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7465A - 开关用可动电极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开关用可动电极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27465A CN1627465A CN 200410104492 CN200410104492A CN1627465A CN 1627465 A CN1627465 A CN 1627465A CN 200410104492 CN200410104492 CN 200410104492 CN 200410104492 A CN200410104492 A CN 200410104492A CN 1627465 A CN1627465 A CN 16274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movable electrode
- switch
- movable
- sleeve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开关,其中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嵌插于各相相对地贯穿支承于主盒体(12)两侧壁的套管(21,22)端部。在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与主盒体之间设置有将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压向主盒体内侧的弹性加压构件(31c)。在主盒体内还设置有限制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向主盒体内侧移动的绝缘部件(41)。根据该结构,主盒体内不必设置螺栓,可以提高接地间耐受电压。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下述在先申请的分案申请
在先申请的申请号为01125265.0
在先申请的申请日为2001年8月29日
在先申请的发明名称为: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例如零相序变流器及断路继电器等内置部件的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如零相序变流器等开关用内置部件是以置于紧固盖内的状态嵌插于贯穿支承于开关主盒体两侧壁上的套管内端。紧固盖插入立设于开关主盒体内侧面上的螺栓,螺栓上紧固螺帽,由此将紧固盖固定于主盒体上。但是在以往的开关用内置部件支承结构中,须在主盒体内侧面上设置固定内置部件用的螺栓。由此存在螺栓顶端和套管顶端电极部分间的绝缘距离变短,接地间耐受电压下降的问题。
又,在贯穿支承于主盒体两侧壁上的各相套管端部设置有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已知现有的一种开关具有绝缘部件,所述绝缘部件通过按各个相分别包覆其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来进行相间及接地间的绝缘。但上述各绝缘部件之间的连接并不充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断开电路时,由于可动电极及使该可动电极转动的开合机构部的激烈动作,使得各个绝缘部件的设置位置发生相对偏移。
又,设于套管端部的可动电极与由多根连杆等构成的开合机构部连接,在该开合机构部的驱动下,可动电极与固定电极接触或分离。然而,由于考虑到通电容量的大小而设计的可动电极顶端部分的大小不同,断开时可动电极朝向断开方向的惯性非常大。这样,使可动电极大幅度越过规定的开放位置而转动的可能性很大。为此,设计时不可缺少对下述因素的考虑:为使可动电极停止于规定开放位置的负荷要施加于构成开合机构部的连杆等装置。
又,由于以往绝缘部件大致完全覆盖由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所组成的电极部,因此有这样的问题:在主盒体内设置绝缘部件之后,无法确认该绝缘部件内部的情况。
已知有如图46所示的开关。该开关系在开关盒体210相向对置的左侧壁210a及右侧壁210b上贯穿固定电源侧套管211及负荷侧套管212,在电源侧套管211上设置有固定电极213,在负荷侧套管212上贯穿支承有导电杆214。导电杆214上用两根螺栓222安装有可动电极支承构件231。在可动电极支承构件231上,借助连接销226可开合地支承有可动电极216。另外,通过图中未示的开合驱动机构,使可动电极216以连接销226为中心作上下方向的摆动,如此,使可动电极216相对固定电极213接触或分离,进行电路的接通或切断。
但是,因上述以往开关中的可动电极216的支承结构系藉由螺栓222将可动电极支承构件231作相对导电杆214的紧固,所以,将可动电极216的安装位置设定于规定位置。其结果,固定电极213和可动电极216的对应关系发生偏差时,无法由可动电极支承构件231一侧进行修正。
在修正可动电极216相对固定电极213的对应关系时,通常是采用调节负荷一侧套管212相对右侧壁210b的位置的方法。上述位置调节方法系将紧固负荷一侧套管212于右侧壁210b上的紧固机构232的多个紧固螺栓233松开,同时移动三相的负荷侧套管212。
因此,按上述方法不但无法对可动电极216按相进行位置的微调,且三相可动电极216的位置调节也很麻烦。
又,已知现有这样的开关:可动电极由2片动触刀构成,两动触刀的基端部通过轴销可转动地支承于导电杆上。在两动触刀的中央附近,通过连接轴可转动地连接着开合用驱动连杆,上述开合用驱动连杆动态连接于开合机构部。两动触刀分别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平板L字状或镰刀形状,两动触刀之间的距离较固定电极的宽度为窄。且当上述开合机构部被合闸驱动时,通过开合用驱动连杆,两动触刀以轴销为转动支点,向闭合方向转动。两动触刀因与固定电极之间的滑动接触而扩开,直至移动至闭合位置时,两动触刀因其自身的弹性力,以规定的接触压与固定电极两侧面接触。
当由两枚动触刀所构成的可动电极上通过电流时,则因该电流作用而在两动触刀之间发生电磁吸引力。该电磁吸引力的大小与两动触刀之间的距离(pitch)成反比,而与动触刀长度(严格的说,实质上是平行导体的长度,即,从开合用驱动连杆的轴安装位置至其顶端连接部的距离)及流经动触刀的电流的1/2的平方成正比。为此,其额定电流越大的开关,其作用于两动触刀间的电磁吸引力也越大。这在例如额定短路合闸电流为8kA的开关中并不成为大问题,但是,在额定短路合闸电流为12.5kA的开关中则会产生下述问题。
即,在合闸时,作用于两动触刀之间的电磁吸引力比起额定短路闭合电流为8kA的开关明显增大,因此,在两动触刀互相接近的方向上,使开合用驱动连杆的轴支承位置向支点作弯曲变位,两动触刀相互间过于接近。由于电磁吸引力的大小与两动触刀间距离成反比,因此相互间距离越是过于靠近,其电磁吸引力越加增大。为此,在合闸时,可能使得两动触刀在未被固定电极推开、闭合并不充分的状态(半闭合状态)就停止。从而很难作顺畅的闭合。
又,开关的额定电流越大,为确保其开合容量所需的动触刀尺寸也必然增大(加长)。特别是,动触刀开合用驱动连杆的轴支承位置和顶端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增长,则两动触刀的稳定支承能力降低,同时,容易受到上述闭合时的电磁吸引力的影响。因此,两动触刀对固定电极的夹持力不稳定,难以确保两动触刀在顶端接触部处于稳定的接触状态。
作为以往的开关用套管上的导电杆的止转结构,本申请人已提出一种如日本专利公报实公平2-6574号公报所示的机构。该止转机构系将止转板嵌入由树脂或橡胶等绝缘材料组成的、与套管端面作面接触、相对不能转动地连接的密封构件内部,使其不能作相对转动。在止转板中心部形成大致为鼓状的插孔,对此插孔插入其截面大致与插孔相似的导电杆,用螺母将导电杆紧固于套管上。
但是,上述以往的止转机构因止转板及导电杆的制造及组装尺寸上的交叉,在两构件的贯穿部生成一定的间隙。为此,在将开关安装于电杆等上之后,在将引线从套管引出并安装于另一导电端子上时,如在引线上作用有转矩,则导电杆在止转板的插孔内作小范围的转动。由此,导致安装于导电杆端部的可动电极的组装位置因导电杆的转动而偏离正常位置。其结果,导致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的对应关系发生偏差,开合时两电极的滑动阻力发生变动,形成局部磨损,并给开合动作带来不利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人考虑在间隙中填充粘结剂进行固定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麻烦,是否能可靠阻止导电杆的转动的可靠性尚有疑问。
通常,开关盒是通过密封件将形成于盒盖体开口部端边的凸缘部接合于形成在主盒体开口部端边的凸缘部上,并由螺栓和螺母紧固。如图47所示,主盒体512的凸缘部512b的截面为倒U字形状,以收容密封件514,盒盖体513的凸缘部513b按压、接触于密封件514的外表面。
但根据上述以往的开关盒体,因为是在主盒体512的凸缘部512b的C1、C2、C3的三处弯曲形成,所以,凸缘部512b的冲压成形操作须进行三次,非常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接地间耐受电压的开关用内置部件支承结构。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及其绝缘部件,所述开关可防止分别设置于各相上的绝缘部件之间的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可以防止可动电极大幅越过规定的开放位置而转动。
本发明的第4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用绝缘部件,所述绝缘部件在设置于主盒体内之后,也可确认其内部情况。
本发明的第5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可动电极的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可容易地对可动电极的安装姿势分别按相进行调节。
本发明的第6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用可动电极结构,所述结构可在开闭合闸时稳定两动触刀对固定电极的夹持力。
