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2038B - Touch panels, display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 Google Patents

Touch panels, display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2038B
TWI552038B TW103116283A TW103116283A TWI552038B TW I552038 B TWI552038 B TW I552038B TW 103116283 A TW103116283 A TW 103116283A TW 103116283 A TW103116283 A TW 103116283A TW I552038 B TWI552038 B TW I5520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unit
touch panel
wire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6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7685A (zh
Inventor
Katsumasa Kono
Keisaku Kimura
Original Assignee
Gunze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89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801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092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841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unze Kk filed Critical Gunze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47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7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2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2038B/zh

Links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本發明涉及電容式的透明的觸控面板、具備該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和具備該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
近年來,針對電腦和電子設備,正在積極開發不使用按鈕而利用了顯示器的顯示的操作。為了進行所述操作,在顯示器的前面配置透明的觸控面板,並檢測觸摸位置。作為觸控面板的種類,有電阻膜式、表面彈性波式和紅外線方式等,並且還有電容式,該電容式利用因手指觸摸或接近而產生的電容變化來檢測位置。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一種矩陣狀電極(X方向、Y方向的兩層結構)的電容式觸控開關。
以往的電容式觸控面板具備:第一面狀體,形成有透明的第一電極,所述第一電極由在基板的一個面上形成為帶狀圖案的ITO等構成;以及第二面狀體,形成有透明的第二電極,所述第二電極由在基板的一個面上形成為帶狀圖案的ITO等構成,以使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彼此相對的方式通過黏接層黏貼兩個面狀體。但是,ITO的電阻率高,一般為200Ω‧m~1000Ω‧m。特別是在大型的觸控面板中,電極的端子間的電阻值增加,伴隨於此電容檢測的靈敏度下降,因此有時觸控面板動作困難。
因此,提出了一種不使用ITO的電容式的觸控面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在專利文獻2的觸控面板中,通過將由銅或銅合金構成的金屬線形成為網眼狀來形成電極,使電極的透射率在70%以上,形成能保持清晰度且電阻低的電極。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公表公報特表2006-511879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6-344163號
但是,專利文獻2的觸控面板是在基板的一個面上形成有網眼狀第一電極的第一面狀體和在基板的一個面上形成有網眼狀第二電極的第二面狀體重疊的結構,所以觸控面板整體的厚度變厚。近年來,要求觸控面板薄型化和輕量化,專利文獻2的觸控面板存在不符合輕、薄要求的問題。
鑒於所述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具備低電阻的網眼狀電極的觸控面板中能夠實現薄型和輕量的觸控面板。此外,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具備該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和具備該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達成所述目的的觸控面板,其具備:基板;多個第一電極,沿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的第一方向隔開間隔配置;以及多個第二電極,沿所述基板一個面側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所述第一電極具備:多個第一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第一電極連接線,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一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多個第二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連接構件,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和所述連接構件通過介於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和所述連接構件之間的絕緣層絕緣。
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的優選的實施方式是:所述連接構件由至少一根第二電極連接線構成。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優選的是,由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和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形成網眼。另外,優選的是,在所述第二電極單元之間設置有輔助線,所述輔助線未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並且由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所述第二 電極連接線和所述輔助線形成網眼。
此外,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的線寬和/或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的線寬與所述導線的線寬不同。
此外,優選的是,所述導線的至少一部分的線寬與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的線寬相同。
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的另外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連接構件由透明導電膜構成。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形成網眼。
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的另外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絕緣層以至少覆蓋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在所述絕緣層上設置有所述連接構件。另外,優選的是,所述絕緣層以覆蓋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的方式設置,並且具有開口,所述開口使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導線露出,所述連接構件通過所述開口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
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的另外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切斷部,所述切斷部在不妨礙兩端部間的導通性的範圍內切斷所述導線。
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的另外的優選實施方式是:所述基板的延遲值是0nm~800nm。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能達成所述目的的顯示裝置,其具備所述的觸控面板。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能達成所述目的的電子設備,其具備所述的顯示裝置。
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能夠達成所述目的的觸控面板,其具備:基板;多個第一電極,沿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的第一方向隔開間隔配置;以及多個第二電極,沿所述基板一個面側的與所 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所述第一電極具備:多個第一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連接用導線,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一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多個第二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連接用透明導電膜,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觸控面板還具備:絕緣層,介於所述連接用導線和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之間,使所述連接用導線和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絕緣;以及第一透明膜和第二透明膜,分別重疊在所述第一電極單元和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上方或下方。
在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中,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由與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相同的材料構成。
此外,優選的是,所述第二透明膜與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一體形成。
此外,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電極單元和所述第二電極單元分別與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導通。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的至少與相鄰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相對的一部分的周向邊緣形成為凸部和凹部交替排列的凹凸狀,在相鄰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的邊界,所述凸部隔開規定間隔配置在相鄰的所述透明膜的所述凸部之間。
此外,優選的是,所述連接用導線形成網眼。
此外,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切斷部,所述切斷部在不妨礙兩端部間的導通性的範圍內切斷所述導線。
此外,優選的是,所述基板的延遲值是0nm~800nm。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能達成所述目的的顯示裝置,其具備所述的觸控面板。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能達成所述目的的電子設備,其具備所述 的顯示裝置。
按照本發明,能夠提供在具有低電阻的網眼狀電極的觸控面板中能夠實現薄型、輕量的觸控面板、具備該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和具備該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
1‧‧‧觸控面板
2‧‧‧基板
3‧‧‧第一電極
4‧‧‧第二電極
5‧‧‧佈線
6‧‧‧佈線
7‧‧‧絕緣層
8‧‧‧透明膜
9‧‧‧輔助線
10‧‧‧顯示裝置
11‧‧‧背光源
12‧‧‧液晶顯示器
13‧‧‧偏光板
14‧‧‧TFT元件基板
15‧‧‧液晶層
16‧‧‧彩色濾光基板
17‧‧‧偏光板
18‧‧‧保護膜
30‧‧‧第一電極單元
32‧‧‧伸出部
33‧‧‧切斷部
40‧‧‧第二電極單元
41‧‧‧第二電極連接線
42‧‧‧伸出部
43‧‧‧切斷部
82‧‧‧第一透明膜
85‧‧‧凸部
86‧‧‧凹部
92‧‧‧第二透明膜
95‧‧‧凸部
96‧‧‧凹部
311‧‧‧構成部分
312‧‧‧構成部分
411‧‧‧構成部分
31a‧‧‧第一電極連接線
31b‧‧‧導線
41a‧‧‧第二電極連接線
41b‧‧‧透明導電膜
H‧‧‧開口
K‧‧‧格子
