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8780A - 无氧沏茶器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氧沏茶器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8780A
CN1658780A CN03812825XA CN03812825A CN1658780A CN 1658780 A CN1658780 A CN 1658780A CN 03812825X A CN03812825X A CN 03812825XA CN 03812825 A CN03812825 A CN 03812825A CN 1658780 A CN1658780 A CN 1658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tainer
tea
lid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38128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善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658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87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2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following a specific operational sequence, e.g. for improving the taste of the extraction produ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8Extraction of water soluble tea constitu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用于沏茶的容器,可以是各种大小或形状的带有盖的杯子形式或者封闭的器皿形式,其中,在既不与自由空气中的氧气也不与自由气穴中的氧气相接触的热水中萃取干茶叶,以便最大程度的保留作为保健饮品的茶的水萃取物中的抗氧化成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的方面,描述了一种标准方法,该方法使用这种新型无氧茶杯来制备为预防疾病而供人和狗摄取的茶。

Description

无氧沏茶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基本无氧条件下沏茶,尤其是沏绿茶的容器装置和方法。以本发明所述的装置和方法沏的茶富于抗氧化成分。
背景技术
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干燥树叶的水萃取物,即通常所说的茶,由于其具有舒心安神的口味以及对人类有着潜在的保健作用,已经持续约5000年成为某些社会群体所喜爱的饮料。仅过去几十年的科研数据就能确切证明规律饮茶与预防和治疗某些人类疾病之间有着正面的联系。近来,大量的药物和科学报告指出,饮茶可带来广泛的健康裨益,包括降低总的血液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质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质血液胆固醇水平,降血压,作为血液稀释剂,减少心脏病发作,降低中风的风险,减少癌症发病风险,提高机体免疫系统以及防止龋齿等。
对家鼠、田鼠和仓鼠的研究结果表明,摄取茶能帮助老鼠抵抗由化学致癌物质引发的肺、胃、食道、十二指肠、胰腺、肝脏、乳腺、结肠以及皮肤癌症。规律性的绿茶摄入具有预防动脉硬化、高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的效果(Hasan Mukhtar和Hihal Ahmad.Am J Nutr 71:1698S-1702S,2000)。绿茶可以抑制动物实验研究对象中某些类型的高级人类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细胞的生长。还发现绿茶萃取物在防止淋巴瘤复发方面比化学疗法的药物环磷酰胺更有效(Bertolini F等人,Leukemia 14:1477-1482,2000)。通过干扰目标细胞吸收病毒,茶萃取物还具有抗病毒效果(Nakayama M等人,Letters in AppliedMicrobiology 11:38-40,1990;Mykoyama A等人,Japan J Med SciBiol.44:181-186,1991)。
已发表的研究数据表明,茶叶中有保健作用的活性成分属于一类化学物质,其功能与存在于许多不确切地标注有“类黄酮”的植物性食物中的“抗氧化剂”相类似。大多数研究者已经确定茶叶中有益健康的抗氧化剂是多酚,即已知的化学名称为(-)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EGCG),(-)表没食子儿茶酚(EGC),(-)表儿茶酚没食子酸(ECG)以及(-)表儿茶酚(EC)(以下一般称为儿茶酚)的物质。这些活性多酚化合物在绿茶茶叶的可萃取固体物中可能占到30-40%(Brown MD,Altern Med Rev.4:360-370,1999),尽管茶中可能还有其他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成分以待证实(Ohe T.等人,Mutat.Res.496:75-81,2001)。
找到人体内的所谓自由基的毒害作用是近年来药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发现。自由基通常是活性氧类,是能够破坏人体细胞并导致多种疾病和促进衰老过程的高度活性分子。自由基获得来自其他分子的电子,使后一分子转换成将从再一个分子抢夺电子的缺少电子的自由基。在这一反应链中,一些与自由基发生反应的正常的分子结构将被破坏。这些破坏可能立即表现出来也可能是潜伏的。
自由基对于人类细胞的危害包括导致细胞膜的脂肪及蛋白质的氧化,破坏线粒体,通过使酶和激素失去活性而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以及破坏DNA编码以致发生基因突变和诱发癌症。
自由基作为正常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在人体中持续不断的产生出来,或能够在空气污染物、有毒废弃物以及杀虫剂中的二氧化氮和其他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化学品的环境下被诱发出来。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吸烟(主动或被动),各种药物等等都会在人体中产生自由基。因此,生活过程中完全避免自由基是不可能的。然而,已知一些营养保健品有助于身体减少自由基的危害。例如,类黄酮能够防止自由基的形成,并保护能够中和细胞内外的自由基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能够保护细胞膜免遭自由辐射所引发的自由基的破坏。类胡萝卜素能够提取单谱氧分子并防止作为细胞膜重要组成部分的脂肪的氧化。
作为抗氧化剂的类黄酮族中的茶多酚能够防止自由基的形成,或通过将它们散装联系的电子贡献给自由基而中断自由基的链式反应,使得后者失去活性且由于不再是自由基而变得无害。因此,茶多酚是现成的电子给予者,它们的抗氧化功能必须保持或保存在干茶叶和茶的萃取物中而使后者成为一种有效的保健性植物性饮料。
暴露在氧气中可能减少茶多酚的含量。例如,在生产黑茶时,实际上是将茶叶氧化处理60-120分钟的发酵过程,使得茶多酚降解超过80%而没有减少咖啡因含量(Astill C等人,J.Agric.Food Chem.49:5340-5347,2001)。因此,大部分医学和科学数据都基于使用非发酵绿茶萃取物作为活性物质的研究。
