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0475B -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0475B
CN1800475B CN2006100513239A CN200610051323A CN1800475B CN 1800475 B CN1800475 B CN 1800475B CN 2006100513239 A CN2006100513239 A CN 2006100513239A CN 200610051323 A CN200610051323 A CN 200610051323A CN 1800475 B CN1800475 B CN 18004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needle
presser feet
cloth
vari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513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00475A (zh
Inventor
村井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00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0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00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04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 D05B29/06Presser feet
    • D05B29/08Presser feet comprising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05B19/16Control of workpiece movement, e.g. modulation of travel of feed do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 D05B29/02Presser-control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05B47/04Automatically-controlled tension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30Driving-gear for loop ta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305/00Operations on the work before or after sewing
    • D05D2305/32Measur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305/00Operations on the work before or after sewing
    • D05D2305/32Measuring
    • D05D2305/36Quality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具有:缝制时将被缝制物按压在针板一侧的中压脚(29),和付与该中压脚沿上下方向往复动作的中压脚驱动机构(1),和通过中压脚来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的厚度变化检测机构(60);中压脚驱动机构具有退让部件(11),该退让部件(11),如果中压脚在下降时承受超过规定量的负荷,则代替中压脚的下降动作而进行退让动作;厚度变化检测机构,由退让部件的退让动作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这种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可实现结构的简易化。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中压脚的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刺绣缝纫机等,在不使用送布料牙而一边将布料在XY方向上输送一边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中,为了防止因布料与机针的摩擦而使布料和机针一起上升引起的缝制混乱,具有在机针上升的时候将布料的机针贯通部周边向下方按压的中压脚。通常,在机针从布料中上升的时候,通过中压脚将布料向下方按压,在机针从布料中完全上升之后,中压脚和机针一起上升。
另外,在上述以往的缝纫机中,具有由于检测针板上布料的厚度变化的厚度检测机构,在缝制时进行检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5-300988号公报(第6图)
但是,专利文献1中的厚度检测机构,具有与将布料保持于向XY方向移动的框上的布料上面接触的接触键、检测接触键的上下动位移的传感器;具有部件个数增加的问题。
另外,由于使接触键接触在向XY方向移动的布料的上面,进行厚度变化的检测,所以,很容易受到由移动中的布料的滑动产生的震动等外部干扰,导致很难正确检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布厚检测装置的构成简易化,并且可提高布厚的检测精度。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具有:缝制时将被缝制物按压在针板一侧的中压脚,和付与该中压脚沿上下方向往复动作的中压脚驱动机构,和通过中压脚来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的厚度变化检测机构;中压脚驱动机构具有退让部件,该退让部件,如果中压脚在下降时承受超过规定量的负荷,则代替中压脚的下降动作而进行退让动作;厚度变化检测机构,由退让部件的退让动作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
而且,在厚度变化检测机构中,所谓的“检测厚度变化”,意味着包括只检测出发生厚度变化的情况和检测出厚度的变化量的情况。
在上述构成中,中压脚通常通过中压脚驱动机构而在一定高度的上死点以及下死点之间进行上下运动。而且,如果由于被缝制物的厚度增加,在中压脚下降的时候不能到达下死点,则通过中压脚受到的反向力,退让部件进行移动。而且,厚度检测机构通过该退让部件的移动的发生,检测出被缝制物发生了厚度变化。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通过中压脚来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所以,不需要独立的接触键,这样可以减少部件的个数。
另外,没有必要确保使独立于中压脚而另行设置的接触键与被缝制物接触的空间,实现了装置的小型化、简易化。
进而,由于通过中压脚来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所以,可以抑制从上方按压被检测物进行检测而产生滑动的影响。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具有和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构成,同时,还具有调整中压脚上下运动的下死点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和通过厚度变化检测机构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时,进行高度调整机构调整中压脚下死点高度的控制的按压高度控制机构。
在上述构成中,中压脚通常通过中压脚驱动机构的驱动而在一定高度的上死点以及下死点之间进行上下运动。而且,当通过厚度变化检测机构检测出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时,可调整由中压脚驱动机构驱动的中压脚的下死点高度。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具有和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构成,同时,还具有:在针板上的平面的任意位置上,相对定位被缝制物和机针的移动机构;和对于移动机构,根据按机针的上下运动的运针数表示应定位的各位置的缝制数据,进行定位控制的缝制控制机构;和在通过缝制控制机构执行各位置的定位的时候,进行利用厚度变化检测机构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的控制,并且将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写入缝制数据中的变化针数检测控制机构。
在上述构成中,按照缝制数据,以按运针数相对定位机针和被缝制物的方式来控制移动机构。而且,如果检测出已定位的机针的对应位置上的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则将发生该变化的运针数全部写入缝制数据中。其结果,在下次缝制的时候,能够预先确认在任意一种运针数的时候被缝制物是否发生厚度变化,可以进行对应厚度变化的各种控制。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具有和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构成,同时,变化针数检测控制机构,在通过缝制控制机构执行缝制时,进行将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写入缝制数据中的处理。
即,根据不写入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阶段的缝制数据,至少进行一次缝制,由此,可以获得写入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缝制数据,之后,基于写入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缝制数据进行缝制。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具有和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构成,同时,变化针数检测控制机构,在通过缝制控制机构实施预缝制时,进行将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写入所述缝制数据中的处理。
