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27935U - 便携式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27935U
CN202927935U CN2012205208464U CN201220520846U CN202927935U CN 202927935 U CN202927935 U CN 202927935U CN 2012205208464 U CN2012205208464 U CN 2012205208464U CN 201220520846 U CN201220520846 U CN 201220520846U CN 202927935 U CN202927935 U CN 2029279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proof mechanism
outside
air introduction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5208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谷博昭
和田亚贵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Iwatan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Iwatani San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Iwatani Sangyo KK filed Critical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279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2793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28Draught shie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 F24C3/08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on r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14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with special adaptation for travelling, e.g. collapsi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便携式燃气灶,即使吹强风也能防止火焰横倒。便携式燃气灶具有配设有燃气燃烧器(12)的主体部(2),该燃气燃烧器在上表面侧具有火焰口,主体部具有为了抑制外部风吹入而将外部空间(S)和燃气燃烧器隔开的防风机构(30)。防风机构具有配置在燃气燃烧器周围的内侧防风机构(32)和与该内侧防风机构相比配置在外侧的外侧防风机构(31)。外侧防风机构(31)中,将外部空间(S)和内侧防风机构(32)隔开的多个屏风部(42)和用于取入二次空气的多个空气导入部(50)交替地配置,且分别与多个空气导入部(50)相对地配置有阻止外部风侵入的遮蔽部(46),在遮蔽部(46)和屏风部(42)之间设有与空气导入部(50)连通的空间(51)。

Description

便携式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防风机构的便携式燃气灶。
背景技术
在露营时等在户外使用能够携带的便携式燃气灶的情况下,存在因外部风导致燃气燃烧器的火焰熄灭的情况。因此,为了在户外也能够使用,具有一种设置了防风机构的便携式燃气灶(例如,日本特开2003-307312)。
该现有的便携式燃气灶,在液体承接盘上以包围燃气燃烧器(gasburner)的方式设有大致圆筒状的防风机构,由此,防止外部风猛烈接触燃气燃烧器,从而防止火焰熄灭。而且,在该防风机构上设有多个小孔,从该小孔取入二次空气,防止不完全燃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07312号公报
但是,最近,在海边以及建筑物的屋顶、露台等上使用便携式燃气灶进行火锅料理等烹饪的机会增加,在这样的地点会吹有相当强的风。另外,在地震灾害时等,还存在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在户外的强风中进行烹饪的情况。
因此,当发明者在强风中使用现有的便携式燃气灶尝试烹饪时,虽然能够有效地防止熄灭,但存在不能使水沸腾、或者即使使水沸腾也要花费很长时间的情况。
在该问题上,在强风时不能使水沸腾等的情况的原因在于,不论防风机构的孔多小,从孔吹入的强风也还是会使火焰横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燃气灶,即使在强风中,也能够有效防止火焰的横倒,并能够维持加热性能。
上述课题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下述便携式燃气灶而解决,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燃气灶具有:配设有燃气燃烧器的主体部,该燃气燃烧器在上表面侧具有火焰口;和向所述燃气燃烧器供给燃气的燃气供给部,所述主体部具有防风机构,该防风机构为了抑制外部风向所述燃气燃烧器的吹入而将外部空间和所述燃气灶隔开,所述防风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燃气燃烧器的周围的内侧防风机构;与该内侧防风机构相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周缘部侧的外侧防风机构,所述外侧防风机构中,将所述外部空间和所述内侧防风机构隔开的多个屏风部和用于取入二次空气的多个空气导入部交替地配置,并且,与所述多个空气导入部分别相对地配置有防止外部风的进入的遮蔽部,在所述遮蔽部和所述屏风部之间设有与所述空气导入部连通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主体部不仅具有配置在燃气燃烧器的周围的内侧防风机构,还在与其相比的周缘部侧具有外侧防风机构,因此,即使吹强风,能够防止该强风向燃气燃烧器吹入。
