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50288U - 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50288U
CN203950288U CN201420235650.XU CN201420235650U CN203950288U CN 203950288 U CN203950288 U CN 203950288U CN 201420235650 U CN201420235650 U CN 201420235650U CN 203950288 U CN203950288 U CN 203950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unit
contact panel
wire
connect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3565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鸿野胜正
木村圭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nze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nz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89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801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092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841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unze Ltd filed Critical Gunze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50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502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在具有低电阻的网眼状电极的触控面板中能实现薄型、轻量的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触控面板具备:基板(2);第一电极(3),沿基板(2)一个面侧的X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第二电极(4),沿基板(2)一个面侧的Y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第一电极(3)具备: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而形成;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电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第二电极(4)具备: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而形成;以及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通过介于它们间的绝缘层(7)绝缘。由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形成网眼。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式的透明的触控面板、具备该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和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针对计算机和电子设备,正在积极开发不使用按钮而利用了显示器的显示的操作。为了进行所述操作,在显示器的前面配置透明的触控面板,并检测触摸位置。作为触控面板的种类,有电阻膜式、表面弹性波式和红外线方式等,并且还有电容式,该电容式利用因手指触摸或接近而产生的电容变化来检测位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矩阵状电极(X方向、Y方向的两层结构)的电容式触控开关。 
以往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具备:第一面状体,形成有透明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由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为带状图案的ITO等构成;以及第二面状体,形成有透明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由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为带状图案的ITO等构成,以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相对的方式通过粘接层粘贴两个面状体。但是,ITO的电阻率高,一般为200Ω/□~1000Ω/□。特别是在大型的触控面板中,电极的端子间的电阻值增加,伴随于此电容检测的灵敏度下降,因此有时触控面板动作困难。 
因此,提出了一种不使用ITO的电容式的触控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中,通过将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金属线形成为网眼状来形成电极,使电极的透射率在70%以上,形成能保持清晰度且电阻低的电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表公报特表2006-511879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44163号 
但是,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是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网眼状第 一电极的第一面状体和在基板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网眼状第二电极的第二面状体重叠的结构,所以触控面板整体的厚度变厚。近年来,要求触控面板薄型化和轻量化,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存在不符合轻、薄要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低电阻的网眼状电极的触控面板中能够实现薄型和轻量的触控面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具备该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和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达成所述目的的触控面板,其具备:基板;多个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板一个面侧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一电极具备: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第一电极连接线,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连接构件,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介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连接构件之间的绝缘层绝缘。 
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连接构件由至少一根第二电极连接线构成。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由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形成网眼。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设置有辅助线,所述辅助线未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并且由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和所述辅助线形成网眼。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的线宽和/或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的线宽与所述导线的线宽不同。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宽与所述第二电极连 接线的线宽相同。 
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的另外的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连接构件由透明导电膜构成。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形成网眼。 
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的另外的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绝缘层以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在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所述连接构件。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绝缘层以覆盖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的方式设置,并且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使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导线露出,所述连接构件通过所述开口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 
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的另外的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不妨碍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切断所述导线。 
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的另外的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基板的延迟值是0nm~800n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能达成所述目的的显示装置,其具备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能达成所述目的的电子设备,其具备所述的显示装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能够达成所述目的的触控面板,其具备:基板;多个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板一个面侧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一电极具备: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连接用导线,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连接用透明导电膜,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所述触控面板还具备:绝缘层,介于所述连接用导线和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之间,使所述连接用导线和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绝缘;以及第一透明膜和第二透明膜, 分别重叠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上方或下方。 
在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由与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相同的材料构成。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透明膜与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一体形成。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导通。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的至少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相对的一部分的周向边缘形成为凸部和凹部交替排列的凹凸状,在相邻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的边界,所述凸部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在相邻的所述透明膜的所述凸部之间。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连接用导线形成网眼。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不妨碍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切断所述导线。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基板的延迟值是0nm~800n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能达成所述目的的显示装置,其具备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能达成所述目的的电子设备,其具备所述的显示装置。 
