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38421U -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38421U
CN201538421U CN2009202122205U CN200920212220U CN201538421U CN 201538421 U CN201538421 U CN 201538421U CN 2009202122205 U CN2009202122205 U CN 2009202122205U CN 200920212220 U CN200920212220 U CN 200920212220U CN 201538421 U CN201538421 U CN 201538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ody
wide container
central sill
class
containe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122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华
宋德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nyu Logist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gshi Container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shi Container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gshi Container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122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38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38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384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该复合运输架由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组合而成,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均是由位于两侧的纵梁和位于两端的端梁组成的矩形架体;第一类架体的宽度和长度均等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和长度,且在第一类架体的四角底部设有底角件;第二类架体的宽度等于超宽集装箱的宽度、其长度等于标准集装箱的长度,并在第二类架体的四角顶部设有顶角件;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之间设有堆码连接机构。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运输架将标准集装箱和超宽集装箱紧密堆码起来,减少运载空间的浪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其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容器的运输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在集装箱船上运输超宽集装箱的设备。
背景技术
集装箱作为国际货运的主要工具,为了实现联运的要求,其用于吊装、拴固等操作的角件孔中心距,均须符合有关国际标准,在具体要求上,同一宽度方向上的两个顶角件或底角件的顶孔或底孔间的中心距为2260mm;同时,为了便于统一运输,集装箱的长、宽、高等外部尺寸必须符合相关国际标准,如40`集装箱,其宽度为2438mm、高度为2591mm,这种有严格形状及构造要求的集装箱统称为标准集装箱。相应地,用于运输标准集装箱的设备一般也以标准集装箱的规格为标准进行设计,如集装箱船,其舱盖板按照存放标准集装箱的规格来进行设计,如图1、图2所示,这种集装箱船在整体布局上,其舱盖板沿船体横向成行地分布。一般一行舱盖板称为一个碑位(英文称做bay)1,碑位与碑位之间,设有用于检查装箱情况和安装固箱拉杆的走道,在舱盖板2上一般设置有用于与标准集装箱3底角件进行连接的扭锁座20,由四个与标准集装箱3底角件相对应的扭锁座20构成一个箱位。一个舱盖板2上可设置若干个放置标准集装箱3的箱位,为了有效利用装载空间,各舱盖板2上的各箱位之间的间距要尽可能地小,一般在22mm-45mm之间,这个间距也就是放置在相邻箱位上的标准集装箱3之间的间距。
现代物流的发展,催生了一些超大容量的集装箱,如用于北美内陆的53`集装箱,一般宽度为2591mm或2600mm,还有一些其它的特殊箱,其宽度甚至可以达到3000mm左右或以上。这些超宽集装箱,无法利用集装箱船上的现有设置进行节省空间的排列和堆放,以2600mm的超宽集装箱为例,该箱比宽度为2438mm的标准集装箱多出162mm,如将其堆码在一个标准集装箱之上或放置在舱盖板上的箱位上,根据左右对称分布原则,其单侧将超出标准集装箱或箱位81mm,使得在相邻标准集装箱上或舱盖板相邻箱位上无法再堆码或放置超宽集装箱。有一种解决方法如图3所示,将超宽集装箱4间隔地堆码在标准集装箱上或放置在舱盖板的箱位上,这种方案显然是非常浪费空间的,使得运输成本较高。
如何利用现有的集装箱船来紧密码放超宽集装箱,减少运载空间的浪费,降低运输成本,是业内相关人员一直努力要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将标准集装箱和超宽集装箱紧密堆码起来,并且相互间的连接紧密牢固,避免在运输时发生滑动导致损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该复合运输架由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组合而成,所述的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均是由位于两侧的纵梁和位于两端的端梁组成的矩形架体;所述的第一类架体的宽度和长度均等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和长度,且在第一类架体的四角底部设有底角件;所述第二类架体的宽度等于超宽集装箱的宽度、其长度等于标准集装箱的长度,并在第二类架体的四角顶部设有顶角件;所述的第一类架体和第二架体之间设有堆码连接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设计,上述的堆码连接机构包括有设置于第一类架体上的第一中梁和设置于该第一中梁顶部的连接顶角件、设置于第二类架体上的第二中梁和设置于该第二中梁底部的连接底角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连接顶角件和连接底角件的转锁。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化设计中,所述第一中梁有两根,每根第一中梁均沿第一类架体的宽度方向设于两根纵梁之间,且设置于该两个第一中梁上的连接顶角件沿架体纵向对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化设计中,所述第二中梁有两根,每根第二中梁均沿第二类架体的宽度方向设于两根纵梁之间,且设置于该两个第二中梁上的连接底角件沿架体纵向对齐。