上述所谓的“预缝制”,是将被缝制物设定在移动机构上,但在缝线不穿过机针的状态或者针杆上没有安装机针自身的状态下,驱动机针的上下动作驱动源和移动机构的作业。此时,不进行实际的缝制。
即,基于不写入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阶段的缝制数据而进行预缝制,由此,可以获得写入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缝制数据,在实际的缝制中,基于写入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缝制数据进行缝制。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具有和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构成,同时,还具有确认动作控制机构,该确认动作控制机构,在写入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处理之后,按照缝制数据,进行移动机构以及高度调整机构的确认动作。
上述构成中,在进行预缝制作业的时候,将发生布厚变化的运针数写入缝制数据中,再次进行预缝制。其结果,可以对中压脚的下死点高度和被缝制物的相对高度进行是否恰当的判断。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具有和技术方案1至6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构成,同时,还具有:对供给机针的缝线的捯出付与阻力的调线装置,和在利用所变化检测机构进行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检测时,进行改变调线装置付与的阻力的控制的线张力控制机构。
在上述构成中,如果根据厚度变化检测机构检测出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则可以通过调线装置调整线张力。
(发明效果)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由于通过中压脚来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所以,不需要独立的接触键,从而减少了部件的个数,另外,不需要确保使独立于中压脚而另行设置的接触键与被缝制物接触的空间,实现了装置的小型化、简易化。因此,可提高装置整体的生产性。
另外,由于通过中压脚来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因此可以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而进行检测,因为不会发生以往的被缝制物和接触键的滑动,所以可抑制晃动等的发生,能够进行精度更好的厚度检测。
而且,由于具有退让部件,所以,可以抑制中压脚下降的时候对被缝制物的按压,实现被缝制物的保护,并且,在抑制中压脚的影响的状态下,能够精度更加良好地检测出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具有在通过厚度变化检测机构检测厚度变化的时候调整中压脚的下死点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所以,可以实现被缝制物的保护,并且,能够抑制中压脚下降的时候对被缝制物的按压,在抑制中压脚影响的状态下,可以进一步精度良好地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可将通过被检测物的厚度检测而获得的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数据写入缝制数据中,所以,在下次的缝制时,可以预先识别在任意运针数的时候,被缝制物是否发生了厚度变化,从而能够进行按照厚度变化的各种控制,实现缝纫质量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可将被缝制物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检测结果和实际的缝制作业一同附加到缝制数据中,所以,可以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可将被缝制物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检测结果和预缝制作业一同附加到缝制数据中,所以,实际的缝制作业可以在已知的状态下进行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对于所有的被缝制物可以实现缝纫质量的提高。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当发生布厚变化的运针数被写入缝制数据之后,再次进行预缝制,所以能够对中压脚的下死点高度和被缝制物的相对高度进行是否恰当的判断。
其结果,对于发生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的运针数,修正被控制的中压脚的下死点的高度,并且,增加了将其修正写入缝制数据的控制机构,所以,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缝制,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缝纫质量。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具有在通过厚度变化检测机构进行厚度变化检测的时候,调整缝线张力的调线装置,所以,可以按照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而适当设定线张力,进一步实现缝纫质量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剩余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其中心线方向观察中压脚升降凸轮的周围的构成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从正面侧观察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图7是表示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初次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第二次以后的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预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初次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第二次以后的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预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中:1-中压脚装置(中压脚驱动机构、高度调整装置),11-第2连杆(退让部件),15-缝纫机架,29-中压脚,60,60A-中压脚传感器(厚度变化检测装置、接点式开关),61-第一接点,62-第2接点,63-被检测部件,64-齿数传感器,65-调线装置,66-线张力螺线管,70-动作控制装置,81-缝纫机马达,100,100A-缝纫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中缝纫机100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主要部分的剩余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缝纫机100,具有使机针上下动作的未图示的上下动作机构、在针板的下方将底线与插通在机针中的缝线缠绕的旋梭机构、作为移动机构的布料保持机构、缝制时使中压脚29上下往复移动而将被缝制物向针板一侧按压的中压脚装置1、介由中压脚29来检测布料的厚度变化的作为厚度变化检测装置的中压脚传感器60、对供给机针的缝线的捯出付与阻力的调线装置60、进行上述各构成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机构70;其中,所述移动机构,保持针板上面的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而且在针板上面沿着垂直的X-Y轴方向决定布料移动位置。
而且,由于上述的上下动作机构、旋梭机构、布料保持机构、调线机构65为众所周知的构成,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中压脚装置)
中压脚装置1,具有中压脚29、对于中压脚付于上下动作驱动力的中压脚驱动机构、在中压脚的上下动作方向上上下调整下死点高度位置的高度调整机构。
下面,详细说明中压脚装置1。
如图1~图3所示,中压脚装置1通过缝纫机马达81被旋转驱动,从在上下方向上驱动机其前端设置有机针的针杆(省略图示)的上轴2获得中压脚29的上下的往复动力。即,偏心凸轮3固定在上轴2上,把连接连杆4连接在该偏心凸轮3上。把摇动轴拱座5连接在连接连杆4上,并把摇动轴6的一端部连接在摇动轴拱座5上。
在摇动轴6的另一端部上,固定有调节中压脚29的上下方向D1的移动量的中压脚调节腕7的基端部。中压脚调节腕7,以摇动轴6为中心进行往复摇动,另外,在中压脚调节腕7上,沿着其摇动半径的方向形成有凸轮槽7a。该凸轮槽7a形成为弧形的长孔,通过调节螺母9和分段螺钉10可转动自如地将该凸轮槽7a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和固定第1连杆8的一端部。该固定位置形成在从与摇动轴6的轴心线交叉的位置到自该交叉位置起的中压脚调节腕7的一端侧所规定的位置范围之间,在该范围内可以按照希望进行调节。
第1连杆8的另一端部,通过分段螺钉12可转动自如地连接在第2连杆11的长边方向中间部上。另外,与调节螺母9卡合的凸轮槽7a,在中压脚29(后面进行叙述)位于上下往复运动的下死点上时,成为以分段螺钉12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的一部分。在第2连杆11的背面一侧,配置有定位连杆13,通过分段螺钉18相互的端部可以连接在一起。
