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8460C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58460C CN1258460C CNB011122056A CN01112205A CN1258460C CN 1258460 C CN1258460 C CN 1258460C CN B011122056 A CNB011122056 A CN B011122056A CN 01112205 A CN01112205 A CN 01112205A CN 1258460 C CN1258460 C CN 125846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econdary framework
- right sides
- framework
- pivot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机动二轮车,包括车体构架、动力装置以及后叉,该车体构架具有从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构架和从该主构架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副构架,该动力装置由内燃机以及变速器构成并且配置在枢轴板的前方,该后叉枢支承在上述枢轴板上并轴支承着后轮,上述左右的各副构架由前副构架、后副构架构成,该前副构架其前端与上述主构架的后部连接,该后副构架具有从上述前副构架的后端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以及从该弯曲部的后端向后斜上方延伸的立起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前部上焊接有与上述主构架的后端相连接的横管,上述横管相比于上述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与该曲轴箱一体成型的变速器箱位于上方,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上焊接跨该后部而配置的支板,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上方依次设置收容部以及车座,上述枢轴板的上端在上述后部上、吊架的上端在上述前部上分别沿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而固定,上述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上述变速器箱通过仅仅被上述枢轴板以及上述吊架支持从而仅仅被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支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座型等的机动二轮车,详细地是涉及一种车体构架、内燃机和收容箱等的相互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具有收容头盔等的收容箱的机动二轮车为人熟知,例如,在专利第295279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以下称为前者)中,在后上罩的内部设有收容头盔等的行李箱,其开口部由车座开闭。而且,在行李箱的左右侧方,作为车身构架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后构架向后上方延伸。因此,收容箱所位于的部分的车体的左右方向宽度(左右宽度)比只有收容箱时大有后车架的程度,难以实现车体的窄化即使车体的左右宽度小。
与此相对,在例如特公平6-33058号公报所公开的机动二轮车(以下称为后者)中,收容载物的容器,在车体罩的中央部和左右一对构架构件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中配置在该构架构件的立起部的前上方,另外,动力单元配置在该立起部的后下方。由设在车体罩的中央部的开闭自由的盖体覆盖的该容器的开口具有与该构架构件的左右宽度基本相等的开口宽度,因此,车体不过度地突出,在不对乘车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将开口大地形成。
因此,在后者中与前者不同,由于构架构件(相当于前者的后构架)不穿过容器(相当于前者的行李箱)的侧方,因此在容器的侧方,车体不会向左右方向鼓出,即车体的左右宽度不会大,可以说是实现了车体的窄化。
但是,在后者中,由于夹着上述立起部在其前方配置着容器,在其后方配置着动力单元,因此,在欲采用大直径的后轮时,车体的前后方向长度(前后长度)就会变长,因此在车体的紧凑化这一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做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该机动二轮车实现车体的进一步的紧凑化和轻型化。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包括车体构架、动力装置以及后叉,该车体构架具有从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构架和从该主构架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副构架,该动力装置由内燃机以及变速器构成并且配置在枢轴板的前方,该后叉枢支承在上述枢轴板上并轴支承着后轮,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各副构架由前副构架、后副构架构成,该前副构架其前端与上述主构架的后部连接,该后副构架具有从上述前副构架的后端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以及从该弯曲部的后端向后斜上方延伸的立起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前部上焊接有与上述主构架的后端相连接的横管,上述横管相比于上述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与该曲轴箱一体成型的变速器箱位于上方,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上焊接跨该后部而配置的支板,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上方依次设置收容部以及车座,上述枢轴板的上端在上述后部上、吊架的上端在上述前部上分别沿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而固定,上述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上述变速器箱通过仅仅被上述枢轴板以及上述吊架支持从而仅仅被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支持。
