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0340U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80340U
CN203780340U CN201420144288.5U CN201420144288U CN203780340U CN 203780340 U CN203780340 U CN 203780340U CN 201420144288 U CN201420144288 U CN 201420144288U CN 203780340 U CN203780340 U CN 203780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seat
vehicle
clasp
seat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428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美荣浩
冈田贵志
杉浦由希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80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8034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设置在地板上的托架的钩不会从与安装于座垫的扣环的钩挂状态脱离。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是安装于座垫(3)的扣环(3S)与安装在地板(F)上的圆管(13)(托架)的钩(14)钩挂在一起的后排座椅(1)。圆管(13)设为在车辆发生后碰撞时以使钩(14)向从与扣环(3S)的钩挂状态脱出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被压弯的配置状态。在座垫(3)上设有具备刚性的硬质推压部(定型金属丝(3Pf)),所述具备刚性的硬质推压部(定型金属丝(3Pf)),通过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受到的输入载荷的作用,能够对钩(14)施力以抑制钩(14)的脱出方向的位移。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详细地涉及安装于座垫的扣环钩挂于在地板上安装的托架的钩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座椅中,已知形成为设置于座垫的后端部的U字状扣环从下方侧与固定在地板上的带托架的钩钩挂在一起的结构,以避免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座垫从地板上剥离的座椅(专利文献1)。具体而言,上述U字状扣环与钩的钩挂构造在交通工具发生前碰撞时,通过扣环从后方侧与钩钩挂而阻止座垫向前方侧的剥离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368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上述的具备钩的托架也兼具从下方侧支承椅背的功能而构成的情况下,在车辆发生后碰撞时,因压靠于椅背的乘客的载荷而托架以向后方旋转的方式被扭曲,导致钩从与扣环钩挂在一起的状态脱离。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发明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避免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设置在地板上的托架的钩从与安装于座垫的扣环的钩挂状态脱离。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采取如下手段。
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为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安装于座垫的扣环钩挂于在地板上安装的托架的钩。托架设为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以使钩向从与扣环的钩挂状态脱出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被压弯的配置状态。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上设有具备刚性的硬质推压部,该硬质推压部通过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受到的输入载荷的作用,能够对钩施力以抑制钩的脱出方向的位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即使由于交通工具发生碰撞而托架被压弯,从而钩从与扣环钩挂在一起的状态脱出,硬质推压部利用伴随于碰撞发生的输入载荷对钩施力,由此抑制钩的脱出方向的位移。因此,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能够能够避免设置在地板上的托架的钩从与安装于座垫的扣环的钩挂状态脱离。
