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84233U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84233U CN203884233U CN201420191430.1U CN201420191430U CN203884233U CN 203884233 U CN203884233 U CN 203884233U CN 201420191430 U CN201420191430 U CN 201420191430U CN 203884233 U CN203884233 U CN 2038842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engthening part
- downside
- axle box
- upside
- support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rvesting Machines For Specific Crop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能够稳定地支承转向用的液压缸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车轮的转向操作。该作业车辆具有:在左右两侧分别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车轮(2)的车轴箱(27)、以与车轴箱(27)并排的状态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对各车轮(2)进行转向操作的液压缸(C1)、将液压缸(C1)支承于车轴箱(27)的支承部件(40)、以及与车轴箱(27)和支承部件(40)连结的加强部件(5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转向操作自如的车轮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的联合收割机中,存在如下结构的联合收割机:在相对于车体侧固定框架绕前后轴芯侧倾自如地被支承的车轴箱的左右两侧部,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有左右的车轮,而且,转向操作用的液压缸支承于车体侧固定框架,将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左右车轮的转向操作用的摆动臂经由拉杆枢轴支承并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46339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由于是转向操作用的液压缸支承于车体侧固定框架的结构,因此,可以稳定地支承液压缸,但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存在如下所述的不利的点。
即,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车轴箱进行侧倾动作,由此,车轴箱和车体侧固定框架绕侧倾轴芯相对转动。另外,转向操作用的液压缸支承于车体侧固定框架,车轮支承于车轴箱。其结果是,在车体的侧倾动作和车轮的转向操作同时进行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将支承于车体侧固定框架的液压缸与支承于车轴箱的摆动臂枢轴支承并连结的拉杆产生别扭而不能良好地进行车轮的转向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在稳定地支承转向用的液压缸的同时能够良好地进行车轮的转向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车辆的特征结构为具有:在左右两侧分别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车轮的车轴箱;以与所述车轴箱并排的状态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对各所述车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液压缸;将所述液压缸支承于所述车轴箱的支承部件;以及与所述车轴箱和所述支承部件连结的加强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车轴箱的左右两侧转向摆动自如地分别支承车轮,利用以与车轴箱并排的状态且由支承部件支承于车轴箱的状态设置的液压缸,可以对左右两侧的车轮进行转向操作。而且,利用与支承部件和车轴箱分别连结的加强部件,支承部件成一体且牢固地支承于车轴箱。由于液压缸由支承部件支承,因此,液压缸经由支承部件成一体且稳定地支承于车轴箱。
由于转向用液压缸与车轴箱成一体地被支承,因此,例如,即便车轴箱因车体的振动或地面的凹凸等而摆动,由于在转向用液压缸与车轴箱之间不会相对位移,所以,车轮的转向操作总是被维持良好的状态。
因此,可以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在能够稳定地支承转向用的液压缸的同时可以良好地进行车轮的转向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所述加强部件,优选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下侧加强部件来加强支承部件的下侧,因此,即便存在转向用液压缸因车轮的转向驱动反作用力而导致推压力向下进行作用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下侧加强部件阻止向下方的移动,可以稳定地支承转向用液压缸。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所述加强部件,优选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侧加强部件加强支承部件的上侧,因此,即便存在转向用液压缸因车轮的转向驱动反作用力而导致推压力向上进行作用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上侧加强部件阻止向上方的移动,可以稳定地支承转向用液压缸。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作为所述加强部件而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和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并且,由所述下侧加强部件和所述上侧加强部件夹持所述支承部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下侧加强部件加强支承部件的下侧,并且,通过上侧加强部件加强支承部件的上侧,因此,即便存在转向用液压缸因车轮的转向驱动反作用力而导致推压力向上进行作用以及推压力向下进行作用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下侧加强部件阻止向下方的移动,并且,通过上侧加强部件阻止向上方的移动,可以更稳定地支承转向用液压缸。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车轴箱经由转动支承轴绕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轴芯侧倾自如地支承于车架,在所述车轴箱上,配置有在沿车体前后方向贯通的状态下内嵌支承所述转动支承轴的转动凸起部,所述上侧加强部件由位于所述转动凸起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板状体构成,并且,所述左右一对板状体各自的端部与所述转动凸起部连结。
