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1969A - 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1969A
CN1861969A CNA2006100802845A CN200610080284A CN1861969A CN 1861969 A CN1861969 A CN 1861969A CN A2006100802845 A CNA2006100802845 A CN A2006100802845A CN 200610080284 A CN200610080284 A CN 200610080284A CN 1861969 A CN1861969 A CN 18619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e
cam path
parts
moving
loc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02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1969B (zh
Inventor
池田靖彦
植木康志
富田重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861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1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61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19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02Automatic catches, i.e. released by pull or pressure on the w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5/00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 E05B65/46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for draw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S292/04Automatic release la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68Keepers
    • Y10T292/696With movable dog, catch or strike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锁紧机构及锁装置,其可不利用追迹部件的扭转力地使追迹部沿凸轮槽循环。设有在俯视时位于凸轮部(54)内侧并比凸轮部(54)的外形小的突出设置部(58),在追迹部(50A)沿循环凸轮槽(56)的形状循环时,追迹部(50B)不接触突出设置部(58),追迹部(50B)与追迹部(50A)一同以与循环凸轮槽(56)相同的形状循环。因此,追迹部件上不产生扭转力。由于不是通过在追迹部件(50)上产生扭转力来使追迹部(50A)循环,所以循环凸轮槽(56)中不需要高尺寸精度,从而可减小模型成本。此外,由于追迹部件(50)上不产生扭转力,所以可提高追迹部件(50)的耐用性。

Description

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紧机构和锁装置,其设有可相对于主体接近或离开的移动部件并可将上述移动部件不能移动地保持于锁紧位置处且在锁紧解除状态下可使其移动。
背景技术
在杯架和烟灰缸等车厢内附件和音响设备等上有时具备锁装置以关闭开关盖。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26992号)中,锁体16的两面上形成了形状互不相同的一对循环凸轮槽。此外,壳体上固定有追迹部件的基部,追迹部件的追迹部上形成的一对追迹部分别可沿一对循环凸轮槽进行追迹。
虽然该追迹部因锁体的每个压入动作而被循环凸轮槽的槽壁面推压,但由于在锁体的表面和里面循环凸轮槽的形状不同,因而追迹部件上产生扭转。通过追迹部件对该扭转力的恢复力而使追迹部向一定方向循环。
而且,在循环凸轮槽中分别形成的凹部中,锁体在追迹部被分别卡合的状态下处于卡紧于壳体上的状态。这样,与追迹部为一个的情况比较可提高锁紧强度。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中,由于通过追迹部件的扭转力使追迹部循环,所以循环凸轮槽的形状将需要较高的尺寸精度。因此,模型成本增高。此外,由于通过追迹部件的扭转力而使追迹部循环,所以追迹部件的耐用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不利用追迹部件的扭转力而可使追迹部沿循环凸轮槽循环的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锁紧机构,设有相对于主体可接近或离开的移动部件,可将上述移动部件不能移动地保持于锁紧位置处且在锁紧解除状态下可使其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主体上形成的循环凸轮槽;大体形成为コ形且可摇动地设于上述移动部件上,在上述移动部件的每个接近离开动作中一个追迹部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以及在与循环凸轮槽中所设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锁紧的追迹部件;设于与上述主体的上述循环凸轮槽不同的位置处并在上述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下可与上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的壁面。
