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1795A -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1795A
CN1781795A CNA200510118863XA CN200510118863A CN1781795A CN 1781795 A CN1781795 A CN 1781795A CN A200510118863X A CNA200510118863X A CN A200510118863XA CN 200510118863 A CN200510118863 A CN 200510118863A CN 1781795 A CN1781795 A CN 1781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ight wheels
brake
propulsive effort
y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88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81795B (zh
Inventor
本山廉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81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1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81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1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55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e.g. taking into account yaw rate or transverse acceleration in a cur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2Control of vehicle driving stability
    • B60W30/045Improving turning perform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B60K17/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in which the differential movement is limi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1/00Vehicle fittings, acting on a single sub-unit only,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vehicle speed, i.e. preventing speed from exceeding an arbitrarily established velocity or maintaining speed at a particular velocity, as selected by the vehicle operator
    • B60K31/0066Vehicle fittings, acting on a single sub-unit only,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vehicle speed, i.e. preventing speed from exceeding an arbitrarily established velocity or maintaining speed at a particular velocity, as selected by the vehicle operator responsive to vehicle path curv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02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ambient conditions
    • B60W40/06Road cond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1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vehicle mo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12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itself, e.g. tyre mod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0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 B62D6/002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computing target steering angles for front or rear wheels
    • B62D6/006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computing target steering angles for front or rear wheels using a measured or estimated road friction coeffici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2260/00Interaction of vehicle brake system with other systems
    • B60T2260/02Active Steering, Steer-by-W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具有调节后轮之间的驱动力差值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调节各个车轮之间的制动力差值的制动力调节机构,检测车辆状态的车辆速度传感器,转向盘传感器和横摆率传感器和基于由传感器检测的车辆速度,转向角和横摆率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和制动力调节机构,并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量的控制单元。

Description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配备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和制动力调节机构用以在转弯时控制车辆的状态以及保持车辆稳定。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是在转弯时根据车辆的状态调节左右轮之间的驱动力的差值,以及通过控制传输到左右轮上的驱动力提高车辆的转弯性能的机构。同时,制动力调节机构是在转弯时根据车辆的转弯状态在车轮之间施加不同的制动力,通过分别控制车轮之间的制动压力分配提高车辆稳定性和车辆转弯性能的机构。
如上所述的常规的车辆转弯控制装置的一个实例包括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以及制动力调节机构,并且根据横摆率偏差控制两种调节机构,横摆率偏差是基于车辆速度和转向盘转角计算的目标横摆率同车辆上发生的实际横摆率之间的偏差。在此实例中,当横摆率偏差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而小于第二临界值时,仅仅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发生作用,当横摆率偏差大于第二临界值时,两种调节机构都发生作用。
例如,在日本专利No.3183124中公开了这种常规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
然而,常规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不涉及路面状况。在摩擦系数低的路面上,如果将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最大限度利用的话,一只车轮在驱动方向打滑,而另一只车轮在制动方向打滑,这就有可能导致轮胎的横向力(抓地力)显著下降。尤其在后轮上装有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的车辆中,即使在过度转向抑制控制中通过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给车辆施加一个克服过度转向的力矩,但过度转向的力矩还是由于较低的后轮横向力被施加给车辆,从而,很难控制和稳定车辆。
因此,本发明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标车辆是提供一种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在这种装置中,通过取决于路面状况改变每个调节机构的控制量给车辆施加力矩来提高车辆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调节车辆左右轮之间的驱动力差值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调节车辆每只车轮之间的制动力差值的制动力调节单元,检测车辆状态的车辆状态检测单元,获取路面状况相关信息的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基于由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检测的车辆状态通过设定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和制动力调节单元的控制单元,以及基于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信息改变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量的控制量改变单元。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通过根据路面状况改变调节机构给车辆施加力矩的控制量,车辆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包括调节车辆左右轮之间的驱动力差值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调节车辆每个车轮之间的制动力差值的制动力调节单元,检测车辆状态的车辆状态检测单元,以及基于由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检测的车辆状态通过设定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和制动力调节单元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还包括获取路面状况有关信息的路面信息获取单元,以及基于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信息改变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中至少一个控制量的控制量改变单元。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通过根据路面状况改变调节机构给车辆施加力矩的控制量,车辆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在本发明的优选形式中,控制量改变单元改变左右轮驱动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控制量和制动力调节单元的制动力控制量之间的控制比例。
利用本优选形式,车辆的状态能够通过改变左右轮驱动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之间的比例而改变,由此提高车辆的控制性和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形式中,车辆状态检测单元包括检测车辆行驶速度的车辆速度检测单元,检测车辆转向量的转向量检测单元,检测车辆上发生的横摆率的横摆率检测单元,和基于车辆速度和转向量计算目标横摆率以及计算作为横摆率偏差的目标横摆率和实际横摆率之间的偏差的横摆率偏差计算单元,控制单元基于横摆率偏差计算单元检测的横摆率偏差计算施加给车辆的力矩,并根据这个力矩整体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和制动力调节单元。
