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0246A - 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0246A
CN1930246A CNA200580007287XA CN200580007287A CN1930246A CN 1930246 A CN1930246 A CN 1930246A CN A200580007287X A CNA200580007287X A CN A200580007287XA CN 200580007287 A CN200580007287 A CN 200580007287A CN 1930246 A CN1930246 A CN 1930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bilizing agent
resin
mentioned
compound
laminated gl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72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田留美
林直树
小林由太加
氏家知美
上远野浩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e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re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eha Corp filed Critical Kure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30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0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06Ethers; Acetals; Ketals; Ortho-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091Complexes with metal-heteroatom-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49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1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 C08K5/53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bound to oxygen and to carbon only
    • C08K5/5317Phosphonic compounds, e.g. R—P(:O)(OR')2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 Polye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增溶剂和含有该增溶剂的组合物,该增溶剂可以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具有溶解性或分散性。本发明的增溶剂含有通式(100)所示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备具有氧化烯单元的主链。式中,R111表示氢原子或b价的有机基团,R112表示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R113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酰基,a为1~50的整数,b为1~4的整数。

Description

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具有高效率阻断近红外线或比近红外线长的波长域的光线等性能、且可见光的透过率大、可容易地获得足够的耐热性和表面硬度的热射线吸收性复合体。该红外线吸收复合体可用作例如夹层玻璃等光学构件。该夹层玻璃是在2片玻璃之间形成有由红外线吸收组合物构成的中间层的夹层玻璃。该红外线吸收组合物由树脂成分和红外线吸收成分构成,红外线吸收成分含有铜离子和磷化合物,其中磷化合物由磷酸酯或膦酸酯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1122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近年来,随着夹层玻璃等光学构件需要的增长,要求进一步提高可见光的透过率(透光性)。为此,对构成夹层玻璃的中间层的材料也期待着开发出透光性更优良的组合物。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具有溶解性或分散性的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对含有含铜的磷化合物的组合物的分光特性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化合物,可以提高含铜的磷化合物的溶解性或分散性,可得到优良的透光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通式(100)所示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备具有氧化烯单元的主链。
[化1]
式中,R111表示氢原子或b价的有机基团,R112表示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R113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酰基,a为1~50的整数,b为1~4的整数。
利用本发明的增溶剂可以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具有溶解性或分散性。因此,与以往相比,含有所述增溶剂、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的组合物可以具有非常优良的透光性。
其中,构成增溶剂的化合物为具备具有氧化烯单元的主链的化合物,不包括仅在侧链上具有氧化烯单元的化合物。此外,本发明中的化合物的“主链”是指在构成该化合物的分子链中最长的分子链,当该化合物为聚合物时是指向该聚合物的聚合方向延伸的分子链。
上述本发明的增溶剂优选b为1的增溶剂。其中优选b为1、且R111与R113为同一基团的增溶剂。
上述本发明的增溶剂还优选R113为下述通式(101)所示的基团、a为4~50的整数的增溶剂。
[化2]
式中,R114为烷基。
作为增溶剂,还优选R113为氢原子、R112是碳原子数为3或4的亚烷基的增溶剂。含有所述增溶剂的中间膜具有十分优良的透光性。
作为增溶剂,还优选R113为(甲基)丙烯酰基的增溶剂。含有所述增溶剂的中间膜不仅具有优良的透光性,而且还具备优良的耐湿性。
并且,增溶剂可以是R112为乙烯、a为2~14的整数的增溶剂。即,优选增溶剂具有氧化乙烯单元作为氧化烯单元、且其重复次数为2~14。含有所述构成的增溶剂、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的组合物即使长期保管也不产生混浊等,因此可以长期维持优良的透光性。
此外,作为增溶剂,还优选R112为乙烯、上述a为9~23的整数的增溶剂。即,增溶剂可以为具有氧化乙烯单元作为氧化烯单元、且其重复次数为9~23的增溶剂。含有所述构成的增溶剂、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的组合物可以具有优良的耐光性。
本发明还提供含有上述本发明的增溶剂、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的组合物。
所述组合物通过含有可以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具有溶解性或分散性的增溶剂,而成为具有优良的透光性的组合物。此外,该组合物由于含有铜,因此对含有近红外光(例如,波长约700~1200nm)的热射线(以下,称为“红外线”)能够表现出优良的吸收特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人等的见解,现有的含有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因含铜的磷化合物的种类而不同,有时难以使其在树脂中均匀溶解或分散。相对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组合物通过增溶剂可以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具有相对于树脂的充分的溶解性或分散性,由此提高了与树脂的相溶性。其结果是,与以往相比,本发明的组合物能够表现出非常优良的透光性。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能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具有溶解性或分散性的增溶剂。还可以提供含有所述增溶剂、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的组合物。
附图简述
[图1]为模式表示一例来自本发明的光学构件的断面图。
[图2]为表示增溶剂与雾度的相关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板状基材、2…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10…窗材。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增溶剂加以说明。增溶剂含有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具备具有氧化烯单元的主链。该化合物只要在构成其的主链上具有氧化烯单元即可,也可以具备除氧化烯单元以外的结构单元。作为除氧化烯单元以外的结构单元,可以是能与氧化烯单元连接的基团,可以列举出:尿烷基、脲基、碳酸基、酯基、酰胺基等。此外,在该化合物的主链上所连接的末端基团可以列举出:氢原子、一价的烃基,一价的烃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0的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30的酰基,碳原子数为6~30的芳基或芳烷基。应说明的是,上述烷基中在构成该烷基的碳原子上所连接的至少一个氢原子可以被卤原子、杂原子或芳环取代。
