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2667A - 驱动器 - Google Patents
驱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12667A CN1912667A CNA2006101107849A CN200610110784A CN1912667A CN 1912667 A CN1912667 A CN 1912667A CN A2006101107849 A CNA2006101107849 A CN A2006101107849A CN 200610110784 A CN200610110784 A CN 200610110784A CN 1912667 A CN1912667 A CN 19126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driver
- piezoelectric element
- hammer
- driv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6311 Uretha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 carbon graphite compound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74660 Modu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21—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using intermittent driving, e.g. step motors, piezoleg motors
- H02N2/025—Inertial sliding mo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驱动器,其可以通过将安装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锤部件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的侧方而小型化。驱动器(10)包括:压电元件(12);驱动轴(14),其安装于该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的一方侧;和被驱动部件(16),其与驱动轴(14)摩擦卡合。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侧固定有锤部件(18),该锤部件(18)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器,尤其涉及搭载在数码相机或便携式电话机等小型精密设备,并驱动变焦透镜或聚焦透镜的驱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数码相机等的透镜的驱动装置,熟知的有使用了压电元件的驱动器。例如专利文献1的驱动器由压电元件、驱动部件及台座构成。在所述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的一方的端面固定驱动部件,在该驱动部件摩擦卡合被驱动部件。另外,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面固定台座。该台座具有作为惯性体的锤的功能,以这种结构对所述压电元件外加脉冲状的电压,压电元件的伸长度方向和收缩方向的动作由台座的惯性作用传递到驱动部件。在压电元件以慢速度变形时,被驱动部件与驱动部件一同移动,在压电元件以快速度变形时,被驱动部件因其质量的惯性而停止在相同位置。因此,通过反复外加脉冲状的电压,能够使被驱动部件以细小的节距间歇地移动。
如此结构的驱动器,有在台座、压电元件和驱动部件之间产生共振的问题。另外,为了在安装于主体时不出现共振的影响,专利文献1的驱动器通过用橡胶类粘接剂将台座固定于主体,而将驱动器弹性地支承于主体。但是,这种驱动方式非常难以控制台座、压电元件和驱动部件这一结构的偏差。
若利用这种共振,则有驱动部件的移动量增加的优点。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着利用了该共振的驱动器。根据该驱动器,通过对应于共振时的压电元件的变位而外加脉冲状的电压,来增大被驱动部件的变位量。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424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第3171187号公报
然而,如专利文献1、2所述的驱动器,若作为锤而发挥功能的台座的重量小,则即使是利用了共振的情况,也产生被驱动部件的移动距离、移动速度、推力不足的问题。由此,需要重量大的台座,但此时产生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尤其,在移动如变焦透镜那样的移动距离大的被驱动部件时,需要重量非常大的台座,从而产生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2的驱动器,由于利用了在由压电元件、驱动部件和台座构成的驱动器内产生的共振状态,因此受到因共振而导致的不良影响,从而产生驱动部件也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以外变位的问题。例如,如图5(A)、图5(B)所示,驱动部件2受所述共振的影响,从而产生也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以外变位的问题。由此,有如下的问题:因压电元件1的伸缩而产生的驱动力不能正确地传递到被驱动部件3,从而不能在压电元件1的伸缩方向上正确地移动被驱动部件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稳定的驱动控制,且,可以小型化的驱动器。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第一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器,其具备:机电变换元件;驱动摩擦部件,其安装于该机电变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的一方侧;和被驱动部件,其与该驱动摩擦部件摩擦卡合,其特征在于,具备锤部件,该锤部件固定于所述机电变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侧,并且延伸设置到所述机电变换元件的侧方。
