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5981A - 谷物排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谷物排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5981A
CN1675981A CN 200410031883 CN200410031883A CN1675981A CN 1675981 A CN1675981 A CN 1675981A CN 200410031883 CN200410031883 CN 200410031883 CN 200410031883 A CN200410031883 A CN 200410031883A CN 1675981 A CN1675981 A CN 16759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transport tube
aforementioned
mobile
conveyor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3188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21557C (zh
Inventor
河野健治
冈崎秀范
里路久幸
土居义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41003188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321557C/zh
Publication of CN1675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5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155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155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谷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排出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的纵向输送筒(6)相连接的固定用输送筒(8)中可以沿长度方向自由伸缩地安装移动用输送筒(13),构成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在具有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的排谷口(35b)的排出部(58)中,设有:使前述排谷口(35b)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移动的上下左右开关(60)、使前述移动用移送筒(13)伸缩移动的伸缩开关(61)、和进行前述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排出作业的执行和停止操作的谷粒排出杆(62)。

Description

谷物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暂时贮存在谷粒贮留容器内的谷物排出的谷物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这样的技术,即,连接到排出谷物贮留容器内的谷物的纵向输送筒上的伸缩谷粒输送装置,前端侧的移动用输送筒相对于基部侧的固定用输送筒可以在长度方向上自由伸缩地安装,可以自由改变长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541号公报(第3页、图2、图6)
前述公知的例子,为了在操作席上进行伸缩操作,当由一个人进行排出作业时,操作位置远离在伸缩谷粒移动装置前端进行的作业位置,操作性存在问题。
即,伸缩谷粒输送装置不仅使排出部位于卡车货箱等的上方,而且对排谷口的位置进行微调,以便排出至货箱的角部,而当作业位置和操作位置分离时,操作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下述结构来达成上述课题。
即,在本发明第一方案中,提供一种谷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排出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的纵向输送筒6相连接的固定用输送筒8中,可以沿长度方向自由伸缩地安装移动用输送筒13,构成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在具有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的排谷口35b的排出部58中,设有:使前述排谷口35b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移动的上下左右开关60、使前述移动用移送筒13伸缩移动的伸缩开关61、和进行前述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排出作业的执行和停止操作的谷粒排出杆62。
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操作上下左右开关60,使排出口35b沿上下左右方向移动。操作伸缩开关61并使移动用移送筒13伸缩移动。并且,操作谷粒排出杆62,进行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的排出作业的执行和停止。
在本发明第二方案中,如方案一所述的谷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前述上下左右开关60的操作方向和前述排谷口35b的移动方向一致,同时,上下左右开关60设置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芯线上、或伸缩谷粒移送装置5的轴芯线的附近。
对第二方案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方案一的作用的基础上,当操作设置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芯线上、或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芯线附近的上下左右开关60时,排谷口35b在操作方向上移动。
在本发明第三方案中,如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谷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谷粒排出杆62设置在前述上下左右开关60的左右任何一侧。
对方案三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方案一或方案二的作用的基础上,在进行谷粒排出作业的情况下,利用设置在上下左右开关60的左右任何一侧上的谷粒排出杆62进行操作。
[发明的效果]
在方案一所述的发明中,在具有移动用输送筒13的排谷口35b的排出部58中,设有:使前述排谷口35b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移动的上下左右开关60、使前述移动用移送筒13伸缩移动的伸缩开关61、进行前述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排出操作的执行和停止操作的谷粒排出杆62,因此,在从排谷口35b排出谷粒的情况下,靠近排谷口35b的作业者可以容易地进行操作。
在方案二所述的发明中,在方案一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当操作上下左右开关60时,排谷口35b在操作方向上移动,同时,上下左右开关60设置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芯线上、或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芯线附近,因此,使操作变得容易。