本发明的第7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用套管中导电杆的止转机构,所述机构可以防止套管内导电杆的松动,正确保持开关可动电极和固定电极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的第8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地进行冲压成型操作的开关盒体及其所使用的密封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的内置部件支承结构。所述开关系将开关用内置部件嵌插于各相相对地贯穿支承于主盒体两侧壁的套管端部。在所述内置部件及主盒体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内置部件压向主盒体内侧的绝缘性弹性加压构件,在主盒体内还设置有限制内置部件向主盒体内侧移动的定位构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用内置部件支承架。所述支承架安装于在主盒体侧壁上所形成的套管贯穿部。所述支承架由具有绝缘性能的弹性材料所形成,对于嵌插有套管的筒状支承部,具有将内置部件压向主盒体内侧的弹性加压构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用内置部件支承架。所述支承架安装于在主盒体侧壁上所形成的套管贯穿部。所述支承架由具有绝缘性能的弹性材料所形成,包括:嵌插有套管的筒状支承部,设于支承部上、在安装支承架时介于套管凸缘和主盒体外壁之间的密封部,设于支承部上、在安装支承架时介于主盒体内侧面和内置部件之间的弹性加压构件。所述弹性加压构件具有将内置部件压向主盒体内侧的作用力。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绝缘部件。在上述开关中,在主盒体两侧壁上贯穿支承有各相相对的套管,在一侧套管端部上设有固定电极,并在另一侧套管端部上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与固定电极离、合的对应的可动电极。绝缘部件分别覆盖各相的两电极,进行相间及接地间的绝缘。绝缘部件具有可防止相邻接的绝缘部件间的相对移动的卡合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在主盒体两侧壁上贯穿支承有各相相对的套管,在一侧套管的端部上设有固定电极,并在另一侧套管端部上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与固定电极离、合的对应的可动电极。绝缘部件覆盖两电极,由此进行相间及接地间的绝缘。在绝缘部件的一侧面上设有凸部或凹部,又在其另一侧面上设有可相对上述凸部或凹部进行卡合的凹部或凸部。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所述开关系在主盒体两侧壁上贯穿支承有各相相对的套管,在一侧套管端部上设有固定电极,并在另一侧套管端部上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与固定电极离、合的对应的可动电极。所述开关具有缓冲构件,所述缓冲构件通过支承装置支承于盒体内,在防止断开时可动电极的移动越位的同时,吸收所述回转力。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绝缘部件。在上述开关中,在主盒体两侧壁上贯穿支承有各相相对的套管,在一侧套管的端部上设有固定电极,并在另一侧的套管端部上可转动地设置有可与固定电极离、合的对应的可动电极。绝缘部件覆盖两电极,藉此进行相间及接地间的绝缘。在绝缘部件上设置有观察孔,通过所述观察孔可以在设置于主盒体内的状态下,确认其内部的电极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中的可动电极的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安装有可与设置于开关盒体内的固定电极离、合的可动电极。在安装于开关盒的套管上所支承的导电杆端部上,通过电极支承构件支承有可动电极,在导电杆和电极支承构件之间,设置有将可动电极向着导电杆轴线方向作前后方向移动调节、左右方向移动调节或左右方向转动调节的电极位置调节机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可动电极的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安装有可相对设置于开关盒体内的固定电极接近、分离的可动电极。在安装于开关盒体的套管上所支承的导电杆端部上,支承有可动电极支承构件。可动电极支承构件的基端部的结构使其可针对导电杆的轴线方向作前后方向移动调节、左右方向移动调节或左右方向转动调节。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用可动电极结构。所述结构在开合用驱动连杆的驱动下,可动电极的一对动触刀从两侧对固定电极作弹性夹持,以维持闭路状态。在从两动触刀之间的开合用驱动连杆的轴支承位置至顶端接触部的任意位置,并在与可动电极或固定电极侧所设灭弧构件不发生干扰的位置上,设置有限制两动触刀离、合的限位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用套管中导电杆的止转机构。所述机构系在相对盒体贯穿固定的套管上插入导电杆,形成于导电杆上的卡合凸缘与该套管内部所设的卡合阶梯部抵接,在套管端面上设置有密封构件。用拧合于导电杆的阳螺纹部的螺母将导电杆紧固于套管上。在密封构件和螺母之间夹有止转板,止转板上形成有可与密封构件的卡合凸部或凹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或卡合凸部。形成于止转板中心部的插孔上设置有可与形成于导电杆的阳螺纹部的缺口部嵌合、制止导电杆回转的切入突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主盒体和盒盖体组成的开关盒。在形成于主盒体开口部端缘上的凸缘部和形成于盖盒体开口部端缘上的凸缘部之间,形成有截面为三角形的密封件收容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开关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套管安装部的分解主视图。
图3为套管安装部的主要部分正面剖视图。
图4所示为三相绝缘部件的卡合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5为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6为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7为显示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处于卡合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为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9所示为缓冲器和支承筒的安装的分解正面剖视图。
图10所示为缓冲器和支承筒的安装的正面剖视图。
图11(a)所示为将捆绑条安装于捆绑构件上去的立体示意图,图11(b)所示为将控制线等各种线缆作集束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所示为变化例中的阻挡构件的安装状态下的正面剖视图。
图13为变化例中开关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4为变化例中开关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5(a)为变化例中的内置部件的立体图,图15(b)为变化例中的内置部件开关的侧面剖视图。
图16为变化例中开关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剖视图。
图17(a)为变化例中的内置部件的立体图,图15(b)为变化例中的内置部件开关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剖视图。
图18为变化例中的开关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开关的开合机构部的主视图。
图20为图19的开合机构部的俯视图。
图21为可动电极的支承结构部的剖视图。
图22为图19的20-20线处省去驱动连杆的剖视图。
图23所示为可动电极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4为变化例的可动电极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25为变化例的可动电极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6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可动电极的主视图。
图27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可动电极的俯视图。
图28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可动电极的主视图。
图29为图28中的29-29线处的剖视图。
图30所示为将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开关中的导电杆的止转结构具体化了的纵向半剖视图。
图31为主要部分的放大的纵向剖视图。
图32为导电杆、密封构件及止转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33为紧固螺母之前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34为紧固螺母之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35为变化例的止转板的剖视图。
图36为变化例的密封构件及止转板的主视图。
图37为变化例的密封构件及止转板的主视图。
图38为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开关盒体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39为同上开关盒体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40为同上开关盒体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41为开关盒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2为显示开关的局部切除主视图。
图43(a)-图43(e)所示分别为主盒体和盒盖体接合结构的其他例子的横向剖视图。
