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43197U -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43197U
CN203243197U CN2013200865746U CN201320086574U CN203243197U CN 203243197 U CN203243197 U CN 203243197U CN 2013200865746 U CN2013200865746 U CN 2013200865746U CN 201320086574 U CN201320086574 U CN 201320086574U CN 203243197 U CN203243197 U CN 2032431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portion
protuberance
backstopping assembly
face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08657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伯信太郎
八幡笃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431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4319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009Turntables, hubs and motors for disk drives; Mounting of motors in the driv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5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bearing-shields or end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所述马达具有定子和转子。转子具有圆盘部、圆筒部以及止挡部件。止挡部件具有止挡部件突出部,且该止挡部件固定在圆筒部的内侧面。圆筒部具有圆筒部突出部。圆筒部突出部与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对置。在圆筒部和止挡部件之间存在有粘结剂。止挡部件的外侧面上端部和圆筒部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一锥形间隙。止挡部件突出部的外侧面下端部和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第二锥形间隙。在第一锥形间隙以及第二锥形间隙存在有粘结剂。定子具有环状面。环状面位于第二锥形间隙的下方。第二锥形间隙与环状面在轴向对置。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马达的止挡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硬盘驱动装置等盘驱动装置中搭载有使盘旋转的主轴马达(以下,称为马达)。盘驱动装置具有盘、机壳、定子、柔性印刷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机壳具有外罩部件和基底部等。 
近年来,盘驱动装置被要求更加薄型化以及小型化。特别是为了使在盘驱动装置中也属于小型类的2.5英寸7毫米厚的盘驱动装置更加薄型化,需要将机壳和配置在机壳内部的马达自身变薄。 
然而,若将马达自身变薄,则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产生的对马达驱动时的影响变大。特别是,由于冲击等而使转子以远离定子的方式在轴向活动的话,则轴承机构不能充分地对轴进行支撑。为此,需要在转子设置止挡(stopper)结构。但是,由于止挡结构,必须将马达的轴向尺寸变大,因此有可能妨碍马达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 
因此,需要实现马达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止挡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止挡结构导致马达的轴向尺寸变大,因此有可能妨碍马达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现马达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止挡结构。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是具有定子和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的转子的马达,所述转子包括:圆盘部;从所述圆盘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部;以及配置在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且固定在所述圆筒部的内侧面的筒状的止挡部件,所述圆筒部具有圆筒部突出部,该圆筒部突出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且与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所述止挡部件具有止挡部件突出 部,该止挡部件突出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圆筒部的内侧面对置,并且与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在轴向对置,在所述圆筒部和所述止挡部件之间存在有粘结剂,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上端部和与其在径向对置的所述圆筒部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径向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上方而扩大的第一锥形间隙,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的外侧面下端部和与其在径向对置的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径向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下方而扩大的第二锥形间隙,在所述第一锥形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锥形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存在有所述粘结剂,所述定子具有沿径向扩展的环状面,所述环状面位于所述第二锥形间隙的下方,该第二锥形间隙与所述环状面在轴向对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上端部在径向对置的所述圆筒部突出部的内周面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包括:第一倾斜部,其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以及第二倾斜部,其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角度比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角度大。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锥形间隙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突出部的与所述止挡部件对置的端部具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的末端具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该倾斜面或者弯曲面与所述中心轴线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大。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平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筒部突出部与所述圆筒部的内侧面连接的部位,配置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 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的与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该倾斜面或者弯曲面与所述中心轴线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大。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平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具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该倾斜面或者弯曲面与所述中心轴线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小。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和轴向上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与所述圆盘部平行。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具有与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平行的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形间隙在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所述第一锥形间隙在轴向的截面面积大。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与所述圆盘部形成为一体。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在所述圆盘部。