根据该第一技术方案,动力装置由于配置在枢轴板的前方,该枢轴板固定于相比于弯曲部以及立起部位于前方的左右的一对前副构架上,因此可以抑制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此外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变速器箱,由于仅仅被在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以及前部上分别通过上端而固定的枢轴板以及吊架支持,从而可以使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左右宽度和枢轴板的左右宽度相符。此外,相比于曲轴箱以及变速器箱位于上方并且和主构架的后端连接的横管焊接在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前部,跨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而配置的支板焊接在后部,因此各前副构架在后部以及前部的2个地方分别通过枢轴板以及吊架,并且仅仅通过枢轴板以及吊架,并且在吊架中连接主构架的后端的横管的下方,可以充分地支持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变速器箱。
其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的技术效果,即、即使在采用大径的后轮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因此可以使车体紧凑化。此外,可以使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左右宽度符合枢轴板的左右宽度地变小,因此可以使车体变窄,并且由于仅仅利用左右的前副构架支持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与该曲轴箱一体成型的变速器箱,从而可以减轻主构架的负担,使主构架轻型化。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中,其特征是,上述枢轴板具有左右一对的侧部,上述左右的侧部分别固定在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上述后部上在俯视中与上述收容部重叠的位置,同时与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内侧左右宽度具有大致相等的间隔地向下方延伸,上述后部的外侧左右宽度为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在俯视中与上述收容部重合的部分的外侧左右宽度的最小左右宽度,上述前部的焊接上述横管的部分的外侧左右宽度与上述最小左右宽度大致相等。
根据该第二技术方案,枢轴板的左右的侧部在俯视中与收容部重叠的位置处,具有与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内侧左右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并且向下方延伸,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的外侧左右宽度成为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在俯视中与收容部重叠的部分的外侧左右宽度的最小左右宽度,因此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左右宽度符合枢轴板的左右宽度地变小。
其结果除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外,还可以得到如下的技术效果,即,可以使设置收容部的部分的车体的细窄化,同时可以避免枢轴板的大型化,因此可以使车体轻型化。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机动二轮车中,其特征在于,支板由大致水平的平板形成,上述收容部设置在上述支板的上方,上述枢轴板在上述支板的下方从上述后部向下方延伸。
根据该第三技术方案,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空间,通过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上焊接的大致水平的平板构成的支板而分割,夹着支板地,分别在其上方配置收容部,在其下方配置枢轴板,因此可以使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的左右宽度和枢轴板的左右宽度符合。
其结果除根据第一、二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外,还可以得到如下的技术效果,即,可以使左右方向的前副构架的左右宽度符合枢轴板的左右宽度地较小地设定,从而可以使车体细窄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鞍座型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机动二轮车的要部俯视图;
图3是图1的机动二轮车的以车体构架、收容箱和枢轴板为中心的要部后视图;
图4是图1的以车体构架、收容箱和枢轴板为中心的要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以车体构架、收容箱和枢轴板为中心的要部放大图;
