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33459U - 车辆用喇叭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喇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33459U CN203733459U CN201320711789.2U CN201320711789U CN203733459U CN 203733459 U CN203733459 U CN 203733459U CN 201320711789 U CN201320711789 U CN 201320711789U CN 203733459 U CN203733459 U CN 2037334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part
- foreign matter
- reflecting plate
- open end
- amplif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1481 Pathologic Constri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4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804 sten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62 sten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喇叭,能防止异物朝主体部侵入,并且即使使用高压水、压缩空气进行了洗车,异物也不会进入车辆用喇叭的里侧。具有:振动板(30);设置于主体部(40),形成作为振动板(30)产生的振动波的传播路的螺旋路径的声道(20);将在声道(20)内传播的振动波朝主体部(40)的外部放出的扩音部(70);配置于远离朝地表面的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地表面侧位置,将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平面区域覆盖,并且将来自声道(20)的振动波朝主体部(40)的外部反射的覆盖反射板(80);以及使用设置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与覆盖反射板(80)之间的横向肋(92)和纵向肋(91)形成的异物侵入防止部(90),横向肋(92)的前部侧端部形成为具有规定高度尺寸的壁部(92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喇叭,更详细地,涉及一种所谓小号型的车辆用喇叭。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两轮车辆等的车辆安全零件的一个例子,能够例举出警报器(所谓的车辆用喇叭)。关于车辆用喇叭,主流是采用利用来自安装于车辆的电池的电力使作为声源的振动板工作来向主体外部发出成为警报声音的振动波的车辆用喇叭。
在这样的车辆用喇叭中,作为所谓小号型的车辆用喇叭,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喇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82235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小号型的车辆用喇叭设置有用于将从朝地表面开口的扩音部向外部空间放出的振动波(声音)朝水平方向反射,并且用于防止异物侵入的板状构件(反射板)。由于在扩音部与反射板之间存在间隙,所以设置有用于防止从经由该间隙部分反射声音一侧(车辆用喇叭的正面侧)飞来的异物从扩音部与反射板之间的间隙侵入车辆用喇叭内部空间的异物侵入防止部。
这样形成的车辆用喇叭能够防止从使声音反射后的一侧飞来的异物侵入,从而能够防止因异物侵入而产生的车辆用喇叭不良。
即使是安装有这样的异物侵入防止部的车辆用喇叭,只要在车辆用喇叭的表面部分具有开口部分就无法避免非常细的沙粒、水进入车辆用喇叭的内部空间。但是,即使这样非常细的沙粒等异物侵入车辆用喇叭的内部空间,只要不到达声道内,而是留在扩音部附近的话,就不会对车辆用喇叭的动作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在异物残留在扩音部的附近位置的状态下使用高压水进行洗车的情况下,由于高压水相对于车辆的喷射角度不同,残留在扩音部附近的细小的异物有可能会与高压水一起进入车辆用喇叭的内部空间的里侧,这已通过本申请发明人的试验得到了验证。另外,还明确了在洗车后使用压缩空气拂去车辆表面的水的情况下,水也有可能会与压缩空气一起侵入车辆用喇叭的内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喇叭,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异物朝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侵入,并且即使在使用高压水、压缩空气进行洗车等的情况下,异物与高压水或者异物与压缩空气也不会进入车辆用喇叭的内部空间的里侧。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用喇叭,其特征在于,具有:声源,该声源收容于主体部;声道,该声道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形成作为所述声源产生的振动波的传播路的螺旋路径;扩音部,该扩音部将在所述声道内传播的所述振动波朝所述主体部的外部释放出;覆盖反射板,该覆盖反射板配置于远离朝地表面开口的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的所述地表面侧位置,将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的平面区域覆盖,并且将来自所述声道的振动波朝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反射;以及异物侵入防止部,该异物侵入防止部使用设置于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与所述覆盖反射板之间的所述主体部前部侧部分的横向肋和纵向肋形成,所述横向肋的前部侧端部形成为具有规定高度尺寸的壁部。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横向肋形成为后部側位置的壁厚与前部側位置的壁厚相比逐渐变薄。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纵向肋形成为后部側位置的壁厚与前部側位置的壁厚相比逐渐变薄。
