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41432U - 立席型的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席型的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41432U
CN202641432U CN2011204908597U CN201120490859U CN202641432U CN 202641432 U CN202641432 U CN 202641432U CN 2011204908597 U CN2011204908597 U CN 2011204908597U CN 201120490859 U CN201120490859 U CN 201120490859U CN 202641432 U CN202641432 U CN 202641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eated surface
passenger
rear portion
se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908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41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414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6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cu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002/24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o support passengers in a half-standing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在长时间的驾驶时也可以减低腰部的不适感。支撑乘坐人员(100)的臀部(110)的座椅的就座面部(1),具有:就座面后部(2),其支撑尾骨部(120)至坐骨下部(130);就座面前部(3),其向该就座面后部(2)的前方延伸,并支撑乘坐人员的大腿部(140),在这些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之间设置台阶(4)。使座椅就座面部(1)整体向前斜下方具有规定的前倾倾斜角度θ地配置。

Description

立席型的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保持乘坐人员的站立姿势。 
背景技术
当前,在产业车辆等中存在以站立姿势驾驶的车辆,提出了在以该站立姿势驾驶的情况下的座椅装置。该座椅装置具有由靠背部和座椅部形成的靠背垫部,该靠背垫部经由升降调整机构而安装在驾驶席上。这样,可以选择驾驶姿势,从而使经过长时间驾驶造成的乘坐人员的疲劳得到减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252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该现有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仅通过靠背垫的保持背部及臀部的面符合臀部形状的结构、以及使靠背垫具有升降功能,无法使乘坐人员的脊柱保持步行时这种理想的S字形。其结果,腰椎相对于步行时呈倾斜角大的后倾,腰椎总是成为被弯曲状态。因此,存在伴随着乘坐时间变长而对腰部产生不适感的担忧。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可以减低长时间驾驶时的腰部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具有支撑乘坐人员的臀部的座椅就座面部,保持乘坐人员的站立姿势,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就座面部具有:就座面后部,其支撑乘坐人员的从尾骨部至坐骨下部;以及就座面前部,其配置在该就座面后部的前方,并沿就座面后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支撑乘坐人员的大腿部,构成为在乘坐人员乘坐于座椅就座面部时,所述就座面后部相对于就座面前部,在座椅就座面部 的正交方向上配置在下方,并且在就座面后部和就座面前部之间的交界部分产生台阶,并且,所述座椅就座面部朝向前斜下方倾斜配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被就座面后部支撑的乘坐人员的坐骨下部,被台阶从座椅就座面部的前方及下方支撑,从而尾骨部被抬高。这样,体重的重心轴,在侧视图中观察从就座时的尾骨后方位置朝向股关节部位置附近而向前方移动,其结果,可以使骨盆整体稳定地保持为接近于人体步行时的起立状态。因此,可以使长时间乘坐所造成的腰部的不适感得到减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乘坐人员在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上乘坐状态下的座椅就座面部和乘坐人员的腰部骨骼之间关系的模式的侧面图。 
图3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装置而示出的人体步行时的骨骼构造的侧面图。 
图4是表示乘坐人员在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上乘坐时的骨骼构造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图3中I部所示出的骨盆状态的扩大图。 
图6是表示图4中II部所示出的骨盆状态的扩大图。 
图7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装置而示出的通常乘坐时的骨骼构造的侧面图。 