图44(a)-图44(e)所示分别为密封件的其他例子的横向剖视图。
图45为密封件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图46所示为以往开关的可动电极支承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7所示为以往开关盒主盒体和盒盖体接合部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就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开关用内置部件支承结构作一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开关11的盒体包括:具有下部开口部及盖子的箱状主盒体12、及具有上部开口部及底部的箱状底部盒体13,主盒体12的下部开口部由底部盒体13所闭合。设于底部盒体13的开口侧边部的紧固压片14相对主盒体12的开口侧边部上所设置的连接片15由螺栓16及螺母17所紧固。藉此,可使得底部盒体13相对主盒体12作可脱卸连接。主盒体12和底部盒体13之间夹有密封件18,密封件18保持开关11的气密性。
主盒体12相互相对的两侧壁上,以三相中的每一相(图1中仅显示一相)相互相对的状态,贯穿支承有电源侧套管21及负荷侧套管22。在主盒体12内的电源侧套管21的端部固定有杆状固定电极23,在主盒体12内负荷侧套管22的端部固定有支承构件24。在该支承构件24上通过轴25可回转地支承有可动电极26的基端部。可动电极26由互为平行设置的一对动触刀(图中仅显示了一个动触刀)所构成。
另一方面,在主盒体12内的上部,通过由多个连杆等构成的开合结构(图中省略),设有连接于主盒体12外部的操作手柄(图中未示)的转动轴27,在该转动轴27上可一体转动地固定有控制杆28。控制杆28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有驱动连杆29的一端。该驱动连杆29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可动电极26的中央近旁。由此,操作操作手柄,可动电极26通过开合结构、转动轴27、控制杆28及驱动连杆29,以轴25为中心,在图1实线所示闭合位置和图1双点划线所示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内置部件支承架
如图2及图3所示,主盒体12的各个套管穿孔12a上分别安装有内置部件支承架(以下,简称为“支承架”)31。支承架31由EPDM等具有绝缘性及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一次成型,包括圆筒状支承部31a、密封部31b及作为绝缘性弹性加压构件的弹性加压部31c。支承部31a的外径尺寸使其可嵌合于主盒体12的套管穿孔12a中。支承部31a的内径尺寸使其可与各套管21、22的凸缘21a、22a的套管端部侧部分嵌合。密封部31b成圆环状突设于支承部31a的一端端部外周。弹性加压部31c成圆锥台状突设于密封部31b内侧的支承部31a外周。在密封部31b和弹性加压部31c之间,其间隔相当于主盒体12的侧壁厚度的距离。在密封部31b、弹性加压部31c及密封部31b与弹性加压部31c之间的支承部31a外周的一部分形成安装凹部32。
如图3所示,安装凹部32上夹有主盒体12的套管穿孔12a的开口边缘。即,套管穿孔12a的开口边缘(内侧面边缘)由EPDM等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覆盖。各个套管21、22分别穿插于套管穿孔12a上安装的支承架31的支承部31a中。
如图1所示,在主盒体12的侧壁外面,在套管穿孔12a近旁立设有多个螺栓33。各个螺栓33上各插入有覆盖各个套管21、22的凸缘21a、22a的凸缘按压件34,从外侧用螺母35紧固按压件34,藉此,可使各个套管21、22相对主盒体12固定。
如图2及图3所示,支承架31的密封部31b设置于各个套管21、22的凸缘21a、22a和主盒体12的侧壁外面之间,藉此,可气密保持主盒体12的内外。
电源侧套管21的端部上嵌插有进盒零相序变流器36,在负荷侧套管22的端部嵌插有断路继电器37。即,进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上分别形成有对应于三相电源侧及负荷侧套管21、22的套管插孔36a、37a(图2及图3中仅显示对应一相的套管插孔)。另外,两套管插孔36a、37a上插入有电源侧和负荷侧套管21、22的端部及较支承部31a的弹性加压部31c更内侧的部分。又,控制杆28、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等构成开关用的内置部件。
如图1所示,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和断路继电器37之间设置有如下所述的绝缘部件41。绝缘部件41在同相间方向上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该一对侧壁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按压向弹性加压部31c一侧,同时,藉由弹性加压部31c的弹性力,使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始终被压向主盒体12的内侧。即,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藉由在主盒体12内设置绝缘部件41,而可以在规定的保持压力下保持于两套管21、22的端部。换言之,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由绝缘部件41定位。
绝缘部件
如图1及图4所示,在主盒体12内,作为定位部件的绝缘部件41按每一相(图1中仅显示一相)独立配置。绝缘部件41由例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注塑成型而形成。如图4-图6所示,绝缘部件41形成为可从下方覆盖两电极23、26的有底箱盒状。绝缘部件41上部有开口,异相间方向上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41a、41b。在与异相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绝缘部件41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41c、41d。在侧壁41c、41d的上部分别形成凹部42、43。凹部42、43分别沿套管21、22的外周面形成。绝缘部件41的配置使各相套管21、22及电极23、26位于其侧壁41a、41b之间,凹部42、43上分别卡合套管21、22的下侧面。
卡合装置
如图5所示,一对侧壁41a、41b中之一方侧壁41a上有3个卡合凹部44配置于倒三角形的各顶点位置。又,如图6所示,另一方侧壁41b上有3个卡合凸部45配置于倒三角形的各顶点位置。如图4所示,在主盒体12内设置各个绝缘部件41时,互为邻接的侧壁41a、41b的卡合凹部44和卡合凸部45互相卡合。
即,如图7所示,卡合凸部45位于卡合凹部44内,藉此卡合,可以防止各绝缘部件41沿侧壁41a、41b方向上的移动。
连接装置
如图4及图8所示,各绝缘部件41的底壁外侧面上突设有圆筒状嵌合部46。如图1及图4所示,各绝缘部件41藉由将连接构件47安装于嵌合部46而互为连接。即,连接构件47由具有绝缘性能的合成树脂形成为长尺寸形状,在该连接构件47上形成有3个嵌合孔47a。3个嵌合孔47a以与各个绝缘部件41的嵌合部46的异相间方向上的配置间隔相同的间隔配置。而且,各嵌合孔47a上分别嵌合各个嵌合部46,藉此连接各相的绝缘部件41。连接构件47的壁厚小于嵌合部46的高度,各嵌合部46从连接构件47的下面突出。
干扰防止构件
如图1及图4所示,各嵌合部46的连接构件47下面的突出部分上安装有干扰防止构件48。即,干扰防止构件48由具有绝缘性能及弹性的橡胶材料形成为侧截面为L字形状,与连接构件47有互为凹凸的关系。又,在干扰防止构件48上,以与各嵌合孔47a相同的间隔形成有3个穿孔48a。各穿孔48a上分别嵌合有从各嵌合部46的连接构件47下面突出的部分。在干扰防止构件48的安装状态下,各嵌合部46的顶端部位于各穿孔48a内部。干扰防止构件48的底面与底部盒体13的内侧面抵接,藉由所述干扰防止构件48,可以防止各绝缘部件41与底部盒体13内侧面发生干扰。
观察孔
如图1及图8所示,在绝缘部件41的负荷侧套管22一侧的侧壁41d的下部形成有圆形观察孔49。观察孔49用于在将绝缘部件41设置于主盒体12内的设置状态下或设置途中,可从外部确认绝缘部件41内部的电极结构等。即,观察孔49的配置位置、大小(直径)及形状等,应设定得能确认绝缘部件41内部的电极结构等。又,观察孔49也兼作下述缓冲构件52的安装部。
孔盖构件
如图1及图8、图9所示,在观察孔49上安装有孔盖构件51(见图9),由此堵塞观察孔49。孔盖构件51包括兼作缓冲构件及阻尼构件的缓冲器52,及作为传递构件的支承筒53。
缓冲器
如图9所示,缓冲器52由EPR等具有绝缘性能及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圆筒状。缓冲器52一端开口。缓冲器52开口部外周形成圆环状的安装槽54,该安装槽54中嵌入有绝缘部件41的观察孔49的开口边缘。又,在缓冲器52的底部大致中央部位上形成有空气吹出口55。缓冲器52的开口端部内周上连续形成有向外侧扩大的锥面56,及其直径大于缓冲器52内径的大直径部57。
如图10所示,在断开时,可动电极26有时因其惯性力会在断开方向上发生越位。即,可动电极26有时会转动而越过图1双点划线所示的设定位置。此时,可动电极26的背面与缓冲器52的内端部碰撞。缓冲器52的长度、直径及安装位置(即观察孔49的形成位置)等根据可动电极26的动作而设定。可动电极26背面如果与缓冲器52内端部发生碰撞,缓冲器52会变形。
支承筒
如图9所示,支承筒53由聚乙烯等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圆筒状。支承筒53的一端开口。支承筒53的底部形成有向着开口部直径增大的圆锥台状的密闭部58。密闭部58的最大直径稍大于缓冲器52的大直径部57。又,在支承筒53的外周中央附近形成有凸缘部59,该凸缘部59具有面向缓冲器52一侧的平面部。
如图10所示,支承筒53的凸缘部59的内侧底部上嵌合有安装于观察孔49上的缓冲器52的开口。支承筒53向绝缘部件41内侧的移动因支承筒53的凸缘部59的平面部与缓冲器52开口端面的接合而受到限制。支承筒53的密闭部58外周上作用有缓冲器52向着内侧的弹性力,密闭部58和缓冲器52的锥面56紧密接触。即,缓冲器52的开口部由支承筒53密闭。为此,断开时,可动电极26背面与缓冲器52碰撞,使缓冲器52变形,缓冲器52内部的空气即受压缩,经吹出口55被挤压向外部。又,支承筒53的开口端部与底部盒体13的内侧面抵接,可动电极26与缓冲器52的内端部抵接时的冲击经支承筒53及底部盒体13而传递至主盒体12。
