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53249U - 汽车及其连接板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及其连接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53249U
CN203753249U CN201420072470.4U CN201420072470U CN203753249U CN 203753249 U CN203753249 U CN 203753249U CN 201420072470 U CN201420072470 U CN 201420072470U CN 203753249 U CN203753249 U CN 203753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anel
panel
plate assembly
cross member
wall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724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克铭
梅魁银
许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724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53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53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532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连接板,连接板用于连接汽车的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连接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连接板上形成有凸出连接板的第一表面以形成加强筋的凹陷部,且凹陷部在连接板的第二表面上形成适于电泳液流出的漏液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连接板,提高了该连接板的强度,且便于流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上的电泳液流出,便于对汽车车身进行电泳,提高了汽车车身电泳的工艺效果。而且还可以降低了顶盖横梁与侧围内板总成的焊接工艺的难度,提高了侧围内板总成和顶盖横梁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白车身模态,提高了白车身扭转刚度,提高了白车身侧碰性能。

Description

汽车及其连接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连接板及采用该连接板连接侧围内板总成和顶盖横梁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顶盖横梁的连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顶盖横梁直接焊接在侧围内板总成上,另一种是将顶盖横梁与顶盖一起焊接在侧围内板总成上。这样的连接方式操作不方便,焊接难度大,容易影响接头刚度、白车身模态、白车身扭转刚度和白车身侧碰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的连接板,该汽车的的连接板用于连接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可以使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连接稳定且连接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连接板的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汽车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汽车的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所述连接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连接板上形成有凸出所述连接板的第一表面以形成加强筋的凹陷部,且所述凹陷部在所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上形成适于电泳液流出的漏液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连接板,连接板上的凹陷部在连接板上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形成漏液槽和加强筋结构。由此,提高了该连接板的强度,且便于流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上的电泳液流出,便于对汽车车身进行电泳,提高了汽车车身电泳的工艺效果。在采用该连接板连接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时,可以降低了顶盖横梁与侧围内板总成的焊接工艺的难度,提高了侧围内板总成和顶盖横梁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白车身模态,提高了白车身扭转刚度,提高了白车身侧碰性能。
连接板是在侧围内板总成上增加的一个钣金结构,组成一个大的侧围总成,顶盖横梁与侧围内板总成焊接时,仅需要将顶盖横梁搭接在连接板上,连接牢固即可。这种连接结构,增加了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连接处的接头刚度,对整车的扭转刚度和模态和侧面碰撞都有改善。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汽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连接板上设有适于电泳液流向所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的工艺孔。由此,可以使电泳液进入连接板与侧围内板总成之间,提高了对汽车车身电泳的效率和效果。
所述连接板沿纵向具有用于连接顶盖横梁的第一端和用于连接侧围内板的第二端,所述凹陷部在所述连接板上沿纵向延伸。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具有该连接板的汽车中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的连接强度。
所述凹陷部为在所述连接板上沿横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由此,进一步地提高了连接板的结构强度,且便于电泳液流出。
所述连接板沿纵向的第一端具有用于与所述顶盖横梁螺栓连接的第一螺栓连接孔,且所述连接板沿纵向的第二端具有用于与所述侧围内板总成螺栓连接的第二螺栓连接孔。由此,连接板可以分别与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通过螺栓连接,从而提高了连接板与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的连接强度,且便于连接板与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的连接,提高了具有该连接板的汽车的装配效率。
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侧围内板总成和所述顶盖横梁焊接的焊孔。由此,连接板分别与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焊接,可以提高连接板与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连接的稳定性和连接器强度。且设置焊孔,可以更好的便于焊接,避免漏焊或虚焊等现象,提高了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所述连接板为通过冲压一体形成的钣金件。由此,使连接板结构简单,成型方便,且使连接板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提高了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的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汽车,包括:顶盖横梁、侧围内板总成和连接板。具体而言,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顶盖横梁和所述侧围内板总成相连,所述连接板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汽车的连接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增加顶盖横梁与侧围内板总成的过渡连接结构,减少了顶盖横梁与侧围内板总成直接焊接的焊接工艺难度,提高了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连接的接头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提高了白车身扭转刚度,提高白车身侧碰性能。