茶儿茶酚,尤其是茶萃取物中最丰富和最活跃的EGCG,的抗氧化活性受到水萃取物的pH值和金属离子的影响,在pH值6-12的环境下保持高而稳定,但在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减弱。铜离子促使EGCG的抗氧化活性增加,而铁粒子则抑制该活性(Kumamoto M等人,Biosci.Biotechnol.Biochem.65:126-132,2001)。
干茶叶中的EGCG含量不仅根据以不同方法处理的干茶叶类型而显著地不同,而且也已经知道,该含量在从同一棵茶树的不同部位采摘下来的茶叶之间也有所不同。第一年的新茶叶具有最高的EGCG含量,且随着茶叶的年限增长而渐减(Sakata I等人,Yakugaku Zasshi111:790-793,1991)。
Khokhar和Magnusdottir(Khokhar S.and Magnusdottir S.G.M.J.Agric.Food Chem.50:565-570,2002)研究了来自干茶叶中的茶儿茶酚的水萃取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为实现对于茶儿茶酚的最有效萃取,必须在100℃的高温中持续5分钟。在较低的温度下,例如80℃,EGCG的有效性减少超过三分之一(1/3)。
此外也研究了茶饮料中绿茶儿茶酚的降解(Chen Z.等人,J.Agric.Food Chem.49:477-482,2001)。结果表明绿茶儿茶酚,即(-)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EGCG),(-)表没食子儿茶酚(EGC),(-)表儿茶酚没食子酸(ECG)以及(-)表儿茶酚(EC)在室温下通常是稳定的。但是,在存在氧气的高温下,特别是在伴有糖、柠檬酸、抗坏血酸的120℃热压处理下,将发生茶儿茶酚的不可预知的降解。结果,一个人将从一杯以“传统方式”恰当泡制的茶饮料中摄取400-500毫克绿茶儿茶酚。与此相对照的是,当饮用一份250ml的罐装或瓶装的茶饮料时,一个人仅能摄取到3-60毫克的绿茶儿茶酚。在制备罐装或瓶装茶饮料时其中的绿茶儿茶酚降解的原理是EGCG在灭菌所需的加热过程中氧化或异化为(-)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异化是糖或糖衍生物的异构体,不同之处在于链的最后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或羟基。从一种异构体到另一种异构体的转化过程称为异化。异化可能是物理作用的结果,例如加热,或者是酶作用的结果。)在水溶液中,在4℃时EGCG处于pH值为3-9的环境下可稳定24小时。不过,在50℃和pH5的环境下24小时内将降解到最初含量的80%以下。当pH值为5以上时该降解过程还会进一步加速(Proniuk S.J.PharmaceuticalSciences 91:111-116,2002)。在pH值为9和50℃下,由于碱性溶液的加速氧化,茶萃取物中所有的活性儿茶酚在24小时内实际上都会消失。
一份报告表明,能起到有效保健作用的多酚剂量为每天至少300至400毫克多酚,通常为绿茶萃取物形式,其可以按标准换算为含量高达97%的多酚,其中67%是EGCG的绿茶萃取物的形式摄取(Mitscher,L.A.and Dolby,V.,绿茶手册,Avery出版集团,1998,141页)。该茶儿茶酚的量通常存在于一杯茶饮料中,如果后者是用高质量的干茶叶以“传统方式”恰当泡制的话。然而,为获得茶饮料最大健康裨益,每日消耗量必须为3-10杯。有报告称,与每天饮用三杯以下茶饮料的患者相比,每天饮用超过10杯茶饮料的女性患者的癌症发病将推迟8.7年,男性则推迟3.0年(Fujiki,H.等人,Mutat.Res.402:307-310,1998)。每天饮用5杯以上茶饮料的处于乳腺癌的I和II阶段的患者比那些每天仅饮用不超过4杯的患者具有更低的复发速度并享受更长的免遭疾病困扰的时间(Fujiki,H.等人,J.Cancer Res.Clin.Oncol.125:589-597,1999)。这两个系列的临床研究表明饮茶与防治人类癌症之间的剂量效果关系。
该保健植物性饮料的每日有效需求量取决于多酚也即活性茶儿茶酚在最后的茶萃取物中的水平,其作为很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按顺序有所不同,包括茶树的生长地,所采摘茶叶的年龄,茶叶的加工方式,干茶叶的储存方式以及茶萃取物的泡制方式。甚至在具有悠久的饮茶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各地的传统沏茶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保健目的而最大程度的获得饮用植物性饮料茶的好处,最好选用来自生长在著名的种植基地的茶树的新鲜茶叶(例如,使用有机种植的和以其它方式避免了使用杀虫剂的茶),选择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儿茶酚的干燥工艺,恰当保存干茶叶以避免氧化,且在最小程度地导致儿茶酚降解的条件下泡制茶的水萃取物,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其抗氧化活性。由于茶儿茶酚降解的主要机理是氧化,因而沏茶过程中热的茶萃取物中的氧气分子应减少到最小限度。
传统的沏茶方法包括将茶充分暴露在大气中的氧气当中,从而没能避免茶萃取过程中“抗氧化剂”的氧化过程。例如,中国的一个大型茶业公司,FML茶贸易有限公司在因特网上(网址:http://www.fmltea.com地址:中国厦门Hongseng大厦21层)发表了如下的沏茶说明:
“把3/4茶匙的干茶叶加入一个干净的玻璃茶杯或瓷杯。将生的冷水煮开并使其持续沸腾5秒钟左右。使温度降至大约185度(如果可能的话借助温度计进行测量;或者,等大约5分钟)并把热水倒入杯中。泡2-3分钟。慢慢啜饮细品。当茶水减少至玻璃杯或茶杯的三分之一处时,重新加入热水以便再次饮用美妙茶品。或者,以茶壶泡制……茶叶可以多次冲泡(至少三次),这取决于茶叶的质量等级。赶快享用可口的中国绿茶。”
另一家茶业公司,Xianju绿茶在网址www.worldconsortium.com/brewing所发表的泡制以及饮用绿茶的艺术一文中给出了以下沏茶说明:
1)陶瓷茶杯
仅把3克(大约一茶匙)散绿茶茶叶放入陶瓷茶杯(6盎司至8盎司)或杯子的陶瓷过滤器中,如果有的话。然后把刚开的水(为获得最佳效果请使用温度为摄氏80度或华氏170度的水)倒入你的陶瓷茶杯中。将杯盖盖在茶杯上,并使其静置3分钟。当只有三分之一的茶水剩于茶杯中时,你就可以加入更多热水。针对同一次使用的散装绿茶叶你可以将上述步骤重复三次以上。
(2)陶瓷茶壶
用热水清洗茶壶以使它预热。然后根据你的茶壶大小加入散装茶叶(例如,6茶杯开水泡2茶匙茶叶)。接下来,将刚沸腾的纯净水(摄氏80度或华氏170度)倒入你的陶瓷茶壶中。盖上茶壶等五分钟。针对相同的茶叶你可以重复泡两次。
(3)咖啡机
把散装绿茶叶当作咖啡豆一样放在滤纸上。恰当的比例应该是1茶匙茶叶兑三茶杯沸水。如你所愿就像泡咖啡一样地进行下面的步骤,由咖啡机煮沸的水其温度和冲泡绿茶所需的水温一样。你可以把上面的步骤重复两次。
(4)冰绿茶
你永远都不应该以热水泡过绿茶后再使其冷却来制备凉茶或冰茶。取而代之地,请在密闭容器中以冷水冲泡双倍的绿茶叶。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保留住绿茶的清香、自然色以及对健康有益的药力。该方法更好的原因是,避免了在热泡后为使茶变凉而将其敞于空气中所发生的氧化过程。泡制时间实际上很短。例如,10-15杯茶在冰箱中的罐中只需泡30-45分钟。
Mitscher,L.A.和Dolby,V.(绿茶手册,Avery出版集团,1998,146-147页)已经将现有的沏茶技术归纳成四种情况:
1.带孔不锈钢茶球:把球打开,放入一匙茶叶,将球置于一杯刚开的水中,把盖子盖在茶杯上,使茶浸泡其中。
2.茶杯:这些特殊的茶杯可以和带孔浸出器配套使用,并自带盖子。
3.带孔不锈钢茶匙盛着茶叶置于杯中的热水里面,这种情况下无法盖好盖子。
4.不带沏茶器的茶壶。这是经时间考验的在壶中沏茶的方法。茶萃取物在沏好后倒入准备好的杯中。