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项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支撑所述转子的轴承机构,所述止挡部件的内侧面位于比所述轴承机构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十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的一部分与所述轴承机构在径向对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十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轴承机构在轴向对 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部具有至少一个贯通孔或者凹部,所述圆筒部具有与所述贯通孔对应的凸部,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或者所述凹部。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或者所述凹部,所述圆筒部通过压入、铆接、粘结以及焊接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方法固定在所述圆盘部。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盘驱动装置,其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至第二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马达;至少一枚盘,其安装于所述转子;和容纳所述马达以及所述盘的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第一方面,即使在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导致转子在轴向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转子沿轴向远离静止部。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止挡部件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止挡部件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止挡部件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止挡部件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在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1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轴马达1简称为马达1。马达1用于2.5英寸7毫米厚以下,以及2.5 英寸5毫米厚以下的盘驱动装置(例如,硬盘驱动装置)等。盘驱动装置具有马达1、壳体、至少一枚盘、存取部、以及连接器等。盘安装于马达1。执行器(省略图示)具有头(省略图示)、臂(省略图示)、以及头移动结构(省略图示)。头靠近盘从而进行信息的读出以及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臂支撑头。通过臂的移动,头移动机构使头相对于盘相对地移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头在接近旋转的盘的状态下访问盘的所需的位置。基底部与外罩部件一起构成壳体的一部分。机壳在内部具有马达1、盘、以及存取部等。 
如图1所示,马达1为外转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为具有U相、V相以及W相这三个相的三相马达。马达1具有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2、为旋转组装体的转子3以及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为“轴承机构4”)。转子3借助轴承机构4被支撑为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以马达1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 
静止部2具有基底部21、环状的定子部22以及配线基板14。孔部210配置在基底部21且沿轴向贯通基底部21。大致圆筒状的衬套42插入于孔部210中。衬套42例如通过压入、粘结、焊接等方式相对于孔部210固定。 
定子部22具有定子铁芯221和线圈222。线圈222配置于定子铁芯221。在定子部22中,从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线圈222引出的多个引出线50分别与配线基板14电连接。各引出线50例如通过锡焊而与配线基板14连接。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引出线50为3个。 
列举柔性印刷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作为配线基板14优选的一个例子。配线基板14配置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配线基板14的一部分既可与基底部21的下表面接触也可不与基底部21的下表面接触。 
定子铁芯221是例如通过对沿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进行冲裁加工而获得的。定子铁芯221具有铁芯背部(省略图示)和多个齿(省略图示)。铁芯背部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呈环状。定子铁芯221通过压入或者铆接等方式固定在衬套42的外侧面。衬套42的外侧面与定子铁芯221的铁芯背部的内侧面和径向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 
齿从铁芯背部的外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齿具有绕组部和末端部。通过在绕组部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222。末端部从绕组部的外缘部朝向周向两侧扩展。 
如图1所示,转子3包括转子磁铁321、圆盘部311、延伸部3111、圆筒部312、 环状的盘载置部313、轴314、以及止挡部件315。圆盘部311为呈薄板状的大致圆盘状的部件。延伸部3111从圆盘部311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盘载置部313从延伸部3111的下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盘载置于盘载置部313上。转子磁铁32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呈大致环状。转子磁铁321配置在延伸部3111的内侧。盘载置部313位于转子磁铁321的下部的径向外侧。转子磁铁321配置在定子部22的径向外侧。在马达1驱动时,在转子磁铁321和定子部22之间产生转矩。轴314为呈大致圆柱状或者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轴314被固定于圆盘部311。在转子3旋转时,轴314也绕中心轴线J1旋转。止挡部件315为呈大致筒状的部件。止挡部件315配置在圆筒部312的径向内侧。 
如图1所示,轴承机构4为流体动压轴承,且具有润滑油、套筒41、以及衬套42。套筒41为呈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套筒41例如为烧结金属粉末而形成的烧结金属。套筒41具有沿上下方向连通套筒41的连通孔411。润滑油含浸于套筒41。如上所述,衬套42呈大致圆筒形状。套筒41贯穿插入于衬套42的贯通孔。衬套42的内侧面支撑套筒41。呈大致环状的环状面423配置在衬套42的轴向上端部。换言之,静止部2具有沿径向扩展的环状面423。在衬套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具有沿轴向延伸且与定子铁芯221在径向对置的筒状侧部。在筒状侧部的轴向上端部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凸缘部与定子铁芯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由此,定子铁芯相对于衬套42的轴向的位置被规定。当转子3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时,套筒41借助润滑油将轴314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套筒41既可为不锈钢系金属也可为铜系金属。另外,不特别限定轴承机构4的种类,也可使用球轴承或者滑动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 
如图1所示,基底部21具有孔部210以及第一凹部212。第一凹部212配置在孔部210的周围。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凹部212以中心轴J1为中心呈大致圆环状。第一凹部212为在基底部21的上表面朝向基底部21的下表面侧凹陷的部位。绝缘板80配置在第一凹部212内。绝缘板80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呈大致环状。绝缘板80与线圈222在轴向对置。绝缘板80与第一凹部212的径向外侧的侧面对置。由此,绝缘板80被定位在第一凹部212内。由此,即使线圈222与基底部21接触,也能够绝缘。另外,多个绝缘板80也可以在周向并排配置且与线圈222在轴向对置。此时,在俯视观察时,多个绝缘板80的各形状也可为矩形或者三角形等多边形、或者圆形、椭圆形、扇形等各种形状,不特别限定绝缘板80的形状。并且,绝缘板80既可借助 胶黏剂或者粘结剂固定在基底部21,也可不使用这些而配置在第一凹部212内。 
第二凹部213在第一凹部212的径向外侧沿第一凹部212配置。第二凹部213为在基底部21的上表面朝向基底部21的下表面侧(轴向下侧)凹陷的部位。第二凹部213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呈大致环状。 
在第一凹部212内配置至少一个贯通孔2121。贯通孔2121从基底部21的上表面侧朝向基底部21的下表面侧贯通。 
第一凹部212的底部以及第二凹部213的底部比基底部21的下表面朝向轴向下侧突出。第二凹部213的底部位于比第一凹部212的底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换言之,第一凹部212的底部比第二凹部213的底部朝向轴向下侧突出。第一凹部212的底部以及第二凹部213的底部分别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呈大致圆环状。平面S配置在第一凹部212以及第二凹部213的轴向下侧的下表面。下侧倾斜面2151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配置在第二凹部213的径向外侧。 