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钩由硬质推压部压弯成钩挂扣环的钩挂角度比碰撞发生前的初始角度加深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通过钩在碰撞发生时被压弯成上述形状,扣环不易从钩脱离。因此,能够使钩不易从与扣环的钩挂状态脱离,能够良好地抑制因碰撞发生的反作用而扣环(座垫)向远离钩的方向运动的移动。
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结构。硬质推压部由配置在座垫的垫内部的金属丝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能够形成如下构成,即,通过在座垫的垫内部配置金属丝而构成硬质推压部,在碰撞发生时,利用使较强的按压力作用于座垫的垫的就座乘客的载荷,对钩施加有效的按压力。另外,这种结构可通过在座垫的垫内部埋设金属丝的简单的结构来得到。
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托架作为支承椅背的支承托架而构成。钩形成为从支承托架向前方侧延伸形状的向下开口的钩形状。扣环形成为从座垫的后端部向后方向延伸形状的向上开口的框形状,成为通过从下方侧与钩钩挂而防止向前方侧脱出的结构。硬质推压部由沿着座垫的垫的后缘部而埋设的埋设金属丝构成,成为通过就座乘客的臀部压靠在座垫的后部的载荷的作用,将钩要向上方侧脱出的移动推向后下方向的结构,钩要向上方侧脱出的移动是在如下情况下产生的:在交通工具发生后碰撞时托架因从椅背受到的输入载荷的作用而向后方侧压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在座垫形成为通过使扣环从下方侧穿通在设置于支承椅背的托架的钩而能够简便地钩挂的结构的座椅中,能够形成为可良好地抑制因后碰撞发生后的反作用而扣环(座垫)向远离钩的方向运动的移动的结构。
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托架由能够旋转位移的圆管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扣环与钩钩挂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扣环与钩钩挂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4是用图1的IV-IV线对交通工具用座椅进行了局部剖切而表示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车辆发生后部碰撞时钩被向下方侧压弯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因发生后部碰撞后的反作用而扣环与钩钩挂在一起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利用图1~图6对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作为汽车的构成第二排座位的三人座用的后排座椅1而构成。该后排座椅1由成为就座乘客的靠背的椅背2和成为就座部的座垫3构成。座垫3成为具有可坐三个人的长的横向宽度的连续的构成。椅背2成为以左右4︰6的比率分割而成的分为一人座用和二人座用的构成。
上述的椅背2设为如下的状态,即,其4︰6分割而成的各部分分别通过支承构造1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地板F而相互绕同轴进行前后旋转的状态。具体而言,上述4︰6分割而成的椅背2的各部分分别设为如下的状态,即,它们的外侧的下端部与设置在地板F上的左右侧支承件11的可动体11B结合,且它们的内侧的下端部分别与设置于同一地板F上的中央部位的中央支承件12的各可动体12C结合。
上述的各侧支承件11具备:通过螺栓连接而一体地设置在地板F上的固定体11A、通过旋转轴11C而枢轴连接为可前后旋转的状态并设置于固定体11A的可动体11B。在两固定体11A之间设为如下的状态,即,圆钢管制的圆管13架设成贯通于两者而一体地焊接在一起的状态。由此,左右的固定体11A设为经由上述圆管13而相互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另外,中央支承件12由通过螺栓而一体地连接在地板F上且在其上部一体地结合有上述的圆管13的中间部的下部固定体12A、一体地结合设置在上述结合后的圆管13的中间部上的上部固定体12B、通过旋转轴12D而枢轴连接成可前后旋转的状态并设置于上部固定体12B的两侧部的左右一对可动体12C构成。