定位连杆13,在其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通过分段螺钉14安装在作为缝纫机筐体的缝纫机架15上,分段螺钉14的位置,和中压脚29位于下死点时的分段螺钉12的位置一致。
在定位连杆13的另一端部上,安装有弹簧挂钩13a,另外,在缝纫机架15上也固定有弹簧挂钩15a,在这两个弹簧挂钩之间架设有螺旋弹簧16,施加将安装有弹簧挂钩13a的定位连杆13的另一端部向下方拉伸的力。即,螺旋弹簧16,当作为中压脚摇动部的第2连杆11与第3连杆20的连接部位M1向上方移动时,起着作为将连接部位M1向下方施力的施力机构的作用。在定位连杆13的另一端部,连接有定程器17,第2连杆11的一端部以及定位连杆13的另一端部,通过一个分段螺钉18连接在一起。另外,定程器17通过分段螺钉14和定位连杆13一起可转动地安装在缝纫机架15上。在定程器17的一端部17a的上方,设置有限制部件19,用于限制向定程器17的上方的转动。并且,该限制部件19也可以用缝纫机架15的一部分替代。
第3连杆20的一端部,通过分段螺钉21转动自如地连接在第2连杆11的另一端部。第4连杆22的一端部,通过分段螺钉23以相对于第3连杆20的长边方向串联的方式,转动自如地连接在第3连杆20的另一端部上。由该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构成中压脚连接部件24。
连杆中继板25通过分段螺钉26连接在第4连杆22的另一端部上。中压脚杆拱座27被固定在连杆中继板25上,在中压脚杆拱座27上,保持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压脚杆28。在中压脚杆28的下端部,安装有缝制时将布料向针板上按压的中压脚29。在中压脚杆28的上端部,设置有螺旋弹簧30,该螺旋弹簧30,由螺栓31以及螺母32保持在缝纫机架15上,将中压脚杆拱座27向下方按压。
如上所述的中压脚驱动机构,由偏心凸轮3到螺母32构成,能够起到将上轴2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向方向的往复驱动力并传递到中压脚29上的作用。
另外,分段螺钉23,将角块33和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连接在一起。即,在第4连杆22的正面一侧,配置有导向部件34,在该导向部件34上沿上向方向设置的长孔34a内,以钻入的方式设置有角块33,第3连杆20、第4连杆22、角块33通过一个分段螺钉23连接在一起。
上述角块33,沿着长孔34a的长边方向滑动,起着使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连接部沿着长孔34a移动的导向作用。
导向部件34,具有近似三角形状的板材,其上端部34t通过分段螺钉35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缝纫机架15上。在导向部件34的下端部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为长条形的长孔34a。该长孔34a,在角块33可以滑动的范围内形成比角块33稍大一些的宽度,将该角块33收纳在该长孔34a内。即,导向部件34可以使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连接部P3向中压脚29的上下方向D1移动,并且,限制向横穿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串联方向的方向D3移动。
另外,作为使该导向部件34向横穿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串联方向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的移动连杆36的一端部,通过分段螺钉37在长孔34a的上部附近,转动自如地连接在导向部件34上。在移动连杆36的另一端部上,连接着偏心凸轮38。该偏心凸轮38,通过其中心线与可变轴39的一端部连接在一起。另外,上述移动连杆36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偏心凸轮38的偏心位置上。
并且,在可变轴39的另一端部上,介由轴承40、伞齿轮41,连接有作为驱动机构的步进马达42。即,步进马达42的驱动,可顺次传递到可变轴39、偏心凸轮38、移动连杆36上,移动连杆36使导向部件34移动。
伞齿轮43啮合在伞齿轮41上,使步进马达42的驱动可以向与可变轴39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D5输出。在伞齿轮43的后端,同轴连接有轴承44、中压脚升降凸轮45等。
图4是从其中心线观察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周围的构成的动作说明图。中压脚升降凸轮45,如图4所示,以其支轴为中心在0~180度的范围内,将从转动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圆弧形(下面称作维持部45a),在180~360度的范围内,将从转动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形成为从维持部45a的转动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向顺时针方向渐渐变大的形状(下面称作变化部45b)。
中压脚升降凸轮45,是使中压脚提升部件46升降的部件,该中压脚提升部件46可以使中压脚29上升到缝制结束后的退避高度位置P5,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外周面靠接在设置于中压脚提升部件46的一端部的圆筒形滚子47的外周面上。即,当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维持部45a与滚子47靠接的时候,中压脚提升部件46不上升(参照图4),当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变化部45b与滚子47靠接的时候,中压脚提升部件46上升。
中压脚提升部件46,在其中腹部,通过销48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缝纫机架15上。中压脚提升部件46,其另一端部被设置为位于中压脚杆拱座27的下方,通过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变化部45b与滚子47靠接而使中压脚提升部件46的另一端部上升,使得中压脚杆拱座27上升,这样,可以使中压脚29上升到退避高度位置P5(参照图7)。而且,在缝纫机架15上,设置有弹簧挂钩49,该弹簧挂钩49位于中压脚提升部件46上方的位置,螺旋弹簧50的一端部挂在该弹簧挂钩49上,另一端部挂在中压脚提升部件46的一端部的附近。由此,对中压脚提升部件46的一端部通常施与向上方的拉力。
上述的高度调整机构,由角块33到螺旋弹簧50构成。即,通过步进马达42的半周的驱动,可以对进行上下往复移动的中压脚29的下死点位置移动调整到任意的高度,并且,通过剩余的半周的驱动,可以对中压脚29在缝制时的使用位置和非缝制时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若稍加详细叙述,则当步进马达42在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维持部45a与滚子47接触的半周角度范围内进行驱动的时候,设置在可变轴39的前端的偏心凸轮38,介由移动连杆36而使导向部件34摇动。其结果,角块33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移动,进而,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从直线形状并列的状态变为在相互的连接部弯曲的状态。于是,第3连杆20和第4连杆22的连接长度L根据弯曲量而产生长度变化,结果为,可以变更调节中压脚29的上下动作的下死点高度。
另外,在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维持部45a与滚子47接触的半周角度范围内,中压脚提升部件46不产生摇动。
另一方面,当步进马达42在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变化部45b与滚子47接触的剩下的半周角度范围中进行驱动的时候,滚子47被慢慢地向下方按压,中压脚提升部件46的前端部,介由中压脚杆拱座27以及中压脚杆28,使中压脚29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使中压脚29从使用位置提升到退避位置。另外,当中压脚29从退避位置返回到使用位置的时候,只要滚子47从中压脚升降凸轮45的变化部45b移动到维持部45a而驱动步进马达42即可。由此,可以进行中压脚29的使用位置和退避位置的切换。
(调线装置)
调线装置65具有按照通电的电流量产生推力的线张力螺线管66、和一对夹线盘,该夹线盘通过利用线张力螺线管66关闭其间隙间隔来夹紧面线,向缝线付与张力。
线张力螺线管66,通过驱动电路66a连接在动作控制机构70上,驱动电路66a,以对应动作控制机构70输出的控制信号的电流值向线张力螺线管66通电,从而输入任意的推力,因此,可以付与面线任意的张力。
(中压脚传感器)
上述中压脚装置1的第2连杆11,其相对于图1的左端部,通过螺旋弹簧1 6被付与向上方的弹力;其右端部通过第3连杆20向中压脚29传递上下的移动力;其中间部通过第1连杆8被付与上下的移动力。而且,由于相对于第2连杆体11的左端部的上侧靠接限制部件19,限制向上方的移动,所以,在缝制时,只要螺旋弹簧16产生的弹力维持第2连杆体11的左端部与限制部件19靠接的一定的位置上,则第2连杆11只能以左端部的分段螺钉18为中心进行摇动。
但是,当发生布料的厚度比通常厚等情、使得中压脚29不能到达预定的下死点的时候,由于第2连杆11的右端部不下降,所以,以该右端部为中心开始摇动,左端部进行下降移动。即,如果在中压脚29下降的时候受到超过规定量的负载,则第2连杆11起替代中压脚29的下降动作进行退让动作(左端部的下降移动)的退让部件的功能。
以上述构成为前提,构成中压脚传感器60。即,中压脚传感器60,具有设置在第2连杆11的左端部的第一接点61、和从上方对第一接点61施加若干弹性的按压力并且与其靠接的切片形状的第二接点62,由这些构成接点式开关。
第一接点61,介由第2连杆11等部件接地。另外,第二接点62可以从通电电路60a通电,如果第一接点61和第二接点62处于接触的状态,则流过电流,如果分开则电流被切断。
