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6343A -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66343A CN1966343A CNA2006101467030A CN200610146703A CN1966343A CN 1966343 A CN1966343 A CN 1966343A CN A2006101467030 A CNA2006101467030 A CN A2006101467030A CN 200610146703 A CN200610146703 A CN 200610146703A CN 1966343 A CN1966343 A CN 19663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electric vehicle
- accelerator rod
- bogie car
- sm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观察控制盒且扩大转向车把的前下方的视野的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在转向轴(29)的上端安装有环形的转向车把(3),在该转向车把(3)中,左右一对的U字形部(3A、3A)的一端部通过连接部(3B)彼此连接成一体,且另一端部是彼此离开的自由端部(3e、3e),在该转向车把(3)的环内配设有加速杆(114),在该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中,以使自由端部(3e、3e)侧朝向车辆前方的方式配置转向车把(3),在两U字形部(3A、3A)的连接部(3B)侧的直线部形成有把手(3g),在该转向车把(3)的环内配设有控制盒(139),用于收纳通过加速杆(114)而动作的控制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像电动轮椅那样能够在人行道上行驶从而适合老年人等使用的小型电动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的改良,即:车把柱配设在乘车用座椅的前方,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车把柱上,在该转向轴的上端安装有环形的转向车把,在该转向车把中,左右一对U字形部的一端部通过连接部而彼此连接成一体,并且另一端部是彼此离开的自由端部,在该转向车把的环内配设有对后轮驱动用的电动机的输出进行控制的加速杆,驾驶者可以用握持转向车把的手来操作加速杆。
背景技术
这样的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已被公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9-15078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小型电动车辆中,将转向车把配置成使其左右U字形部的彼此离开的另一端部朝向车体后方,并在该另一端部上形成有驾驶者所握持的把手,在左右U字形部的相互连接的一端部侧安装有向转向车把的前方突出的控制盒,因此向转向车把的前方突出的控制盒多少会妨碍驾驶者的从转向车把向前下方的视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状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从而使得在驾驶者握持转向车把的状态下容易观察控制盒,而且还能够扩大转向车把的前下方的视野。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中,车把柱配设在乘车用座椅的前方,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车把柱上,在该转向轴的上端安装有环形的转向车把,在该转向车把中,左右一对的U字形部的一端部通过连接部而彼此连接成一体,并且另一端部是彼此离开的自由端部,在该该转向车把的环内配设有对后轮驱动用的电动机的输出进行控制的加速杆,驾驶者可以用握持转向车把的手来操作加速杆,该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以使所述自由端部侧朝向车辆前方并且使所述连接部侧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配置所述转向车把,并在所述两U字形部的、所述连接部侧的直线部形成驾驶者所握持的把手,在该转向车把的环内配设有控制盒,该控制盒收纳有通过所述加速杆而动作的控制部,并且,在该控制盒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之类的部件。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两U字形部的自由端部安装有后视镜的支撑件。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在左右的所述把手的前方分别配置有形成于所述加速杆上的左右一对操作部,在各把手的后表面形成有驾驶者握持该把手的手的拇指的根部所嵌入的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以使自由端部侧朝向车辆前方并且使连接部侧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配置环形的转向车把,并在两U字形部的连接部侧的直线部形成把手,所以驾驶者在握持把手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彼此离开的自由端部之间的空间容易地确认车体正前方的路面状态,并扩大驾驶者的视野。
另外,由于利用转向车把的环内空间而配设的控制盒占据把手的前方位置,所以控制盒的视觉识别性也良好。而且,由于控制盒覆盖通过加速杆而动作的控制部,所以能够改善外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后视镜从把手离开而配置在前方,所以也从驾驶者向前方充分离开,从而驾驶者能够容易地观察后视镜而无需大幅度地偏移视线,由此能够提高对后视镜的视觉识别性并扩大后方视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在把手和加速杆之间确保防止物体夹入的足够的间隔,同时将驾驶者握持把手的手的拇指收纳在所述凹部中,所以能够使该拇指尽量接近加速杆的操作部,从而能够使对该杆的操作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小型电动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小型电动车辆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小型电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的小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6的7-7线的剖面图。
