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2745A - 滑动式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滑动式叉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92745A CN1792745A CNA2005101305544A CN200510130554A CN1792745A CN 1792745 A CN1792745 A CN 1792745A CN A2005101305544 A CNA2005101305544 A CN A2005101305544A CN 200510130554 A CN200510130554 A CN 200510130554A CN 1792745 A CN1792745 A CN 17927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base portion
- end side
- link
- portion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6—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means for presenting articles for removal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 or level
- B65G1/065—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means for presenting articles for removal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 or level with self propelled c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0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stacker cra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0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stacker cranes
- B65G1/0435—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stacker cranes with pulling or pushing means on either stacking crane or stacking are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6—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means for presenting articles for removal at predetermined position or lev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13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arrangements or automatic control means for selecting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remov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7/00—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7/005—Stacking of articles by using insertions or spacers between the stacked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7/00—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7/02—Stacking of articles by adding to the top of the stack
- B65G57/16—Stacking of articles of particular sha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 Drawers Of Furnitur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易使灰尘飞散且使用方便的滑动式叉装置。将基部侧卡合部件(23),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设置在基部侧部件(15)上的基部侧导轨(22a)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在中间结构部(A)上,将端部侧卡合部件(24),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设置在端部侧部件(19)上的端部侧导轨(22b)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在中间结构部(A)上,并设置有进退驱动单元,其以保持使基部侧卡合部件(23)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22a)相卡合,以及使端部侧卡合部件24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22b)相卡合的方式,对中间结构部(A)进行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的滑动操作,并且对端部侧部件(19)进行相对于中间结构部(A)的滑动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式叉(フオ一ク)装置,其以物品支撑用的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的方式构成。
背景技术
这种滑动式叉装置,是在物品支撑用的端部侧部件上支撑物品,使端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以搬运物品的装置,其设置在自动仓库中的堆装起重机、或在自动台车或固定台上所设置的搬运装置上,在搬运物品时使用。
这种滑动式的叉装置中,目前,是分别在基部侧部件以及端部侧部件上设置导轨,并设有中间结构部,该中间结构部具备以可以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导轨相卡合的基部侧卡合部件,以及以可以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端部侧部件上的端部侧导轨相卡合的端部侧卡合部,并且,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方式设置基部侧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状态,设置端部侧卡合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滑动式叉装置的构成方式为,设有进退驱动单元,其对中间结构部进行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的滑动操作,并且对端部侧部件进行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的滑动操作,以用于切换到下述三个状态,即:退入状态,该状态为,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中间结构部位于基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并且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移动,以使中间结构部位于端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一侧凸出状态,该状态为,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以及另一侧凸出状态,该状态为,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以使得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切换到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凸出的一侧凸出状态,或向另一侧凸出的另一侧凸出状态,从而可以在与设置在滑动移动方向的两侧的物品搬运对象位置之间搬运物品。
专利文献1实开平2-23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述现有的结构,因为基部侧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方式设置,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使基部侧卡合部件相对于基部侧导轨滑动移动的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的状态下,在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卡合作用范围中的进行滑动移动侧的范围内,与基部侧导轨的卡合脱离,另外,因为端部侧卡合部件以将其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方式设置,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使端部侧导轨相对于端部侧卡合部件滑动移动的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的状态下,在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卡合作用范围中与进行滑动移动侧相反一侧的范围内,与端部侧导轨的卡合脱离。
这样,因为在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时,无法保持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的导轨相卡合,以及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的导轨相卡合,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时,因基部侧卡合部件与基部侧导轨的卡合,或端部侧卡合部件与端部侧导轨的卡合所产生的灰尘,在这些卡合脱离时,被向外推出而易向周围飞散,所以难以设置在洁净室里,另外,在从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切换到退入状态时,要与基部侧卡合部件或端部侧卡合部件卡合的基部侧导轨或端部侧导轨相干涉,从而可能无法顺利地切换到退入状态。
