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28881Y -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828881Y
CN2828881Y CN 200520002720 CN200520002720U CN2828881Y CN 2828881 Y CN2828881 Y CN 2828881Y CN 200520002720 CN200520002720 CN 200520002720 CN 200520002720 U CN200520002720 U CN 200520002720U CN 2828881 Y CN2828881 Y CN 282888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pad
base component
image bearing
bea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2000272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惣一郎
佐藤史和
铃木务
伊藤义典
清水贵司
石川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82888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82888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盒及成像装置,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刷子和支撑部分。所述刷子包括:在纵向上延伸的细长板状的基座构件;在基座构件的前表面上提供刷毛的刷子构件;以及形成在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的安装部分。支撑部分包括支撑形成于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的安装部分的支撑部分,从而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

Description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激光打印机的成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设置在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配备可拆卸安装的处理盒的激光打印机和其他成像装置在本领域中为人们所熟知。处理盒包括一个携带色粉的显影辊;一个设置在显影辊正对面的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影的感光鼓;和一个设置成和感光鼓相对面的、其上加上转印偏压的转印辊。
当显影辊所带的色粉送至感光鼓的对面并与其接触时,鼓上的静电潜影就显影成为携带在感光鼓上的色粉图像。随后,通过在转印辊上施加转印偏压,当纸张从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通过的时候,色粉图像就被转印到纸张上。
在这种类型的激光打印机中,色粉图像通过转印辊转印到纸张上后留在感光鼓表面的色粉,在一个称为无清洁器的系统中由显影辊回收。在这个无清洁器系统中,一个纸张碎屑收集刷被设置在转印辊沿感光鼓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以回收从纸张附着到感光鼓表面上的纸张碎屑。
一种这样的纸张碎屑收集刷已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号No.HEI9-244503的发明申请中被提出。这种刷包括:具有平整矩形植入表面的平面部分;较厚地植入在植入表面的具有预定厚度的刷材;设置在植入表面的一个较长的侧边缘上的、几乎垂直于植入表面向上伸出到一个低于刷材高度的预定位置,然后从该预定位置向下折回的突出部分;和以与突出部分交叉的方向从突出部分的下端延伸的安装板部分。
                                发明内容
然而,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O.HEI-9-244503的发明中公开的纸张碎屑收集刷,其被安装成使从刷材植入的平面部分的一侧延伸的安装板部分被插入到设置在成像设备的框架上的刷子夹持部分中。因此,由于部件的设置,安装板部分必须很大,这样就增大了纸张碎屑收集刷的整体尺寸,造成了诸如设备尺寸的增大和更换纸张碎屑收集刷的不便等问题。
进一步地,当安装板部分被插入刷子夹持部分时,平面部分只有一侧得到支撑。因此,不可能达到精确地定位刷子,难以相对于感光构件对刷材进行适当定位。
考虑到上述原因,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的处理盒,其能准确地设置和图像承载构件相关的刷子材料。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备该处理盒的成像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的和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刷子和支撑部分。图像承载构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刷子用于去除沉积在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杂质。该刷子包括具有纵向延伸的长板状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并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的基座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构件的前表面上以及在基本垂直于前表面的另一方向上延伸的刷毛的刷子构件,和形成在基座构件的作为垂直于纵向和另一方向的横向上的两端的两个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支撑部分包括夹持形成于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的夹持部分,从而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相对于前表面的后表面,以及在纵向一端上的纵向端表面的刷子;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用以向刷子提供偏压的电极。