图8是沿图3的8-8线的剖面图。
图9是沿图8的9-9线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转向车把部的俯视图(图3的沿箭头10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将控制盒取下后的状态下的转向车把部的与图10对应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沿图12的13-13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沿图12的14-14线的剖面图。
图15是沿图12的15-15线的剖面图。
图16是沿图12的16-16线的剖面图。
图17是沿图12的17-17线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紧急制动操作时的作用的与图13对应的图。
图19是加速杆的操作负荷特性的线图。
标号说明
V 小型电动车辆
D 驾驶者
H 驾驶者的手
Ha 拇指
3 转向车把
3A U字形部
3B 连接部
3e 自由端部
6 座椅
28 车把柱
29 转向轴
53 电动机
114 加速杆
114a 轴部
114b 操作部
136 控制盒
148 后视镜
149 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小型电动车辆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小型电动车辆的主视图,图3是图1中的小型电动车辆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图1中的小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4中的车架的俯视图,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面图,图7是沿图6的7-7线的剖面图,图8是沿图3的8-8线的剖面图,图9是沿图8的9-9线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转向车把部的俯视图(图3的沿箭头10的放大图),图11是表示将控制盒取下后的状态下的转向车把部的与图10对应的图,图12是表示图1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3是沿图12的13-13线的剖面图,图14是沿图12的14-14线的剖面图,图15是沿图12的15-15线的剖面图,图16是沿图12的16-16线的剖面图,图17是沿图12的17-17线的剖面图,图18是表示紧急制动操作时的作用的与图13对应的图,图19是加速杆的操作负荷特性的线图。
在图1~图5中,小型电动车辆V具有:车架1;左右一对前轮2f、2f,该前轮2f、2f可转向地悬架在该车架1的前端部;转向车把3;转向机构4,该转向机构4向两前轮2f、2f传递该转向车把3的运动;动力单元5,该动力单元5悬架在车架1的后端部;左右一对后轮2r、2r,该后轮2r、2r配置在该动力单元5的左右两侧,并且通过该动力单元5的输出而被驱动;乘车用座椅6,该乘车用座椅6支撑于车架1上并配置在动力单元5的上方;和护腿板7等车罩类,以下将依次对这些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左右、前后是指以小型电动车辆V为基准而言的。
首先,如图4和图5所示,车架1具有左右间隔配置的一对管状的主车架10、10。各主车架10包括:从前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车架前部10a;从该车架前部10a的后端向后方水平延伸的车架中间部10b;和从该车架中间部10b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车架后部10c,并且,两主车架10、10的车架前部10a、10a相互平行地配置,车架中间部10b、10b配置为越是向后方彼此的间隔越扩大,车架后部10c、10c相互平行地配置。在车架前部10a、10a焊接有将该车架前部10a、10a彼此连接起来的钢板制的副车架11;在车架中间部10b、10b的后端焊接有将该车架中间部10b、10b彼此连接起来的管状的横梁12;此外,在车架中间部10b、10b的上部焊接有将该车架中间部10b、10b彼此连接起来的方形的底板13。在车架后部10c、10c的上端焊接有将该车架后部10c、10c彼此连接起来的座椅轨道16。另外,在车架前部10a、10a的前端部焊接有向后方稍稍倾斜的左右一对支柱17、17的下端部。通过以上构成车架1。
在座椅轨道16上安装有驾驶者用的座椅6。另外,在车架后部10c、10c之间安装有从前表面侧收纳电池19等配件的配件收纳箱18。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上述副车架11上分别通过前部悬架装置20、20独立悬架有左右的前轮2f、2f。各前部悬架装置20具有:使内端侧分支为前后两股形状的A型前悬臂21;和伸缩型的前减震器22。前后一对枢轴23、2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固定设置于上述副车架11上,前悬臂21的内端的前后一对凸台部21a、21a通过弹性衬套24、24而支撑于该枢轴23、23上,并可绕上述枢轴23、23上下摆动;在各前悬臂21和与之同侧的支柱17之间连接有对前悬臂21的上下摆动进行缓冲的上述前减震器22。
在前悬臂21的外端,即摆动端,通过转向主销27连接有可转向的转向节26,该转向节26具有支撑与所述摆动端同侧的旋转自如的前轮2f的轴25。
另一方面,车把柱28被副车架11和左右的支柱17、17支撑,该车把柱28配设在两支柱17、17之间的中央部;上述转向车把3配设在该车把柱28的上方,上述转向车把3通过转向机构4与左右的转向节26、26连动地连接。
转向机构4包括:转向轴29,该转向轴29被可旋转地支撑于车把柱28上,并且上端部与上述转向车把3结合;转向臂30,该转向臂30与该转向轴29的下端部形成为一体且向该轴29的后方延伸;和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31、31,该转向横拉杆31、31将该转向臂30与左右转向节26、26的转向节臂26a、26a连接。转向节臂26a从转向节26的下端部向比转向主销27靠近后方的位置延伸,并根据转向车把3的方向控制而围绕转向主销27转动,从而能够使左右前轮2f、2f转向。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在各前轮2f的上方配设有覆盖该前轮2f的上部的大致半周面的可动挡泥板35,该可动挡泥板35如下所述地安装在对应的上述转向节26上且可与对应的前轮2f一体地转向。即,可动挡泥板35是合成树脂制的,其通过覆盖前轮2f的外周面上部的圆弧状的周壁部35a、覆盖前轮2f的内侧面上部的内侧壁部35b、和覆盖前轮2f的外侧面上部周缘的外侧壁部35c一体连接而构成;在该内侧壁部35b的中央部形成有铅直方向的第一安装部36,另外在该内侧壁部35b的后端部形成有水平方向的第二安装部37。另一方面,在转向节26上形成有在该转向节26的上端立起的前后一对托架38、38,在这些托架38、38上通过螺栓39、39紧固有第一安装部36,另外在转向臂26a上通过螺栓40紧固有第二安装部37。当卸下上述螺栓39、40时,能够将可动挡泥板35从转向节26上取下。