因此,考虑以下结构,即,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基部侧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基部侧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端部侧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端部侧卡合部件,并设置进退驱动单元,其以保持使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的导轨相卡合,以及使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的导轨相卡合的方式下,对中间结构部进行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的滑动操作,并且对端部侧部件进行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的滑动操作,以用于切换到下述状态:退入状态,该状态是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中间结构部位于沿着基部侧导轨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移动,以使端部侧部件位于沿着端部侧导轨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以及一侧凸出状态,该状态是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中间结构部位于沿着基部侧导轨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移动,以使端部侧部件位于沿着端部侧导轨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一端侧。
但是,利用这种结构,不能切换到另一侧凸出状态,不能向设置在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的物品搬运对象位置对端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如果为了在与设置在另一侧的物品搬运对象位置之间搬运物品而设置使基部侧部件围绕纵轴芯旋转的旋转装置,则为了使基部侧部件旋转,滑动式叉装置周围必须要很大的空间,因此使用方便性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使灰尘飞散且便于使用的滑动式叉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1特征结构为,以物品支撑用的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的方式构成的滑动式叉装置,其具有:
导轨,其分别设置在前述基部侧部件及前述端部侧部件上;中间结构部,其具备基部侧卡合部件和端部侧卡合部件,该基部侧卡合部件以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前述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导轨相卡合,该端部侧卡合部件以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前述端部侧部件上的端部侧导轨相卡合,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基部侧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端部侧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以及进退驱动单元,其以保持使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基部侧导轨相卡合,以及使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端部侧导轨相卡合的方式,对前述中间结构部进行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的滑动操作,并且对前述端部侧部件进行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的滑动操作,以用于切换到退入状态、一侧凸出状态以及另一侧凸出状态,该退入状态是,使前述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前述中间结构部位于前述基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移动,以使前述中间结构部位于前述端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该一侧凸出状态是,使前述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该另一侧凸出状态是,使前述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
也就是说,因为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基部侧的导轨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基部侧卡合部件,即使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基部侧卡合部件的量,使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的导轨相卡合,因此,通过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的可移动范围为以下范围,即,中间结构部的基部侧卡合部件从位于基部侧部件的基部侧导轨的一端侧的状态,移动到位于另一端侧的状态的范围,则即使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也可以以保持使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相卡合,前述一侧凸出状态为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状态,前述另一侧凸出状态为使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状态。
另外,因为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端部侧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端部侧卡合部件,即使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端部侧卡合部件的量,使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的导轨相卡合,因此,通过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的可移动范围为以下范围,即,中间结构部的端部侧卡合部件从位于端部侧部件的端部侧导轨的一端侧的状态,移动到位于另一端侧的状态的范围,则即使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也可以以保持使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相卡合,前述一侧凸出状态是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状态,前述另一侧凸出状态是使端部侧部件相对于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状态。
由此,由于可以通过相对于基部侧部件对中间结构部滑动操作,并且相对于中间结构部对端部侧部件滑动操作,切换到退入状态或一侧凸出状态、另一侧凸出状态,因此,周围不需要很大的空间而便于使用,另外,即使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也可以保持使基部侧卡合部件或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或端部侧导轨相卡合,所以,在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退入状态时,因为可以抑制由基部侧卡合部件与基部侧导轨的卡合或端部侧卡合部件与端部侧导轨的卡合所产生的灰尘向周围飞散,所以易与设置在洁净度高的洁净室中,另外,因为即使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也可以保持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或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的卡合,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从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向退入状态的切换。
因此,因为构成方式为,使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卡合作用范围比基部侧导轨的长度小,使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卡合作用范围比端部侧导轨的长度小,在切换到了一侧凸出状态以及另一侧凸出状态的哪一种状态中,都以保持使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相卡合,以及使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相卡合,所以可以以不易使灰尘飞散,且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和另一侧凸出状态这两种状态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提供不易使灰尘飞散且方便使用的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2特征结构为,在第1特征结构中,
前述中间结构部具有基部侧连接部件、端部侧连接部件以及中转连接部件而构成,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具备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及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具备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及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前述中转连接部件具备用于卡合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第1导轨,以及用于卡合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第2导轨;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第1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第2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前述进退驱动单元的构成方式为,以保持使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第1导轨相卡合,以及使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第2导轨相卡合的方式,对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的滑动操作,对前述中转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该基部侧连接部件的滑动操作,对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该中转连接部件的滑动操作,并且,对前述端部侧部件进行相对于该端部侧连接部件的滑动操作,以使得:在前述退入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位于前述基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位于前述第1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位于前述第2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位于前述端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在前述一侧凸出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在前述另一侧凸出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