该刷子具有导电性。支撑部分包括支撑板和面对壁,支撑板从图像承载构件的对面侧支撑刷子,刷子插入两者之间,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相对于支撑板的前表面的后表面,以及作为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的一端的横向端,面对壁面对刷子的纵向端表面。该电极形成为板形并包括:固定于面对壁的固定构件;由固定构件连续形成并设置在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由中继部件连续形成并跨接支撑板的横向端的桥部件;以及由桥部件连续形成并设置在支撑板的前表面上的接触部件。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的刷子;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具有将其安装到刷子上的安装部分,用以向刷子提供偏压的电极。
本法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外来杂质的刷子;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向刷子提供偏压的电极;以及容纳图像承载构件,刷子和支撑部分的框架。该框架包括:第一框架和与该第一框架分开构成的并与所述第一框架装配在一起的第二框架。该刷子具有导电性;当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装配在一起时该电极设置在第二框架中并接触刷子。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外来杂质,具有面对所述图承载构件的前表面,相对于前表面的后表面,以及在纵向一端上的纵向端表面的刷子;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用以向刷子提供偏压的电极。该刷子具有导电性。该支撑部分包括支撑板和侧壁,支撑板从图像承载构件的对面侧支撑刷子,刷子插入两者之间,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相对于支撑板的前表面的后表面,以及相关于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的横向端,侧壁从支撑板的至少一个横向端在朝向图像承载构件的方向竖立,所述侧壁具有接合部件。该电极被设置在支撑板的前表面上用以接触刷子的后表面,所述电极具有与侧壁的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外来杂质,具有面对所述图承载构件的前表面,相对于前表面的后表面,以及在纵向一端上的纵向端表面的刷子;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以向刷子提供偏压的电极。该刷子具有导电性。支撑部分包括:从刷子的后表面支撑刷子,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和其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的支撑板;接触刷子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壁;以及在厚度方向上穿透所述支撑板的开口部件。该电极由导线构成并包括:固定于所述接触壁的第一端;由所述第一端连续形成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以及由所述中继部件连续形成并通过所述开口部件从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到前表面设置的第二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外来杂质,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相对于前表面的后表面,在纵向一端上的纵向端表面,以及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一端上的横向端的刷子;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以向刷子提供偏压的电极。该刷子具有导电性。该支撑部分包括支撑板和面对壁,支撑板从刷子的后表面支撑刷子,支撑板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和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支撑板进一步具有在横向一端的横向端,面对壁面对刷子的纵向端表面。该电极形成为板状并包括:固定到面对壁的第一端,从第一端连续形成并设置在支撑板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和从中继部件连续形成并从支撑板的后表面越过支撑板的横向端和刷子的横向端到刷子的前表面设置的第二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的图像承载构件;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外来杂质,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相对于前表面的后表面,在纵向一端上的纵向端表面,以及在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一端上的横向端的刷子;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以向刷子提供偏压的电极。该刷子具有导电性。支撑部分包括接触刷子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壁。电极包括与接触壁接合的接合部件;和由接合部件连续形成并用于弹性接触刷子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主壳体以及可拆卸地安装于主壳体中的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图像承载构件、刷子和支撑部分。图像承载构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用以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刷子用于去除沉积在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外来杂质。