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35以至少前端部进入落座于座椅6的驾驶者D的视野Z内的方式配置(参照图2)。
于是,驾驶者D在小型电动车辆V的驾驶中,通过目视与左右前轮2f、2f一起转向的可动挡泥板35、35就能够准确地确认道路上的前轮2f、2f的位置和朝向,因此能够在路况不好的地方或者狭窄弯曲的角落容易地进行操纵。
而且,由于可动挡泥板35、35具有只覆盖前轮2f、2f的正上方的比较小的面积就足够了,所以与像以往的与小型电动车辆的车体成为一体的固定式前挡泥板那样,为大范围覆盖转向的前轮而形成的挡泥板相比,能够有助于车体宽度的缩小,从而在人行道中行驶时,不会给行人带来压迫感。
另外,通过将可动挡泥板35的内侧壁部35b的第一和第二安装部36、37螺栓固定在轴支撑前轮2f的转向节26的托架38、38和转向节臂26a上,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各可动挡泥板35的安装,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可动挡泥板35、35与前轮2f、2f的同时转向。
此外,由于各可动挡泥板35是单体且可相对于转向节26装卸,所以在受到损伤时,能够只将可动挡泥板35更换为新部件而与其他部件无关,从而能够实现维修成本的减少。
对将可动挡泥板35安装到转向节26上的安装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铅直方向的第一安装部36形成在可动挡泥板35的内侧壁部35b,在该第一安装部36上设置有前后一对的第一安装孔36a、36a,该第一安装孔36a、36a以夹有包括前轮2f的旋转轴线的铅直面P(参照图7)的方式配置;另外,水平方向的第二安装部37形成在该内侧壁部35b的下端部,在该第二安装部37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7a。
这样,由于可动挡泥板35的第一安装部36在以夹有包括前轮2f的旋转轴线的铅直面P的方式配置的前后两处支撑在转向节26上,所以与第二安装部37的支撑共同作用,能够将整个可动挡泥板35牢固地支撑在转向节26上。而且,由于第一和第二安装部36、37互成直角,所以可动挡泥板35的支撑刚性高,从而有助于可动挡泥板35的安装姿势的稳定和防止振动。
在图1、图4~图6中,在车架1的前部的左右两侧配设有左右一对的导向部件32、32,该导向部件32、32包围同侧的前减震器22并且伸出至同侧的前轮2f、2f的上方。各导向部件32是通过将管材弯曲成环状而形成的,其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把手部32g、和从该把手部32g的两端向下方弯曲并延伸的前后一对脚部32a、32b形成为环状,并通过螺栓等将后侧的脚部32b和前侧的脚部32a分别固定在上述主车架10的车架前部10a的外侧面和同侧的支柱17的外侧面,由此将各导向部件32支撑在车架1上。另外,两脚部32a、32b以通过前减震器22的前后两侧且通过前罩91、前侧罩90、护腿板7和前轮2f之间的方式向外端上方倾斜配置,把手部32g占据前轮2f和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位置。
于是,左右的导向部件32、32能够防止下落物等障碍物侵入前罩91和前轮2f、2f之间,另外能够保护可动挡泥板35、前轮2f和前减震器22等不受该障碍物损伤。
另外,由于各导向部件32的把手部32g在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露出,所以在辅助者举起小型电动车辆V的前部时,能够容易地握持该把手部32g而不受前罩91等的妨碍,从而提高举起作业性。另外,由于该把手部32g配置在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所以通过可动挡泥板35来阻挡前轮2f的飞溅泥水,由此能够避免把手部32g被泥水弄脏,因此也不会弄脏上述辅助者的手。这样,能够减轻辅助者举起小型电动车辆V的前部时的负担。
进而,由于导向部件32的两脚部32a、32b固定在车架1上,所以导向部件32的支撑强度提高,从而能够充分地承受上举负荷。
在图3、图8和图9中,在主车架10的后部通过后部悬架装置51悬架有动力单元5,在该动力单元5上支撑有左右一对后轮2r、2r。动力单元5的壳体52由减速器箱体52a和左右一对的车轴箱52b、52b构成,该车轴箱52b、52b一体地突出设置于该减速器箱体52a的下部的左右两侧壁;在减速器箱体52a的上部一侧安装有以上述电池19为电源的电动机53;在该电动机53的输出轴53a的前端部形成有小齿轮54,该小齿轮54突入到减速器箱体52a内。
在减速器箱体52a内,差速装置55的差速器壳56与左右的车轴箱52b、52b同轴配置,该差速器壳56的左右两端部通过滚珠轴承57、57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减速器箱体52a上。该差速器壳56与大径的末端传动齿轮58通过花键结合。另外,在减速器箱体52a内,中间传动轴59配置在输出轴53a和车轴箱52b、52b之间的中间部,该中间传动轴59的左右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减速器箱体52a上。在该中间传动轴59上固定设置有与上述小齿轮54啮合的大径齿轮60和与上述末端传动齿轮58啮合的小径齿轮61。于是,上述小齿轮54、大径齿轮60、小径齿轮61和末端传动齿轮58构成减速装置62,该减速装置62以恒定的减速比向差速器壳56传递电动机53的输出轴53a的旋转,并且,在该减速装置62的上方配置电动机53。
差速器壳56的两端部的内周面分别支撑有相对旋转自如的左右后车轴63、63,该左右后车轴63、63贯通左右的车轴箱52b、52b,这些后车轴63、63的突入到差速器壳56内的内端部分别与侧齿64、64花键结合。另外,在差速器壳56中安装有与其旋转轴线垂直的小齿轮轴65,在该小齿轮轴65上支撑有旋转自如的与上述两侧齿64、64啮合的一对小齿轮66、66。这样,上述差速器壳56、小齿轮66、66和侧齿64、64构成将末端传动齿轮58的旋转分配给左右后车轴63、63的差速装置55。
左右后车轴63、63通过滚珠轴承67、67而被支撑在左右的车轴箱52b、52b的外端部。在从左右的车轴箱52b、52b的各外端突出的左右后车轴63、63的前端部一体地安装有左右的后轮2r、2r。因此,后轮2r、2r通过后车轴63、63而支撑在车轴箱52b、52b上。
