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61775U - 弹齿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弹齿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61775U
CN203261775U CN 201320266728 CN201320266728U CN203261775U CN 203261775 U CN203261775 U CN 203261775U CN 201320266728 CN201320266728 CN 201320266728 CN 201320266728 U CN201320266728 U CN 201320266728U CN 203261775 U CN203261775 U CN 203261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claw
bearing support
spire
installation portion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6672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健太
日田定范
熊谷雅行
上北千春
小田佑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61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617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utside Dividers And 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齿安装结构,能够将弹齿容易地组装到支柱架。弹齿(22)具有: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的作用部(32)、在作用部(32)的上部具有的螺旋部(33)、在侧视时从螺旋部(33)向上方延伸出的伸出部(34)、从伸出部(34)向前后方向延伸出并与支承架(20)连结的安装部(35)。在安装部(35)被放在支承架(20)的上部并且弹齿(22)通过安装部(35)被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安装部(35)与支承架(20)连结,使得支承架(20)进入安装部(35)和螺旋部(33)之间。

Description

弹齿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齿安装结构,更详细地说涉及弹齿向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拨禾轮安装的弹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弹齿安装结构:用于向拨禾轮安装弹齿,该拨禾轮具有绕横向轴心被旋转驱动的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跨在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上并沿横向安装的支承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弹齿具有: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的垂下棒状部(作用部)、在垂下棒状部的上部具有的螺旋弹簧部(螺旋部)、通过螺栓连结在与弹齿支柱杆(支柱架)一体设置的槽部件的侧面的被安装部(安装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253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将弹齿组装到弹齿支柱杆时,必须用手拿着弹齿的同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因此,在将弹齿组装到弹齿支柱杆这方面仍存在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弹齿容易地组装到支柱架的弹齿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弹齿安装结构用于向拨禾轮安装弹齿,该拨禾轮具有:绕横向轴心被旋转驱动的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跨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上并沿横向安装的支承架,所述弹齿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弹齿具有: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的作用部、在所述作用部的上部具有的螺旋部、在侧视时从所述螺旋部向上方延伸出的伸出部、从所述伸出部向前后方向延伸出并与所述支承架连结的安装部,在所述安装部被放在所述支承架的上部并且所述弹齿通过所述安装部被所述支承架支承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支承架连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在将弹齿组装到支承架时,弹齿经由安装部被支承架临时支承,因此,即便从弹齿放手,弹齿也难以自支柱架落下,因此,可以将弹齿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承架连结,所述弹齿具有侧视时从所述安装部向下方延伸出的下方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和所述下方伸出部与所述支承架接触,从而阻止所述弹齿绕所述螺栓的轴心方向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伸出部和下方伸出部与支承架接触,从而阻止弹齿绕螺栓的轴心方向旋转,因此,在通过螺栓将安装部与支承架连结时,不会产生由螺栓的紧固引起的弹齿的一同转动,所以能够将弹齿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
本实用新型的弹齿安装结构用于向拨禾轮安装弹齿,该拨禾轮具有:绕横向轴心被旋转驱动的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跨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上并沿横向安装的支承架,所述弹齿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弹齿具有: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的作用部、在所述作用部的上部具有的螺旋部、侧视时从所述螺旋部向下方延伸出的伸出部、从所述伸出部向前后方向延伸出并与所述支承架连结的安装部,在所述螺旋部被放在所述支承架的上部并且所述弹齿通过所述螺旋部被所述支承架支承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支承架连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在将弹齿组装到支承架时,弹齿经由螺旋部被支承架临时支承,因此,即便从弹齿放手,弹齿也难以自支柱架落下,所以能够将弹齿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而且,由于螺旋部位于支承架的上侧,秸秆被支承架挡住,所以可以减少秸秆在螺旋部的缠绕。