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24862U - 带锯刀 - Google Patents

带锯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24862U
CN202824862U CN 201220317502 CN201220317502U CN202824862U CN 202824862 U CN202824862 U CN 202824862U CN 201220317502 CN201220317502 CN 201220317502 CN 201220317502 U CN201220317502 U CN 201220317502U CN 202824862 U CN202824862 U CN 2028248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flank
straight
mentioned
band s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175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辻本晋
押部胜彦
许其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ada Co Ltd
Amada Cut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ada Co Ltd
Amada Cut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768452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2824862(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ada Co Ltd, Amada Cut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ad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248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248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带锯刀,其能判断进行无接缝焊接时焊接性是否良好。带锯刀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第一后面后侧具有与后续齿的齿槽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若将齿槽深度设为H,将描绘出通过齿槽底面并与带锯刀移动方向平行的直线时的直线设为G,将从直线G在高度H/2.6~H/4.2范围内描绘出与直线G平行的平行线K时与第二后面的交叉位置设为M,将从交叉位置M与直线G、平行线K垂直的垂直线设为C,将从垂直线C以等距离描绘出与垂直线C平行的第一、第二垂直线D、E时垂直线C与第一垂直线D之间的面积设为A,将垂直线C与第二垂直线E之间的面积设为B,则面积B/面积A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以下。

Description

带锯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的带锯刀,更详细地说,涉及为了实现对带锯刀进行无接缝状焊接时的无接缝焊接部的品质的提高,抑制来自焊接部的过早断裂以实现长寿命化,对焊接性的容易性进行判别(评价)并进行制作的带锯刀。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切断金属制的工件的切断机使用带锯机。该带锯机使用无接缝状焊接的带锯刀。上述带锯刀使用将高速工具钢或硬质合金作为刀刃焊接或钎焊在材质为高强度合金钢带状的主体部一侧的所谓双金属带具刀。 
无接缝状焊接的带锯刀绕挂在设置于带锯机上的驱动轮及从动轮上使用。因此,安装在带锯机上的无接缝状的带锯刀受到以下三个应力,即由驱动、从动这两个轮作用的拉伸应力,由这两个轮作用的弯曲应力以及以将带锯刀的齿顶指向对工件的吃刀方向的方式由带锯刀导轨引起的扭转的扭转应力;并且还受到每次在带锯刀的各锯齿吃入工件时的冲击、振动。即,带锯刀在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因此,有时会因带锯刀的主体部疲劳破坏而达到寿命。 
然而,带锯机所使用的无接缝状的带锯刀将长的带锯刀切断成所要求的长度,并通过对已切断的两端部进行焊接而构成为无接缝状。因此,为了实现无接缝状的带锯刀的长寿命化,上述焊接部(无接缝焊接部)的焊接品质是重要的因素。例如,若在无接缝焊接部产生台阶,则成为带锯刀每转一圈在切断部产生伤痕、或者在焊接部前后产生齿损的原因。另外,在无接缝焊接部有金属缺陷的情况下还成为产生早期断裂的原因。此外,即使对带锯刀的材质及齿形进行了某些改善,若在无接缝焊接部存在缺陷,不言而喻,也不能得到改善的效果。 
然而,众所周知,带锯刀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在各锯齿之间形成用于暂时蓄积通过工件的切削所产生的切屑的齿槽(容 屑槽)。有时将该齿槽的最深部称为齿底。该齿底的部分是带锯刀的带的宽度尺寸变得最小的部分,是应力最集中的部分。因此,带锯刀的疲劳断裂往往产生在齿底的部分。 
因此,为了避免在带锯刀的齿槽的齿底部分进行焊接,提出了在锯齿的后面部分进行无接缝焊接的方案(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作为可以认为涉及到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文献,还有专利文献2~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EP0531879B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7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USP4292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4464473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锯齿的结构为具有从该锯齿的齿顶与该锯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齿底(底面)连接的后面的结构。换言之,后面的后角是一定的。因此,仅仅对长的带锯刀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对接时,有时后面处于连续的状态。 