在方案三所述的发明中,在方案一或方案二的效果的基础上,在进行谷粒排出操作的情况下,利用设置在上下左右开关60的左右任何一侧上的谷粒排出杆62进行操作,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操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剖视图
图2是剖视图
图3是侧视图
图4是透视图
图5是透视图
图6是透视图
图7是透视图
图8是剖视图
图9是剖视图
图10是侧视图
图11是侧视图
图12是侧视图
图13是侧视图
图14是侧视图
图15是透视图
图16是框图
图17是侧视图
图18是侧视图
图19是透视图
图20是透视图
图21是透视图
图22是透视图
图23是侧视图
图24是侧视图
图25是侧视图
图26是正视图
图27是侧视图
图28是侧视图
图29是透视图
图30是透视图
图31是侧视图
图32是侧视图
图33是侧视图
图34是透视图
图35是平面图
图36是侧视图
图37是侧视图
图38是侧视图
图39是侧视图
图40是侧视图
图41是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在图17中,表示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作为农业机械的联合收割机。
在联合收割机1行驶底盘2的下侧,配置行驶装置15,所述行驶装置15张设行驶于土壤表面的左右一对行驶履带15a,在行驶底盘2的上侧载置脱谷机3。行驶底盘2前侧的收割机16收割种植的谷杆,向后方输送收割的谷杆,被脱谷机3的进给链3a和夹持杆3b夹持输送并进行脱谷。脱谷之后分选完的谷粒被回收到安装在脱谷机3右侧的谷粒贮留容器4中。
在前述脱谷机3前部于行驶底盘2的前侧,收割机16借助油压驱动的伸缩缸16a相对于土壤表面自由升降,如图17所示,所述收割机16设有:从前端位置分离种植的谷杆的窄导向件17a和分草器17b、提升分离开的谷杆的提升装置18a、耙入输送提升起来的谷杆的耙入输送装置19a、割断耙入的谷杆的割刀装置18b、和输送割断的谷杆将其向脱谷机3的进给链3a和夹持杆3b传送的谷杆输送装置19b。
在前述脱谷机3侧,如图17、图18所示,设有起动、停止联合收割机1并对各部分进行调节等操作的操作装置20a、和操作者乘坐的操作席20b,在操作席20b的下侧,于行驶底盘2的上侧载置发动机20c,同时,在后方部配置谷粒贮留容器4。利用这些行驶装置15、脱谷机3、收割机16和发动机20c等,构成联合收割机1的机体1a。
在由前述收割机1 6的谷杆输送装置19b形成的谷杆输送路径中,设有通过对被收割并输送的谷杆的接触作用、检测有无向脱谷机3供给谷杆的谷杆传感器16b。在装架在行驶底盘2前端部的行驶用变速箱体21a的传动路径中,设有根据其输出转速检测行驶车速的车速传感器21b。
在前述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底部,在前述方向上设有向后方输送贮留谷粒的前后输送螺旋4a,同时,以大致垂直的姿势设置内装有交接向后方输送谷粒并经由联轴器箱6b转变方向的纵向输送螺旋6a的纵向输送筒6,利用马达6c可以旋转该纵向输送筒6。
在前述纵向输送筒6的上端部上,设有以上端部为支点、全长横跨联合收割机1的前后长度的可以自由地伸缩、自由地上下回动、自由旋转以便将谷粒排出的设备之外的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利用伸缩装置14进行该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缩,利用油压缸6d进行上下回动。
在前述纵向输送筒6的上侧,设有:内装固定输送螺旋7的固定用输送筒8,和配合到该固定用输送筒8中并借助伸缩装置14自由伸缩的移动用输送筒13。在该移动用输送筒13的内部,设有与移动用输送筒13一起伸缩的移动螺旋轴9,在该移动螺旋轴9中设有: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
如图15所示,在前述操作装置20a的操作面板20d的外侧面上,设有操作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各种开关、以及各种操作杆等。设有上下转动及左右转动操作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螺旋杆22a、和向该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传递发动机20c的动力的谷壳排出杆22b,当按下并向排出位置操作谷壳排出杆22b时,驱动张力离合器马达4b,从发动机20c而来的动力传递给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前后输送螺旋4a。当驱动该前后输送螺旋4a时,旋转驱动相连的纵向输送螺旋6a、固定输送螺旋7、移动螺旋轴9。当驱动该移动螺旋轴9时,旋转驱动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前端螺旋板27,可以将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从排谷口35b排出的设备之外。
另外还设有:当使前述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等停止时操作的ON-OFF开关方式的紧急停止开关23a、当向规定位置自动旋转并伸出时操作的自动伸出开关23b、向保持装置24内自动收入的自动收入开关23c、当使移动用输送筒13伸出或收缩时操作的伸缩开关23d。
当对前述开关23a、23b、23c、23d进行说明时,若自动收入开关23c处于接通的状态,则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自动进行升降、伸缩、旋转,自动向保持装置24内收入。
若自动伸出开关23b处于接通的状态,则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自动进行升降、旋转、伸缩,自动地向预先设定的规定伸出位置旋转。前述自动收入开关23c和自动伸出开关23b由杠杆式的成一体的开关构成。自动收入开关23c和自动伸出开关23b不能处于同时接通的状态。
紧急停止开关23a,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自动伸出的过程中或自动收入的过程中,若处于接通的状态,则在该时刻紧急停止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
若伸缩开关23d向伸出侧倾斜,则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伸长,若向收缩侧倾斜运动,则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缩短。
在前述螺旋杆22a的横侧附近,设有承受、保持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移动用输送筒13、固定用输送筒8的重合部的保持装置24,该保持装置24的结构为,在主柱24a的上端部固定设置U字形的承载板24b。
如图17所示,在前述保持装置24中,设有检测容纳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ON-OFF开关方式的容纳传感器25。
如图16所示,在前述操作装置20a的控制装置26中,具有从输入回路26a向CPU26b输出各种杆22a、22b和各种开关23a、23b、23c、23d的操作、和容纳传感器25的检测等的结构。根据这些信号,从CPU26b经由输出回路26c驱动张力离合器马达4b。这时,旋转驱动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前后移动螺旋4a、纵向输送筒6内的纵向输送螺旋6a、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固定输送螺旋7、移动螺旋轴9的各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以及后面所述的前端螺旋体27等。
并且,通过移动用马达28的正、反旋转,伸缩控制移动用输送筒13和移动螺旋轴9。安装在移动用输送筒13前端的作业灯29,在夜间作业时适当地亮灯。
