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08440U - 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08440U
CN201708440U CN2010201526628U CN201020152662U CN201708440U CN 201708440 U CN201708440 U CN 201708440U CN 2010201526628 U CN2010201526628 U CN 2010201526628U CN 201020152662 U CN201020152662 U CN 201020152662U CN 201708440 U CN201708440 U CN 2017084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generating
generating apparatus
handset
main fram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526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漆崎正人
间宫利郎
清原宏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313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21472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313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309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313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21471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084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0844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02Plant or installations having external electricity supply
    • B03C3/025Combinations of electrostatic separators, e.g. in parallel or in series, stacked separators, dry-wet separator combin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3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OR USING PNEUMATIC TABLES OR JIGS; 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FROM SOLID MATERIALS OR FLUIDS; SEPARATION BY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S
    • B03C3/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 e.g. air, by electrostatic effect
    • B03C3/3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3C3/38Particle charging or ionising stations, e.g.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 radioactive radiation or flames
    • B03C3/383Particle charging or ionising stations, e.g.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 radioactive radiation or flames using radi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2Ligh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3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ion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地安装在原有的空调管道内、并能够确保所希望的离子产生量的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离子产生装置子机(3、4、5)的离子产生元件与离子产生装置主机(2)的驱动电路连接,由该驱动电路驱动。

Description

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在空调管道等管道内部的吹出口附近、向室内提供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追求节能,所以高气密性、高隔热性住宅有增加的趋势,对于在该高气密性、高隔热性住宅内所使用的空调管道装置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此外,以往在宾馆或写字楼中导入了中央空调系统,把利用设置在一个位置的空调设备调节后的空气,通过从空调装置向各个房间配管的空调管道送到各个房间,从而对各个房间进行空气调节。在采用这种空调管道装置或空调管道的空调系统中,在室内的墙壁或屋顶上设置有空调管道的吹出口,调节后的空气从该吹出口被导入室内。
关于这种系统的结构提出了如下方案:在空调管道内设置离子产生装置,用于产生起到使身心放松作用的负离子,并将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负离子向室内送出(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77010号(图24))。
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管道装置中,离子产生装置与风扇单元成一体,从而使配置的自由度降低,所以不能在原有的空调管道内把离子产生装置从吹出口放入,不能简单地进行设置。而且,当不能确保与室内大小相应的所需数量的离子产生量时,虽然可以考虑增设离子产生装置,但由于不容易增加AC电源的数量,所以难以进行增设。
此外,在把离子产生装置安装在空调管道的吹出口外侧的情况下,布线等完全暴露在客房内,所以外观不美观。特别是在宾馆客房等内,客房内部装修也是选择宾馆的重要因素,这样做会产生有损于外观的问题。
当在建筑物的空调管道内追加配置离子产生装置的情况下,如果以分开且上下两层的方式成对地设置两个离子产生装置,则可以有效地送出离子。但是,由于设置时不能在空调管道上开孔,所以不能用螺钉进行固定,如果仅使用双面胶带进行固定,则不能可靠地防止离子产生装置掉落或翻转。
此外,由于空调管道的高度各不相同,如果把离子产生装置组的高度固定,则会导致通用性非常差。因此,除了双面胶带以外,还考虑通过在成对的两个离子产生装置之间插入能够调节长度的柱构件,以使离子产生装置与空调管道的高度一致,来支承离子产生装置以便使其不会掉落或翻转。
但是,如果想要通过简单的滑动机构来调节柱构件的长度,则需使柱构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形状或大小不同。因此,设置在离子产生装置组外壳上的柱构件保持部的形状在上层和下层也不同,导致不得不分别制作模具,从而提高了成本。
在上述以往的空调管道装置中,如果能够从室内观察到离子产生装置的运转状态,则在视觉上也可以切实感受到负离子的效果。因此,考虑在离子产生装置上设置运转显示灯。
