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7295B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7295B
CN1917295B CN2006101156205A CN200610115620A CN1917295B CN 1917295 B CN1917295 B CN 1917295B CN 2006101156205 A CN2006101156205 A CN 2006101156205A CN 200610115620 A CN200610115620 A CN 200610115620A CN 1917295 B CN1917295 B CN 1917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locking piece
elastic component
connector
releas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156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7295A (zh
Inventor
中村英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17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7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17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72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01R13/6392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for extension co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其目的是使释放构件能够平稳移动。第一外壳(10)形成有导向孔(24),释放构件(26)插过该导向孔,同时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保持与之接触。在连接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40)的过程中,弹性件(18)与第二外壳(40)接合,以受到弹性变形,从而释放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状态,同时锁定件(29)不与第二外壳(40)接触。由于第一外壳(10)形成有释放构件(26)插过同时与之保持接触的导向孔(24),所以释放构件(26)在不发生移位和受到强力的情况下平稳移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它的方法。
背景技术
某些连接器构造使得释放构件设置在第一外壳中,以便可在释放位置和位于该释放位置后面的等待区域之间移动;用于短接端子接头的短接端子设置在第二外壳中;当两个外壳尚未连接时,该释放构件通过设置在第一外壳中的弹性件和设置在释放构件上的锁定件的接合保持在等待区域中;当两个外壳部分连接时,该释放构件仍然位于等待区域中;并且,当两个外壳正确连接时,释放构件移动到释放位置,以使得短接端子弹性变形,从而释放端子接头的短接状态。通过释放构件移动到释放位置,可以探测到两个外壳到达正确连接状态。
在例如美国专利No.5314345中公开了设置有短接状态释放功能和连接探测功能的连接器。
在上述连接器中,如果释放构件相对于外壳移动或强制释放构件与外壳接触,则具有无法将释放构件平稳移动到释放位置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可能不管其部分连接状态而误认为两个外壳正确连接,并可能使外壳只是部分连接。
技术领域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进行了改进,并且其目的是尤其通过使得释放构件平稳移动,提高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壳,释放构件设置在该外壳中或该外壳上,从而可在释放位置和位于释放位置后面的等待区域之间移动,并可与配合外壳连接,该配合外壳具有用于短接端子接头的短接端子,
在外壳尚未与配合外壳连接时,通过设置在外壳中或外壳上的至少一个弹性件与设置在释放构件中或释放构件上的至少一个锁定件的接合,该释放构件保持在等待区域中,
当外壳与配合外壳部分连接时,该释放构件仍然位于等待区域中,及
当外壳与配合外壳正确连接时,该释放构件移动到释放位置,以使短接端子弹性变形,从而释放端子接头的短接状态,
其中:
在将外壳与配合外壳连接的过程中,释放构件与配合外壳接合,以受到弹性变形,而锁定件不与配合外壳接触,从而释放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状态,并且
当所述外壳与配合外壳正确连接时,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弹性变形,同时所述外壳的至少一个脱离接合部分至少部分安装到所述配合外壳的至少一个锁定凹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外壳包括至少一个导向孔,释放构件至少部分插过该导向孔,同时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保持与之基本接触。
优选地,弹性件和锁定件可在与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更优选地,弹性件和锁定件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变形,以释放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状态。
更为优选地,弹性件和锁定件彼此脱离接合,同时在与弹性件和/或锁定件的变形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分离。
最为优选地,通过相对于垂直尺寸具有更大的横向尺寸,导向孔成形为基本扁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当释放构件定位在释放位置中时,其后表面基本与外壳的相对应表面齐平。
优选地,当外壳与配合外壳正确连接时,弹性件至少部分弹性变形,同时外壳的至少一个脱离接合部分至少部分安装到配合外壳的至少一个锁定凹口中。
更优选地,当外壳与配合外壳正确连接时,弹性件基本与外壳接触,最好是与安装凹口的后端表面接触,以停止在其前端位置处,从而限制外壳朝配合外壳的接近移动。
更为优选地,随着弹性件基本向内弹性变形,锁定件从与外壳和配合外壳的连接方向和/或释放构件的移动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接受按压力,并且基本向内弹性变形,同时相对于外壳向后移动。
