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45221Y - 同步煞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同步煞车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245221Y CN201245221Y CNU2008201249914U CN200820124991U CN201245221Y CN 201245221 Y CN201245221 Y CN 201245221Y CN U2008201249914 U CNU2008201249914 U CN U2008201249914U CN 200820124991 U CN200820124991 U CN 200820124991U CN 201245221 Y CN201245221 Y CN 20124522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master cylinder
- plunger
- grease chamber
- operating 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包括一煞车总泵固定座、一第一煞车总泵、一第二煞车总泵、一第三煞车总泵、一第四煞车总泵、一第一煞车卡钳、一第二煞车卡钳、一第一煞车操作杠杆、一第二煞车操作杠杆、一煞车杠杆固定座、一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一平衡杆、一套管及一煞车线。第一煞车总泵具有一第一油室及一第一柱塞。第二煞车总泵具有一第二油室及一第二柱塞。当第三煞车操作杠杆转动而拉动煞车线时,平衡杆同时推动第一柱塞及第二柱塞,以在第一油室及第二油室之中建立煞车油压,进而驱使第一煞车卡钳及第二煞车卡钳同时做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同步煞车系统具有简化的构造,因而可降低组装上的复杂性以及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步煞车系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构造简化的同步煞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车辆皆配置有同步煞车系统,以提供同步煞车的功能。然而,习知的同步煞车系统大多具有复杂的构造,因而会增加组装上的不便以及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组装方便的同步煞车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例实现的,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其包括一煞车总泵固定座;一第一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一油室及一第一柱塞,其中,该第一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一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一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一第二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二油室及一第二柱塞,其中,该第二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二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一第三煞车总泵,具有一第三油室及一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三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三油室之中,该第三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三油室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一第四煞车总泵,具有一第四油室及一第四柱塞,其中,该第四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四油室之中,该第四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四油室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一第一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一第二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一第一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三煞车总泵的该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一煞车操作杠杆驱使该第三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做动;一第二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四煞车总泵的第四柱塞,其中,该第二煞车操作杠杆驱使该第四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二煞车卡钳做动;一煞车杠杆固定座;一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以转动方式连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一平衡杆,连接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柱塞;一套管,抵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与该平衡杆之间;以及一煞车线,穿设于该套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与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之间,其中,当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转动而拉动该煞车线时,该平衡杆同时推动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柱塞,以在该第一油室及该第二油室之中建立煞车油压,进而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及该第二煞车卡钳同时做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另一实施例实现,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其包括一煞车总泵固定座;一第一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一油室及一第一柱塞,其中,该第一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一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一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一第二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二油室及一第二柱塞,其中,该第二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二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一第三煞车总泵,具有一第三油室及一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三