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01809U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01809U CN203201809U CN 201320144874 CN201320144874U CN203201809U CN 203201809 U CN203201809 U CN 203201809U CN 201320144874 CN201320144874 CN 201320144874 CN 201320144874 U CN201320144874 U CN 201320144874U CN 203201809 U CN203201809 U CN 2032018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gas guide
- stream
- gas
- compres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603 redu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SFWRNGVRCDJHI-UHFFFAOYSA-N Acetyl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HSFWRNGVRCDJH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23 batch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涡旋压缩机(101)具有被点焊于壳体(10)的内表面(11a)的气体引导件(71)。气体引导件(71)具有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a)一起形成气体流路(72)的流路形成面(R12~R15)。至少一部分气体流路(72)的截面形状满足D2/D1≥0.35的关系,其中,D1表示流路形成面(R12)之间的距离、即与壳体(10)的径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D1),D2表示壳体(10)的内表面(11a)与流路形成面(R13)之间的距离、即在壳体(10)的径向上的距离的最大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过去采用具有气体引导件的压缩机,该气体引导件与壳体的内表面一起形成气体流路。气体引导件是引导被压缩机内部的压缩机构进行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的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6790号公报)公开的压缩机的气体引导件,将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沿着壳体的周向喷出。沿着壳体周向流动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润滑油借助离心力被甩落。由此,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
通常,从压缩机的批量生产的角度考虑,比较适合通过点焊将气体引导件和壳体接合。但是,点焊部位相对于剪切方向的载荷的强度较大,相对于拉伸方向的载荷的强度较小。并且,在利用气体引导件而形成的气体流路中,产生被压缩机构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压力脉动。因此,在壳体内表面侧的气体流路与壳体中央侧的空间之间产生压力差,因而气体引导件容易受到壳体径向的力即拉伸方向的载荷。因此,优选气体引导件具有足够的点焊强度。
但是,为了提高气体引导件的点焊强度而增大点焊直径,为此需要使用与高的电极加压力和焊接电流对应的设备,并且需要增大气体引导件和壳体的板厚。因此,成本有可能上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679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压缩机具有被点焊于壳体的内表面的气体引导件。气体引导件具有与壳体的内表面一起形成气体流路的流路形成面。至少一部分气体流路的截面形状满足D2/D1≥0.35的关系,其中,D1表示流路形成面之间的距离、即与壳体的径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D2表示壳体的内表面与流路形成面之间的距离、即在壳体的径向上的距离的最大值。
在第一方面的压缩机中,气体引导件被点焊于壳体的内表面,该气体引导件形成用于引导被压缩机构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气体流路。气体引导件的点焊部位相对于壳体的周向即剪切方向的载荷的强度较大,相对于壳体的径向即拉伸方向的载荷的强度较小。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气体引导件具有降低拉伸方向的载荷的形状。
例如,在设计气体引导件时,使气体流路的截面形状大致是长方形,使其沿着壳体径向的长方形的边的长度、与沿着壳体周向的长方形的边的长度之比为0.4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由于在气体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而沿着壳体的径向作用于气体引导件的表面的载荷。因此,第一方面的压缩机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压缩机,气体流路的截面形状大致是长方形。该大致长方形的截面形状满足L2/L1≥0.45的关系,其中,L1表示沿着壳体的内表面的边即长边的长度,L2表示与长边垂直的边即短边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压缩机,气体流路的截面形状大致是梯形。该大致梯形的截面形状满足L4/L3<0.90、而且L5/L3≥0.50的关系,其中,L3表示沿着壳体的内表面的边即外底边的长度,L4表示与外底边平行的边即内底边的长度,L5表示外底边与内底边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压缩机,气体流路的截面形状大致是三角形。该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沿着壳体的内表面的边即底边与另外两条边形成45度以上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压缩机,气体流路的截面形状大致是半圆形。该大致半圆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沿着壳体的内表面的边是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压缩机,在气体引导件形成有上部气体流路、下部气体流路和侧部气体流路。在上部气体流路中,使从上方流入的气体向下方流动。在下部气体流路中,使从上部气体流路流入的气体进一步向下方流动。在侧部气体流路中,使从上部气体流路流入的气体沿水平方向流动。
在第六方面的压缩机中,被压缩机构压缩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朝向竖直方向下方流动,剩余部分一边沿着壳体周向流动一边缓慢下降。沿着壳体周向流动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润滑油借助离心力被甩落在壳体的内表面上,最终返回到壳体底部的储油空间中。因此,第六方面的压缩机能够有效地使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六方面的压缩机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压缩机能够使润滑油有效地从制冷剂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II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4是从图2中的箭头IV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仰视图。
