圈固定部件能够在齿部的端面与单位线圈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隙内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具有与旋转轴线垂直的非圆形的截面。线圈固定部件的非圆形的截面具有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该第一尺寸由与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一线段表示,该第二尺寸由与旋转轴线交叉且不同于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表示,大于第一尺寸。线圈固定部件以使第二线段与空隙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于空隙内,通过推压端面和内周面这两者来使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固定。

Description

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对铁芯的齿部上设置的单位线圈进行固定的线圈固定部件的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以及固定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具备单位线圈的电动机中,当将单位线圈安装于层叠铁芯的齿部时,在层叠铁芯的层叠方向上的齿部的两端会形成由单位线圈的内面和齿部的外面包围的微小的空隙。该空隙有可能成为在安装单位线圈后单位线圈从齿部脱落的原因,因此需要将安装后的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固定的另外的固定工序。在以往的固定工序中,通过各种手法将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固定。
例如,在日本JP-A-2013-031252所记载的技术中,将热发泡性构件插入到在定子的齿部上安装的单位线圈之间的间隙中并使热发泡性构件热膨胀,由此将单位线圈相对于定子固定。另外,在日本JP-A-2010-246269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在定子的齿部上安装具有将单位线圈的端面卡定的爪部的绝缘件(insulator),来将单位线圈相对于定子固定。然而,在日本JP-A-2013-031252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需要对热发泡性构件进行加热,因此固定单位线圈时的操作性降低。另外,在日本JP-A-2010-246269所记载的技术中,需要准备形状复杂的绝缘件来作为单位线圈的固定部件,除此以外还需要对层叠铁芯实施追加的加工。
寻求一种能够改善将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固定时的操作性的电动机的定子。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定子,该电动机的定子具备:齿部;单位线圈,其以包围齿部的外周面的方式安装于齿部;以及线圈固定部件,其配置于齿部的外周面中的端面与单位线圈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隙内,其中,线圈固定部件能够在空隙内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具有与旋转轴线垂直的非圆形的截面,线圈固定部件的截面具有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该第一尺寸由与旋转轴线交叉的第一线段表示,该第二尺寸由与旋转轴线交叉且不同于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表示,该第二尺寸大于第一尺寸,线圈固定部件通过绕旋转轴线旋转,能够在使第一线段与空隙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一位置与使第二线段与空隙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空隙的高度方向是与齿部的端面垂直的方向,通过线圈固定部件在第二位置处推压齿部的端面和单位线圈的内周面,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被固定。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二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电动机的定子:在第一实用新型中,线圈固定部件通过弹性的恢复力而推压齿部的端面和单位线圈的内周面。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三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电动机的定子:在第一或第二实用新型中,线圈固定部件还具有以与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凹状的切口部。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第四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电动机的定子:在第三实用新型中,凹状的切口部形成于线圈固定部件的与齿部的端面或单位线圈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五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电动机的定子:在第一或第二实用新型中,定子还具备向单位线圈供给电力的线缆,沿单位线圈的外周面延伸来支承线缆的线缆支承部件与线圈固定部件相连结,收纳线缆的空间形成于线缆支承部件与单位线圈的外周面之间。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第六实用新型,提供具备第一~第五实用新型中的任一实用新型的定子的电动机。
这些以及其它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所表现的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会变得更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电动机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电动机中的定子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定子中的空隙附近的立体图。
图4是沿与图3的线圈固定部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观察的线圈固定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具有其它形状的线圈固定部件的剖视图。
图6是具有另一形状的线圈固定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单位线圈被固定之前的状态的定子中的线圈固定部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单位线圈被固定之后的状态的定子中的线圈固定部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固定部件的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固定部件的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旋转前的线圈固定部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旋转中途的线圈固定部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旋转后的线圈固定部件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旋转后的线圈固定部件附近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下面的记载并不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用语的含义等进行限定。