第二接点62,以在第2连杆11的左端部靠接在限制部件19上的状态,对第一接点61从上方施加若干弹性按压力并且与其靠接配置。而且,如图5所示,如果由于布料的厚度比通常厚,第2连杆11的左端部只下降移动规定的距离,则第二接点62会从第一接点61离开。
而且,电源电路60a连接在动作控制装置80上,在动作控制装置80中,通过判定电源电路60a为通电状态还是非通电状态,可以检测出是否发生布料厚度的增加。
另外,虽然中压脚传感器60使用两个接点61,62,但是,只要是能够检测设置的各接点61,61两点之间的接触分离状态的部件即可,也可以使用例如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和狭缝板、接点开关等任意的检测机构。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根据图6对动作控制机构7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首先,对动作控制机构70周围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6所示的操作面板75,是具有显示规定图像的显示机构和在其显示画面上设置的触摸式面板的输出装置。在显示画面上显示着从动作控制机构70输出的各种缝制信息和各种设定按钮等,触摸式面板,检测对各种显示开关的输入操作,并向动作控制机构70输出由接触操作所输入指示的位置的坐标信息。动作控制机构70,储存有对应于输出中的图像数据的、显示区域中规定的各位置的各个数据,当该各位置和输入指示位置的位置坐标一致的时候,读出该位置的数据,可以识别该数据的选择。
图6所示的缝纫机起动踏板76,是用于通过其踩踏操作来指示输入缝纫机马达81的起动的ON-OFF输入机构。利用一起设置在缝纫机起动踏板76上的输入电路76a,向动作控制机构70输入对应缝纫机起动踏板76的操作的信号。
而且,上述中压脚传感器60,通过电源电路60a,向动作控制机构70输出检测信号。
上述布料保持机构,具有使布料在沿着针板上的平面相互垂直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的步进马达,即,X轴马达82以及Y轴马达83,各马达82,83通过各自的驱动电路82a,83a,根据动作控制机构70的控制信号所对应旋转角度,进行其驱动控制。
另外,缝纫机马达81为伺服马达,通过驱动电路81a,根据与动作控制机构70的控制信号所对应的旋转量,进行其驱动控制。另外,由于其旋转量能够通过角度单位来控制,所以,动作控制机构70,可以识别缝纫机马达81目前的旋转角度位置。
另外,中压脚装置1的步进马达42,通过驱动电路42a与动作控制机构70连接,根据与动作控制机构70的控制信号所对应的旋转量,进行其驱动控制。
另外,如上所述,调线装置65的线张力螺线管66,通过驱动电路66a与动作控制机构70连接,根据来自动作控制机构70的控制信号,控制线张力。
动作控制机构70,具有ROM72、微型电脑MPU71、RAM73、EEPROM74;所述ROM72被写入实施缝纫机100的后述各种功能、动作的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数据;所述MPU71,按照控制程序,集中控制各部的动作,并且生成显示数据,显示在操作面板75的显示部上;所述RAM73,将与MPU71的处理数据、缝制数据相关的各种数据储存在工作区域;所述EEPROM74,记录保持该RAM73中所储存的处理数据,并储存用于进行规定的缝制的缝制数据。
而且,在上述RAM73上,设置有各种工作存储器和计数器等,也作为缝制动作中的工作区域而使用。
如上所述,在EEPROM74中,储存有设定用于进行缝制的各种参数的缝制数据。
即,在缝制数据中,按缝制开始的运针数设定了X轴,Y轴马达82,83的驱动量,该X轴,Y轴马达82,83的驱动量,用于按缝制开始的运针数(机针上下动的次数)进行布料相对于机针的定位,另外,在缝制数据中,还设定了通常缝制时的线张力螺线管66的张力数据。
CPU71,通过执行规定的处理程序,在缝纫时,基于上述缝制数据,按落针点根据缝制数据预先驱动X轴,Y轴马达82,83,根据各落针点的设定顺序设定的位置来进行控制。由此,CPU71执行作为缝制控制机构的控制。
另外,CPU71通过规定的处理程序,根据从操作面板75的模式选择,而有选择地进行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和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处理;所述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是指在缝制中利用中压脚传感器60检测布料的厚度变化,将缝制数据中的任意的运针数是否发生厚度变化写入缝制数据;所述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是在非缝制时,利用中压脚传感器60检测布料的厚度变化,将缝制数据中的任意的运针数是否发生厚度变化写入缝制数据。
在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CPU71通过规定的处理程序,根据EEPROM74中的缝制数据,对于上下运动机构、旋梭机构、布料保持机构实施按各运针向各位置进行落针的动作控制,并且,利用中压脚传感器60按各运针检测布料厚的变化。即,CPU71进行作为第一变化针数检测控制机构的处理,即,从缝纫机马达81的编码器对运针数进行逐次计数,如果检测出中压脚传感器60的各接点61、62处于被切断的状态(发生布厚的增加),则将此时的运针数暂时储存到RAM73中,在缝制结束时,将产生布料厚增加的运针数作为布厚数据写入缝制数据中。
另一方面,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是预先在不设置机针或者缝线的状态下将布料设置在布料保持机构上执行。
在该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CPU71通过规定的处理程序,根据EEPROM74中的缝制数据,对于布料保持机构实施按各运针数向各位置进行布料移动的动作控制,并且,利用中压脚传感器60按各运针数检测布料厚的变化。即,CPU71进行作为第二变化针数检测控制机构的处理,即,从缝纫机马达81的编码器对运针数逐次计数,如果检测出中压脚传感器60的各接点61、62处于被切断的状态(发生布厚的增加),则将此时的运针数暂时储存到RAM73中,在缝制结束时,将产生布料厚增加的运针数作为布厚数据写入缝制数据中。
另外,在上述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在将布厚数据写入缝制数据中之后,CPU71通过规定的处理程序,根据EEPROM74中新的缝制数据,对于布料保持机构,实施按各运针向各位置进行布料移动的动作控制,并且,基于布厚数据按检测出厚度变化的运针数,驱动中压脚装置1的步进马达42,进行高度调节,并且,通过操作面板75,进行作为接受该调节高度变化的确认动作控制机构的处理。
另外,无论在哪种模式下,如果CPU71通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利用中压脚传感器60检测出各接点61,62处于切断状态,则都认为发生了布厚的增加,从而对于中压脚装置1的步进马达42,进行按规定量提升中压脚29的按压高度控制机构的动作控制。另外,中压脚29的上升量,即,步进马达42的驱动量也可以作为初始数据预先设定储存在ROM72中,还可以和缝制数据一起设定储存在EEPROM74中。
另外,在缝纫时,如果CPU71通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利用中压脚传感器60检测出各接点61,62处于切断状态,则认为发生了布厚的增加,从而对于调线装置65的线张力螺线管66进行变更线张力的作为线张力控制机构的动作控制。另外,对于线张力变更值,例如,优选按照布料厚增加张力也增加的方式,预先在ROM72或EEPROM74中设定储存向螺线管66的通电量。
(缝纫机的动作)
利用图7~图9所示的流程图,对基于上述动作控制机构70控制的缝纫机100的缝制动作进行说明。
图7表示在上述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初次执行缝制时的动作控制机构70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果通过缝纫机马达81的驱动开始进行缝制(步骤S1),则CPU71对中压脚传感器60进行是否处于off状态(第一接点61和第二接点62离开的状态)的检测(步骤S2)。
当检测显示的结果为电源电路60a呈on状态(第一接点61和第二接点62接触的状态)的时候(步骤S2:否),通过缝纫机马达81的编码器对运针数进行计数,参照针数计数,对于是否达到进行设定在缝制数据中的一系列的缝制的最终运针数进行判定(步骤S3)。
接着,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步骤S3:是),在储存了后述的步骤S4以及S8中使中压脚29上升的运针数或者返回到原来高度的运针数的时候,执行将这些运针数、那时的上升量、使上升继续的运针数写入缝制数据中的处理(步骤S13),结束缝制。
另外,当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S3:否),返回到步骤S2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2的处理中,由于如果检测出中压脚传感器60为off状态(步骤S2:是),则表示布料的厚度增加,所以,CPU71参照针数计数,将当时的目前运针数暂时储存到RAM73中(步骤S4)。
然后,CPU71以将线张力变成缝制厚料的布料所设定的张力的方式,执行线张力螺线管66的通电控制(步骤S5)。
接着,CPU71以仅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上升预先设定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步骤S6)。
接着,CPU71再次进行中压脚传感器60是否处于off状态的检测(步骤S7)。即,通过步骤S6的中压脚29的下死点的上升控制,对于厚度增加的布料进行下死点是否被提升到足够的高度的判定。其结果,由于当中压脚传感器60仍处于off状态的时候(步骤S7:是),意味着中压脚29的下死点的提升量不足,所以,再次执行步骤S4~S6的处理。
另外,由于当中压脚传感器60处于on状态的时候(步骤S7:否),意味着中压脚29的下死点的提升量已足够,所以,作为从布厚的增减返回到原来的布厚的运针数,将当时的目前运针数暂时储存到RAM73中。
然后,进入步骤S8的处理,在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提升预先设定的运针数的状态下,继续进行缝制(步骤S8)。