但是,因为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空调管道内,所以由于吹出口的位置或观察方向的原因,导致从室内难以看到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地设置在原有的空调管道内、并能够确保所希望的离子产生量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而且,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能够调节设置在管道内的上下两层的离子产生装置组的高度,并且使离子产生装置组的外壳成型用模具通用化,来实现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此外,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对于设置在配置于空调管道内的离子产生装置上的运转显示灯,通过简易的装置就容易从室内视觉辨认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吹出口附近,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和离子产生装置子机,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包括:平板型的主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主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主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以及驱动电路,收容在所述主机外壳内部,用于驱动所述主机离子产生元件;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包括:平板型的子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以及子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子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其中,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驱动电路连接,利用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子机离子产生元件。
按照这种结构,由于把离子产生装置区分为主机和子机,并连接主机和子机来使用,所以提高了配置的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的上述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端子,具有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上的连接器插入口;以及输入端子,具有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上的连接器插入口。
按照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将离子产生装置子机通过连接器连接在离子产生装置主机上。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的上述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上还设置有具有连接器插入口的输出端子。
按照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将离子产生装置子机通过连接器连接在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上,容易增设子机。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吹出口附近,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子产生装置组,具有分开且上下两层相对的下层离子产生装置和上层离子产生装置;滑动柱,连接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组之间,具有上下滑动机构;以及柱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组的各外壳上,用于保持所述滑动柱;其中,所述柱保持部的形状能够保持所述滑动柱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任意一方。
按照这种结构,由于使设置在上下两层离子产生装置组各外壳上的滑动柱保持部的形状可以保持滑动柱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任意一方,所以可以使离子产生装置组的外壳形状完全相同。
此外,通过使所述滑动柱的形状为流线形,能够尽可能地防止风量的降低,从而可以不对制冷能力等空调管道的本来目的产生妨碍。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吹出口附近,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和离子产生装置子机,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包括:平板型的主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主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主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驱动电路,收容在所述主机外壳内部,用于驱动所述主机离子产生元件;以及运转显示灯,用于显示运转状态;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包括:平板型的子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以及子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子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其中,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驱动电路连接,利用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子机离子产生元件,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和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分开且上下两层相对配置,在所述子机外壳上、且在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运转显示灯安装部相对的位置上,安装有反射板。
按照这种结构,利用位于与离子产生装置主机不同高度位置上、且安装在离子产生装置子机的子机外壳上的反射板,来反射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因此,容易从室内视觉辨认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例如,在管道的吹出口位于高于人的身高的位置、且离子产生装置主机设置在管道内下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从室内视觉辨认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的运转状态。
此外,如果在所述主机外壳上设置能够遮住所述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的遮光板,则当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刺眼时,能够利用遮光板遮住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
按照本实用新型,由于把离子产生装置区分为主机和子机,并连接主机和子机来使用,所以提高了配置的自由度。因此,可以从吹出口把离子产生装置放入,可以简单地设置在原有的管道内。而且,不增加AC电源的数量,就可以确保所希望的离子产生量。此外,在宾馆客房等重视内部装修的情况下,不会从室内看到离子产生装置,不会影响外观上的美感。
此外,按照本实用新型,由于使设置在上下两层离子产生装置组各外壳上的滑动柱保持部的形状可以保持滑动柱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任意一方,所以可以使离子产生装置组的外壳形状完全相同。由此,能够调节离子产生装置组的高度,并且使离子产生装置组的外壳成型用模具通用化,来实现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此外,按照本实用新型,利用安装在子机外壳上的反射板,在与离子产生装置主机不同的高度上反射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因此,容易从室内视觉辨认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例如,在管道的吹出口位于高于人的身高的位置、且离子产生装置主机设置在管道内下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从室内视觉辨认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的运转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离子产生装置在空调管道内的设置方式的正视简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离子产生装置在空调管道内的设置方式的侧视简图。
图4是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的主机的立体图。
