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6616A - 小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小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6616A
CN101036616A CNA2007100791169A CN200710079116A CN101036616A CN 101036616 A CN101036616 A CN 101036616A CN A2007100791169 A CNA2007100791169 A CN A2007100791169A CN 200710079116 A CN200710079116 A CN 200710079116A CN 101036616 A CN101036616 A CN 101036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lly
wheel
vehicle frame
vehicle
r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791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市川胜久
永冈政敏
湊和宏
山岸政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36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6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03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abled riders, e.g. personal mobility type vehicles with four wheels
    • B62K5/007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abled riders, e.g. personal mobility type vehicles with four wheels power-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20Arrangement of reflectors, e.g. on the wheel spokes ; Lighting devices mounted on wheel spo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被辨别度高的小型车辆,以便夜间在人行横道上使自己车的位置被在车道上行驶的其它车辆的司机更正确地辨别。所述小型车辆具有:车架(1);分别悬架在该车架(1)的前部和后部的前轮(2f)和后轮(2r);安装在车架(1)前部的把手管柱(28);转向把手(3),其可转向地支撑在该把手管柱(28)上并能使前轮(2f)转向;脚踏板(15),其在把手管柱(28)的后方形成在车架(1)上;以及驾驶者用座椅(6),其在该脚踏板(15)的后部支撑在车架(1)上,在该小型车辆中,在该小型车辆(V)侧面的接近于地面的部位、例如前轮(2f)和后轮(2r)的侧面附设有下部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

Description

小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在人行横道上行驶且适于高龄者等利用的电动轮椅等小型车辆,特别涉及对如下所述的小型车辆的改良,该小型车辆具有:车架;分别悬架在该车架的前部和后部的前轮和后轮;安装在车架前部的把手管柱;被可转向地支撑在该把手管柱上并可使前轮转向的转向把手;在把手管柱的后方形成在车架上的脚踏板;以及在该脚踏板的后部被支撑在车架上的驾驶者用座椅。
背景技术
如图10所示,以往,在可在人行道上行驶的上述小型车辆Vp中,在座椅扶手的基端侧面附设有反射体101p,以便在该小型车辆Vp通过人行横道Z等的横穿车道R的过程中,使得在车道R上行驶的机动车等其它车辆C的司机辨别到该小型车辆Vp的存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2579373号公报。
但是,一般机动车在夜间行驶中,特别是在暗处,其司机在判断与前方的人行横道上的小型车辆的距离时,以最容易引起司机注意的车辆侧面的反射体的位置作为其判断基准。
因此,在图10中,以往的小型车辆Vp如上所述在离地面距离较大的扶手的侧面附设反射体101p,当该小型车辆Vp在夜间通过人行横道Z的过程中,面向该小型车辆Vp在道路R上行驶的机动车C的司机由于远近法的作用有时会错把到该人行横道Z上的小型车辆Vp的反射体101p的视觉上的距离L1当作到该小型车辆Vp的距离,在该情况下,在该视觉上的距离L1和到小型车辆Vp的实际距离L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其结果是,存在上述司机误认为小型车辆Vp存在于比实际远的地方的倾向。这对小型车辆在人行横道上的被辨别度方面是不理想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着眼于因远近法而产生的错觉现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辨别度高的上述小型车辆,从而当该小型车辆在夜间横穿车道的过程中,使在车道上行驶的其它车辆的司机更正确地辨别该小型车辆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小型车辆具有:车架;分别悬架在该车架的前部和后部的前轮和后轮;安装在车架前部的把手管柱;转向把手,其可转向地支撑在该把手管柱上并可使前轮转向;脚踏板,其在把手管柱的后方形成在车架上;以及驾驶者用座椅,其在该脚踏板的后部支撑在车架上,该小型车辆的第一特征在于,在该车辆侧面的接近于地面的部位附设前后并列的反射体或者发光体。