在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主体上形成了循环凸轮槽。另一方面,在相对于主体可接近或离开的移动部件上可摇动地设有大体为コ形的追迹部件。在该追迹部件的每个接近或离开动作中一个追迹部沿循环凸轮槽循环。而且,一个追迹部在与设于循环凸轮槽中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锁紧移动部件。
此外,在主体上于与循环凸轮槽不同的位置处设有壁面,且仅在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下可与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
即,在追迹部件的一个追迹部沿循环凸轮槽循环时,由于另一追迹部没与壁面接触,所以将与一个追迹部一同以与循环凸轮槽相同的形状循环。因此,追迹部件上不产生扭转力。
由于不是通过在追迹部件中产生扭转力来使追迹部循环,所以循环凸轮槽中不需要高尺寸精度,从而可以减少模型成本。
此外,通过至少在另一追迹部和主体之间设有间隙,在追迹部件的追迹部循环时产生的滑动阻力将仅在一个追迹部和循环凸轮槽的槽壁之间产生。因此,虽然使用两个追迹部,但由于仅产生与仅用一个追迹部的情况大体相同的滑动阻力,所以可得到流畅的运转。
再有,在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下,通过追迹部件的一个追迹部与循环凸轮槽的卡合部卡合、另一追迹部与壁面接触,可由两个追迹部来保持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所以与用一个追迹部保持锁紧状态的情况相比可提高锁紧强度。
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锁紧机构,设有相对于主体可接近或离开的移动部件,可将上述移动部件不能移动地保持于锁紧位置处且在锁紧解除状态下可使其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主体上形成的循环凸轮槽;大体形成为コ形且可摇动地设于上述主体上,在上述移动部件的每个接近离开动作中一个追迹部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以及在与循环凸轮槽中所设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锁紧的追迹部件;以及,设于与上述移动部件的上述循环凸轮槽不同的位置处并在上述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下可与上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的壁面。
在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将循环凸轮槽及壁面设于移动部件上,将追迹部件设于主体上,可得到与方案1所述的发明大体相同的效果。
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方案1或2所述的锁紧机构中,其特征在于,如果从上述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进一步向使移动部件离开上述主体的方向加力,则上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上述壁面。
在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在平常地锁紧移动部件的状态下,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不接触壁面,但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向使移动部件离开主体的方向加力,则另一追迹部将接触壁面并使移动部件不离开主体。即,使锁紧强度为两个阶段,在平常使用时,可减轻移动部件的锁紧强度。
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紧机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循环凸轮槽大体成为心形,循环凸轮槽的卡合部是凹部。
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紧机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追迹部件是可弹性变形的金属销。
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锁装置,具备向大体为箱状的壳体内插入并向拔出方向加力的锁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锁体的一个面上形成的循环凸轮槽;大体形成为コ形且可摇动地设于上述壳体上并在上述锁体的每个推入动作中一个追迹部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以及在与循环凸轮槽中所设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将锁体锁紧的追迹部件;以及,形成于上述锁体的另一面上并仅在上述锁体的锁紧状态下可与上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的壁面。
在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锁体的一个面上形成了循环凸轮槽。另一方面,在插入锁体的壳体上可摇动地设有大体为コ形的追迹部件。该追迹部件在锁体的每个推入动作中追迹部件的一个追迹部沿循环凸轮槽循环。而且,一个追迹部在与循环凸轮槽上所设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锁紧锁体。
此外,在锁体的另一面上设有壁面,且仅在锁体的锁紧状态下可与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并可得到与方案1所述的效果大体相同的效果。