也就是说,因为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第1导轨长度小的方式设置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即使使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量,使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1导轨相卡合,因此,通过使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的可移动范围,为基部侧连接部件的基部侧卡合部件从位于中转连接部件的第1导轨的一端侧的状态移动到位于另一端侧的状态的范围,则即使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也可以保持使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1导轨相卡合,前述一侧凸出状态是使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状态,前述另一侧凸出状态是使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状态。
另外,因为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第2导轨长度小的方式设置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即使使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量,使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2导轨相卡合,因此,通过使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的可移动范围,为端部侧连接部件的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从位于中转连接部件的第2导轨的一端侧的状态移动到位于另一端侧的状态的范围,则即使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也可以保持使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2导轨相卡合,前述一侧凸出状态是使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状态,前述另一侧凸出状态是使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状态。
因此,因为使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卡合作用范围比第1导轨的长度小,使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卡合作用范围比第2导轨的长度小,在切换到了退入状态、一侧凸出状态以及另一侧凸出状态的任一状态中,都可以保持使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1导轨相卡合,以及使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2导轨相卡合的方式构成,所以能够以使灰尘难以飞散,且可从退入状态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和另一侧凸出状态这两种状态的方式构成。
而且,其结构为,在中间结构部上具备基部侧连接部件、中转连接部件和端部侧连接部件,通过以相对于基部侧部件对基部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对中转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对端部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相对于端部侧连接部件对端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这样的方式,设置基部侧连接部件、中转连接部件、端部侧连接部件以及端部侧部件这4个作为进行滑动操作的部件,则例如与具备1个对中间结构部进行滑动操作的部件而设置2个滑动操作的部件的结构相比,可以得到同样的叉臂却缩短各个部件在滑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能够成为减小滑动式叉装置在滑动移动方向上的宽度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3特征结构为,在第2特征结构中,前述基部侧部件、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以及前述端部侧部件以滑动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方式构成,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在滑动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并以比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的长度小的方式构成。
也就是说,通过使基部侧连接部件及端部侧连接部件的长度比基部侧部件、中转连接部件以及端部侧部件的长度小,能够重量轻地构成基部侧连接部件以及端部侧连接部件,进而能够重量轻地构成滑动式叉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4特征结构为,在第2或第3特征结构的任一个中,前述进退驱动单元的结构为,具备对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的滑动操作的滑动驱动单元,以及滑动操作单元,该滑动操作单元利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的移动对前述中转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利用该中转连接部件的移动对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利用该端部侧连接部件的移动对前述端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
也就是说,因为能够利用1个滑动驱动单元,对所有的基部侧连接部件、中转连接部件、端部侧连接部件以及端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所以只设置1个滑动驱动单元就可以,可以简化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5特征结构为,在第4特征结构中,
前述滑动操作单元由下述部分构成:基部侧索状体,其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侧部件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利用设置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上的折回引导部被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上;中转索状体,其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利用设置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上的折回引导部被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上;以及端部侧索状体,其一端连接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利用设置在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上的折回引导部被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端部侧部件上。
也就是说,由于利用滑动驱动单元使基部侧连接部件向滑动移动方向滑动移动,所以利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移动,中转连接部件由基部侧索状体进行拉引操作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移动,利用该中转连接部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移动,端部侧连接部件由中转索状体进行拉引操作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移动,利用该端部侧连接部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移动,端部侧部件由端部侧索状体进行拉引操作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移动,从而切换到退入状态、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
并且,因为滑动操作单元由基部侧索状体、中转索状体以及端部侧索状体构成,并且利用索状体的拉引操作进行向退入状态、一侧凸出状态或另一侧凸出状态的切换,所以与用齿轮齿条构成滑动操作单元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灰尘,能够抑制灰尘向周围的飞散。
本发明涉及的滑动式叉装置的第6结构特征为,在第4或第5特征结构中,分别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上,以向滑动方向凸出的状态,设置用于覆盖前述滑动操作单元的防尘用盖体。
也就是说,通过利用防尘用盖体覆盖滑动操作单元,能够防止由滑动操作单元产生的灰尘的飞散,通过在退入状态、一侧凸出状态以及另一侧凸出状态的任一个状态下,都利用防尘盖体覆盖滑动操作单元,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由滑动操作单元所产生的灰尘的飞散。