这样,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由固定用输送筒8、向该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Q)插入并自由伸缩的移动用输送筒13、使该移动用输送筒13伸缩移动的伸缩装置14、和检测移动用输送筒13的最为缩短的位置的容纳传感器25等构成。
在前述固定用输送筒8中,如图8所示,内装设有固定输送螺旋7,该固定输送螺旋7在固定螺旋轴31的外周部上固定设置有板状的固定螺旋体31a。在固定螺旋轴31的内径部上形成圆形的插入孔31b,并且,在该固定螺旋轴31的输送终端部的内径插入孔31b部上固定辅助轴32,该辅助轴32在内径部上设有轴支承比插入孔31b直径小的后面所述的移动螺旋轴9的外周部(P)的六角形插入孔32a。
前述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Q)的输送终端部,如图8所示,向连接金属30的外凸台30a的内径部插入、固定设置,并且,辅助轴32的外径部插入到设置于该连接金属30的内凸台30b的内径部上的轴承30c的内径部中。设置在固定螺旋轴31的输送开始端的轴端部上的后支承轴31c,如图10所示,向内装于设置在纵向输送筒6上端部上的接头金属33中的承载金属33a,并被其轴支承。
如图8所示,前述连接金属30的外凸台30a形成圆形,外凸台30a的外径部、和固定设置在距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Q)的输送开始端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的筒状外金属34的外周部,相对于移动用输送筒13的内径部可以前后自由滑动。
在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内,如图8和图9所示,内装设有外径形状呈六角形、内径呈中空形状、或者实心形状的移动螺旋轴9,在该移动螺旋轴9的输送开始端的轴端部、插入并固定外周部呈六角形的承载套筒9a。虽然如上所述、移动螺旋轴9呈六角形,但也可以采用六角形以外的多角形、或者具有凹凸的形状,并且,只要是可以传递动力的形状,任何形状都可以。并且,前述移动螺旋轴9若采用中空(A)轴,则可以减轻该移动螺旋轴9的自身重量,同时增大截面系数,增加刚性、提高强度。图9是图8所示的S1-S1剖视图。
设置在前述移动螺旋轴9前端部的前支承轴9b,插入到设置于安装在移动用输送筒13前端部的排出筒35内侧面上的支撑金属35a中,并轴支承于其中,在利用辅助轴32的插入孔32a轴支承中间部的同时,利用固定螺旋轴31的插入孔31b轴支承设置于该轴端部上的承载套筒9a的外周部。
如前面所述,在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内部,设有与该移动用输送筒13一起伸缩的移动螺旋轴9。该移动螺旋轴9的输送上方侧设有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在输送下方侧设有前述移动输送螺旋11,在该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和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之间,设有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
前述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和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固定于移动螺旋轴9上,与移动螺旋轴9的移动一起移动。并且,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相对于移动螺旋轴9松配合,相对于该移动螺旋轴9滑动配合。
如图8、图11和图12所示,前述移动输送螺旋10在辅助轴32的上方侧向着移动螺旋轴9轴支承地设置。该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配合固定到内径形状为六角形、外径形状为圆形的后固定凸台36的外周部上。在该配合部上,设有呈带状的、一端部侧向另一侧突出的结合部36b,固定设置该结合部36b侧向外侧突出的支撑板36a,在这些支撑板36a和后固定凸台36上,固定设置呈板状的规定长度的螺旋体36c。而且,利用螺栓36d将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的后固定凸台36紧固到移动螺旋轴9上。
如图8所示,在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的螺旋体36c的输送开始端部侧的端部上设有切口部36e,利用该切口部36e防止钩挂在该输送螺旋体36c的移动开始端部上的混入输送谷粒内的带有枝梗的颗粒、以及稻草屑等的钩挂,防止移动用输送筒13内的堵塞,并提高谷粒的输送性能。
前述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如图8、图11和图12所示,首先,在内径形状为六角形外径形状为圆形的前述固定凸台37的外周部上,设有一侧为带状且一端部侧向另一侧突出的结合部37b,固定设置使该结合部37b向外侧突出的支撑板37a,在这些支撑板37a和前固定凸台37上,固定设有规定长度的螺旋体36c。而且,利用螺栓36d向移动螺旋轴9向紧固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的前固定凸台37。
如图8所示,在该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的螺旋体36c的输送开始端部侧的端部上设置切口部36e,利用该切口部36e防止钩挂在该输送螺旋体36c的移动开始端部上的混入输送谷粒内的带有枝梗的颗粒、以及稻草屑等的钩挂,防止移动用输送筒13内的堵塞,并提高谷粒的输送性能。
如图1~图4所示,前述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在内径形状呈六角形、外径形状成圆形的中输送凸台38的外周部上设有呈带形的两端突出的结合部38b、38b,固定设置使该结合部38b、38b向外侧突出的支撑板38a,在这些支撑板38a和中输送凸台38上固定设置固定长度的螺旋体36c。在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和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之间,可以自由伸缩地向移动螺旋轴9插入并轴支承有多个该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
前述移动输送螺旋12伸长时,如图6和图7所示,伸长至结合部38b、38b相互配合为止。另外,收缩时,如图5所示,收缩至与中输送凸台38的端面部相互接触为止。
前述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的螺旋体36c,如图1和图4所示,在输送开始端部侧的端部、和输送终端部侧的端部上设有切口部36e,利用该切口部36e防止钩挂在该螺旋体36c的移动开始端部上的混入输送谷粒内的带有枝梗的颗粒、以及稻草屑等的钩挂,防止移动用输送筒13内的堵塞,并提高谷粒的输送性能。另外,在输送终端部处也是一样,通过设置切口部36e,当组装该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时,由于没有方向性,所以不会发生组装错误。
前述螺旋体36c的单体长度,在螺旋的大致一个节距到两个节距之间。如图4所示,虽然螺旋体36c有必要相对于中输送凸台38进行固定,但是如图4所示,如果大致为一个节距,则可以由支撑板38a一个部件进行支撑。并且,同样地,如果大致为两个节距,则只要延长支撑板38a、固定该支撑板38a的螺旋的两个节距左右的螺旋体36c即可,可以由该支撑板38a一个部件进行支撑。因此,减少了部件的数目,降低了成本。重要的是,只要螺旋体36c的单体长度是螺旋节距的整数倍即可。
前述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的各螺旋体36c的切口部36e与移动用输送筒13的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这样,在各螺旋体36c中设有切口部36e,但是在构成该切口部36e时,也可以形成规定角度的后退角(α)。该后退角(α)的基部(S)和移动用输送筒13的内侧(R)之间的间隙(L)设定为大致20mm或以上、或大约30mm左右。这样,在各螺旋体36c中设有由后退角(α)形成的切口部36e,因而,混入到输送谷粒内的带枝梗的颗粒、以及稻草屑等不会钩挂在各螺旋体36c的输送开始端部上,可以防止这些带枝梗的颗粒以及稻草屑等堵塞在移动用输送筒13内,因而,可以防止移动用输送筒13以及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的破损。