根据该结构,由于车轴箱绕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轴芯侧倾自如地被支承,因此,在左右的车轮在存在凹凸的地面上行驶时,可以允许车轮相对于车体进行与地面的凹凸相应的上下移动,可以在将车体的左右摆动抑制得小的同时进行稳定的行驶。
而且,由于在车轴箱上以沿车体前后方向贯通的状态配置有转动凸起部,因此,可以在车轴箱的前后两侧的侧面以稳定的状态支承转动凸起部,而且,由于构成上侧加强部件的一对板状体各自的端部与转动凸起部连结,因此,可以通过该上侧加强部件加强转动凸起部,可以长期且稳定地支承侧倾自如地被支承的车轴箱。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上侧加强部件的所述一对板状体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以朝向所述转动凸起部的轴芯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与所述车轴箱连结。
根据该结构,作为上侧加强部件的一对板状体各自以朝向转动凸起部的轴芯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与车轴箱连结,因此,可以通过一对板状体高效地挡住伴随着侧倾动作而产生的转动凸起部的朝下的应力的同时使其分散到车轴箱,从而更容易长期且稳定地支承侧倾自如地被支承的车轴箱。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上侧加强部件的所述一对板状体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车体外方侧部位处于与所述液压缸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水平姿势,车体内方侧部位弯曲成朝向所述转动凸起部的轴芯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内方侧部位成为朝向转动凸起部的轴芯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可以高效地挡住转动凸起部的朝下的应力,并且,通过使车体外方侧部位形成为水平姿势,可以使一对板状体以不与液压缸干涉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条状来增大支承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在俯视时,在所述车轴箱的与所述液压缸的配设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与所述车轴箱以及所述转动凸起部连结的相反侧加强部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与液压缸的配设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与车轴箱以及转动凸起部连结的相反侧加强部件,因此,即便力作用于车轴箱的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挠曲的方向上,也可以利用相反侧加强部件防止挠曲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相反侧加强部件由位于所述转动凸起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板状体构成,并且,所述左右一对板状体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以朝向所述转动凸起部的轴芯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与所述车轴箱连结。
根据该结构,作为相反侧加强部件的一对板状体各自以朝向转动凸起部的轴芯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与车轴箱连结,因此,可以由一对板状体高效地挡住伴随着侧倾动作而产生的转动凸起部的朝下的应力的同时使其分散到车轴箱,更容易长期且稳定地支承侧倾自如地被支承的车轴箱。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以夹持所述车轴箱的前后两侧的状态配置有侧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下侧保护部件,该下侧保护部件从下方侧连结固定于所述车轴箱。
根据该结构,由于以侧视时呈大致U字形且夹持车轴箱的前后两侧的状态配置有下侧保护部件,因此,即便使车轴箱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挠曲变形的力作用于车轴箱,也可以通过该下侧保护部件防止挠曲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作为所述加强部件,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所述下侧加强部件与所述下侧保护部件连结。
由于对支承部件的下侧进行加强的下侧加强部件与下侧保护部件连结,因此,利用为了加强车轴箱的强度而配置的下侧保护部件,挡住经由支承部件挡住的液压缸的朝下的反作用力,从而可以更稳定地支承转向用液压缸。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车轴箱构成为方筒状。
根据该结构,由于车轴箱是方筒状,因此,在安装转动凸起部和加强部件时,例如与由圆筒外壳构成车轴箱的结构相比,具有容易进行组装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行驶车体构成为具有左右朝向固定的左右一对前轮以及转向摆动自如的左右一对后轮,所述车轴箱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所述左右一对后轮。
根据该结构,在由前轮进行行驶驱动的同时对由车轴箱摆动自如地支承的左右一对后轮进行摆动操作,从而可以使车体转弯行驶。由于对后轮进行转向摆动,因此,能够以车体前部为中心进行小转弯,例如若是在车体前部具有作业部的结构,则容易进行作业部的对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在行驶车体的前部具有能够收割玉米的作业部。
