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1990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01990A
CN1701990A CNA2005100726512A CN200510072651A CN1701990A CN 1701990 A CN1701990 A CN 1701990A CN A2005100726512 A CNA2005100726512 A CN A2005100726512A CN 200510072651 A CN200510072651 A CN 200510072651A CN 1701990 A CN1701990 A CN 1701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matrix part
back row
vehicle
side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72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9266C (zh
Inventor
藤原清隆
杉冈浩一
齐藤俊一
清治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01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1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926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926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在紧急刹车等时,在对坐在比前排座偏向侧方的后排座就坐部上的后排乘客施加向前方的力时,容易支持该力,同时方便后排乘客的上下车。车辆(10)是一种汽车,在前排座(20)的后方设置具有比前排座偏向侧方的就坐部(32、32)的后排座(30),在该后排座的侧方设置侧方支持部件(60、60),在该侧方支持部件上以能够朝车体内侧延出的方式立卧自如地设置侧手柄(70、70)。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前后具有座的车辆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在前排座的后方设置后排座的车辆,已知有多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特开2004-67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255070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的以往的车辆,是在前排座的后方设置后排座、并在该后排座上具有左右两个就坐部的3人乘汽车。左右就坐部比前排座偏向侧方向。就坐在后排座上的左右2位后排乘客,两脚摆齐地位于前排座的侧方。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的以往的车辆,是在前排座的后方设置后排座的2人乘自动二轮车。后排座的靠背的左右具有扶手。这些扶手,在从靠背向前方延伸的使用位置和垂直向下的收纳位置上立卧自如。
可是,在根据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以往的车辆中,优选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后排乘客的乘车姿势。根据专利文献2的以往的车辆,只将后排座的靠背设定成上下转动自如。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后排座的靠背,由于不锁定,因此认为可在从靠背向前延伸的使用位置内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车辆,其在紧急刹车等时,在对就坐在比前排座偏向侧方的后排座就坐部上的后排乘客施加向前方的力时,容易支持该力,同时方便后排乘客的上下车。
第1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前排座的后方设置具有比前排座偏向侧方的就坐部的后排座,在该后排座的侧方设置侧方支持部件,在该侧方支持部件上以能够朝车体内侧延出的方式立卧自如地设置侧手柄。
第2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设于所述侧方支持部件上的第1基体部件上,转动自如地支持所述侧手柄,相对于所述第1基体部件可锁定地设置该侧手柄的基部上的第2基体部件。
第3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基体部件上介由轴摆动自如地轴支持第2基体部件,在第1基体部件和第2基体部件之间夹持可锁定设在第2基体部件上的凸部的锁定部件。
第4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在锁定部件和第1基体部件之间加装有弹性部件。