由此,例如,若秸秆缠绕在螺旋部,则在该缠绕的秸秆上进一步缠绕秸秆而构成堆,若该堆混入收割部的输送装置,则容易成为产生堵塞的原因,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防止产生上述不良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承架连结,所述弹齿具有侧视时从所述安装部向上方延伸出的上方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和所述上方伸出部与所述支承架接触,从而阻止所述弹齿绕所述螺栓的轴心方向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伸出部和上方伸出部与支承架接触,从而阻止弹齿绕螺栓的轴心方向旋转,因此,在通过螺栓将安装部与支承架连结时,不会产生由螺栓的紧固引起的弹齿的一同转动,所以能够将弹齿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螺旋部之间的上下间隔被设定成,在所述支承架进入到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螺旋部之间的状态下,使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螺旋部与所述支承架的上部和下部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由于弹齿通过安装部和螺旋部夹持支承架,因此,弹齿难以振动,从而能够将弹齿可靠地组装到支承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弹齿具有:隔开规定的左右间隔地配置的右侧及左侧的所述作用部、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作用部的上部具有的右侧及左侧的所述螺旋部、跨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上形成的所述伸出部、在所述伸出部具有的单一的所述安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由于安装部是单一结构,所以可以谋求结构的简化,并且,由于弹齿在安装部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这三个部位夹持支承架,因此,弹齿更难以振动,所以,可以将弹齿更可靠地组装到支承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弹齿通过折弯一根线材而一体地形成,所述安装部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凹部状,通过将螺栓插入并拧入所述凹部,所述安装部被夹在所述螺栓的头部和所述支承架之间,所述凹部的前后方向的朝向被设定成,在所述弹齿根据来自伴随着所述拨禾轮的旋转的作物的反作用力在所述支承架周围欲向前方摆动的状态下,使所述弹齿的摆动方向成为所述螺栓向所述凹部的底部分进入的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来自作物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弹齿,使得螺栓较深地进入安装部的凹部的底部分,因此,弹齿牢固地组装到支柱架,所以可以使弹齿难以自支柱架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绕沿着所述支承架的横向轴心卷绕了一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由于螺旋部的卷绕数减少,因此,可以减少秸秆在螺旋部的缠绕。由此,例如,若秸秆缠绕在螺旋部,则在该缠绕的秸秆上进一步缠绕秸秆而构成堆,若该堆混入收割部的输送装置,则容易成为产生堵塞的原因,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防止产生上述不良情况。另外,由于螺旋部的卷绕数减少,因此可以降低材料费用及加工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绕沿着所述支承架的横向轴心卷绕,在所述螺旋部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即便秸秆挂在螺旋部的线材之间,由于在螺旋部的线材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上述挂在螺旋部的线材之间的秸秆容易脱落,所以可以减少秸秆在螺旋部的缠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齿安装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拨禾轮的主视图。
图3(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齿的侧视图,图3(b)是表示该弹齿的后视图,图3(c)是表示该弹齿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弹齿的侧视图,图4(b)是表示该弹齿的后视图,图4(c)是表示该弹齿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弹齿的侧视图,图5(b)是表示该弹齿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弹齿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弹齿的侧视图,图7(b)是表示该弹齿的后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弹齿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该弹齿的俯视图。
图9(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弹齿的侧视图,图9(b)是表示该弹齿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 拨禾轮
19 拨禾轮框架
20 支承架
22 弹齿
32 作用部
33 螺旋部
34 伸出部
35 安装部
35a 凹部
36 螺栓
36a 头部
122 弹齿
132 作用部
133 螺旋部
134 伸出部
135 安装部
135a 凹部
222 弹齿
232 作用部
233 螺旋部
234 伸出部
235 安装部
236 下方伸出部
235a 凹部
322 弹齿
332 作用部
333 螺旋部
334 伸出部
335 安装部
336 上方伸出部
335a 凹部
422 弹齿
432 作用部
433 螺旋部
434 伸出部
435 安装部
436 下方伸出部
d1 间隙
h 上下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齿安装结构的联合收割机。