L‧‧‧導線
O‧‧‧間隙
S‧‧‧面
圖1是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一個例子的俯視圖。
圖2是放大表示圖1所示的觸控面板的第一電極單元的連接部分的簡要剖面圖。
圖3是放大表示圖1所示的觸控面板的第二電極單元的連接部分的簡要剖面圖。
圖4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5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6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7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8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9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 線)。
圖10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11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12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13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14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的另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15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的另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16是具有觸控面板功能的顯示裝置的簡要剖面圖。
圖17是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一個例子的俯視圖。
圖18是放大表示圖17所示的觸控面板的第一電極單元的連接部分的簡要剖面圖。
圖19是放大表示圖17所示的觸控面板的第二電極單元的連接部分的簡要剖面圖。
圖20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21是放大表示圖17所示的觸控面板的製造過程中的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22是接著圖21放大表示圖17所示的觸控面板的製造過程中的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23是接著圖22放大表示圖17所示的觸控面板的製造過程中的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24是放大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變形例的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25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的另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26是放大表示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的另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圖27是放大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另一個變形例的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邊界的俯視圖(局部省略了第一電極單元和第二電極單元的導線)。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為了使結構容易理解,各附圖並不是實際尺寸比而是進行了局部放大或縮小。
圖1是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一個例子的俯視圖。本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是電容式的觸控面板,其具備:透明的基板2;以及設置在基板2的一個面S側的多個帶狀的第一 電極3和多個帶狀的第二電極4。第一電極3沿基板2的一個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隔開規定間隔配置,並且相鄰的第一電極3之間電絕緣。另一方面,第二電極4沿基板2的一個面S的與所述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交叉的第二方向(Y方向)隔開規定間隔配置,並且相鄰的第二電極4之間電絕緣。各第一電極3和各第二電極4與線狀的佈線5、6連接。各佈線5、6佈置成延伸至基板2的端部邊緣,其前端部與電容檢測電路(省略圖式)連接。優選的是考慮各佈線5、6的距離和寬度而使各佈線5、6成為低電阻。另外,在本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方向)和第二方向(Y方向)垂直,但是也可以以不垂直的角度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配置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
基板2是電介質基板。基板2的材料可以例舉的是玻璃、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透明材料。如果是玻璃,則厚度優選為0.1mm~3mm程度,如果是塑膠膜,則厚度優選為10μm~2000μm程度。此外,也可以將這些材料層疊為多層。此外,在基板2的表面設置有用於保護表面的硬塗層、反射防止層、防汙層、防黏連層、接受層等功能層,基板2的表面也可以實施等離子處理等。
如圖1和圖4~圖9所示,第一電極3具備:多個第一電極單元30;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電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多個第一電極單元30沿基板2的一個面S的第二方向(Y方向)等間隔配置。第一電極單元30通過使多根導線L交叉而形成為網眼狀,是組合了多個格子K得到的形狀。格子K在圖式例子中為正方形。構成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的線寬例如為1μm~50μm程度,優選為1μm~25μm程度,更優選為1μm~10μm程度。此外,各導線L的間距例如為100μm~1000μm程度。此外,導線L的厚度例如為0.01μm~10μm程度,進一步優選為0.05μm~5μm程度。由於具有所述尺寸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各導線L的線寬非 常細且間距相對於線寬十分大,所以不醒目。
如圖4~圖9所示,第一電極連接線31a是相互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的線狀連接線,並且在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之間設置有一根或多根。將在後面對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形狀進行詳細說明,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形狀可以是沿一個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也可以是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彎曲的形狀(L形、Z形等),當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直線延伸時,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而當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彎曲時,各直線延伸的構成部分311與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此外,優選的是,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當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彎曲時直線延伸的各構成部分311)位於第一電極單元30的任意一個導線L的延長線上,並且與該導線L成為一根線狀。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於以與導線L相同的材料一體形成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能夠高效地形成第一電極連接線31a,所以是優選的。
如圖2~圖9所示,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以至少覆蓋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方式設置有絕緣層7。絕緣層7的材料沒有特別限定,只要是透明且無導電性的絕緣材料即可,希望是與配置在其下方和上方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連接構件8的貼緊性高的材料,可以使用環氧系或丙烯酸系等通常的熱固化性透明樹脂或光固化性透明樹脂等。可以通過利用習知的塗覆法、絲網印刷法或噴墨印刷法等以覆蓋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方式塗布所述的透明樹脂,由此形成絕緣層7。此外,可以使用氧化矽等無機絕緣材料,利用濺射法、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等PVD法、CVD法等來形成絕緣層7。此外,也可以以至少覆蓋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方式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黏貼聚酯系樹脂的透明性膜等,來形成絕緣 層7。絕緣層7的厚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以是0.1μm~50μm程度。此外,絕緣層7的外形可以是圖4和圖5等中的矩形,但是並不限於此,也可以是如圖6所示的六邊形等各種形狀。
如圖1所示,第二電極4具備:多個第二電極單元40;以及連接構件41,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之間。多個第二電極單元40沿基板2的一個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等間隔配置。第二電極單元40設置成與設置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的第一電極單元30不重合、且埋入不存在第一電極單元30的空白空間內,基板2的一個面S成為被多個第一電極單元30和多個第二電極單元40鋪滿的狀態。第二電極單元40也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通過使多根導線L交叉而形成為網眼狀,導線L以不與構成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和第一電極連接線31a連接的方式隔開間隔佈置。構成所述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與構成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為相同線寬、間距和厚度,第二電極單元40是組合多個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形狀的格子K得到的形狀。另外,第二電極單元40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於以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的材料一體形成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能夠高效地形成第二電極單元40,所以是優選的。
如圖2~圖9所示,連接構件8橫跨絕緣層7的上面,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由此,通過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0和連接構件8之間配置絕緣層7,當它們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交叉時相互絕緣。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8由線狀的第二電極連接線41a構成,並且在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之間設置有一根或多根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將在後面對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形狀進行詳細說明,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形狀可以是沿一個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也可以是彎曲的形狀(L形、Z形等),當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直線延伸時,第二電極連接線41a與第二 電極單元40的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當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彎曲時,各直線延伸的構成部分411與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此外,優選的是,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當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彎曲時直線延伸的各構成部分411)位於第二電極單元40的任意一個導線L的延長線上,並且與該導線L成為一根線狀。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不同的材料形成。