并且,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附设所述下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的部位为前轮或者后轮的侧面。
并且,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附设所述下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的部位为车体侧面的下端部。
进而,在第一至第三特征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在车体侧面的上部附设前后并列的上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在小型车辆侧面的接近于地面的部位附设有前后并列的反射体或者发光体,因此在小型车辆夜间横穿车道的过程中,道路上的其它车辆的司机看到上述反射体或者发光体时,由于远近法的作用,即使该司机由于远近法将到发射体或者发光体的视觉上的距离判断为到小型车辆的距离(错觉),也能够使视觉上的距离和到小型车辆的实际距离之间的误差为在实际上可忽略那样的小。因此,小型车辆通过上述下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使自己的位置被更正确地辨别,从而能够实现小型车辆的被辨别度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通过在前轮或者后轮的侧面附设反射体或者发光体,由于该下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在小型车辆中处于极接近地面的位置,因此不仅能够提高其它车辆司机判断距离的精度,还能够通过下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的旋转来唤起上述司机的注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在小型车辆车体的接近地面的部位上所附设的下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相对于车体并不移动,因此通过少数的反射体或者发光体,能够提高小型车辆的侧面被辨别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通过前后并列的下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和前后并列的上部反射体或者发光体,在夜间使其它车辆的司机可靠地辨别小型车辆的大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型车辆的被辨别度。而且,由于存在多个反射体或者发光体,所以即使其一部分被遮住,也不会显著损害其侧面被辨别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小型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该小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3是该小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该小型车辆的车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该车架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3的7-7线的剖面图。
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面图。
图9是沿图7的9-9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小型车辆和以往的小型车辆的被辨别度的对比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与图3对应的图。
标号说明
V…小型车辆;
1…车架;
2f…前轮;
2r…后轮;
3…转向把手;
6…驾驶者用座椅;
15…脚踏板;
28…把手管柱;
90…构成车体一部分的前侧盖;
97…构成车体一部分的座椅靠背的支撑板;
101…下部反射体;
102…上部反射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小型车辆的立体图,图2是该小型车辆的主视图,图3是该小型车辆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该小型车辆的车架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该车架的俯视图,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面图,图7是沿图3的7-7线的剖面图,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面图,图9是沿图7的9-9线的剖面图,图10是本发明的小型车辆和以往的小型车辆的被辨别度的对比说明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与图3对应的图。
在图1~图5中,小型车辆V具有:车架1;分别悬架在该车架1的前端部的可转向的左右一对前轮2f、2f;转向把手3;将该转向把手3的动作传递到两个前轮2f、2f的转向机构4;悬架在车架1的后端部的动力单元5;支撑在该动力单元5上并由动力单元5驱动的左右一对后轮2r、2r;驾驶者用座椅6;以及护腿罩7等的车体盖之类,下面依次对这些部分进行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和前后是以小型车辆V为基准而言的。
