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9570U -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9570U
CN204119570U CN201420337101.3U CN201420337101U CN204119570U CN 204119570 U CN204119570 U CN 204119570U CN 201420337101 U CN201420337101 U CN 201420337101U CN 204119570 U CN204119570 U CN 204119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
sheet according
layer
lumin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371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兴文
孙倩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ed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ed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ed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ed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3710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19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9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9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电致发光领域。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中的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还包括一基板,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透光层前方的透光窗口。通过上述设计,消除了以往传统设计对结构的限制,增加了设计的灵活度。有利于降低成本以及生产难度。电致发光系统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光窗口射出。

Description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电致发光领域。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英文electroluminescent),又可称电场发光,简称EL,是通过加在两电极的电压产生电场,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而引致电子解级的跃进、变化、复合导致发光的一种物理现象。电致发光物料的例子包括掺杂了铜和银的硫化锌和蓝色钻石。目前电致发光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有机材料的应用。 
电致发光板是以电致发光原理工作的。电致发光板是一种发光器件,简称冷光片、EL灯、EL发光片或EL冷光片,它由背面电极层、绝缘层、发光层、透明电极层和表面保护膜组成,利用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光的特性,将电能转换为光能。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的原理是:从阴极注入电子,从阳极注入空穴,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第一层的作用是传输空穴和阻挡电子,使得没有与空穴复合的电子不能进入正电极,第二层是电致发光层,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并在发光层内复合,从而激发发光层分子产生单态激子,单态激子辐射衰减而发光。 
对于聚合物电致发光过程则解释为: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空穴和电子分别注入到共轭高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于是就会产生正、负极子,极子在聚合物链段上转移,最后复合形成单态激子,单态激子辐射衰减而发光。 
传统的技术是:在光洁的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透明的氧化锡铟(ITO)作正极,第一层为空穴传输层,常用的材料是芳香双胺如TPD、TAD等;第二层是电子传输层,常用的材料是8-羟基喹啉铝(Alq3)、8-羟基喹啉锌(Znq2) 等;第三层镁铝电极。对于有机小分子EL器件,每层的厚度为几十纳米,一般在高真空度(1×10-3Pa)蒸镀而成。而有机聚合物EL器件厚度比小分子稍厚,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 
电致发光显示器ELD适用平坦互相平行的电极和EL材料组成。顶层必须可以透光,使光能穿透。每一个交界,材料发光造成像素。 
由以上信息可知。电致发光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技术发展前景,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稳定性差等因素,造成难以大范围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发光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发光显示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前方的透光窗口。 
通过上述设计,改变了以往必须将上电极设置为透明导电膜(ITO膜),才能将光线透出的做法。而是设置了透光窗口。因此消除了以往传统设计对结构的限制,增加了设计的灵活度。有利于降低成本以及生产难度。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光窗口射出。 
优选为,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 
进一步,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其所在所述基板处的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应该考虑,整块基板可能并不平整,无法以整个基板平面作为参考。 
或者,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 宽度方向,在基板铺平时,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 
以上各种测算方式下,电极与基板的夹角均进一步优选为,大于80度,小于100度。最好设置为垂直。 
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均不采用透明导电膜。 
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在所述基板上方设有透光窗口,所述发光层设置在基板和透光窗口之间。 
至少两个电极设置在所述透光窗口下方两侧。避免遮挡光线。 
所述基板可以为透明基板。 
所述基板优选为柔性材质的基板,优选为柔性透明基板。 
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下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可以为同一材质。 
所述基板后方设有反光层。以便于将向后照射的光线,再次向前反射,进而使更多的光线由透光层射出。 
发光层可以采用小分子EL层或者有机聚合物EL层。 
对于有机小分子EL层,每层的厚度为几十纳米,一般在高真空度(1×10-3Pa)蒸镀而成。而有机聚合物EL层厚度比小分子稍厚,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 
发光层还可以采用电致发光粉层。 
或者,发光层采用混合有电致发光粉的透明树脂层。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优选为,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两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30度小于150度的夹角。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 于70度小于120度的夹角。 