根据第一发明,由于锤部件延伸设置到机电变换元件的侧方,因此即使增大锤部件,驱动器也不在驱动方向上大型化。因此,根据第一发明,可以增大锤部件而提高被驱动部件的移动距离、移动速度、及推力,且可以得到小型的驱动器。再有,在本发明中,所谓机电变换元件的侧方是变位方向以外的侧面侧。
第二发明的驱动器,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锤部件是含有金属粉的弹性体。因此,第二发明的锤部件的比重非常重,且锤部件具有弹力,所以可以防止装置结构系统的共振。
第三发明的驱动器,在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是聚氨酯橡胶。
第四发明的驱动器,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锤部件形成为コ字状。如此形成的锤部件在由粘接剂将锤部件固定在机电变换元件时,可以防止粘接剂的剥离。
第五发明的驱动器,在第一至第四发明中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锤部件由粘接剂安装于所述机电变换元件。
第六发明的驱动器,在第一至第五发明中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被驱动部件安装有变焦透镜的保持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器,由于锤部件延伸设置到机电变换元件的侧方,所以可以防止增大锤部件时驱动器在驱动方向上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驱动器的俯视图;
图2是外加于压电元件的驱动脉冲的波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驱动器的支承位置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相对于共振频率的驱动频率域的图;
图5是说明以往的驱动器的缺陷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驱动器的透镜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的透镜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与图7不同方向观察而得到的透镜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驱动器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驱动轴和被驱动部件的连结部分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另一形状的锤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比较例的驱动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中,10-驱动器;12-压电元件;14-驱动轴;16-被驱动部件;18-锤部件;40-透镜装置;44、46-变焦透镜(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驱动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驱动器的原理的基本结构图。
如图1所示,驱动器10包括压电元件(相当于机电变换元件)12、驱动轴(相当于驱动摩擦部件)14、被驱动部件16、及锤部件18。压电元件12在箭头方向上叠层构成,并通过外加电压而在层叠方向上变形(伸缩)。因此,压电元件12构成为长度方向的端面12A、12B变位。
在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A、12B中一方的端面12A固定有驱动轴14的基端。驱动轴14形成为例如圆柱形状,其轴在箭头方向(即,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上配置。驱动轴14的材质使用牢固地复合了石墨结晶的石墨结晶复合体,例如碳石墨。再有,驱动轴1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柱状,也可以是棱柱状。
被驱动部件16以规定的摩擦力卡合在驱动轴14,并沿驱动轴14被滑动自如地支承。被驱动部件16和驱动轴14的摩擦力设定为,在对压电元件12外加平缓变化的电压时,静摩擦力比其驱动力大,且,在对压电元件12外加急剧变化的电压时,静摩擦力比其驱动力小。
锤部件18固定于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该锤部件18通过对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赋予负荷,来防止端面12B比端面12A较大地变位,并优选重量比驱动轴14大。例如,在驱动轴14为8mg,压电元件12为32mg时,使用32mg的锤部件18。
另外,锤部件18由软性材料所形成。锤部件18的材质使用杨氏模量比压电元件12及驱动轴14小的材料。作为锤部件18的杨氏模量,优选是1Gpa以下,更优选是300MPa以下。这种锤部件18通过在橡胶等弹性体中混合比重大的金属粉而形成,例如,通过在聚氨酯橡胶或聚氨酯树脂中混合钨的粉末而制造。为了装置的小型化,锤部件18的比重优选尽可能高,例如设定为8~12左右。
此外,锤部件18形成为コ状,在其内侧的底部分固定有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即,锤部件18固定于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且,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突出到侧方的两个部分18A、18A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相同的重量。再有,锤部件18优选以均匀的密度形成。