首先,如图4和图5所示,车架1具有被左右隔开配置的一对管状的主车架10、10。各主车架10由如下部分构成:从前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车架前部10a;从该车架前部10a的后端向后方水平延伸的车架中间部10b;和从该车架中间部10b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车架后部10c。两主车架10、10的车架前部10a、10a相互平行地配置,车架中间部10b、10b配置为相互的间隔随着向后方而扩大,车架后部10c、10c相互平行地配置。在车架前部10a、10a上焊接有将车架前部10a、10a相互连接起来的钢板制的副车架11,在车架中间部10b、10b的后端焊接有将车架中间部10b、10b的后端相互连接起来的管状的横向构件12,另外,在车架中间部10b、10b的上部焊接有将车架中间部10b、10b的上部相互连接起来的方形的底板13。在车架后部10c、10c的上端焊接有将车架10c、10c的上端连接起来的座椅轨道16。此外,在车架前部10a、10a的前端部焊接有稍微向后方倾斜的左右一对支柱17、17的下端部。如上所述构成了车架1。
在座椅轨道16上安装有驾驶者用座椅6。并且,在车架后部10c、10c之间安装有辅助设备收纳箱18,用以从前面侧容纳电池19等的辅助设备。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左右的前轮2f、2f分别通过前部悬架装置20、20独立地悬架在所述副车架11上。各前部悬架装置20具有向内端侧分成前后两支状的A型前悬架臂21和伸缩型的前减振器22。前悬架臂21内端的前后一对凸缘部21a、21a通过弹性衬套24、24支撑在前后一对枢轴23、23上且能够绕上述枢轴23、23上下摆动,上述枢轴23、23固定在所述副车架11上并向前后方向延伸,在各前悬架臂21及其同侧的支柱17之间连接有前减振器22,用于对前悬架臂21的上下摆动进行缓冲。
在前悬架臂21的外端、即摆动端上,通过转向主销27连接有可转向的转向节26,该转向节26具有车轴25,该车轴25支撑与上述摆动端同侧的前轮2f并且该前轮2f旋转自如。
另一方面,由副车架11和左右支柱17、17支撑的把手管柱28配置在两支柱17、17之间的中央部,配置在该把手管柱28上方的所述转向把手3通过转向机构4联动连接在左右的转向节26、26上。
转向机构4由如下部分构成:转向轴29,其可旋转地支撑在转向把手3上且上端部与所述转向把手3结合;转向臂30,其与该转向轴29的下端部一体形成并向该转向轴29的后方延伸;和左右一对横拉杆31、31,其将该转向臂30连接在左右的转向节26、26的转向臂26a、26a上。转向臂26a从转向节26的下端部延伸到比转向主销27更靠后方,并且所述转向臂26a根据对转向把手3的操作而绕转向主销27转动,从而能够使左右前轮2f、2f转向。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在各前轮2f的上方配置有覆盖该前轮2f的上部的大致半个周面的可动挡泥板35,该可动挡泥板35以可与对应的前轮2f一体转向的方式如下所述那样安装在所对应的所述转向节26上。即,可动挡泥板35是合成树脂制的,并将覆盖前轮2f的外周面上部的圆弧状的周壁部35a、覆盖前轮2f的内侧面上部的内侧壁部35b和覆盖前轮2f的外侧面上部周缘的外侧壁部35c连成一体而构成。在该内侧壁部35b的中央部形成有铅垂方向的第一安装部36,并且在后端部形成有水平方向的第二安装部37。另一方面,在转向节26上形成有在其上端立起的前后一对托架38、38,在这些托架38、38上通过螺栓39、39紧固有第一安装部36,并且在转向臂26a上通过螺栓40紧固有第二安装部37。卸下上述螺栓39、40就能够将可动挡泥板35从转向节26上卸下。
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35配置成,至少其前端部进入乘坐在座椅6上的驾驶者D的视野A内(参照图2)。
而且,驾驶者D在驾驶小型车辆V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左右前轮2f、2f一起转向的可动挡泥板35、35就能够可靠地确认道路上的前轮2f、2f的位置和朝向,因此能够容易地在路况不好的路段和狭小拐角处进行操纵。
而且,由于可动挡泥板35、35为只覆盖前轮2f、2f的正上方的较小面积即可,所以与和以往的小型车辆的车体一体的固定式前挡泥板那样以大范围覆盖转向的前轮而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助于缩小车体宽度,在行驶于人行道中,不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
此外,各可动挡泥板35的安装通过将其内侧壁部35b的第一安装部36和第二安装部37用螺栓固定在轴支撑前轮2f的转向节26的托架38、38和转向臂26a上就能简单地进行,并且能够可靠地使可动挡泥板35、35与前轮2f、2f同步转向。
另外,由于各可动挡泥板35可单体拆装于转向节26上,因此当其被损伤时,能够仅将可动挡泥板35更换为新零件而与其它部件无关,从而能够实现维修成本的降低。
在图1、图4~图6中,在车架1前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左右一对防护部件32、32,该左右一对防护部件32、32包围同侧的前减振器22并伸出至同侧的前轮2f、2f的上方。各防护部件32是将管材弯曲成环状而成的,并且各防护部件32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的手柄部32g和从该手柄部32g的两端向下方弯曲延伸的前后一对脚部32a、32b形成环状,分别通过螺栓等将后侧的脚部32b固定在所述主车架10的车架前部10a的外侧面上,将前侧的脚部32a固定在同侧的支柱17的外侧面上,从而各防护部件32支撑在车架1上。而且,两脚部32a、32b以通过前减振器22的前后两侧且通过前盖91、前侧盖90和护腿罩7与前轮2f之间的方式使外端向上倾斜地配置,手柄部32g处于前轮2f和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位置处。前盖91、前侧盖90和护腿罩7是合成树脂制的。