最为优选地,随着锁定件弹性变形,第一和/或第二锁定部分相对于弹性件,最好相对于弹性件的基部末端处的限制部分倾斜地向内移到后面,从而释放锁定部分和弹性件的接合状态,最好是释放锁定部分和限制部分的接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它包括上述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和可与之连接的配合连接器,该配合连接器包括配合外壳,该配合外壳具有用于短接端子接头的短接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外壳,释放构件设置在该第一外壳中,从而可在释放位置和位于释放位置后面的等待区域之间移动,及
第二外壳,用于短接端子接头的短接端子设置在该第二外壳中,
在第一和第二外壳尚未连接时,通过设置在第一外壳中的弹性件和设置在释放构件上的锁定件的接合,该释放构件保持在等待区域中,
当第一和第二外壳部分连接时,该释放构件仍然位于等待区域中,及
当第一和第二外壳正确连接时,该释放构件移动到释放位置,以将短接端子弹性变形,从而释放端子接头的短接状态,
其中:
该第一外壳包括导向孔,释放构件插过该导向孔,同时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保持与之接触,及
在连接第一和第二外壳的过程中,该释放构件与第二外壳接合,以受到弹性变形,同时锁定件不与第二外壳接触,从而释放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状态。
由于第一外壳包括释放构件插过并保持与之接触的导向孔,所以释放构件在不发生移位和受到强力的情况下平稳移动。
优选地,弹性件和锁定件可在与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弹性件和锁定件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变形,以释放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状态,及
弹性件和锁定件彼此脱离接合,同时在与弹性件和锁定件的变形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分离。
在弹性件和锁定件可在与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弹性件和锁定件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变形,以释放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状态的该连接器中,弹性件和锁定件由于试图使弹性件和锁定件脱离接合时在这两个件的互锁部分处的摩擦阻力而可以一起弹性变形,结果导致不太可能释放互锁状态。
在这方面,根据本发明,弹性件和锁定件在与弹性件和锁定件的变形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彼此分离。因此,弹性件和锁定件不可能一起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组装或连接连接器组件的方法,尤其是根据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外壳中或外壳上设置释放构件,从而可在释放位置和位于该释放位置后面的等待区域之间移动;
在外壳与配合外壳连接之前,通过与外壳的接合,将释放构件定位在等待区域中;
将外壳与具有用于短接端子接头的短接端子的配合外壳正确连接,当外壳与配合外壳部分连接时,该释放构件仍然位于等待区域中,及
将释放构件移动到释放位置,以使短接端子弹性变形,从而释放端子接头的短接状态,
其中,在连接外壳与配合外壳的过程中,释放构件与配合外壳接合,以受到弹性变形,同时锁定件不与配合外壳接触,从而释放弹性件和锁定件的互锁状态,并且
当所述外壳与配合外壳到达正确连接状态时,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弹性变形,同时所述外壳的至少一个脱离接合部分至少部分安装到所述配合外壳的至少一个锁定凹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将释放构件至少部分插过外壳的至少一个导向孔、同时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保持与之基本接触的步骤。
附图说明
在读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应当理解,尽管各实施例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其单个特征可以组合到其他实施例中。
附图1是水平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连接之前的状态,
附图2是垂直剖视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外壳连接之前的状态,
附图3是水平剖视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外壳的连接操作开始时的状态,
附图4是水平剖视图,示出了连接第一和第二外壳的过程,
附图5是水平剖视图,示出了连接第一和第二外壳的过程,
附图6是水平剖视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外壳正确连接的状态,
附图7是水平剖视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外壳正确连接和释放构件将阳性端子接头的短接状态释放的状态,
附图8是垂直剖视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外壳正确连接和释放构件将阳性端子接头的短接状态释放的状态,
附图9是该第一外壳的主体的正视图,
附图10是该第一外壳的盖的后视图,
附图11是该释放构件的正视图,
附图12是该释放构件的平面图,并且
附图13是该释放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参照附图1至13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40。第一和第二外壳10、40的配合侧称为前面或前侧。
该第一外壳10包括由例如合成树脂之类制成的主体11,和将安装在该主体11上的一个或多个盖12。连接突起13形成为从主体11的上端或远端或其附近基本向前突出,并且两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右)阴性端子接头14从容纳侧,最好基本从后面(后侧)至少部分容纳到连接突起13中。一个或多个线连接部分15与一根或多根线16连接(最好压接或弯曲或折叠成连接),该线连接部分15从阴性端子接头14的后端或其附近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或向下延伸。安装在主体11的后表面上或安装到主体11的后表面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第一和第二(上和下)盖12A、12B至少部分将该阴性端子接头14覆盖。该第一或上盖12A最好使其后表面略微凹陷,以形成容纳凹口17。