在压电元件12电连接有未图示的驱动脉冲供给装置,根据该驱动脉冲供给装置,外加如图2(A)、图2(B)所示的波形的电压。
图2(A)、图2(B)表示对压电元件12外加的脉冲波形的一例。图2(A)是使图1的被驱动部件16沿箭头的左方向移动时的脉冲波形,图2(B)是使图1的被驱动部件16沿箭头的右方向移动时的脉冲波形。
在图2(A)的情况,对压电元件12外加大致锯齿状的驱动脉冲,该驱动脉冲从时刻α1至时刻α2平缓地上升,在时刻α3急剧下降。因此,从时刻α1至时刻α2,压电元件12平缓地伸长。此时,由于驱动轴14以平缓的速度移动,所以被驱动部件16与驱动轴14一同移动。由此,可以使被驱动部件16沿图1的左方向移动。在时刻α3,由于压电元件12急剧收缩,所以驱动轴14沿图1的右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驱动轴14急剧移动,所以被驱动部件16因惯性而停止在其位置,在该状态下,只有驱动轴14移动。因此,通过反复外加如图2(A)所示的锯齿状的驱动脉冲,图1的被驱动部件16反复进行向左方向的移动和停止,所以可以向左方向移动。
图2(B)的情况,对压电元件12外加大致锯齿状的驱动脉冲,该驱动脉冲在时刻β1急剧上升,从时刻β2至时刻β3平缓地下降。因此,在时刻β1压电元件12急剧地伸长,驱动轴14沿图1的左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驱动轴14急剧地移动,所以被驱动部件16因惯性而停止在其位置,在该状态下,只有驱动轴14移动。从时刻β2至时刻β3,压电元件12平缓地收缩。此时,由于驱动轴14平缓地变位,所以被驱动部件16与驱动轴14一同移动。由此,可以使被驱动部件16沿图1的右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反复外加如图2(B)所示的锯齿状的驱动脉冲,图1的被驱动部件16反复进行向右方向的移动和停止,所以可以向右方向移动。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驱动器10的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锤部件18形成为コ状,并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通过将锤部件18如此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可以防止增大锤部件18时驱动器10在驱动方向上大型化。驱动器10由于构成为驱动轴14的长度方向成为驱动方向,因此在驱动方向上成为较长的形状。因此,若如以往所述(例如如图5(A)、图5(B)所示),在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安装较大的锤部件,则驱动器在驱动方向上大型化,从而难以搭载于如便携式电话机那样的小型设备。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由于将锤部件18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因此即使在增大锤部件18时也可以在驱动方向上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锤部件18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因此在由粘接剂粘接压电元件12和锤部件18时,机械强度变大。即,在粘接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和锤部件18时,因为在锤部件18的底面的周围(图1的18B的部分)填充粘接剂,所以粘接压电元件12和锤部件18的粘接剂不易剥落,从而可以提高驱动器10的机械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锤部件18由杨氏模量小的软性材料形成。通过使用这种锤部件18,可以大幅度降低以压电元件12和驱动轴14为质量、以锤部件18为弹性体的等效1自由系统的共振频率f0。此事实从用于求该共振频率f0的下式也明确可知。在该式中,E为锤部件18的杨氏模量,A为锤部件18的压电元件12侧的面积,h为锤部件18的厚度,Ma为压电元件12的质量,Mb为驱动轴14的质量,Mc为锤部件18的质量。
【公式1】
由该式明确所示,若减小锤部件18的杨氏模量E,则所述等效1自由系统的共振频率f0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锤部件18的杨氏模量E为300MPa以下,可以使所述共振频率f0为5~30kHz。
相对于此,以往装置由于相当于锤的部件由杨氏模量大的硬质材料形成,所以所述共振频率f0大,为80kHz左右。因此,为了利用共振而提高驱动力,需要在该共振频率附近的50~100kHz正确地设定驱动频率。然而,在将驱动器安装于装置时,需要将驱动器在任一的位置支承在主体侧,由此共振频率变化,所以非常难以消除共振的影响。因此,如图7(A)、图7(B)所示,在以往装置中产生如下的问题: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以外振动,从而被驱动部件16不能正确地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由于锤部件18由软性材料形成,所以可以使所述等效1自由系统的共振频率f0降低到5~30kHz。因此,通常使用的50~100kHz的驱动频率f满足f≥21/2·f0。满足f≥21/2·f0的范围(即图4的范围P)是驱动器10的支承部件(例如,图8的固定框30)和压电元件12的力的传递率为1以下的防振领域,因共振而导致的影响非常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由软性部件形成锤部件18,可以防止驱动部件14因共振而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以外振动。由此,因为驱动部件14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上变位,所以因压电元件12的伸缩而产生的驱动力正确地传递到被驱动部件16,从而可以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上正确地驱动控制被驱动部件16。