而且,左右的防护部件32、32能够防止落下物等障碍物进入前盖91和前轮2f、2f之间,还能够保护可动挡泥板35、前轮2f和前减振器22等不受该障碍物的侵害。
此外,由于各防护部件32的手柄部32g从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露出,因此当辅助者将小型车辆V的前部提起时,能够容易地把持该手柄部32g而不会受前盖91等妨碍,从而提高了提起作业性。此外,由于该手柄部32g配置在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所以通过可动挡泥板35挡住前轮2f的飞溅泥水,能够避免手柄部32g被泥水溅脏,因此上述辅助者的手不会弄脏。这样,当辅助者提起小型车辆V前部时可减轻辅助者的负担。
另外,由于防护部件32的两脚部32a、32b固定在车架1上,因此防护部件32的支撑强度高,能够充分承受提起载荷。
在图3、图7~图9中,在主车架10的后部通过后部悬架装置51悬架有动力单元5,在该动力单元5上支撑有左右一对后轮2r、2r。动力单元5的壳体52由减速器箱体52a和左右一对桥壳52b、52b构成,各桥壳52b一体地突出设置在该减速器箱体52a下部的左右两侧壁上,在减速器箱体52a的上部一侧安装有将所述电池19作为电源的电动机53,该电动机53的输出轴53a配置为,形成在输出轴53a前端部的小齿轮54突入到减速器箱体52a内。
在减速器箱体52a内,差动装置55的差动器壳56与左右的桥壳52b、52b同轴配置,并且差动器壳56的左右两端部通过滚珠轴承57、57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减速器箱体52a上。大径的主传动齿轮58花键结合在该差动器壳56上。此外,在减速器箱体52a内,中间传动轴59配置在输出轴53a和桥壳52b、52b的中间部,并且该中间传动轴59的左右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减速器箱体52a上。在该中间传动轴59上固定设置有大径齿轮60和小径齿轮61,该大径齿轮60与所述小齿轮54啮合,小齿轮61与所述主传动齿轮58啮合。而且,上述小齿轮54、大径齿轮60、小径齿轮61和主传动齿轮58以一定的减速比将电动机53的输出轴53a的旋转传递给差动器壳56,从而构成减速装置62。
贯穿左右桥壳52b、52b的左右后车轴63、63分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差动器壳56的两端部的内周面,在这些后车轴63、63的突入到差动器壳56内的内端部上,分别花键接合有半轴齿64、64。此外,在差动器壳56上安装有与差动器壳56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小齿轮轴65,与上述半轴齿64、64啮合的一对小齿轮66、66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小齿轮轴65上。而且,上述差动器壳56、小齿轮66、66和半轴齿64、64构成将主传动齿轮58的旋转分配给左右后车轴63、63的差动装置55。
左右的后车轴63、63通过滚珠轴承67、67而支撑在左右的桥壳52b、52b的外端部上。在从左右的桥壳52b、52b的各外端突出的左右的后车轴63、63的前端部上一体安装有左右后轮2r、2r。因此,后轮2r、2r通过后车轴63、63支撑在桥壳52b、52b上。
后部悬架装置51由左右一对后悬架臂70、70和左右一对伸缩型后减振器71、71构成。各后悬架臂70前端的凸缘部70a固定在所述车架中间部10b后端部的托架69上并通过前部弹性衬套73支撑在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轴72上,并且各后悬架臂70可绕上述枢轴72上下摆动。
在各后悬架臂70的后端部上通过焊接而固定设置有前后一对支撑座75、75,配置在这些支撑座75、75上方的前后一对支撑臂76、76’一体地突出设置在同侧的桥壳52b的前后两表面上。按如下所述在这些支撑臂76、76’上设置使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
即,在各后部弹性衬套77的内外周面上烧结有相互同心配置的外筒78和内筒79,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外筒78、78分别压入在支撑臂76、76’中。而且,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内筒79、79通过贯穿该内筒79、79的螺栓80、80而被夹持固定在所述支撑座75、75和按压板83之间。
如上所述,各前部弹性衬套73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弹性率比前后方向的弹性率小。并且各后部弹性衬套77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弹性率比前后方向的弹性率小。
在前侧的各支撑臂76上固定有向上方立起的托架81,在该托架81和所述车架后部10c的上端部连接有后减振器71的两端部。
而且,当通过动力单元5的输出来驱动后轮2r、2r时,作用在壳体52上的反力转矩从桥壳52b的支撑臂76、76’经由前后一对后部弹性衬套77、77及螺栓80、80和支撑座75、75传递给后悬架臂70并由后悬架臂70承受。其间,通过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弹性变形来适当地缓和反力转矩的冲击,而且后部弹性衬套77、77隔着后车轴63前后配置,从而能够充分地产生相对于反力转矩的阻力,以及通过将这些后部弹性衬套77的前后方向的弹性率设定得较大,能够提高动力单元5的支撑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上述反力转矩而导致的动力单元5整体的过度摆动,从而能够可靠地将动力传递给后轮2r、2r。
此外,由于与桥壳52b、52b前侧的左右支撑臂部76、76连接的一对后减振器71、71也发挥抵抗动力单元5的反力转矩的作用,因此有助于动力单元5的支撑刚性的强化。