线缆捆绑构件
如图8所示,绝缘部件41的底面周缘部上突设有多个捆绑构件61。如图11(a)所示,捆绑构件61上形成有可穿插捆绑带62的穿插孔61a。如图11(b)所示,控制线等各种线缆63沿绝缘部件41底边汇集,由穿插过穿插孔61a的捆绑带卷绕,相对绝缘部件41固定。
第1实施形态的作用
以下,就前述结构的开关的作用作一说明。
用操作手柄进行断开操作,则可动电极26从图1实线所示的闭合位置转动至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开放位置。可动电极26的断开方向的惯性力非常大,使其向大大越过开放位置的方向转动。然而,构成动开合机构部的连杆等在移动至其许可的移动限制范围之前,可动电极26的背面与缓冲器52的内端部碰撞。其结果,可以防止可动电极26的越位。即,可以防止可动电极26向大幅度越过开放位置的方向转动。同时,可动电极26的回转力可迅速为缓冲器52所吸收。由此可减轻对构成开合机构部的连杆等施加的、使其停止于规定开放位置用的负荷。可动电极26在与缓冲器52内端部碰撞时,其冲击力因缓冲器52的变形而被吸收、缓和。又,该冲击力通过支承筒53传递至底部盒体13及主盒体12。绝缘部件41向负荷一侧的套管22外端方向的移动,也因支承筒53外端部与底部盒体13内侧面的抵接而受到限制。
缓冲器52的外端开口部为支承筒53所封闭,因此,其与外部连通部分仅为吹出口55。由此,当可动电极26与缓冲器52的内端部碰撞,缓冲器52变形,则内部空气被压缩,从吹出口55被挤压出外部。该压缩空气被吹至可动电极26的电弧发生部,断开时发生的灭弧性气体被吹散至远离可动电极26的方向。由此,可以防止断开后的可动电极26接触滞留于电弧发生部的灭弧性气体而再次触发电路。
以下,就前述结构的开关用内置部件支承结构的作用及效果作一说明。
(1)在嵌插于两套管21、22端部的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与主盒体12之间设置有形成于支承架31上的弹性加压部31c。藉此,使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在弹性加压部31c的弹性力作用下,被向主盒体12内侧推压。因弹性加压部31c的作用力使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向主盒体12内侧的移动,也因设置于主盒体12内的绝缘部件41而受到限制。即,藉由将绝缘部件41设置于主盒体12内,可以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以嵌插于套管21、22端部的状态保持于主盒体12内。从而,不必用螺栓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固定于主盒体12内侧面,螺栓与套管21、22顶端的电极部(固定电极23及可动电极26)之间的绝缘距离短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可以提高对地间耐受电压。
(2)将绝缘部件41兼用作限制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向主盒体12内侧方向的移动的定位构件。由此,可以藉由在主盒体内设置绝缘部件41,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保持于规定位置。从而,不必另外设置用于使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定位用的构件。
(3)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在弹性加压部31c的弹性力作用下,被压向主盒体12内侧的同时,也因绝缘部件41而被压向主盒体12外侧(弹性加压部31c一侧)。即,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以嵌插于套管21、22端部的状态保持。为此,不必使用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固定于主盒体12内的螺栓等,因此可以减少构件数。又,可以简化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安装于主盒体12上的安装操作。
(4)弹性加压部31c与密封部31b一体形成。即,主盒体12的套管穿孔12a的边缘部分由形成有弹性加压部31c及密封部31b的EPDM等绝缘性材料所覆盖。由此,使得套管21、22的触点部和套管穿孔12a的边缘部分之间的沿面距离增大,套管穿孔12a边缘部分上的电场的集中得以缓和。由此,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接地间的闪络。
(5)绝缘部件41的一侧侧壁41a上形成有多个卡合凹部44,在另一侧侧壁41b上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45。且,使互为邻接的侧壁44e、44b的卡合凹部44和卡合凸部45互相卡合。由此,可以防止各绝缘部件41沿侧壁44a、44b方向发生相对移动。
(6)在各绝缘部件41的嵌合部46上嵌合连接构件47的嵌合孔47a,以相互连接各绝缘部件41。由此不仅可以防止各绝缘部件41沿侧壁44a、44b方向发生相对移动,且可防止沿异相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在断开时,即使发生可动电极及使该可动电极转动的开合机构部的激烈动作,各绝缘部件41的设置位置也不会发生相对偏离。
(7)使卡合凹部44和卡合凸部45卡合,且,将连接构件47安装于嵌合部46上,从而将各相的绝缘部件41相互连接。藉此,可容易地相互固定各绝缘部件41。
(8)通过绝缘部件41将借助与断开时的可动电极26碰撞来防止可动电极26越位的缓冲器53支承在开关盒内。为此,不仅可以防止断开时的可动电极26越位,即,不仅可以防止可动电极26大大越过规定的开放位置转动,且可由缓冲器52迅速吸收可动电极26的回转力,防止可动电极26随着回转力停止产生的冲击而从规定开放位置跳开,可以保持停止在规定位置上。
(9)缓冲器52兼用作将断开时发生的灭弧性气体吹向远离可动电极26方向的吹气构件,即断开时,可动电极26的碰撞使缓冲器52变形时,缓冲器52内部被压缩的空气吹至可动电极26的电弧发生部。由此可将断开时发生的灭弧性气体吹向远离可动电极26的方向,有助于灭弧。
(10)观察孔49上安装缓冲器52,使其位于绝缘部件41的内部,由此,不必另外设置用于支承缓冲器52的构件。
(11)在绝缘部件41的一部分上,设有可在对主盒体12内部进行设置的状态下确认其内部电极结构的观察孔49。由此,在将绝缘部件41设置于主盒体12内之后,也可确认由所述绝缘部件41内部的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等组成的电极结构等状态。
(12)在对主盒体12内部进行设置后,用孔盖(孔盖构件)51堵上观察孔49。由此,断开时发生的灭弧性气体不会从观察孔49漏出至绝缘部件41外部。从而,可以防止与断开时的接地间,即,与主盒体12或底部盒体13之间的闪络。
(13)孔盖51上设有安装于观察孔49且断开时与可动电极26的背面碰撞的缓冲器52。为此,断开时,可以防止可动电极26大大越过规定的开放位置转动。
(14)构成孔盖51,使其可兼用作将断开时发生的灭弧性气体吹向远离可动电极26方向的吹气部件。即,由安装于观察孔49上的缓冲器52和堵塞该缓冲器52外端开口部的支承筒53构成孔盖51。由此,在断开时,如果可动电极26与缓冲器52碰撞,使该缓冲器52内部的空气受到压缩。所述压缩空气被从吹出口55压向外部,将滞留于可动电极26的电弧发生部的灭弧性气体吹向远离可动电极26的方向,从而,有利于电弧的灭弧。
(15)将嵌合于缓冲器52外端开口部的支承筒53的外端部藉由与底部盒体13的内侧面抵接而被支承。由此,在断开时,可动电极26因与缓冲器52碰撞而产生的冲击经支承筒53被传递至底部盒体13及主盒体12。即,断开时的绝缘部件41向负荷侧套管22外端方向的移动,由于支承筒53的外端部与底部盒体13的内侧面的抵接而被限制。从而,可以防止在断开时绝缘部件41的位置发生偏移。
又,第1实施形态也可作如下的变更;
(a)如图12所示,可在主盒体12内侧面配置作为定位部件的板状阻挡件71,利用该阻挡件71对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向主盒体12内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如此,能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保持于主盒体12内。
(b)也可将第1实施形态所述的开关用内置部件支承机构应用于图13及图14所示的开关中。该图显示了开关11,通过与可动电极26的动作连动的连动连杆72,使灭弧室73跟随转动,在与固定灭弧室76之间形成间隙灭弧部。同时,断开后利用所述灭弧室73用作静触电23和可动电极26之间的屏蔽材料。在该开关11中,联动连杆72及控制杆28的轴支承部向侧部伸出,可与绝缘部件41的内侧面接触。连动连杆72及控制杆28的轴支承部为从销子74的外侧仅嵌合于销子74上的结构。又,连动连杆72的灭弧室73一侧的轴支承部为从突设于灭弧室73外侧面的销子75的外侧仅嵌合于销子75上的结构。未设置如开口销等的止脱构件。又,连动连杆72、灭弧室73、销74及控制杆28等构成开关用内置部件。这样,连动连杆72及控制杆28的轴支承部向侧面方向的移动因与绝缘部件41内侧面的抵接而受到限制,可以将连动连杆72及控制杆28保持于规定位置上。
(c)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一侧上也可设置弹性加压部。即,如图15(a)、图15(b)所示,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的套管插孔36a、37a与主盒体12内侧面对应的周缘上也可设置具有弹性的多块弹性加压凸片71。如此可以利用弹性加压凸片71的弹性力,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弹性压向主盒体12的内侧。
(d)如图16所示,弹性加压部31c也可置换成具有绝缘性能的螺旋弹簧77。如此,可以利用螺旋弹簧77的弹性力,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弹性压向主盒体12的内侧。