第5项发明,其特征在于,锁定部件,通过长孔支持在轴上,同时支持在设于第1基体部件的两侧壁上,沿该两侧壁移动自如地设置。
第6项发明,其特征在于,侧手柄以转动轴为中心立卧,该转动轴朝后向下倾斜。
第7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后排座具有靠背,该靠背向后方倾斜。
第8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座的侧方,设置后排乘客放脚部,放置就坐在所述后排座上的后排乘客的脚,该后排乘客放脚部朝前向上倾斜。
第9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后排乘客放脚部为左右一对,在这一对后排乘客放脚部之间配置燃料箱。
第10项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和所述后排座之间设置中心手柄。
在第1项发明中,由于在所述座的后方设置具有比前排座椅偏向侧方的就坐部的后排座,在该后排座的侧方设置侧方支持部件,在该侧方支持部件上以能够朝车体内侧延出的方式立卧自如地设置侧手柄,因此,除在紧急刹车时等能够易于用侧手柄保持后排乘客的乘车姿势外,由于在后排乘客上下车时能抬起侧手柄,所以也容易上下车。
在第2项发明中,在设在侧方支持部件上的第1基体部件上支持该侧手柄,相对于第1基体部件可锁定地设置设在该侧手柄的基部上的第2基体部件。
由于相对于第1基体部件可锁定第2基体部件,因此如果在向内侧降下侧手柄时能够锁定,就能够以向内侧下降的状态稳定保持侧手柄。
在第3项发明中,由于相对于第1基体部件借助轴摆动自如地轴支持第2基体部件,在第1基体部件和第2基体部件之间,夹持可锁定设在第2基体部件上的凸部的锁定部件,所以能够用锁定部件锁定第2基体部件的凸部。
由于能够可摆动地利用锁定部件锁定第2基体部件的凸部,所以通过将凸部配置在相对于锁定部件适合的位置上,且想办法改进锁定部件的形状,能够利用锁定部件简便地进行侧手柄的锁定及开锁。
在第4项发明中,由于在锁定部件和第1基体部件之间夹装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向锁定部件施加弹性力,形成该锁定部件对第2基体部件的凸部施加力的构成,所以只在降下侧手柄的位置,且在拉出锁定部件时,能够解除第2基体部件对凸部的施力侧手柄开锁。
由于形成只在降下侧手柄且拉出锁定部件时,侧手柄开锁的构成,因此能够良好地保证侧手柄的操作性,同时确实进行锁定。
在第5项发明中,由于锁定部件,通过长孔支持在轴上,同时支持在设在第1基体部件的两侧壁上,沿该两侧壁移动自如地设置,因此能够顺利地移动锁定部件。由于能够顺利地移动锁定部件,所以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侧手柄的锁定及开锁的操作。
在第6项发明中,由于使侧手柄的转动轴朝后向下倾斜,所以相对于朝车体内侧延出的侧手柄,在作用来自下面的顶起负荷时,能够只在转动轴的倾斜角范围,分散顶起负荷。因此,能够易于防止侧手柄因顶起负荷而向上方移动。
在第7项发明中,由于向后方倾斜后排座的靠背,所以通过坐在后排座上的后排乘客靠在靠背上,能够使后排乘客的姿势朝后倾斜一些。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后排乘客向前方移动。
在第8项发明中,由于朝前向上倾斜设在前排座的侧方的后排乘客放脚部,因此在紧急刹车时等,能够更加防止后排乘客向前方移动,同时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后排乘客的乘车姿势。
在第9项发明中,由于在左右一对的后排乘客放脚部之间配置燃料箱,因此能够利用后排乘客放脚部保护燃料箱的侧方。
在第10项发明中,由于在前排座和后排座之间设置中心手柄,所以即使是小孩等小身材的乘客坐在后排座的中央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把握配置在后排座前面的中心手柄,结果,能够用中心手柄稳定保持乘客的乘车姿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的侧方支持构件的构成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的侧方支持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侧手柄的作用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中心手柄的构成图。
图7是图3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侧手柄支持部件的剖面图。
图9是说明图7所示的侧手柄支持部件的锁定结构的图及其作用图(开始抬起侧手柄的操作时)。
图10是说明图7所示的侧手柄支持部件的锁定结构的图及其作用图(结束抬起侧手柄的操作时)。