后部悬架装置51由左右一对的后悬臂70、70和左右一对的伸缩型后减震器71、71构成。各后悬臂70的前端的凸台部70a通过前部弹性衬套73而被支撑在枢轴72上,该枢轴72固定在上述车架中间部10b的后端部的托架69上且在左右方向延伸;各后悬臂70可绕上述枢轴72上下摆动。
在各后悬臂70的后端部通过焊接固定设置有前后一对的支撑台75、75,在这些支撑台75、75的上方配置有前后一对的支撑臂部76、76′,该支撑臂部76、76′一体地突出设置在同侧的车轴箱52b的前后两面。在这些支撑臂部76、76′上如下设置有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
即,各后部弹性衬套77烧结有同心配置在其内外周面的外筒78和内筒79,并且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外筒78、78被分别压入支撑臂部76、76′。然后,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内筒79、79通过贯通它们的螺栓80、80被夹持并固定在上述支撑台75、75和按压板83之间。
在以上的说明中,各前部弹性衬套73的上下方向的弹性率形成为小于前后方向的弹性率。另外,各后部弹性衬套77的左右方向的弹性率形成为小于前后方向的弹性率。
在前侧的各支撑臂部76上固定有向上方立起的托架81,后减震器71的两端部与该托架81和上述车架后部10c的上端部连接。
这样,在由动力单元5的输出对后轮2r、2r进行驱动时,作用于壳体52的反作用力转矩从车轴箱52b的支撑臂部76、76′通过前后一对后部弹性衬套77、77、螺栓80、80和支撑台75、75传递至后悬臂70而停止。这期间,通过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弹性变形来适度缓和反作用力转矩的冲击,但是后部弹性衬套77、77隔着后车轴63而前后配置,从而能够充分发挥相对于反作用力转矩的抵抗力,并且通过将这些后部弹性衬套77的前后方向的弹性率设定得较大,来提高动力单元5的支撑刚性,因此能够抑制上述反作用力转矩所引起的整个动力单元5的过度摆动,从而能够准确地向后轮2r、2r传递动力。
另外,一对后减震器71、71与车轴箱52b、52b的前侧的左右支撑臂部76、76连接,由于这一对后减震器71、71也进行动作以抵抗对动力单元5的反作用力转矩,所以有助于动力单元5的支撑刚性的强化。
在小型电动车辆V行驶过程中,当从路面向左右的后轮2r、2r施加不同的冲击力时,通过前部弹性衬套73和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弹性变形,车轴箱52b、52b比较容易以来自路面的冲击力大的一侧向上的方式倾斜,与此对应,使左右的后悬臂70、70相对地上下摆动,由此能够使左右后轮2r、2r分别升降,从而能够提高各后轮2r的着地性,可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特别是通过将各后部弹性衬套77的左右方向的弹性率设定得较小,能够有效促进左右的后悬臂70、70的相对摆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各后轮2r的着地性。
另外,在转弯行驶时,即使后轮2r、2r受到横向负荷,前后一对、左右两组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77、77也能够彼此协动以发挥足够的抵抗力,因此能够提高后轮2r、2r的横向的支撑刚性,从而能够实现后轮2r、2r的姿势稳定化。
这样的后部悬架装置51构造简单,容易装配,所以能够廉价提供。
在图1、图3~图5中,在上述座椅6的正下方的车架1,即车架后部10c的上端部焊接有向斜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四托架85、85,在这些第四托架85、85上,通过螺栓87固定有可装卸的后保险杠86的两端部,该后保险杠86包围动力单元5的电动机53而成为コ字形。即,后保险杠86包括:左右一对的侧面导向部86a、86a,其从第四托架85、85以与电动机53的左右两侧面相对的方式向斜后方延伸;和后表面导向部86b,其将这些侧面导向部86a、86a的后端部彼此连接成一体且与上述电动机53的后表面相对。
这样,后保险杠86固定在车架1上而与后轮2r、2r的悬架无关,因此即使该后保险杠86因障碍物的冲撞而发生变形,也能够避免后轮2r、2r的定位发生偏离。而且,后保险杠86通过其左右一对的侧面导向部86a、86a和后表面导向部86b能够保护电动机53不受从其左右侧方和后方接近的障碍物的损伤。
另外,后保险杠86的后表面导向部86b也可用作车体上举用把手,从而使辅助者进行的车体后部的上举性良好,进而,在将小型电动车辆V装载在搬运车辆上时,后表面导向部86b也能够作为用于将小型电动车辆V保持在货台上的保持件的卡止部来使用,很方便。
而且,能够从车架1取下后保险杠86,从而容易地进行动力单元5的维修。
在图3~图5中,上述座椅轨道16将车架后部10c、10c的上端部彼此连接起来,在上述座椅轨道16的中间焊接有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五托架105、105,在这些第五托架105、105上,通过螺栓104、104固定有可装卸的左右的行李架部件106、106,该左右的行李架部件106、106在动力单元5上大致水平地延伸至后轮2r、2r的后方。这些行李架部件106、106一体具有从其后端向前下方弯曲成锐角的支撑脚106a、106a,焊接在各支撑脚106a的下端部的安装片107通过贯通后表面导向部86b的螺栓108而固定在上述后保险杠86的后表面导向部86b的中间部且可装卸。左右的行李架部件106、106例如通过在它们的上表面安装行李筐109来进行使用。在该情况下,行李筐109将左右的行李架部件106、106之间连接起来,作为它们的加强部件发挥作用。
这样,行李架部件106、106能够利用动力单元5的上方空间进行配设,另外还能够通过支撑脚106a、106a将行李架部件106、106牢固地支撑于后保险杠86上。
回到图1~图3中,在左右的上述支柱17、17上,通过螺栓(未图示)固定有可拆下的前侧罩90、90、前罩91和护腿板7,该前侧罩90、90覆盖这些支柱的左右两侧面;该前罩91覆盖支柱17、17和车把柱28的前表面并且将两前侧罩90、90之间连接起来;该护腿板7覆盖支柱17、17和车把柱28的后表面并且将两前侧罩90、90之间连接起来。这样,护腿板7被配置成向车把柱28的左右外侧伸出,从而从前方覆盖坐在上述座椅6上的驾驶者D的两腿。与上述底板13一样,该护腿板7的横向宽度被设定成比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35的内侧边缘之间的距离短,以便尽量不给在人行道上交错行走的行人带来压迫感,在该护腿板7的下端一体地连接设置有辅助罩92,该辅助罩92比护腿板7宽,且覆盖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35的后部和彼此之间,并向后下方倾斜,该辅助罩92的后端与底板13螺栓结合。该辅助罩92的两端部92a、92a覆盖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35的后部,该两端部92a、92a向可动挡泥板35的径向外侧膨出且沿可动挡泥板35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在底板13的上表面以覆盖辅助罩92的结合部的方式铺设有底垫14。由这些底板13和底垫14来构成驾驶者D的放脚部,即脚踏板15。