图6是与图4的主机成对的离子产生装置子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增设用离子产生装置子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增设用离子产生装置子机的立体图。
图9是与图7的增设用离子产生装置子机成对的离子产生装置子机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止动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
2离子产生装置主机
21主机外壳
3、4、4’、4”、5、5’、5”离子产生装置子机
31离子产生装置子机3的子机外壳
41离子产生装置子机4、4’、4”的子机外壳
51离子产生装置子机5、5’、5”的子机外壳
222、322、422、522柱承接台(柱保持部)
225、325、425、525舌片
226、326、426、526挂钩
222a、322a、422a、522a槽(柱保持部)
222b、222c、222d槽的其他实施方式(保持部)
28A、38A输入端子
28B、28C、28D、38B、38C、46、56输出端子
24、34、44、54离子产生元件
243、343、443、543输入端子
29LED(运转显示灯)
39反射板
227遮光板
6、7、8、47、48、57、58电缆
61、71、81、471、481、571、581连接器
10滑动柱
11、12、13滑动柱的其他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的一个例子,以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离子产生装置在空调管道内的设置方式的正视简图,图3是表示图1的离子产生装置在空调管道内的设置方式的侧视简图。该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1被设置在宾馆客房等内原有的空调管道18内部的吹出18a附近。
如图1~图3所示,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1包括:离子产生装置主机(以下称为“主机”)2;与主机2连接的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以下简称为“子机”)3、4;与子机3连接的子机5;与子机4连接的子机4’;与子机5连接的子机5’;与子机4’连接的子机4”;以及与子机5’连接的子机5”。
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1在与空调管道18的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分开且上下两层的方式并排配置四对离子产生装置组(主机2-子机3、子机4-子机5、子机4’-子机5’、子机4”-子机5”)。这些离子产生装置组由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调节长度的一对滑动柱10、10连接,可以相对于下层离子产生装置调节上层离子产生装置的高度。
主机2
图4、图5分别是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分解立体图、立体图。基于图4、图5对主机2的结构进行说明。主机2在构成外框的平板型树脂制外壳21内,收容有离子产生元件24和在表面上印刷有驱动电路(未图示)的电路基板25,所述树脂制外壳21的平面形状为大体长方形。外壳21包括无底箱型的上外壳22和板状的下外壳23。
在下外壳23上贯通设置有螺钉孔231,该螺钉孔231与在上外壳22内部适当位置设置的多个凸起(未图示)相对应。由于下外壳23被固定成与上外壳22的底部边缘的内侧嵌合的状态,所以只有从下方观察主机1才能看到下外壳23的外形。双面胶带R的一面粘贴在下外壳23的下表面上。
在上外壳22的上表面制成矩形开口221。在开口221内安装有对应于其空洞形状的离子产生元件24。沿开口221的开口部后边缘设置有与离子产生元件24的上表面卡合的三个挂钩221a。在上外壳22的上表面上、且隔着开口2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与上外壳22一体地凸起设置有一对柱承接台222、222。在柱承接台222上,凹下设置有用于嵌入安装滑动柱10、10的子弹型的槽222a。
在上外壳22的上表面22a上设置有复位按钮26和运转按钮27。复位按钮26和运转按钮27使设置在电路基板25上的对应位置的触觉开关(未图示)动作。通过对复位按钮26进行长时间(例如3秒以上)按压操作,可以使离子产生元件24的(误)动作复位,返回到初始状态,通过对运转按钮27进行按压操作,可以驱动离子产生元件24或停止驱动离子产生元件24。
在上外壳22的前面22b(图4、图5纸面的靠近眼前一面)上,开有用于使连接连接器的端子露出的端子窗224A~224D。特别是端子窗224D位于开口221的开口部前边缘大体中央的位置,是不存在上边框的窗。端子窗224D的宽度较宽,从下边框的一部分延伸设置有具有弹性的挂钩221b。当安装离子产生元件24时,通过使挂钩221b向前方弹性变形,可以把离子产生元件24插入到开口221内。当插入后,如果使挂钩221b利用弹性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则由于挂钩221b和挂钩221a一起与离子产生元件24的上表面卡合,所以可以可靠地固定离子产生元件24。通过相同的操作,也可以把离子产生元件24从开口221内取出。即,当离子产生元件24的电极等发生劣化,到达使用寿命时,可以容易地更换新的离子产生元件24。
上外壳22在复位按钮26、运转按钮27的前方形成向下倾斜的斜面区域22c。在斜面区域22c上设置有透光孔223和遮光板227。遮光板227被转动轴227a支承成能够转动,如果根据需要手动转动遮光板227,则可以覆盖遮挡透光孔223,从而遮住LED29发出的光。例如,当有人感到LED29发出的光刺眼时,只要利用遮光板227遮住LED29发出的光即可。
在上外壳22的前面22b的下边缘部,沿整个长边方向延伸设置有用于引导电缆的舌片225,该舌片225向前方突出。在舌片225的前端边缘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有钩型的挂钩226。挂钩226用于固定电缆,以使在舌片225上被引导的电缆不会扭曲。利用舌片225和挂钩226,使电缆不会因空调管道18内流动的空气流而被切断或使连接器脱开,从而提高了离子产生装置1的安全性。
在离子产生元件24的表面上设置有:正离子产生部241,通过施加正电压进行放电,从而在空气中产生正离子;以及负离子产生部242,通过施加负电压进行放电,从而在空气中产生负离子。
在正离子产生部241上施加正电压,在由放电产生的等离子区域内,空气中的水分子被电解,主要生成氢离子H+。接着,空气中的水分子凝聚在生成的氢离子周围,稳定的电荷形成正簇离子H+(H2O)m
在负离子产生部242上施加负电压,在由放电产生的等离子区域内,空气中的氧分子被电解,主要生成氧离子O2 -。接着,空气中的水分子凝聚在生成的氧离子周围,稳定的电荷形成负簇离子O2 -(H2O)n。在此,m、n为任意整数。
本说明书说到“正离子”时,意思是正簇离子,说到“负离子”时,意思是负簇离子。而且,正负簇离子的生成可以利用飞行时间分解型质量分析法来确认。
如果同时向空气中放出正离子和负离子,则正离子和负离子凝聚在空气中漂浮的微生物的表面上,把微生物包围。接着,正离子和负离子瞬间结合,在微生物的表面上凝聚生成氧化力非常强的活性基“·OH”(羟基自由基)或H2O2(过氧化氢),通过化学反应使微生物表面上的蛋白质分解,从而抑制其机能。此外,上述生成的羟基自由基或过氧化氢也具有分解空气中的异味成分的作用。因此,通过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并从空调管道18的吹出口18a喷出,可以使在房间内漂浮的病毒失去活性,杀死细菌或霉菌类,或者除去异味。
在离子产生元件24的长边方向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具有连接器插入口的输入端子243。输入端子243位于与设置在上外壳22上的端子窗224D对应的位置,连接器插入口通过端子窗224D面向外壳21的外部。用于连接电路基板25(驱动电路)和离子产生元件24的电缆6的两端的连接器61、61中的一个嵌入安装在输出端子243内。
在电路基板25上安装有四个集成电路型端子28A~28C和LED(运转显示灯)29。四个端子是一个输入端子28A和三个输出端子28B、28C、28D。输入端子28A和输出端子28C位于与设置在上外壳22上的端子窗224A对应的位置,输出端子28B位于与设置在上外壳22上的端子窗224B对应的位置,输出端子28D位于与设置在上外壳22上的端子窗224C对应的位置,各端子的连接器插入口通过端子窗224A~224C面向外壳21的外部。在电路基板25上贯通设置有螺钉孔251,该螺钉孔251与在上外壳22内部的适当位置形成的多个凸起(未图示)相对应。用螺钉B把电路基板25和下外壳23一起拧紧,固定在上外壳22的凸起(未图示)的下端。
安装在AC/DC适配器15的输出一侧电缆151末端的连接器152嵌入安装在输入端子28A内。用于连接电路基板25(驱动电路)和离子产生元件24的电缆6的两端的连接器61、61中的另一个嵌入安装在输出端子28B内。用于连接与主机2成对的子机3的电缆7的两端的连接器71、71中的一个嵌入安装在输出端子28C内。当增设子机4时,从子机4延伸出的电缆48末端的连接器481嵌入安装在输出端子28D内。