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为与所述顶盖横梁的内侧面相适配的弧形,且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侧围内板总成的内侧面相适配的弧形。由此,提高了连接板与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连接的稳定性。
所述侧围内板总成包括内板、加强板和顶盖横梁支架,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强板和所述内板相连,所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的一部分为适于与所述加强板的内侧面和所述内板的内侧面贴合的形状。由此,提高了连接板与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的连接板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的顶盖横梁、侧围内板总成和连接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汽车的连接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顶盖横梁1;侧围内板总成2;连接板3;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加强筋31;漏液槽32;工艺孔33;内板21;加强板22;顶盖横梁支架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连接板。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连接板3,连接板3用于连接汽车的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连接板3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参照图1和图2,连接板3的第一表面为图1中连接板3垂直直面向里的表面,或者说连接板3的第一表面为图2中连接板3的下表面,连接板3的第二表面为图1中连接板3垂直直面向外的表面,或者说连接板3的第二表面为图2中连接板3的上表面。连接板3上形成有凸出连接板3的第一表面以形成加强筋31的凹陷部,且凹陷部在连接板3的第二表面上形成适于电泳液流出的漏液槽32。换言之,参照图1和2,连接板3上的一部分形成凹陷部,该凹陷部凸出连接板3的第一表面可以形成加强筋31,且该凹陷部在连接部的第二表面形成凹槽,该凹槽为适于电泳液从其中流出的漏液槽3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连接板,连接板3上的凹陷部在连接板3上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形成漏液槽32和加强筋结构。由此,提高了该连接板3的强度,且便于流到连接板3的第二表面上的电泳液流出,便于对汽车车身进行电泳,提高了汽车车身电泳的工艺效果。在采用该连接板3连接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时,可以降低了顶盖横梁1与侧围内板总成2的焊接工艺的难度,提高了侧围内板总成2和顶盖横梁1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白车身模态,提高了白车身扭转刚度,提高了白车身侧碰性能。
连接板3是在侧围内板总成2上增加的一个钣金结构,组成一个大的侧围总成,顶盖横梁1与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时,仅需要将顶盖横梁1搭接在连接板3上,连接牢固即可。这种连接结构,增加了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连接处的接头刚度,对整车的扭转刚度和模态和侧面碰撞都有改善。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3上设有工艺孔33,该工艺孔33适于电泳液流向连接板3的第二表面。由此,可以使电泳液进入连接板3与侧围内板总成2之间,提高了对汽车车身电泳的效率和效果。
有利地,如图3所示,连接板3沿纵向具有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其中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用于连接顶盖横梁1,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用于连接侧围内板总成2,所述凹陷部在连接板3上沿纵向延伸。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具有该连接板3的汽车中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部为在连接板3上沿横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其中所述横向即与前述的纵向相互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连接板3上形成有沿纵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加强筋31和漏液槽32。由此,进一步地提高了连接板3的结构强度,且便于电泳液流出。
有利地,如图1所示,每两个加强筋31之间均设有至少一个工艺孔3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3具有沿纵向的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其中,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具有用于与顶盖横梁1螺栓连接的第一螺栓连接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具有用于与侧围内板总成2螺栓连接的第二螺栓连接孔。由此,连接板3可以分别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通过螺栓连接,从而提高了连接板3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强度,且便于连接板3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提高了具有该连接板3的汽车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3上设有用于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的焊孔。具体而言,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具有用于与顶盖横梁1焊接的焊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具有用于与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的焊孔。由此,连接板3分别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可以提高连接板3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连接的稳定性和连接器强度。且设置焊孔,可以更好的便于焊接,避免漏焊或虚焊等现象,提高了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在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与顶盖横梁1焊接,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与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时,可以在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设置焊孔,且在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设置焊孔,从而使连接板3可以稳定地分别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
