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33224U - 离心风扇 - Google Patents

离心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33224U
CN202833224U CN201220490279.2U CN201220490279U CN202833224U CN 202833224 U CN202833224 U CN 202833224U CN 201220490279 U CN201220490279 U CN 201220490279U CN 202833224 U CN202833224 U CN 2028332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over
side wall
wall portion
centrifugal cutt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902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田朋广
松本俊二
冈本法恭
长谷川朋广
广野祯一
原健志
坂口亮太
池上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2204902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332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332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3322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离心风扇具有马达部、叶轮以及外壳,所述马达部使旋转部以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叶轮与旋转部一同旋转,所述外壳容纳马达部以及叶轮且具有进风口和送风口,外壳具有外罩、侧壁部以及机壳,所述外罩在叶轮的上侧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径向外侧延展,所述侧壁部从径向外侧包围叶轮且具有送风口,所述机壳与侧壁部的下部连接且所述机壳支撑马达部,该离心风扇还具有借助侧壁部将外罩和机壳相互固定的固定部,侧壁部的上端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外罩的外围部以及与外罩在轴向接触的支撑部,支撑部具有通过粘结剂将外罩固定的粘结部。

Description

离心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的外壳结构。
背景技术
在风扇中,马达部的共振频率会随着旋转速度而发生变化。所谓共振为马达部内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在马达部产生振动。
并且,马达部的振动传递到支撑固定马达部的外壳。因此,若马达部的共振频率发生变化并与外壳的振动频率一致的话,外壳共振并产生共振杂音。
在日本特开2007-198203号公报中,通过在马达机身形成厚壁部,使驱动用马达的共振频率和工作状态的驱动用马达自身的振动频率不一致。但是,若在马达机身形成厚壁部,则难以实现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使在预定旋转速度不产生共振杂音并实现小型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风扇具有马达部、叶轮以及外壳,其中,所述马达部使旋转部以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叶轮与所述旋转部一同旋转,所述外壳容纳所述马达部以及所述叶轮并具有进风口和送风口,所述外壳具有外罩、侧壁部和机壳,所述外罩在所述叶轮的上侧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径向外侧延展,所述侧壁部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叶轮且具有送风口,所述机壳与所述侧壁部的下部连接并且所述机壳支撑所述马达部,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借助所述侧壁部将所述外罩和所述机壳相互固定的固定部,所述侧壁部的上端具有外围部和支撑部,所述外围部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外罩,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外罩在轴向接触,所述支撑部具有通过粘结剂将所述外罩固定的粘结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风扇,通过借助支撑部将外罩和机壳粘结固定,能够使外壳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由此,由于能够与马达部的共振频率相错开,所以能够降低共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罩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壁部以及机壳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罩和侧壁部被固定前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罩和侧壁部被固定后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罩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壁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定部被固定后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定部被固定后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风扇  1
叶轮  2
马达部  3
静止部  31
轴承部  311
套筒  3111
循环槽  31111
轴承机壳  3112
帽  3113
定子  312
线圈  3121
电路板  313
衬套  314
旋转部  32
轴  321
推力板  322
转子保持架  323
筒部  3231
盖部  3232
环状筒部  3233
磁铁  324
外壳  4
外罩  41
进风口  412
机壳  42
侧壁部  43
外围部  431
开口部  4311
支撑部  432
粘结部  4321
突出部  4322
送风口  44
固定部  5
上固定部  51
孔部  511
下固定部  52
凸部  521
螺纹槽  5211
扩大部  5212
螺丝  522
凸缘部  5221