(e)如图17(a)、图17(b)所示,弹性加压部31c也可由多块凸片78所构成。各块凸片78作放射状从套管插孔36a的周边向外延伸。在各凸片78内侧的套管插孔36a的周边处形成有圆环状凸缘79。凸缘79的里侧面与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抵接。如此也能利用多块放射状凸片78的弹性力,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弹性压向主盒体12的内侧。
(f)密封部31b和弹性加压部31c也可分别做成独立的构件。如此,藉由主盒体12和凸缘21a、22a之间夹有密封部31b,可以将主盒体12内外保持气密状态。又,藉由弹性加压部31c的弹性力,可以将入盒零相序变流器36及断路继电器37弹性压向主盒体12的内侧。
(g)上述实施例是在绝缘部件41的一侧侧壁41a上形成卡合凹部44,在其另一侧侧壁41b上形成卡合凸部45,但也可在绝缘部件41的一侧侧壁41a上形成卡合凸部45,在其另一侧侧壁41b上形成卡合凹部44。如此,藉由在相互邻接的侧壁41a、41b上的卡合凹部44和卡合凸部45的相互卡合,可以防止各绝缘部件41沿侧壁41a、41b方向发生相对移动。
(h)在本实施形态中,是藉由将连接构件47的嵌合孔47a嵌合于各个嵌合部46而连接各相的绝缘部件41。但也可在绝缘部件41一侧形成嵌合孔47a,在连接构件47一侧形成嵌合部46。如此,可以相互连接各绝缘部件41。
(i)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形成于绝缘部件41上的观察孔49支承缓冲器52。但也可用其他方法取代,如图18所示,通过固定于主盒体12或底部盒体13内侧面上的作为支承装置的支架71支承缓冲器52。如此也可以通过与缓冲器52的碰撞使可动电极26向断开方向的转动停止。
第2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图19-图23,就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开关用可动电极的支承结构作一说明。
如图19所示,在开关盒体210的相互相对的左侧壁210a及右侧壁210b上,以三相中的每一相(图中仅显示-相)相互相对的状态,贯穿支承着电源侧套管211及负荷侧套管212。如图19及图23所示,在电源侧套管211的内端突设有截面为大致八角形的固定电极213。固定电极213的上部沿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锥面成为导引面213a,而固定电极213的中央两侧面成为通电接触面213b。
如图19所示,在负荷侧套管212的内端部上突设有导电杆214,该导电杆214通过电极位置调节机构215可回转地支承有可动电极216的基端部。
可动电极216的中间部位通过连接轴217连接有驱动连杆218,该驱动连杆218的上端部连接有控制杆219。且,控制杆219在由可外部操作的开合机构部(图中未示)作转动时,可动电极216相对于固定电极213在合闸位置和闭锁位置之间切换。
以下,就电极位置调节机构215作一说明。如图23所示,导电杆214形成截面为鼓状,其顶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与导电杆214的长度方向同向)以规定间隔形成两处螺孔214a、214b。固定支承板221的中央部底板与导电杆214的顶端下侧面接触,螺栓222插入该底部板上所设置的孔221a中,与螺孔214a、214b拧合,将固定支承板221紧固于导电杆214上。固定支承板221具有左右延伸的水平的支承板部221b、221c,两支承板部221b、221c上形成有螺孔221d、221e。
在固定支承板221上部安装有电极支承构件223。该电极支承构件223由从正面看为纵长的发夹状本体223a和,在其下端两侧部向左右两侧外侧方向水平弯折形成的调节板223b、223c所构成。调节板223b、223c上形成有与固定支承板221的螺孔221d、221e所对应的、左右方向长且孔径较下述固定螺栓224、225的螺纹部外径稍大的调节孔223d、223e。
从调节孔223d插入下方的定位螺栓224被拧合于螺孔221d上,从调节孔223e插入下方的定位螺栓225被拧合于螺孔221e上。本体223a上形成有轴支承孔223f,该轴支承孔223f上穿插有连接销226,利用该连接销226使可动电极216的基端部可转动地被支承。形成于连接销226顶端部的阳螺纹部上拧合有螺母227,在螺母227和电极支承构件223的本体223a之间夹设有螺旋弹簧228及垫圈229。可动电极216包括一对平板状动触刀216a、216b,及从两动触刀216a、216b外侧分别与之重叠的平板状增强构件216c、216d。
以下,就开关的可动电极216的支承机构的动作作一说明。
在如图9中实线所示的可动电极216的合闸状态下,一旦控制杆219被抬向上方,通过驱动连杆218,连接轴217也被抬向上方,可动电极216以连接销226为中心,向上方摆动。为此,可动电极216从闭合状态被切换至图19虚线所示的开放位置。相反,如果控制杆219在图19中,从虚线所示开放位置移向下方,则可动电极216被切换至实线所示的闭合位置。
下面,同时叙述可动电极216的支承机构的效果和结构。
(1)在导电杆214的顶端下方设置固定支承板221,用螺栓222紧固该固定支承板221。在固定支承板221的左右两侧的支承板部221b、221c上形成螺孔221d、221e。将定位螺栓224、225插入形成于电极支承构件223的调节板223b、223c上的长孔状调节孔223d、223e,将该螺栓224、225拧合于螺孔221d、221e。由此,在固定支承板221的支承板部221b、221c上面,可将电极支承构件223作相对于导电杆214的中心轴S的左右水平方向的调节(图23的箭头T)及转动位置的调节(箭头M)。由此可以调节可动电极216的安装姿势,可将其安装于与固定电极213正常配合的适当位置上。
(2)在第2实施形态中,在固定支承板221的上面支承电极支承构件223,使定位螺栓223、225从上方拧合于螺孔221d、221e。由此,电极支承构件223对于固定支承板221的安装操作容易进行,也便于进行电极支承构件223的位置调节操作。
又,第2实施形态也可作如下的变更。
如图24所示,将电极支承构件223做成由螺栓222相对于导电杆214紧固的结构,在电极支承构件223上形成支承于导电杆224上侧面的U字形状部223g,在其底部形成圆形孔223h和长孔223i。又,在电极支承构件223的上端部设有穿插连接销226的轴支承孔223f。两根螺栓222中的一个螺栓222贯穿孔223h拧合于导电杆214的螺孔214a,在此状态下,使电极支承构件223以螺栓222为中心作水平向转动,将另一螺栓222穿过孔223i拧合于导电杆214的螺孔214b,进行电极支承构件223的安装位置的调节。上例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比较,可以减少零部件数。
也可以如图25所示,在导电杆214上形成圆形孔214c和长孔214d,在形成覆盖导电杆214的电极支承构件223的U字形状部223g的底部形成螺孔223j、223k。也可将螺栓222、222从上方插入孔214c及长孔214d,拧合于螺孔223j、223k。该例子与上述第2实施形态比较,可以减少零部件数。另外,较好的是,螺栓222使用容易转动的带六角孔的螺栓。
在示于图24及图25的例子中,孔223h可做成长孔,孔214c也可做成长孔。
第3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图26及图27,就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气体开关用可动电极结构作一说明。
如图26所示,在开关主盒体的相互相对的左侧壁311a及右侧壁311b上,以三相中的每一相相互相对的状态,贯穿支承有电源侧套管312及负荷侧的套管313。在电源侧套管312的端部突设有截面为大致八角形的固定电极314。固定电极314的上部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一对锥形导引面314a,而在固定电极314的两侧面之间部分成为通电接触面314b。
在负荷侧套管312的内端部上突设有导电杆315,该导电杆315上通过轴销316可回转地支承有两块板状可动电极317的基端部。如图27所示,可动电极317具有一对动触刀317a、317b。两动触刀317a、317b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平板状的镰刀状。两动触刀317a、317b的大致中央部位插入有连接轴318,使其可作一体回转。
如图26所示,在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端部,即合闸时与固定电极314接触的部位设有接触部321,该接触部321在合闸时相对可动电极314的轴线成大致垂直交叉。在接触部321上,通过形成于大致中央部位上的狭缝322,分割形成两股状的前侧接触片323及后侧接触片324。如图26及图27所示,前后两接触片323、324的内侧面,即,接触部321的内侧面在合闸时分别作为与固定电极314的通电接触面314b接触的通电面321a。
限位装置
如图26及图27所示,在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的顶端侧的顶部上,夹有圆筒状隔块331。隔块331通过从一侧动触刀317a的外侧插入螺栓332,并从另一侧动触刀317b的外侧紧固螺母333,从而固定于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在两动触刀317a、317b上设定隔块331的固定位置,以使可动电极317从开放位置移向闭合位置时与固定电极314不发生干扰,且离两动触刀317a、317b的接触部321的顶端距离最近。
在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固定有隔块331的状态下,前后两接触片323、324能以隔块331的固定位置为支点,作向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及相互接近的方向作弯曲变位。又,隔块331、螺栓332及螺母333构成限制两动触刀317a、317b接近或分离的限制装置。
另一方面,连接轴318上可回转地连接有开关用驱动连杆341的一端,该开关用驱动连杆341的另一端上可回转地连接有控制杆342的一端。控制杆342动作连接于可外部操作的开合机构部(图中未示)。因此,可动电极317可伴随开合机构部的驱动,以轴销316为中心,在图26实线所示的闭合位置和双点划线所示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第3实施形态的作用
以下,就上述结构的开关的可动电极结构的作用作一说明。
如果驱动开合机构部,通过控制杆342及开合用驱动连杆341,两动触刀317a、317b即以轴销316为回转支点,向闭合方向,即图26中的左侧转动。