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三油室之中,该第三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三油室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一第四煞车总泵,具有一第四油室及一第四柱塞,其中,该第四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四油室之中,该第四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四油室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一第一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一第二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一第一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三煞车总泵的该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一煞车操作杠杆驱使该第三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做动;一第二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四煞车总泵的该第四柱塞,其中,该第二煞车操作杠杆驱使该第四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二煞车卡钳做动;一煞车杠杆固定座;一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以转动方式连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一平衡杆,连接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柱塞;一套管,抵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之间;以及一煞车线,穿设于该套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平衡杆与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之间,其中,当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转动而拉动该煞车线时,该平衡杆同时推动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柱塞,以在该第一油室及该第二油室之中建立煞车油压,进而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及该第二煞车卡钳同时做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同步煞车系统具有简化的构造,因而可降低组装上的复杂性以及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同步煞车系统的一部份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图1B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同步煞车系统的另一部份平面及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同步煞车系统的部份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100’~同步煞车系统
110~煞车总泵固定座
111~第一煞车总泵
111a~第一油室
111b~第一柱塞
112~第二煞车总泵
112a~第二油室
112b~第二柱塞
113~第三煞车总泵
113a~第三油室
113b~第三柱塞
114~第四煞车总泵
114a~第四油室
114b~第四柱塞
121~第一煞车卡钳
122~第二煞车卡钳
131~第一煞车操作杠杆
132~第二煞车操作杠杆
133~第三煞车操作杠杆
140~煞车杠杆固定座
150~平衡杆
161~第一推杆
162~第二推杆
170~套管
180~煞车线
191、192、193、194~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A及图1B,本实施例的同步煞车系统100主要包括有一煞车总泵固定座110、一第一煞车总泵111、一第二煞车总泵112、一第三煞车总泵113、一第四煞车总泵114、一第一煞车卡钳121、一第二煞车卡钳122、一第一煞车操作杠杆131、一第二煞车操作杠杆132、一煞车杠杆固定座140、一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一平衡杆150、一第一推杆161、一第二推杆162、一套管170及一煞车线180。
第一煞车总泵111连接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并且第一煞车总泵111具有一第一油室111a及一第一柱塞111b。第一柱塞111b以移动方式设置于第一油室111a之中,而第一油室111a中容纳有煞车油(未显示)。
第二煞车总泵112连接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并且第二煞车总泵112具有一第二油室112a及一第二柱塞112b。第二柱塞112b以移动方式设置于第二油室112a之中,而第二油室112a中亦容纳有煞车油(未显示)。
第三煞车总泵113具有一第三油室113a及一第三柱塞113b。第三柱塞113b以移动方式设置于第三油室113a之中,而第三油室113a中亦容纳有煞车油(未显示)。此外,第三油室113a是藉由一油管191连通于第一煞车总泵111的第一油室111a。在此,第三煞车总泵113可以是选择性地设置于一机车的一把手上。
第四煞车总泵114具有一第四油室114a及一第四柱塞114b。第四柱塞114b以移动方式设置于第四油室114a之中,而第四油室114a中亦容纳有煞车油(未显示)。此外,第四油室114a藉由一油管192连通于第二煞车总泵112的第二油室112a。在此,第四煞车总泵114可以是选择性地设置于机车的另一把手上。
第一煞车卡钳121藉由一油管193连通于第一煞车总泵111的第一油室111a。在此,第一煞车卡钳121可以是选择性地设置于机车的一车轮上。
第二煞车卡钳122藉由一油管194连通于第二煞车总泵112的第二油室112a。在此,第二煞车卡钳122可以是选择性地设置于机车的另一车轮上。
第一煞车操作杠杆131连接于第三煞车总泵113的第三柱塞113b。
第二煞车操作杠杆132连接于第四煞车总泵114的第四柱塞114b。
煞车杠杆固定座140可以是选择性地固定于机车的一车架上。
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以转动方式连接于煞车杠杆固定座140。在此,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可以是一脚煞车操作杠杆。
平衡杆150连接于第一煞车总泵111的第一柱塞111b及第二煞车总泵112的第二柱塞112b。更详细的来说,平衡杆150分别藉由第一推杆161及第二推杆162来连接于第一柱塞111b及第二柱塞112b。也就是说,第一推杆161连接于平衡杆150的一端与第一煞车总泵111的第一柱塞111b之间,以及第二推杆162连接于平衡杆150的另一端与第二煞车总泵112的第二柱塞112b之间。
套管170抵接于煞车杠杆固定座140与平衡杆150之间。
煞车线180穿设于套管170之中,并且煞车线180连接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与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之间。
此外,本实施例的同步煞车系统100亦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而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一煞车卡钳121以及一个以上的第二煞车卡钳122。在此,所有的第一煞车卡钳121皆是连通于第一煞车总泵111的第一油室111a,而所有的第二煞车卡钳122皆是连通于第二煞车总泵112的第二油室112a。
