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的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震装置,特别是一种摩托车的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是一种由发动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交通工具。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摩托车,根据使用能源种类可分为使用燃油的普通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根据车身结构可分为两轮摩托车和三轮车摩托车。摩托车由于轻便灵活、行驶速度快,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交通、客货运输和警员巡逻等。
现有的摩托车的车身通常有车架、平叉和减震器组成,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03263051.4;授权公告号CN2649463Y】公开的一种整宽板式摩托车车架,包括与方向柱支座连接的前架、安装后轮的左侧平叉及右侧平叉、后架及减震器,前架由宽板式中空型材构成,前架由对称设置的左侧架及右侧架构成,减震器一端与后架铰接,另一端铰接于平叉上。
减震器铰接在平叉上,摩托车行驶过程中,由于减震器的反复冲击导致平叉容易发生损坏。为了分担平叉上的冲击力,有厂商设计开发了新的减震器安装方式。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78550.5;公开号CN101314384A】公开的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装置,包括车架、后减震器和平叉,在平叉口上设有供后减震器安装的支耳,后减震器的上端与车架的上部横管连接,后减震器的下端固定在摇架上,该摇架的一头与平叉口上的支耳饺接,摇架的另一头饺接在车架的后管上,摇架由基板和连杆构成。
上述的摩托车后减震器装置通过摇架将平叉上的部分冲击力传递给车架,使车架分担了平叉的受力,通过减少平叉所受的负载延长了平叉的使用寿命。但是,该摩托车后减震器装置存在的问题在于:1、该减震装置通过基板和连杆将减震器分别连接到车架和平叉上,减震器缺乏前后方向上的必要约束,在乘客坐上摩托车或者摩托车在颠簸的路面上行驶时,平叉相对于车架摆动,减震器在伸缩运动缓冲车架和平叉之间冲击的同时还会出现前后方向上无规则的摆动,造成额外的振动发生,导致摩托车的乘坐舒适性下降。2、基板和连杆自身强度较小,在减震器的反复冲击下极易造成基板或者连杆断裂,进而导致减震器失效,影响摩托车的安全行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摩托车的减震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增大减震器摆动范围、减少减震器晃动,提高摩托车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摩托车的减震装置,所述摩托车包括车架和后摆臂,所述后摆臂与车架相铰接并能绕铰接处摆动,其特征在于,本减震装置包括摆动件、连接支架和减震器,所述摆动件与后摆臂铰接于铰接点一,所述连接支架与车架铰接于铰接点二,所述连接支架与摆动件铰接于铰接点三,所述减震器一端铰接在车架上,另一端与摆动件铰接于铰接点四,所述铰接点一、铰接点三和铰接点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铰接点四位于铰接点二和铰接点三之间,所述铰接点四能够绕铰接点一摆动使减震器相对于车架摆动。
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当乘客上车时或者车轮与路面障碍物接触时,车架与后摆臂发生相对运动,减震器多次伸缩运动并通过阻尼吸收车身受到的冲击力。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由于摆动件上的铰接点一、铰接点三和铰接点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减震器吸收冲击力的过程中,摆动件能够绕接点一摆动,铰接点四的位置随着摆动件的摆动发生变化,使减震器相对于车架的摆动范围更大,改善了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并且,连接支架对摆动件起到限位作用,铰接点四位于铰接点二和铰接点三之间,连接支架能使减震器随摆动件摆动的幅度与伸缩运动相适应,从而避免因为减震器的摆动幅度过大或者过小导致减震器额外振动的发生,提高了乘客乘车舒适性。另外,摆动件和连接支架通过铰接结构将减震器端部的受力分散到后摆臂和车架上,减少了后摆臂上减震器安装位置的受力负担,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所述摆动件和后摆臂的铰接点一处设置有铰接套筒一,所述连接支架和车架的铰接点二处设置有铰接套筒二,所述摆动件和连接支架的铰接点三处设置有铰接套筒三,所述摆动件位于铰接套筒二中间位置并与铰接套筒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两个支杆,上述支杆分别位于铰接套筒二和铰接套筒三的两侧,且每个支杆的一端铰接于铰接点二,另一端铰接于铰接点三。通过穿设在每个铰接套筒内的螺栓实现对各个铰接处的铰接,避免了铰接处的应力集中导致铰接处发生断裂;并且,支杆分别安装在铰接套筒一和铰接套筒二的两侧,摆动件和连接支架的安装方便。