如图1所示,联合收割机是所谓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具有使机体行驶的右侧及左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在右侧及左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的上部具有机体架2。在机体架2的前方具有收割谷秆的收割部3。在收割部3的后部具有输送收割的谷秆的送料装置4。另外,在机体架2上,左右排列配置有:对输送来的谷秆进行脱粒的脱粒部5、将脱粒后的谷粒储存的谷粒储存部6。在谷粒储存部6的前方具有操作者搭乘的驾驶部7。在驾驶部7具有未图示的操作踏板或操作杆等操作件。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操作者在驾驶部7对所述操作件进行操作,则联合收割机利用右侧及左侧的履带式行驶装置1使机体行驶的同时,通过收割部3对田地的谷秆进行收割,将收割的谷秆通过送料装置4向脱粒部5侧输送,将输送的谷秆通过脱粒部5进行脱粒,进而将脱粒后的谷粒储存到谷粒储存部6。
送料装置4自脱粒部5的前部朝向收割部3向斜下前方延伸设置。在送料装置4的前端部连结有收割部3的收割架11。另外,在送料装置4的后端部设置有被输入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轴8。在送料装置4的内部设置有输送收割的谷秆的输送装置9。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送到输入轴8,从而驱动输送装置9。另外,送料装置4经由输入轴8能够摆动地被支承,并且,在送料装置4和机体架2之间设置有液压缸10。通过使液压缸10伸缩,送料装置4以输入轴8为支点进行摆动。
收割部3具有与送料装置4的前端部连结的收割架11。在收割架11的前部上方具有用于扒拢收割对象的谷秆的拨禾轮12。收割架11具有:构成收割架11的侧部的右侧及左侧的侧壁13、构成收割架11的底部的平台架14。在右侧及左侧的侧壁13的前端部,设置有将田地的谷秆分成收割对象和非收割对象的右侧及左侧的分禾器15。在右侧及左侧的侧壁13的后部,能够旋转地支承有输送收割的谷秆的螺旋输送机构17。另外,在平台架14的前端缘设置有将扒拢的收割对象的谷秆切断以便收割的推剪型收割刀16。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若液压缸10伸缩以使送料装置4以输入轴8为支点进行摆动,则收割部3上升或下降并被切换到非作业状态或作业状态。在作业状态下,收割部3通过右侧及左侧的分禾器15将田地的谷秆分成收割对象和非收割对象,通过拨禾轮12扒拢收割对象的谷秆,并将扒拢的收割对象的谷秆利用收割刀16切断以便收割,进而将收割的谷秆通过螺旋输送机构17向送料装置4侧输送。
接着,参照图1及图2说明拨禾轮12。
如图1及图2所示,拨禾轮12具有:右侧及左侧的支承臂18、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五根支承架20、辅助拨禾轮框架21、多个弹齿22。
支承臂18的基部经由摆动轴18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收割架11。在右侧及左侧的支承臂18的前端部,沿横向(左右方向)架设有旋转轴23。另外,在右侧及左侧的支承臂18和收割架11之间,设置有右侧及左侧的液压缸24。通过使右侧及左侧的液压缸24伸缩,右侧及左侧的支承臂18以摆动轴18a为支点进行摆动。
拨禾轮框架19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五边形。拨禾轮框架19具有五条拨禾轮臂27。五条拨禾轮臂27在侧视时自旋转轴23侧大致呈放射状地延伸设置。在各拨禾轮臂27的前端部设置有支承块28,并且,带状板29跨在五个支承块28上地卷绕成侧视时呈大致五边形。
另外,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分别设置在旋转轴23的左右两端部。拨禾轮框架19绕轴心X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旋转轴23。另外,在旋转轴23的左端部设置有卷绕有带25的带轮26。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经由带25及带轮26等传送到旋转轴23,从而驱动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使其沿箭头A方向旋转。
支承架20跨在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上并沿横向(左右方向)安装。支承架2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右侧及左侧的支承块28。在支承架20上,沿支承架20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的左右间隔地安装有多个弹齿22。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看,辅助拨禾轮框架21配置在左方的拨禾轮框架19侧。辅助拨禾轮框架21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五边形。辅助拨禾轮框架21绕与拨禾轮框架19的轴心X1不同的轴心X2能够旋转地被支承。辅助拨禾轮框架21的各顶部(五个顶部)经由连杆31与支承架20连结。连杆31的一端部固定在支承架20上,并且,另一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辅助拨禾轮框架21。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若右侧及左侧的液压缸24伸缩,以使右侧及左侧的支承臂18以摆动轴18a为支点摆动,则拨禾轮12上升或下降并被切换到非作业状态或作业状态。拨禾轮12在作业状态下,若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臂27绕轴心X1沿箭头A方向旋转,则支承架20及弹齿22也与拨禾轮臂27一同绕轴心X1沿箭头A方向旋转。这样,因弹齿22绕轴心X1沿箭头方向A旋转,所以弹齿2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收割对象的谷秆,收割对象的谷秆通过拨禾轮12被扒拢。此时,辅助拨禾轮框架21绕轴心X2旋转,辅助拨禾轮框架21的旋转经由连杆31传送到支承架20,因此,弹齿22的姿势被保持为朝向上下方向。
接着,参照图3(a)~图3(c)说明弹齿22。
如图3(a)~图3(c)所示,弹齿22具有:右侧及左侧的作用部32、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伸出部34、安装部35。弹齿22通过折弯一根线材(例如钢琴丝等)而一体地形成。弹齿22以其左右中心C为轴左右对称地形成。
作用部3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作用部32在其上下中途部向斜下后方折弯地延伸设置。作用部32的基端部(螺旋部33侧的端部)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方。右侧及左侧的作用部32隔开规定的左右间隔地配置。
在作用部32的上部具有螺旋部33。螺旋部33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侧。螺旋部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了一圈。
伸出部34侧视时自螺旋部33向上方延伸出并且跨在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上形成。具体而言,伸出部34从后面看形成为,自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沿支承架20的后部向朝着弹齿22的左右中心C的斜上方延伸出,并且在支承架20的上部汇合。另外,在该汇合部形成有安装部35。