下面对主机2的动作进行说明。输入到输入端子28A的电力(DC),被输入到电路基板25上的驱动电路(未图示)和LED29。驱动电路(未图示)的输出通过电缆6被输入到离子产生元件24。由此,离子产生元件24被驱动,根据上述原理,在空气中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同时点亮LED29。根据对复位按钮26、运转按钮27的操作,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对离子产生元件24的动作进行控制。
此外,主机2的驱动电路(未图示)的输出,从输出端子28C、28D通过电缆被输入到子机3、4,经由子机3、4被输入到子机4’、5,再经由子机4’、5被输入到子机4”、5’,然后经由子机5’被输入到子机5”。
与主机2成对的子机3
图6是与主机2成对的离子产生装置子机3的立体图。基于图6对子机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子机3是相对配置在主机2上方的离子产生装置。因此,需要使子机3的外壳31的长边尺寸与主机2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模具成本,则优选使主机2和子机3的外壳21、31利用同一模具进行树脂成型,制成通用的外壳。但是,在子机3中,由于不需要复位按钮、运转按钮和透光孔,也不需要端子窗,所以为了区别于主机2,可以将它们用保护胶带T遮住。在子机3处于把图2所示的主机2的上下左右反转的姿势下,把子机3前后左右对齐地相对配置在主机2的上方。
子机3是从动离子产生装置,基于从主机2的驱动电路输入的电力,来驱动离子产生元件34。因此,在子机3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没有形成驱动电路,也没有安装触觉开关和LED。
离子产生元件34的结构与上述说明的结构相同。在离子产生元件34的长边方向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具有连接器插入口的输入端子343。输入端子343位于与设置在外壳31(下外壳32)上的端子窗324D对应的位置,连接器插入口经由端子窗324D面向外壳31的外部。
在电路基板(未图示)上安装有集成电路型输入端子38A和输出端子38B、38C。输入端子38A位于与设置在外壳31上的端子窗324A对应的位置,输出端子38B位于与设置在外壳31上的端子窗324B对应的位置,输出端子38C位于与设置在外壳31上的端子窗324C对应的位置,各端子的连接器插入口通过端子窗324A~324C面向外壳31的外部。
用于连接电路基板和离子产生元件34的电缆8的两端的连接器81、81中的一个嵌入安装在离子产生元件34的输入端子343内。用于与主机2连接的电缆7的两端的连接器71、71中的另一个嵌入安装在输入端子38A内。用于连接电路基板和离子产生元件34的电缆8的两端的连接器81、81中的另一个嵌入安装在输出端子38B内。当增设子机5时,从子机5的电路基板延伸出的电缆58的末端的连接器581嵌入安装在输出端子38C内。
输入到输入端子38A的电力(DC),被输入到离子产生元件34。由此,离子产生元件34被驱动,根据上述原理,在空气中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根据对主机2的复位按钮26、运转按钮27的操作,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对离子产生元件34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
在子机3的外壳31上、且在与主机2的LED29上下相对的位置上粘贴有反射板39,用于反射LED29发出的光,以便容易从房间进行视觉辨认。在此,如果反射板39做成镜子,则可以鲜明地反射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而且,如果使反射板39为例如不锈钢制的金属,则价格便宜。并且,如果反射板39做成凸面镜,则可以向更大范围进行反射。此外,如果反射板39做成可以移动,则由于可以把反射板39移动到反射率最佳的位置,从而可以更有效地使反射板39反射光。
下面对子机3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电缆7从主机2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输入的电力,再通过电缆8输入到离子产生元件34。由此,离子产生元件34被驱动,根据上述原理,在空气中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根据对主机2的复位按钮26、运转按钮27的操作,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在主机2一侧对离子产生元件34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
增设用子机4
图7、图8分别是增设用离子产生装置子机的分解立体图、立体图。基于图7、图8对子机4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子机4增设在主机2的侧面,是从动离子产生装置,根据从主机2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输入的电力,来驱动离子产生元件44。因此,在子机4的电路基板45上没有形成驱动电路,也没有安装触觉开关和LED。由于也不需要复位开关、运转开关,所以子机4的外壳41的长边尺寸设定为比主机2或子机3外壳的长边尺寸短。而且,子机4’、4”具有与子机4相同的结构。
子机4在构成外框的平板型的树脂制外壳41内,收容有离子产生元件44和在表面上印刷有电路(未图示)的电路基板45,所述树脂制外壳41的平面形状为大体长方形。外壳41包括无底箱型的上外壳42和板状的下外壳43。
在下外壳43上贯通设置有螺钉孔431,该螺钉孔431对应于在上外壳22内部适当位置设置的多个凸起(未图示)。由于下外壳43被固定成与上外壳42的底部边缘的内侧嵌合的状态,所以只有从下方观察子机4才能看到下外壳43的外形。双面胶带R的一面粘贴在下外壳43的下表面上。
在上外壳42的上表面形成矩形的开口421。在开口421内安装有对应于其空洞形状的离子产生元件44。沿开口421的开口部后边缘设置有与离子产生元件44的上表面卡合的三个挂钩421a。在上外壳42的上表面上、且隔着开口4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与上外壳42一体地凸起设置有一对柱承接台422、422。在柱承接台422上,凹下设置有用于嵌入安装滑动柱10、10的子弹型的槽422a。
在上外壳42的前面42b(图7纸面的靠近眼前一面)上,开有用于使端子的连接器插入口露出的端子窗423A、423B、423C和用于使电缆通过的通孔424A、424B。端子窗423B位于开口421的开口部前边缘大体中央的位置,是不存在上边框的窗。端子窗423B的宽度较宽,从下边框的一部分延伸设置有具有弹性的挂钩421b。由于子机4不需要(虚设)图7中的端子窗423C,所以如图8所示,可以用保护胶带T将其遮住。当安装离子产生元件44时,通过使挂钩421b向前方弹性变形,可以把离子产生元件44插入到开口421内。当插入后,如果使挂钩421b利用弹性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则由于挂钩421b和挂钩421a一起与离子产生元件44的上表面卡合,所以可以可靠地固定离子产生元件44。
在上外壳42的前面42b的下边缘部,沿整个长边方向延伸设置有用于引导电缆的舌片425,该舌片425向前方突出。在舌片425的前端部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有钩型的挂钩部426。挂钩426用于固定电缆,以使在舌片425上被引导的电缆不会扭曲。利用舌片425和挂钩426,使电缆不会因空调管道18内流动的空气流而被切断或使连接器脱开,从而提高了离子产生装置1的安全性。
离子产生元件44的结构与上述说明的结构相同。在离子产生元件44的长边方向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具有连接器插入口的输入端子443。输入端子443位于与设置在上外壳42上的端子窗423B对应的位置,连接器插入口通过端子窗423B面向外壳41的外部。
在电路基板45上安装有集成电路型输出端子46,并且两根电缆47、48的前端焊接在电路基板45上。输出端子46位于与设置在上外壳42上的端子窗423A对应的位置,连接器插入口通过端子窗423A面向外壳41的外部。电缆47、48通过设置在上外壳42上的通孔424A、424B,引出到外壳41的外部。
从电路基板45延伸出的电缆47末端的连接器471嵌入安装在离子产生元件44的输入端子443内。从电路基板45延伸出的电缆48末端的连接器481嵌入安装在主机2的输出端子28D(参照图5)内。当增设追加的子机4’时,从追加的子机4’的电路基板延伸出的电缆48末端的连接器481嵌入安装在电路基板45上的输出端子46内。
