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96200U - 秧苗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秧苗移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96200U
CN202496200U CN201220067360XU CN201220067360U CN202496200U CN 202496200 U CN202496200 U CN 202496200U CN 201220067360X U CN201220067360X U CN 201220067360XU CN 201220067360 U CN201220067360 U CN 201220067360U CN 202496200 U CN202496200 U CN 2024962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lanting
driving section
rice shoot
transplanting driving
lateral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673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谷寿
草本英之
佐伯正文
玉井利男
根田满夫
中西康仁
川田诚
石山和宏
三浦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431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368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50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5366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962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962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秧苗移植机,其具有能够通过更换衬垫等部件等的简易的方法进行秧苗的左右的插植间隔的改变的秧苗插植部,并且具有确保了更换部件时的操作性的提高的插植传动部。该秧苗移植机自左侧起依次设有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二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第四插植传动部(201)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在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在左右两侧配置有秧苗插植装置(47),在第二插植传动部(201)和第四插植传动部(201),在左右任意一侧配置有秧苗插植装置(47)。

Description

秧苗移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田地移植水稻等秧苗的秧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在作为秧苗移植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中,公知如下技术:在行驶车身的后侧,通过升降连杆装置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有秧苗插植部,秧苗插植部设有:秧苗载置台,其载置偶数的插植行数(六行)的秧苗;秧苗托架,其对载置于秧苗载置台的秧苗的端部进行承托;横向输送装置,其使秧苗载置台左右移动;多个秧苗取出口,它们设于秧苗托架;以及多个秧苗插植装置,它们从各个秧苗取出口取出秧苗并插植到田地,该秧苗插植部构成为将来自左右方向的驱动轴的动力经由多个分支传动机构和多个局部离合器分支到各自对应的插植驱动轴来进行传动,通过多个插植驱动轴的驱动来使各个秧苗插植装置动作,该秧苗插植部构成有收纳多个分支传动机构和多个插植驱动轴的各个插植传动箱部,作为离合器的局部离合器设在所述插植驱动轴上。
在位于秧苗移植机的后方的秧苗插植部中,从毯状苗中拔出秧苗并插植于田地的秧苗插植装置与秧苗的左右的插植间隔匹配地进行配置,通常在插植传动部的左右两侧成对地设置(专利文献1)。
在上述的结构中改变秧苗的左右的插植间隔,例如改变四行用或八行用的秧苗移植机的中央两行的左右的插植间隔时,需要使传动框架中的插植传动部的位置左右移动,存在着包括传动框架的插植传动部等的大幅的形状和结构的改变。
而且,不容易从插植传动部的安装孔接触到内部的部件,在维护时或修理时需要卸下周边的部件,存在着维护性和修理作业的操作性降低的问题。
并且,横向输送装置构成为具备:导引凸轮轴,其在外周形成有导引槽;和导引凸轮,其与导引凸轮轴螺合,通过导引凸轮轴的驱动使导引凸轮左右地往复移动(参考专利文献2。)。
在设于秧苗载置台的横向输送装置的侧方并改变秧苗载置台的横向输送速度的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因过负载等而破损的情况下,需要更换该机构,并且需要更换内置该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的传动箱,存在着修理作业所需的劳力、时间和成本增大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47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7062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提供一种秧苗移植机,其具有能够通过更换衬垫等部件等简易的方法进行秧苗的左右的插植间隔的改变的秧苗插植部,并且具有确保了更换部件时的操作性的提高的插植传动部。
而且,提供一种秧苗移植机,通过抑制部件数量而抑制了成本,并且变得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具备下面所示的技术方案。
即,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为一种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该秧苗移植机自左侧起依次设有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二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第四插植传动部201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在所述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在左右两侧配置有秧苗插植装置47,在所述第二插植传动部201和第四插植传动部201,在左右任意一侧配置有秧苗插植装置47。
而且,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三插植传动部201与和该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相邻的第二及第四插植传动部201、201的间隔L1,比所述第一插植传动部201与第二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2以及所述第四插植传动部201与第五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2大。