图5是沿图2中的V-V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6是沿图2中的VI-V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IX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10是从图8中的箭头X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仰视图。
图11是沿图8中的XI-X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12是沿图8中的XII-XI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13是沿图8中的XIII-XII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15是从图14中的箭头XV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16是从图14中的箭头XV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仰视图。
图17是沿图14中的XVII-XVI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18是沿图14中的XVIII-XVII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19是沿图14中的XIX-XIX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21是从图20中的箭头XX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22是从图20中的箭头XXI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的仰视图。
图23是沿图20中的XXIII-XXIII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24是沿图20中的XXIV-XXIV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25是沿图20中的XXV-XXV线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图26是与图7相同的气体引导件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10 壳体;11a 壳体的内表面;71 气体引导件;72 制冷剂引导流路(气体流路);72a 水平流路(侧部气体流路);72b1 上部竖直流路(上部气体流路);72b2 下部竖直流路(下部气体流路);101 涡旋压缩机(压缩机);171 气体引导件;271 气体引导件;371 气体引导件;C1 大致长方形的截面形状;C2 大致梯形的截面形状;C3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形状;C4 大致半圆形的截面形状;E11 长方形的长边;E12 长方形的短边;E21 梯形的外底边;E22 梯形的内底边;E31 三角形的底边;E32 三角形的底边以外的两条边;E41 半圆形的直径;R12~R15 流路形成面;R22~R25 流路形成面;R32~R34 流路形成面;R42、R43 流路形成面。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是高低压拱顶形的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机是通过使由具有相互啮合的涡卷状涡齿(lap)的两个涡旋部件形成的空间的容积变化来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
(1)压缩机的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的纵剖面图。涡旋压缩机101主要由壳体10、压缩机构15、支架(housing)23、驱动马达16、下部轴承60、曲柄轴17、气体引导件71、吸入管19和喷出管20构成。涡旋压缩机101发挥在反复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将制冷剂气体压缩的作用。下面,对涡旋压缩机101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1-1)壳体
壳体10由下列部分构成:大致圆筒状的主体部壳体部11;被气密地焊接于主体部壳体部11的上端部的碗状的上壁部12;以及被气密地焊接于主体部壳体部11的下端部的碗状的底壁部13。壳体10是利用刚性部件成型的,在壳体10的内部及外部的压力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该刚性部件不易产生变形和破损。壳体10被设置成为使其主体部壳体部11的大致圆筒状的轴向沿着竖直方向。
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压缩机构15、被配置于压缩机构15的下方的支架23、被配置于支架23的下方的驱动马达16、和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配置的曲柄轴17等。吸入管19和喷出管20被气密地焊接于壳体10的壁部。
在壳体10的底部形成有用于储存润滑油的储油空间10a。润滑油被用来在涡旋压缩机101的运转过程中良好地保持压缩机构15等的滑动部的润滑性。
(1-2)压缩机构
压缩机构15被收纳于壳体10的内部,其吸引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并进行压缩,并且喷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下面称为“压缩制冷剂”)。压缩机构15主要由固定涡旋部件24和回转涡旋部件26构成。
固定涡旋部件24具有第1端板24a、和直立形成于第1端板24a的涡卷形状(渐开线形状)的第1涡齿24b。在固定涡旋部件24形成有主吸入孔(未图示)、和与主吸入孔相邻的辅助吸入孔(未图示)。主吸入孔将吸入管19和后述的压缩室40连通。辅助吸入孔将后述的低压空间S2和压缩室40连通。并且,在第1端板24a的中央部形成有喷出孔41,在第1端板24a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喷出孔41连通的扩大凹部42。扩大凹部42是在第1端板24a的上表面凹陷设置的沿水平方向扩大的空间。盖体44以封闭扩大凹部42的方式被螺栓44a固定于固定涡旋部件24的上表面。固定涡旋部件24和盖体44通过垫圈(未图示)紧密接触而被密封。扩大凹部42被盖体44覆盖,由此形成使压缩机构15的运转声音消音的消音空间45。在固定涡旋部件24形成有与消音空间45连通并在固定涡旋部件24的下表面开口的第1压缩制冷剂流路46。
回转涡旋部件26具有第2端板26a、和直立形成于第2端板26a的涡卷形状(渐开线形状)的第2涡齿26b。在第2端板26a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上端轴承26c。在第2端板26a形成有供油细孔63。供油细孔63将第2端板26a的上表面外周部和上端轴承26c的内侧的空间连通。
固定涡旋部件24的第1涡齿24b和回转涡旋部件26的第2涡齿26b进行啮合,由此形成由第1端板24a、第1涡齿24b、第2端板26a和第2涡齿26b包围的空间即压缩室40。压缩室40的容积根据回转涡旋部件26的公转运动而变化。
(1-3)支架