利用本优选形式,每个调节单元能根据横摆率偏差的数量给车辆施加力矩,由此,有效地稳定了车辆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形式中,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获取与路面摩擦力系数相关的信息。
利用该优选形式,调节单元能根据路面的摩擦系数给车辆施加力矩,由此,车辆的控制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形式中,当摩擦系数更高时,控制量改变单元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
利用该优选形式,通过提高驱动的效率,转弯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形式中,当摩擦系数更高时,控制量改变单元减少制动力调节单元的制动力控制量。
利用该优选形式,通过提高驱动的效率,转弯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形式中,当摩擦系数较高时,控制量改变单元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向左右轮驱动力控制的贡献因数。
利用该优选形式,通过提高驱动的效率,转弯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形式中,控制单元基于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检测的车辆状态计算施加给车辆的所需的横摆力矩,并且当所需横摆力矩增加时依次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和制动力调节单元,并且,控制量改变单元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这样,当摩擦系数较高时,启动制动力调节单元操作的所需横摆力矩较大。
利用该优选形式,通过提高驱动的效率,转弯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形式中,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调节车辆前后轮中至少一种车轮的转向角的转向角调节单元,其中,控制单元基于车辆检测单元检测的车辆状态控制左右轮驱动调节单元,制动力调节单元和转向角调节单元。
利用该优选形式,转向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装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转弯状态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单元的方框图;
图3A是概念性地图示在低μ路面上的控制系统的曲线图,图3B是概念性地图示在中μ路面上的控制系统的曲线图,图3C是概念性地图示在高μ路面上的控制系统的曲线图;
图4是装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5是转弯状态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单元的方框图。
图6A是概念性地图示在低μ路面上的控制系统的曲线图,图6B是概念性地图示在中μ路面上的控制系统的曲线图,图6C是概念性地图示在高μ路面上的控制系统的曲线图;和
图7是概念性地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个控制系统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实施例详尽描述如下。
[实施例1]
图1是装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转弯状态控制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图2是控制单元的方框图。图3A到3C是概念性地图示用于根据摩擦系数进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和制动力调节控制的整体控制系统的曲线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安装在车辆1上,车辆1有前轮2a,2b和后轮2c,2d,如图1所示。
前轮2a和2b经过转向机构(没有图示)与转向盘3连接,并且能够通过操作转向盘3转向。
另一方面,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设置在后轮2c和2d之间,并且与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相连。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将发动机(没有图示)的驱动力传递给后轮2c和2d。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基于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发出的信号控制传递给后轮2c和2d的驱动力的传递量。
车轮2a到2d分别配备制动机构6a,6b,6c和6d。制动机构6a到6d与制动力调节机构7相连,并被制动力调节机构7分别控制,从而给从2a到2d的每个车轮施加制动力。制动力调节机构7与刹车踏板8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连接,根据刹车踏板8上的脚蹬力给从6a到6d的每个制动机构施加制动力,并且,基于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发出的信号给从6a到6d的每个制动机构施加不同的制动力。
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与控制单元10相连。控制单元10采用叫做ECU的电子控制单元,其本身由控制程序,用于控制图或计算的贮存单元(ROM,RAM等),进行算术运算的中央处理单元(CPU),计时器,和控制信号输入或输出的界面构成。
控制单元10与路面状况检测器11,模式切换开关12,车辆速度传感器13,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4和横摆率传感器15连接。
路面状况检测器11检测或估计车辆1行驶路面的摩擦系数。模式切换开关12靠近驾驶座,由驾驶员操纵。通过操纵模式切换开关12能够改变控制单元10的控制图。车辆速度传感器13设置在从2a到2d的每个车轮上用以检测车辆1的行驶速度,其中车辆1的速度从每个车轮的平均速度获得,或从所连接的驱动轮的平均速度获得。转向盘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4附接在转向机构上用于检测转向盘3的转向角。横摆率传感器15检测车辆1垂直轴周围的横摆率(转动角速度)。
参照附图2,控制单元10的结构描述如下。
控制单元10包括摩擦系数确定部16,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和横摆力矩计算部19,如图2所示。
摩擦系数确定部16基于路面状况检测器11检测的车辆1行驶路面上的摩擦系数μ切换控制图。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基于车辆速度检测器13检测的车辆1行驶速度V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4检测的转向盘3的转向角θ计算车辆1转弯时的目标横摆率ψ’。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基于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计算出的目标横摆率ψ’和横摆率传感器15检测的在车辆1上发生的实际横摆率ψ计算横摆率偏差Δψ。
横摆力矩计算部19基于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计算的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车辆1转弯时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的横摆力矩M,并且根据预定的比例将所需的横摆力矩M分配给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此时,假定分配给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横摆力矩为My,分配给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横摆力矩为Ms。也就是说,横摆力矩计算部19将所需的横摆力矩M分配给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时满足表达式M=My+Ms。
也就是说,基于路面状况检测器11检测的摩擦系数μ,车辆速度传感器13检测的行驶速度V,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4检测的转向盘3的转向角θ和横摆率传感器15检测的车辆1的横摆率ψ,通过将所需横摆力矩(操作量)分配给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控制单元10经由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对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实施整体控制。
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控制单元10的控制过程描述如下。
以每一个预定的时间间隔检测摩擦系数μ,行驶速度V,转向角θ和横摆率ψ。如果检测的摩擦系数μ的信号输入到摩擦系数确定部16,摩擦系数μ的大小就被确定。摩擦系数μ的确定基于摩擦系数μ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μa1,并且,如果摩擦系数μ大于第一临界值μa1时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μb1进行。取决于摩擦系数μ的大小,有下列(1)到(3)
三种情形。
(1)|μ|<μa1
(2)μa1≤|μ|<μb1
(3)μb1≤|μ|
如上所述,通过设定第一临界值μa1和第二临界值μb1设定了三个范围,其中范围(1)为低μ路面,范围(2)为中μ路面,范围(3)为高μ路面。并将每个信号输出到横摆力矩计算部19。
如果检测的车辆速度V和转向角θ的信号输入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计算出目标横摆率ψ’。另一方面,如果检测的横摆率ψ的信号输入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基于横摆率ψ和从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输入的目标横摆率ψ’计算出横摆率偏差Δψ,其信号输出到横摆力矩计算部19。此时,横摆率偏差Δψ从目标横摆率ψ’和横摆率ψ之间的差值(Δψ=ψ’-ψ)获得。
横摆力矩计算部19首先基于从摩擦系数确定部16输入的信号切换到低μ路面,中μ路面,或高μ路面的控制图。然后,横摆力矩计算部19基于从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输入的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出所需的横摆力矩M,并且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的大小。横摆率Δψ的确定基于取决于摩擦系数μ的范围(1)到(3)横摆率偏差Δψ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La1,Ma1或Hal,以及如果横摆率偏差Δψ大于第一临界值La1,Ma1或Ha1时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Lb1,Mb1或Hb1进行。取决于横摆率偏差Δψ的大小有下列三种情形:范围(1)的(AL1)到(CL1),范围(2)的(AM1)到(CM1),范围(3)的(AH1)到(CH1).
