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56170U -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56170U
CN201656170U CN2009202613832U CN200920261383U CN201656170U CN 201656170 U CN201656170 U CN 201656170U CN 2009202613832 U CN2009202613832 U CN 2009202613832U CN 200920261383 U CN200920261383 U CN 200920261383U CN 201656170 U CN201656170 U CN 201656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onnector
shielding casing
casing structure
connector shielding
nak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613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UMOTO TECHNOLOGY(SHENZHEN)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UMOTO TECHNOLOGY(SHENZHEN)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UMOTO TECHNOLOGY(SHENZHEN)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UMOTO TECHNOLOGY(SHENZHEN)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613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56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56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5617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该遮蔽壳体包括有主体部、与主体部相连接的平板部及平板部尾端衔接的线夹部;其中,主体部具有容纳绝缘本体之圆柱体的中空孔和一对限位的夹持支臂;而平板部又分设有前端部及后端部,前端部用以折弯后支承主体部,其两边还设有凸缘;且后端部中央设有一可供组装时作业的裸空部,该裸空部是由一掀起的盖片所构成,两侧则设有一对侧臂和弯折臂,该等侧臂与前端部的凸缘也连成一体,弯折臂以相对向内弯折将绝缘本体和夹持支臂包覆其中。通过利用上述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可简化模具结构,减少组装制程,从而以降低成本和提升生产率。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在制造过程中遮蔽壳体后端部的中央设有一裸空部结构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同轴连接器主要在连接线缆和电子装置之间用以传输射频信号,而为了保证信号可靠的传输而不受干扰,同轴连接器上的遮蔽壳体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见中国专利CN 01264762.4号一案,请参见该案的参考附图,该专利所揭示的同轴连接器是由5个部件构成,包括有绝缘本体10、组设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30、遮蔽壳体50、固持同轴线缆的卡持装置60及同轴线缆;其中,遮蔽壳体50用来包覆绝缘本体,卡持装置60用来夹持同轴线缆的编织层,在组装时,卡持装置60以扣合的方式定位于遮蔽壳体50上。从上述的结构不难看出,此种将遮蔽壳体50和卡持装置60采用分离式的结构设计,虽有利于简化单个零部件的结构,但需要由两套模具来完成,增加成本自是不言而喻了,再者,这类同轴同轴连接器体积较小,如若经过多次组装作业,势必降低生产效率,同样也使得成本难以控制,这对于现今连接器微薄利润的时代,有点得不偿失,实不便于提倡与推广。
为此,近年来业界推出了新一代的同轴连接器结构,请参见中国专利CN200720118251.5号专利就揭示了这新一代的同轴连接器,请参见该案的参考附图,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中心端子2、遮蔽壳体3及同轴线缆4组成,其中,遮蔽壳体3由主体部31、平板部32及线夹部构成,在主体部31底端纵向延伸设有一对定位绝缘本体的夹持支臂312,于该对夹持支臂312的下端又各设有可穿过平板部32底部的固定片314,又于平板部后端设有一对侧臂323,于侧臂的向后延伸设有一尾部325,平板部32的后端还设有第一线夹54和第二线夹55。在组装时,该固定片314通过后续折弯至平板部的背面,以将主体部31与平板部32紧触于一起,将侧壁侧向内折弯将绝缘本体包覆其中,而其后端的夹线部在最后将从侧壁延伸出的尾部325和同轴线缆4捆扎一起。虽然该种遮蔽壳体结构以一体式成型,可有效解决上述增开模具和组装不易的缺陷,但是该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其模具也同样较为复杂,再者,其组装程序也较多且复杂,这同样也不利用于降低成本。
有鉴于此,本案实用新型人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经过长期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创设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不足和缺陷的实用新型设计方案。
【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在遮蔽壳体上设置一由掀起的盖片所构成便于加工的裸空部,使线缆的连接作业更为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藉助其简单的一体式设计结构,更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减少组装制程及制程中的瑕疵,以节省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供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该遮蔽壳体由金属板材冲压一体成型,包括有主体部、与主体部相连接的平板部及平板部尾端的线夹部。