支架23配置于压缩机构15的下方,其外周面气密地接合于壳体10的内表面。由此,壳体10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支架23的下方的高压空间S1、和支架23的上方的低压空间S2。支架23利用螺栓等进行固定,由此承载固定涡旋部件24,并通过十字接头39与固定涡旋部件24一起夹持回转涡旋部件26。十字接头39是用于防止回转涡旋部件26的自转运动的环状部件。在支架23的外周部,沿竖直方向贯通形成有第2压缩制冷剂流路48。第2压缩制冷剂流路48在支架23的上端面与第1压缩制冷剂流路46连通,在支架23的下端面通过喷出口49与高压空间S1连通。
在支架23的上表面凹陷设有曲柄室S3。并且,在支架23形成有支架贯通孔31。支架贯通孔31是从曲柄室S3的底面中央部一直到支架23的下端面中央部,沿竖直方向贯通支架23形成的空间。下面,将支架23的一部分即形成有支架贯通孔31的部分称为上部轴承32。并且,在支架23形成有将壳体10的内表面附近的高压空间S1和曲柄室S3连通的回油通道23a。
(1-4)驱动马达
驱动马达16被收纳在壳体10的内部,是配置于支架23的下方的无刷DC马达。驱动马达16主要由被固定于壳体10的内表面的定子51、和以隔着空气隙的方式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定子51的内侧的转子52构成。
定子51主要由定子铁芯51a、绝缘件51b和线圈51c构成。绝缘件51b被安装于定子铁芯51a的轴向的两端面,与定子铁芯51a一起被线圈51c卷绕。绝缘件51b是将定子铁芯51a和线圈51c电绝缘的部件。在定子51的外周面,从定子51的上端面一直到下端面、在周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设有通过切口形成的多个铁心切割部(未图示)。铁心切割部形成马达冷却通道55,该马达冷却通道55在主体部壳体部11与定子51之间沿竖直方向延伸。
转子52与沿竖直方向贯通其旋转中心的曲柄轴17连接。转子52通过曲柄轴17与压缩机构15连接。
(1-5)下部轴承
下部轴承60配置于驱动马达16的下方,下部轴承60是在其外周面处与壳体10的内表面气密接合的部件。下部轴承60支撑曲柄轴17使其旋转自如。在下部轴承60的上端安装有油分离板73。
(1-6)曲柄轴
曲柄轴17被收纳于壳体10的内部,并被配置成为使其轴向沿着竖直方向。曲柄轴17具有其上端部的轴心相对于除上端部之外的部分的轴心稍微偏心的形状。曲柄轴17具有配重18。配重18在支架23的下方而且在驱动马达16的上方的高度位置处与曲柄轴17紧密接触并固定于此。
曲柄轴17沿竖直方向贯通转子52的旋转中心,并与转子52连接。曲柄轴17的上端部被嵌入回转涡旋部件26的上部轴承26c中。曲柄轴17由上部轴承32和下部轴承60支撑。
曲柄轴17在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主供油路径61。主供油路径61的上端与油室83连通,油室83由曲柄轴17的上端面和第2端板26a的下表面形成。油室83通过第2端板26a的供油细孔63而与推力轴承面24c连通,推力轴承面24c是指第1端板24a和第2端板26a在外周部相互滑动接触的面。主供油路径61的下端与高压空间S1的储油空间10a连通。
并且,曲柄轴17具有从主供油路径61分支出来的第1副供油路径62a、第2副供油路径62b和第3副供油路径62c。第1副供油路径62a、第2副供油路径62b和第3副供油路径62c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第1副供油路径62a在曲柄轴17与回转涡旋部件26的上端轴承26c的滑动接触面开口。第2副供油路径62b在曲柄轴17与支架23的上部轴承32的滑动接触面开口。第3副供油路径62c在曲柄轴17与下部轴承60的滑动接触面开口。
(1-7)气体引导件
气体引导件71被配置在支架23与驱动马达16之间的高压空间S1中。气体引导件71利用金属板形成,通过点焊被固定于壳体10的主体部壳体部11的内表面。气体引导件71与壳体10的内表面一起形成供压缩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引导流路72。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上端与支架23的第2压缩制冷剂流路48连通。
图2是从壳体10的内部观察被固定于壳体10的内表面的气体引导件71时的气体引导件71的主视图。图2所示的虚线箭头表示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通过的压缩制冷剂的流动。图2所示的7个点WP是气体引导件71被点焊于壳体10的内表面的部分即点焊部位WP。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II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71的俯视图。图4是从图2中的箭头IV观察的气体引导件71的仰视图。图5是沿图2中的V-V线的气体引导件71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2中的VI-VI线的气体引导件71的剖面图。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的气体引导件71的剖面图。另外,在图3~图7中还示出了壳体10(主体部壳体部11)的截面。
气体引导件71如图3~图5所示与壳体1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并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水平流路72a和竖直流路72b。竖直流路72b由上部的上部竖直流路72b1和下部的下部竖直流路72b2构成,并在竖直方向中央部与水平流路72a连通。如图6所示,竖直流路72b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小。如图7所示,气体引导件71的形成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表面由下列部分构成:与壳体10的内表面接触的接触面R11;大致沿着壳体10的径向的表面即径向面R12;远离壳体10的内表面并大致沿着壳体10的周向的表面即周向面R13;将接触面R11和径向面R12连接的外侧弯曲面R14;以及将径向面R12和周向面R13连接的内侧弯曲面R15。图7所示的点焊部位WP位于气体引导件71的接触面R11上。
如图7所示,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下面,说明使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长方形C1的情况。长方形C1由沿着壳体10的内表面11a的边即长边E11、和与长边E11垂直的边即短边E12构成。长方形C1如图7所示,具有4个顶点,这4个顶点包括两个径向面R12的延长面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a相交的2个点P11、和两个径向面R12的延长面与周向面R13的延长面相交的2个点P12。长方形C1的长边E11是将2个点P11彼此连接的边、以及将2个点P12彼此连接的边。长方形C1的短边E12是将位于径向面R12的延长面上的1个点P11和1个点P12连接的边。外侧弯曲面R14位于长方形C1的外部,内侧弯曲面R15位于长方形C1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长方形C1的短边E12的长度L2与长边E11的长度L1之比L2/L1为0.45以上,优选为0.50以上。