如图1所示,配线基板14配置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配线基板14借助胶黏剂或者粘结剂固定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配线基板14的一部分配置在平面S上。配线基板14的端部与第一凹部212的底部在径向对置。配线基板14在轴向抵接于第一凹部212的底部的一部分和第二凹部213的底部。配线基板14通过平面S上而被引向径向外侧并延伸到基底部21的下表面。 
引出线50从线圈222引出。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马达1为三相马达。因此,引出线50分别从U相、V相、以及W相各引出一个。各引出线50以在各贯通孔2121分别穿过一个的方式从基底部21的上表面侧引出到下表面侧。引出线50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侧延伸并绕回到下侧倾斜面2151所在的位置。在下侧倾斜面2151所在的位置,引出线50与配线基板14电连接。引出线50例如通过锡焊(有铅焊锡、无铅焊锡)等与配线基板14连接。通过锡焊形成固定部501。下侧倾斜面2151位于比第一凹部212的底部以及第二凹部213的底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因此,引出线50在下侧倾斜面2151所在的位置与配线基板14连接时,固定部501位于比第一凹部212的底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因此,马达1的厚度能够收在基底部21的厚度内。 
基底部2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材料覆盖。引出线50借助树脂材料固定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上。各贯通孔2121内也由树脂材料封闭。由此,通过各贯通孔2121的引出线50固定在各贯通孔2121内。由此,即使从外部对马达1施加冲击, 也能够抑制各引出线50从配线基板14上或者平面S上偏离。并且,由于各贯通孔2121被树脂材料封闭,因此能够抑制灰尘等从外部进入到马达1的内部。 
基底部21通过包括冲压加工的工序而形成。首先准备作为原料的钢板。钢板呈大致板状。作为毛坯部件的钢板配置在模具内。对毛坯部件进行一系列的冲压加工。由此,包括孔部210、第一凹部212、第二凹部213等的基底部21的半成品被成型。 
接下来,对半成品的基底部21进行切削加工或者磨削加工。由此,能够在抑制刚性下降的同时使第一凹部212的底部以及第二凹部213的底部变薄。因此能够使包括马达1的盘驱动装置的厚度变薄。 
另外,切削加工或者磨削加工既可在基底部21位于模具内的状态下进行,也可在将半成品从模具中取出后进行。并且,也可对基底部21的上表面整体、下表面整体、第一凹部212、第二凹部213、孔部210的周缘部等进行切削加工或者磨削加工。 
并且,在冲压加工后的基底部21中,由于模具对毛坯部件进行冲裁,因而在孔部210的周缘部和贯通孔2121的端部、基底部21的外周缘等形成毛边或塌边。在模具的冲裁方向一侧形成塌边,在冲裁方向另一侧形成毛边。特别是,也可对由于冲压加工而形成的毛边进行切削加工或者磨削加工。通过借助切削加工除去毛边,孔部210的周缘部和贯通孔2121的端部等变得平滑,由此在组装基底部21时等,能够在不损伤定子部22等部件的情况下进行安装。并且,由于进行了冲压加工,因而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侧,在孔部210的周缘部形成塌边。 
并且,也可对进行切削加工或者磨削加工后的基底部21进一步进行冲压加工。 
并且,对冲压加工以及切削加工、磨削加工后的基底部21还实施镀膜加工。镀膜例如使用镍系的镀膜。实施了镀膜加工后,所镀的薄膜覆盖基底部21整体。所镀薄膜的厚度例如为2至10微米。因此,抑制了由于轴承机构4的润滑油和外部环境等导致的对基底部21的腐蚀。 
图2是表示止挡部件315附近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所示,圆筒部312从圆盘部311朝向轴向下侧延伸。圆筒部312具有圆筒部突出部3121。圆筒部突出部3121从圆筒部312的内侧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且与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另外,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圆筒部312与圆盘部311形成为一体。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为本实施方式。例如,圆筒部312和圆盘部311也可为分体的部件。 
在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内周面形成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I1。倾斜 面I1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倾斜面I1具有第一倾斜部I11和第二倾斜部I12。第一倾斜部I11位于比第二倾斜部I12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第二倾斜部I12的相对于中心轴线J1的倾斜度比第一倾斜部I11的相对于中心轴线J1的倾斜度大。即,第二倾斜部I12的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角度比第一倾斜部I11的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角度大。 
另外,第一倾斜部I11以及第二倾斜部I12也可分别为弯曲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倾斜部I11以及第二倾斜部I12分别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的间隔也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 
圆筒部突出部3121具有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面S1。面S1与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另外,面S1优选为平面。但是,面S1也可为具有凹凸或者弯曲面等的面。 
在面S1的轴向下侧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I2。倾斜面I2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倾斜面I2与面S1连接。另外,倾斜面I2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的弯曲面。换言之,在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与止挡部件315对置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 
圆筒部突出部3121具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2。面S2配置在比倾斜面I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面S2与倾斜面I2连接。面S2优选为平面。然而,面S2也可具有凹凸或者弯曲面等。 
并且,圆筒部312具有面S3。面S3配置在比面S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面S3与中心轴线J1大致平行且与面S2连接。面S3优选为平面。但是,面S3也可具有凹凸或者弯曲面等。在面S2与面S3连接的部位,形成有槽部gr。槽部gr比面S3向径向外侧凹陷。 
圆筒部312的末端部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I3。倾斜面I3与中心轴线J1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倾斜面I3与面S3连接。另外,倾斜面I3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的弯曲面。 
在圆筒部312的下端部配置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4。面S4配置在比面S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面S4与止挡部件315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大致位于同一个面。面S4与衬套42在轴向对置。换言之,面S4与静止部2的环状面423在轴向对置。 面S4也可位于比止挡部件315的轴向下侧的端部靠轴向下侧或者靠轴向上侧的位置。面S4优选为平面。但是,面S4也可具有凹凸或者弯曲面。 
在圆筒部312的下端部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倾斜面I4。倾斜面I4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倾斜面I4与中心轴线J1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倾斜面I4与面S4连接。倾斜面I4与圆筒部312的外侧面连接。另外,倾斜面I4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的弯曲面。 
止挡部件315配置在圆筒部312的径向内侧。止挡部件315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与圆筒部312的内侧面在径向对置。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与圆筒突出部3121在轴向对置。在图2中,圆筒部突出部3121配置在比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在止挡部件315的上端部配置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S1。面SS1的至少一部分与套筒41在轴向对置。止挡部件315的内周面位于比轴承机构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止挡部件315与轴承机构4在轴向重叠。另外,在本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轴承机构4为套筒41。由此,即使在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导致转子3在轴向移动的情况下,面SS1与套筒41抵接,抑制了转子3沿轴向远离静止部2。面SS1优选为平面。但是,面SS1也可具有凹凸或者弯曲面等。 