首先,参照图1~图8来说明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电动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电动机是转子与定子协作来产生动力的电动机。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例示性的定子3的电动机1的立体图。如图1那样,电动机1具备绕规定的旋转轴线O旋转移动的转子2以及被配置成包围转子2的环状的定子3。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定子3的局部的立体图。从图1和图2可知,定子3具备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铁芯31,层叠铁芯31具有:环状的轭铁部31a,其沿转子2的移动方向、即绕旋转轴线O的旋转方向延伸;以及多个齿部31b,该多个齿部31b从轭铁部31a向转子2突出。定子3还具备以包围层叠铁芯31的齿部31b的外周的方式安装于齿部31b的多个单位线圈32。定子3还具备与单位线圈32电连接来向单位线圈32供给电力的电缆(参照图15和图16)。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单位线圈32安装于层叠铁芯31的齿部31b时,在单位线圈32与齿部31b之间形成空隙G。在图2的例子中,在齿部31b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个端面与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之间各形成有一个空隙G。此外,齿部31b的延伸方向是与轭铁部31a的延伸方向和齿部31b的突出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由图2的箭头A1来表示。具有将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的功能的线圈固定部件33被插入到这些空隙G中。通过线圈固定部件33来防止安装于齿部31b的单位线圈32从齿部31b脱落。
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定子3中的空隙G附近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在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并且在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截面中具有非圆形的截面形状。在此,非圆形的截面形状是指非正圆的截面形状。图3的例子的线圈固定部件33是沿旋转轴线R延伸的柱状体,在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截面中具有椭圆的截面形状。下面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的截面形状。
图4是沿与图3的线圈固定部件33的旋转轴线R垂直的平面观察的线圈固定部件33的剖视图。如图4那样,线圈固定部件33的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截面具有第一尺寸S1和第二尺寸S2,该第一尺寸S1由第一线段L1表示,该第二尺寸S2由不同于第一线段L1的第二线段L2表示,大于第一尺寸S1(S2>S1)。在此,第一线段L1和第二线段L2均为以与旋转轴线R交叉的方式将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截面的轮廓线上的两个点连接而成的虚拟线段,第一线段L1比第二线段L2短。在线圈固定部件33具有如图4那样的椭圆形状的截面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穿过椭圆的中心点P1的轴线指定为旋转轴线R。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椭圆的短轴和长轴分别指定为第一线段L1和第二线段L2。然后,能够将椭圆的短径和长径分别指定为第一尺寸S1和第二尺寸S2。
图5和图6是表示具有其它形状的线圈固定部件33的截面的与图4同样的剖视图。图5表示具有长方形的截面的线圈固定部件33。在线圈固定部件33具有如图5那样的长方形的截面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穿过长方形的中心点P2的轴线指定为旋转轴线R。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穿过长方形的中心点P2的与长方形的短边平行的线段指定为第一线段L1,将穿过长方形的中心点P2的与长方形的长边平行的线段指定为第二线段L2。然后,能够将长方形的短边指定为第一尺寸S1,将长方形的长边指定为第二尺寸。
图6表示具有切线凸轮形状的截面的线圈固定部件33。在此,切线凸轮形状是指由多个圆弧和这些圆弧的共同切线构成的形状。图6所示的切线凸轮形状由大小两个圆弧C1、C2和这些圆弧C1、C2的共同切线T1、T2构成。在线圈固定部件33具有如图6那样的切线凸轮形状的截面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穿过大直径的圆弧C1的中心点P3的轴线指定为旋转轴线R。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与穿过两个圆弧C1、C2的中心点P3、P4的线段正交且穿过大直径的圆弧C1的中心点P3的线段指定为第一线段L1,将穿过两个圆弧C1、C2的中心点P3、P4的线段指定为第二线段L2。然后,能够将沿着与两个圆弧C1、C2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指定为第一尺寸S1,将沿着两个圆弧C1、C2的排列方向的尺寸指定为第二尺寸S2。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除了图4~图6所示的截面形状以外,还能够具备具有上述的第一尺寸S1和第二尺寸S2(S1<S2)的任意的截面形状。
图7和图8是表示沿与图3的定子3中的齿部31b的突出方向垂直的平面观察的线圈固定部件33附近的剖视图。图7表示在通过线圈固定部件33将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之前的状态。如图7那样,线圈固定部件33以使上述的第一线段L1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方式插入到空隙G中。在此,空隙G的高度方向是指与齿部31b的端面31b1垂直的方向,由图7的箭头A2来表示。更具体地说,在图7的例子中,线圈固定部件33以使第一线段L1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插入到空隙G中。此外,在将线圈固定部件33插入到空隙G中时,能够使线圈固定部件33的旋转轴线R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大致垂直(即,能够与齿部31b的端面31b1大致平行)。在图7的例子中,使线圈固定部件33的旋转轴线R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箭头A2的方向)和宽度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这两者垂直。