图6是图2的以安装支板为中心的要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参照作为使用了本发明的鞍座型机动二轮车V的左视图的图1和作为其要部俯视图的图2,其车体构架F包括:位于前端部的头管1、从头管1的下部向后斜下方延伸的大致同一外径管状单一的主构架2、从主构架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成为两股状并分别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大致同一外径管状的副构架3、4。
在该说明书中,“前后左右”是指机动二轮车V的前后左右。
各副构架3、4由前副构架3a、4a、下方弯曲部3b、4b、后副构架3c、4c构成,其中的前副构架3a、4a由焊接在主构架2的后部的从前端沿主构架2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部3a1、4a1、与从倾斜部3a1、4a1的后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3a2、4a2构成,因此倾斜部3a1、4a1位于前副构架3a、4a的前部,水平部3a2、4a2位于前副构架3a、4a的后部。另外,下方弯曲部3b、4b从水平部3a2、4a2的后端向上方弯曲着,后副构架3c、4c由从下方弯曲部3b、4b的后端(也可以是上端)向后斜上方直线状地延伸的立起部3c1、4c1、从立起部3c1、4c1的后端(也可以是上端)在水平方向上向后方弯曲的上方弯曲部3c2、4c2、从上方弯曲部3c2、4c2的后端以比立起部3c1、4c1的倾斜平缓的倾斜向后斜上方延伸的扩宽部3c3、4c3构成。其结果,前副构架3a、4a、下方弯曲部3b、4b以及立起部3c1、4c1的整体形状构成为大致L字形状。
车体构架F还备有位于左右副构架3、4之间并且各自的左右端部分别焊接在两副构架3、4上的3根横管。这些横管从前方顺序地由前横管5、中央横管6、后横管7构成,该前横管5在倾斜部3a1、4a1中设在与主构架2的后端连接的位置上,上述中央横管6设在立起部3c1、4c1的大致中央,上述后横管7设在扩宽部3c3、4c3的后端部。
车体构架F由车体罩8覆盖着。车体罩8中的覆盖副构架3、4的罩部分在左右副构架3、4的上方形成着向上方敞开的开口部8a,在该罩部分的内部配置着收容头盔等的物品的收容箱9。该开口部8a由于由车座自由开闭地覆盖着,朝向收容箱9的上方敞开的开口部9b也与车体罩8的开口部8a一起由车座10自由开闭地覆盖着,该车座10枢支承在枢支承部9a上,该枢支承部9a其前端部设在收容箱9的上部前端部。另外车座10由具有与设在车座10的后端下面的环10a接合的钩(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车座锁定机构锁定或开锁。
转向轴11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头管1上,在其上端部固定着顶桥12,在其下端部固定着底桥13。而且在与顶桥12和底桥13结合的一对前叉14、14的上端部结合着操作方向手柄15,在其下端部轴支承着前轮16。
另外,固定在两前副构架3a、4a上的枢轴板17从该前副构架3a、4a向下方延伸地设置着,在枢轴板17上支承着左右一对后叉21、22,该左右一对后叉21、22轴支承着动力装置P和后轮18。即,与作为发动机的内燃机19的曲轴箱19a一体成形的变速器箱20的后端部由枢轴板17第一枢支承部17a枢支承着,构成动力装置P的内燃机19和变速箱20内的变速器(未图示)从第一枢支承部17a向前方延伸地被配置着。左右的后叉21、22的各前端部由枢轴板17的第二枢支承部17b枢支承着,两后叉21、22的后端部轴支承着后轮18,通过左右一对的后悬挂部件23、24分别被支承着,该左右一对的后悬挂部件23、24枢支承在焊接在左右上方弯曲部3c2、4c2上的支座上。因此,后轮18以第二枢支承部17b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自由摇动。
内燃机19是火花点火式的四冲程单气缸内燃机,它依次重叠地结合着活塞(未图示)所自由滑动地嵌合的气缸19b、气缸盖19c以及气缸盖罩(未图示),经过固定在主构架2上的空气滤清器25取入的空气通过气化器26与燃料混合,所形成的混合气通过吸气管27并经过设在气缸盖19c上的吸气口和吸气阀供给与燃烧室。燃烧后的排气经过设在气缸盖19c上的排气阀和排气口并通过排气管28从消音器29排出到大气中。
内燃机19的动力通过两次减速机构传递到后轮18,该两次减速机构由驱动链轮31和从动链轮32以及挂挠在驱动链轮31和从动链轮32上的驱动链33构成,该驱动链轮31与变速器的输出轴30一体地旋转,该从动链轮32与后轮18的车轴一体地旋转。另外,该两次减速机构也构成动力装置P的一部分。
参照图3~图5,把主构架2、左右副构架3、4、收容箱9、枢轴板17以及燃料箱37的相互配置作为中心进一步进行说明。
收容箱9在两前副构架3a、4a的上方并配置在两立起部3c1、4c1的前方,在以下所述的形态下固定在左右副构架3、4上。即、收容箱大致平板状的底壁9c通过左右一对橡胶垫圈B1、B1由螺栓固接在支板34上,该支板34横跨地配置在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2的上部。该支板34由其左右端部焊接在水平部3a2、4a2上的大致水平的平板形成。因此,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上方顺次地设置收容部9以及车座10。此外,如图3,4所示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空间通过支板34而分割,支板34的上方设置收容箱9,在支板34的下方,枢轴板17的后述两垂下部17c1,17d1从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向下方延伸。
如图1和图3所示,收容箱9的后壁9d在两立起部3c1、4c1的前方具有大致沿该立起部3c1、4c1延伸的左壁部9d1和右壁部9d2,形成在该左壁部9d1和右壁部9d2各上部的左右安装台阶部9d11、9d21所述的燃料箱37一起通过一对橡胶垫圈B2、B2由螺栓固接在左右一对的安装支承板35、36上,该安装支承板35、36分别焊接在上方弯曲部3c2、4c2的上部。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收容箱9在俯视中与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倾斜部3a1、4a1的后部、水平部3a2、4a2以及左右的下方弯曲部3b、4b的前部重叠着,在两前副构架3a、4a中,与收容箱9重叠的部分具有比收容箱9的最大左右方向宽度、即最大左右宽度W1小的外侧左右宽度W2。特别是水平部3a2、4a2的外侧左右宽度W2比收容箱9的底壁9c的左右宽度W4稍小。