范围(1)的情形
(AL1)|Δψ|<La1
(BL1)La1≤|Δψ|<Lb1
(CL1)Lb1≤|Δψ|
范围(2)的情形
(AM1)|Δψ|<Ma1
(BM1)Ma1≤|Δψ|<Mb1
(CM1)Mb1≤|Δψ|
范围(3)的情形
(AH1)|Δψ|<Ha1
(BH1)Ha1≤|Δψ|<Hb1
(CH1)Hb1≤|Δψ|
作为这个确定过程的结果,如果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AL1),(AM1),(AH1)中,不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横摆力矩M。从而,由于这时横摆率偏差Δψ基本上可以忽略,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不必运行。也就是说,横摆力矩计算部19向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输出信号My=0和Ms=0。
因此,在范围(AL1),(AM1),(AH1)中,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作出的控制满足M=My=Ms=0。
接着,如果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BL1),(BM1),(BH1)中,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横摆力矩M。然后,计算所需横摆力矩M中分配给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的横摆力矩My,其信号输出到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根据横摆力矩My的大小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在后轮2c和2d之间产生运动扭矩以传递驱动力。
因此,在范围(BL1),(BM1)或(BH1)中,仅仅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也就是说,作出的控制在范围(BL1),(BM1),(BH1)中满足M=My。
接着,如果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CL1),(CM1)或(CH1)中,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横摆力矩M。然后,计算所需横摆力矩M中分配给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的横摆力矩My和Ms,其信号输出到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根据横摆力矩My的大小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在后轮2c和2d之间产生运动扭矩以传递驱动力。同时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根据横摆力矩Ms的大小运行制动力调节机构7,在从2a到2d的每个车轮上产生制动力。
因此,在范围(CL1),(CM1)或(CH1)中,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和Ms。也就是说,作出的控制在范围(CL1),(CM1),(CH1)中满足M=My+Ms。
这里,图3A到3C概念性地显示本实施例中车辆整体控制左右轮驱动机调节控制器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3A到3C显示根椐路面状况从横摆率偏差Δψ和所需横摆力矩的关系中分配的横摆力矩数量(横摆力矩My,Ms),以及显示在范围(1)中的低μ路面,范围(2)中的中μ路面和范围(3)中的高μ路面。
取决于车辆1左转还是右转或横摆率偏差Δψ是正还是负给车辆1施加所需力矩M,使车辆1进行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在图3A到3C中,仅仅解释了横摆率偏差Δψ为正的区域,但横摆率偏差Δψ为负的区域没有解释,这是因为所需横摆力矩M为负。
如图3A到3C所示,当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AL1),(AM1)或(AH1)中时,横摆率偏差Δψ在第一临界值La1,Ma1或Ha1以下,执行正常操作,由此,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不运行。从而,控制负担减轻,并且当横摆率偏差Δψ几乎为0时,无需进行勉强的控制,由此,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接着,当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BL1),(BM1)或(BH1)中时,横摆率偏差Δψ超过第一临界值La1,Ma1或Ha1的区域很小,由此,仅仅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运行,并且仅仅横摆力矩My施加给车辆1。并且,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横摆力矩My增加。
并且,启动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操作的第一临界值La1,Ma1或Ha1几乎在同一位置(横摆率偏差Δψ),但第二临界值Lb1,Mb1或Hb1设定为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步增加。也就是说,Lb1<Mb1<Hb1,由此(BL1),(BM1),(BH1)的范围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渐展宽。也就是说,所进行的控制使得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在高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控制量增加,并且横摆力矩My较大。而且,由于只有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运行,车辆行驶平稳,不会有减速的感觉。
接着,当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CL1),(CM1)或(CH1)中时,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和Ms。尽管施加给车辆1的横摆力矩My为常量,但如果横摆率偏差Δψ大于或等于预定值,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横摆力矩Ms也增加并保持恒定。也就是说,如果横摆率偏差Δψ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运行量增加,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运行量保持恒定,并且,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运行量保持恒定。也就是说,所需横摆力矩M恒定。
并且,启动制动力调节机构7操作的第二临界值Lb1,Mb1或Hb1设定为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步增加。也就是说,Lb1<Mb1<Hb1,由此(CL1),(CM1),(CH1)的范围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渐减窄。
也就是说,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在高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控制量增加,并且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在高μ路面上难以产生效果的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控制量减少。换句话说,当摩擦系数μ较低时,在低μ路面上难以产生效果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控制量减少,并且,当摩擦系数μ较低时,在低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控制量增加,使制动力调节机构7在较早的时刻运行。所进行的控制使得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横摆力矩My增加以及横摆力矩Ms降低。
而且,如果控制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当横摆率偏差Δψ增加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按顺序运行,由此,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能够承担角色的部分责任而不会在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控制的过程中造成控制干扰并且能够发挥它们的优势。因为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能根据横摆率偏差Δψ的数量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和Ms,所以车辆的状态能够有效地保持稳定。
