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9249A -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9249A
CN1879249A CNA2004800329418A CN200480032941A CN1879249A CN 1879249 A CN1879249 A CN 1879249A CN A2004800329418 A CNA2004800329418 A CN A2004800329418A CN 200480032941 A CN200480032941 A CN 200480032941A CN 1879249 A CN1879249 A CN 1879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negative pole
active material
material layer
append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329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6029C (zh
Inventor
林徹也
大畠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9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9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60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602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10T29/49115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including coating or impregn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电极群,上述电极群包括:(1)卷芯、(2)由正极芯材及上述正极芯材上附载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构成的正极、(3)由负极芯材及上述负极芯材上附载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所构成的负极、以及(4)形成于上述正极及上述负极的至少一方的电极上的多孔膜。这里,多孔膜由填料和粘合剂构成,正极及负极卷绕在卷芯上。在正极及/或负极的起卷侧,设置有活性物质层仅附载在芯材单面的区域,并比在活性物质层仅附载在芯材单面的区域更靠近起卷侧处,设置有芯材的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部分。通过电极群的此种构造,可以降低多孔膜的破损,提高其安全性。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具备有使用形成有多孔膜的电极的卷绕型电极群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气化学电池中,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有隔膜。该隔膜起对正极和负极进行电气绝缘、进而保持电解溶液的作用。目前,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主要使用聚乙烯构成的微多孔性薄膜作为隔膜。
此外,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也使用例如将正极、负极和隔膜层叠后卷绕制成的卷绕型电极群。通过将该种电极群卷成截面为椭圆形的形状,在方形电池中也可使用。
关于这种卷绕方法,一直以来有各种提案。例如,电极较厚时,提出的提案是使用适合消除电极(开)起卷(绕)侧前端部分引起的阶差影响的卷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此外,为了提高高速率(high rate)特性和寿命特性,提出的提案是在正极及负极的至少一方的电极表面形成由填料和粘合剂构成的多孔膜,以此代替以往的设置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以下参照图5说明该种电极群。
图5的电极群50由:卷芯1、负极2、正极3、和多孔膜4构成。卷芯1由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构成。负极2由负极芯材2a、和形成于负极芯材2a两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b构成。正极3也是同样地由正极芯材3a、和形成于正极芯材3a两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b构成。多孔膜4形成于负极活性物质层2b的表面上。
上述电极群的构成如下。首先,露出负极2起卷侧端部的芯材,将芯材的露出部分5夹在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中间。然后,一边将正极3卷在负极2上,一边将负极2和正极3卷绕在卷芯1上。
图5的电极群中,负极与正极之间未设置有独立的隔膜,正极与负极的至少一方的电极表面粘结有多孔膜。因此,无需另外准备独立的隔膜,可以令电极群的构造简单化。另外,由于多孔膜与电极形成一体,也可以防止出现隔膜错位引起的正负极之间的短路。
此外,图5所示的电极群中,也可以并用隔膜。具备有隔膜的电极群60如图6所示。图6中,与图5相同的构成要素的编号相同。
图6的电极群60中,负极2的两面,即各个多孔膜4上具有隔膜6。隔膜6延伸至负极2的起卷侧之外。
该隔膜6的延伸部分6a被夹在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之间。然后,一边将正极3卷在负极2上,一边将负极2和正极3卷绕在卷芯1上,以此构成电极群。
专利文献1:特开平9-357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106530号公报(权利要求15、图2)
                              发明内容
但是,图5或图6所示的电极群中,多孔膜与微多孔性薄膜片那样的独立隔膜不同,并不具备有能够保持与电池的连接面平行方向上的强度的构造。因此,在卷绕正极和负极、构成电极群时,由于卷绕在最内周附近的电极上的形变、或由于电极前端部分产生的阶差,有时会造成多孔膜被破坏、脱落。此时,正极与负极会出现短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有可减少多孔膜的破损、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的电极群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它具有由下述部件构成的电极群:
(1)卷芯;
(2)由正极芯材及上述正极芯材上附载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构成的正极;
(3)由负极芯材及上述负极芯材上附载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所构成的负极;以及
(4)形成于上述正极及负极的至少一方的电极上的多孔膜。这里,多孔膜由填料和粘合剂构成,正极及负极被卷绕在卷芯上。在正极及/或负极的起卷侧,设置有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以及连在其后面的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
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较好的是,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设置有隔膜。
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较好的是,在正极或负极的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中设有导线。
