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53085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53085U
CN203453085U CN201320487426.5U CN201320487426U CN203453085U CN 203453085 U CN203453085 U CN 203453085U CN 201320487426 U CN201320487426 U CN 201320487426U CN 203453085 U CN203453085 U CN 203453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fixed
casing
axl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874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井优介
河野洋佑
田平直己
髙木仁
菱田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53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5308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马达和叶轮的风扇,所述马达具有:分别配置在机壳的盖部侧和底部侧的轴承;被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固定于轴且向轴向下侧开口的有盖圆筒状的转子保持架;固定于转子保持架的内侧的转子磁铁;以及被容纳在机壳、位于转子磁铁的轴向下侧且具有霍尔元件的电路板,叶轮在盖部的轴向上侧固定于轴,轴被轴承支承为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叶轮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DC无刷马达的风扇。
背景技术
近几年,市场上要求一种消耗电力降低或能够较细致地控制转速的风扇。因此,要求从AC马达替换成DC无刷马达。
但是,DC无刷马达为了产生转矩而需要安装磁场用磁铁。磁场用磁铁比铁等通用金属昂贵。因此,一般情况下DC无刷马达比AC马达价格贵。为了降低DC无刷马达的价格,需要使用磁特性低的磁场用磁铁。磁特性低的磁场用磁铁的相对于用于旋转位置检测的霍尔元件的漏磁弱。因此,难以检测转子的旋转位置。并且,在电枢与磁场用磁铁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低,磁场用磁铁相对于电枢的轴向位置容易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申请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DC无刷马达中使用磁特性低的磁铁,既降低马达的价格又能够维持磁场用磁铁的旋转位置检测精度的风扇。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其具有:基部;以及被支承于基部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马达;以及叶轮,其固定在以所述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所述叶轮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而从所述马达的轴向下侧朝向轴向上侧产生空气流,所述马达具有轴承、静止部以及包括所述轴的旋转部,所述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旋转部具有:转子保持架,其固定于所述轴,并呈朝向轴向下侧开口的有盖圆筒状;以及转子磁铁,其固定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圆筒部的内侧,所述静止部具有:机壳,其具有:板状的盖部,该盖部在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轴向上方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贯通孔,且从所述贯通孔向径向外侧扩展;板状的底部,该底部在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轴向下方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贯通孔,且从所述贯通孔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侧壁部,该侧壁部将所述盖部与所述底部相连,且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转子保持架;定子,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内侧;以及电路板,其被容纳在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下侧,并具有霍尔元件,所述风扇的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分别配置于所述机壳的盖部侧和底部侧,所述叶轮在所述盖部的轴向上侧固定于所述轴,所述轴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所述叶轮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二实用新型的风扇中,所述定子具有线圈,所述线圈的轴向下端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三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高度的中心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高度的中心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四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转子磁铁为铁氧体磁铁。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五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定子的磁中心的轴向高度与所述转子磁铁的磁中心的轴向高度相偏离。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六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下端位于比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七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轴的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叶轮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比所述转子磁铁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小。