根据该结构,在行驶车体的前部具有作业部,因此,在以车体前部为中心进行小转弯来开始收割作业时,容易相对于植立的玉米的茎秆列进行对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玉米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玉米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后轮的转向操作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后轮的转向操作构造的纵剖主视图。
图5是表示后轮的转向操作构造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表示后轮的转向操作构造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表示后轮的转向操作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升降缸的支承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转向缸的支承构造的横剖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玉米收割机。
〔整体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割机构成为具有:行驶车体3,其具有朝向固定的左右一对前轮1和能够转向操作的左右一对后轮2;位于该行驶车体3的前部并对植立作物进行收割的作为作业部的收割处理装置4;从收割处理装置4的后部到行驶车体3的上方以朝向后上方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送料装置5;位于行驶车体3的后部的作为储存部的储存箱6;在行驶车体3的下部位于前轮1与后轮2之间的前后中间部的剩余秸秆处理装置7。
玉米在收获时节在植立的茎秆上结出内包有很多种子(果实)的簇状部。该簇状部在苞叶的内部包含很多种子,该种子以排列在棒状的芯的外表面的形态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割机将在苞叶的内部具有很多种子的簇状部作为收获物进行收割并回收。
行驶车体3在车体前部以上方被驾驶室8覆盖的状态具有驾驶部9,在该驾驶部9的后方侧且车体右侧部位具有动力部10。动力部10在下部具有发动机11,在发动机11的上方具有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12。在散热器12的车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具有用于穿过散热器12吸入外部空气的进气用风扇13,在散热器12的车体宽度方向外方侧,具有除去被吸入的外部空气中含有的尘埃的多孔状的防尘罩14。在驾驶部9与发动机11之间,具有作为将燃烧用空气吸入到发动机11中的进气机构15的空气滤清器16以及空气粗滤器17。
行驶车体3利用未图示的变速装置将设置于动力部10的发动机11的动力进行变速后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1来驱动前轮1,从而进行行驶。另外,后轮2如后所述设置成由转向操作用的液压缸C1(以下简称为转向缸)自如地变更操作后轮的朝向。因此,行驶车体3可以在利用前轮1的驱动力进行行驶的同时通过后轮2的转向操作进行转弯。
在该玉米收割机中,在收割作业时,在使车体行驶的同时由收割处理装置4收获的收获物,利用送料装置5朝向储存箱6输送并被储存在储存箱6中。而且,在收割时残留于田地的茎秆由剩余秸秆处理装置7进行碎断处理。
收割处理装置4形成有沿横向排列的3列导入路径,在夹着各条导入路径的位置具有左右一对收割辊18、位于其上部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链19等。虽未详述,但收割辊18以处于与导入路径平行的姿势的旋转轴芯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从被导入的玉米的植立茎秆扯掉收获物(簇状部)使其分离。
另外,在多个收割辊18和多个环状输送链19的后方位置,具有将收获物移送到横向的中央位置的螺旋输送机构20。该螺旋输送机构20将在3列导入路径分别从植立茎秆分离的收获物移送到横向的中央位置。接着,该螺旋输送机构20将收获物从其输出口供给到送料装置5的输送始端部。
送料装置5以位于机体宽度方向中央的状态配置,在处于越到后方侧越朝向上方的倾斜姿势的方筒状的送料装置箱21内,具有未图示的环状转动式的输送装置。而且,沿着送料装置箱21内输送从螺旋输送机构20的输出口供给的收获物,从送料装置箱21后端的输送终端部经由引导滑槽22朝向机体后方地排出储存箱6的上方。
虽未详述,但在与送料装置箱21的后端部相连设置的处理外壳23的内部,具有将与收获物一同由送料装置5排出的叶屑、茎秆屑等向与收获物的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扒出并对扒出的非收获物进行碎断处理的处理装置。碎断后的处理物从排出口24飞散并朝向后上方排出到机外。
储存箱6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并且,构成上部敞开的形状,从该敞开的区域接收收获物。另外,在送料装置5中的排出部的下方侧部位,以位于送料装置箱21的输送终端部的下侧的状态具有排尘风扇25。排尘风扇25构成为,将与收获物一同由送料装置5排出的叶屑、茎秆屑等朝向与收获物的排出方向不同的后上方进行送风引导。
剩余秸秆处理装置7是绕横轴芯被驱动旋转的锤刀式的碎断装置,构成对收割时残留于田地的茎秆细微地碎断的结构。
而且,收割处理装置4绕横轴芯P1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并设置成利用左右一对收割处理装置用的液压缸C2自如地升降操作。另外,剩余秸秆处理装置7绕横轴芯P2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并设置成利用液压缸C3自如地升降操作。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行驶车体3的车架F上,作为支承行驶车体3整体的主架,具有位于行驶车体3的左右两侧且沿行驶车体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框架26。该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框架26在适当部位由沿横向延伸的横向框架一体地连结。
〔后轮的支承构造〕
接着,对后轮2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图7所示,支承左右的后轮2的后车轴箱27经由转动支承轴28,绕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轴芯X摆动自如(侧倾自如)地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框架26。而且,后车轴箱27沿着车体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两侧端部以能够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式绕纵轴芯Y摆动自如地支承左右的后轮2。