在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群的起卷侧,较好的是,在正极或负极的活性物质层的前端部分所连接的卷芯的位置上设有与正极或负极厚度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阶差。
此外,本发明是涉及包含以下工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a)在正极芯材的两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得到正极的工序;
(b)在负极芯材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得到负极的工序;
(c)在上述正极及/或上述负极的表面形成由填料和粘合剂构成的多孔膜的工序;以及
(d)将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卷绕在卷芯上、得到电极群的工序。
这里,工序(a)及/或工序(b)包含在正极及/或负极的起卷侧设置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以及连在其后面的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工序。
较好的是,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工序(d)中,正极和负极在有隔膜夹入中间的状态下卷绕在卷芯上。
较好的是,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还包含在正极或负极的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焊接导线的工序。
较好的是,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还包含在起卷侧的正极或负极的活性物质层前端部分所连接的卷芯位置上设置与正极或负极厚度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阶差的工序。
在本发明中,由于卷绕在电极群最内周附近的电极上的形变和由电极前端部分而产生的阶差引起的形变得以缓和,因此,可以抑制多孔膜的破损。因而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地显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群10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2为示意地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群20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3为示意地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群30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4为示意地显示本发明再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群40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5为示意地显示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群50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6为示意地显示另一以往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群60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
实施形态1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具备的电极群10的一部分。
图1的电极群10由卷芯1、带状负极2、带状正极3及多孔膜4构成。该电极群中,起卷时的负极2和正极3的前端部分的位置是错开的。
在本实施形态中,卷芯1采用圆柱形形态。此外,沿着圆柱的长轴,卷芯1分为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各自拥有半圆形的横截面。
此外,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通过负极2和正极3的卷绕而被相互固定在一起。
另外,卷芯也可采用其他的形态。
负极2由负极芯材2a及形成于负极芯材2a两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b所构成。正极3由正极芯材3a及形成于正极芯材3a两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b所构成。
在负极2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b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有由填料和粘结剂所构成的多孔膜4。多孔膜4起将负极2和正极3绝缘的作用。
此外,多孔膜4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b粘结,与负极2形成一体。多孔膜4也可与正极3粘结、形成一体,但由于一般负极2较正极3尺寸更大,因此,较好的是,形成于负极2之上,与负极2形成一体。另外,多孔膜4也可以形成于正极和负极双方之上。这在下述的实施形态2~4中也是同样的。
此外,负极2在其起卷侧具备有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c。同样地,正极3也在其起卷侧具备有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3c。在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c和3c中,芯材的卷芯侧(内周侧)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另一方面,在区域2c及3c中,芯材的外周侧未形成有活性物质层,芯材是露出的。
另外,区域2c和3c中,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形成于芯材的外周侧。
此外,在负极2中,比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c更靠近起卷侧,设置有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d。
这样,通过在电极起卷侧设置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c和3c,可以减少电极群最内周侧的电极的形变。
此外,由于设有区域2c和3c,负极2及/或正极3的厚度是阶段性增大的。即,例如,就负极2而言,由前端部分7产生的阶差大约是未设置区域2c的电极的一半。因此,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避免负极2的前端部分附近的活性物质层和多孔膜出现破损、脱落。
此外,还可以避免与负极2前端部分7重叠的外周侧电极部分以及更外周侧电极发生开裂、进而引起活性物质层和多孔膜4的破损和脱落。
这在正极中也是同样的。
在卷绕时,芯材的卷芯侧所附载的活性物质层会受到电极群最内周侧附近的电极前端部分产生的阶差的影响较大。因此,为了不令电极卷芯侧的活性物质层和形成在它上面的多孔膜破损,在区域2c和3c中,活性物质层形成于芯材的卷芯侧较好。
此外,在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或3c中,在芯材的外周侧面上,也可以设置由其端部逐渐增厚的活性物质层。
另外,上述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既可以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两者上,也可以仅设置在正极或负极中的一方上。
此外,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长度为1~5mm较好。小于1mm,则电极厚度阶段性变薄,实际上只有1个厚度,其阶差变大。而若该区域长度超过必要长度的话,容量会下降。