其中,主体部为一圆柱体形态轮廓,具有容纳绝缘本体之圆柱体的中空孔,于其主体部底端两侧沿主体部纵向垂直方向延伸设有一对夹持支臂,该等夹持支臂的未端相向向内弯折出抵挡部,该等抵挡部的作用在于限制绝缘本体向前位移,又于主体部底端还设有一对缺口,该等缺口与绝缘本体的凸部相干涉卡合。
而平板部又分设有前端部及后端部,前端部略宽于后端部,前端部用以收容圆柱体以及在主体部向平板部弯折后用以支承主体部,其两边还具可有防止主体部左右位移的凸缘;该后端部则在于收容主体部的夹持支臂及绝缘本体的板状体,其中央设有一与绝缘本体的通孔对应且等同般大小的裸空部,该裸空部是由一自后端部的后缘延伸出可在其后续折弯的盖片所构成,该盖片可将裸空部基本封住,来更加减少EMI的泄漏;其两侧向上垂直弯折设有一对侧臂,该等侧臂紧贴于夹持支臂的周边,并与前端部的凸缘也连成一体,以增加整个平板部的强度,该两侧臂又各延伸设有弯折臂,该弯折臂呈“Z”形状,其以相对向内弯折将绝缘本体和夹持支臂包覆其中,其中间段的倾斜壁面则是与绝缘本体上的坡面相配合,如此结构的设计,目的是在遇到较大直径的轴芯导体与端子线夹连接,需增加板状体高度时,以减少其胶体的用量而设计的,而其两端则为平坦壁面;所述线夹部紧衔接于后端部另一端,其包括设有第一线夹及第二线夹。
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利用上述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不但可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成本;还能减少组装制程及制程中的瑕疵,降低产品不良率,提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同轴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绝缘本体与中心端子成型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遮蔽壳体未折弯前带料带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遮蔽壳体折弯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遮蔽壳体组入对接元件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组装同轴线缆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盖片未折弯前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盖片折弯后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
100-同轴连接器
1-绝缘本体                11-圆柱体
111-基座                  112-圆柱部
113-中空部                114-凸部
12-板状部                 121-通孔
122-凹口                  123-坡面
2-中心端子                21-接触部
22-端子线夹               3-遮蔽壳体
31-主体部                 311-中空孔
312-夹持支臂              313-抵挡部
314-缺口                  32-平板部
321-前端部                322-后端部
323-凸缘                  324-裸空部
325-盖片                  326-侧臂
327-弯折臂                328-倾斜壁面
33-第一线夹              34-第二线夹
4-同轴线缆               41-轴芯导体
42-第一剥离层            43-第二剥离层
44-最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现配合附图结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下,惟此具体实施例只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未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
请参见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同轴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例,该同轴连接器由绝缘本体1、设在绝缘本体1内的中心端子2、设在绝缘本体1周边的遮蔽壳体3以及连接的同轴线缆4所构成。
请参见图2所示,绝缘本体1与中心端子2是经嵌射成型形成一对接组件,也可以组立的方式形成,该绝缘本体1结构由圆柱体11及一板状体12所构成,其中圆柱体11又分设为基座111和与基座111同心向上突伸的圆柱部112构成,于圆柱部112上设有容置中心端子2接触部21的中空部113,该中空部113贯穿整个圆柱体11,而于基座111的外侧设有对称的一对凸部114;所述板状体12与基座111相连于一体,其两者底面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该板状体12的正中央具有上下贯穿的通孔121,该通孔121便于中心端子2尾部的端子线夹22容置,同时该通孔121应当具有适当的大小,以提供于夹线制程作业的便利性,于该通孔121向后设有一凹口122,凹口122的大小略大于同轴线缆4轴芯导体41的直径,但却小于同轴线缆4的第一剥离层42,以便于控制轴芯导体41的长度及准确对位;所述在板状体12的上表面且于通孔121两边形成有一对呈八字型的坡面123。
请再配合参见图3及图4所示,遮蔽壳体3由金属板材冲压一体成型,包括有主体部31、与主体部31相连接的平板部32及平板部32尾端的线夹部,图3为遮蔽壳体3的主体部31未弯折时带料带的状态,图4则为弯折至平板部32后的状态;若无特别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则是以主体部31弯折后的状态进行叙述的。