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来自格子状部分的异物侵入。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覆盖反射板的前部侧位置,设置有沿上述覆盖反射板的前端缘朝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侧突出的突出部。据此,异物从格子状部分侵入时的进入角度被限制,异物难以进入扩音部的里侧。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主体部后部侧部分,在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与所述覆盖反射板之间形成为整面开口部。据此,能够使从主体部前部侧的格子状部分侵入的异物容易地通过并到达主体部后方侧的外部,能够防止异物滞留在覆盖反射板上。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覆盖反射板配置成后部侧位置比前部侧位置低。据此,由于覆盖反射板形成为后部侧成为低位的倾斜面,所以,即使异物侵入到覆盖反射板上也容易利用行驶风等将异物排出到主体部的外部,能够防止异物滞留在覆盖反射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车辆用喇叭,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异物朝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侵入,并且即使在使用高压水、压缩空气进行洗车等情况下,异物与高压水或者异物与压缩空气也不会进入车辆用喇叭的内部空间的里侧的车辆用喇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主体部分的组装前的状态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主体部分的组装前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喇叭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3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将图3内的A-A线处主体部的扩音部的开口端面附近放大表示的端面图。
图8是图3内的B-B线的端面图。
图9是图8内的Z-Z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喇叭
12…安装板
20、20A、20B、20C、20D、20E…声道
30…振动板
31…后表面侧罩体
32…中心轴
40…主体部
42…开口部
50…第一构件
51…间壁
52…侧壁
53…振动板收容部
54…通孔
55…扩张壁部
56…曲拐壁部
57…异物侵入防止壁
58…焊接用树脂部
59…突出部
60…第二构件
61…间壁
62…喇叭状前表面罩体
62A…开口部侧突出部
62B…倾斜板
62Z…侧壁面部
63…凸出板
64…螺旋状壁部
64A…开口部侧突出部
65…侧壁部
66…边缘部
67…突出部
70…扩音部
80…覆盖反射板
81…突出部
82…切口部
90…异物侵入防止部
91…纵向肋
91A…壁部
91B…端边
91C…斜边
92…横向肋
92A…壁部
92B…弯曲部
92C…倾斜面
94…引导路
100…缓冲部
X…特定平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喇叭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车辆用喇叭的接合前状态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表示车辆用喇叭的接合前状态的后方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喇叭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6是图3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如图1~图6分别所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喇叭10在主体部40内形成有螺旋路径的声道20(图4中的20A、20B、20C、20D、20E),在声道20的起点位置设置有与供给振动波的声源亦即振动板30连通的连通部分(通孔54)。另外,在主体部40一体地形成有将在声道20内传播的振动波向外部空间释放出的喇叭状的扩音部70。扩音部70的最下游部分形成为向地表面侧开口的开口端面。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下方侧位置配置有覆盖反射板80,覆盖反射板80覆盖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中的平面区域,并且至少将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向主体部40的外部释放出的振动波朝车辆的行进方向反射。