而且,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该秧苗移植机设有向各插植传动部201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箱43,在所述传动箱43内设有向各插植传动部201传递驱动力的分支驱动机构,仅在左右两端部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设有局部离合器26,所述局部离合器26对从所述分支传动机构向各插植传动部201的驱动力的接通和切断进行切换。
而且,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植传动部201的端部设有驱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47的插植驱动轴79,在所述插植传动部201左右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孔203,该第一安装孔203用于装配所述插植驱动轴79的轴承部件88,在所述插植传动部201左右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孔204,该第二安装孔204的直径比所述第一安装孔203的直径小,并且沿该第二安装孔204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圆弧状的作业孔205。
而且,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该秧苗移植机设有秧苗载置台46和横向输送装置55,所述秧苗载置台46用于装载向所述秧苗插植装置47供给的秧苗,所述横向输送装置55使所述秧苗载置台46沿左右方向移动,在所述传动箱43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有壳体206,在该壳体206的内侧配置有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所述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用于改变所述横向输送装置55的横向输送速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自左侧起依次设有第一至第五插植传动部201,在自左侧起第一、第三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201中,在左右两侧设有秧苗插植装置47,在自左侧起第二和第四插植传动部201、201中,在左右任意一侧配置有秧苗插植装置47,由此,能够使用衬垫等改变秧苗插植装置47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改变左右的插植间隔。
而且,由于五个插植传动部201左右对称地配置,因此机身的左右平衡稳定,能够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外,使第三插植传动部201与和该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相邻的第二及第四插植传动部201、201的间隔L1,比所述第一插植传动部201与第二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2以及所述第四插植传动部201与第五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2大,由此,作为重物的各插植传动部201靠近机身的左右两端配置,因此机身的左右平衡稳定,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除了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外,仅在左右两端部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设有局部离合器26,该所述局部离合器26对从分支传动机构202向各插植传动部201的动力的接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由此,能够省略使用频率高的左右两端部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以外的局部离合器26,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因此实现了机身整体的轻量化。
而且,通过将局部离合器26仅配置在左右两端部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从而局部离合器26的维修作业和破损时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因此缩短了维修和更换所需的时间,提高了维护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除了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外,在插植传动部20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用于装配插植驱动轴79的轴承部件88的第一安装孔203、和直径比第一安装孔203的直径小的第二安装孔204,由此,在更换插植传动部201内部的部件时,能够从更大的第一安装孔203进行更换,因此提高了维护性。
而且,通过沿第二安装孔204的外周形成多个圆弧状的作业孔205,从而从这些作业孔205也能够接触到插植传动部201内的小的部件,因此提高了维护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除了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外,将壳体206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于传动箱43,并在该壳体206的内侧设有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由此,在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破损后,不必更换作为该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的框架的传动箱43及其内部的传动系统整体,仅更换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即可,提高了维护性。
而且,能够将壳体206部形成为厚壁,因此能够提高整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2是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的插植传动部和秧苗插植装置、后轮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的传动箱的一部分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示出秧苗输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秧苗输送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7是示出秧苗载置台的移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插植传动部和秧苗插植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从左右的另一侧观察插植传动部的外壳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插植传动部的外壳部件的正面剖视图。