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八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电路板为单面基板。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九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电路板的封装面为轴向下侧的面,所述霍尔元件的轴向上侧的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的轴向上侧的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或者处于轴向上与所述电路板的轴向上侧的面相同的高度。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十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轴承为套筒轴承。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十一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轴的轴向下端从所述机壳底部朝向轴向下方突出。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十二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在所述机壳的底部固定有摆头机构,所述摆头机构包括使马达的转速减速的减速机构。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十三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机壳具有上侧机壳和下侧机壳,在所述上侧机壳的侧壁部固定有螺栓棒,风扇以螺栓棒为中心摆头。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十四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马达的盖部通过螺钉固定于网罩且具有包括所述叶轮的送风部,所述螺钉比所述侧壁部靠径向外侧。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十五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摆头机构固定用的螺钉比网罩固定用的螺钉小。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十六实用新型涉及的风扇中,所述螺钉的径向位置比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径向位置靠外侧。
根据本申请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使在DC无刷马达中使用磁特性低的磁铁,也既能降低马达的价格又能维持磁场用磁铁的旋转位置检测精度的风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上垫圈17、下垫圈18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衬套3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a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b的剖视图。
图6是将本实用新型例示的马达1用于风扇后的剖视图。
图7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例示的马达1的风扇51的剖视图的一部分。
图8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例示的马达1c的风扇51的剖视图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剖视图。马达1为外转子型,被用作空气清新器、风扇、换气扇等家电产品的驱动源。马达1具有图1所示的马达部11、和机壳120。马达部11具有旋转部111、静止部112和轴承。轴承为套筒轴承,且具有轴承部件15和轴承部件16。以下,将位于马达1的上侧的轴承部件15称作“上轴承部件15”。将位于下侧的轴承部件16称为“下轴承部件16”。旋转部111相对于静止部11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
旋转部111具有轴21、转子保持架22和转子磁铁23。转子保持架22呈朝向轴向下侧开口的有盖大致圆筒状,且通过对薄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轴21固定在设置于转子保持架22的转子盖部221的中央的孔部内。转子磁铁23固定在转子保持架22的圆筒部222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3既可呈圆筒状,也可是多个磁铁沿周向排列。
静止部112具有衬套31、定子32以及电路板33。衬套3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
定子32具有定子铁芯321和线圈322。定子铁芯321具有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部、以及从环状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齿部,且通过使多张薄板状的磁性钢板沿上下方向层叠而形成。定子32固定于衬套31。详细地说,定子铁芯3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固定在衬套31的外周面。定子铁芯321也可间接固定于衬套31。例如,定子铁芯321也可通过粘结剂间接固定于衬套31。线圈322通过将导线缠绕于定子铁芯321的齿部而形成。转子磁铁23位于定子32的径向外侧,且在定子32与转子磁铁23之间产生转矩。
在马达1中,轴21的比旋转部111靠上侧的位置以及比旋转部111靠下侧的位置分别插入到上轴承部件15以及下轴承部件16,且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轴21的上下端部分别从机壳120的上方以及下方突出。
机壳120具有上侧机壳12和下侧机壳13。上侧机壳12由金属成型。上侧机壳12呈有盖大致圆筒状。上侧机壳12具有圆筒部121和盖部122。圆筒部121从盖部122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盖部122在转子保持架22的轴向上方具有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贯通孔,且呈从贯通孔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
下侧机壳13由金属成型。下侧机壳13呈有底大致圆筒状。下侧机壳13具有底部132和圆筒部131。圆筒部131从底部132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底部132在转子保持架22的轴向下方具有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贯通孔,且呈从贯通孔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在马达1中,上侧机壳12的圆筒部121的下端部固定在下侧机壳13的圆筒部131的上端部。通过该结构,构成机壳120。此时,由圆筒部121和圆筒部131构成从径向外侧覆盖转子保持架22的侧壁部1201。也就是说,侧壁部1201将盖部122和底部132相连。