下面对子机4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电缆48从主机2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输入的电力,再通过电缆47输入到离子产生元件44。由此,离子产生元件44被驱动,根据上述原理,在空气中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根据对主机2的复位按钮26、运转按钮27的操作,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在主机2一侧对离子产生元件44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
与子机4成对的增设用子机5
图9是与子机4成对的离子产生装置子机5的立体图。基于图9对子机5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子机5增设在与主机2成对的子机3的侧面,是相对配置在子机4上方的离子产生装置。因此,需要使子机5的外壳51的长边尺寸与子机4的长边尺寸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模具成本,则优选使子机4、5的外壳41、51利用同一模具进行树脂成型,制成通用的外壳。在子机5处于把图8所示的子机4的上下左右反转的姿势下,把子机5前后左右对齐地相对配置在子机4的上方。而且,分别与子机4’、4”成对的子机5’、5”具有与子机5相同的结构。
子机5是从动离子产生装置,基于从主机2的驱动电路(未图示)经由子机3输入的电力,来驱动离子产生元件54。因此,在子机5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没有形成驱动电路,也没有安装触觉开关和LED。
离子产生元件54的结构与上述说明的结构相同。在离子产生元件54的长边方向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具有连接器插入口的输入端子543。输入端子543位于与设置在外壳51(下外壳52)上的端子窗523B对应的位置,连接器插入口通过端子窗523B面向外壳51的外部。
在电路基板(未图示)上安装有集成电路型输出端子56,并且两根电缆57、58的前端焊接在电路基板上。输出端子56位于与设置在下外壳52上的端子窗523A对应的位置,连接器插入口通过端子窗523A面向外壳51的外部。电缆57、58通过设置在下外壳52上的切口524A,524B,引出到外壳51的外部。由于子机5不需要(虚设)图9中右侧的端子窗523C,所以如图9所示,可以用保护胶带T将其遮住。
从电路基板55延伸出的电缆57末端的连接器571嵌入安装在离子产生元件54的输入端子543内。从电路基板55延伸出的电缆58末端的连接器581嵌入安装在子机3的输出端子38C内。而且,当增设追加的子机5’时,从子机5’的电路基板延伸出的电缆58末端的连接器581嵌入安装在输出端子56内。
下面对子机5的动作进行说明。经由子机3并通过电缆58从主机2的驱动电路(未图示)输入的电力,再通过电缆57被输入到离子产生元件54。由此,离子产生元件54被驱动,根据上述原理,在空气中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根据对主机2的复位按钮26、运转按钮27的操作,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在主机2一侧对离子产生元件54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
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4~图6对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主机2和子机3的离子产生装置组、子机4(4’)(4”)和子机5(5’)(5”)的离子产生装置组由一对滑动柱10、10连接成上下两层,可以利用滑动柱10、10相对于下层离子产生装置调节上层离子产生装置的高度。以下,以主机2和子机3的离子产生装置组为例,对其连接结构进行说明。由于子机4(4’)(4”)和子机5(5’)(5”)的连接结构与其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
如图1所示,如果把主机2和子机3上下相对配置,则分别设置在主机2的外壳21和子机3的外壳31上的柱承接台222、322上下相对。在这种状态下,滑动柱1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嵌入安装在设置于柱承接台222、322上的子弹型的槽222a、322a内。由此,主机2和子机3被连接在一起。
滑动柱10包括:固定件101,嵌入安装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内;滑动件102,嵌入安装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内;以及螺栓103和螺母104,用于固定固定件101和滑动件102。
设置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上的槽222a,右侧的是朝向后方的子弹型,左侧的是朝向前方的子弹型,两者之间为前后反转的关系。另一方面,设置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上的槽322a与主机2的槽222a之间为反向的关系,即右侧的是朝向前方的子弹型,左侧的是朝向后方的子弹型。
主机2的柱承接台222和子机3的柱承接台322的槽形状可以保持滑动柱10的上端部(上端嵌入安装部102a)和下端部(下端嵌入安装部101a)中的任意一方。因此,可以使主机2和子机3的外壳形状完全相同。由此,可以使模具通用化,从而可以得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效果。
滑动柱10的固定件101和滑动件102是相互之间成镜像关系的树脂成形品(零部件)。下面,以在右侧嵌入安装到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0为例进行说明。关于嵌入安装在左侧的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0,由于如果将其配置方向前后反转则与右侧的滑动柱10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
固定件101的形状为:除了形状与朝向后方的子弹型的槽222a对应的下端嵌入安装部101a以外,在左侧保留镰形部101b,而在右半部分做成切口至前端和上端。在镰形部101b的侧面贯通有纵向长的长孔101c。
滑动件102的形状为:除了形状与朝向前方的子弹型的槽322a对应的上端嵌入安装部102a以外,在右侧保留镰形部102b,而在左半部分做成切口至后端和下端。在镰形部102b的侧面下部贯通有圆孔102c。
在使镰形部101b、102b滑动结合的状态下,将固定件101和滑动件102组合在一起。由于组合后的滑动柱10的剖面外形为流线形(椭圆形),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风量的降低,从而可以不对制冷能力等空调管道的本来目的产生妨碍。
螺栓103穿过圆孔102c和长孔101c,前端与螺母104螺纹连接。由此,固定连接固定件101和滑动件102。如果松开螺栓103和螺母104的螺纹连接,则解除固定件101和滑动件102的固定连接,在螺栓103能够在长孔101c内移动的范围内,滑动件102能够相对于固定件101滑动。由此,可以与空调管道18的高度尺寸相配合,在上述范围内改变子机3的高度位置。
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0、图11,对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滑动柱11包括:固定件111,嵌入安装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内;滑动件112,嵌入安装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内;以及螺钉113,用于固定固定件111和滑动件112。
设置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上的椭圆槽222b是椭圆形的线状槽,在左右的柱承接台上形状相同。设置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上的椭圆槽322b也与主机2的椭圆槽222b形状相同。
主机2的柱承接台222和子机3的柱承接台322的槽形状可以保持滑动柱11的上端部(上端嵌入安装部112a)和下端部(下端嵌入安装部111a)中的任意一方。因此,可以使主机2和子机3的外壳形状完全相同。由此,可以使模具通用化,从而可以得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效果。
滑动柱11的固定件111和滑动件112是套管关系的树脂成形品(零部件)。下面,以在右侧嵌入安装到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1为例进行说明。关于嵌入安装在左侧的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1,由于如果将其配置方向前后反转则与右侧的滑动柱11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