氧化烯单元可以列举出:氧化乙烯单元、氧化丙烯单元、氧化丁烯单元、氧化四亚甲基单元、氧化戊二烯单元、氧化己烯单元等。其中,从提高含铜的化合物在树脂中的溶解性或分散性的角度出发,优选碳原子数为2~4的氧化烯单元,可以列举出:氧化乙烯单元、氧化丙烯单元、氧化丁烯单元、氧化四亚甲基单元。应说明的是,作为氧化丙烯单元,可以将亚丙基的仲碳连接在氧原子上,也可以将伯碳连接在氧原子上。
氧化烯单元可以由一种(例如,氧化乙烯单元)或多种(例如,氧化乙烯单元和氧化丙烯单元)氧化烯单元构成,后者的情况可以是嵌段共聚单元,也可以是无规共聚单元。
从提高含铜的化合物在树脂中的溶解性或分散性的角度出发,氧化烯单元的重复次数优选为1~50。所述重复次数从提高长期保管性的角度出发更优选为2~14,从提高耐光性的角度出发更优选为9~23。若所述重复次数为9~14,则可以兼具优良的长期保管性和耐光性。
优选的增溶剂含有下述通式(100)所示的化合物:
[化3]
式中,R111表示氢原子或b价的有机基团,R112表示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R113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酰基,a为1~50的整数,b为1~4的整数。
其中,上述通式(100)所示的化合物优选b为1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可用下述通式(1)表示:
[化4]
R1-(O-A)n-OR2             (1)
其中,在上述通式(1)中,R1和R2分别独立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2~20的酰基,碳原子数为1~25的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烷基,碳原子数为6~30的芳基或芳烷基,在构成烷基的碳原子上所连接的至少一个氢原子可被卤原子、杂原子或芳环取代。A表示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n表示1~50。酰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15,更优选为2~10。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20,更优选为1~15。芳基或芳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6~25,更优选为6~20。A所示的亚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3,更优选为2。n优选为1~40,更优选为1~30。
在上述通式(1)中,R1、R2表示的酰基也可包含由二羧酸衍生出的2价酸根,可以列举出:2-乙基丁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丙酰基、丁酰基、戊酰基、异戊酰基、己酰基、庚二酰基、草酰基、丙二酰基、棕榈油酰基、硬脂酰基、油酰基、2-乙基己酰基。其中优选:(甲基)丙烯酰基、2-乙基己酰基。R1、R2表示的烷基可以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壬基、月桂基、硬脂酰基、油烯基。其中,优选甲基、月桂基、硬脂酰基、油烯基。并且,R1、R2表示的芳基或芳烷基优选苯基、4-壬基苯基。A所示的亚烷基优选乙烯、亚丙基、亚丁基、四亚甲基。通过采用所述基团可显著提高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上述通式(100)所示的化合物更优选b为1、且R111与R113为同一基团的化合物。具有所述结构的优选化合物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即,第一类可以列举出:R113为下述通式(101)所示的化合物、a为4~50的整数的化合物。应说明的是,下式(101)中,R114为烷基。
[化5]
所述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下述通式(5)所示的化合物。下述通式(5)中,n为4~50的整数。
[化6]
第二类可以列举出:R113为(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下述通式(2)~(4)所示的化合物。应说明的是,用括弧括起来的“甲基”意思是指在需要叙述丙烯酸或其衍生物和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的双方时,为了使叙述简洁而便利使用的叙述方法,本说明书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下同)。
[化7]
Figure A20058000728700101
第三类可以列举出:R113为氢原子、R112是碳原子数为3或4的亚烷基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可以列举出: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
(组合物)
其次,对组合物加以说明。该组合物是含有上述增溶剂、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因含有增溶剂而使含铜的磷化合物相对于树脂的溶解性和分散性得以提高。因此,所述组合物可以表现出极高的透光性,而且也具有红外线吸收性能,所以可用于可见度矫正、测光、近红外光阻断、热射线吸收、亮度调节等各种用途。所以,所述组合物可优选用作后述的光学构件的光学材料。
含铜的磷化合物优选铜离子与磷化合物形成离子键和/或配位键。因含有铜离子,通过d轨道的电子跃迁而使近红外光被选择性地吸收,可以表现出优良的红外线吸收特性。所述化合物可通过例如将铜盐与磷化合物混合,在适宜的溶剂中使之发生反应而得到。
应说明的是,磷化合物中所含的羟基总量相对于铜离子的比率(OH/Cu)以摩尔比计优选为1~6,更优选为1~4,进一步优选为1.5~2.5。若所述比率不足1,则红外线吸收性能或透光性趋于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若所述比率超过6,则与铜离子的配位键和/或离子键无关的羟基的比率变得过大,所以吸湿性趋于变得相对较大。
铜盐可以列举出:乙酸铜、乙酸铜一水合物、甲酸铜、硬脂酸铜、苯甲酸铜、乙基乙酰乙酸铜、焦磷酸铜、环烷酸铜、柠檬酸铜等有机酸之铜盐的无水物或水合物,或者氢氧化铜、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碱式碳酸铜等无机酸之铜盐的无水物或水合物。其中优选乙酸铜、乙酸铜一水合物、苯甲酸铜、氢氧化铜、碱式碳酸铜。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合物中可含有除铜离子以外的金属离子。作为其他金属离子,可以列举出:来自稀土金属、钠、钾、锂、钙、锶、铁、锰、镁、镍、铬、铟、钛、锑、锡等金属的离子。稀土金属可以列举出:钕、镨和钬等。所述稀土类金属通过稀土离子f轨道的电子迁移而对特定波长光(波长580nm附近或波长520nm附近)产生优良的吸收特性,因为这些波长域与人的眼球的视细胞所具有的最大应答波长相一致,所以可以使上述组合物具有防眩性。
磷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下述通式(6)所示的膦酸单酯化合物、下述通式(7)所示的次膦酸化合物、下述通式(8)或(9)所示的磷酸酯化合物、下述通式(10)所示的膦酸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单独使用,也可多种组合使用。
[化8]
Figure A20058000728700121
其中,上式中R3~R10各自独立表示碳原子数为1~30的支链状、直链状或环状的烷基、链烯基、炔基、芳基、烯丙基、氧化烷基、聚氧化烷基、氧化芳基、聚氧化芳基、(甲基)丙烯酰基氧化烷基或(甲基)丙烯酰基聚氧化烷基,至少有一个氢原子可被下述基团取代:例如卤原子、氧化烷基、聚氧化烷基、氧化芳基、聚氧化芳基、酰基、醛基、羧基、羟基、(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氧化烷基、(甲基)丙烯酰基聚氧化烷基或酯基。
上述式(6)、(7)、(8)、(9)或(10)中的R3~R10优选下述通式(11)~(21)所示的基团。
[化9]
在上述式(11)~(21)中,R11~R17表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或芳烷基,构成芳环的碳原子上所连接的至少一个氢原子可被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卤原子取代,R21~R25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但是,R23、R24和R25都为氢原子的情况除外)。
R31和R32表示碳原子数为1~6的亚烷基,R41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亚烷基,R51和R52表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R6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1~6的整数,k表示0~5的整数,p表示2~97的整数,r表示1~10的整数。
R71、R72和R73表示:卤原子,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20且具有至少一个不饱和键的基团,苯基或者至少有一个氢原子被卤原子、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2~20且具有至少一个不饱和键的基团所取代的苯基;v表示1~5的整数;w表示1~3的整数;x表示1~4的整数,  R71、R72和R73相互或者当v、w或x为2以上时可各自相同也可不同。
R74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75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卤原子、烷氧基或苯基,R76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亚烷基,y表示0~4的整数,z表示1~5的整数,y+z表示1~5的整数。
上述通式(6)所示的膦酸单酯化合物中的R3和R4的优选组合如表1所示。
[表1]
上述通式(7)所示的次膦酸化合物中的R5和R6的优选组合如表2所示。
[表2]