参照图1、图3及图4,收容箱9的后壁9d具有位于左壁部9d1和右壁部9d2之间并位于左右的立起部3c1、4c1及左右的上方弯曲部3c2、4c2之间的中央壁部9d3。该中央壁部9d3的上部,在中央横管6的上方且在上方弯曲部3c2、4c2之间形成着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由该突出部形成电池收容室38。
即,电池收容室38的底壁38a由中央壁部9d3的台阶部9d31构成,在底壁38a的前端部形成着前壁38d,该前壁38d在电池收容室38的左右侧壁38b、38c之间延伸并从底壁38a向上方延伸,从下方部分地覆盖电池收容室38的向前方的开口。另外,在底壁38a的正下方设置着后轮18的前端部(参照图2),底壁38a的前端和后轮18的最前端在前后方向上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电池收容室38中覆盖着向前壁38d的上方的前方及上方敞开的开口部的盖39,由前后方向断面为大致L字形状的板状构件构成,该盖39的前面部下端部被枢支承部38a1枢支承着,该枢支承部38a1在底壁38a的前端部形成在比前壁稍微前方的位置。在盖39的上部的后端部设有结合爪39a,该结合爪39a插入形成在电池收容室38的后壁38e上的缝隙38e1中地进行结合,另外通过使其弹性变形解除与38e1的结合。通过结合爪39a和缝隙38e1的结合阻止盖39的打开。在该状态下,电池40由前壁38d和后壁38e阻止其前后移动,由左右侧壁38b、38c阻止其左右移动,由底壁38a和盖39阻止其上下移动。
这样,由于在收容箱9的内部形成电池收容室38,因此防止盗窃电池40的效果大,并且在进行电池40交换时通过打开盖39使电池收容室38的前方和上方敞开,而容易地取出和安装电池40。
另外,由板材构成的枢轴板17横跨在左右前副构架3a、4a上地被配置着,其左右一对的侧部17c、17d具有与水平部3a2、4a2的内侧左右宽度W3大致相等的间隔并朝向下方延伸,各侧部17c、17d的上端部分别由焊接固定在水平部3a2、4a2及倾斜部3a1、4a1上。该枢轴板17的后部17e在各侧部17c、17d的后端部设置在两水平部3a2、4a2之间。而且,该后部17e由焊接结合将各侧部17c、17d的板材弯曲为大致直角而形成的后部片而形成的。
在从左右方向的侧视中构成为大致L字形状的各侧部17c、17d由垂下部17c1、17d1和水平部17c2、17d2构成。垂下部17c1、17d1在收容箱9的底壁9c的正下方即在俯视中与底壁9c重叠的位置向比水平部17c2、17d2更下方地长长地延伸,水平部17c2、17d2从后述的第一固定部3a21、4a21沿前副构架3a、4a延伸到倾斜部3a1、4a1的前端部。而且,该水平部17c2、17d2的后部与垂下部17c1、17d1同样地在收容箱9的底壁9c的正下方即在俯视中与底壁9c重叠的位置向下方延伸。在前副构架3a、4a中固定着枢轴板17的部分,是第一固定部3a21、4a21、第二固定部3a11、4a11以及第三固定部3a12、4a12,该第一固定部3a21、4a21位于固定着垂下部17c1、17d1的上端的水平部3a2、4a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该第二固定部3a11、4a11用于在倾斜部3a1、4a1中固定着水平部17c2、17d2的后述的后吊架48的前部上端,该第三固定部3a12、4a12用于固定后吊架48的后部上端。
在两垂下部17c1、17d1上设有第二枢支承部17b,该第二枢支承部17b固定在两垂下部17c1、17d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地枢支承左右后叉21、22的前端的枢轴41。在两垂下部17c1、17d1的下端部分别固定着枢轴43和制动踏板44(参照图2)的止动轴45,该枢轴43自由摇动地支承主支架42,还设有设置在第二枢支承部17b、枢轴41与止动轴45之间的、并在垂下部17c1、17d1的前端部穿过枢轴46的第一枢支承部i7a。因此,第二枢支承部17b位于收容箱9的底壁9c的正下方,设在俯视中与收容箱9的底壁9c重叠的位置,并且位于立起部3c1、4c1的前方。因此通过夹着水平部3a2、4a2地在其正上方配置收容箱9、在其正下方配置两垂下部17c1、17d1以及第二枢支承部17b,在采用了大直径的后轮18时也可以抑制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即前后长度变长。
另外,枢轴板17的水平部17c2、17d2的前端部形成着后吊架48,该后吊架48用于穿插沿左右方向延伸并枢支承内燃机19的曲轴箱19a的上部的枢轴47。另外,从曲轴箱19a向前斜上方延伸的气缸19b的上部枢支承在枢轴50上,内燃机19的曲轴箱19a以及变速器箱20仅仅通过后吊架48以及垂下部17c1,17d1仅仅被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所支持。其中,如图1,4所示,前横管5相比于曲轴箱19a以及与曲轴箱19a一体成型的变速器箱20位于上方,曲轴箱19a以及变速器箱20在连接主构架2的后端的前横管5的近旁被后吊架48所支持。
但是,如图5所示,在俯视中与收容箱9重叠的两水平部3a2、4a 2外侧左右宽度W2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如前所述,比收容箱9的底壁9c的左右宽度W4稍小,在与收容箱9重叠的部分成为最小左右宽度。因此,枢轴板17因为固定在具有最小左右宽度的两水平部3a2、4a2上,通过将枢轴板17直接固定在两前副构架3a、4a上,可以构成为比较窄的左右宽度的枢轴板17,在可以实现车体轻量化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必要的刚性,此外,一起参照图4,6,倾斜部3a1,4a1的焊接前横管5的部分的外侧左右宽度与上述最小左右宽度大致相等。。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左右的副构架3、4的内侧左右宽度从下方弯曲部3b、4b经过立起部3c1、4c1到上方弯曲部3c2、4c2逐渐地变大,上方弯曲部3c2、4c2的后端部成为最大左右宽度,与上方弯曲部3c2、4c2的后端接续的后副构架3c、4c的扩宽部3c3、4c3的内侧左右宽度比前副构架3a、4a的内侧左右宽度W3大,在两扩宽部3c3、4c3之间并隐入在车座10中地在车座下方配置着燃料箱37。因此,在燃料箱37的左右侧方分别设置着左右的扩宽部3c3、4c3。而且,燃料箱37通过其前方的左右一对安装凸缘37a、37b如前所述地与收容箱9的安装台阶部9d11、9d21(参照图5)一起与安装片35、36结合,后方的安装凸缘37c、37d通过橡胶垫圈B3、B3由螺栓紧固在扩宽部3c3、4c3的后端部的上部而固定在左右副构架3、4上。