关于这点,由于这样设置多个防风机构,有可能因二次空气的取入不足而引起不完全燃烧。尤其,当载置了具有与由外侧防风机构包围的区域同等或在其以上的大小的底面积的锅类时,用于取入燃烧用的二次空气的空间相当受限,不完全燃烧的可能性很高。
但是,外侧防风机构中,由于将外部空间和内侧防风机构隔开的多个屏风部和用于取入二次空气的多个空气导入部交替地配置,因此,从该空气导入部取入燃烧用的二次空气。另外,即使在无风的条件下,也容易取入二次空气。
这里,若这样设置空气导入部,则在强风的情况下,外部风势头强,从空气导入部通过而侵入到外侧防风机构的内侧,结果为,使火焰横倒的可能性提高。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与多个空气导入部分别相对地配置有阻止外部风的侵入的遮蔽部,在该遮蔽部和屏风部之间设置有与空气导入部连通的空间。因此,外部风与遮蔽部碰撞,能够有效地防止外部风势头很强地进入到外侧防风机构的内侧,并且,能够从遮蔽部和屏风部之间的空间取入二次空气。
而且,能够通过取入二次空气而防止不完全燃烧,同时减弱外部风的风势防止火焰的横倒。
另外,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与所述空气导入部相比配置在外侧,所述连通的空间以使外部风从不同的方向进入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上部和所述遮蔽部的上部连结的上侧板状部;和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下部和所述遮蔽部的下部连结的下侧板状部。
这样,由于存在上侧板状部、下侧板状部和遮蔽部,所以,与遮蔽部和屏风部之间的空气导入部连通的空间仅位于遮蔽部的左右,分别从该左右通过的风发生正面碰撞,从而能够高效地减弱风势。
另外,例如,在较粘的汁等从锅中煮沸溢出的情况下,上侧板状部发挥檐的作用,防止煮沸溢出物将空气导入部填埋的可能性,能够无问题地进行二次空气的取入。
另外,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防风机构具有:将所述燃气燃烧器和所述外侧防风机构隔开且在厚度方向上没有贯穿孔的壁部;和沿着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配置的底板部,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板部之间具有成为空气的通路的通路部,该通路部配置得比所述火焰口低。
这样,从外侧防风机构的空气导入部等取入的二次空气,即使其风势残存,由于被内侧防风机构的没有贯穿孔的壁部所遮挡,所以,也能够防止火焰横倒的事态。
而且,进入到外侧防风机构的内侧的二次空气边从主体部的上表面和内侧防风机构的底板部之间的通路部通过边被整流,并进入到由内侧防风机构包围的空间中。这里,在被该内侧防风机构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燃气燃烧器,但由于通路部与燃气灶的火焰口相比配置得低,所以,从通路部通过的二次空气与火焰口碰撞的可能性低,而且,所述二次空气通过基于排气空气的排气所实现的空气的吸入而上升(烟囱效应),由此,二次空气被适当地供给,所以,能够得到完全燃烧的火焰。
另外,由于该通路部沿着主体部的上表面,所以,在二次空气通过通路部时,主体部的上表面被冷却,由此,能够防止设备的加热。
另外,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相比的内侧具有火支架,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配置得比所述火支架的上缘低,在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设有多个比所述火支架的上缘中的最上端更高的突出部。
这样,由于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与火支架的上缘相比配置得低,所以,即使在将大的锅类载置在火支架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该锅类和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之间形成空间,热的排气空气从该空间释放,从而能够防止设备的加热。
而且,在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以比火支架的最上端部更高的方式设有多个突出部,所以,即使放置在火支架上的锅类发生侧滑,突出部也会成为止挡件,能够防止锅类的倾倒等。
而且,也能够将锅类放置在该突出部上,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排气气体从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之上的空间释放。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上述的构成,所以,能够提供一种便携式燃气灶,即使在强风中,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焰的横倒,能够维持加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燃气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便携式燃气灶的概要俯视图,关于燃气供给部,是将盖体拆下后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关于外侧防风机构的部分,是沿水平方向剖切(在图4的A-A线的位置剖切)的情况下的概要剖视图。
图3是在图2的B-B线的位置将图1的便携式燃气灶剖切的情况下的概要纵剖视图。
图4中,图4(a)是图1的便携式燃气灶的局部主视图(单点划线到三点划线图示大小不同的锅类),图4(b)是外侧防风机构的突出部的立体图。
图5是关于图1的便携式燃气灶和现有的便携式燃气灶,对水沸腾时间进行测定的曲线图。