上述通式(8)所示的磷酸酯化合物中的R7和R8的优选组合如表3~15所示。上述通式(9)所示的磷酸酯化合物中的优选R9可以列举出R8所示的基团。
[表3]
Figure A20058000728700161
[表4]
Figure A20058000728700171
[表5]
Figure A20058000728700181
[表6]
Figure A20058000728700182
[表7]
Figure A20058000728700191
[表8]
Figure A20058000728700192
[表9]
[表10]
Figure A20058000728700202
[表11]
[表12]
Figure A20058000728700212
[表13]
Figure A20058000728700221
[表14]
Figure A20058000728700222
[表15]
Figure A20058000728700231
上述通式(10)所示的膦酸化合物中的优选R10如表16所示。
[表16]
Figure A20058000728700232
树脂可以使用透明性优良的树脂,可以列举出:聚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烯烃树脂、降冰片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及其部分皂化物等。这些合成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多种组合使用。其中,优选使用至少1种选自对玻璃或塑料等透光性材料具有高度粘合性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乙烯-乙酸乙烯系共聚物及其部分皂化物,从通过改善上述含铜磷化合物的溶解性或分散性可以充分获得提高透光性效果的角度出发,更优选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应说明的是,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是指使醛与聚乙烯醇反应而缩醛化的树脂,包括部分缩醛化树脂和大部分(包含全部)缩醛化树脂这双方。所述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可以列举出:聚乙烯醇缩甲醛树脂(维纶)、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
其中,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优选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通过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使所得中间膜的透明性、耐候性、对玻璃的粘合性等变得优良。
根据必需的物理性质,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可以是通过适当组合而得到的掺合物,也可以是在缩醛化时通过组合醛进行缩醛化而得到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对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醛化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醛化度为40~85%,更优选其下限为60%、上限为75%。
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可通过将聚乙烯醇树脂经醛进行缩醛化而得到。聚乙烯醇树脂一般为通过将聚乙酸乙烯皂化而得到的物质,通常使用皂化度为80~99.8%摩尔的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的粘均聚合度的优选下限为200、上限为3000。若平均聚合度不足200,则所得夹层玻璃的耐贯通性趋于下降。另一方面,若超过3000,则存在着树脂膜的成型性变差、且树脂膜的刚性变得过大、操作性变差的趋势。从所述观点考虑,平均聚合度的更优选下限为500、上限为2000。应说明的是,聚乙烯醇树脂的粘均聚合度和皂化度可以根据例如JIS K 6726“聚乙烯醇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对醛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碳原子数为1~10的醛等,更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出:正丁醛、异丁醛、正戊醛、2-乙基丁醛、正己醛、正辛醛、正壬醛、正癸醛、甲醛、乙醛、苯甲醛等。其中优选正丁醛、正己醛、正戊醛等。特别优选碳原子数为4的丁醛。
此外,增溶剂与含铜的磷化合物的含有比率(质量比)优选为95/5~10/90(前者/后者,下同),更优选为90/10~20/80,进一步优选为85/15~30/70。若所述含有比率不足10/90,则有时难以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具有足够的溶解性或分散性,另一方面,若所述含有比率超过95/5,则可能得不到与含量相符的提高溶解性或分散性的效果,经济上不利。
当上述组合物为含有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时,增溶剂在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树脂优选为1~60%质量,更优选为3~5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40%质量。若增溶剂的含量不足1%质量,则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有时难以溶解、分散,另一方面,若所述含量超过60%质量,则增溶剂可能流出。另外,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组合物中所占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树脂优选为0.5~45%质量,更优选为1~3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30%质量。若含铜的磷化合物的含量不足0.5%质量,则有时红外线吸收性能不充分,另一方面,若所述含量超过45%质量,则可能难以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均匀溶解或分散。
上述组合物可以含有除上述成分以外的成分。所述其他成分可以列举出:粘合强度调节剂。作为粘合强度调节剂,可以列举出:有机酸和无机酸的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改性硅油等。对有机酸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辛酸、己酸、丁酸、乙酸、甲酸等羧酸等。对无机酸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盐酸、硝酸等。对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钾、钠、钙、镁等的盐。
在上述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中,优选碳原子数为2~16的有机酸的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16的羧酸的钾盐或镁盐。
碳原子数为2~16的羧酸的钾盐或镁盐优选乙酸镁、乙酸钾、丙酸镁、丙酸钾、2-乙基丁酸镁、2-乙基丁酸钾、2-乙基己酸镁、2-乙基己酸钾等。这些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共用。
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有机酸和无机酸的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的混合量的优选下限为0.001重量份,上限为0.5重量份。若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的混合量不足0.001重量份,则有时在高湿度气氛下外围部分的粘合强度下降。另一方面,若超过0.5重量份,则有时会失去膜的透明性。该混合量更优选的下限为0.01重量份,上限为0.2重量份。
改性硅油可以列举出:环氧改性硅油、醚改性硅油、酯改性硅油、胺改性硅油、羧基改性硅油等。这些改性硅油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并用。应说明的是,这些改性硅油一般可以通过使能改性的化合物与聚硅氧烷反应而制得。
改性硅油的分子量的优选下限为800,上限为5000。若改性硅油的分子量不足800,则有时在表面的局域化不充分而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粘合强度的效果。另一方面,若超过5000,则有时与树脂的相溶性下降,流出至膜表面,使与玻璃的粘合强度下降。从所述观点考虑,该分子量的更优选下限为1500,上限为4000。
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改性硅油的混合量的优选下限为0.01重量份,上限为0.2重量份。若该混合量不足0.01重量份,则有时防止因吸湿而发白的效果不充分。另一方面,若超过0.2重量份,则有时与树脂的相溶性会下降,流出至膜表面,使树脂与玻璃的粘合强度下降。从所述观点考虑,改性硅油的混合量的更优选下限为0.03重量份,上限为0.1重量份。
为了提高用作夹层玻璃的中间膜时的特性,上述组合物还可以含有除上述成分以外的成分。
作为所述的其他成分,首先,可以列举紫外光吸收剂。紫外光吸收剂可以列举出:苯甲酸酯系化合物、水杨酸酯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草酰苯胺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等。
更具体而言,苯甲酸酯系化合物可以列举出:2,4-二叔丁基苯基-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酯,水杨酸酯系化合物可以列举出:苯基水杨酸酯和对叔丁基苯基水杨酸酯。