附图说明
图1自动仓库的平视图。
图2自动仓库的侧视图。
图3叉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4叉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图5叉装置的剖面正视图。
图6表示叉装置中的进退驱动单元的图
图7表示卡合部件与导轨的卡合状态的图。
图8表示一侧凸出状态与另一侧凸出状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9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叉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图10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叉装置的剖面正视图。
图11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叉装置的平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4叉装置
15基部侧部件
16基部侧连接部件
17中转连接部件
18端部侧连接部件
19端部侧部件
22a基部侧导轨
22b端部侧导轨
23基部侧卡合部件
24端部侧卡合部件
25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
26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
27第1导轨
28第2导轨
31进退驱动单元
32滑动驱动单元
33滑动操作单元
34折回引导部
35基部侧索状体
36中转索状体
37端部侧索状体
38防尘用盖体
A中间结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以相对的方式设置一对用于收纳物品W的收纳棚1,在该相对的一对收纳棚1之间,以可以沿着移动轨道3移动的方式设有堆装起重机2,利用该堆装起重机2,在收纳棚1与设置在收纳棚1入口侧的收货装置4之间搬运物品W,由收纳棚1、堆装起重机2以及收货装置4构成自动仓库。另外,如图1、图2所示,收纳棚1中的构成方式为,在上下方向及横向宽度方向上,划分形成收纳物品W的多个物品收纳部,在纵深方向收纳1个物品W。
堆装起重机2的结构为,在沿着移动轨道3移动的移动台车5上,在移动方向的前后端位置上设置前后一对支柱6,这一对支柱6以使其自由升降的方式引导支撑升降台9,各个支柱6的上端侧部分之间利用上部框架8连接,该上部框架被设置在作业通路上方的上部轨道7引导支撑,在升降台9上设有滑动式叉装置14,其构成方式为,物品支撑用的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向滑动移动方向进行进退操作。并且,该滑动式叉装置14如图2所示,可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使端部侧部件19从退入状态切换到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凸出的一侧凸出状态,或向另一侧凸出的另一侧凸出状态,以利用滑动式叉装置14的向退入状态或一侧凸出状态、另一侧凸出状态的切换,以及升降台9的升降,对相对的一对收纳棚1两边进行物品W的收纳和取出。
下面,对滑动式叉装置14进行说明。
如图3~6所示,滑动式叉装置14的构成方式为,物品支撑用的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进行进退操作,分别在前述基部侧部件15及前述端部侧部件19上设置导轨22,并设置中间结构部A,其具备基部侧卡合部件23和端部侧卡合部件24,该基部侧卡合部件23以可以自由滑动的方式与设置在前述基部侧部件15上的基部侧导轨22a相卡合,该端部侧卡合部件24以可以自由滑动的方式与设置在前述端部侧部件19上的端部侧导轨22b相卡合,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23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基部侧导轨22a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24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端部侧导轨22b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并且,由基部侧导轨22a和基部侧卡合部件23构成直线导轨,由端部侧导轨22b和端部侧卡合部件24构成直线导轨,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基部侧部件15及端部侧部件19上,为了增加强度而适当地设置了肋部。
而且,前述中间结构部A具有基部侧连接部件16、端部侧连接部件18以及中转连接部件17而构成,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具备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23以及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具备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24及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具备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进行卡合的第1导轨27及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进行卡合的第2导轨28,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第1导轨27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第2导轨28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并且,由前述第1导轨27和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构成直线导轨,由第2导轨28和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构成直线导轨,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转连接部件17以及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为了增加强度而适当地设置了肋部。
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3~5所示,在基部侧部件15的上表面上,沿着滑动移动方向设置长度与基部侧部件15的滑动移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基部侧导轨22a,该基部侧导轨22a在与滑动移动方向正交的横向宽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而设置2个。此外,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下表面上,设有与基部侧导轨22a相卡合的基部侧卡合部件23,该基部侧卡合部件23由相对于1个基部侧的导轨22a,在其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设置2个,共计4个引导部件构成。另外,基部侧部件15的两个横向侧部是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
另外,在中转连接部件17的上表面上,沿着滑动移动方向设置长度与中转连接部件17的滑动移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第1导轨27,该第1导轨27在横向宽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而设置2个。此外,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两个横向侧部是以コ字状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在该弯曲形成部分的上部的下表面上设有与第1导轨27相卡合的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该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由相对于1个第1导轨27,在其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设置2个,共计4个引导部件构成。
另外,中转连接部件17的比设置第1导轨27的位置更向横向宽度方向的内侧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形成,在该内侧部分的上表面上,沿着滑动移动方向设置长度与中转连接部件17的滑动移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第2导轨28,该第2导轨28在横向宽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而设置2个。并且,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下表面上,设有与第2导轨28相卡合的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该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由相对于1个第2导轨28,在其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设置2个,共计4个的引导部件构成。
另外,在端部侧部件19的下部向横向外部的两侧弯曲而形成的支撑部的上表面上,沿着滑动移动方向设置长度与端部侧部件19的滑动移动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端部侧导轨22b,该端部侧导轨22b在横向宽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而设置2个。此外,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两个横向侧部是以コ字状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在该弯曲形成部分的上部的下表面,设有与端部侧导轨22b相卡合的端部侧卡合部件24,该端部侧卡合部件24由相对于1个端部侧导轨22b,在其长度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设置2个,共计4个引导部件构成。