多年以来,沏茶装置的各种样式都被授予了专利权(美国专利:Des.313,144;Des.388,274;US D444,337 S;US D450,522 S;US D448,235 S;#4,526,796;#5,453,189;#5,478,586;#5,687,637;#6,152,018以及US#6,324,967 B1)。这些都是上述传统茶壶、小茶杯或大茶杯的变体,不能防止沏茶过程中茶儿茶酚的降解和氧化,因为在这些容器中茶叶是浸泡在与自由空气中的氧气分子或与自由气穴中的氧气分子相接触的热水溶液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装置(例如沏茶器)及使用方法,用以在热水溶液中浸泡和萃取茶叶,而使该热水溶液不与自由空气中的氧气分子或自由气穴中的氧气分子充分接触,以便最大程度地保持茶萃取物中的活性抗氧化成分。本发明的容器及使用方法对于针对保健目的而制备作为植物性饮料的茶萃取物很有好处。
特别地,根据本发明,干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而水溶液不与自由空气中的氧气分子或自由空气穴中的氧气分子充分接触。在这种无氧条件下提取出茶儿茶酚,例如(-)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EGCG),(-)表没食子儿茶酚(EGC),(-)表儿茶酚没食子酸(ECG)以及(-)表儿茶酚(EC),它们将会在浸泡过程中被最理想地保存下来。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采用一种用于将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浸泡在水中的容器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可封闭的开口(例如阀门)的容器或腔室,该容器或腔室由惰性材料制成,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将容器部分制成这样的形式,即把茶和水放入容器中时,水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和水接触。该实施例可用于商业化的沏茶,并可包括入水口和茶叶入口,出气口以及泡好以后的茶萃取物出口。
在另一形式中,容器装置可包括:
(a)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该容器具有用于接收一定量的水的顶部开口,和
(b)其尺寸设置得以可释放的方式地与容器顶部开口相配合的盖子,该盖子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陶、瓷、玻璃、金属或耐热塑料制成。当整的或碎的干茶叶和水放入容器中且盖子置于容器的顶部开口上时,该盖子向下突出的底部延伸到水平面以下,因而水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在基本无氧条件下浸泡整的或碎的干茶叶的方法。这些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一些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放入包括容器或腔室的容器装置中,该容器或腔室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惰性材料制成。将容器制成这样的形式,即当茶叶和水置于其中时水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也就是说,容器不允许水溶液与外界空气相接触,且容器中不存在与水溶液相接触的大量残留气穴。
(b)将温度大约在70℃-100℃范围内的水注入容器中;
(c)使茶叶在水中萃取至少约10分钟;以及
(d)可选的是,将步骤(c)的液体倒在冰上并以低于约37℃的温度在密封容器内储存,以在大约24小时内饮用。
在类似的方法中,包括步骤:
(a)将一些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放入容器装置内,该容器装置包括
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该容器具有用于接收一定量的水的顶部开口,和
其尺寸设置得以可释放的方式与容器顶部开口相配合的盖子,该盖子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惰性材料制成;
(b)将温度大约在70℃-100℃范围内的水注入容器中,并使水平面高度至少处于或接近顶部开口(或甚至溢出顶部开口),或者达到容器中预先标记的位置;
(c)立即将盖子放在容器的顶部开口上以便水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盖子下面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d)使茶叶在水中萃取至少约10分钟,或直到水温降到可安全饮用的温度;以及
(e)可选的是,将步骤(d)的液体倒在冰上并以低于37℃的温度在密封容器内储存,以在大约24小时内饮用。
使用这些容器和方法的条件被描述为是基本无氧的。这意味着茶萃取器中的热的水溶液中基本上不存在氧化性气体,例如氧气和氯气分子,因为已经通过沸腾而使它们从用于沏茶的水中排除出去,并在茶萃取过程中防止从空气中重新吸收氧气分子。应当理解,泡制和萃取茶的条件并不是绝对没有空气,因为容器装置的大部分实施例在沏茶时都没有密封的顶部开口(尽管理想中的容器是密封的)。虽然优选的是在绝对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茶的萃取,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这实际上不太方便,或者对大部分使用者而言难以实现,并且下面的例子证明,对于制备富于抗氧化成分的茶,泡制过程中100%地去除所有氧气并不是必需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无氧沏茶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该沏茶器包括容器装置1、容器2、顶部开口3、盖子4、把手5、托盘6。如该实施例所示,盖子4的底部向下凸起并进入顶部开口3。
图2是无氧沏茶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该沏茶器包括容器装置1、容器2、干茶叶入口7、热水入口8、控制热水进入容器2的阀门9、带有阀门的空气出口10、茶萃取物出口11、清洁用的可拆卸底板12。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此处所描述的容器装置,对茶叶的浸泡必须在基本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如上文所提到的,在这种基本无氧的条件下,可以提取出茶的多种儿茶酚,例如(-)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EGCG),(-)表没食子儿茶酚(EGC),(-)表儿茶酚没食子酸(ECG)以及(-)表儿茶酚(EC),将会在浸泡过程中被最理想地保存下来。
为此,容器装置可以是任何形状和尺寸,只要萃取干茶叶的热水能够不与含有自由氧气的空气或者气穴相接触(即浸泡或泡制条件为基本无氧或完全无氧)。