另外,当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端部和可动电极314上的引导面314a的顶端部接触时,在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产生电磁吸引力,两动触刀317a、317b欲向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变位。但在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的顶部上设置有隔块331。因此,可因电磁吸引力而弯曲变位的区域实际上是从两动触刀317a、317b上的隔块331的固定位置到与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14b接触的部分区域为止的。
合闸时,从两动触刀317a、317b上的隔块331的固定位置到与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14b接触的部分,因电磁吸引力的作用而会以隔块331的固定位置为支点,向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曲、变位。尽管如此,其变位量比未设置隔块331的场合要小。其理由如下。
电磁吸引力的大小与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分别与两动触刀317a、317b的长度及与流经两动触刀317a、317b的电流的1/2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在第3实施形态中,吸引力作用于接触部321的平行导体的长度实际上可以看作可因电磁吸引力而发生弯曲变位的区域的长度(即从隔块331的固定位置到与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14b接触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在未设置隔块331的场合,吸引力作用于接触部321的平行导体长度可以看作从开合用驱动连杆341的轴支承位置到与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14b接触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因此,与未设置隔块331的场合比较,吸引力作用于接触部321的平行导体的长度变短,因此两动触刀317a、317b难以受电磁吸引力的影响。即,作用于接触部321的电磁吸引力减小。
因此,在合闸时,两动触刀317a、317b不会因电磁吸引力的影响而导致相互之间过于靠近,故可保持合闸时最低限度的间隔。从而,两动触刀317a、317b不会随着与固定电极314的引导面314a的滑动接触而在中途停止,而将隔块331的固定位置为支点扩开。即,两动触刀317a、317b被固定电极314推开。
此时,因为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点部分通过隔块331由螺栓332及螺母333相互连接,所以两动触刀317a、317b不会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大幅度的打开。从而,两动触刀317a、317b对于固定电极314的夹持力稳定,可以确保接触部321的接触状态稳定。
两动触刀317a、317b再向左方向转动时,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21a在大致平行且在规定的接触压下,分别从两侧与静触电点314的通电接触面314b接触。而当两动触刀317a、317b移动至图26实线所示的闭合位置时,合闸结束。
在上述合闸状态下,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21a以大致平行的状态,从外侧接触于固定电极314的通电接触面314b。由此,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21a藉由两动触刀317a、317b自身的弹性力,对接触部321的通电接触面321a在大致均匀的接触压下进行接触。又,由于在通电面314与通电接触面314b的整个接触对应区域两个面相互接触,因此,可以确保足够的通电面积。
这样,根据第3实施形态,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1)在从开合用驱动连杆341的轴支承位置至接触部321顶端的区域中,在合闸时与固定电极314部不发生干扰的位置(即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点部分)设置隔块331。该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点部分在不干扰固定电极314的区域中最接近接触部321的顶端位置。为此,在两动触刀317a、317b中,可实际因电磁吸引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变位部分的长度(即,在两动触刀317a、317b中,对接触部321作用电磁吸引力的平行导体的长度)比未设置隔块331时要短,作用于接触部321上的电磁吸引力变小。因为,电磁吸引力的大小正比于电流流过同一方向的平行导体的长度。而且,因为合闸时作用于接触部321的电磁吸引力变小,所以两动触刀317a、317b的接触部321不会过于靠近,可以保持可合闸时的最低限度的间隔。从而,可以稳定合闸时两动触刀317a、317b对于固定电极314的夹持力,可以作顺畅的合闸。
(2)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仅由螺栓332及螺母333固定隔块331,所以,可动电极317的结构并不复杂。
(3)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点部分通过隔块331相互连接。由此,合闸时两动触刀317a、317b不会随着与固定电极314的滑动接触而大幅度扩开。从而,可以确保两动触刀317a、317b对于固定电极314的最低限度的夹持力(握持力)。
(4)在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端部设置有以隔块331的固定位置为支点,可在相互分离及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发生弯曲变位的前后两接触片323、324。这样,在合闸时,前后两接触片323、324因与固定电极314的滑动接触而扩开,以规定的接触压与固定电极314的两侧面接触。由此,使顺畅的合闸成为可能。
第4实施形态
以下,说明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气体开关的可动电极结构。第4实施形态系一种空气开关,其与第3实施形态不同之处在于:它在固定电极一侧设置灭弧部件。为此,这里对与第3实施形态相同的构件结构标以相同记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8及图29所示,电源侧套管312的内端上突设有导电杆351,该导电杆351的下部用螺栓及螺母固定有板状固定电极352。又,电源侧套管312的内端一侧上设有灭弧部件353,以覆盖导电杆351及固定电极352。
如图29所示,灭弧部件353包括板状的灭弧室安装构件354及灭弧室355。灭弧室安装构件354相对导电杆351的上侧面用螺栓356固定。灭弧室355从下方覆盖导电杆351及固定电极352,用螺栓357固定在灭弧室安装部354的下面。灭弧室355内部为间隙灭弧室358,在该间隙灭弧室358下端的一侧侧壁上,形成有可通过两动触刀362a、362b的两个插入口359a、359b。
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在负荷侧套管313的导电杆315上,以轴销316为转动支点,可回转地支承着可动电极361。如图29所示,可动电极361包括一对动触刀362a、362b。两动触刀362a、362b形成为平板L字形状。在两动触刀362a、362b之间,在顶端侧的顶部(在L字形状中相当于构成直角的两条线的交点部位)夹有隔块331,并用螺栓332、螺母333固定。该两动触刀362a、362b的顶端侧顶部在合闸时,在不干扰灭弧部件353的区域内,位于最接近顶端接触部的位置。
驱动开合机构部,则可动电极361以轴销316为中心,在图28实线所示的合闸位置和双点划线所示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两动触刀362a、362b分别通过灭弧部件353的两插入口359a、359b,进入间隙灭弧室358内与固定电极353接触或分离。此时,隔块331不会对灭弧部件353构成干扰。因而,根据本实施形态可以获得与第3实施形态中的(1)-(4)所述相同的效果。
又,第3及第4实施形态也可作如下变更后实施。
在第3实施形态中,在不干扰固定电极314的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部,又,在第4实施形态中,在不干扰灭弧部件353的两动触刀317a、317b的顶部,分别设置隔块331。或者,也可换成在以下位置设置隔块331。即,在从两动触刀317a、317b之间的开合用驱动连杆341的轴支承位置(插入有连接轴318的位置)至接触部321顶端的任一位置处,只要是不干扰灭弧部件353或固定电极314的位置,隔块331可设置于任一位置,例如,可设置在两动触刀317a、317b或两动触刀362a、362b的顶部附近。如此,与未设置隔块331的场合相比,更不易受到合闸时电磁吸引力的影响。
第5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图30-图34,说明本发明第5实施形态的开关套管中的导电杆的止转机构。
开关盒体411的安装孔411a贯穿有筒状的套管413,该套管413由按压件412按压固定,套管413的内腔413a底面413b和套管413的端面413c之间形成有直径尺寸较内腔413a内径尺寸小的小直径尺寸的导电杆414的插孔413d。由形成有插孔413d的开口的底面413b形成导电杆414的卡合阶梯部413e。
套管413的插孔413d贯穿支承有导电杆414,该导电杆414的端部上形成有铆孔414a。在铆孔414a上铆接有引线415的股线416。在导电杆414的端部外周上突出形成卡合凸缘414b。该卡合凸缘414b通过垫圈417卡合于卡合阶梯部413c上。在导电杆414的中间部外周形成阳螺纹部414c,在该阳螺纹部414c上相互平行地形成有作为缺口部的平面部414d、414e(参照图33、图34)。再有,导电杆414的端部上一体形成有电极安装部414f,其基端部上形成有通孔414g。