并且,与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的长方形C1满足包括用上述的比值L2/L1表示的条件在内的如下条件。长方形C1满足D2/D1≥0.35的关系,其中,D1表示形成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流路形成面R12~R15之间的距离、即与壳体10的径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D2表示壳体10的内表面11a与流路形成面R12~R15之间的距离、即在壳体10的径向上的距离的最大值。参照图26进行具体说明,距离D1是两个外侧弯曲面R14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a接触的2个点PA之间的距离。距离D2是壳体10的内表面11a与周向面R13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以及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也具有与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相同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
(1-8)吸入管
吸入管19是用于从壳体10的外部向压缩机构15导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管。吸入管19气密地嵌入壳体10的上壁部12。吸入管19沿竖直方向贯通低压空间S2。壳体10内的吸入管19的端部嵌入固定涡旋部件24。
(1-9)喷出管
喷出管20是用于从高压空间S1向壳体10的外部喷出压缩制冷剂的管。喷出管20气密地嵌入壳体10的主体部壳体部11。喷出管20沿水平方向贯通高压空间S1。位于壳体10内的喷出管20的端部的开口部20a位于支架23的附近。
(2)压缩机的动作
对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在具有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然后,对涡旋压缩机101内部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2-1)制冷剂的流动
首先,驱动马达16进行驱动,由此转子52旋转。由此,被固定于转子52的曲柄轴17进行轴旋转。曲柄轴17的轴旋转运动通过上端轴承26c传递给回转涡旋部件26。曲柄轴17的上端部的轴心相对于曲柄轴17的轴旋转运动的轴心而偏心。利用十字接头39防止回转涡旋部件26自转。由此,回转涡旋部件26不进行自转,而是相对于固定涡旋部件24进行公转运动。
被压缩前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吸入管19经由主吸入孔、或者从低压空间S2经由辅助吸入孔被吸引到压缩机构15的压缩室40中。通过回转涡旋部件26的公转运动,压缩室40在逐渐减小体积的同时,从固定涡旋部件24的外周部朝向中心部移动。结果,压缩室40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压缩制冷剂。压缩制冷剂从喷出孔41向消音空间45喷出,然后经由第1压缩制冷剂流路46和第2压缩制冷剂流路48,从喷出口49向高压空间S1喷出。并且,压缩制冷剂在气体引导件71与主体部壳体部11之间的空间即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通过,然后在马达冷却通道55中下降,并到达驱动马达16下方的高压空间S1。并且,压缩制冷剂使其流动的朝向反转,并在另一个马达冷却通道55和驱动马达16的空气隙中上升。最终,压缩制冷剂从喷出管20喷出到涡旋压缩机101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通过的压缩制冷剂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通过竖直流路72b朝向竖直方向下方被输送到高压空间S1中,剩余的压缩制冷剂通过从竖直流路72b分支出来的水平流路72a沿着壳体10的周向被输送到高压空间S1中。沿着壳体10的周向在高压空间S1中流动的压缩制冷剂中含有的润滑油,借助离心力朝向壳体10的内表面被甩落。附着于壳体10的内表面的润滑油朝向储油空间10a而落下。
(2-2)润滑油的流动
首先,驱动马达16进行驱动,由此转子52旋转。由此,被固定于转子52的曲柄轴17进行轴旋转。通过曲柄轴17的轴旋转运动,压缩机构15进行驱动,当向高压空间S1喷出压缩制冷剂时,高压空间S1的压力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压缩机构15的推力轴承面24c和供油细孔63而与油室83连通的压缩机构15的压缩室40,处于比高压空间S1低的低压状态。因此,与储油空间10a及油室83连通的驱动马达16的主供油路径61作为差压泵发挥作用。由此,储存在储油空间10a中的润滑油在主供油路径61中上升。
在主供油路径61中上升的润滑油依次分流到第3副供油路径62c、第2副供油路径62b和第1副供油路径62a。在第3副供油路径62c中流过的润滑油对曲柄轴17与下部轴承60的滑动接触面进行润滑,然后供给到高压空间S1并朝向储油空间10a而落下。在第2副供油路径62b中流过的润滑油对曲柄轴17与支架23的上部轴承32的滑动接触面进行润滑,然后供给到高压空间S1和曲柄室S3中。供给到高压空间S1中的润滑油朝向储油空间10a而落下。供给到曲柄室S3中的润滑油经由支架23的回油通道23a供给到高压空间S1中,并朝向储油空间10a而落下。在第1副供油路径62a中流过的润滑油对曲柄轴17与回转涡旋部件26的上端轴承26c的滑动接触面进行润滑,然后供给到曲柄室S3中。供给到曲柄室S3中的润滑油经由回油通道23a供给到高压空间S1中,并朝向储油空间10a而落下。
在主供油路径61中上升并到达油室83的润滑油经由供油细孔63供给到压缩机构15的推力轴承面24c。供给到推力轴承面24c的润滑油流入压缩室40。此时,高温的润滑油将位于压缩室40中的被压缩之前的低温制冷剂加热,并以微小油滴的状态混入制冷剂中。在压缩室40中混入到压缩制冷剂中的润滑油通过与压缩制冷剂相同的路径被供给到高压空间S1中。进而,润滑油与压缩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和马达冷却通道55中下降,然后冲撞油分离板73。附着于油分离板73的润滑油朝向储油空间10a而落下。
(3)压缩机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中,被压缩机构15压缩后的制冷剂在由气体引导件71形成的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通过并供给到高压空间S1中。气体引导件71在点焊部位WP被点焊于壳体10的内表面。气体引导件71的点焊部位WP相对于沿着壳体10的周向施加的力即剪切方向的载荷CL的强度较大,相对于沿着壳体10的径向施加的力即拉伸方向的载荷RL的强度较小。并且,压缩制冷剂所通过的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压力,比隔着气体引导件71位于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相反侧的高压空间S1的压力大,因而从制冷剂引导流路72侧朝向高压空间S1侧的力作用于气体引导件71。
在本实施方式中,涡旋压缩机101的气体引导件71具有降低拉伸方向的载荷RL的形状,该载荷起因于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具体地讲,如图7所示,在使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一部分即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长方形C1的情况下,将气体引导件71的形状设计为,使长方形C1的短边E12的长度L2与长边E11的长度L1之比L2/L1至少为0.45。在此,长方形C1的长边E11的长度L1越短,气体引导件71的周向面R13的面积也越小,因而作用于壳体10的径向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也越小。并且,长方形C1的短边E12的长度L2越长,气体引导件71的径向面R12的面积也越大,因而作用于壳体10的周向的剪切方向的载荷CL也越大。另外,在长方形C1的面积固定的情况下,长边E11的长度L1越短,短边E12的长度L2越长,因而比值L2/L1也越大。