图8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座椅装置上,相对于座椅就座面的前倾倾斜角度的下肢自重分担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11是表示沿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设置状态的图10中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1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装置的变形例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该座椅装置,虽省略了图示,但例如可以适用于驾驶员(乘坐人员)在站立状态下进行驾驶操作的产业车辆等。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作为通常使用的立席用的椅子使用,乘坐人员可以在保持站立姿势的状态下就座。 
即,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如图1所示,具有支撑乘坐人员100(参照图4)的臀部110的座椅就座面部1。该座椅就座面部1如图1、2所示,具有:就座面后部2,其支撑乘坐人员100的从尾骨部120至坐骨下部130;以及就座面前部3,其配置在该就座面后部2的前方而延伸,支撑乘坐人员100的大腿部140。就座面前部3与就座面后部2相比,在座椅就座面1的正交方向上配置在上侧,从而在这些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之间形成台阶4。即,台阶4从就座面后部2的前端部2f向前斜上方延伸,并与就座面前部3的后端部3r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座面后部2的后端部2r及就座面前部3的前端部3f,成为向下方圆滑弯曲的圆弧面2C、3C。另外,座椅就座面部1设置在省略图示的地板面或基座上而使用,该座椅就座面部1如图2所示,具有规定的前倾倾斜角度θ而整体向前斜下方配置。此外,这时,在座椅就座面部1和上述地板面或基座之间,也可以设置根据乘坐人员100的体型而调整高度的机构。 此外,对于前倾倾斜角度θ之后详细地说明。 
这样构成的座椅就座面部1如图2所示,在乘坐人员100乘坐的状态下,坐骨下部130被台阶4从前方及下方支撑。另外,通过在座椅就座面部1上设置前倾倾斜角度θ,乘坐人员100的骨盆150以起立的状态被保持在座椅就座面部1上。 
在这里,所谓的骨盆150起立的状态,是指与在如图3中所示出的起立的人体100的骨骼构造中的骨盆150的配置相同的状态,实际上成为在图4中所示出的基本上以立位状态被保持在座椅就座面部1上的骨骼构造中的骨盆150的配置。 
如果将在图3中所示出的骨盆150的起立状态、和在图4中所示出的骨盆150的起立状态更加详细地示出,则分别看到如图5及图6所示出的骨盆150的配置。这时,通常两条腿步行时的骨盆起立角度α1处于比基本上以立位乘坐时的骨盆起立角度α2大的状态。这是因为,步行时躯干(上半身)的重心轴C1(参照图3),与基本上以立位乘坐时的躯干的重心轴C2(参照图4)相比,在侧视图中更位于人体100的前侧。 
但是,在图4中所示出的本实施方式中的骨盆150的起立状态,与图7所示的通常乘坐时的骨盆150的配置相比较,处于接近步行时的骨盆150的配置的状态,直接与骨盆150结合的骶骨160基本上处于起立的状态。这是因为,在步行时和基本上以立位乘坐时的重心轴C1、C2位于接近的状态,与此相对,在通常乘坐时,躯干的重心轴C3从侧视图中观察位于尾骨部120的后方。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乘坐时骨盆150周围的支撑位置和其保持角度,如图4所示,通过包含骶骨160在内的腰椎部180的保持角度相对于通常的乘坐姿势而起立,可以使躯干中的脊柱170的形状形成与步行时相同的S字形。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图4中所示出的骨盆150的配置所需要的上述的前倾倾斜角度θ,可以通过臀部110和下肢对自重的分担比例规定。在图8中示出使座椅就座面部1的前倾倾斜角度θn发生变化时,下肢的自重分担率的变化情况。 
即,如图8所示,在座椅就座面部1的前倾倾斜角度θn从0开始推移时,在途中的约25度附近存在自重分担曲线K的曲率发生变化的变化点P。这是因为在前倾倾斜角度θn为0,即在通常乘坐所形成的座椅就座面角度的情况下,下肢自重分担率为百分之十几,这是承受从膝到下部的人体部位的重量,而直至该变化点P为止,存在一个向该重量上逐渐增加大腿部140的重量的过程A。 
变化点P以后的自重分担曲线K,因人体的骨骼,躯干重心轴C2在侧视图中观察向前方移动,进入下述区域,即下肢支配性地控制主动地向臀部110施加的自重按压量、和自重分担比例。因此,在变化点P以后,骨盆150的起立被座椅就座面1的前倾倾斜角度θn的增加、和下肢主动地分担自重这双方的效果促进。此外,在图8中所示出的自重分担曲线K,一般被确认表示具有与体格无关的同样的变化点P的倾向,其对应的角度θn和分担率可以通过实际乘坐而对每个体型进行测定,从而进行规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骨盆150的姿势保持为最适状态而有效的前倾倾斜角度θn、即上述的前倾倾斜角度θ规定在下述区域,即,图8所示出的包含变化点P的区域中,下肢自重分担率为20~50%的区域B。该区域B,是为了与体格差及其它的人体骨骼、或皮下脂肪率等的个别的体型相对应而规定的区域。 
另外,所谓的下肢自重分担率为20~50%的区域,作为可以主动地使用下肢的肌肉的区域而被公知,因此,在基本上以立位乘坐时的躯干的姿势稳定中,下肢的作用增加,可以作为有效地发挥功能从而获得效果的区域而进行规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倾倾斜角度θ被设定为,使躯干的重心轴C2处于朝向股关节部位附近而向前方移动的位置,而且,在自重被座椅支撑面部1支撑的状态下,自重被臀部110和下肢所分担时的下肢的分担率为20%~50%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就座面部1的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配置为,通过台阶4而具有上下方向的高低差S,这些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之间基本上平行地配置。 