安装部35自伸出部34向前方延伸出并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3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36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35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上侧。安装部35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凹部状(俯视时呈大致U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一的安装部35形成在弹齿22的左右中心C。另外,在安装部35的凹部35a插入螺栓36。另外,在支承架20上形成有供螺栓36插入的螺栓孔20a。通过使螺栓36自上方插入并拧入安装部35的凹部35a,安装部35被夹在螺栓36的头部36a和支承架20之间。另外,安装部35的凹部35a的凹陷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朝向前方。由此,在弹齿22根据来自伴随着拨禾轮12的旋转的作物的反作用力在支承架20周围欲向前方(图3(a)的纸面左方)摆动的状态下,弹齿22的摆动方向(前方)成为螺栓36向凹部35a的底部分进入的方向。
在此,支承架20进入安装部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的上下之间,安装部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的上下间隔h如下被设定。即,上下间隔h被设定成,在支承架20进入到安装部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的上下之间的状态下,使安装部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与支承架20的上部和下部相接触。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弹齿22如下所述安装到支承架20。
首先,将安装部35放在支承架20的上部,以使支承架20进入安装部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的上下之间。此时,在支承架20进入到安装部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的上下之间的状态下,伸出部34与支承架20的后部相接触。接着,在弹齿22通过安装部35被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安装部35与支承架20连结。具体而言,通过将螺栓36插入并拧入安装部35的凹部35a及支承架20的螺栓孔20a,安装部35与支承架20连结。这样,在将弹齿22组装到支承架20时,弹齿22经由安装部35被支承架20临时支承,因此,即便从弹齿22放手,弹齿22也难以自支柱架20落下,所以可以将弹齿22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20。
在此,在支承架20的螺栓20a的周围形成有平面部20b。平面部20b例如通过将支承架20压扁成大致平面状而形成。平面部20b与安装部35的宽度(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吻合地形成。即,平面部20b的宽度形成为安装部35的宽度以上的宽度。由此,通过将安装部35放在平面部20b上,安装部35和支承架2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可以将弹齿22可靠地组装到支承架20。
接着,参照图4(a)~图4(c)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弹齿安装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弹齿12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齿22的主要不同之处如下所示。即,如图4(a)~图4(c)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弹齿122具有:配置在支承架20上侧的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侧视时从螺旋部133向下方延伸出的伸出部134、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侧并且自伸出部134向后方延伸出的安装部135,在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齿22不同。
弹齿122具有:右侧及左侧的作用部132、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伸出部134、安装部135。弹齿122通过折弯一根线材(例如钢琴丝等)而一体地形成。弹齿122以其左右中心C为轴左右对称地形成。
作用部13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作用部132在其上下中途部向斜下后方折弯地延伸设置。作用部132的基端部(螺旋部133侧的端部)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上方。右侧及左侧的作用部132隔开规定的左右间隔地配置。
在作用部132的上部具有螺旋部133。螺旋部133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上侧。螺旋部1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了一圈。
伸出部134侧视时自螺旋部133向下方延伸出并且跨在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上形成。具体而言,伸出部134从后面看形成为,自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沿支承架20的后部向朝着弹齿122的左右中心C的斜下方延伸出,并且在支承架20的下部汇合。另外,在该汇合部形成有安装部135。
安装部135自伸出部134向后方延伸出并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13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36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135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侧。安装部135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凹部状(俯视时呈大致U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一的安装部135形成在弹齿122的左右中心C。另外,在安装部135的凹部135a插入螺栓36。通过将螺栓36自下方插入并拧入安装部135的凹部135a,安装部135被夹在螺栓36的头部36a和支承架20之间。另外,安装部135的凹部135a的凹陷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朝向后方。由此,在弹齿122根据来自伴随着拨禾轮12的旋转的作物的反作用力在支承架20周围欲向前方(图4(a)的纸面左方)摆动的状态下,弹齿122的摆动方向(前方)成为螺栓36向凹部135a的底部分进入的方向。
