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58028U - 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58028U CN203558028U CN201320599405.2U CN201320599405U CN203558028U CN 203558028 U CN203558028 U CN 203558028U CN 201320599405 U CN201320599405 U CN 201320599405U CN 203558028 U CN203558028 U CN 2035580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ront anti
- collision beam
- vehicle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上形成有多个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和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上且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通过在所述第一板上设置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出现的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一凹入部,并通过设置与所述第一板固定且与所述第一板限定出用于吸能的所述第一空腔的所述第二板,使得所述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吸能效果好,同时还可以提高所述车辆的车架的扭转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该前防撞梁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单层板的前防撞梁,结构强度不足,容易变形,不能充分地吸收碰撞时的能量。现有的双层板的前防撞梁,每层板的结构强度均不足,容易变形,不能充分地吸收碰撞时的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所述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在上下方向上第一板上形成有交错出现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凹入部,且第一板和第二版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不仅刚度和结构强度高,且具有更好地吸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所述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上形成有多个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和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上且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通过在所述第一板上设置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出现的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一凹入部,并通过设置与所述第一板固定且与所述第一板限定出用于吸能的所述第一空腔的所述第二板,使得所述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且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的所述第一空腔,在所述车辆碰撞时,提高所述前防撞梁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吸能效果好,同时还可以提高所述车辆的车架的扭转刚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每个所述第一凹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板上以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为多个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子空腔。这样,增加了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所述前防撞梁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每个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中部形成有向所述第一凸出部隆起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第二子空腔,所述第二子空腔与所述第一子空腔连通,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前防撞梁的吸能效果。
所述第二板上形成有多个左右延伸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二凹入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凹入部与所述第一凹入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由此,所述第二板具有较高的刚度和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所述前防撞梁的刚度和结构强度。
有利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形成为拱形。这样,增加了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中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使得吸能区域的距离增加,吸能效果更好。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横截面为大体U形且开口均朝向后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板的两侧壁与所述第二板的两侧壁焊接固定,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和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前防撞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和右端。由此,所述车辆具有结构强度高,吸能效果好等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还包括: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左低速吸能盒,所述左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纵梁,且另一端通过所述左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右低速吸能盒,所述右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纵梁,且另一端通过所述右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由此,安装螺栓外漏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前表面,拆装简单方便。特别是,当所述车辆发生碰撞后,所述前防撞梁发生变形后,易于拆卸及更换所述前防撞梁,节约维修成本,有利于所述车辆的保险评级。