进一步地,侧围内板总成2包括内板21、加强板22和顶盖横梁支架23,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分别与加强板22和内板21焊接,连接板3上设有用于连接板3与加强板22焊接的焊孔,且连接板3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板3与内板21焊接的焊孔,从而可以提高连接板3与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的结构强度,此时,由于电泳液不易进入连接板3与侧围内板总成2的接触部分,因此,可以在连接板3上设置工艺孔33,以便于电泳液进入,提高对汽车车身的电泳效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是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与顶盖横梁1螺栓连接,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与侧围内板总成2焊接,或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与顶盖横梁1焊接,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与侧围内板总成2螺栓连接,或者采用现有技术的其它连接方式。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3沿横向的侧边沿向远离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的一侧延伸形成加强筋31。
优选地,如图4所示,连接板3沿横向的两侧均设有加强筋31。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连接板3的表面上设有加强筋,其中,该加强筋的结构可以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凹陷部,也可以是沿连接板3纵向延伸的凸筋。
此外,如图4所示,还可以在连接板3上设置螺栓连接孔用于连接板3分别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螺栓连接,图4中连接板3的宽度尺寸A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节,且连接板3上用于连接板3连接顶盖横梁1的螺栓连接孔可以为多个,且连接板3上用于连接板3连接侧围内板总成2的螺栓连接孔也可以为多个。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连接板3为通过冲压一体形成的钣金件。由此,使连接板3结构简单,成型方便,且使连接板3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提高了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包括:顶盖横梁1、侧围内板总成2和连接板3。
具体而言,连接板3分别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相连,其中,连接板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具体而言,连接板3沿纵向具有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与顶盖横梁1相连,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与侧围内板总成2相连,换言之,即顶盖横梁1通过连接板3与侧围内板总成2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增加顶盖横梁1与侧围内板总成2的过渡连接结构,减少了顶盖横梁1与侧围内板总成2直接焊接的焊接工艺难度,提高了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连接的接头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提高了白车身扭转刚度,提高白车身侧碰性能。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为与顶盖横梁1的内侧面相适配的弧形,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为与侧围内板总成2的内侧面相适配的弧形。换言之,连接板3的第一端301为可以贴在顶盖横梁1的内侧面上的形状,连接板3的第二端的形状与侧围内板总成2的内侧面的形状大体一致。由此,提高了连接板3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侧围内板总成2包括内板21、加强板22和顶盖横梁支架23,连接板3的第二端分别与加强版22和内板21相连,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的一部分为适于与加强板22的内侧面和内板21的内侧面贴合的形状。由此,提高了连接板与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强度。
此外,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的一部分与侧围内板2总成之间间隔出预定大小的空间,从而便于电泳液通过工艺孔33进入连接板3和侧围内板总成2之间。
在侧围内板总成2上增加一个钣金结构的连接板3,此连接板3通过焊点连接到侧围内板总成2上。此外,顶盖横梁1通过焊点焊接到连接板3上。
连接板3起到对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处局部加强的作用,连接板3上设有三道加强筋31,进一步地提高了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接头刚度,在连接板3上设置工艺孔33可以提高焊接工艺以及电泳工艺的效率和效果。加强筋31的下凹结构形成漏液槽也提高了对汽车电泳的工艺效果。
进一步地,由于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与侧围内板总成2大体贴合,且连接板3的第二端302分别与侧围内板总成2的内板21和加强板22焊接或螺栓连接,因此电泳液不容易进入连接板3和侧围内板总成2之间的区域,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连接板3上设置易于电解液进入连接板3和侧围内板总成2之间的工艺孔33,该工艺孔33可以为多个,以提高电泳效率。