另外,在滑动式叉装置14上设有进退驱动单元31,其以保持使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23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基部侧导轨22a相卡合,以及使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24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端部侧导轨22b相卡合的方式,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对前述中间结构部A进行滑动操作,并且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A对前述端部侧部件19进行滑动操作,以用于切换到下述状态:退入状态,该状态为,使前述中间结构部A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移动,以使前述中间结构部A位于前述基部侧导轨22a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A移动,以使前述中间结构部A位于前述端部侧导轨22b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一侧凸出状态,其使前述中间结构部A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A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以及另一侧凸出状态,其使前述中间结构部A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A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
并且,前述进退驱动单元31的构成方式为,以使保持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1导轨27相卡合,以及使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第2导轨28相卡合的方式,对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进行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的滑动操作,对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进行相对于该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滑动操作,对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进行相对于该中转连接部件17的滑动操作,并且,对前述端部侧部件19进行相对于该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滑动操作,以用于,在前述退入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移动,以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位于前述基部侧导轨22a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移动,以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位于第1导轨27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上;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移动,以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位于前述第2导轨28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上;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移动,以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位于前述端部侧导轨22b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上,另外,在前述一侧凸出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另外,在前述另一侧凸出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
如图7、图8所示,因为基部侧卡合部件23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基部侧导轨22a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所以即使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基部侧卡合部件23的卡合作用范围的量,使基部侧卡合部件23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导轨22a相卡合。
也就是说,将基部侧卡合部件23的卡合作用范围设定为比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可移动范围小,即使切换到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一侧凸出状态,或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相对于基部侧部件15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另一侧凸出状态,也能够保持使基部侧卡合部件23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基部侧的导轨22a相卡合。
另外,因为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第1导轨27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所以即使使中转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的卡合作用范围的量,使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1导轨27相卡合。
也就是说,将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的卡合作用范围设定为比中转连接部件17的可移动范围小,即使切换到使中转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一侧凸出状态,或使中转连接部件17相对于基部侧连接部件16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另一侧凸出状态,也能够保持使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1导轨27相卡合。
另外,因为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第2导轨28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所以即使使端部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17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的卡合作用范围的量,使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2导轨28相卡合。
也就是说,将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的卡合作用范围设定为比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可移动范围小,即使切换到使端部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17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一侧凸出状态,或使端部侧连接部件18相对于中转连接部件17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另一侧凸出状态,也能够保持使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第2导轨28相卡合。
另外,因为端部侧卡合部件24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端部侧导轨22b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所以即使使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端部侧连接部件18滑动移动,也可以保持以较小地形成端部侧卡合部件24的卡合作用范围的量,使端部侧卡合部件24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22b相卡合。
也就是说,将端部侧卡合部件24的卡合作用范围设定为比端部侧部件19的可移动范围小,即使切换到使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端部侧连接部件18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的一侧凸出状态,或使端部侧部件19相对于端部侧连接部件18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的另一侧凸出状态,也能够保持使端部侧卡合部件24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端部侧导轨22b相卡合。
如图4所示,前述基部侧部件15、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以及前述端部侧部件19以在滑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方式构成,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以及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在滑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以比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的长度小的方式形成,形成为小于或等于其一半的长度。
设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基部侧卡合部件23的一对引导部件,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滑动移动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分开设置,另外,设置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的端部侧卡合部件24的一对引导部件,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滑动移动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分开设置。