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上正确地驱动被驱动部件16,相反地,与利用共振而移动了被驱动部件的情况相比,虽然被驱动部件16的移动量降低,但是通过增加压电元件12的叠层数,可以增大被驱动部件16的移动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降低所述共振频率f0,可以在f≥21/2·f0的较广范围内设定驱动器10的驱动频率f。因此,即使所述共振频率f0因温度变化等的环境负荷或产品的偏差等而变化时,也不需要变更驱动频率f的设定,从而不需要对每个驱动器10进行设定变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了软性的锤部件18而较大地降低了共振频率f0,因此驱动频率f即使在低的范围也能满足f≥21/2·f0的关系。因此,可以在低范围使用驱动频率f,与在高范围使用时相比,可以削减消耗电力。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以减小由压电元件12、驱动轴14和锤部件18构成的系统的共振频率f0本身,除去因共振而导致的不良影响,因此可以不依赖于支承驱动器10的位置或方法,使被驱动部件16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上正确地移动。因此,可以如图3(A)所示由支承部件24支承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A,也可以如图3(B)所示由支承部件24支承压电元件12的侧面。进而,也可以支承驱动轴14的前端面或侧面,或,锤部件18的侧面或后端面。不论如何支承,通过由软性材料形成锤部件18,可以防止驱动轴14因在驱动器10内产生的共振的影响而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以外振动,从而可以在压电元件12的伸缩方向上正确地移动被驱动部件16。
图6是将本发明的驱动器10搭载在带有摄像头的便携式电话机等时的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驱动器10的透镜装置40。另外,图7、图8是表示透镜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透镜装置40具有主体42,在该主体42的内部,具备如图2、图3所示的变焦透镜(组)44、46。变焦透镜(组)44、46,一方为变倍透镜,另一方为校正透镜。另外,变焦透镜(组)44、46分别保持于保持框48、50,该保持框48、50由两根导向轴52、54在光轴P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承。两根导向轴52、54配置于主体42内的对角位置,且与光轴P平行地配置,并固定于主体42。
保持框48具备导向部56和卡合部58,该导向部56具有插穿导向轴52的插穿孔56A,该卡合部58具有卡合导向轴54的U状的槽58A。由此,保持框58由两根导向轴52、54导向,变焦透镜(组)44在光轴P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承。同样,变焦透镜56的保持框50具备导向部60和卡合部62,该导向部60具有插穿导向轴54的插穿孔(未图示),该卡合部62具有卡合导向轴52的U状的槽52A。由此,保持框50由两根导向轴52、54导向,变焦透镜(组)46在光轴P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承。
变焦透镜(组)44、46分别由驱动器10、11在光轴P方向上驱动。驱动器10和驱动器11配置于主体42的相反侧的面。具体而言,在图6的主体42的上面配置变焦透镜(组)44用的驱动器10,在主体42的下面配置变焦透镜(组)46用的驱动器11。以下,对驱动器10进行说明,但驱动器11也同样构成。
再有,图6~8的符号72、74是检测保持框48或保持框50的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位置检测装置72是反射型的光断续器,与一体形成于保持框48(或保持框50)的板状的反射部78相对配置,并嵌入固定于主体42(参照图6)的开口部42A。在反射部78,在驱动方向上以一定间隔配置有多个反射体(未图示)。因此,通过从位置检测装置72向反射部78投光,接受其反射光,检测光量的变化,可以检测反射部78(即保持框48、50)的移动量。另一方面,位置检测装置74具有投光部74A和受光部74B,在该投光部74A和受光部74B之间插拔一体形成于保持框48(或保持框50)的板状的遮光部76。因此,通过遮光部76插入于发光部74A和受光部74B之间而在受光部74B的光量变化,可以检测遮光部76(即保持框48、50)移动到了规定的位置的情况。如此,通过用位置检测装置74检测保持框48、50的基准位置,并用位置检测装置72检测保持框48、50的移动量,可以正确地求出保持框48、50的位置。基于位置检测装置72、74的测定值,驱动控制驱动器10、11。
图9是表示驱动器10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同图所示,驱动器10主要包括压电元件(相当于机电变换元件)12、驱动轴(相当于驱动摩擦部件)14、被驱动部件16、及锤部件18,并由安装金属件28安装于固定框30。固定框30固定于图6的透镜装置40的主体42。
压电元件12在光轴P方向(以下称为驱动方向)上叠层构成,并通过外加电压而在驱动方向上变形(伸缩)。因此,通过外加电压,压电元件12的长度方向的端面12A、12B在驱动方向上变位。
在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A、12B中一方的端面12A固定驱动轴14的基端。驱动轴14形成为圆柱状,且配置成其中心轴成为驱动方向。另外,驱动轴14插穿于在固定框30形成的两个孔30A、30A而被导向,并在中心轴方向上被滑动自如地支承。驱动轴14的材质使用牢固地复合了石墨结晶的石墨结晶复合体,例如碳石墨。
在驱动轴14卡合有被驱动部件16。被驱动部件16与所述的变焦透镜44的保持框48连结,与保持框48一同被滑动自如地在光轴P方向(驱动方向)上支承。另外,被驱动部件16形成为矩形状,在其四个各角部上设置有突出到上方的突出部16A、16A…。
图10是被驱动部件16和驱动轴14的连结部分的剖面图。如同图所示,在被驱动部件16和驱动轴14的连结部分设置有第1滑动部件32和第2滑动部件34。第1滑动部件32配置于驱动轴14的上侧,第2滑动部件34配置于驱动轴14的下侧。该第1滑动部件32及第2滑动部件34是为了稳定地得到被驱动部件16和驱动轴14的摩擦力而设置的部件,例如由不锈钢构成。