在小型车辆V行驶的过程中,当路面对左右后轮2r、2r施加不同的冲击力时,通过前部弹性衬套73和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弹性变形,桥壳52b、52b比较容易地使来自路面的冲击力较大侧向上倾斜,并根据该倾斜使左右的后悬架臂70、70相对地上下摆动,从而可使左右后轮2r、2r单独地升降,以便能够提高各后轮2r的着地性,有助于驾驶舒适度的提高。特别是,将各后部弹性衬套77的左右方向的弹性率设定为较小,以便促进左右后悬架臂70、70的相对摆动,从而在进一步提高各后轮2r的着地性方面是有效的。
此外,拐弯行驶时,即使后轮2r、2r承受横向载荷,也由于前后一对、左右两组后部弹性衬套77、77、77、77可相互协动产生充分的阻力而能够提高后轮2r、2r的横向支撑刚性,并能够实现后轮2r、2f的姿态稳定化。
由于这样的后部悬架装置51结构简单且容易装配,因此能够廉价提供该后部悬架装置51。
在图1、图3~图5中,在所述车架后部10c的上端部,焊接有向斜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第四托架85、85,在这些第四托架85、85上通过螺栓87固定着后减振器7l的两端部,并使该后减振器71形成
Figure A20071007911600121
字形来包围动力单元5的电动机53。该减振器71能够起到防止后方的障碍物损伤电动机53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在提起小型车辆V的后部时用作手柄部,在利用车辆来搬运小型车辆V时用作用于将小型车辆V保持在货台上的保持件的卡定部。
再回到图1~图4中,在左右的所述支柱17、17上通过螺栓等可拆装地固定有如下部件:覆盖这些支柱的左右两侧面的前侧盖90、90;覆盖支柱17、17和把手管柱28的前表面并且将两前侧盖90、90之间连接起来的前盖91;以及覆盖支柱17、17和把手管柱28后表面并且将两前侧盖90、90之间连接起来的护腿罩7。这样,护腿罩7配置为,向把手管柱28的左右外侧方伸出,以便从前方覆盖乘坐在所述座椅6上的驾驶者D的两脚。该护腿罩7的横宽与所述底板13一样,被设定为横宽比左右可动挡泥板35、35的内侧缘间距离短,以便在人行道上尽量不给交错的步行者压迫感,在这样的护腿罩7的下端一体地连设有向后下方倾斜的辅助盖92,该辅助盖92以比护腿罩7宽的宽度覆盖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35的后部及它们之间,并且该辅助盖92的后端螺栓接合在所述底板13上。该辅助盖92的覆盖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后部的两端部92a、92a向可动挡泥板35的半径方向外侧鼓出,并且沿可动挡泥板35的外周形成圆弧状。在底板13的上表面铺设有底板垫以覆盖辅助盖92的接合部。通过这些底板13和底板垫14构成驾驶者D的落脚部、即脚踏板15。
而且,由于上述辅助盖92在整个护腿罩7和脚踏板15之间形成为横宽比护腿罩7宽,以便覆盖左右的可动挡泥板35、35的后部和它们之间,因此能够由辅助盖92挡住从可动挡泥板35、35漏出而向后方飞溅的泥水等。
而且,由于辅助盖92连设在护腿罩7的下部,因此即使其横宽比护腿罩7宽,也不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
另外,该辅助盖92的覆盖左右可动挡泥板35后部的两端部92a、92a,向可动挡泥板35的半径方向外侧鼓出,并且沿可动挡泥板35的外周形成圆弧状,因此能够充分保证可动挡泥板35、35和辅助盖92之间的间隙,从而当前轮2f、2f转向时,能够避免可动挡泥板35、35和辅助盖92的干涉。
另外,由于辅助盖92配置在护腿罩7和脚踏板15之间,且其横宽比护腿罩7宽,并且该辅助盖92向后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将该辅助盖92用作辅助踏板,使驾驶者D将腿以伸开的状态放置,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乘坐性。
如图1~图3所示可知,在前盖91的下部安装有左右一对前灯93、93。并且在前盖91和左右前侧盖90、90上安装有前保险杠106,该前保险杠106向前灯93、93的下方延伸并覆盖所述车架前部10a、10a。
在主车架10的后部固定有覆盖动力单元5和左右后轮2r、2r的后盖95,在该后盖95的后表面安装有尾灯96。
所述驾驶者用座椅6由支撑在座椅轨道16上的座椅垫6a和从该座椅垫6a的后端部立起的座椅靠背6b构成。座椅靠背6b在其左右两侧面一体地具有支撑板97、97,在这些支撑板97、97上轴支撑有左右一对扶手98、98,该一对扶手98、98可在水平的使用位置和向上方立起的收起位置之间进行转动。
在主车架10的车架中间部10b和车架后部10c上安装有覆盖它们并对脚踏板15的侧缘部进行加强的L形的后侧盖100。
此外,在前轮2f、2f和后轮2r、2r上,在各轮子2fa、2ra的外侧面上附着有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前轮2f、后轮2r上的多个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被配置成,无论前轮2f、后轮2r处于任何旋转位置,都至少有一部分反射体101始终接近地面。这样,在小型车辆V的侧面上,在接近于地面的位置上附设有前后并列的下部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
另外,在左右的前侧盖90、90的上端部侧面和在比扶手98、98靠上的支撑板97、97的上部侧面上,附着有上部反射体102或者发光体。这样,在小型车辆V的侧面上部也附设有前后并列的上部反射体102或者发光体。
在下部和上部反射体101、102上适合采用金属性涂膜、淡色系灰色涂膜、反射镜等,在采用金属性涂膜、特别是金属银涂膜的情况下,通过涂抹能够简单地构成各反射体101、102,而且由于相对于照射光的反射性较高,因此辨别度良好。