制动力调节机构7主要在低μ路面上受到控制,所以大横摆力矩Ms能够很容易地施加给车辆1,由此,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如图3A所示。还有,在高μ路面上,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运行频度能够较小,由此,可以抑制制动器磨损或发热,以及踩刹车时造成的减速感觉带来的问题,如图3C所示。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每个预定时间间隔检测的摩擦系数μ施加给车辆1所需的横摆力矩M,但驾驶员本身也确定什么样的路面情况是低μ路面,中μ路面或高μ路面,并可以通过操作模式切换开关12对车辆1进行控制。尽管作为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设置在后轮2c和2d上,但也可以设置在前轮2a和2b上。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转向状态控制装置包括调节后轮2c和2d之间的驱动力差异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调节从2a到2d的车轮之间的制动力差异的制动力调节机构7,检测车辆1状态的车辆速度传感器13,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4和横摆率传感器15,基于由传感器13,14和15车辆检测的车辆速度V,转向角θ和横摆率ψ整体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并且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控制量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量的控制单元10,由此,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还有,控制单元10能够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控制量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之间的控制比例来改变车辆的性能,由此,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还有,控制单元10具有基于车辆速度V和转向角θ计算目标横摆率ψ’,并且计算作为横摆率偏差Δψ的目标横摆率ψ’和横摆率ψ之间的差值的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并且能根据所需的横摆力矩M通过基于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检测的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要的横摆力矩整体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所以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能够根据横摆率偏差Δψ的大小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和Ms,由此车辆的状态能够有效地保持稳定。
还有,控制单元10具有检测或估计路面摩擦系数μ的路面状况检测器11,并且能基于由路面状况检测器11检测的摩擦系数μ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量,所以,调节机构4和7能根据摩擦系数μ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和Ms,由此,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还有,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控制单元10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并减少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来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向左右轮驱动力控制的贡献因数,由此,更大的驱动效率提高了转弯性能。而且,由于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运行频度减少,就可以抑制离合器磨损,制动器磨损或发热,以及减速感觉带来的问题。
[实施例2]
图4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转弯状态控制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图5是控制单元的方框图。图6A到6C是概念性地显示用于根据摩擦系数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和制动力调节控制的整体控制系统的曲线图。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相同或相似功能的部件标为同一数字,并且在这里不再说明。
如图4所示,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设置在前轮2a和2b之间,并与转向盘3和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连接。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与控制单元10连接。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由驱动电动机,齿轮机构和连接机构(都没有显示)组成,由此来控制转向盘3的转向角与前轮2a,2b的转向角之间的偏差角。通常,转向轴(没有显示)的转动与转向盘3的转角成比例以使前轮2a,2b转向。通过驱动驱动电动机,转向轴的转动根据转向盘3的转角增加或减少,在转向盘3的转向角和前轮2a,2b的转向角之间产生偏差角。
如图5所示,横摆力矩计算部19基于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计算的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车辆1转弯时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的横摆力矩M,并且以预定的比例将所需的横摆力矩M分配给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此时,假定分配给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横摆力矩为Mf,分配给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横摆力矩为My,分配给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横摆力矩为Ms。也就是说,横摆力矩计算部19将所需的横摆力矩M分配给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时满足表达式M=Mf+My+Ms。
也就是说,基于车辆速度传感器13检测的行驶速度V,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4检测的转向盘3的转向角θ和横摆率传感器15检测的车辆1的横摆率ψ,通过将所需横摆力矩(操作量)分配给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控制单元10经由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对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实施整体控制。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控制单元10的处理过程描述如下。
在每一个预定时间间隔检测摩擦系数μ,行驶速度V,转向角θ和横摆率ψ。如果检测的摩擦系数μ的信号输入到摩擦系数确定部16,摩擦系数μ的大小就被确定。摩擦系数μ大小的确定基于摩擦系数μ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μa2,并且如果摩擦系数μ大于第一临界值μa2时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μb2进行。取决于摩擦系数μ的大小有下列(1)到(3)三种情形。
(1)|μ|<μa2
(2)μa2≤|μ|<μb2
(3)μb2≤|μ|
如上所述,通过设定第一临界值μa2和第二临界值μb2设定三个范围,其中范围(1)为低μ路面,范围(2)为中μ路面,范围(3)为高μ路面。每个信号被输出到横摆力矩计算部19。
如果检测的车辆速度V和转向角θ的信号输入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计算出目标横摆率ψ’。另一方面,如果检测的横摆率ψ的信号输入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基于横摆率ψ和从目标横摆率计算部17输入的目标横摆率ψ’计算出横摆率偏差Δψ,并将其信号输出到横摆力矩计算部19。此时,横摆率偏差Δψ从目标横摆率ψ’和横摆率ψ之间的差值获得(Δψ=ψ’-ψ)。
横摆力矩计算部19基于从摩擦系数确定部16输入的信号首先切换到低μ路面,中μ路面,或高μ路面的控制图。然后,横摆力矩计算部19基于从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输入的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所需的横摆力矩M并且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的大小。取决于摩擦系数μ的范围(1)到(3),横摆率偏差Δψ大小的确定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是否大于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以及如果横摆率偏差Δψ大于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时是否小于第二临界值Lb2,Mb2或Hb2进行。取决于横摆率偏差Δψ的大小有下列三种情形:范围(1)的(AL2)到(CL2),范围(2)的(AM2)到(CM2),范围(3)的(AH2)到(CH2)。
范围(1)的情形
(AL2)|Δψ|<La2
(BL2)La2≤|Δψ|<Lb2
(CL2)Lb2≤|Δψ|
范围(2)的情形
(AM2)|Δψ|<Ma2
(BM2)Ma2≤|Δψ|<Mb2
(CM2)Mb2≤|Δψ|
范围(3)的情形
(AH2)|Δψ|<Ha2
(BH2)Ha2≤|Δψ|<Hb2
(CH2)Hb2≤|Δψ|
作为这个确定过程的结果,如果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AL2),(AM2),(AH2)中,则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横摆力矩M。这时,所需横摆力矩M用横摆力矩Mf替代,其信号单独输出到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根据Mf的大小操纵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并控制转向盘3的转向角θ和前轮2a,2b的转向角之间的偏差角。
因此,在范围(AL2),(AM2),(AH2)中,仅仅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运行,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f。也就是说,在范围(AL2),(AM2),(AH2)中,作出的控制满足M=Mf。
接着,如果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BL2),(BM2),(BH2)中,则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车辆1所需横摆力矩M。然后,计算所需横摆力矩M中分配给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的横摆力矩Mf和My,其信号输出到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根据横摆力矩Mf的大小运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以控制转向盘3的转向角θ和前轮2a,2b的转向角之间的偏差角。此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根据横摆力矩My的大小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在后轮2c和2d之间产生运动扭矩以传递驱动力。