所述刷子包括:具有纵向延伸的延长板状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并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的基座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构件的前表面上并在基本垂直于前表面的另一方向上延伸的刷毛的刷子构件;和形成在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的安装部分,所述两个横向端为垂直于所述纵向和所述另一方向的横向上的两端。支撑部分包括夹持形成于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的夹持部分,从而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通过阅读下列对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的说明而更加明显。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为显示图1的激光打印机的处理盒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3为显示图2的处理盒中所采用的刷子的透视图;
图4为显示图2的处理盒中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图5(a)为显示未安装在图3的刷子上之前的电极的透视图;
图5(b)为显示已安装在图3的刷子上的电极的透视图;
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其中安装部分不保持在凹进部分中;
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刷座的侧剖视分解图,其中刷座被整体设置在下框架上;
图8为显示图7所示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图9(a)为显示图7所示的刷座的透视图,其时刷子正被安装到刷座上;
图9(b)为显示图7所示的刷座的透视图,其时刷子被安装在刷座中;
图10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刷座的侧剖视分解图,其中刷座被整体设置在上框架上;
图11为显示图10所示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图1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刷座的侧剖视分解图,其中刷座可分离地设置在下框架上;
图13为显示图12所示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图14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其中刷座包括和框架整体设置的收容构件和挤压构件;
图15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其中刷座包括可分离地设置在框架上的收容构件和挤压构件;
图16(a)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刷座和具有平面形状的电极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图16(b)为显示图16(a)所示的刷座和电极的的相关部分的平面图;
图16(c)为显示图16(a)所示的刷座和电极的的相关部分的前视图;
图17为沿图16(b)所标注的线XVII-XVII的剖视图;
图18(a)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刷座和其上设置有片簧形的接触部件的电极的相关部分的前视图;
图18(b)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刷座和电极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图19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刷座和设置于肋材上的电极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分解图;
图20为显示图19所示的刷座和电极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图2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2为显示图2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处理盒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3为显示图22所示的处理盒与刷座的透视图,其中刷子正被插入其中;
图24(a)为显示图23所示的刷座的沿线XXIVA-XXIVA的剖视图;
图24(b)为显示图23所示的刷座的沿线XXIVB-XXIVB的剖视图;
图24(c)为显示图23所示的刷座的沿线XXIVC-XXIVC的剖视图;
图25(a)为显示设置在图23所示的刷座中的电极的透视图;
图25(b)为显示在其上安装电极的刷座的透视图;
图26为显示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并应用在图2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上的处理盒的相关部分的侧剖视图,其中刷座可分离地形成在框架上;
图27为显示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具有以交错形式排列的多个棘爪的刷座的相关部分的前视图;
图28(a)为显示图27所示的刷座的沿线XXVIIIA-XXVIIIA的侧剖视图;
图28(b)为显示图27所示的刷座的沿线XXVIIIB-XXVIIIB的侧剖视图;
图28(c)为显示图27所示的刷座的沿线XXVIIIC-XXVIIIC的侧剖视图;
图29为显示设置于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刷座上的同时也起到框架侧壁作用的挡块的前剖视图;
图30为显示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刷座和电极的透视图,其中电极的接合部件与刷座侧壁的接合部件相接合;
图31(a)为显示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刷座和电极的后侧的透视图,其中电极由导线构成;
图31(b)为显示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刷座和电极的前侧的透视图;