按照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在具有低电阻的网眼状电极的触控面板中能够实现薄型、轻量的触控面板、具备该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和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单元的连接部分的简要剖面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二电极单元的连接部分的 简要剖面图。 
图4的(A)~图4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5的(A)~图5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6的(A)~图6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7的(A)~图7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8的(A)~图8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9的(A)~图9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10的(A)~图10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11的(A)~图11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12的(A)~图12的(C)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13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14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的另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15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的另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16是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显示装置的简要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8是放大表示图1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单元的连接部分的简要剖面图。 
图19是放大表示图1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二电极单元的连接部分的简要剖面图。 
图20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21是放大表示图1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制造过程中的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22是接着图21放大表示图1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制造过程中的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23是接着图22放大表示图17所示的触控面板的制造过程中的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24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变形例的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25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的另一个例子 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26是放大表示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的另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图27是放大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另一个变形例的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边界的俯视图(局部省略了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的导线)。 
附图标记说明 
1 触控面板 
2 基板 
3 第一电极 
4 第二电极 
7 绝缘层 
8 连接构件 
9 辅助线 
10 具有触控面板功能的显示装置 
30 第一电极单元 
31 第一电极连接线 
31b 连接用导线 
33 切断部 
40 第二电极单元 
41 第二电极连接线 
41b 连接用透明导电膜 
43 切断部 
80 透明导电膜 
82 第一透明膜 
92 第二透明膜 
H 开口 
L 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使结构容易理解,各附图并不是实际尺寸比而是进行了局部放大或缩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一个例子的俯视图。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是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其具备:透明的基板2;以及设置在基板2的一个面S侧的多个带状的第一电极3和多个带状的第二电极4。第一电极3沿基板2的一个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并且相邻的第一电极3之间电绝缘。另一方面,第二电极4沿基板2的一个面S的、与所述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交叉的第二方向(Y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并且相邻的第二电极4之间电绝缘。各第一电极3和各第二电极4与线状的布线5、6连接。各布线5、6布置成延伸至基板2的端部边缘,其前端部与电容检测电路(省略图示)连接。优选的是考虑各布线5、6的距离和宽度而使各布线5、6成为低电阻。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方向)和第二方向(Y方向)垂直,但是也可以以不垂直的角度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配置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 
基板2是电介质基板。基板2的材料可以例举的是玻璃、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透明材料。如果是玻璃,则厚度优选为0.1mm~3mm程度,如果是塑料膜,则厚度优选为10μm~2000μm程度。此外,也可以将这些材料层叠为多层。此外,在基板2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保护表面的硬涂层、反射防止层、防污层、防粘连层、接受层等功能层,基板2的表面也可以实施等离子处理等。 
如图1和图4~图9所示,第一电极3具备: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电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沿基板2的一个面S的第二方向(Y方向)等间隔配置。第一电极单元30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而形成为网眼状,是组合了多个格子K得到的形状。格子K在图示例子中为正方形。构成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的线宽例如为1μm~50μm程度,优选为1μm~25μm程度,更优选为1μm~10μm程度。此外,各导线L的间距例如为100μm~1000μm程度。此外,导线L的厚度例如为0.01μm~10μm程度,进一步优选为 0.05μm~5μm程度。由于具有所述尺寸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各导线L的线宽非常细且间距相对于线宽十分大,所以不醒目。 
如图4~图9所示,第一电极连接线31a是相互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的线状连接线,并且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之间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将在后面对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形状可以是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也可以是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弯曲的形状(L形、Z形等),当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直线延伸时,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而当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弯曲时,各直线延伸的构成部分311与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此外,优选的是,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当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弯曲时直线延伸的各构成部分311)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0的任意一个导线L的延长线上,并且与该导线L成为一根线状。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于以与导线L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能够高效地形成第一电极连接线31a,所以是优选的。 
如图2~图9所示,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以至少覆盖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方式设置有绝缘层7。绝缘层7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透明且无导电性的绝缘材料即可,希望是与配置在其下方和上方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连接构件8的贴紧性高的材料,可以使用环氧系或丙烯酸系等通常的热固化性透明树脂或光固化性透明树脂等。可以通过利用公知的涂覆法、丝网印刷法或喷墨印刷法等以覆盖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方式涂布所述的透明树脂,由此形成绝缘层7。此外,可以使用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利用溅射法、真空蒸镀法或离子镀法等PVD法、CVD法等来形成绝缘层7。此外,也可以以至少覆盖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方式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粘贴聚酯系树脂的透明性膜等,来形成绝缘层7。绝缘层7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0.1μm~50μm程度。此外,绝缘层7的外形可以是图4和图5等中的矩形,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六边形等各种形状。 
如图1所示,第二电极4具备: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以及连接构 件41,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沿基板2的一个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等间隔配置。第二电极单元40设置成与设置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的第一电极单元30不重合、且埋入不存在第一电极单元30的空白空间内,基板2的一个面S成为被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和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铺满的状态。第二电极单元40也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而形成为网眼状,导线L以不与构成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和第一电极连接线31a连接的方式隔开间隔布置。构成所述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与构成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为相同线宽、间距和厚度,第二电极单元40是组合多个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形状的格子K得到的形状。另外,第二电极单元40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于以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能够高效地形成第二电极单元40,所以是优选的。 