因此,在范围(BL2),(BM2)或(BH2)中,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运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f和My。也就是说,作出的控制在范围(BL2),(BM2),(BH2)中满足M=Mf+My。
接着,如果确定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CL2),(CM2)或(CH2)中,则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施加给车辆1的所需横摆力矩M。然后,计算所需横摆力矩M中分配给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的横摆力矩Mf,My和Ms,其信号输出到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前轮辅助转向控制器21根据横摆力矩Mf的大小运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以控制转向盘3的转向角θ和前轮2a,2b的转向角之间的偏差角。同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控制器5根据横摆力矩My的大小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在后轮2c和2d之间产生运动扭矩以传递驱动力。此外同时,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根据横摆力矩Ms的大小运行制动力调节机构7,在从2a到2d的每个车轮上产生制动力。
因此,在范围(CL2),(CM2)或(CH2)中,基于横摆率偏差Δψ运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控制器9,用以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f,My和Ms。也就是说,作出的控制在范围(CL2),(CM2)或(CH2)中满足M=Mf+My+Ms。
这里,图6A到6C概念性地显示了本实施例中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的整体控制前轮转向角调节控制,左右轮驱动机调节控制和制动力调节控制的控制系统。图6A到6C显示了根椐路面状况从横摆率偏差Δψ和所需横摆力矩M之间的关系中分配的横摆力矩的数量(横摆力矩Mf,My和Ms),以及显示了在范围(1)中的低μ路面,范围(2)中的中μ路面和范围(3)中的高μ路面。
取决于车辆1是左转还是右转,或横摆率偏差Δψ是正还是负给车辆1施加所需力矩M,使车辆1进行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在图6中,仅仅解释了横摆率偏差Δψ为正的区域,但横摆率偏差Δψ为负的区域没有解释,这是因为所需横摆力矩M为负。
如图6A到6C所示,当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AL2),(AM2)或(AH2)中时,仅仅横摆力矩Mf施加给车辆1,并且,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横摆力矩Mf增加。也就是说,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运行量增加。
还有,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设定成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步增加。也就是说,La2<Ma2<Ha2,由此(AL2),(AM2),(AH2)的范围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渐展宽。也就是说,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在高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控制量增加,并且横摆力矩Mf较大。
因此,在范围(AL2),(AM2)或(AH2)中,当横摆率偏差Δψ很小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控制效果难以产生,由此,仅仅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运行。从而,控制的死区能够被消除,所以在正常操作区域(小于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内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因为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没有运行,所以不存在由于离合器磨损或离合器操作,制动器磨损或发热产生的动力缺失,以及制动操作产生的减速感觉带来的问题。
当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BL2),(BM2)或(BH2)中时,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f和My。施加给车辆1的横摆力矩Mf为常量,但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横摆力矩My增加。也就是说,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运行量增加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运行量保持恒定。
启动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操作的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被设定为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步增加。且第二临界值Lb2,Mb2或Hb2也被设定为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步增加。也就是说,Lb2<Mb2<Hb2,由此(BL2),(BM2),(BH2)的范围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渐展宽。也就是说,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在高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控制量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控制量增加,并且横摆力矩Mf,My增大。因此,由于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运行,车辆行驶平稳,不会有减速的感觉。
当横摆率偏差Δψ在范围(CL2),(CM2)或(CH2)中时,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f,My和Ms。施加给车辆1的横摆力矩Mf,My为常量,但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横摆力矩Ms增加,并且如果横摆率偏差Δψ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保持恒定。也就是说,当横摆率偏差Δψ较大时,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运行量增加,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运行量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运行量保持恒定。
还有,启动制动力调节机构7操作的第二临界值Lb2,Mb2或Hb2被设定为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步增加。也就是说,Lb2<Mb2<Hb2,由此(CL2),(CM2),(CH2)的范围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逐渐减窄。
也就是说,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在高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控制量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控制量增加,并且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难以在高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控制量减少。换句话说,当摩擦系数μ较低时,难以在低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控制量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控制量减少,并且,当摩擦系数μ较低时,在低μ路面上产生效果的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控制量增加,因此制动力调节机构7在较早的时刻运行。并且,在该控制下从低μ路面到高μ路面横摆力矩Mf和My增加而横摆力矩Ms减少。
此外,如果控制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当横摆率偏差Δψ增加时,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按顺序运行,由此,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能够承担角色的部分责任而不会在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控制的过程中造成控制干扰并且能够发挥它们的优势。因为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根据横摆率偏差Δψ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f,My和Ms,所以车辆的状态能够有效地保持稳定。