再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85度小于95度的夹角。 
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5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优选为,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20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所述透光窗口为条状的透光窗口。 
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1cm,小于100cm。 
或者,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0.01,小于0.1mm。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的间隙构成所述透光窗口。 
所述电极的长度可以为大于1cm,小于100cm。 
或者,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0.01,小于0.1mm。可以使发光单元面积减小,甚至呈现点状。有利于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优选为通过金属丝连接。 
进一步优选为,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分别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优选,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均为金属电极。 
可以为铝制金属电极、铜质金属电极、水银金属电极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优选铝制金属电极。 
所述金属电极,优选为金属膜电极、金属层电极、金属片电极、金属丝电极中的至少一种。 
或者,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透明导电膜。在允许所述发光层的光线直接向前透出的情况下,也允许光线从侧面透出。 
可以是,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个电极均为透明导电膜。 
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排布,相邻的两个电极合并为一共用电极。以便于简化结构。 
优选为,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采用一共用电极。 
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优选为大于0.05mm,小于1.5mm。以便于在保证导电性能的前提下,保证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进一步优选,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大于0.1mm,小于0.5mm。 
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5mm,小于0.1mm。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9mm,小于0.08mm。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1mm,小于0.06mm。 
所述电极为电镀金属层或者蒸镀金属层,以保证厚度较薄。 
所述透光窗口处设有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的边沿不覆盖所述电极。以便于通过光学技术,消除或削弱电极的视觉影像。 
所述透光窗口为条状,所述透光窗口前方覆盖有条状的凸透镜。以便于进一步优化视觉效果。 
所述电极前方设有凹透镜。以便于消除或削弱电极的视觉影响。 
所述电极为条状,所述电极前方覆盖有条状的凹透镜。以便于进一步优化视觉效果。 
所述电极或透光窗口中,至少其中之一的前方为磨砂层。以便于避免光线过渡定向发射,进而改善可视视角。 
所述基板前后两侧均设有透光层,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设有分别朝向前后两个所述透光层的两个所述透光窗口。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发出的光,透过前后两侧的透光层的上透光窗口,分别向所述基板的前后两侧射出。 
所述基板上设有矩阵驱动阵列,所述矩阵驱动阵列包括纵向引线阵列和横向引线阵列;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所述纵向引线阵列中的一根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所述横向引线阵列中的另一根引线。从而实现矩阵驱动阵列对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控制。 
或者,所述基板上设有TFT驱动阵列,TFT驱动阵列包括处于导通状态的电源引线阵列,和处于受控状态的受控引线阵列;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所述电源引线阵列中的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所述受控引线阵列中的受控引线。从而实现 TFT驱动阵列对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控制。 
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围成一腔体,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所述腔体可以为圆形、矩形、梯形或者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 
两个所述电极分别相向弯折,围成所述腔体。 
或者,一所述电极为管状或环状,另一电极嵌套在管状或环状的所述电极内侧,所述发光层设置在两个所述电极之间。 
管状和环状结构相近,以下结构中可以进行等同替换。以下以管状结构为例。管状的所述电极为,设有缝隙的管状。在管状的长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条缝隙。以便于使嵌套在其内侧的电极,与外界进行引线。 
管状的所述电极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 
电致发光显示器,包括显示驱动电路,以及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显示面板采用电致发光片; 
所述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 
还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所述透光层前方的透光窗口;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20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所述透光窗口为点状的透光窗口。 
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0.005,小于0.08mm。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的间隙构成所述透光窗口。 
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0.006,小于0.1mm。可以使发光单元面积减小,甚至呈现点状。有利于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围成一腔体,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电致发光片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的一种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立体显示器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立体显示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基于立体显示器的空中立体成像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电致发光点驱动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6为另一种电致发光点驱动系统工作原理图。 
图7为电致发光条的一种结构。 