但是,在对带锯刀的已切断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无接缝焊接时,一般多使用闪光焊。因此,在进行闪光焊时,若使相互的端面轻轻地接触并通电,则因端面的微小突起部接触而急剧地加热熔融,产生火花而飞溅到焊接部的外周。并且,若使两端面接近,则其他微小突起部渐渐地接触而熔融飞散。进而,通过在相互对接的焊接面的整个面达到熔点时向对接的方向加压而将氧化物挤出以实现焊接。 
即,若在带锯刀的锯齿的后面的部分进行无接缝焊接,则通过闪光焊从焊接部进行金属的去除,从而在锯齿的后面产生台阶部。 
考虑到上述台阶部的发生也可以进行锯齿的后面部的切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切断成要进行无接缝焊接的已切断的带锯刀的对接的另一端侧(齿槽的齿底侧)与一端侧(锯齿的齿顶侧)相比具有台阶差,因而存在带锯刀的两端侧的切断位置难以设定之类的问题。 
然而,为了减小进行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时的上述台阶部,只要减小锯齿的后面的后角即可。但是,若减小锯齿的后角,则会产生后续齿的齿槽深度变 小之类的新问题。于是,若为了不让齿槽深度变小而加大锯齿的后面的后角,则存在在后面部分的无接缝焊接时所产生的上述台阶部的台阶差变大,并且锯齿的齿顶的齿角变小,齿顶的强度下降之类的问题。 
因此,如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锯齿的结构那样,若做成在从锯齿的齿顶的第一后面的后侧与第一后面的后角相比加大后角,而且具有与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的结构,则能加大锯齿的齿顶的齿角,并且能加大上述齿槽的面积。即,希望能实现锯齿的齿顶的强度的提高,而且实现齿槽面积的增大。 
但是,就上述结构而言,在进行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时,若避免在齿槽的齿底(底面)部进行焊接,而是在锯齿的上述第一后面的部分或第二后面的部分进行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然而,上述第一后面是与锯齿的齿顶接近的位置,而不是进行无接缝焊接的最佳位置。上述第二后面由于后角大,因而在进行无接缝焊接时所产生的台阶部的台阶差变大而并不理想。 
然而,为了进行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若避免在接近锯齿的齿顶的第一后面及齿槽的齿底部进行,则在第二后面的位置进行焊接。当在该第二后面的位置进行无接缝焊接,切断长的带锯刀时,不限于在上述第二后面的中央部进行正确的切断。因此,在将已切断的带锯刀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进行对接时,有时出现对切断面进行适当整合的情况,或者一端侧的切断面比另一端侧的切断面变大或相反变小的情况。 
并且,在使带锯刀的两端侧对接并通过闪光焊进行无接缝焊接时,若例如处于另一端侧的断面积比一端侧的断面积大而预先产生台阶差的状态,则另一端的温度上升较少,有时会产生熔透不足而发生金属组织的缺陷。当通过闪光焊进行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时,由于两端侧的熔融金属被挤出,需要通过利用研磨磨具进行的研磨作业来除去焊接后的后面的台阶部增大的部分或被挤出的金属。这时,若后面的后角较大,则需要使上述研磨磨具更靠近齿槽的底部侧,研磨作业难以进行,并且根据情况有时研磨磨具会与邻接的后续齿的齿顶接触而损伤齿顶。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就是基于下述见解提出的技术方案,即,在从锯齿的齿 顶形成的第一后面的后侧,在形成了与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的锯齿的上述第二后面的部分进行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时,通过使上述第二后面的条件满足某条件就能进行无接缝焊接的容易性的判别,并根据该判别方法就能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如上所述的现有问题而提出的,其一个方案是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的带锯刀,其特征是,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为了在该第二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将第二后面的后角设定为小于44°。 
其另一个方案是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的带锯刀,其特征是,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由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凹曲面构成的第二后面,为了在该第二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将第二后面的中心位置设定在上述齿槽的外侧。 
其又一个方案是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的带锯刀,其特征是,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在上述第一后面与第二后面之间具有第三后面,为了在该第三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将该第三后面的后角设定为0°以上且小于44°。 
另外,上述带锯刀的特征是,在上述第二后面进行无接缝状焊接。 
其再一个方案是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的带锯刀,其特征是,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若将上述齿槽的深度设为H,将描绘出通过上述齿槽的底面并与带锯刀的移动方向平行的直线时的直线设为G,将从该直线起在高度H/2.6~H/4.2的范围内描绘出与上述直线G平行的平行线K 时的与上述第二后面的交叉位置设为M,将从该交叉位置M与上述直线G、平行线K垂直的垂直线设为C,将从该垂直线C以等距离描绘出与上述垂直线C平行的第一、第二垂直线D、E时由上述垂直线C、第二后面、上述第一垂直线D及直线G包围的面积设为A,将由上述垂直线C、后面、上述第二垂直线E及直线G包围的面积设为B,则面积B/面积A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以下。 