即,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截面形状是长方形C1的情况下,通过将气体引导件71的形状设计为,使得短边E12的长度L2与长边E11的长度L1之比L2/L1增大,能够降低作用于气体引导件71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并且,气体引导件71的点焊部位WP相对于拉伸方向的载荷RL的强度较小,因而通过降低作用于气体引导件71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能够提高气体引导件71的点焊部位WP的强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71。
<第2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动作及特征与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相同,因而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标号。
(1)压缩机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17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71不同的形状。图8是从壳体10的内部观察被固定于壳体10的内表面的气体引导件171时的气体引导件171的主视图。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IX观察的气体引导件171的俯视图。图10是从图8中的箭头X观察的气体引导件171的仰视图。图11是沿图8中的XI-XI线的气体引导件171的剖面图。图12是沿图8中的XII-XII线的气体引导件171的剖面图。图13是沿图8中的XIII-XIII线的气体引导件171的剖面图。
气体引导件171如图9~图11所示与壳体1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并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水平流路72a和竖直流路72b。竖直流路72b由上部的上部竖直流路72b1和下部的下部竖直流路72b2构成,并在竖直方向中央部与水平流路72a连通。如图12所示,竖直流路72b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小。如图13所示,气体引导件171的形成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表面由下列部分构成:与壳体10的内表面接触的接触面R21;大致沿着壳体10的径向的表面即径向面R22;远离壳体10的内表面并大致沿着壳体10的周向的表面即周向面R23;将接触面R21和径向面R22连接的外侧弯曲面R24;以及将径向面R22和周向面R23连接的内侧弯曲面R25。图13所示的点焊部位WP位于气体引导件171的接触面R21。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171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71相比,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截面形状不同。具体地讲,如图13所示,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具有大致梯形的形状。下面,说明使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梯形C2的情况。梯形C2由沿着壳体10的内表面11a的边即外底边E21、与外底边E21平行的边即内底边E22、以及将外底边E21和内底边E22连接的一对侧边E23构成。梯形C2如图13所示具有4个顶点,这4个顶点包括两个径向面R22的延长面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a相交的2个点P21、以及两个径向面R22的延长面与周向面R23的延长面相交的2个点P22。梯形C2的外底边E21是将2个点P21彼此连接的边。梯形C2的内底边E22是将2个点P22彼此连接的边。梯形C2的侧边E23是将位于径向面R22的延长面上的1个点P21和1个点P22连接的边。外侧弯曲面R24位于梯形C2的外部,内侧弯曲面R25位于梯形C2的内部。另外,梯形C2相对于外底边E21或者内底边E22的垂直二等分线而对称。在本实施方式中,梯形C2的内底边E22的长度L4与外底边E21的长度L3之比L4/L3小于0.90,优选小于0.85。并且,梯形C2的高度即外底边E21与内底边E22之间的距离L5、与外底边E21的长度L3之比L5/L3为0.50以上,优选为0.55以上。
另外,在图13中示出了直线WL,该直线WL将点焊部位WP的水平截面的中心CP和壳体10(主体部壳体部11)的水平截面的中心(未图示)连接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梯形C2的侧边E23与距该侧边E23最近的直线WL之间形成的夹角为45度以下。
另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以及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也具有与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相同的大致梯形的形状。
(2)压缩机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涡旋压缩机101的气体引导件17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降低拉伸方向的载荷的形状,该载荷起因于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具体地讲,如图13所示,在使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一部分即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梯形C2的情况下,将气体引导件171的形状设计为,使梯形C2的高度L5与外底边E21的长度L3之比L5/L3至少为0.50。在此,梯形C2的外底边E21的长度L3越短,内底边E22的长度L4也越短,气体引导件171的周向面R23的面积也越小,因而作用于壳体10的径向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也越小。并且,梯形C2的高度L5越长,侧边E23也越长,因而作用于壳体10的周向的剪切方向的载荷CL也越大。另外,在梯形C2的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外底边E21的长度L3越短,高度L5越长,因而比值L5/L3越大。
即,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截面形状是梯形C2的情况下,通过将气体引导件171的形状设计为,使得高度L5与外底边E21的长度L3之比L5/L3增大,能够降低作用于气体引导件171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由此,能够提高气体引导件171的点焊部位WP的强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171。
<第3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动作及特征与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相同,因而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标号。
