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7792A -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7792A
CN102407792A CN2011102562226A CN201110256222A CN102407792A CN 102407792 A CN102407792 A CN 102407792A CN 2011102562226 A CN2011102562226 A CN 2011102562226A CN 201110256222 A CN201110256222 A CN 201110256222A CN 102407792 A CN102407792 A CN 1024077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rib
upper body
pair
peo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62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能宽
沢田护
户塚诚司
野村寿子
村口健一
三嶋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07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77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3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back-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6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cush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能够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座椅装置,例如作为用于车辆的座椅。该座椅装置具有上身支承构件,该上身支承构件具有支承就座者的上身背部的上身支承表面。上身支承表面具有用于肋骨的倾斜隆起部(100)。倾斜隆起部可以从下面接触人的肋骨并且根据肋骨倾斜,肋骨随着人的呼气而下降。

Description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0年8月25日提交的早期日本专利申请No.2010-188419的优先权,其描述以参引的方式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例如实现为用于车辆的座椅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将椅子广泛地用作就座位置保持装置。这种椅子包括人就座在其上的座椅构件和支承人的上背部的上身支承构件。还已知使用用于覆盖椅子且设置在椅子上的物品。为了使人能够舒适地就座,已经关于这些就座位置保持装置的形状提出了多种建议。
例如,专利文献JP-A-H07-315089公开了用于车辆座椅的骨盆支承机构。在该机构中,座椅背部(上身支承构件)分成上靠背和下靠背两个构件,并且使下靠背能够在对应于腰部支承位置的水平处转动。因此,能够使该机构中的下靠背的角度调节成适于就座者的臀部位置,以使人将不容易疲倦(见第5和第6段)。
诸如以上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机构之类的就座位置保持装置的目的是使就座者能够不容易疲倦,但是其目的不是使就座者的呼吸舒适。自然地,使就座者的呼吸舒适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而进行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就座状态下的人的呼吸舒适的就座位置保持装置和座椅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座椅装置,其技术构想也能够实施为就座位置保持装置。在本文中,座椅装置表示这两种装置。
在本发明中,“保持人的就座位置”意味着“协助人来保持他们的就座位置”。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座椅装置包括设有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或简称为倾斜隆起部)的上身支承表面。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从下面接靠在呼气时下降的肋骨。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沿肋骨的倾向倾斜。
一些肌肉连接于下肋骨。当这些肌肉在呼气时收缩时,连接于肌肉的肋骨随着呼气下降。除此之外,在肋骨之间还有各种身体组织,这些各种身体组织建立起肋骨之间的连接。因此,如果不设置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在呼气时收缩的肌肉还使这些肌肉未连接的上肋骨下降。
在这点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抑制了在呼气时收缩的肌肉未直接连接的上肋骨的下降。这些上肋骨位于覆盖胸部的范围内。因此,当这些上肋骨的下降被抑制时,胸部可能保持打开。因此,就座者变得能够舒适地呼吸。
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定位在第九肋骨和第十肋骨之间,并与它们接触。
第十肋骨和下面的肋骨包括在腹部肌肉所连接的腹部肌肉系统中,并且因此随着腹部肌肉的收缩而下降。另一方面,第九肋骨和上面的肋骨不连接于腹部肌肉但是连接于吸气肌肉。因此,当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定位在第九肋骨和第十肋骨之间并与它们接触时,高效地抑制了这些肋骨通过腹部肌肉系统中的肌肉降低,而不阻碍吸气肌肉的运动。以这种方式,增强了使人的呼吸舒适的优点。
如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座椅装置可以包括人就座在其上的座椅表面。当设有座椅表面时,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上身支承表面包括接靠一对髂骨突起部的一对髂骨支承突起部(或简称为支承突起部),并且座椅表面包括容纳一对坐骨突起形状部分的一对坐骨容纳凹部。
虽然随后将描述细节,但是髂骨支承突起部和坐骨容纳凹部将不容易使就座者的骨盆向后倾,并且因此,不太可能导致下潜现象。因此,容易适当地保持就座者的姿势。不容易导致下潜现象意味着容易保持上身直立的就座者的姿势。因此,在上身直立的姿势中,较少的压力施加于胸部,从而使就座者能够更舒适地呼吸。因为姿势的保持变得容易,所以就座者将更快地从疲劳中恢复。
此外,因为设置有髂骨支承突起部和坐骨容纳凹部,所以就座者能够将其脚部完全支撑在地板上。因此,本发明的座椅装置可以有利地用于车辆的驾驶员座椅,其中,需要操作刹车踏板或油门踏板。随后还将描述就座者能够将其脚部完全支撑在地板上的原因。
骨盆的尺寸取决于个体。因此,在就座状态中作为骨盆的一部分的人的坐骨和髂骨的位置取决于就座者。因此,最优选地,基于个体确定髂骨支承突起部和坐骨容纳凹部的位置。
同时,如果个体是成年人,则骨盆的尺寸在个体之间差异并不太大。因此,髂骨支承突起部和坐骨容纳凹部的位置可以不需要基于个体来确定。在该情况下,髂骨支承突起部和坐骨容纳凹部的位置可以通过限定就座者——例如男性成年人或女性成年人——的特性并考虑具有限定特性的人的一般骨盆来确定。更优选地,可以考虑具有这些特性的人的骨盆的变化范围来确定髂骨支承突起部和坐骨容纳凹部的尺寸。
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座椅表面还包括一对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或简称为基准隆起部)。每个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设置成与在左大腿和右大腿中的相应一个的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的凹部配合。
因设有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所以处于就座状态下的人的大腿将稳定地停留在适当的位置。当就座者的上身也在横向方向上运动时,根据稳定地停留在适当的位置的大腿而易于使上身恢复到初始直立姿势。因此,就座者变得能够更舒适地呼吸。
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上身支承表面还设有肩胛骨辅助隆起部(或简称为辅助隆起部)。肩胛骨辅助隆起部是基本上水平的并且定位在覆盖第五肋骨至第七肋骨的竖向范围内。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具有定位在脊椎和相应的肩胛骨之间的脊椎侧端部部分。