如圖4~圖9所示,從上方或下方觀察觸控面板1時,通過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交叉而形成網眼。由於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形成在絕緣層7的下方、且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形成在絕緣層7的上方,所以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相互不接觸,但是從外觀上看佈置成網眼狀。
例如,在圖4的例子中,L形且左右對稱的兩根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佈置成上下對稱,並且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圖4的(A))。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各直線延伸的構成部分311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並且位於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特定的導線L的延長線上,並與該導線L成為一根線狀。另外,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形成有間隙。在圖式的例子中,雖然為了便於說明將間隙描繪得較大,但是從清晰度的觀點出發優選的是使間隙是小的間隙。此外,第一電極單元30在與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連接的一側的頂點部分未形成導線L的交點而成為斷開部,但是也可以以形成交點的方式連接導線L之間。
此外,在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上設置絕緣層7之後(圖4的(B)),在絕緣層7上左右對稱地佈置L形且上下對稱的兩根第 二電極連接線41a,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圖4的(C))。各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也是同樣的,各直線延伸的構成部分411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並且位於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特定的導線L的延長線上並與該導線L成為一根線狀。另外,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雖然從外觀上看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連接,但是由於在它們之間隔著絕緣層7,所以它們之間是電絕緣的。此外,與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同樣地,也可以在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和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形成間隙O。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各線寬相同,但是在圖4的(C)中,以使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容易辨別的方式,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圖式為較寬。
通過組合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如圖4的(C)所示,形成由多個格子K構成的網眼。即,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交叉的部分配置有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的形狀相同的多個格子K。因此,由於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由第一電極單元30、第二電極單元40、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形成外觀上整體均勻的網眼狀圖案,所以可以使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圖案形狀不醒目,從而能夠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
此外,在第一電極單元30四個邊部中的與第二電極單元40相對的邊部上,設置有導線L朝向相對的第二電極單元40伸出的多個伸出部32,並且在第二電極單元40四個邊部中的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對的邊部上,設置有導線L朝向相對的第一電極單元30伸出的多個伸出部42。所述伸出部32、42優選以相互不同的方式交替設置,但是並不一定需要相互不同。通過使所述伸出部32、42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形成格子 K,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間隙被格子K鋪滿。因此,由於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邊界不醒目,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
接著,在圖5的例子中,上下對稱地佈置L形且左右非對稱的兩根第一電極連接線31a,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圖5的(A))。並且,隔著絕緣層7在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上佈置L形且上下對稱的一根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圖5的(B)、(C))。另外,圖5中也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圖式為較寬。通過組合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個格子K構成的網眼,並且通過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網眼狀圖案,由此能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圖5的(C))。此外,在圖5的例子中,為了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分別相對的邊部上。
接著,在圖6的例子中,上下對稱地佈置L形且左右非對稱的兩根第一電極連接線31a,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圖6的(A))。並且,隔著絕緣層7在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上左右並列佈置L形且上下對稱的兩根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圖6的(B)、(C))。在圖6中也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圖式為較寬。通過組合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個格子K構成的網眼,並且通過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網眼狀圖案,來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圖6的(C))。在圖6的例子中,為了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 元40分別相對的邊部上。另外,以省略以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重合的方式佈置的導線L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但是也可以不省略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重合的導線L來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
接著,在圖7的例子中,上下、左右對稱地佈置L形且左右非對稱的四根第一電極連接線31a,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圖7的(A))。並且,隔著絕緣層7在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上左右對稱地佈置L形且上下對稱的兩根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圖7的(B)、(C))。在圖7中也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圖式為較寬。通過組合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個格子K構成的網眼,並且通過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網眼狀圖案,來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圖7的(C))。在圖7的例子中,為了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分別相對的邊部上。另外,以省略以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重合的方式佈置的導線L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但是也可以以不省略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重合的導線L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
接著,在圖8的例子中,上下對稱地佈置M形的曲折彎曲的兩根第一電極連接線31a,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圖8的(A))。並且,隔著絕緣層7在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上左右對稱地佈置L形且上下對稱的兩根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圖8的(B)、(C))。在圖8中也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圖式為較寬。此外,在絕緣層7上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一起設置一根或多根(圖式例子中為四根)輔助線9,該輔助線9未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 單元40的導線L之間。輔助線9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並且當從上方或下方觀察觸控面板1時,輔助線9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特定的導線L或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看起來成為一根線狀。在所述圖8的例子中,如上所述,通過設置輔助線9,由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和輔助線9形成組合多個格子K得到的網眼(圖8的(C))。由此,通過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一起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相同的網眼狀圖案,來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在圖8的例子中,為了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分別相對的邊部上。另外,以省略以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或輔助線9重合的方式佈置的導線L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並且第一電極單元30的形狀不是完全的菱形,而是成為與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連接的一側的頂點部分為去除了呈L形的三個格子K後的形狀,但是也可以以不省略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或輔助線9重合的導線L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