机壳120具有在盖部122的中央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突出的上轴承保持部123、和在底部132的中央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突出的下轴承保持部133。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轴承保持部123位于盖部122的中央,且具有包括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内径变小的倾斜面的大致圆锥面。并且,下轴承保持部133位于底部132的中央,且具有包括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内径变小的倾斜面的大致圆锥面。上轴承部件15以及下轴承部件16分别具有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隆起的曲面。在盖部122以及底部132分别从上轴承保持部123以及下轴承保持部133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固定有具有弹性的上挡板1231以及下挡板1331。通过上挡板1231,上轴承部件15的外周面被向上轴承保持部123侧按压。通过下挡板1331,下轴承部件16的外周面被按压向下轴承保持部133侧按压。即,上轴承部件15以及下轴承部件16分别具有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隆起的曲面,上轴承部件15以及下轴承部件16的外周面通过上挡板1231以及下挡板1331被向上轴承保持部123侧以及下轴承保持部133侧按压,上挡板1231以及下挡板1331分别从上轴承保持部123以及下轴承保持部133各自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固定于盖部122以及底部132且具有弹性。
上挡板1231固定在盖部122的下表面。上挡板1231从固定在盖部122的挡板固定部1241向径向内侧突出,且能够轴向弯曲。上挡板1231的径向内端向轴向上侧按压上轴承部件15的外周面。在上挡板1231与上轴承保持部123之间保持上轴承部件15。也就是说,上轴承部件15保持在上轴承保持部123的内周面。
下挡板1331固定在底部132的下表面。下挡板1331从固定在底部132的挡板固定部1341向径向内侧突出,且能够向轴向弯曲。下挡板1331的径向内端向轴向下侧按压下轴承部件16的外周面。在下挡板1331与下轴承保持部133之间保持下轴承部件16。也就是说,下轴承部件16保持在下轴承保持部133的内周面。
上轴承保持部123通过盖部122的中央朝向上方突出而构成。上轴承保持部123的末端部的内径比上轴承部件15的最外端的外径小。也就是说,上轴承部件15通过上轴承保持部123而被限制向轴向上侧的移动。因此,上轴承部件15保持在上轴承保持部123。盖部122在上轴承保持部123的径向外侧具有朝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下方凹陷的凹部12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轴承保持部123从凹部124向轴向上方突出。另外,上轴承保持部123的突出方向、凹部124的凹陷方向并不限于上述。只要为上轴承保持部123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下方向的一侧突出,凹部124向上下方向的另一侧凹陷的结构即可。
下轴承保持部133通过底部132的中央朝向下方突出而构成。下轴承保持部133的末端部的内径比下轴承部件16的最外端的外径小。也就是说,通过下轴承保持部133,下轴承部件16向轴向下侧的移动被限制。因此,下轴承部件16被保持在下轴承保持部133。底部132在下轴承保持部133的径向外侧具有朝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上方凹陷的凹部134。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轴承保持部133从凹部134朝向轴向下方突出。即,下轴承保持部133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下方向的一侧突出,底部132在下轴承保持部133的径向外侧具有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下方向的另一侧凹陷的凹部134。另外,只要为下轴承保持部133向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下方向的一侧突出,而凹部134向上下方向的另一侧凹陷的结构即可。即,下轴承保持部133的突出方向和凹部134凹陷的方向并不限于上述方式。
图2是示出上垫圈17、下垫圈18的马达1的局部剖视放大图。轴21在转子保持架22与上轴承部件15之间保持有沿轴向延伸的上垫圈17。并且,轴21在转子保持架22与下轴承部件16之间保持有沿轴向延伸的下垫圈18。
转子保持架22具有从轴21侧向径向外侧扩展的转子盖部221、以及从转子盖部221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轴保持部2211。上垫圈17与转子盖部221的上表面接触,下垫圈18与转子盖部221的下表面接触。轴保持部2211从转子盖部221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保持部2211向轴向上侧突出。上垫圈17具有大内径部173和小内径部174。大内径部173覆盖轴保持部2211的径向外侧。并且在大内径部173与轴保持部2211之间存在有间隙。轴保持部2211由于翻边加工而精度低,因此优选上垫圈17与转子盖部221接触。小内径部174与轴21的外周面接触。大内径部173延伸到比轴保持部2211的上端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因此,小内径部174与轴保持部2211的上端面在轴向分离。即,位于轴保持部2211突出的一侧的上垫圈17或者下垫圈18具有覆盖轴保持部2211的径向外侧的大内径部173、以及与轴保持部2211的端面分离且与轴21的外周面接触的小内径部174。
在上垫圈17与上轴承部件15的下表面之间存在有大致圆环状的上滑动部件172。并且,在上垫圈17与上滑动部件172之间具有环状或者“C”字状的第一弹性部件171。通过轴21旋转,上垫圈17、上滑动部件172、第一弹性部件171与轴21一同旋转。在比上挡板1231的内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轴承部件15的下端面露出。由此,当轴21旋转时,上滑动部件172与上轴承部件15的下端面隔着间隙地对置的同时旋转。并且,在轴21朝向轴向上侧移动时,上滑动部件172与上轴承部件15的下端面摩擦的同时旋转。在此,也可在上滑动部件172与上轴承部件15之间还设有滑动部件,上滑动部件172与滑动部件摩擦的同时旋转。在轴21朝向轴向上侧移动时,第一弹性部件171由于被上滑动部件172与上垫圈17夹持而弹性收缩。由此,由于第一弹性部件171能够吸收来自外部的振动和冲击,因此能够提高马达1的耐冲击性和耐振动性。另外,上垫圈17具有弹性时,能够省略第一弹性部件171。并且,上垫圈17具有滑动连接性时,能够省略上滑动部件172。