基本上水平设置的肩胛骨辅助隆起部阻碍就座者的上身的横向倾斜运动。因此,因为抑制了就座者的横向倾斜运动,所以更容易地保持了就座者的直立姿势。
因设有肩胛骨辅助隆起部,所以使得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的脊椎侧端部部分——其定位在脊椎与相应的肩胛骨的脊椎侧端部之间——用作处于就座状态中的人的转动的支点,从而辅助相应的肩胛骨的转动。因此,使伴随着肩胛骨转动的肩部运动变得容易。因此,使用本发明的座椅装置用于车辆的驾驶员座椅将使就座者能够容易地操纵方向盘。
肩胛骨被下斜方肌向下拉动。同时,肩胛骨由相应的肩胛骨辅助隆起部支承。因此,抑制了肩胛骨的降低。这还有助于实现肩部的易于转动。
除了肩胛骨辅助隆起部之外,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上身座椅表面还设有下肋骨水平隆起部(简称为水平隆起部),该下肋骨水平隆起部是基本上水平的并且定位在覆盖第十肋骨至第十二肋骨的范围内。下肋骨水平隆起部也阻碍就座者的上身在横向方向上的倾斜运动。因此,在抑制了上身的横向倾斜运动的情况下,更容易地保持了就座者的直立姿势。
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使上身支承表面的至少包括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并且延伸至顶部的上部能够相对于座椅表面竖向地运动。
相对于座椅表面的肋骨位置相对较大地根据个体而变化。因此,当使上身支承表面的包括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的上部能够竖向地运动时,可以使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的位置处于与根据个体而变化的肋骨位置相匹配的位置。
另一方面,相对于座椅表面的髂骨位置在个体之间差异并不大。因此,在上身支承表面不仅包括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而且包括髂骨支承突起部的情况下,如果上身支承表面的包括髂骨支承突起部的下部也连同包括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的上部一起在竖向方向上运动,则髂骨支承突起部可能不接靠相应的髂骨突起部。
在这点上,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上身支承表面的包括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的上部与包括髂骨支承突起部的下部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仅使上部能够相对于座椅表面竖向地运动。因此,当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竖向地运动时,髂骨支承突起部将保持接靠相应的髂骨突起部。
在上身支承表面不仅包括一对肩胛骨辅助隆起部而且包括一对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的情况下,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使上身支承表面的至少包括这两对隆起部并且延伸至顶部的上部能够相对于座椅表面竖向地运动。因此,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和肩胛骨辅助隆起部竖向地运动,以便随着根据个体而变化的肋骨和肩胛骨的位置而调节。
在上身支承表面分成包括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的上部和包括髂骨支承突起部的下部的情况下,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中,上部包括肩胛骨辅助隆起部。因此,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和肩胛骨辅助隆起部被调节至根据个体而变化的肋骨和肩胛骨的位置。另外,可以保持髂骨支承突起部接靠相应的髂骨突起部的状态。
优选地,如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中,上身支承表面的上部包括下肋骨水平隆起部。下肋骨水平隆起部是基本上水平的并且定位在覆盖第十肋骨至第十二肋骨的范围内。因此,还可以将下肋骨水平隆起部调节至根据个体而变化的肋骨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和第十四方面,分别设置了一对倾斜隆起部和一对突起部。这些倾斜隆起部和突起部别与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和髂骨支承突起部基本上相同。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和第十四方面,获得了与第八方面和第九方面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和第十六方面,设置了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这些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与肩胛骨辅助隆起部基本上相同。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和第十六方面,获得了与第十方面和第十一方面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一对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设置在倾斜隆起部的下方。这些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与下肋骨水平隆起部基本上相同。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获得了与第十二方面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出成年男性的骨盆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3是图示出沿穿过一对坐骨容纳凹部的平面截取(即,沿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座椅的竖向截面图;
图4是图示出成年男性的骨盆的侧视图;
图5是图示出成年男性的骨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是图示出沿穿过左髂骨支承突起部、左坐骨容纳凹部和左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的中心的平面截取(即,沿图1的线VI-VI截取)的座椅的横截面图;
图7是沿穿过一对坐骨容纳凹部的平面截取(即,沿图1的线VII-VII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8是图示出肋骨、肩胛骨和脊椎的示意性结构图;以及
图9是概念性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改型的座椅的不可分离的部分和可分离且可移动的结构、以及座椅上的覆盖件,其中本发明还应用在覆盖件上。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座椅装置(概念上包括就座位置保持装置)的实施方式。
在实施方式中,“保持人的就座位置”意味着“协助人来保持他们的就座位置”。
图1是图示出根据具有就座位置保持功能的座椅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座椅1的立体图。座椅1用作车辆的驾驶员座椅。
座椅1包括座椅构件10、上身支承构件20和头枕30。座椅构件10、上身支承构件(或靠背)20和头枕30具有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的表面,即,这些构件覆盖有诸如织物或皮革的相同的软材料。座椅构件10作为由人就座的构件。上身支承构件20作为用于支承人的上身——例如,腰背部或上身背部——的构件。头枕30作为用于支承人的头部的后部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如图1中图示地对座椅1设定横向方向、纵向方向和竖向方向。例如,横向方向是宽度方向,座椅1在其前视图或其后视图中沿该横向方向侧向地延伸;纵向方向是深度方向,座椅1在其中一个其侧视图中沿该纵向方向延伸;而竖向方向是高度方向,座椅1从车辆地板沿该竖向方向延伸。
座椅构件10具有上表面——即,座椅表面11,其中形成有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和一对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图2是图示出成年男性的骨盆50的示意性前视图。如图2所示,在骨盆中的两个坐骨60具有相应的两个坐骨突起部分61。当人就座在座椅表面11上时,坐骨容纳凹部40经由皮肤和肌肉容纳相应的坐骨突起部分61。