接下来说明同步煞车系统100的运作方式。
当第一煞车操作杠杆131被操作时,第一煞车操作杠杆131会驱使第三柱塞113b在第三油室113a中移动而建立一煞车油压,而此煞车油压会经由油管191、第一煞车总泵111之第一油室111a及油管193传递至第一煞车卡钳121,因而会驱使第一煞车卡钳121做动来产生煞车效果。
当第二煞车操作杠杆132被操作时,第二煞车操作杠杆132会驱使第四柱塞114b在第四油室114a中移动而建立一煞车油压,而此煞车油压会经由油管192、第二煞车总泵112的第二油室112a及油管194传递至第二煞车卡钳122,因而会驱使第一煞车卡钳122做动来产生煞车效果。
在另一方面,当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被操作而转动时,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会拉动煞车线180,如图1B所示。在此,由于套管170抵接于煞车杠杆固定座140与平衡杆150之间以及煞车线180连接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与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之间,故被拉动的煞车线180会迫使平衡杆150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产生相向移动,因而会使得平衡杆150同时推动第一柱塞111b及第二柱塞112b。此时,被推动的第一柱塞111b及第二柱塞112b会在第一油室111a及第二油室112a中分别建立一煞车油压,而此等煞车油压会分别经由油管193及油管194传递至第一煞车卡钳121及第二煞车卡钳122,因而会驱使第一煞车卡钳121及第二煞车卡钳122同时做动来产生煞车效果。
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组件均标示以相同的符号。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的同步煞车系统100’之中,套管170抵接于煞车杠杆固定座140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之间,煞车线180穿设于套管170之中,以及煞车线180连接于平衡杆150与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之间。
至于本实施例的其它组件构造或特征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为了使本案的说明书内容能更清晰易懂起见,在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接下来说明同步煞车系统100’的运作方式。
同样地,当第一煞车操作杠杆131被操作时,第一煞车操作杠杆131会驱使第三柱塞113b在第三油室113a中移动而建立一煞车油压,而此煞车油压会经由油管191、第一煞车总泵111的第一油室111a及油管193传递至第一煞车卡钳121,因而会驱使第一煞车卡钳121做动来产生煞车效果。
同样地,当第二煞车操作杠杆132被操作时,第二煞车操作杠杆132会驱使第四柱塞114b在第四油室114a中移动而建立一煞车油压,而此煞车油压会经由油管192、第二煞车总泵112的第二油室112a及油管194传递至第二煞车卡钳122,因而会驱使第一煞车卡钳122做动来产生煞车效果。
当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被操作而转动时,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会拉动煞车线180。在此,由于套管170抵接于煞车杠杆固定座140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之间以及煞车线180连接于平衡杆150与第三煞车操作杠杆133之间,故被拉动的煞车线180会迫使平衡杆150与煞车总泵固定座110产生相向移动,因而会使得平衡杆150同时推动第一柱塞111b及第二柱塞112b。此时,被推动的第一柱塞111b及第二柱塞112b会在第一油室111a及第二油室112a中分别建立一煞车油压,而此等煞车油压会分别经由油管193及油管194传递至第一煞车卡钳121及第二煞车卡钳122,因而会驱使第一煞车卡钳121及第二煞车卡钳122同时做动来产生煞车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于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4)
1.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煞车总泵固定座;
一第一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一油室及一第一柱塞,其中,该第一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一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一油室容纳有煞车油;
一第二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二油室及一第二柱塞,其中,该第二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二油室容纳有煞车油;
一第三煞车总泵,具有一第三油室及一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三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三油室之中,该第三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三油室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
一第四煞车总泵,具有一第四油室及一第四柱塞,其中,该第四柱塞以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四油室之中,该第四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四油室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
一第一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
一第二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
一第一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三煞车总泵的该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一煞车操作杠杆系驱使该第三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做动;
一第二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四煞车总泵的该第四柱塞,其中,该第二煞车操作杠杆系驱使该第四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二煞车卡钳做动;
一煞车杠杆固定座;
一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
一平衡杆,连接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柱塞;
一套管,抵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与该平衡杆之间;以及