在下垫圈18与下轴承部件16的上表面之间具有大致圆环状的下滑动部件182。并且,在下垫圈18与下滑动部件182之间存在有环状或者“C”字状的第二弹性部件181。通过轴21旋转,下垫圈18、下滑动部件182、第二弹性部件181与轴21一同旋转。在比下挡板1331的内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下轴承部件16的上端面露出。由此,当轴21旋转时,下滑动部件182在与下轴承部件16的上端面摩擦的同时旋转。也可在下滑动部件182与下轴承部件16之间还设置滑动部件,下滑动部件182在与滑动部件摩擦的同时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受到外部冲击的瞬间以外,下滑动部件182与下轴承部件16接触。此时,第二弹性部件181由于被下滑动部件182与下垫圈18夹持而弹性收缩。由此,下滑动部件182相对于下轴承部件16能够稳定施加负荷。并且,由于第二弹性部件181能够吸收来自外部的振动和冲击,因此能够提高马达1的耐冲击性和耐振动性。当下垫圈18具有弹性时,能够省略第二弹性部件181。并且,当下垫圈18具有滑动连接性时,能够省略下滑动部件182。下滑动部件182不需与下轴承部件16常时接触,也可以是当轴21向下方移动时与下轴承部件16接触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下轴承部件16被作为旋转体的轴21常时弹性地按压,因此轴承刚性变高。由此,马达1的耐冲击性和耐振动性提高。
图3为示出衬套31的马达1的局部剖视放大图。衬套3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且中央被轴21贯通的大致圆筒状。衬套31在轴向下端具有固定部311。固定部311在比下轴承保持部13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固定于机壳120。更具体地说,固定部311在与凹部134的上表面侧接触的状态下固定。即,固定部311固定在底部132。但是,固定部311也可固定于凹部134的下表面侧。固定方法为通过小螺钉紧固或铆接而固定的一般方法即可。并且,固定部311在比下挡板133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固定于底部13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挡板1331与固定部311分离配置,不相接触。
通过构成凹部134,底部132的周向、径向的面积惯性矩(断面二次モーメント)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比凹部134靠径向外侧的区域呈沿径向扩展的平面状,且宽度比凹部134的径向宽度大。因此,关于底部132的面积惯性矩,与比凹部134靠径向外侧的区域相比,凹部134的面积惯性矩高。也就是说,通过固定部311固定于凹部134,固定部311固定于底部132的强度变高。当马达1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由于定子32的自重,冲击传递到衬套31。被传递的冲击通过衬套31而传递到底部132。但是,如上述所示,固定部311与底部132间的固定强度变高,因此底部132不易变形。因此,下轴承保持部133不易变形。由此,下轴承部件16不易受保持精度的恶化等的影响。并且,由于在定子32产生的励磁振动通过衬套31而传递到底部132,因此难以传递到下轴承保持部133。由此,在定子32产生的励磁振动不易传递到下轴承部件16。
衬套31具有保持定子32的小径部312。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2的内周面压入固定于小径部312的外周面。衬套31从小径部312的轴向下侧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具有将小径部312与固定部311连接的连接部313。也就是说,固定部311能够位于比保持定子32的小径部3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连接部313具有支承电路板33的支承部3121。当马达1受到冲击时,由于定子32的自重,对衬套31施加的冲击负荷的作用点在小径部312。作用于小径部312的冲击负荷通过连接部313传递到固定部311。在此,理论上以作为固定部311的中央的中心轴线J1与包括固定有固定部311的凹部134的上表面且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面间的交点P为中心,产生中心轴线J1歪倒的方向的转矩。该转矩与在固定部311产生的力矩负荷的总和相抵消。也就是说,在固定部311产生的力矩负荷除以交点P与固定部311间的距离为在固定部311产生的负荷。通过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加长交点P与固定部311间的距离,因此能够使在固定部311产生的负荷变小。因此,底部132的变形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对下轴承保持部133的影响。并且,通过上述结构,衬套31的刚性变高,由于外部冲击而导致的衬套31的弹性变形变小。因此,电路板33的保持精度不易恶化。在电路板33安装有检测旋转部111的旋转位置的霍尔传感器。电路板33的保持精度恶化的话,则旋转部111的旋转精度也恶化。
小径部312的内周面的内径比下轴承部件16的最外端的外径小。由此,能够减小小径部312的外周面的外径。因此,当马达1受到外部冲击时,由于定子32的自重能够减小对衬套31施加的以交点P为中心的转矩。
固定部311的径向内侧的边缘3111位于比下轴承保持部133的径向外侧的边缘133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尽可能在径向外侧将固定部311固定在底部132。并且,万一马达1受到外部冲击,即使底部132发生弹性变形,下轴承保持部133也不易发生弹性变形。
凹部134的上端面具有大致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平面部1341。固定部311固定在比平面部1341的径向中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下挡板1331固定在比平面部1341的径向中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电路板33被容纳在机壳120,且位于转子磁铁23的轴向下侧。并且,电路板33具有在轴向与转子磁铁23对置的霍尔元件41。霍尔元件41在马达1的驱动过程中检测转子磁铁23的旋转位置。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23使用磁力小于钕磁铁的铁氧体磁铁。因此,霍尔元件41不易读取来自转子磁铁23的磁信号,导致转子磁铁23的旋转位置检测精度恶化。为了避免旋转位置检测精度恶化,需要尽量使霍尔元件41与转子磁铁23之间的距离靠近。
参照图1,线圈322的轴向下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3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因此,不用担心线圈322与电路板33接触,就能够使转子磁铁23靠近电路板33。由此,能够维持转子磁铁23的旋转位置检测精度。