更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还包括:左纵梁吸能件,所述左纵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纵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左低速吸能盒;右纵梁吸能件,所述右纵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纵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右低速吸能盒。这样,所述车辆发生碰撞后,可以更换所述左纵梁吸能件和所述右纵梁吸能件,而不用更换整个左纵梁和右纵梁,从而节约维修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视角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视角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车辆1、前防撞梁10、第一板100、第一凸出部110、第一凹入部120、隆起部121、第二板200、第二凸出部210、第二凹入部220、第一空腔101、第一子空腔1011、左连接板21、右连接板22、左低速吸能盒31、右低速吸能盒32、左纵梁吸能件41、右纵梁吸能件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包括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
第一板100上形成有多个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110。第一凸出部11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也就是说,多个第一凸出部110中的任意两个在上下方向上都不相连。相邻两个第一凸出部110之间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120。也就是说,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一凹入部120交错出现。这样的结构大大增强了第一板100的刚度和结构强度,不易变形。第二板200固定在第一板100上,例如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一板100与第二板200之间限定出的用于吸能的第一空腔101。
换言之,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不是单层板结构。第一凸出部110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向前凸出,第一凹入部120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向后凹入,且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凸出部110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凹入部120使得第一板100的刚度和结构强度大大增加。当车辆1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可以被第一板100、第二板200以及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之间限定出的第一空腔101吸收。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通过在第一板100上设置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出现的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一凹入部120,并通过设置与第一板100固定且与第一板100限定出用于吸能的第一空腔101的第二板200,使得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且第一板100与第二板200之间限定出的第一空腔101,在车辆1碰撞时,提高前防撞梁10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吸能效果好,同时还可以提高车辆1的车架的扭转刚度。
有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凹入部120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第二板200上以将第一空腔101分隔为多个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子空腔1011。这样,增加了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前防撞梁1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板200的固定部分形成为平面,有利于与其他零部件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板100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凸出部110和一个第一凹入部120。第一凹入部120可以从左向右始终与第二板200固定在一起,使第一空腔101分隔为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第一子空腔1011,两个第一子空腔1011相互不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板100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凸出部110和一个第一凹入部120。在第一板100的左端和右端,第一凹入部120可以分别固定在第二板200上形成两个可以固定其它零部件的平面。也就是说,上述“每个第一凹入部120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是指第一凹入部120的左端和第一凹入部120的右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凹入部120的中部可以形成有向第一凸出部110隆起的隆起部121,隆起部121可以与第二板200之间限定出第二子空腔(图中未示出),第二子空腔与第一子空腔1011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凹入部120的中间并没有与第二板200固定,而是与第二板200之间限定出第二子空腔,从而进一步提高前防撞梁10的吸能效果。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板200上形成有多个左右延伸的第二凸出部210,第二凸出部21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相邻的两个第二凸出部210之间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二凹入部220,第二凸出部210与第一凸出部11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第二凹入部220与第一凹入部12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由此,使得第二板200的结构与第一板100的结构相似,同理第二板200也就有较高的刚度和结构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前防撞梁10的刚度和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凸出部110向前突出的距离大于第二凸出部210向前凸出的距离。第二凹入部220的左端与第一凹入部120的左端固定,第二凹入部220的右端与第一凹入部120的右端固定,第二凹入部220的与第一凹入部120的隆起部121相对的位置与隆起部121共同限定出第二子空腔。
有利地,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均可以形成为拱形。也就是说,当从上向下看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时,第一板100的中间位于第一板100的左端和第一板100的右端的前方,第二板200的中间位于第二板200的左端和第二板200的右端的前方。
当车辆1的前部发生碰撞时,首先被碰撞到的是前防撞梁10的中部,然后才是前防撞梁10的左端和右端,由此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形成为拱形,增加了前防撞梁10的两端与前防撞梁10的中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使得吸能区域的距离增加,吸能效果更好。
