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4012A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54012A CN1854012A CN 200610077020 CN200610077020A CN1854012A CN 1854012 A CN1854012 A CN 1854012A CN 200610077020 CN200610077020 CN 200610077020 CN 200610077020 A CN200610077020 A CN 200610077020A CN 1854012 A CN1854012 A CN 18540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main car
- place ahead
- back vehicle
- vehicle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其目的是使车身架(1)的构造简单化,缩短轮距。车身架(1)由主车架(3)和左右一对的后车架(5)构成,主车架(3)从头管(2)向后方延伸,后车架(5)通过前方延伸部(4)连结。左右的后车架(5)在上下通过上侧横向部件(30)和下侧横向部件(8)连结,并且前方延伸部(4)在这些上下方向中间部俯视下呈大致U字状地向前方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特别是涉及使车身构造简单、并且缩短轮距的机动两轮车。
背景技术
下述的机动两轮车已被公知,该机动两轮车具有沿车身中心线,从头管向斜下后方延伸的一根主车架,和将主车架的后端部与下端部连结、并且向斜上方延伸的后车架,动力单元可自由摆动地设置在该后车架上。
[专利文献1]特开昭56-124572号公报
上述构造的机动两轮车,使主车架的后端部与后车架的下端部连结,构成侧视呈大致V字状的车身架。因此,由于动力单元的发动机若前倾,则与后车架干涉,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其为直立型,并且为了在侧视时动力单元的前部不会与后车架干涉,而需要向其后方配置。但是若这样一来,则轮距比较长。因此,本发明以使轮距更短为主要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的第一发明是,在具有主车架、后车架以及动力单元的机动两轮车中,所述主车架从头管倾斜向下地向后方延伸;所述后车架与该主车架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向上方立起后弯曲向后方延伸;所述动力单元被支撑在该后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由左右一对的车架部件构成,设置连结这些左右的车架部件的各前部之间,并且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将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与该前方延伸部的前部连结。
第二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是直线状的。
第三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方延伸部的下方,设置连结所述左右的车架部件的横向部件,在该横向部件上设置摆动支撑所述动力单元的连杆的限制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因为设置连结左右一对的车架部件的各前部之间并且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将主车架的后端部向该前部连结,所以即使将在动力单元中的发动机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后车架之间,也可以避免其前部与后车架的干涉。因此,可以将动力单元向靠近更前方配置,可以进一步缩短轮距。进一步可以缩短主车架,可以使车身架轻量化。
根据第二发明,因为可以将主车架形成为直线状,所以可以在使车架构造简单化的同时,使其轻量化。
根据第三发明,因为是将发动机吊架连杆的连杆限制部件设置在横向部件上,所以可以削减零件品种。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两轮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车身架的侧视图。
图3是车身架的俯视图。
图4是发动机吊架连杆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有关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的整体侧视图。车身架1是脊梁(back bone)型车架,具有从头管2倾斜向下地向后方延伸的一根呈直线状的主车架3,和其后端部通过前方延伸部4连结的后车架5。
前方延伸部4被设置在构成后车架5的前半部侧的起立部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在侧视时,直线状地向前方延伸,在作为其延伸端的前端部上焊接着主车架3的后端部。因为主车架在侧视时呈直线状,所以后车架5和前方延伸部4在侧视时在一条直线上向前后方向连续。
后车架5连续一体地设置一面后倾一面向斜上方延伸的起立部6,和在其上端部弯曲、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后部7。
在起立部6的下部设置着枢轴板10,在此通过枢轴12可自由摆动地支撑着发动机吊架连杆11的前端部。发动机吊架连杆11的后端部被枢轴安装在动力单元13的发动机吊架14上。
动力单元13是一体地具有前倾发动机15和传动部16的公知的动力以及驱动系部件,在传动部16的后端部支撑着后轮17。另外,在传动部16的后部和后车架5的后部7的后端部之间悬挂着后减振单元18。
前倾发动机15具有缸盖罩20和缸盖21。成为发动机15的最前部的缸盖罩20的一部分从枢轴12向前方伸出,并且在起立部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在侧视时向焊接着前方延伸部4的后端部的部分的内侧重叠。但是,如后所述,由于起立部6为左右一对,前方延伸部4在俯视时呈后方侧被开放的大致U字状,所以缸盖罩20不会与前方延伸部4以及起立部6干涉。
在缸盖21的进气口连接着化油器22,化油器22由配置在其后方并且是动力单元13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23供给新鲜空气。同时,由被支撑在动力单元13上方的后部7上的燃料箱24供给燃料。另外,也可以用公知的燃料喷射装置代替化油器。
再有,在缸盖21的上方,蓄电池25、点火线圈26以及用于向排气系统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控制阀27按照该顺序上下配置,被支撑在起立部6上。
在后车架5的后部7上支撑着座椅28,其前端部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上侧横向部件30上。座椅28可自由开闭地覆盖燃料箱24的上方,若使座椅28向前方转动,则可以向燃料箱24供油。
支撑乘坐在座椅28上的乘员31的脚32的脚踏板33分别处于与缸盖21的前端下部以及缸盖罩20的后端下部重叠的位置,安装在撑杆34上,该撑杆34从起立部6的下部重叠在枢轴板10上地向后方延伸。
与缸盖21的排气口连接的排气管35通过动力单元13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与配置在后轮17的侧方的消音器36连接。