并且,在图1中,转子磁铁23的轴向高度的中心比定子铁芯321的轴向高度的中心靠轴向上方。即,转子磁铁23的磁中心与定子铁芯321的磁中心相偏离,转子磁铁23的磁中心被拉向定子铁芯321的磁中心。因此,转子磁铁23被拉向电路板33侧。因此,能够使霍尔元件41与转子磁铁23的距离靠近,从而能够维持旋转位置检测精度。
并且,转子磁铁23的轴向下端位于比转子保持架22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因此,不用担心转子保持架22的轴向下端与电路板33接触,就能够使转子磁铁23靠近电路板33。其结果是,能够维持转子磁铁23的旋转位置检测精度。
在此,电路板33为单面封装基板。因此,相比于双面封装基板能够降低成本。并且,电路板33的封装面为朝向轴向下侧的面。并且,霍尔元件41的轴向上侧的面位于比电路板33的轴向上侧的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或者位于轴向上与电路板33的轴向上侧的面相同的高度。因此,不用担心转子磁铁23与霍尔元件41接触,就能够使转子磁铁23靠近电路板33。
在图2中,在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沿水平方向延伸时,在上轴承部件15的下表面与大致圆环状的上滑动部件172之间存在间隙。下轴承部件16的上表面与下滑动部件182接触。并且,上垫圈17及下垫圈18被压入到轴21。根据以上结构,即使处于上轴承部件15与下轴承部件16之间的部件的组装精度差,也能够防止上轴承部件15的下表面与上滑动部件172相干涉而产生轴损。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对转子磁铁23始终施加不远离电路板33侧的力,因此能够使下轴承部件16的上表面与大致圆环状的下滑动部件182接触。
因此,在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沿水平方向延伸时,在向轴21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轴21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叶轮20的方向移动。即,在能够忽略旋转部111的自身重量时,轴21能够只向轴向上侧移动。
在此,轴21的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叶轮20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比转子磁铁23与电路板33之间的距离小。因此,即使向轴21施加外力,转子磁铁23与电路板33之间的距离也能够维持得较小。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a的剖视图。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31a的形状以及衬套31a相对于机壳120a的固定方法不同。固定部311a从连接部312a向径向外侧延伸。衬套31a的外周面与下侧机壳13a的圆筒部131a接触。固定部311a在径向外端具有沿轴向突出的突出部311b。在马达1a中,上侧机壳12a的圆筒部121a的下端部固定在下侧机壳13a的圆筒部131a的上端部。通过该结构,构成机壳120a。此时,构成通过圆筒部121a与圆筒部131a从径向外侧覆盖转子保持架22的侧壁部1201a。也就是说,侧壁部1201a将盖部122a与底部132a连接。固定部311a从连接部312a向径向外侧延伸。固定部311a在径向外端具有沿轴向突出的突出部311b。突出部311b固定于侧壁部1201a。突出部311b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突出部311b的外周面垂直于中心轴线,且通过与圆筒部131a接触而能够减小衬套31a相对于圆筒部131a的垂直度。由此,能够减小定子321与转子磁铁23间的同轴度。
并且,下侧机壳13a在底部132a与圆筒部131a之间,具有从底部132a向轴向上方突出且与固定部311a的下表面接触的固定部座部132b。在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下侧机壳13a时,通过一系列的冲压工序形成固定部座部132b。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座部132b沿周向配置,但是也可为沿周向连续的环状。并且,固定部座部132b也可与下侧机壳13a由分体部件形成。通过固定部311a的下表面与固定部座部132b接触,衬套31a的轴向位置被确定。即,机壳120a在底部132a与侧壁部1201a之间具有从底部132a向轴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座部132b。固定部311a的下表面与固定部座部132b接触。因此,即使马达1a受到外部冲击,突出部311b相对于圆筒部131a的位置也不易移动。并且,在组装工序中,将衬套31a压入圆筒部131a并压入到固定部311a的下表面与固定部座部132b接触为止,从而衬套31a的轴向位置被确定。
(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例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b的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下挡板1331b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下挡板1331b具有挡板环状部1333与从挡板环状部1333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按压部1334。多个按压部1334的径向内端部与下轴承部件16b接触。下挡板1331b与衬套31b接触。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位于下挡板1331b上的与衬套31b接触的径向最内侧的部分为接触部1335。即,下挡板1331b具有接触部1335。下挡板1331b被衬套31b按压。此时,通过按压部1334的径向内端部,下轴承部件16b的外周面被按向下轴承保持部133b侧。即,具有弹性的下挡板1331b与衬套31b接触,且通过下挡板1331b的径向内端,下轴承部件16b的外周面被按向下轴承保持部133b侧。在比下挡板1331b的内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下轴承部件16b的上端面露出。并且,挡板环状部1333以朝向上方的力按压连接部313b。由于挡板环状部1333的径向外端位于比接触部133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刚性高。其结果是,挡板环状部1333能够以朝向上方的力而按压连接部313b。在图5中,挡板环状部1333与连接部313b的下表面接触,且位于固定部311c的径向内侧。这能够防止挡板将来自机壳的振动传递到轴承部件,且能够使轴承部件高寿命化。另外,接触部1335也可位于按压部1334。此时,挡板环状部1333的径向外端位于比接触部133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挡板环状部1333能够以朝向上方的力按压连接部313b。