图32为显示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刷座和电极的透视图,其中电极被设置在基座构件的前表面;
图33(a)为显示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刷座和电极的前视图,其中电极与片簧状的接触部件形成在一起;
图33(b)为显示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刷座和电极的相关部分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和激光打印机。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进纸单元4和成像单元5。进纸单元4和成像单元5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进纸单元4将纸张3提供给成像单元5。成像单元在所提供的纸张3上形成想得到的图像。
进纸单元4位于主壳体2的下部,包括供纸盘6,压纸板7,供纸辊8,供纸垫9,纸张碎屑去除辊10、11和一对配准辊12。供纸盘6相对主壳体2可拆卸地安装。压纸板7可枢轴移动地设置在供纸盘6中。供纸辊8和供纸垫9设置在供纸盘6一端的上方。纸张碎屑去除辊10、11设置在供纸辊8的相关于纸张3传输方向的下游。配准辊12设置在纸张碎屑去除辊10、11的相关于纸张3传输方向的下游。
压纸板7可承载一堆纸张3。压纸板7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在其离供纸辊8最远的一端,这样离供纸辊8最近的一端就可以垂直地移动。虽然未在图中示出,压纸板7的后表面上设置将压纸板7向上推动的弹簧。因此,压纸板7随着堆放在压纸板7上的纸张3的数量的增加而绕枢轴向下转动。这时,压纸板7绕其离供纸辊8的最远端反抗弹簧的推力向下枢轴转动。供纸辊8和供纸垫9互相相对设置。弹簧13设置在供纸垫9的下面将供纸垫9压向供纸辊8。
压纸板7下的弹簧的推力将压纸板7上的最上面的纸张3推压向供纸辊8,从而供纸辊8的转动就可使最上面的纸张3在供纸辊8和供纸垫9之间移动。这样,一次就可将一张纸张3从纸堆上分离并提供给纸张碎屑去除辊10、11。
纸张碎屑去除辊10、11去除所提供的纸张3上的纸张碎屑并进一步将其传送到配准辊12。在所提供的纸张3上这对配准辊12进行所需要的配准操作。然后纸张3被传送到成像位置。在成像位置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相互接触。也就是说,成像位置即当纸张3在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通过时,可视色粉图像从感光鼓27的表面27S上转印至纸张3上的转印位置。
进纸单元4进一步包括多用途盘14,多用途供纸辊15和多用途供纸垫25。多用途供纸辊15和多用途供纸垫25相互正对着设置且用于提供堆积在多用途盘14上的纸张3。设置在多用途供纸垫25下方的弹簧26将多用途供纸垫25压向多用途供纸辊15。
多用途供纸辊15的转动可一次将一张多用途盘14上的纸堆上的纸张3移动到多用途供纸垫25和多用途供纸辊15之间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一次将一张多用途盘14上的纸张3提供到成像位置。
成像部分5包括扫描部分16,处理盒17和定影部分18。扫描部分16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且配备激光发射部分(未显示),可转动驱动的多角镜19,透镜20、21,和反射镜22、23、24。激光发射部分根据所希望的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如图1中单点划线中所指示,所述的激光束以多角镜19,透镜20,反射镜22和23,透镜21,反射镜24的顺序在其中穿过或反射,从而在高速扫描操作中照射处理盒17的感光鼓27的表面27S。
处理盒17设置在扫描部分16的下方。如图2所示,处理盒17包括框架51和显影盒28。框架51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上,并容纳感光鼓27,栅控电晕充电单元29,转印辊30和刷子单元52。也就是说,处理盒17可拆卸地安装在激光打印机1上。
框架51包括下框架511和与下框架511分离形成的上框架512,上框架512可从上方装配到下框架511上。
显影盒28可从框架51上拆卸并且配备显影辊31,层厚调节片32,提供辊33和色粉斗34。
色粉斗34充满正向充电的非磁性单组分色粉。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聚合色粉。聚合色粉具有基本上为球状的颗粒因此具有出色的流动特性。为了生产聚合色粉,聚合单体受到众所周知的诸如悬浮聚合的共聚过程。聚合单体的实例包括苯乙烯型单体或丙烯酸型单体。苯乙烯型单体的例子为苯乙烯。丙烯酸型单体的例子有丙烯酸,烃基(C1-C4)丙烯酸酯,和烃基(C1-C4)偏丙烯酸酯。因为聚合色粉具有出色的流动特性,可以可靠地进行图像显影过程,因此可以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色粉中还分布诸如石蜡和染色剂等材料。染色剂例如可以是碳黑。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流动特性还可在色粉中加入诸如硅石的外部添加剂。色粉的颗粒直径约为6-10μm。
旋转轴35设置在色粉斗34的中心。搅动器36和清洁器39被支撑在旋转轴35上。搅动器36搅动色粉斗34中的色粉并通过开在色粉斗34侧壁的色粉提供口37排出色粉。窗口38形成在限定色粉斗34长度方向两端的端壁上。窗口38用于探测留在色粉斗34中色粉的数量。当搅动器36旋转时,清洁器39清洁窗口38。
提供辊33位于色粉提供口37的侧面。显影辊31位于提供辊33的正对面。提供辊33和显影辊31可逆时针方向旋转。提供辊33和显影辊31设置为相互邻接接触,这样两者就压缩到一个特定的程度。
提供辊33包括由导电性海绵材料形成的辊体所覆盖的金属辊轴。
显影辊31包括一个金属辊轴和覆盖在其上的辊体部分。辊体部分用由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弹性构件制成。更具体地说,显影辊31的辊体部分由导电性的包含例如碳微粒的硅橡胶或聚氨酯橡胶制成。辊体部分的表面覆盖一层含氟的硅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的涂层。显影辊31上加上显影偏压。
层厚调节片32设置在显影辊31的附近。层厚调节片32包括一个由金属弹簧片构成的刀片,并且具有一个设置在刀片自由端的挤压构件40。从剖面上看挤压构件40为半圆形。挤压构件40由具有绝缘性能的硅橡胶形成。层厚调节片28由显影盒28支撑在显影辊31附近的位置上。刀片的回弹力将挤压构件40压靠到显影辊31的表面上。