在此,支承架20进入安装部1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的上下之间,安装部1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的上下间隔h如下被设定。即,上下间隔h被设定成,在支承架20进入到安装部1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的上下之间的状态下,安装部1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与支承架20的上部和下部相接触。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弹齿122如下所述安装到支承架20。
首先,将螺旋部133放在支承架20的上部,以使支承架20进入安装部1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的上下之间。此时,在支承架20进入到安装部135和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133的上下之间的状态下,伸出部134与支承架20的前部相接触。接着,在弹齿122通过螺旋部133被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安装部135与支承架20连结。具体而言,通过将螺栓36插入并拧入安装部135的凹部135a及支承架20的螺栓孔20a,安装部135与支承架20连结。这样,在将弹齿122组装到支承架20时,弹齿122经由安装部135被支承架20临时支承,因此,即便从弹齿122放手,弹齿122也难以自支柱架20落下,所以可以将弹齿122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20。
另外,支承架20的平面部20b与安装部135的宽度(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吻合地形成。即,平面部20b的宽度形成为安装部135的宽度以上的宽度。由此,通过将安装部135放在平面部20b上,安装部135和支承架20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将弹齿122可靠地组装到支承架20。
接着,参照图5(a)和图5(b)及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弹齿安装结构。
如图5(a)和图5(b)及图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弹齿222具有:作用部232、螺旋部233、伸出部234、安装部235、下方伸出部236。
作用部23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作用部232的前端部向斜下后方折弯地延伸设置。作用部232的基端部(螺旋部233侧的端部)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方。
在作用部232的上部具有螺旋部233。螺旋部233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侧。螺旋部2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例如,螺旋部2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了一圈。而且,在螺旋部2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伸出部234侧视时自螺旋部233向上方延伸出。伸出部234配置在支承架20的后侧。
安装部235自伸出部234向前方延伸出并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23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36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235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上侧。安装部235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凹部状(俯视时呈大致U形)。另外,在安装部235的凹部235a插入螺栓36。通过将螺栓36从上方插入并拧入安装部235的凹部235a,安装部235被夹在螺栓36的头部36a和支承架20之间。另外,安装部235的凹部235a的凹陷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朝向后方。由此,在弹齿222根据来自伴随着拨禾轮12的旋转的作物的反作用力在支承架20周围欲向前方(图5(a)的纸面右方)摆动的状态下,弹齿222的摆动方向(前方)成为螺栓36向凹部235a的底部分进入的方向。
下方伸出部236侧视时自安装部235向下方延伸出。下方伸出部236配置在支承架20的后侧。即,伸出部234和下方伸出部236一同配置在支承架20的后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弹齿222如下所述安装到支承架20。
首先,将安装部235放在支承架20的上部(平面部20b),以使支承架20进入安装部235和螺旋部233的上下之间。此时,在支承架20进入到安装部235和螺旋部233的上下之间的状态下,伸出部234及下方伸出部236与支承架20的后部相接触。接着,在弹齿222通过安装部235被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安装部235与支承架20连结。具体而言,通过将螺栓36插入并拧入安装部235的凹部235a及支承架20的螺栓孔20a,安装部235与支承架20连结。这样,在将弹齿222组装到支承架20时,弹齿222经由安装部235被支承架20临时支承,因此,即便从弹齿222放手,弹齿222也难以自支柱架20落下,所以可以将弹齿222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20。
在此,如前所述,在伸出部234及下方伸出部236正要与支承架20的后部相接触时,伸出部234和下方伸出部236与支承架20接触,从而阻止弹齿222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即,在拧入螺栓36时,虽然弹齿222欲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弹齿222欲与螺栓36一同转动),但由于伸出部234和下方伸出部236与支承架20接触,因此,弹齿222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的旋转被阻止。
接着,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弹齿安装结构。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弹齿322具有:作用部332、螺旋部333、伸出部334、安装部335、上方伸出部336。
作用部33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作用部332的前端部向斜下后方折弯地延伸设置。作用部332的基端部(螺旋部333侧的端部)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上方。