如图2~图9所示,连接构件8横跨绝缘层7的上面,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由此,通过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0和连接构件8之间配置绝缘层7,当它们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交叉时相互绝缘。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8由线状的第二电极连接线41a构成,并且在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设置有一根或多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将在后面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形状可以是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也可以是弯曲的形状(L形、Z形等),当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直线延伸时,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与第二电极单元40的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当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弯曲时,各直线延伸的构成部分411与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此外,优选的是,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当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弯曲时直线延伸的各构成部分411)位于第二电极单元40的任意一个导线L的延长线上,并且与该导线L成为一根线状。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不同的材料形成。 
如图4~图9所示,从上方或下方观察触控面板1时,通过使第一电 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交叉而形成网眼。由于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形成在绝缘层7的下方、且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形成在绝缘层7的上方,所以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相互不接触,但是从外观上看布置成网眼状。 
例如,在图4的例子中,L形且左右对称的两根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布置成上下对称,并且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图4的(A))。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各直线延伸的构成部分311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并且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特定的导线L的延长线上,并与该导线L成为一根线状。另外,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为了便于说明将间隙描绘得较大,但是从清晰度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使间隙是小的间隙。此外,第一电极单元30在与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连接的一侧的顶点部分未形成导线L的交点而成为断开部,但是也可以以形成交点的方式连接导线L之间。 
此外,在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上设置绝缘层7之后(图4的(B)),在绝缘层7上左右对称地布置L形且上下对称的两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图4的(C))。各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也是同样的,各直线延伸的构成部分411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并且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特定的导线L的延长线上并与该导线L成为一根线状。另外,第二电极连接线41a虽然从外观上看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连接,但是由于在它们之间隔着绝缘层7,所以它们之间是电绝缘的。此外,与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同样地,也可以在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和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形成间隙O。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各线宽相同,但是在图4的(C)中,以使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容易辨别的方式,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图示为较宽。 
通过组合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如图4的(C)所示,形成由多个格子K构成的网眼。即,在第一电极连接线 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交叉的部分配置有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的形状相同的多个格子K。因此,由于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由第一电极单元30、第二电极单元40、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形成外观上整体均匀的网眼状图案,所以可以使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图案形状不醒目,从而能够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 
此外,在第一电极单元30四个边部中的与第二电极单元40相对的边部上,设置有导线L朝向相对的第二电极单元40伸出的多个伸出部32,并且在第二电极单元40四个边部中的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对的边部上,设置有导线L朝向相对的第一电极单元30伸出的多个伸出部42。所述伸出部32、42优选以相互不同的方式交替设置,但是无需必须相互不同。通过使所述伸出部32、42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形成格子K,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被格子K铺满。因此,由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边界不醒目,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 
接着,在图5的例子中,上下对称地布置L形且左右非对称的两根第一电极连接线31a,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图5的(A))。并且,隔着绝缘层7在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上布置L形且上下对称的一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图5的(B)、(C))。另外,图5中也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图示为较宽。通过组合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个格子K构成的网眼,并且通过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网眼状图案,由此能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图5的(C))。此外,在图5的例子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分别相对的边部上。 
接着,在图6的例子中,上下对称地布置L形且左右非对称的两根第一电极连接线31a,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图6的(A))。并且,隔着绝缘层7在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上左右并列布置 L形且上下对称的两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图6的(B)、(C))。在图6中也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图示为较宽。通过组合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个格子K构成的网眼,并且通过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网眼状图案,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图6的(C))。在图6的例子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分别相对的边部上。另外,以省略以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重合的方式布置的导线L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但是也可以不省略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重合的导线L来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 
接着,在图7的例子中,上下、左右对称地布置L形且左右非对称的四根第一电极连接线31a,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图7的(A))。并且,隔着绝缘层7在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上左右对称地布置L形且上下对称的两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图7的(B)、(C))。在图7中也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图示为较宽。通过组合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个格子K构成的网眼,并且通过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网眼状图案,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图7的(C))。在图7的例子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分别相对的边部上。另外,以省略以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重合的方式布置的导线L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但是也可以以不省略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重合的导线L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 
接着,在图8的例子中,上下对称地布置M形的曲折弯曲的两根第一电极连接线31a,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图8的(A))。并且,隔着绝缘层7在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上左右对称地布置L形且上下对称的两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图8的(B)、(C))。在图8中也将第二电极连接线 41a的线宽图示为较宽。此外,在绝缘层7上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一起设置一根或多根(图示例子中为四根)辅助线9,该辅助线9未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辅助线9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并且当从上方或下方观察触控面板1时,辅助线9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特定的导线L或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看起来成为一根线状。在所述图8的例子中,如上所述,通过设置辅助线9,由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和辅助线9形成组合多个格子K得到的网眼(图8的(C))。由此,通过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一起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相同的网眼状图案,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在图8的例子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分别相对的边部上。另外,以省略以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或辅助线9重合的方式布置的导线L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并且第一电极单元30的形状不是完全的菱形,而是成为与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连接的一侧的顶点部分为去除了呈L形的三个格子K后的形状,但是也可以以不省略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或辅助线9重合的导线L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 