然后提供辊33的旋转向显影辊31提供从色粉提供口37排出的色粉。此时,色粉在提供辊31和显影辊31之间带上摩擦产生的正电荷。然后,当显影辊31旋转时,提供到显影辊上的色粉在显影辊31和层厚调节片32的挤压构件40之间移动。这样可以将显影辊31表面的色粉厚度降低到一个均匀厚度的薄层。
感光鼓27设置到显影辊31的侧面并和显影辊31正对。感光鼓27被支撑在下框架511上并可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箭头所示方向)。感光鼓27包括鼓形构件和表面层。表面层由聚碳酸酯制成的感光层形成在鼓形构件上。
栅控电晕充电单元29支撑在上框架512上,位于感光鼓27的上方但是离开感光鼓27预定的距离因此不与其接触。栅控电晕充电单元29也位于相关于感光鼓27旋转方向的显影辊31的上游及下面将要提到的转印辊30的下游。栅控电晕充电单元29为正向充电的栅控电晕充电器,其具有由钨或类似材料所制成的充电线,电晕放电从该充电线产生,在感光鼓27的整个表面27S上充上均匀的正向极性的电荷。
如下面所要描述的,刷子单元52支撑在和感光鼓27相对的下框架511和上框架512之间。刷子单元52位于感光鼓27的侧面(和显影辊31相反的那一侧)且相关于感光鼓27的旋转方向位于栅控电晕充电单元29的上游和转印辊30的下游。
刷子单元52包括刷子54和支撑刷子54的刷座55。刷子54上配备刷子构件53,刷子构件53由其尖端部接触感光鼓27的表面27S的众多刷毛。在清洁操作中,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源(未示出)通过下面将要描述的电极56(见图5)向刷子构件加上清洁偏压。
转印辊30设置在感光鼓27的下方并与其相对,且位于相关于感光鼓27转动方向的刷子单元52的上游和显影辊31的下游。转印辊30支撑在下框架511上以便可以箭头方向转动(图1和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
当感光鼓27转动时,栅控电晕充电单元29在感光鼓27的表面27S上形成一层正电电荷。然后,感光鼓27的表面27S被暴露于扫描部分16发出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中。在处于暴露于激光束的位置上,感光鼓27的正向充电的表面27S上的电势下降。结果,就根据用于驱动激光束的希望的图像数据在感光鼓27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着,进行反转显影过程。即,当显影辊31旋转的时候,使携带在显影辊31表面上的带正电的色粉与感光鼓27接触。此时,显影辊31上的色粉被提供到感光鼓27上的静电潜像的低电势区域。结果,色粉有选择地被携带在感光鼓27上,从而静电潜像被显影成可视的色粉图像。
接着,当纸张3通过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时,根据加在转印辊30上的转印偏压,感光鼓27的表面27S上的可视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
在激光打印机1中,在图象转印至纸张3的过程后留在感光鼓27的表面27S上的残余色粉通过显影辊31回收。即,残余色粉采用所谓的无清洁器法回收。通过采用无清洁器法回收残余色粉使色粉清洁装置和已使用过的色粉存储单元变得不必要,这样就简化了装置的构造。
在转印过程中,当感光鼓27与纸张3接触时,纸张碎屑会沉积在感光鼓27的表面27S上。感光鼓27在转印图像后继续旋转,接触感光鼓27的表面27S的刷子构件53将纸张碎屑从其上去除。同时,刷子构件上加上一个清洁偏压以电性吸引纸张碎屑。
如图1所示,定影部分18设置在处理盒17的下游,包括加热辊41,按压辊42和传送辊43。按压辊42压靠向加热辊41。传送辊43设置于加热辊41和按压辊42的下游。加热辊包括一个金属管和设置在金属管中的卤素灯。卤素灯对金属管进行加热,这样,当纸张3通过加热辊41和按压辊42之间时,在处理盒17中被转印到纸张3上的色粉被热固定到纸张3上。然后,纸张3被传送辊43传送到纸张排出通道44并由纸张排出辊45排出至纸张排出盘46上。
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配备一个翻转传送单元47,对已被打印过一次的纸张3进行翻转并将其传回到成像单元5,这样就可以在纸张3的正反两面都形成图像。翻转传送单元47包括纸张排出辊45,翻转传送通道48,活瓣挡板49和多个翻转传送辊50。
纸张排出辊45是一对可以选择性向前或向相反方向转动的辊。纸张排出辊45向前滚动,以将纸张3排出到纸张排出盘46上,当纸张将翻转运动时,纸张排出辊45向相反方向转动。
翻转传送辊50设置于成像单元5的下方。翻转传送通道48在纸张排出辊45和翻转传送辊50之间垂直伸展。翻转传送通道48的上游端位于纸张排出辊45附近,下游端位于翻转运输辊50附近,使纸张3可以从纸张排出辊45向下传送到翻转传送辊50。
活瓣挡板49可转动地设置于纸张排出通道44和翻转传送通道48之间的连接处。通过给螺线管(未示出)通电或断电,活瓣挡板49可以选择性地在图1的虚线所示的方向和实线所示的方向之间摆动。图1中实线所示的方向用于将一面已被打印的纸张3传送到纸张排出辊45。图1中虚线所示的方向用于将纸张从纸张排出辊45传送入翻转传送通道48,而不是回到纸张排出通道44。
翻转传送辊50水平排列在纸张提供盘6的上方。在最上游位置的翻转传送辊对50设置于翻转传送通道48的后端部附近。在最下游位置的翻转传送辊50对设置于配准辊12的下方。
当纸张3需要在两面成像时,翻转传送单元47以以下方式操作。一面已有图像形成在上面的纸张3通过传送辊43从纸张排出通道44传送到纸张排出辊45。纸张排出辊45向前转动,纸张夹持在纸张排出辊45之间,直到几乎全部纸张3被从激光打印机1中传送出,并传送到纸张排出盘46上。一旦纸张3的后侧端位于纸张排出辊45之间,纸张排出辊45的向前转动就停止。然后,纸张排出辊45被驱动向相反方向转动,同时活瓣挡板49被转换,以改变纸张3的传送方向,使其朝向翻转传送通道48。结果,纸张3被传送到翻转传送通道48。一旦纸张3向翻转传送通道48的传送完成,活瓣挡板49回到其初始位置。也就是说,活瓣挡板49转换回使纸张从传送辊43传送到纸张排出辊45的位置。
接着,翻转的纸张穿过翻转传送通道48传送到翻转传送辊50,然后从翻转传送辊50向上传送到配准辊12。配准辊12使纸张3的前边缘排列整齐。然后,纸张3被朝向成像位置传送。这时,纸张3的上下表面从第一次图像形成在纸张上的状态翻转过来,因此,图像也可以形成在纸张的另一面。用这种方法,图像就形成在纸张3的两面。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激光打印机1中,处理盒17中的刷子单元52具有用于将纸屑从感光鼓27的表面27S去除的刷子54,并且有用于如上所述将刷子54支撑成抵靠住感光鼓27的刷座54。下面将结合图3,4描述配有刷子54和刷座55的刷子单元52。