在作用部332的上部具有螺旋部333。螺旋部333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上侧。螺旋部3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例如,螺旋部3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了一圈。而且,在螺旋部3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伸出部334侧视时自螺旋部333向下方延伸出。伸出部334配置在支承架20的前侧。
安装部335自伸出部334向后方延伸出并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33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36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335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侧。安装部335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凹部状(俯视时呈大致U形)。另外,在安装部335的凹部335a插入螺栓36。通过将螺栓36自下方插入并拧入安装部335的凹部335a,安装部335被夹在螺栓36的头部36a和支承架20之间。另外,安装部335的凹部335a的凹陷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朝向前方。由此,在弹齿322根据来自伴随着拨禾轮12的旋转的作物的反作用力在支承架20周围欲向前方(图7(a)的纸面右方)摆动的状态下,弹齿322的摆动方向(前方)成为螺栓36向凹部335a的底部分进入的方向。
上方伸出部336侧视时自安装部335向上方延伸出。上方伸出部336配置在支承架20的前侧。即,伸出部334和上方伸出部336一同配置在支承架20的前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弹齿322如下所述安装到支承架20。
首先,将螺旋部333放在支承架20的上部(平面部20b),以使支承架20进入安装部335和螺旋部333的上下之间。此时,在支承架20进入到安装部335和螺旋部333的上下之间的状态下,伸出部334及上方伸出部336与支承架20的前部相接触。接着,在弹齿322通过螺旋部333被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安装部335与支承架20连结。具体而言,通过将螺栓36插入并拧入安装部335的凹部335a及支承架20的螺栓孔20a,安装部335与支承架20连结。这样,在将弹齿322组装到支承架20时,弹齿322经由螺旋部333被支承架20临时支承,因此,即便从弹齿322放手,弹齿322也难以自支柱架20落下,所以可以将弹齿322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20。
在此,如前所述,在伸出部334及上方伸出部336正要与支承架20的前部相接触时,伸出部334和上方伸出部336与支承架20接触,从而阻止弹齿322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即,在拧入螺栓36时,虽然弹齿322欲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弹齿322欲与螺栓36一同转动),但由于伸出部334和上方伸出部336与支承架20接触,因此,弹齿322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的旋转被阻止。
接着,参照图8(a)和图8(b)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弹齿安装结构。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弹齿422具有:作用部432、螺旋部433、伸出部434、安装部435、下方伸出部436。
作用部43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作用部432的前端部向斜下后方折弯地延伸设置。作用部432的基端部(螺旋部433侧的端部)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方。
在作用部432的上部具有螺旋部433。螺旋部433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下侧。螺旋部4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例如,螺旋部433绕沿着支承架20的横向(左右方向)轴心卷绕了一圈。而且,在螺旋部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另外,在螺旋部433和下方伸出部436的上下之间形成有间隙d2。
伸出部434侧视时自螺旋部433向上方延伸出。伸出部434配置在支承架20的后侧。
安装部435自伸出部434向前方延伸出并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43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36与支承架20连结。安装部435配置在支承架20的上侧。安装部435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另外,在安装部435插入螺栓36。通过将螺栓36自上方插入并拧入安装部435,安装部435被夹在螺栓36的头部36a和支承架20之间。
下方伸出部436侧视时自安装部435向下方延伸出。下方伸出部436配置在支承架20的前侧。即,下方伸出部436和伸出部434分开地配置在支承架20的前侧和后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弹齿422如下所述安装到支承架20。
首先,将安装部435放在支承架20的上部(平面部20b),以使支承架20进入下方伸出部436和伸出部434之间。此时,在支承架20进入下方伸出部436和伸出部434之间时,支承架20穿过间隙d2。接着,在支承架20进入到下方伸出部436和伸出部434之间的状态下,下方伸出部436与支承架20的前部相接触且伸出部434与支承架20的后部相接触。即,通过下方伸出部436和伸出部434夹着支承架20。接着,在弹齿422通过安装部435被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安装部435与支承架20连结。具体而言,通过将螺栓36插入并拧入安装部435及支承架20的螺栓孔20a,安装部435与支承架20连结。这样,在将弹齿422组装到支承架20时,弹齿422经由安装部435被支承架20临时支承,因此,即便从弹齿422放手,弹齿422也难以自支承架20落下,所以可以将弹齿422容易地组装到支承架20。
在此,如前所述,在下方伸出部436正要与支承架20的前部相接触且伸出部434正要与支承架20的后部相接触时,下方伸出部436和伸出部434与支承架20接触,从而阻止弹齿422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即,在拧入螺栓36时,虽然弹齿422欲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弹齿422欲与螺栓36一同转动),但由于下方伸出部436和伸出部434与支承架20接触,因此,弹齿422绕螺栓36的轴心方向的旋转被阻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构成。