主体11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基本悬臂形的弹性件18,该弹性件18最好从其上端或远端或其附近基本向前突出。弹性件18最好设置在连接突起13的基本相对横向(左和右)侧,同时将变形空间19限定到连接突起13,并且可弹性变形,同时以其后端作为支撑点沿着横向(基本朝着和远离连接突起13的方向或与两个外壳10、40的连接方向C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基本倾斜。窗孔20最好形成为在弹性变形的支撑点附近位置处穿过每个弹性件18。每个弹性件18最好(也)形成在其前端(延伸端或远端)处,使切口(notch)21位于窗孔20前面或附近。弹性件18位于窗孔20后面的部分最好起到限制部分22的作用,和/或其位于窗孔20和切口21之间的部分最好起到脱离接合部分23的作用。该脱离接合部分23从弹性件18的外侧表面(基本与连接突起13相对的表面)基本横向向外突出。
第一外壳10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导向孔24,该导向孔24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穿透主体11和第一盖或上盖12A。通过具有相对于垂直尺寸更大的横向尺寸,该导向孔24最好成形为基本扁平。盖12的导向孔24基本与容纳凹口17连通,并且主体11的导向孔24的(下)内周边缘最好基本与连接突起13的上表面(外表面)齐平和连续。而且,主体11和盖12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连通孔25,该连通孔25从相应导向孔24的末端或其附近基本向下延伸,并基本与连接突起13和弹性件18之间的变形空间19连通。这些连通孔25与容纳凹口17连通。
第一外壳10设置有由例如合成树脂之类制成的至少一个释放构件26,并且该释放构件26包括:将至少部分容纳在容纳凹口17中的(最好基本板形的)按压部分27;从按压部分27的远端位置或上端位置或其附近基本向前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基本扁平悬臂形解除锁定件28;和基本从该按压部分27的横向(左和/或右)边缘基本向前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悬臂形锁定件29。这对解除锁定件28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导向孔24中,同时最好防止作相对垂直和横向移动并保持基本与导向孔24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而且,这对锁定件29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连通孔25中,并且其前端至少部分位于变形空间19中或变形空间19处。通过使其外表面(基本与连接突起13相对的侧表面)的前端(延伸端或远端)基本横向向外突出,每个这种锁定件29都形成有第一锁定部分31。该第一锁定部分31最好形成有相对于释放构件26相对于外壳10的移动方向MD(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即最好基本与两个外壳10、40的连接和分离方向CSD平行的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31a。而且,基本横向向外突出的第二锁定部分32形成在锁定件29位于第一锁定部分31后面(基部末端侧)的位置处。
这种释放构件26最好可相对于第一外壳10沿着移动或安装方向MD或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最好是基本与两个外壳10、40的连接方向CD平行的方向)移动,其中可移动范围中最前面的位置起到释放位置RP的作用,并且可移动范围位于释放位置RP后面的区域起到等待区域的作用。在第一外壳10与第二外壳40连接之前,释放构件26保持或定位在等待区域中的等待位置SP处。
第二外壳40由例如合成树脂之类制成,并具有在前表面中形成开口的连接凹口41。基本向前突出的两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最好基本是窄长的)阳性端子接头42(作为优选的端子接头)至少部分容纳在连接凹口41中。同样,用于短接这对阳性端子接头42的短接端子43从连接凹口41中阳性端子接头42横向设置或设置在其上方。当第一和第二外壳10、40不连接或部分连接时,短接端子43与两个阳性端子接头42保持弹性接触,从而保持两个阳性端子接头42短接或电连接。而且,一个或多个锁定凹口44形成在该连接凹口41的横向(左和/或右)内壁表面中。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
首先,释放构件26安装在第一外壳10中的附图1中所示的等待位置SP处。在此状态下,如附图2中所示,该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解除锁定件28至少部分插入到相应一个或多个导向孔24中,从而最好防止释放构件26在垂直和/或横向(与释放构件26相对于第一外壳10的移动方向M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外壳10移动。而且,该第一和/或第二锁定部分31、32分别从前面和/或后面与相应限制部分22配合,从而将释放构件26保持成防止在向前和/或向后方向(最好是与释放构件26通过导向孔24的移动方向MD基本平行的方向和/或与两个外壳10、40的连接方向CD基本平行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外壳10移动。此时,第一锁定部分31位于窗孔20中或与之相对应。而且,按压部分27最好位于容纳凹口17外侧,即盖12后面。此时,释放构件26的后表面(按压部分27)和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盖12)之间的距离为例如大约3.0毫米。
这种第一外壳10基本在连接方向CD上接近第二外壳40,并略微安装到其中,以将连接突起13至少部分插入到连接凹口41中,从而弹性件18的脱离接合部分23保持与连接凹口41的开口边缘接触,如附图3中所示。此时,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和第二外壳40的前表面之间的距离例如为大约7.98毫米。
如果例如手指放置在释放构件26的后表面(按压部分27)上,将第一外壳10在此状态下朝第二外壳40推动,弹性件18至少部分进入连接凹口41,同时通过脱离接合部分23和连接凹口41的内壁的干涉,弹性变形到变形空间19中(最好基本上向内),如附图4中所示。随着弹性件18向内弹性变形,脱离接合部分23从外侧基本倾斜地向后按压第一锁定部分31,并且已经从倾斜的外前侧(与两个外壳10、40的连接方向CD和/或释放构件26的移动方向M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受到按压力的锁定件29向内弹性变形,同时相对于第一外壳10向后移动。随着锁定件29移动(弹性变形),第一和第二锁定部分31、32相对于弹性件18的基部末端处的限制部分22倾斜地向内移动到后面,从而释放锁定部分31、32和限制部分22的接合状态。以这种方式,释放构件26可以相对于第一外壳10向前移动。此时,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和第二外壳40的前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例如大约6.58毫米,并且释放构件26的后表面和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例如大约3.38毫米。此时,释放构件26位于等待区域中。