(1)压缩机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27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71不同的形状。图14是从壳体10的内部观察被固定于壳体10的内表面的气体引导件271时的气体引导件271的主视图。图15是从图14中的箭头XV观察的气体引导件271的俯视图。图16是从图14中的箭头XV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271的仰视图。图17是沿图14中的XVII-XVII线的气体引导件271的剖面图。图18是沿图14中的XVIII-XVIII线的气体引导件271的剖面图。图19是沿图14中的XIX-XIX线的气体引导件271的剖面图。
气体引导件271如图15~图17所示与壳体1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并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水平流路72a和竖直流路72b。竖直流路72b由上部的上部竖直流路72b1和下部的下部竖直流路72b2构成,并在竖直方向中央部与水平流路72a连通。如图18所示,竖直流路72b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小。如图19所示,气体引导件271的形成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表面由下列部分构成:与壳体10的内表面接触的接触面R31;沿着与壳体10的径向形成预定的角度的方向的表面即一对倾斜面R32;将接触面R31和倾斜面R32连接的外侧弯曲面R33;以及将一对倾斜面R32彼此连接的内侧弯曲面R34。图19所示的点焊部位WP位于气体引导件271的接触面R31。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271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71相比,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截面形状不同。具体地讲,如图19所示,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下面,说明使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三角形C3的情况。三角形C3是由沿着壳体10的内表面11a的边即底边E31、和底边E31以外的一对斜边E32构成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C3如图19所示具有3个顶点,这3个顶点包括两个倾斜面R32的延长面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a相交的2个点P31、和两个倾斜面R32的延长面相交的1个点P32。三角形C3的底边E31是将2个点P31彼此连接的边。三角形C3的斜边E32是将1个点P31和点P32连接的边。外侧弯曲面R33位于三角形C3的外部,内侧弯曲面R34位于三角形C3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三角形C3的底边E31与斜边E32之间形成的夹角θ为45度以上,优选为50度以上。
另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以及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也具有与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相同的大致三角形的形状。
(2)压缩机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涡旋压缩机101的气体引导件27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降低拉伸方向的载荷的形状,该载荷起因于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具体地讲,如图19所示,在使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一部分即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三角形C3的情况下,将气体引导件271的形状设计为,使三角形C3的底边E31与斜边E32之间形成的夹角θ至少为45度。并且,在将作用于倾斜面R32的载荷分解为壳体10的径向的载荷分量和壳体10的周向的载荷分量的情况下,三角形C3的底边E31与斜边E32之间形成的夹角θ越大,壳体10的周向的载荷分量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倾斜面R32,作用于壳体10的周向的剪切方向的载荷CL增大,作用于壳体10的径向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减小。
即,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截面形状是三角形C3的情况下,通过将气体引导件271的形状设计为,使得底边E31与斜边E32之间形成的夹角θ增大,能够降低作用于气体引导件271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由此,能够提高气体引导件271的点焊部位WP的强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271。
<第4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动作及特征与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相同,因而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标号。
(1)压缩机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37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71不同的形状。图20是从壳体10的内部观察被固定于壳体10的内表面的气体引导件371时的气体引导件371的主视图。图21是从图20中的箭头XX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371的俯视图。图22是从图20中的箭头XXII观察的气体引导件371的仰视图。图23是沿图20中的XXIII-XXIII线的气体引导件371的剖面图。图24是沿图20中的XXIV-XXIV线的气体引导件371的剖面图。图25是沿图20中的XXV-XXV线的气体引导件371的剖面图。
气体引导件371如图21~图23所示与壳体10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并与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水平流路72a和竖直流路72b。竖直流路72b由上部的上部竖直流路72b1和下部的下部竖直流路72b2构成,并在竖直方向中央部与水平流路72a连通。如图24所示,竖直流路72b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小。如图25所示,气体引导件371的形成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表面由下列部分构成:与壳体10的内表面接触的接触面R41;从壳体10的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凸出的表面即弯曲面R42;将接触面R41和弯曲面R42连接的外侧弯曲面R43。图25所示的点焊部位WP位于气体引导件371的接触面R41。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371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71相比,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截面形状不同。具体地讲,如图25所示,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具有大致半圆形的形状。下面,说明使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半圆形C4的情况。半圆形C4的直径E41相当于沿着壳体10的内表面11a的边。直径E41是如图25所示的直线,该直线将弯曲面R42的两侧的延长面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a相交的2个点P41彼此连接起来。外侧弯曲面R43位于半圆形C4的外部。