这样,通过使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大致平行地配置,而使乘坐人员100的大腿部140的对地倾斜角度也具有前倾倾斜角度θ。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4的高低差S的大小被设定为大腿部140的非干涉高度。 
在这里,所谓的大腿部140的非干涉高度,其大小为,如图2所示,在骨盆150沿前倾倾斜角度θ起立时,由大腿骨190和其下部肌肉及皮下脂肪等的表层软组织200组成的大腿部140被就座面前部3从下部支撑,并且,台阶4相对于因与被支撑面后部2支撑的臀部110的接触形成的有效就座面的干涉不会过度,该台阶4是因人体的骨骼构造而规定的高度。 
通过以上的结构,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立席型的座椅构造,通过在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之间存在的台阶4,而在座椅就座面部1上具有使就座面前部3的后端部3r比就座面后部2的前端部2f靠向上方的高低差S,而且,使该座椅就座面部1具有前倾倾斜角度θ而整体向前斜下方倾斜配置。因此,因为被就座面后部2支撑的乘坐人员100的坐骨下部130从前方及下方被台阶4支撑,所以尾骨部120被抬高,而且,下肢部的自重分担为由前倾倾斜角度θ设定的最佳比例。这样,在侧视图中观察,躯干的重心轴C2从乘坐时的尾骨后方位置朝向股关节部位置附近而向前方移动,其结果,可以将骨盆150整体稳定地保持在接近于人体步行时的起立状态。 
另外,因乘坐人员100的人体构造,在骨盆150起立的状态下,与骨盆150结合的腰椎180也基本上处于起立的状态,所以脊柱170的下部起立,这样,脊柱170整体形成所谓的S字形。因人体构造,这样脊柱170形成S字形的状态是两条腿以起立姿势可以稳定的姿势,伴随着向腰椎部180施加的偏心负载的减低而可以减低腰部的不适感。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上述的前倾倾斜角度θ被设定为,在躯干的重心轴C2处于朝向股关节部位附近而向前方移动的位置,而且在由座椅就座面部1支撑自重的状态下,自重被臀部110和下肢 分担时的下肢分担率为20%~50%的范围。这样,骨盆150的起立被座椅就座面部1的前倾倾斜角度θn的增加、和下肢主动地分担自重的双方的效果所促进,从而可以使脊柱170的S字形更可靠而且更自然地形成。 
而且,根据第1实施方式,因为设定为前倾倾斜角度θ的座椅就座面部1的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之间基本平行地配置,所以乘坐人员100的骨盆150整体被就座面后部2保持为与步行时相接近的起立状态。另外,因为与骨盆150相连接的大腿部140的下部也被保持成相同的前倾倾斜角度θ,所以可以成为自然而又稳定的乘坐姿势。 
而且,根据第1实施方式,因为台阶4的高度差S的大小被设定为大腿部140的非干涉高度,所以在支撑大腿部140的下部的基础上,因为台阶4相对于因与臀部110的接触而形成的有效就座面不产生过度的干涉,所以骨盆150可以成为可靠地向坐骨下部130的前方且下方施加保持性的起立姿势。另外,在此基础上,因为在就座面前部3上的大腿部140的保持部的压迫感被抑制,所以可以通过下肢自然地落地而成为稳定的乘坐姿势。 
[第2实施方式] 
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将座椅就座面部1的至少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的表面,由可以自由压缩变形的氨基甲酸乙酯等表面部材5覆盖,在乘坐人员100乘坐时,通过覆盖就座面后部2的表面部件5的陷落,而设定上述规定的前倾倾斜角度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座椅就座面部1的就座面后部2、就座面前部3及台阶4在内的整体均由表面部件5覆盖。 
当然,在这样由表面部件5覆盖座椅就座面部1的情况下,在乘坐人员100乘坐于座椅就座面部1而臀部110被支撑时,支撑尾骨部120到坐骨下部130的就座面后部2的表面部件5陷落后的有效就座面的支撑角度,也被设定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相对于对地水平 面的前倾倾斜角度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乘坐人员100乘坐时,覆盖座椅就座面部1的就座面后部2的表面部件5的陷落量比就座面前部3的大。 
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同时,通过覆盖座椅就座面部1的表面部件5,而使与乘坐人员100的臀部110及大腿部140相接触部分变得柔软,从而可以缓和在乘坐位置偏移情况下由于一端接触所造成的刺激。 
另外,因为使乘坐人员100乘坐时的就座面后部2的表面部件5的陷落量比就座面前部3的大,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从尾骨部120到坐骨下部130之间的接触部设定为座椅就座面部1的就座面后部2。这样,可以可靠地保持乘坐人员的坐骨下部130,从而可以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 
[第3实施方式] 
图10及图1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由沿着乘坐人员100的臀部110的形状所形成的凹部6形成就座面后部2,在该凹部6的前端设置台阶4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就座面部1A为了形成凹部6而以充分的壁厚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就座面部1A如图11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前倾倾斜角度地设置在地面及基座上,从而将乘坐人员100的脊柱170保持成S字形。这时,座椅就座面部1A为了获得原本的前倾倾斜角度θ而可以调整设置角度地被安装。 