其中,主体部31为一圆柱体形态轮廓,具有容纳绝缘本体1之圆柱体11的中空孔311,于其主体部31底端两侧沿主体部纵向垂直方向延伸设有一对夹持支臂312,该等夹持支臂312的未端相向向内弯折出抵挡部313,该等抵挡部313的作用在于限制绝缘本体1向前位移,又于主体部31底端还设有一对缺口314,该等缺口314与绝缘本体1的凸部114相干涉卡合。
而平板部32又分设有前端部321及后端部322,前端部321略宽于后端部322,前端部321用以收容圆柱体11以及在主体部31向平板部32弯折后用以支承主体部31,其两边还具可有防止主体部31左右位移的凸缘323;所述后端部322则在于收容主体部31的夹持支臂312及绝缘本体1的板状体12,其中央设有一与绝缘本体1的通孔121对应且等同般大小的裸空部324,该裸空部324是由一自后端部322的后缘延伸出可在其后续折弯的盖片325所构成,该盖片325可将裸空部324基本封住,来更加减少EMI的泄漏;其两侧向上垂直弯折设有一对侧臂326,该等侧臂326紧贴于夹持支臂312的周边,并与前端部321的凸缘323也连成一体,以增加整个平板部32的强度,该两侧臂326各又延伸设有弯折臂327,该弯折臂327呈“Z”形状,其以相对向内弯折将绝缘本体1和夹持支臂312包覆其中,其中间段的倾斜壁面328(见图1所示)则是与绝缘本体1上的坡面123相配合,如此结构的设计,目的是在遇到较大直径的轴芯导体41与端子线夹22连接,需增加板状体12高度时,以减少其胶体用量而设计的,而其两端则为平坦壁面,基于此,对于那些需增加板状体12高度的,则可不必设此倾斜壁面;所述线夹部紧衔接于后端部322另一端,其包括设有第一线夹33及第二线夹34,其中每一线夹上均都设有肋条用以加强线缆的固定作用。
请分别参见图1、5、6、7及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100的组装方法如下:
第一步骤:提供一将绝缘本体1与中心端子2经嵌射成型或组立的对接元件、一段经冲压成型带遮蔽壳体3的金属板料(如图3示)和一段已剥削好的同轴线缆4,并且将对接元件预装于遮蔽壳体3内以形成半成品,预装后的圆柱体11置放于遮蔽壳体3的主体部31内,板状体12置放于遮蔽壳体3的平板部上(如图5示);
第二步骤:将上述载有同轴连接器半成品的金属板材依靠料带上的定位孔与组立机台配合,使得同轴连接器半成品定位于模具内的既定位置,而后将已剥削好的一段同轴线缆4放于半成品内适当位置,此时,同轴线缆4的轴芯导体41容置于中心端子上的端子线夹22内,第二剥离层43容置于第二线夹33内,最外层44则容放于第三线夹34内;
第三步骤:将上述已容置有同轴线缆4轴芯导体41的端子线夹22利用压接技术进行夹紧捆锁,此时,中心端子2将轴芯导体41牢牢捆锁,利于同轴线缆4与中心端子2进行导通;
第四步骤:将平板部32的弯折臂327在其与侧臂交界处为折弯线朝内相向进行弯折,以将绝缘本1与中心端子2组成的对接元件包覆裹住,从而防止其在遮蔽壳体3内松动;
第五步骤:将遮蔽壳体3上的第一夹线33与第二夹线34再次压接技术对同轴线缆4的第二剥离层43和最外层44进行夹紧捆锁,防止同轴线缆4松动,以更进一步加强轴芯导体41与端子线夹22的稳定接触;
第六步骤:将盖片325进行折弯以封住裸空部324;
通过上述步骤后,扳去料带即可一步到位连续在模具内组装完成一具有高精密度的同轴连接器100。
是以,上述的组装步骤是全部在组立机具内机械化实施完成的,当然还可以其它方法实施其具相同结果的组装,另外,其中的有些步骤是可以调换或同时进行的,以上这些并不对本创造有任何限制。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简单的一体式遮蔽壳体结构与裸空部324的结构,简化了模具与组装作业程序,能降低产品不良率,节省制造成本。在其他实施态样中,裸空部324可为单纯的裸空,可以不用盖片325加以覆盖,而可用其他方式覆盖,如用贴片将裸空部324加以覆盖或是以塞件加以堵塞。
为使熟悉该项技术者如实了解本实用新型精神之实施实用新型目的与功效,所举之实施例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尚有其他的变化实施方式,所以凡熟悉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下进行其他样式实施,均应视为本案申请专利范围的等效实施。

Claims (9)

1.一种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包括有主体部(31)、与主体部(31)相连接的平板部(32)及平板部(32)尾端的线夹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31)底端设有一对夹持支臂(312);该平板部(32)又包括有前端部(321)及后端部(322),在其后端部(322)两侧向上弯折设有一对侧臂(326),于两侧臂(326)上又各延伸设有弯折臂(327),该两弯折臂(327)以相对向内弯折将绝缘本体(1)和夹持支臂(312)包覆其中;该后端部(322)上设有一裸空部(324),该裸空部(324)是由一自后端部(322)的后缘延伸出可在其后续折弯的盖片(325)所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所述夹持支臂(312)的未端弯折出有抵挡部(313),以于限制绝缘本体(1)向前位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所述前端部(321)用以收容圆柱体(11)以及在主体部(31)向平板部(32)弯折后用以支承主体部(3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该盖片(325)可将裸空部(324)基本封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所述前端部(321)两边所设的凸缘(323)与后端部(322)侧臂(326)连成一体,以增加整个平板部(32)的强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所述弯折臂(327)上具有一倾斜壁面(32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所述线夹部至少包括有第一线夹(33)或第二线夹(3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该裸空部(324)可为单纯的裸空,不用盖片(325)加以覆盖,改用贴片将裸空部(324)加以覆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其中,该裸空部(324)可为单纯的裸空,不用盖片(325)加以覆盖,改用塞件将裸空部(324)加以堵塞。