在座椅表面11中的坐骨容纳凹部40的位置确定成:使得当人就座在座椅表面11上时确保坐骨容纳凹部40与相应的坐骨突起部分61相对。因此,人的骨盆和背部将由上身支承构件20支承。基于一般成年人的骨盆50的尺寸来确定在座椅表面11中的坐骨容纳凹部40的位置。
图3是图示出沿穿过所述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之间的平面截取(即,沿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座椅构件10的竖向截面图。如图3所示,坐骨容纳凹部40分别具有碗的形状。具体地,每个坐骨容纳凹部40在其最深的位置处具有中心,凹部40朝向该中心倾斜至浅碗的程度。
如图3所示,坐骨容纳凹部40设置成关于座椅构件10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平面C1对称。这两个坐骨容纳凹部40具有介于其间的间距和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基于一般成年人的两个坐骨突起部分61的间距和尺寸来确定该间距和宽度方向长度。而且,还基于一般成年人的一对坐骨突起部分61的尺寸来确定每个坐骨容纳凹部40的倾斜度和深度及未示出的纵向长度(垂直于宽度方向)。
这里,可以考虑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二者或二者之一来获得一般成年人的两个坐骨突起部分61的间距和尺寸。所考虑的成年人应当包括男性和女性二者还是男性和女性二者之一是基于座椅1的用途来确定。所应当考虑的一般成年人是以如上面在确定座椅表面11中的坐骨容纳凹部40的位置相同的方式来确定。而且,取决于用途,坐骨容纳凹部40的位置可以基于儿童的一对坐骨突起部分的间距和尺寸来确定。另外,坐骨容纳凹部40的位置可以基于个体的一对坐骨突起部分的间距和尺寸来确定。
再次参照图1,进一步描述座椅表面1的构型。在座椅表面11中,形成有一对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而且,座椅表面11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定位的侧部,这两个侧部均稍上升。
每个大腿在其后部具有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在这些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具有凹部。换言之,在这些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具有一个部分,该部分在从这些肌肉的正上方推压时比从外侧推压时更容易下陷。该凹部存在于大腿后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处。因为股二头肌和半膜肌都在大腿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以在它们之间的凹部也在纵向方向上延伸。
一对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分别设置成与在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的凹部配合。因此,具体地,所述一对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从靠近形成所述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的位置朝向座椅构件10的膝盖侧端部部分12延伸。在该情况下,使两个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彼此平行,或者可替代地,可以在隆起部70靠近膝盖侧端部部分12时彼此稍间隔开。
另外,两个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中的每一个的纵向长度和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在它们之间的间距确定为:使得当人就座在座椅表面11上时,每个隆起部70容易地与在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的凹部配合。通过将材料置于构成座椅1的表面的材料的下面来分别形成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置于构成座椅1的表面的材料的下面的材料具有当大腿位于相应的隆起部70上时能够维持每个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的形状的刚度。
下文中,描述上身支承构件20的构型。如图1所示,上身支承构件20具有上身支承表面21,其中,在其下部分处形成一对髂骨支承突起部80。两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形成在距座椅表面11的相同的水平处,并且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突起程度。
图4是图示出沿图1的线VI-VI截取的骨盆50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构成坐骨50的上部分的髂骨90具有向后突起的相应的突起部91(下文中,称为“髂骨突起部91”)。图5是图示出男性成年人的骨盆50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5所示,髂骨突起部91定位在脊椎92的两侧或者定位成将脊椎92夹在中间。在每个具有突起形状的髂骨突起部91中,竖向长度较小,但是相比于此横向长度较大。设置在上身支承构件20中的髂骨支承突起部80构造成经由就座者的皮肤和肌肉与相应的髂骨突起部91配合。基于一般成年人的骨盆的尺寸来确定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位置。所考虑的一般成年人是以如上所述的相同方式来确定。
图6是沿穿过左髂骨支承突起部80、左坐骨容纳凹部40和左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的中心的平面截取(即,沿图1的线VI-VI截取)的座椅1的横截面图。图7是沿穿过所述一对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平面截取(即,沿图1的线VII-VII截取)的横截面图。如从图6和图7可以理解,每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形状不是以顶峰点为中心的向上、向下以及向左和向右倾斜的突起部。而是,髂骨支承突起部80具有与相应的髂骨突起部91的形状相匹配的大致线性的形状。而且,如从图7可以理解,每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均朝向上身支承表面2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性地倾斜。换言之,每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突起程度均朝向上身支承表面2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变小。每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这种倾斜还有助于突起部80更适于与每个相应的髂骨突起部91配合。
基于一般成年人的一对髂骨突起部91的间距和尺寸来确定两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位置以及两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之间的间距。确定每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尺寸,从而确保支承相应的髂骨突起部91、但确保尽可能不支承上身的其他部分。应当理解,在确定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位置和间距中所应当考虑的一般成年人是以与在坐骨容纳凹部40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来确定。
通过将材料置于构成座椅1的表面的材料的下面分别形成髂骨支承突起部80。置于构成座椅1的表面的材料的下面的材料具有当相应的髂骨突起部91由髂骨支承突起部80支承时能够维持每个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形状的刚度。当完全踩踏刹车踏板或油门踏板时,下压力较大并且因此反作用力也较大。因此,可能在髂骨支承突起部80上施加较大的力。因此,优选地,髂骨支承突起部80具有当施加这种较大的反作用力时能够维持它们的形状的刚度。
上身支承构件20的上身支承表面21还设有一对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一对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以及一对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