内燃机19具有容量放电式点火装置(CDI),作为其构成部件的收容着电容或充放电控制电路等的CDI单元51以及整流交流电压的整流器52如图4和图6所示地分别安装在安装支承板53上,该安装支承板焊接在收容箱的前方附近即主构架2的上部。由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形成在收容箱9的前方的空间地配置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台阶54在曲轴19d和输出轴30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设置在两轴的稍下方,并设置在收容箱9的前端附近及前副构架3a、4a的倾斜部3a1、4a1的大致铅垂直下方。在该附近,前副构架3a、4a的外侧左右宽度W2成为大致最小左右宽度,由于比收容箱9的最大左右宽度W1小,尽管有收容箱9,驾驶者也可以在不大地张开腿的情况下将脚放置在台阶54上。
下面对上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收容箱9由于位于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上方而且处于在俯视中与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重叠的位置,因此,两前副构架3a、4a不会比收容箱9大地向侧方突出,因此,车体罩8不会在收容箱9的左右侧方大地鼓出。而且,枢轴板17的垂下部17c1、17d1处于在俯视中与收容箱9重叠的位置,在其垂下部17c1、17d1的前方配置内燃机19,并且后叉21、22在比左右副构架3、4的立起部3c1、4c1更前方位置由枢轴板17的垂下部17c1、17d1的第二枢支承部17b枢支承着,因此后叉22的相对车体构架F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可以设置在比现有技术更前方,特别是由于内燃机19配置在俯视中处于与收容箱9重叠的位置的垂下部17c1、17d1的前方,因此,在采用了大直径的后轮18时也可以抑制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做成后轮18的最前端设置在形成在收容箱的后壁9d上的电池收容室38的底壁38a前端那样的车体的前后长度。其结果,机动二轮车,不仅包括具有由车座10开闭的开口部9b的收容箱9,而且车体的左右宽度变小而使车体窄化,而且在采用了大直径的后轮18时也可以抑制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可以使车体进一步紧凑化。因此,在抑制的车体前后长度变长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大直径的后轮18,可以提高行驶性。
包含内燃机19的动力装置P固定于在左右的副构架3,4中相比于下方弯曲部3b,4b以及立起部3c1,4c1位于前方的前副构架3a,4a上,通过配置在在下方延伸的枢轴板17的前方,从而即使在采用大径的后轮18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使车体紧凑化。此外,枢轴板17的垂下部17c1,17d1的上端在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后部的水平部3a2,4a2上,后吊架48的上端在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前部的倾斜部3a1,4a1上分别沿着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而固定,动力装置P的内燃机19的曲轴箱19a以及变速器箱20,由于仅仅被在左右的水平部3a2,4a2以及倾斜部3a1,4a1上分别通过上端而固定的垂下部17c1,17d1以及后吊架48支持,从而可以使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左右宽度和枢轴板17的左右宽度相符地变小,因此可以使车体细窄化。此外,和主构架2的后端连接的前横管5焊接在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2上,跨水平部3a2,4a2而配置的支板34焊接在水平部3a2,4a2,因此各前副构架3a,4a在水平部3a2,4a2以及倾斜部3a1,4a1的2个地方分别通过枢轴板17的垂下部17c1,17d1以及吊架48,且仅仅通过垂下部17c1,17d1以及吊架48,并且在吊架48中连接主构架2的后端的前横管5的近旁,可以仅仅通过各前副构架3a,4a充分地支持内燃机的曲轴箱19a以及变速器箱20,因此可以减轻主构架2的负担,使主构架2轻型化。
枢轴板17的左右的侧部17c,17d的垂下部17c1,17d1在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2中固定在在俯视中与收容箱9重合的位置,同时具有与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内侧左右宽度W3大致相等的间隔地向下方延伸,进而在俯视中与收容箱9重合的位置处的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2的外侧左右宽度W2成为上述最小左右宽度,因此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左右宽度符合枢轴板17的左右宽度地变小,可以实现车体的细窄化,也可以避免枢轴板17的大型化而使车体轻型化。