接着,在图9的例子中,上下对称地布置L形且左右对称的两根第一电极连接线31a,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图9的(A))。另外,以省略以与后述的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重合的方式布置的导线L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并且第一电极单元30的形状不是完全的菱形,而是成为在与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连接的一侧的顶点部分去除了两个格子K后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二电极单元40的一根导线L的前端延伸至去除了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0的格子K后的区域。并且,隔着绝缘层7在各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上以呈X形的方式布置直线延伸的两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图9的(B)、(C))。在图9中也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图示为较宽。通过组合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个格子K构 成的网眼,并且通过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网眼状图案,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图9的(C))。在图9的例子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分别相对的边部上。另外,也可以以不省略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重合的导线L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 
像所述的例子那样,适当地设定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形状、根数,在外观上,由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形成网眼。此外,通过使所述网眼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网眼同样地排列,可以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看起来整体均匀的网眼状图案。其结果,由于可以使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图案形状不醒目,所以能够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在上述说明和以下的说明中,网眼状除了是指导线L、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等线与线在外观上以具有交点的方式交叉的情况以外,还包含由于在线交叉的部分上至少一方的线断续而成为线与线没有交点而交叉的情况。 
接着,对制造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1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基板2根据需要切割成所希望的形状。导线L和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形成方法可以例举的是:(1)将含有银、金、白金、钯、铜、碳等非常微细的导电性颗粒的导电性浆料丝网印刷在基板2上的方法(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42334等);(2)在将铜等的金属箔层叠在基板2上之后,在金属箔上形成抗蚀剂图案,再对金属箔进行蚀刻的方法(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32884等)。此外,导线L和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形成方法并不限于所述(1)、(2)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所述(1)以外的凹版印刷或喷墨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法、或所述(2)以外的光刻法。此外,可以将布线5、6与导线L和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一起利用所述方法形成,也可以通过在形成导线L和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之后,利用例如丝网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将布线印刷用的导电油墨印刷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来形成布线5、6。 
此外,在以覆盖基板2的一个面S的至少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方式设置绝缘层7之后,例如通过利用丝网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印刷含有银、金、白金、钯、铜、碳等非常微细的导电性颗粒的导电性浆料,在绝缘层7的上面形成第二电极连接线41a。 
在具备以上结构的触控面板1中,触摸位置的检测方法与以往的电容式的触控面板相同,通过检测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接触位置基于人体的电容的电压等的变化,计算接触位置的坐标。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中,由于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来形成网眼状的电极3、4,所以可以实现形成在基板2上的电极图案的低电阻化,并且可以提高电极图案的清晰度,因此,能够很好地作为电容式的触控面板使用。此外,由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都形成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所以具有以下优点:能够实现触控面板1结构简单化以及减少整体的厚度和重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式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例子所示,两根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位于连接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延长线上,并配置成与该导线L成为一根线状,但是只要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并且设置在绝缘层7上且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和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绝缘,则如图10所示即使第二电极连接线41a配置在稍许偏离的位置上,在动作上也不会产生问题。此外,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优选与第二电极单元40的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但是在动作上或清晰度上没有问题的范围内,即使角度稍许偏离,也没有问题。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形成为相同,但是也可以将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形成为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不同。例如,当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形成为比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粗时,可以使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线宽比导线L的线宽细。按照该实施方式,由于可以使电极图案的电极单元部分的网 眼区域与连接电极单元3、4的连接部分的网眼区域的光线透射率的差变小,所以能够进一步使电极的图案形状不醒目,从而可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当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形成为比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细时,通过使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线宽比导线L的线宽细,与所述同样地可以提高清晰度。 
此外,例如,当将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形成为比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粗(细)时,可以使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至少一部分(某些部位)的线宽与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的线宽粗细相同。由此,如果均匀地配置线宽变粗(细)的部位,则由于在使电极图案的电极单元部分的网眼区域与连接电极单元3、4的连接部分的网眼区域的光线透射率的差变小的基础上,可以使外观更均匀,所以可以进一步使电极的图案形状不醒目,从而可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线宽与导线L的线宽不同时也能够成为同样的结构。另外,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的线宽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虽然也可以不是严格相同,但是从外观均匀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的线宽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为大体相等的线宽。 
此外,在图2~图9的例子中,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之后,依次设置绝缘层7和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但是也可以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设置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之后,在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上设置绝缘层7,使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位于绝缘层7上,并且利用第二电极连接线41a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以该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8由线状的第二电极连接线41a构成,但是也可以如图11所示,由透明导电膜80构成连接构件8。在图11的例子中,相对于形成有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基板2(图11的(A)),在以覆盖基板2的一个面S的至少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方式设置绝缘层7之后(图11的(B)),以横跨绝缘层7上的方式设置比绝缘层7长度长的透明导 电膜80,并且利用透明导电膜80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图11的(C))。 
作为透明导电膜80的材料可以例举的是:氧化铟锡(ITO)、氧化铟、掺锑氧化锡、掺氟氧化锡、掺铝氧化锌、掺钾氧化锌、掺硅氧化锌、以及氧化锌-氧化锡系、氧化铟-氧化锡系、氧化锌-氧化铟-氧化镁系、氧化锌、锡氧化膜等透明导电材料、或者是锡、铜、铝、镍、铬等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也可以复合所述两种以上的材料形成透明导电膜80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将不耐酸、碱的金属单质用作导电材料。此外,也可以将复合材料用作透明导电膜80的材料,所述复合材料是通过将由碳纳米管、碳纳米角、碳纳米线、碳纳米纤维、石墨纤维等非常细的导电碳纤维或银原料构成的非常细的导电纤维分散到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聚合物材料中而得到的。在此,作为聚合物材料可以采用聚苯胺、聚吡咯、聚乙炔、聚噻吩、聚对苯乙炔、聚苯硫醚、聚对亚苯、聚杂环乙烯撑、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等导电性聚合物。此外,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聚醚醚酮(PEEK)、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酰胺(PA)、丙烯酸、聚酰亚胺、环氧树脂、酚树脂、脂肪族环状聚烯烃、降冰片烯系的热塑性透明树脂等非导电性聚合物。透明导电膜80的形成方法可以例举的是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离子镀法等PVD法、CVD法、涂覆法和印刷法等。此外,透明导电膜80的厚度因材料和形成方法不同而不同,但是采用涂覆法或印刷法等时透明导电膜80的厚度优选的是50μm以下,更优选的是10μm以下。 
如图11的例子所示,当使用透明导电膜80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时,优选的是,电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的多个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布置成形成组合多个格子K得到的网眼。由此,由于从上方或下方观察触控面板1时,透明导电膜80透明,所以如图11的(C)所示,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透明导电膜80交叉的部分配置有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相同形状的多个格子K,因此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由第一电极单元30、第二电极单元40和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形成外观上整体均匀 的网格图案。因此,可以使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图案形状不醒目,从而可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 