由于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不仅在小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死区,正常操作过程中)时运行,而且在大于或等于第二临界值Lb2,Mb2或Hb2(临界区域)时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运行频度能够较小,由此可以抑制由于离合器磨损或离合器操作,制动器磨损或发热产生的动力缺失,以及制动器工作时产生的减速感觉带来的问题。此外,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总是在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或制动力调节机构7运行前运行,由此,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和第二临界值Lb2,Mb2或Hb2能够较大。因此,当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运行时产生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减少。
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运行量能够减少,这样,横摆力矩Mf可以从大于或等于第一临界值La2,Ma2或Ha2的范围,即从范围(BL2),(BM2)和(BH2)减小,如图7所示。从面,在该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转向角调节控制效果小的临界区域中,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和制动力调节机构7能够以较大的量运行,由此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每个预定时间间隔内检测的摩擦系数μ施加给车辆1所需的横摆力矩M,但驾驶员可以确定什么样的路面情况是低μ路面,中μ路面或高μ路面,并操纵模式切换开关12对车辆1进行控制。并且作为转向角调节单元的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设置在前轮2a和2b上,但也可以设置在后轮2c和2d上。同样作为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设置在后轮2c和2d上,但也可以设置在前轮2a和2b上。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包括调节后轮2c和2d之间的驱动力差别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调节从2a到2d的车轮之间的制动力差别的制动力调节机构7,调节前轮2a和2b的转向角的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检测车辆1状态的车辆速度传感器13,转向盘转角传感器14和横摆率传感器15,基于由传感器13,14和15检测的车辆速度V,转向角θ和横摆率ψ整体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制动力调节机构7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车辆车辆,并且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控制量,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转向角控制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量的控制单元10,由此,车辆控制的死区能够消除且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还有,控制单元10能够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转向角控制量之间的比例来改变车辆的性能,由此,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还有,控制单元10具有基于车辆速度V和转向角θ计算目标横摆率ψ’,并且计算作为横摆率偏差Δψ的目标横摆率ψ’和横摆率ψ之间的差值的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并且能根据所需的横摆力矩M通过基于横摆率偏差计算部18检测的横摆率偏差Δψ计算给车辆1施加的横摆力矩My,Ms和Mf整体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制动力调节机构7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所以机构4,7和20能够根据横摆率偏差Δψ的大小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Ms和Mf,由此车辆的状态能够有效地保持稳定。
此外,控制单元10具有检测或估计路面摩擦系数μ的路面状况检测器11,并且能基于路面状况检测器11检测的摩擦系数μ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转向角控制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量,所以,调节机构4,7和20能够根据摩擦系数μ给车辆1施加横摆力矩My,Ms和Mf,由此,车辆1的控制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还有,当摩擦系数μ较高时,控制单元10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的左右轮驱动控制量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的舵角控制量并减少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制动力控制量来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机构4向左右轮驱动力控制和前轮辅助转向机构20向转向角控制的贡献因数,由此,有效地提高了转弯性能。而且,由于制动力调节机构7的运行频度减小,就可以抑制制动器磨损或发热,以及减速感觉带来的问题。
本发明适用于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提高车辆转弯时的控制性和稳定性车辆。

Claims (11)

1.一种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包括:
调节车辆左右轮之间的驱动力差值的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
调节车辆每个车轮之间的制动力差值的制动力调节单元;
检测车辆状态的车辆状态检测单元;和
基于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检测的车辆状态,通过设定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来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和制动力调节单元的控制单元;
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还包括:
获取关于路面状况信息的路面信息获取单元;和
基于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信息改变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控制量中的至少一个控制量的控制量改变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量改变单元改变左右轮驱动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和制动力调节单元的制动力控制量之间的控制比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状态检测单元包括检测车辆行驶速度的车辆速度检测单元,检测车辆转向量的转向量检测单元,检测在车辆上发生的横摆率的横摆率检测单元,和基于车辆速度和转向量计算目标横摆率,计算作为横摆率偏差的目标横摆率和横摆率之间的偏差的横摆率偏差计算单元,以及基于横摆率偏差计算单元检测的横摆率偏差计算施加给车辆的力矩,并根据这个力矩控制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和制动力调节单元的控制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获取与路面的摩擦系数有关的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摩擦系数较高时,所述控制量改变单元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摩擦系数较高时,所述控制量改变单元减少制动力调节单元的制动力控制量。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摩擦系数较高时,所述控制量改变单元增加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向左右轮驱动力控制的贡献因数。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检测的车辆状态计算施加给车辆的所需横摆力矩,并且当所需横摆力矩增加时依次运行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和制动力调节单元,并且,控制量改变单元改变左右轮驱动力调节单元的左右轮驱动力控制量,使得当摩擦系数较高时,启动制动力调节单元操作的所需横摆力矩变大。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调节车辆前后轮中至少一组车轮的转向角的转向角调节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车辆检测单元检测的车辆状态控制左右轮驱动调节单元,制动力调节单元和转向角调节单元。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转弯向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是检测或估计路面摩擦系数的路面摩擦系数检测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面状况信息获取单元基于模式切换开关的切换位置获取与路面状况有关的信息。
CN200510118863XA 2004-10-25 2005-10-25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Active CN1781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09075A JP4114657B2 (ja) 2004-10-25 2004-10-25 車両の旋回挙動制御装置
JP2004309075 2004-10-25
JP2004-309075 2004-10-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1795A true CN1781795A (zh) 2006-06-07
CN1781795B CN1781795B (zh) 2010-06-16

Family