如果进一步在连接方向CD上推动处于此状态的第一外壳10和/或释放构件26,释放构件26相对于第一外壳10向前移动,同时将锁定件29进一步向内弹性变形,并且倾斜表面31a将脱离接合部分23向前推动,如附图5中所示,从而第一外壳10以与释放构件26基本相同的方式接近第二外壳40。甚至在此时,释放构件26仍然位于等待区域中。在附图5所示的状态中,释放构件26的后表面和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例如大约2.41毫米。
当两个外壳10、40到达正确连接状态时,弹性件18至少部分向外弹性变形,同时脱离接合部分23至少部分安装到锁定凹口44中,如附图6中所示,从而弹性件18的前端基本与将停止在它们的前端位置处的安装凹口41的后端表面接触,以限制第一和第二外壳10、40的接近移动。此时,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和第二外壳40的前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例如大约5.50毫米,并且释放构件26的后表面和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例如大约1.50毫米。
如果释放构件26的后表面在此状态下受到推动,则释放构件26接近第二外壳40,同时相对于第一外壳10向前移动。当释放构件26到达释放位置RP处时,锁定件29向外弹性变形,第一锁定部分31至少部分安装到切口21中,和/或第二锁定部分32至少部分安装到窗孔20中,如附图7中所示,从而第一和/或第二锁定部分31、32从前面和/或后面与脱离接合部分23接合,以防止释放构件26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相对于第一外壳10移动。而且,该释放构件26的按压部分27至少部分容纳在容纳凹口17中,并且释放构件26的后表面最好变为基本与第一外壳10的后表面齐平。当释放构件26基本到达释放位置RP处时,解除锁定件28基本与短接端子43接触,以使短接端子43向上或向外(基本远离阳性端子接头42的方向)弹性变形,如附图8中所示。短接端子43的弹性变形释放了两个或多个横向(左和右)端子接头42的短接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构造使得,释放构件26设置在第一外壳10中,从而可在释放位置RP和位于该释放位置RP后面或附近的等待区域之间移动,并且用于短接阳性端子接头42的短接端子43设置在第二外壳40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外壳10中的弹性件18和设置在释放构件26上的锁定件29的接合,释放构件26保持或定位在等待区域中(最好在等待位置SP处或其附近);当第一和第二外壳10、40部分连接时,释放构件26仍然位于等待区域中;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外壳10、40基本正确连接时,释放构件26移动到释放位置RP,以将短接端子43弹性变形,从而释放阳性端子接头42的短接状态。
第一外壳10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导向孔24,一个或多个释放构件26至少部分插过该导向孔24,同时最好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RP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保持基本与之滑动接触。在连接第一和第二外壳10、40的过程中,弹性件18与第二外壳40接合以便弹性变形,同时锁定件29和第二外壳40不接触,从而释放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状态。由于第一外壳10最好形成有导向孔24,释放构件26至少部分插过该导向孔24同时最好基本与之保持滑动接触,所以释放构件26可以在不发生移位和受到强力的情况下平稳移动。
而且,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可在弹性变形方向RDD(横向)上以与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方向(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和/或移动方向MD和/或连接方向C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通过其弹性变形彼此脱离接合。然而,在这种连接器中,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由于试图使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脱离配合时在这些件18、29的互锁部分处的摩擦阻力而一起弹性变形,导致不可能释放该互锁状态。
然而,在此实施例中,在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脱离接合时,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在分离方向SD上分离,该分离方向基本垂直于其变形方向RDD。因此,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不可能一起弹性变形。
因此,为了能够使释放构件平稳移动,第一外壳10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导向孔24,至少一个释放构件26至少部分插过该导向孔24,同时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RP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基本保持与之接触。在连接第一外壳10和第二外壳40的过程中,一个或多个弹性件18与第二外壳40接合,以在弹性变形方向RDD上受到弹性变形,从而释放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状态,同时锁定件29不与第二外壳40接触。由于第一外壳10形成有导向孔24,释放构件26至少部分插过该导向孔24,同时最好保持与之接触,所以释放构件26在基本不发生移位和受到强力的情况下平稳地移动。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面描述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除了下述实施例之外,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
(1)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在彼此脱离接合时,弹性件和锁定件都弹性变形,但是根据本发明,在弹性件和锁定件彼此脱离接合时,也可以只有弹性件或者锁定件弹性变形。