图6是关于图1的便携式燃气灶和将图1的外侧防风机构拆下后的便携式燃气灶,对水沸腾时间进行测定的曲线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便携式燃气灶的外侧防风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关于图7的便携式燃气灶,对外部风正对着吹送的情况和从斜向吹送的情况的水沸腾时间进行比较的曲线图。
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外侧防风机构,图9(a)、(b)、(c)、(d)是分别表示该变形例的特征部分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便携式燃气灶,2...主体部,4...燃气供给部,12...燃气燃烧器,30...防风机构,31...外侧防风机构,32...内侧防风机构,32a...底板部,32b...壁部,40...通路部,42...屏风部,50...空气导入部,46...遮蔽部,51...连通的空间(连通空间),53...上侧板状部,55...下侧板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由于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具体例,所以,在技术上附加了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是,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旨在特别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记载,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就不限于这些方式。
另外,各附图间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为相同的构成。另外,只要没有特别提到,以下所说的“内侧”是指水平方向的内侧,“外侧”是指水平方向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燃气灶(以下,称作“燃气灶”)1具有能够搬运的大小和重量,能够在露营、地震灾害时等的户外,在其上载置锅或铁板等的锅类而用于烹调。
如图1所示,燃气灶1具有主体部2和与该主体部2的单侧横向相邻地连接的燃气供给部4。
〔燃气供给部〕
如图1及图2所示,燃气供给部4是用于向燃气燃烧器12供给燃气的部分,具有对插入盒式的燃气液化气瓶28进行收容的液化气瓶收容室23。液化气瓶收容室23是对钢实施了耐热喷涂而形成的,通过能够以铰链25为中心转动的盖体22而将燃气液化气瓶28覆盖。此外,在盖体22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21,以使热量不会闷在内侧。
在液化气瓶收容室23的内侧具有液化气瓶连接部27,燃气液化气瓶28能够相对于该液化气瓶连接部27拆装。从燃气液化气瓶28喷出的燃料气体进入到设在液化气瓶连接部27内的调节器中而被进行压力调整。此外,液化气瓶连接部27和燃气液化气瓶28的拆装机构26是磁力的,以便当燃气液化气瓶28受热而其内部压力异常上升时能够通过安全机构工作而脱离。另外,该液化气瓶连接部27与操作旋钮部24连接,使从燃气液化气瓶28供给的燃气量能够被调整。这样,从燃气液化气瓶28经由液化气瓶连接部27而被供给的燃料燃气从燃气导管、燃气/空气混合器(未图示)通过而与空气混合,同时被供给至主体部2侧的燃气燃烧器12。而且,通过操作旋钮部24的旋转,而使点火器38被推压而产生脉冲电压,通过该脉冲电压使电极39放电,由此,将燃料气体点火。
〔主体部〕
如图1所示,主体部2具有:整体为圆柱状的燃气燃烧器12;以在上表面侧将火焰口10露出的方式收容燃气燃烧器12的框体6;与该框体6连接,用于载置锅类的火支架8;和用于抑制外部风向燃气燃烧器12的吹入的防风机构30。
〔框体〕
框体6整体为大致矩形,俯视为大致正方形,在底面设有多个腿部17。如图3所示,该框体6在上表面6A的中央部具有圆形的贯穿孔14,以使火焰口10露出的方式将燃气燃烧器12收容在贯穿孔14内。
而且,如图1~图3所示,在贯穿孔14的周围,上表面6A成为俯视以环状凹陷的凹部16,该凹部16成为承接煮沸溢出物等的液体承接盘,并且成为用于对燃烧用的二次空气进行引导的通路的一部分(关于这点,后面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在该环状的凹部16中,外周部16a及内周部16b成为倾斜面,外周部16a和内周部16b之间的中央区域16c成为平坦面。在该中央区域16c中固定有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基座19,在该基座19上连接有火支架的腿部8a。本实施方式的基座19为圆台状,沿环状的圆周等间隔地设置有四个。
另外,框体6中,侧面6B是对钢实施了耐热喷涂而形成的,上表面6A是由耐热性好的珐琅形成的。此外,珐琅能够利用公知的材料,能够在金属的表面涂布以玻璃质为主要成分的釉料并通过高温烧结而形成。而且,侧面6B的上表面6A侧周缘具有层差部11,在该层差部11上卡定有将上表面6A折曲加工而得的周缘部。
〔火支架〕
如图1所示,火支架8从上表面6A的四角向燃气燃烧器12延伸而形成,通过四个火支架8包围燃气燃烧器12。各火支架8具有两根脚部8a、8b,外侧的脚部8b被固定在上表面6A的四角,如图1及图3所示,内侧的腿部8a被固定在上述的基座19上。本实施方式的火支架8与上表面6A同样地由珐琅形成。这样,使上表面6A侧的部件由珐琅形成是因为,通过设置双重的防风机构30,与通常的燃气灶相比更易加热。
〔防风机构〕
防风机构30是用于抑制强风向火焰吹入的机构,具有以在水平方向上将外部空间S和燃气燃烧器12双重隔开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在内侧和外侧的内侧防风机构32及外侧防风机构31。
首先,说明外侧防风机构31。
图1的外侧防风机构31由珐琅形成,为俯视大致四边形的框体,能够拆装地载置在主体部2的周缘部上。
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外侧防风机构31是以多个屏风部42和多个空气导入部50交替配置的方式形成的。