接著,在圖9的例子中,上下對稱地佈置L形且左右對稱的兩根第一電極連接線31a,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圖9的(A))。另外,以省略以與後述的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重合的方式佈置的導線L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並且第一電極單元30的形狀不是完全的菱形,而是成為在與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連接的一側的頂點部分去除了兩個格子K後的形狀。另一方面,第二電極單元40的一根導線L的前端延伸至去除了所述第一電極單元30的格子K後的區域。並且,隔著絕緣層7在各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上以呈X形的方式佈置直線延伸的兩根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圖9的(B)、(C))。在圖9中也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 圖式為較寬。通過組合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交叉的部分形成由多個格子K構成的網眼,並且通過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一起形成相同的網眼狀圖案,來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圖9的(C))。在圖9的例子中,為了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伸出部32、42形成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分別相對的邊部上。另外,也可以以不省略與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重合的導線L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
像所述的例子那樣,適當地設定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形狀、根數,在外觀上,由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形成網眼。此外,通過使所述網眼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網眼同樣地排列,可以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看起來整體均勻的網眼狀圖案。其結果,由於可以使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圖案形狀不醒目,所以能夠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在上述說明和以下的說明中,網眼狀除了是指導線L、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等線與線在外觀上以具有交點的方式交叉的情況以外,還包含由於線上交叉的部分上至少一方的線斷續而成為線與線沒有交點而交叉的情況。
接著,對製造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1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基板2根據需要切割成所希望的形狀。導線L和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形成方法可以例舉的是:(1)將含有銀、金、白金、鈀、銅、碳等非常微細的導電性顆粒的導電性漿料絲網印刷在基板2上的方法(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142334等);(2)在將銅等的金屬箔層疊在基板2上之後,在金屬箔上形成抗蝕劑圖案,再對金屬箔進行蝕刻的方法 (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8-32884等)。此外,導線L和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形成方法並不限於所述(1)、(2)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所述(1)以外的凹版印刷或噴墨印刷等習知的印刷法、或所述(2)以外的光刻法。此外,可以將佈線5、6與導線L和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一起利用所述方法形成,也可以通過在形成導線L和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之後,利用例如絲網印刷等習知的印刷方法,將佈線印刷用的導電油墨印刷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來形成佈線5、6。
此外,在以覆蓋基板2的一個面S的至少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方式設置絕緣層7之後,例如通過利用絲網印刷等習知的印刷方法印刷含有銀、金、白金、鈀、銅、碳等非常微細的導電性顆粒的導電性漿料,在絕緣層7的上面形成第二電極連接線41a。
在具備以上結構的觸控面板1中,觸摸位置的檢測方法與以往的電容式的觸控面板相同,通過檢測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接觸位置基於人體的電容的電壓等的變化,計算接觸位置的座標。
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中,由於通過使多根導線L交叉來形成網眼狀的電極3、4,所以可以實現形成在基板2上的電極圖案的低電阻化,並且可以提高電極圖案的清晰度,因此,能夠很好地作為電容式的觸控面板使用。此外,由於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都形成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所以具有以下優點:能夠實現觸控面板1結構簡單化以及減少整體的厚度和重量。
以上,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具體方式並不限於所述實施方式。例如,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4的例子所示,兩根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位於連接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延長線上,並配置成與該導線L成為一根線狀,但是只要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並且設置在絕緣層7上且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和第一電極連接線 31a絕緣,則如圖10所示即使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配置在稍許偏離的位置上,在動作上也不會產生問題。此外,第二電極連接線41a優選與第二電極單元40的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但是在動作上或清晰度上沒有問題的範圍內,即使角度稍許偏離,也沒有問題。
此外,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形成為相同,但是也可以將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形成為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不同。例如,當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形成為比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粗時,可以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線寬比導線L的線寬細。按照該實施方式,由於可以使電極圖案的電極單元部分的網眼區域與連接電極單元3、4的連接部分的網眼區域的光線透射率的差變小,所以能夠進一步使電極的圖案形狀不醒目,從而可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當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形成為比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細時,通過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線寬比導線L的線寬細,與所述同樣地可以提高清晰度。
此外,例如,當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形成為比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粗(細)時,可以使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至少一部分(某些部位)的線寬與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的線寬粗細相同。由此,如果均勻地配置線寬變粗(細)的部位,則由於在使電極圖案的電極單元部分的網眼區域與連接電極單元3、4的連接部分的網眼區域的光線透射率的差變小的基礎上,可以使外觀更均勻,所以可以進一步使電極的圖案形狀不醒目,從而可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線寬與導線L的線寬不同 時也能夠成為同樣的結構。另外,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的線寬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雖然也可以不是嚴格相同,但是從外觀均勻性的觀點出發,優選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的線寬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為大體相等的線寬。
此外,在圖2~圖9的例子中,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之後,依次設置絕緣層7和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但是也可以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設置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之後,在第二電極連接線41a上設置絕緣層7,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位於絕緣層7上,並且利用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以該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
此外,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連接構件8由線狀的第二電極連接線41a構成,但是也可以如圖11所示,由透明導電膜80構成連接構件8。在圖11的例子中,相對于形成有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基板2(圖11的(A)),在以覆蓋基板2的一個面S的至少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方式設置絕緣層7之後(圖11的(B)),以橫跨絕緣層7上的方式設置比絕緣層7長度長的透明導電膜80,並且利用透明導電膜80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圖11的(C))。
作為透明導電膜80的材料可以例舉的是:氧化銦錫(ITO)、氧化銦、摻銻氧化錫、摻氟氧化錫、摻鋁氧化鋅、摻鉀氧化鋅、摻矽氧化鋅、以及氧化鋅-氧化錫系、氧化銦-氧化錫系、氧化鋅-氧化銦-氧化鎂系、氧化鋅、錫氧化膜等透明導電材料、或者是錫、銅、鋁、鎳、鉻等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也可以複合所述兩種以上的材料形成透明導電膜80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將不耐酸、堿的金屬單質用作導電材料。此外,也可以將複合材料用作 透明導電膜80的材料,所述複合材料是通過將由碳納米管、碳納米角、碳納米線、碳納米纖維、石墨纖維等非常細的導電碳纖維或銀原料構成的非常細的導電纖維分散到作為黏接劑發揮功能的聚合物材料中而得到的。在此,作為聚合物材料可以採用聚苯胺、聚吡咯、聚乙炔、聚噻吩、聚對苯乙炔、聚苯硫醚、聚對亞苯、聚雜環乙烯撐、聚(3,4-乙撐二氧噻吩)(PEDOT: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等導電性聚合物。此外,可以採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碸(PES)、聚醚醚酮(PEEK)、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醯胺(PA)、丙烯酸、聚醯亞胺、環氧樹脂、酚樹脂、脂肪族環狀聚烯烴、降冰片烯系的熱塑性透明樹脂等非導電性聚合物。透明導電膜80的形成方法可以例舉的是濺射法、真空蒸鍍法、離子鍍法等PVD法、CVD法、塗覆法和印刷法等。此外,透明導電膜80的厚度因材料和形成方法不同而不同,但是採用塗覆法或印刷法等時透明導電膜80的厚度優選的是50μm以下,更優選的是10μm以下。
如圖11的例子所示,當使用透明導電膜80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時,優選的是,電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的多個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佈置成形成組合多個格子K得到的網眼。由此,由於從上方或下方觀察觸控面板1時,透明導電膜80透明,所以如圖11的(C)所示,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透明導電膜80交叉的部分配置有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相同形狀的多個格子K,因此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由第一電極單元30、第二電極單元40和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形成外觀上整體均勻的網格圖案。因此,可以使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圖案形狀不醒目,從而可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