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弹齿22(122、222、322、422)的安装部35(135、235、335、435)通过螺栓36与支承架20连结,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弹齿22(122、222、322、422)的安装部35(135、235、335、435)也可以通过焊接与支承架20连结。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弹齿22(122)具有单一的安装部35(135),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弹齿22(122)也可以具有多个安装部35(135)。另外,弹齿22(122)也可以具有一个作用部32(132)、一个螺旋部33(133)、一个安装部35(135)。
另外,图5(a)和图5(b)及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弹齿222也可以例如如图9(a)和图9(b)所示进行变更。即,在图5(a)和图5(b)及图6所示的弹齿222中,螺旋部233相对于作用部232位于前方,但如图9(a)和图9(b)所示,螺旋部233也可以相对于作用部232位于后方(相对于支承架20位于后方)。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向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拨禾轮安装弹齿的弹齿安装结构。

Claims (20)

1.一种弹齿安装结构,用于向拨禾轮(12)安装弹齿,该拨禾轮(12)具有:绕横向轴心被旋转驱动的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跨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上并沿横向安装的支承架(20),所述弹齿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齿(22)具有: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的作用部(32)、在所述作用部(32)的上部具有的螺旋部(33)、在侧视时从所述螺旋部(33)向上方延伸出的伸出部(34)、从所述伸出部(34)向前后方向延伸出并与所述支承架(20)连结的安装部(35),
在所述安装部(35)被放在所述支承架(20)的上部并且所述弹齿(22)通过所述安装部(35)被所述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35)与所述支承架(20)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235、435)通过螺栓(36)与所述支承架(20)连结,
所述弹齿(222、422)具有侧视时从所述安装部(235、435)向下方延伸出的下方伸出部(236、436),
所述伸出部(234、434)和所述下方伸出部(236、436)与所述支承架(20)接触,从而阻止所述弹齿(222、422)绕所述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
3.一种弹齿安装结构,用于向拨禾轮(12)安装弹齿,该拨禾轮(12)具有:绕横向轴心被旋转驱动的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跨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拨禾轮框架(19)上并沿横向安装的支承架(20),所述弹齿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齿(122)具有: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作用于作物的作用部(132)、在所述作用部(132)的上部具有的螺旋部(133)、侧视时从所述螺旋部(133)向下方延伸出的伸出部(134)、从所述伸出部(134)向前后方向延伸出并与所述支承架(20)连结的安装部(135),
在所述螺旋部(133)被放在所述支承架(20)的上部并且所述弹齿(122)通过所述螺旋部(133)被所述支承架(20)支承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135)与所述支承架(20)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335)通过螺栓(36)与所述支承架(20)连结,
所述弹齿(322)具有侧视时从所述安装部(335)向上方延伸出的上方伸出部(336),
所述伸出部(334)和所述上方伸出部(336)与所述支承架(20)接触,从而阻止所述弹齿(322)绕所述螺栓(36)的轴心方向旋转。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35、135)和所述螺旋部(33、133)之间的上下间隔(h)被设定成,在所述支承架(20)进入到所述安装部(35、135)和所述螺旋部(33、133)之间的状态下,使所述安装部(35、135)和所述螺旋部(33、133)与所述支承架(20)的上部和下部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齿(22、122)具有:隔开规定的左右间隔地配置的右侧及左侧的所述作用部(32、132)、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作用部(32、132)的上部具有的右侧及左侧的所述螺旋部(33、133)、跨在所述右侧及左侧的螺旋部(33、133)上形成的所述伸出部(34、134)、在所述伸出部(34、134)具有的单一的所述安装部(35、135)。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齿(22、122)通过折弯一根线材而一体地形成,
所述安装部(35、135)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凹部状,
通过将螺栓(36)插入并拧入所述凹部(35a、135a),所述安装部(35、135)被夹在所述螺栓(36)的头部(36a)和所述支承架(20)之间,
所述凹部(35a、135a)的前后方向的朝向被设定成,在所述弹齿(22、122)根据来自伴随着所述拨禾轮(12)的旋转的作物的反作用力在所述支承架(20)周围欲向前方摆动的状态下,使所述弹齿(22、122)的摆动方向成为所述螺栓(36)向所述凹部(35a、135a)的底部分进入的方向。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齿(22、122)通过折弯一根线材而一体地形成,
所述安装部(35、135)通过折弯所述线材而形成为凹部状,
通过将螺栓(36)插入并拧入所述凹部(35a、135a),所述安装部(35、135)被夹在所述螺栓(36)的头部(36a)和所述支承架(20)之间,