套筒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圆筒部312间的径向间隔比套筒41和与套筒41对置的面SS1之间的轴向间隔大。并且,在套筒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面SS1间的轴向间隙,配置有轴向间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大的锥形间隙。 
在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上端部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内侧面对置的部位形成有面R1。在该实施方式中,面R1为弯曲面。弯曲面R1与中心轴线J1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另外,面R1也可为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 
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上端部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内周面在径向对置。第一锥形间隙G1为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上端部同与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上端部对置的圆筒部突出部3121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第一锥形间隙G1的径向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上方而扩大。更详细地说,在第一锥形间隙G1中,随着朝向轴向上侧,止挡部件315外侧面上端部和为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弯曲面间的间隔逐渐变大。 
在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配置有面SS2。面SS2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面S1 大致平行。面SS2与中心轴线J1大致平行。面SS2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面S1在径向对置。由此,止挡部件315相对于圆筒部312被定位。 
在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的轴向上端部配置有面SS3。面SS3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面SS3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面S2大致平行。面SS3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面S2在轴向对置。通过面SS3与面S2在轴向接触,止挡部件315相对于圆筒部312在轴向被定位。面SS2与面SS3连接的部位同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倾斜面I2分别在径向以及轴向对置。面SS2与面SS3连接的部位为弯曲面。 
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还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R2。倾斜面R2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倾斜面R2配置在比面SS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倾斜面R2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槽部gr至少在径向对置。倾斜面R2的轴向长度比槽部gr的轴向长度小。另外,倾斜面R2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的弯曲面。 
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大致平行的面SS4。面SS4与圆筒部312的面S3在径向对置。面SS4与面S3大致平行。面SS4配置在比倾斜面R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面SS4与倾斜部R2连接。面SS4优选为平面。然而,面SS4也可具有凹凸或者弯曲面等。 
面SS4与倾斜面R2连接的部位同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槽部gr在径向对置。面SS4与倾斜面R2连接的部位位于比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槽部gr与面S3连接的部位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另外,也可通过面SS4与面S3在径向接触而使止挡部件315相对于圆筒部312在径向定位。 
在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的轴向下侧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R3。倾斜面R3配置在比面SS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倾斜面R3与面SS4连接。倾斜面R3与中心轴线J1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止挡部件315的倾斜面R3与圆筒部312的倾斜面I3在径向对置。另外,倾斜面R3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的弯曲面。 
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的外侧面下端部隔着第二锥形间隙G2与圆筒部312的内周面在径向对置。在第二锥形间隙G2中,随着朝向轴向下方径向间隙扩大。更详细地说,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的倾斜面R3与圆筒部312的倾斜面I3间的间隙处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第二锥形间隙G2与衬套42在轴向对置。换 言之,第二锥形间隙G2与静止部2的环状面423在轴向对置。如图2所示,环状面423位于第二锥形间隙G2的下方。 
在止挡部件315的下端部配置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S5。面SS5与静止部2的环状面423在轴向对置。止挡部件315的面SS5与圆筒部312的面S4大致位于同一个面。在面SS5涂覆有防油剂。 
在止挡部件315下端部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R4。倾斜面R4配置在比面SS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倾斜面R4与面SS5连接。倾斜面R4与止挡部件315的内侧面连接。倾斜面R4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倾斜面R4与衬套42在轴向对置。换言之,倾斜面R4与静止部2的环状面423在轴向对置。倾斜面R4与套筒41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 
止挡部件315的内侧面与套筒41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止挡部件315的内侧面与套筒41的外侧面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更加详细地说,在止挡部件315的内侧面与套筒41的外周面以及套筒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之间,配置有随着朝向轴向下侧径向间隔逐渐变大的锥形间隙。润滑油的界面配置在套筒41的外周面和止挡部件315的内侧面之间。在套筒41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涂覆有防油剂。润滑油的界面位于比套筒41的外侧面中涂覆防油剂的部位靠轴向上侧的位置。止挡部件315隔着润滑油与套筒41在径向对置。因此在施加了来自外部的冲击等的情况下,抑制了止挡部件315与套筒41直接接触而损伤的情况。并且,通过在套筒41和止挡部件315之间配置锥形间隙,能够抑制粉尘等通过配置在套筒41的外周面和止挡部件315的内侧面间的空间而进入到套筒41的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且,由于润滑油的界面配置在设置于套筒41和止挡部件315之间的锥形间隙,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从轴向下侧观察转子3时,作业员能够目视确定润滑油的界面。因此,利用该润滑油的界面,作业员能够用工具和装置等确认轴承机构4内是否填充有适量的润滑油。另外,即使不依靠作业员,也可借助自动化装置等,利用该润滑油的界面来确认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的填充量。 
在圆筒部312和止挡部件315之间存在有粘结剂A。在第一锥形间隙G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在第二锥形间隙G2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存在有粘结剂A。轴向上侧的粘结剂A的界面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锥形间隙G1内。在第一锥形间隙G1内,粘结剂A与倾斜面I1的一部分接触。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粘结剂A与第一倾斜部I11 以及第二倾斜部I12接触。即,粘结剂A的一部分配置在比第一锥形间隙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在第一锥形间隙G1中,粘结剂A的界面位于比第二倾斜部I12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且,位于轴向下侧的粘结剂A的界面配置在第二锥形间隙G2内。另外,在第一锥形间隙G1中,粘结剂A的界面也可配置在第二倾斜部I12上或者比第二倾斜部I1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粘结剂A涂覆在圆筒部312或者止挡部件315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然后,止挡部件315与圆筒部312相对地靠近,止挡部件315的至少一部分与圆筒部312接触。其结果是,止挡部件315固定在圆筒部312。另外,止挡部件315也可通过粘结、焊接、压入、铆接等其他方法固定在圆筒部312。 