图11是图9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12是图1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中:10-车辆,20-前排座,30-后排座,32-后排座的就坐部,33-后排座的靠背,52-燃料箱,54-后排乘客放脚部,60、60B-侧方支持部件,66-侧手柄的转动轴,70、70B、70C-侧手柄,80-中心手柄,112、112B-第1基体部件的轴,114、114B-第2基体部件,122、122B-第2基体部件的轴,131、131B-锁定部件,137、137B-弹性部件,138、138B-第2基体部件的凸部,M2-后排乘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前”、“后”、“左”、“右”、“上”、“下”是按照从驾驶者看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CL表示车宽中心(车体中心)。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的俯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0是小型的自动四轮车,即轻型车,在车体(车体构架)11上具有左右2个前轮12、12以及左右2个后轮13、13,在车体11的前部具有车把14式的操纵机构15,在车体11的中央部具有前排座20以及后排座30,在车体11的后下部具有动力单元41,另外,具有覆盖车体11前部周围的前盖42及覆盖车体11的后部的后盖43。
图中,44是侧反光镜、45是前挡泥板、46是后挡泥板。
以下,详细说明车辆10。车辆10,在驾驶者M1就坐的前排座20的后方接近地设置后排乘客M2、M2就坐的后排座30,在前排座20的下方设置收纳箱51,另外在收纳箱51的下方设置燃料箱52。
前排座20,具有驾驶者用的座垫21、靠背(背倚靠部)22以及左右侧扶手23、23。前排座20能够上下转动,兼作堵塞收纳箱51的上部开口的盖。收纳箱51,能够收纳头盔He等物品。
相对于前排座20的座高(臀部点),后排座30的座高高一些。
如图2所示,后排座30,是在座垫31上具有左右就坐部32、32的宽座,具有与左右就坐部32、32对应的1个靠背(背倚靠部)33。
如此,后排座30,具有左右一对就坐部32、32,其比配置在车宽中心CL上的前排座20偏向左侧及右侧。座垫31呈俯视大致矩形状,在凹下一些的就坐部32、32之间具有平坦的中央部34。由于设置具有左右就坐部32、32的宽的后排座30,所以在后排座30上能够坐左右2位后排乘客M2、M2。
如图1所示,靠背33向后倾斜。即,靠背33不是垂直的,上端侧比下端侧向后倾斜。
另外,车辆10,如图1及图2所示,在前排座20的左右的侧方且在车底板53上设置一对后排乘客放脚部54、54。这些后排乘客放脚部54、54,是坐在后排座上的后排乘客M2、M2分别放置两脚Ft、Ft的踏脚板,朝前向上倾斜。
以上说明表明,车辆10,能够以驾驶者M1坐着,左右的后排乘客M2、M2坐在后排座30上的方式行驶。各后排乘客M2、M2,身体多少向斜前方倾斜地坐在后排座30上,两脚Ft、Ft排齐地伸向前排座20的侧方,只要将两脚Ft、Ft放在后排乘客放脚部54、54上就可以。
如图2所示,燃料箱52配置在左右一对后排乘客放脚部54、54之间。因此,能够用后排乘客放脚部54、54保护燃料箱52的左右的侧方。
此外车辆10,在后排座30的左右的侧方设置一对侧方支持构件60、60,同时在前排座20和后排座30之间设置中心手柄80。
左右一对侧方支持构件60、60,例如,是后排乘客M2、M2搭放肘部的扶手(放肘部),是通过螺栓固定等可装卸地安装在车体构架11的后部的构成。以下,详细说明侧方支持构件60、60。
图3(a)、(b)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的侧方支持构件的构成图,(a)表示侧方支持构件60的侧面构成,(b)放大表示侧方支持构件60的主要部位。
图4(a)、(b)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的侧方支持构件的俯视图,(a)表示侧方支持构件60的平面构成,(b)放大表示侧方支持构件60的主要部位。
如图3及图4所示,左侧的侧方支持构件60是侧面看大致门形的部件,由立起的前支柱61及后支柱62、和在前后支柱61、62的上端间延伸的大致水平的搭肘部63构成。如此的侧方支持构件60,是以可朝车体内侧(车宽中心CL侧)突出的方式立卧自如地设置左侧的侧手柄70的构成。
具体地讲,侧方支持构件60从搭肘部63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立起部64,从立起部64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托架65,通过开口销等转动轴66,将左侧的侧手柄70的基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托架65上。即,侧手柄70能够以向前后延伸的转动轴66为中心立卧。转动轴66朝后向下倾斜。转动轴66的中心线,即侧手柄70的转动中心线称为“转动中心线SL”。
如此的侧手柄70,呈相对于转动轴66向上方延伸,其前端再向车宽中心CL侧延伸的大致“ㄑ”字形状,在前端部分具有手柄部71。因此侧手柄70,能够立卧成如(1)实线所示朝车体内侧大致水平突出的使用位置、和在如(2)假想线所示立起的不使用位置。67是使用位置上的限制器,68是不使用位置上的限制器。
作为在使用位置及不使用位置上安装侧手柄70的构成,具有各种构成,例如,只要形成下面的第1构成或第2构成就可以。无论是哪种构成,都能够充分确保后排乘客M2(参照图1)的上下车。