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确保当肋骨随呼气而下降时从下面与肋骨配合。此处,“随呼气而下降的肋骨”主要指的是第九肋骨至第十二肋骨,相应的下后锯肌与该第九肋骨至第十二肋骨相连。因此,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分别位于允许该隆起部100从下面与第九肋骨到第十二肋骨中的任一个配合的位置上。例如,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当从下面与相应的第九肋骨配合时分别定位在第九肋骨与第十二肋骨之间并与它们相接触。
第九肋骨至第十二肋骨通过身体组织连接至位于较高位置的肋骨,并且因此位于高于第九肋骨的肋骨也随呼气而下降。因此,例如,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可以定位在第八肋骨与第九肋骨之间并与它们相接触。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两个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彼此间隔开。使间距的长度大于脊椎的厚度,从而阻止脊椎被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挤压。而且,每个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从其靠近另一个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的端部部分(脊椎侧端部部分)朝向其另一端部部分(外端部部分)向下倾斜。该倾斜的角度确保与该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所抵靠配合的肋骨的倾斜角度基本上一致。
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分别具有如下所述的长度、厚度和刚度。具体地,长度可以优选地设定为待配合的肋骨(例如,第九肋骨)的平均长度。但是,大于或小于该长度的长度也可以允许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实施其效果。确保厚度小于在待配合的一对肋骨与在所述待配合的一对肋骨正下面的一对肋骨之间的距离,但是足够大以支承所述待配合的一对肋骨。例如,厚度可以与所述待配合的一对肋骨的厚度大致相同。刚度设定为当人后倾至上身支承构件20上时不使就座者受到伤害、但使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充分地支承肋骨的水平。
在人的就座状态中,人的肋骨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位置取决于就座者而差异相对较大。因此,基于平均的身体尺寸来确定人的肋骨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位置。然而,取决于就座者,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的位置可以不与待从下面进行配合的人的第九肋骨的位置相匹配。
然而,如上所述,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并不必须与第九肋骨配合,而是可以与第十肋骨或第十一肋骨配合,或者可替代地,可以与第八肋骨配合。另外,这些肋骨的倾斜角度彼此不会差异太大。因此,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是任意就座高度的人可以就座在座椅1上以便使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从下面与呼气中的人的下降的肋骨配合。
一对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定位在覆盖就座者的第五肋骨至第七肋骨的竖向范围内。因此,如图1所示,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位于高于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两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分别基本上水平——在横向方向上并置。此处,“基本上水平”指的是这些隆起部110倾斜至在就座者的脊椎直立状态下的第五肋骨至第七肋骨的倾斜角度的程度。
参照图8,具体地描述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图8是图示出肋骨、肩胛骨和脊椎的示意性结构图。
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具有脊椎侧端部部分,确保该脊椎侧端部部分定位在相应的肩胛骨的脊椎侧端部与脊椎之间。从上身支承表面2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C2(参见图1)到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的脊椎侧端部部分的长度以如下方式获得。具体地,该长度大于等于从脊椎中心线C2’到脊椎端部的横向长度d1——其对应于每个脊椎的厚度的一半(参见图8),但是小于等于从脊椎中心线C2’到相应的肩胛骨的一部分——其落在从第五肋骨至第七肋骨的范围内(参见图8)——的外端部的横向长度d2。
但是,因为肩胛骨能够进行多种运动,所以长度d2随着每个肩胛骨的运动而改变。因此,所考虑的长度d2应表现为在肩胛骨的转动运动中的最小长度d2。
如上所述,在人的就座状态中,人的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肋骨位置取决于就座者而差异相对较大。因此,基于平均的身体尺寸来确定人的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肋骨位置。而且,如果在上身支承表面21中仅形成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则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的纵向长度不具体限定。例如,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的纵向长度可以对应于平均尺寸的人背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大致一半。
考虑一般人的就座高度来确定一对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的竖向位置。具体地,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形成在覆盖第十肋骨至第十二肋骨——其位于所有肋骨中的最低处——的竖向范围内。因此,如图1所示,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定位在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的下方和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上方。
两个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分别基本上水平——在横向方向上并置。此处,“基本上水平”指的是这些隆起部120倾斜至在就座者的脊椎直立的状态下的第十肋骨至第十二肋骨的倾斜角度的程度。一对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的横向位置和长度不具体限定。但是,优选地,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设置成不与脊椎相接触。为此,本实施方式的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分别具有脊椎侧端部部分,确保该脊椎侧端部部分与上身支承表面2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C2以距离d1(参见图8)或更大的距离间隔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以及每个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具有相应的长度和位置,所述长度和位置确定成使得这些隆起部100、110和120从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C2到脊椎侧端部部分及到外端部部分分别具有相同的长度L1和L2,如图7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身支承表面21中,在隆起部100、110和120的外端部部分之外的部分是弯曲的以致向前突起,如图7所示。因此,就座者的上身不可能在横向方向上失衡。