图11是从左右的一侧观察插植传动部的外壳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另一秧苗移植机的插植传动部和秧苗插植装置、后轮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另一秧苗移植机的秧苗插植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传动箱的一部分的俯视剖视图。
标号说明
2:行驶车身;
4:秧苗插植部;
26:局部离合器;
43:传动箱;
46:秧苗载置台;
47:秧苗插植装置;
55:横向输送装置;
79:插植驱动轴;
201:插植传动部;
203:第一安装孔;
204:第二安装孔;
205:作业孔;
206: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说明基于上述技术思想而具体地构成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申请中,在俯视图中,从机身朝向其前进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并将从该左右方向观察机身侧面称作侧视,将从机身后方观察机身背面称作后视,将从机身上方观察机身上表面称作俯视。下面,具体地记载各部分的详细情况。
图1和图2示出了八行插植的乘用型插秧机1。该乘用型插秧机1在行驶车身2的后侧通过升降连杆装置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装配有秧苗插植部4。行驶车身2是具备左右的后轮6(左后轮6a、右后轮6b)和作为驱动轮的左右的前轮5(左前轮5a、右前轮5b)的四轮驱动车辆,在机身的前部配置有变速箱7,在该变速箱7的左右侧方设有前轮终端传动箱(final case)8,前轮5安装在从该前轮终端传动箱8的能够转向的前轮支承部8a向外突出的前轮车轴。
而且,在变速箱7的背面部固定连接有主车架9的前端部,以沿前后水平设置的后轮摇摆轴为支点,将后轮齿轮箱10以左右摇摆自如的方式支承在该主车架9的后端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后轮6安装在从该后轮齿轮箱10向外突出的后轮车轴。因此,左右的后轮6a、6b通过左右摇摆而相对于左右的前轮5a、5b上下移动。而且,左右的前轮5a、5b设定为前束。
在主车架9上搭载有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11,该发动机11的旋转动力经由带传动装置输入到能够切换正转和反转的作为传动装置的液压式的前后行驶无级变速装置(HST)12。并且,将该前后行驶无级变速装置(HST)12的输出轴插入到变速箱7内,从该前后行驶无级变速装置(HST)12向变速箱7内进行传动。传递到变速箱7内的旋转动力由该变速箱7内的传动分支部分支而传递到行驶用传动路径和插植用传动路径,从而分离为行驶动力和外部取出动力而取出动力。
并且,行驶动力的一部分传递至前轮终端传动箱8而驱动前轮5,行驶动力的余下部分传递至后轮齿轮箱10而驱动后轮6。而且,外部取出动力经由取出传动轴13传递至设在行驶车身2的后部的插植离合器箱14,然后通过插植传动轴15传递至秧苗插植部4,具体来说是传递至传动箱43的输入轴48。在插植离合器箱14内设有插植离合器,所述插植离合器接通和切断向秧苗插植部4的传动。
发动机11由配置在行驶车身2的大致中央的中央罩16覆盖,在该中央罩16的上方设有座位17。在座位17的前方设有前罩18,在该前罩18的上方设有对前轮5进行转向操作的手柄19。中央罩16和前罩18的下端左右两侧形成为水平状的底踏板20。在底踏板20的后侧设有后踏板21,在该后踏板21的后部上侧设有扶手22。在手柄19的右侧设有前后行驶变速杆23,该前后行驶变速杆23操作前后行驶无级变速装置(HST)12。
而且,在八行插植的秧苗移植机的座位17的右侧的侧方,自靠近该座位17的一侧(左侧)起依次配置有插植升降操作杆24、下降限制杆25以及多个(作为本申请的一例为两个)局部离合器杆27,所述插植升降操作杆24能够进行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操作和秧苗插植部4的动作的接通和切断操作,所述下降限制杆25限制秧苗插植部4的下降,所述多个局部离合器杆27操作各个局部离合器26。利用插植升降操作杆24操作插植离合器,并且操作升降用液压阀来对秧苗插植部4进行升降操作。而且,利用下降限制杆25操作下降限制用液压阀,从而与升降用液压阀的操作、即插植升降操作杆24的操作无关地限制秧苗插植部4的下降。
同样地,在座位17的左侧的侧方,自靠近该座位17的一侧(右侧)起依次配置有灵敏度调节杆28和多个局部离合器杆27,所述灵敏度调节杆28用于设定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控制的控制灵敏度,所述多个局部离合器杆27操作各个局部离合器26。利用灵敏度调节杆28,使上下移动检测机构29上下移动来改变后述的中央插秧机船体30的前后倾斜角度的控制目标,从而改变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控制的控制灵敏度。另外,存在下述公知的控制灵敏度的改变方法:若将中央插秧机船体30的前后倾斜角度的控制目标向前下方侧改变的话,所述控制灵敏度变得敏感,而若将中央插秧机船体30的前后倾斜角度的控制目标向前上方侧改变的话,则所述控制灵敏度变得迟钝。
在八行插植的秧苗移植机中,在座位17的左右各配置有两个的多个局部离合器杆27中,左起第一根局部离合器杆27对使左起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插植动作接通和切断的局部离合器26进行操作,左起第二根局部离合器杆27对使左起第三行和第四行的插植动作接通和切断的局部离合器26进行操作,左起第三根局部离合器杆27对使左起第五行和第六行的插植动作接通和切断的局部离合器26进行操作,左起第四根局部离合器杆27对使左起第七行和第八行的插植动作接通和切断的局部离合器26进行操作。
插植升降操作杆24和灵敏度调节杆28配置在与座位17隔开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分别排列在座位17的左右的各杆隔开相同的间隔进行配置。因此,设于座位17的左侧的多个局部离合器杆27配置在比设于座位17的右侧的多个局部离合器杆27偏向座位17的位置,偏置的量为杆排列的一个间距的量。各杆的长度被设定为:所述插植升降操作杆24最长,接下来按照所述灵敏度调节杆28、所述下降限制杆25、所述局部离合器杆27的顺序依次变短。
而且,在行驶车身2的前部左右两侧设有预备秧苗载置台31,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31预先载置补给用的秧苗。预备秧苗载置台31在左右分别上下地构成四层,且具备将左右各个最上层的预备秧苗载置台31连接起来的连接框架32,从而形成在主视图中呈门型的预备秧苗载置台框架33。该预备秧苗载置台框架33的左右的下端由变速箱7和左右各前轮终端传动箱8支承。
在座位17前方的右侧设有制动踏板34。通过该制动踏板34操作变速箱7内的制动装置,从而对左右各后轮6进行制动。
对使秧苗插植部4上下动作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升降连杆装置3具备一根上连杆35和左右一对下连杆36。由所述上连杆35和所述下连杆36构成的连杆的基部侧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连杆基架37,且所述连杆的末端侧与纵连杆38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杆基架37立起设置在主车架9的后端部,在后视图中呈门形。并且,在纵连杆38的下端部插入并连接有摇摆连接轴,所述摇摆连接轴将秧苗插植部4支承成旋转自如。因此,秧苗插植部4以摇摆连接轴为中心向左右摇摆自如地进行连接。在固定连接于主车架9的支承部件与一体形成于左右的下连杆36的摆动臂39的末端部之间设有作为升降用液压缸的升降用致动器40,通过用液压使该升降用致动器40伸缩,从而升降连杆装置3上下地转动,秧苗插植部4保持大致恒定的姿势升降。