图8为电致发光条的另一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4,电致发光系统4包括至少两个电极3,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3之间的发光层2。还包括一基板1,基板1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5;透光层5内埋设有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4。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4均采用以下结构: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电极3之间的发光层2前方设有朝向透光层5前方的透光窗口6。 
通过上述设计,改变了以往必须将上电极3设置为透明导电膜(ITO膜),才能将光线透出的做法。而是设置了透光窗口6。因此消除了以往传统设计对结构的限制,增加了设计的灵活度。有利于降低成本以及生产难度。电致发光系统4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光窗口6射出。 
优选为,电致发光系统4的至少两个电极3为片状电极,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基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 
进一步,电致发光系统4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其所在基板1处的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应该考虑,整块基板1可能并不平整,无法以整个基板1平面作为参考。 
或者,电致发光系统4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在基板1铺平时,与基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 
以上各种测算方式下,电极与基板1的夹角均进一步优选为,大于80度,小于100度。最好设置为垂直。电致发光系统4的至少两个电极,均不采用透明导电膜。 
发光层2设置在基板1,在基板1上方设有透光窗口,发光层2设置在基板1和透光窗口之间。至少两个电极3设置在透光窗口下方两侧。避免遮挡光线。 
基板1优选为柔性材质的基板1,优选为柔性透明基板。基板1与透光层5为一体化结构。基板1与透光层5可以为同一材质。基板1后方设有反光层8。以便于将向后照射的光线,再次向前反射,进而使更多的光线由透光层5射出。 
发光层2可以采用小分子EL层或者有机聚合物EL层。对于有机小分子EL层,每层的厚度为几十纳米,一般在高真空度(1×10-3Pa)蒸镀而成。而有机聚合物EL层厚度比小分子稍厚,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发光层2还可以采用电致发光粉层。或者,发光层2采用混合有电致发光粉的透明树脂层。 
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其中一个电极3为片状的片状电极,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透光层5所在平面平行。优选为,电致发光系统4的其中两个电极3为片状的片状电极,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透光层5所在平面平行。 
优选为,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透光层5所在平面,呈大于30度小于150度的夹角。进一步优选为,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透光层5所在平面,呈大于70度小于120度的夹角。再进一步优选为,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透光层5所在平面,呈大于85度小于95度的夹角。 
一透光层5内埋设有至少50个电致发光系统4。优选为,一透光层5内埋设有至少200个电致发光系统4。透光窗口6为条状的透光窗口6。透光窗口6的长度大于1cm,小于100cm。这一结构,宜于用于照明系统。或者,透光窗口6的长度大于0.01,小于0.1mm。这一结构,宜于用于显示系统。 
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电极3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3前方的 间隙构成透光窗口6。电极3的长度可以为大于1cm,小于100cm。或者,电极3的长度大于0.01,小于0.1mm。可以使发光单元面积减小,甚至呈现点状。有利于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参照图2,至少两个相邻的电致发光系统4中,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其中一个电极3,与另一个电致发光系统4的其中一个电极3通过导线9连接。优选为通过金属丝连接。 
可以是,至少两个相邻的电致发光系统4中,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电极3,分别与另一个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电极3通过导线连接。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至少一个电极3为金属电极。优选,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电极3均为金属电极。可以为铝制金属电极、铜质金属电极、水银金属电极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优选铝制金属电极。金属电极,优选为金属膜电极、金属层电极、金属片电极、金属丝电极中的至少一种。 
或者,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至少一个电极3为透明导电膜。在允许发光层2的光线直接向前透出的情况下,也允许光线从侧面透出。可以是,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个电极3均为透明导电膜。 
基板1上的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4相邻排布,相邻的两个电极3合并为一共用电极。以便于简化结构。优选为,基板1上的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4相邻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采用一共用电极。 
片状电极的宽度优选为大于0.05mm,小于1.5mm。以便于在保证导电性能的前提下,保证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进一步优选,片状电极的宽度大于0.1mm,小于0.5mm。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5mm,小于0.1mm。优选为,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9mm,小于0.08mm。进一步优选为,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1mm,小于0.06mm。 
电极3为电镀金属层或者蒸镀金属层,以保证厚度较薄。透光窗口6处设有凸透镜7,凸透镜7的边沿不覆盖电极3。以便于通过光学技术,消除或削弱电极3的视觉影像。透光窗口6为条状,透光窗口6前方覆盖有条状的凸透镜7。以便于进一步优化视觉效果。电极3前方设有凹透镜。以便于消除或削弱电极3的视觉影响。电极3为条状,电极3前方覆盖有条状的凹透镜。以便于进一步优化视觉效果。电极3或透光窗口6中,至少其中之一的前方 为磨砂层。以便于避免光线过渡定向发射,进而改善可视视角。 
基板1前后两侧均设有透光层5,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设有分别朝向前后两个透光层5的两个透光窗口6。电致发光系统4发出的光,透过前后两侧的透光层5的上透光窗口6,分别向基板1的前后两侧射出。 
基板1上设有矩阵驱动阵列,矩阵驱动阵列包括纵向引线阵列和横向引线阵列;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中的两个电极3中,一个电极3连接纵向引线阵列中的一根引线;另一个电极3连接横向引线阵列中的另一根引线。从而实现矩阵驱动阵列对电致发光系统4的控制。 
或者,基板1上设有TFT驱动阵列,TFT驱动阵列包括处于导通状态的电源引线阵列,和处于受控状态的受控引线阵列;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中的两个电极3中,一个电极3连接电源引线阵列中的引线,另一个电极3连接受控引线阵列中的受控引线。从而实现TFT驱动阵列对电致发光系统4的控制。 