并且,若前述间隙(L)没有达到至少大约20mm或以上,则可以确认防止带枝梗的颗粒以及稻草屑等钩挂的效果减小。另外,间隙(L)大致为30mm左右时,防止带枝梗的颗粒以及稻草屑等的钩挂的效果最好。进而,虽然当间隙(L)的宽度大时具有防止钩挂的效果,但是在移动开始端部谷粒的交接恶化,谷粒的输送性能下降。
在前述移动螺旋轴9的外周部(P)、于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的前侧和排出筒35的后侧板35c之间,如图11所示,固定设置前端螺旋体27。固定设有该移动螺旋轴9的加强销27a固定在前端螺旋体27的输送终端部上。通过改变该前端螺旋体27的全长,当排出筒35的前后长度由于机械的大小(机械种类、型号)而改变时,可以与该前端螺旋体27全长的改变相对应。在前端螺旋体27的输送开始端部侧的端部上,设有以后退角(α)形成的切口部36e。
从前述纵向移动输送筒6向固定用输送筒8内供应的谷粒,由固定移动螺旋7、后侧移动输送螺旋10、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前侧移动输送螺旋11、以及前端螺旋体27顺序向前侧输送,从排出筒35的排谷口35b向设备外排出。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的输送开始端、于外周部上呈120°等角配置地在三个部位上设置滚子装置42。该滚子装置42设有设置于滚子金属42a的支撑板42b,在该支撑板42b上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设置滚子42c,而且,各滚子42c的外周部设置成与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Q)接触的状态。通过移动用输送筒13的前后滑动移动,该各滚子42c的外周部与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Q)接触,并可自由旋转地前后移动。
前述伸缩装置14,如图10所示,在接头金属33的前端部上设有倒L字形的支撑板39,在该支撑板39的基部侧设有移动用马达28,同时,在前端部设有承载金属40。在移动用马达28中,在外径部上设置设有螺旋螺栓43a的输送轴43,该输送轴43螺纹配合到设置在移动用输送筒13的外周部上的移动用支撑金属41上,同时,前端部由承载金属40轴支承。44是圆形的安全罩。
下面,说明前述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运动。
当伸缩谷粒输送装置处于容纳在保持装置24的承载板24b中时,处于接通自动伸出开关23b接通的状态。另外,在手动操作的情况下,操作(左右旋转和上下移动)螺旋杆22a,使其转动到规定的位置,同时,向伸长侧操作伸缩开关23d。借此,控制装置26对移动用马达28进行正转起动控制,对伸缩装置14进行正转运动操作,对移动用输送筒13进行向伸长侧的移动控制。而且,移动用支撑金属41的突起41a与设置在支撑板39内侧的伸长侧传感器41c接触,并形成接通状态。在该接通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控制装置26对移动用马达28进行停止控制,使伸缩装置14停止。借助该停止,将移动用输送筒13停止控制在最为伸长的位置(图12)上。该最为伸长的位置,是移动用输送筒13在完全达到伸长状态的近前处停止的位置。移动用输送筒13形成锁定状态,为了防止过载电流流过移动用马达28,留有一定程度的余量。
另外,当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移动用输送筒13处于从规定的伸长位置(停止状态)、或最为伸长的位置(图12)至最为缩短的位置(图14)的近前之间的伸缩状态下时,当移动用输送筒13处于最为缩短的位置且处于又保持装置24的承载板24b保持的状态下时,形成接通自动容纳开关23c的状态。另外,在手动操作的情况下,操作螺旋杆22a(左右旋转或上下移动)并旋转到规定的位置(原始位置),同时,将伸缩开关23d向收缩侧操作。由此,控制装置26对移动用马达28进行反向旋转起动控制,对伸缩装置14进行反向旋转操作,对移动用输送筒13进行向收缩侧的移动控制。
而且,当将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移动控制至收缩侧的规定位置时,移动用支撑金属41的突起部41a与设置在前述支撑板39内侧的缩小侧传感器41b接触,并形成接通状态。在该接通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控制装置26对移动用马达28进行停止控制,使伸缩装置14停止。借助该停止,将移动用输送筒13停止控制在规定的最为缩短的位置(图14)上。该最为缩短的位置,是使移动用输送筒13停止于形成向固定用输送筒8完全缩小的状态的近前处的位置。在此,由于移动用输送筒13形成锁定状态,为了防止过载电流流过移动用马达28,留有一定程度的余量。
下面,对图19至图23进行说明。
这里所说明的方案,是由合成树脂制成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内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的方案。
图19表示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透视图。图20表示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透视图。图21表示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构成既相互连接、又相距最远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2表示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构成既相互连接、又相距最近的状态的透视图。
该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包括:可自由滑动地配合到前述移动螺旋轴9上的外周部呈圆筒状的轴承凸台50,支撑固定在其外周面上且大致围绕轴承凸台50外周一圈的螺旋状的螺旋体51,和用于将该螺旋体51连接到轴承凸台50上的间隔件52。间隔件52连接到轴承凸台50的两端部上,并且,螺旋体51连接固定到其外周面的大致两端部上。间隔件52构成用于将螺旋体51连接固定到轴承凸台50上的连接部分,并且,形成既连接多个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又可以相互远离、靠近的结构。
因此,间隔件52与螺旋体51相同、以大致绕轴承凸台50的外周一圈的方式形成螺旋状,如图21所示,当多个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处于既连接又相互远离的状态时,相互邻接的间隔件52的厚壁部52a(图19)彼此可以配合起来。并且,如图19所示,轴承凸台50的长度B是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长度C的大约1/3,并且,间隔件52的内径比轴承凸台50的外径大一些,因此,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如图22所示,当螺旋体51最为靠近邻接的螺旋体51时,可以以与邻接的轴承凸台50之间没有间隔的方式靠近。这时,位于轴承凸台50的外周和间隔件52的内轴之间的谷粒可以从设置在间隔件52上的孔52b退出到外部。
并且,由于邻接的间隔件52的配合用厚壁部52a的下面处于圆弧状的厚壁形状,具有一定强度。
并且,间隔件52与螺旋体51一样、在轴承凸台50和螺旋体51之间以绕轴承凸台50的外周大致一圈的方式设置成螺旋状,因而,将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树脂化,仍可以弥补与金属制构件相比下降的强度。