覆盖反射板80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空开必要的间隔而设置,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与覆盖反射板80的间隙中,在覆盖反射板80的前侧部分及横侧部分配置有用于防止异物从车辆用喇叭10的外部侵入主体部40的内部空间的异物侵入防止部90。
这样的车辆用喇叭10使用通过螺钉等安装于主体部40的后部侧的安装板12、以螺栓及螺母等为代表的紧固件安装于车辆(均未图示)而使用。
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将第一构件50和第二构件60组装为一体而形成车辆用喇叭10的主体部40。由于在第一构件50上形成具有通孔54的间壁51,在第二构件60上形成螺旋状壁部64,所以在形成主体部40时,会在主体部40的内部空间同时形成有成为螺旋路径的声道20。作为第一构件50与第二构件60的组装方法,能够适当选择公知的组装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采用了超声波焊接的组装方法的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一构件50中,通过形成为圆板状的间壁51、沿间壁51的外周缘立设的侧壁52,形成有用于收容作为声源的振动板30的振动板收容部53。在间壁51的中央部分贯穿设置有用于将由振动板30产生的振动波从振动板收容部53朝声道20传播的通孔54。
在第一构件50的后部下侧位置形成有用于形成扩音部70的后方侧壁部的一部分的扩张壁部55。另外,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的侧壁52的下侧位置,配置有朝主体部40的后方延伸之后、朝靠近覆盖反射板80的方向弯曲的曲拐壁部56。曲拐壁部56的后部侧端部形成为在主体部40的后部形成的开口部42的上端缘的一部分。
另外,在第一构件50的间壁51中,在与配置有扩张壁部55的位置邻接的部位,立设有朝与侧壁52的立设方向相反的一侧(主体部40的前表面侧)突出的异物侵入防止壁57。异物侵入防止壁57以横跨扩音部70的配置在扩音部70的延伸方向(振动波的传播方向)上隔开所需要的间隔而在间壁51的多个位置形成。异物侵入防止壁57形成为振动波的传播方向上的下游侧壁面的高度尺寸比上游侧壁面的高度尺寸高,异物侵入防止壁57的突出前端面形成为距间壁51的突出高度从上游侧朝下游侧慢慢变高的倾斜面。
通过在扩音部70内设置这样的异物侵入防止壁57,能够在扩音部70内捕捉通过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异物(阻止向声道20的侵入),能够防止异物朝声道20内的侵入。对于异物侵入防止壁57而言,由于异物侵入侧的壁面形成为比扩音部70的里侧的壁面高,特别是在从异物侵入防止部90侵入的异物为水的情况下,可以方便使侵入的水退回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另外,由于异物侵入防止壁57的突出侧前端部形成为倾斜面,所以能够尽可能地抑制从声道20传播来的振动波因扩音部70内的异物侵入防止壁57而衰减。
另外,在第一构件50的间壁51上,在与侧壁52的立设面相反一侧的(主体部40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焊接用树脂部58。该焊接用树脂部58因超声波焊接第一构件50和第二构件60时施加的超声波振动而熔融,熔融的焊接用树脂部58作为使第一构件50和第二构件60粘接的粘接剂被使用。焊接用树脂部58沿与后述的第二构件60的螺旋状壁部64抵接的抵接部配置。
如图1所示,第二构件60一体地形成有形成主体部40的前表面的前表面罩体61和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形成扩音部70的一部分,该扩音部70形成为喇叭状,而且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以比前表面罩体61更向前侧突出的状态设置。
扩音部70由第二构件60的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和第一构件50的间壁51形成。扩音部70形成为,使在声道20(螺旋状壁部64)内传播来的振动波以螺旋状壁部64的最外周部分为起点,使振动波传播的空间逐渐向前部侧远离,并且使振动波传播的空间的截面积逐渐增加,从而使振动波一边加宽一边朝主体部40的外部放出。
另外,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位置亦即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下端部,凸出板63以凸出到比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平面区域靠外侧的范围的配置与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一体地形成。由凸出板63的下表面后端部和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下端部形成边缘部66。边缘部66形成为朝覆盖反射板80侧突出的形状。
另外,在凸出板63的下表面一体形成有纵向肋91,利用该纵向肋91,将覆盖反射板80以与凸出板63及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隔开所需要间隔的状态保持。在纵向肋91的高度方向的中途位置,一体地形成有横向肋92。即,在设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位置的凸出板63与覆盖反射板80之间,形成有由纵向肋91和横向肋92构成的异物侵入防止部90。