另外,上述带锯刀的特征是,从上述垂直线C到上述第一、第二垂直线D、E的偏移距离在0.1mm~1.56mm的范围内。 
另外,上述带锯刀的特征是,上述面积B/面积A的值B/A在102%~292%的范围内。 
另外,上述带锯刀的特征是,该直齿与上述后续齿之间的齿距为最大齿距。 
另外,上述带锯刀的特征是,该直齿与上述后续齿之间的齿槽面积比该锯齿组的最小齿锯的齿槽面积大。 
另外,上述带锯刀的特征是,该直齿与该直齿之间的锯齿数为三个齿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按照本实用新型,在带锯刀中进行无接缝焊接的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并且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与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为了在该第二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将第二后面的后角设定为小于44°。因此,能够实现上述齿顶强度的提高,并能实现上述齿槽面积的扩大化。并且,能够减小有在无接缝焊接部分发生的倾向的台阶部,同时能将焊接后的研磨作业的研磨量抑制得很小,从而能够消除如上所述的现有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锯刀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判定(评价)对带锯刀进行无接缝焊接时的锯齿的焊接性是否优良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在上述判定方法中使用具体的数值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锯刀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锯刀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锯齿的具体数值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锯齿形状中对平行线的高度位置进行了各种变更时的偏移距离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26是将表1进行图表化的说明图。 
图中:1A、2A、3A-带锯刀,T1~T8-锯齿,GA-齿槽,TB-齿底(底面),A、B-面积,RF1-第一后面,RF2-第二后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带锯刀1A与一般的带锯刀同样作为一个锯齿组具有直齿T1和向左侧进行偏出(整锯)的多个左偏齿T2、T4、T6及多个右偏齿T3、T5、T7共七个齿。 
上述锯齿组是将所要求的齿顶齿距图案的组(齿顶齿距组)及所要求的齿形图案的组(齿形图案组)组合在一起的组,是在一条长的带锯刀中重复配置的最长的图案。另外,在齿形图案组内包含齿顶齿距组的场合,齿形图案组的长度与齿顶齿距组的长度相同。 
顺便说明,图1所示的带锯刀1A的齿形图案是由直齿T1、左偏齿T2、右偏齿T3、左偏齿T4、右偏齿T5、左偏齿T6、右偏齿T7这七个齿构成的齿形图案,将该齿形图案予以重复。并且,齿顶齿距图案是各锯齿T1~T7之间的各齿距分别为8.15mm、7.45mm、6.5mm、6.4mm、6.8mm、8mm、8.5mm的齿距图案,将该齿距图案予以重复。上述齿形图案与上述齿距图案都是等长的而为51.8mm。 
上述锯齿T1~T7的前角设定为7°。并且,各锯齿T1~T7从齿顶TE的第一后面RF1设定为25°,在锯齿T1的第一后面RF1具有与后侧的后续齿T2的齿槽GA2的齿底(底面)TB连接的第二后面RF2。上述直齿T1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设定为40°,各锯齿T2~T7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设定为55°。 
上述各锯齿T1~T7的第二后面RF2与各齿槽GA1~GA7的齿底TB以圆弧连接。即,锯齿T1~T7如图1所示,分别以半径为1.63mm、1.49mm、1.3mm、1.28mm、1.36mm、1.6mm、1.7mm的圆弧与后续齿T2~T7及T1的各齿槽GA2~GA7及GA1的齿底TB连接。并且,在锯齿(直齿)T1的齿槽GA1的齿底TB虽具有带锯刀1A的移动方向的长度为0.85mm的平面部,但作为直齿T1的后续齿的锯齿(左偏齿)T2的齿槽GA2的齿底TB却形成为上述半径R=1.63mm的圆弧。如图1所示,在其它的锯齿T3~T7的齿槽GA3~GA7的齿底TB分别具有长度为0.745mm、0.65mm、0.64mm、0.68mm及0.8mm的长度的平面部。 
再有,上述各锯齿T1~T7的各齿槽GA1~GA7的深度分别形成为4.25mm、4.075mm、3.725mm、3.25mm、3.2mm、3.4mm、4mm。并且,若以上述各数值为基础计算各齿槽GA1~GA7的面积,则分别为21.79mm2、18.98mm2、16.74mm2、12.74mm2、12.36mm2、13.95mm2及19.31mm2。 
当通过闪光焊将如上所述结构的带锯刀1A焊接成无接缝状时,避免在各 锯齿T1~T7的齿槽GA1~GA7的齿底(底面)TB进行焊接,而在各锯齿T1~T7的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作为判别焊接容易性的方法,采用了如下的判别方法。另外,即使在各锯齿T1~T7的后面部分进行无接缝焊接,由于第一后面RF1靠近齿顶TE,因而考虑到由闪光焊进行无接缝焊接时的影响,希望避免在第一后面进行焊接。因此,无接缝焊接的容易性的判别在与第二后面RF2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换言之,在作为锯齿的后面有多个后面的场合,在与除了第一后面RF1的其它后面相对应的部分判别无接缝焊接的容易性。 
图2是示意地表示上述锯齿T2与锯齿T3的关系的图,将锯齿T2的第一后角设为β°,将第二后角设为α°,将上述锯齿T2、T3的齿顶齿距设为P,将作为锯齿T2的后续齿的锯齿T3的齿槽GA3的深度设为H。再有,将连接第二后面RF2与齿槽GA3的齿底TB的圆弧半径设为R,将描绘出通过该齿槽GA3的齿底(底面)TB并与带锯刀的移动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平行的直线时的直线设为G。并且,在距该直线G所要求高度的位置,例如H/2.6~H/4.2的范围的高度位置(在图2中以H/4表示)描绘出与上述直线G平行的平行线(交叉线)K时,将上述第二后面RF2的交叉位置设为M,将从该交叉位置M与上述直线G、平行线K正交的垂直的垂直线设为C。 