如上所述,粘结剂A存在于圆筒部312和止挡部件315之间。因此,当止挡部件315靠近圆筒部312时,粘结剂A的至少一部分在圆筒部312和止挡部件315间的间隙分别朝向轴向上侧以及轴向下侧移动。第一锥形间隙G1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扩展。由此,粘结剂A的界面位于第一锥形间隙G1内。 
并且,在圆筒部突出部3121配置有倾斜面I1。因此,即使在粘结剂A从第一锥形间隙G1漏出的情况下,粘结剂A的界面也以沿倾斜面I1的方式配置。即,粘结剂A与套筒41在径向对置。由此,粘结剂A封闭套筒41、在圆盘部311和套筒41间的轴向间隙形成的锥形密封、形成在套筒41和止挡部件315间的轴向间隙的锥形密封等。其结果是,即使润滑油从套筒41等泄漏,润滑油也存留在各锥形密封的至少一个中,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向定子侧泄漏。 
并且,第二锥形间隙G2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扩展。因此,即使在止挡部件315靠近圆筒部312、粘结剂A在圆筒部312和止挡部件315间的间隙朝向轴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粘结剂A从第二锥形间隙G2漏出。 
并且,如图2所示,在轴向,第二锥形间隙G2的截面面积比第一锥形间隙G1的截面面积大。在组装马达1时,作业员能够容易地确认粘结剂A的界面是否位于第二锥形间隙G2内。另外,优选粘结剂A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荧光。此时,作业员能够通过目视容易地确认粘结剂A的界面。并且,若不通过作业员的目视来确认粘结剂A的界面,也可使用利用装置来识别等方法。 
图3为表示止挡部件315附近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与图2所示的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结构不同。在图3中,圆 筒部312具有圆筒部突出部3121A。在圆筒部312的内侧面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I1A。倾斜面I1A构成圆筒部突出部312A的一部分。倾斜面I1A具有第一倾斜部I11A和第二倾斜部I12A。 
第一倾斜部部I11A从圆板部311的下端沿圆筒部312的内侧面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第一倾斜部I11A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第二倾斜部I12A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第二倾斜部I12A配置在比止挡部件315的倾斜面R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第一倾斜部I11A与第二倾斜部I12A连接。第一倾斜部I11A与第二倾斜部I12A连接的部位位于比倾斜面R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且与止挡部件315的面SS2在径向对置。因此,在第一锥形间隙G1中,粘结剂A的界面配置在比止挡部件315的倾斜部R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因此,粘结剂A容易存留在第一锥形间隙G1内,从而能够抑制粘结剂A附着在套筒41等其他部件。 
另外,也可以是倾斜面I1A的至少一部分为弯曲面。此时,也可以是第一倾斜部I11A以及第二倾斜部I12A中的至少一方为弯曲面。 
图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止挡部件315附近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在图4中,与上述实施例等不同,圆筒部突出部3121B不具有平面S1、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在图4中,圆筒部突出部3121B具有倾斜部I1B。倾斜部I1B从圆盘部311沿圆筒部312的内侧面朝向轴向下侧延伸。倾斜部I1B与面S2连接。倾斜部I1B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 
另外,也可以是倾斜部I1B的至少一部分为平坦的部位。并且,也可以是倾斜部I1B的至少一部分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的部位。 
倾斜部I1B与止挡部件315的面R1隔着间隙在径向对置。倾斜部I1B与面SS2隔着间隙在径向对置。圆筒部312的倾斜部I1B隔着第一锥形间隙G1与包括止挡部件315的面R1以及面SS2的止挡部件315外侧面对置。 
并且,如图4所示,止挡部件315的面SS4与圆筒部312的面S3在径向抵接。因此,止挡部件315相对于圆筒部312在径向被定位。止挡部件315的面SS3与圆筒部312的面S2在轴向抵接。因此,止挡部件315相对于圆筒部312在轴向被定位。 
另外,倾斜部I1B也可为弯曲面。即,倾斜部I1B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的弯曲面。并且,倾斜部I1B也可为朝向径向外 侧凹陷的弯曲面。 
在止挡部件315与圆筒部312之间存在有粘结剂A。粘结剂A的界面的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倾斜部I1B上。并且,粘结剂A的界面的一部分也可配置在倾斜部I1B与止挡部件315的面R1之间,或者,也可配置在倾斜部I1B和止挡部件315的面SS2之间。 
图5为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其他变形例的止挡部件315C的局部剖视图。在图5中,圆筒部312C与圆盘部311为分体的部件。在圆盘部311的下表面配置有朝向轴向上侧凹陷的至少一个凹部3112。在圆筒部312C的轴向上端部,形成有与圆盘部311的凹部的形状对应的凸部3122。圆筒部312C的凸部3122嵌入圆盘部311的凹部3112。凸部3122的径向宽度比凹部3112的径向宽度大。因此,圆筒部312C的凸部3122通过压入而固定在圆盘部311的凹部3112。 
另外,凸部3122的径向宽度也可与凹部3112的径向宽度相同或者比凹部3112的径向宽度小。此时,优选圆筒部312C通过粘结剂A的涂覆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圆盘部311。 
圆筒部突出部3121C形成在圆筒部312C的轴向下端部。圆筒部突出部3121C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且与止挡部件315C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圆筒部突出部3121C具有面S1C。面S1C配置在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轴向下端部。面S1C为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圆筒部突出部3121C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I1C。倾斜面I1C与轴向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小。倾斜面I1C与面S1C连接。倾斜面I1C配置在比面S1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另外,倾斜面I1C也可为弯曲面。即,倾斜面I1C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小的弯曲面。此时,倾斜面I1C也可为朝向径向外侧凹陷或者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形状。 
圆筒部突出部3121C具有与中心轴线J1大致平行的面S2C。面S2C与止挡部件315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面S2C与倾斜面I3C连接。面S2C与倾斜面I1C连接。面S2C配置在比倾斜面I1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面S2C优选为平面。面S2不必一定为平面,也可配置有凹凸或者弯曲的部位。 
圆筒部突出部3121C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I3C。倾斜面I3C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倾斜面I3C与止挡部件315 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倾斜面I3C与面S2C连接。倾斜面I3C配置在比面S2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倾斜面I3C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的弯曲面。 
圆筒部突出部3121C具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3C。面S3C配置在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轴向上端部。面S3C与倾斜面I3C连接。面S3C与面S1C大致平行。在面S3C与圆筒部312C的内侧面连接的部位,配置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槽部grc。 
在止挡部件315C的轴向下端部具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S1C。面SS1C与圆筒部312C的面S1C大致位于同一个面。在面SS1C以及面S1C涂覆有防油剂。另外,防油剂涂覆在面SS1C和面S1C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即可,也可只涂覆在面SS1C,或者也可以只涂覆在面S1C。面SS1C与衬套42在轴向对置。即,面SS1C与静止部2的环状面423在轴向对置。 
另外,面SS1C与圆筒部312C的面S1C不必一定位于同一个面。面SS1C也可配置在比圆筒部312C的面S1C靠轴向上侧或者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止挡部件315C的下端部具有弯曲部R1C。弯曲部R1C配置在止挡部件315C的下端部的外侧面。弯曲部R1C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弯曲部R1C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倾斜面I1C在径向对置。 
另外,弯曲部R1C也可为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面R1C和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 