这样,由于上述辅助罩92的横向宽度比护腿板7宽,从而上述辅助罩92横跨护腿板7和脚踏板15之间以覆盖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的后部和彼此之间,所以能够用辅助罩92阻挡从可动挡泥板35漏出并向后方飞溅的泥水等。
而且,由于辅助罩92连接设置在护腿板7的下部,所以即使辅助罩92的横向宽度比护腿板7宽,也不会给行人带来压迫感。
进而,由于覆盖左右可动挡泥板35的后部的、辅助罩92的两端部92a、92a向可动挡泥板35的径向外侧膨出且沿可动挡泥板35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所以能够充分确保可动挡泥板35、35和辅助罩92之间的间隙,从而在前轮2f、2f转向时,能够避免可动挡泥板35、35与辅助罩92发生干涉。
此外,由于辅助罩92配设在护腿板7和脚踏板15之间,并向后下方倾斜,且辅助罩92的横向宽度比护腿板7宽,所以该辅助罩92也能够用作在驾驶者D伸腿的状态下载置腿的辅助踏板,从而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前罩91的下部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前车灯93、93,在左右的前侧罩90、90的上部安装有前转向指示灯94、94。另外,在主车架10的后部固定有覆盖动力单元5和左右后轮2r、2r的后罩95,在该后罩95的后表面安装有尾灯96。
驾驶者用的座椅6包括:支撑于座椅轨道16上的座垫6a、和从该座垫6a的后端部立起的座椅靠背6b。座椅靠背6b在其左右两侧面一体具有支撑板97、97,在这些支撑板97、97上轴支撑有左右一对的扶手98、98,并使得该扶手98、98可在水平的使用位置与向上方立起的退去位置之间转动。在比这些扶手98、98位于上方的、支撑板97、97的上部安装有后转向指示灯99、99。
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主车架10的车架中间部10b和车架后部10c上安装有覆盖它们的L字形的后侧罩100。该后侧罩100、前侧罩90和支撑板97代表小型电动车辆V的车体的平坦的侧面,在它们的外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附加设置有反射体101或发光体。在反射体101上适合采用金属涂层、淡色系的灰色涂层和反射镜等,在采用金属涂层特别是银涂层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涂覆简单地构成反射体101,而且由于对照射光的反射性高,所以视觉识别性良好。
另外,在发光体上适合采用蓄光性材料或荧光性材料,在采用这些材料的情况下,当受到其他车的前车灯等的照射光时,由于该发光体积极地发光,所以视觉识别性高。
另外,在前轮2f、2f和后轮2r、2r的外侧面也附加设置有与上述相同的反射体102或发光体。
这样,夜间在小型电动车辆V横穿车道过程中,当其他车的前车灯照射该小型电动车辆V的车体侧面时,通过上述反射体101、102的反射光或发光体的发光而使后侧罩100、前侧罩90、支撑板97和前轮2f以及后轮2r显现出来,所以其他车的司机能够容易地识别小型电动车辆V的大致整体,从而能够获得小型电动车辆V在夜间良好的侧面视觉识别性。
下面参照图10~图18,对该小型电动车辆V的包括上述转向车把3的操纵装置进行说明。
在图10~图13中,在上述转向轴29的上端固定有车把基板110,在竖立设于该车把基板110的后端部的支撑体111上通过焊接等固定有转向车把3。
转向车把3通过将管材弯曲成环形而构成,其包括各弯曲部向外侧的左右一对的U字形部3A、3A和如下构成的连接部3B,即:该连接部3B将这些U字形部3A、3A的一端部之间连接成一体并且固定在上述支撑体111上,左右的U字形部3A、3A的另一端部是彼此离开且相对的自由端部3e、3e。另外,该转向车把3以使得自由端部3e、3e侧朝向车辆前方,且连接部3B侧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来配置,并在左右的U字形部3A、3A的、连接部3B侧的直线部形成用于驾驶者D握持的左右一对的把手3g、3g。左右的自由端部3e、3e相互的间隔被设定为与左右的把手3g、3g的内端相互的间隔大致相等。
另外在车把基板110上设置有转动板112。关于该转动板112和车把基板110的关系将在后边说明。
如图12~图17所示,在转动板112上固定有左右一对的轴承座113、113,通过这些轴承座113、113来支撑加速杆114的轴部114a,使得该加速杆114的轴部114a旋转自如且与把手3g、3g平行。加速杆114构成为,将操作部114b、114b与上述轴部114a的向轴承座113、113的外侧突出的两端部连接设置成曲柄状;驾驶者D用握持把手3g、3g的手H的手指向把手3g、3g附近按下操作部114b、114b,当按下操作部114b、114b时,使轴部114a向加速方向A旋转,当解除下压力时,轴部114a向减速方向R旋转。如图16所示,在轴部114a的中间固定有沿其半径方向突出的可动止动部件115,与该可动止动部件115对应的固定止动部件116固定在转动板112上,可动止动部件115与该固定止动部件116的第一止动面116a抵接,由此来限制轴部114a向减速方向R的旋转界限,即加速杆114的无负荷位置N;可动止动部件115与固定止动部件116的第二止动面116b抵接,由此来限制轴部114a向加速方向A的旋转界限,即加速杆114的满负荷位置F。
加速传感器117用于检测该轴部114a向加速方向A的旋转角度,该加速传感器117的一对安装凸缘117a、117a由小螺钉118、118固定在竖立设于转动板112的上表面的支柱119上。加速传感器117例如由电位计构成。该加速传感器117的输入轴117b通过连动机构120与上述加速杆114连接。
该连动机构120具有驱动臂121和从动臂122,所述驱动臂121固定在加速杆114的轴部114a的中间且沿其半径方向延伸;所述从动臂122固定在加速传感器117的输入轴117b上且沿其半径方向延伸,连动销123突出设置于驱动臂121的前端部侧面,且与形成于从动臂122上的长孔124可滑动地卡合,轴部可将施加给驱动臂121的旋转通过连动销123由从动臂122传递至输入轴117b。另外,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的第一复位弹簧125用于向轴部114a施加朝向减速方向R的预定的设置负荷,该第一复位弹簧125收缩设置在驱动臂121和设于转动板112上的弹簧卡止部126之间。