另外,在该步骤S8的处理中,当没有达到设定次数时(步骤S8:否),虽然只是重复步骤S8的处理,但是,和步骤S3的处理相同,参照针数计数,当达到最终运针数的时候结束缝制,在没有到达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返回到步骤S8的处理。
接着,如果在将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提升设定的运针数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步骤S8:是),则CPU71以将中压脚29的下死点变为原来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步骤S9),并且,以变为缝制数据中设定的原来的线张力的方式,进行线张力螺线管66的通电控制(步骤S10)。
然后,CPU71进行中压脚传感器60是否处于off状态的检测(步骤S11),由于如果中压脚传感器60被检测为off的状态(步骤S11:是),则意味着布料厚的部分仍在继续,所以再次进行从步骤S4的处理。
另外,由于如果检测中压脚传感器60为on状态(步骤S11.否),则意味着布料厚的部分已经通过,所以,参照针数计数而对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进行判定(步骤S12)。然后,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步骤S12:是),执行将在步骤S4以及S8中储存使中压脚29上升的运针数或者返回到原来高度的运针数、那时的上升量、使上升继续的运针数写入缝制数据中的处理(步骤S13),结束缝制。
另外,当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12:否),返回到步骤S2的处理,继续缝制。
图8表示在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第二次以后实施缝制时的动作控制机构70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果通过缝纫机马达81的驱动开始缝制(步骤S14),则利用缝纫机马达81的编码器参照计算运针数的针数计数,进行判断缝制数据中的布厚数据是否是产生布厚的增加的运针数或者从增加返回到原来的布厚的运针数(步骤S15)。
然后,当不是任意一种运针数的时候,按照缝制数据继续缝制(步骤S15:否),当是任意一种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15:是),则转移到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判断是发生布厚的增加的运针数还是返回到原来的布料厚的运针数,当判断是产生布厚的增加的运针数时(步骤S16:是),CPU71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升高预先设定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电机42的驱动控制(步骤17),并且,以将线张力变成缝制厚料的布料所预先设定的张力的方式,执行线张力螺线管66的通电控制(步骤S18)。然后,转移到步骤S20。
另外,当判断是从布厚的增加返回到原来的布厚的运针数时(步骤S16:否),CPU71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从上升位置返回到原来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并且,线张力返回到通常的值(步骤S19),转移到步骤S20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20中,CPU71参照针数计数来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其结果为,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步骤S20:是),结束缝制;在没到达的情况下(步骤S20.否),返回到步骤S15继续缝制。
图9表示一边设定布料使各部动作,一边在不进行实际缝制的上述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动作控制机构70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开始缝纫机马达81的驱动,CPU71进行中压脚传感器60是否处于off状态的检测(步骤S31)。
当检测的结果为电源电路60a处于on状态时(步骤S31:否),参照针数计数来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设定的最终运针数(步骤S32)。然后,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步骤S32:是),停止缝纫机马达81,转移到步骤S37。
另外,当针数计数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32:否),则返回到步骤S31。
另外,由于如果在步骤S31的处理中检测出中压脚传感器60处于off的状态(步骤S31:是),则表示布料的厚度增加了,所以,CPU71参照针数计数,将当时的目前运针数暂时储存到RAM73中(步骤S34)。
然后,CPU71参照针数计数来判定是否到达了缝制数据中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步骤S35)。然后,当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35:否),返回到步骤S31的处理。
另外,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步骤S35:是),停止缝纫机马达81(步骤S36),执行将步骤S34中RAM73所储存的运针数作为表示发生布料厚增加的运针数的布厚数据,写入到EEPROM74中的处理(步骤S37)。
通过到步骤S37为止的处理,由于被写入到缝制数据中的布厚数据,只是表示发生布料厚增加的运针数,所以,在步骤S38中,可以实行是否进行确认动作的指示输入,该确认动作,用于在发生布料厚增加的各运针数中,将中压脚29的下死点升高多高为好的设定。
即,如果不进行确认动作、由操作面板75输入结束的指令,则处理结束(步骤S38:否)。
另外,如果由操作面板75输入进行确认动作的指令(步骤S38:是),则缝纫机马达81开始重新起动(步骤S39)。由此,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按照缝制数据,都进行动作控制。
进而,CPU71参照针数计数来判定是否是步骤S34中所存储的发生布料厚增加的运针数(步骤S40)。
然后,当不是发生布料厚增加的运针数的时候,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按照缝制数据,继续动作(步骤S40:否);当是发生布料厚增加的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40:是),CPU71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上升预先设定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使缝纫机马达81、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停止(步骤S42)。
然后,如果基于目测静止在下死点位置的中压脚29和布料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结果,由操作面板75输入中压脚29的上升量的修正值的数值输入或者没有变更的指令输入,则作为其运针数的布厚数据,反映输入修正值的中压脚29的上升量被写入缝制数据中(步骤S43)。
然后,CPU71参照针数计数来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步骤S44),当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44:否),缝纫机马达81、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的驱动从下一个运针数重新开始,返回到步骤S40的处理。
另外,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进入步骤S45(步骤S44:是),CPU71执行将步骤S43中设定的修正上升量写入EEPROM74中的缝制数据中的处理,则一系列的处理结束。
而且,对于根据图9所示的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而更新的缝制数据,也可以基于上述图8的流程图来执行缝制。
(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上述缝纫机100通过中压脚29来检测布料的厚度变化,所以,没有必要设置独立的部件用于厚度检测,减少了部件的个数,并且,由于减少部件可以实现节省机针周围的空间,通过装置的小型化、简易化能够提高装置整体的生产性。
另外,由于在利用中压脚传感器60检测布厚变化的时候,动作控制机构70调整中压脚29的下死点高度,所以可以实现保护布料的同时,又可以抑制中压脚29下降时按压布料,在抑制中压脚29的影响的状态下,可以精度良好地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
而且,由于在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或者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通过动作控制机构70,将发生布料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数据写入缝制数据中,所以,在数据取得后的缝制时,可以预先确认任意一种运针数的时候被缝制物是否发生了厚度变化,从而可以进行对应厚度变化的调线装置65的线张力和中压脚装置1的下死点高度的调整控制,可以实现缝纫质量的提高。
尤其是在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由于将布厚数据与实际的缝制作业一同附加给缝制数据,可以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由于在实际的缝制作业之前,将布厚数据附加给缝制数据,所以,实际的缝制作业可以在已知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的状态下进行,由此,对于所有的布料可以提高缝纫质量。