止挡部件315C具有与中心轴线J1大致平行的面SS2C。面SS2C配置在比面SS1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面SS2C与弯曲部R1C连接。面SS2C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面S2C在径向对置。止挡部件315的面SS2C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的面S2C在径向对置。在如图5所示的例子中,面SS2C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面S2C接触。由此,止挡部件315C相对于圆筒部312C在径向被定位。 
在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的轴向下端部具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S3C。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的轴向下端部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轴向上端部在轴向对置。更详细地说,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的面SS3C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面S3C在轴向对置。在图5的变形例中,面SS3C与面S3C在轴向接触。因此,止挡部件 315C相对于圆筒部312C在轴向被定位。面SS3C与面SS2C连接。 
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部R2C。倾斜部R2C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倾斜部R2C与圆筒部312C的槽部grc至少在径向对置。 
另外,倾斜部R2C也可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的弯曲面。 
面SS3C与倾斜部R2C连接的部位配置在比圆筒部312C的内侧面与槽部grc的端部连接的部位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具有与中心轴线J1大致平行的面SS4C。面SS4C配置在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面SS4C与圆筒部312C的内侧面在径向对置。面SS4C与倾斜部R2C连接的部位同圆筒部312C的槽部grc在径向对置。 
另外,面SS4C优选为平面,但是不必一定为平面,也可为凹凸或者弯曲的部位。面SS4C也可与圆筒部312C的内侧面抵接。由此,止挡部件315C也能够相对于圆筒部312C在径向定位。 
在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的轴向上端部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部R3C。倾斜部R3C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小。倾斜部R3C配置在比面SS4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倾斜部R3C与圆筒部312C的内侧面在径向对置。并且,倾斜部R3C也可为弯曲面。并且,倾斜部R3C也可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至少两个倾斜部。 
止挡部件315C具有与圆盘部311大致平行的面SS5C。面SS5C与倾斜面R3C连接。面SS5C与套筒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对置。由此,转子3相对于静止部2在轴向活动时,转子3与套筒41接触,从而能够抑制转子3沿轴向远离静止部2。 
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的外侧面上端部隔着第一锥形间隙G1与圆筒部312C的内周面对置。第一锥形间隙G1中,径向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下方而变小。更加详细地说,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C的倾斜面R3C和圆筒部312C的内侧面间的间隙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第一锥形间隙G1与圆盘部311的下表面在轴向对置。 
止挡部件315C的外侧面隔着第二锥形间隙G2与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内周面 在径向对置。在第二锥形间隙G2中,径向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下方而扩大。更加详细地说,止挡部件315C的倾斜面R1C和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倾斜面I1C间的间隙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第二锥形间隙G2与衬套42在轴向对置。即,第二锥形间隙G2与静止部2的环状面423在轴向对置。 
在止挡部件315C和圆筒部312C之间存在有粘结剂A。在第一锥形间隙G1内以及第二锥形间隙G2内分别配置有粘结剂A的界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锥形间隙G1内的粘结剂A的界面优选配置在比作为止挡部件315C上端部的面SS5C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即,配置在第一锥形间隙G1内的粘结剂A的界面优选配置在比止挡部件315C的面SS5C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在第二锥形间隙G2内,粘结剂A的界面优选配置在比止挡部件315C的轴向下端部以及圆筒部突出部3121C的轴向下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即,在第二锥形间隙G2内,粘结剂A的界面优选配置在比止挡部件315C的面SS1C以及圆筒部312C的面S1C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并且,在轴向,第一锥形间隙G1的截面面积比第二锥形间隙G2的截面面积大。由此,存在于止挡部件315C和圆筒部312C间的粘结剂A在第一锥形间隙G1配置得更多。因此,抑制了粘结剂A从第二锥形间隙G2朝向轴向下侧漏出。 
另外,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圆盘部311配置有凹部3112。然而,也可取代凹部3112而在圆盘部311配置沿轴向贯通圆盘部311的至少一个贯通孔。圆筒部312C的凸部3122插入于该贯通孔中,圆筒部312C也可通过压入、焊接、粘结、铆接等方法固定在圆盘部311。 
并且,也可在圆盘部311配置多个凹部3112、贯通孔、或者凹部3112和贯通孔的组合。此时,根据这些凹部3112或者贯通孔的形状而形成作为圆筒部312C的轴向上端部的凸部3122的形状。并且,圆筒部312C通过压入、粘结、焊接、铆接或者这些方式的组合等方法而固定在圆盘部311。另外,圆盘部311也可通过这些方法以外的方法而与圆筒部312C相固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也可进行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各种变形。 
例如,圆筒部312、312C的各倾斜面不必一定为相对于中心轴线倾斜的倾斜面。也可以是各倾斜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倾斜面为与中心轴线J1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 轴向上侧或者下侧而变化的弯曲面。 
止挡部件315、315C的轴向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也可不必一定与圆盘部311平行。止挡部件315、315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相对于中心轴线J1的倾斜度也可互不相同。圆筒部312的轴向下端部也可不必一定与圆盘部311平行。圆筒部312的轴向下端部、止挡部件315的上端部以及止挡部件315的下端部的相对于中心轴线J1的倾斜度既可彼此互不相同,也可包含相同倾斜度的。止挡部件突出部3151与圆筒部312的内侧面不必一定平行,也可相对于中心轴线J1的倾斜度互不相同。 
防油剂也可以不仅涂覆在套筒41的外侧面,而且还涂覆在止挡部件315的内侧面。防油剂也可涂覆在圆盘部311的下表面。 
并且,如上所述,马达1为三相马达。但是,不必特别限定马达的相数,例如也可为单相、5相、7相等多相马达。也可根据引出线的个数或者公共线的处理方法来配置设置于第一凹部214的贯通孔2121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盘驱动装置用的马达,也可用于盘驱动装置以外的用途的马达。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根据上述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可认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变形和变更是明显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唯一地由权利要求书决定。 

Claims (21)

1.一种马达,其具有:
定子;和
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定子相对旋转,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包括:
圆盘部;
圆筒部,其从所述圆盘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以及
筒状的止挡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内侧,且固定在所述圆筒部的内侧面,
所述圆筒部具有圆筒部突出部,该圆筒部突出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且与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
所述止挡部件具有止挡部件突出部,该止挡部件突出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与所述圆筒部的内侧面对置,并且与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在轴向对置,
在所述圆筒部和所述止挡部件之间存在有粘结剂,