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可以列举出: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正十二烷氧基二苯甲酮、2,2’,4,4’-四氢二苯甲酮、双(5-苯酰基-4-羟基-2-甲氧基苯基)甲烷、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5,5’-二磺酸钠、2,2’-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苯甲酮、4-苯酰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等。
苯并三唑系化合物可以列举出: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3”,4”,5”,6”-四氢邻苯二甲酰亚氨基甲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戊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双(α,α-二甲氧基苯酰基)苯基]苯并三唑、2,2’-亚甲基双[4-(1,1,3,3-四甲基丁基)-6-(2N-苯并三唑-2-基)苯酚]、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3’-十二烷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甲基-3-[3-叔丁基-5-(2H-苯并三唑-2-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与聚乙二醇的缩合物等。
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乙基-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酯和辛基-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酯;草酰苯胺系化合物可以列举出:2-乙氧基-2’-乙基草酰双苯胺和2-乙氧基-5-叔丁基-2’-乙基草酰双苯胺。此外,三嗪系化合物可以列举出: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己基)氧基]-苯酚。
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物对光的稳定性,组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光稳定剂。特别是若将上述的紫外光吸收剂与该光稳定剂并用,则对光的稳定性将趋于极好。光稳定剂可以使用受阻胺系光稳定剂(HALS)和Ni系化合物。
更具体而言,HALS可以列举出: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1-[2-[3-(3,5-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氧基]乙基]-4-[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8-乙酰基-3-十二烷基-7,7,9,9-四甲基-1,3,8-三氮螺[4,5]癸烷-2,4-二酮、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2-(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2-正丁基丙二酸酯、四(1,2,2,6,6-五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四(2,2,6,6-四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Mixed 1,2,2,6,6-五甲基-4-哌啶基/十三烷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Mixed{1,2,2,6,6-五甲基-4-哌啶基/β,β,β’,β’-四甲基-3,9-[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二乙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Mixed 2,2,6,6-四甲基-4-哌啶基/十三烷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Mixed{2,2,6,6-四甲基-4-哌啶基/β,β,β’,β’-四甲基-3,9-[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二乙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2,2,6,6-四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聚[(6-(1,1,3,3-四甲基丁基)亚氨基-1,3,5-三嗪-2,4-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亚氨基]亚己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亚胺醇(イミノ-ル)]、丁二酸(サシネ-ト)二甲酯聚合物-with-4-羟基-2,2,6,6-四甲基-1-哌啶乙醇、N,N’,N”,N”’-四-(4,6-双-(丁基-(N-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氨基)-三嗪-2-基)-4,7-二氮癸烷-1,10-二胺、二丁胺-1,3,5-三嗪-N,N’-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1,6-亚己基二胺与N-(2,2,6,6-四甲基哌啶基)丁胺的缩聚物、癸烷二酸双(2,2,6,6-四甲基-1-(辛氧基)-4-哌啶基)酯等。
Ni系的光稳定剂可以列举出:[2,2’-硫代-双(4-叔辛基酚根)]-2-乙基己胺-镍(II)、镍二丁基二硫代碳酸酯、[2,2’-硫代-双(4-叔辛基酚根)]-丁胺-镍(II)等。
此外,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合物中添加用于防止因挤出机中的热而引起的变质的抗氧剂、用于调色的染料和颜料、表面活性剂、阻燃剂、抗静电剂、耐潮剂等添加剂。并且,组合物除了含有上述增溶剂外,还可以含有通常用作树脂组合物的增塑剂的化合物。进一步含有所述增塑剂的组合物能够形成透光性更优良的夹层玻璃用的中间膜。
(光学构件)
光学构件是使用含有上述组合物的光学材料制成的,优选以下3种形式。
第1种形式:由光学材料形成的构件;
第2种形式:在由玻璃或塑料等透光性材料制成的透明基板上贴合有光学材料的构件;
第3种形式:在由玻璃或塑料等透光性材料制成的透明基板上形成有含有光学材料的层的构件。
第1种形式的光学构件可以列举出:片材、薄膜。其中,片材是指具有250μm以上的厚度的薄板状构件。薄膜是指厚度为5~250μm的薄膜状构件。此外,制造片材或薄膜的方法可以优选使用:熔融挤出成型法、延伸成型法、压延成型法、压模成型法、溶液流延法等。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方法。
第2种形式的光学构件可以列举出:将上述片材或薄膜用作例如夹层玻璃的中间膜,使该夹层玻璃用中间膜与由玻璃、塑料等制成的透光性材料贴合而成的构件。使由片材或薄膜形成的夹层玻璃用中间膜与透光性材料粘合的方法可以使用:压合法、多辊法、减压法等通过加压或减压进行粘合方法,通过使用压热器等加热而使之粘合的方法,或者将这些方法组合而得的方法。
应说明的是,夹层玻璃用中间膜的厚度优选为0.001~10mm,特别优选为0.01~5mm。当夹层玻璃用中间膜的厚度不足0.001mm时,有时难以得到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性能高的中间膜,而成为红外线吸收性能不充分的中间膜。另一方面,当夹层玻璃用中间膜的厚度超过10mm时,有时难以得到可见光透过率高的中间膜,而成为透明性低的中间膜。
第3种形式的光学构件可以列举出:涂层。其中,涂层是指使上述组合物或树脂组合物在适宜的溶剂中溶解或分散,将所得溶液或分散液涂布在需要的面上,使溶剂蒸发,在该面的一部分或全部上所形成的薄膜、覆盖物或薄层。为了提高所形成的薄膜等面的平坦性等,可以将例如作为流平剂、消泡剂的各种表面活性剂等溶解辅助剂添加到溶液或分散液中。
所述第1~3种形式的光学构件因含有增溶剂而使含铜的磷化合物的溶解性或分散性变得良好,因此透光性优良,同时因为含有铜,所以可具有优良的红外线吸收性能。此外,当使用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特别是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作为树脂成分时,通过增溶剂可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均匀地溶解或分散,因此可具有优良的透光性,而且与透光性材料的粘合性也变得优良。此外,由于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具有热塑性,因此可简单地进行成型加工。
作为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有时可采用:将具有粘合性的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中间膜插入2片玻璃板之间,将得到的层合体进行预压合,排除各层间残留的空气后正式压合,使层合体完全贴合的方法。该情况下所用的中间膜要求:保存时不会发生中间膜与中间膜之间粘合成块状,即所谓的粘连现象;玻璃和中间膜叠合时的操作性良好和预压合工序中的脱气性良好。预压合时的脱气性影响夹层玻璃的质量,若脱气不充分则有时得到的夹层玻璃透明性变差,进行加速试验时产生气泡。
上述中间膜的综合性能受材料热塑性树脂的种类或粘弹性等物性的影响,若这些不变,中间膜的表面形状成为决定其综合性能的很大的原因。特别是被称为压花的在中间膜表面形成很多微细凹凸的效果,表面形成压花的中间膜以往都一直使用着。该压花的方式有:由很多的凸部和相对这些凸部的很多的凹部构成的各种凸凹图案;由很多的凸条和相对这些凸条的很多凹沟构成的各种凸凹图案;涉及粗度、配置、大小等种种形状因子具有各种值的压花形状。
形成所述压花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平6-198809号公报中所述的改变凸部的大小、规定其大小和配置的方法;日本特开平9-40444号公报中所述的使表面粗度为20~50μm的方法;日本特开平9-295839号公报中所述的凸条交叉配置的方法;日本特开2003-48762号公报中所述的在主凸部上再形成小凸部的方法等。此外,作为实施压花形状的方法,有人提出了下述方法:日本特表2003-528749中利用树脂成型时所发生的熔体破裂的方法,日本特表2002-505211、日本特表平9-502755中使用交联PVB微粒或造核剂的方法等。