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说明了一种将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浸泡在水中的容器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可封闭的开口(例如阀门)的容器或腔室,该容器或腔室由惰性材料制成,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该容器可以是任何尺寸,只要当茶和水放入容器中时水和大气中的气体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与水相接触的残留空气。为了向容器内放入茶叶和水,可以设置可控入口(例如由阀门控制)。可选的是,可以使用同样的入口向容器内放入茶叶和水。可选的是,容器上用于水和/或茶叶的可封闭的开口和可控入口可以是同一结构。可选的是,该容器装置可以具有一种用于确定是否已有所需量的水和/或茶叶加入到容器内的方法。而且,还可以设置用于排出容器或腔室内的空气的可控出口(例如阀门)。还可以设置用于在完成沏茶后排出茶萃取物的可控出口(例如阀门)。可选的是,容器可以具有第二可封闭的开口,以允许定期清洁容器内部。本实施例可以包括封盖该容器开口的盖子,也可以不包括封盖该容器开口的盖子。例如,图2即为一种商品规格的无氧沏茶器的实例。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很方便地由茶杯及相配的盖子构成该容器,且两者制成这种样式:盖子具有向下凸起的底部,这使得当盖子密合地安装到杯子开口上时,盖子的底部将会下降到水面之下,因此不会在水面和盖子底部之间残留与水相接触的自由空气。通过这种方式,在容器内形成了基本无氧的环境,于是茶叶在基本无氧的条件下被浸泡。为了在盖子第一次盖在杯子上时尽可能完全地从水溶液和盖子之间的界面处移走空气,优选的是,一定量的水溶液被迫流出容器的开口。由于为获得最有效的萃取而将水溶液倒入容器时水溶液接近沸点100℃,因而溢出的液体如果与人体皮肤相接触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烫伤。因此,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应在杯子下方配备用来容纳溢出的热水的托盘。图1中描述了这种设置有相配的盖子和溢水托盘的无氧茶杯。
为此,更优选的是,容器装置还包括托盘或类似器件作为附件,容器可立于该器件上,以接住在盖子最初置于盛满热水的容器之上时溢出的所有沸点温度的热水(例如,如果在盖子置于其上时水漫至边缘或以其它方式改变位置超过顶部开口)。显然,托盘应具有大于容器外径的直径。
更优选的是,包括任何盖子或托盘的容器装置由在沸腾温度(例如,在7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下不向茶萃取物中释放金属离子、氢离子、羟基、负离子、以及有机物质的金属,耐热塑料,陶,瓷,玻璃,或它们的混合物制成。
优选的是,容器装置高度约为10cm,内径约为8cm,有盖子时,盖的外径约为8.5cm。在盖子的一种优选的改进下,盖子具有扁圆形的向下突出的底部,其直径约为7.5cm。
优选的是,容器具有把手,以便使用者抓握。
优选的是,容器具有出水口,以便把其中沏好的茶萃取物倒出来。
用于本发明的茶叶优选为干燥的。为保证最佳效果,茶叶必须在采摘后快速干燥以防止脱水。在这里给出的例子中,所用的茶的类型是绿茶。尽管绿茶是优选的,但其它的茶也可以有效地用于本发明的容器和方法中。例如,包括乌龙茶(部分发酵)和黑茶(全发酵)在内的各种类型的茶,尽管这些茶叶中的儿茶酚显著减少。
在实施本发明的工艺方法或使用本发明的容器时,优选的是使用高质量的、恰当储存的、事先没有经过发酵或氧化处理,并且真空包装在铝箔中的干燥新鲜茶叶。最好是散装的而不是茶袋中的茶叶,因为茶袋的加工过程和存储方法会产生各种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与茶叶中的抗氧化成分的最适宜的保存方法不一致。此外,为获得最佳效果,茶不应生长于暴露在农药、杀虫剂或其他不合乎要求的化学药品的环境中;有机种植茶是优选的。
作为本发明实施中的优选实施例,可在容器中放置大约2-20克(优选的是5克)范围内的茶叶。容器中注入温度约为70℃至100℃(优选的是接近于100℃的开始沸腾的温度)的水到预期的水位,且必须在基本无氧的条件下浸泡或泡制。如果考虑为容器设置盖子,则注入容器中的水应到达顶部开口的边缘或预先标定/预先确定的位置标记(例如可以标记水平面至少应该达到的位置,以便当盖子放置在顶部开口时容器中没有残留的气穴)。盖子应立即放在顶部开口之上以缩短所沏的茶与空气接触的时间。如果使用托盘,则水可以注入至溢出容器,从而当盖子放在顶部开口上时由托盘接住所溢出的水。为获得最佳效果,在环境温度下,茶应当在基本无氧的条件下浸泡5-20分钟(优选的是大约10分钟)。在此过程中,热的茶萃取物的温度通常要降至大约50℃-60℃,该温度对于大多数喜好饮用热茶的人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一般来说,当茶温足够凉以至于适于饮用时,茶也已经沏了足够长的时间。饮用过程应在进行萃取的一个小时中完成以获得抗氧化成分的最大益处。优选的是,在一个小时之内从容器中直接饮用茶萃取物,同时在小口啜饮之间的空档内严实地遮盖容器以避免将茶过度暴露于大气中的氧气之中。然而,如果茶没有在一个小时之内饮用完毕,那么也可以迅速冷却(例如,通过将其倒至碎冰或冰块上)至37℃或更低(优选的是4℃),并在大约2℃和大约10℃(优选的是4℃)之间的温度下保存于不敞口的容器中,例如只有有限自由气体空间的瓶中,并在24小时之内饮完以获取茶萃取物的最大保健作用。在4℃下保存的浓缩的绿茶水萃取物可能看起来有些浑浊,但看来仍然有效地提供了保健作用(见下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改进。例如,能够构造无氧器皿,该无氧器皿可以呈各种尺寸和形状,可以可选地配有加热装置,也可以可选地配有过滤器以将萃取过程中的茶叶保留在器皿中,并能够使用该无氧器皿代替上述茶萃取过程中的无氧杯子。在萃取大约20分钟以后,茶的水萃取物迅速冷却至37℃以下的温度,或优选地到达4℃,以便如果未能在一个小时之内饮完而暴露在大气的氧气中以后还能够储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新型无氧沏茶器制备茶饮料的标准方法,该沏茶器适于泡出能够获得饮茶的最大健康裨益的茶。使用该标准方法来制备作为保健品饮用的茶的例子如下所述。
实施例
实施例1.为了避免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在无氧条件下制备的茶萃取物
针对此项研究选择三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工作在急性病患者护理室,每天频繁地近距离接触急性病患者和大量助理工人,并且在过去五年内曾经每年从11月至次年4月的冬季月份中至少两次受到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困扰。这些研究对象被要求每天饮用三杯由下列方式制备的绿茶,一杯在上午饮用,一杯在下午饮用,一杯在晚餐前后饮用。
用来制备茶饮料的干燥绿茶叶由未经事先发酵或氧化处理的新鲜茶叶制成,包在铝箔真空包装中,并由茶叶贸易领域中专业的著名经销商提供。
为制备茶萃取物,重约5克的一茶匙量的小堆干燥绿茶叶放入上述无氧杯中。杯中注入开水至边缘。放上盖子以后,热水中的茶叶允许在外围温度中浸泡20分钟并在大约一个小时之内饮用完毕。
通过11月至来年4月末这段期间的观察,这三位饮茶的研究对象中没有一个受到过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困扰,尽管他们下属的在同样环境中工作的大约90%的助理工人在此期间受到至少一次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折磨。
实施例2.为了控制犬淋巴瘤(canine lymphoma)而在无氧条件下制备的作为保健品(supplement)的茶萃取物
一条45磅的经阉割的雄性混血黑色小拉布拉多猎狗(Labrador)是在美国东北部抚养的家庭宠物,它在6个月大时由于无家可归而从荷兰安地列斯群岛的Sint Maarten岛被收养。小狗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寄生了大量寄生虫,在小狗被收养后它们被成功地根除。从此以后,小狗受到定期的兽医护理和免疫接种,除了一年和主人一起进行三次到Sint Maarten的旅行以外,不暴露在其他不常见的环境中。大约7岁半时,小狗长出了犬淋巴瘤,表现出厌食,并在四周后出现不伴有发烧症状的普通淋巴结肿大。临床症状对于各种抗生素治疗均没有反应。最大的可触诊的淋巴结位于左侧腘窝,大约鸡蛋大小,触感坚硬,并固定于周围组织上。小狗的综合情况迅速恶化以至于整日躺在地板上,释放后也不再想要进入住宅中来,并拒绝摄取食物或水。采用细针管从最大的腘部淋巴结抽取液体以进行细胞学诊断。吸液涂片上的Wright’s污点表明了单调未成熟的淋巴细胞。两位病理学者诊断为恶性淋巴瘤,其中一个专门研究血液病。由于认定切除活组织切片检查是不必要的,因此没有进行该项检查。