这样构成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以在转动方向上受到限制、在轴向方向上可自由滑动的状态与前述移动螺旋轴9配合起来,由多个单体构成一连串的伸缩螺旋。
在由固定用输送筒8和移动用输送筒13构成的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中,只要进行伸缩的移动用输送筒13内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是合成树脂制成的即可。因而,固定用输送筒8的部分也可以是金属制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用合成树脂制成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进行伸缩的移动用输送筒13内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所以减轻了对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整体的惯性转矩影响很大的移动用输送筒13的前端部分的重量,增加了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轻量化的效果。
但是,不仅进行伸缩的旋转部分、固定螺旋部分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地,当排谷螺旋5尺寸大时,显示出轻量化的效果,不仅是联合收割机的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还可以减轻加在其它构成部分上的负担。
虽然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构件都可以采用,但是,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螺旋形状的螺旋体51可以如图23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侧视图中所示的那样,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螺旋体51的螺旋从侧视图中的中心轴线X开始、绕中心轴一周并终止于中心轴线X。图19至图22所示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如图24所示,从侧面观察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螺旋体51的螺旋形状部分的开始端部和终止端部比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中心轴线X长出长度D的程度,因而,该长度D的长出部分不会从金属模具中脱出。因而,有必要在长度为D的长出部分中设置其它移动式金属模具,金属模具复杂,并且价格昂贵。
但是,在图23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如前面所述,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螺旋体51的螺旋在侧视图中终止于中心轴线,因此,金属模具不会引起咬边。从而,如图23所示,可以廉价地制造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金属模具。
这样,通过用合成树脂制造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可以使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轻量化。并且,由于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本身的转矩减小,所以可以用较小的驱动力进行顺畅的旋转、上下运动。并且,通过用合成树脂制成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与利用铁等金属制造的构件相比,可以降低成本,质量上也没有差别,可以顺畅地伸缩、排出。
特别地,在交接从固定用输送筒8而来的谷粒的移动用输送筒13的开始端部、和将谷粒排出到外部的终端部(谷粒排出口),谷粒易于堵塞,在谷粒堵塞的情况下,由于施加了大的载荷,所以移动用输送筒13内的多个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中的开始端部侧和终止端部侧的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例如由加入玻璃纤维的合成树脂构成,其它中间部的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由普通的合成树脂构成,借此,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耐用性。
下面,接通自动伸出开关23b处于接通状态时的详细结构。当该自动伸出开关23b处于接通的状态时,首先,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上升至预先设定的上升位置设定值(操作者可以任意设定)。之后,自动旋转至预先设定的旋转位置设定值(操作者可以任意设定)。在这种情况下的实施例的旋转中,在联合收割机的平面视图中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但是也可以采用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结构。因此,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自动移动至伸出位置,所以减轻了操作者的操作,并且提高了操作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在实施例中,移动用输送筒13采取不伸长的结构,但是,如前面所述,也可以自动伸长至最伸长的位置,也可以采用预先设定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长位置、自动伸长至该伸长位置设定值的结构。
并且,说明自动容纳开关23c处于接通的状态时的详细结构。当处于接通自动容纳开关23c的状态下,首先,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上升至预先设定的上升位置设定值(操作者可以任意设定)。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规定时间之后(0.5秒之后),移动用输送筒13开始缩小,而即使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未到达前述上升位置设定值,移动用输送筒13仍在规定时间之后(0.5秒之后)开始缩小。
当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上升至上升位置设定值时,接着,开始向保持装置24的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的实施例的旋转中,在联合收割机的平面视图中做逆时针旋转,但是,也可以采用顺时针旋转的结构。而且,当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到达保持装置24上方时,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停止旋转。之后,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开始向保持装置24内下降,但是,在移动用输送筒13完全缩小的情况下,向保持装置24内装入。