第2滑动部件34形成为V形状,并固定于被驱动部件16。另一方面,第1滑动部件32形成为倒V形状,并配置于由被驱动部件16的四个突出部16A、16A…包围的领域内。第1滑动部件32对应于被驱动部件16的突出部16A、16A…而对各角部进行切口。由此,在将第1滑动部件32配置于由突出部16A、16A…包围的领域内时,防止第1滑动部件32从被驱动部件16脱落。
在被驱动部件16安装有压紧弹簧36。压紧弹簧36通过弯曲金属板而构成,通过将爪36A卡在被驱动部件16的下部而安装于被驱动部件16。另外,压紧弹簧36构成为,具有配置于第1滑动部件32的上侧的按压部36B,并用该按压部36B将第1滑动部件32推顶到下方。由此,驱动轴14成为被第1滑动部件32和第2滑动部件34夹压的状态,且被驱动部件16经由第1滑动部件32及第2滑动部件34而与驱动轴14摩擦卡合。再有,被驱动部件16和驱动轴14的摩擦力设定为,在对压电元件12外加电压变化平缓的驱动脉冲时摩擦力比其驱动力大,且,在对压电元件12外加电压变化急剧的驱动脉冲时摩擦力比其驱动力小。此时,摩擦力(滑动阻力)优选是10gf以上30gf以下,更优选15gf以上25gf以下。
如图8所示,在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粘接并固定有软性的锤部件18。锤部件18形成为コ状,且在其内侧的底部分固定有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即,锤部件18固定在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并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锤部件18的延伸设置部分配置于压电元件12的侧面和压电元件12的侧方的固定框30之间的空间。
锤部件18通过对后端的端面12B赋予负荷而防止端面12B比端面12A较大地变位。因此,作为锤部件18,优选重量比驱动轴14大。另外,锤部件18使用杨氏模量比压电元件12及驱动轴14小的材料,例如由300MPa以下的材质构成。例如,锤部件18由聚氨酯橡胶或聚氨酯树脂等构成,通过在该橡胶或树脂中混合用于提高比重的钨等的金属粉末而制造。为了小型化,锤部件18的比重优选尽可能高,例如设定为8~12左右。
锤部件18在压电元件12的相反侧粘接有安装金属件28。安装金属件28通过弯曲薄金属板而形成为コ状,并在其两端的弯曲部分形成有开口部28B。安装金属件28通过使该开口部28B嵌合在固定框架30的突起部30B而安装于固定框30。由此,压电元件12经由锤部件18、安装金属件28而支承于固定框30。
如上所述被支承的压电元件12还被支承为后端的端面12B可以在驱动方向变位。即,通过软性的锤部件18膨胀、收缩、或安装金属件28挠曲,压电元件12的后端的端面12B可以在驱动方向上变位。
对所述的压电元件12,外加例如如图2(A)、图2(B)所示的驱动脉冲的电压。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驱动器10的作用。
因为变焦透镜(组)44、46比聚焦透镜等移动量大,所以存在驱动轴14变长,压电元件12的振动难以传递到驱动轴14的前端的问题。以往,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12所示,需要安装重量大的大型的锤部件64。由此,以往的透镜装置随着被驱动部件16的移动距离变长,而需要大的锤,从而存在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尤其,因为压电元件12、驱动轴14和锤部件18在驱动方向上并列配置,所以有在驱动方向上装置变长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如图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锤部件18形成为コ状,并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通过将锤部件18如此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可以防止在增大锤部件18时驱动器10在驱动方向上大型化。即,通过利用压电元件12的侧方的空间,不在驱动方向上大型化驱动器10,可以设置较大的锤部件18。
再有,所述的实施方式将锤部件18形成为了コ状,但是锤部件18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延伸设置到压电元件12的侧方的形状即可。例如,如图11所示的锤部件70形成为长方体状,并且形成有凹状的槽70B,在该槽70B中插入压电元件12,且压电元件12的端面12B粘接在槽70B的底部。若使用如此形状的锤部件70,则不需要在轴向上增大驱动器10,可以使用更重的锤部件。
另外,所述的实施方式由全部相同的材质形成了锤部件18、7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锤部件18中,压电元件12的后方的部分使用弹力大的材质,压电元件12的侧方的部分使用比重大的材质,并粘接两者。
再有,作为本发明的驱动器的用途,可以应用于例如数码相机或便携式电话机等小型精密设备。尤其,便携式电话机需要用三V以下的低电压驱动,但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驱动器,可以用20kHz左右的高频驱动,并可以使保持框48、50以2mm/s以上的高速度移动。因此,即使是需要移动10mm左右的变焦透镜,也可以迅速地移动。另外,作为本发明的驱动器的用途,并不限定于移动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等移动透镜的用途,还可以使用于移动CCD用途等。
Claims (6)