另外,在升降用致动器40与摆动臂39之间夹设有摆动弹簧,通过该摆动弹簧来衰减在通常插植时等由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引起的振动,防止了秧苗插植部4在升降时的跳动。
而且,在纵连杆38的上部设有摇摆致动器,所述摇摆致动器是使秧苗插植部4左右摇摆的摇摆用马达。并且,将通过摇摆致动器而左右地摇动的摇摆臂41与秧苗载置台支承框架42之间经左右各个摇摆弹簧连接起来。并且,当由左右倾斜传感器检测到秧苗插植部4绕摇摆连接轴向左右大幅地摇摆了的情况时,使摇摆致动器动作而将秧苗插植部4控制为预期的左右倾斜姿势。另外,作为左右倾斜传感器,可以采用检测行驶车身2与秧苗插植部4的角度差的传感器、检测秧苗插植部4的相对于绝对水平的倾斜角度的传感器、以及检测秧苗插植部4摇摆到了左右摇摆可能范围内的最大处的情况的极限开关式的传感器等。
对构成秧苗插植部4的传动箱43和多个插植传动部201、以及秧苗载置台46及其横向输送装置55进行说明。
传动箱43是构成秧苗插植部4的框架的部件,该传动箱43由多个部件结合而构成,该传动箱43附属有向秧苗插植装置47传递动力的多个插植传动部201,并且在该传动箱43的内部具备: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其用于改变秧苗载置台46的横向输送速度;分支传动机构,其对向秧苗插植装置47传递的驱动力进行分割;以及插植驱动轴79,其在插植传动部201的末端驱动秧苗插植装置47。
传动箱43内的分支传动机构由一对锥齿轮构成,动力从偏置于与横向输送传动部43a在左右处于相反一侧(在本结构例中为右侧)的前后方向的输入轴48经由分支传动机构向驱动基部43b内的左右方向的驱动轴71进行传动。另外,在驱动轴71设有局部离合器26,所述局部离合器26对各个插植传动部201进行动力的切断和连接。
利用图14详细地说明传动箱43内的局部离合器26。局部离合器26具备驱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1b和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并且通过驱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1b的驱动离合器爪71a与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的从动离合器爪72a啮合来进行传动。驱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1b利用局部离合器用键73而与驱动轴71一体旋转且在驱动轴71方向上不移动。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受到由作为压缩弹簧的局部离合器用弹簧74向驱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1b侧按压的按压力,并且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在外周面具备供局部离合器销75进入的操作凸轮面72b。为了使局部离合器销75在与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相面对的位置处退出而设有下述部件:局部离合器销用弹簧76,其是向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侧按压的压缩弹簧;以及局部离合器操作线缆77,其克服所述局部离合器销用弹簧76而向与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相反的一侧牵拉。
因此,当通过局部离合器杆27的操作而牵拉局部离合器操作线缆77时,局部离合器销75离开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通过局部离合器销用弹簧76的按压而使局部离合器26成为传动状态。
相反地,当松开局部离合器操作线缆77时,局部离合器销75与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的外周面接触,一边随着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的旋转而由操作凸轮面72b引导,一边使从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2向离开驱动侧局部离合器体71b的一侧移动,从而在驱动离合器爪71a与从动离合器爪72a的啮合脱开的预定的相位处,局部离合器26的传动断开。由此,局部离合器26成为在预定的旋转位置切断传动的固定位置停止离合器。
利用图9和图14详细地说明附属于传动箱43的插植传动部201的结构和设于传动箱43内且设于插植传动部201末端的插植驱动轴79。
在驱动秧苗插植装置47的插植驱动轴79设有从动链轮80,在该从动链轮80与一体地设于局部离合器从动侧离合器体72的驱动链轮78之间卷绕有传动链条81。该传动链条81在插植传动部201内朝向前后方向设置。在作为传动轴的插植驱动轴79上设有安全离合器82,所述安全离合器82在秧苗插植装置47的驱动负载成为预定以上的负载时切断传动,该安全离合器82具备驱动侧离合器体83和由该驱动侧离合器体83进行传动的从动侧离合器体84。
在该驱动侧离合器体83的外周设有作为传动部件的从动链轮80,驱动侧离合器体83与从动链轮80一体旋转。从动侧离合器体84通过安全离合器用键85而与插植驱动轴79一体旋转且在插植驱动轴79方向上不移动。驱动侧离合器体83由设于其内部的作为压缩弹簧的安全离合器82用的弹簧86向从动侧离合器体84侧按压。通过设于驱动侧离合器体83的驱动离合器爪83a和设于从动侧离合器体84的从动离合器爪84a啮合来进行传动。
所述驱动离合器爪83a与从动离合器爪84a的接触面形成为倾斜面,当插植驱动轴79的驱动负载变大时,通过所述倾斜面,驱动侧离合器体83克服安全离合器82用的弹簧86而向离开从动离合器爪84a的一侧移动,从而切断安全离合器82的传动。因此,形成为从驱动轴71经由局部离合器26、驱动链轮78、传动链条81、从动链轮80、安全离合器82和插植驱动轴79向秧苗插植装置47传动的结构。
安全离合器82用的弹簧86配置在插植驱动轴79与从动链轮80之间,并且该弹簧86在插植驱动轴79方向(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与从动链轮80相同的位置(左右位置)。插植驱动轴79的右侧直接轴支承于在插植传动部201设置的右侧的球轴承等轴承部件87,从动侧离合器体84的外周由设于横向输送传动部43a的作为轴承部的左侧的球轴承等轴承部件88轴支承,该被轴支承的从动侧离合器体84的内周面与插植驱动轴79的外周面接触,由此支承插植驱动轴79的左侧。另外,从动侧离合器体84的除了从动离合器爪84a以外的部分的左右宽度比左侧的轴承部件88的左右宽度小,因此,驱动离合器爪83a和从动离合器爪84a位于左侧的轴承部件88的内部空间。
由插植驱动轴79驱动的秧苗插植装置47具备旋转箱89和秧苗插植器47a,旋转箱89与插植驱动轴79的驱动一起旋转,由此,一边经由旋转箱89内的行星齿轮机构90改变秧苗插植器47a的前后倾斜姿势,一边使该秧苗插植器47a沿上下较长的预定的循环轨迹动作来插植秧苗。
利用图1、图2、图5、图6详细地说明八行的秧苗载置台46的结构。在这些秧苗载置台46载置毯状苗并左右往复移动来将苗株供给到各行的秧苗取出口44,并且在将横向一列的量的秧苗全部供给到秧苗取出口44后,利用秧苗输送带45向下方运送秧苗。秧苗载置台46被支承成沿秧苗托架49左右移动自如,所述秧苗托架49在秧苗载置台46的秧苗载置面的背侧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秧苗载置台46的背面侧的下部。而且,该秧苗载置台46具备上下延伸的多个分隔壁部46a,利用所述分隔壁部46a划分而构成各行的秧苗载置部46b,从而形成为能够搭载八行秧苗的结构。另外,在所述秧苗托架49设有与八行的量对应的所述秧苗取出口44。