(2)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弹性件和锁定件在彼此脱离接合时在与其变形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分离,但是根据本发明,在彼此脱离接合时,它们也可以不在与其变形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分离。
附图标记列表:
10      第一外壳
18      弹性件
24      导向孔
26      释放构件
29      锁定件
40      第二外壳
42      阳性端子接头(端子接头)
43      短接端子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壳(10),释放构件(26)设置在该外壳(10)之中或之上,从而能在释放位置(RP)和位于释放位置(RP)后面的等待区域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外壳(10)能与配合外壳(40)连接,该配合外壳(40)具有用于短接端子接头(42)的短接端子(43),
在所述外壳(10)尚未与所述配合外壳(40)连接时,通过设置在所述外壳(10)中或外壳(10)上的至少一个弹性件(18)与设置在所述释放构件(26)中或释放构件(26)上的至少一个锁定件(29)的接合,该释放构件(26)保持在等待区域中,
当所述外壳(1)与配合外壳(40)部分连接时,该释放构件(26)仍然位于所述等待区域中,及
当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正确连接时,该释放构件(26)移动到所述释放位置(RP),以使所述短接端子(43)弹性变形,从而释放所述端子接头(42)的短接状态,
其中,在连接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18)与配合外壳(40)接合,以受到弹性变形,而所述锁定件(29)不与所述配合外壳(40)接触,从而释放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状态,并且
当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正确连接时,所述弹性件(18)至少部分弹性变形,同时所述外壳(10)的至少一个脱离接合部分(20,23)至少部分安装到所述配合外壳(40)的至少一个锁定凹口(44)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至少一个导向孔(24),所述释放构件(26)至少部分插过该导向孔(24),同时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RP)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保持与之基本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能在与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方向(S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RDD)上弹性变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能在与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方向(SD)基本垂直的方向(RDD)上弹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变形,以释放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彼此脱离接合,同时在与所述弹性件(18)和/或锁定件(29)的变形方向(RD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SD)上分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在与所述弹性件(18)和/或锁定件(29)的变形方向(RDD)基本垂直的方向(SD)上分离。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相对于垂直尺寸具有更大的横向尺寸,所述导向孔(24)成形为基本扁平。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释放构件(27)定位在释放位置(RP)中时,其后表面基本与所述外壳(10)的相对应表面齐平。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正确连接时,所述弹性件(18)基本与所述 配合外壳(40)的安装凹口(41)的后端表面接触,以停止在其前端位置处,从而限制所述外壳(10)朝配合外壳(40)的接近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弹性件(18)基本向内弹性变形,所述锁定件(29)从与所述外壳(10)和配合外壳(40)的连接方向(CD)和/或释放构件(26)的移动方向(M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接受按压力,并且基本向内弹性变形,同时相对于所述外壳(10)向后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29)从与所述外壳(10)和配合外壳(40)的连接方向(CD)和/或释放构件(26)的移动方向(MD)基本垂直的方向接受按压力。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锁定件(29)弹性变形,第一和/或第二锁定部分(31,32)相对于所述弹性件(18)的基部末端处的限制部分(22)倾斜地向内移到后面,从而释放所述锁定部分(31;32)和限制部分(22)的接合状态。
14.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和能与之连接的配合连接器,该配合连接器包括配合外壳(40),该配合外壳(40)具有用于短接端子接头(42)的短接端子(43)。
15.一种组装连接器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外壳(10)中或外壳(10)上设置释放构件(27),从而所述释放构件能在释放位置(RP)和位于该释放位置(RP)后面的等待区域之间移动;
在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连接之前,通过与所述外壳(10)的接合,将所述释放构件(27)定位在等待区域中;
将所述外壳(10)与具有用于短接端子接头(42)的短接端子(43)的配合外壳(40)正确连接,当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部 分连接时,该释放构件(26)仍然位于等待区域中,及
将所述释放构件(27)移动到所述释放位置(RP),以使所述短接端子(43)弹性变形,从而释放所述端子接头(42)的短接状态,