上述驱动臂121和第一复位弹簧125配置为使得该弹簧125的拉伸力作用线L和驱动臂121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S1根据驱动臂121在加速方向A的转动而缩短。因此,当加速杆114从无负荷位置N向加速方向A转动时,虽然第一复位弹簧125的弹力增加,但是其弹力向驱动臂121施加的复位转矩减小(参照图19的线a)。
另外,在上述输入轴117b上安装有由扭转螺旋弹簧构成的第二复位弹簧127,该第二复位弹簧127向从动臂122施加转动力,该第二复位弹簧127对从动臂122的作用方向与第一复位弹簧125的弹力通过连动销123对从动臂122的作用方向相同。
另外,驱动臂121和从动臂122配置为,在驱动臂121从加速杆114的无负荷位置N转动至预定的中间动作位置(当驱动臂121的转动中心、连动销123的中心和从动臂122的转动中心在一条直线上排列时)期间,驱动臂121的连动销123的中心与从动臂122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S2逐渐缩小,在驱动臂121从加速杆114的上述中间动作位置转动至满负荷位置F期间,该距离S2逐渐增大。
上述距离S2相当于从动臂122的有效长度,与该有效长度S2如上所述地变化相反,一体具有连动销123的驱动臂121的有效长度,即驱动臂121的转动中心和连动销12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发生变化,所以当从动臂122的有效长度S2减小时,第二复位弹簧127的弹力通过从动臂122施加给驱动臂121的复位转矩增加,相反地,当从动臂122的有效长度S2增加时,第二复位弹簧127的弹力通过从动臂122施加给驱动臂121的复位转矩减少。
因此,当加速杆114从无负荷位置N转动至满负荷位置F时,如图19的线b所示,第二复位弹簧127的弹力通过从动臂122和连动销123施加给驱动臂121的复位转矩在转动的前半段呈增加的趋势,在转动的后半段呈减小的趋势。
这样,由于由第一和第二复位弹簧125、127的弹力所产生的复位转矩同时作用于加速杆114,所以在加速杆114从无负荷位置N转动至满负荷位置F期间,如图19的线c所示,加速杆114的操作负荷在转动的前半段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转动的后半段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即,在加速杆114的预定的中间动作位置出现操作负荷的峰值。加速杆114的这样的操作负荷特性能够给驾驶者带来加速操作的轻松感,特别在使用时间长的满负荷位置F,能够容易地保持加速杆114,从而能够有助于减轻驾驶者的疲劳。
当加速传感器117通过连动机构120检测出加速杆114从无负荷位置N的转动角度时,向未图示的电子控制单元输出与该转动角度对应的信号。于是,电子控制单元响应于该信号对上述电动机53的输出进行控制。具体来讲,在将加速杆114保持于无负荷位置N时,使设在上述电动机53上的电磁制动器(未图示)为动作状态从而保持小型电动车辆V的停车状态,当加速杆114从无负荷位置N向加速方向A转动时,使上述电磁制动器为不动作状态,并且电动机53增大输出,从而能够使小型电动车辆V出发并加速。
另外,在行驶过程中,当释放加速杆114时,该杆114在第一和第二复位弹簧125、127的弹力的作用下返回到无负荷位置N,随之由上述电动机53产生再生制动力以使小型电动车辆V减速,当达到预定车速以下时,上述电磁制动器进行动作。这样,通过第一和第二复位弹簧125、127的使用,即使在其中一个复位弹簧125或127万一破损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正常的另一个复位弹簧使加速杆114可靠地返回到无负荷位置N。
在加速杆114的左右两端部具有一对操作部114b、114b,该操作部114b、114b配置在左右的把手3g、3g的前方,所以驾驶者D用左右任一只手或者两只手都可以进行加速操作,特别在用两只手的情况下,由于一只手所负担的操作负荷减半,所以能够轻松地进行加速操作,操作性良好。
接下来,参照图13和图18对转动板112和车把基板110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转动板112的后端部立起左右一对的耳部112a、112a′,在这些耳部112a、112a′上固定有贯通这些耳部112a、112a′且与把手3g、3g平行延伸的支撑筒130。该支撑筒130被夹在从车把基板110的左右两侧端立起的一对侧壁110a、110a之间,并且通过与把手3g、3g平行延伸的枢轴131可转动地与这些侧壁110a、110a连接。于是,转动板112可绕枢轴131在下方的非动作位置U(图13)和上方的制动动作位置B(图18)之间转动;该非动作位置U通过从转动板112的下表面突出的突起129与车把基板110的上表面抵接来限制;制动动作位置B通过上述加速杆114的轴部114a与形成于左右侧壁110a、110a上的止动部135、135抵接来限制;第三复位弹簧132用于向该转动板112施加朝向非动作位置U的预定的设置负荷,该第三复位弹簧132张设在一个耳部112a′与车把基板110上的弹簧卡止部113之间。第三复位弹簧132的设置负荷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复位弹簧125的设置负荷,从而通常将车把基板110保持在上述非动作位置U。因此,车把基板110不因驾驶者D施加给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114b的加速操作而转动。
在转动板112上安装有可使上述电磁制动器动作的制动器开关134,该制动器开关134配置为使得其动作片134a与车把基板110的上表面抵接。在转动板112保持在非动作位置U时,该制动器开关134通过动作片134a被车把基板110按压而成为切断状态,从而将上述电磁制动器保持在不动作状态;另外当转动板112从非动作位置U向制动动作位置B转动时,动作片134a从开关主体离开而使制动开关134成为接通状态,从而在上述电磁制动器成为动作状态的同时,电动机53变成再生制动状态。
因此,在需要紧急制动的情况下,如果牢固地握持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114b和把手3g、3g,并向把手3g、3g侧有力地拉近加速杆114,则如图18所示,作用于加速杆114的强拉近力通过轴承座113、113传递给转动板112,从而克服第三复位弹簧132的设置负荷而使转动板112立即转动至制动动作位置B侧,所以制动器开关134成为接通状态,从而使上述电磁制动器动作,并且能够使电动机53成为再生制动状态,从而能够使小型电动车辆V急停车。
这时,转动板112绕枢轴131的转动始终对于获得转动板112的顺利的转动有效,而与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114b向把手3g、3g侧的拉近方向的个人差引起的不均无关,而且也不需要用于确保转动板112顺利转动的特别的保养检查。