在秧苗载置台46的背面侧的上下分别固定连接并设置有上侧引导部件56和下侧引导部件57,所述上侧引导部件56和下侧引导部件57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上侧引导部件56在侧视图中形成为下侧有缺口的剖面形状,并且使该上侧引导部件56与从下侧被支承的旋转自如的支承辊58接触。所述支承辊58在沿着上侧引导部件56的适当位置(四处)设有多个(四个),并且所述支承辊58安装在秧苗载置台支承框架42的上部,所述秧苗载置台支承框架42固定连接在传动箱43的上侧。下侧引导部件57在侧视图中具备下侧有缺口的缺口剖面形状部分和该缺口剖面形状部分的正上方的四边形的剖面形状部分,在所述缺口剖面形状部分固定连接有滑动件58。
所述滑动件58在沿着下侧引导部件57的适当位置(四处)设有多个(四个),并且所述滑动件58从上侧与轨道部分49a接触,所述轨道部分49a位于秧苗托架49的上部。因此,秧苗载置台46由支承辊58和秧苗托架49支承成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在此,支承辊58为将秧苗载置台46的上部支承成能够左右移动的支承部件,并且形成为不限制秧苗载置台46向上侧(详细来说是沿秧苗载置台46的倾斜的斜前上方)的移动而将该秧苗载置台46支承成向上侧(详细来说是沿秧苗载置台46的倾斜的斜前上方)移动自如。
秧苗输送带45卷绕设置在下侧的驱动辊59和上侧的从动辊60之间。驱动辊59与左右方向的秧苗输送驱动轴61一体旋转。秧苗输送驱动轴61构成为通过棘轮机构62而仅向秧苗输送带45输送秧苗的方向旋转。
横向输送装置55是沿左右方向驱动秧苗载置台46的装置,所述横向输送装置55由横向输送传动部43a、导引凸轮轴50和导引凸轮51等构成。如图1、图2、图5至图7所示,从传动箱43(传动箱43的横向输送传动部43a)向左右的一侧(右侧)突出地设有导引凸轮轴50,该导引凸轮轴50与导引凸轮51配合。导引凸轮轴50在从传动箱43露出在外的部分的外周形成有导引槽,设于导引凸轮51的导引爪插入所述导引槽,通过导引凸轮轴50的驱动旋转而使得导引凸轮51左右地往复移动。
并且,固定连接于秧苗载置台46的连接部件53的连接轴54插入连接槽52,所述连接槽52设于导引凸轮51的后部,连接部件53和秧苗载置台46与导引凸轮51的左右移动一起左右地移动。另外,秧苗托架49为将秧苗载置台46的下部支承成能够左右移动的支承部件,并且形成为不限制秧苗载置台46向上侧(严格来说是沿秧苗载置台46的倾斜的斜前上方)的移动而将该秧苗载置台46支承成向上侧(严格来说是沿秧苗载置台46的倾斜的斜前上方)移动自如。另外,连接部件53固定连接在中央的左右两行秧苗载置部46b中的左右一侧(右侧)、即固定连接在从左侧起第五行秧苗载置部46b的位置。
连接轴54是固定连接于连接部件53的朝向左右方向的轴,所述连接轴54由螺栓构成。连接槽52由供连接轴54插入的长孔构成,所述连接槽52在侧视图中呈L字形地弯曲,并且以弯曲部为界,连接槽52具备:通常槽部52a,在秧苗载置台46与秧苗托架49相接触的通常状态下连接轴54位于该通常槽部52a;以及移动槽部52b,在秧苗载置台46相对于秧苗托架49向上侧(严格来说是沿秧苗载置台46的倾斜的斜前上方)离开的状态下连接轴54位于该移动槽部52b。因此,形成为使通常槽部52a与移动槽部52b交叉(正交)并连通的结构。通常槽部52a在机身侧视图中沿稍稍向前下方倾斜的上下方向延伸。移动槽部52b沿接近秧苗载置台46的前后倾斜方向的前上方倾斜方向延伸。另外,移动槽部52b与秧苗载置台46的前后倾斜相比,以越朝向上侧位置就越靠前侧、即越朝向上侧就离秧苗载置台46越远的方式朝向稍稍向前侧倾斜的方向。通过以贯通连接槽52的方式配置连接轴54,从而连接槽52和连接部件53在左右方向几乎没有间隙的状态下配置。
在导引凸轮轴50的位于横向输送传动部43a的左右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右端部)设有驱动侧臂部63,该驱动侧臂部63与该导引凸轮轴50一体旋转。而且,在秧苗输送驱动轴61的上侧设有左右方向的中继轴64,在该中继轴64的适当位置,在左右分别设有从动侧臂部65。中继轴64和秧苗输送驱动轴65通过连杆机构69传动并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杆机构69由秧苗输送驱动轴侧臂部66、中继轴侧臂部67和连杆68构成。
对横向输送装置55的动作进行说明。当秧苗载置台46到达左右移动行程的端部时,驱动侧臂部63从下侧与从动侧臂部65接触而使中继轴65旋转预定角度。另外,当秧苗载置台46到达左右移动行程的左侧端部时,驱动侧臂部63从下侧与右侧的从动侧臂部65接触而使中继轴64旋转预定角度,当秧苗载置台46到达左右移动行程的右侧端部时,驱动侧臂部63从下侧与左侧的从动侧臂部65接触而使中继轴64旋转预定角度。
即,相对于一个驱动侧臂部63,在同一中继轴64上左右地设有两个从动侧臂部65。并且,中继轴64的旋转经由连杆机构69和棘轮机构62传递至秧苗输送驱动轴61。由此,秧苗输送带45以预定量进行动作。当驱动侧臂部63离开从动侧臂部65时,借助设于中继轴64的弹簧的张力,中继轴64和从动侧臂部65回到驱动前的位置。另外,中继轴64和从动侧臂部65借助弹簧的张力而回到这样的位置:设于中继轴64的端部的止动件与秧苗载置台46主体侧的限制部件接触。
另外,秧苗输送驱动轴61被分割为左侧四行部分和右侧四行部分。中继轴64是单一的,连杆机构69与左右的秧苗输送驱动轴61对应地也在左右分别设置。而且,通过设于秧苗输送驱动轴61上的各个秧苗输送用局部离合器70,对从秧苗输送驱动轴86向按照每两行一体旋转的驱动辊84的传动进行接通和切断,从而每两行地接通和切断秧苗输送带79的驱动。通过对应的局部离合器杆27,经由秧苗输送用操作线缆操作秧苗输送用局部离合器70。
并且,中继轴64左右地横贯秧苗载置台46的从左侧起第三行和第四行的秧苗载置部46b的位置进行设置。而且,左右的从动侧臂部65设在从左侧起第四行的秧苗载置部46b的位置和与该位置相邻的从左侧起第三行的秧苗载置部46b的位置。通过上文说明了相对于一个驱动侧臂部63左右地设有两个从动侧臂部65的结构,但可以在相对于左右两个驱动侧臂部而设有一个从动侧臂部的结构中,将从动侧臂部65设在从左侧起第三行的秧苗载置部46b与第四行的秧苗载置部46b之间的分隔壁部46a的位置。
在秧苗载置台支承框架42,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具备左右地延伸的左右框架42a。所述左右框架42a是剖面呈圆形的圆轴。在所述左右框架42a的左右的适当部位,以绕该左右框架42a的轴分别向左右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悬吊部件99,所述悬吊部件99在下端具备钩98。
因此,在秧苗载置台46的通常的插植作业状态(通常状态)下,借助秧苗载置台46的自重,连接轴54位于导引凸轮51的连接槽52的通常槽部52a的下端部(前下端部)。当使秧苗载置台46移动成上侧的移动状态时,作业者一边用通常槽部52a引导连接轴54一边使秧苗载置台46向上侧(斜后上侧)移动,然后,经过连接槽52的弯曲部一边用连接槽52的移动槽部52b引导连接轴54一边使秧苗载置台46向斜前上侧移动。接着,在连接轴54位于移动槽部52b的前端部(上端部)的状态下,通过将左右各支承轴100挂在悬吊部件99的钩98上,从而将秧苗载置台46保持在移动到了上侧的移动状态,所述支承轴100设于秧苗载置台46的左右最外行部分的秧苗载置部46b的背面侧。
另外,支承轴100在侧视图中配置在与秧苗输送装置的中继轴64相同的位置。在所述移动状态下,秧苗载置台46处于从通常状态沿秧苗载置台46的前后倾斜方向向上侧移动后的位置,并且秧苗载置台46的前后倾斜角度也与通常状态的大致相同。而且,由于使得悬吊部件99绕左右框架42a的轴转动自如,因此将支承轴100挂在钩98上的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而且,也可以形成为悬吊部件99不相对于左右框架42a转动的结构。