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方案6所述的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如果从上述锁体的锁紧状态进一步向锁体的拔出方向加力,则上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上述壁面。这样,可得到与方案2所述的效果大体相同的效果。
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方案6或7所述的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循环凸轮槽大体成为心形,循环凸轮槽的卡合部是凹部。
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方案6~8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追迹部件是可弹性变形的金属销。
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方案6-9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装置的壳体上,在第一部件上形成的孔部卡紧的卡紧爪;相互之间可接近或离开地设于上述锁装置的锁体前端部,在锁体的锁紧状态下容纳于壳体内而成为关闭状态,在锁体的锁紧解除时成为打开状态的夹持部;在与上述第一部件之间相对地接近或离开的第二部件;设于上述第二部件上,在锁体的锁紧状态下由上述夹持部夹持且在锁紧解除时从夹持部的夹持状态解除的被夹持部。
在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中,锁装置的壳体上设有卡紧爪,并卡紧于第一部件上形成的孔部。此外,在锁装置的锁体的前端部设有可互相接近或离开的夹持部,在锁体额达锁紧状态下容纳于壳体内并处于关闭状态,在锁体的锁紧解除时成为打开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与第一部件之间相对地接近或离开的第二部件上设有被夹持部,在锁体的锁紧状态下由夹持部夹持,在锁紧解除时从夹持部的夹持状态解除。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因此在追迹部件的一个追迹部沿循环凸轮槽循环时,由于另一追迹部不接触壁面,所以追迹部件上不产生扭转力,循环凸轮槽中不需要高尺寸精度,可减少模型成本。此外,由于追迹部件上不产生扭转力,所以可提高追迹部件的耐用性。再有,虽然使用两个追迹部,但由于仅产生与仅用一个追迹部的情况大体相同的滑动阻力,所以可得到流畅的运转。此外,由于可用两个追迹部保持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所以与用一个追迹部保持锁紧状态的情况比较可提高锁紧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分别安装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和撞击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及撞击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及撞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锁体被解除锁紧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锁体被锁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从下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循环凸轮槽和追迹部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循环凸轮槽和追迹部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8(A)、(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循环凸轮槽和追迹部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9-1(A)~(D)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循环凸轮槽和追迹部的卡合状态的动作图。
图9-2(E)~(H)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循环凸轮槽和追迹部的卡合状态的动作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循环凸轮槽和追迹部件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循环凸轮槽和追迹部件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中:
10—锁装置                  12—壳体                          16—锁体
22—卡紧爪                  24—安装部件(移动部件、第一部件)
28—卡紧孔(孔部)            30—夹持片(夹持部)
50A—追迹部                 50B—追迹部                       50—追迹部件
54—凸轮部(循环凸轮槽)      54A—凹部(卡合部)                 56—循环凸轮槽
58A—凹部                   58—突出设置部(壁面)
60—容纳体(主体、第二部件)  66—撞击体(被夹持部)
70A—追迹部                 70B—追迹部                       70—追迹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图4(A)、(B)所示,锁装置10上具备成为箱形的壳体12,长度方向一端形成了开口14。在该壳体12内可容纳锁体16,并从开口14插入锁体16。
在锁体16前端设有向外侧伸出的一对夹持片30,在夹持片30的基部上设有合页部32,其可弹性变形。这样,夹持片30互相之间可接近或离开。