第1构成,是在托架65上具有在使用位置及不使用位置上用一定的保持力保持侧手柄70的保持机构(也称为棘轮机构。)的构成。在此种情况下,通过对侧手柄70施加一定以上的抬起力或压下力,能够解除保持机构。因此,能够使侧手柄70任意立卧。
另外,由于在使用位置及不使用位置上,相对于保持部件确实定位侧手柄70,所以也可以设置可任意调节使用位置及不使用位置之间的立卧范围的限制器。能够用保持部件确实保持侧手柄70。
第2构成,是利用一定的弹性力使侧手柄70保持在使用位置上、在托架65上具有自动返回机构的构成。在此种情况下,通过用手提起手柄部71,能够将侧手柄70提到不使用位置。如果从手柄部71松开手,侧手柄70因弹性力自动复原到原来的使用位置。
另外,关于图2所示的右侧的侧方支持构件60及右侧的侧手柄70,除是与左侧的侧方支持构件60及左侧的侧手柄70左右对称的构成外,由于是相同的构成,因此附加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下面,基于图1、图2及图5说明左右的侧手柄70、70的作用。图5是本发明的侧手柄的作用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由于相对于左右的侧方支持构件60、60,以能朝车体内侧延出的方式,立卧自如地设置侧手柄70、70,因此坐在就坐部32、32上的后排乘客M2、M2,能够分别用1只手或用双手Hn、Hn握住倒下的侧手柄70、70。因此,除了在车辆10紧急制动等时能够容易用侧手柄70、70保持后排乘客M2、M2的乘车姿势外,还能够在后排乘客M2、M2的上下车时抬起侧手柄70、70,所以也易于上下车。
进而,为了支持侧手柄70、70,由于朝后下方倾斜前后延伸的转动轴66、66(参照图5),因此在后排乘客M2、M2上车,移动到后排座30时,能够通过后排乘客M2、M2的身体向后抬起侧手柄70、70。所以,在上车时,不需要用手将侧手柄70、70抬起到不使用位置。因此,尽管具有侧手柄70、70,后排乘客M2、M2的乘车也很方便。
此外,如图5所示,由于使侧手柄70的转动轴66朝后下方倾斜,因此对朝车体内侧延出的侧手柄70作用来自下方的顶起负荷f1的时候,由于存在转动轴66的倾斜角θ,能够相应分散顶起负荷f1。即,竖直方向的顶起负荷f1,分为与转动轴66平行的方向的水平分力f2、和与转动轴66垂直的方向的垂直分力f3。要抬起侧手柄70,需要超过一定的保持力。结果,如果不是更大的顶起负荷f1,不能抬起侧手柄70。因此,能够容易防止侧手柄70因顶起负荷f1向上方移动。
下面,基于图1及图2,说明后排座30的靠背33或后排乘客放脚部54、54的作用。
如图1及图2所示,由于向后方倾斜后排座30的靠背33,因此通过坐在后排座30上的后排乘客M2、M2倚靠在靠背上,能够使后排乘客M2、M2的姿势多少向后方倾斜。所以,能够更进一步防止后排乘客M2、M2向前方移动。
另外,由于使设在前排座20的侧方的后排乘客放脚部54、54朝前向上倾斜,因此在紧急制动车辆10的时候,后排乘客M2、M2容易用脚Ft、Ft蹬住。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后排乘客M2、M2向前方移动,同时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后排乘客M2、M2的乘车姿势。
可是,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0,其特征在于,在车宽中心CL上,在前排座20和后排座30之间设置中心手柄80。以下,详细说明中心手柄80。
图6是本发明的中心手柄的构成图,表示与图1对应地从左侧方看中心手柄80周围的构成。
如图1、图2及图6所示,车体10的构成是,在车体构架11的后部安装支持后排座30的座架81,从该座架8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撑杆82,在该撑杆82的前端通过螺栓固定等方式可卸下地安装中心手柄80的基端,向上方延伸中心手柄80的前端。
中心手柄80,是正面看大致门形的部件,由从撑杆82立起的左右支柱83、83,和在支柱83、83的上端间延伸的大致水平的手柄部84构成。
如此,由于在前排座20和后排座30之间设置中心手柄80,因此即使是小孩等小体形的乘客就坐在后排座30的中央部34的情况下,该乘客也能够把握配置在后排座30前面的中心手柄80。结果,能够用中心手柄80稳定地保持乘客的乘车姿势。
图7是图3的另一实施例的图,侧方支持构件60B从搭肘部63B的前部延伸有托架111,在该托架111上安装侧手柄支持部113,在该侧手柄支持部113上安装侧手柄70B。在图中,表示侧手柄70B朝车体内侧突出的状态。
另外,用下图说明侧手柄支持部113的详细结构。
图8是图7所示的侧手柄支持部件的剖面图,侧手柄支持部113,通过螺栓115、115将作为固定侧部件的第1基体部件112安装在托架111上,在该第1基体部件112上,可摆动地安装作为摆动部件的第2基体部件114,在该第2基体部件114上,通过销部件116安装侧手柄70B。
另外,在第1基体部件112上设置贯通孔121,在该贯通孔121内插入第2基体部件114的轴122,同时从与插入轴12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朝轴122嵌入轴保持用圈簧125及垫圈部件126,在轴122的中心形成螺孔123,在其内拧入支持螺栓124,垫圈部件126与轴122接触,相对于托架111及第1基体部件112,转动自如地安装第2基体部件114上。