其中,在连接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的过程中,弹性件(18)与所述配合外壳(40)接合,以受到弹性变形,同时锁定件(29)不与配合外壳(40)接触,从而释放所述弹性件(18)和锁定件(29)的互锁状态,并且
当所述外壳(10)与配合外壳(40)到达正确连接状态时,所述弹性件(18)至少部分弹性变形,同时所述外壳(10)的至少一个脱离接合部分(20,23)至少部分安装到所述配合外壳(40)的至少一个锁定凹口(44)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下面的步骤:将释放构件(26)至少部分插过外壳(10)的至少一个导向孔(24),同时在等待区域和释放位置(RP)之间的可移动范围中保持与之基本接触。 
CN2006101156205A 2005-08-17 2006-08-16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7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36593 2005-08-17
JP2005-236593 2005-08-17
JP2005236593A JP4548272B2 (ja) 2005-08-17 2005-08-1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7295A CN1917295A (zh) 2007-02-21
CN1917295B true CN1917295B (zh) 2011-04-06

Family

ID=37738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1562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7295B (zh) 2005-08-17 2006-08-16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23113B2 (zh)
JP (1) JP4548272B2 (zh)
CN (1) CN1917295B (zh)
DE (1) DE102006035654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04065B4 (de) * 2007-01-26 2010-01-28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Stecker
US7641499B1 (en) * 2008-08-28 2010-01-0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igh voltage connector and interlocking loop connector assembly
CN102208726B (zh) * 2010-03-29 2013-05-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JP5666181B2 (ja) * 2010-07-13 2015-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22490B2 (ja) * 2010-08-25 2014-11-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011161B2 (en) * 2012-02-10 2015-04-21 Apple Inc. Retention mechanism device having a lubricating member
JP5810980B2 (ja) * 2012-03-09 2015-11-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3915724B (zh) * 2012-12-28 2016-02-10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6008250B2 (ja) * 2013-08-05 2016-10-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972932B2 (en) * 2013-08-19 2018-05-15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retention force
JP6427016B2 (ja) * 2015-01-28 2018-11-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20170222361A1 (en) * 2016-02-01 2017-08-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DE102016107169A1 (de) * 2016-04-18 2017-10-19 Erni Production Gmbh & Co. Kg Steckkontaktset und Verfahren zum Prüfen einer Verrastung des Steckkontaktsets
US10116095B1 (en) * 2017-10-26 2018-10-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JP6787943B2 (ja) * 2018-04-11 2020-11-18 ローゼンベルガー ホーフフレクベンツテクニーク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ウント ツェーオー カーゲー 接続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US10950958B2 (en) * 2018-06-28 2021-03-16 Intel Corporation Memory module connector, memory module, and pivotable latch
CN109301621B (zh) * 2018-09-28 2024-03-12 温州深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误操作防松汽车接插件
JP2021005519A (ja) * 2019-06-27 2021-01-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45991B2 (ja) * 2020-02-21 2023-09-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1092A (zh) * 1997-09-09 1999-03-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联接器
CN1340883A (zh) * 2000-08-31 2002-03-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引爆器之分流器
CN1383236A (zh) * 2001-04-26 2002-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包含锁定部件的电接插件