固定件111是嵌入安装在椭圆槽222b的外缘的椭圆筒,其下端部具有嵌入安装部111a。在与椭圆的短轴交叉的一个侧面上贯通有纵向长的长孔111b。
滑动件112是嵌入安装在椭圆槽322a的外缘的椭圆筒,其上端部具有嵌入安装部112a。在与椭圆的短轴交叉的一个侧面的下部贯通有螺钉孔112b。
在使滑动件112的外表面与固定件111的空洞部内表面滑动结合的状态下,将固定件111和滑动件112组合在一起。由于组合后的滑动柱11的剖面外形为流线形(椭圆形),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风量的降低,从而可以不对制冷能力等空调管道18的本来目的产生妨碍。
当螺钉113插通长孔111b后,与螺钉孔112b进行螺纹连接。由此,固定件111和滑动件112被固定连接。如果将螺钉113从螺钉孔112b拧出,则解除固定件111和滑动件112的固定连接,在螺钉113能够在长孔111b内移动的范围内,滑动件112能够相对于固定件111滑动。由此,可以与空调管道18的高度尺寸相配合,在上述范围内改变子机3的高度位置。
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2、图13,对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滑动柱12包括:固定件121,嵌入安装在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内;滑动件122,嵌入安装在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内;以及螺钉123,用于固定固定件121和滑动件122。
设置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上的椭圆槽222c,在左右的柱承接台上形状相同。设置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上的椭圆槽322c也与主机2的椭圆槽222c形状相同。
主机2的柱承接台222和子机3的柱承接台322的槽形状可以保持滑动柱12的上端部(上端嵌入安装部122a)和下端部(下端嵌入安装部121a)中的任意一方。因此,可以使主机2和子机3的外壳形状完全相同。由此,可以使模具通用化,从而可以得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效果。
滑动柱12的固定件121和滑动件122是套管关系的树脂成形品(零部件)。以下,以在右侧嵌入安装到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2为例进行说明。关于嵌入安装在左侧的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2,由于如果将其配置方向前后反转则与右侧的滑动柱12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
固定件121是嵌入安装在椭圆槽222c内的椭圆筒,其下端部具有嵌入安装部121a。在与椭圆的短轴交叉的一个侧面上贯通有纵向长的长孔121b。
滑动件122是嵌入安装在椭圆槽322c内的直径不同的两层结构的椭圆柱,其上端端部具有大直径的嵌入安装部122a。在与滑动件122的椭圆短轴交叉的一个侧面的下部,贯通有螺钉孔122b。
在使滑动件122的外表面与固定件121的空洞部内表面滑动结合的状态下,将固定件121和滑动件122组合在一起。由于组合后的滑动柱12的剖面外形为流线形(椭圆形),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风量的降低,从而可以不对制冷能力等空调管道18的本来目的产生妨碍。
当螺钉123插通长孔121b后,与螺钉孔122b进行螺纹连接。由此,固定件121和滑动件122被固定连接。如果将螺钉123从螺钉孔122b拧出,则解除固定件121和滑动件122的固定连接,在螺钉123能够在长孔121b内移动的范围内,滑动件122能够相对于固定件121滑动。由此,可以与空调管道18的高度尺寸相配合,在上述范围内改变子机3的高度位置。
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4~图16,对离子产生装置组的连接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滑动柱13包括:固定件131,嵌入安装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内;滑动件132,嵌入安装在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内;止动件133和板簧134,用于固定固定件131和滑动件132;以及压缩弹簧135,对滑动件132施加向上的作用力。
设置在主机2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222、222上的槽222d,是围绕C形基础的椭圆槽,左右的柱承接台222、222是相互成线对称的槽形状。设置在子机3的左右一对柱承接台322、322上的槽322d也与主机2的槽222d形状相同。
主机2的柱承接台222和子机3的柱承接台322的槽形状可以保持滑动柱13的上端部(上端嵌入安装部132a)和下端部(下端嵌入安装部131a)中的任意一方。因此,可以使主机2和子机3的外壳形状完全相同。由此,可以使模具通用化,从而可以得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效果。
滑动柱13的固定件131和滑动件132是套管关系的树脂成形品(零部件)。以下,以在右侧嵌入安装到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3为例进行说明。关于嵌入安装在左侧的柱承接台222、322内的滑动柱13,由于如果将其配置方向前后反转则与右侧的滑动柱13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
固定件131是嵌入安装在槽222d的外缘内的椭圆筒,其下端部具有嵌入安装部131a。在与椭圆的短轴交叉的一个侧面的上端贯通有纵向长的切口131b。
滑动件132是嵌入安装在槽322a的内缘中的大体椭圆筒,其上端部具有嵌入安装在槽322a的内缘中的嵌入安装部132a,其下端部具有与压缩弹簧135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部132b。在与椭圆的短轴交叉的一个侧面上具有沿纵向延伸、且呈矩形凹下的凹陷部132d,滑动件132的剖面为大体C字形。在与椭圆的短轴交叉的两个侧面、且与凹陷部132d相对的位置上,贯通有纵向长的长孔132c。
在使滑动件132的外表面与固定件131的空洞部内表面滑动结合的状态下,将固定件131和滑动件132组合在一起。由于组合后的滑动柱13的剖面外形为流线形(椭圆形),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风量的降低,从而可以不对制冷能力等空调管道18的本来目的产生妨碍。
止动件133是在其前端具有卡止部133a的铆钉。卡止部133a为椭圆柱,具有与切口131b或长孔132c的宽度相同程度的短径,且具有比该宽度宽的长径。当把止动件133插通切口131b、长孔132c后,将其扭转大约90°,以使其不能从长孔132c内拔出。并且,卡止部133a的端面被板簧134的弹性片按压,在与端面相反一侧的表面上,卡止部133a与长孔132c的周围的壁面压力接触。由此,止动件133被卡止,滑动件132相对于固定件131被固定。
板簧134为发卡形状,卡止在固定件131的上端。板簧134的弹性片位于与滑动件132的凹陷部132d对应的位置,通过止动件133对滑动件132施加向左的作用力。
在固定件131嵌入安装到柱承接台222内的状态下,将压缩弹簧135放入固定件131的空洞内。压缩弹簧135位于柱承接台222和滑动件132之间的位置,对滑动件132施加向上的作用力。
如图15(a)所示,如果克服板簧134的作用力,用手指按压止动件133,则解除止动件133的卡止状态,在止动件133能够在长孔132c内移动的范围内,滑动件132相对于固定件131能够滑动。并且如图15(b)所示,利用压缩弹簧135对滑动件132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滑动柱13的长度自动伸长。如果手指离开止动件133,则板簧134的作用力再次使滑动件132不能滑动。由此,可以与空调管道18的高度尺寸相配合,在上述范围内改变子机3的高度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止动件133进行一次按压就能够改变子机3的高度位置,所以十分方便。
在空调管道内的设置方式
在把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1放入空调管道18内之前,事先完成各离子产生装置组的组装和离子产生装置组之间的布线。并且使连接离子产生装置组的滑动柱的长度为最短。