ID=35645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18863XA Active CN1781795B (zh) 2004-10-25 2005-10-25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77600B2 (zh)
EP (1) EP1657138B1 (zh)
JP (1) JP4114657B2 (zh)
KR (1) KR100645179B1 (zh)
CN (1) CN1781795B (zh)
DE (1) DE602005013887D1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2395B (zh) * 2006-10-11 2010-06-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车道居中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1342903B (zh) * 2007-07-09 2012-02-2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转向控制装置
CN101204968B (zh) * 2006-12-22 2012-06-06 卡特彼勒公司 用于无级变速器机械的差速转向控制
CN101342904B (zh) * 2007-07-09 2012-11-2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车辆转向的可操作装置
CN102822022A (zh) * 2010-03-04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转弯控制装置
CN103171623A (zh) * 2011-12-23 2013-06-26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车辆横摆稳定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3620269A (zh) * 2011-05-23 2014-03-05 贝以系统哈格伦斯公司 用于控制差动配置的方法和系统
CN103895642A (zh) * 2012-12-26 2014-07-0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转弯控制方法及车辆转弯控制系统
CN105584486A (zh) * 2014-11-11 2016-05-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转弯模式
CN105691449A (zh) * 2014-12-12 2016-06-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利用行驶特性信号反馈来控制后车轮转向的装置与方法
CN107249967A (zh) * 2015-02-19 2017-10-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8076651A (zh) * 2016-09-09 2018-05-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8263372A (zh) * 2016-12-27 2018-07-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行驶控制装置
CN108663534A (zh) * 2017-03-30 2018-10-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列车及其测速方法和系统
CN109415052A (zh) * 2016-06-28 2019-03-01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车辆的驾驶辅助装置
CN109747632A (zh) * 2018-12-29 2019-05-1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动力源驱动车辆扭矩分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9921B2 (ja) * 2004-10-25 2008-04-0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旋回挙動制御装置
US7890239B2 (en) 2005-10-13 2011-02-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uppressing OS or US by stagedly different devices
ES2362238T3 (es) * 2006-02-03 2011-06-30 Eaton Corporation Control de tracción y desviación lateral con estabilidad mejorada, utilizando un diferencial controlado eletrónicamente con deslizamiento limitado.
JP4396660B2 (ja) * 2006-05-12 2010-01-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旋回挙動制御装置
JP4909876B2 (ja) * 2007-11-29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挙動制御装置
JP5205997B2 (ja) * 2008-02-06 2013-06-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運転操作支援装置
JP5218182B2 (ja) * 2008-08-28 2013-06-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速制限制御装置
JP5143103B2 (ja) * 2009-09-30 2013-02-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の運動制御装置
JP5251837B2 (ja) * 2009-11-09 2013-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運動制御システム
US9233674B2 (en) 2010-03-04 2016-01-12 Honda Motor Co., Ltd. Turning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US20110269595A1 (en) 2010-04-30 2011-11-03 American Axle & Manufacturing Inc. Control strategy for operating a locking differential
JP5621572B2 (ja) * 2010-12-15 2014-11-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挙動制御装置
JP5810692B2 (ja) * 2011-07-08 2015-11-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旋回挙動制御装置
DE102011111592A1 (de) * 2011-08-25 2013-02-28 Wabco Gmbh Verfahren und Steuereinrichtung zum Steuern oder Regeln eines Fahrzeug-Bremssystems
KR101309508B1 (ko) * 2011-10-10 2013-09-24 주식회사 만도 차량의 차선 변경 보조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5840112B2 (ja) * 2012-11-09 2016-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挙動安定化制御装置
CN102991578A (zh) * 2012-11-26 2013-03-27 南昌大学 移动焊接机器人四轮驱动差速转向方法
CN105452052B (zh) 2013-07-31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US9376101B2 (en) * 2013-08-28 2016-06-2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All-wheel drive torque vectoring by electronic brake system control
CN103738324B (zh) * 2013-12-30 2018-05-08 长安大学 一种汽车用车轮辐条相对位置校正方法
CN107249948B (zh) 2015-02-19 2020-09-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WO2016189592A1 (ja) * 2015-05-22 2016-12-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ヨーモーメント制御装置及びヨーモーメント制御方法
CN104859650B (zh) * 2015-05-28 2017-04-05 吉林大学 一种多时间尺度的车辆横摆稳定性滚动优化控制方法
JP6607532B2 (ja) * 2017-12-27 2019-11-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挙動制御装置
JP6986463B2 (ja) * 2018-02-13 2021-12-22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運転支援装置、運転支援方法及び運転支援システム
JP6999092B2 (ja) * 2018-04-20 2022-01-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JP6997061B2 (ja) * 2018-10-09 2022-0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制動制御装置
US11724739B2 (en) * 2021-07-22 2023-08-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actuation commands to affect transient hand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8124B2 (ja) * 1994-06-27 2002-03-2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トルク配分制御装置
DE19549715B4 (de) 1994-06-27 2004-09-16 Fuji Jukogyo K.K.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des Fahrbahnreibwertes für ein Steuersystem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3183124B2 (ja) 1995-09-28 2001-07-0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旋回挙動制御装置