图8表示在通过线圈固定部件33将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之后的状态。将图7与图8对比可知,被插入到空隙G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以使上述的第二线段L2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箭头A2的方向)一致的方式在空隙G内被旋转。更具体地说,在图8的例子中,线圈固定部件33以使第二线段L2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在空隙G内被旋转。此时的旋转方向由箭头A3来表示。当像这样线圈固定部件33绕旋转轴线R旋转时,线圈固定部件33会与齿部31b的端面31b1和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这两者接触。其结果,线圈固定部件33推压齿部31b和单位线圈32这两者,因此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被固定。此外,在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旋转时,线圈固定部件33的旋转轴线R能够维持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大致垂直的状态(即,能够维持与齿部31b的端面31b1大致平行的状态)。在图8的例子中,线圈固定部件33的旋转轴线R维持着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箭头A2的方向)和宽度方向(图8的左右方向)这两者垂直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某个线段与某个方向“一致”是指,使该线段取该线段相对于该方向的斜率接近零的方向。因而,如图7那样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一线段L1未必一定要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平行。同样地,如图8那样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二线段L2未必一定要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平行。
如上,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通过在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能够在使第一线段L1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一位置(参照图7)与使第二线段L2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二位置(参照图8)之间移动。而且,当线圈固定部件3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线圈固定部件33推压齿部31b的端面31b1和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这两者来使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此外,能够以使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旋转来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方式,任意地对线圈固定部件33的旋转轴线R进行定位。在图7和图8的例子中,线圈固定部件33的旋转轴线R被定位于空隙G的高度方向(箭头A2的方向)和宽度方向(图7和图8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由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在从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和齿部31b的端面31b1受到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进行旋转。其结果,旋转后的线圈固定部件33通过弹性的恢复力而推压齿部31b的端面31b1和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因此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被稳定地固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取代线圈固定部件33而将单位线圈32形成为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或者除了线圈固定部件33以外将单位线圈32也形成为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或者,也可以在位于齿部31b的延伸方向的两侧的两个空隙G的任一方中插入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间隔件来取代线圈固定部件33。在这些方式中,也由线圈固定部件33、单位线圈32以及间隔件中的任一个产生弹性的恢复力,因此使得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被稳定地固定。
接着,参照图9和图10来说明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来固定单位线圈32的固定方法。如图9那样,首先,将单位线圈32安装于层叠铁芯31的齿部31b。其结果,在齿部31b的延伸方向(箭头A1的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空隙G。接着,将线圈固定部件33插入到空隙G中。此时,线圈固定部件33以使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线段L1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方式插入到空隙G中(参照图7)。此外,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以其一端部从空隙G突出的方式插入到空隙G中。在这种情况下,作业者能够把持线圈固定部件33的突出部位,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旋转。此外,在位于齿部31b的两侧的空隙G中,既可以插入同一线圈固定部件33,也可以插入形状、尺寸或材质不同的线圈固定部件33。或者,也可以在任一方的空隙G中插入具有挠性或刚性的任意的间隔件来取代线圈固定部件33。
如图10那样,接着使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旋转。此时,线圈固定部件33以使与旋转轴线R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线段L2与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在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参照图8)。图10表示仅使一方的空隙G内的线圈固定部件33旋转的状态。接着,当同样地使另一方的空隙G内的线圈固定部件33旋转时,各个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与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和齿部31b的端面这两者接触。由此,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被固定。此外,能够通过任意的手法使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旋转。例如,由作业者把持线圈固定部件33的一端部的从空隙G突出的部位,作业者通过手动使线圈固定部件33旋转。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来简单地将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因此将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时的操作性得以改善。
接着,参照图11~图13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除了下面具体说明的部分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相同的结构。因而,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省略对这些具有相同结构的部分的详细说明。