如图3所示,刷子54包括基座构件57,以及设置在基座构件57表面的刷子构件53。
基座构件57由导电合成树脂形成,其形状基本为细长的矩形。更具体地说,基座构件57具有沿纵向伸展的长平板形状。基座构件57具有:在纵向伸展并面对感光鼓27的前表面57F,和前表面57F相对的后表面57R,在纵向方向两端的纵向端面57A,在横向两端的横向端面57B。在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上设有大量的刷毛,刷毛沿基本与前表面垂直的方向伸展。
刷子构件53由大量植入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上的导电刷毛形成。刷子构件53设置于基座构件57的长度方向,在横向上和横向上的两端相隔一个预定的距离,该横向和基座构件57的纵向(长度)方向基本正交(下文也将这两个方向分别称为横向和纵向方向)。因此,纵向延伸的边缘空余部分形成在基座构件57的横向的边缘。这些边缘空余部分是用来将刷子54支撑在刷座55上的安装部分58。因此,两个安装部分58纵向形成在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上横向的边缘,而刷子构件53纵向形成在两个安装部分58之间。
如图4所示,刷座55由形成在下框架511上作为第一夹持部分的凹进部分101和多个设置在上框架512上作为第二夹持部分的肋条102构型而成。
凹进部分101形成在下框架511的框架端103上面向感光鼓27侧面的一个位置(和显影辊31的侧面相对)上,并且和感光鼓27分开预定的距离。
更具体地说,框架端103由舌形部分104和基座部分116一体成形,该舌形部分104的形状大体上为沿着和感光鼓27的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长矩形,在感光鼓的表面附近突起,基座部分沿舌形部分104的整个长度设置在其底座边缘。这里,舌形部分104的底座边缘是远离感光鼓27的侧边缘。这里,刷子单元52距离感光鼓27最远的侧面被称为后侧面,距离感光鼓27最近的侧面称为前侧面。基座部分116由第一倾斜部分105和第二倾斜部分106一体成型,这两个部分在基座部分116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并且向上倾斜,以形成V字形截面。凹进部分101形成在第一倾斜部分105和第二倾斜部分106之间的缝隙中。凹进部分101接纳设置在基座构件57底侧的安装部分,在基座构件57的整个长度上适配并夹持安装部分58。
设置在前侧的第二倾斜部分106形成得比第一倾斜部分105低,使得当基座构件57的安装部分58被接纳在凹进部分101中时,第二倾斜部分106不会接触到刷子部分53。
第一倾斜部分105后面更远处有一个突起壁170从下框架511的后侧向上突出,用于适配下面将描述的台阶部分169。突起壁170和框架端103一体成形。
在上框架512中,肋条102被设置得相互平行,沿着显影鼓27的轴向相互间隔预定的距离。当上框架512被装配在下框架511上时,肋条102面对下框架511的框架端103。
更具体地说,下框架512由侧壁107和顶壁108一体成形,侧壁107竖直延伸,顶壁108从侧壁107的顶部边缘向前部沿着和竖直方向大体正交的方向延伸。每个肋条102大体为矩形,并且在与侧壁107和顶壁108正交的平面内和上框架512一体成形。接触部件109形成在每个肋条102靠近前端的底部边缘。当上框架装配在下框架511上时,接触部件109接触到形成在已经安装在凹进部分101中的基座构件57的上侧面上的安装部分58的边缘表面。而且,上面提到的台阶部分169形成在每个肋条102的靠近后侧的底部边缘上,用以适配框架端103的突起壁170。
前面提到的电极56也和刷子54相连以向其施加清洁偏压。
如图5(a)所示,电极56通过将一个大体为T型的薄金属板弯折的过程形成。电极56由用于将电极56安装在刷子54的基座构件57上的安装部分110,用于和设置在主壳体2内的主壳体接线端部件(未示出)相连的接线端部分111和连接安装部分110和接线端部分111的狭长的连接部分112一体成形。
安装部分110具有和字母C相似的截面形状,包括用于接触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与刷子构件53设置其上的前表面57F相对)的后表面接触部件113,用于接触基座构件57的两个横向的端面57B的端表面接触部件114,和用于接触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上的安装部分58的前表面接触部件115。
后表面接触部件113和连接部分112的一个纵向端连续形成,并且比连接部分112的两个横向的边缘稍更加向外扩张一些。
端表面接触部件114在横向上和后表面接触部件113的两个边缘连续形成。端表面接触部件114从后表面接触部件113的两个边缘向前弯曲,并在和后表面接触部件113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以隔着后表面接触部件113两两相对。相对的端表面接触部件114之间的距离被设置得几乎与基座构件57的宽度(横向上)相同。
前表面接触部件115和端表面接触部件114的前边缘连续形成。前表面接触部件115从端表面接触部件114的前边缘沿着连接部分112的横向向内弯曲,并且和端表面接触部件114成近似直角地延伸。前表面接触部件115面对后表面接触部件113,并且跟后表面接触部件113分开一个几乎等于基座构件57厚度的距离。前表面接触部件115也在连接部分112的横向上两两相对,并被彼此分开一个比刷子构件53的宽度稍大的距离,以接触基座构件57的安装部分58。
接线端部分111在纵向方向上和连接部分112的相对端(和安装部分110设置其上的一端相反)连续形成,并且从这个端向后方弯曲。
如图5(b)所示,电极56通过将基座构件57的端部插入安装部分110中,使得刷子54的刷子构件53穿在相面对的前表面接触部件115之间而被安装在基座构件57的一端。在这种状况中,后表面接触部件113接触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端表面接触部件114接触基座构件57的两个横向的端面57B,前表面接触部件115接触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上的安装部分58。
通过这个过程,电极56可以被安装在基座构件57的纵向的一端,使得安装部分110(后表面接触部件113,端表面接触部件114,前表面接触部件115)可靠地接触基座构件57。因此,清洁偏压可以被可靠地通过简单的结构加在刷子构件53上。
当处理盒17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连接到清洁偏压电源(未示出)的主壳体接线端单元(未示出)接触电极56的接线端部分111。下面将详细描述,当上框架512装配到下框架511上时,从清洁偏压电源施加的清洁偏压通过主壳体接线端单元,电极56,导电的安装部分58传递并施加在刷子构件53上。