支板34由大致水平的平板构成,收容箱9设置在支板34的上方,枢轴板17的垂下部17c1,17d1通过在支板34的下方从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 2向下方延伸,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空间被支板34所分割,由于夹着支板34地,分别在其上方配置收容箱9,在其下方配置枢轴板17的垂下部17c1,17d1,因此,可以使左右方向的前副构架3a,4a的水平部3a2,4a2的左右宽度与枢轴板17的垂下部17c1,17d1的左右宽度相符地较小地设定,从而可以使车体细窄化。
由于在枢轴板17上设有第一、二枢支承部17a、17b、主支架42的枢轴43、制动踏板44的止动轴45及后吊架48,因此可以使各枢轴的配置紧凑化,可以减少支承那些枢轴的板的数量,有助于轻量化。通过由板材形成枢轴板17,可以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
动力装置P的曲轴箱19a以及变速器箱20仅仅通过后吊架48以及垂下部17c1,17d1而被仅仅支持在左右的前副构架3a,4a上。从而,可以使动力装置P位于车体的前方,可以抑制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的同时,相对于为了抑制车体的前后长度变长而仅仅利用主构架2支持动力装置P的情况,可以减小主构架2的强度以及刚性,使车体轻型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枢轴板17上一体地成形着后吊架48,但后吊架48也可以与枢轴板分离地设置。另外,机动二轮车V是鞍座型的机动二轮车,但也可以是小型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
Claims (3)
1.机动二轮车,包括车体构架、动力装置以及后叉,该车体构架具有从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构架和从该主构架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副构架,该动力装置由内燃机以及变速器构成并且配置在枢轴板的前方,该后叉枢支承在上述枢轴板上并轴支承着后轮,
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各副构架由前副构架、后副构架构成,该前副构架其前端与上述主构架的后部连接,该后副构架具有从上述前副构架的后端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以及从该弯曲部的后端向后斜上方延伸的立起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前部上焊接有与上述主构架的后端相连接的横管,上述横管相比于上述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与该曲轴箱一体成型的变速器箱位于上方,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后部上焊接跨该后部而配置的支板,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上方依次设置收容部以及车座,上述枢轴板的上端在上述后部上、吊架的上端在上述前部上分别沿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而固定,上述内燃机的曲轴箱以及上述变速器箱通过仅仅被上述枢轴板以及上述吊架支持从而仅仅被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支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枢轴板具有左右一对的侧部,上述左右的侧部分别固定在在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上述后部上在俯视中与上述收容部重叠的位置,同时与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内侧左右宽度具有大致相等的间隔地向下方延伸,上述后部的外侧左右宽度为上述左右的前副构架的在俯视中与上述收容部重合的部分的外侧左右宽度的最小左右宽度,上述前部的焊接上述横管的部分的外侧左右宽度与上述最小左右宽度大致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支板由大致水平的平板形成,上述收容部设置在上述支板的上方,上述枢轴板在上述支板的下方从上述后部向下方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99638/2000 | 2000-03-31 | ||
JP2000099638A JP3476132B2 (ja) | 2000-03-31 | 2000-03-31 | 自動二輪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19527A CN1319527A (zh) | 2001-10-31 |
CN1258460C true CN1258460C (zh) | 2006-06-07 |
Family
ID=18613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1220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8460C (zh) | 2000-03-31 | 2001-03-30 | 机动二轮车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476132B2 (zh) |
KR (1) | KR100396993B1 (zh) |
CN (1) | CN1258460C (zh) |
BR (1) | BR0101022B1 (zh) |
ID (1) | ID29731A (zh) |
MY (1) | MY13186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4657B (zh) * | 2007-03-29 | 2011-10-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架及机动两轮车的组装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30734B2 (ja) * | 2003-08-06 | 2010-08-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2007022097A (ja) * | 2003-08-20 | 2007-02-01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 |