图11~图13是表示沿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齿部31b的突出方向垂直的平面观察的线圈固定部件33附近的剖视图。图11表示线圈固定部件33绕旋转轴线R旋转之前的状态,图12表示线圈固定部件33绕旋转轴线R旋转的中途的状态。另外,图13表示线圈固定部件33绕旋转轴线旋转之后的状态。如图11~图13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具有以沿旋转轴线R延伸的方式形成于线圈固定部件33的外周面的凹状的切口部33a。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作为整体具有C字状的截面形状。
通过这些构造,线圈固定部件33在凹状的切口部33a的周围易于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容易地在空隙G内旋转。更具体地说,在图12的例子中,旋转中途的线圈固定部件33受到来自齿部31b的端面31b1的压缩力而易于向箭头A4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容易地在空隙G内旋转。因而,即使旋转中途的线圈固定部件33受齿部31b的端面31b1或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干涉而受到较大阻力,通过线圈固定部件33在凹状的切口部33a的周围发生弹性变形而线圈固定部件33也能够容易地在空隙G内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凹状的切口部33a形成于旋转后的线圈固定部件33、即正在固定单位线圈32的状态的线圈固定部件33的外周面中的与齿部31b的端面31b1或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接触的接触面。在图13的例子中,凹状的切口部33a形成于线圈固定部件33的与第二线段L2垂直的侧面F1、F2中的与齿部31b的端面31b1接触的接触面F2上。其中,本例的凹状的切口部33a也可以形成于线圈固定部件33的外周面中的与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接触的接触面F1上。
另一方面,在凹状的切口部33a形成于线圈固定部件33的外周面中的与上述的接触面不同的位置、例如与第一线段L1垂直的侧面F3或侧面F4上的情况下,旋转后的线圈固定部件33、即正在固定单位线圈32的状态的线圈固定部件33易于向空隙G的高度方向(图13的箭头A2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从线圈固定部件33作用于齿部31b和单位线圈32的推压力有可能降低。其结果,由线圈固定部件33固定的单位线圈32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根据如上的理由,优选的是,凹状的切口部33a形成于旋转后的线圈固定部件33、即正在固定单位线圈32的状态的线圈固定部件33的外周面中的与齿部31b的端面31b1或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接触的接触面。由此,能够防止由线圈固定部件33固定的单位线圈32由于凹状的切口部33a而变得不稳定。
此外,在线圈固定部件33具有如图11~图13那样的矩形的截面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线圈固定部件33具有以沿旋转轴线R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倒角部33b。通过这种倒角部33b,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旋转时的摩擦阻力减少,因此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容易地在空隙G内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单位线圈32的固定方法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单位线圈32的固定方法相同。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固定部件33在凹状的切口部33a的周围易于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容易地在空隙G内旋转。
接着,参照图14~图16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除了下面具体说明的部分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相同的结构。因而,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省略对这些具有相同结构的部分的详细说明。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线圈固定部件33的立体图。如图14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前述的电缆的线缆支承部件34与线圈固定部件33相连结。更具体地说,在图14的例子中,沿旋转轴线R延伸的线圈固定部件33与大致平行于线圈固定部件33地延伸的线缆支承部件34通过大致垂直于两个部件地延伸的连结部件35而相互连结。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对线圈固定部件33附加线缆支承部件34和连结部件35所得的单个部件。例如,线圈固定部件33、线缆支承部件34以及连结部件35能够形成为一体成型品。
图15是表示沿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齿部31b的突出方向垂直的平面观察的线圈固定部件33附近的剖视图,与前述的图8同样地,表示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之后的状态。另外,图16是沿图15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从图15和图16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而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被固定时,收纳电缆36的收纳空间H形成于线缆支承部件34与单位线圈32的外周面32b之间。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单个部件来达成以下两个目的:将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以及对单位线圈32支承电缆36。其结果,定子3的结构部件的个数减少,因此能够改善定子3的制造工序中的操作性,并能够削减定子3的整体的制造成本。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单位线圈32的固定方法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的单位线圈32的固定方法相同。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方法中,当线圈固定部件33在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而将单位线圈32相对于齿部31b固定之后,电缆36被收纳到线缆支承部件34与单位线圈32的外周面32b之间的收纳空间H。由此,能够通过具有线圈固定部件33和线缆支承部件34的单个部件来达成以下两个目的:在定子3中对单位线圈32进行固定;以及在定子3中支承电缆36。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第一、第六实用新型,通过使线圈固定部件在空隙内旋转,来简单地将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固定,因此能够改善将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固定时的操作性。
根据第二实用新型,线圈固定部件通过弹性的恢复力而产生推压力,因此能够将单位线圈相对于齿部稳定地固定。
根据第三实用新型,线圈固定部件在凹状的切口部的周围易于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线圈固定部件能够容易地在空隙内旋转。
根据第四实用新型,能够防止由线圈固定部件固定的单位线圈由于凹状的切口部而变得不稳定。