另外,由于将加速杆114的操作部114b、114b向把手3g、3g侧拉近的紧急制动操作与向该操作部114b、114b施加的向下的加速操作通常操作方向不同,所以通过上述紧急制动操作能够使转动板112可靠地转动。
另外,即使在加速杆114到达使可动止动部件115与固定止动部件116的第二止动面116b抵接的满负荷位置F时,进行上述的紧急制动操作,其操作力也能够通过上述两止动部件115、116而使转动板112立即转动,操作力没有白费。
而且,与加速操作的情况相同,由于驾驶者用左右任一只手或者两只手都能够进行紧急制动操作,所以操作性良好。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左右的把手3g、3g的后表面形成有驾驶者D的握持该把手3g、3g的手的拇指Ha的根部所嵌入的凹部136、136。由此,在左右的把手3g、3g与加速杆114的左右的操作部114b、114b之间确保防止物体夹入的充分的间隔,同时通过将驾驶者D的握持把手3g、3g的手H的拇指Ha的根部收纳在上述凹部136中,能够使全部手指尽量接近加速杆114,即使是手比较小的驾驶者,也能够容易地向操作部114b施加操作力,操作性良好。
如上所述,在左右各自的把手3g、3g与加速杆114之间分别确保防止物体夹入的充分的间隔带来以下效果:即,例如图10所示,在左手把持左侧的把手3g,右手向近前拉动加速杆114的右侧的操作部114b而进行加速操作的情况下,左侧的操作部114b即使朝向握持有左侧的把手的左手,也不会给该左手带来压迫感。在用一只手向把手3g侧有力地拉近一个操作部114b的上述紧急制动操作时也同样带来这样的效果。
而且,由于加速杆114的两操作部114b、114b配置在环形转向车把3的环内,所以由转向车把3阻止从前方或侧面接近上述操作部114b、114b的障碍物,从而能够保护操作部114b、114b。
另外,在支撑上述转向车把3的支撑体111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托架111a、111a,在这些托架111a、111a和车把基板110上安装有配置在转向车把3的环内的控制盒139。该控制盒139构成为除了收纳有加速杆114的轴部114a、转向车把3的连接部3B以外,还收纳有通过加速杆114而动作的控制装置,即连动机构120、加速传感器117、转动板112和紧急制动开关134等。
在该控制盒139的上表面的前部设置有显示电池余量等的显示器140,另外在该控制盒139的上表面的中间部设置有限制车速设定刻度盘141、前进后退切换开关142、和喇叭开关143,在该控制盒139的上表面的后部设置有电源开关144和左右的转向指示灯开关145、145。
这样,环形的转向车把3配置为使得自由端部3e、3e侧朝向车辆前方且连接部3B侧朝向车辆后方,并且,在左右的U字形部3A、3A的连接部3B侧的直线部形成有把手3g、3g,所以驾驶者D在握持把手3g、3g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彼此离开的自由端部3e、3e之间的空间容易地确认车体正前方的路面状态,并扩大驾驶者D的视野。
另外,由于利用转向车把3的环内空间而配设的控制盒139的大部分占据把手3g、3g的前方位置,所以控制盒139的视觉识别性也良好,并且能够容易地操作控制盒139上的开关类。而且,由于控制盒139覆盖通过加速杆114而进行动作的控制部,即连动机构120、加速传感器117、转动板112和紧急制动开关134等,所以能够改善外观。
同样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转向车把3中,在左右的U字形部3A、3A的彼此离开的自由端部3e、3e上嵌合并固定有圆筒状的镜保持器147、147,在各镜保持器147上安装有后视镜148的支撑件149。
这样,通过利用左右的U字形部3A、3A的自由端部3e、3e,能够容易地安装圆筒状的镜保持器147、147,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外观。而且,支撑于这些镜保持器147、147的后视镜从把手3g、3g离开地配置在前方,所以也从驾驶者D向前方离开,因此,驾驶者能够容易地观察后视镜148,而不用较大程度地偏移视线,从而能够提高对后视镜148的视觉识别性并且扩大后方视野。
如图10所示,在一个镜保持器147、147上安装有驻车制动杆150,通过该驻车制动杆150的制动操作,使设在减速装置62上的鼓式制动器151(参照图8)动作。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后轮2r为单轮而将小型电动车辆V构成为三轮车。
Claims (3)
1、一种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其中,车把柱(28)配设在乘车用座椅(6)的前方,转向轴(29)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车把柱(28)上,在该转向轴(29)的上端安装有环形的转向车把(3),在该转向车把(3)中,左右一对的U字形部(3A、3A)的一端部通过连接部(3B)而彼此连接成一体,并且另一端部是彼此离开的自由端部(3e、3e),在该转向车把(3)的环内配设有对后轮驱动用的电动机(53)的输出进行控制的加速杆(114),驾驶者(D)可以用握持转向车把(3)的手(H)来操作加速杆(114),该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自由端部(3e、3e)侧朝向车辆前方并且使所述连接部(3B)侧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配置所述转向车把(3),并在所述两U字形部(3A、3A)的、所述连接部(3B)侧的直线部形成驾驶者(D)所握持的把手(3g),在该转向车把(3)的环内配设有控制盒(139),该控制盒(139)收纳有通过所述加速杆(114)而动作的控制部,并且,在该控制盒(139)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之类的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U字形部(3A、3A)的自由端部(3e、3e)安装有后视镜(148)的支撑件(14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的所述把手(3g、3g)的前方分别配置有形成于所述加速杆(114)上的左右一对操作部(114b、114b),在各把手(3g)的后表面形成有驾驶者握持该把手(3g)的手(H)的拇指(Ha)的根部所嵌入的凹部(13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31961A JP4474352B2 (ja) | 2005-11-16 | 2005-11-16 | 小型電動車両の操縦装置 |
JP2005331961 | 2005-11-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66343A true CN1966343A (zh) | 2007-05-23 |