下文中将描述在人就座的情况下从如上所述构造的座椅1获得的优点。首先,描述有利于保持就座者的姿势的优点。
与该优点最相关的结构是一对髂骨支承突起部80和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形成在座椅1中的所述一对髂骨支承突起部80支承就座者的一对髂骨突起部91。换言之,确保将力从所述一对髂骨支承突起部80施加至就座者的所述一对髂骨突起部91。因为髂骨突起部91位于骨盆的上部中,所以对髂骨突起部91的力的施加意味着将力施加至骨盆,使得允许人向前倾。因此,不可能导致使就座者的骨盆向后倾的下潜现象。
在就座者的骨盆不向后倾的状态下,使人的一对坐骨突起部分61容纳在形成于座椅表面11上的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中。而且,在就座者的骨盆不向后倾的状态下,上身是大致直立的,从而允许上身以大的力推压坐骨。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持使坐骨容纳在相应的坐骨容纳凹部40中的状态。因此,不可能导致下潜现象并且容易保持就座者的直立姿势。另外,因为容易保持就座者的直立姿势,所以人能够较快地从疲劳中恢复。
另外,当就座者还将其脚部支撑在地板上时,从脚底传递至躯干的反作用力经由人的髂骨突起部91被座椅1的髂骨支承突起部80承受。髂骨支承突起部80从它们所设置的区域突出。因此,上述反作用力主要由髂骨支承突起部80承受,从而减小了由除了髂骨支承突起部80以外的部分所承受的反作用力的比率。
具体地,经由脊椎和腰部由上身支承表面21所承受的反作用力的比率变小。因此,减轻了施加于脊椎和腰部上的载荷。而且,当从外侧施加大的力时,人的髂骨突起部91不会感觉太多疼痛。因此,与上身主要由脊椎和腰部支承的常规椅子相比,减小了施加于就座者的身体上的载荷,即使是当人将其脚部完全支撑在地板时。因此,就座者还能够完全踩踏在油门踏板或刹车踏板上。
因此,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能够通过坐骨容纳凹部40和髂骨支承突起部80容易地保持就座者的姿势。此外,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通过设置在上身支承表面21中的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和下肋骨横向隆起部120抑制了人的上身的横向运动。因此,这些隆起部100、110和120也有助于容易地保持就座者的姿势。另外,设置在座椅表面11中的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确定了大腿的位置。这也有助于容易地保持就座者的姿势。
下文中描述使就座者的呼吸舒适的优点。与该优点最相关的结构是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
在肋骨之间具有建立起肋骨之间的连接的多种身体组织。因此,如果不设置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则在呼气中收缩的肌肉(例如,下后锯肌)不仅使肌肉与之相连的肋骨下降、而且也使肌肉不与之相连的上部肋骨下降。
在这点上,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设有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这些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从下面与就座者的在呼气时下降的肋骨配合。因此,抑制了位于胸部周围的上部肋骨的下降,从而使得胸部能够保持打开。因此,就座者能够舒适地呼吸。
具体地,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当定位在第九肋骨与第十肋骨之间时将发挥使就座者的呼吸舒适的大的效果。对于该效果的原因如下。具体地,第十肋骨和更下的肋骨被包括在腹肌与之相连的腹肌系统中,并且因此随腹肌的收缩而下降。
另一方面,第九肋骨和更上的肋骨不与腹肌相连、而是与吸气肌相连。因此,当肋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定位在第九肋骨与第十肋骨之间时,有效地抑制了这些肋骨通过腹肌系统中的肌肉而降低,同时不阻碍吸气肌的运动。这样,增强了使人的呼吸舒适的优点。
如上所述,归功于例如髂骨支承突起部80和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的构型,而易于保持就座者的姿势。在例如通过髂骨支承突起部80和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保持的姿势中,人在胸部上将承受较小压力。因此,例如髂骨支承突起部80和一对坐骨容纳凹部40的构型也增强了使人的呼吸舒适的优点。
下文中描述使就座者的姿势易于恢复到初始姿势的优点。与该优点最相关的结构是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
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分别设置成配合到在就座者的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的凹部中。当每个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与在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的凹部配合时,确定了相应的大腿的位置。在常规的椅子的情况下,就座者的上身的横向摆动通常使大腿也与该横向摆动相连锁地运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确定了相应的大腿的位置并且大腿稳定地停留在该位置中。
因此,当上身也在横向方向上失衡时,抑制了大腿与上身的横向失衡相连锁的在横向方向上的运动。因此,相应的大腿的位置作为基准。因此,当上身横向失衡时,能够根据稳定定位的大腿使上身容易地恢复到适当的初始姿势。适当姿势的上身将有助于减小就座者的肌肉疲劳,并且使人不感到疲倦。另外,为了安全地驾驶汽车,重要的是将上身稳定地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有助于安全驾驶。
下文中描述允许小腿易于运动的优点。与该优点最相关的结构也是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
在常规的椅子的情况下,当小腿运动时,大腿也与小腿的运动相连锁地运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确定了相应的大腿的位置并且大腿将稳定地停留在适当的位置。
因此,当小腿运动时,在相应的大腿的端部处的膝盖作为支点。具体地,当小腿运动时,抑制了大腿与小腿的运动相连锁的运动,而仅允许小腿运动。因此,小腿易于运动。因此,易于操作油门踏板或刹车踏板。在易于操作踏板的情况下,减轻了在驾驶期间所导致的疲劳。应当理解,易于保持就座者的姿势的优点也有助于减轻在驾驶期间所导致的疲劳。
下文中描述抑制就座者的姿势的横向失衡的优点。与该优点最相关的结构是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和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
基本上水平的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基本上阻碍了就座者的上身在横向方向上的倾斜运动。因此,抑制了上身的横向失衡。
另一方面,上身以脊椎为中心的旋转运动不会受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阻碍。因此,当就座者向左或向右看时,抑制了上身的横向摆动,同时加快了用于将人脸向左或向右转动的上身旋转运动。因此,抑制了在驾驶期间头部的不期望的横向摆动。
在覆盖第十肋骨至第十二肋骨——其连接至腹肌——的范围内的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基本上水平。因此,由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引导的就座者的腹肌的运动变得容易。该运动对应于腰部的旋转。换言之,腰部的旋转是上身以脊椎为中心的旋转运动。因此,也通过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抑制了上身的横向摆动。为了通过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获得上述优点,最有利地,使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与一对第十肋骨的下端部相接触。