有利地,第二板200可以为多个。相邻的两个第二板200之间形成有第三子空腔。也就是说,前防撞梁可以为多层板结构,任意相邻的两层板之间都可以限定出用于吸能的空腔。由此,前防撞梁10的刚度和结构强度可以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的横截面可以为大体U形,且第一板100的开口和第二板200的开口可以均朝向后侧。也就是说,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均可以包括与开口相对的底面和设在底面上均向后延伸的两侧壁。如图1-图4所示,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一凹入部120可以设在第一板100的与开口相对的底面上,第二凸出部210和第二凹入部220可以设在第二板200的与开口相对的底面上。
可选地,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都可以通过冲压成型或滚压成型或液压成型。
有利地,第一板100的两侧壁与第二板200的两侧壁可以焊接固定,从而进一步提高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的结构强度。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凸出部110和第二凸出部210均可以为U形且开口方向相同。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凹入部220均可以为U形且开口方向相同。其中,第一凸出部110与第一凹入部120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二凸出部210与第二凹入部220的开口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1。所述车辆1包括:左纵梁(图未示出)、右纵梁(图未示出)和前防撞梁10。前防撞梁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1的前防撞梁10。左纵梁和右纵梁分别连接在前防撞梁10的左端和右端。由此,车辆1具有结构强度高,吸能效果好等优点。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左纵梁可以连接在前防撞梁10的左端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板200的固定部分形成的平面上,右纵梁可以连接在前防撞梁10的右端第一凹入部120和第二板200的固定部分形成的平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车辆1还可以包括左连接板21和右连接板22。左低速吸能盒31的一端固定在左纵梁,左低速吸能盒31的另一端固定在前防撞梁10的左端。右低速吸能盒32的一端固定在右纵梁,右低速吸能盒32的另一端固定在前防撞梁10的右端。左低速吸能盒31可以通过左连接板21与前防撞梁10的左端连接在一起。右低速吸能盒32可以通过右连接板22与前防撞梁10的右端连接在一起。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1所示,左低速吸能盒31与左连接板21可以焊接相连,左连接板21和前防撞梁10可以螺接相连,右低速吸能盒32与右连接板22可以焊接相连,右连接板22和前防撞梁10可以螺接相连。由此,安装螺栓外漏在前防撞梁10的前表面,拆装简单方便。特别是,当车辆1发生碰撞后,前防撞梁10发生变形后,易于拆卸及更换前防撞梁10,节约维修成本,有利于车辆1的保险评级。
左低速吸能盒31和右低速吸能盒32在车辆1的碰撞时可以吸收碰撞能量,避免碰撞对左纵梁和右纵梁的损坏。这样,车辆1发生碰撞后,可以更换左低速吸能件和右低速吸能件,而不用更换整个左纵梁和右纵梁,从而节约维修成本。
进一步地,车辆1还可以包括左纵梁吸能件41和右纵梁吸能件42。左纵梁吸能件41的一端固定在左纵梁,左纵梁吸能件41的另一端固定在左低速吸能盒31。右纵梁吸能件42的一端固定在右纵梁,右纵梁吸能件42的另一端固定在右低速吸能盒32。在车辆1的碰撞时,左纵梁吸能件41和右纵梁吸能件42可以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避免碰撞对左纵梁和右纵梁的损坏。这样,车辆1发生碰撞后,可以更换左纵梁吸能件41和右纵梁吸能件42,而不用更换整个左纵梁和右纵梁,从而节约维修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左纵梁吸能件41与左纵梁可以通过焊接相连,右纵梁吸能件42与右纵梁可以通过焊接相连,由此不仅对左纵梁和右纵梁起加强作用,而且车辆1在发生高速碰撞时,左纵梁吸能件41和右纵梁吸能件42还可以溃缩变形吸收能量。
左纵梁、右纵梁、左低速吸能盒31、右低速吸能盒32、左纵梁吸能件41和右纵梁吸能件42的结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均为已知,在此不再详细叙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上形成有多个左右延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凹入部;和
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板上且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凹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二板上以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为多个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子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中部形成有向所述第一凸出部隆起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与所述第二板之间限定出第二子空腔,所述第二子空腔与所述第一子空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上形成有多个左右延伸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二凹入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凹入部与所述第一凹入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形成为拱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横截面为大体U形且开口均朝向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的两侧壁与所述第二板的两侧壁焊接固定。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纵梁和右纵梁;和
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和右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
左低速吸能盒,所述左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纵梁,且另一端通过所述左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
右低速吸能盒,所述右低速吸能盒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纵梁,且另一端通过所述右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左纵梁吸能件,所述左纵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左纵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左低速吸能盒;