上述电极群中,负极的位置与正极的位置也可以互换。这在下述实施形态2~4中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图1的电极群中,负极2的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d上,焊接有负极导线8。负极导线8的焊接位置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中,活性物质层附载于负极芯材的卷芯侧时,如图1所示,负极2的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d与卷芯1之间会出现间隙9。因此,较好的是,将负极导线8焊接在负极芯材的卷芯侧,令负极导线8位于间隙9内。这样,通过将负极导线8置于间隙9内,可以消除对于电极群外周侧电极的进一步阶差,与负极导线8设置在负极芯材外周侧的情况不同。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少活性物质层和多孔膜的破损。
此外,也可以像以往那样,将负极导线8置于电极群的最外周部。
另外,在仅芯材单面附载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中,活性物质层附载于负极芯材外周侧时,负极2的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d与其外周侧电极之间会出现间隙。因此,较好的是,将负极导线焊接在负极芯材外周侧,令负极导线位于该间隙内。这样,与上述相同,可以进一步减少活性物质层和多孔膜的破损。
上述正极可以使用本领域以往公知的物质。例如,正极由正极合剂所形成的活性物质层及附载该活性物质层的正极芯材构成。正极活性物质可举出的例子有:钴酸锂和镍酸锂等复合氧化物等。正极芯材可举出的例子有:铝构成的物质等。
正极芯材的厚度为8μm~50μm较好,压延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最好单面为20μm~100μm。
上述负极可以使用本领域以往公知的物质。例如,负极由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层及附载该活性物质层的负极芯材构成。负极活性物质可举出的例子有: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等碳质材料等。此外,负极芯材可举出的例子有:铜构成的物质等。
负极芯材的厚度为5μm~50μm较好,压延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最好单面为20μm~150μm。
多孔膜4由粘合剂和填料构成。即使当电极位于电极群最内周时,多孔膜4也必须具有可以应对形变的柔软性。此外,为了在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加热条件下保持稳定,还必须具有耐热性。该种多孔膜4中,较好的是含有非结晶性且耐热性高、具有橡胶弹性的树脂作为粘合剂。特别是最好含有含丙烯腈单元的橡胶性状高分子作为粘合剂。
填料在具有上述耐热性的同时,较好的是,在锂离子电池中为电化学稳定的。此外,填料的材料能适应形成多孔膜时的涂料化较好。这样的填料最好是无机氧化物。这样的无机氧化物可举出的例子有:氧化铝、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锆等。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此外,填料还可使用各种树脂微粒子。
在电极群无隔膜的情况下,上述多孔膜的厚度在20μm~30μm范围内较好。
接下来说明使用于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电极群的制造方法。
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合剂构成的正极合剂附载于正极芯材的两面,并在特定区域,仅附载于芯材单面,由此制作正极(工序(1))。这里,在从接近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正极的一端至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开始位置之间的区域,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
举一例说明正极的制作方法。将100重量份钴酸锂粉末、3重量份导电剂乙炔黑粉末、4重量份粘合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混合,然后将它们分散在脱水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制作正极合剂浆液。在正极芯材上留出两面均不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将得到的浆液涂于铝箔构成的正极芯材两面,在特定区域,仅涂布芯材单面,得到正极前体。将该正极前体干燥、压延,可以得到正极。
将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构成的负极合剂附载于负极芯材两面,在特定区域,仅附载于芯材单面,由此制作负极(工序(2))。在负极中,与上述相同,在从接近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负极一端至仅芯材单面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开始位置之间的区域,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
举一例说明负极的制作方法。将100重量份的负极活性物质人造石墨粉末、1重量份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二烯共聚物(日本ZEON株式会社生产)以及1重量份的羧甲基纤维素混合,然后将它们分散在脱离子水中,制作成负极合剂浆液。在负极芯材上留出两面均不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将得到的浆液涂于铜箔构成的负极芯材的两面,在特定区域,仅涂抹芯材单面,由此得到负极前体。将该负极前体干燥、压延,可以得到负极。
上述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既可以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两者之上,也可以根据将正极和负极卷绕在卷芯上的顺序,设置在正极或负极中任方电极之上。
接着,在所得到的正极及/或负极的两面,形成多孔膜(工序(3))。具体地,按以下方法可形成多孔膜。
将90重量份的平均粒径0.4μm的氧化铝粉末、10重量份的平均粒径0.05μm的氧化铝粉末混合,调制成混合氧化铝粉末。取100重量份的该混合氧化铝粉末,与1重量份的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物橡胶粒子(日本ZEON株式会社生产的BM500B)及1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树脂混合,得到混合物。然后将该混合物分散在脱水N-甲基-2-吡咯烷酮中,调制成浆液。将得到的浆液用COMMA(综合机动增强)辊涂机涂于负极活性物质层及/或正极活性物质层上,令其膜厚为20μm。然后通过100℃、15分钟左右的热风干燥进行烘干。通过在电极的两面进行上述一系列的操作,可以得到具备有多孔膜的负极及/或正极。
将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作为起卷侧,将该正极和负极卷绕在卷芯上,从而得到电极群(工序(4))。
图1所示的电极群情况下,例如,在负极2中,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以及芯材两面均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依次排列。