下文描述使就座者的肩部舒适地旋转的优点。与该优点最相关的结构也是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当人就座在座椅1上时,每个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的脊椎侧端部部分定位在脊椎与相应的肩胛骨的脊椎侧端部部分之间。因此,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的脊椎侧端部部分用作转动的支点,并且因此辅助相应的肩胛骨的转动。因此,使伴随着肩胛骨的转动的肩部运动变得容易。这样,当人就座在驾驶员座椅上时,对方向盘的操纵变得容易。
肩胛骨被下斜方肌向下拉动。同时,肩胛骨由相应的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支承。因此,抑制了肩胛骨的降低。这还有助于实现肩部的易于转动。
本发明并不限于就此范围所述的实施方式。以下的改型也落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以多种其他方法进行改型和实施。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仅一对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但是可以设置两对或更多对。例如,第一对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可以设置在第九肋骨与第十肋骨之间并与它们相接触,而第二队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可以设置在第十肋骨与第十一肋骨之间并与它们相接触。因此,进一步抑制了肋骨的降低,使就座者的呼吸更加舒适。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和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固定至上支承表面21(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构件10),或者换言之,使这些隆起部的位置在竖向方向上不能改变。但是,被支承的目标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位置——即肋骨位置和肩胛骨位置——取决于就座者而差异相对较大。另一方面,髂骨突起部91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位置在就座者之间差异相对较小。髂骨突起部91由相应的髂骨支承突起部80支承,髂骨支承突起部80也形成在上身支承表面21中。
考虑到这一点,座椅1可以构造如下。具体地,如图9中图示,上身支承构件20可以分为包括髂骨支承突起部80的一部分(下文中称为“下部上身支承部”)以及包括肋骨支承倾斜隆起部100、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和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中的至少一个的一部分(下文中称为“上部上身支承部UP”)。下部上身支承部LP可以不可拆卸地连接至座椅表面1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构件10),而可以使上部上身支承部UP能够相对于座椅表面11竖向地运动。在该情况下,确保上部上身支承部UP具有相对于座椅表面11的可运动的范围——其包括针对隆起部100、110和120的目标肋骨的位置的变化范围,其取决于就座者而变化。
此处给出针对上部上身支承部UP相对于座椅表面11竖向运动的一个具体构型。例如,如在图9的放大部分A中概念性地示出,多个金属杆PL可以用于连接上部上身支承部UP和下部上身支承部LP,并且以相似的方式用于上身支承部20与头枕30之间的连接。
在上身支承表面21中,包括在上部上身支承部UP中的部分对应于“上身支承表面的上部”,而包括在下部上身支承部LP中的部分对应于“上身支承表面的下部”。
将上述实施方式作为座椅1的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具有腿的椅子。这种具有腿的椅子通常在房屋中使用并且能够获得多种这样的椅子,其中座椅表面和上身支承表面的材料为木材、聚乙烯基薄膜等。当本发明也应用于这种椅子时,在座椅表面和上身支承表面的材料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并且因此可以使用与现有技术的椅子的材料类似的各种材料。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用于椅子和座椅的覆盖件CV(参见图9)。覆盖件CV对应于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其上的座椅位置保持装置。当本发明也应用于覆盖件CV时,上部上身支承部UP和下部上身支承部LP可以分离地设置。在该情况下,下部上身支承部LP可以不可拆卸地连接至座椅构件,而使上部上身支承部UP能够相对于座椅构件竖向地运动。
当本发明应用于覆盖件CV时,可以不设置用于上身支承表面的覆盖件,而仅设置用于座椅表面的覆盖件。可替代地,可以不设置用于座椅表面的覆盖件,而仅设置用于上身支承表面的覆盖件。
尽管前面已经说明,大腿位置基准隆起部70、髂骨支承突起部80、下肋骨水平隆起部120、支承倾斜隆起部100和肩胛骨辅助隆起部110的三维尺寸和位置(包括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在座椅装置或覆盖件上的定制品或预制品。在定制品中,使用该产品的各人的身体尺寸反映在所述隆起部的尺寸和位置中。相反,在预制品中,人的统计获得的标准身体尺寸、或统计获得但分类成多个类型的尺寸(例如,大、中或小)反映在所述隆起部的尺寸和位置中。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特别地确定隆起部的尺寸和位置。

Claims (20)

1.一种能够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座椅装置,包括:
上身支承构件,所述上身支承构件具有支承就座者的上身背部的上身支承表面,
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用于肋骨的倾斜隆起部(100),所述倾斜隆起部从下面接触人的所述肋骨并且根据所述肋骨倾斜,所述肋骨随着人的呼气而下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倾斜隆起部形成为接触位于所述肋骨的第九肋骨和第十肋骨之间的人的上身背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包括座椅构件,所述座椅构件具有座椅表面,人就座在所述座椅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80),所述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与人的一对髂骨突起部配合,当人就座于所述座椅构件的所述座椅表面上时,所述髂骨突起部向后突起,以及
所述座椅表面具有一对用于坐骨的容纳凹部(40),所述一对用于坐骨的容纳凹部在其内容纳人的一对坐骨突起部,所述坐骨突起部向下突起。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座椅表面具有一对基准隆起部,所述一对所述基准隆起部中的每一个与在人的每条大腿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凹部配合。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用于肩胛骨的辅助隆起部(110),所述辅助隆起部:i)定位成在所述座椅构件的竖向方向上与所述肋骨的的第五肋骨至第七肋骨的范围配合,ii)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是基本上水平的,以及iii)定位成使得从所述上身支承表面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到每个所述辅助隆起部的中心线侧端部的长度等于或大于从人的脊椎中心线到脊椎端部的长度,并且等于或小于从人的所述脊椎中心线到肩胛骨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用于下肋骨的水平隆起部(120),所述水平隆起部:i)定位成在所述竖向方向上与所述肋骨的第十肋骨至第十二肋骨的范围配合,以及ii)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是基本上水平的。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上身支承构件的至少上部能够在竖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运动,所述上部比用于所述肋骨的所述倾斜隆起部(100)的下端部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80),所述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与人的一对髂骨突起部配合,
所述座椅表面具有一对用于坐骨的容纳凹部(40),所述一对用于坐骨的容纳凹部在其内容纳人的坐骨的一对坐骨突起部,以及