根据由国家拉布拉多猎犬俱乐部(http://www.labbies.com/index.html#Purchasing)公布的公认的兽药指南,有关犬淋巴瘤(淋巴肉瘤)的预后和标准治疗的信息总结如下:
“若不治疗,诊断患有淋巴瘤的狗将在诊断后4-6周内死于该病。组合化学疗法是一种标准治疗方法,该疗法中,定时给狗喂服两份至多份药物。这种疗法采用5种药物(长春新碱,L-天门冬酰胺酶,强的松,环磷酰胺和链霉素)的组合体,并服用一个以上的九星期疗程。单独使用强的松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然而,症状减轻的时间是短暂的,仅能维持30天左右。环磷酰胺结合强的松可以使症状减轻维持的时间稍长一些(30-60天)。单独以链霉素进行治疗能使症状减轻时间持续18-29周。”
众所周知,长春新碱,L-天门冬酰胺酶,环磷酰胺和链霉素是细胞毒素化学治疗药剂,当人类和动物服用时会导致大量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使用这些化学治疗药剂通常对于小狗以及小狗主人的生命质量都有害。因此,替代使用强的松和这些细胞毒素药剂的标准组合化学疗法,小狗以持续五天每天40毫克强的松和长期的每日剂量为400-500毫升的绿茶萃取物进行无间断持续治疗。所述茶萃取物以如下方式制备。
用于制备茶饮料的干燥绿茶叶由未经过事先的发酵或氧化过程的新鲜茶叶制成,封装在铝箔真空包装中,并由茶贸易领域内专业的著名经销商提供。
为了制备茶萃取浓缩物,重约15克的三茶匙份的干燥绿茶茶叶置于上述的无氧杯中。杯中注满沸腾的热水直到杯边。盖上杯盖后,使热水中的茶叶在环境温度下浸泡20分钟。立即把仍然热着的茶的水萃取物倾倒在3-4块冰块上以使茶温降至37℃以下。冷却后的茶萃取物放入具有气密盖的500毫升塑料瓶内,并储存于4℃的冰箱内。冷的茶萃取浓缩物分三等份由小狗在24小时内服用完:早晨一份,中午一份、晚上一份。
在强的松和绿茶萃取物组合治疗过程中,左腘部淋巴结的尺寸迅速减小。强的松具有消炎作用并至少在开始会导致淋巴细胞正常的或恶性的损耗达到某个程度。这使得患者感觉良好(欣快)并提高病人食欲。看起来有助于许多癌症患者暂时改善生命质量。但是,众所周知,它并不能治愈任何癌症。它通常和其他化学治疗药物联合使用。
在组合治疗的第五天,最初的鸡蛋大小的腘部淋巴结减小到豌豆大小,并且直到撰写本文为止的整个5个月的观察期内都保持在豌豆大小。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则变得几乎触摸不到。
在初始的强的松五天疗程中断10天左右,狗的食欲减退,三叉神经发炎并伴有下颚麻痹,无法合上嘴,流口水并且饮食困难。为了治疗神经炎并保持狗的食欲,除了每天服用茶的水萃取物之外,重新开始每个月连续五天每天20毫克强的松的周期治疗。经过两周的治疗,三叉神经炎症逐步缓解,使得狗开始进食和饮水。在两个月的治疗后,狗重新开始对嬉戏和奔跑感兴趣。在组合周期性强的松疗法以及长期的每日茶疗法开始后的第一个五个月疗程的末期,狗的行为特性类似于健康的7-8岁的拉布拉多猎狗;重又喜欢追逐松鼠和在沙滩上奔跑。也没有淋巴瘤复发的迹象。因此,通过这种组合治疗获得的症状减轻的康复期(remission period)预计超过5个月。
类似于动物和人类的所有恶性肿瘤,犬淋巴瘤的起因尚不清楚,它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任何恶性肿瘤对于任何系统疗法的反应并不总是可预期的或有保障的。然而,在这里描述的淋巴瘤例子中,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绿茶萃取物将通过强的松治疗而产生的症状减轻的康复期由大约30天延长到至少150天,而且可能更长。如上面的背景技术部分所引述的,在动物模型试验中绿茶萃取物能抑制某些类型的高级人类淋巴细胞的生长。并且还发现,在防止淋巴瘤复发方面,绿茶萃取物比化学药物环磷酰胺治疗更有效(Bertolini F 等人.Leukemia 14:1477-1482,2000)。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制备茶萃取物的标准方法,作为用作有效且无毒副作用的针对犬淋巴瘤的治疗的组合治疗试剂的例子。
上文所引用的所有参考资料通过参考完全结合在此。

Claims (36)

1.一种用于将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浸泡在水中的容器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可封闭开口的容器,该容器由惰性材料制成,所述惰性材料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该容器被制成下述形式:当把茶叶和水放入其中时,水和外界空气之间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所述容器由陶、瓷、玻璃、金属、耐热塑料、或它们的混合物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茶叶包括绿茶茶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还包括直径大于容器外径的托盘。
5.一种用于将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浸泡在水中的容器装置,该装置包括
(a)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该材料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该容器被制成下述形式:当茶叶和水放入其中时,水和外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b)与容器相连通的出气口,
(c)与容器相连通的茶叶入口,
(d)与容器相连通的入水口,
(d)与容器相连通的茶萃取物出口,和
(e)任选的用于清洁容器的可封闭开口。
6.一种用于将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浸泡在水中的容器装置,该装置包括
(a)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该材料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且该容器具有用于接收一定量水的顶部开口,和
(b)其尺寸设置得以可释放的方式与容器顶部开口相配合的盖子,该盖子由惰性材料制成,所述惰性材料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的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
其中,当把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和水放入容器中并且把盖子盖在容器顶部开口上时,该盖子适于使水和外界空气不充分接触,并且在盖子下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盖子具有向下突出的底部,以便于延伸到水面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容器和盖子由陶、瓷、玻璃、金属,耐热塑料,或它们的混合物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容器是高度约为10cm、内径约为8cm的陶或瓷杯,盖子的外径约为8.5cm,并具有直径约为7.5cm、向下突出的扁圆形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还包括其直径大于容器外径的托盘,该托盘适于在其上放置容器,并在盖子盖到容器的顶部开口上时接住任何溢出的热水。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容器具有把手。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容器具有出水口,以便将容器中泡好的茶倒出来。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容器被预先标定了记号以向使用者表明容器内所注入的水应达到的水平。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所述茶叶包含绿茶茶叶。