将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d用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夹住。然后,一边将正极3卷在负极2上,一边将负极2和正极3卷绕在卷芯1上。这样,就得到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区域2c位于起卷侧的电极群。
然后,将这样制成的电极群插入电池筒中,注入电解液,并将电池筒的开口封闭,这样就可以制作出例如直径18mm、高65mm的圆筒形电池(容量:2000mAh)。
上述电解溶液可选择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溶质和有机溶剂的组合。例如,使用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中溶解有锂盐的电解液。这样的电解液的例子有:在碳酸亚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的体积比为1∶1∶1的混合溶剂中添加4%(重量)碳酸亚乙烯酯,再溶解六氟磷酸锂(LiPF6),使其浓度为1mol/L。此外,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电解液。
实施形态2
图2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电极群20的一部分。图2的电极群20与图1的电极群不同的是,在负极和正极之间有隔膜,除此以外,与图1的电极群相同。此外,图2中的与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的编号是相同的。
图2的电极群20中,负极2夹在2个隔膜21之间。在负极2的起卷侧,负极芯材2a仅延续至部分2c。
图2的电极群中,隔膜21延伸至负极2的起卷侧之外,该隔膜21的伸出部分21a被夹在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之间。然后,一边将正极3卷在负极2上,一边将负极2和正极3卷绕在卷芯1上,这样就构成了电极群。
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并用了多孔膜4和独立的隔膜6,因此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比,多孔膜4的厚度可以减薄。多孔膜4的厚度变薄的话,就可以得到具有柔软性的多孔膜4,多孔膜变得不易破裂。因此,多孔膜4即便有形变,也可以减小多孔膜4的破损。另外,多孔膜厚的话,容易破裂。
此外,由于并用了如上所述的独立隔膜,因此,即使多孔膜的厚度较薄,也可以使正极和负极充分绝缘。
上述隔膜可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等薄片状聚烯烃构成的物质。此外,上述薄片状聚烯烃可以是单轴延伸的,也可以是双轴延伸的,等等。
负极和正极之间设置有隔膜时,多孔膜的厚度在1~5μm范围内较好。多孔膜的厚度薄于1mm的话,会出现无法维持充分的安全性、保液性下降的情况。多孔膜的厚度厚于5mm的话,会出现电气特性下降、离子透过性下降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在负极和正极的起卷侧设有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和3c,因此,由电极前端部产生的阶差大约是以往的芯材两面均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电极的厚度一半。因此,可以进一步避免以阶差为起点、比该阶差更靠近电极群外周侧的电极的破裂以及随之出现的多孔膜4的破坏。
实施形态3
图3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电极群30的一部分。图3中的与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的编号是相同的。
图3的电极群30中,卷芯31由上卷芯31a和下卷芯31b构成。上卷芯31中,设置有高度相当于负极2的芯材单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的阶差部31c。
阶差部31c在将带状负极2卷绕在卷芯上时,可以设在负极2的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的端部32(即,活性物质层的开始位置)与卷芯相接的位置,并沿着该端部32所相接的卷芯部分。例如,当负极2的端部32与卷芯曲面上的母线相接时,阶差部分31c沿着该母线设置。
此外,可以通过在卷芯的部分2c的端部所相接的位置至规定位置处令卷芯凹陷,以此制作阶差部31c。
在图3的电极群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多孔膜的厚度之和与阶差部31c的高度相等。这样,通过在卷芯31上设置阶差部31c,可以消除由负极2的端部32产生的阶差。进而,由于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与3c设于电极群的最内周侧,因此,可使其缓和效果集中在电极群最内圆附近的形变上。
此外,制作图3所示的电极群时,预先确定芯材两面均未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d的长度,以使负极的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的端部32出现在阶差部31c。
实施形态4
图4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具备的电极群40的一部分。图4的电极群40与图3的电极群不同的是,在负极和正极之间有隔膜,除此以外,与图3的电极群相同。此外,图4中的与图3相同的构成要素的编号是相同的。
图4的电极群40同上述实施形态2一样,负极2夹在2个隔膜41之间。在负极2的起卷侧,其芯材仅至部分2c。此外,隔膜41延伸至负极2的起卷侧之外,隔膜41的伸出部分41a被夹在上卷芯1a和下卷芯1b之间。
在本实施形态中,也由于在负极和正极之间设置了独立的隔膜41,因此,多孔膜的厚度可以减薄。
此外,在图4的电极群中,负极2的部分2c(由芯材、活性物质层、多孔膜构成)的厚度和隔膜的厚度之和与阶差部31c的高度和隔膜的厚度之和相等。
通过在电极上设置仅芯材单面附载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可以消除电极的前端部产生的阶差。此外,由于仅在芯材单面附载活性物质层的部分2c与3c设于电极群最内周侧,因此,可使其缓和效果集中在电极群最内周附近的形变上。另外,通过在负极和正极之间设置隔膜,同上述实施形态2一样,可以令多孔膜的厚度减薄。由此,可以降低电极群最内周附近的多孔膜破损。
此外,同上述实施形态3一样,阶差部31c的高度最好与例如相当于负极2的部分2c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制作图4所示的电极群时,与上述实施形态3一样,预先确定隔膜的延伸至负极2的起卷端之外的部分的长度,以使负极的部分2c的端部出现在阶差部31c。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可用作必需具备优异安全性的便携式机器的电源等。

Claims (8)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它具有电极群,所述电极群包括:
(1)卷芯;
(2)由正极芯材及所述正极芯材上附载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所构成的正极;
(3)由负极芯材及所述负极芯材上附载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所构成的负极;以及
(4)形成于所述正极及负极的至少一方的电极上的多孔膜,
多孔膜由填料和粘合剂构成,
所述正极及所述负极被卷绕在所述卷芯上,