下面将描述当电极被安装在刷子54上时,刷子54如何被支撑在刷座55上。
参考图2,基座构件57上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从上安装在下框架511的凹进部分中。接着,上框架512被装配在下框架511上,使得接触部件109几乎同时接触基座构件57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并且将安装部分58压向下框架511。结果,基座构件57被插在凹进部分101和肋条102之间,刷子54被支撑在由凹进部分101和肋条102构成的刷座55上。另外,由于这时框架端103的突起壁170适配进上框架512的台阶部分169,下框架511被可靠地相对于上框架512定位。
当刷子54被支撑在刷座55上时,设置在基座构件57的两个横向侧面的安装部分58被凹进部分101和肋条102夹持。因此,可以实现刷子54的精确定位,而无需增加基座构件57的尺寸,从而使刷子54相对于感光鼓27合适地设置,方便刷子54高效率回收纸屑及其他沉积在感光鼓27表面27S上的类似物。而且,通过形成一个较小的刷子54,可以得到结构更加紧凑的设备,并且减少如刷子的更换操作等不便之处。
而且,通过将一个安装部分58安装在凹进部分101中,安装部分58可以可靠地被凹进部分101夹持。另一个安装部分58可以可靠地被来自肋条102的压力所夹持。因此,刷子54可以通过凹进部分101和肋条102构成的简单结构而被支撑。
而且,当刷子54通过这种方法被支撑在刷座55上时,一个安装部分58被同时在刷子54的整个长度上夹持在凹进部分101中,而另一个安装部分58可以同时在整个长度上被肋条102夹持。因此,刷子54可以很容易被支撑在刷座上,使得刷子54的更换或类似的操作变得容易。
而且,刷子54可以通过包括将上框架512安装在下框架511上的装配框架51的简单操作而被可靠地支撑在刷座55上,从而使得刷子54的更换或类似操作变得容易,并且进一步减少不便。
由于本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配备一个处理盒17,该处理盒可以减少设备的尺寸,减小用户的更换刷子54和类似物的操作的负担,本实施例可以产生更紧凑的设备,并且使维护更加容易。
下面将结合图6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刷座55。图6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刷座55的侧剖视图,其中类似的部件和元件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注以避免重复描述。
在图6所示的刷座55中,下框架511的基座部分116没有配置第二倾斜部分106。因此,图2所示的凹进部分101没有形成在下框架511上,基座部分116起到第一夹持部分的作用,用来夹持基座构件57的一个安装部分58。刷子54以如下方式被支撑。
首先,基座构件57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放置得和基座部分116的顶表面相接触。然后,当安装部分58和基座部分116的顶表面相接触时,上框架512装配在下框架511上,使得形成在肋条102中的接触部件109和基座构件57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几乎同时接触,使得肋条102将另一个安装部分58压向下框架511。因此,基座构件57被插在基座部分116和肋条102之间,刷子构件53的自由端接触感光鼓27的表面27S,刷54从三个方向被基座部分116,肋条102和感光鼓27支撑。
即使当从三个方向以这种方式被支撑,刷子54仍可以被基座部分116,肋条102和感光鼓27被支撑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并且可以达到和图4所示的刷座55相同的效果。
而且,通过去除第二倾斜部分106,可以通过更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刷子54的可靠支撑。
下面,将结合图7到9(b)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类似的部件和元件用同样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图7和8所示的刷座55和下框架511的框架端103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包括支撑板117,三个前表面面对板118以及三个棘爪119。如图7和8所示,肋条102没有形成在上框架521中。
支撑板117大体为矩形,在舌形部分104的纵向方向上拉长。所形成的上台阶部分120比舌形部分104的水平位置高。支撑板117沿着上台阶部分120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从上台阶部分120向上突起。
三个前表面面对板118沿着舌形部分104的基端设置,向上突起,并且在舌形部分104的纵向方向上相互间隔预定的间隔。在中心设置的前表面面对板118在纵向方向上比在两侧设置的前表面面对板118短。而且,前表面面对板118的每一个突起得比上台阶部分120高,并且和支撑板117相隔预定的距离。采用这种结构,凹进部分116形成在支撑板117和前表面面对板118之间,用以适配一个安装部分58。
三个棘爪119被设置在支撑板117的顶边缘上,在支撑板117的纵向方向上相互间隔预定的间隔,并且处在和三个前表面面对板118相对应的位置。
每个棘爪119具有形成箱体的三边的截面,由从支撑板117的顶边缘向上延伸的支撑部分121,从支撑部分121的顶边缘向前延伸的连接部分122,以及设置于连接部分122的前边缘并和前表面面对板118的顶边缘相面对的棘爪部分123一体成型。在棘爪部分123的底边缘和前表面面对板118的顶边缘之间形成一个预定的缝隙。而且,每个棘爪119是弹性的,可以变形以扩张棘爪部分123的底边缘和前表面面对板118的顶边缘之间的缝隙。
棘爪部分123的尖端部逐渐变尖,以形成大体为三角形的截面。
采用带有这种结构的刷座55,如图9(a)所示,基座构件57上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凹进部分116中(在支撑板117和前表面面对板118之间),使得基座构件57接触棘爪119的棘爪部分123。通过在最靠近感光鼓27的侧面将基座构件57朝着支撑板117的方向(图8的方向A)向后压靠向棘爪部分123,棘爪119弹性变形,使得基座构件57上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沿着棘爪部分123的尖端部被引导,并且被接纳在棘爪119的支撑部分121和棘爪部分123之间。