15.一种用于将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浸泡在水中的容器装置,该装置包括
(a)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陶、瓷、玻璃、金属或耐热塑料制成的容器,该容器装置具有用于接收一定量的水的顶部开口;还具有把手;以及便于将容器装置中泡好的茶倒出来的出水口;并且任选的是,该容器被预先做出标记,以向使用者表明容器中所注入的水应达到的水平;
(b)其尺寸设置得以可释放的方式与容器顶部开口相配合的盖子,该盖子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陶、瓷、玻璃、金属或耐热塑料制成,且具有向下突出的底部以便延伸到容器所容纳的水面以下;
(c)其直径大于容器外径的托盘,该托盘适于在其上放置容器,并在盖子盖到容器的顶部开口上时接住任何溢出的热水;
其中,当把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和水放入容器中且盖子置于容器顶部开口上时,该盖子适于使所述向下突出的底部伸到水面以下,而使水和外界空气不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容器装置,其中所述茶叶包含绿茶茶叶。
17.一种在基本无氧条件下沏泡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一定量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放入具有可封闭的开口的容器装置内,该容器装置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惰性材料制成,该容器被制成下述形式:当把茶叶和水置于其中时,水和外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b)将温度大约在70℃-100℃范围内的水注入容器中;
(c)使茶叶在水中萃取至少约10分钟,或直到水温降至可安全饮用的温度;以及
(d)任选的是,将步骤(c)的液体倒在冰上并以低于37℃的温度在气密容器内储存,以供在大约24小时内饮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放入容器装置内的干茶叶的数量在约2克到约20克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由陶、瓷、玻璃、金属、耐热塑料、或它们的混合物制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装置还包括其直径大于容器外径的托盘,该托盘适于在其上放置容器,并接住任何溢出的热水。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具有把手。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具有出水口,以便将容器装置中泡好的茶倒出来。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茶叶包含绿茶茶叶。
24.一种在基本无氧条件下沏泡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一定量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放入容器装置内,该容器装置包括:
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所述惰性材料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该容器具有用于接收一定量的水的顶部开口,和
其尺寸设置得以可释放的方式与容器顶部开口相配合的盖子,该盖子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惰性材料制成;
(b)将温度大约在70℃-100℃范围内的水注入容器中;
(c)立即将盖子盖在容器的顶部开口上以便水和外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盖子下面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d)使茶叶在水中萃取至少约10分钟,或直到水温降至可安全饮用的温度;以及
(e)可选的是,将步骤(d)的液体倒在冰上并以低于37℃的温度在气密容器内储存,供大约24小时内饮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放入容器装置内的干茶叶的数量在约2克到约20克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b)中,容器中注入足够的水,以便在步骤(c)中当盖子盖在顶部开口上时使一些水溢出顶部开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盖子具有向下突出的底部,所述底部适于延伸到水面以下。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和盖子由陶、瓷、玻璃、金属、耐热塑料、或它们的混合物制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是高度约为10cm、内径约为8cm的陶或瓷杯,盖子的外径约为8.5cm,并具有直径约为7.5cm的向下突出的扁圆形底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装置还包括其直径大于容器外径的托盘,该托盘适于在其上放置容器,并在盖子盖到容器的顶部开口上时接住任何溢出的热水。
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具有把手。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容器具有出水口,以便将容器中泡好的茶倒出来。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茶叶包含绿茶茶叶。
34.一种在基本无氧条件下沏泡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一定量完整的或碎的散装茶叶放入容器装置内,该容器装置包括
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陶、瓷、玻璃、金属或耐热塑料制成的容器,该容器具有用于接收一定量的水的顶部开口;还具有把手;以及便于将容器中泡好的茶倒出来的出水口,并且任选的是,该容器被预先做出标记,以向使用者表明容器中所注入的水应达到的水平,和
其尺寸设置得以可释放的方式与容器顶部开口相配合的盖子,该盖子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陶、瓷、玻璃、金属或耐热塑料制成,且具有向下突出的底部以便延伸到容器所容纳的水面以下,和
直径大于容器外径的托盘,该托盘适于在其上放置容器,并在盖子盖到容器的顶部开口上时接住任何溢出的水;
其中当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和水放入容器中且盖子盖在容器的顶部开口上时,该盖子适于使向下突出的底部延伸到水面以下,从而使水和外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盖子下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b)将温度大约在70℃-100℃范围内的水注入容器中,以使得水平面高度至少达到或接近顶部开口,或达到容器中预先标记的位置;