另外,如图11的(C)所示,如果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网眼图案形成为使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间隙集中出现,则间隙集中而变得醒目,会对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优选的是,以下述方式形成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网眼图案:以使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间隙不集中从而更不醒目的方式使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间隙稍许分散出现。 
此外,在图11的例子中,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之后(图11的(A)),设置绝缘层7和透明导电膜80(图11的(B)、(C)),但是也可以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设置透明导电膜80之后,在透明导电膜80上设置绝缘层7,并使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位于绝缘层7上,并且利用透明导电膜80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以该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绝缘层7设置成覆盖基板2的一个面S的至少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但是也可以如图12所示,将绝缘层7设置成覆盖基板2的一个面S的大体整个面。在图12的例子中,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之后(图12的(A)),将绝缘层7设置成覆盖包含第一电极连接线31a的基板2的一个面S的大体整个面。但是,此时,以导线L在第二电极单元40的X方向两侧的一部分亦即与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连接的一侧的一部分上露出的方式,在绝缘层7上设置开口H(图12的(B))。并且,在绝缘层7上配置透明导电膜80,通过开口H并利用透明导电膜80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按照该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在基板2的一个面S的大体整个面上形成透明的绝缘层7,可以使触控面板1色调均匀化,所以可以形成进一步提高了清晰度的触控面板1。另外,在图12的例子中,利用透明导电膜80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但是也可以利用第二电极 连接线41a连接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以及第二电极连接线41a为笔直的直线状,但是也可以如图14所示为像波浪那样的波浪形、如图15所示为像锯的齿那样的锯齿状等各种形状。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为菱形,但是只要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能够确保绝缘性且能够检测手指等的接触点,则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并不限于菱形而可以是任意形状。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不妨碍各电极3、4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可以相对于构成各电极单元30、40的多根导线L,局部设置切断导线L的切断部33、43。如上所述,由于在第一电极连接线31a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通过在各电极单元30、40上设置所述切断部33、43,相对于电极图案整体均匀地产生使导线L中途断开的断续部(空白部)。因此,由于能提高光线透射率,并且能使电极图案的外观更均匀,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晰度。 
此外,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形成与电极图案电气独立的虚拟图案,使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图案形状不醒目。虚拟图案形成为如下的图案:通过与第一电极连接线31a以及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大体相等的线宽的导线等,以成为均匀的网眼状的方式将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补充完整。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可以用作具有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是通过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电子发光(EL)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上安装触控面板而得到的。 
此外,作为触控面板1的基板2,通过使用光学各向同性基板或光学相位性基板,可以成为在显示装置的结构内具备触控面板1的、具有所谓On-Cell型(オンセルタイプ)的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如图16所示,可以例举的是,具有On-Cell型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10具备背光源11、 液晶显示器12和触控面板1。液晶显示面板12通常是层叠偏光板13、TFT元件基板14、液晶层15、彩色滤光基板16和偏光板17而构成的,触控面板1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2表面侧(图示例子中为上侧)的偏光板17的下侧。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背面侧(图示例子中为下侧)的偏光板13上安装有背光源11。在偏光板17的表面上安装有用于保护的保护膜18。 
所述光学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学相位性基板的延迟值(リタデーション値)优选为0nm~800nm,更优选为0nm~600nm。延迟值例如可以使用王子计测机器株式会社制的相位差测量装置KOBRA-WR等来测量。此外,作为所述光学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学相位性基板的材料,可以例举的是脂肪族环状聚烯烃、降冰片烯系的热塑性透明树脂等。 
所述显示装置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手机、智能电话、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一体型计算机、导航系统、游戏机和POS终端等进行触摸操作的电子设备。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使结构容易理解,各附图并不是实际尺寸比而是进行了局部放大或缩小。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18和图19是放大表示图17的触控面板1一部分的简要剖面图。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是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其具备:透明的基板2;设置在基板2的一个面S侧的多个带状的第一电极3和多个带状的第二电极4;绝缘层7,设置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交叉的部分;以及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分别重叠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的上方或下方。第一电极3沿基板2的一个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相邻的第一电极3之间电绝缘。另一方面,第二电极4沿与基板2的一个面S的、与所述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交叉的第二方向(Y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相邻的第二电极4之间电绝缘。各第一电极3和各第二电极4与线状的布线5、6连接。各布线5、6布置成延伸至基板2的端部边缘,各布线5、6的前端部与电容检测电路(省略图示)连接。优选的是,考虑各布线5、6的 距离和宽度而使各布线5、6成为低电阻。另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方向)与第二方向(Y方向)垂直,但是也可以以不垂直的角度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配置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 
基板2是电介质基板。基板2的材料可以例举的是玻璃、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透明材料。如果是玻璃,则厚度优选为0.1mm~3mm程度,如果是塑料膜,则厚度优选为10μm~2000μm程度。此外,也可以将这些材料层叠为多层。此外,在基板2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保护表面的硬涂层、反射防止层、防污层、防粘连层、接受层等功能层,也可以实施等离子体处理等。 
如图17~图20所示,第一电极3具备: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以及连接用导线31b,电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此外,第二电极4具备: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以及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 
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沿基板2的一个面S的第二方向(Y方向)等间隔配置。第一电极单元30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而形成为网眼状,并且是组合多个格子K得到的形状。格子K在图示例子中为正方形。构成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的线宽例如为1μm~50μm程度,优选为1μm~25μm程度,更优选为1μm~10μm程度。此外,导线L的间距例如为100μm~1000μm程度。此外,导线L的厚度例如为0.01μm~10μm程度,更优选为0.05μm~5μm程度。由于具有所述尺寸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的线宽非常细且间距相对于线宽非常大,所以不醒目。 
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沿基板2的一个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等间隔配置。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为菱形,第二电极单元40设置成与设置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的第一电极单元30不重合、且埋入不存在第一电极单元30的空白空间内。由此,基板2的一个面S成为被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和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铺满的状态。第二电极单元40也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而形成为网眼状,导线L以与构成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不连接的方式隔开间隔布置。构成所述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 与构成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为相同线宽、间距和厚度,第二电极单元40是组合多个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形状的格子K得到的形状。另外,第二电极单元40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于以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能够高效地形成第二电极单元40,所以是优选的。 
连接用导线31b是线状导线,相互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之间,并且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之间设置有一根或多根。连接用导线31b的形状可以是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也可以是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弯曲的形状(L形、Z形等),当连接用导线31b直线延伸时,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当连接用导线31b弯曲时,各直线延伸的构成部分312与导线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此外,优选的是,连接用导线31b(当连接用导线31b弯曲时直线延伸的构成部分312)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0的任意一个导线L的延长线上,并且与该导线L成为一根线状。连接用导线31b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于以与导线L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能够高效地形成连接用导线31b,所以是优选的。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用导线31b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之间设置有多根,多根连接用导线31b以形成组合多个格子K得到的网眼的方式布置。即,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交叉的部分均匀配置有与构成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格子K相同形状的多个格子K。因此,由于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由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连接用导线31b形成外观上整体均匀的网眼状图案。其结果,可以使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图案形状不醒目,从而可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 