在图5中,衬套31b与下侧机壳13b通过小螺钉而相固定。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是下挡板1331b存在于衬套31b与下侧机壳13b之间,且通过小螺钉贯通下挡板1331b而使下挡板1331b与衬套31b相固定。并且,下挡板1331b存在于衬套31b与下侧机壳13b之间。并且,下挡板1331b也可被衬套31b与下侧机壳13b夹持而固定。即,挡板环状部1333也可与固定部311c接触。至少,接触部1335位于比固定部311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或者与固定部在径向重叠,从而与衬套31b的下表面接触。
衬套31b具有将连接部313b的下表面与固定部311c的内周面相连的引导部314。至少引导部314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与下挡板1331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在图5中,引导部314的内周面呈朝向下方而扩径的锥状。此时,下挡板1331b也可不与衬套31b的连接部313b的下表面接触。此时,挡板环状部1333的径向外端与引导部314接触。另外,引导部314优选呈锥状。由此,将下挡板1331b以及衬套31b固定于下侧机壳13b时,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方式引导下挡板1331b的径向位置。
并且,引导部314也可呈直径比固定部311c的内周面的直径小的圆筒状。另外,也可以是引导部314具有铆接部,下挡板1331b与连接部313b的下表面接触而铆接固定。此时,引导部314能够降低下挡板1331b在径向上的松动。
马达1、1a、1b优选主要用于风扇和换气扇等送风机。图6是将马达1用于风扇时的剖视图。参照图6,转子保持架22的圆筒部222从转子盖部221的径向外端向轴向下方延伸。轴21比盖部122向轴向上方突出,且在末端具有叶轮安装部19。在叶轮安装部19固定有叶轮20。即,叶轮20在盖部122的轴向上侧固定于轴21。
若轴21旋转,则叶轮20随之一起旋转,从而产生从轴向下侧朝向轴向上侧的空气流。由此,伴随空气流的产生,叶轮20产生升力。其结果是,相对于轴21产生朝向轴向下侧的反力。由此,在叶轮20旋转时,轴21朝向轴向下侧被按压。其结果是,能够使霍尔元件41与转子磁铁23之间的距离靠近,从而能够维持旋转位置检测精度。
图7是使用马达1的风扇51的局部剖视图。风扇51具有基部511、柱部512以及本体部513。基部511为平板状,且支承柱部512及本体部513。柱部512为连接基部511与本体部513的柱状的部位。本体部513被支承于柱部512,并且具有前述的马达1、叶轮20、网罩201、摆头机构202及壳体部205。网罩201与柱部512连接。网罩201为覆盖叶轮20的笼子状或网状的部件。
在本体部513中,马达1的机壳120固定在网罩201。机壳120的盖部122具有第一螺钉125的安装孔127。通过被插入到安装孔127的螺钉125,机壳120的盖部122固定在网罩201,从而机壳120整体固定在网罩201。
但是,网罩201的直径比机壳120的直径大。在此,优选第一螺钉125的位置比转子保持架22的圆筒部222靠径向外侧。马达1由于经由网罩201被支承于基部511及柱部512,因此被施加大的荷载。因此,为了稳定地固定机壳120,第一螺钉125大多使用大型螺钉。通过将第一螺钉125配置于比转子保持架22的圆筒部2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使第一螺钉125为大型,由于第一螺钉125与转子保持架22的径向位置不重叠,因此第一螺钉125也不会划伤转子保持架22。
在机壳120的底部固定有摆头机构202。摆头机构202包括减速机构203。在轴21的后侧配置齿轮等输出传递机构,从而向减速机构203传递轴21的输出。摆头机构202通过被减速机构203减速的轴21的输出而运转。通过摆头机构202运转,本体部513相对于基部511在包括中心轴线的平面上旋转运动或往返运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马达1的旋转使风扇51摆头,因此能够比另外追加摆头用的马达时降低成本。
另外,摆头机构202的固定单元为第二螺钉126。在此,能够使摆头机构202固定用的第二螺钉126小于网罩201固定用的第一螺钉125。这是因为摆头机构202的外径比网罩201的外径小。因此,在将第二螺钉126设为小螺钉时,即使将第二螺钉126插入到底部132,向机壳120内突出的部分也小。因此,不会划伤机壳120内的马达部件。
在上侧机壳12的圆筒部121固定有螺栓棒42。风扇51的本体部513以螺栓棒42为中心摆头。并且,螺栓棒42的位置靠近包括马达1、摆头机构202及网罩201的结构的重心位置。因此,即使风扇51的本体部513摆头,螺栓棒42也能够稳定地支承马达1。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马达1中,上轴承部件15以及下轴承部件16的外周面也可呈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圆筒状。衬套31、31a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切削加工或者铸造而形成,但也可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底部132也可不具有凹部134,而呈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平面状。
并且,定子32即使不固定在衬套31、31a,也可以直接固定在机壳120。即,定子32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机壳120且位于转子磁铁23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可。
并且,如图8所示,上轴承部件15c及下轴承部件16c也可为球轴承。即使是球轴承,在马达1c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时向轴21c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轴21c也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叶轮20c的方向移动。参照图8,在向轴21c施加外力的情况下,预压弹簧161c作用于下轴承部件16c的内圈的轴向下端,从而轴21c向固定有叶轮20c的方向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出现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能够作为各种用途的马达而使用。

Claims (16)

1.一种风扇,其具有:
基部;以及
被支承于基部的本体部,
所述本体部具有:
马达;以及
叶轮,其固定在以所述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所述叶轮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而从所述马达的轴向下侧朝向轴向上侧产生空气流,
所述马达具有轴承、静止部以及包括所述轴的旋转部,
所述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旋转部具有:
转子保持架,其固定于所述轴,并呈朝向轴向下侧开口的有盖圆筒状;以及