接着,把安装在空调管道18的吹出口18a上的扩散器19取下,从吹出口18a把四个离子产生装置组,即主机2-子机3、子机4-子机5、子机4’-子机5’、子机4”-子机5”放入空调管道18内,且并排配置在与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另外只是举例说明了离子产生装置组的数量,可以根据空调管道18的宽度来调整离子产生装置组的数量。
此时,将粘贴在下层离子产生装置2、4、4’、4”的外壳底面上的双面胶带R的下面的薄膜剥掉,使离子产生装置组之间隔开一定间隔,将下层离子产生装置2、4、4’、4”粘贴在空调管道18下壁的内表面上。与空调管道18的高度尺寸相配合,将滑动柱的长度伸长,在外壳上表面与空调管道18的上壁内表面压力接触的状态下将上层离子产生装置3、5、5’、5”固定。当把扩散器19安装在吹出口18a上时,如果向主机外壳和子机外壳的前面一侧突出的舌片与扩散器19的后端接触,则能够进行定位。
如上所述,将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1区分为具有驱动电路的主机2和没有驱动电路的子机3、4、4’、5、5’,从而提高了配置的自由度。因此,可以从空调管道18的吹出口把离子产生装置放入,能够简单地设置在原有的空调管道内。而且,不增加AC电源的数量,就可以确保所希望的离子产生量。此外,即使在宾馆客房等重视内部装修的情况下,也不会从室内看到离子产生装置,不会影响外观上的美感。
如果使以上述方式设置的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1运转,则产生离子,并且利用安装在子机3的外壳上的反射板39,在与主机2不同的高度上反射LED29发出的光。因此,容易从室内视觉辨认LED29发出的光。例如,即使在空调管道18的吹出口18a位于高于人的身高的位置、且主机2设置在空调管道18内下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从室内视觉辨认来确认空调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1的运转状态。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设置在空调管道等管道内的离子产生装置。

Claims (8)

1.一种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吹出口附近,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和离子产生装置子机,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包括:
平板型的主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
主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主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以及
驱动电路,收容在所述主机外壳内部,用于驱动所述主机离子产生元件;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包括:
平板型的子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以及
子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子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其中,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驱动电路连接,利用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子机离子产生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端子,具有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上的连接器插入口;以及
输入端子,具有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上的连接器插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上还设置有具有连接器插入口的输出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和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并排配置在与流经管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5.一种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吹出口附近,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子产生装置组,具有分开且上下两层相对的下层离子产生装置和上层离子产生装置;
滑动柱,连接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组之间,具有上下滑动机构;以及
柱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离子产生装置组的各外壳上,用于保持所述滑动柱;其中,
所述柱保持部的形状能够保持所述滑动柱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任意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柱的形状为流线形。
7.一种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设置在管道内部的吹出口附近,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和离子产生装置子机,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包括:
平板型的主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
主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主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驱动电路,收容在所述主机外壳内部,用于驱动所述主机离子产生元件;以及
运转显示灯,用于显示运转状态;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包括:
平板型的子机外壳,在平面内具有开口;以及
子机离子产生元件,安装在所述子机外壳的开口内部,利用面向所述开口的放电面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其中,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驱动电路连接,利用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子机离子产生元件,
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和所述离子产生装置子机分开且上下两层相对配置,在所述子机外壳上、且在与所述离子产生装置主机的运转显示灯安装部相对的位置上,安装有反射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机外壳上设置有遮光板,所述遮光板能够遮住所述运转显示灯发出的光。
CN2010201526628U 2009-05-29 2010-03-31 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084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31326A JP4521472B1 (ja) 2009-05-29 2009-05-29 ダクト用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9131329A JP4630934B2 (ja) 2009-05-29 2009-05-29 空調ダクト用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9-131322 2009-05-29
JP2009131322A JP4521471B1 (ja) 2009-05-29 2009-05-29 空調ダクト用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9-131326 2009-05-29
JP2009-131329 2009-05-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08440U true CN201708440U (zh) 2011-01-12

Family

ID=43222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52662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08440U (zh) 2009-05-29 2010-03-31 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18501B2 (zh)