电致发光系统4中的两个电极3围成一腔体,发光层2设置在腔体内。腔体可以为圆形、矩形、梯形或者三角形中的至少一种。两个电极3分别相向弯折,围成腔体。 
参照图3,或者,一电极3为管状或环状,另一电极3嵌套在管状的电极3内侧,发光层2设置在两个电极3之间。管状和环状结构相近,因此以管状结构为例。管状的电极3为,设有缝隙的管状。在管状的长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条缝隙。以便于使嵌套在其内侧的电极3,与外界进行引线。管状的电极3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 
参照图1,电致发光显示器,包括显示驱动电路,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采用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4,电致发光系统4包括至少两个电极3,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3之间的发光层2;还包括一基板1,基板1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5;透光层5内埋设有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4;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4均采用以下结构: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电极3之间的发光层2前方设有朝向透光层5前方的透光窗口6;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其中一个电极3为片状的片状电极,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透光层5所在平面平行。一透光层5内埋设有至少200个电致发光系 统4。透光窗口6为点状的透光窗口6。透光窗口6的长度大于0.005,小于0.08mm。 
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4的两个电极3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3的间隙构成透光窗口6。电极3的长度大于0.006,小于0.1mm。可以使发光单元面积减小,甚至呈现点状。有利于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电致发光系统4中的两个电极3围成一腔体,发光层2设置在腔体内。 
参照图4,一种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首先,生产片状的基片a1,基片a1至少后方设有一电极层a2,电极层a2前方设有发光层a3;然后,将基片a1进行叠合,将至少十片基片a1前后依次叠合,叠合后相邻的基片a1之间为电致发光系统,叠合后进行固定,形成基片堆a4;再然后,进行切片,将基片堆a4进行切片,生成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片的基板由切割后的基片a1固定排列构成。还可以包括一覆膜工艺,在电致发光片的至少一面附上透光膜。以进行保护或者实现其他光学性能,再或者实现一些电学性能。通过上述生成工艺,可以在成本低、工艺要求低的情况下,快速生产电致发光片。 
在生产片状的基片a1时,电极层a2可以为条状的电极排列成的电极层a2。在生产片状的基片a1时,可以是基板前方也设置电极层a2。也可以是基片a1前方不设置电极层a2。而是,在至少两片基片a1叠合后,使用相邻的另一基片a1的电极层a2。实现,相邻的两个电致发光系统的相邻的两个电极合并为一共用电极。以便于简化结构。 
基片a1后方设有电极层a2,电极层a2前方设有发光层a3,电极层a2和发光层a3之间设有电子输送层;相邻叠合的另一基片a1设有另一电极层a2和另一发光层a3,另一电极层a2和另一发光层a3之间设有空穴输送层。在将基片a1和另一基片a1叠合后,呈现依次为电极层a2、电子输送层、发光层a3、另一发光层a3、空穴输送层、另一电极层a2的结构。发光层a3、另一发光层a3在紧密贴合后可以视为一整体的发光层a3,进而使上述设计呈现一套完整的电致发光系统结构。 
在生产片状的基片a1时,相邻的两片基板,其中一个基板后方的电极层a2为片状,另一个基板后方的电极层a2为条状。以便于实现电致发光片中的电极阵列排布。或者,在生产片状的基片a1时,相邻的两片基板,其中一个 基板后方的电极层a2为横向的条状,另一个基板后方的电极层a2为纵向的条状。以便于实现电致发光片中的电极阵列排布。 
在生产片状的基片a1时,还可以设置电子输送层和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空穴输送层和发光层a3中,至少一层为含有树脂材料的树脂材料层,以起到支撑作用。可以将树脂材料层作为基片a1。 
优选为,在生产片状的基片a1时,发光层a3为,电致发光粉与树脂材料混合并固化后生成的材质层。树脂材料,优选为柔性透光的树脂材料。将发光层a3作为基板。通过上述设计,可以使发光层a3具有一定的硬度,进而可以作为起到支撑作用的发光层a3。在生产片状的基片a1时,基片a1上的电极为采用蒸镀或者电镀工艺生成。 
或者,首先设置一金属膜,然后将树脂材料层铺在金属膜上,进而在金属膜上生成基片a1,金属膜作为电极层a2。 
在将基片a1进行叠合工艺中,可以在相邻的两层基片a1之间涂粘合层。以粘合层作为电子输送层、空穴输送层中的其中一个。粘合层可以为有机溶剂粘合层、未固化的可固化树脂层中的一种。可固化树脂层可以为光固化树脂层、热固化树脂层中的一种。优选为固化后为柔性的可固化树脂层。 
在将基片a1进行叠合工艺中,可以是将相邻的两层基片a1涂上粘合层叠合后,进行固化,然后再粘合其他基片a1,进而实现逐层固化。也可以是,将三层以上的基片a1涂上粘合层,并叠合后一起进行固化。也可以是,将所需要的基片a1都叠合在一起后,一并进行粘合层固化。 
在进行切片工艺中,切割方向为左右方向切片,或者上下方向切片。切割工艺优选为线切割,线切割设备包括切割线系统,和带动切割线系统的切割线行进的驱动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基片堆a4的固定系统;固定系统与切割线系统相对移动。在切割线行进,和固定系统与切割线系统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完成切割。线切割中有至少五条平行进给的切割线。以便于一次性生产大量的电致发光片。 
在覆膜工艺中,附上透光膜形成透光层。透过膜上设有凸透镜阵列、凹透镜阵列或者磨砂块阵列。在覆膜工艺中,在电致发光片一面覆上透光膜,另一面覆上反光膜。在覆膜工艺中,在电致发光片上至少附有一层电极膜, 电极膜上设有矩阵驱动阵列,矩阵驱动阵列包括纵向引线阵列和横向引线阵列;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纵向引线阵列中的一根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横向引线阵列中的另一根引线。从而实现矩阵驱动阵列对电致发光系统的控制。 
在覆膜工艺中,在电致发光片上至少附有一层电极膜,电极膜上设有TFT驱动阵列,TFT驱动阵列包括处于导通状态的电源引线阵列,和处于受控状态的受控引线阵列;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电源引线阵列中的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受控引线阵列中的受控引线。从而实现TFT驱动阵列对电致发光系统的控制。 
参照图5、图6,另一种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首先,生产条状的电致发光条b1,电致发光条b1包括一至少一个电极层b2,电极层b2前方设有发光层b3;然后,进行叠合固定,将至少五十条电致发光条b1叠合形成柱状;叠合后相邻的电致发光条b1之间为电致发光系统,叠合后进行固定,形成电致发光条堆b4;再然后,进行切片,将电致发光条堆b4进行切片,生成电致发光片b5。电致发光片b5的基板由切割下的众多电致发光条b1固定排列构成。 
还可以包括一覆膜工艺,在电致发光片b5的至少一面附上透光膜。以进行保护或者实现其他光学性能,再或者实现一些电学性能。通过上述生成工艺,可以在成本低、工艺要求低的情况下,快速生产电致发光片b5。 
电致发光条b1上设有两个沿着电致发光条b1长度方向的电极层b2,发光层b3设置在两个电极层b2之间。从而使一条电致发光条b1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电致发光系统。电极层b2可以为条状的电极层b2,也可以为弯折的电极层b2。 
参照图5,也可以是一条电致发光条b1上,在同一高度处,只设置一条电极层b2。在至少两条电致发光条b1进行叠合后,至少一个发光层b3位于两条电致发光条b1上的两条电极层b2之间。使用相邻的另一电致发光条b6的电极层b2,作为另一电极层b2。实现,相邻的两个电致发光系统的相邻的两个电极合并为一共用电极。以便于简化结构。 