转子磁铁,其固定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圆筒部的内侧,
所述静止部具有:
机壳,其具有:板状的盖部,该盖部在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轴向上方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贯通孔,且从所述贯通孔向径向外侧扩展;板状的底部,该底部在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轴向下方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贯通孔,且从所述贯通孔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侧壁部,该侧壁部将所述盖部与所述底部相连,且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转子保持架;
定子,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内侧;以及
电路板,其被容纳在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下侧,并具有霍尔元件,
所述风扇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分别配置于所述机壳的盖部侧和底部侧,
所述叶轮在所述盖部的轴向上侧固定于所述轴,
所述轴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所述叶轮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线圈,所述线圈的轴向下端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
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高度的中心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高度的中心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磁铁为铁氧体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的磁中心的轴向高度与所述转子磁铁的磁中心的轴向高度相偏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下端位于比所述转子保持架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的能够沿轴向仅朝固定有叶轮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比所述转子磁铁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为单面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的封装面为轴向下侧的面,所述霍尔元件的轴向上侧的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的轴向上侧的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或者处于轴向上与所述电路板的轴向上侧的面相同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为套筒轴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的轴向下端从所述机壳底部朝向轴向下方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的底部固定有摆头机构,所述摆头机构包括使马达的转速减速的减速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上侧机壳和下侧机壳,在所述上侧机壳的侧壁部固定有螺栓棒,风扇以螺栓棒为中心摆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盖部通过螺钉固定于网罩且具有包括所述叶轮的送风部,所述螺钉比所述侧壁部靠径向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摆头机构固定用的螺钉比网罩固定用的螺钉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钉的径向位置比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径向位置靠外侧。
CN201320487426.5U 2012-08-09 2013-08-09 风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530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7596 2012-08-09
JP2012177596 2012-08-09
JP2012-181945 2012-08-20
JP2012181945 2012-08-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53085U true CN203453085U (zh) 2014-02-26

Family

ID=5005151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8742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53085U (zh) 2012-08-09 2013-08-09 风扇
CN201310346653.0A Pending CN103580364A (zh) 2012-08-09 2013-08-09 马达
CN20132048696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66669U (zh) 2012-08-09 2013-08-09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6653.0A Pending CN103580364A (zh) 2012-08-09 2013-08-09 马达
CN20132048696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66669U (zh) 2012-08-09 2013-08-09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77410B2 (zh)
CN (3) CN2034530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4818A (zh) * 2015-06-10 2017-01-0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外转子式风扇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453085U (zh) * 2012-08-09 2014-02-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风扇