此外,在第1基体部件112和第2基体部件114之间夹持可锁定设在第2基体部件114上的凸部138(参照图9)的锁定部件131,同时通过在轴122的两侧从图的表面向背面拔出和插入锁定部件131,形成相对于第1基体部件112可锁定第2基体部件114的构成。
即,侧手柄支持部件113,通过在第1基体部件112上可摆动地安装第2基体部件114,能够支持侧手柄70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111为大致L字状的部件,但也可以是“コ”形状,形状是任意的。根据下图,说明侧手柄支持部件113上的锁定机构130的详细情况。
图9是说明图7所示的侧手柄支持部件的锁定结构的图及其作用图(开始抬起侧手柄的操作时)。
侧手柄70B的锁定机构130,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第1基体部件112;锁定部件131,可滑动地安装在该第1基体部件112的两侧壁132、132上;该锁定部件131所具备的长孔133;锁定部件131的外周所具备的限位部134;与该限位部134连续形成的对接部135;弹性部件137施加弹性力的施力部136;轴122,设在第2基体部件114的中心上,通过所述长孔133,嵌合在第1基体部件112的贯通孔121内;凸部138,偏移该轴122的中心且设在第2基体部件114上,该第2基体部件114沿锁定部件131的限位部134和对接部135之间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37是圈簧,但是,例如也可以用橡胶制造或树脂制造的轴套等其它弹性材料替代。
即,在设在侧方支持部件60B(参照图7)上的第1基体部件112上,转动自如地支持侧手柄70B,相对于第1基体部件112可锁定地设置设在该侧手柄70B的基部72(参照图8)上的第2基体部件114。
此外,在第1基体部件112上,经由轴122,摆动自如地轴支持第2基体部件114。
此外,在锁定部件131和第1基体部件112之间加装弹性部件137,锁定部件131,经由长孔133被轴122支持,同时支持在设于第1基体部件112上的两侧壁132、132上,沿该两侧壁132、132移动自如地设置。
在抬起侧手柄70B的情况下,通过经由拉引部件139,向箭头141的方向施加力,使锁定部件131滑动到凸部138可与对接部135对接的位置,解除由设在锁定部件131上的限位部134形成的凸部138的锁定。在解除锁定的状态下,能够向箭头142的方向转动地抬起侧手柄70B。
如此,由于能够相对于第1基体部件112锁定第2基体部件114,因此在向内侧降下侧手柄70B时,只要形成能够锁定的构成,就能够在向内侧降下的状态下,稳定地保持侧手柄70B。
由于能够可摆动地利用锁定部件131锁定第2基体部件114的凸部138,所以通过将凸部138配置在相对于锁定部件131优选的位置上,且想办法改进锁定部件131的形状,能够简便地进行侧手柄70B的锁定及开锁。
图10是说明图7所示的侧手柄支持部件的锁定结构的图及其作用图(结束抬起侧手柄的操作时)。
由于锁定部件131通过弹性部件137施加力,因此设在第2基体部件上的凸部138呈对接在锁定部件131的对接部135上的状态。此外,由于将凸部138与第1基体部件112的壁132接触,所以侧手柄70B,能够以不在规定的角度以上向箭头143方向转动的方式,限制侧手柄70B的运动。
下面,说明在从抬起侧手柄70B的位置放下侧手柄70B时的作用,如果通过施加与箭头143相反方向的力挪动侧手柄70B,第2基体部件114的凸部138,就一边沿设在锁定部件131上的对接部135对接,一边移动。
另外,如果继续降下侧手柄70B的操作,就通过弹性部件137对施力部136施加弹性力,凸部138从对接部135向限位部134移动,能够锁定侧手柄70B,形成图9的位置控制。
由于在锁定部件131和第1基体部件112之间加装弹性部件137,弹性部件137对锁定部件131施加弹性力,形成该锁定部件131对第2基体部件114的凸部138施加力的构成,所以只在降下侧手柄70B的位置,且在拉出锁定部件131时,能够解除第2基体部件114对凸部138的施力,侧手柄70B开锁。
由于形成只在降下侧手柄70B,且拉出锁定部件131时,侧手柄70B开锁的构成,因此能够良好地保证侧手柄70B的操作性,同时确实进行锁定。
由于锁定部件131,通过长孔133支持在轴122上,同时支持在设在第1基体部件112上的两侧壁132、132上,沿该两侧壁132、132移动自如地设置,因此能够顺利地移动锁定部件131。
由于能够顺利地移动锁定部件131,所以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侧手柄70B的锁定及开锁的操作。