其中,所述上身支承构件包括上支承构件和下支承构件以便分别提供相互分离的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所述下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座椅构件并且具有在其上形成有所述支承突起部(80)的所述下支承表面,所述上支承构件能够在所述装置的竖向方向上运动并且具有在其上形成有所述倾斜隆起部(100)的所述上支承表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构件具有用于肩胛骨的辅助隆起部(110),所述辅助隆起部:i)定位成在所述座椅构件的竖向方向上与所述肋骨的第五肋骨至第七肋骨的范围配合,ii)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是基本上水平的,以及iii)定位成使得从所述上身支承表面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到每个所述辅助隆起部的中心线侧端部的长度等于或大于从人的脊椎中心线到脊椎端部的长度,并且等于或小于从人的所述脊椎中心线到肩胛骨的长度,以及
其中,所述上身支承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上身支承构件的至少上部能够在所述竖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运动,所述上部包括用于所述肋骨的所述倾斜隆起部(100)和用于所述肩胛骨的所述辅助隆起部(110)。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构件具有用于肩胛骨的辅助隆起部(110),所述辅助隆起部:i)定位成在所述座椅构件的竖向方向上与所述肋骨的第五肋骨至第七肋骨的范围配合,ii)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是基本上水平的,以及iii)定位成使得从所述上身支承表面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到每个所述辅助隆起部的中心线侧端部的长度等于或大于从人的脊椎中心线到脊椎端部的长度,并且等于或小于从人的所述脊椎中心线到肩胛骨的长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用于下肋骨的水平隆起部(120),所述水平隆起部:i)定位成在所述竖向方向上与所述肋骨的第十肋骨至第十二肋骨的范围配合,以及ii)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是基本上水平的。
13.一种能够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座椅装置,所述座椅装置包括:
座椅构件,所述座椅构件具有座椅表面,人就座在所述座椅表面上;以及
上身支承构件,所述上身支承构件具有支承人的上身背部的上身支承表面;
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一对倾斜隆起部(100),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以与人的第九肋骨或第十肋骨的倾斜角度基本上相等的角度倾斜,所述倾斜隆起部定位在所述上身支承表面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两侧并随着离开所述中心线而倾斜;以及
所述上身支承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上身支承构件的上部能够在所述竖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运动,所述上部包括至少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10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80),所述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与人的一对髂骨突起部配合,所述一对支承突起部(80)定位成比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100)低;以及
所述上身支承构件包括上支承构件和下支承构件以便分别提供相互分离的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所述下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座椅构件并且具有在其上形成有所述支承突起部(80)的所述下支承表面,所述上支承构件能够在所述装置的竖向方向上运动并且具有在其上形成有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100)的所述上支承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一对第一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10),所述一对第一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10)隆起部接隆起部地定位在所述上身支承表面的在所述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两侧,所述第一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10)在所述竖向方向上定位在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100)的上方;以及
所述上身支承构件构造成使得所述上身支承构件的上部能够在所述竖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运动,所述上部包括至少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100)和所述一对第一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10)。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支承构件具有一对第一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10),所述一对第一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10)隆起部接隆起部地定位在所述上身支承表面的在所述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两侧,所述第一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10)在所述竖向方向上定位在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100)的上方。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上支承构件具有一对第二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20),所述一对第二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20)隆起部接隆起部地定位在所述上身支承表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心线的两侧,所述第二基本上水平的隆起部(120)在所述竖向方向上定位在所述一对倾斜隆起部(100)的下方。
18.一种能够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装置,包括:
上身支承表面,所述上身支承表面支承就座者的上身背部,
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用于肋骨的倾斜隆起部(100),所述倾斜隆起部从下面接触人的所述肋骨并且根据所述肋骨倾斜,所述肋骨随着人的呼气而下降。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倾斜隆起部形成为接触位于所述肋骨的第九肋骨与第十肋骨之间的人的上身背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包括座椅表面,人就座在所述座椅表面上,
其中,所述上身支承表面具有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80),所述一对用于髂骨的支承突起部与人的一对髂骨突起部配合,当人就座于所述座椅表面上时,所述髂骨突起部向后突起;以及
所述座椅表面具有一对用于坐骨的容纳凹部(40),所述一对用于坐骨的容纳凹部在其内容纳人的一对坐骨突起部,所述坐骨突起部向下突起。