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上,也可以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台阶4A的高低差S的大小设定为大腿部140的非干涉高度,另外,优选使乘坐人员100乘坐时的就座面后部2的陷落量比就座面前部3的大。 
[第4实施方式] 
图1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座椅就座面部1B具有在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的左、右框架7、和架设在该一对的框架7之间的带部件8。在这种情况下,在就座面后部2上设置的带部件8的张力设定为比在就座面前部3上设置的小。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当于座椅就座面部1B的就座面后部2的部分,形成在一对的框架7之间架设的布状带81,并且,在相当于就座面前部3的部分,也同样地形成在框架7之间架设的宽幅的布状带82。而且,由就座面后部2的布状带81支撑乘坐人员100的尾骨部120到坐骨下部130,同时,由就座面前部3的布状带82支撑大腿部140。 
这时,使就座面后部2的布状带81的张力比就座面前部3的布状带82的弱,从而在乘坐人员100乘坐时,布状带81的陷落量比布状带82的大。这样,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支撑乘坐人员100的坐骨下部130的前方和下方的同时,通过在座椅就座面部1B上设置前倾倾斜角度θ,而可以实现骨盆150的起立。在这种情况下,在乘坐人员100乘坐时,因为布状带81比布状带82陷落得深,所以在两条带81、82之间产生台阶。 
此外,上述的一对的左、右框架7被连结它们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前、后框架71支撑,这些左、右框架7及前、后框架71作为整体成为矩形状。 
因此,第4实施方式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中,也可以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 
图13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座椅就座面部1B的上侧配置可以自由压缩变形的氨基甲酸乙酯等的柔软材料9。 
因此,根据本变形例,通过柔软材料9的变形而具有有效就座面的结构、和相对于有效就座面的前倾倾斜角度θ的设定,从而使与乘坐人员100的臀部110及大腿部140的支撑部相接触的部分变得柔软,从而可以缓和一端接触所造成的刺激。 
[第5实施方式] 
图1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 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由具有规定厚度的可以压缩变形的厚壁材料10形成座椅就座面部1C整体,并将该厚壁材料10的就座面后部2的硬度设定得比就座面前部3的低。这样,在乘坐人员100乘坐时,因为就座面后部2比就座面前部3陷落得深,所以在就座面前部3和就座面后部2之间产生台阶。 
厚壁材料10在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之间由硬度不同的氨基甲酸乙酯等材料形成,就座面后部2的硬度比就座面前部3的柔软地形成。而且,在就座面后部2和就座面前部3之间的边界11部分,通过坐骨下部130的支撑部陷落于就座面后部3中而乘坐,从而保持骨盆150的前方及下方,并通过保持由于乘坐于就座面前部3及就座面后部2而变形后所形成的有效就座面的前倾倾斜角度θ,而可以使骨盆150保持起立的姿势。 
因此,第5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也可以发挥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 
在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对本实用新型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进行了举例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点的范围内可做各种改变。 

Claims (5)

1.一种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具有支撑乘坐人员的臀部的座椅就座面部,保持乘坐人员的站立姿势,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就座面部具有:
就座面后部,其支撑乘坐人员的从尾骨部至坐骨下部;以及就座面前部,其配置在该就座面后部的前方,并沿就座面后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支撑乘坐人员的大腿部,
构成为在乘坐人员乘坐于座椅就座面部时,所述就座面后部相对于就座面前部,在座椅就座面部的正交方向上配置在下方,并且在就座面后部和就座面前部之间的交界部分产生台阶,
并且,所述座椅就座面部朝向前斜下方倾斜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就座面部的至少表面被可以压缩变形的表面部件覆盖,在乘坐人员乘坐时,所述表面部件陷落,从而使所述座椅就座面部向前斜下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乘坐人员乘坐的情况下,表面部件的就座面后部的陷落量比就座面前部的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就座面部具有在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框架、和在该一对框架之间架设的带部件,就座面后部的该带部件的张力设定得比就座面前部的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席型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就座面部整体由可以压缩变形的厚壁材料形成,该厚壁材料的所述就座面后部的硬度设定得比所述就座面前部的低。 