上述的各侧支承件11的可动体11B和中央支承件12的各可动体12C设为以能够相互绕同轴而旋转的方式枢轴连接于各侧的固定体11A或中央支承件12的上部固定体12B的状态。因此,通过上述构成的支承构造10,上述的椅背2的4︰6分割而成的各部分分别设为以能够绕上述的旋转轴11C、12D而单独地自由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状态。上述椅背2的4︰6分割而成的各部分时常设为如下的状态,即,通过它们的设置于车辆外侧的肩口部的未图示的各卡合部分别与设置于车厢侧壁的被卡合部卡合而止转,保持为它们的靠背角度固定在规定位置的状态。而且,上述椅背2的各部分通过解除设置于上述车厢侧壁之间的各卡合构造,切换成以折叠于座垫3的上面部的方式进行旋转的状态。
座垫3由设置于其前部的左右两个部位的通过推到地板F上能够卡合的未图示的推入式结合构造、设置于其后缘部的左右两个部位的能够分别与左右两个部位的各钩14钩挂卡合的扣环3S构成,所述左右两个部位的各钩14,分别与上述的支承构造10的圆管13结合在一起。上述的推入式结合构造通过分别推入设置于地板F上的左右两个部位的未图示的推入孔内,成为与这些推入孔卡合而防脱的状态,并成为发挥如下结合强度的构成,所述结合强度,能够将座垫3在正常时保持为以不从地板F上剥离的方式结合在地板F上的状态。
另外,如图2~图3所示,各扣环3S通过从下方侧与结合在上述的圆管13的左右两个部位的各钩14钩挂,保持为通过这些钩14而以不向前方侧或上方侧脱出的方式钩在一起的状态。上述各扣环3S与各钩14的钩挂构造作为紧急时的钩挂构造发挥功能,所述紧急时的钩挂构造,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防止座垫3因其弹性而要从地板F上向前方侧或上方侧剥离的动作。另外,上述紧急时的钩挂构造在车辆发生后碰撞时,也以能够防止座垫3因后碰撞发生后的反作用而要从地板F上向前方侧或上方侧剥离的作用的方式发挥功能(参照图6)。
上述的座垫3成为通过如下的操作而设为安装在地板F上的状态的构成,即,首先,将设置于其后缘部的左右两个部位的各扣环3S制成从下方侧与各钩14钩挂在一起的状态,然后将设置于其前部的上述的未图示的推入式结合构造推到地板F上使其卡合。通过设为这种安装构造,座垫3既是简便地安装在地板F上的构成,又是支承为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难以从地板F上剥离的状态的构成。
但是,如图5所示,上述的各扣环3S和各钩14的钩挂构造在车辆发生后碰撞时,会通过就座乘客的靠背载荷较强地压靠在椅背2上的作用,以各钩14从与各扣环3S的钩挂状态向上方侧脱出的方式受到外力。具体而言,当向上述椅背2输入随着车辆的后碰撞发生而来的大载荷时,就会对从下方侧支承该椅背2的各侧支承件11及中央支承件12施加有向后方侧的较强弯曲的负荷。由此,从地板F上向后方侧压弯的较强弯曲的负荷集中于各侧支承件11及中央支承件12的与地板F固定在一起的根基侧的各固定体11A及下部固定体12A,所以这些固定体11A及下部固定体12A以向后方侧压弯的方式变形,桥接在它们之间的圆管13以与它们一体地被推回到后方侧的方式进行旋转位移。
而且,通过该圆管13的旋转位移,一体地结合在圆管13上的各钩14分别要以从与各扣环3S钩挂的初始位置上推到上方侧的方式进行旋转位移,所以各钩14要从与各扣环3S的钩挂状态向上方侧脱出。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不发生如上所述的各钩14的向上方侧的旋转位移,采用的是通过从就座乘客的臀部输入的载荷来将各钩14推向后下方向,能够维持与各扣环3S的钩挂状态的构成。
具体而言,在座垫3的缓冲垫3P的后缘上部3Pb埋设有后述的定型金属丝3Pf,该定型金属丝3Pf成为如下的构成,即,在车辆发生后碰撞时,通过就座乘客的臀部向后下方向较强压靠的力的作用,使来自前方侧的按压力作用于各钩14,以使各钩14向碰撞发生前的初始位置更后下方向强制位移的方式压弯,抑制各钩14的脱出方向(浮起方向)的位移。因此,通过上述推入构造,如图6所示,即使具有因车辆的后碰撞发生后的反作用而座垫3要从地板F上向前方侧或上方侧剥离的作用,各钩14也保持为钩挂各扣环3S的状态,所以会良好地阻止上述座垫3的剥离移动。在此,圆管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托架”,定型金属丝3Pf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硬质推压部”及“埋设金属丝”。
下面,对上述的各扣环3S和各钩14的钩挂构造与座垫3的基本构造一并进行详细说明。在此,如图4所示,座垫3在构成其缓冲构造的发泡聚氨酯制的缓冲垫3P的内部埋设有构成未图示的框架的框状线框,成为在缓冲垫3P的表面整个面上覆盖有布制的缓冲罩3C的构成。在此,缓冲垫3P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垫”。
如图1及图4所示,上述缓冲垫3P成为支承其就座乘客的臀部的臀支承部3Pa更后侧的后缘上部3Pb形成为向后方侧檐状伸出的形状的构成。而且,在向该缓冲垫3P的后方侧伸出的后缘上部3Pb的内部,埋设有沿着同后缘上部3Pb的伸出形状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定型金属丝3Pf。该定型金属丝3Pf由钢线材形成,设为与埋设于上述的缓冲垫3P内的未图示的线框一体地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作为从内侧支承缓冲垫3P的后缘上部3Pb的形状从而同部的形状不会因上述的缓冲罩3C的张力等而破坏的形状维持部件发挥功能。