CN2011102562226A 2010-08-25 2011-08-25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Pending CN1024077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8419A JP5229284B2 (ja) 2010-08-25 2010-08-25 座位保持装置
JP2010-188419 2010-08-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7792A true CN102407792A (zh) 2012-04-11

Family

ID=44674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62226A Pending CN102407792A (zh) 2010-08-25 2011-08-25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49593A1 (zh)
EP (1) EP2423041B1 (zh)
JP (1) JP5229284B2 (zh)
CN (1) CN10240779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2053A (zh) * 2013-03-14 2014-09-17 塞贝尔家具有限公司 注塑模制的未装垫衬物的塑料座椅
CN110077300A (zh) * 2013-12-03 2019-08-02 P.A.S.股份有限公司 椅垫和椅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95218B2 (en) 2013-12-04 2017-10-24 P.A.S. Corporation Cushion for chair and chair
US10596927B2 (en) * 2017-10-05 2020-03-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TWI744193B (zh) * 2021-02-20 2021-10-21 吳國源 骨盆傾斜偵測椅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03649A (en) * 1968-04-01 1970-03-31 Merle E Johnson Contoured support cushion
US4830430A (en) * 1987-01-30 1989-05-16 Equus Marketing Ag Split-back chair, particularly office chair
US20060232118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Nmhg Oregon, Llc Operator seat for an industrial vehicle
CN201542119U (zh) * 2009-06-23 2010-08-11 许汉忠 可主动支撑人体脊椎曲线的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4775A (en) * 1976-09-17 1978-04-18 Sears Manufacturing Company Vehicle seat
EP0107627B1 (en) * 1982-10-22 1986-01-02 Castelli S.P.A. Chair having a back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rticulated segments
JPS6131152U (ja) * 1984-07-30 1986-02-25 吉丸 貞雄 椅子背もたれ
JPH07315089A (ja) * 1994-05-26 1995-12-05 Arac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ペルビスサポート機構
US6095611A (en) * 1997-10-07 2000-08-01 Roho, Inc. Modular backrest system for a wheelchair
JP3750452B2 (ja) * 1999-12-16 2006-03-0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2177092A (ja) * 2000-12-19 2002-06-25 Bridgestone Corp 座圧低減シート
JP2003024170A (ja) * 2001-07-16 2003-01-28 Yoshio Kato 椅子用座板
JP4014868B2 (ja) * 2001-12-27 2007-11-28 株式会社ドクターエル シート用背凭れ板およびシート
JP5087975B2 (ja) * 2007-04-06 2012-12-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3149433U (ja) * 2009-01-14 2009-03-26 春長 戴 椅子用緩衝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03649A (en) * 1968-04-01 1970-03-31 Merle E Johnson Contoured support cushion
US4830430A (en) * 1987-01-30 1989-05-16 Equus Marketing Ag Split-back chair, particularly office chair
US20060232118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Nmhg Oregon, Llc Operator seat for an industrial vehicle
CN201542119U (zh) * 2009-06-23 2010-08-11 许汉忠 可主动支撑人体脊椎曲线的座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2053A (zh) * 2013-03-14 2014-09-17 塞贝尔家具有限公司 注塑模制的未装垫衬物的塑料座椅
CN110077300A (zh) * 2013-12-03 2019-08-02 P.A.S.股份有限公司 椅垫和椅子
CN110077300B (zh) * 2013-12-03 2021-09-10 P.A.S.股份有限公司 椅垫和椅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49593A1 (en) 2012-03-01
EP2423041B1 (en) 2013-06-05
EP2423041A3 (en) 2012-05-02
JP2012045097A (ja) 2012-03-08
EP2423041A2 (en) 2012-02-29
JP5229284B2 (ja)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376070A (en) Contoured seat cushion
CN1209060C (zh) 双座台活动椅
JP6954985B2 (ja) 調節可能な人間工学に基づく椅子
WO2015081419A1 (en) Adjustable seating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tructures
CN102407792A (zh)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US9795218B2 (en) Cushion for chair and chair
CN102381216A (zh)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CN102381213B (zh)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JP6787169B2 (ja) シート装置
JP5625811B2 (ja) 立席型のシート装置
JP7051217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CN102381217A (zh) 具有保持人的就座位置的功能的座椅装置
KR101628663B1 (ko) 자전거 하이브리드 안장
JP6923398B2 (ja) クッションおよび車椅子
KR101712824B1 (ko) 듀얼백 의자
JP6680508B2 (ja) 腰痛対策椅子
CN110077300B (zh) 椅垫和椅子
KR20130000030A (ko) 기능성 의자
CN203735806U (zh) 椅垫结构
CN210870677U (zh) 适臀垫
CN210353935U (zh) 马鞍椅
JPH11235942A (ja) 乗合い車両用腰掛け
JP2006346223A (ja) 腰椎部支持ユニットおよび椅子
DK2881011T3 (en) Cushion for chair and chair
KR20080053568A (ko) 좌판이 분리된 건강의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