1.一种驱动器,其具备:机电变换元件;驱动摩擦部件,其安装于该机电变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的一方侧;和被驱动部件,其与该驱动摩擦部件摩擦卡合,所述驱动器的特征在于,具备锤部件,该锤部件固定于所述机电变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的另一方侧,并且延伸设置到所述机电变换元件的侧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锤部件是含有金属粉的弹性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是聚氨酯橡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锤部件形成为コ字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锤部件由粘接剂安装于所述机电变换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被驱动部件安装有变焦透镜的保持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34639 | 2005-08-12 | ||
JP2005234639A JP2007049874A (ja) | 2005-08-12 | 2005-08-12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12667A true CN1912667A (zh) | 2007-02-14 |
Family
ID=37398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107849A Pending CN1912667A (zh) | 2005-08-12 | 2006-08-09 | 驱动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33211B2 (zh) |
EP (1) | EP1753042B1 (zh) |
JP (1) | JP2007049874A (zh) |
CN (1) | CN1912667A (zh) |
AT (1) | ATE492910T1 (zh) |
DE (1) | DE602006019030D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05179A (zh) * | 2014-09-16 | 2017-08-01 | 统雷有限公司 | 具有电动调节螺钉的放大型压电致动器 |
CN113330681A (zh) * | 2019-01-25 | 2021-08-31 | 物理仪器(Pi)两合有限公司 | 机电线性驱动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80108220A (ko) * | 2006-04-10 | 2008-12-12 |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 압전 구동 장치, 촬상 장치, 및 휴대 단말 장치 |
WO2008084618A1 (ja) * | 2007-01-10 | 2008-07-17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駆動装置 |
JP4518086B2 (ja) * | 2007-03-01 | 2010-08-04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位置決め装置 |
US8044555B2 (en) * | 2007-07-17 | 2011-10-25 | Fujinon Corporation | Driving apparatus |
JP5510448B2 (ja) * | 2009-03-18 | 2014-06-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圧電発電装置 |
JP5218257B2 (ja) * | 2009-04-30 | 2013-06-2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5331563B2 (ja) * | 2009-05-01 | 2013-10-30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使用装置 |
JP2010273439A (ja) * | 2009-05-20 | 2010-12-02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振動型駆動装置 |
FR3042660B1 (fr) * | 2015-10-16 | 2018-04-06 | Airbus Helicopters | Actionneur electromecanique pour commandes de vol electriques d'un aeronef |
JP6869751B2 (ja) * | 2017-03-02 | 2021-05-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振動波モータ及び振動波モータ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
DE102018132249A1 (de) * | 2017-12-25 | 2019-06-27 | Futaba Corporation | Schwingungsenergieerzeuger |
WO2020149108A1 (ja) * | 2019-01-18 | 2020-07-2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光学機器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レンズ鏡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5941A (en) * | 1990-07-03 | 1993-07-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riving device |
JPH06123830A (ja) * | 1992-10-13 | 1994-05-06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を用いた駆動機構 |
JPH08207756A (ja) | 1995-02-03 | 1996-08-13 | Nippondenso Co Ltd | 孔内自走検査装置 |
JP3171187B2 (ja) | 1999-03-30 | 2001-05-28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4144171B2 (ja) * | 2000-09-14 | 2008-09-0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を用いた駆動装置 |