在左右一对前后方向框架26中的车体后部侧部位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支承框29,圆管状的横向框架30架设于上述左右两侧的支承框29并与其连结。而且,在该横向框架30的左右中间部以固定状态设置有侧倾支承部31,朝向车体横向的后车轴箱27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绕朝向车体前后方向的轴芯X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侧倾支承部31。
侧倾支承部31具有:左右一对纵向姿势的支承板31a、架设于上述左右的支承板31a的下端缘的侧视时呈倒U字形的轴支承部件31b、以及将轴支承部件31b的顶面和横向框架30的前后端部连结的纵向的加强板31c。
在形成为方筒状的后车轴箱27的左右中间部,具有转动凸起部32,该转动凸起部32在沿车体前后方向贯通并且一体地被连结固定的状态下对转动支承轴28进行内嵌支承。而且,该转动凸起部32位于形成于轴支承部件31b的前后一对支承凸起部31d之间,转动支承轴28以贯通上述转动凸起部32及前后一对支承凸起部31d的状态内嵌。
转动支承轴28在利用在两侧端部以沿径向贯通的状态设置的防脱件33防脱的状态下被支承。由此,后车轴箱27绕转动支承轴28的轴芯X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F。
如图6所示,为了支承横向框架30而配置在左右两侧的支承框29具有:侧视时上部侧边宽广且下部侧边狭窄的梯形的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29a、将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29a的前部侧边彼此连结的前板部件29b、将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29a的后部侧边彼此连结的后板部件29c、将左右两侧的侧板部件29a、前板部件29b、后板部件29c各自的下部侧边彼此连结的底板部件29d,上述各部件一体地连结。因此,支承框29由俯视时的截面为矩形且侧视时上部侧部位宽广、越到下方侧越狭窄这种形状的框体构成。
而且,如图7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支承框29各自的底板部件29d的底面侧,设置有允许后车轴箱27在上下方向上的侧倾动作的同时在后车轴箱27在上下方向上的侧倾状态的所有位置限制前后方向的摆动的防振部34。该防振部34以从左右两侧的支承框29分别向下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设置。
防振部34由俯视时的截面为U字形状且在与支承框29的下部相连的状态下侧视时越到下方侧越狭窄这种形状的板体构成。即,后部侧的防振部34是俯视时朝向后方开口这样的U字形状,前部侧的防振部34是俯视时朝向前方开口这样的U字形状,在前后两侧的防振部34相向的部位,沿上下方向形成有限制后车轴箱27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的阻挡部35。
〔转向缸的支承构造〕
接着,说明对左右的后轮2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缸C1的支承构造。
转向缸C1成为如下结构:利用作为支承部件的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一体地支承于后车轴箱27。即,如图4以及图9所示,转向缸C1的缸主体的左右两侧端部利用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后车轴箱27的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以固定状态被支承。一对支承托架40由纵向的板状体形成,从后车轴箱27的前侧面朝向车体前方固定地延伸设置。转向缸C1由双动型的液压缸构成,并成为如下结构:活塞杆42从左右两侧朝向左右两侧外方延伸出。
而且,在左侧的支承托架40上形成有供活塞杆42插通的插通孔43,在该插通孔43的内周部形成有对缸主体41的左侧端部进行阻挡支承以阻止其向左方向移动的台阶卡合部44。另外,在右侧的支承托架40上也同样地形成有供活塞杆42插通的插通孔43。在该插通孔43形成有供活塞杆42沿径向通过的切口45,并且在该插通孔43的内周部形成有周槽46,用于卡止并保持缸主体41的右侧端部的簧环58嵌入并卡合于该周槽46。
这样,转向缸C1的缸主体以利用左侧的支承托架40的台阶卡合部44和配置于右侧的支承托架40的簧环58限制了向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被支承。而且,如图4所示,转向缸C1的左右两侧的活塞杆42分别经由拉杆47与左右两侧的后轮2所具有的摆动臂48枢轴支承并连结。
如图4~图6所示,以在相对于方筒状的后车轴箱27从下方侧将前后两侧夹持的状态下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后车轴箱27的状态配置有侧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下侧保护部件49。如图8所示,下侧保护部件49的上部侧的端缘形成为如下的倾斜状:从车体正面看横向中央侧以接近转动凸起部32的状态位于最高位置,越到横向两端侧越低。
左右的支承托架40在后车轴箱27的前部侧部位与下侧保护部件49连结。即,左右的支承托架40成为如下结构:经由下侧保护部件49与后车轴箱27连结固定。
而且,横跨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和后车轴箱27连结有加强部件50。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和位于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52,并且,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被下侧加强部件51和上侧加强部件52夹持。
即,下侧加强部件51和上侧加强部件52位于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的上下两侧,在利用下侧加强部件51和上侧加强部件52夹持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的状态下,连结固定于后车轴箱27以及左右一对支承托架40的每一个。
上侧加强部件52由位于转动凸起部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板状体52R、52L构成,上述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以使板面朝向上下方向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俯视时,与支承托架40连结的托架连结部位52a最宽广,该托架连结部位52a的左右两侧通过弯曲形状形成为比托架连结部位52a狭窄。