覆盖反射板80形成为,前部侧外周缘的形状为与凸出板63的前部侧外周缘形状相似的形状,并且以覆盖(盖住)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整个平面区域的方式一体形成于纵向肋91的下端部。另外,在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的、从覆盖反射板80的前部侧端缘部朝后部侧隔开所需要距离的位置,以沿着覆盖反射板80的前部侧端缘部的配置,形成有朝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突出的突出部81。另外,在覆盖反射板80的后部侧,沿覆盖反射板80的外周缘形成有多个切口部82。
如图2所示,在第二构件60的背面侧,以与第一构件50的焊接用树脂部58的位置对齐配置地形成有用于形成作为螺旋路径的声道20的螺旋状壁部64。螺旋状壁部64的始端部形成为对形成于第一构件50的通孔54进行包围的死路形状。另外,螺旋状壁部64的外侧末端部与第二构件60的侧壁部65平滑连接。
在螺旋状壁部64的最外周位置,且在作为与扩音部70相连的部位的螺旋状壁部64的外侧末端部,形成有朝扩音部70侧突出的突出部67。同样在螺旋状壁部64的最外周面,且在与异物侵入防止部90连通的部位,形成有朝向凸出板63与横向肋92之间的间隙部分突出的开口部侧突出部64A。
另外,在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中,在与设置于螺旋状壁部64的最外周位置中与扩音部70相连的部位的突出部67相对的部分也形成有相同的突出部67。另外,在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中与异物侵入防止部90连通的部位,也形成有开口部侧突出部62A。并且在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侧壁面部62Z的内侧壁面,在开口部侧突出部62A的上方侧位置形成有从扩音部70的上游侧朝下游侧倾斜的倾斜板62B。对于该倾斜板62B而言,有作为阻止从扩音部70侵入的异物朝扩音部70的更里侧侵入的异物侵入阻止部的效果。
如图2所示,开口部侧突出部62A、64A及突出部67分别形成为突出侧前端部为锥形的边缘状。
对于这样的第一构件50和第二构件60,形成使第二构件60的螺旋状壁部64与第一构件50的间壁51的前侧面相对的状态,并形成使焊接用树脂部58与螺旋状壁部64抵接的状态,然后施加超声波振动,通过使焊接用树脂部58与螺旋状壁部64焊接而一体化,从而组装出在内部空间具有成为螺旋路径的声道20的主体部40。
在组装好主体部40之后,如图4及图5所示,将通过供给的电源而振动生成振动波的振动板30收容于主体部40的振动板收容部53。
由于振动板30组装固定于后表面侧罩体31,所以通过将振动板30收容于振动板收容部53,使得后表面侧罩体31与作为振动板收容部53的一部分的第一构件50的侧壁52一体化,振动板收容部53形成为封闭空间。这样组装出车辆用喇叭10。
接下来对车辆用喇叭10的振动板30的传播进行说明。
收容于主体部40的振动板收容部53的振动板30产生的振动波通过通孔54,在被第二构件60的前表面罩体61朝与振动板30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反射之后,经由形成为螺旋路径的振动波的传播路亦即声道20A、20B、20C、20D、20E,绕振动板30的中心轴32传播。
即,振动波沿着声道20的线形慢慢远离振动板30的中心轴32并且朝声道20(主体部40)的外周侧传播。
到达声道20的最外周位置(20E)的振动波传播到与声道20的最外周位置(20E)连结的扩音部70之后,从振动板30的振动面朝主体部40的前部侧远离,在形成为喇叭状空间的扩音部70内被扩张之后,从朝向地表面的开口端面向主体部40的外部放出。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放出的振动波被配置于离开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所需要距离的位置的覆盖反射板80反射到水平面内。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喇叭10而言,将从作为声源的振动板30发出的振动波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朝主体部40的外部放出时,由于被以与振动波的放出方向正交的状态(阻碍振动波的传播的状态)配置的覆盖反射板80反射,因此可以构成为能够可靠地从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间隙部分朝必要的方向放出警报音的结构。
对异物侵入防止部9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6是图3内的C-C线的剖视图,图7是将图3内的A-A线处主体部的扩音部的开口端面附近放大表示的端面图。
前面说明的异物侵入防止部90具有设置于凸出板63与覆盖反射板80之间的纵向肋91和横向肋92,其中,凸出板63设置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如图6所示,对于纵向肋91的宽度尺寸而言,形成为纵向肋91的前部侧(主体部40前表面侧)位置的宽度尺寸成为最大宽度尺寸的壁部91A,并形成随着靠近后部侧(主体部40后表面侧)而宽度慢慢变窄的三角形剖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具有纵向肋91的最前表面侧位置的壁部91A与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侧面侧的纵向肋91的端边91B正交的直角三角形剖面的纵向肋91的结构。
这样以使具有最大宽度尺寸的壁部91A的面与车辆用喇叭10的前部侧(主体部40前表面侧)相对的状态配置纵向肋91,能够提高纵向肋91防止异物从车辆用喇叭10的前部侧侵入的效果。另外,能够方便地通过纵向肋91的斜边91C将朝车辆用喇叭10的正面侧中央部分飞来的异物向俯视观察覆盖反射板80时的左右侧区域引导,而不是向俯视观察覆盖反射板80时的中央区域引导。而且,通过纵向肋91的端边91B也能够防止异物从车辆用喇叭10的侧面侵入。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沿覆盖反射板80的前方侧端缘部在除去俯视观察覆盖反射板80时的中央部分的四个部位配置纵向肋91的方式,但是纵向肋91的配置数量能够适当地变更。