图11是图9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侧手柄70C的锁定机构130B,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第1基体部件112B;锁定部件131B,可滑动地安装在该第1基体部件112B的两侧壁132B、132B上;导孔150,引导该锁定部件131所具备的长孔133B及凸部138B;该导孔150所具备的限位部134B;与该限位部134B连接形成的对接部135B;弹性部件137B施加弹性力的施力部136B;轴122B,设在第2基体部件114B的中心上,通过所述长孔133B,嵌合在第1基体部件112B的贯通孔121B内;凸部138B,从该轴122B的中心偏移且设在第2基体部件114B上,且该第2基体部件114B沿锁定部件131B的限位部134B和对接部135B之间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此外,在锁定部件131B和第1基体部件112B之间加装弹性部件137B。锁定部件131B,支持在设在第1基体部件112B上的两侧壁132B、132B上,沿该两侧壁132B、132B移动自如地设置。
在抬起侧手柄70C的情况下,通过向箭头151的方向推锁定部件131B施加力,使锁定部件131B滑动到凸部138B达到可与对接部135B对接的位置,利用设在锁定部件131B上的限位部134B解除凸部138B的锁定。在解除锁定的状态下,能够向箭头152的方向转动地抬起侧手柄70C。
图12是图1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由于锁定部件131B被弹性部件137B施加力,因此设在第2基体部件114B上的凸部138B呈对接在锁定部件131B的对接部135B上的状态。
说明在从抬起侧手柄70C的位置降下侧手柄70C时的作用,如果通过施加与箭头153相反方向的力挪动侧手柄70C,第2基体部件114B的凸部138B就一边沿设在锁定部件131B上的对接部135B对接,一边移动。
进而,如果继续降下侧手柄70C的操作,就通过弹性部件137B对施力部136B施加弹性力,凸部138B从对接部135B向限位部134B移动,能够锁定侧手柄70C,形成图11的位置控制。
由于在锁定部件131B和第1基体部件112B之间加装弹性部件137B,弹性部件137B向锁定部件131B施加弹性力,形成该锁定部件131B对第2基体部件114B的凸部138B施加力的构成,所以只在降下侧手柄70C的位置,且在推压锁定部件131B时,能够解除第2基体部件114B对凸部138B的施力,侧手柄70C开锁。
由于形成只在降下侧手柄70C,且推压锁定部件131B时,侧手柄70C开锁的构成,因此能够良好地保证侧手柄70C的操作性,同时确实进行锁定。
由于锁定部件131B,通过长孔133B支持在轴122B上,同时支持在设在第1基体部件112B上的两侧壁132B、132B上,沿该两侧壁132B、132B移动自如地设置,因此能够顺利地移动锁定部件131B。
由于能够顺利地移动锁定部件131B,所以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侧手柄70C的锁定及开锁的操作。
本发明的车辆,特别适合应用于在前排座20的后方设置具有比前排座20偏向侧方的就坐部32、32的后排座30的自动三轮车或自动四轮车。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前排座的后方设置具有比前排座偏向侧方的就坐部的后排座,在该后排座的侧方设置侧方支持部件,在该侧方支持部件上以能够朝车体内侧延出的方式立卧自如地设置侧手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设于所述侧方支持部件上的第1基体部件上转动自如地支持所述侧手柄,相对于所述第1基体部件可锁定地设置第2基体部件,且该第2基体部件设在该侧手柄的基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基体部件上经由轴摆动自如地轴支持所述第2基体部件;
在所述第1基体部件和所述第2基体部件之间夹持有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可锁定设在所述第2基体部件上的凸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定部件和所述第1基体部件之间设有弹性部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部件,介由长孔被所述轴支持,同时被支持在设于所述第1基体部件的两侧壁上,沿该两侧壁移动自如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手柄以转动轴为中心立卧,该转动轴朝后下方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座具有靠背,该靠背向后方倾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排座的侧方设置后排乘客放脚部,该后排乘客放脚部用于放置坐在所述后排座上的后排乘客的脚,该后排乘客放脚部朝前上方倾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乘客放脚部具有左右一对,在这一对后排乘客放脚部之间配置有燃料箱。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排座和所述后排座之间设置中心手柄。