密封间隙  6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部的在中心轴线方向的图1的左侧简称为“上侧”,将右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代表组装到实际设备中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平行于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作“轴向”,将垂直于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作“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1的剖视图。风扇1为离心风扇,例如可用于笔记本型个人电脑内的电子元件的冷却。风扇1包括叶轮2、马达部3以及外壳4。叶轮2从马达部3的旋转部32向径向外侧延伸。
叶轮2通过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来在轴向进风并向径向外侧送风。叶轮2为在马达部3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动叶片。在风扇1中,叶轮2借助马达部3与旋转部32一同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由此产生气流。
马达部3为外转子型。马达部3具有静止部31和旋转部32。静止部31具有轴承部311、定子312、电路板313和衬套314。
轴承部311配置在比定子31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轴承部311具有套筒3111、轴承机壳3112和帽3113。套筒311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套筒3111为金属烧结体。在套筒3111浸渍有润滑油。在套筒3111的外周面设有轴向延伸的多个压力调整用的循环槽31111。多个循环槽31111等间隔配置在周向。轴承机壳311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套筒3111通过粘结剂固定在轴承机壳3112的内周面。轴承机壳3112由金属形成。帽3113固定在轴承机壳3112的下端部。帽3113闭塞轴承机壳3112的下部。套筒3111也可通过粘结剂以外的方式固定,例如也可通过压入的方式而固定在轴承机壳3112的内周面。
衬套314为大致环状的部件。衬套314通过切削加工金属部件而形成。衬套314的内周面固定在轴承部311的外周面的下方。并且,衬套314的外周面固定在机壳42的孔中。
定子31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呈大致环状的部件。定子312具有:通过层压薄片状的硅钢板而形成的定子铁芯;和卷绕在定子铁芯上的多个线圈3121。线圈3121在径向与磁铁324对置。在定子312的下方配置电路板313。线圈3121的引出线与电路板313电连接。
设线圈3121的驱动相数为p,线圈3121的个数为s,磁铁324的极数为m,此时s/p=m/4成立。优选p=3、s=9、m=12。也就是三相驱动。
旋转部32具有轴321、推力板322、转子保持架323和磁铁324。轴32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配置。
转子保持架323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盖大致圆筒状。转子保持架323具有筒部3231和盖部3232。盖部3232从轴32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盖部3232的下表面为围绕轴321的大致环状的面。盖部3232的下表面与套筒3111的上表面以及轴承机壳3112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
推力板322具有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大致圆盘状的部位。推力板322固定在轴321的下端部。大致圆盘状的部位3221的上表面为包围轴321的大致环状的面。大致圆盘状的部位3221的上表面与套筒3111的下表面在轴向对置。
轴321构成为与转子保持架323为一体的部件。轴321以及转子保持架323通过切削加工金属部件而形成。也就是说,盖部3232与轴321连续。轴321也可由与转子保持架323分体的部件构成。此时,在盖部3232固定轴321的上端部。并且,在从盖部323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轴向下侧延伸的筒部3231的内周面固定磁铁324。
转子保持架323还具有从盖部3232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的大致环状的环状筒部3233。环状筒部3233位于比定子31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环状筒部3233的内周面与轴承机壳3112的上部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在环状筒部3233的内周面与轴承机壳3112之间构成密封间隙6。在密封间隙6存在有润滑油。
在轴321的外周面与套筒311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径向间隙。在径向间隙存在有润滑油。在径向间隙使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
在套筒3111的上表面与转子保持架323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一轴向间隙。在第一轴向间隙存在有润滑油。在第一轴向间隙使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
在套筒3111的下表面与推力板322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二轴向间隙。在第二轴向间隙存在有润滑油。在第二轴向间隙,使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第一轴向间隙和第二轴向间隙通过循环槽31111相连通。
在帽3113的上表面和推力板322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三轴向间隙。
在马达部3,构成一个由密封间隙6、第一轴向间隙、径向间隙、第二轴向间隙、第三轴向间隙以及循环槽31111相互连接而成的袋结构,在袋结构连续存在有润滑油。在袋结构中,只在密封间隙6形成润滑油的界面。