如图7所示,横向肋92形成有使得横向肋92的前端部位置的壁厚尺寸(高度尺寸)成为最大的壁部92A,且形成为横向肋92的后部侧位置的壁厚尺寸逐渐变薄的楔形形状。横向肋92的下表面相对于与地表面正交的壁部92A成为直角面,并且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前侧位置形成有朝后部下侧弯曲的弯曲部92B。横向肋92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从壁部92A靠近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高度位置逐渐降低的倾斜面92C。
较为理想的是,在确保异物侵入防止部90将振动板30产生的振动波从车辆用喇叭10的内部空间朝车辆用喇叭10的外部空间放出时所需最低限度的开口部面积的前提下,使横向肋92的壁部92A的高度尺寸尽可能地高,如图7所示的壁部92A那样,较为理想的是,壁部92A形成为从倾斜面92C的前部侧端部朝高度方向突出的变形三角形剖面状。
另外,如图7所示,覆盖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凸出板63形成为板厚尺寸随着从前部侧端部靠近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而逐渐变厚,并且下表面侧形成为弯曲面。这种形成有弯曲面的凸出板63的下表面的后端部分和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的下端部分交叉的部分形成朝下部侧(覆盖反射板80侧)锥形突出的边缘部66。另外,通过采用下表面形成为弯曲面的凸出板63,与横向肋92的倾斜面92C一起,能够形成侵入异物的引导路94,该侵入异物的引导路94对从车辆用喇叭10的正面侧通过异物侵入防止部90进来的异物从主体部40的前部侧朝后部侧慢慢向低位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朝向覆盖反射板80侧引导)。
对于该引导路94而言,特别是侵入异物为水、空气等流体的情况下,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连通部分,能够将沿着凸出板63的下表面流入的流体在边缘部66可靠地从凸出板63的下表面分离(朝覆盖反射板80侧吹飞)。即,由于沿凸出板63的下表面侵入的流体利用其粘性沿扩音部70的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移动,所以能够可靠地避免流体卷入(侵入)声道20侧。
另外,在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以沿覆盖反射板80的前方侧端缘部的配置,形成有朝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突出的突出部81。能够通过该突出部81使横向肋92的下表面与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之间的入口部分的间隙变狭窄。即,突出部81另外也构成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一部分。
并且,由于横向肋92的下表面侧的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部分形成有朝覆盖反射板80侧(下侧)弯曲的弯曲部92B,所以通过覆盖反射板80及突出部81和弯曲部92B,能够以相对于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的角度α1及α2变小的状态对从车辆用喇叭10的前部侧(主体部40前表面侧)飞来的异物进行引导。
这样,通过采用形成有壁部92A及弯曲部92B的横向肋92、突出地设置有突出部81的覆盖反射板80和形成边缘部66的一部分的凸出板63的结构,在从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主体部40正面的下方侧观察主体部40的后部侧的情况下,如图7中的箭头A1、箭头A2所示,仅能够观察到开口部42。即,侵入到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异物以最短距离朝开口部42移动。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扩音部70的开口端部分形成为从异物侵入防止部90侵入的异物难以侵入声道20侧的构造。
本申请发明人想到了进行所谓使用高压水的洗车等情况,进行了车辆用喇叭10的可靠性实验。该实验的结果为,确认了通过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高压水会将残留于覆盖反射板80的平面区域上的沙粒等异物弹飞,但是被高压水弹飞的绝大多数的异物被从设置于主体部40的后部侧的开口部42排出到主体部40的外部。然而,在覆盖反射板80的特定的平面区域残留有异物的情况下,确认了被高压水弹飞的异物在主体部40的内壁面反弹并且侵入声道20侧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将残留于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的异物被从外部侵入的高压水弹飞时有可能侵入声道20侧的平面区域计算为特定平面区域X(参照图7)。
上述突出部81和边缘部66以配置位置、形状、大小最优化的状态设定,以形成使通过异物侵入防止部90中能通过部分(凸出板63与横向肋92之间及横向肋92与覆盖反射板80之间的间隙部分)的水如图7内的箭头B1及箭头B2所示不被引导至覆盖反射板80的特定平面区域X的(引导至比特定平面区域X靠后侧的平面区域)路径。