另外,如圖11的(C)所示,如果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網 眼圖案形成為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間隙集中出現,則間隙集中而變得醒目,會對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優選的是,以下述方式形成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網眼圖案:以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間隙不集中從而更不醒目的方式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間隙稍許分散出現。
此外,在圖11的例子中,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之後(圖11的(A)),設置絕緣層7和透明導電膜80(圖11的(B)、(C)),但是也可以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設置透明導電膜80之後,在透明導電膜80上設置絕緣層7,並使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位於絕緣層7上,並且利用透明導電膜80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以該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
此外,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將絕緣層7設置成覆蓋基板2的一個面S的至少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但是也可以如圖12所示,將絕緣層7設置成覆蓋基板2的一個面S的大體整個面。在圖12的例子中,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之後(圖12的(A)),將絕緣層7設置成覆蓋包含第一電極連接線31a的基板2的一個面S的大體整個面。但是,此時,以導線L在第二電極單元40的X方向兩側的一部分亦即與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連接的一側的一部分上露出的方式,在絕緣層7上設置開口H(圖12的(B))。並且,在絕緣層7上配置透明導電膜80,通過開口H並利用透明導電膜80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按照該實施方式,由於通過在基板2的一個面S的大體整個面上形成透明的絕緣層7,可以使觸控面板1色調均勻化,所以可以形成進一步提高了清晰度的觸控面板1。另外,在圖12的例子中,利用透 明導電膜80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但是也可以利用第二電極連接線41a連接第二電極單元40之間。
此外,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以及第二電極連接線41a為筆直的直線狀,但是也可以如圖14所示為像波浪那樣的波浪形、如圖15所示為像鋸的齒那樣的鋸齒狀等各種形狀。
此外,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外形為菱形,但是只要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之間能夠確保絕緣性且能夠檢測手指等的接觸點,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外形並不限於菱形而可以是任意形狀。
此外,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13所示,在不妨礙各電極3、4兩端部間的導通性的範圍內,可以相對於構成各電極單元30、40的多根導線L,局部設置切斷導線L的切斷部33、43。如上所述,由於在第一電極連接線31a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形成有間隙,所以通過在各電極單元30、40上設置所述切斷部33、43,相對於電極圖案整體均勻地產生使導線L中途斷開的斷續部(空白部)。因此,由於能提高光線透射率,並且能使電極圖案的外觀更均勻,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清晰度。
此外,可以通過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間隙形成與電極圖案電氣獨立的虛擬圖案,使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圖案形狀不醒目。虛擬圖案形成為如下的圖案:通過與第一電極連接線31a以及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大體相等的線寬的導線等,以成為均勻的網眼狀的方式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間隙補充完整。
本發明的觸控面板可以用作具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是通過在液晶顯示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電子發光(EL)顯示器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上安裝觸控面板而得 到的。
此外,作為觸控面板1的基板2,通過使用光學各向同性基板或光學相位性基板,可以成為在顯示裝置的結構內具備觸控面板1的具有所謂On-Cell型()的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如圖16所示,可以例舉的是,具有On-Cell型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10具備背光源11、液晶顯示器12和觸控面板1。液晶顯示面板12通常是層疊偏光板13、TFT元件基板14、液晶層15、彩色濾光基板16和偏光板17而構成的,觸控面板1配置在液晶顯示面板12表面側(圖式例子中為上側)的偏光板17的下側。在液晶顯示面板12的背面側(圖式例子中為下側)的偏光板13上安裝有背光源11。在偏光板17的表面上安裝有用於保護的保護膜18。
所述光學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學相位性基板的延遲值( )優選為0nm~800nm,更優選為0nm~600nm。延遲值例如可以使用王子計測機器株式會社製的相位差測量裝置KOBRA-WR等來測量。此外,作為所述光學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學相位性基板的材料,可以例舉的是脂肪族環狀聚烯烴、降冰片烯系的熱塑性透明樹脂等。
所述顯示裝置能夠很好地應用於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設備、筆記型電腦、顯示器一體型電腦、導航系統、遊戲機和POS終端等進行觸摸操作的電子設備。
接著,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為了使結構容易理解,各附圖並不是實際尺寸比而是進行了局部放大或縮小。
圖17是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圖18和圖19是放大表示圖17的觸控面板1一部分的簡要剖面圖。本第二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是電容式的觸控面板,其具備:透明的基板2;設置在基板2的一個面S側的多個帶狀的第 一電極3和多個帶狀的第二電極4;絕緣層7,設置在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交叉的部分;以及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分別重疊在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的上方或下方。第一電極3沿基板2的一個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隔開規定間隔配置,相鄰的第一電極3之間電絕緣。另一方面,第二電極4沿與基板2的一個面S的與所述第一方向(X方向)垂直交叉的第二方向(Y方向)隔開規定間隔配置,相鄰的第二電極4之間電絕緣。各第一電極3和各第二電極4與線狀的佈線5、6連接。各佈線5、6佈置成延伸至基板2的端部邊緣,各佈線5、6的前端部與電容檢測電路(省略圖式)連接。優選的是,考慮各佈線5、6的距離和寬度而使各佈線5、6成為低電阻。另外,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方向)與第二方向(Y方向)垂直,但是也可以以不垂直的角度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配置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
基板2是電介質基板。基板2的材料可以例舉的是玻璃、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透明材料。如果是玻璃,則厚度優選為0.1mm~3mm程度,如果是塑膠膜,則厚度優選為10μm~2000μm程度。此外,也可以將這些材料層疊為多層。此外,在基板2的表面設置有用於保護表面的硬塗層、反射防止層、防汙層、防黏連層、接受層等功能層,也可以實施等離子體處理等。
如圖17~圖20所示,第一電極3具備:多個第一電極單元30;以及連接用導線31b,電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此外,第二電極4具備:多個第二電極單元40;以及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
多個第一電極單元30沿基板2的一個面S的第二方向(Y方向)等間隔配置。第一電極單元30通過使多根導線L交叉而形成為網眼狀,並且是組合多個格子K得到的形狀。格子K在圖式例 子中為正方形。構成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的線寬例如為1μm~50μm程度,優選為1μm~25μm程度,更優選為1μm~10μm程度。此外,導線L的間距例如為100μm~1000μm程度。此外,導線L的厚度例如為0.01μm~10μm程度,更優選為0.05μm~5μm程度。由於具有所述尺寸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的線寬非常細且間距相對於線寬非常大,所以不醒目。
多個第二電極單元40沿基板2的一個面S的第一方向(X方向)等間隔配置。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外形為菱形,第二電極單元40設置成與設置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的第一電極單元30不重合、且埋入不存在第一電極單元30的空白空間內。由此,基板2的一個面S成為被多個第一電極單元30和多個第二電極單元40鋪滿的狀態。第二電極單元40也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通過使多根導線L交叉而形成為網眼狀,導線L以與構成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不連接的方式隔開間隔佈置。構成所述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與構成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為相同線寬、間距和厚度,第二電極單元40是組合多個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形狀的格子K得到的形狀。另外,第二電極單元40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於以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同的材料一體形成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能夠高效地形成第二電極單元40,所以是優選的。
連接用導線31b是線狀導線,相互連接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之間,並且在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之間設置有一根或多根。連接用導線31b的形狀可以是沿一個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也可以是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彎曲的形狀(L形、Z形等),當連接用導線31b直線延伸時,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當連接用導線31b彎曲時,各直線延伸的構成部分312與導線L朝向相同方向(U方向或V方向)。 此外,優選的是,連接用導線31b(當連接用導線31b彎曲時直線延伸的構成部分312)位於第一電極單元30的任意一個導線L的延長線上,並且與該導線L成為一根線狀。連接用導線31b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與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由於以與導線L相同的材料一體形成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能夠高效地形成連接用導線31b,所以是優選的。
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連接用導線31b在相鄰的第一電極單元30之間設置有多根,多根連接用導線31b以形成組合多個格子K得到的網眼的方式佈置。即,在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交叉的部分均勻配置有與構成周圍的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格子K相同形狀的多個格子K。因此,由於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由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連接用導線31b形成外觀上整體均勻的網眼狀圖案。其結果,可以使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圖案形狀不醒目,從而可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