在所述正极及/或所述负极的起卷侧,设置有所述芯材的两面均未附载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及连接在其后面的仅所述芯材的单侧附载有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是,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设置有隔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是,在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的所述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设有导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是,在起卷侧,在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的活性物质层的开始位置所相接的所述卷芯的位置上,设有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阶差。
5.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它包含:
(a)在正极芯材的两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得到正极的工序;
(b)在负极芯材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得到负极的工序;
(c)在所述正极及/或所述负极的表面形成由填料和粘合剂构成的多孔膜的工序;以及
(d)将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卷绕在卷芯上、得到电极群的工序,
所述工序(a)及/或工序(b)包含在所述正极及/或所述负极的起卷侧设置所述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及连接在其后面的仅所述芯材的单侧附载有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工序(d)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在有隔膜夹入中间的状态下卷绕在所述卷芯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它还包含在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的所述芯材两面均未附载活性物质层的区域上焊接导线的工序。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它还包含在起卷侧,在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的活性物质层的开始位置所相接的所述卷芯位置上设置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的厚度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阶差的工序。
CNB2004800329418A 2003-12-12 2004-12-08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048602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414483A JP4140517B2 (ja) 2003-12-12 2003-12-12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構成法
JP414483/2003 2003-12-12
PCT/JP2004/018264 WO2005057712A1 (ja) 2003-12-12 2004-12-08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9249A true CN1879249A (zh) 2006-12-13
CN100486029C CN100486029C (zh) 2009-05-06

Family

ID=34675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329418A Active CN100486029C (zh) 2003-12-12 2004-12-08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88517B2 (zh)
JP (1) JP4140517B2 (zh)
KR (1) KR100758768B1 (zh)
CN (1) CN100486029C (zh)
WO (1) WO200505771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1024A (zh) * 2011-10-31 2014-06-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备螺旋电极体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52680A (zh) * 2017-06-27 2019-06-28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括圆柱形果冻卷的锂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25267B2 (en) * 2006-05-04 2017-11-21 Lg Chem,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101064232B1 (ko) 2007-01-12 2011-09-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센터 핀을 접속단자로 사용한 이차전지
US8685557B2 (en) 2010-04-07 2014-04-01 Medtronic, Inc. Electrode assembly including mandrel having a removable portion
US9054387B2 (en) 2010-04-07 2015-06-09 Medtronic, Inc. Electrode assembly including mandrel having removable portion
CN101859912A (zh) * 2010-06-10 2010-10-13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的卷芯、动力电池及制造工艺
US9299971B2 (en) 2010-10-06 2016-03-29 Medtronic, Inc. Common carrier for the integrated mandrel battery assembly
US8832914B2 (en) 2010-10-06 2014-09-16 Medtronic, Inc Coiling device for making a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KR101115387B1 (ko) * 2010-12-16 2012-02-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센터 핀을 접속단자로 사용한 이차전지
US9005802B2 (en) 2011-12-21 2015-04-14 Medtronic, Inc.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hybrid weld
US9083053B2 (en) 2011-12-21 2015-07-14 Medtronic, Inc. Through weld interconnect joint
CN103138000B (zh) * 2013-01-31 2015-10-07 浙江努奥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
KR102473689B1 (ko) 2017-06-09 2022-12-0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208226027U (zh) * 2018-04-12 2018-12-1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
CN112290103B (zh) * 2019-07-24 2021-09-17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锂浆料电池的电芯的制备方法、设备及电芯