并且,在各种用途中有对夹层玻璃要求隔音性的情况。通常隔音性能以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透过损失量来表示,JIS A 4708中,在500Hz以上该透过损失量按照隔音等级而规定各自的一定值。但是,玻璃板的隔音性能在以2000Hz为中心的频率区域由于重合效应而显著降低。
在这里的重合效应是指当声波入射到玻璃板时,由于玻璃板的刚性和惯性,横波沿玻璃板状传播,该横波与入射声波产生共振,其结果是发生声音透过的现象。普通的夹层玻璃在以2000Hz为中心的频率区域,有时不能避免因所述重合效应而引起的隔音性能的下降,这方面需要改善。
另一方面,已知人类的听觉从等响度曲线看,在1000-6000Hz的范围内与其他的频率区域相比显示出非常好的灵敏度。因此可知:消除因重合效应而引起的上述隔音性能的下降在提高隔音性能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提高夹层玻璃的隔音性能上需要缓和因上述重合效应而导致的隔音性能的下降,防止因重合效应而产生的透过损失的极小部分(以下,将该极小部分的透过损失量称为TL值)的降低。
作为使夹层玻璃具有隔音性的方法,有人提出了:增大夹层玻璃质量的方法、将玻璃复合化的方法、将玻璃面积细分化的方法、改善玻璃板支撑手段的方法等。
而且,有时隔音性能受中间膜的动态粘弹性的影响,特别是受贮能模量与损耗模量的比即损耗角正切的影响,所以,只要控制该值就能够提高夹层玻璃的隔音性能。
控制方法可以列举出:使用具有特定聚合度的树脂膜的方法、日本特开平4-2317443号公报中所述的规定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缩醛部分的结构的方法、日本特开2001-220183号公报中所述的规定树脂中增塑剂量的方法等。而且,通过组合多种不同的树脂可以在广阔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夹层玻璃的隔音性能。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2001-206742号公报中所述的共混多种树脂的方法,日本特开2001-2067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226152号公报中所述的层合多种树脂的方法,日本特开2001-192243号公报中所述的使中间膜中的增塑剂量具有偏转的方法等。
作为进一步提高夹层玻璃的隔热性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使中间膜中含有具有隔热功能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微粒或者在夹层玻璃的层合结构中导入含有这些物质的层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1-20674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26138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302289号公报等所述的方法。氧化物微粒可以列举出:掺锡氧化铟(ITO)、掺锑氧化锡(ATO)、掺铝氧化锌(AZO)等。而且,为了提高中间膜的透光性,可减小氧化物微粒的粒径(日本特许27158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93583号公报)或提高分散性等。为了提高微粒的分散性,可以采用机械分散、使用分散剂等已知的微粒分散技术。另外,不只限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微粒,还可列举出:日本特开平7-157344号公报、日本特许第319271号公报中所述的使用有机系的具有隔热功能的染料-颜料的方法。有机系的具有隔热功能的染料、颜料,可以列举出:酞菁系、蒽醌系、萘醌系、菁蓝系、萘花青系、吡咯系、イモニウム系、二噻茂系、巯基萘酚系等。
提高夹层玻璃的隔热性的方法也可列举出:使用具有隔热功能的玻璃制作夹层玻璃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2001-151539号公报中所述的使用含Fe等过渡金属玻璃(例如生玻璃)的方法,日本特开2001-26138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226148号公报中所述的使用层合(多层涂布)有金属、金属氧化物的玻璃板的方法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红外光阻断特性,夹层玻璃除具备上述的具有吸收红外光特性的中间膜外,还可以具备具有反射红外光特性的层(红外光反射层)。所述红外光反射层可以导入到构成夹层玻璃的层合结构的任意位置。
红外光反射层可以使用由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形成的透明层。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出:含有金、银、铜、锡、铝、镍、钯、硅、铬、钛、铟、锑等金属单体、合金、混合物或者氧化物的层。所述红外光反射层可通过在能使该层形成的层上蒸镀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而形成。
此外,红外光反射层也可使用如日本特表平09-506837、日本特表2000-506082、日本特表2000-506084、日本特表2004-525403、日本特表2003-515754、日本特开2002-231038、日本特表2004-503402等所示的利用光的干涉来反射特定波长的高分子多层薄膜。
但是,若在夹层玻璃中导入上述的红外光反射层,则有时会改变红外光吸收层和与其邻接层的粘合性,容易发生两者的剥离。如果是这样,例如在基板与中间膜等之间形成了红外光反射层的情况等,在夹层玻璃破损时基板容易剥离、飞散,产生安全上的问题。所以,为了避免所述粘合性的变化,优选适当采用用于调整红外光反射层与该反射层的邻接层之间粘合强度的方法。
调整所述粘合强度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以下所示的方法。即,可以列举出:在红外光反射层和与其邻接的层(中间膜等)之间设置由具有比红外光吸收层高的缩醛度的聚乙烯醇缩醛形成的层(日本特开平7-18772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337446号公报)的方法。此外,可以列举出:在红外光反射层和与其邻接的层之间设置由具有规定比例的乙酰氧基的PVB形成的层(日本特开平8-337445号公报)的方法或者设置由规定的硅油形成的层(日本特开平7-314609号公报)的方法等。
这样,在夹层玻璃中,除吸收红外光的中间膜外还增设红外光反射层,通过双层的效果可使夹层玻璃具有更优良的红外光阻断特性。而且,如果采用如上所述的调整红外光反射层与红外光吸收层的粘合性的方法,还可以得到具有更优良强度的夹层玻璃。
为了提高中间膜的性能,还可以使用以下所示的方法。提高耐贯通性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公平6-25005号公报中所述的使用树脂基材α-烯烃改性聚乙烯醇缩醛的方法,日本特开平10-25390号公报中所述的规定树脂的聚合度、增塑剂添加量的方法,日本特开平11-147736号公报中所述的减小中间膜的厚度偏差的方法等。
改善中间膜与玻璃的粘合性、贴合性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许2624779号公报中所述的将树脂通过放射接枝聚合进行不饱和化的方法,日本特开平11-322378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硅油的方法,日本特开2000-1238586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方法,日本特开2002-505210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表面能量改变剂的方法等。
耐久性试验时防止发白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2000-72495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分子中具有疏水性的大的烃基的硅油的方法,日本特开2000-128586号公报中所述的规定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添加量的方法,日本特开2001-139352号公报中所述的规定氧化亚烷基二醇含量的方法,日本特开2001-163640号公报中所述的使用具有所规定特性的树脂的方法,日本特开平6-211548号公报中所述的硅烷偶联剂材密封的方法等。
提高紫外线吸收性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公平4-2969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19479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128587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抗静电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2001-240425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羧酸碱金属盐的方法、日本特开2001-261384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氧化亚烷基化合物的方法等。调色方法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平9-183638号公报中所述的添加染料的方法。
此外,为了得到透光性优良的光学构件,优选光学构件的雾度为5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若所述雾度超过50%,则透光性(可见光的透过率)会趋于不充分。
图1为模式表示一例来自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构件的断面图。图1所示的光学构件为窗材10。窗材10为在由玻璃或塑料等透光性材料制成的板状基材1上设置有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的窗材。该红外线树脂组合物层2由含有上述树脂组合物的光学材料构成。