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上端部和与其在径向对置的所述圆筒部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径向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上方而扩大的第一锥形间隙,
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的外侧面下端部和与其在径向对置的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径向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下方而扩大的第二锥形间隙,
在所述第一锥形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锥形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存在有所述粘结剂,
所述定子具有沿径向扩展的环状面,
所述环状面位于所述第二锥形间隙的下方,且该第二锥形间隙与所述环状面在轴向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上端部在径向对置的所述圆筒部突出部的内周面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包括:
第一倾斜部,其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以及
第二倾斜部,其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角度比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角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的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锥形间隙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突出部的与所述止挡部件对置的端部具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的末端部具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该倾斜面或者弯曲面与所述中心轴线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部突出部与所述圆筒部的内侧面连接的部位,配置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止挡部件的外侧面的与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该倾斜面或者弯曲面与所述中心轴线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具有倾斜面或者弯曲面,该倾斜面或者弯曲面与所述中心轴线间的径向间隔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和轴向上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与所述圆盘部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突出部具有与所述止挡部件突出部平行的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锥形间隙在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所述第一锥形间隙在轴向的截面面积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与所述圆盘部形成为一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在所述圆盘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支撑所述转子的轴承机构,
所述止挡部件的内侧面位于比所述轴承机构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的一部分与所述轴承机构在径向对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轴承机构在轴向对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盘部具有至少一个贯通孔或者凹部,
所述圆筒部具有与所述贯通孔对应的凸部,
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或者所述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贯通孔或者所述凹部,所述圆筒部通过压入、铆接、粘结以及焊接中的至少任意一种方法固定在所述圆盘部。
21.一种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至少一枚盘,其安装于所述转子;以及
壳体,其容纳所述马达以及所述盘。
CN2013200865746U 2012-08-31 2013-02-26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4319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95374P 2012-08-31 2012-08-31
US61/695,374 2012-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43197U true CN203243197U (zh) 2013-10-16

Family

ID=493204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08657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43197U (zh) 2012-08-31 2013-02-26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201310059639.2A Pending CN103683780A (zh) 2012-08-31 2013-02-26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59639.2A Pending CN103683780A (zh) 2012-08-31 2013-02-26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711515B2 (zh)
CN (2) CN2032431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3780A (zh) * 2012-08-31 2014-03-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13272634A (zh) * 2019-02-05 2021-08-17 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多轴传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14492B1 (ko) * 2011-12-15 2015-04-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스핀들 모터
US20140175913A1 (en) * 2012-12-24 2014-06-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Spindle motor
KR101474151B1 (ko) * 2013-07-15 2014-12-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베이스 어셈블리, 스핀들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하드 디스크 드라이브
DE102014014796A1 (de) * 2014-10-10 2016-04-14 Minebea Co., Ltd. Spindelmotor
JP2019060472A (ja) * 2017-09-28 2019-04-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モータ
JP7234559B2 (ja) * 2018-09-28 2023-03-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7717A (ja) 1992-01-24 1993-08-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H0570184U (ja) 1992-02-27 1993-09-21 東京電気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駆動用直流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H05316704A (ja) 1992-05-08 1993-11-26 Fuji Electric Co Ltd 磁気ディスク駆動用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3410156B2 (ja) 1993-05-31 2003-05-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H0833253A (ja) 1994-07-08 1996-02-02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H08237899A (ja) 1994-12-26 1996-09-1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の給電構造