另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以及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也具有与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相同的大致半圆形的形状。
(2)压缩机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涡旋压缩机101的气体引导件37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降低拉伸方向的载荷的形状,该载荷起因于在制冷剂引导流路72中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具体地讲,如图25所示,将气体引导件371的形状设计为,使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一部分即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为半圆形C4。并且,作用于弯曲面R42的载荷被分解为作用于壳体10的径向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和作用于壳体10的周向的剪切方向的载荷CL。
即,通过将气体引导件271的形状设计为使得制冷剂引导流路72的截面形状近似于半圆形C4,能够降低作用于气体引导件371的拉伸方向的载荷RL。由此,能够提高气体引导件371的点焊部位WP的强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1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371。
<变形例>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下面,对能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1)变形例A
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压缩机采用了具有由固定涡旋部件24和回转涡旋部件26构成的压缩机构15的涡旋压缩机101,但也可以采用具有其他类型的压缩机构的压缩机。例如,也可以采用回转式的压缩机或往复式的压缩机。
(2)变形例B
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由气体引导件71、171、271、371形成的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和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均具有长方形C1、梯形C2、三角形C3和半圆形C4中的任意一种形状。但是,只要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和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中至少一个截面具有长方形C1、梯形C2、三角形C3和半圆形C4中的任意一种形状即可。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引导件71中,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和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是长方形C1,其短边E12的长度L2与长边E11的长度L1之比L2/L1至少是0.45,但是只要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即长方形C1的比值L2/L1至少是0.45,则下部竖直流路72b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和水平流路72a的竖直方向的截面即长方形C1的比值L2/L1也可以小于0.45。
(3)变形例C
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对由气体引导件71、171、271、371形成的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状C1、C2、C3、C4应该满足的条件进行了说明。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与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近似的长方形C1的、短边E12的长度L2与长边E11的长度L1之比L2/L1至少是0.45。
但是,这些截面形状C1、C2、C3、C4只要满足D2/D1≥0.35的关系即可,更优选满足D2/D1≥0.40的关系,其中,D1表示形成上部竖直流路72b1的流路形成面R12~R15、R22~R25、R32~R34、R42、R43之间的距离、即与壳体10的径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D2表示壳体10的内表面11a与流路形成面R12~R15、R22~R25、R32~R34、R42、R43之间的距离、即在壳体10的径向上的距离的最大值。作为示例,在图26中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长方形的截面形状C1的上述距离D1、D2。距离D1是两个外侧弯曲面R14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a接触的两个点PA之间的距离。距离D2是壳体10的内表面11a与周向面R13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第1~第4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的截面形状即长方形C1、梯形C2、三角形C3和半圆形C4满足上述的距离之比D2/D1的条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具有能够有效提高点焊强度的气体引导件。
Claims (6)