此外,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如圖20所示,在第一電極單元30四個邊部中的與第二電極單元40相對邊部上,設置有導線L朝向相對的第二電極單元40伸出的多根伸出線32,並且在第二電極單元40四個邊部中的與第一電極單元30相對的邊部上,也設置有導線L朝向相對的第一電極單元30伸出的多根伸出線42。所述伸出線32、42雖然並不一定需要相互不同,但是像圖20那樣以相互不同的方式交替設置能夠使間隙O不醒目,所以是優選的。通過使所述伸出線32、42以及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形成格子K,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間隙被格子K鋪滿。因此,由於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間隙不醒目,並且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整體更細緻的網眼狀圖案,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
另外,在所述說明中,網眼狀除了是指導線L和連接用導線31b的線與線以具有交點的方式交叉的情況以外,還包含由於線上交叉的部分至少一方的線間斷而成為線與線沒有交點而交叉的情況。
在連接用導線31b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以兩者未電連接的方式形成有間隙O。在圖20中為了便於說明將間隙O描繪得較大,但是從清晰度的觀點出發,優選使間隙O是小的間隙。此外,如果連接用導線31b的佈線圖案形成為連接用導線31b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間隙O集中出現,則間隙O集中而變得醒目,會對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優選的是,以下述方式設定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和連接用導線31b等的佈線圖案:以使連接用導線31b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間隙O不集中從而更不醒目的方式使連接用導線31b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間隙O稍許分散出現。
在基板2的一個面S側以至少覆蓋連接用導線31b一部分的方式設置絕緣層7。絕緣層7的材料沒有特別限定,只要是透明且無導電性的絕緣材料即可,希望與配置在其下方和上方的連接用導線31b和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貼緊性高的材料,可以使用環氧系或丙烯酸系等通常的熱固化性透明樹脂或光固化性透明樹脂等。可以通過利用習知的塗覆法、絲網印刷法,噴墨印刷法等以覆蓋連接用導線31b的方式塗布這種透明樹脂,來形成絕緣層7。此外,可以使用氧化矽等無機絕緣材料,利用濺射法、真空蒸鍍法、離子鍍法等PVD法、CVD法等來形成絕緣層7。此外,也可以以至少覆蓋連接用導線31b的方式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黏貼聚酯系樹脂的透明性膜等,形成絕緣層7。絕緣層7的厚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以是0.1μm~50μm程度。此外,絕緣層7的外形可以是圖20中的矩形,但是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多邊形、圓形等各種形狀。
與絕緣層7相比,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寬度短而長度長,並且以橫跨絕緣層7的上面的方式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因此,通過在連接用導線31b和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之間配置絕緣層7,連接用導線31b和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交叉時相互絕緣。此外,由於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和絕緣層7透明,所以從上方或下方觀察觸控面板1時,可以確認到由形成在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和絕緣層7的下方的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交叉部分的連接用導線31b形成的網眼形狀。
作為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材料,可以例舉的是氧化銦錫(ITO)、氧化銦、摻銻氧化錫、摻氟氧化錫、摻鋁氧化鋅、摻鉀氧化鋅、摻矽氧化鋅、氧化鋅-氧化錫系、氧化銦-氧化錫系、氧化鋅-氧化銦-氧化鎂系、氧化鋅、錫氧化膜等透明導電材料,或者是錫、銅、鋁、鎳、鉻等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也可以複合所述兩種以上的材料形成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將複合材料用作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材料,所述複合材料是通過將碳納米管、碳納米角、碳納米線、碳納米纖維、石墨纖維等非常細的導電碳纖維、或者是Ag納米線等非常細的導電纖維分散到作為黏接劑發揮功能的聚合物材料中而形成的。在此,作為聚合物材料,可以採用聚苯胺、聚吡咯、聚乙炔、聚噻吩、聚對苯乙炔、聚苯硫醚、聚對亞苯、聚雜環乙烯撐、聚(3,4-乙撐二氧噻吩)(PEDOT: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等導電性聚合物。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形成方法可以例舉的是濺射法、真空蒸鍍法、離子鍍法等PVD法、CVD法、塗覆法、印刷法等。此外,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厚度因材料和形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但是當採用塗覆法或印刷法等時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厚度優選的是50μm以下,更優選的是10μm以下。
在基板2的一個面S側,以分別重疊在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 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的上方或下方的方式,設置有透明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被第一透明膜82從上方覆蓋,第二電極單元40被第二透明膜92從上方覆蓋。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以與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的外形一致的方式形成為菱形。另外,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並不一定需要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外形一致而恰好覆蓋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整個面,只要實質上覆蓋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大體整個面即可。由此,通過針對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覆蓋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等而使它們分別重合,由此由基板2的一個面S上的各電極單元30、40和連接用導線31b形成的網眼狀圖案的大體整個面被透明的膜(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或透明膜8)重疊覆蓋。
按照所述結構,與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未被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重疊覆蓋的情況相比,可以實現目視觸控面板1時色調的均勻化。即,當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未被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重疊覆蓋時,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在設置有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部分(交叉部分)和未設置有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部分(電極單元部分)上產生色調(光線透射率)的差異,有可能影響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相對於此,由於通過使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與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重疊,目視時幾乎無法區別觸控面板1的整體上的色調的不同,所以能夠進一步使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變得優異。另外,在圖20(和圖23~圖27)中,以在圖面上能夠識別透明導電膜41和第二透明膜92的方式,表示了透明導電膜41的輪廓,但是實際上透明導電膜41的輪廓並不像圖面那樣清晰地顯現,如果將 透明導電膜41與第二透明膜92一體形成,則透明導電膜41的輪廓不會顯現出來。
只要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為透明材料即可,材料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由與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與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不同的材料形成,但是通過使用與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相同的導電材料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同時形成,可以高效地形成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另外,在這種情況下,使覆蓋第二電極單元40的第二透明膜92與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連接(一體形成)能夠提高外觀,所以是優選的。此外,為了使覆蓋第一電極單元30的第一透明膜82與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絕緣、或者是成為接近絕緣狀態的高電阻狀態,例如在兩者間設置間隙。
此外,製造觸控面板1時,在構成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的導線L中存在斷開部分的情況下,因所述斷開部分產生電阻而使電極的電阻值增大,但是通過使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由導電材料形成且分別與第一電極單元3和第二電極單元4導通,可以抑制所述電阻值增加的影響。此外,即使當構成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各電極單元30、40的導線L的線寬局部變細時,也可以抑制電極的電阻值增加。
接著,對製造所述結構的觸控面板1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如圖21所示,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連接用導線31b。基板2根據需要切斷為所希望的形狀。導線L和連接用導線31b的形成方法可以舉出的是:(1)將含有銀、金、白金、鈀、銅、碳等非常微細的導電性顆粒的導電性漿料絲網印刷在基板2上的方法(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142334等);(2)在將銅等的金屬箔層疊在基板2上之後,在金屬箔上形成抗蝕劑圖案,再對金屬箔進行蝕刻的方法(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8-32884等)。此外, 導線L和連接用導線31b的形成方法並不限於所述(1)、(2)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所述(1)以外的凹版印刷或噴墨印刷等習知的印刷法,或所述(2)以外的光刻法。此外,可以將佈線5、6與導線L和連接用導線31b一起利用所述方法形成,也可以在形成導線L和連接用導線31b之後,利用例如絲網印刷等習知的印刷方法,將佈線印刷用的導電油墨印刷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來形成佈線5、6。
此外,如圖22所示,在以覆蓋基板2的一個面S的至少連接用導線31b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絕緣層7之後,在絕緣層7的上面形成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並與形成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的同時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上形成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由此形成圖20所示的觸控面板1。另外,如圖23所示,也可以通過在絕緣層7的上面形成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之後,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上形成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由此形成圖20所示的觸控面板1。