JP3312826B2 (ja) 1995-03-31 2002-08-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磁気ディスク駆動用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US5874791A (en) 1996-09-20 1999-02-2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Housing for spindle moto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JPH1173721A (ja) * 1997-08-22 1999-03-16 Samsung Electro Mech Co Ltd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用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JP3984451B2 (ja) 2001-11-07 2007-10-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JP3878861B2 (ja) * 2002-02-18 2007-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及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6834996B2 (en) * 2002-05-15 2004-12-2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Motor with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US7265939B2 (en) * 2003-03-31 2007-09-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unit
JP2004328926A (ja) * 2003-04-25 2004-11-18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5114021A (ja) * 2003-10-07 2005-04-2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5253239A (ja) 2004-03-05 2005-09-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JP4656491B2 (ja) 2004-12-28 2011-03-2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並びに、ハウジング部材に形成された貫通孔の封止方法
JP4343100B2 (ja) 2004-12-28 2009-10-1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DE102005008881B3 (de) * 2005-02-26 2006-09-28 Minebea Co., Ltd. Spindelmotor kleiner Bauart
JP2007295666A (ja) 2006-04-21 2007-11-08 Nippon Densan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KR100771327B1 (ko) * 2006-05-02 2007-10-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스핀들 모터
JP2008005588A (ja) 2006-06-21 2008-01-10 Tokyo Parts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7692892B2 (en) 2006-07-19 2010-04-06 Seagate Technology Llc Two-material base for a data storage system
JP5055886B2 (ja) * 2006-08-04 2012-10-2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5229522B2 (ja) 2006-10-04 2013-07-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9110611A (ja) 2007-10-31 2009-05-21 Panasonic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KR20090107680A (ko) * 2008-04-10 2009-10-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모터
KR101053317B1 (ko) * 2009-09-22 2011-08-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스핀들 모터
JP5589365B2 (ja) 2009-11-25 2014-09-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20110169361A1 (en) * 2010-01-12 2011-07-14 Sang Hwan Park Polygon motor
KR101101681B1 (ko) 2010-06-15 2011-12-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모터 및 기록 디스크 구동장치
KR101101606B1 (ko) * 2010-07-16 2012-0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모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KR20120012054A (ko) * 2010-07-30 2012-02-0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스핀들모터
US8370868B2 (en) * 2010-08-18 2013-02-0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r having the same
JP2012165543A (ja) 2011-02-07 2012-08-30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および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US8711515B2 (en) * 2012-08-31 2014-04-29 Nidec Corporation Stopper,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JP2014096884A (ja) * 2012-11-08 2014-05-22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8587896B1 (en) * 2013-01-03 2013-11-19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3780A (zh) * 2012-08-31 2014-03-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13272634A (zh) * 2019-02-05 2021-08-17 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多轴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11515B2 (en) 2014-04-29
US20140063653A1 (en) 2014-03-06
CN103683780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43197U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203243143U (zh) 基底单元、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8593757B2 (en) Disk drive spindle motor with bearing mechanism fixed to base recessed portion using adhesive and shorter press-fit region
US7525231B2 (en) Stator used for recording disk driving motor, recording disk driving motor, and recording disk driving device
US7626305B2 (en) Armature, motor using the armature, and disk drive device using the motor
JP5519314B2 (ja) 回転機器
US8693138B2 (en) Base unit
CN103138497B (zh) 马达的制造方法
CN203691100U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203118465U (zh) 主轴马达和盘驱动装置
CN203691116U (zh) 主轴马达、马达单元以及盘驱动装置
US20070046129A1 (en) Stator for Motor, Recording Disc Driving Motor Using the Same for Recording Disc Driving Device
JP4499615B2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US8941946B2 (en) Motor including dynamic bearing with seal portion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3030242A (ja) 回転機器
CN203289229U (zh) 基底部、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20130241332A1 (en) Rotating member assembly and spindle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40293476A1 (en) Spindle motor and hard disk driv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4012997U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102395248A (zh) 电路基板、电机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4078065A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203398935U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203760079U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20130020887A1 (en) Motor and recording disk driv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426260A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