(c)立即将盖子盖在容器的顶部开口上以使水不和外界空气充分接触,并且盖子下面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d)使茶叶在水中萃取至少约10分钟,或直到水温降至可安全饮用的温度;以及
(e)任选的是,将步骤(d)的液体倒在冰上并以低于37℃的温度在气密容器内储存,以供在大约24小时内饮用。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茶叶包含绿茶茶叶。
36.一种在基本无氧条件下沏泡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一定量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放入容器装置内,该容器装置包括
由能够承受与至少100℃的水接触而不把材料的成分或气味释放到水中的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该容器被制成下述形式:即当茶叶和水置于其中时水和外界空气不会充分接触,并且在容器中也不会有大量的残留空气与水相接触,
出气口,
茶叶入口,
入水口,
茶萃取物出口,和
任选的用于清洁容器的可封闭开口;
(b)将完整的或碎的干茶叶放入茶叶入口内;
(c)将温度大约在70℃-100℃范围内的水通过入水口注入容器中;
(d)通过出气口释放存在于容器中的所有空气;
(e)使茶叶在水中萃取至少约10分钟;
(f)将茶萃取物通过茶萃取物出口排出;并且
(g)任选的是,将茶萃取物倒在冰上并以低于37℃的温度在气密容器内储存,以供在大约24小时内饮用。
CN03812825XA 2002-06-03 2003-05-29 无氧沏茶器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6587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0/161,325 US6821541B2 (en) 2002-06-03 2002-06-03 Anaerobic tea steeper and method of use
US10/161,325 2002-06-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8780A true CN1658780A (zh) 2005-08-24

Family

ID=29583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812825XA Pending CN1658780A (zh) 2002-06-03 2003-05-29 无氧沏茶器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6821541B2 (zh)
EP (1) EP1509111A4 (zh)
JP (1) JP2005528154A (zh)
CN (1) CN1658780A (zh)
AU (1) AU2003245348A1 (zh)
CA (1) CA2485946A1 (zh)
RU (1) RU2004139105A (zh)
WO (1) WO20031012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3961A (zh) * 2020-10-20 2021-01-29 刘廷佑 一种具有自动开合功能的茶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5061B2 (ja) * 2002-01-31 2008-08-20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容器入り焙煎飲料の製造方法
FI115753B (fi) * 2002-11-29 2005-07-15 Paloheimo Raija Menetelmä ja sovitelma kahvijuomien valmistamiseksi
EP1940268B1 (en) 2005-04-11 2011-11-09 Starbucks Corporation Machine for brewing a beverage such as coffee and related method
WO2007027206A2 (en) 2005-04-11 2007-03-08 Coffee Equipment Company Machine for brewing a beverage such as coffee and related method
US20080097249A1 (en) * 2006-10-20 2008-04-24 Ellipse Technologies, Inc. External sensing system for gastric restriction devices
US20080160135A1 (en) * 2006-12-27 2008-07-03 Conopco, Inc., D/B/A Unilever Method for Making a Tea Extract and a Tea Extract
US20080216664A1 (en) * 2007-03-09 2008-09-11 Taylor Precision Products, Inc. Electronic tea thermometer and timer device
US20090246344A1 (en) * 2008-03-31 2009-10-01 Sasaki Tea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ioxidant Agent and Beverage Using Same
IT1393999B1 (it) * 2009-04-01 2012-05-17 Rancilio Macchine Caffe Macchina per la preparazione di infusi, in particolare caffe' espresso, gruppo erogatore e metodo di realizzazione della stessa
US20110056386A1 (en) * 2009-09-10 2011-03-10 Hiroshi Taketani Pitcher with infuser
US8778432B2 (en) * 2011-03-04 2014-07-15 Takeya Us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brewing and chilling a beverage
USD713672S1 (en) 2013-05-09 2014-09-23 Takeya Usa Corporation Pitcher top
USD735514S1 (en) 2014-02-10 2015-08-04 Takeya Usa Corporation Portable brewing device
USD750426S1 (en) 2014-04-23 2016-03-01 Takeya Usa Corporation Pitcher
CN105078133A (zh) * 2015-06-18 2015-11-25 昆山羽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不锈钢保温杯铝箔内胆结构及其制作工艺
US10729273B1 (en) * 2016-01-05 2020-08-04 Bona Fide Brewing Company,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ducing and packaging brewed beverage products
WO2018089460A1 (en) 2016-11-09 2018-05-17 Pepsico, Inc. Carbonated beverage makers, methods, and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274A (en) * 1888-08-21 Mail-bag catcher