屏风部42以将外部空间S和内侧防风机构32隔开的方式立起,是主要用于防止外部风强力地向内侧吹入的机构,空气导入部50是主要用于取入二次空气的空间。
具体来说,在整体为框体的外侧防风机构31的平板状部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由此,使该贯穿孔成为空气导入部50,并且,将没有贯穿孔的部分作为屏风部4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防风机构31中,在空气导入部50的上下存在平板状部31b、31c,该上下的平板状部31b、31c也发挥将外部空间S和内侧防风机构32隔开,而防止外部风的吹入的屏风部的作用。
在图视的情况下,空气导入部50为四边形,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优选地,如图3所示,空气导入部50与内侧防风机构32的上端32c相比配置在下方为好。
此外,如图1~图3所示,在与燃气供给部4相邻地相对的外侧防风机构31的平板状部FL上没有设置空气导入部50,由此,能够防止热风从空气导入部50通过而与燃气供给部4接触。
而且,与多个空气导入部50分别相对地配置有遮蔽部46,在该遮蔽部46和屏风部42之间设有与空气导入部50连通的空间(以下,称为“连通空间”)51。即,在空气导入部50和遮蔽部46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隔D1,以使连通空间51和空气导入部50相连,由此,外部风AR1经由连通空间51而从空气导入部50通过,且作为燃烧用的二次空气被供给。此外,图示的间隔D1为4mm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防风机构31通过拉深加工将上述的四边形的框体的高度方向(图1的Y方向)的中央区域向外侧推出,由此,同时地形成屏风部42、空气导入部50、遮蔽部46及连通空间51。
另外,如图1的单点划线所包围的图所示,通过该拉深加工而形成有与空气导入部50的上方的平板状部31b和遮蔽部46的上部相连的上侧板状部53,并且形成有与空气导入部50的下方的平板状部31c和遮蔽部46的下部相连的下侧板状部55。
而且,在正对地观察空气导入部50时,空气导入部50通过遮蔽部46、上侧板状部53和下侧板状部55而被隐藏。即,在图示的情况下,上侧板状部53成为随着朝向外侧而朝下的倾斜面,下侧板状部55成为随着朝向外侧而朝上的倾斜面。另外,空气导入部50和从上侧板状部53到下侧板状部55具有相同的高度H1,空气导入部50和遮蔽部46、上侧板状部53、下侧板状部55具有相同的宽度W1。
通过这样地设置上侧板状部53,能够防止来自锅类的煮开溢出物堵塞在空气导入部50和遮蔽部46之间的空间,在这种意义上来讲,上侧板状部53可以被称作檐部。另外,通过设置上侧板状部53和下侧板状部55双方,使得仅在一个遮蔽部46的左右两侧形成连通空间51、51。该左右的连通空间51、51彼此相对。
如以上所述,由于外侧防风机构31具有多种构成,所以,若外部风正对外侧防风机构31吹入,则如图2及图3所示,对于与外部风AR1正对的面FF来说,外部风AR1被遮蔽部46、上侧板状部53及下侧板状部55所遮挡,从而能够防止直接吹入到空气导入部50中。此外,与倾斜的上侧板状部53及下侧板状部55接触的外部风AR1通过其上下的平板状部31b、31c而防止其向内侧吹入。另外,从遮蔽部46的左右两侧的连通空间51、51吹入的外部风AR1、AR1一边因该外部风彼此发生干涉而使风势减弱一边从空气导入部50通过。
此外,如图2的右侧所示的外部风CR那样,即使在外部风相对于外侧防风机构31斜着吹入的情况下,外部风CR的一部分被遮蔽部46所遮挡,另外,一部分边与屏风部42碰撞边进入到内侧,而且,由于间隔D1没那么大,所以,至少不会使大量的外部风直接地从空气导入部50通过。因此,即使在外部风AR1不是正对着吹送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使风势减弱一边使其从空气导入部50通过。
而且,当吹送外部风AR1时,如图2所示,其一部分AR2从设在与大致四边形的框体的面FF大致垂直的面SF上的连通空间51进入,并连续地从多个屏风部42和比屏风部42配置在外侧的多个遮蔽部46之间通过。因此,面SF的内侧空间成为负压,内侧的热空气HA被向面SF的空气导入部50引导,并向外部空间S放出。即,外侧防风机构31为四边形的框体,并且,在一个遮蔽部46的左右两侧设有连通空间51、51,由此,也能够减轻因双重的防风机构30而容易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的问题(以下,称作“基于通风的冷却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外侧防风机构31的上缘31a(除了突出部59、60以外的上缘)比火支架8的上缘8d配置得低,由此,在将任何尺寸的锅类载置在火支架8上的情况下,都能够在该锅类和外侧防风机构31的上缘31a之间确保空间SP。因此,如图3所示,在锅类的底部传递并流动的热的排气空气EX容易从空间SP排出,能够防止燃气灶1自身的加热。
而且,如图4所示,在外侧防风机构31的上缘31a上,设有以比火支架8的上缘8d的内部的最上端8c高的方式向上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59、60。突出部59、60主要是防止载置在火支架8上的锅类PA2、PA3的侧滑的止挡件。即,本实施方式中,将防风机构30设置为双重而使热量不易散发,所以,考虑到耐热性通过珐琅形成火支架8。但是,珐琅存在容易打滑的问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气灶1,即使在使用容易打滑的珐琅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锅类的侧滑。
与燃气供给部4相邻的突出部60将所载置的锅类PA2、PA3卡定,使得至少锅类PA2、PA3的底部不会从主体部的上表面6A向燃气供给部4侧移动。具体来说,突出部60在与燃气供给部4相对的平板状部FL(参照图1)的上缘的两端设置有两处,其根部和中间部朝向上方笔直地延伸。另外,由于大部分的锅类都如图4的单点划线所示的中等程度的锅类PA3、双点划线所示大小的锅类PA2那样,具有朝向开口部扩开的侧面形状,因此,在前端部(与火支架8的最上端8c相比的上侧部分)60a具有与上述侧面形状对应的倾斜角θ2。