此外,锁体16的基部34大体成为长方体,在图4(A)中,在基部34左侧,从基部34底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圆形孔36。该圆形孔36中可容纳压缩螺旋弹簧38。
压缩螺旋弹簧38的一个端部接触圆形孔36的里壁,压缩螺旋弹簧38的另一端部可与壳体12的底部接触。在壳体12的底部立起地设有棒状弹簧支撑体40,压缩螺旋弹簧38以插到弹簧支撑体40外部的状态容纳于圆形孔36内。这样,锁体16以容纳于壳体12内的状态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8而总是向从壳体12拔出的方向被加力。
这里,如图3所示,突起42在基部34的左侧表面上突出。另一方面,在壳体12的壁面12A上形成了可卡合突起41的长孔44。在突起42卡合到长孔44后,可沿长孔44移动。这样,在防止将锁体16完全地从壳体12拔出的同时,允许锁体16相对于壳体12移动。
另一方面,在壳体12的开口14侧设有矩形框18,其从壳体12的壁面12A及与壁面12A正交的一对壁面12B伸出。如图4(A)、(B)所示,卡紧爪22从壁面12B突出,并可向壁面12B的内侧弹性变形。
壳体12可安装于音响设备等的开关盖、车厢内的杯架和烟灰缸等上,这里,作为一个实例,安装于箱状的安装部件24(参照图1)的背面上。
在该安装部件24的背面上设有可容纳壳体12的容纳凹部26,矩形框18接触容纳凹部26的周边部。而且,容纳凹部26内形成了可将卡紧爪22卡紧的卡紧孔28,在将卡紧爪22卡紧的状态下将壳体12固定于安装部件24上。
如图5所示(再有,图5是从将图4(A)旋转90°的方向观察的图),在壳体12的底部形成有插入孔46,在插入孔46的周边部上设有由互不相同地突出的卡合片48A、48B所构成的卡合部48。
在该卡合片48A的基部形成了卡合凹部49,且可与将成为矩形的边的一部分切除的大体为コ形的追迹部件50卡合。追迹部件50由可弹性形变的金属形成,且被保持为能以卡合部48为支点向箭头A方向摇动。该追迹部件50的前端部成为追迹部50A、50B,且前端面形成为互相面对。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所示,在锁体16的基部34的右侧设有成为薄壁的薄壁部52,该薄壁部52是从基部34左侧表面的一面设置台阶而形成的,追迹部50A、50B可面对面。这里,在薄壁部52的端面设有一对倾斜部52A,且薄壁部52其端面逐渐变细,从而追迹部50A、50B易于卡合。
此外,在追迹部50A相对侧突出地设有大体为心形的凸轮部54,如图6所示,在追迹部50B相对侧突出地设有俯视时位于凸轮部54内侧且比凸轮部54的外形小的大体为心形的突出设置部58。
再有,薄壁部52上在夹持片30(参照图4(A))侧立起地设有与凸轮部54相对的制动壁62,在与凸轮部54的凹部54A相对的位置上残留有制动壁62的两端部(制动部62A、62B),并设有从制动壁62突出的凸轮壁64。该凸轮壁64的与凹部54A相对的凸轮面64A以相对于制动壁62倾斜的状态形成,并导引追迹部50A。
如图4(A)、(B)所示,如果将锁体16向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8的弹力的方向推压且将其压入壳体12内,则一对夹持片30接触壳体12的矩形框18的内表面,且向相互接近(关闭)的方向弹性变形。这时,追迹部50A沿由凸轮部54所构成的循环凸轮槽56的形状而边摇动边移动。这时,追迹部50B不与突出设置部58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8(A)所示,追迹部件50随着向追迹部50A、50B侧前进而在相互离开的方向上微小地张开,追迹部件50的追迹部50A、50B侧接触壳体12的壁面12A的内表面,且追迹部50A、50B不从薄壁部52脱出。
这里,追迹部件50的追迹部50A、50B侧的外表面间的间隔距离比壳体12的壁面12A的内表面间的间隔距离大,追迹部件50在积蓄弹力的状态下接触壳体12的壁面12A的内表面。
这样,在追迹部件50摇动时,追迹部件50上施有适当的摩擦力,限制追迹部件50的移动,追迹部50A可沿循环凸轮槽56的形状可靠地循环。
此外,追迹部50A、50B的前端面的间隔比薄壁部52的厚度大,且追迹部50A、50B的前端面不与薄壁部52的表面接触。因此,追迹部50A将接触壳体12的壁面12A内面及循环凸轮槽56的壁面并循环移动,追迹部50A、50B的前端面和薄壁部52的表面之间不产生滑动阻力。
而且,如图4(B)所示,如果追迹部50A到达凸轮部54的凹部54A,则追迹部50A与该凹部54A卡合并停止移动。该状态是锁体16的锁紧状态,压缩螺旋弹簧38将被保持于积蓄弹性力的状态下。
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凸轮部54的凹部54A和与该凹部54A对应的突出设置部58的凹部58A之间设有微小的间隙t(这里为0.15mm),在锁体16的锁紧状态下,如果进一步向锁体16施加拔出方向的力,则追迹部件50微小地弹性变形,且如图7及图8(B)所示,追迹部50B接触突出设置部58的凹部58A,并提高追迹部件50所产生的锁紧强度。
而且,如图4(A)所示,如果锁体16的锁紧状态解除,则积蓄弹性力的压缩螺旋弹簧38复原,并将锁体16从壳体12推出,夹持片30复原并相互离开(打开)。
接着,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4(A)及图9(A)所示,在将锁体16从壳体12推出的状态下,追迹部件50的追迹部50A配置于循环凸轮槽56的入口处,锁体16的前端部所设的夹持片30、52处于相互离开的口径扩大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安装部件24可拉出地容纳于成为箱形的容纳体60中,容纳体60的里处设有前端部形成口径扩大部66A的撞击体66。如果推压安装部件24的整体,则口径扩大部66A推压夹持片30和夹持片30的中央部,并将锁体16推入壳体12内。
这样,如果将锁体16推入壳体12内(如果向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8的弹力的方向推压),夹持片30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追迹部50A接触凸轮部54的周壁,如图9(B)所示,追迹部50A将在凸轮部54的周壁和壳体12内面之间构成的循环凸轮槽56内边摇动边移动。