在超宽集装箱和标准集装箱堆码时,需要将超宽集装箱放置于标准集装箱的顶部,因此,我们将第一类架体固定在标准集装箱的顶部,第二架体固定在超宽集装箱的底部,然后利用堆码连接机构将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连接起来。
由于标准集装箱和超宽集装箱的宽度不同,需要连续堆码时会发生错位,则复合运输架上可以包括有N个第一类架体及N-1个第二类架体,根据具体的需要,我们选择为N≥5的自然数。
在两类架体连接时,所述同一架体上的两第一中梁上各对应设置有两个连接顶角件,所述同一架体上的两第二中梁上各对应设置有两个连接底角件。
具体设置中,在N个第一类架体依次紧密对齐排列为一层的情况下,所述N-1个第二类架体可依次紧密对齐排列在该N个第一类架体之上,且对于所述每个第二类架体上的每个连接底角件均有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类架体上的连接顶角件与之上下对应。
为了增加架体的受力强度,所述每个第二中梁上的两个连接底角件设置在该中梁的两端。同时,所述的第一类架体上的两个第一中梁分别靠近于端梁位置;所述第二类架体上的两根第二中梁分别靠近于端梁位置。
为了多个第一类架体间堆码的方便,在第一类架体的四角顶部设有联挂顶角件;同样,为了多个第二类架体间堆码的方便,在第二类架体的四角底部设有联挂底角件。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阐释的技术方案在不改变超宽集装箱箱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增设第二类架体和第一类架体,再通过该两类架体之间的连接解决了超宽集装箱的紧密排列问题,节约了超宽集装箱的海运运输成本,提高了其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集装箱船的碑位设置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舱盖板上标准集装箱的堆码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舱盖板上标准集装箱和超宽集装箱的一种堆码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舱盖板上标准集装箱和超宽集装箱的另一种堆码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类架体的一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第一类架体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类架体的一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第二类架体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复合运输架的一种上下堆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复合运输架的另一种上下堆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4所示,如果要将超宽集装箱以紧密排列的方式堆码在一层标准集装箱上,如图中A所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超宽集装箱4的底角件与位于其下的标准集装箱3的顶角件无法一一对应连接。分析该现象,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紧密排列的超宽集装箱4能够与同样紧密排列的标准集装箱3上下堆码且连接起来。一般的集装箱只有在其八个端角部才能设置角件,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集装箱上增设角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质是,通过在每个标准集装箱上对应增设构件,及在每个超宽集装箱下对应增设构件,而后通过将该上下构件连接起来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按这种思路,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方案很多,举例说明如下:
如图5、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类架体5,该第一类架体5为包括有位于两侧的两根纵梁54、位于两端的两端梁55,纵梁54和端梁55一起构成矩形架体。在规格上,该第一类架体5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和长度相同。具体而言,第一类架体的宽度是2348mm,其长度可以与40`标准集装箱的长度12192mm相同,当然也可以与20`标准集装箱的长度相同。在第一类架体5的四端角底部分别设置有底角件51,且该四个底角件51间的平面位置关系与标准集装箱四个顶角件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相同,这使得第一类架体5可以放置在标准集装箱上,且通过该四个底角件51可以与标准集装箱的四个顶角件相连接。
在第一类架体5中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根第一中梁52,第一中梁52固定于两根纵梁54之间,在该两根第一中梁52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顶连接角件53。顶连接角件53在第一中梁52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便于与第二中梁上的底连接角件对齐。
考虑到要对第一类架体5进行吊运操作,在第一类架体5的四顶端角与底角件51上下对应地设置有四个联挂顶角件50,如此,使得若干个该类架体可以上下堆码。
如图7、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类架体6,第二类架体6为包括有位于其两侧的两根纵梁64、位于其两端的两根端梁65,由纵梁64和端梁65组成一个矩形架体。在规格上,第二类架体的长度与标准集装箱的长度相同,具体而言,其长度可以是与40`标准集装箱的长度12192mm相同,也可以与20`标准集装箱的长度相同;第二类架体6的宽度与超宽集装箱的宽度相同,如2600mm。