右纵梁吸能件,所述右纵梁吸能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右纵梁,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右低速吸能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99405.2U CN203558028U (zh) | 2013-09-26 | 2013-09-26 | 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99405.2U CN203558028U (zh) | 2013-09-26 | 2013-09-26 | 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58028U true CN203558028U (zh) | 2014-04-23 |
Family
ID=50507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99405.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58028U (zh) | 2013-09-26 | 2013-09-26 | 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58028U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15202A (zh) * | 2014-10-15 | 2017-05-24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前部的结构 |
CN107206953A (zh) * | 2015-02-06 | 2017-09-26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车辆的端部构造 |
CN107848477A (zh) * | 2015-07-21 | 2018-03-27 | 麦格纳国际公司 | 保险杠梁 |
JP2018536580A (ja) * | 2015-12-08 | 2018-12-13 | イェスタムプ・ハードテック・アクチエボラーグ | バンパビーム |
CN109624895A (zh) * | 2018-12-30 | 2019-04-16 | 舒兰市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螺纹孔的卡车保险杠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
CN109624897A (zh) * | 2017-10-05 | 2019-04-16 | 福特汽车公司 | 车辆和车辆保险杠 |
CN110466463A (zh) * | 2019-08-19 | 2019-11-19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防撞梁和具有它的车辆 |
CN113939431A (zh) * | 2019-05-29 | 2022-01-14 | 宝马股份公司 | 变形结构和包括变形结构的行人保护装置 |
-
2013
- 2013-09-26 CN CN201320599405.2U patent/CN20355802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15202A (zh) * | 2014-10-15 | 2017-05-24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前部的结构 |
CN106715202B (zh) * | 2014-10-15 | 2019-02-05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前部的结构 |
US10427633B2 (en) | 2015-02-06 | 2019-10-01 |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
CN107206953A (zh) * | 2015-02-06 | 2017-09-26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车辆的端部构造 |
CN107206953B (zh) * | 2015-02-06 | 2019-12-17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车辆的端部构造 |
CN107848477A (zh) * | 2015-07-21 | 2018-03-27 | 麦格纳国际公司 | 保险杠梁 |
CN107848477B (zh) * | 2015-07-21 | 2021-12-31 | 麦格纳国际公司 | 保险杠梁 |
JP2018536580A (ja) * | 2015-12-08 | 2018-12-13 | イェスタムプ・ハードテック・アクチエボラーグ | バンパビーム |
JP7018016B2 (ja) | 2015-12-08 | 2022-02-09 | イェスタムプ・ハードテック・アクチエボラーグ | バンパビーム |
CN109624897A (zh) * | 2017-10-05 | 2019-04-16 | 福特汽车公司 | 车辆和车辆保险杠 |
CN109624895A (zh) * | 2018-12-30 | 2019-04-16 | 舒兰市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螺纹孔的卡车保险杠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
CN113939431A (zh) * | 2019-05-29 | 2022-01-14 | 宝马股份公司 | 变形结构和包括变形结构的行人保护装置 |
CN113939431B (zh) * | 2019-05-29 | 2024-04-26 | 宝马股份公司 | 变形结构和包括变形结构的行人保护装置 |
CN110466463A (zh) * | 2019-08-19 | 2019-11-19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防撞梁和具有它的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558028U (zh) | 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3738404B (zh) | 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 |
CN103407494B (zh) | 用于车架的纵梁 | |
CN204821718U (zh) | 车身纵梁、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 |
CN202987034U (zh) |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
CN204526875U (zh) | 一种驾驶平台及使用该驾驶平台的客车 | |
CN102328700A (zh) | 一种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 | |
CN203211393U (zh) |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 | |
CN110789479A (zh) |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 |
CN201415652Y (zh) | 一种后保险杠横梁总成结构 | |
CN109249990A (zh) | 一种新型管梁式汽车车架结构 | |
CN203854596U (zh) | 汽车前防撞梁 | |
CN203358689U (zh) | 一种车身碰撞吸能结构 | |
CN202144200U (zh) | 一种汽车用水箱总成安装结构 | |
CN203876692U (zh) | 客车前部副级吸能机构 | |
CN203580856U (zh) | 一种汽车前碰撞横梁 | |
CN204567536U (zh) | 汽车前防撞梁 | |
CN202147647U (zh) | 越野车后保险杠 | |
CN201784558U (zh) | 一种后防撞梁总成 | |
CN209274716U (zh) | 汽车左纵梁 | |
CN203612060U (zh) | 用于车身的边梁内板组件及具有它的车身 | |
CN204037689U (zh) | 汽车翼子板边梁总成 | |
CN202754034U (zh) | 前纵梁及汽车 | |
CN208842475U (zh) | 一种新型管梁式汽车车架结构 | |
CN103522968A (zh) | 前防撞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