而且,基部侧连接部件16在一侧凸出状态下的构成方式为,不从基部侧部件15的一端部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凸出,并且不从中转连接部件17的另一端部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凸出,在另一侧凸出状态下的构成方式为,不从基部侧部件15的另一端部向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凸出,并且不从中转连接部件17的一端部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凸出。另外,端部侧连接部件18在一侧凸出状态下的构成方式为,不从中转连接部件17的一端部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凸出,并且不从端部侧部件19的另一端部侧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凸出,并且,在另一侧凸出状态的构成方式为,不从中转连接部件17的另一端部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凸出,并且不从端部侧部件19的一端部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凸出。
前述进退驱动单元31具有滑动驱动单元32和滑动操作单元33而构成,前述滑动驱动单元32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15,对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进行滑动操作,该滑动操作单元33利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移动而对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进行滑动操作,利用该中转连接部件17的移动而对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进行滑动操作,利用该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移动而对前述端部侧部件19进行滑动操作。
并且,前述滑动操作单元33由基部侧索状体35、中转索状体36和端部侧索状体37构成,前述基部侧索状体35,其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侧部件15上,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由设置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作为折回引导部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上;前述中转索状体36,其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由设置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前述端部侧索状体37,其一端连接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17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由设置在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端部侧部件19上。
如图6所示,滑动驱动单元32的结构为,在基部侧部件15上设置利用电机(未图示)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链轮41和从动链轮42,驱动链条43的一端连接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延伸,中间部分别缠绕在驱动链轮41和从动链轮42上而分别引导向折回方向后,另一端连接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
而且,基部侧索状体35由一对基部侧链条构成,其中一个基部侧链条的一端连接在基部侧部件15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延伸,由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成为折回方向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后,连接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另一个基部侧链条的一端连接在基部侧部件15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由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成为折回方向的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后,连接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
另外,中转索状体36由一对中转链条构成,其中一个中转链条的一端连接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延伸,由设置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成为折回方向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后,连接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另一个中转链条的一端连接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由设置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成为折回方向的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后,连接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
另外,端部侧索状体37由一对端部侧链条构成,其中一个端部侧链条的一端连接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延伸,由设置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成为折回方向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后,连接在端部侧部件19上,另一个端部侧链条的一端连接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由设置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的折回链轮34引导向成为折回方向的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后,连接在端部侧部件19上。
因此,滑动式叉装置14的从退入状态向一侧凸出状态的切换方式为,通过利用滑动驱动单元32对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进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的拉引操作而使其移动,利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的移动,中转连接部件17由基部侧索状体35进行拉引操作,从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移动,利用该中转连接部件17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的移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由中转索状体36进行拉引操作,从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移动,利用该端部侧连接部件18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的移动,端部侧部件19由端部侧索状体37进行拉引操作,从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侧移动,由此,切换到一侧凸出状态。
另外,滑动式叉装置14从退入状态到向另一侧凸出状态的切换方式为,通过利用滑动驱动单元32对基部侧连接部件16进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拉引操作而使其移动,利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16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的移动,中转连接部件17由基部侧索状体35进行拉引操作,从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移动,利用该中转连接部件17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的移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由中转索状体36进行拉引操作,从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移动,利用该端部侧连接部件18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的移动,端部侧部件19由端部侧索状体37进行拉引操作,从而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切换到另一侧凸出状态。
分别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16以及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18上,以向滑动移动方向凸出的状态,设置用于覆盖前述滑动操作单元33的防尘用盖体38。
也就是说,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滑动移动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两个端部上,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外方向,以悬臂状安装防尘用盖体38,该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防尘用盖体38的设置方式为,在一侧凸出状态下,安装在一端部的部分位于在比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一端部靠外侧的、中转连接部件17和基部侧索状体35的连接位置、或设置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的折回链轮34的正下方,在另一侧凸出状态下的设置方式为,安装在另一端部上的部分位于在比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另一端部靠外侧的、中转连接部件17和基部侧索状体35的连接位置、或设置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的折回链轮34的正下方。