头管2可自由转动地支撑着前叉37,通过手柄39操纵被支撑在前叉37的下端的前轮38。图中的符号W是轮距,相当于前轮38以及后轮17的各车轴间的距离。
图2是车身架1的侧视图。上侧横向部件30设置在起立部6和后部7的连续的弯曲部40的附近,在其附近部下方设置着撑杆41。撑杆41是用于支撑点火线圈26的部件,在侧视时呈大致コ字状,将点火线圈26的线圈部放入在相对的一对臂部之间所形成的空间部,通过该臂部进行螺纹固定。
支撑二次空气控制阀27的撑杆42连续一体地设置在撑杆41的下方。撑杆42是从撑杆41的下侧的臂部连续并向下方延伸的侧视时大致C字状的部件。这些撑杆41以及42通过冲压成型,连续一体地形成。
在起立部6的中间部,前方延伸部4的基部被焊接在上侧横向部件30和下侧横向部件8的中间部,通过角撑板43从车身轴方向内侧进行加强。前方延伸部4比主车架3细,在侧视时,与主车架3同轴状地配置,向前方斜上地延伸。
后车架5的后部7在其中间部侧面设置着座椅支撑用的撑杆44,在其上安装座椅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进行支撑。在后端上设置着后部横向管45。46是后减振单元的安装撑杆。符号12a是设置在枢轴板10上的枢轴12的穿通孔。
图3是车身架1的俯视图。头管2以及主车架3在车身中心C上配设为一根,分别呈圆管状。后车架5由左右一对地设置的圆管状部件的车架部件5R以及5L构成。左右的车架部件5R以及5L的各前端焊接在下侧横向部件8的左右两端部,中间部以及后端部之间由前方延伸部4、上侧横向部件30以及后部横向管45连结。
另外,为了避免烦琐,车架部件5R以及5L的标记仅仅在俯视时说明左右一对的构成时使用,在侧视等时,在不是特别必要的情况下用后车架5作为代表,省略这些图中的车架部件5R以及5L的标记。
前方延伸部4为与后车架5直径大致相同的圆管状部件,在俯视时呈后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前端部位于与下侧横向部件8的上方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左右的车架部件5R以及5L的各起立部6之间的空间在直到作为前方延伸部4的前端部的下侧横向部件8的上方,都可以不与各起立部6以及前方延伸部4干涉地加以利用。
另外,因为前方延伸部4在下侧横向部件8和上侧横向部件30之间,连结左右的起立部6之间,所以在功能上,相当于配置在上侧横向部件30和下侧横向部件8的中间的、在上下方向的中间的横向管。
在作为下侧横向部件8的左右方向中间部的车身中心C上设置连杆限制部件47。后面将对此详细叙述。
图4是发动机吊架连杆11部分的俯视图。发动机吊架连杆11将左右一对的连杆臂50的各前后端部连结到前后的横向管51以及52。在前侧的横向管51的左右嵌合着衬套53,穿过其轴心的长螺栓状的枢轴12架设在左右一对的枢轴板10上,在一端通过螺母54紧固。
发动机吊架连杆11的后侧横向管52被置于与左右的发动机吊架14的各前端部嵌合的衬套55之间,通过将螺母57紧固到穿过衬套55的轴心部以及后侧横向管52的螺栓56的一端而连结。
连杆限制部件47是将减振橡胶59嵌合到管状部件58内,该管状部件58在下侧横向部件8的车身中心线C上从与轴正交方向被插入并被焊接一体化,通过将一端焊接在前侧的横向管51的中间部的杆60的另一端嵌合到该减振橡胶59,来限制发动机吊架连杆11过大的摆动。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如图3所示,因为由左右一对的车架部件5R以及5L构成后车架5,设置连结两部件之间并向前方延伸的俯视呈大致U字状的前方延伸部4,将主车架3的后端部与前方延伸部4的前部连结,所以主车架3的后端部与后车架5的起立部6相比位于前方,后车架5的前部空间在前方延伸部4向前方伸出。
因此,在左右一对的车架部件5R以及5L之间,配置在动力单元13中的发动机15,如图1所示,即使将成为发动机15的最前部的缸盖罩20配置为侧视时与起立部6重叠,仍然可以避免由缸盖罩20以及缸盖21等构成的发动机15的前部与后车架的干涉。其结果为,因为可以将动力单元13更靠近前方地配置,所以可以进一步缩短轮距W。
特别是如本实施例所述,即使是在采用脊梁形式的车身架和前倾发动机的情况下,因为可以将成为发动机15的最前部的缸盖罩20收纳在前方延伸部4的内侧空间内,所以不会与呈脊梁形式的主车架3的后端部的干涉地配置在前方,即使采用轮距W容易增长的前倾发动机,也可以缩短轮距W,而且同时可以实现由前倾发动机产生的车身高度低。
另外,因为可以直线状地形成主车架3,所以可以使车身架整体的构造简单化,并且可以使车身架轻量化。而且通过与前方延伸部4连接,可以缩短主车架3。
再有,因为在下侧横向部件8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将发动机吊架连杆11的连杆限制部件47从与轴正交方向插入并且一体化,由于不必预先在下侧横向管8和发动机吊架连杆11之间设置另外构成的部件即可,所以可以减少零件个数。
Claims (3)
1.一种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所述机动两轮车具有主车架、后车架以及动力单元,所述主车架从头管倾斜向下地向后方延伸;所述后车架与该主车架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向上方立起后弯曲向后方延伸;所述动力单元被支撑在该后车架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由左右一对的车架部件构成,设置连结该左右的车架部件的各前部之间并且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将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与该前方延伸部的前部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是直线状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方延伸部的下方设置连结所述左右的车架部件的横向部件,在该横向部件上设置摆动支撑所述动力单元的连杆的限制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31879 | 2005-04-28 | ||
JP2005131879A JP2006306283A (ja) | 2005-04-28 | 2005-04-28 |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4012A true CN1854012A (zh) | 2006-11-01 |
CN100436243C CN100436243C (zh) | 2008-11-26 |
Family
ID=37194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7702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6243C (zh) | 2005-04-28 | 2006-04-25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6306283A (zh) |
CN (1) | CN100436243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8319B (zh) * | 2008-02-14 | 2011-08-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两轮车 |