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在第一电极单元30四个边部中的与第二电极单元40相对边部上,设置有导线L朝向相对的第二电极单元40伸出的多根伸出线32,并且在第二电极单元40四个边部 中的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对的边部上,也设置有导线L朝向相对的第一电极单元30伸出的多根伸出线42。所述伸出线32、42虽然无需必须相互不同,但是像图20那样以相互不同的方式交替设置能够使间隙O不醒目,所以是优选的。通过使所述伸出线32、42以及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形成格子K,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被格子K铺满。因此,由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不醒目,并且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整体更细致的网眼状图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 
另外,在所述说明中,网眼状除了是指导线L和连接用导线31b的线与线以具有交点的方式交叉的情况以外,还包含由于在线交叉的部分至少一方的线间断而成为线与线没有交点而交叉的情况。 
在连接用导线31b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以两者未电连接的方式形成有间隙O。在图20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间隙O描绘得较大,但是从清晰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间隙O是小的间隙。此外,如果连接用导线31b的布线图案形成为连接用导线31b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间隙O集中出现,则间隙O集中而变得醒目,会对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优选的是,以下述方式设定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和连接用导线31b等的布线图案:以使连接用导线31b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间隙O不集中从而更不醒目的方式使连接用导线31b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间隙O稍许分散出现。 
在基板2的一个面S侧以至少覆盖连接用导线31b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绝缘层7。绝缘层7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透明且无导电性的绝缘材料即可,希望与配置在其下方和上方的连接用导线31b和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贴紧性高的材料,可以使用环氧系或丙烯酸系等通常的热固化性透明树脂或光固化性透明树脂等。可以通过利用公知的涂覆法、丝网印刷法,喷墨印刷法等以覆盖连接用导线31b的方式涂布这种透明树脂,来形成绝缘层7。此外,可以使用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利用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离子镀法等PVD法、CVD法等来形成绝缘层7。此外,也可以以至少覆盖连接用导线31b的方式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粘贴聚酯系树脂的透明性膜等,形成绝缘层7。绝缘层7的厚度没有特别限 定,例如可以是0.1μm~50μm程度。此外,绝缘层7的外形可以是图20中的矩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 
与绝缘层7相比,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宽度短而长度长,并且以横跨绝缘层7的上面的方式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因此,通过在连接用导线31b和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之间配置绝缘层7,连接用导线31b和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交叉时相互绝缘。此外,由于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和绝缘层7透明,所以从上方或下方观察触控面板1时,可以确认到由形成在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和绝缘层7的下方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交叉部分的连接用导线31b形成的网眼形状。 
作为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材料,可以例举的是氧化铟锡(ITO)、氧化铟、掺锑氧化锡、掺氟氧化锡、掺铝氧化锌、掺钾氧化锌、掺硅氧化锌、氧化锌-氧化锡系、氧化铟-氧化锡系、氧化锌-氧化铟-氧化镁系、氧化锌、锡氧化膜等透明导电材料,或者是锡、铜、铝、镍、铬等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也可以复合所述两种以上的材料形成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将复合材料用作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材料,所述复合材料是通过将碳纳米管、碳纳米角、碳纳米线、碳纳米纤维、石墨纤维等非常细的导电碳纤维、或者是Ag纳米线等非常细的导电纤维分散到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聚合物材料中而形成的。在此,作为聚合物材料,可以采用聚苯胺、聚吡咯、聚乙炔、聚噻吩、聚对苯乙炔、聚苯硫醚、聚对亚苯、聚杂环乙烯撑、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等导电性聚合物。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形成方法可以例举的是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离子镀法等PVD法、CVD法、涂覆法、印刷法等。此外,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厚度因材料和形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当采用涂覆法或印刷法等时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厚度优选的是50μm以下,更优选的是10μm以下。 
在基板2的一个面S侧,以分别重叠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的上方或下方的方式,设置有透明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被第一透明膜 82从上方覆盖,第二电极单元40被第二透明膜92从上方覆盖。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以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的外形一致的方式形成为菱形。另外,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无需必须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一致而恰好覆盖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整个面,只要实质上覆盖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大体整个面即可。由此,通过针对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覆盖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等而使它们分别重合,由此由基板2的一个面S上的各电极单元30、40和连接用导线31b形成的网眼状图案的大体整个面被透明的膜(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或透明膜8)重叠覆盖。 
按照所述结构,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未被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重叠覆盖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目视触控面板1时色调的均匀化。即,当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未被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重叠覆盖时,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在设置有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部分(交叉部分)和未设置有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部分(电极单元部分)上产生色调(光线透射率)的差异,有可能影响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相对于此,由于通过使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重叠,目视时几乎无法区别触控面板1的整体上的色调的不同,所以能够进一步使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变得优异。另外,在图20(和图23~图27)中,以在图面上能够识别透明导电膜41和第二透明膜92的方式,表示了透明导电膜41的轮廓,但是实际上透明导电膜41的轮廓并不像图面那样清晰地显现,如果将透明导电膜41与第二透明膜92一体形成,则透明导电膜41的轮廓不会显现出来。 
只要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为透明材料即可,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由与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通过使用与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相同的导电材料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同时形成,可以高效地形成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使覆盖第二电极单元40的第二透明膜92与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连接(一体 形成)能够提高外观,所以是优选的。此外,为了使覆盖第一电极单元30的第一透明膜82与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绝缘、或者是成为接近绝缘状态的高电阻状态,例如在两者间设置间隙。 
此外,制造触控面板1时,在构成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的导线L中存在断开部分的情况下,因所述断开部分产生电阻而使电极的电阻值增大,但是通过使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由导电材料形成且分别与第一电极单元3和第二电极单元4导通,可以抑制所述电阻值增加的影响。此外,即使当构成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各电极单元30、40的导线L的线宽局部变细时,也可以抑制电极的电阻值增加。 
接着,对制造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1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1所示,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连接用导线31b。基板2根据需要切断为所希望的形状。导线L和连接用导线31b的形成方法可以举出的是:(1)将含有银、金、白金、钯、铜、碳等非常微细的导电性颗粒的导电性浆料丝网印刷在基板2上的方法(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42334等);(2)在将铜等的金属箔层叠在基板2上之后,在金属箔上形成抗蚀剂图案,再对金属箔进行蚀刻的方法(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32884等)。此外,导线L和连接用导线31b的形成方法并不限于所述(1)、(2)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所述(1)以外的凹版印刷或喷墨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法,或所述(2)以外的光刻法。此外,可以将布线5、6与导线L和连接用导线31b一起利用所述方法形成,也可以在形成导线L和连接用导线31b之后,利用例如丝网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将布线印刷用的导电油墨印刷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来形成布线5、6。 