CNB2005100726512A 2004-05-24 2005-05-17 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926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53862 2004-05-24
JP2004153862 2004-05-24
JP2005060954 2005-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1990A true CN1701990A (zh) 2005-11-30
CN100519266C CN100519266C (zh) 2009-07-29

Family

ID=35631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26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9266C (zh) 2004-05-24 2005-05-17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9266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3010A (zh) * 2009-06-15 2012-11-28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车辆
CN101687469B (zh) * 2007-03-15 2016-08-03 戈登·默里设计有限公司 紧凑座椅装置
US9701346B2 (en) 2009-06-15 2017-07-1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CN107571780A (zh) * 2017-09-22 2018-01-12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驶乘员扶手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7469B (zh) * 2007-03-15 2016-08-03 戈登·默里设计有限公司 紧凑座椅装置
CN102803010A (zh) * 2009-06-15 2012-11-28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车辆
US9701346B2 (en) 2009-06-15 2017-07-1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10994785B2 (en) 2009-06-15 2021-05-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CN107571780A (zh) * 2017-09-22 2018-01-12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驶乘员扶手
CN107571780B (zh) * 2017-09-22 2024-04-12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驶乘员扶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19266C (zh) 2009-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4552C (zh) 电动车
CN1251918C (zh) 自行车以及自行车折叠方法
CN100345721C (zh) 车辆上的解除闭锁操作部件的配设结构
CN1669865A (zh) 用于两轮或三轮车辆的可纵向滑动的座椅结构
CN1923566A (zh) 儿童座椅
KR100702931B1 (ko) 차량
CN1576106A (zh) 车辆的存储箱和中央座位的组合结构
CN2685217Y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CN1751958A (zh) 跨骑式车辆
CN1751956A (zh) 鞍乘型车辆
CN1603158A (zh) 车辆的座位构造
CN1701990A (zh) 车辆
CN1946590A (zh) 用于使汽车头枕弯曲的装置
CN101058323A (zh) 用于两轮或三轮车辆的可纵向滑动的座椅结构
CN1715091A (zh) 车体结构
CN1958382A (zh) 燃料供应装置
CN1174889C (zh) 机动二轮车的踏板构造
CN1288024C (zh) 机动两轮车的电瓶配置结构
CN1229248C (zh) 自行车用鞍座
CN1612822A (zh) 购物手推车
CN1966343A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CN1974305A (zh) 二轮摩托车的收纳结构
CN1282581C (zh) 车辆的车体构造
CN1966344A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CN1706705A (zh) 具有脚导向件的轮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