JP6323146B2 (ja) * 2014-04-26 2018-05-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機
JP2016200251A (ja) * 2015-04-14 2016-12-01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およびモータ
CN105896796B (zh) * 2016-04-22 2018-10-1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机罩组件、扇头组件及电风扇
FR3066623B1 (fr) * 2017-05-17 2022-12-16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n capteur optique et systeme d'assistance a la conduite associe
JP7152101B2 (ja) * 2018-03-29 2022-10-12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43106U (zh) * 1971-09-25 1973-06-04
JPS5594171U (zh) * 1978-12-20 1980-06-30
JPS55109367U (zh) * 1979-01-25 1980-07-31
JPH04325855A (ja) * 1991-04-24 1992-1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JPH05161326A (ja) * 1991-12-04 1993-06-25 Daikin Ind Ltd 直流ブラシレス電動機
JPH0690553A (ja) * 1992-09-08 1994-03-29 Hitachi Ltd アウタロータ形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3015644B2 (ja) * 1993-11-30 2000-03-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US5497040A (en) * 1993-11-30 1996-03-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Outer rotor type brusless DC motor
JP2000134896A (ja) * 1998-10-23 2000-05-12 Hitachi Taga Eng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2242873A (ja) * 2001-02-16 2002-08-28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空気調和機用排水ポンプ
DE60216736D1 (de) * 2001-03-28 2007-01-25 Mitsuba Corp Dynamo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einer feldsteuerspule
JP4079935B2 (ja) * 2004-11-26 2008-04-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201450393U (zh) * 2009-07-21 2010-05-05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轴的支承结构
KR101009205B1 (ko) * 2009-12-01 2011-01-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브러시리스 직류모터
CN102545458B (zh) * 2010-11-15 2014-12-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203453085U (zh) * 2012-08-09 2014-02-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风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4818A (zh) * 2015-06-10 2017-01-0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外转子式风扇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77410B2 (ja) 2018-02-14
CN103580364A (zh) 2014-02-12
JP2014060911A (ja) 2014-04-03
CN203466669U (zh) 201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53085U (zh) 风扇
US7285883B2 (en) Drive system for linear and rotary movements
US7880353B2 (en) Spindle motor having holding magnet preventing oil discharge
JP2013039011A (ja) モータ
US8780492B1 (en) Spindle motor having coupling member between base member and core and hard disk driv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1234532A (ja) 扁平形振動モータ
CN206894412U (zh) 一种外转子永磁伺服电机
CN202488250U (zh) 马达
US9047910B2 (en) Spindle motor and hard disk drive including the same
JP6341230B2 (ja) モータ
US8432077B2 (en) Bearing holder and spindle motor having the same
CN208767928U (zh) 一种小型盘式直驱电机
CN202833224U (zh) 离心风扇
EP2348616A3 (en) Spindle motor
CN201038928Y (zh) 微型马达的印刷电路板固定结构
CN100481675C (zh) 马达构造
CN210157010U (zh) 马达和机电设备
KR20140080839A (ko) 스핀들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하드 디스크 드라이브
JP3106772U (ja) コンピュータ放熱ファンに使用される動圧ベアリング式モータ構造
JP6263325B2 (ja) ディスク回転用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N207743780U (zh) 一种用于微型无刷马达的转子组件
CN2410810Y (zh) 一种新型的微型电机的心轴组件
JP2013005711A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KR20130061261A (ko) 스핀들 모터
KR101884801B1 (ko) 스핀들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