CN2009202613832U 2009-12-14 2009-12-14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56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13832U CN201656170U (zh) 2009-12-14 2009-12-14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13832U CN201656170U (zh) 2009-12-14 2009-12-14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56170U true CN201656170U (zh) 2010-11-24

Family

ID=43121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6138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56170U (zh) 2009-12-14 2009-12-14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5617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6943A (zh) * 2014-07-21 2015-09-16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成型式射频连接器
CN107809038A (zh) * 2016-09-09 2018-03-16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
CN113921337A (zh) * 2020-07-07 2022-01-11 株式会社电装电子 电磁继电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6943A (zh) * 2014-07-21 2015-09-16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成型式射频连接器
CN104916943B (zh) * 2014-07-21 2017-03-22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成型式射频连接器
CN107809038A (zh) * 2016-09-09 2018-03-16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
CN107809038B (zh) * 2016-09-09 2019-05-03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
CN113921337A (zh) * 2020-07-07 2022-01-11 株式会社电装电子 电磁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2838B (zh) 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其线缆连接器
CN107681371A (zh) 电连接器
CN201178215Y (zh) 电连接器
CN201656170U (zh) 同轴连接器遮蔽壳体结构
CN201160151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966368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导电端子
CN201054430Y (zh) 线缆连接器改良结构
CN204885553U (zh) 一体式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202695748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3071280U (zh) 音频连接器
CN211480446U (zh) 一种弯式结构的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4118310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
CN201252293Y (zh) 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3150797U (zh) Rj45连接器
CN201690002U (zh)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CN201134519Y (zh)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201044263Y (zh) 同轴线缆整合天线的结构
CN206388920U (zh) 高压互锁连接器
CN201072799Y (zh) 射频同轴线缆组件
CN201178209Y (zh) 一种屏蔽rj45模块插座
CN217956281U (zh) 一种车载以太网连接器线端插头
CN213185400U (zh) 一种用于接线盒的地线连接结构及接线盒
CN203481412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19268072U (zh) 两段式包线结构的rf同轴连接器
CN209516227U (zh) 电连接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6, Shenzhen Guangming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ongming office, Mashan Sixth Industrial Zone, fourth buildings, two floors

Patentee after: Harumoto Technology(ShenZhen)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15, No. 1, No. 24, Liantang tail Road, Liantang industrial area, Shenzhen Town, Henggang Town,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Harumoto Technology(ShenZhen)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