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形成为,与转动凸起部32连结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以成为与转动凸起部32的前方侧突出量相同的宽度的方式稍微宽广地形成,左右方向外方侧部位以越趋向外方侧端部越逐渐变狭窄的方式形成。
而且,如图4所示,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弯曲形成而构成为,在车体前后方向看,左右方向上的车体外方侧部位处于与转向缸C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水平姿势,左右方向中央侧(车体内方侧)部位处于以越趋向左右中央侧(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形态朝向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的倾斜姿势。即,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的左右方向中央侧处于朝向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的倾斜姿势,该中央侧端部连结固定于转动凸起部32。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上侧加强部件52可以使与后车轴箱27连结的部位沿左右方向增长来提高与后车轴箱27之间的连结强度,而且,能够以朝向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X的倾斜姿势牢固地与转动凸起部32连结,可以提高与转动凸起部32连结的强度。并且,与转向缸C1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处于敞开的状态,容易进行转向缸C1的组装作业。
下侧加强部件51由与上侧加强部件52相同的板状体构成,以使板面朝向上下方向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下侧加强部件51在车体前后方向看,在左右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形成为与转向缸C1大致平行延伸的水平姿势。
另外,如图7所示,下侧加强部件51在俯视时,与支承托架40连结的托架连结部位51a最宽广,该托架连结部位51a以外的部位形成为比托架连结部位51a狭窄。即,在相比托架连结部位51a处于左右方向中央侧的部位,以俯视时不与转向缸C1重叠的方式狭窄地形成,在相比托架连结部位51a处于左右方向外方侧的部位,以越趋向外方侧端部越逐渐变狭窄的方式形成。
通过如上所述构成,下侧加强部件51可以使与后车轴箱27连结的部位沿左右方向增长地形成来提高与后车轴箱27之间的连结强度,而且,与转向缸C1的下方对应的部位处于敞开的状态,容易进行转向缸C1的组装作业、维护作业。
如图3以及图7所示,在后车轴箱27的车体后部侧部位、即俯视时后车轴箱27的与转向缸C1的配设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与后车轴箱27以及转动凸起部32连结的相反侧加强部件53。
该相反侧加强部件53由位于转动凸起部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板状体53R、53L构成,并且,左右一对板状体53R、53L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形成为以趋向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形态朝向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X的倾斜姿势。
另外,相反侧加强部件53的一对板状体53R、53L各自形成为,与转动凸起部32连结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以成为与转动凸起部32的后方侧突出量相同的宽度的方式宽广地形成,越趋向左右方向外方侧端部越逐渐变狭窄地形成。
在转动凸起部32的上部侧具有由槽构件构成的上部连结部件54,该上部连结部件54以跨过后车轴箱27的上方的状态跨设于向后车轴箱27的前后两侧突出的转动凸起部32的前后两侧的突出部32a、32b的每一个,并与转动凸起部32的前后两侧的突出部32a、32b以及后车轴箱27的顶面连结固定。另外,在后车轴箱27的左右两侧端部具有摆动限制件55,该摆动限制件55对用于摆动操作后轮2的摆动臂48在移动极限进行抵接限制。
在上侧加强部件52的左侧的板状体52L的左右方向中途部,设置有用于限制转向缸C1绕轴芯的转动的转动限制件56。该转动限制件56连结固定于上侧加强部件52且由前端部弯曲形成为L形的板材构成,对形成于转向缸C1的卡止部57进行卡止作用从而限制转向缸C1的转动限制。
〔其他实施方式〕
(1)上侧加强部件52的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也可以成为如下结构:在车体前后方向看,以朝向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的水平姿势与后车轴箱27连结。另外,上侧加强部件52也可以由不与后车轴箱27连结的一张板状体构成。
(2)也可以采用提高后车轴箱27的刚性而不具有下侧保护部件49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下侧加强部件51与后车轴箱27连结。
(3)后车轴箱27也可以由圆管状的部件构成。
(4)作为加强部件50,也可以采用仅具有下侧加强部件51和上侧加强部件52中的任一方的结构。
(5)后车轴箱27也可以采用以位置固定状态支承于车架F的结构,而并非是绕前后轴芯X侧倾的结构。
(6)也可以代替使左右一对前轮1处于朝向固定状态并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左右一对后轮2的结构,而采用如下结构: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左右一对前轮1,使左右一对后轮2处于朝向固定状态,并且具有支承对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的液压缸的支承部件和加强部件。
(7)除玉米收割机之外,也可以是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其他种类的作业车辆。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具有转向操作自如的车轮的作业车辆。
Claims (24)
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左右两侧分别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车轮(2)的车轴箱(27);