在第二类架体6的四端角顶部设置有四个顶角件60,该四个顶角件60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与超宽集装箱四个底角件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相同,这使得该类架体6可以通过其顶角件60与超宽集装箱相连接。
在第二类架体6中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根第二中梁62,这两根第二中梁62架设于两根纵梁64之间,在该每根第二中梁上分别对应各设置有两个底连接角件63。
同样,为便于若干个第二类架体间的上下堆码,在该类架体的四端角底部与顶角件60上下对应地设置有四个联挂底角件61。由于一般超宽集装箱角件位置的设置与标准集装箱相同,因而,可以直接通过顶角件60对该类架体进行操作,当然,如果顶角件60的位置关系与标准集装箱不同,可以单独设置用于吊运操作的角件。
如图9所示,在使用中,可以先将若干第一类架体5一一对应地连接在若干个紧密排列的标准集装箱3上,而后将若干第二类架体6依次通过转锁7连接在已铺设好了的一层第一类架体5上,再将若干超宽集装箱一一对应地堆放在一层第二类架体6上。其中,第一类架体5与第二类架体6通过转锁7和分别设置于各自上的连接顶角件53和连接底角件63相连接,参见图5和图7。在此,由于两类架体的宽度不同,在上下连接时必然要错位,因而,相应的连接顶角件53或连接底角件63的具体位置设置应根据具体错位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保证相应的连接顶角件53和连接底角件63上下位置对应,以使两者能够通过转锁7连接起来。
在一层第一类架体5与一层第二类架体6上下错位连接时,从受力效果上看,由于第一类架体5是通过设置在其四端底角的四个底角件51连接在标准集装箱上的,因而其受力效果比较好。同理,显然每个第二中梁62上的两个连接底角件63之间的间距越大,整个第二类架体6受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越好。同时,同一第二类架体6上两个第二中梁62之间的间距越大,其受力效果越好。基于此,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如图10所示,在两层两类架体5和6上下连接时,从排布关系上看,各层第一个架体5`和6`是可以上下对应而不需要进行错位的,其连接可以依靠其各自的顶角件50和底角件62实现,分别参见图6和图8。而各层其后的架体,由于上下间已开始出现错位,其连接要依靠各自中梁上的角件来实现。为达到上层架体6比较好的受力效果,各架体同一第二中梁上两连接底角件63之间的中心间距L尽可能大,同时,从制造加工的方便性考虑,各第二类架体6上的间距L及底角件63的设置位置可以保持一致。同层的各第一类架体5上的连接顶角件53根据与相应的上层各底角件63对应的原则进行上下匹配设置,而后通过转锁7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调整了超宽集装箱的排布方式,可以在现有的集装箱船上,实现紧密码放超宽集装箱,充分利用船体空间,以达到减少舱位浪费,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
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替换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替换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后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该复合运输架由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组合而成,所述的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均是由位于两侧的纵梁和位于两端的端梁组成的矩形架体;所述的第一类架体的宽度和长度均等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和长度,且在第一类架体的四角底部设有底角件;所述第二类架体的宽度等于超宽集装箱的宽度、其长度等于标准集装箱的长度,并在第二类架体的四角顶部设有顶角件;所述的第一类架体和第二类架体之间设有堆码连接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堆码连接机构包括有设置于第一类架体上的第一中梁和设置于该第一中梁顶部的连接顶角件、设置于第二类架体上的第二中梁和设置于该第二中梁底部的连接底角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连接顶角件和连接底角件的转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梁有两根,每根第一中梁均沿第一类架体的宽度方向设于两根纵梁之间,且设置于该两个第一中梁上的连接顶角件沿架体纵向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梁有两根,每根第二中梁均沿第二类架体的宽度方向设于两根纵梁之间,且设置于该两个第二中梁上的连接底角件沿架体纵向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类架体上的第一中梁和第二中梁各沿其架体纵向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类架体的四角顶部与所述底角件上下对应设有联挂顶角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类架体的四角底部与所述顶角件上下对应设置有联挂底角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运输架包括有N个第一类架体及N-1个第二类架体,其中N≥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架体上的两第一中梁上各对应设置有两个连接顶角件,所述同一架体上的两第二中梁上各对应设置有两个连接底角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在N个第一类架体依次紧密对齐排列为一层的情况下,所述N-1个第二类架体可依次紧密对齐排列在该N个第一类架体之上,且对于所述每个第二类架体上的每个连接底角件均有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类架体上的连接顶角件与之上下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二中梁上的两个连接底角件设置在该中梁的两端。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架体上的两根第二中梁分别靠近于端梁位置。