电致发光条b1设有一条电极层b2,电极层b2前方设有发光层b3,电极层b2和发光层b3之间设有电子输送层;相邻叠合的另一电致发光条b6设有 另一电极层b2和另一发光层b3,另一电极层b2和另一发光层b3之间设有空穴输送层。在将电致发光条b1和另一电致发光条b6叠合后,呈现依次为电极层b2、电子输送层、发光层b3、另一发光层b3、空穴输送层、另一电极层b2的结构。发光层b3、另一发光层b3在紧密贴合后可以视为一整体的发光层b3,进而使上述设计呈现一套完整的电致发光系统结构。在进行叠合固定过程中,可以在相邻的两条电致发光条b1之间涂粘合层。可以将粘合层作为电子输送层、空穴输送层中的其中一个。 
粘合层可以为有机溶剂粘合层、未固化的可固化树脂层中的一种。可固化树脂层可以为光固化树脂层、热固化树脂层中的一种。优选为固化后为柔性的可固化树脂层。可以是,将所需要的电致发光条b1都叠合在一起后,一并进行粘合层固化。 
在进行切片工艺中,优选为线切割,线切割设备包括切割线系统,和带动切割线系统的切割线行进的驱动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基片堆的固定系统;固定系统与切割线系统相对移动。在切割线行进,和固定系统与切割线系统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完成切割。线切割中有至少8条平行进给的切割线。以便于一次性生产大量的电致发光片b5。 
在覆膜工艺中,附上透光膜形成透光层。透过膜上设有凸透镜阵列、凹透镜阵列或者磨砂块阵列。在覆膜工艺中,在电致发光片b5一面覆上透光膜,另一面覆上反光膜。在覆膜工艺中,在电致发光片b5上至少附有一层电极膜,电极膜上设有矩阵驱动阵列,矩阵驱动阵列包括纵向引线阵列和横向引线阵列;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纵向引线阵列中的一根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横向引线阵列中的另一根引线。从而实现矩阵驱动阵列对电致发光系统的控制。 
在覆膜工艺中,在电致发光片b5上至少附有一层电极膜,电极膜上设有TFT驱动阵列,TFT驱动阵列包括处于导通状态的电源引线阵列,和处于受控状态的受控引线阵列;至少一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电源引线阵列中的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受控引线阵列中的受控引线。从而实现TFT驱动阵列对电致发光系统的控制。 
生产电致发光条的方法有几种方法: 
参照图7,第一种方法:首先制造金属丝,然后在金属丝外涂上发光层b3。将金属丝作为一电极层b2。 
可以是,使用相邻的另一电致发光条b6中的金属丝,作为另一电极层b2;或者,还可以然后在发光层b3外覆盖上导电层。将金属丝作为一电极层b2,将覆盖的导电层作为另一电极层b2。从而使一条电致发光条b1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电致发光系统。 
发光层b3可以是有机小分子EL层、有机聚合物EL层或者电致发光粉层中的至少一种。在采用有机小分子EL层或有机聚合物EL层时,发光层b3和金属丝之间还可以设置一绝缘层。作为电子输送层或空穴输送层。优选为,发光层b3采用电致发光粉层,电致发光粉层为电致发光粉与树脂材料混合并固化后生成的材质层。 
参照图8,第二种方法:首先制造附着有发光层b3的树脂丝b7,然后在树脂丝b7一侧镀上金属层。将金属层作为一电极层b2。 
可以是,使用相邻的另一电致发光条b6中的金属层,作为另一电极层b2;或者还可以然后在树脂丝b7另一侧镀上金属层,作为另一电极,两侧的金属层之间存在缝隙。以避免短路。从而使一条电致发光条b1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电致发光系统。 
发光层b3可以是有机小分子EL层、有机聚合物EL层或者电致发光粉层中的至少一种。在采用有机小分子EL层或有机聚合物EL层时,发光层b3可以是镀在树脂丝b7上。优选为,在生产树脂丝b7的树脂内混合上电致发光粉,进而使树脂丝b7内混合有电致发光粉,进而使树脂丝b7作为发光层b3。 
电致发光条,包括一条状基体,条状基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电极,电极前方设有发光层。发光层可以是有机小分子EL层、有机聚合物EL层或者电致发光粉层中的至少一种。 
参照图7,电极层b2可以采用金属丝,然后在金属丝外覆盖有发光层b3。在采用有机小分子EL层或有机聚合物EL层时,发光层b3和金属丝之间还可以设置一绝缘层。作为电子输送层或空穴输送层。 
在发光层b3外覆盖上导电层。将金属丝作为一电极层b2,将覆盖的导电 层作为另一电极层b2。从而使一条电致发光条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电致发光系统。可以以电极层b2作为条状基体。 
优选为,发光层b3采用电致发光粉层,电致发光粉层为电致发光粉与树脂材料混合并固化后生成的材质层。可以以电致发光粉层作为条状基体。 
参照图8,还可以为,包括一树脂丝b7,发光层附着在树脂丝b7上,以树脂丝b7作为条状基体。可以是,在树脂丝b7一侧镀上金属层,将金属层作为一电极层b2,树脂丝b7上仅仅设置一个电极层b2。使用相邻的另一电致发光条中的金属层,作为另一电极层b2。 
还可以是,在树脂丝b7两侧分别镀上金属层,两侧的金属层之间存在缝隙,进而形成两个电极层b2。树脂丝b7内混合有电致发光粉,进而使树脂丝b7作为发光层。 
以上显示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使用方法的限制,上述使用方法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6)

1.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所述透光层前方的透光窗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不平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平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与所述基板的夹角大于80度,小于100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与所述基板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均不采用透明导电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在所述基板上方设有透光窗口,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透光窗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电极设置在所述透光窗口下方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透明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柔性材质的基板。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柔性透明基板。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下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为一体化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为同一材质。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后方设有反光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小分子EL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有机聚合物EL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分子EL层的每层厚度为几十纳米。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聚合物EL层为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的EL层。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电致发光粉层。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混合有电致发光粉的透明树脂层。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两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 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30度小于150度的夹角。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70度小于120度的夹角。 
28.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85度小于95度的夹角。 