以下,使用图2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外壳4容纳叶轮2以及马达部3。外壳4具有外罩41、侧壁部43以及机壳42。外罩41为由金属形成的呈大致板状的部件。更详细地说,外罩41从中心轴线J1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向下方倾斜。换言之,外罩41和机壳42之间的轴向距离从中心轴线J1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缩小。外罩41位于马达部3以及叶轮2的上方。
外罩41具有一个上下贯通的进风口412。进风口412在轴向与叶轮2以及马达部3重叠。进风口412为大致圆形,并与中心轴线J1相交。进风口412的形状能够根据风扇1所要求的特性而进行变更,并不限定为圆形。并且,进风口412的中心也可相对于中心轴线J1而偏心。
机壳42为由金属成型的呈板状的部件。机壳42位于马达部3以及叶轮2的下方。侧壁部43由金属成型。侧壁部43覆盖叶轮2的侧方。机壳42和侧壁部43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具体地说,首先将机壳42的外缘部配置在侧壁部43的下方且比侧壁部43的径向厚度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之后,从机壳42的下方向上方,即向配置有侧壁部43的方向施加应力。通过此应力,侧壁部43向上方产生塑性变形,从而铆接固定。但是,机壳42和侧壁部43间的固定并不限定为铆接固定,也可为螺纹固定或焊接等。并且,机壳42以及侧壁部43也可由树脂成型。此时,机壳42以及侧壁部43也可由通过注塑成型而成的连续的树脂材料成型。另外,侧壁部43从中心轴线J1方向观察呈大致U字状,且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送风口44。
外罩41和机壳42借助侧壁部43被固定部5以及后述的粘结部4321固定。如图2以及图3所示,固定部5由位于外罩41的下端的上固定部51、位于侧壁部43的上端的下固定部52、以及具有径向延展的凸缘部5221的螺丝522构成。在图2以及图3中,上固定部51以及下固定部52在周向标示在4个部位,但也可设置在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以上部位。上固定部51和下固定部52在被固定前在轴向对置,在被固定后在径向对置。图4是外罩41和侧壁部43被固定前的放大立体图。也就是说,图4表示上固定部51和下固定部52被固定前的配置关系。图5是外罩41和侧壁部43被固定后的放大立体图。也就是说,图5表示上固定部51和下固定部52被固定后的配置关系。
图6以及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罩41以及侧壁部43的放大立体图。如图6所示,外罩41的上固定部51具有轴向贯通的孔部511。如图7所示,侧壁部43的下固定部52具有向轴向上方突出的凸部521。在凸部521的中心附近设置有螺纹槽5211。在孔部511被凸部521贯通的状态下,将螺丝522相对于凸部521的螺纹槽5211从上方插入,从而将外罩41和侧壁部43固定。
图8以及图9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定部的固定后的剖视图。通过将螺丝522相对于凸部521的螺纹槽5211从上方插入,螺丝522的凸缘部5221向下方按压外罩41的上表面。由此,外罩41和侧壁部43通过固定部5而螺纹固定。另外,固定部5并不限定为螺纹固定,也可为铆接固定、焊接等。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在凸部521贯通在孔部511中的状态下,铆接凸部521的上端,由此,凸部的上端在径向延展从而形成扩大部5212。扩大部5212将外罩41的上表面向下方按压。由此,外罩41和侧壁部43通过固定部5而铆接固定。也就是说,只要固定部5为通过扩大部5212向侧壁部43侧按压外罩41的结构,既可用螺丝522,也可使下固定部52的上端发生塑性变形而构成扩大部5212。
以下,使用图7对粘结部4321进行说明。侧壁部43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外罩41的外围部431;和与外罩41在轴向接触的支撑部432。支撑部432具有涂敷有粘结剂并用于将外罩41和侧壁部43固定的粘结部4321。
在此,对借助粘结部4321而将外罩41和侧壁部43固定的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在支撑部432上涂敷粘结剂。接下来,相对于支撑部432从上方放置外罩41。此时,涂敷在支撑部432上的粘结剂通过外罩41的载荷在周向以及径向延展。粘结剂如此延展后,支撑部432上涂敷有粘结剂的区域为粘结部4321。也就是说,粘结部4321由涂敷粘结剂的区域和涂敷了粘结剂后延展的区域构成。另外,通过外围部431,能够防止粘结剂向侧壁部43的径向外侧溢出。
如此,优选外罩41和侧壁部43借助固定部5以及粘结部4321而固定。与只采用固定部5的时候相比,通过在固定部5以外还采用粘结部4321,外罩41、机壳42以及侧壁部43的振动频率上升。换言之,外壳4的振动频率从低速旋转的频率区域上升到高速旋转的频率区域。因此,当外壳4的振动频率和马达部3的共振频率在低速旋转的频率区域一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粘结部4321,能够避免外壳4的振动频率与马达部3的共振频率一致。
优选粘结部4321在周向位于相邻的多个固定部5之间。由此,能够在周向平衡性良好地将外罩41和侧壁部43固定。详细地说,在马达施加有振动时,在外罩41和侧壁部43未通过固定部5以及粘结部4321固定的区域,外罩41和侧壁部43欲分离。此时产生的力矩载荷变小且变均匀。
作为变形例,粘结部4321以及固定部5的各周向位置也可相同。也就说是,如图7所示,通过固定部5而固定的部位以及通过粘结部4321而固定的部位的各周向位置也可相同。由此,在外罩41和侧壁部43的各固定部位能够使固定强度提高。
外围部431在配置有固定部5的周向位置具有开口部4311。支撑部432具有向外围部43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322。支撑部432的上表面和突出部4322的上表面为同一平面。涂敷在支撑部432上的粘结剂借助外罩41的载荷而在周向以及径向延展。因此,涂敷在支撑部432的粘结剂通过开口部4311而向比外围部431靠径向外侧,换言之向突出部4322的上表面延展。结果,不必花费用于调节粘结剂的涂敷量以使粘结剂不向侧壁部43的径向外侧溢出的时间,所以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其他变形例,粘结部4321也可位于支撑部432上的整体区域。由此,能够在周向平衡性良好地将外罩41和侧壁部43固定,并且能够在外罩41和侧壁部43的各固定部位提高固定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离心风扇也可搭载于电子设备以外的装置中。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离心风扇也可用于冷却以外的目的。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8)