另外,在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中,当布厚数据被写入缝制数据之后,由于能够获得确认修正中压脚的下死点高度的机会,所以,在缝制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加准确的缝制,可以进一步提高缝纫的质量。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的概要)
下面,基于图10~图13对第二实施方式、即缝纫机100A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缝纫机100A新配有能够检测第2连杆11的第一接点61的端部的上下运动变化量的中压脚传感器60A,与上述缝纫机100不同点在于,利用该中压脚传感器60A可求出发生布厚变化时候的厚度变化量,进行考虑到厚度变化量的动作控制。
由于对于动作控制的处理内容以外的构成,只是中压脚控制器60A与缝纫机100不同,所以,对于缝纫机100A,与缝纫机100相同的构成付与相同符号,并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中压脚传感器60A,具有用于检测发生布厚变化的第一节点61以及第二节点62、用于检测第2连杆11的第一接点61侧的端部的上下移动量的梳齿状的被检测部件63、和用于检测被检测部件63的梳齿数的光学式齿数传感器64。
上述被检测部件63,以均等的间隔设置的梳齿,沿着上下方向排列,被固定装备在第2连杆11的第一接点61侧的端部上。
齿数传感器64,具有配置在被检测部件63的梳齿的背后进行发光的光源和检测被梳齿遮挡的光源的光的亮度的受光元件,通过梳齿的上下运动,可以从受光的光闪烁的次数检测出上下的移动量。
而且,齿数传感器64的检测信号被输出到动作控制机构70中。
另外,虽然齿数传感器64是光学式,但是,只要能够求出第2连杆11的第一接点61侧的端部的上下移动量,也可以使用任意方式的检测元件或传感器。
上述缝纫机100A,其控制系统与上述缝纫机100不同点在于,在动作控制机构70上新连接有传感器64,并输出其检测信号。
另外,与缝纫机100不同点还在于,当CPU71执行基于规定的处理程序进行的、作为第一或者第二变化针数检测控制机构的处理的时候,按照缝纫数据驱动缝纫机各部,并且,当发生布料厚度变化时,检测其厚度变化量,和当时的运针数相关联,将检测布料厚写入缝制数据中。
另外,与缝纫机100不同还在于,当CPU71基于规定的处理程序,执行作为按压高度控制机构的处理的时候,如果通过中压脚传感器60检测各接点61、62的切断,并且通过齿数传感器64检测布料厚,则对于中压脚装置1的步进马达42,执行使中压脚29只上升对应检测布料厚的量的动作控制。
下面,根据这些点,对基于缝纫机100A的动作控制机构70的各动作进行说明。
(缝纫机的动作)
下面的各种处理,全都是动作控制机构70的CPU71为了执行各处理而按照控制程序进行的步骤。
图11表示在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初次执行缝制时候的动作控制机构70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果通过缝纫机马达81的驱动开始缝纫(步骤S51),则CPU71判断中压脚传感器60A的齿数传感器64是否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步骤S52)。
另外,该步骤S52和后述的步骤S62的齿数传感器64是否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的判定,优选通过编码器等检测出缝纫机马达81的输出轴或者上轴的旋转角度,并且在中压脚29位于下死点或者其跟前的位置所成的角度中执行。
然后,在步骤S52的处理中,如果通过中压脚传感器60A的齿数传感器64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步骤S52:是),则CPU71开始齿数传感器64的移动的齿数的计数(步骤S53)。
然后,CPU71进行中压脚传感器60A的两个接点61、62是否处于off状态的检测(步骤S54)。反复进行检测直到检测出off状态为止,如果检测出,则之后由齿数传感器64的移动的齿数的计数值算出中压脚29的上升量、即布厚,并储存到RAM73中(步骤S55)。
然后,CPU71参照针数计数而将目前运针数暂时储存到RAM73中(步骤S56),并且,以将线张力变成缝制厚布料所预先设定的张力的方式,执行线张力螺线管66的通电控制(步骤S57)。
进而,CPU71,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上升对应于由在步骤S55中所求得的布厚所产生的布厚变化量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步骤S58)。
然后,进入步骤S59的处理,在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提升预先设定的运针数的状态下,继续进行缝制。
另外,在该步骤S59的处理中,当没有达到设定次数时(步骤S59:否),虽然只是反复执行步骤S59,但是,也可以和后述的步骤S63的处理相同,参照针数计数,当达到最终运针数时结束缝制,当没有到达的时候返回到步骤S59的处理。
接着,如果在将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提升设定的运针数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步骤S59:是),则CPU71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变为原来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步骤S60),并且,以线张力变为缝制数据中设定的原来的线张力的方式,进行线张力螺线管66的通电控制(步骤S61)。
然后,CPU71再次判断中压脚传感器60A的齿数传感器64是否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步骤S62),如果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步骤S62:是),则由于意味着布料的厚部分仍在继续,所以再次进行从步骤S53的处理。
另外,当中压脚传感器60A的齿数传感器64没有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的时候(步骤S62:否),则由于意味着布料的厚的部分已经通过,所以,参照针数计数,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所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步骤S63)。
然后,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步骤S63:是),则执行将步骤S56中储存的使中压脚29上升的运针数或者返回到原来高度的运针数并在步骤S56中储存的上升量、使上升继续的运针数写入到缝制数据中的处理(步骤S64),结束缝制。
另外,当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63:否),则返回步骤S52的处理并继续缝制。
另外,在步骤S52的中压脚传感器60A的齿数传感器64是否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的判定中,当齿数传感器64没有检测出移动的时候(步骤S52:否),参照针数计数来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所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步骤S65)。然后,当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65:是),在进行向步骤S64的缝制数据中的写入之后结束缝制,当没有到达的时候(步骤S65:否),返回到步骤S52的处理。
图12表示在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第二次以后的缝制执行时的动作控制机构70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果通过缝纫机马达81的驱动开始缝制(步骤S71),则利用缝纫机马达81的编码器参照对运针数计数的针数计数,判定缝制数据中的布厚数据所示的是否是发生布厚增加的运针数或者从增加返回到原来的布厚的运针数(步骤S72)。
然后,当不是任意一种运针数的时候,按照缝制数据继续缝制(步骤S72:否),当是任意一种的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72:是),则转移到步骤S73。
在步骤S73中,判断是发生布厚增加的运针数还是从增加返回到原来的布厚的运针数,当是发生布厚增加的运针数时(步骤S73:是),CPU71对于该运针数,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上升由中压脚传感器60A检测出的布厚增加量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步骤S74),并且,以线张力变为缝制厚料的布料所设定的线张力的方式,执行线张力螺线管66的通电控制(步骤S75)。然后,转移到步骤S77的处理。
另外,当从布厚的增加返回到原来的布厚的运针数时(步骤S73:否),CPU71,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从上升位置返回到原来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并且,使线张力返回到通常的值(步骤S76),转移到步骤S77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77中,CPU71参照针数计数,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所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当其结果为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77:是),则结束缝制,当没有到达的时候(步骤S77:否),则返回到步骤S72的处理,继续缝制。