根据第五实用新型,定子的结构部件的个数减少,因此能够改善定子的制造工序中的操作性,并能够削减定子的整体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配置于环状的定子的内侧的转子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式电动机,但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定子的电动机也可以是转子沿呈直线状延伸的定子进行直线运动的直线电动机。另外,上述的各部的尺寸、形状、材质等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为了达成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能够采用多种尺寸、形状、材质等。

Claims (6)

1.一种电动机(1)的定子(3),其特征在于,具备:
齿部(31b);
单位线圈(32),其以包围上述齿部(31b)的外周面的方式安装于上述齿部(31b);以及
线圈固定部件(33),其配置于上述齿部(31b)的外周面中的端面(31b1)与上述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之间的空隙(G)内,
其中,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能够在上述空隙(G)内绕旋转轴线(R)旋转,并且具有与上述旋转轴线(R)垂直的非圆形的截面,
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的上述截面具有第一尺寸(S1)和第二尺寸(S2),该第一尺寸(S1)由与上述旋转轴线(R)交叉的第一线段(L1)表示,该第二尺寸(S2)由与上述旋转轴线(R)交叉且不同于上述第一线段(L1)的第二线段(L2)表示,该第二尺寸(S2)大于上述第一尺寸(S1),
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通过绕上述旋转轴线(R)旋转,能够在使上述第一线段(L1)与上述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一位置与使上述第二线段(L2)与上述空隙(G)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上述空隙(G)的高度方向是与上述齿部(31b)的上述端面(31b1)垂直的方向,
通过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在上述第二位置处推压上述齿部(31b)的上述端面(31b1)和上述单位线圈(32)的上述内周面(32a),上述单位线圈(32)相对于上述齿部(31b)被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1)的定子(3),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通过弹性的恢复力而推压上述齿部(31b)的上述端面(31b1)和上述单位线圈(32)的上述内周面(32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1)的定子(3),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还具有以与上述旋转轴线(R)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凹状的切口部(33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1)的定子(3),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状的切口部(33a)形成于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的与上述齿部(31b)的端面(31b1)或上述单位线圈(32)的内周面(32a)接触的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1)的定子(3),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3)还具备向上述单位线圈(32)供给电力的线缆(36),
沿上述单位线圈(32)的外周面(32b)延伸来支承上述线缆(36)的线缆支承部件(34)与上述线圈固定部件(33)相连结,收纳上述线缆(36)的空间(H)形成于上述线缆支承部件(34)与上述单位线圈(32)的外周面(32b)之间。
6.一种电动机(1),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子(3)。
CN201420554183.7U 2013-11-11 2014-09-24 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905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3438A JP5727577B2 (ja) 2013-11-11 2013-11-11 コイル固定部品を備える電動機の固定子、電動機、及び単位コイルの固定方法
JP2013-233438 2013-1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90521U true CN204190521U (zh) 2015-03-04

Family

ID=526224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4019.6A Active CN104638797B (zh) 2013-11-11 2014-09-24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以及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
CN201420554183.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90521U (zh) 2013-11-11 2014-09-24 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4019.6A Active CN104638797B (zh) 2013-11-11 2014-09-24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以及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50209B2 (zh)
JP (1) JP5727577B2 (zh)
CN (2) CN104638797B (zh)
DE (1) DE102014116045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8797A (zh) * 2013-11-11 2015-05-20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以及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7311B2 (ja) * 2014-10-27 2016-08-2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固定部品を備えた固定子及び該固定子を備えた電動機
US20160241093A1 (en) * 2015-02-13 2016-08-1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Lubricant channel on a stator winding support
JP6577536B2 (ja) 2017-08-14 2019-09-1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固定子及び電動機
EP3637585A1 (en) * 2018-10-09 2020-04-15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Segmented stator for an electric gener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71677A1 (fr) * 1991-01-11 1992-07-17 Rotelec Sa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inducteur electromagnetique.