通过这样配置的突出部81、边缘部66的结构,能够通过异物侵入防止部90的大小的异物被引导至覆盖反射板80的除特定平面区域X以外的平面区域。即,能防止异物朝声道20侧侵入,并且,能够如图7中的箭头B1及箭头B2所示那样从设置于主体部40的后部侧的开口部42将异物可靠地向外部排出。开口部侧突出部62A、64A另外也在主体部40的左右侧面起到与边缘部66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由于在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总是有行驶风通过,因此也促进了覆盖反射板80上的异物从开口部42、形成于覆盖反射板80的后部侧端缘的切口部82向主体部40的外部排出,还能够防止异物残留在覆盖反射板80上。另外,覆盖反射板80以形成后部侧位置比前部侧位置低的倾斜面的状态配置的结构也包含在用于促进异物排出的结构的一部分中。
综上所述,在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残留有细砂等异物的情况下,即使从异物侵入防止部90侵入的行驶风、水,也不会将异物朝声道20侧弹飞,能够可靠地将异物从开口部42朝车辆用喇叭10的外部排出。
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异物朝车辆用喇叭10的声道20内侵入而引起的故障的产生。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后部侧端面位置形成于比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前部侧端面位置靠上侧的位置。藉此,能防止从车辆用喇叭10的正面侧侵入主体部40的异物在与扩音部70的后部侧的壁面亦即间壁51碰撞之后,一部分异物沿间壁51而侵入声道20侧。
而且,通过设置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的后部侧端面位置的曲拐壁部56,在扩音部70的后部侧部分形成有空余空间,该空余空间也能够作为用于使侵入主体部40的水临时积存的缓冲部100起作用。
对缓冲部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从图7及图8可以明确,缓冲部100形成于扩音部70的后部侧的开口端面与覆盖反射板80之间,曲拐壁部56在接近覆盖反射板80的部分形成流路截面积急剧缩小的形状。由于这样的缓冲部100的存在,侵入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的异物即水的一部分没有从开口部42排出而暂时回到主体部40的前表面侧,从而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的位置产生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那样的涡流。通过这样产生的水的涡流,能够冲走覆盖反射板80上表面的沙粒、石子等异物。
这样,因在覆盖反射板80的上侧部分产生的涡流,一部分的水可能会沿着作为主体部40的后部侧壁面的第一构件50的间壁51侵入声道20侧,但是通过设置于间壁51的异物侵入防止壁57能防止水朝声道20侧侵入。如图8所示那样,对于设置于间壁51的异物侵入防止壁57而言,扩音部70的开口端部侧的立起壁面几乎垂直地立设于间壁51的表面,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从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侧朝声道20侧侵入,并且能够利用涡流将异物朝主体部40的前表面侧引导。这样的异物侵入防止壁57在扩音部70的纵深方向上配置于多处。因此该异物侵入防止壁57另外也可以说是构成了缓冲部100的一部分。
被异物侵入防止壁57引导至主体部40的前表面侧的水与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碰撞,然后沿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形状被引导向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位置与凸出板63的下表面一起形成边缘部66,边缘部66的前端部形成为相对于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几乎垂直地突出。藉此,水大致垂直地敲击覆盖反射板80的上表面,能够除去覆盖反射板80上的沙粒等。另外返回到覆盖反射板80的水不会使从异物侵入防止部90进入的风、水等的侵入速度降低,所以不会妨碍沙粒等异物从设置于主体部40的后部侧的开口部42排出并且沙粒等异物能从开口部42向主体部40的外部排出。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比异物侵入防止壁57更靠上游侧亦即扩音部70的始端位置(与声道20的边界部分),作为用于防止异物朝声道20侵入的结构,在第一构件50上形成有突出部59,在第二构件60上形成有突出部67。这些突出部59、67以围绕扩音部70的内壁面的方式在与扩音部7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立起设置。突出部59、67的优选的设置位置是在从正面观察主体部40时,以间壁51的通孔54的形成位置为中心点,以主体部40的顶点位置为起点,朝扩音部70的开口端部侧在40°~60°的范围内旋转后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角度为50°的部位立设有突出部59、67。
振动板30从无振动状态开始振动之后,振动板收容部53的气压变为低压,经由通孔54与振动板收容部53连通的声道20的气压也变为低压。由此,与声道20连通的扩音部70内的非常小的异物有可能被吸入声道20,突出部59、67作为对因上述振动板30开始振动之后产生的减压状态而要被吸引到声道20的异物进行捕捉(防止朝声道20的内部侵入)的捕捉部、最后的防止朝声道20侵入的异物侵入防止部起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59、67都形成为2mm左右的突出高度。突出部59、67的突出高度能够适当地变更。