29.根据权利要求13或25中任意一条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5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30.根据权利要求13或25中任意一条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20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3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为条状的透光窗口。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1cm,小于100cm。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0.01mm,小于0.1mm。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的间隙构成所述透光窗口。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1cm,小于100cm。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0.01mm,小于0.1mm。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为金属丝导线。 
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分别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均为金属电极。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为铝制金属电极。 
4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为铜质金属电极。 
44.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为水银金属电极。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膜电极。 
46.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层电极。 
47.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片电极。 
48.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丝电极。 
4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透明导电膜。 
5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在允许所述发光层的光线直接向前透出的情况下,也允许光线从侧面透出。 
5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个电极均为透明导电膜。 
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排布,相邻的两个电极合并为一共用电极。 
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采用一共用电极。 
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宽 度优选为大于0.05mm,小于1.5mm。 
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大于0.1mm,小于0.5mm。 
5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5mm,小于0.1mm。 
5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9mm,小于0.08mm。 
5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1mm,小于0.06mm。 
5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电镀金属层。 
6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蒸镀金属层。 
6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处设有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的边沿不覆盖所述电极。 
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为条状,所述透光窗口前方覆盖有条状的凸透镜。 
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前方设有凹透镜。 
6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为条状,所述电极前方覆盖有条状的凹透镜。 
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或透光窗口中,至少其中之一的前方为磨砂层。 
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前后两侧均设有透光层,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设有分别朝向前后两个所述透光层的两个所述透光窗口。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发出的光,透过前后两侧的透光层的上透光窗口,分别向所述基板的前后两侧射出。 
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矩阵驱动阵列,所述矩阵驱动阵列包括纵向引线阵列和横向引线阵列。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所述纵向引线阵列中的一根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所述横向引线阵列中的另一根引线。 
70.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TFT驱动阵列,TFT驱动阵列包括处于导通状态的电源引线阵列,和处于受控状态的受控引线阵列。 
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连接所述电源引线阵列中的引线,另一个电极连接所述受控引线阵列中的受控引线。 
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围成一腔体,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为圆形。 
74.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为矩形。 
75.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为梯形。 
76.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为三角形。 
77.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电极分别相向弯折,围成所述腔体。 
78.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一所述电极为管状或环状,另一电极嵌套在管状或环状的所述电极内侧,所述发光层设置在两个所述电极之间。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管状的所述电极为设有缝隙的管状。 
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在管状的长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条缝隙。 
81.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管状的所述电极的横截面为圆形。 
82.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管状的所述电极的横截面为矩形。 
83.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管状的所述电极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84.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管状的所述电极的横截面为梯形。 
85.电致发光显示器,包括显示驱动电路,以及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显示面板采用所述电致发光片; 