JP2002119074A (ja) * | 2000-10-04 | 2002-04-19 | Minolta Co Ltd |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を使用した駆動装置 |
JP4154851B2 (ja) | 2000-10-31 | 2008-09-24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2003147137A (ja) * | 2001-11-19 | 2003-05-21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高比重epdm組成物 |
JP3595808B2 (ja) | 2002-07-11 | 2004-12-0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電圧発生回路及び該回路を備えた駆動装置 |
JP4323487B2 (ja) * | 2003-04-01 | 2009-09-0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超音波振動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5116136A (ja) * | 2003-10-10 | 2005-04-28 | Sharp Corp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られる対物レンズの固定機構 |
JP4931425B2 (ja) * | 2005-03-31 | 2012-05-1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
2005
- 2005-08-12 JP JP2005234639A patent/JP2007049874A/ja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
- 2006-08-09 CN CNA2006101107849A patent/CN1912667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8-10 DE DE602006019030T patent/DE602006019030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8-10 US US11/501,888 patent/US763321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10 AT AT06016741T patent/ATE492910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8-10 EP EP06016741A patent/EP175304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05179A (zh) * | 2014-09-16 | 2017-08-01 | 统雷有限公司 | 具有电动调节螺钉的放大型压电致动器 |
CN107005179B (zh) * | 2014-09-16 | 2019-02-15 | 统雷有限公司 | 具有电动调节螺钉的放大型压电致动器 |
CN113330681A (zh) * | 2019-01-25 | 2021-08-31 | 物理仪器(Pi)两合有限公司 | 机电线性驱动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049874A (ja) | 2007-02-22 |
ATE492910T1 (de) | 2011-01-15 |
DE602006019030D1 (de) | 2011-02-03 |
EP1753042A3 (en) | 2007-10-31 |
US20070035210A1 (en) | 2007-02-15 |
EP1753042A2 (en) | 2007-02-14 |
US7633211B2 (en) | 2009-12-15 |
EP1753042B1 (en) | 2010-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12667A (zh) | 驱动器 | |
CN1941595A (zh) | 驱动器 | |
CN1773741A (zh) | 驱动装置 | |
CN1912665A (zh) | 驱动器 | |
CN101047346A (zh) | 驱动装置 | |
CN1713015A (zh) | 镜头驱动装置 | |
CN1916683A (zh) | 驱动器 | |
CN1898856B (zh) | 小型压电或电致伸缩线性电机 | |
US7679264B2 (en) | Driving mechanism | |
KR100550898B1 (ko) | 초소형 렌즈모듈 | |
CN1913328B (zh) | 驱动器 | |
CN1822486A (zh) | 驱动装置和驱动方法 | |
CN1797058A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组件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101029961A (zh) | 变焦透镜组件及摄像装置 | |
CN101048882A (zh) | 线性超声波电机 | |
CN1913325A (zh) | 驱动器 | |
CN1906119A (zh) | 执行器 | |
CN101291121A (zh) | 驱动装置的驱动方法 | |
CN1913326A (zh) | 驱动器 | |
CN1288831C (zh) | 行动致动器和用于驱动该致动器的方法 | |
CN1912666B (zh) | 驱动器 | |
CN101030739A (zh) | 压电驱动装置以及压电驱动元件 | |
CN101046536A (zh) | 摄像模组 | |
CN102138279B (zh) | 驱动装置 | |
CN1683946A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