较为理想的是,在这样的突出部59、67上,在作为异物的侵入侧的扩音部70的开口端侧形成有倒钩部。另外,如图2所示,为了尽可能地防止振动波从声道20进入扩音部70时的衰减,较为理想的是,突出部59、67的声道20侧的壁面与声道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通过缓和曲线过渡的形状。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喇叭10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车辆用喇叭10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四条纵向肋91和一条横向肋92在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与覆盖反射板80之间形成异物侵入防止部90,但是异物侵入防止部90并不限定于该方式。纵向肋91及横向肋92的配置个数也可以根据扩音部70的开口端面与覆盖反射板80之间的宽度而适当地变更。
另外,对于喇叭状前表面罩体62的内侧壁面的下端部与凸出板63的下表面后端部交叉形成的边缘部66的方式,只要能够使沿凸出板63的下表面流动来的水在边缘部66离开凸出板63即可。即,边缘部66相对于覆盖反射板80的倾斜角度可以不是大致直角,也可形成为朝靠近开口部42及覆盖反射板80的方向突出的形状。
另外,也能够采用省略配置曲拐壁部56,将主体部40的后表面侧的开口部42的开口面积比本实施方式进一步放大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虽然没有构成缓冲部100,但是也能够使从主体部40的正面侧飞来的异物全部从开口部42向主体部40的外部排出。
此外,设置于扩音部70的内部空间的异物侵入防止壁57的配置数量和形状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另外,覆盖反射板80也能够采用配置于水平面的方式。
此外,也能够采用分别独立地形成凸出板63、异物侵入防止部90及覆盖反射板80,并通过组装使其一体化的主体部40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喇叭,其特征在于,具有:
声源,该声源收容于主体部;
声道,该声道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形成作为所述声源产生的振动波的传播路的螺旋路径;
扩音部,该扩音部将在所述声道内传播的所述振动波朝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放出;
覆盖反射板,该覆盖反射板配置于远离朝地表面开口的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的所述地表面侧位置,其将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的平面区域覆盖,并且将来自所述声道的振动波朝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反射;以及
异物侵入防止部,该异物侵入防止部使用设置于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与所述覆盖反射板之间的所述主体部前部侧部分的横向肋和纵向肋形成,
所述横向肋的前部侧端部形成为具有规定高度尺寸的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喇叭,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肋形成为后部側位置的壁厚与前部側位置的壁厚相比逐渐变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喇叭,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肋形成为后部側位置的壁厚与前部側位置的壁厚相比逐渐变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喇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覆盖反射板的前部侧位置,设置有沿所述覆盖反射板的前端缘朝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侧突出的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喇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后部侧部分,在所述扩音部的开口端面与所述覆盖反射板之间形成为整面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喇叭,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反射板配置成后部侧位置比前部侧位置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49124A JP5713209B2 (ja) | 2012-11-13 | 2012-11-13 | 車両用ホーン |
JP2012-249124 | 2012-11-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33459U true CN203733459U (zh) | 2014-07-23 |
Family