CN103958337A (zh) * | 2011-12-02 | 2014-07-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框架构造 |
CN108025788A (zh) * | 2015-09-08 | 2018-05-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20194B2 (ja) * | 2009-07-14 | 2013-10-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の懸架装置 |
JP5960998B2 (ja) * | 2012-02-07 | 2016-08-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00038A (en) * | 1978-01-25 | 1979-08-07 | Honda Motor Co Ltd | Frame for motorcycle |
JPS61205318A (ja) * | 1985-03-06 | 1986-09-11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排気管 |
JP2524494B2 (ja) * | 1986-06-06 | 1996-08-14 | 本田技研工業 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接続装置 |
JP2598419B2 (ja) * | 1987-09-03 | 1997-04-0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ーのフレーム |
JPH03258684A (ja) * | 1990-03-09 | 1991-11-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JP3393635B2 (ja) * | 1997-01-21 | 2003-04-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4627370B2 (ja) * | 2001-01-10 | 2011-02-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JP3961801B2 (ja) * | 2001-10-01 | 2007-08-2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2005
- 2005-04-28 JP JP2005131879A patent/JP2006306283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4-25 CN CNB2006100770204A patent/CN10043624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8319B (zh) * | 2008-02-14 | 2011-08-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两轮车 |
CN103958337A (zh) * | 2011-12-02 | 2014-07-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框架构造 |
CN103958337B (zh) * | 2011-12-02 | 2016-02-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框架构造 |
CN108025788A (zh) * | 2015-09-08 | 2018-05-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36243C (zh) | 2008-11-26 |
JP2006306283A (ja) | 2006-1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27132C (zh) | 摩托车的靠背支持结构 | |
US8382130B2 (en) | Vehicular suspension system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US7819428B2 (en) |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 |
AU2008200563B2 (en) |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 |
US4463964A (en) |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 |
EP1792817A1 (en) | A motorcycle | |
CN100436243C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 | |
JPH09300987A (ja) | 自動車の燃料ボンベ取付構造 | |
KR100489773B1 (ko) | 자동 이륜차용 차체 프레임 구조 | |
CN1594020A (zh) | 摇臂式悬挂装置 | |
CN1205081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 | |
US8141543B2 (en) |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use fuel pump | |
AU2005203454B2 (en) | Body fram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CN105460121A (zh) | 鞍骑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结构 | |
US1072340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saddle type vehicle | |
CN1217273A (zh) |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 |
CN1211247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 |
CN1903647A (zh) | 低地板式车辆 | |
CN1258460C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196622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 |
CN1116194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 |
CN1123475C (zh) |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架 | |
CN1030902C (zh) | 水型摩托车的动力机组悬挂装置 | |
CN1137032C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15349049B (zh) | 用于蒸发排放控制装置的支撑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5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