另外,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滑动移动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两个端部上,也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外方向,以悬臂状安装防尘用盖体38,该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防尘用盖体38的设置方式为,在一侧凸出状态下,安装在一端部的部分位于在比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一端部靠外侧的、端部侧部件19和端部侧索状体37的连接位置的正下方,在另一侧凸出状态下的设置方式为,安装在另一端部上的部分位于在比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另一端部靠外侧的、端部侧部件19和端部侧索状体37的连接位置的正下方。
并且,基部侧连接部件16或端部侧连接部件18构成方式为,如果包括防尘用盖体38,则成为与基部侧部件15长度相同或稍短的长度,在退入状态下,基部侧连接部件16或端部侧连接部件18,以包括防尘用盖体38而被收在基部侧部件15上的方式构成。
另外,因为在中转连接部件17或端部侧部件19上,在两个横向侧部上不具备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部分,所以在两横向侧部上安装防尘壁39,以使得灰尘不向横向侧飞散。
〔其他的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由多个引导部件构成卡合部件24,但也可以由多个导辊构成卡合部件。
具体说明如下,如图9~11所示,在基部侧部件15上,以其横向侧部所形成的开口互相对的方式,设有剖面形状为コ字状的一对基部侧导轨22a,在中转连接部件17上,设有剖面形状为エ字状形成的一对エ字状导轨45,在端部侧部件19上,以其横向侧部所形成的开口在相反的方向互相相对的方式,设有剖面形状形成为コ字状的一对端部侧导轨22b。另外,エ字状导轨45由向外侧形成开口的部分形成第1导轨27,由向内侧形成开口的部分形成第2导轨28,第1导轨27和第2导轨28形成一体而构成。
并且,分别围绕横轴芯由4个自由旋转的导辊构成设置在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上的基部侧卡合部件23和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25,使位于基部侧卡合部件23上的导辊与基部侧导轨22a的内侧相卡合,使位于第1中转卡合部件25上的导辊与第1导轨27的外侧相卡合。另外,分别围绕横轴芯由4个自由旋转的导辊构成设置在端部侧卡合部件18上的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26和端部侧卡合部件24,使位于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上的导辊与第2导轨28的内侧相卡合,使位于端部侧卡合部件24上的导辊与端部侧的导轨22b的外侧相卡合。
另外,如图9、图10所示,分别在导轨上,在形成开口侧设置与导轨长度相同的防尘板46,以使得在导轨内产生的灰尘不向横向侧飞散。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转连接部件17和端部侧连接部件18而构成中间结构部A,由5段构成滑动式叉装置14,但也可以具备1个连接部件而构成中间结构部A,由3段构成滑动式叉装置14。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及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滑动方向的长度比中转连接部件17的长度小,但也可以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及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滑动方向的长度与中转连接部件17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移动、中转连接部件17的移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移动和端部侧部件19的移动相互关联的方式构成滑动操作单元33,但也可以由齿轮齿条构成滑动操作单元33,以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中转连接部件17、端部侧连接部件18和端部侧部件19的移动分别地移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基部侧索状体35、中转索状体36和端部侧索状体37这多个索状体构成滑动操作单元33,以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移动、中转连接部件17的移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移动和端部侧部件19的移动相互关联而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单元构成以使其关联,例如,可以由多个连杆机构构成滑动操作单元33,以使基部侧连接部件16的移动、中转连接部件17的移动、端部侧连接部件18的移动和端部侧部件19的移动相互关联。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滑动式叉装置14设置在堆装起重机2,但也可以将滑动式叉装置14设置在自动台车或固定台所具有的搬运装置上。
Claims (6)
1.一种滑动式叉装置,其以物品支撑用的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基部侧部件进行进退操作的方式构成,其具有:
导轨,其分别设置在前述基部侧部件及前述端部侧部件上;
中间结构部,其具备基部侧卡合部件和端部侧卡合部件,该基部侧卡合部件以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前述基部侧部件上的基部侧导轨相卡合,该端部侧卡合部件以自由滑动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前述端部侧部件上的端部侧导轨相卡合,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基部侧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端部侧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以及
进退驱动单元,其以保持使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基部侧导轨相卡合,以及使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端部侧导轨相卡合的方式,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对前述中间结构部进行滑动操作,并且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对前述端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以用于切换到退入状态、一侧凸出状态以及另一侧凸出状态,该退入状态是,使前述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前述中间结构部位于前述基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移动,以使中间结构部位于前述端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该一侧凸出状态是,使前述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该另一侧凸出状态是,使前述中间结构部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间结构部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
前述中间结构部具有基部侧连接部件、端部侧连接部件以及中转连接部件而构成,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具备前述基部侧卡合部件及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具备前述端部侧卡合部件及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前述中转连接部件具备用于卡合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第1导轨,以及用于卡合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第2导轨;
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第1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
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以使其卡合作用范围比前述第2导轨的长度小的方式设置;
前述进退驱动单元按照如下方式构成:以保持使前述第1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第1导轨相卡合,以及使前述第2中转用卡合部件的全部卡合作用范围与前述第2导轨相卡合的方式,
对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的滑动操作,对前述中转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该基部侧连接部件的滑动操作,对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该中转连接部件的滑动操作,并且,对前述端部侧部件进行相对于该端部侧连接部件的滑动操作,以使得
在前述退入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以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位于前述基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位于前述第1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位于前述第2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以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位于前述端部侧导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
在前述一侧凸出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一端侧;
在前述另一侧凸出状态下,使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使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使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相对于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并且,使前述端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移动到其可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