此外,如图22所示,在以覆盖基板2的一个面S的至少连接用导线31b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绝缘层7之后,在绝缘层7的上面形成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并与形成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的同时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上形成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由此形成图20所示的触控面板1。另外,如图23所示,也可以通过在绝缘层7的上面形成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之后,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 单元40上形成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由此形成图20所示的触控面板1。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触控面板1中,触摸位置的检测方法与以往的电容式的触控面板相同,通过检测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接触位置基于人体的电容的电压等的变化,来计算接触位置的坐标。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中,由于通过使多根导线L交叉来形成网眼状的电极3、4,所以可以实现形成在基板2上的电极图案的低电阻化。此外,由于使电极图案不醒目且不会因色调的不同而产生不协调的感觉,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因此,能够很好地作为电容式的触控面板使用。此外,由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任意一个都形成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所以具有以下优点,即:能够实现触控面板1结构的简单化和减少整体的厚度和重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式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之间形成有直线状的间隙,但是如图24所示,在第一透明膜82的周向边缘中的至少与相邻的第二透明膜92相对的部分的周向边缘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沿面方向延伸亦即从周向边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凸部85,并且在第二透明膜92的周向边缘中的至少与相邻的第一透明膜82相对的部分的周向边缘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沿面方向延伸亦即从周向边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凸部95,由此可以形成分别使凸部85、95和凹部86、96交替排列的凹凸。此外,通过在相邻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的边界,相互稍许隔开间隙,将凸部85、95分别配置在相对的凸部95、85之间的凹部96、86内,并且使凸部85、95和凹部86、96啮合,由此可以由透明膜8、9填充相邻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的间隙。按照这种结构,与在相邻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之间形成直线状的间隙相比,可以更精确地通过透明的膜(第一透明膜82、第二透明膜92和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覆盖触控面板1整体,由此可以使未被透明的膜覆盖的区域减少从而消除色调的不同,因此可以进一步使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变得优异。另外,优选的是,以凸部85、95分别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0和 第二电极单元40的伸出线32、42上、且伸出线32、42被凸部85、95完全覆盖的方式,将凸部85、95设置在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上。此外,凸部85、95和凹部86、96的形状并不限于所述的矩形,也可以是前端尖锐的三角形(整体的凹凸形状为像锯齿那样的锯齿状)或前端为圆的山形(整体的凹凸形状为波浪形)等各种形状。 
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与连接用导线31b的线宽形成为相同,但是也可以将连接用导线31b的线宽形成为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不同。 
此外,当将连接用导线31b的线宽形成为比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粗或细时,可以使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至少一部分(某些部位)的线宽与连接用导线31b的线宽同样地变粗或变细。因此,由于通过均匀地配置有线宽变粗或变细的部位,可以使外观更均匀,所以可以进一步使电极的图案形状不醒目,从而可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虽然也可以不使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的线宽与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严格相同,但是从外观均匀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使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的线宽与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的线宽成为大体相等的线宽。 
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连接用导线31b之后,设置绝缘层7,再设置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在基板2的一个面S上设置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之后,在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上设置绝缘层7,以使连接用导线31b位于绝缘层7上并通过连接用透明导电膜41b电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连接用导线31b。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以铺设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下方的状态分别与它们重叠。 
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以及连接用导线31b为笔直的直线状,但是也可以如图25所示 为像波浪那样的波浪形、如图26所示为像锯的齿那样的锯齿状等各种形状。 
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为菱形,但是只要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能够确保绝缘性且能够检测手指等的接触点,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并不限于菱形而可以是矩形、多边形、圆形等任意形状。 
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在不妨碍各电极3、4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可以相对于构成各电极单元30、40的多根导线L,局部设置切断导线L的切断部33、43。如上所述,由于在连接用导线31b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之间形成有间隙O,所以通过在各电极单元30、40上设置所述切断部33、43,相对于电极图案整体均匀地产生使导线L中途断开的断续部(空白部)。因此,由于可以提高光线透射率,并且可以使电极图案的外观更均匀,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清晰度。 
此外,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形成与电极图案电气独立的虚拟图案,进一步使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图案形状不醒目。虚拟图案形成为如下的图案:通过与连接用导线31b、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大体相等的线宽的导线等,以成为均匀的网眼状的方式将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补充完整。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可以用作具有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是通过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电子发光(EL)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上安装触控面板而得到的。 
此外,作为触控面板1的基板2,通过使用光学各向同性基板或光学相位性基板,可以成为在显示装置的结构内具备触控面板1的、具有所谓的On-Cell型的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如所述图16所示,可以例举的是,具有On-Cell型的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10具有背光源11、液晶显示器12和触控面板1。液晶显示面板12通常是通过层叠偏光板13、TFT元件基板14、液晶层15、彩色滤光基板16和偏光板17而构成的,触控 面板1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表面侧(图示例子中为上侧)的偏光板17的下侧。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背面侧(图示例子中为下侧)的偏光板13上安装有背光源11。在偏光板17的表面安装有用于保护的保护膜18。 
所述光学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学相位性基板的延迟值优选的是0nm~800nm,更优选的是0nm~600nm。延迟值例如可以使用王子计测机器株式会社制的相位差测量装置KOBRA-WR等来测量。此外,作为所述光学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学相位性基板的材料,可以例举的是脂肪族环状聚烯烃、降冰片烯系的热塑性透明树脂等。 
所述显示装置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手机、智能电话、平板设备、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一体型计算机、导航系统、游戏机和POS终端等进行触摸操作的电子设备。 

Claims (24)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面板具备:
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板一个面侧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所述第一电极具备: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第一电极连接线,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
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连接构件,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
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介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连接构件之间的绝缘层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由至少一根第二电极连接线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形成网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设置有辅助线,所述辅助线未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并且由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和所述辅助线形成网眼。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的线宽和/或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的线宽与所述导线的线宽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的线宽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线的线宽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由透明导电膜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形成网眼。