JP3739948B2 (ja) * 1998-10-13 2006-01-25 株式会社東芝 絶縁コイルの固定部材、該固定部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及び絶縁コイルの固定方法
US6137202A (en) * 1999-04-27 2000-10-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sulated coil and coiled fr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2001268834A (ja) * 2000-03-17 2001-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238059A1 (en) * 2003-08-19 2006-10-26 Fumito Komatsu Synchronous motor
JP5023776B2 (ja) * 2007-04-06 2012-09-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絶縁部材、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2008283730A (ja) * 2007-05-08 2008-11-2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動機用分割固定子、この分割固定子を備える電動機用固定子、この電動機用固定子を備える電動機及び電動機用分割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4840259B2 (ja) * 2007-06-13 2011-1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絶縁部材
JP4301334B2 (ja) * 2007-10-19 2009-07-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4535146B2 (ja) * 2008-02-27 2010-09-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イルの固定部材及び回転電機
JP2010246269A (ja) * 2009-04-06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JP5489698B2 (ja) * 2009-12-22 2014-05-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シュレ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5466117B2 (ja) * 2010-09-07 2014-04-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固定子用コイルの位置決め方法
JP2013031252A (ja) * 2011-07-27 2013-02-07 Toyota Motor Corp 集中巻き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32108A (ja) * 2011-12-20 2013-07-04 Sanyo Denki Co Ltd 固定子
JP5727577B2 (ja) * 2013-11-11 2015-06-0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固定部品を備える電動機の固定子、電動機、及び単位コイルの固定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8797A (zh) * 2013-11-11 2015-05-20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以及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
CN104638797B (zh) * 2013-11-11 2017-04-12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以及单位线圈的固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116045A1 (de) 2015-05-13
US9350209B2 (en) 2016-05-24
CN104638797B (zh) 2017-04-12
DE102014116045B4 (de) 2017-08-10
CN104638797A (zh) 2015-05-20
US20150130320A1 (en) 2015-05-14
JP2015095941A (ja) 2015-05-18
JP5727577B2 (ja)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90521U (zh) 电动机的定子以及电动机
JP6190599B2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KR102220987B1 (ko) 전기 모터
US10020700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rotor
US2020021277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6809476B2 (ja) モータ
JP5958502B2 (ja) 回転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JP7063331B2 (ja) 電動機用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EP3358715B1 (en) Stator, motor, and pump device
CN107925293B (zh) 定子和马达
KR20210097660A (ko) 스테이터 코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22532621A (ja) 3相式電気接続システム
US10840656B2 (en) Bus bar unit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US9887601B2 (en)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16019420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US11632009B2 (en) Busbar assembly, motor, electrical produc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usbar assembly
US10797572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inding of a winding carrier of an electric machine
JP2015220875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11628594B (zh)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JP2014045616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機子の製造装置
CN11002201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US11973388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insula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JP2017079563A (ja)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JP2016144230A (ja)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JP2020108275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