而且,在上述的缓冲垫3P的后缘部的左右两个部位,以向后缘上部3Pb的檐下的凹下去的空间区域内伸出的形状设有上述的扣环3S,所述后缘上部3Pb,向上述的缓冲垫3P的后方侧伸出。这些扣环3S分别由弯折成U字状的钢线材形成。这些扣环3S分别设为以各自的U字的回折部分朝向后方侧从而U字内空间成为向上的方式配置而成的状态,且设为它们的向前方侧延伸的U字的两端挤进缓冲垫3P内而与埋设于同缓冲垫3P内的上述的未图示的线框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由此,各扣环3S设为以不从缓冲垫3P向后方侧脱出的方式强固地一体地结合在缓冲垫3P内的状态。
如上所述,上述的各扣环3S设为设置成从缓冲垫3P的后缘部向后方侧伸出的形状的状态。但是,各扣环3S通过预先设为与上述的未图示的线框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并与线框一起装夹在缓冲垫3P的发泡成型模内进行发泡成型,设为形状整体形成为通过缓冲垫3P的形状而覆盖的状态的状态。予以说明,设为如下状态,即,在上述成型后的各扣环3S的U字内开口上形成有通孔3Pc,所述通孔3Pc,在上述的发泡成型时,通过在成型模内设定有不使发泡树脂流通到各扣环3S的U字内空间的壁,能够使各钩14从上方侧穿过。
这样,通过各扣环3S成为通过缓冲垫3P的形状而以不直接暴露在外部的方式从外侧被覆盖的构成,来保护它们,以使其在正常时,不会因车辆行驶时的振动等而相对于钩挂它们的金属制的各钩14直接接触,并发生异常声音。如图4所示,上述的各扣环3S设为它们的U字的回折部分配置在比埋设在上述的缓冲垫3P的后缘上部3Pb内的定型金属丝3Pf还靠后方侧且远离下方侧的位置的状态。由此,在进行将各扣环3S从下方侧与各钩14钩挂的作业时,定型金属丝3Pf难以干扰到各钩14,不会阻碍各扣环3S的钩挂作业,而是平稳地进行。
如图2所示,各钩14通过焊接而设为强固且一体地结合设置在上述的圆管13的左右两个部位的上面部的状态。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各钩14形成为各自的后部区域的形状沿着圆管13的外周面形状而弯曲的形状,通过焊接而设为强固且一体地紧贴结合在圆管13的从顶点部到后面部的外周面区域的状态。而且,各钩14设为形成为向下开口的钩形状的状态,所述向下开口的钩形状,设为使形状从上述圆管13的顶点部向圆管13的前方侧延伸,然后形状从此向前下方向倾斜地弯折,进而其前端部作为钩部14A而向后下方向折回的形状。
上述各钩14通过从各自的钩部14A和地板F之间的间隙穿过上述的各扣环3S而向上方侧挂入,设为各自的钩部14A穿通在各扣环3S的U字内开口(通孔3Pc)内的状态,保持为分别约束各扣环3S的向前方侧和上方侧的移动的状态。但是,在图5中,如前所述,各钩14是在车辆发生后碰撞时,通过就座乘客的靠背载荷较强地压靠于椅背2的作用,被引领到退到后方侧的圆管13上的形状,成为要以从与各扣环3S的钩挂状态向上方侧脱出的方式进行旋转位移的构成。
但是,上述各钩14的脱出方向的移动在后碰撞发生时,一并通过就座乘客的臀部较强地压靠在座垫3的缓冲垫3P的臀支承部3Pa及后缘上部3Pb的大载荷的作用,且通过埋设于后缘上部3Pb的定型金属丝3Pf从前方侧与各钩14抵接来抑制。具体而言,埋设于上述缓冲垫3P的后缘上部3Pb的定型金属丝3Pf通过受到来自上述就座乘客的臀部的较强的按压载荷,较强地与各钩14抵接,以使各钩14向碰撞发生前的初始位置更靠后下方向位移的方式压弯。由此,如图6所示,各钩14成为压弯成钩挂各扣环3S的钩部14A的钩挂角度深入到碰撞发生前的初始角度更靠后方侧的形状的状态。因此,各钩14在因后碰撞发生后的反作用而座垫3要从地板F上向前方侧及上方侧移动时,成为能够较强地钩挂各扣环3S的状态,所以座垫3的向前方侧及上方侧的剥离移动通过各钩14得到良好地阻止。
这样,本实施例的后排座椅1(交通工具用座椅)即使因车辆的碰撞发生而圆管13(托架)被压弯,并要从各钩14与各扣环3S钩挂在一起的状态脱出,也通过比缓冲垫3P更硬质的定型金属丝3Pf(硬质推压部)通过随着碰撞发生而来的输入载荷而对各钩14施力,来抑制各钩14的脱出方向的位移。因此,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能够避免设置在地板F上的圆管13的各钩14从与安装于座垫3的各扣环3S的钩挂状态脱离。
另外,各钩14由定型金属丝3Pf压弯成使钩挂各自的各扣环3S的钩挂角度深入到比碰撞发生前的初始角度更靠后方侧的形状。这样,通过各钩14在碰撞发生时压弯成上述形状,各扣环3S不易从各钩14脱出。因此,能够使各钩14不易脱离与各扣环3S钩挂状态,能够良好地抑制因碰撞发生的反作用而各扣环3S(座垫3)向远离各钩14的方向运动的移动。