另外,若求得交叉位置M的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较小,则因交叉位置M靠近齿槽GA的齿底TB而不理想,另外,若该高度位置较大,则因交叉位置M靠近第一后面RF1而不理想。因此,该高度位置为H/2.6~H/4.2较理想。 
再有,在从上述垂直线C在带锯刀的移动方向以等距离(偏移量)L在上述第二后面的上述移动方向的范围内描绘出与上述垂直线C平行的第一、第二垂直线D、E较为理想。但是,尽管上述垂直线D、E的位置未必在第二后面的移动方向的范围内也可。并且,将由上述垂直线C、第二后面RF2、第一垂直线D及直线G包围的范围的面积(垂直线C与D之间的面积)设为Amm2。另外,将由上述垂直线C、第二后面RF2、第二垂直线E及直线G包围的面积(垂直线C与E之间的面积)设为Bmm2。该面积B与面积A之比,即面积B/面积A的值B/A(判定值、评价值)在根据实验或经验预先求得的(设定的)规定值以下的场合,则判定为焊接性良好。 
顺便说明,在上述带锯刀1A的各锯齿T1~T7上采用上述条件,而且将上述偏移量(距离)L设为L=1mm的情况下,若对上述面积A、B及B/A进行具体的运算,则如图1(c)所示。 
并且,在直齿T1及左右偏齿T2~T7进行齿形分配(整锯)之前的状态下,对各自的第二后面RF2的部分进行切断,将该切断面对接并以相同的焊接条件进行无接缝焊接(闪光焊)后进行试验时,若考虑第二后面RF2的台阶部的大小及焊接部的厚度隆起量及进行该部分的除去的研磨作业的容易性等而进行综合评价(判别、判断),则在锯齿T1的第二后面RF2的部分进行无接缝焊接为最佳。这时的锯齿T1的面积B/面积A的值B/A(评价值)为240%,其它的锯齿T2~T7的面积B/面积A的值B/A(评价值)分别为432%、503%、517%、484%、389%及363%,与240%比较其值均大。 
即,由上可知,上述面积B/面积A的值B/A(判定值)在363%以上对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的综合评价不佳,在值B/A(判定值)为240%的场合焊接性良好。在此,直齿(锯齿)T1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为40°,其它的锯齿T2~T7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为55°。并且,在各锯齿T2~T7中,若连接齿槽GA的齿底TB与第二后面RF2的圆弧半径R不同,则上述面积B/面积A的值B/A不同,若半径R越大则值B/A越小。但是,若将锯齿T1与锯齿T7进行比较,因第二后面RF2的后角分别为40°、55°而不同,则上述值B/A大大地不同。 
于是,如图3所示,将锯齿T1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α逐渐增大而求值B/A,并且进行了以相同的条件在第二后面RF2进行无接缝焊接时的焊接性是否良好的实验。在此,在α=40°时,A=0.6mm2、B=1.44mm2、值B/A为240%。因此,若逐渐增大后角α并对面积A、B进行计算,则如下述: 
α=42°、A=0.62mm2、B=1.51mm2、B/A=244% 
α=43°、A=0.63mm2、B=1.55mm2、B/A=246% 
α=44°、A=0.63mm2、B=1.59mm2、B/A=252% 
α=45°、A=0.64mm2、B=1.63mm2、B/A=255% 
α=50°、A=0.68mm2、B=1.84mm2、B/A=271% 
并且,若对第二后面RF2的焊接性与上述同样地进行综合评价,则在α =43°时B/A=246%的场合为良好,但在α=44°时B/A=252%的场合为不佳。 
因此,希望在带锯刀中用于进行无接缝焊接的锯齿T1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α为小于44°,距离为L=1mm时的面积B/面积A的值B/A为246%以下。 
另外,在对上述距离L进行例如0.1mm、0.3mm、0.5mm等各种变更的情况下,值B/A随着距离L的值而有各种变化。因此,为了判定(评价)进行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时的焊接性是否良好,希望与上述距离L的值相对应地预先通过实验来求得值B/A以便预先设定值B/A的规定值。然而,上述值B/A的最小值为100%。即,在上述交叉位置M的部分作为例如第三后面形成与带锯刀的移动方向(在图2中为左右方向)平行的后面(后角为0°)的情况下,在上述距离L较小时则面积B=面积A而值B/A=100%。 
然而,为了将长的带锯刀切断成所要求的长度并连接成无接缝状,在带锯刀的锯齿组的所要求的直齿上作为切断部位,也可以预先形成上述第三后面。该场合,因为在上述第三后面进行闪光焊,因此若考虑无接缝焊接的焊接,则希望上述第三后面的后角在0°以上且小于44°。 
如上所述,通过在带锯刀的锯齿组的所要求的直齿上预先形成作为进行无接缝焊接的部位的第三后面,从而总是能在该第三后面的位置进行作为无接缝焊接的闪光焊,总是能良好地保持带锯刀的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另外,作为上述第三后面的长度,希望为估计由于闪光焊而消失的长度(焊接量)的长度以上。 
如已经理解的那样,在上述带锯刀1A中,将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T1的第二后面RF2设定为小于44°,通过将该直齿T1的第二后面RF2作为用于进行无接缝焊接的焊接部位,从而总是能良好地保持带锯刀1A的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锯刀2A的图。另外,在带锯刀2A中,对与上述带锯刀1A的结构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该带锯刀2A的结构作为一个锯齿组具有作为锯齿的直齿T1、左偏齿T2、右偏齿T3、左偏齿T4、直齿T5、右偏齿T6、左偏齿T7及右偏齿T8共八个齿。 
上述带锯刀2A的各锯齿T1~T8的结构由于是与上述专利文献4记载的锯齿的结构类似的结构,若简单地进行说明,则各锯齿T1~T8具有从齿顶TE形成的第一后面RF1,并且具有与后续齿的齿槽齿底(底面)TB连接的第二后面RF2。并且,是在上述第一后面RF1与第二后面RF2之间具有形成了与带锯刀2A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后面的第三后面RF3的齿损保护段的结构。此外,由于该第三后面RF3靠近齿顶TE,因而并不希望将该第三后面RF3作为无接缝焊接的焊接部位。 