在上述的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所述摆动件呈三角形,所述铰接点一、铰接点三和铰接点四分别位于摆动件的三个顶点上;所述摆动件为多层结构,且相邻的两层焊接在一起。通过三角形的摆动件能够实现车架、后摆臂和减震器的联动,使减震器保持稳定的摆动状态,从而减少车身的振动;通过摆动件的多层结构,提高摆动件自身的强度,进而使减震装置的运行更可靠。
在上述的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所述后摆臂包括与车架铰接的连接端和用于安装车轮的安装端,所述安装端和连接端通过单臂结构的连接臂相连,所述连接臂位于连接端内端,所述连接端外端与车架铰接,所述铰接点一位于连接端下表面。单臂结构使后摆臂的结构更简单、装配更方便;为适应单臂结构的后摆臂,摆动件与后摆臂的铰接点一位于连接端下表面,保证减震器位于车身的中心平面上。
在上述的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所述连接端为环形封闭结构,所述连接端的中心具有供减震器穿过的让位腔,所述后摆臂的连接端、摆动件、连接支架和车架的连接处形成封闭的铰链,且铰接点四位于后摆臂的连接端下方,所述后摆臂和车架相对运动能够带动减震器在让位腔内摆动。后摆臂的连接端、摆动件、连接支架和车架的连接处形成封闭的铰链,使振动器下端连接处的整体刚度更大,满足减震装置安装在单臂结构的后摆臂上的强度要求;减震器在让位腔内摆动,避免了减震器在摆动过程中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保证摩托车的正常行驶。
在上述的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所述连接端从外端到内端厚度逐渐增大。这样的结构,使后摆臂的承压能力更强,并且提高了铰接点一处的抗拉性能。
在上述的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所述连接臂向内弯曲使后轮能与前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安装端具有供后轮安装的安装孔。使摩托车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后轮可以直接从安装端卸下,后轮的拆卸更方便,节省了摩托车的维修时间和维修成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的优点在于:
1、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的减震器通过摆动件与后车架相连,摆动件通过连接支架与车架连接,通过对连接处相对位置的改进,增大了减震器的摆动范围,连接支架能够对摆动件起到限位作用,进而使减震器随摆动件摆动的幅度与伸缩运动相适应,从而避免因为减震器的摆动幅度过大或者过小导致减震器额外振动的发生,减少车身的振动,提高了乘客乘车舒适性。
2、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通过穿设在每个铰接套筒内的螺栓实现对各个铰接处的铰接,避免了铰接处的应力集中导致铰接处发生断裂,提高了铰接处的连接可靠性。支杆分别安装在套筒一和铰接套筒二的两侧,摆动件和连接支架的安装方便。
3、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适用于单臂结构的后摆臂,后摆臂的连接端、摆动件、连接支架和车架的连接处形成封闭的铰链,使振动器下端连接处的整体刚度更大,满足减震装置安装在单臂结构的后摆臂上的强度要求。减震器在让位腔内摆动,避免了减震器在摆动过程中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提高摩托车的行驶安全性。
4、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的摆动件和连接支架通过铰接结构将减震器端部的受力分散到后摆臂和车架上,减少了后摆臂上减震器安装位置的受力负担,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中摆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中后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后摆臂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后摆臂;21、连接端;211、让位腔;22、安装端;221、安装孔;23、连接臂;3、摆动件;4、连接支架;41、支杆;5、减震器;6、铰接点一;7、铰接点二;8、铰接点三;9、铰接点四;10、铰接套筒二;11、铰接套筒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摩托车包括车架1和后摆臂2,后摆臂2与车架1相铰接并能绕铰接处摆动。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设置在车架1和后摆臂2之间,用于缓冲车架1和后摆臂2之间的振动。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包括摆动件3、连接支架4和减震器5。