对此,如图1所示,突出部59配置在外侧防风机构31的不与燃气供给部4相邻的两处的角部区域,与该角部对应的宽度方向中央59c被弯曲加工,而且,如图4所示,在上侧,宽度方向的中央部59a与锅类PA2的侧面角部PA2-1的形状对应地被切缺,与上侧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59b、59b相比成为低的位置(图示的情况下,中央部59a的高度与火支架8的最上端8c等同)。由此,例如使也被称作簸箕形炊锅(チリトリ)的锅类(俯视为四边形,底部为与主体部2的上表面6A同等或比其小的面积,且具有以使开口部比上表面6A大的方式倾斜的侧面的锅类)PA2的伸出到最外侧的侧面角部PA2-1从中央部59a向外侧突出,并通过两端部59b、59b将锅类PA2的侧面PA2-2卡定。
另外,具有比主体部的上表面6A大的底的锅类PA1也能够载置在这些多个突出部59、60上,在这种情况下,在锅类PA1的底和外侧防风机构31的上缘31a之间形成空间,能够从那里将内侧的热的排气空气排出。这样,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防风机构31和火支架8,能够应对各种尺寸的锅类。
下面,说明内侧防风机构32。
内侧防风机构32是通过图2的网格表示的部分,俯视时,配置在燃气燃烧器12的周围且呈宽度较宽的环状,如图1所示,整体呈平底锅或浅的洗脸盆那样的形状。即,内侧防风机构32具有:以将燃气燃烧器12和外侧防风机构31隔开的方式立起的壁部32b;和与该壁部32b连续地形成的底板部32a,并使包括燃气燃烧器12的火焰口10在内的上部从形成在底板部32a的中央区域的贯穿孔34露出。
壁部32b是包围燃气燃烧器12的壁,其不像现有的防风机构那样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贯穿孔,由此,如图3所示,能够防止进入到与外侧防风机构31相比的内侧且与壁部32b相比的外侧的空间(以下,称作“侵入空间”)S1中的风使火焰横倒。此外,没有贯穿孔的内侧防风机构32容易使热量闷在内侧,所以,由散热性好的珐琅形成。
具体来说,壁部32b具有使进入到侵入空间S1中的风不会直接接触火焰的高度H2,在图3的情况下,至少上端部32c配置在与空气导入部50同等高度以上。此外,关于壁部32b的高度H2,优选为,使得用直线将外侧防风机构31的上缘31a和内侧防风机构32的上端部32c连结而成的假想线Mg具有从燃气燃烧器12的火焰口10之上通过的高度。而且,例如,如图4的锅类PA3那样,在锅类的底面积与被外侧防风机构31包围的面积相比相当小的情况下,如图3的点划线的箭头OP那样,存在外部风从外侧防风机构31的上缘31a的上方向空间SP吹入的情况,优选为以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吹入的外部风遮挡的方式来设定壁部32b的高度H2。本实施方式的壁部32b的高度H2为30mm左右。
另外,壁部32b具有以随着朝向上侧而逐渐位于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角θ,而且,上端部32c以朝向外侧折回的方式弯曲。
由此,容易将进入到侵入空间S1的风引导至后述的通路部40。
如图3所示,底板部32a载置在多个基座19上,并且沿着主体部2的上表面6A配置(图示的情况下,底板部32a和上表面6A大致平行),由此,在上表面6A和底板部32a之间制造出规定的间隔H3,该间隔H3成为燃烧用的空气(二次空气)AR1的通路即通路部40。具体来说,进入到侵入空间S1中的空气AR1通过基于燃烧而产生的排气空气EX而被吸入至燃气燃烧器12侧(烟囱效应),并从通路部40通过,且与从主体部内的下侧通过上表面6A的贯穿孔14而上升的空气AR3合流,从而在与燃气燃烧器12相邻的外侧上升。因此,火焰不会发生横倒,能够得到与无风状态同样的立起的火焰形状。
该通路部40的半径方向(图3的X方向)的长度L1优选为,具有即使进入到侵入空间S1中的空气的流动发生紊乱也能够大致进行整流的长度,图3的长度L1为34mm左右。另外,通路部40的上下间隔(底板部32a和上表面6A的间隔)H3若过窄,则向燃气燃烧器12侧供给的二次空气的量降低,若过宽,则上述的整流效果降低,因此,优选适当的间隔,图3的间隔H3为5mm左右。
另外,底板部32a的内周侧周缘部32d与凹入部16的倾斜面16b对应地倾斜,由此,通路部40的内侧周缘部40a以随着朝向燃气燃烧器12而成为上侧的方式倾斜,由此,使从通路部40通过后的空气AR1易于上升,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火焰的横倒。
而且,通路部40的内侧周缘部40a与燃气燃烧器12的火焰口10相比配置在下方,由此,防止从通路部40通过后的空气AR1与火焰口10接触,从而防止火焰的横倒。
此外,用于载置内侧防风机构32的基座19是固定火支架的机构,因此,如图1所示,在内侧防风机构32上形成有用于供火支架8的腿部8a穿插的贯穿孔37。而且,火支架8跨过壁部32b的上端部32c而被固定在四角,由此,内侧防风机构32被固定在主体部2上。
本实施方式如以上那样构成,防风机构30配置成内侧和外侧的双重,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强风导致的火焰的横倒。而且,通过设置空气导入部50以及通路部40能够适当地确保二次空气,同时通过与空气导入部50相对的遮蔽部46,能够减弱从空气导入部50通过的风势。而且,使通路部40沿着主体部2的上表面6A,并在风通过时使其发挥冷却效果,或者,使风AR2从连续的多个空气导入部50和多个遮蔽部46之间通过,使其发挥基于通风的冷却效果,从而防止主体部2的加热。
图5及图6明确了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即,图5是关于本实施方式和现有的燃气灶双方对水沸腾的时间进行测定的曲线图,A1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灶的测定结果,A2为现有的燃气灶的测定结果。此外,现有的燃气灶与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灶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外侧防风机构,且内侧防风机构没有底板部,是具有多个贯穿孔的冲孔金属。另外,向放置在灶上的锅中装入1.5升的水,在风速每秒3m、平均室温约28度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其结果为,在测定结果A1中,以16分钟的速度到达约100度,而相对于此,在测定结果A2中,经过30分钟也没有到达100度。而且,测定结果A1与测定结果A2相比,温度上升率为约2.4倍,因此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灶具有不只是将防风机构设置为双重的效果。