CN101468696B (zh) * | 2007-10-31 | 2015-01-2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 |
JP2013063704A (ja) * | 2011-09-17 | 2013-04-11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
CN102602260A (zh) * | 2012-03-16 | 2012-07-25 | 大连理工大学 | 太阳能电动车∏型支座后悬架装置 |
-
2000
- 2000-03-31 JP JP2000099638A patent/JP34761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
- 2001-03-16 KR KR10-2001-0013651A patent/KR10039699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3-20 MY MYPI20011319A patent/MY131864A/en unknown
- 2001-03-23 BR BRPI0101022-0A patent/BR0101022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3-30 ID IDP20010281D patent/ID29731A/id unknown
- 2001-03-30 CN CNB011122056A patent/CN125846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4657B (zh) * | 2007-03-29 | 2011-10-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架及机动两轮车的组装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19527A (zh) | 2001-10-31 |
ID29731A (id) | 2001-10-04 |
BR0101022B1 (pt) | 2009-08-11 |
KR100396993B1 (ko) | 2003-09-03 |
BR0101022A (pt) | 2001-11-06 |
JP3476132B2 (ja) | 2003-12-10 |
MY131864A (en) | 2007-09-28 |
KR20010094978A (ko) | 2001-11-03 |
JP2001278146A (ja) | 2001-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74663A (zh) | 轻便小型两轮摩托车 | |
CN1690378A (zh) | 两轮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 |
CN1342583A (zh) | 机动两轮车 | |
CN1594020A (zh) | 摇臂式悬挂装置 | |
CN1263650C (zh) | 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CN1258460C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948077A (zh) | 具有后座脚踏板及挡泥板的二轮机动车 | |
CN1248903C (zh) | 机动两轮车用的踏板座装置 | |
CN1036216C (zh) | 机动二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 |
CN1079758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 |
CN1831305A (zh) | 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 |
CN1204018C (zh) | 摩托车动力单元 | |
CN1096378C (zh) |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 |
CN1506263A (zh) | 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 | |
CN1854012A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 | |
CN1292953C (zh) | 鞍乘型车辆的头盔收纳构造 | |
CN1170716C (zh)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底板下构造 | |
CN1168626C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116193C (zh)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 | |
CN1608939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 |
CN1200843C (zh) | 带内燃机自行车 | |
CN1263841A (zh) | 小型车辆中的吸气构造 | |
CN1697752A (zh) | 鞍座型车辆 | |
CN1601062A (zh) | 机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 | |
CN1276477A (zh) | 机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器的吸气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07 Termination date: 2012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