在套管413的端部嵌合固定有围绕导电杆414的阳螺纹部414c的密封构件418。密封构件418用非铁金属、橡胶、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筒状。如图31所示,密封构件418由圆筒部418a、形成于圆筒部418a一端部的底板部418b、贯穿阳螺纹部414c的穿孔418c构成。密封构件418的底板部418b用粘结剂419固定于套管413的端面413c上。又,圆筒部418a的内周面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与底板部418b一体的多个(例如4个)止转用卡合凹部418d。再有,圆筒部418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槽部418e。
导电杆414的阳螺纹部414c上拧合有螺母420,该螺母420和密封构件418的底板部418b之间夹有弹簧垫圈421和止转板422。
以下,根据图32的分解立体图说明止转板422的结构。止转板422从正面看为大致圆形,其平板部422a的中央部形成有贯穿导电杆414的阳螺纹部414c的大致四方形状插孔422b。在平板部422a的左右两侧,与平板部422a连续的倾斜部422c、422d向着与密封构件418相反的一侧倾斜弯折。又,插孔422b的左右两侧边缘上形成有作为切入突部的切入板部422e、422f,该切入板部422e、422f从插孔422b向密封构件418的底板部418b一侧倾斜。倾斜部422c及切入板部422e的倾斜角,与倾斜部422c及切入板部422f的倾斜角相对平板部422a相同。倾斜部422c、422d的端部及平板部422a的两端部上形成有与密封构件418的4个卡合凸部418d卡合的卡合凹部422g。
如图30所示,导电杆414的电极安装部414f上可转动地安装有可动电极423。该可动电极423籍由未图示的开合机构,可相对设置于开关盒体411内的固定电极作对应的接触、脱离。
以下,就开关套管中导电杆的组装方法作一说明。
首先,对单体导电杆414的铆孔414,插入引线415的股线416,由铆接机进行铆接。
其次,用对粘结剂419固定有密封构件418的单体套管413的内腔413a,在将密封件417嵌合于导电杆414的状态下,将该导电杆414从套管413的内腔413a一侧贯穿插孔413d中。
其后,从导电杆414的电极安装部414f嵌合止转板422,如图33所示,将止转板422的各个卡合凹部422g卡合于密封构件418的各个卡合凸部418d。此时,止转板422的切入板部422e、422f对于导电杆414的平板部414d、414e以规定间隙相对,切入板部422e、422f的顶端部抵接于密封构件418的底板部418b。
再将螺旋弹簧421嵌合于阳螺纹部414c,接着将螺母429拧合于阳螺纹部414c上。然后,旋入螺母420,通过弹簧垫圈421按压止转板422。由此,使得倾斜部422c、422d发生弹性变形而平行于平板部422a。跟随该弹性变形,切入板部422c、422f的顶端也同样发生平行于平板部422a的弹性变形。在螺母420旋入的最后阶段,止转板422的倾斜部422c、422d和切入板部422e、422f呈与平板部422a平行的状态,切入板部422e、422f的顶端切入导电杆414的平面部414d、414e。
如上所述,在结束导电杆414对套管413的组装之后,将套管413贯穿过开关盒体411的安装孔411a,用按压件412固定。导电杆414的电极安装部414f上安装有可动电极423。
其次,同时叙述开关套管上导电杆的止转机构的结构和效果。
(1)在止转板422的平板部422a上形成插孔422b,对该插孔422b切出形成与导电杆414的平面部414d、414e对应的切入板部422e、422f,因此,用螺母420紧固时,切入板部422e、422f切入导电杆414的平面部414d、414e,能可靠阻止导电杆414在套管413内作相对转动,并可防止其松动。
从而,在将如图30所示的开关盒体411安装于电杆等上之后,将从套管413引出的引线415安装于未图示的其他导电端子上时,如果箭头方向的转矩作用于引线415上,则导电杆414在止转板422的插孔422b中欲转动。然而,因为导电杆414和止转板422之间没有松动,所以,可动电极423的组装位置不会偏离正常的位置。其结果,可正确保持可动电极423和固定电极的对应关系,顺畅地进行开合动作。
(2)在止转板422的平板部422a上设有倾斜部422c、422d,因为是将该倾斜部422c、422d和切入板部422e、422f分别形成于同一倾斜面上,所以,在用上述螺母430紧固时,可以增大切入板部422e、422f的切入力。
又因为在倾斜部422c、422d变得与平板部422a平行的过程中,在其倾斜部422c、422d形成的卡合凹部422g被推压到卡合凸部418d上,所以能使密封构件418与止转板422的卡合状态变牢固。
(3)止转板422可由一块板材压制成型,其制造容易。
(4)由于密封构件418的内周面上设有卡合凸部418d,在止转板422的外周形成有卡合凹部422g,因此,可以不必增大密封构件418和止转板422的外径,藉由简单的结构即可阻止它们的相对转动。
(5)由于是用粘结剂419固定套管413的内端面和密封构件418的底板部418b,因此,可以提高两构件间隙的绝缘强度,强化充电部(导电杆414)和开关盒体411之间的绝缘。其结果,可以提高耐受压力,缩短套管在开关盒体411内的突出尺寸,使整个盒体小型化。
又,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也可作以下的变更。
如图35所示,可以省略止转板422的倾斜部422c、422d。此时,切入板部422e、422f藉由螺母420及弹簧垫圈421作弹性变形,切入导电杆414的平面部414d、414c。
如图36所示,可以在密封构件418的底板部418b上突设卡合凸部418f,并在止转板422的平板部422a上形成作为卡合凹部的卡合孔422g。
如图37所示,也可将止转板422的外形做成四方形,在密封构件418的底板部418b形成用于限制其外形的限制孔418g,以阻止密封构件418和止转板422的相对转动。
在如图36所示的其他例子中,也可在模制形成密封构件418时,将止转板422插入成形。此时,可相对密封构件418固定连接止转板422,使其不能作相对转动。
在止转板422外周边上所形成的卡合凹部422g也可等间隔设置2、3或6处。
第6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图38-图42,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开关盒体。
如图42所示,开关盒体511由下端开口的有盖四方箱状主盒体412和,覆盖主盒体512下端开口部512a的有底四方箱状盒盖体513所构成。如图41所示,在主盒体512的下端开口部512a外周形成有四方环状凸缘部512b。在凸缘部512b的四拐角部分别成一体的向外侧突出形成连接片512c。另一方面,盒盖体513的上侧开口部513a的外周一体形成有四方环状的凸缘部513b,其四个角部分别成一体向外侧突出形成有连接片513c。在凸缘部512b和凸缘部513b之间夹有密封件514,在形成于各个连接片512c上的插孔512d和各连接片513c上形成的插孔513d上贯穿插入螺栓515。如图40所示,藉由拧合于螺栓515上的螺母516,可将凸缘部512b和513b固定于密封件514上。又,在第6实施形态中,如图41所示,主盒体513的插孔512d为圆形,盒盖体513的插孔513d为长形孔。由此,可对盒盖体513与主盒体513的结合位置进行微调。
如图38、图39所示,凸缘部512b由水平板部512e和垂直板部512f形成为L字形状的截面。又,凸缘部513b由截面为八字形状的倾斜板部513e所形成。在凸缘部512b和凸缘部513b之间形成有用于收容密封件514的其截面大致为三角形状的密封件收容空间517。
密封件514包括主体514a、与主体形成一体的三角形状部514b、形成于主体514a及三角形状部514外面的多个密封凸条514c。在三角形状部514b的外周侧面上成一体地形成多处(在第6实施形态中,如图41所示,为5处)的卡合片514d。卡合片514d如图39所示,卡合于凸缘部512b的垂直板部512f的下端边。如图41所示,密封件514的4个角部的外周面上分别一体形成有呈平面圆弧状的凸条514e。
又,如图42所示,主盒体512左右两侧上安装有三相的电源侧套管521和负荷侧套管522。又,开关盒体5211内设有未图示的固定电极和可动电极,通过开合操作机构可动电极作摆动,进行电路的接入和断开。
开关主盒体511的组装如下所述进行。在桌子(未图示)上面上下倒置主盒体512,在凸缘部512b的上面安装密封件514。此时,将各卡合片514d卡合于垂直板部512f。其次,在密封件514上面配置盒盖体513的凸缘部513b,使螺栓515向上穿插通过连接片512c的插孔512d和连接片513的插孔513d,将螺母516拧合于螺栓515,藉此,可将密封件514紧固于凸缘部512b和513b之间。
下面,叙述开关盒体511的效果。
(1)在形成于主盒体512的开口部512a的端边上的凸缘部512b,和形成于盒盖体513的开口部513a的端缘上的凸缘部513b之间,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状的密封件收容空间517。藉此,如图38-40所示,密封件514在凸缘部512b和凸缘部513b之间被紧固之时,密封件514不会向外侧或内侧发生变位,而是被夹持保持于适当的位置。又,凸缘部512b如图38所示,其弯曲部仅为C1、C2二处,可容易进行冲压成型操作。
(2)密封件514的外侧形成有卡合片514d,使该卡合片514d卡合于凸缘部512b的垂直板部512f的端边。为此,在使密封件514与凸缘部512b接触的状态下,按压凸缘部513b时,可以阻止密封件514向水平内侧方向的位置偏离,将密封件514夹持保持在适当位置。因此可以防止在密封件514在脱离密封件收容空间517的状态下被组装。
(3)由于在密封件514的上下两侧面上形成有多条密封凸条514c,所以能提高密封件514与凸缘部512b及513b的接合面的密封性。
(4)由于在密封件514的上下两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向外侧突出的凸条514e,因此,凸条514e与凸缘部512b拐角部上突出于外侧形成的垂直板部512f抵接,藉此可将密封件514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又,第6实施形态也可作如下变更而具体化。
如图43(a)所示例子系将凸缘部513b的倾斜板部513e作为一块倾斜板部,在密封件514的部分外周面上形成卡合于倾斜板部513e外端边的卡合片514d。如图43(b)所示,也可形成卡合片514d使其卡合于垂直板部512f上。
如图43(c)所示,也可由倾斜板部512g和垂直板部512f形成凸缘部512b,水平形成盒盖体513的凸缘部513b。也可如图43(d)所示,由倾斜板部512g和倾斜板部513e形成两凸缘部512b及513b,并形成垂直板部512f及垂直板部513f。
又如图43(e)所示,将凸缘部512b弯折成由两块倾斜板部512g构成的截面ヘ字形状,并水平弯曲形成凸缘部513b.