所述凹部(35a、135a)的前后方向的朝向被设定成,在所述弹齿(22、122)根据来自伴随着所述拨禾轮(12)的旋转的作物的反作用力在所述支承架(20)周围欲向前方摆动的状态下,使所述弹齿(22、122)的摆动方向成为所述螺栓(36)向所述凹部(35a、135a)的底部分进入的方向。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33、1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了一圈。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33、1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了一圈。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33、1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了一圈。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33、1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了一圈。
13.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弹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绕沿着所述支承架(20)的横向轴心卷绕,
在所述螺旋部(233、333、433)的相互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d1)。
CN 201320266728 2012-05-16 2013-05-16 弹齿安装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617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2607A JP5892856B2 (ja) 2012-05-16 2012-05-16 タイン取付構造
JP2012-112607 2012-05-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61775U true CN203261775U (zh) 2013-11-06

Family

ID=49492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66728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61775U (zh) 2012-05-16 2013-05-16 弹齿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92856B2 (zh)
CN (1) CN2032617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7515A (zh) * 2014-04-25 2014-07-30 青岛农业大学 花生收获机中拨轮-弹指组合捡拾收获装置
CN112042318A (zh) * 2020-08-27 2020-12-08 中国农业大学 用于免耕播种的种沟清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5874B2 (ja) * 2014-09-26 2018-01-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14560A (en) * 1946-06-13 1950-07-11 Allis Chalmers Mfg Co Spring tine mounting
JPS57115842U (zh) * 1981-01-11 1982-07-17
JPS5987232U (ja) * 1982-12-01 1984-06-13 株式会社クボタ 刈取収穫機の掻き込み装置
JPH119059A (ja) * 1997-06-20 1999-01-19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汎用形コンバイン
DE102005052394A1 (de) * 2005-10-31 2007-05-03 Gustav Schumacher Haspelzinken
JP2011172535A (ja) * 2010-02-25 2011-09-08 Kubota Corp 掻込みリールのタイン取付け構造
JP5697944B2 (ja) * 2010-10-27 2015-04-0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7515A (zh) * 2014-04-25 2014-07-30 青岛农业大学 花生收获机中拨轮-弹指组合捡拾收获装置
CN112042318A (zh) * 2020-08-27 2020-12-08 中国农业大学 用于免耕播种的种沟清理装置
CN112042318B (zh) * 2020-08-27 2021-11-30 中国农业大学 用于免耕播种的种沟清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36599A (ja) 2013-11-28
JP5892856B2 (ja) 201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6280B2 (en) Pivoting center conveyor for draper platform
US20180098496A1 (en) Combine feeder house gauge wheels
CN207185228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261775U (zh) 弹齿安装结构
AU2012244124B2 (en) Pivoting mount for knife drive
US8181435B1 (en) Pick-up tine dividers
US20150250098A1 (en) Stalk Breaker for a Corn Head
CN106470541A (zh) 联合收割机
US9668409B2 (en) Cutting system for a harvester and a sugar cane harvester having a cutting system
US6607204B2 (en) Self-propelled harvesting machine, especially a pick-up chopper
JP2013110983A (ja) タイン取付構造
CN101466258B (zh) 联合收割机
JP547336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前処理構造
CN205320578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6674528U (zh) 玉米收割机
JP3596672B2 (ja) 豆刈取機
CN210226241U (zh) 一种再生稻可调节收割机
CN210042795U (zh) 一种联合收割机
CN201682794U (zh) 秸秆还田小型谷物收割机
JP384971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69934B2 (ja) 収穫機
CN2532672Y (zh) 收获机
CN202043453U (zh) 双输送高秆作物收割机
KR20160064501A (ko) 조사료 수확기용 픽업 스프링 고정장치
CN207543636U (zh) 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