在上述带锯刀2A中,各锯齿T1~T8的齿槽深度H设定为3mm,各锯齿T2~T4、T6~T8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设定为50°。并且,直齿T1、T5的第二后面RF2在将该第二后面RF2的位置作为用于进行无接缝焊接的焊接部位时,将其后角设定为小于44°即29.1°。此外,各锯齿T1~T8的第二后面RF2与各齿槽的齿底TB以半径R=1.7mm的圆弧相连接。 
为了判定(评价)在上述带锯刀2A的各锯齿T1~T8的第二后面RF2的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是否良好,在使用与上述带锯刀1A的场合相同的评价方法对面积B、面积A进行运算,而且求得值B/A时,直齿T1、T5的值B/A为219%,是246%以下。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在以半径R=1.7mm的圆弧与后续齿T2、T6的前面连接的齿底TB形成深度为H=3mm的一定的齿槽GA2、GA6,通过形成直齿T1、T5的从第三后面RF3连接到上述齿底TB的直线的第二后面RF2,从而将第二后面RF2的后角形成为29.1°。并且,如上所述,值B/A为219%。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带锯刀2A中,直齿T1与直齿T5的间隔尺寸在其间具有左右的偏齿T2、T3、T4或T6、T7、T8这三个齿的结构中,其值较小为29mm。即,在一个锯齿组内存在多个(两个齿)能成为无接缝焊接位置的直齿T1、T5。因此,能够将带锯刀的一端侧做成例如直齿T1,将另一端侧做成直齿T5,在将带锯刀焊接成无接缝状时,相对于一定的直径其直径误差变小。因此,绕挂在带锯床的驱动轮、从动轮上时的从动轮的调节量可以较小。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直齿T1、T5的后续齿T2、T6的齿槽面积为14.21mm2,大于带锯刀2A中的最小齿距6.2mm的齿槽面积11.00mm2。因此,不会使齿槽面积变得过小,不会影响切削效率。 
即,根据上述带锯刀2A的结构,由于在一个锯齿组中的最大齿距为8.3mm的齿槽内具有无接缝焊接部位,因而能够抑制因齿槽面积的缩小带来的影响,而且与其它锯齿的值B/A相比还能减小上述值B/A。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锯刀3A的图。另外,在带锯刀3A中,对与上述带锯刀1A、2A的结构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上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该带锯刀3A中,几乎具有与上述带锯刀2A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其不同点在于将直齿T1、T5的第二后面RF2形成为圆弧状这点。该第二后面RF2的圆弧半径R为6mm,设定为比齿槽深度H=3mm大。即,第二后面RF2的圆弧中心位置设定在齿槽的外侧。 
在上述结构中,为了判定(评价)在直齿T1、T5的第二后面RF2的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是否良好,在使用与上述带锯刀1A的场合相同的评价方法对面积B、面积A进行运算,而且求得值B/A时,直齿T1、T5的值B/A为210%、是246%以下。在该带锯刀3A中也能起到与上述带锯刀2A同样的效果。 
如通过以上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在将长的带锯刀切断并焊接成无接缝状时,如上所述可知,在将直齿T1的第二后面RF2的后角设定为小于44°,或者将第二后面RF2做成凹状的圆弧面的场合,通过使该圆弧面的中心位于齿槽的外侧而成为大的半径6mm,从而在判别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是否良好的场合,结果为良好。并且,该场合,按照上述的判别法(评价法),上述的面积B与面积A的比的值B/A为246%以下,可判别为良。 
然而,要将带锯刀焊接成无接缝状时的焊接性是否良好数值化以进行数值评价是困难的。但是,如上述的判别法(评价法)那样,带锯刀进行无接缝焊接的部位在直齿的后面,特定化为与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齿底)连接的后面(第二后面RF2)。并且,通过特定该后面要焊接的位置(上述垂直线C的位置),对以该要焊接的位置为中心在带锯刀的移动方向相等距离(宽度)L的前后的面积A、B(移动方向的前侧为B、后侧为A)进行运算,并确认面积B/面积A的值B/A是否在预先经实验求得的规定数值以下,从而就能够评价(判别)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是否良好。 
因此,通过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判别方法)进行带锯刀的直齿的形状的设 定,能够做成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良好的带锯刀。 
然而,作为现有的带锯刀的锯齿的结构有各种结构,并且假定了各种锯齿的结构。因此,对于现有的实际的锯齿及假定的锯齿,采用上述的评价方法(判别方法),对各种结构的锯齿的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进行验证。 
图6是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齿形中采用以下条件制成的图,这些条件是:齿顶齿距为6.35mm,前角为4°~7°取5.5°,第一后角为25°~31°取28°,第二后角为53°~61°取57°,齿槽深度H为(0.46~0.56)×齿距取0.51×6.35=3.24mm,齿底R为(0.38~0.48)×齿槽深度取0.43×3.24=1.39mm,齿底直线长度为0.1×齿距以上取0.1×6.35=0.635mm。在此,从齿底直线部与第二后面侧的齿底R1.39mm的交点到第一后面与第二后面的交点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为1.99mm。若要在该范围内对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进行数值判定(评价),则实际上难以判别齿底直线部与后面侧的齿底R的交点在哪里。 
因此,在距齿底0.03mm的齿顶侧以偏移了的直线与后面侧的齿底R交叉之点为基准引垂直线,再在移动方向向齿顶侧偏移了2mm时的中心位置画垂直线C。该场合,垂直线C与第二后面交叉的位置距齿底为0.82mm,大致等于H/4。因此,若在上述垂直线C的前后对L=1mm的面积A、B进行运算,则面积A=0.30mm2,面积B=1.55mm2,值B/A=517%。该场合,因为远超过246%,判定为“NG”(焊接性困难)。 