CN (1) CN201708440U (zh)
AU (1) AU2010253344B2 (zh)
BR (1) BRPI1011429A2 (zh)
MY (1) MY154444A (zh)
WO (1) WO20101373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9507B2 (ja) * 2010-08-20 2012-06-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US9847623B2 (en) 2014-12-24 2017-12-19 Plasma Air International, Inc Ion generating device enclosure
US9660425B1 (en) 2015-12-30 2017-05-23 Plasma Air International, Inc Ion generator device suppo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56740A (en) * 1961-09-27 1966-06-21 Taylor Instrument Co Pressure responsive device
JPH03100749U (zh) * 1990-01-31 1991-10-21
JPH0678455A (ja) * 1992-08-27 1994-03-18 Tokyo Electric Co Ltd 駆動電圧供給装置
JPH072619U (ja) * 1993-06-17 1995-01-13 赤石工業株式会社 突張り装置
JP3015517U (ja) 1995-03-06 1995-09-05 株式会社田窪工業所 家具の転倒防止装置
US5975090A (en) * 1998-09-29 1999-11-02 Sharper Image Corporation Ion emitting grooming brush
US6958134B2 (en) * 1998-11-05 2005-10-25 Sharper Image Corporation Electro-kinetic air transporter-conditioner devices with an upstream focus electrode
KR100566851B1 (ko) * 2000-08-28 2006-04-03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개질 기기 및 이것에 사용되는 이온 발생 장치
JP4413445B2 (ja) 2001-03-19 2010-0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ダクト装置
US6949741B2 (en) * 2003-04-04 2005-09-27 Jeol Usa, Inc. Atmospheric pressure ion source
JP4073824B2 (ja) * 2003-05-29 2008-04-09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3986069B2 (ja) * 2003-07-11 2007-10-03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情報伝送システム
JP3100749U (ja) 2003-09-29 2004-05-27 株式会社ハタノシステム 広告装置
JP2005337610A (ja) * 2004-05-27 2005-12-08 Shimizu Corp 空気イオン搬送装置
JP2006167190A (ja) * 2004-12-16 2006-06-29 Sharp Corp 空気浄化装置
JP2008241054A (ja) 2007-03-26 2008-10-0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4901588B2 (ja) * 2007-05-31 2012-03-21 アイホン株式会社 テレビドアホン装置
JP5010432B2 (ja) * 2007-10-25 2012-08-29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換気システム
US7863582B2 (en) * 2008-01-25 2011-01-04 Valery Godyak Ion-beam source
JP4628477B2 (ja) * 2009-06-19 2011-02-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方法と、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4769900B2 (ja) * 2010-01-20 2011-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におけるイオン検出方法
JP4890636B2 (ja) * 2010-07-30 2012-03-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機
US8492733B1 (en) * 2012-01-06 2013-07-2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ulti-sectional linear ionizing bar and ionization cel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0253344B2 (en) 2014-10-23
US20120056541A1 (en) 2012-03-08
US8618501B2 (en) 2013-12-31
MY154444A (en) 2015-06-15
BRPI1011429A2 (pt) 2016-03-15
WO2010137357A1 (ja) 2010-12-02
AU2010253344A1 (en) 2011-12-01
AU2010253344A2 (en) 201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08440U (zh) 管道用离子产生装置
CN106050742B (zh) 病人通气装置及其部件
US20140141688A1 (en) Bubble Toy Device
CN104220760B (zh) 送风装置、离子送出装置、电气设备以及遥控器保持结构
CN101438473A (zh) 感应电极、离子发生元件、离子发生装置及电气设备
EP1479335A3 (en) Electric blower and electric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PT1459853E (pt) Ferramenta manual eléctrica
KR101385292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0170682A5 (zh)
US20070252016A1 (en) Perfume device with changeable appearance
CA2496896A1 (en) Screw compressor discharge flow guide
JP4630934B2 (ja) 空調ダクト用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3245854A (ja) 帯電粒子送出装置
CN112177907A (zh) 送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521471B1 (ja) 空調ダクト用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521472B1 (ja) ダクト用イオン発生装置
JP3779635B2 (ja)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CN218955097U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新风口罩
JP6378116B2 (ja) 操作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床置き型電気機器
CN100504219C (zh) 空调室内机的显示器的安装构造
CN218999549U (zh) 电子雾化器的主机以及电子雾化器
CN214065211U (zh) 用于安装等离子发生器的固定支架、散流器
CN213574556U (zh) 送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010250B2 (ja)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CN217157269U (zh) 一种曲面结构电容式触摸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