1.一种压缩机(101),该压缩机具有气体引导件(71、171、271、371),该气体引导件点焊于壳体(10)的内表面,而且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11a)一起形成气体流路(72)的流路形成面(R12~R15、R22~R25、R32~R34、R42、R43),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部分所述气体流路的截面形状(C1、C2、C3、C4)满足D2/D1≥0.35的关系,其中,D1表示所述流路形成面之间的距离、即与所述壳体的径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D2表示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流路形成面之间的距离、即在所述壳体的径向上的距离的最大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流路的所述截面形状(C1)是长方形,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边即长边(E11)的长度L1、和与所述长边垂直的边即短边(E12)的长度L2,满足L2/L1≥0.45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流路的所述截面形状(C2)是梯形,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边即外底边(E21)的长度L3、与所述外底边平行的边即内底边(E22)的长度L4、以及所述外底边与所述内底边之间的距离L5,满足L4/L3<0.90、而且L5/L3≥0.50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流路的所述截面形状(C3)是三角形,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边即底边(E31)与另外两条边(E32)形成45度以上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流路的所述截面形状(C4)是半圆形,其沿着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边是直径(E4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体引导件形成有:
上部气体流路(72b1),其使从上方流入的气体向下方流动;
下部气体流路(72b2),其使从所述上部气体流路流入的气体进一步向下方流动;以及
侧部气体流路(72a),其使从所述上部气体流路流入的气体沿水平方向流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81992A JP5429319B2 (ja) | 2012-03-30 | 2012-03-30 | 圧縮機 |
JP2012-081992 | 2012-03-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01809U true CN203201809U (zh) | 2013-09-18 |
Family
ID=49145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14487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01809U (zh) | 2012-03-30 | 2013-03-27 | 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429319B2 (zh) |
CN (1) | CN2032018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20221A1 (zh) * | 2021-08-16 | 2023-02-23 |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进气分配装置及包括该进气分配装置的压缩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37294B2 (ja) * | 2014-12-11 | 2018-12-12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JP7425380B2 (ja) | 2022-03-22 | 2024-01-3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43389A (ja) * | 1984-05-18 | 1985-12-03 | Hitachi Ltd | 密閉形スクロ−ル圧縮機 |
JPH073231B2 (ja) * | 1986-12-05 | 1995-01-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密閉形スクロ−ル圧縮機 |
JP3750048B2 (ja) * | 2000-05-22 | 2006-03-0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JP3832369B2 (ja) * | 2002-03-28 | 2006-10-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高低圧ドーム型圧縮機 |
JP5444850B2 (ja) * | 2009-05-27 | 2014-03-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圧縮機 |
-
2012
- 2012-03-30 JP JP2012081992A patent/JP54293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3-27 CN CN 201320144874 patent/CN20320180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20221A1 (zh) * | 2021-08-16 | 2023-02-23 |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进气分配装置及包括该进气分配装置的压缩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209965A (ja) | 2013-10-10 |
JP5429319B2 (ja) | 2014-0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37995B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203201809U (zh) | 压缩机 | |
CN102713298A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206889251U (zh) | 一种立式压缩机 | |
CN101900116B (zh) | 一种涡旋式压缩机 | |
CN102251964B (zh) | 旋转压缩机 | |
CN205349734U (zh) | 一种冰箱用立式两级旋转式压缩机 | |
CN206770215U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103635693B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101900114A (zh) | 压缩机 | |
JP4172514B2 (ja) | 圧縮機 | |
CN101936292B (zh) | 压缩机 | |
CN203747602U (zh) | 电动机、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3410736B (zh) |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102472275B (zh) | 压缩机 | |
CN205036581U (zh) |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 |
CN202612037U (zh) | 压缩机 | |
CN202117929U (zh) | 一种壳体内低压力旋转压缩机 | |
CN203404088U (zh) |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105090031A (zh) |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 |
CN206801866U (zh) | 一种压缩机 | |
CN103534487B (zh) | 压缩机 | |
CN207111436U (zh) | 一种压缩机 | |
KR101528646B1 (ko) | 로터리식 2단 압축기 | |
CN212106205U (zh) | 排出阀单元及压缩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