图6是对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灶和将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防风机构拆下后的(即,仅有本实施方式的防风机构的)燃气灶测定水沸腾时间的曲线图。此外,向放置在灶上的锅中装入1.5升的水,在风速每秒3m、平均室温约27度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具体来说,C1及C2为,使用了锅底面积与被外侧防风机构包围的面积为同等程度的大小的锅的测定结果,C1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灶的测定结果,C2为将外侧防风机构拆下后的燃气灶的测定结果。
由此,通过比较测定结果C1和测定结果C2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灶的温度上升率良好。此外,通过目视也能看出,拆下外侧防风机构的燃气灶的火焰飞散,而本实施方式的燃气灶的火焰稳定。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燃气灶100的、整体为四边形的框体即外侧防风机构62的局部立体图。
本变形例中的燃气灶100与图1的燃气灶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外侧防风机构62的结构,其他的结构相同。
即,图7的外侧防风机构62与图1的外侧防风机构31相同,交替地配置有将外部空间S和内侧防风机构(未图示)隔开的多个屏风部64和用于取入二次空气的多个空气导入部66。另外,配置有分别与多个空气导入部66相对而防止外部风的进入的遮蔽部68,在遮蔽部68和屏风部64之间设有与空气导入部66连通的连通空间69。
具体来说,外侧防风机构62形成为,在俯视四边形的框部47的内侧上部,隔开规定的间隔W3接合有多个屏风部64,并且,在框部47的外侧上部,以与由所述间隔W3形成的多个空气导入部66分别相对的方式接合多个遮蔽部68。此外,为了使其发挥基于通风而产生的冷却效果,优选不在框部47的四角接合遮蔽部68。
因此,正对着外侧防风机构62吹送的外部风AR4在遮蔽部68以及框部47被遮蔽,防止直接吹入至空气导入部66中。另外,从遮蔽部68的左右两侧的连通空间69、69吹入的外部风AR4,一边因该外部风彼此相干涉而使风势减弱一边从空气导入部66通过。而且,外侧防风机构62的整体形成为四边形的框体,并且,在一个遮蔽部68的左右两侧设有连通空间69、69,由此,由单点划线所示的外部风AR5连续地从多个遮蔽部68和多个屏风部64之间通过,发挥基于通风而产生的冷却效果。
此外,虽然不存在与图1所示的上侧板状部53相同的部件,但框部47发挥与上侧板状部53相同的作用,并防止煮开溢出物侵入到空气导入部66以及连通空间69等中。
这样,在本变形例的燃气灶100中,由于只是不存在图1的下侧板状部55以及突出部59、60,因此能够得到与图1的燃气灶1相同的作用。
图8是关于图7的燃气灶100对外部风AR4正对着外侧防风机构62吹送的情况和外部风AR6从斜向吹送的情况的水沸腾时间进行比较的曲线图,E1是外部风AR4吹送的情况的测定结果,E2是外部风AR6吹送的情况的测定结果。此外,向放置在灶上的锅内装入1.5升的水,在风速每秒3m、平均室温约21度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从该结果可知,外部风从斜向相对于外侧防风机构62吹送的情况下的E2与正对着吹送的情况下的E1相比,虽然温度上升率稍微下降,但双方都是没有妨碍的温度上升。
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
例如,图3的实施方式的基座19将火支架和内侧防风机构32双方固定,但还可以另外设置仅用于固定内侧防风机构32的基座。
另外,外侧防风机构31无需必须配置在主体部的周缘部上,可以考虑所使用的锅类的大小进行配置,此时,优选配置在与所使用的锅底的周缘对应的位置。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方式,使遮蔽部46比空气导入部50配置在外侧,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与空气导入部50相比将遮蔽部46配置在内侧。
而且,作为外侧防风机构的其他的变形例,也可以为表示其特征部分的图9所示的外侧防风机构。此外,在该图中,标注有与图1~图4的燃气灶1相同的附图标记的位置为相同的构成。
即,图9(a)为第二变形例的外侧防风机构80,图示了与图3的空气导入部50周边对应的位置。在该外侧防风机构80中,仅遮蔽部46-1、上侧板状部53-1、下侧板状部55-1的构成与图3的外侧防风机构31不同。具体来说,遮蔽部46-1、上侧板状部53-1、下侧板状部55-1分别以相同的曲率弯曲,成为一体的截面为半圆形状。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弯曲的遮蔽部46-1与空气导入部50相对地配置,所以,发挥与图1的外侧防风机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图9(b)是第三变形例的外侧防风机构81,与图1的被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对应。在该外侧防风机构81中,仅遮蔽部46-2、上侧板状部53-2、下侧板状部的构成与图1的外侧防风机构31不同。具体来说,遮蔽部46-2具有与空气导入部50相同的面积并与之相对,上侧板状部53-2沿着与该遮蔽部46-2正交的方向延伸,并架设在遮蔽部46-2的上部和空气导入部50的上方之间。