以与所述车轴箱(27)并排的状态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对各所述车轮(2)进行转向操作的液压缸(C1);
将所述液压缸(C1)支承于所述车轴箱(27)的支承部件(40);以及
与所述车轴箱(27)和所述支承部件(40)连结的加强部件(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5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5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和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52),并且,由所述下侧加强部件(51)和所述上侧加强部件(52)夹持所述支承部件(40)。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和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52),并且,由所述下侧加强部件(51)和所述上侧加强部件(52)夹持所述支承部件(40)。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和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52),并且,由所述下侧加强部件(51)和所述上侧加强部件(52)夹持所述支承部件(40)。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和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上侧的上侧加强部件(52),并且,由所述下侧加强部件(51)和所述上侧加强部件(52)夹持所述支承部件(40)。
9.如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轴箱(27)经由转动支承轴(28)绕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轴芯(X)侧倾自如地支承于车架(F),
在所述车轴箱(27)上配置有在沿车体前后方向贯通的状态下内嵌支承所述转动支承轴(28)的转动凸起部(32),
所述上侧加强部件(52)由位于所述转动凸起部(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板状体(52R、52L)构成,并且所述左右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的端部与所述转动凸起部(32)连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加强部件(52)的所述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以朝向所述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与所述车轴箱(27)连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加强部件(52)的所述一对板状体(52R、52L)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车体外方侧部位处于与所述液压缸(C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水平姿势,车体内方侧部位弯曲成朝向所述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X)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
12.如权利要求1~8、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在所述车轴箱(27)的与所述液压缸(C1)的配设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与所述车轴箱(27)以及所述转动凸起部(32)连结的相反侧加强部件(53)。
13.如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在所述车轴箱(27)的与所述液压缸(C1)的配设部位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与所述车轴箱(27)以及所述转动凸起部(32)连结的相反侧加强部件(53)。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反侧加强部件(53)由位于所述转动凸起部(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板状体(53R、53L)构成,并且,
所述左右一对板状体(53R、53L)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以朝向所述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X)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与所述车轴箱连结。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反侧加强部件(53)由位于所述转动凸起部(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板状体(53R、53L)构成,并且,
所述左右一对板状体(53R、53L)各自在车体前后方向看,以朝向所述转动凸起部(32)的轴芯(X)越到车体内方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与所述车轴箱连结。
16.如权利要求1~8、10、11、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以夹持所述车轴箱(27)的前后两侧的状态配置有侧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下侧保护部件(49),该下侧保护部件(49)从下方侧连结固定于所述车轴箱(27)。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以夹持所述车轴箱(27)的前后两侧的状态配置有侧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下侧保护部件(49),该下侧保护部件(49)从下方侧连结固定于所述车轴箱(27)。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以夹持所述车轴箱(27)的前后两侧的状态配置有侧视时呈大致U字形的下侧保护部件(49),该下侧保护部件(49)从下方侧连结固定于所述车轴箱(27)。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