针对每行秧苗载置部46b设置秧苗承托件,所述秧苗承托件对该秧苗载置部46b上的秧苗因其自重而向秧苗取出口44侧的移动进行承托和限制。通过该秧苗承托件,无论秧苗输送带45如何动作,都能够可靠地向秧苗取出口44不供给秧苗,能够在一部分插植行不插植秧苗而仅在其他插植行局部地进行秧苗的插植作业。
利用图4说明传动箱43内的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该横向输送速度指的是秧苗载置台46的横向输送速度。其结构如下所述。
即,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201、201、201中,在后视图中从左侧起第二和第三插植传动装置201、201的左右之间的位置,将横向输送输入用齿轮91装配于所述驱动轴71。并且,设置与该横向输送输入用齿轮91啮合的横向输送传动齿轮92,向设置成能够与该横向输送传动齿轮92一体旋转的横向输送传动轴93进行传动。而且,设有能够与该横向输送传动轴93一体旋转的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将与该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啮合的横向输送变速齿轮95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于导引凸轮轴50。
该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与横向输送变速齿轮95的齿轮对设有传动比不同的多组(两组),通过利用滑动键96切换与所述横向输送传动轴93一体旋转的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从而切换所述导引凸轮轴50的旋转速度。
通过操作形成为上述结构的横向输送速度切换装置97,能够改变秧苗载置台46的左右移动速度。
另外,横向输送传动齿轮92、横向输送传动轴93、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横向输送变速从动齿轮95以及导引凸轮轴50的左端部收纳在横向输送传动部43a内。
并且,在图4中示出了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的传动箱的一部分的俯视剖视图。在所述横向输送装置55与传动箱43之间配置壳体206,在该壳体206内装备有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
通过设置仅装备有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的壳体206,从而即使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因过负载等而破损,也不必更换作为其框架的传动箱43及其内部的传动系统整体,仅更换齿轮机构和壳体206即可,因此提高了维护性。而且,能够将壳体206部形成为厚壁,能够提高传动箱43整体的强度。
在图3中,以俯视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的插植传动部201和秧苗插植装置47、前后轮(5、6、图中仅记载后轮)的构成位置。另外,对于并未特别提到的部分的结构,与作为秧苗移植机的另一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相同结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均是插植行间间隔为25cm的八行插植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中,附属于所述传动箱43的插植传动部201设有五个,在后视图中从左侧起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插植传动部。并且,在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第五插植传动部201中,在左右两侧设有秧苗插植装置47,而第二插植传动部201仅在后视图中的右侧设有秧苗插植装置47,第四插植传动部201仅在后视图中的左侧设有秧苗插植装置47。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空间改变秧苗插植装置47的位置而不必改变插植传动部201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改变左右的插植间隔。例如,在对四行用或八行用的秧苗移植机的中央两行的左右的插植间隔进行改变时,不使用衬垫安装的话则形成为25cm的行间间隔,而在插植传动部201的左右夹入2.5cm的衬垫的话则行间间隔改变为30cm。在八行用的秧苗移植机中,对其他的秧苗插植装置47的间隔的改变如下所述地进行。
即,左起第三个和第四个秧苗插植装置47的间隔以及第五个和第六个秧苗插植装置47的间隔能够通过在传动箱43与第二插植传动部201及第四插植传动部201的结合部夹入7.5cm的衬垫而使行间间隔形成为30cm。
并且,左起第二个和第三个秧苗插植装置47的间隔以及第六个和第七个秧苗插植装置47的间隔能够通过使用15cm的衬垫,并在设于第一插植传动部201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的两侧的秧苗插植装置47之间放入2.5cm的衬垫而形成为30cm。而且,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能够使左起第一个和第二个秧苗插植装置47的间隔以及第七个和第八个秧苗插植装置47的间隔也成为30cm。
通过仅在第二插植传动部201和第四插植传动部201的单侧设置秧苗插植装置47,能够共用传动箱43等主要部件而形成为六行用、八行用、十行用秧苗移植机,因此能够进行适合各种各样的作业条件的秧苗的插植作业。
而且,第一至第五插植传动部201在俯视图中以沿行驶方向的车身中心线C1为对称轴,线对称地配置,并且位于中央的第三插植传动部201与和该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相邻的第二插植传动部201及第四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1,比位于两端的第一插植传动部201及第五插植传动部201与和所述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相邻的第二插植传动部201及第四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2宽。
上述各插植传动部201彼此的间隔指的是在俯视图中沿行驶方向的插植传动部各自的中心线U之间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指的是担负传递动力的链条的中心线之间的间隔。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作为重物的各插植传动部201偏向机身的左右两端配置,从而使机身的左右平衡稳定,防止了秧苗插植部4成为向左右偏倚的姿势,因此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而且,如图3所示,使左前轮5a与左后轮6a的行驶轨迹一致,并且将第二插植传动部201配置在该行驶轨迹上。同样地,使右前轮5b与右后轮6b的行驶轨迹一致,并且将第四插植传动部201配置在该行驶轨迹上。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秧苗插植装置47配置在与前轮5和后轮6的行驶轨迹不同的位置,因此避免了因前轮5和后轮6的通过而凹陷的部分处于秧苗的插植位置,防止了秧苗的插植深度变动,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而且,图14所示的分别设于插植传动部201的局部离合器26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中仅设在左右两端部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秧苗移植机中,能够省略使局部离合器26动作的频率高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以外的局部离合器26,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能够实现秧苗移植部4整体的轻量化。