图13表示一边设定布料,使各部动作,一边在不进行实际缝制的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的选择设定时,动作控制机构70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开始缝纫机马达81的驱动,CPU71进行中压脚传感器60A的齿数传感器64是否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的判定(步骤S81)。
而且,在该步骤S81中,中压脚传感器60A是否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的判定,也优选通过编码器等检测缝纫机马达81的输出轴或者上轴的旋转角度,在中压脚29位于下死点或者其跟前的位置所成的角度中执行。
然后,在步骤S81的处理中,如果中压脚传感器60A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步骤S81:是),则CPU71开始齿数传感器64移动的齿数的计数(步骤S82)。
然后,CPU71进行中压脚传感器60A的两个接点61、62是否处于off状态的检测(步骤S83)。反复进行检测直到检测出off状态为止,如果检测出,则之后由齿数传感器64移动的齿数的计数值算出中压脚29的上升量,即布厚,并储存到RAM73中(步骤S84)。另外,CPU71参照针数计数,将目前运针数暂时储存到RAM73中(步骤S85)。
然后CPU71参照针数计数,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所设定的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步骤86)。接着,当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86:否),返回到步骤S81的处理。
另外,当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86:是),停止缝纫机马达81(步骤S87),并执行将步骤S84、S85中储存到RAM73中的发生布厚增加的运针数以及表示其布厚的布厚数据写入EEPROM74中的缝制数据中的处理(步骤S88)。
另外,当步骤S88的判定结果为中压脚传感器60A没有检测出被检测部件63的上下移动的时候(步骤S81:否),则参照针数计数,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所设定的最终运针数(步骤S90)。然后,当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90:是),停止缝纫机马达81,转移到步骤S88。
另外,当针数计数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90:否),返回到步骤S81的处理。
另一方面,通过到步骤S88的处理,按被写入缝制数据中的布厚数据的各运针数的中压脚29的上升量(布厚),可以进行其确认动作和修正。即,在步骤S91中,可以进行上述确认动作和修正的指示输入。
即,如果不进行确认动作而从操作面板75输入结束的指令,则处理结束(步骤S91:否)。
另外,如果从操作面板75输入进行确认动作的指令(步骤S91:是),则缝纫机马达81开始重新起动(步骤S92)。由此,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机构1也按照缝制数据进行动作控制。
进而,CPU71参照针数计数,判定是否是在步骤S85中储存的发生布厚增加的运针数(步骤S93)。
然后,当不是发生布厚增加的运针数的时候,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按照缝制数据继续动作(步骤S93:否),当是发生布厚增加的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93:是),CPU71,以使中压脚29的下死点仅升高步骤S84中所储存的高度的方式,进行步进马达42的驱动控制(步骤S94),并停止缝纫机马达81、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的驱动(步骤S95)。
然后,基于目测在下死点位置静止的中压脚29和布料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结果,如果输入了执行中压脚29的上升量的修正的指令(步骤S96:是),则成为可以输入中压脚29的上升量的修正值的状态(步骤S97)。
进而,如果输入修正值,则判定是否进行了确定的指令输入(步骤S98),如果没有确定,则返回到步骤S97,成为等待修正值的输入。另外,如果确定了修正值(步骤S98:是),则缝纫机马达81、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的驱动从下一个运针数重新开始,返回到步骤S93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96中,如果输入对其运针数不进行修正的指令,则CPU71参照针数计数,判定是否到达缝制数据中所设定的进行一系列缝制的最终运针数(步骤S99),当没有到达最终运针数的时候(步骤S99:否),则缝纫机马达81、布料保持机构以及中压脚装置1的驱动从下一个运针数重新开始,返回到步骤S91的处理。
另外,当到达最终运针数时,进入步骤S100(步骤S99:是),CPU71执行将步骤S97、S98中设定的修正上升量写入EEPROM74中的缝制数据中的处理,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而且,对于图13所示的通过非缝制时厚度取得模式而更新的缝制数据,也可以基于上述图12的流程图执行缝制。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上述缝纫机100A具有和缝纫机100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不仅能够检测出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发生的厚度变化,而且能够检测出其厚度的变化量,所以,在缝制时,能够根据检测出的布厚而对中压脚29的上下动的下死点高度进行控制,能够通过中压脚来抑制布料的负担,保护布料并维持高的缝纫质量。
另外,对于调线装置65,虽然只是按照布厚变化的发生进行切换线张力螺线管66的输出,但是,也可以按照检测的布厚,执行更致密地调整线张力的控制。

Claims (7)

1.一种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具有:
缝制时将被缝制物按压在针板上面的中压脚,和
付与该中压脚沿上下方向往复动作的中压脚驱动机构,和
通过所述中压脚,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的厚度变化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压脚驱动机构具有退让部件,该退让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中压脚一起进行上下运动,如果所述中压脚在下降时承受超过规定量的负荷,则所述一端部停止,该退让部件的另一端部代替所述中压脚的下降动作而进行退让动作;
所述厚度变化检测机构,由所述退让部件的退让动作检测所述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上下调整所述中压脚上下运动方向的下死点高度位置的高度调整机构,和
在通过所述厚度变化检测机构检测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时,以使所述中压脚的下死点高度位置上下运动的方式,控制所述高度调整机构的按压高度控制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所述针板上面的任意位置上,使所述被缝制物相对于机针进行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和
对于所述移动机构,根据按所述机针的上下运动次数表示应定位的各位置的缝制数据,进行定位控制的缝制控制机构,和
在通过所述缝制控制机构执行各位置的定位时,进行利用所述厚度变化检测机构检测的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的控制,并且将检测出厚度变化时的运针数写入所述缝制数据中的变化运针数检测控制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化运针数检测控制机构,在通过所述缝制控制机构执行缝制时,进行将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写入所述缝制数据中的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化运针数检测控制机构,在通过所述缝制控制机构实施预缝制时,进行将发生厚度变化的运针数写入所述缝制数据中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确认动作控制机构,该确认动作控制机构,在写入发生所述厚度变化的运针数的处理之后,按照所述缝制数据,进行所述移动机构以及所述高度调整机构的高度确认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供给机针的缝线的捯出付与阻力的调线装置,和
在利用所述厚度变化检测机构进行被缝制物的厚度变化检测时,进行改变所述调线装置付与的阻力的控制的线张力控制机构。
CN2006100513239A 2005-01-05 2006-01-05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Active CN18004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00748 2005-01-05
JP2005000748A JP4526956B2 (ja) 2005-01-05 2005-01-05 ミシン
JP2005000748 2005-0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0475A CN1800475A (zh) 2006-07-12
CN1800475B true CN1800475B (zh) 2012-02-29

Family

ID=3679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513239A Active CN1800475B (zh) 2005-01-05 2006-01-05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526956B2 (zh)