这里,追迹部件50在积蓄弹性力的状态下接触壳体12的壁面12A的内表面,在追迹部件50的摇动时,追迹部件50上施加适度的摩擦力。这样,追迹部件50的移动被限制,追迹部件50A将可靠地沿循环凸轮槽56的形状循环。即,追迹部件50不会遂意晃动。
而且,如图9(C)所示,如果追迹部50A接触制动壁62的制动部62A,则锁体16将被限制移动,且不能使锁体16再向壳体12里处移动。
在该状态下,如果解除锁体16的推压力,则由压缩螺旋弹簧38的复原力而使锁体16向从壳体12拔出的方向推压。因此,追迹部50A接触与制动部62A相对的凸轮部54,并沿周壁的形状被导引到凹部54A中。而且,如图9(D)所示,如果追迹部50A与凹部54A卡合,则锁体16处于被锁紧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夹持片30的外侧碰到矩形框18并以合页部32为支点而向夹持片30互相接近的方向转动。这样,撞击体66的口径扩大部66A由夹持片30夹持且安装部件24处于被容纳于容纳体60内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图6所示,追迹部50B和突出设置部58的凹部58A之间设有间隙t。如果从该状态在将安装部件24从容纳体60拔出的方向上加力(如果在将锁体16从壳体12拔出方向上加力),则追迹部件50弹性变形,且如图9(E)及图7所示,追迹部50B与突出设置部58的凹部58A卡合,并由追迹部50A和追迹部50B来保持锁体16的被锁紧状态。
接着,如果推压安装部件24整体,则通过撞击体66的口径扩大部66A而将锁体16推入到壳体12内,且解除锁体16的锁紧状态。而且,追迹部50A接触凸轮壁64,并沿凸轮面64A被导向制动部62B,如图9(F)所示,在追迹部50A接触制动部62B的状态下,锁体16被限制移动。
在该状态下,如果解除向安装部件24的推压力(如果解除锁体16的推压力),则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8的恢复力而将锁体16向从壳体12拔出的方向上推压,如图9(G)、(H)所示,追迹部50A沿在薄壁部52表面形成的循环凸轮槽56而边摇动边移动,如图9(A)所示,回到循环凸轮槽56的入口,如图4(A)所示,锁体16处于从壳体12拔出的状态。
这时,锁体16的夹持片30通过合页部32的恢复力而处于相互离开且口径扩大的状态,解除了撞击体66的口径扩大部66A由夹持片30夹持的状态,从而可将容纳体60从安装部件24拉出。
这里,虽然未图示,但容纳体60和安装部件24之间设有压缩螺旋弹簧,如果通过推压安装部件24来解除锁体16的锁紧状态,则可通过压缩螺旋弹簧的弹力而将安装部件24自动从容纳体60推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通过使追迹部50B可接触的突出设置部58在俯视时配置于凸轮部54内侧且比凸轮部54的外形小,在追迹部50A沿循环凸轮槽56的形状循环时,追迹部50B不接触突出设置部58,且追迹部50B与追迹部50A一同以与循环凸轮槽56相同的形状循环。因此,追迹部件不产生扭转力。
这样,由于不是通过在追迹部件50上产生扭转力来使追迹部50A循环,所以凸轮部54的形状不需要高尺寸精度,从而可减小模型成本。此外,由于追迹部件上不产生扭转力,所以可提高追迹部件50的耐用性。
再有,当追迹部50A沿循环凸轮槽56的形状循环时,由于追迹部50B不接触突出设置部58,所以虽然使用两个追迹部50A、50B,但仅产生与仅使用一个追迹部的情况大体相同滑动阻力。
因此,可得到流畅的动作。这里,循环凸轮槽56的槽宽比追迹部50A的外径尺寸大,与使循环凸轮槽56的槽宽与追迹部50A的外径尺寸大体相同的情况相比,减小了作用于追迹部50A的滑动阻力。
此外,如图7及图8(B)所示,在锁体16的锁紧状态下,通过既将追迹部50A与凸轮部54的凹部54A卡合,又将追迹部50B与突出设置部58的凹部58A卡合,由于可由两个追迹部50A、50B保持锁体16的锁紧状态,因此与用一个追迹部保持锁紧状态的情况比较可提高锁紧强度。
再有,这里,如图6所示,俯视时在凸轮部54的凹部54A和突出设置部58的凹部58A之间设有间隙t,如果从锁体16的平常被锁紧状态进一步在将安装部件24从容纳体60拔出的方向上加力,则如图7所示,追迹部50B与突出设置部58的凹部58A卡合,由追迹部50A和追迹部50B来保持锁体16的锁紧状态,但也不一定非设有间隙t。因此,在平常地锁紧锁体16的状态下,也可由追迹部50A和追迹部50B来保持锁体16的锁紧状态。
此外,虽然使突出设置部大体为心形,但并不限于该形状。由于追迹部50A可仅在卡合于凹部54A的状态下与追迹部50B接触,所以可形成俯视时位于凸轮部54内侧且追迹部50B可卡合的凹部58A,例如,可以是弯月形。再有,这里,虽然用金属来形成追迹部件50,但也不一定必须是金属。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具备插入到壳体12内并在拔出方向上被加力的锁体16的锁装置10安装于安装部件24上,但当然也可将锁装置10安装于容纳体60上并将撞击体66安装于安装部件24上。
此外,只要能够使用循环凸轮槽56和追迹部件50所构成的锁紧机构,就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10所示,可在安装部件24上直接可摇动地安装追迹部件50,并在容纳体60上设有形成了凸轮部54及突出设置部(省略图示)的凸轮体68,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在安装部件24上设置凸轮体68,在容纳体60上设置追迹部件50。
这里,在追迹部件50不容纳于壳体12(参照图8(A))内而处于露出到外部的状态的情况下,使可摇动地保持追迹部件50的卡合部48和追迹部件50的卡合状态牢固,并在追迹部件50摇动时向追迹部件50施加摩擦力。从而限制追迹部件50的运动。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薄壁部52的一个面上突出地设有凸轮部54,薄壁部52的另一面上突出地设有突出设置部58,但也可如图11所示,并排地配置凸轮部54和突出设置部58。