而且,通过将局部离合器26配置在左右两端部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从而在进行局部离合器26的维修时,或者更换破损了的局部离合器26时,卸下或安装的部件数量减少,因此维修作业和更换作业变得容易,因此提高了维护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切换局部离合器26的接通和断开的局部离合器杆27在座位17的左右各设有一个,当操作左侧的离合器杆27时,左端部的局部离合器26动作,当操作右侧的离合器杆27时,右端部的局部离合器26动作。
而且,图9是从左右的另一侧观察插植传动部201的外壳部件的侧视图,图11是从左右的一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0是从正面观察的剖视图。
该外壳部件是铸造物,在设于该外壳部件的两侧面的第一安装孔203和第二安装孔204装配有轴承87、88,所述轴承87、88将插植驱动轴79轴支承成旋转自如。在此,设于左右侧面的第一安装孔203和第二安装孔204彼此的直径的大小不同,设于左右的一侧侧面的第一安装孔203比设于左右的另一侧侧面的第二安装孔204的直径大。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在更换插植传动部201内部的部件时,能够从较大的第一安装孔203进行更换,提高了维护性。而且,沿第二安装孔204的外周设有多个圆弧状的作业孔205。
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从所述多个作业孔205也能够容易地接触到插植传动部内的部件,例如约束链条的左右动作的C形圈等(省略图示),不必另外进行部件的卸下和组装,因此提高了维护性。
另外,图12、图13示出了传动箱43的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传动箱43,从左右方向较长的驱动基部43b向上侧突出地构成上述的横向输送传动部43a,并且从所述驱动基部43b的左右方向的各适当位置向后侧突出有多个、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插植传动部201。
上述四个插植传动部201仿照第一实施方式,从左侧起称作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二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第四插植传动部201。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插植传动部201、201、201、201,在左右两侧分别装配有秧苗插植器47a、47a。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插植传动部201、201、201、201设有图8所示的局部离合器26。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局部离合器26,通过示出传动箱43内的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的图14进行说明。
即,在向后视图中从左侧起第三行和第四行的秧苗插植装置47进行传动的局部离合器26的局部离合器驱动侧离合器体71b一体地形成横向输送输入用齿轮91。通过与该横向输送输入用齿轮91啮合的横向输送传动齿轮92,向与该横向输送传动齿轮92一体旋转的横向输送传动轴93进行传动,与该横向输送传动轴93一体旋转的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与横向输送变速从动齿轮95啮合,该横向输送变速从动齿轮95与导引凸轮轴50一体旋转。
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与横向输送变速从动齿轮95的齿轮对设有传动比不同的多组(两组),通过利用滑动键96切换与横向输送传动轴93一体旋转的横向输送变速驱动齿轮94,从而能够切换导引凸轮轴50的旋转速度。通过该横向输送速度切换装置97改变秧苗载置台46的左右移动速度。

Claims (5)

1.一种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该秧苗移植机自左侧起依次设有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二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第四插植传动部(201)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
在所述第一插植传动部(201)、第三插植传动部(201)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在左右两侧配置有秧苗插植装置(47),
在所述第二插植传动部(201)和第四插植传动部(201),在左右任意一侧配置有秧苗插植装置(4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三插植传动部(201)与和该第三插植传动部(201)相邻的第二及第四插植传动部(201、201)的间隔(L1),比所述第一插植传动部(201)与第二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2)以及所述第四插植传动部(201)与第五插植传动部(201)的间隔(L2)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该秧苗移植机设有向各插植传动部(201)传递驱动力的传动箱(43),
在所述传动箱(43)内设有向各插植传动部(201)传递驱动力的分支驱动机构,
仅在左右两端部的第一和第五插植传动部(201、201)设有局部离合器(26),所述局部离合器(26)对从所述分支传动机构向各插植传动部(201)的驱动力的接通和切断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植传动部(201)的端部设有驱动所述秧苗插植装置(47)的插植驱动轴(79),
在所述插植传动部(201)左右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孔(203),该第一安装孔(203)用于装配所述插植驱动轴(79)的轴承部件(88),
在所述插植传动部(201)左右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安装孔(204),该第二安装孔(204)的直径比所述第一安装孔(203)的直径小,并且沿该第二安装孔(204)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圆弧状的作业孔(20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该秧苗移植机设有秧苗载置台(46)和横向输送装置(55),所述秧苗载置台(46)用于装载向所述秧苗插植装置(47)供给的秧苗,所述横向输送装置(55)使所述秧苗载置台(46)沿左右方向移动,在所述传动箱(43)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有壳体(206),在该壳体(206)的内侧配置有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所述横向输送速度切换机构(97)用于改变所述横向输送装置(55)的横向输送速度。