CN2011204908597U 2010-11-29 2011-11-28 立席型的座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414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5083A JP5625811B2 (ja) 2010-11-29 2010-11-29 立席型のシート装置
JP2010-265083 2010-1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41432U true CN202641432U (zh) 2013-01-02

Family

ID=46499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9085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41432U (zh) 2010-11-29 2011-11-28 立席型的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25811B2 (zh)
CN (1) CN20264143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40489B (zh) * 2012-08-17 2018-04-03 罗伯特·卡尔洛维奇 移动辅助装置
WO2014128897A1 (ja) * 2013-02-21 2014-08-28 ニチユ三菱フォークリフト株式会社 低床式荷役車両
JP2018095062A (ja) 2016-12-13 2018-06-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座席
JP2019202625A (ja) 2018-05-23 2019-11-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座席
JP7440880B2 (ja) * 2019-10-07 2024-02-29 学校法人北里研究所 椅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449688B (sv) * 1984-10-17 1987-05-18 Liedberg Ostlund Ab Arbetsstol med svengbart ryggstod
JPH051345U (ja) * 1991-06-29 1993-01-14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シートクツシヨンのフレーム構造体
DE4409917C2 (de) * 1994-03-23 1997-07-10 Porsche Ag Stützeinrichtung
US6254190B1 (en) * 1999-09-29 2001-07-03 Peter G. G. Gregory Chair having a seat with differential front and rear support portions
JP2005074108A (ja) * 2003-09-02 2005-03-24 Nissan Shatai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US8167326B2 (en) * 2009-01-23 2012-05-01 Izinger Maayan Seat cush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16218A (ja) 2012-06-21
JP5625811B2 (ja)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7182B (zh)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CN202641432U (zh) 立席型的座椅装置
CN1209060C (zh) 双座台活动椅
US867148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correcting posture
EP1486140A1 (en) Sitting device
JP2003522571A (ja) 着席した人を支える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の調節、設計、および/または製造方法
CN105799634A (zh) 胸部气囊组件
KR20230125096A (ko) 자세 유지구
CN104203050A (zh) 双层头枕、身体支撑结构以及支撑使用者颅骨的方法
CN105828751A (zh) 椅子
CN102105085A (zh) 用于矫正姿势的椅子
CN103826915B (zh)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WO2017014661A2 (en) Chair
WO2022039001A1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又はシート
CN102582672A (zh) 乳幼儿支撑垫构造
CN201775750U (zh) 一种模拟“零重力”状态的按摩机构
CN102407792A (zh)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CN101807226B (zh) 轿车座椅靠背侧板优化设计方法
DE202008017084U1 (de) Sitzhilfe in Form einer aufblasbaren Kreuz-Steißbeinstütze für standidentisches Sitzen während Langzeitarbeiten
CN2707551Y (zh) 汽车座椅头枕
CN108471881A (zh) 用于椅子或座椅的运动靠背
CN102687958A (zh) 椅背支撑连动装置
KR101712824B1 (ko) 듀얼백 의자
JP2003116894A (ja) 座位姿勢矯正クッション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1711531U (zh) 一种护腰美臀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