而且,如图10所示,当夜间从道路R上的机动车C的前灯向前方的人行横道Z上的本发明的小型车辆V照射时,下部反射体101和上部反射体102通过其反射光呈现到机动车C的司机的眼睛里。此时,特别是由于下部反射体101如上所述,前后并列附设在小型车辆V侧面的接近于地面的位置,因此,由于远近法的作用,即使上述司机由于远近法会把到反射体101的视觉上的距离L2判断(错觉)为到小型车辆V的距离,也因为视觉上的距离L2和到小型车辆V的实际距离L之间的误差为实际上可忽略的程度,所以不会造成妨碍。因此,上述司机通过下部反射体101的位置能够提高对与小型车辆V的距离L的判断精度。
特别是,在将下部反射体101附设在前轮2f和后轮2r的侧面的情况下,由于该下部反射体101在小型车辆V中处于极接近地面的位置,因此不仅能够提高上述司机的距离判断精度,而且通过下部反射体101的旋转还具有进一步唤起上述司机注意的效果。
这样一来,通过小型车辆V的侧面被辨别度的提高,能够使机动车C的司机更正确地辨别出与人行横道Z上的小型车辆V的距离L。
此外,在小型车辆V的侧面上部还附设有前后并列的上部反射体102,因此,利用这些上部反射体102的反射光和接近于地面的下部反射体101的反射光,能够使机动车C的司机准确地辨别该小型车辆V的大小,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型车辆V的被辨别度。而且,由于这样存在多个反射体101、102,所以即使其一部分被遮住,也不会显著损害其侧面被辨别度。
下面,对图11所示得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作为小型车辆V车体的接近于地面的部位,选择例如对所述脚踏板15的侧缘部进行加强的L形的后侧盖100的水平部的侧面,在该侧面附设有前后隔开间隔而排列的多个下部反射体101。由于其它结构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11中对与前面实施例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第二实施例,由于在小型车辆V车体的接近于地面的部位附设的前后一对下部反射体101相对于车体不移动,所以通过少数的下部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就能够提高小型车辆V的侧面被辨别度。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能够用发光体来替换所述各反射体101、102。在各发光体中,适合采用蓄光性材料或者荧光性材料,在采用发光体的情况下,一旦接收到其它车辆的前灯等的照射光,就主动地发光,辨别度高。
此外,能够将前后并列的下部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的一方配置在前轮2f或者后轮2r的侧面,将另一方配置在后侧盖100等的车体侧面的下端部。另外,小型车辆V还能够将上述结构形成在三轮车上。
此外,在图11的第二实施例中,能够用连续的条带状部件来替换前后方向并列的多个下部反射体101。

Claims (4)

1.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具有:车架(1);分别悬架在该车架(1)的前部和后部的前轮(2f)和后轮(2r);安装在车架(1)前部的把手管柱(28);转向把手(3),其可转向地支撑在该把手管柱(28)上并可使前轮(2f)转向;脚踏板(15),其在把手管柱(28)的后方形成在车架(1)上;以及驾驶者用座椅(6),其在该脚踏板(15)的后部支撑在车架(1)上,该小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该小型车辆(V)侧面的接近于地面的部位附设前后并列的下部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附设所述下部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的部位为前轮(2f)或者后轮(2r)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附设所述下部反射体(101)或者发光体的部位为车体(100)侧面的下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体(90、97)侧面的上部附设前后并列的上部反射体(102)或者发光体。
CNA2007100791169A 2006-03-14 2007-02-13 小型车辆 Pending CN1010366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69570A JP4866113B2 (ja) 2006-03-14 2006-03-14 小型車両
JP2006069570 2006-03-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6616A true CN101036616A (zh) 2007-09-19

Family

ID=38057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791169A Pending CN101036616A (zh) 2006-03-14 2007-02-13 小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1834867B1 (zh)
JP (1) JP4866113B2 (zh)
CN (1) CN101036616A (zh)
ES (1) ES2463684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718A (zh) * 2016-02-04 2017-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四轮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9061B2 (ja) * 2012-03-30 2016-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三輪車両