图7~图9是在现有的锯齿形状中后角为30°并保持一定,而齿槽深度H及齿底R的数值不同的情况。上述形状的场合,则分别为:面积A=0.46mm2,面积B=1.04mm2,值B/A=226%(图7);面积A=0.56mm2,面积B=1.14mm2,值B/A=204%(图8);面积A=0.59mm2,面积B=1.16mm2,值B/A=197%(图9);判定为“G”(焊接性容易)。即,后角为小于44°的30°。 
图10~图12是在现有的公知的锯齿形状的情况,锯齿的各要素的尺寸如图10~图12所示。该场合,在图10的锯齿中,面积A=0.29mm2,面积B=1.50mm2,值B/A=517%,因为远超过246%,判定为“NG”。在图11、图12的场合,面积A=0.45mm2,面积B=1.73mm2,值B/A=384%;面积A=0.49mm2,面积B=1.78mm2,值B/A=363%;因为分别超过246%,也判定为“NG”。 
图13、图14是在图3所示的上述锯齿结构(形状)中,第二后角为43°、44°的情况,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直齿T1的情况。因此,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图13的结构的评价为“G”,图14的结构的评价为“NG”,图15的结构的评价为“G”。 
图16~图18的锯齿是图4所示的上述锯齿的结构的情况,在图17的锯齿中,假定齿顶齿距为8.3mm,第二后面的后角为50°的情况。在图16、图17中,面积A=0.32mm2,面积B=1.35mm2,值B/A=422%;在图18中,面积A=0.47mm2,面积B=1.03mm2,值B/A=219%;图16、图17的锯齿的评价为“NG”,图18的锯齿的评价为“G”。 
图19表示的是在图5中最大齿距为8.3mm的情况,面积A=0.51mm2,面积B=1.07mm2,值B/A=210%,评价为“G”。图20、图21表示的是现有的锯齿形状,面积A=0.45mm2,面积B=1.46mm2,值B/A=324%,评价为“NG”的情况;面积A=1.20mm2,面积B=1.87mm2,值B/A=156%,评价为“G”的情况。 
图22的锯齿表示的是假定第二后面的后角大到50°,而连接齿槽GA的齿底TB与上述第二后面的圆弧半径R大到5mm的情况。该场合,面积A=1.17mm2,面积B=2.21mm2,值B/A=189%,小于246%。因此,该场合的评价为“G”。在此,尽管第二后面的后角为50°而比44°大,但值B/A=189%而判定为“G”的理由可以认为是,因为其具有近似于图5所示的直齿T1的场合的半径R=6mm的半径,为大的半径,因此进行上述判定(评价)时的面积A、B在半径大的圆弧部分(曲率小的部分)的范围内。因此,为了使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良好,希望连接锯齿的第二后面与齿槽GA的齿底TB的半径为5mm以上。 
图23表示的是假定锯齿的第二后面形成为半径R=3.5mm的圆弧的情况。该场合,面积A=1.04mm2,面积B=2.78mm2,值B/A=267%,大于250%,评价为“NG”。该场合,可以认为是因为作为第二后面的圆弧半径为3.5mm以及第二后面的曲率半径大。因此,在将第二后面做成圆弧结构的场合,希望为了减小曲率而加大第二后面的半径,例如R=5mm以上。 
图24表示的是将锯齿的后面的后角设定为30°和44°以下,并以半径R=10mm的圆弧连接该后面及齿槽的齿底的情况。该场合,由于后面的后角小 且上述半径大到R=10mm,因此面积A=1.71mm2,面积B=2.29mm2,值B/A=134%,判定为“G”。 
对图6~图24所示的各锯齿形状评价(判定)无接缝焊接的焊接性的方法是图2所示的评价方法,是将从直线G到平行线K(有时也称为交叉线K)的高度位置设为H/4,而且将从垂直线C偏移的到第一、第二垂直线D、E的偏移距离、即距离L设为1mm的情况。于是,对上述平行线(交叉线)K的高度位置进行了各种变更的情况及对上述偏移距离、即距离L进行了各种变更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此,作为锯齿形状对图6所示的锯齿形状的情况使用上述交叉线(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及偏移距离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另外,作为锯齿形状并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锯齿形状,也可以适用于其它的锯齿形状。 
在图6所示的锯齿形状中,作为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采用H/4(0.81mm)、H/3.5(0.93mm)、H/3(1.08mm)、H/2.7(1.20mm)以及H/2.6(1.25mm)。并且,从齿底直线部(0.635mm)与第二后面的半径R=1.39mm的切点O起,在上述各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0.81mm(H/4)、0.93mm(H/3.5)、1.08mm(H/3)、1.20mm(H/2.7)、1.25mm(H/2.6)的自与第二后面的交叉位置M到垂直线C的距离如图25所示,分别为1.28mm、1.36mm、1.46mm、1.53mm及1.56mm。因此,从垂直线的偏移距离L在H/4(0.81mm)的场合为最大即1.28mm。 
在此,若将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设为H/4,将偏移距离L设为1.28mm,求得上述面积A、B并计算值B/A,则如表1所示,表1表示在图6~图24所示的各锯齿形状中的平行线的高度位置及偏移距离变化时的焊接性的评价值(判定值)的变化。 
[表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724530000161
当观察表1的H/4、偏移1.28mm这一栏时,相对于评价为“G”的图13的锯齿的场合值B/A为345%,评价为“NG”的图23的锯齿的场合值B/A为321%,与图13所示的锯齿的场合相比,图23所示的锯齿的场合的数值变小,与H/4、偏移1mm的场合矛盾。即,对于H/4、偏移1.28mm不能评价(判定)。 
其次,若与上述同样将平行线K的位置设为H/4,将偏移距离L设为1.1mm,同样对值B/A进行计算,则图13所示的锯齿的场合值B/A为291%,图23所示的锯齿的场合值B/A为286%,该场合也不能判定。再有,若将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设为H/4,减小偏移距离L而设为0.1mm并求值B/A,则如表1所示,在图13所示的锯齿形状的场合值B/A为109.6%,在图23所示的锯齿形状的场合值B/A为110.2%,由于该场合与H/4、偏移距离为1.0mm的情况并不矛盾而能判定。 