构成板状基材1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可见光透过性的透光性材料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窗材的用途适当选择。从硬度、耐热性、耐化学品性、耐久性等观点来看,如上所述优选使用玻璃或塑料。玻璃可以列举出:无机玻璃或有机玻璃等。塑料可以列举出:聚碳酸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聚酯、聚烯烃、降冰片烯树脂等。应说明的是,当存在多个板状基材1时,各板状基材1可由同种材料制成,或者也可由互不相同的材料制成。
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形成:通过亨歇尔高速捏合机等混合机将上述树脂组合物混合的方法、通过辊式混炼机或混炼挤出机等混炼混合的方法。另外,也可利用使各成分分散在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再从该分散液中除去有机溶剂的方法。
利用具有所述构成的窗材10,当含有太阳光等热射线成分的光入射时,通过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所显现的热射线吸收性能,使该热射线成分中特别是近红外光区域(波长700~1200nm左右)的热射线被阻断。通常该波长区域的热射线(近红外线)会使人感觉到肌肤烧灼样的刺激热,但透过窗材10的光以可见光为主,不含所述的热射线成分,因此可以抑制室内或屋内的温度上升。
尤其是太阳光,从宏观上看在可见光成分中含有具单一峰值的连续波谱,与红外光相比含有近红外光多的热射线成分。所以,使用具备近红外光吸收特性优良的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的窗材10对热射线的阻断是有效的。另外,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通过自身吸收热射线,不会将热射线反射到外部。因此,不会将热射线放射到室外或屋外,所以有助于防止反照即所谓的热岛现象的发生。
所以,可应用在用于吸收太阳光等自然光以及其他外部光线的建材(不限于建筑物的构件)上,例如:汽车、船舶、飞机或火车(铁道)车辆的窗材、拱廊等通道的天棚材料、窗帘、停车库或车库的天棚、日光室的窗或墙壁材料、橱窗或陈列柜的窗材、帐篷或其窗材、百叶窗、固定住宅或临时住宅等房顶材料或天窗以及其他窗材、道路标识等喷涂面的覆盖材料、旱伞等遮光器具材料、阻断其他热射线所必需的各种构件。
并且,当将上述金属氧化物微粒分散在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中时,可使红外线成分经金属氧化物微粒重复散射、反射而衰减,不久便消失。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热射线的阻断性能。
再者,窗材10可优选用于单层玻璃窗或其母材、夹层玻璃窗的单层、多层玻璃窗的一层等。所述构成的窗材10可以在板状基材1上的一面涂布树脂组合物(例如,涂层)而形成。另外,也可在板状基材1上的一面贴合上述片材、薄膜而形成。
另外,图1所示的窗材10,可在板状基材1的一面上设置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而且在板状基材1的另一面上也可设置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而且,在窗材10中可以在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上进一步层合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所述构成的窗材与上述窗材10同样,可优选用于单层玻璃窗或其母材、夹层玻璃窗的单层、多层玻璃窗的一层等。
并且,可以列举出:在板状基材1上依次层合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和板状基材1而使其一体化的窗材,在板状基材1上依次层合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和板状基材1而使其一体化的窗材,在板状基材1上依次层合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板状基材1和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而使其一体化的窗材等,这些窗材是夹层玻璃窗所优选的方案。在所述方案的窗材中,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发挥着2片板状基材1的中间膜(例如,夹层玻璃中间膜)的功能。
上述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可以含有包含上述磷化合物和稀土离子的防眩组合物。通过制成具有所述构成的窗材,可以具有优良的红外线吸收性和透光性以及优良的防眩性。
窗材可以具有由包含上述磷化物和稀土离子的防眩组合物形成的层。例如可以制成在板状基材1上依次层合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和防眩组合物层的窗材,在板状基材1上依次层合防眩组合物层和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的窗材,在板状基材1上依次层合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防眩组合物层和红外线吸收组合物层2的窗材。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含铜的磷化合物的制备]
(制备例1)
使5.0g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与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比例为50∶50(摩尔比)的混合物(东京化成社制造)溶解于15g甲苯中,往所得溶液中加入2.37g乙酸铜一水合物,将该溶液加热回流,同时馏去乙酸。再从所得反应溶液中馏去甲苯,得到6.04g含铜的磷酸酯化合物。
(制备例2)
将200g三甘醇单正丁醚溶解于200g甲苯中,冰冷。随后,使烧杯内的温度保持在5℃,同时添加45.9g五氧化二磷。一定搅拌后,加热至100℃并在减压下馏去所得反应溶液中的溶剂,得到245g正丁氧基三甘醇磷酸酯。所得磷酸酯的单酯成分与二酯成分的摩尔比为50∶50。
随后,使得到的150g正丁氧基三甘醇磷酸酯溶解于450g甲苯中,往所得溶液中加入57.5g乙酸铜一水合物,将该溶液加热回流,同时馏去乙酸。再从所得反应溶液中馏去甲苯,得到159g含铜的磷酸酯化合物。
(制备例3)
使10.0g膦酸2-乙基己基-2-乙基己酯溶解于15g甲苯中,往所得溶液中加入3.29g乙酸铜一水合物,将该溶液加热回流,同时馏去乙酸。再从所得反应溶液中馏去甲苯,得到11.2g含铜的磷酸酯化合物。
[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实施例1)
将1.2g得自制备例1的含铜的磷化合物、0.02g乙酸钾、2.4g增溶剂聚乙二醇#400二甲基丙烯酸酯(NK酯9G,新中村化学工业制造)和8.4g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エスレツクBH-3,积水化学社制造)混合,制得树脂组合物。
(片材和使用该片材的夹层玻璃的制备)
随后,在85℃的条件下通过冲压机(WF-50,神藤金属工业制造)将所得树脂组合物多次冲压,再在120℃的条件下进行多次冲压,混炼成型,制成具有厚度为1.0mm的均匀面的片材。
随后,将如上所得的片材夹在2片玻璃片(长76mm×宽26mm×厚1.1mm)之间,利用压热器在温度130℃、压力1.2MPa的条件下进行30分钟的压合处理,制成夹层玻璃。
(实施例2)
除增溶剂使用聚乙二醇#600二甲基丙烯酸酯(NK酯14G,新中村化学工业制造)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3)
除增溶剂使用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NK酯2G,新中村化学工业制造)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4)
除增溶剂使用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NK酯3G,新中村化学工业制造)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5)
除增溶剂使用聚乙二醇#200二甲基丙烯酸酯(NK酯4G,新中村化学工业制造)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6)
除增溶剂使用聚乙二醇#1000二甲基丙烯酸酯(NK酯23G,新中村化学工业制造)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7)
除增溶剂使用三缩三丙二醇丙基醚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8)
除分别将含铜的磷化合物使用得自制备例2的化合物、增溶剂使用三甘醇双(2-乙基己酸酯)(アクロス社制造)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9)
除含铜的磷化合物使用得自制备例2的化合物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10)
除分别将含铜的磷化合物使用得自制备例2的化合物、增溶剂使用聚乙二醇#600二甲基丙烯酸酯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11)
除树脂使用与实施例1不同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エスレツクBM-1,积水化学社制造)、增溶剂使用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12)
除含铜的磷化合物使用得自制备例3的化合物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13)
除增溶剂使用聚乙二醇#400二异丁酸酯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14)
除增溶剂使用聚丙二醇#400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15)