US6792344B2 (en) * 1997-04-25 2004-09-14 Hitachi, Ltd. Automotive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JPH1159216A (ja) * 1997-08-26 1999-03-02 Fuji Heavy Ind Ltd 4輪駆動車の動力配分制御装置
US6360150B1 (en) * 1998-05-07 2002-03-19 Unisia Jecs Corporatio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yawing of vehicle
JP2002046509A (ja) * 2000-08-03 2002-02-12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運動制御装置
JP4187918B2 (ja) * 2000-10-11 2008-11-2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挙動制御装置
JP4394304B2 (ja) 2001-04-24 2010-01-0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運動制御装置
JP3757910B2 (ja) * 2002-07-09 2006-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舵制御装置
JP4459561B2 (ja) 2002-09-04 2010-04-2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コーナリングパワー制御装置およびコーナリングパワー制御方法
JP4062085B2 (ja) * 2002-12-18 2008-03-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気式産業車両の操舵装置
JP4293431B2 (ja) * 2003-06-11 2009-07-0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制御方法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2395B (zh) * 2006-10-11 2010-06-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车道居中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1204968B (zh) * 2006-12-22 2012-06-06 卡特彼勒公司 用于无级变速器机械的差速转向控制
CN101342903B (zh) * 2007-07-09 2012-02-2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转向控制装置
CN101342904B (zh) * 2007-07-09 2012-11-2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车辆转向的可操作装置
CN102822022A (zh) * 2010-03-04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转弯控制装置
CN103620269A (zh) * 2011-05-23 2014-03-05 贝以系统哈格伦斯公司 用于控制差动配置的方法和系统
CN103171623B (zh) * 2011-12-23 2016-05-18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车辆横摆稳定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3171623A (zh) * 2011-12-23 2013-06-26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车辆横摆稳定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3895642A (zh) * 2012-12-26 2014-07-0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转弯控制方法及车辆转弯控制系统
CN105584486A (zh) * 2014-11-11 2016-05-1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转弯模式
CN105584486B (zh) * 2014-11-11 2020-04-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转弯模式
CN105691449B (zh) * 2014-12-12 2018-11-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利用行驶特性信号反馈来控制后车轮转向的装置与方法
CN105691449A (zh) * 2014-12-12 2016-06-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利用行驶特性信号反馈来控制后车轮转向的装置与方法
CN107249967B (zh) * 2015-02-19 2019-09-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7249967A (zh) * 2015-02-19 2017-10-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9415052A (zh) * 2016-06-28 2019-03-01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车辆的驾驶辅助装置
CN109415052B (zh) * 2016-06-28 2021-08-17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车辆的驾驶辅助装置
CN108076651A (zh) * 2016-09-09 2018-05-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8076651B (zh) * 2016-09-09 2020-12-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8263372A (zh) * 2016-12-27 2018-07-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行驶控制装置
CN108263372B (zh) * 2016-12-27 2021-12-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行驶控制装置
CN108663534A (zh) * 2017-03-30 2018-10-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列车及其测速方法和系统
CN108663534B (zh) * 2017-03-30 2020-05-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列车及其测速方法和系统
CN109747632A (zh) * 2018-12-29 2019-05-1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动力源驱动车辆扭矩分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114657B2 (ja) 2008-07-09
CN1781795B (zh) 2010-06-16
JP2006117177A (ja) 2006-05-11
KR20060050787A (ko) 2006-05-19
EP1657138B1 (en) 2009-04-15
US7377600B2 (en) 2008-05-27
EP1657138A1 (en) 2006-05-17
US20060091727A1 (en) 2006-05-04
KR100645179B1 (ko) 2006-11-10
DE602005013887D1 (de) 200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1795A (zh)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CN1672975A (zh) 车辆的运行状况控制装置
CN1659059A (zh) 汽车控制方法和汽车控制装置
CN100351123C (zh) 车辆的自动减速控制装置
CN1245296C (zh) 车辆制动控制装置及其制动控制方法
CN1672976A (zh) 用于车辆的防翻转控制装置
CN1743216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系统和方法
CN1765669A (zh) 车辆转弯状态控制装置
CN1836947A (zh) 车辆控制系统及车辆控制方法
CN1966320A (zh) 用于车辆的运动控制装置
CN1672973A (zh) 用于车辆沿弯道转弯行驶时的行驶稳定性控制装置
CN1246173C (zh) 车辆的行为控制系统
CN1673007A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特性控制装置
CN1695973A (zh) 车辆行驶控制装置
CN1765675A (zh) 具有提供合适转向角校正和助力的能力的车辆转向装置
CN1903633A (zh) 动力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061030A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设备
CN1594004A (zh) 用于车辆动力转向的控制装置
CN1530271A (zh) 工业用电动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792686A (zh) 防止偏离行车线装置
CN1890147A (zh) 用于在稳定车辆时辅助车辆操作者的方法及装置
CN1796204A (zh) 车道偏离防止系统
CN1603182A (zh) 车辆的倾翻抑制控制装置
CN1717353A (zh) 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控制装置
CN1833930A (zh) 车用制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21, No.3, Dingmu, No.1, Zhipu,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Capital of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