前述基部侧部件、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以及前述端部侧部件以滑动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方式构成,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在滑动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并以比前述中转连接部件的长度小的方式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
前述进退驱动单元的结构为,具备对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进行相对于前述基部侧部件的滑动操作的滑动驱动单元,以及滑动操作单元,该滑动操作单元利用该基部侧连接部件的移动对前述中转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利用该中转连接部件的移动对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进行滑动操作,利用该端部侧连接部件的移动对前述端部侧部件进行滑动操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
前述滑动操作单元由下述部分构成:
基部侧索状体,其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侧部件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利用设置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上的折回引导部被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上;
中转索状体,其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利用设置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上的折回引导部被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上;以及
端部侧索状体,其一端连接在前述中转连接部件上,并向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利用设置在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上的折回引导部被引导向折回方向后,连接在前述端部侧部件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式叉装置,
分别在前述基部侧连接部件及前述端部侧连接部件上,以向滑动方向凸出的状态,设置用于覆盖前述滑动操作单元的防尘用盖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61539 | 2004-12-14 | ||
JP2004361539A JP4674080B2 (ja) | 2004-12-14 | 2004-12-14 | スライド式のフォー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92745A true CN1792745A (zh) | 2006-06-28 |
CN100560450C CN100560450C (zh) | 2009-11-18 |
Family
ID=36670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305544A Active CN100560450C (zh) | 2004-12-14 | 2005-12-14 | 滑动式叉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74080B2 (zh) |
KR (1) | KR101128625B1 (zh) |
CN (1) | CN100560450C (zh) |
TW (1) | TWI32626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09878A (zh) * | 2015-09-02 | 2015-12-02 | 广运机电(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仓储用的货物存取机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93654B2 (ja) | 2006-06-13 | 2011-10-12 |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 スライド式のフォーク装置 |
JP4277287B2 (ja) * | 2006-11-27 | 2009-06-1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天井走行車 |
JP4967717B2 (ja) | 2007-03-02 | 2012-07-04 | 中西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ォーク装置 |
IT1403012B1 (it) | 2010-12-10 | 2013-09-27 | Eurofork S R L | Forcola telescopica |
JP5835556B2 (ja) * | 2011-07-20 | 2015-12-24 | 株式会社Ihi | 移載装置及び移載方法 |
KR101547323B1 (ko) | 2013-02-18 | 2015-08-25 | 에버테크노 주식회사 | 오버헤드 호이스트 이송장치의 슬라이드 유닛 |
CN107662890B (zh) * | 2016-07-28 | 2020-04-10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轨道引导车 |
KR102176021B1 (ko) * | 2018-09-04 | 2020-11-06 | 주식회사 에스에프에이 | 스태커 크레인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물류시스템 |
KR102322777B1 (ko) * | 2019-06-10 | 2021-11-09 | (주)엑시스 소프트웨어 엔지니어링 | 로더 |
KR102247615B1 (ko) * | 2019-06-10 | 2021-05-04 | (주)엑시스 소프트웨어 엔지니어링 | 스태커 크래인 |
WO2023218757A1 (ja) * | 2022-05-10 | 2023-11-16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天井搬送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40119A (ja) * | 1995-07-26 | 1997-02-10 | Tsubakimoto Chain Co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アーム |
JPH11139511A (ja) * | 1997-11-14 | 1999-05-25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多段式荷移載装置及びスタッカクレーン並びに自動倉庫 |
JP2000128310A (ja) * | 1998-10-28 | 2000-05-09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多段式フォーク装置 |
JP2001063804A (ja) * | 1999-08-23 | 2001-03-13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車両用クレーン装置 |
-
2004
- 2004-12-14 JP JP2004361539A patent/JP4674080B2/ja active Active
-
2005
- 2005-12-02 KR KR1020050117222A patent/KR10112862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12-02 TW TW094142431A patent/TWI326267B/zh active
- 2005-12-14 CN CNB2005101305544A patent/CN100560450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09878A (zh) * | 2015-09-02 | 2015-12-02 | 广运机电(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仓储用的货物存取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674080B2 (ja) | 2011-04-20 |
KR20060067824A (ko) | 2006-06-20 |
TW200626450A (en) | 2006-08-01 |
KR101128625B1 (ko) | 2012-03-27 |
TWI326267B (en) | 2010-06-21 |
CN100560450C (zh) | 2009-11-18 |
JP2006168880A (ja) | 2006-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92745A (zh) | 滑动式叉装置 | |
CN1204026C (zh) | 货物保管设备 | |
CN1724982A (zh) | 秤的防风装置 | |
US11225832B2 (en) | Automatic ladder having length adjustable by electric driver | |
CN1537489A (zh) | 伸缩装置、抽屉装置和滑门装置 | |
CN1269394C (zh) | 元件安装机用供带器 | |
CN1297181C (zh) | 电子设备及该电子设备中的可移动元件驱动方法 | |
CN1915768A (zh) | 储物装置 | |
CN1233540C (zh) | 货物搬运设备 | |
CN1309606C (zh) | 双滑动式站台门 | |
CN101035689A (zh) | 车辆的电动遮阳板组件及其方法 | |
CN1157494A (zh) | 配备有盖子的电气连接装置和用于电气连接装置的盖子 | |
CN1934372A (zh) | 滑门系统 | |
KR101537977B1 (ko) | 이동식 무대장치 | |
CN1827501A (zh) | 拾取和传送容纳在储存单元内的板状产品的装置 | |
CN101029435A (zh) | 用于缝纫机的压脚提升杆以及缝纫机 | |
CN101044072A (zh) | 集装箱 | |
CN1890125A (zh) | 活动顶篷装置 | |
CN2858355Y (zh) | 手动汽车天窗 | |
CN205046673U (zh) | 一种自动升降电动遮阳棚 | |
KR101536625B1 (ko) | 루프 탑 텐트 설치용 리프팅장치 | |
CN1260524C (zh) | 微波炉 | |
CN2258518Y (zh) | 组合式多用途建筑装修装璜机 | |
CN1640807A (zh) | 高空作业车用平台 | |
CN2692322Y (zh) | 平板式卷帘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