除增溶剂使用四氧化乙烯#650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实施例16)
除增溶剂使用三甘醇二-2-乙基丁酸酯(3GH)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比较例1)
除使用与实施例1不同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エスレツクBM-1)、增溶剂使用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东京化成制造)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比较例2)
除增溶剂使用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树脂组合物。随后,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得片材后,得到夹层玻璃。
(保管试验)
根据JIS K 7136,使用浊度计(NDH-1001DP,日本电色工业制造)测定实施例1~16和比较例1~2中得到的各夹层玻璃在23℃时的雾度。随后,将各夹层玻璃放入恒温恒湿器(GST-20,ロバ-ト社制造)中,在温度23℃、湿度30%的条件下保管,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保管2周后的各夹层玻璃的雾度。测定结果如表17所示。
(耐光性试验)
根据JIS K 3106,使用分光光度计(U-4000,日立制作所制)测定实施例1~16和比较例1~2中得到的各夹层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此外,通过与上述保管试验同样的方法测定雾度。测定可见光透过率和雾度后,使用氙灯老化耐候试验机(アトラスC135,东洋精机制作所制造),将各夹层玻璃用含有紫外线的光照射100小时,进行耐光性试验。通过同样的方法测定耐光性试验后的各夹层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和雾度。测定结果如表17所示。应说明的是,耐光性试验中的氙灯老化耐候试验机的装置条件如下:
光源:氙灯,
自动照射强度:0.83W/m2
黑板温度:63℃。
(耐湿性试验)
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实施例1~16和比较例1~2中得到的各夹层玻璃的雾度后,分别在60℃、90%RH的条件下放置336小时,进行高湿处理。然后,再次测定处理后的各夹层玻璃的雾度。基于高湿处理前后雾度的变化(Δ雾度)评价各夹层玻璃的耐湿性。应说明的是,在耐湿性评价中,Δ雾度的绝对值为20以下的耐湿性优良,表示为○;超过20的耐湿性差,表示为×。所得结果如表17所示。
[表17]
  保管试验(雾度)   耐光性试验   可见光透过率(%)   耐湿性
  0天   2周后   Δ雾度   0小时   100小时   Δ雾度
  实施例1   10.9   2.4   -8.5   9.6   8.2   -1.4   80.92   80.65   -0.27   ○
  实施例2   9.1   5.1   -4.0   8.4   6.3   -2.1   80.95   81.06   0.11   ○
  实施例3   4.4   5.2   0.8   3.2   48.7   45.5   83.76   79.62   -4.14   ○
  实施例4   9.4   6.9   -2.5   7.3   47   39.7   82.23   79.79   -2.44   ○
  实施例5   8.3   6.4   -1.9   3.5   36.1   32.6   82.44   78.01   -4.43   ○
  实施例6   4.4   36.1   31.7   4.1   3.8   -0.3   79.86   80.19   0.33   ○
  实施例7   8.2   8.0   -0.2   8.8   18.9   10.1   82.58   77.73   -4.85   ○
  实施例8   2.3   2.9   0.6   2.5   13.2   10.7   84.29   74.55   -9.74   ×
  实施例9   3.6   3.3   -0.3   2.8   6.6   3.8   79.04   79.68   0.64   ×
  实施例10   4.0   4.0   0   4.2   7.2   3.0   81.12   81.66   0.54   ×
  实施例11   3.2   4.8   1.6   3.4   35.7   32.3   81.23   79.12   -2.11   ○
  实施例12   19.9   19.8   -0.1   18.5   51.6   33.1   80.60   80.21   -0.39   ○
  实施例13   7.3   10.1   2.8   8.6   8.3   -0.3   79.05   79.32   0.27   ○
  实施例14   4.8   6.8   2   4.1   5.9   1.8   80.97   80.64   -0.33   ○
  实施例15   6.4   6   -0.4   7.1   7.1   0   79.28   77.02   -2.26   ○
  实施例16   6.5   10.3   3.8   4.9   12   7.1   82.15   82.02   -0.13   ×
  比较例1   64.2   78.0   13.8   64.2   80.2   16.0   83.46   82.18   -1.28   ×
  比较例2   12.6   44.4   31.8   13.6   40.2   26.6   82.25   80.44   -1.81   ×
此外,基于实施例1~6所得的各夹层玻璃的保管试验和耐光性试验的结果而得到的构成增溶剂主链的氧化乙烯单元的重复数与雾度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应说明的是,图2中A表示保管试验后的结果,B表示耐光性试验后的结果。

Claims (9)

1.一种增溶剂,用于使含铜的磷化合物在树脂中溶解或分散,其特征在于:该增溶剂含有下述通式(100)所示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备具有氧化烯单元的主链:
[化1]
Figure A2005800072870002C1
式中,R111表示氢原子或b价的有机基团,R112表示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R113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酰基,a为1~50的整数,b为1~4的整数。
2.权利要求1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上述b为1。
3.权利要求1或2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上述b为1且上述R111和上述R113为同一基团。
4.权利要求2或3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上述R113为下述通式(101)所示的基团,上述a为4~50的整数:
[化2]
Figure A2005800072870002C2
式中,R114为烷基。
5.权利要求2或3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上述R113为(甲基)丙烯酰基。
6.权利要求2或3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上述R113为氢原子,上述R112为碳原子数为3或4的亚烷基。
7.权利要求2或3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上述R112为乙烯,上述a为2~14的整数。
8.权利要求2或3的增溶剂,其特征在于:上述R112为乙烯,上述a为9~23的整数。
9.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含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的增溶剂、含铜的磷化合物和树脂。
CNA200580007287XA 2004-03-10 2005-03-09 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Pending CN19302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68005 2004-03-10
JP068005/2004 2004-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0246A true CN1930246A (zh) 2007-03-14

Family

ID=34975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07287XA Pending CN1930246A (zh) 2004-03-10 2005-03-09 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81519B2 (zh)
EP (1) EP1731571B1 (zh)
JP (1) JP4926699B2 (zh)
CN (1) CN1930246A (zh)
AU (1) AU2005221948A1 (zh)
WO (1) WO200508787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257A (zh) * 2010-05-07 2011-11-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着色感光性组合物、滤色器的制造方法、滤色器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097469A (zh) * 2010-09-24 2013-05-0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抗结垢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1361B2 (ja) * 2008-03-31 2013-10-30 株式会社クレハ 銅塩組成物、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樹脂組成物、赤外吸収膜及び光学部材