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向保持装置24上方旋转的时刻、移动用输送筒13不缩小的情况下,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略微下降即停止,待机至移动用输送筒13完全缩小为止。而且,当移动用输送筒13完全缩小时,开始向保持装置24内下降,向保持装置24内装入。如前面所述,在移动用输送筒13不缩小的情况下、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略微下降即停止并且待机至移动用输送筒13完全缩小为止的原因在于,操作者需要确知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下降动作中未出现异常。但是,在移动用输送筒13不缩小的情况下,如前面所述,也可以采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不略微下降而处于待机状态的结构。因此,由于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自动移动至伸出位置,所以减轻了操作者的操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说明当自动容纳开关23c处于接通状态时的另一个实施例。
当自动容纳开关23c处于接通的状态时,谷粒输送装置5开始向保持装置24的方向旋转。该旋转在俯视观察时为左旋,但也可以是右旋,也可以是旋转角度小的一方。并且,为了避免与障碍物接触,在向最高的位置上升之后,再进行旋转。而且,与旋转同时,移动用输送筒13开始缩小。
因此,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移动用输送筒13伴随着旋转而自动缩小,因而,改善了操作性能,并且减轻了操作者的负担。并且,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由于其长度方向的长度缩短,所以非常安全。
接着,当向保持装置24内装入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时,容纳传感器25处于接通的状态。当该容纳传感器25处于接通状态时,即使操作伸缩开关23d,也会牵制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缩。因此,可以防止保持装置24的承载板24b和移动用输送筒13的破损。
如前面所述,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移动用输送筒13,虽然伴随着旋转自动缩小,但是存在由于故障等而在半途中停止缩小的情况。特别是,存在谷粒堵塞在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之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移动用马达28发热受损,所以当经过规定时间时,自动停止向移动用马达28的输出。借此,可以防止移动用马达28的损伤。而且,这样,即使停止向移动用马达28的输出,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本身仍可以继续进行旋转,最终下降并容纳到保持装置24内。因此,由于操作不会中断,所以可以高效率地进行后续作业。
下面,对图25至图27进行说明。
这些图是前述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单体的另一种结构的移动输送螺旋12a单体的图示。在图25中表示移动输送螺旋12a单体的侧视图,图26表示从移动输送螺旋12a单体的轴向方向观察的正视图,图27表示由多个移动输送螺旋12a单体构成的侧视图。
而且,移动输送螺旋12a单体,如图25所示,利用形成大致半圆筒形的安装部件54,将螺旋部55安装到可自由滑动地配合到前述移动螺旋轴9上的轴承凸台52的外周上。而且,如图25所示,轴承凸台53形成得比现有的类型更短,存在尺寸E(轴承凸台53的尺寸)<尺寸F(现有技术型的轴承凸台的尺寸)的关系。借此,减轻了重量。
因而,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a单体,如图27所示,当螺旋部最为靠近邻接的螺旋部55’时(参照图27的左半部分),形成与邻接的轴承凸台53’之间留有间隙、不相互接触的程度的较短的长度。而且,前述轴承凸台53,在其端部上设有轴承凸台的间隔件用突起56,以保持与相邻的轴承凸台53’的间隔。由于利用螺旋紧固体57紧固相邻的螺旋部55’以防止脱离,所以移动输送螺旋12a即使相隔最远时也与螺旋部55彼此连接。
下面,对图28至图33进行说明。在排出部58的上部(上面)侧,设有伴随着谷粒排出作业进行操作的操作箱59。作为一个例子,在操作箱59中设有在排出部58的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移动的上下左右开关60、使移动用输送筒13伸缩的伸缩开关61和谷粒排出用的谷粒排出杆62。
前述上下左右开关60使排出部58在上下及左右方向上移动,由可以在十字方向上操作的拨动型杆状开关构成,可以进行以基部为中心旋转360度和倾倒的操作。
而且,上下左右开关60也设置在位于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心线上的部分的操作箱59中,以上下左右开关60的操作方向和排出部58的移动方向相一致的方式构成。
即,在平面视图或侧视图的二维平面中,当上下左右开关60的长度方向位于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心线上时,上下或左右的上下左右开关60的操作方向和排出部58的移动方向一致,并且在三维空间中,当使上下左右开关60的轴心方向和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心方向一致时,进一步使操作方向和移动方向相一致,例如,当使上下左右开关60在上下方向上倾倒时,排出部58可以上下运动,当在左右方向上倾倒时,排出部可以左右移动,提高了操作性能。
并且,实施例的伸缩开关61设置在上下左右开关60的后侧附近,当向前侧操作时,使移动用输送筒13伸长,当向后侧操作时,使移动用输送筒13缩小,在中间停止收缩,提高了操作性能。
并且,前述谷粒排出用的张力离合器马达4b电连接到前述谷粒排出用谷粒的谷粒排出杆62上,谷粒排出杆62按照以上下左右开关60为基准在上下左右开关60的右侧操作箱59中作横轴转动的方式设置,通过相对于操作量小的上下左右开关60和伸缩开关61配置于右侧上,确保用于推拉操作传递构件63的操作量,并提高操作性能。在实施例中,电线等操作传递构件63的一端连接到谷粒排出杆62上,操作传递构件63的另一端连接到张力离合器马达4b上。或者,也可以代替张力离合器马达4b,借助电缆、利用谷粒排出用的张力马达或螺线管等促动器合上离合器,利用谷粒排出杆62进行张力离合器的操作。
谷粒排出杆62的握部62a位于比操作箱59的上面更靠上的上方。
因此,谷粒排出杆62从操作箱59的左右任何一侧都易于操作,提高了操作性能。
在前述操作传递构件63和/或上下左右开关60与伸缩开关61的电线63a的中间部,设有防止松脱的机构64。防止松脱的机构64伴随着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缩与操作传递构件63和电线63a的距离变化相对应。在实施形式中,利用销66连接多个芯部构件65,所连接的芯部构件65配制成圆形,将连接的芯部构件65的一端连接到固定输送筒8侧上,另一端连接到移动用输送筒13侧上,操作传递构件63和电线63a铺设于该芯部构件65的圆的内周侧上,通过改变芯部构件65的直径,始终以消除操作传递构件63和电线63a的松脱的方式加载。67是容纳防松脱机构64的壳体。
这样,由于以在排谷口35b附近设置前述谷粒排出杆62、上下左右开关60、伸缩开关61的方式构成,在从排谷口35b将谷粒排出到卡车的货箱等中的情况下,卡车货箱上的操作者易于进行操作。另外,即使在从排谷口35b直接排出到谷粒袋中的作业中,也易于操作。
并且,图34、图35表示操作箱59的另一个实施例,操作箱59装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移动用输送筒13)或排出部58的长度方向的轮廓内,并且,谷粒排出杆62设置在位于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心线上的部分的操作箱59内。
因此,可以使操作箱59的结构紧凑,将谷粒排出杆62配置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心线上,因而,可以实现整体紧凑化、轻量化和降低成本。
下面,对移动用输送筒13借助手动操作做伸缩移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向长度方向上的伸缩移动,如图36~图40所示,在该移动用输送筒13的输送开始端附近,利用设置在外周的下侧部上的第一变位装置68、或设置在排出筒69前端部上的第二变位装置70任何一个的操作,移动用输送筒13可以通过手动向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做伸缩移动操作。另外,可以向任意位置固定。