CN1469512A (zh) * 2002-06-06 2004-01-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气连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4345A (en) * 1992-10-09 1994-05-24 Trw Inc.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with interlock
JPH09219255A (ja) * 1996-02-07 1997-08-19 Yazaki Corp 二重ロックコネクタ
JP3539673B2 (ja) * 1999-04-27 2004-07-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ガタ防止構造
JP3650034B2 (ja) * 2000-03-01 2005-05-1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掛け止めを有する電気的接続装置
KR100564091B1 (ko) * 2000-03-01 2006-03-27 니혼 앗사쿠단시세이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접속 시스템
JP3920055B2 (ja) * 2001-04-12 2007-05-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の組み付け方法及び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JP3607883B2 (ja) * 2001-06-22 2005-01-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掛け止めを有する電気的接続装置
TW545726U (en) * 2002-09-25 2003-08-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528636B1 (en) * 2003-10-29 2007-11-2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divide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disengaging an auxiliary connector housing therefrom
US7025636B2 (en) * 2004-08-26 2006-04-11 George Allen Adaptor for making broken connectors serviceab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1092A (zh) * 1997-09-09 1999-03-1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联接器
CN1340883A (zh) * 2000-08-31 2002-03-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引爆器之分流器
CN1383236A (zh) * 2001-04-26 2002-12-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包含锁定部件的电接插件
CN1469512A (zh) * 2002-06-06 2004-01-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气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6035654B4 (de) 2010-11-04
JP2007052985A (ja) 2007-03-01
US20070054536A1 (en) 2007-03-08
JP4548272B2 (ja) 2010-09-22
DE102006035654A1 (de) 2007-03-29
US7223113B2 (en) 2007-05-29
CN1917295A (zh) 2007-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7295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CN1917294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US7458835B2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EP2249440B1 (en) A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ion method
CN101471514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方法
CN100499276C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US774899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gulating portion for regulating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erminal
US8231401B2 (en) Connector
CN101394042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方法
EP1333542A1 (en) a connector
US7918676B2 (en) Connector with a connection detecting function and with a force multiplying member
CN101207250A (zh) 连接器
US6659785B2 (en) Connector
US1184852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JP2008103185A (ja) コネクタ及び検知端子
US11417990B2 (en) Connector that includes assembly detecting portion
JP3666087B2 (ja) 半嵌合検知機能付きコネクタ
KR100939620B1 (ko) 브릿지 커넥터
KR102088898B1 (ko) 커넥터
US20210044062A1 (en) Connector
KR100808951B1 (ko) 저삽입력 커넥터
KR20240010943A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H0955263A (ja) 嵌合検知機能付きコネクタ
JPH09106859A (ja)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JPH078977U (ja) コネクタホル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