JP2016043111A (ja) * 2014-08-25 2016-04-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小型電動車両
TWI647130B (zh) * 2017-08-28 2019-01-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電動載具與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9373Y2 (ja) * 1992-03-13 1998-08-27 株式会社アテックス 電動車椅子の座席構造
JP3313457B2 (ja) * 1993-06-24 2002-08-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小型電動車のアクセル操作構造
JPH11222074A (ja) * 1998-02-10 1999-08-17 Moriaki Shoko Kk 車両の衝突防止光反射部付き車輪
JP2000116719A (ja) * 1998-10-16 2000-04-25 Aichi Mach Ind Co Ltd 電動車椅子
JP3772673B2 (ja) * 2001-01-12 2006-05-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アクセル装置
WO2003024769A1 (en) * 2001-09-21 2003-03-27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Cycle illumination system
JP3982257B2 (ja) * 2001-12-26 2007-09-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小型電動車両の保安装置
US7079042B2 (en) * 2003-12-19 2006-07-18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System for providing illuminated displays on a vehicle tire or wheel assembly
GB2410931B (en) * 2004-02-12 2007-03-14 An New Ind Co Ltd Folding and portable electric scooter
GB2397808B (en) * 2004-05-05 2005-12-28 H Grossman Ltd Improved scooter
JP4124202B2 (ja) * 2005-02-03 2008-07-23 株式会社ワイズギア 低速走行用小型車両のルーフ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1718A (zh) * 2016-02-04 2017-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四轮车辆
CN107031718B (zh) * 2016-02-04 2019-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四轮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34867A2 (en) 2007-09-19
EP1834867A3 (en) 2012-11-14
ES2463684T3 (es) 2014-05-28
JP2007245826A (ja) 2007-09-27
JP4866113B2 (ja) 2012-02-01
EP1834867B1 (en) 201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0039A (zh) 摆动三轮车辆
CN101309830B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CN1836965A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CN101036616A (zh) 小型车辆
CN101291843B (zh) 小型车辆
CN101291842B (zh) 小型车辆
CN1990328A (zh) 四轮车的车轮配置结构
JP4459153B2 (ja) 小型電動車両の後部懸架装置
CN101291841B (zh) 小型车辆
CN100522735C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CN105584530B (zh) 一种汽车车架以及具有该汽车车架的汽车
CN100554077C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JP2007230463A (ja) 小型車両
CN1286671C (zh) 悬挂装置
CN102806954A (zh) 自动侧倾单后轮驱动三轮车架
CN202847868U (zh) 自动侧倾单后轮驱动三轮车架
CN1314563C (zh) 一种四轮车转向装置
CN100344497C (zh) 一种可车身平移的两轮汽车
CN1814491A (zh) 电动车驱动轮平衡车架结构
JP2009006739A (ja) 電気自動車の懸架装置
CN1796216A (zh) 一种利用空气动力平衡的两轮汽车
CN1412070A (zh) 骑鞍型车辆的制动装置
JP2007131140A (ja) 小型電動車両
KR200386207Y1 (ko) 다륜차량의 주차체와 뒤차체의 결합구조
CN1227809A (zh) 两轮摩托车的后挡泥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