在具有以上結構的觸控面板1中,觸摸位置的檢測方法與以往的電容式的觸控面板相同,通過檢測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接觸位置基於人體的電容的電壓等的變化,來計算接觸位置的座標。
在本第二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中,由於通過使多根導線L交叉來形成網眼狀的電極3、4,所以可以實現形成在基板2上的電極圖案的低電阻化。此外,由於使電極圖案不醒目且不會因色調的不同而產生不協調的感覺,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因此,能夠很好地作為電容式的觸控面板使用。此外,由於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任意一個都形成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所以具有以下優點,即:能夠實現觸控面板1結構的簡單化和減少整體的厚度和重量。
以上,對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 本發明的具體方式並不限於所述實施方式。例如,在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在相鄰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之間形成有直線狀的間隙,但是如圖24所示,在第一透明膜82的周向邊緣中的至少與相鄰的第二透明膜92相對的部分的周向邊緣上,隔開規定間隔設置沿面方向延伸亦即從周向邊緣朝向外側延伸的多個凸部85,並且在第二透明膜92的周向邊緣中的至少與相鄰的第一透明膜82相對的部分的周向邊緣上,隔開規定間隔設置沿面方向延伸亦即從周向邊緣朝向外側延伸的多個凸部95,由此可以形成分別使凸部85、95和凹部86、96交替排列的凹凸。此外,通過在相鄰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的邊界,相互稍許隔開間隙,將凸部85、95分別配置在相對的凸部95、85之間的凹部96、86內,並且使凸部85、95和凹部86、96嚙合,由此可以由透明膜8、9填充相鄰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的間隙。按照這種結構,與在相鄰的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之間形成直線狀的間隙相比,可以更精確地通過透明的膜(第一透明膜82、第二透明膜92和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覆蓋觸控面板1整體,由此可以使未被透明的膜覆蓋的區域減少從而消除色調的不同,因此可以進一步使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變得優異。另外,優選的是,以凸部85、95分別位於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伸出線32、42上、且伸出線32、42被凸部85、95完全覆蓋的方式,將凸部85、95設置在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上。此外,凸部85、95和凹部86、96的形狀並不限於所述的矩形,也可以是前端尖銳的三角形(整體的凹凸形狀為像鋸齒那樣的鋸齒狀)或前端為圓的山形(整體的凹凸形狀為波浪形)等各種形狀。
此外,在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與連接用導線31b的線寬形成為相同,但是也可以將連接用導線31b的線寬形成為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 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不同。
此外,當將連接用導線31b的線寬形成為比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粗或細時,可以使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至少一部分(某些部位)的線寬與連接用導線31b的線寬同樣地變粗或變細。因此,由於通過均勻地配置有線寬變粗或變細的部位,可以使外觀更均勻,所以可以進一步使電極的圖案形狀不醒目,從而可以提高觸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雖然也可以不使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的線寬與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嚴格相同,但是從外觀均勻的觀點出發,優選的是使第一電極單元30的導線L的線寬與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的線寬成為大體相等的線寬。
此外,在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連接用導線31b之後,設置絕緣層7,再設置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但是並不限於此,可以在基板2的一個面S上設置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之後,在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上設置絕緣層7,以使連接用導線31b位於絕緣層7上並通過連接用透明導電膜41b電連接相鄰的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的方式形成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連接用導線31b。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透明膜82和第二透明膜92以鋪設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下方的狀態分別與它們重疊。
此外,在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以及連接用導線31b為筆直的直線狀,但是也可以如圖25所示為像波浪那樣的波浪形、如圖26所示為像鋸的齒那樣的鋸齒狀等各種形狀。
此外,在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外形為菱形,但是只要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 單元40之間能夠確保絕緣性且能夠檢測手指等的接觸點,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外形並不限於菱形而可以是矩形、多邊形、圓形等任意形狀。
此外,在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如圖27所示,在不妨礙各電極3、4兩端部間的導通性的範圍內,可以相對於構成各電極單元30、40的多根導線L,局部設置切斷導線L的切斷部33、43。如上所述,由於在連接用導線31b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之間形成有間隙O,所以通過在各電極單元30、40上設置所述切斷部33、43,相對於電極圖案整體均勻地產生使導線L中途斷開的斷續部(空白部)。因此,由於可以提高光線透射率,並且可以使電極圖案的外觀更均勻,所以可以進一步提高清晰度。
此外,可以通過在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間隙形成與電極圖案電氣獨立的虛擬圖案,進一步使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4的圖案形狀不醒目。虛擬圖案形成為如下的圖案:通過與連接用導線31b、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導線L大體相等的線寬的導線等,以成為均勻的網眼狀的方式將第一電極單元30和第二電極單元40的間隙補充完整。
本發明的觸控面板可以用作具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是通過在液晶顯示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電子發光(EL)顯示器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上安裝觸控面板而得到的。
此外,作為觸控面板1的基板2,通過使用光學各向同性基板或光學相位性基板,可以成為在顯示裝置的結構內具備觸控面板1的具有所謂的On-Cell型的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如所述圖16所示,可以例舉的是,具有On-Cell型的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10具有背光源11、液晶顯示器12和觸控面板1。液晶顯示面板12通常是通過層疊偏光板13、TFT元件基板14、液晶層15、彩色濾光基板16和偏光板17而構成的,觸控面板1配置在液晶顯示面板12的表面側(圖式例子中為上側)的偏光板17的下側。在液晶顯示面板12的背面側(圖式例子中為下側)的偏光板13上安裝有背光源11。在偏光板17的表面安裝有用於保護的保護膜18。
所述光學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學相位性基板的延遲值優選的是0nm~800nm,更優選的是0nm~600nm。延遲值例如可以使用王子計測機器株式會社製的相位差測量裝置KOBRA-WR等來測量。此外,作為所述光學各向同性基板和光學相位性基板的材料,可以例舉的是脂肪族環狀聚烯烴、降冰片烯系的熱塑性透明樹脂等。
所述顯示裝置能夠很好地應用於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設備、筆記型電腦、顯示器一體型電腦、導航系統、遊戲機和POS終端等進行觸摸操作的電子設備。
7‧‧‧絕緣層
30‧‧‧第一電極單元
32‧‧‧伸出部
40‧‧‧第二電極單元
41‧‧‧第二電極連接線
42‧‧‧伸出部
311‧‧‧構成部分
411‧‧‧構成部分
31a‧‧‧第一電極連接線
41a‧‧‧第二電極連接線
K‧‧‧格子
L‧‧‧導線

Claims (24)

  1. 一種觸控面板,其具備:基板;多個第一電極,沿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的第一方向隔開間隔配置;以及多個第二電極,沿所述基板一個面側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所述第一電極具備:多個第一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第一電極連接線,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一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多個第二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連接構件,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和所述連接構件通過介於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和所述連接構件之間的絕緣層絕緣;所述第一電極單元具有第一伸出部,所述第一伸出部係在所述第一電極單元與所述第二電極單元間的隙縫中朝向所述第二電極單元伸出所述導線;所述第二電極單元具有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二伸出部係在所述第二電極單元與所述第一電極單元間的隙縫中朝向所述第一電極單元伸出所述導線;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與所述第一電極單元和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形成格子。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連接構件由至少一根第二電極連接線構成。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由所述第一電極連 接線和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形成網眼。
  4.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在所述第二電極單元之間設置有輔助線,所述輔助線未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並且由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和所述輔助線形成網眼。
  5. 根據請求項2或3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的線寬和/或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的線寬與所述導線的線寬不同。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導線的至少一部分的線寬與所述第二電極連接線的線寬相同。
  7.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連接構件由透明導電膜構成。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形成網眼。
  9. 根據請求項1~4、7、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絕緣層以至少覆蓋所述第一電極連接線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在所述絕緣層上設置有所述連接構件。