另外,抑制上述各钩14的脱出方向的位移的“硬质推压部”由配置在座垫3的缓冲垫3P内部的定型金属丝3Pf构成。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设为在碰撞发生时,利用使较强的按压力作用于座垫3的缓冲垫3P的就座乘客的载荷,对各钩14施加有效的按压力的构成。另外,这种构成可通过将金属丝埋设在座垫3的缓冲垫3P内部的简单构成来得到。
以上,利用一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施例以外,还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也可应用于汽车的后排座椅以外的座椅,除此以外,也可以是应用于火车等汽车以外的车辆的座椅,另外,也可广泛地应用于供飞机、船舶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用的座椅。
另外,“扣环”不局限于通过金属丝弯折成U字状的形状而形成,可以是在板的局部设置钩挂钩的孔而形成的结构,或是在两个部件之间架设钩挂钩的臂而形成的结构等,只要成为钩挂钩的结构,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另外,将“扣环”钩挂于“钩”的钩挂方向既可以是从上方侧的钩挂方向,另外,也可以是从侧方侧或前方侧、后方侧的钩挂方向。另外,“扣环”也可以是以防止座垫的在后碰撞发生时向后方侧的剥离移动的方式与“钩”钩挂的构成。
另外,设有“钩”的安装在地板上的“托架”可以是按支承椅背的支承托架以外的用途进行设置的结构,也可以是只为了设置钩而设置的结构。另外,“硬质推压部”除埋设在座垫的垫内部的埋设金属丝以外,也可以是在垫的背面设置硬质材料而构成的结构,或是在垫内部配置硬质的板材而构成的结构。
另外,“钩”只要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通过从“硬质推压部”受到的按压力的作用来抑制脱出方向的位移即可,即使是使位移某种程度地从初始位置向脱出方向行进的构成或保持在与初始位置没有不同的位置的构成都不要紧。即,“钩”只要通过“硬质推压部”来抑制其脱出方向的位移,由此避免从与扣环的钩挂状态脱离即可。
标号说明
1     后排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
2     椅背
3     座垫
3P    缓冲垫(垫)
3Pa   臀支承部
3Pb   后缘上部
3Pc   通孔
3Pf   定型金属丝(硬质推压部、埋设金属丝)
3S    扣环
3C    缓冲罩
10    支承构造
11    侧支承件
11A   固定体
11B   可动体
11C   旋转轴
12    中央支承件
12A   下部固定体
12B   上部固定体
12C   可动体
12D   旋转轴
13    圆管(托架)
14    钩
14A   钩部
F     地板

Claims (5)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安装于座垫的扣环钩挂于在地板上安装的托架的钩,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为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以使所述钩从与所述扣环的钩挂状态向脱出的方向位移的方式被压弯的配置状态,
在该交通工具用座椅上设有具备刚性的硬质推压部,该硬质推压部通过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受到的输入载荷的作用,能够对所述钩施力以抑制所述钩的所述脱出方向的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由所述硬质推压部压弯成钩挂所述扣环的钩挂角度比碰撞发生前的初始角度加深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质推压部由配置在所述座垫的垫内部的金属丝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作为支承椅背的支承托架而构成,
所述钩形成为从所述支承托架向前方侧延伸形状的向下开口的钩形状,
所述扣环形成为从所述座垫的后端部向后方向延伸形状的向上开口的框形状,成为通过从下方侧钩挂于所述钩而防止向前方侧脱出的结构,
所述硬质推压部由沿着所述座垫的所述垫的后缘部而埋设的埋设金属丝构成,成为通过就座乘客的臀部压靠在所述座垫的后部的载荷的作用,将所述钩要向上方侧脱出的移动推向后下方向的结构,所述钩要向上方侧脱出的移动因如下情况而产生:在交通工具发生后碰撞时所述托架因从所述椅背受到的输入载荷的作用而被向后方侧压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由能够旋转位移的圆管构成。
CN201420144288.5U 2013-03-27 2014-03-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03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6131 2013-03-27