EP2287125B1 (en) * 2008-04-23 2016-11-16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Intermediate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EP2881769A4 (en) 2012-08-06 2016-03-09 Konica Minolta Inc LIGHT REFLECTIVE FILM AND LIGHT REFLECTOR MADE THEREFROM
KR102091954B1 (ko) * 2016-04-21 2020-03-20 니혼 이타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외선 흡수성 조성물, 적외선 컷 필터, 및 촬상 광학계
US11971563B2 (en) 2018-03-23 2024-04-30 Konica Minolta, Inc. Near-infrared absorbing composition, near-infrared absorbing film, and image sensor for solid-state imaging element
WO2019221061A1 (ja) 2018-05-18 2019-11-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性組成物、近赤外線吸収性膜及び固体撮像素子用イメージセンサー
JP7103213B2 (ja) * 2018-12-28 2022-07-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性組成物、近赤外線吸収性膜及び固体撮像素子用イメージセンサ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2045A (en) * 1979-04-20 1980-11-0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Methacrylic resin material having excellent solar radiation absorptivity, and its preparation
CA1292476C (en) 1985-11-13 1991-11-26 Robert A. Lieberman Radiation-hardenable diluents
JP2660899B2 (ja) 1993-04-02 1997-10-08 呉羽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ター用重合体の製造法
JP3933215B2 (ja) 1996-01-30 2007-06-20 株式会社クレハ 熱線吸収性複合体
JPH10152598A (ja) 1996-11-22 1998-06-09 Sumitomo Chem Co Ltd 近赤外吸収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材料
JPH10282335A (ja) * 1997-04-09 1998-10-23 Sumitomo Chem Co Ltd 近赤外線吸収積層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前面板
JPH11228686A (ja) * 1998-02-10 1999-08-24 Asahi Denka Kogyo Kk ポリエーテル誘導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302308A (ja) 1998-02-20 1999-11-0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銅化合物含有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H11315215A (ja) 1998-02-20 1999-11-1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銅化合物含有樹脂組成物、樹脂板およびpdp用前面板
US6497949B1 (en) * 2000-08-11 2002-12-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dhesive blends comprising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
JP2002071941A (ja) * 2000-08-25 2002-03-12 Kureha Chem Ind Co Ltd 光学材料
JP4500417B2 (ja) * 2000-08-25 2010-07-14 株式会社クレハ 光学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71003B2 (ja) 2002-01-25 2008-04-02 株式会社クレハ 光学材料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257A (zh) * 2010-05-07 2011-11-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着色感光性组合物、滤色器的制造方法、滤色器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097469A (zh) * 2010-09-24 2013-05-0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抗结垢剂
US9587130B2 (en) 2010-09-24 2017-03-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nti-kogation agen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5221948A1 (en) 2005-09-22
JP4926699B2 (ja) 2012-05-09
JPWO2005087870A1 (ja) 2008-01-24
WO2005087870A1 (ja) 2005-09-22
US7781519B2 (en) 2010-08-24
EP1731571A4 (en) 2011-03-02
EP1731571B1 (en) 2014-11-19
US20070244221A1 (en) 2007-10-18
EP1731571A1 (en) 2006-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0246A (zh) 增溶剂和含该增溶剂的组合物
CN1833014A (zh) 红外线吸收组合物、树脂组合物、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层合体、夹层玻璃和建材
JP5331361B2 (ja) 銅塩組成物、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樹脂組成物、赤外吸収膜及び光学部材
JP5400033B2 (ja) ホスホン酸銅化合物、並びにこれを含む赤外吸収材料及び積層体
JP6537973B2 (ja) 架橋性酸コポリマー組成物およびガラスラミネートでのその使用
CN101910084B (zh)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以及夹层玻璃
CN1898175A (zh)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和夹层玻璃
CN1898174A (zh) 掺锡氧化铟微粒子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及采用了该分散液的具有热线屏蔽性的夹层玻璃用中间膜、以及其夹层玻璃
CN102089254A (zh)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
CN1860027A (zh) 反光聚碳酸酯树脂片材和采用它的反光层压材料
WO2018182029A1 (ja) 熱可塑性樹脂膜及びガラス板含有積層体
CN1075771C (zh)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和车辆侧窗用夹层玻璃
JP6921741B2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CN1211202C (zh) 防霜雾性层压体
CN1856560A (zh) 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和红外线吸收性树脂组合物
JP2016094534A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加飾フィルム、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積層体
JPWO2012105150A1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5350733B2 (ja) ホスホン酸、ホスホン酸銅化合物、樹脂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CN1123554A (zh) 聚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及树脂薄膜
JPWO2018182030A1 (ja) 熱可塑性樹脂膜及びガラス板含有積層体
JP5527568B2 (ja) アクリル樹脂組成物、該アクリル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アクリル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17171041A1 (ja) ポリビニルアセタールアイオノマー樹脂材、ポリビニルアセタールアイオノマー樹脂フィルム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JP3117594B2 (ja) 中間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合わせガラス
JP2008031352A (ja) 重合性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重合体及び積層体
JP5087223B2 (ja) 樹脂組成物及び光学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