在如图43(a)-(e)所示的例子中,凸缘部512b的弯曲部为C1、C2二处,可容易地进行冲压成型操作。又,在图43(a)-(c)、(e)所示的例子中,凸缘部513b的弯曲部仅为一处,其截面形状简单,冲压成型操作容易。
如图44(a)所示,密封件514的截面或做成圆形状,或如图44(b)所示,作成椭圆形状,或如图44(c)所示,作成倒卧梯形状,也可如图44(d)所示,做成腰鼓形状,或如图44(e)所示,制成横向长的矩形。这些密封件514在使用时,其截面会弹性变形为大致的三角形状。
如图45所示,各密封凸条514c之间形成的槽514f上也可在多处形成相互连接密封凸条514c的隔壁514g。在图45中,隔壁514g在密封件514的一边分别设有3-4个。
此时,万一密封件514的密封凸条514c的一部分发生密封不良,杂质进入槽514f内时,也可防止该杂质移动至整个槽。又,将隔壁514g不是设置在邻接隔壁的槽514f的相同位置,而是作错牙设置。由此可防止密封凸条514c上产生局部的强度偏差,以获得密封面的整体均匀。
如图45所示的槽514f的隔壁514g也可分别具体化为如图44(a)-(e)所示的密封件514。也可考虑将这些密封件514应用于其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密封件收容空间517之外的,例如平行状的密封件收容空间517。
Claims (1)
1.一种开关用可动电极支承结构,所述开关中,所述支承结构安装有可相对设于开关盒体(210)内的固定电极(213)接近、分离的可动电极(216),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于所述开关盒(210)的套管(212)上所支承的导电杆(214)端部,通过电极支承构件(233)支承所述可动电极(216),在所述导电杆(214)和电极支承构件(223)之间,设有将可动电极(216)向着导电杆(214)的轴线方向作前后方向移动调节、左右方向移动调节或左右方向转动调节的电极位置调节机构(215)。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0260894A JP3612269B2 (ja) | 2000-08-30 | 2000-08-30 | 開閉器の可動電極支持構造 |
JP2000260893 | 2000-08-30 | ||
JP2000260893A JP2002075141A (ja) | 2000-08-30 | 2000-08-30 | 開閉器ケース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パッキン |
JP2000260894 | 2000-08-30 | ||
JP2000269339 | 2000-09-05 | ||
JP2000268713 | 2000-09-05 | ||
JP2000269338A JP3961753B2 (ja) | 2000-09-05 | 2000-09-05 | 開閉器用の内装部品支持構造 |
JP2000268711A JP3660222B2 (ja) | 2000-09-05 | 2000-09-05 | 開閉器の絶縁バリア |
JP2000268712 | 2000-09-05 | ||
JP2000268713A JP3609704B2 (ja) | 2000-09-05 | 2000-09-05 | 開閉器 |
JP2000268711 | 2000-09-05 | ||
JP2000269338 | 2000-09-05 | ||
JP2000269339A JP3660223B2 (ja) | 2000-09-05 | 2000-09-05 | 開閉器用の内装部品支持具 |
JP2000268712A JP3609703B2 (ja) | 2000-09-05 | 2000-09-05 | 開閉器の絶縁バリヤ |
JP2001185137 | 2001-06-19 | ||
JP2001185137A JP2003007400A (ja) | 2001-06-19 | 2001-06-19 | 開閉器の可動電極構造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1125265 Division CN1229834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27465A true CN1627465A (zh) | 2005-06-15 |
CN1319093C CN1319093C (zh) | 2007-05-30 |
Family
ID=2757371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112526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9834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 |
CNB20041006159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7375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绝缘部件 |
CNB20041010449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3411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 |
CNB20041010449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9093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用可动电极支承结构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112526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9834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 |
CNB20041006159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7375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绝缘部件 |
CNB20041010449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3411C (zh) | 2000-08-30 | 2001-08-29 | 开关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4) | CN1229834C (zh) |
HK (4) | HK1044409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09788A (zh) * | 2021-03-29 | 2021-06-04 | 江西变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结构稳定的开关柜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098602A1 (en) | 2003-12-19 | 2010-04-22 | Opinder Kishan Bhan | Systems, methods, and catalysts for producing a crude product |
CN103137371B (zh) * | 2012-12-21 | 2016-04-06 | 伊顿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接地开关装置 |
CN114156066B (zh) * | 2021-12-02 | 2024-02-02 | 江苏金诺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快速散热的变压器套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2230A (ja) * | 1981-07-16 | 1983-01-24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断路器付真空負荷開閉器 |
FR2609837B1 (fr) * | 1987-01-19 | 1989-04-14 | Merlin Gerin | Disjoncteur polyphase a autoexpansion equipe d'une chambre de coupure blindee par pole |
US5194840A (en) * | 1992-04-22 | 1993-03-16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Circuit breaker phase current barrier |
CN2186953Y (zh) * | 1994-01-21 | 1995-01-04 | 沈阳高低压电器设备厂 | 高压真空断路器 |
JP3399631B2 (ja) * | 1994-04-27 | 2003-04-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開閉器のばね装置 |
JPH08273494A (ja) * | 1995-04-04 | 1996-10-18 | Energy Support Corp | 気中開閉器の固定電極部構造 |
JPH1064393A (ja) * | 1996-08-21 | 1998-03-06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磁接触器 |
JPH10334775A (ja) * | 1997-05-30 | 1998-12-18 | Energy Support Corp | 気中開閉器 |
JP3853064B2 (ja) * | 1998-03-17 | 2006-12-06 | 寺崎電気産業株式会社 | 回路遮断器の端子バリア装置 |
JP2000057910A (ja) * | 1998-08-06 | 2000-02-25 | Energy Support Corp | 開閉器 |
JP2000348580A (ja) * | 1999-01-07 | 2000-12-15 | Fuji Electric Co Ltd | パッファ形ガス遮断器 |
-
2001
- 2001-08-29 CN CN 01125265 patent/CN122983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8-29 CN CNB2004100615962A patent/CN10033737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8-29 CN CNB2004101044910A patent/CN132341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8-29 CN CNB2004101044925A patent/CN131909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08-13 HK HK02105908.8A patent/HK104440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
- 2005-09-26 HK HK05108466A patent/HK1074530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9-26 HK HK05108465A patent/HK1074529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
- 2006-01-06 HK HK06100294.7A patent/HK107793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09788A (zh) * | 2021-03-29 | 2021-06-04 | 江西变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结构稳定的开关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23411C (zh) | 2007-06-27 |
CN1229834C (zh) | 2005-11-30 |
CN1658456A (zh) | 2005-08-24 |
HK1077932B (zh) | 2007-12-28 |
CN1627464A (zh) | 2005-06-15 |
CN100337375C (zh) | 2007-09-12 |
CN1341943A (zh) | 2002-03-27 |
HK1044409A1 (en) | 2002-10-18 |
HK1074530A1 (en) | 2005-11-11 |
HK1074529A1 (en) | 2005-11-11 |
HK1077932A1 (en) | 2006-02-24 |
CN1319093C (zh) | 2007-05-30 |
HK1044409B (zh) | 2006-0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36536C (zh) | 具有改进的安装在din导轨上的连接器的电路断续器 | |
CN1602576A (zh) | 线圈形成方法以及线圈形成装置 | |
CN1794893A (zh) | 放电灯点灯装置以及照明系统 | |
CN1177557C (zh) | 伸缩部件和筒状体 | |
CN1062059C (zh) | 电路施工用夹具 | |
CN1168006A (zh) | 高频滤波器 | |
CN100337375C (zh) | 开关绝缘部件 | |
CN1665028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505215A (zh) | 卡连接器 | |
CN1661766A (zh) | 冷阴极荧光灯和背光单元 | |
CN1051602C (zh) | 主要用于汽车的减震飞轮 | |
CN1198305C (zh) | 开关装置 | |
CN1252889C (zh) | 集成式气体绝缘开关设备 | |
CN1236490C (zh) | 电子部件装设方法和电子部件装设工具 | |
CN1088716A (zh) | 一种用来夹紧电缆的平面型元件 | |
CN1977463A (zh) | 便携式终端的显示器摆动机构 | |
CN1213590C (zh) |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64767A (zh) | 用于电子电路组件的壳体 | |
CN1272625C (zh) | 电气元件的检查方法、电气接线盒的检查装置和终端配件的检查装置 | |
CN1977405A (zh) | 筒型电池用护套 | |
CN100340031C (zh) | 壳体、壳体组装装置和方法、及具有壳体的连接件结构 | |
CN1610036A (zh) | 包括连接在操作手柄上的独立连杆的断路器 | |
CN1371524A (zh) | 具有牢固的底座与接线端的连接的电路断续器 | |
CN2828881Y (zh) |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 |
CN1610038A (zh) | 包含具有用于操作机构连杆的止挡件的构架的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452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