JP2013066131A JP6040832B2 (ja) 2013-03-27 2013-03-27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80340U true CN203780340U (zh) 2014-08-20

Family

ID=51316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44288.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0340U (zh) 2013-03-27 2014-03-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40832B2 (zh)
CN (1) CN2037803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1762A (zh) * 2019-10-14 2021-04-30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6907B2 (ja) * 2017-01-20 2020-10-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US10086727B1 (en) * 2017-03-21 2018-10-02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1444B2 (ja) * 2004-06-01 2010-03-1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5308046B2 (ja) * 2008-03-27 2013-10-0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け構造
JP6075941B2 (ja) * 2011-09-26 2017-02-0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バックロック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1762A (zh) * 2019-10-14 2021-04-30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9139A (ja) 2014-10-06
JP6040832B2 (ja)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80340U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527562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8919886B2 (en) One-piece seat bottom chassis
CN103068628B (zh) 车辆用头枕装置
CN104780812A (zh) 交通工具座椅
JP6016075B2 (ja) 車体中央部のフロア構造
WO2009098993A1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CN102555861A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104723981A (zh) 多用途车辆
CN206231248U (zh) 汽车座椅安装支架
JP2006193040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CN104755318A (zh) 集成到安全带扣锁扣的座椅或横排长座座板的防脱离装置
US20170066349A1 (en) Single wire torsion-limiting lower seat anchorage
KR100911578B1 (ko) 터널 하향 플로어의 시트 장착구조
JP613020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202448771U (zh) 一种雨伞形支架及汽车后排坐垫总成固定系统
JP2012091640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03344764U (zh) 一种汽车前排座椅用防下潜支架
CN202448927U (zh) 一种汽车座椅
JP580816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653070B2 (ja) ヘッドレスト
CN101633329A (zh) 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后部安装结构
JP655748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203844628U (zh) 托架
CN104108321B (zh) 座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