所述下侧加强部件(51)与所述下侧保护部件(49)连结。
20.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强部件(50),具有位于所述支承部件(40)的下侧的下侧加强部件(51),
所述下侧加强部件(51)与所述下侧保护部件(49)连结。
21.如权利要求1~8、10、11、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轴箱(27)构成为方筒状。
22.如权利要求1~8、10、11、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行驶车体(3)构成为具有:左右朝向固定的左右一对前轮(1)以及转向摆动自如的左右一对后轮(2),
所述车轴箱(27)构成为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所述左右一对后轮(2)。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行驶车体(3)构成为具有:左右朝向固定的左右一对前轮(1)以及转向摆动自如的左右一对后轮(2),
所述车轴箱(27)构成为转向摆动自如地支承所述左右一对后轮(2)。
24.如权利要求1~8、10、11、13~15、17~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车体(3)的前部具有构成为能够收割玉米的作业部(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88472 | 2013-04-19 | ||
JP2013088472A JP2014210527A (ja) | 2013-04-19 | 2013-04-19 | 作業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84233U true CN203884233U (zh) | 2014-10-22 |
Family
ID=51710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9143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84233U (zh) | 2013-04-19 | 2014-04-18 | 作业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210527A (zh) |
CN (1) | CN20388423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5136A (zh) * | 2015-10-13 | 2018-06-08 | 洋马株式会社 | 联合收割机 |
CN111183091A (zh) * | 2017-10-23 | 2020-05-19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作业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39092B1 (ko) * | 2019-11-27 | 2021-04-12 | 이원식 | 사륜 독립구동 전동운반차 |
-
2013
- 2013-04-19 JP JP2013088472A patent/JP2014210527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4-18 CN CN201420191430.1U patent/CN20388423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5136A (zh) * | 2015-10-13 | 2018-06-08 | 洋马株式会社 | 联合收割机 |
CN111183091A (zh) * | 2017-10-23 | 2020-05-19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作业车 |
CN111183091B (zh) * | 2017-10-23 | 2022-05-17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作业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210527A (ja) | 2014-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33455B (zh) | 一种三角履带式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 | |
CN203884233U (zh) | 作业车辆 | |
EA009431B1 (ru) | Самоходна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ая уборочная машина | |
CN202879636U (zh) | 作业机械的履带行驶装置 | |
CN107347383A (zh) |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 |
CN202773462U (zh) | 脱粒装置 | |
CN106068934A (zh) | 农业收割机的螺旋输送器组件 | |
CN206371100U (zh) | 玉米收割机的收割装置 | |
CN101617590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2355813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20316649U (zh) | 一种用于农业机械的装车结构 | |
CN203735071U (zh) | 车轮行驶式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 |
CN203482633U (zh) | 玉米收获机 | |
CN203884219U (zh) | 玉米收获机 | |
CN203261775U (zh) | 弹齿安装结构 | |
CN203912602U (zh) | 收割机 | |
CN111343858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3482631U (zh) | 收获机 | |
CN203435369U (zh) | 收割清选机 | |
CN207151199U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17217462U (zh) | 一种甘蓝收获机的手扶自走式行走平台 | |
CN201742731U (zh) | 微型小麦收获机 | |
CN2603599Y (zh) | 背负式青饲料收获机 | |
CN216917287U (zh) | 一种平房仓散粮入仓布粮车及其布粮车车架 | |
CN2674828Y (zh) | 自走式两行玉米摘棒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