1.一种离心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离心风扇具有:
马达部,其使旋转部以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叶轮,其与所述旋转部一同旋转;和
外壳,其容纳所述马达部以及所述叶轮,并具有进风口和送风口,
所述外壳具有:
外罩,其在所述叶轮的上侧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径向外侧延展;
侧壁部,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叶轮且具有送风口;和
机壳,其与所述侧壁部的下部连接,并且该机壳支撑所述马达部,
所述离心风扇还具有借助所述侧壁部将所述外罩和所述机壳相互固定的固定部,
所述侧壁部的上端具有:
外围部,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外罩;和
支撑部,其与所述外罩在轴向接触,
所述支撑部具有通过粘结剂将所述外罩固定的粘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
多个所述粘结部在周向位于相邻的多个所述固定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
所述粘结部和所述固定部的各周向位置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
所述粘结部位于周向整体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
所述外围部在配置有所述固定部的周向位置具有开口部,
所述支撑部具有比所述外围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为同一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
所述马达部具有与驱动相数相对应的多个线圈,
且所述旋转部具有与所述线圈在径向对置的磁铁,
设所述驱动相数为p,所述线圈的个数为s,所述磁铁的极数为m,
此时s/p=m/4成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
所述机壳为金属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扇,
所述外罩和所述机壳之间的轴向距离从所述中心轴线朝向所述侧壁部而逐渐缩小。
CN201220490279.2U 2012-09-24 2012-09-24 离心风扇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332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90279.2U CN202833224U (zh) 2012-09-24 2012-09-24 离心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90279.2U CN202833224U (zh) 2012-09-24 2012-09-24 离心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33224U true CN202833224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44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90279.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33224U (zh) 2012-09-24 2012-09-24 离心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332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5528A (zh) * 2013-07-18 2015-01-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10472813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风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5528A (zh) * 2013-07-18 2015-01-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10472813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风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26666U (zh) 风扇
CN203161570U (zh) 送风风扇
CN203453302U (zh)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CN202971229U (zh) 风扇
JP5170822B2 (ja) ロータホルダ、モータおよび送風ファン、並びに、ロータホルダの製造方法
US8568110B2 (en) Blower fa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3243143U (zh) 基底单元、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2104290B (zh)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62852B (zh) 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
CN204386935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103967809B (zh) 送风风扇
CN203118465U (zh) 主轴马达和盘驱动装置
CN204344491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JP2010025087A (ja) 軸流ファン
CN104728133A (zh) 风扇
CN103104510B (zh) 薄型风扇及其制造方法
CN202833224U (zh) 离心风扇
TWI479086B (zh) 散熱風扇及其扇輪
JP2010057300A (ja) モータ及びファン
CN203146365U (zh) 风扇
CN104100553A (zh) 风扇
KR101800260B1 (ko) 팬모터 조립체
US20140161653A1 (en) Cooling fan having bent bearing housing for retaining lubricant
CN107355392A (zh) 一种用于送风的电动式离心风机
CN203655708U (zh) 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