前述第一变位装置68,在移动用输送筒13的移动开始端部侧、向外周的下侧安装设置大致呈箱形的上支撑体71,在该上支撑体71的下侧设有框体的下支撑体72、和中支撑体73,同时,在上支撑板71内于移动用输送筒13的外周下侧安装设置支撑板74。
在前述上支撑体71内,利用由上支撑体71和中支撑体72轴支承的前述支撑销75呈L字形,以可以自由旋转地悬挂状态轴支承截面形状呈コ字形的第一位置杆76。另外,在支撑板74上,利用后支撑销78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固定器77的支撑板77b。该支撑板77b、和第一位置杆76由连接销79连接起来。
前述第二变位装置70,在移动用输送筒13的前端部的排出筒69的前侧部上安装设置支撑框80,在该支撑框80上,由支撑销82轴支承设置第二位置杆81。第二变位装置70的第二位置杆81、和第一变位装置68的第一位置杆76由线材83连接起来。
通过对前述第一变位装置68的第一位置杆76或第二变位装置70的第二位置杆81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握持和推拉操作、并随后解除握持,可以对移动用输送筒13进行手动伸缩移动操作、和向任意位置的固定操作。
前述固定件77的结构为,如图38和图39所示,向支撑凸台77a的外周部上固定设置支撑板77b,同时,向支撑凸台77a插入用于向前端部安装由作为弹性材料的例如橡胶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的固定盘77c的安装螺栓77d,利用螺母77e等进行安装设置。
在与前述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接触、对向任意位置固定移动用输送筒13的第一、第二变位装置68、70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用弹性材料形成设置、及解除设置移动用输送筒13的固定器77的固定盘77c,可以简单并廉价地进行移动用输送筒13的设置、和解除设置。另外,可以可靠地进行设置。进而,易于向任何位置进行设置。
在前述第一位置杆76和中支撑体73之间,在前述支撑销75上设有扭力弹簧77f。利用该扭力弹簧77f的作用,固定器77的固定盘77c被推压向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将移动用输送筒13固定到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
当向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对前述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移动用输送筒13进行伸缩移动操作时,若握持并拉动第一变位装置68的第一位置杆76或第二变位装置70的第二变位杆81的任何一个,则与该操作连动,当操作第一位置杆76时、或操作第二位置杆81时,经由线材83使固定器77的固定盘77c以后支撑销78为旋转中心向下方旋转移动,解除固定盘77c的推压,解除设置。通过解除推压,移动用输送筒13自由地进行伸展或收缩移动,向任意位置进行推动操作或拉动操作,当对该移动用输送筒13向任意位置做伸缩移动操作之后,若停止第一位置杆76、或第二位置杆81的拉动操作,则向着规定位置对第一、第二变位装置68、70的固定器77的固定盘77c向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进行推压,向规定的伸缩位置设置移动用输送筒13。
向输送排出谷粒的前述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插入、并自由伸缩移动的移动用输送筒13,通过握持第一变位装置68或第二变位装置70的任何一方并做拉动操作,向移动用输送筒13的长度方向、通过手动对移动用输送筒13、内装的移动螺旋轴9、和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2向任意位置进行伸缩移动操作,并且可以固定到任意位置,因此,可以从操作席84侧或谷粒排出口14a侧任何一侧进行伸缩操作,可以大幅度提高操作性能。另外,通过手动,可以向任意位置进行无级设置,提高谷粒排出的适应性。进而,当向卡车排出谷粒时,即使从卡车之上也可以进行伸缩操作。
当向设备之外排出贮留在前述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时,如图36和图37所示,对于向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可自由伸缩移动地设置的移动用输送筒13前端部的排出筒69的排谷口35b附近自由旋转地设置、进行“接通”-“切断”操作的谷粒排出机构85的谷壳排出杆85a进行“接通”操作。
通过前述排出杆85a的“接通”操作,使谷粒排出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工作,从发动机20c而来的旋转驱动力驱动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前后输送螺旋4a,进而,驱动纵向输送筒6的纵向输送螺旋6a、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固定用输送筒8的固定输送螺旋7、和移动用输送筒13的前、后、中间移动输送螺旋11、10、12。借此,将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排出到设备之外。
驱动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前后输送螺旋4a的谷粒排出驱动装置、和设置在排出筒69的排谷口35b附近部的一个侧面上的谷壳排出杆85a,借助连接器86的线-缆86a连接起来。该谷粒排出杆85a被设置在排出筒69上的支承轴85b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设置。
如图41所示,前述线-缆86a容纳到设置在固定用输送筒8外周部上侧的支撑框87内的伸缩自由的线调整器88内。伴随着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长或缩短,从操作谷壳排出杆85a设置并连接到与驱动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前后输送螺旋4a的谷粒排出驱动装置之间的线-缆86a的长度,借助线调整器88自由调节成伸长状态或收缩状态。线-缆86a在移动用输送筒13中达到最佳的长度,在收缩时不会下垂。
在排出谷粒的排出筒69的排谷口35b附近,设置当向设备之外排出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时操作的谷粒排出机构85的谷壳排出杆85a、和线-缆86a,通过向谷粒排出驱动装置进行连接,谷粒排出操作、和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缩操作,均可以由排出筒69部进行,提高了操作性能。另外,通过将连接器86的线-缆86a的长度自动调节控制成伸长状态或收缩状态,使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长和收缩状态达到最佳长度。进而,线-缆86a不会下垂,因此,不会钩挂到其它物品,易于进行移动用输送筒13的伸缩操作。
前述线调整器88,如图41所示,从移动用输送筒13的最短收缩位置在后方部向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周部上侧安装设置,即使向最短收缩位置收缩操作移动用输送筒13,也不会与线调整器88接触。
前述线调整器88,如图36和图37所示,设置在固定用输送筒8的输送开始端部,同时,容纳设置到与该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径宽度大致相同的支撑框87内。这样,由于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径和线调整器88的支撑框87的宽度大致相同,所以当加上覆盖联合收割机整体的罩布时,可以防止剐住该罩部。另外,通过将支撑框87的宽度扩宽至固定用输送筒8的外径,线调整器88不会不合理的弯曲,可以减少操作负荷。