所述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 
还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所述透光层前方的透光窗口;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86.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电致发光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20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87.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电致发光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为点状的透光窗口。 
88.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电致发光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0.005,小于0.08mm。 
89.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电致发光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的间隙构成所述透光窗口。 
90.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电致发光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0.006,小于0.1mm。 
91.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电致发光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的两个电极围成一腔体,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92.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条状基体,所述条状基体上设有至 少一个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前方设有发光层。 
93.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小分子EL层。 
94.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有机聚合物EL层。 
95.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分子EL层每层厚度为几十纳米。 
96.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聚合物EL层为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的EL层。 
97.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电致发光粉层。 
98.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混合有电致发光粉的透明树脂层。 
99.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采用片状电极。 
100.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为大于0.05mm,小于1.5mm。 
101.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大于0.1mm,小于0.5mm。 
102.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5mm,小于0.1mm。 
103.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09mm,小于0.08mm。 
104.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厚度,大于0.01mm,小于0.06mm。 
105.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为电镀金属层。 
106.根据权利要求105所述的电致发光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为蒸镀金属层。 
CN201420337101.3U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Active CN204119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37101.3U CN204119570U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54220.2 2013-06-24
CN201310254220 2013-06-24
CN201420337101.3U CN204119570U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9570U true CN204119570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23158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0233.3A Pending CN111246616A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
CN201420337066.5U Active CN204119569U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条、电致发光片及电致发光显示器
CN201420337101.3U Active CN204119570U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CN201410283487.9A Active CN104244487B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和生产工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0233.3A Pending CN111246616A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
CN201420337066.5U Active CN204119569U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条、电致发光片及电致发光显示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83487.9A Active CN104244487B (zh) 2013-06-24 2014-06-23 电致发光片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和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124661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4487A (zh) * 2013-06-24 2014-12-24 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片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和生产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4007B (zh) * 2016-10-11 2019-10-22 上海洞舟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致发光x射线记忆探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1998A (ja) * 1986-10-03 1988-04-22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El発光アレイ
US4951064A (en) * 1989-05-15 1990-08-2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t edge emitter assembly and integral packaging
JPH03253362A (ja) * 1990-03-02 1991-11-12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ラインプリンタ