该情况下,使用大体为U形的追迹部件70,并将其可在箭头B方向上摇动地保持于保持部件72上。保持部件72上设有轮毂74,在其与轮毂74的外周之间设有间隙并在轮毂74的大体同心圆上设有圆弧状的圆弧肋76。虽然在该圆弧肋76和轮毂74之间所设的间隙中卡合有追迹部件70,但是使卡合状态较紧以在追迹部件70摇动时向追迹部件70施加摩擦力。从而限制追迹部件70的运动。
此外,使追迹部件70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而成为追迹部70A、70B。追迹部70A和追迹部70B的相隔距离保持一定,追迹部70A沿凸轮部54循环,追迹部70B随着追迹部70A的移动而移动。而且,在追迹部70A与凸轮部54的凹部54A卡合的状态下,追迹部70B开始与突出设置部58接触并可与凹部58A卡合。

Claims (10)

1.一种锁紧机构,设有相对于主体可接近或离开的移动部件,可将所述移动部件不能移动地保持于锁紧位置且在锁紧解除状态下可使其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
循环凸轮槽,其在所述主体上形成;
追迹部件,其大体形成为コ形且可摇动地设于所述移动部件上,在所述移动部件的每个接近或离开动作中,一个追迹部沿所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并在与循环凸轮槽中所设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锁紧;
壁面,其设于与所述主体的所述循环凸轮槽不同的位置,仅在所述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下可与所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
2.一种锁紧机构,设有相对于主体可接近或离开的移动部件,可将所述移动部件不能移动地保持于锁紧位置且在锁紧解除状态下可使其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
循环凸轮槽,其在所述主体上形成;
追迹部件,其大体形成为コ形且可摇动地设于所述主体上,在所述移动部件的每个接近或离开动作中,一个追迹部沿所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并在与循环凸轮槽中所设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锁紧;以及,
壁面,其设于与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循环凸轮槽不同的位置,仅在所述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下可与所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
如果从所述移动部件的锁紧状态进一步向使移动部件离开所述主体的方向加力,则所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所述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凸轮槽大体成为心形,循环凸轮槽的卡合部是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追迹部件是可弹性变形的金属销。
6.一种锁装置,具备向大体为箱状的壳体内插入并向拔出方向加力的锁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循环凸轮槽,其在所述锁体的一个面上形成;
追迹部件,其大体形成为コ形且可摇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在所述锁体的每个推入动作中,一个追迹部沿所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并在与循环凸轮槽中所设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将锁体锁紧;以及,
壁面,其形成于所述锁体的另一面上,仅在所述锁体的锁紧状态下可与所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从所述锁体的锁紧状态进一步向锁体的拔出方向加力,则所述追迹部件的另一追迹部接触所述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凸轮槽大体成为心形,循环凸轮槽的卡合部是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追迹部件是可弹性变形的金属销。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卡紧爪,其设在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装置的壳体上,且在第一部件上形成的孔部卡紧;
夹持部,其相互之间可接近或离开地设于所述锁装置的锁体前端部,在锁体的锁紧状态下容纳于壳体内而成为关闭状态,在锁体的锁紧解除时成为打开状态;
第二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相对地接近或离开;以及,
被夹持部,其设于所述第二部件上,在锁体的锁紧状态下由所述夹持部夹持,在锁紧解除时从夹持部的夹持状态解除。
CN2006100802845A 2005-05-13 2006-05-12 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619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1721 2005-05-13
JP2005-141721 2005-05-13
JP2005141721A JP4592489B2 (ja) 2005-05-13 2005-05-13 ロック機構及び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1969A true CN1861969A (zh) 2006-11-15
CN1861969B CN1861969B (zh) 2012-11-14

Family