在该外侧防风机构81中,不存在图1所示的下侧板状部55,因此,与遮蔽部46-2和屏风部42之间的空气导入部50连通的连通空间51-1不仅形成在遮蔽部46-2的左右两侧,还形成在下侧。
对于这样的外侧防风机构81,由于外部风从不同的方向吹入,所以,从三方的连通空间51-1进入的外部风彼此相互干涉,能够使其风势减弱。
另外,图9(c)是第四变形例的外侧防风机构82,是仅表示其角部分的立体图。该外侧防风机构82由两块四边形的框体78、79形成,框体78和框体79以隔开与图1的间隔D1相同的间隔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在内侧和外侧。而且,在内侧的框体78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65,在外侧的框体79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67,多个贯穿孔65和多个贯穿孔67以相互不相对的方式配置。
由此,关于框体78,贯穿孔65发挥与图1的空气导入部50相同的作用,该贯穿孔65彼此之间成为发挥与图1的屏风部42相同的作用的屏风部42-1。另外,关于框体79,贯穿孔67彼此之间成为发挥与图1的遮蔽部46相同的作用的遮蔽部46-3,该遮蔽部46-3的左右两侧的贯穿孔67发挥与图1的连通空间51相同的作用。
另外,图9(d)为第五变形例的外侧防风机构83,是仅表示其角落部分的立体图。在该外侧防风机构83中,仅遮蔽部46-4、上侧板状部53-3、下侧板状部55-3、连通空间51-2的构成与图1的外侧防风机构31不同。具体来说,遮蔽部46-4、上侧板状部53-3及下侧板状部55-3的中央纵剖面与图9(a)相同,分别弯曲,且成为一体的截面呈半圆形状。而且,连通空间51-2不设在遮蔽部46-4的左右两侧,而仅设在单侧,因此,外部风相对于一个空气导入部50仅从一个方向吹入。
对于具有这样的构成的外侧防风机构83,正对着吹的外部风与遮蔽部46-4接触,不会直接进入到空气导入部50中。但是,难以期待如图1的外侧防风机构31所示那样使从左右进入的外部风彼此干涉而将风势减弱的效果,具有图1的外部风防风机构31的燃气灶1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焰的横倒。

Claims (7)

1.一种便携式燃气灶,具有:配设有燃气燃烧器的主体部,所述燃气燃烧器在上表面侧具有火焰口;和向所述燃气燃烧器供给燃气的燃气供给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防风机构,所述防风机构为了抑制外部风向所述燃气燃烧器的吹入而将外部空间和所述燃气燃烧器隔开,
所述防风机构具有:配置在所述燃气燃烧器的周围的内侧防风机构;和与该内侧防风机构相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周缘部侧的外侧防风机构,
所述外侧防风机构中,将所述外部空间和所述内侧防风机构隔开的多个屏风部和用于取入二次空气的多个空气导入部交替地配置,并且,
与所述多个空气导入部分别相对地配置有防止外部风的进入的遮蔽部,在所述遮蔽部和所述屏风部之间设有与所述空气导入部连通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部与所述空气导入部相比配置在外侧,所述连通的空间以使外部风从不同的方向进入的方式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上部和所述遮蔽部的上部连结的上侧板状部;和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下部和所述遮蔽部的下部连结的下侧板状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上部和所述遮蔽部的上部连结的上侧板状部;和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下部和所述遮蔽部的下部连结的下侧板状部。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防风机构具有:将所述燃气燃烧器和所述外侧防风机构隔开且在厚度方向上没有贯穿孔的壁部;和沿着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配置的底板部,
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板部之间具有成为空气的通路的通路部,该通路部配置得比所述火焰口低。
6.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相比的内侧具有火支架,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配置得比所述火支架的上缘低,
在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设有多个比所述火支架的上缘中的最上端更高的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相比的内侧具有火支架,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配置得比所述火支架的上缘低,
在所述外侧防风机构的上缘,设有多个比所述火支架的上缘中的最上端更高的突出部。
CN2012205208464U 2011-11-24 2012-10-11 便携式燃气灶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279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6015 2011-11-24
JP2011256015A JP5174947B1 (ja) 2011-11-24 2011-11-24 携帯式ガスコンロ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27935U true CN202927935U (zh) 2013-05-08

Family

ID=48189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520846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27935U (zh) 2011-11-24 2012-10-11 便携式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74947B1 (zh)