CN201220067360XU 2011-02-28 2012-02-27 秧苗移植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962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3108 2011-02-28
JP2011043108A JP5736842B2 (ja) 2011-02-28 2011-02-28 クラッチ
JP2012-015007 2012-01-27
JP2012015007A JP2013153662A (ja) 2012-01-27 2012-01-27 苗移植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96200U true CN202496200U (zh) 2012-10-24

Family

ID=46801883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69531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96201U (zh) 2011-02-28 2012-02-27 秧苗移植机
CN201220067360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96200U (zh) 2011-02-28 2012-02-27 秧苗移植机
CN201220069507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45642U (zh) 2011-02-28 2012-02-27 离合器机构
CN201210047822.6A Active CN102668787B (zh) 2011-02-28 2012-02-27 秧苗移植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69531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96201U (zh) 2011-02-28 2012-02-27 秧苗移植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69507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45642U (zh) 2011-02-28 2012-02-27 离合器机构
CN201210047822.6A Active CN102668787B (zh) 2011-02-28 2012-02-27 秧苗移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2024962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6668A (zh) * 2017-07-25 2019-02-01 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农用播种机地轮离合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96201U (zh) * 2011-02-28 2012-10-24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秧苗移植机
CN103026848A (zh) * 2012-11-21 2013-04-10 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插秧机传动箱
KR101570722B1 (ko) * 2013-02-19 2015-11-20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종 이식기
CN111295976A (zh) * 2019-11-09 2020-06-19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一种育苗杯栽种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0736B2 (ja) * 1999-03-24 2006-05-3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車体水平制御装置
JP4325418B2 (ja) * 2004-01-30 2009-09-0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CN202496201U (zh) * 2011-02-28 2012-10-24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秧苗移植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6668A (zh) * 2017-07-25 2019-02-01 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农用播种机地轮离合器装置
CN109296668B (zh) * 2017-07-25 2024-04-26 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农用播种机地轮离合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8787A (zh) 2012-09-19
CN202496201U (zh) 2012-10-24
CN202545642U (zh) 2012-11-21
CN102668787B (zh)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96200U (zh) 秧苗移植机
KR101741606B1 (ko) 이앙기
KR102156163B1 (ko) 수전 작업기
CN102374268B (zh) 拖拉机的传动装置
JP2015086995A (ja) 作業車両の作業部駆動制御機構
CN102197731B (zh) 秧苗移植机
JP5385642B2 (ja) 田植機
JP2006087366A (ja) 水田作業車
KR102317489B1 (ko) 승용 이앙기
JP6743531B2 (ja) 苗移植機
JP2011050286A (ja) 苗移植機
KR20150133023A (ko) 승용 이앙기
JP5765830B2 (ja) 田植機
JP5782670B2 (ja) 作業機
JP2010052597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7063798A (ja) 苗移植機
JP5122323B2 (ja) 植付作業機
JP2010046028A (ja) 移植機
JP2022096384A (ja) 植播作業機
JP7106322B2 (ja) 作業機
JP2008142036A (ja) 苗植機
JP3248714B2 (ja) 乗用農作業機
CN206136644U (zh) 苗移植机
JP2015123015A (ja) 苗移植機
KR20150133022A (ko) 승용 이앙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