ID=5094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711789.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33459U (zh) | 2012-11-13 | 2013-11-12 | 车辆用喇叭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13209B2 (zh) |
CN (1) | CN20373345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08458A (zh) * | 2017-03-01 | 2020-08-07 | 株式会社今仙电机制作所 | 电子式警音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27383B1 (ko) * | 2017-09-27 | 2018-12-10 | 인팩혼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이물질 유입 방지 구조를 갖춘 차량용 경음기 |
JP7440773B2 (ja) * | 2020-12-04 | 2024-02-29 | 浜名湖電装株式会社 | ホー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136574U (zh) * | 1976-04-12 | 1977-10-17 | ||
JPH07107579A (ja) * | 1993-10-05 | 1995-04-21 | Isuzu Motors Ltd | 防水グリル |
JP2008089627A (ja) * | 2006-09-29 | 2008-04-17 | Mitsuba Corp | 車両用ホーン |
JP4431171B2 (ja) * | 2007-11-30 | 2010-03-10 | 丸子警報器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ホーン |
JP5132421B2 (ja) * | 2008-05-21 | 2013-01-30 | 丸子警報器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ホーン |
JP5410230B2 (ja) * | 2009-10-02 | 2014-02-05 | 浜名湖電装株式会社 | 車両用電気式ホーン |
JP5232208B2 (ja) * | 2010-10-18 | 2013-07-10 | 宮本警報器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ホーン |
-
2012
- 2012-11-13 JP JP2012249124A patent/JP57132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11-12 CN CN201320711789.2U patent/CN20373345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08458A (zh) * | 2017-03-01 | 2020-08-07 | 株式会社今仙电机制作所 | 电子式警音器 |
CN111508458B (zh) * | 2017-03-01 | 2024-02-20 | 株式会社今仙电机制作所 | 电子式警音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98740A (ja) | 2014-05-29 |
JP5713209B2 (ja) | 2015-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33459U (zh) | 车辆用喇叭 | |
US11827188B2 (en) | Foreign material removing devic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is foreign material removing device | |
US8128158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ttenuating aerodynamically induced noises caused by vehicle grille | |
CN203727265U (zh) | 车辆用喇叭 | |
US20100245069A1 (en) | Automobile equipped with speaker unit | |
JP4431171B2 (ja) | 車両用ホーン | |
JP5862798B2 (ja) | 車両集音構造及び集音装置 | |
CN101517219A (zh) | 包含具有凹形机翼后缘的喷射管道的飞行器推进系统 | |
CN203734837U (zh) | 车辆用喇叭 | |
JP2008089627A (ja) | 車両用ホーン | |
JP5232208B2 (ja) | 車両用ホーン | |
JP6579322B2 (ja) | 吸気シュラウド構造 | |
JP5132421B2 (ja) | 車両用ホーン | |
JP2007091129A (ja) | バンパー一体型マフラー構造 | |
JP2002030940A (ja) | 防音型作業機の防音箱における吸気口構造 | |
KR100808370B1 (ko) | 비대칭 지향각을 갖는 초음파센서 | |
JP6378019B2 (ja) | 音検出装置 | |
JP2018111445A (ja) | 車両用のホーンの取付構造 | |
JP4799355B2 (ja) | 消音装置 | |
CN218055084U (zh) | 发动机噪音的隔音结构 | |
JP4423665B2 (ja) | 吸気音低減構造 | |
CN209523835U (zh) | 一种货车及其进气结构 | |
JP7440773B2 (ja) | ホーン | |
JP2014153579A (ja) | 車両用電気式ホーン | |
JP2011102079A (ja) | 車両用ディフューザ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