KR (1) KR101240387B1 (zh)
CN (1) CN1800475B (zh)
TW (1) TW20063217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0212B2 (ja) * 2006-08-10 2012-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プログラム
JP5427355B2 (ja) * 2007-12-12 2014-02-26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中押さえ装置
JP5208700B2 (ja) * 2008-12-04 2013-06-1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5208699B2 (ja) * 2008-12-04 2013-06-1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5318547B2 (ja) * 2008-12-04 2013-10-16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5253993B2 (ja) * 2008-12-24 2013-07-3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6552233B2 (ja) 2015-03-20 2019-07-31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7012327B2 (ja) * 2016-08-16 2022-02-14 株式会社ハッピージャパン ミシン
DE112017008004B4 (de) * 2017-08-30 2021-08-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Nähmaschine
JP7156821B2 (ja) * 2018-05-21 2022-10-1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9267245A (zh) * 2018-10-16 2019-01-25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压脚及面线张力的智能调节方法及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CN109440434A (zh) * 2018-11-28 2019-03-08 连云港如年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织物缝头感应识别装置
CN109629125B (zh) * 2018-12-22 2022-03-25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包缝机的压脚压力与牙架倾角同步调节方法
CN109629131B (zh) * 2019-02-20 2021-07-30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贴袋缝纫机
CN110670259A (zh) * 2019-09-30 2020-01-10 浙江众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厚料平缝机的布料穿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8256A (en) * 1986-05-26 1989-07-18 Tokyo Juki Industrial Co., Ltd. Workpiece detector for a sewing machine
US6591769B1 (en) * 1999-04-21 2003-07-15 Zsk Stickmaschinen Gmbh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checking unit of a presser foot used in a sewing and/or embroidery machine
CN1478937A (zh) * 2002-07-27 2004-03-03 �Ŷ�����-�����չɷݹ�˾ 将针线自由端从缝料顶侧引到底侧的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0029B2 (ja) * 1977-12-27 1985-05-20 ジャガー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テンシヨン装置
JPH0744983B2 (ja) * 1986-07-03 1995-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布押え装置
JP2800392B2 (ja) * 1990-09-20 1998-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送り装置付ミシン
JP2658611B2 (ja) * 1991-04-04 1997-09-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H05300988A (ja) * 1992-04-28 1993-1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動縫いミシン
JP3751053B2 (ja) * 1995-07-31 2006-03-01 Juki株式会社 刺繍縫い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8256A (en) * 1986-05-26 1989-07-18 Tokyo Juki Industrial Co., Ltd. Workpiece detector for a sewing machine
US6591769B1 (en) * 1999-04-21 2003-07-15 Zsk Stickmaschinen Gmbh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checking unit of a presser foot used in a sewing and/or embroidery machine
CN1478937A (zh) * 2002-07-27 2004-03-03 �Ŷ�����-�����չɷݹ�˾ 将针线自由端从缝料顶侧引到底侧的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缝纫机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93677A 2000.04.04
JP特开平5-300988A 1993.11.16
JP特开平9-41258A 1997.02.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40387B1 (ko) 2013-03-08
TW200632171A (en) 2006-09-16
JP4526956B2 (ja) 2010-08-18
JP2006187417A (ja) 2006-07-20
KR20060080539A (ko) 2006-07-10
TWI363115B (zh) 2012-05-01
CN1800475A (zh) 2006-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0475B (zh) 缝纫机的布厚变化检测装置
CN1782160B (zh) 上下送布缝纫机
CN101748566B (zh) 缝纫机
EP1612315A1 (en) Sewing machine with automatic needle threader
CN101713127B (zh)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EP0360398A2 (en) Automatic quilting machine for specialized quilting of patterns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a remote joystick and monitored on a video screen including pattern duplication through a reprogrammable computer
CN1550604B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KR101266354B1 (ko) 재봉기
CN101956302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1748564B (zh) 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2041643B (zh) 自动缝制缝纫机
CN10106726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302687B (zh) 缝纫机控制装置及具有缝纫机控制装置的缝纫机
KR100878602B1 (ko) 재봉틀 프로그램 작성 장치
CN101302685B (zh) 自动缝制缝纫机
EP1473398B1 (en) Control apparatus for button sewing machine and button sew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EP1905879A2 (en) Sewing machine and controller therefor
CN1861883B (zh) 缝纫机的中压脚机构
JP2011167446A (ja) 多針ミシン
US4945842A (en) Embroidering sewing machine
CN101956303B (zh) 缝纫机
JP7321641B2 (ja) 布押え上下駆動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備えるミシン
JP2007289349A (ja) 布表面の膨出部に対する刺繍模様の刺繍方法及び刺繍物
CN101798728A (zh) 缝纫机和线张力设定方法
JPH10323472A (ja) プログラム式電子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