即,在将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设为H/4的情况下,在偏移距离L=0.1mm~1.0mm的范围内,能进行值B/A不同情况的判定(评价)。另外,即使偏移距离L小于0.1mm也能进行判定。但是,若偏移距离L小于0.1mm,由于为微妙的 判定,因而不希望偏移距离L小于0.1mm。 
如已经理解的那样,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例如H/4)与偏移距离L的范围的关系存在适当的范围,而且在适当范围内的偏移距离L中,用于评价(判定)焊接性的值B/A(%)对于每个偏移距离L而有所不同。因此,与适用的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及偏移距离L相对应预先将值B/A设定为通过实验求得的值。 
如上所述,因为能与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例如H/4)相对应地决定可适用的偏移距离L的范围,因此为了求得上述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与偏移距离L的关系,对于图6~图24所示的各锯齿形状使用各种高度位置(例如H/4.3~H/2.5),而且相对于各高度位置使用各种偏移距离L,求得上述值B/A的结果如表1所示。 
在此,若将交叉线(平行线)K的高度位置设为H/4.3,则由于图23所示的锯齿形状的值B/A(110.1%)比图13所示的锯齿形状的场合的值B/A(110.3%)还小,因而不能进行焊接性的判定。即,求高度位置的分母数在4.3以上就不能进行判定。以下,汇总如下。 
(1)交叉线为H/4.3,分母在4.3以上不能判定。 
(2)对于交叉线H/4.2,偏移量为0.1mm能进行判定。 
这时的判定为,在110.1%以下焊接性容易,在110.5%以上焊接性困难。 
(3)对于交叉线H/4,偏移量在0.1mm至1.0mm的范围能判定。 
偏移量为0.1mm时的判定为,在109.6%以下焊接性容易,在109.9%以上焊接性困难。 
偏移量为1.0mm时的判定为,在246%以下焊接性容易,在252%以上焊接性困难。 
(4)对于交叉线H/3.5,偏移量在0.1mm至1.2mm的范围能判定。 
偏移量为0.1mm时的判定为,在108.3%以下焊接性容易,在108.7%以上焊接性困难。 
偏移量为1.2mm时的判定为,在280%以下焊接性容易,在288%以上焊接性困难。 
(5)对于交叉线H/3,偏移量在0.1mm至1.46mm的范围能判定。 
偏移量为0.1mm时的判定为,在107.1%以下焊接性容易,在107.4%以上焊接性困难。 
偏移量为1.46mm时的判定为,在292%以下焊接性容易,在299%以上焊接性困难。 
(6)对于交叉线H/2.7,偏移量在0.1mm至1.53mm的范围能判定。 
偏移量为0.1mm时的判定为,在106.6%以下焊接性容易,在106.64%以上焊接性困难。 
偏移量为1.53mm时的判定为,在270%以下焊接性容易,在278%以上焊接性困难。 
(7)对于交叉线H/2.6,偏移量在1.5mm至1.56mm的范围能判定。 
偏移量为1.5mm时的判定为,在260%以下焊接性容易,在261%以上焊接性困难。 
偏移量为1.56mm时的判定为,在268%以下焊接性容易,在269%以上焊接性困难。 
(8)交叉线为H/2.5,分母在2.5以下不能判定。 
若将上述结果图表化,则如图27所示。在图27所示的图表中,若在以影线表示的范围内,则能进行焊接性的判定。 

Claims (12)

1.一种带锯刀,其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该带锯刀的特征在于, 
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为了在该第二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将第二后面的后角设定为小于44°。 
2.一种带锯刀,其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该带锯刀的特征在于, 
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由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凹曲面构成的第二后面,为了在该第二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将第二后面的中心位置设定在上述齿槽的外侧。 
3.一种带锯刀,其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该带锯刀的特征在于, 
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在上述第一后面与第二后面之间具有第三后面,为了在该第三后面进行无接缝焊接,将该第三后面的后角设定为0°以上且小于4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后面进行了无接缝状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后面进行了无接缝状焊接。 
6.一种带锯刀,其作为一个锯齿组以适当的齿距具有适当数量的直齿和适当数量的左偏齿及右偏齿,该带锯刀的特征在于, 
该锯齿组的至少一个直齿具有从该直齿的齿顶形成的第一后面,在该第一后面的后侧具有与该直齿的后侧的后续齿的齿槽的底面连接的第二后面,若将上述齿槽的深度设为H,将描绘出通过上述齿槽的底面并与带锯刀的移动方向 平行的直线时的直线设为G,将从该直线G起在高度H/2.6~H/4.2的范围内描绘出与上述直线G平行的平行线K时的与上述第二后面的交叉位置设为M,将从该交叉位置M与上述直线G、平行线K垂直的垂直线设为C,将从该垂直线C以等距离描绘出与上述垂直线C平行的第一、第二垂直线D、E时,由上述垂直线C、第二后面、上述第一垂直线D及直线G包围的面积设为A,将由上述垂直线C、后面、上述第二垂直线E及直线G包围的面积设为B,则面积B/面积A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垂直线C到上述第一、第二垂直线D、E的偏移距离在0.1mm~1.56mm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积B/面积A的值B/A在102%~292%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积B/面积A的值B/A在102%~292%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该直齿与上述后续齿之间的齿距为最大齿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该直齿与上述后续齿之间的齿槽面积比该锯齿组的最小齿锯的齿槽面积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锯刀,其特征在于, 