一煞车线,穿设于该套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与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之间,其中,当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转动而拉动该煞车线时,该平衡杆同时推动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柱塞,以在该第一油室及该第二油室之中建立煞车油压,进而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及该第二煞车卡钳同时做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一推杆及一第二推杆,其中,该第一推杆连接于该平衡杆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柱塞之间,以及该第二推杆连接于该平衡杆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柱塞之间。
3.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煞车总泵固定座;
一第一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一油室及一第一柱塞,其中,该第一柱塞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一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一油室容纳有煞车油;
一第二煞车总泵,连接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并且具有一第二油室及一第二柱塞,其中,该第二柱塞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二油室之中,以及该第二油室容纳有煞车油;
一第三煞车总泵,具有一第三油室及一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三柱塞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三油室之中,该第三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三油室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
一第四煞车总泵,具有一第四油室及一第四柱塞,其中,该第四柱塞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四油室之中,该第四油室容纳有煞车油,以及该第四油室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
一第一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油室;
一第二煞车卡钳,连通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油室;
一第一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三煞车总泵的该第三柱塞,其中,该第一煞车操作杠杆驱使该第三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做动;
一第二煞车操作杠杆,连接于该第四煞车总泵的该第四柱塞,其中,该第二煞车操作杠杆驱使该第四柱塞移动而建立煞车油压,以驱使该第二煞车卡钳做动;
一煞车杠杆固定座;
一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
一平衡杆,连接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柱塞;
一套管,抵接于该煞车杠杆固定座与该煞车总泵固定座之间;以及
一煞车线,穿设于该套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平衡杆与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之间,其中,当该第三煞车操作杠杆转动而拉动该煞车线时,该平衡杆系同时推动该第一柱塞及该第二柱塞,以在该第一油室及该第二油室之中建立煞车油压,进而驱使该第一煞车卡钳及该第二煞车卡钳同时做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一推杆及一第二推杆,其中,该第一推杆连接于该平衡杆与该第一煞车总泵的该第一柱塞之间,以及该第二推杆的连接于该平衡杆与该第二煞车总泵的该第二柱塞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249914U CN201245221Y (zh) | 2008-07-31 | 2008-07-31 | 同步煞车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249914U CN201245221Y (zh) | 2008-07-31 | 2008-07-31 | 同步煞车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245221Y true CN201245221Y (zh) | 2009-05-27 |
Family
ID=40729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12499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45221Y (zh) | 2008-07-31 | 2008-07-31 | 同步煞车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245221Y (zh) |
-
2008
- 2008-07-31 CN CNU2008201249914U patent/CN20124522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864902A3 (en) | Bicycle hydraulic brake actuation device | |
EP1864903A3 (en) | Bicycle hydraulic brake actuation device | |
TWI653169B (zh) | 供連動煞車系統用之煞車總泵 | |
WO2007121362A3 (en) | Frame integrated bicyle brake system | |
CN110497998B (zh) | 供连动刹车系统用的刹车总泵 | |
EP1726516A3 (en) | Dual lever hydraulic brak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
CN107792038B (zh) | 一种基于汽车真空系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的制动方法 | |
CN201245221Y (zh) | 同步煞车系统 | |
CN201769803U (zh) | 一种汽车制动踏板装置 | |
CN201980218U (zh) | 连动煞车系统 | |
CN2905641Y (zh) | 摩托车制动的联合控制机构 | |
CN106864440B (zh) | 一种自增力式制动踏板感觉模拟装置 | |
CN201300830Y (zh) | 可切换式双制动系统后制动器总成 | |
CN201102540Y (zh) | 同步煞车系统 | |
CN207999461U (zh) | 真空助力式离合分离机构 | |
CN201136492Y (zh) | 汽车双泵双路油压制动装置 | |
CN201092376Y (zh) | 同步煞车系统 | |
CN201833996U (zh) | 机动三轮汽车液压机械双制动系统 | |
CN201506441U (zh) | 摩托车侧脚架驻车刹车装置 | |
CN2698663Y (zh) | 摩托车液压盘式后制动器拉力式制动泵 | |
CN203082089U (zh) | 电子式驻车卡钳 | |
CN102910243A (zh) | 自行车刹车装置 | |
CN201843162U (zh) | 挖掘装载机用制动装置 | |
CN2888173Y (zh) | 装载机刹车装置 | |
CN204688100U (zh) | 一种轮式装载机驻车制动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3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