JPH054377A (ja) * 1991-06-26 1993-01-14 Fuji Xerox Co Ltd El光プリンターヘツド
JPH05266979A (ja) * 1992-03-16 1993-10-15 Toshiba Corp 薄膜型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298659B2 (ja) * 1992-03-27 2002-07-02 グンゼ株式会社 薄膜el素子を用いた表面発光素子
JP3222925B2 (ja) * 1992-04-17 2001-10-29 北陸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ライン発光分散型el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5330135A (ja) * 1992-05-29 1993-12-14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78682A (ja) * 1993-09-08 1995-03-20 Hitachi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5700592A (en) * 1995-12-13 1997-12-23 Hewlett-Pacard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for edge emitters
JP3577170B2 (ja) * 1996-08-05 2004-10-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共振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
JP2000242197A (ja) * 1999-02-17 2000-09-08 Toyota Motor Corp 発光体並びに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56968A (ja) * 2000-08-10 2002-02-22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
JP2002056989A (ja) * 2000-08-11 2002-02-22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
JP4252741B2 (ja) * 2001-06-07 2009-04-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
JP2003133056A (ja) * 2001-08-15 2003-05-09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低次元光波発生光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記録・再生用光学ヘッド
US6753096B2 (en) * 2001-11-27 2004-06-2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Environmentally-stabl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fibers
JP2003178877A (ja) * 2001-12-11 2003-06-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発光素子
JP2004167673A (ja) * 2002-10-29 2004-06-17 Nitto Denko Corp 積層シートの切削加工方法及び積層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227835A (ja) * 2003-01-21 2004-08-1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194173B2 (en) * 2004-07-16 2007-03-2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devices having a fiber structure
JP2007080962A (ja) * 2005-09-12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12361A (ja) * 2008-03-05 2009-09-17 Fujifilm Corp 光出射装置
JP5266979B2 (ja) * 2008-09-02 2013-08-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繊維含有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11246616A (zh) * 2013-06-24 2020-06-05 上海本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
JP6391998B2 (ja) * 2014-06-09 2018-09-19 株式会社カネカ 発泡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4487A (zh) * 2013-06-24 2014-12-24 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片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和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4487B (zh) 2020-09-15
CN111246616A (zh) 2020-06-05
CN204119569U (zh) 2015-01-21
CN104244487A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6562B (en) Double-side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186684C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21225C (zh) 具有二维串联互连的有机电子装置
US10305063B2 (en) Transparen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CN106653812A (zh) 柔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3700686B (zh) 具有景深效果的3d显示面板及其显示方法
CN104538420A (zh) 柔性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32230A (zh) 一种oled显示模块及带该oled显示模块的oled拼接显示屏
CN103807727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4119570U (zh)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Wan et al. High-Efficiency Semitranspar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CN204217154U (zh) 发光线及发光线编制的发光系统和柔性屏
CN106455242A (zh) 一种石墨烯电致发光点阵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83714A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制备方法、显示屏及其终端
CN108717956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00469205C (zh) 基于并五苯为空穴传输层的电致发光器件
CN205487152U (zh) 浸液式高亮度立体显示器
CN106684072A (zh) 一种oled装置
CN104821314B (zh) Oled和led复合灯
CN1901218A (zh) 双面发光oled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CN205752263U (zh) 一种有机发光oled器件
CN113707784B (zh) 一种led发光薄膜的制备方法
CN203165395U (zh) 流水式阵列喷印制造el发光标牌的设备
CN103811677B (zh) 发光二极管阳极反射层以及用于所述反射层的合金材料
CN206806336U (zh) 一种oled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