前述第一变位装置68,如图40所示,当向最为缩短的位置收缩移动操作移动用输送筒13时,设置位于驾驶操作者乘坐并驾驶操作联合收割机的操作席20b的背部20e附近、或前方部。这样,当向最为缩短的位置收缩移动用输送筒13时,第一变位装置68到达操作席20b背部20e附近的位置、或前方部位置,因而,乘坐在操作席20b上的驾驶操作者易于进行第一变位装置68的操作。另外,易于施加操作的力。

Claims (3)

1.一种谷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排出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的纵向输送筒(6)相连接的固定用输送筒(8)中可以沿长度方向自由伸缩地安装移动用输送筒(13),构成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在具有前述移动用输送筒(13)的排谷口(35b)的排出部(58)中,设有:使前述排谷口(35b)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移动的上下左右开关(60)、使前述移动用移送筒(13)伸缩移动的伸缩开关(61)、和进行前述谷粒贮留容器(4)内的谷粒排出作业的执行和停止操作的谷粒排出杆(6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前述上下左右开关(60)的操作方向和前述排出部(58)的移动方向一致,同时,上下左右开关(60)设置在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芯线上、或伸缩谷粒输送装置(5)的轴芯线的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谷物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谷粒排出杆(62)设置在前述上下左右开关(60)的左右任何一侧。
CNB2004100318839A 2004-03-31 2004-03-31 谷物排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155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318839A CN1321557C (zh) 2004-03-31 2004-03-31 谷物排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318839A CN1321557C (zh) 2004-03-31 2004-03-31 谷物排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5981A true CN1675981A (zh) 2005-10-05
CN1321557C CN1321557C (zh) 2007-06-20

Family

ID=35048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188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1557C (zh) 2004-03-31 2004-03-31 谷物排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321557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5177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3026853A (zh) * 2011-09-29 2013-04-10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5050382A (zh) * 2013-03-25 2015-11-11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2272A (en) * 1998-03-18 2000-01-11 Dillon; Ben N. Articulated combine
JP2001069846A (ja) * 1999-09-01 2001-03-21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伸縮穀粒移送装置
JP2001128538A (ja) * 1999-11-10 2001-05-15 Iseki & Co Ltd 作業車の穀粒排出装置
JP2001178253A (ja) * 1999-12-21 2001-07-03 Iseki & Co Ltd 穀粒排出装置
JP4952113B2 (ja) * 2006-07-26 2012-06-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5177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2845177B (zh) * 2011-06-29 2014-11-2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3026853A (zh) * 2011-09-29 2013-04-10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TWI484902B (zh) * 2011-09-29 2015-05-21 Iseki Agricult Mach Combine harvesters
CN103026853B (zh) * 2011-09-29 2015-09-2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5050382A (zh) * 2013-03-25 2015-11-11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21557C (zh) 2007-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5019A (zh) 脱粒装置
CN1973597A (zh) 联合收割机
WO2014136862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930939A (zh) 水田作业机
CN1207955C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735076U (zh) 联合收割机
CN1754421A (zh) 脱粒装置
JP2021097691A (ja) コンバイン
JP6725800B2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
CN1675981A (zh) 谷物排出装置
CN10579263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245867C (zh) 收获机
CN1656869A (zh) 联合收割机
CN1309295C (zh) 联合收割机
JP589451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245064C (zh) 收获机的脱粒装置
KR101974302B1 (ko) 콤바인 및 탈곡 장치에 있어서의 채프 시브 구조
CN101686639B (zh) 脱谷装置
WO2014077317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813511A (zh) 联合收割机
CN1878462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0108412A (ja) コンバイン
CN1878461A (zh) 联合收割机
KR102379926B1 (ko) 콤바인
JP2014100068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3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