ID=37389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028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61969B (zh) 2005-05-13 2006-05-12 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93026B2 (zh)
JP (1) JP4592489B2 (zh)
CN (1) CN1861969B (zh)
TW (1) TWI31282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0290A (zh) * 2006-08-18 2012-06-20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应用的重量轻音频系统和方法
CN102597397A (zh) * 2009-11-02 2012-07-18 株式会社利富高 锁紧装置及使用了该锁紧装置的门
CN101895033B (zh) * 2009-05-18 2012-10-03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机构及具有该定位机构的外壳
CN106809077A (zh) * 2015-11-30 2017-06-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杯托装置和车辆
CN108049130A (zh) * 2018-01-30 2018-05-18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开盖的波轮洗衣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1607B2 (ja) * 2004-12-20 2011-08-17 株式会社ニフコ 自走往動させる機構、引き戸機構、および、引き出し機構
US7390045B2 (en) * 2006-06-15 2008-06-24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Components Group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 for attaching an article holding assembly to a mounting member in a vehicle
US8264856B2 (en) 2006-08-18 2012-09-1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ightweight audio system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and method
US9237685B2 (en) 2006-08-18 2016-01-1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ightweight audio system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and method
JP4906706B2 (ja) * 2007-12-26 2012-03-28 株式会社ニフコ 安全装置及び開閉機構
SI22759A (sl) * 2008-04-28 2009-10-31 Itw Metalflex, D.O.O. Tolmin Mehanizem za blokiranje vrat ekektričnega gospodinjskega stroja
JP5350709B2 (ja) * 2008-08-08 2013-11-27 株式会社ニフコ 移動体のロック機構
EP2343426B1 (en) * 2008-10-29 2017-06-07 Nifco INC. Latch device
JP5419436B2 (ja) * 2008-12-16 2014-02-19 株式会社Lixil シャッター装置のロック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シャッター装置
CN102317560B (zh) * 2009-02-16 2014-07-02 株式会社利富高 弹簧锁装置
TWM364394U (en) * 2009-04-09 2009-09-01 Quanta Comp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its latch device
US20100300000A1 (en) * 2009-05-29 2010-12-02 Luke Liang Single action vent stop
TWM397194U (en) * 2010-07-02 2011-02-01 Sun Chain Metal Industry Co Ltd Automatic opening/closing device of drawer
CN201877082U (zh) * 2010-10-22 2011-06-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屏装卸结构
EP2487548B1 (fr) * 2011-02-11 2018-01-10 Montres Breguet SA Mécanisme de retournement en pivotement d'un boîtier
US8801051B2 (en) * 2012-03-12 2014-08-12 Kenneth Hobbs Double swing latch assembly
CN103458637A (zh) * 2012-05-31 2013-12-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扣合装置
CN104797114B (zh) * 2014-01-22 2017-09-15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卡扣机构及具有卡扣机构的物件
CN106255790B (zh) * 2014-05-01 2019-02-1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低关闭力电动闩锁