9.根据权利要求1~4、7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以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连接线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在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所述连接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4、7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以覆盖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的方式设置,并且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使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导线露出,所述连接构件通过所述开口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4、7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不妨碍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切断所述导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4、7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延迟值是0nm~800nm。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
15.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面板具备:
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板一个面侧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所述第一电极具备: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连接用导线,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
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根导线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连接用透明导电膜,电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所述导线之间,
所述触控面板还具备:
绝缘层,介于所述连接用导线和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之间,使所述连接用导线和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绝缘;以及
第一透明膜和第二透明膜,分别重叠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上方或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由与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相同的材料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膜与所述连接用透明导电膜一体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导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的至少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相对的一部分的周向边缘形成为凸部和凹部交替排列的凹凸状,在相邻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的边界,所述凸部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在相邻的所述透明膜的所述凸部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用导线形成网眼。
21.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不妨碍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切断所述导线。
22.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延迟值是0nm~800nm。
2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5~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2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420235650.XU 2013-05-08 2014-05-08 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502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8900 2013-05-08
JP2013098900A JP6180174B2 (ja) 2013-05-08 2013-05-08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109267 2013-05-23
JP2013109267A JP6084117B2 (ja) 2013-05-23 2013-05-23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50288U true CN203950288U (zh) 2014-11-19

Family

ID=51892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3565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50288U (zh) 2013-05-08 2014-05-08 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50288U (zh)
TW (1) TWI55203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5309A (zh) * 2015-01-16 2015-05-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
WO2016176971A1 (zh) * 2015-05-05 2016-11-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7229381A (zh) * 2016-03-23 2017-10-03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多重感测的电子装置
TWI656463B (zh) * 2016-12-30 2019-04-11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內嵌式觸控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WO2022104654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9278A (zh) * 2015-12-28 2017-07-04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JP6311734B2 (ja) * 2016-02-26 2018-04-18 Smk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TWI621048B (zh) * 2017-05-12 2018-04-11 和鑫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TWI657359B (zh) * 2017-11-24 2019-04-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TWI639107B (zh) 2017-12-18 2018-10-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陣列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4669A (ja) * 2009-11-20 2012-01-19 Fujifilm Corp 導電シート、導電シートの使用方法及び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TWI471790B (zh) * 2010-02-03 2015-02-01 Wintek Corp 電容式觸控感應器及其製造方法及電容式觸控面板
KR101663210B1 (ko) * 2010-04-28 2016-10-06 주식회사 동진쎄미켐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904088B2 (en) * 2011-01-19 2018-02-27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M425338U (en) * 2011-05-20 2012-03-2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ith net-shape structures and touch-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CN102830841A (zh) * 2012-08-14 2012-12-1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触控显示装置及一种触摸屏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5309A (zh) * 2015-01-16 2015-05-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
CN104615309B (zh) * 2015-01-16 2017-09-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层
US9904423B2 (en) 2015-01-16 2018-02-27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Touch electrode layer
WO2016176971A1 (zh) * 2015-05-05 2016-11-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US10216341B2 (en) 2015-05-05 2019-02-2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for the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7229381A (zh) * 2016-03-23 2017-10-03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多重感测的电子装置
CN107229381B (zh) * 2016-03-23 2021-08-13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多重感测的电子装置
TWI656463B (zh) * 2016-12-30 2019-04-11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內嵌式觸控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US10541281B2 (en) 2016-12-30 2020-01-21 Lg Display Co., Ltd. In-cell touch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WO2022104654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52038B (zh) 2016-10-01
TW201447685A (zh) 2014-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50288U (zh) 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7766295U (zh) 智能手机
US10325732B2 (en) Touch window having improved electrode pattern structure
US9448672B2 (en) Touch panel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8920010B (zh)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CN103946778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8421332B2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388294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10606425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5204688B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JP608411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622160B1 (ja) 面状体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2012059247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614017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250464B2 (en) Carbon nanotube touch panel having two carbon nanotube films
JP618017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07541605U (zh) 抗干扰的触控感应层、触摸屏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JP6134968B2 (ja) 表示装置
CN202649985U (zh) 透明电容触摸板的电磁屏蔽结构
TW201525792A (zh) 觸控面板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JP2013148941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生産方法
CN104423744A (zh) 触摸屏及其制备方法
CN203746039U (zh) 触控面板装置
CN208172773U (zh) 触控面板结构
KR101428009B1 (ko) 터치 패널 및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5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