KR (1) KR101981337B1 (zh)
CN (1) CN2029279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8852A (zh) * 2018-05-04 2018-09-04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锅架及燃气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4702A (zh) * 2013-10-29 2014-02-12 昆山富凌灶具有限公司 一种双侧波浪形带孔防风支架灶具
KR200483096Y1 (ko) * 2015-07-24 2017-04-05 (주)억조종합주방 업소용 가스레인지의 버너헤드
KR101749405B1 (ko) * 2015-08-06 2017-06-21 (주)억조종합주방 업소용 가스레인지의 버너헤드
CN105953271A (zh) * 2016-06-29 2016-09-21 脉鲜金属(大连)有限公司 便携式防爆燃气灶具
CN109990287B (zh) * 2019-03-29 2020-12-2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
CN112902168B (zh) * 2021-01-27 2024-07-16 广东年代集成厨电有限公司 一种燃烧部件升降的灶具燃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1122Y2 (zh) * 1981-06-17 1987-10-21
CN2230886Y (zh) * 1995-06-28 1996-07-10 陈金华 防风锅支架
JPH0960883A (ja) * 1995-08-21 1997-03-04 San Frontier Technol:Kk ガス器具における耐風装置
JP3036277U (ja) * 1996-09-27 1997-04-15 株式会社旭テクノス ガス器具
JPH10300094A (ja) * 1997-04-22 1998-11-13 Akahira Kaoru 家庭用カセットコンロ
JP3059741U (ja) * 1998-12-09 1999-07-13 有限会社アベク 野外用料理・焚き火道具
JP3497428B2 (ja) * 1999-10-19 2004-02-16 株式会社金正陶器 防風枠体及び防風炉
JP2001241665A (ja) * 2000-02-28 2001-09-07 Kosei Shoji Kk 固形燃料燃焼装置
KR100409352B1 (ko) * 2001-01-16 2003-12-18 고진석 가스절약받침대
JP2003307312A (ja) * 2002-04-16 2003-10-31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風防付き携帯ガスこんろ
KR200399921Y1 (ko) * 2005-08-11 2005-11-01 권오기 휴대용 가스렌지의 바람막이
KR20100054567A (ko) * 2008-11-14 2010-05-25 공상식 휴대용 가스렌지용 바람막이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8852A (zh) * 2018-05-04 2018-09-04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锅架及燃气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81337B1 (ko) 2019-05-23
JP5174947B1 (ja) 2013-04-03
KR20130057940A (ko) 2013-06-03
JP2013108714A (ja) 201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27935U (zh) 便携式燃气灶
US6619280B1 (en) Converging flame burner
ES2461292T3 (es) Quemador en estrella con estabilidad de llama aumentada
PT2122249E (pt) Placa de cozedura
CN102186389A (zh) 具有改进的冷却和减小的尺寸的平行管燃烧器
CN104913303B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A2791972A1 (en) Delta burner
KR101260877B1 (ko) 빌트인용 가스버너
US7878189B2 (en) Combustion fa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gas radiation oven range
JP7281067B2 (ja) 多炎孔バーナ
KR20130077760A (ko) 가스버너구조체
KR100693480B1 (ko) 가스렌지용 버너본체
CA2766348C (en) Single cavity radiant cooking apparatus
KR101215950B1 (ko) 빌트인용 가스버너
KR100871937B1 (ko) 조리용 버너
CN110249178B (zh) 分层燃烧器
KR101071802B1 (ko) 가스렌지용 버너본체
KR20020046914A (ko) 곤로 버너
KR102281670B1 (ko) 가스버너
CN221375669U (zh) 一种燃气烤箱挡火板结构
KR102704556B1 (ko) 조리용 솥
JP4085272B2 (ja) ガスバーナ
JP6853070B2 (ja) グリル用の調理容器
KR102167391B1 (ko) 가스버너
KR200419671Y1 (ko) 고화력 버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