  10. 根據請求項1~4、7、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絕緣層以覆蓋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的方式設置,並且具有開口,所述開口使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導線露出,所述連接構件通過所述開口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 元的所述導線之間。
  11. 根據請求項1~4、7、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切斷部,所述切斷部在不妨礙兩端部間的導通性的範圍內切斷所述導線。
  12. 根據請求項1~4、7、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基板的延遲值是0nm~800nm。
  13. 一種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裝置具備請求項1~1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
  14. 一種電子設備,其中,所述電子設備具備請求項13所述的顯示裝置。
  15. 一種觸控面板,其具備:基板;多個第一電極,沿所述基板的一個面側的第一方向隔開間隔配置;以及多個第二電極,沿所述基板一個面側的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隔開間隔配置;所述第一電極具備:多個第一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至少一根連接用導線,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一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多個第二電極單元,是通過使多根導線交叉而形成的;以及連接用透明導電膜,電連接相鄰的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所述導線之間;所述觸控面板還具備: 絕緣層,介於所述連接用導線和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之間,使所述連接用導線和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絕緣;以及第一透明膜和第二透明膜,分別重疊在所述第一電極單元和所述第二電極單元的上方或下方。
  16.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由與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相同的材料構成。
  17. 根據請求項16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透明膜與所述連接用透明導電膜一體形成。
  18. 根據請求項16或17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電極單元和所述第二電極單元分別與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導通。
  19. 根據請求項15~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透明膜和所述第二透明膜的至少與相鄰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相對的一部分的周向邊緣形成為凸部和凹部交替排列的凹凸狀,在相鄰的所述第二透明膜和所述第一透明膜的邊界,所述凸部隔開規定間隔配置在相鄰的所述透明膜的所述凸部之間。
  20. 根據請求項15~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連接用導線形成網眼。
  21. 根據請求項15~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具備切斷部,所述切斷部在不妨礙兩端部間的導通性的範圍內切斷所述導線。
  22. 根據請求項15~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基板的延遲值是0nm~800nm。
  23. 一種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裝置具備請求項15~22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
  24. 一種電子設備,其中,所述電子設備具備請求項23所述的顯示裝置。
TW103116283A 2013-05-08 2014-05-07 Touch panels, display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TWI552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8900A JP6180174B2 (ja) 2013-05-08 2013-05-08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109267A JP6084117B2 (ja) 2013-05-23 2013-05-23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7685A TW201447685A (zh) 2014-12-16
TWI552038B true TWI552038B (zh) 2016-10-01

Family

ID=51892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6283A TWI552038B (zh) 2013-05-08 2014-05-07 Touch panels, display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50288U (zh)
TW (1) TWI5520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761B (zh) 2015-01-16 2017-01-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電極層
CN104765506B (zh) * 2015-05-05 2019-01-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6919278A (zh) * 2015-12-28 2017-07-04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JP6311734B2 (ja) * 2016-02-26 2018-04-18 Smk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KR102632730B1 (ko) * 2016-03-23 2024-0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KR20180079025A (ko) 2016-12-30 2018-07-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인-셀 터치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TWI621048B (zh) * 2017-05-12 2018-04-11 和鑫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TWI657359B (zh) * 2017-11-24 2019-04-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TWI639107B (zh) 2017-12-18 2018-10-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陣列基板
CN115039230A (zh) * 2020-11-19 2022-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8504A (en) * 2010-02-03 2011-08-16 Wintek Corp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an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O2011136542A2 (en) * 2010-04-28 2011-11-03 Dongjin Semichem Co., Ltd.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M425338U (en) * 2011-05-20 2012-03-2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ith net-shape structures and touch-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TW201243668A (en) * 2011-01-19 2012-11-01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830841A (zh) * 2012-08-14 2012-12-1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触控显示装置及一种触摸屏的制造方法
TW201308186A (zh) * 2009-11-20 2013-02-16 Fujifilm Corp 導電片、導電片的使用方法以及電容觸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08186A (zh) * 2009-11-20 2013-02-16 Fujifilm Corp 導電片、導電片的使用方法以及電容觸控面板
TW201128504A (en) * 2010-02-03 2011-08-16 Wintek Corp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an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O2011136542A2 (en) * 2010-04-28 2011-11-03 Dongjin Semichem Co., Ltd.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243668A (en) * 2011-01-19 2012-11-01 Lg Innotek Co Ltd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M425338U (en) * 2011-05-20 2012-03-21 Henghao Technology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ith net-shape structures and touch-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CN102830841A (zh) * 2012-08-14 2012-12-1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触控显示装置及一种触摸屏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7685A (zh) 2014-12-16
CN203950288U (zh)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2038B (zh) Touch panels, display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JP5253288B2 (ja) 面状体及びタッチスイッチ
JP608411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874145B2 (ja) 透明面状体及び透明タッチスイッチ
CN104662504B (zh) 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1402825B1 (ko) 전극패턴의 구조가 개선된 터치윈도우
JP6177072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20130069938A (ko) 터치패널의 전극 패턴
TW201013488A (en) Planar element, and touch switch
KR101357585B1 (ko) 터치패널의 전극 패턴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496232B2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JP5472858B2 (ja) タッチスイッチ
JP608188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06126004B (zh) 触摸面板和包括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WO2018047619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部材
KR102207143B1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16002461A1 (ja) 入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05807B2 (ja) 透明面状体及び透明タッチスイッチ
JP618017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134968B2 (ja) 表示装置
JP2012150580A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5591094B2 (ja) タッチスイッチ
TWI528238B (zh) Touch panel device
JP612725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526505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