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摆动件3与后摆臂2铰接于铰接点一6,铰接点一6位于后摆臂2下表面,铰接套筒一穿过摆动件3并与后摆臂2上的铰接座一位置正对,螺栓穿过铰接套筒一与铰接座一连接,摆动件3能够绕螺栓的中心线自由摆动。连接支架4与车架1铰接于铰接点二7,连接支架4包括两个支杆41,铰接套筒二10位于两个支杆41之间并与铰接座二位置正对,螺栓穿过铰接套筒二10与铰接座二连接,连接支架4能够绕螺栓的中心线自由摆动。摆动件3上设置有铰接套筒三11,且铰接套筒三11伸出摆动件3两侧的长度相等,两个支杆41分别位于铰接套筒三11的两侧,螺栓穿过铰接套筒三11和连个支杆41,摆动件3能够与连接支杆41相对摆动。减震器5一端铰接在车架1上,另一端与摆动件3铰接于铰接点四9。
如图1所示,铰接点一6、铰接点三8和铰接点四9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减震器5吸收冲击力的过程中,摆动件3能够绕接点一摆动使减震器5相对于车架1的摆动范围更大,改善了减震器5的减震效果。并且,铰接点四9位于铰接点二7和铰接点三8之间,连接支架4对摆动件3起到限位作用,连接支架4能使减震器5随摆动件3摆动的幅度与伸缩运动相适应,从而避免因为减震器5的摆动幅度过大或者过小导致减震器5额外振动的发生。另外,摆动件3和连接支架4通过铰接结构将减震器5端部的受力分散到后摆臂2和车架1上,减少了后摆臂2上减震器5安装位置的受力负担,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摆动件3呈三角形,铰接点一6、铰接点三8和铰接点四9分别位于摆动件3的三个顶点上,通过三角形的摆动件3能够实现车架1、后摆臂2和减震器5的联动,使减震器5保持稳定的摆动状态,从而减少车身的振动。摆动件3为多层结构,且相邻的两层焊接在一起,铰接套筒焊接在摆动件3上,通过摆动件3的多层结构,提高摆动件3自身的强度,进而减震装置的运行更可靠。
本摩托车的减震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当乘客上车时或者车轮与路面障碍物接触时,车架1与后摆臂2发生相对运动,减震器5伸缩运动的同时绕其与车架1的铰接处摆动,在摆动件3与连接支架4的联动作用下铰接点四9绕铰接点一6摆动相应的角度,在减震器5的伸缩过程中,由于阻尼的作用振动发生衰减,减震器5多次伸缩运动直至完全吸收车身受到的冲击力,减震器5回复到初始状态。在整个振动缓冲的过程中,只有减震器5、摆动件3和连接支架4发生摆动,车架1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基本不变,减少了乘客乘车时的振动,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减震装置应用于后摆臂2为单臂结构的摩托车上。如图3和图4所示,后摆臂2包括与车架1铰接的连接端21和用于安装车轮的安装端22,安装端22和连接端21通过单臂结构的连接臂23相连。单臂结构使后摆臂2的结构更简单、装配更方便;为适应单臂结构的后摆臂2,摆动件3与后摆臂2的铰接点一6位于连接端21下表面,保证减震器5位于车身的中心平面上。连接臂23向内弯曲使后轮能与前轮位于同一水平面,安装端22具有供后轮安装的安装孔221。使摩托车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后轮可以直接从安装端22卸下,后轮的拆卸更方便,节省了摩托车的维修时间和维修成本。连接臂23位于连接端21内端,连接端21外端与车架1铰接,铰接点一6位于连接端21下表面。作为优选方案,连接端21从外端到内端厚度逐渐增大,这样的结构,使后摆臂2的承压能力更强,并且提高了铰接点一6处的抗拉性能。
如图3所示,连接端21为环形封闭结构,连接端21的中心具有供减震器5穿过的让位腔211,后摆臂2的连接端21、摆动件3、连接支架4和车架1的连接处形成封闭的铰链,且铰接点四9位于后摆臂2的连接端21下方,后摆臂2和车架1相对运动能够带动减震器5在让位腔211内摆动。后摆臂2的连接端21、摆动件3、连接支架4和车架1的连接处形成封闭的铰链,使振动器下端连接处的整体刚度更大,满足减震装置安装在单臂结构的后摆臂2上的强度要求;减震器5在让位腔211内摆动,避免了减震器5在摆动过程中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保证摩托车的正常行驶。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车架1、后摆臂2、连接端21、让位腔211、安装端22、安装孔221、连接臂23、摆动件3、连接支架4、支杆41、减震器5、铰接点一6、铰接点二7、铰接点三8、铰接点四9、铰接套筒二10、铰接套筒三1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