该直齿与该直齿之间的锯齿数为三个齿以下。 
CN 201220317502 2011-06-30 2012-06-29 带锯刀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248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5700A JP5795892B2 (ja) 2011-06-30 2011-06-30 帯鋸刃
JP2011-145700 2011-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24862U true CN202824862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684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17502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24862U (zh) 2011-06-30 2012-06-29 带锯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95892B2 (zh)
CN (1) CN20282486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14821A (zh) * 2019-12-27 2020-04-17 江阴金缘锯业有限公司 龟背带锯条
CN111168149A (zh) * 2019-12-27 2020-05-19 江阴金缘锯业有限公司 快切带锯条
CN112722225A (zh) * 2021-01-29 2021-04-30 启东恒昊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螺旋桨防缠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8412B1 (ja) 2018-06-08 2019-09-18 株式会社アマダ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環状帯鋸刃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21137933A (ja) * 2020-03-09 2021-09-16 株式会社アマダ 鋸刃
WO2022176824A1 (ja) * 2021-02-19 2022-08-25 株式会社アマダ 帯鋸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9485A (en) * 1991-12-31 1993-10-05 Sandvik Ab Bandsaw bla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3338077B2 (ja) * 1992-01-31 2002-10-28 株式会社アマダ エンドレス状の帯鋸刃
JP4362154B2 (ja) * 1997-05-08 2009-11-11 株式会社アマダ 帯鋸刃
JP4464473B2 (ja) * 1997-05-08 2010-05-19 株式会社アマダ 帯鋸刃
CN102548697B (zh) * 2009-07-27 2015-08-19 艾温工业工具公司 在节距模型内具有单级和多级设定模型的锯条及相关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14821A (zh) * 2019-12-27 2020-04-17 江阴金缘锯业有限公司 龟背带锯条
CN111168149A (zh) * 2019-12-27 2020-05-19 江阴金缘锯业有限公司 快切带锯条
CN112722225A (zh) * 2021-01-29 2021-04-30 启东恒昊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螺旋桨防缠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10170A (ja) 2013-01-17
JP5795892B2 (ja) 2015-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24862U (zh) 带锯刀
US11801565B2 (en) Saw blade
US10926343B2 (en) Ground set saw blade
CN102773559B (zh) 用于锯切空心型材和成型型材的锯片
CN100486745C (zh) 锯条
CA1299067C (en) Triple chip ground carbide tip bandsaw blade with ductile filler
US11203072B2 (en) Tooth formations and arrangement for a saw blade
US20040035282A1 (en) Saw blade
US10279408B2 (en) Ground set saw blade
CN103143775A (zh) 具有齿形突起的锯条
CN102123809A (zh) 带锯刀
EP2869959B1 (en) Saw blade
CN101695761A (zh) 用于软质金属材料加工的切削刀片
JP2015054394A (ja) 形状化された帯背を有する帯鋸
CN104999101B (zh) 多用途摩托车传动齿轮加工车刀片
JP3283572B2 (ja) 帯鋸刃
JP6337169B1 (ja) 硬質チップ帯鋸刃
CN205519922U (zh) 一种型材精切锯片
WO2010148471A1 (en) Saw tooth tip
CN212761507U (zh) 一种具有左右梯交替刀齿的锯片
JP2000343324A (ja) 異なる歯高と歯幅の群が繰り返される鋸身
JP5522417B2 (ja) チップソー
CN204893005U (zh) 一种多边形焊接刀片
JP2005349512A (ja) 鋸刃
KR102651470B1 (ko) 스카이빙 가공용 커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