JP7370808B2 (ja) * 2019-10-25 2023-10-30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巻回型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37015B2 (ja) 1990-08-29 2001-1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3200340B2 (ja) * 1994-09-27 2001-08-20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池
US5989743A (en) 1994-09-27 1999-11-23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on-aqueous battery
JP3611899B2 (ja) * 1995-07-14 2005-01-19 東芝電池株式会社 捲回型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3719277B2 (ja) * 1995-11-20 2005-11-24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電池
JPH09161847A (ja) * 1995-12-11 1997-06-20 Toray Ind Inc 電 池
US5948464A (en) 1996-06-19 1999-09-07 Imra America, Inc.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porous separator for electrochemical power supply
JP4038699B2 (ja) * 1996-12-26 2008-01-30 株式会社ジーエス・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US6217623B1 (en) * 1997-11-03 2001-04-17 Motorola,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JP4161400B2 (ja) * 1998-03-31 2008-10-08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61719B2 (ja) 1998-04-08 2003-10-27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植生法面構築ユニットおよび植生法面構造、並びに植生法面の構築方法
CN1193448C (zh) * 2000-06-07 2005-03-16 三洋杰士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
JP4075034B2 (ja) * 2001-08-06 2008-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08918A (ja) * 2002-01-15 2003-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3661945B2 (ja) * 2002-07-24 2005-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二次電池
JP4177612B2 (ja) * 2002-07-30 2008-11-05 株式会社東芝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1024A (zh) * 2011-10-31 2014-06-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备螺旋电极体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52680A (zh) * 2017-06-27 2019-06-28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括圆柱形果冻卷的锂二次电池
CN109952680B (zh) * 2017-06-27 2021-11-05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括圆柱形果冻卷的锂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140517B2 (ja) 2008-08-27
KR20060054482A (ko) 2006-05-22
US20070059590A1 (en) 2007-03-15
CN100486029C (zh) 2009-05-06
KR100758768B1 (ko) 2007-09-14
US8088517B2 (en) 2012-01-03
WO2005057712A1 (ja) 2005-06-23
JP2005174791A (ja) 2005-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9249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864288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314144C (zh) 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隔板
CN1238915C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25498C (zh) 包含有粘接性树脂层的电池
CN1612402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67161C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采用该正极的电池
CN1269250C (zh) 叠层型二次电池
CN100345333C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294672C (zh)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96217C (zh) 制造非水系凝胶电解质电池的方法
CN1271735C (zh) 锂二次电池
CN101032044A (zh) 圆柱形锂二次电池
CN1233056C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
CN1918727A (zh) 用有机/无机复合多孔层涂覆的电极以及包括该电极的电化学装置
CN1969407A (zh) 有机/无机复合多孔性薄膜和使用它的电化学装置
CN101069304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和其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870326A (zh) 一种非水溶液电化学器件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572034A (zh)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使用该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801507A (zh) 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744346A (zh) 电池
CN1838472A (zh)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950968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735985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充电和放电系统
CN1465116A (zh) 非液体电解质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