KR102411061B1 (ko) * 2015-11-23 2022-06-22 주식회사 에스 씨디 세탁기용 도어 로크 장치
US11643844B2 (en) * 2017-12-18 2023-05-09 Pegasus Integrated Solutions Ltd. Novo lo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76521B1 (en) * 1990-09-27 1999-11-24 Nifco Inc. Lock mechanism and latch device
JP3072911B2 (ja) * 1990-09-27 2000-08-07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ロック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ラッチ装置
JP3126992B2 (ja) * 1991-03-01 2001-01-22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ラッチ装置
JPH10220091A (ja) * 1997-02-03 1998-08-18 Tokyo Magnet Oyo Seihin Kk 扉の開閉ロック装置
JP4164329B2 (ja) * 2002-10-17 2008-10-1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ラッチ装置
JP2004238889A (ja) * 2003-02-05 2004-08-26 Nifco Inc ラッチ装置
JP4167091B2 (ja) * 2003-02-27 2008-10-1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スイッチ付ラッチ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0290A (zh) * 2006-08-18 2012-06-20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应用的重量轻音频系统和方法
CN102510290B (zh) * 2006-08-18 2015-04-01 德尔菲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应用的重量轻音频系统和方法
CN101895033B (zh) * 2009-05-18 2012-10-03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机构及具有该定位机构的外壳
CN102597397A (zh) * 2009-11-02 2012-07-18 株式会社利富高 锁紧装置及使用了该锁紧装置的门
CN106809077A (zh) * 2015-11-30 2017-06-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杯托装置和车辆
CN108049130A (zh) * 2018-01-30 2018-05-18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开盖的波轮洗衣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93026B2 (en) 2008-07-01
JP4592489B2 (ja) 2010-12-01
US20060258220A1 (en) 2006-11-16
CN1861969B (zh) 2012-11-14
TW200702537A (en) 2007-01-16
TWI312829B (en) 2009-08-01
JP2006316548A (ja) 2006-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1969A (zh) 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JP5715898B2 (ja) 基板収納容器
CN1769937A (zh) 带有闸门的光连接器
CN1270650C (zh) 带扣
CN1353054A (zh) 滑动型车门用的开闭系统
CN1578012A (zh) 连接器
CN1734853A (zh) 对接连接器
CN1736287A (zh)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安全带的带扣
CN1171359C (zh) Ic卡用连接器
JP2010129181A (ja)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固定構造およびバッテリ固定方法
CN1905579A (zh) 用于锁定便携式终端的可拆卸电池包外壳的设备
CN101055955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JPWO2007046381A1 (ja) モジュール
JP2011124057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488178A (zh) 移动式电子设备以及用于该设备的电池安装装置
JPH11260475A (ja) コネクタ
CN1808783A (zh) 分体式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7709137B (zh) 脚轮的安装结构
CN1612424A (zh) 具有通过使用狭缝可移动的接合部分的光学连接器适配器
CN1725656A (zh)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电池包闭锁设备
JP6406183B2 (ja) リッド用ロック装置
CN1883082A (zh) 配备有快速断开系统的电连接器
JP2004247227A (ja) コネクタ、治具及びコネクタにおける端子抜き方法
JP2010272242A (ja) コネクタ嵌合装置
JP2004327231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