CN2009202122205U 2009-11-11 2009-11-11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38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122205U CN201538421U (zh) 2009-11-11 2009-11-11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122205U CN201538421U (zh) 2009-11-11 2009-11-11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38421U true CN201538421U (zh) 2010-08-04

Family

ID=42589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1222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38421U (zh) 2009-11-11 2009-11-11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3842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7755A (zh) * 2012-02-23 2013-09-11 胜狮货柜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集装箱运输架
CN111247074A (zh) * 2017-10-25 2020-06-05 麦奎格芬兰公司 将船舶上运输的联运集装箱锁定在一起的方法和联接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7755A (zh) * 2012-02-23 2013-09-11 胜狮货柜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集装箱运输架
CN111247074A (zh) * 2017-10-25 2020-06-05 麦奎格芬兰公司 将船舶上运输的联运集装箱锁定在一起的方法和联接装置
CN111247074B (zh) * 2017-10-25 2021-12-14 麦奎格芬兰公司 将船舶上运输的联运集装箱锁定在一起的方法和联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55547U (zh) 运输容器和运输容器堆
US9308922B2 (en) Cambered frame system for intermodal rail cars
CN101559824B (zh) 运输平台、运输单元及堆码大型货物的方法
CN205931899U (zh) 堆码大型货物的运输框架以及具有其的运输单元
CN201538421U (zh) 一种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复合运输架
CN201901368U (zh) 一种用于运输短型集装箱的运输平台组件
US20070295724A1 (en) Container-transporting frame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a container in a frame
CN201309575Y (zh) 一种用于超宽集装箱的运输架及组件
CN101468743B (zh) 集装箱的堆码装置及其堆码单元
CN101108689A (zh) 一种超宽集装箱及其与标准箱在集装箱船上的堆码方法
CN201224484Y (zh) 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运输架
CN101200200A (zh) 厢式半挂车的海上运输方法及厢式半挂车
CN201211921Y (zh) 大型货物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CN101792011A (zh) 一种运输平台
CN201224482Y (zh) 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组合架
CN201961379U (zh) 用于骨架车的运输平台
CN201484824U (zh) 用于超大货物的运输装置
CN203497379U (zh) 一种集装箱运输架
CN101575045A (zh) 用于运输超宽集装箱的组合架
CN103241478A (zh) 一种集装箱
CN2883171Y (zh) 一种运输超宽集装箱用舱盖板偏心底座梁
CN201102577Y (zh) 厢式半挂车箱体的堆码装置
CN202492025U (zh) 一种平台运输架
AU2008219350B2 (en) Combined Transportation Method for Non-Iso-Standard Containers
CN113895831A (zh) 基于空地两用集装器具的运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INGAMAS CONTAINER MANAGEMENT (SHANGHA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GSHI CONTAINER R + D (SHANGHAI)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900 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 Bao Yang Road, No. 2, building 2-3,

Patentee after: Shengshi Container Management (Shanghai)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900 building 14, building 2020, 3 Yang Yang Road, 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engshi Container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900 Building 2, building 2121, 2-3 Yang Yang Road, 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anyu Logistic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900 Building 2, building 2121, 2-3 Yang Yang Road, 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engshi Container Management (Shanghai)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