CN100522735C CN100522735C (zh) | 2009-08-05 |
Family
ID=38075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4670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2735C (zh) | 2005-11-16 | 2006-11-16 |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74352B2 (zh) |
CN (1) | CN100522735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1254A (zh) * | 2010-12-28 | 2013-07-24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加速控制系统 |
CN106240717A (zh) * | 2016-08-31 | 2016-12-21 | 杭州速控软件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的操控杆座 |
CN113264140A (zh) * | 2020-01-29 | 2021-08-17 | 东洋电装株式会社 | 车辆操作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23532A (zh) * | 2010-04-15 | 2010-09-08 | 昆山丽光轻工业有限公司 | 摩托车手把开关总成的手柄与壳体的配合机构 |
CN103002941B (zh) | 2010-07-02 | 2016-02-03 | 利伯曼分配及制造公司 | 用于鼻扩张器的方法和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61002B2 (ja) * | 1988-10-25 | 1999-02-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 |
JP3772673B2 (ja) * | 2001-01-12 | 2006-05-1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アクセル装置 |
JP3956721B2 (ja) * | 2002-02-27 | 2007-08-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小型電動車両 |
JP3919009B2 (ja) * | 2003-01-24 | 2007-05-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監視方法および装置 |
-
2005
- 2005-11-16 JP JP2005331961A patent/JP447435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11-16 CN CNB2006101467030A patent/CN10052273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21254A (zh) * | 2010-12-28 | 2013-07-24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加速控制系统 |
CN103221254B (zh) * | 2010-12-28 | 2016-03-16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加速控制系统 |
CN106240717A (zh) * | 2016-08-31 | 2016-12-21 | 杭州速控软件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的操控杆座 |
CN113264140A (zh) * | 2020-01-29 | 2021-08-17 | 东洋电装株式会社 | 车辆操作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474352B2 (ja) | 2010-06-02 |
JP2007137190A (ja) | 2007-06-07 |
CN100522735C (zh) | 2009-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77848Y (zh) | 电动车底盘 | |
CN1922042A (zh) | 带有可动且向内倾斜的安全车身的车辆 | |
CN1898122A (zh) | 四轮车 | |
CN1966343A (zh) |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 |
CN1771160A (zh) | 车体框架结构 | |
CN1740039A (zh) | 摆动三轮车辆 | |
CN101309830B (zh) |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 |
CN1640806A (zh) | 具有行进驱动装置和乘员位置的工业卡车 | |
CN1754760A (zh) | 车架结构 | |
CN1966344A (zh) |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 |
CN1836965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 |
CN109878616A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 |
CN106184538A (zh) | 一种主动控制双前轮三轮车车身倾斜的装置 | |
CN1769124A (zh) | 车身框架结构 | |
KR20160090586A (ko) | 다기능 전동유모차 | |
CN101291843B (zh) | 小型车辆 | |
CN101036616A (zh) | 小型车辆 | |
CN1297437C (zh) | 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 |
CN1762757A (zh) | 车架以及具有该车架的摩托车 | |
CN1701990A (zh) | 车辆 | |
CN1603191A (zh) | 车辆转向装置 | |
KR101952343B1 (ko) | 장애물을 넘는 관절형 구동장치 | |
CN1097538C (zh) | 小型乘用作业车 | |
CN109878615A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支撑转向机构 | |
JP2005028991A (ja) | 立ち乗り式小型電動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