US1777909A (en) * 1930-10-07 Herbert leslie brookes
US313144A (en) * 1885-03-03 Sweep-coupling for grinding-m i lls
US673371A (en) * 1899-12-16 1901-04-30 W A Buchanan Steeper.
US1596415A (en) * 1925-10-01 1926-08-17 Stephen P Enright Coffee and tea pot
US1722696A (en) * 1927-07-12 1929-07-30 William Edward Ballard Teapot
US2835188A (en) * 1955-04-27 1958-05-20 Maurice W Graham Automatic tea maker
US3063359A (en) * 1957-12-17 1962-11-13 David O Brant Coffee maker
US4309940A (en) * 1976-12-22 1982-01-12 Lowerre Jr William M Infusion type beverage maker
JPS58165738A (ja) * 1982-03-29 1983-09-30 Keitaro Ashikawa 褐変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D313144S (en) 1987-05-25 1990-12-25 Rowenta-Werke Gmbh Teamaker
DK17691A (da) 1991-02-01 1991-09-11 Pi Design Ag Filterindsats til beholdere
US5478586A (en) 1994-08-16 1995-12-26 Connor; Linda Coffee, tea or beverage maker
US5531353A (en) * 1994-10-26 1996-07-02 Ward; Ronald K. Drinking cup device
US5687637A (en) 1995-04-28 1997-11-18 Healthometer, Inc. Automatic tea brewing device
USD388274S (en) 1996-10-08 1997-12-30 Chih-Hung Wang Tea brewing container
US6324967B1 (en) 1998-05-12 2001-12-04 Windmill Holdings Limited Beverage maker
US6299925B1 (en) 1999-06-29 2001-10-09 Xel Herbaceuticals, Inc. Effervescent green tea extract formulation
GB2354696B (en) 1999-09-28 2001-10-31 Chuan Jang Yeh Support for beverage making device
US6264995B1 (en) 1999-10-19 2001-07-24 Thomas Newmark Herbal composition for 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USD450522S1 (en) 2000-04-11 2001-11-20 Jason C. S. Chen Chinese tea brewing system
AU144169S (en) 2000-05-10 2001-06-07 Pi Design Ag A kettle
USD444337S1 (en) 2001-01-26 2001-07-03 Parkersburg Road Corp. Teakett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3961A (zh) * 2020-10-20 2021-01-29 刘廷佑 一种具有自动开合功能的茶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3245348A1 (en) 2003-12-19
WO2003101263A1 (en) 2003-12-11
EP1509111A4 (en) 2007-06-27
RU2004139105A (ru) 2005-07-10
CA2485946A1 (en) 2003-12-11
JP2005528154A (ja) 2005-09-22
US20030221563A1 (en) 2003-12-04
US6821541B2 (en) 2004-11-23
EP1509111A1 (en) 2005-03-02
US20040261631A1 (en) 2004-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8780A (zh) 无氧沏茶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2504990B (zh) 一种灵芝茶酒的配制方法
CN101906371A (zh) 一种花青素米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1766658A (zh) 一种中药药酒的制备方法
CN105360837A (zh) 一种醋蛋归元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44283A (zh) 一种玫瑰爆趣珠燕窝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82451A (zh) 一种橄榄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55349A (zh) 一种具有健胃解暑功效的保健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4524A (zh) 人参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43019A (zh) 樱桃泡酒的制作方法
CN102948504B (zh) 一种喝醒解酒茶及其用途
CN101270328A (zh) 杏果醋酿造工艺
CN103750478B (zh) 一种前列康功能饮料
CN109730284A (zh) 一种酒前护肝养胃汤
CN101731383A (zh) 一种蜂蜜茶的制作方法
TWI351254B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mulberry tea with gaba (γ-ami
CN108522712A (zh) 一种牛蒡保健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734841A (zh) 一种解酒饮料的制作方法
KR101380211B1 (ko) 개똥쑥이 함유된 숙취해소 음료의 제조방법
CN107299014A (zh) 一种龙眼酒及其制作方法
KR101491732B1 (ko) 홍시를 이용한 아이스크림 조성물 및 그를 이용한 홍시 아이스크림 제조방법
CN110452800A (zh) 一种百香果杨桃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83363A (zh) 一种保健大蒜罐头及生产方法
CN108740170A (zh) 一种茶饮料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KR101069855B1 (ko) 미나리를 포함하는 숙취해소용 음료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90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790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