进一步地,将加强筋31设置成向汽车内凹陷的结构,从而在连接板3上形成凹槽,该凹槽的底面朝向顶盖横梁1的一侧向下倾斜,从而使进入连接板3和侧围内板总成2之前的电解液可以通过该凹槽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3的结构不仅可以提高顶盖横梁1和侧围内板总成2的连接强度,而且还可以便于电泳工艺的进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其他构成例如发动机和变速器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汽车的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连接板上形成有凸出所述连接板的第一表面以形成加强筋的凹陷部,且所述凹陷部在所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上形成适于电泳液流出的漏液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适于电泳液流向所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的工艺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沿纵向具有用于连接顶盖横梁的第一端和用于连接侧围内板的第二端,所述凹陷部在所述连接板上沿纵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在所述连接板上沿横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沿纵向的第一端具有用于与所述顶盖横梁螺栓连接的第一螺栓连接孔,且所述连接板沿纵向的第二端具有用于与所述侧围内板总成螺栓连接的第二螺栓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侧围内板总成和所述顶盖横梁焊接的焊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为通过冲压一体形成的钣金件。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横梁和侧围内板总成;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顶盖横梁和所述侧围内板总成相连,所述连接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连接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为与所述顶盖横梁的内侧面相适配的弧形,且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侧围内板总成的内侧面相适配的弧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内板总成包括内板、加强板和顶盖横梁支架,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强板和所述内板相连,所述连接板的第二表面的一部分为适于与所述加强板的内侧面和所述内板的内侧面贴合的形状。
CN201420072470.4U 2013-07-23 2014-02-19 汽车及其连接板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53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72470.4U CN203753249U (zh) 2013-07-23 2014-02-19 汽车及其连接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0410.9 2013-07-23
CN201320440410 2013-07-23
CN201420072470.4U CN203753249U (zh) 2013-07-23 2014-02-19 汽车及其连接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53249U true CN203753249U (zh) 2014-08-06

Family

ID=51248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72470.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53249U (zh) 2013-07-23 2014-02-19 汽车及其连接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5324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2247A (zh) * 2015-05-08 2015-07-15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连接白车身与涂装滑橇的转接支架
CN108528534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标致雪铁龙集团 车身侧围总成与汽车顶盖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112441128A (zh) * 2019-08-30 2021-03-05 泰牛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高承载力的副车架连接板及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2247A (zh) * 2015-05-08 2015-07-15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连接白车身与涂装滑橇的转接支架
CN108528534A (zh) * 2017-03-02 2018-09-14 标致雪铁龙集团 车身侧围总成与汽车顶盖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112441128A (zh) * 2019-08-30 2021-03-05 泰牛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高承载力的副车架连接板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6166B (zh) 尾侧汽车底板模块
CN108068602B (zh) 车身的电池支撑结构
CN203439128U (zh) 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汽车
CN106608282B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05564508A (zh) 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
CN203753249U (zh) 汽车及其连接板
US9855973B2 (en) Motor vehicle bodyshell structure with reinforcements for distributing forces related to a rear shock absorber of the vehicle
CN104843074A (zh) 汽车底盘防护装置
CN104787123A (zh) 一种换电式电动汽车车身前地板下横梁连接结构
CN103661178B (zh) 一种汽车蓄电池固定支架总成
CN203651921U (zh) 汽车
CN208760734U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身
CN204605553U (zh)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CN104827926A (zh)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CN205706136U (zh) 动力电池安装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JP5999506B2 (ja) 樹脂フロントエンドの車体保持構造
CN203739638U (zh) 用于车辆燃油箱的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3111315U (zh) 车架和具有该车架的汽车
CN204383590U (zh) 电动汽车的充电座安装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205365746U (zh) B柱上内板装配结构
CN104002873B (zh) 车辆及其后地板组件
CN203651918U (zh) 发动机盖罩和具有其的车辆
KR20130005871A (ko) 전기 자동차 차체
CN204956161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3023669U (zh) 用于车辆的过板接头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2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Changping District City, Shahe, Sha Yang Road,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24

Address after: 102206 Changping District City, Shahe, Sha Yang Road,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