如图9(b)所示,当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接纳在支撑部分121和棘爪部分123之间时,棘爪119被恢复到其原始形状,从而将安装部分58在棘爪119中保持接合的状态。因此,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三个棘爪119夹持。
用这种方法,第一安装部分58可以被凹进部分166可靠地夹持,而另一个安装部分58可以被三个棘爪119夹持。因此,可以通过凹进部分166和三个棘爪119的简单结构来实现刷子54的可靠支撑。
另外,当第一安装部分58被接合在凹进部分166中时,刷子54可以通过在面对感光鼓27的一侧将基座构件57压向棘爪119以将另一个安装部分58安装在棘爪119中的这样简单的操作而被安装在刷座55上。因此,将刷子54安装在刷座55上的操作可以通过凹进部分166和三个棘爪119的简单构造而被简化。因此,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便利于刷子54和类似物更换的操作。
而且,刷子55和支撑感光鼓27的下框架511设置成一个整体,刷子54被支撑在刷座55上。因此,这种结构减少了需要的部件数,可以将刷子54更精确地相对于感光鼓27设置。结果,刷子54可以更有效率地回收沉积在感光鼓27表面27S上的纸屑和类似杂质。
虽然本实施例的刷座55包括三个前表面面对板118和三个棘爪119,这些元件的数目并不限于三个。可以根据基座构件57和类似构件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数目。
下面,将结合图10和1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类似的部件和元件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注以避免重复的描述。图10是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刷座55的侧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刷座55的立体图。
图10和11中,刷座55和上框架512的肋条102设置成一个整体。刷座55包括支撑板124,端表面面对板125,前表面面对板126和两个棘爪127。
支撑板124大体形成为沿和感光鼓27的轴平行的方向(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矩形板。支撑板124设置成跨过多个肋条102以和感光鼓27相对。
端表面面对板125大体形成为沿和感光鼓2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细长矩形板。端表面面对板125从支撑板124的顶边缘向前延伸。
前表面面对板126也具有沿和感光鼓2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矩形板形状。前表面面对板126从端表面面对板125的前边缘向下突起。
在截面上,支撑板124,端表面面对板125和前表面面对板126形成箱体的三边。前表面面对板126面对着支撑板124,并和支撑板124分开一个预定的距离,以在支撑板124和前表面面对板126之间形成凹进部分128。
棘爪127设置在支撑板124的纵向两端的下边缘。
每个棘爪127形成基本为L形截面,包括面对端表面面对板125的支撑部分129,和面对支撑板124的棘爪部分130。棘爪127可弹性变形,使得棘爪部分130和前表面面对板126的顶边缘之间的缝隙能扩张。
棘爪部分130的尖端部逐渐变尖以形成大体为三角形的截面。
采用这种刷座55,在基座构件57上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支撑板124和前表面面对板126之间形成的凹进部分128中,使得基座构件57接触棘爪127的棘爪部分130。通过从面对着感光鼓27的一侧将基座构件57朝着支撑板124压靠向棘爪部分130,棘爪127弹性变形,使得基座构件57上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能被棘爪部分130的尖端部导引,并接纳在支撑板124和棘爪部分130之间的支撑部分129上。在安装部分58被接纳在支撑板124和棘爪部分130之间的支撑部分129上之后,棘爪127回到其原始形状,并起到接合并夹持另一个安装部分58的作用。用这种方法,基座构件57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两个棘爪127保持住。
采用这种结构,基座构件57的第一安装部分58可以被凹进部分128可靠夹持,同时另一个安装部分58可以被棘爪127夹持。因此,通过凹进部分128和两个棘爪127构成的简单结构就实现了刷子54的可靠支撑。
而且,当第一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凹进部分128中时,刷子54可以通过从正对感光鼓27的侧面将基座构件57推靠向棘爪127,并将另一个安装部分58安装在棘爪127中这样简单的操作而被安装在刷座55上。因此,凹进部分128和棘爪127构成的简单结构使得刷子54安装在刷座55上的操作变得容易,从而进一步简化了刷子54和类似构件的更换操作。
虽然在上面所描述实施例的刷座55包括两个棘爪127,但是棘爪127的数目并不限于此,可以通过选择以适合于基座构件57的长度和类似参数。
下面,将结合图12和1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类似的部件和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的描述。图12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刷座55的侧剖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刷座55的立体图。在图12和13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上框架512没有配备肋条102。
如图12和13所示,刷座55和框架51(下框架511和上框架512)分开成型,并且用螺栓或类似结构(未示出)安装在下框架511上。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刷座55包括支撑板131,多个顶表面面对板132,底表面面对板133,前表面面对板134以及多个棘爪135。
支撑板131大体形成为沿着和感光鼓2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矩形板的形状。多个切口部分136通过在纵向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在支撑板131的顶边缘上切出矩形部分而形成在支撑板131上。
顶表面面对板132设置于已经被切口部分136分隔的支撑板131的顶边缘上,并且以和支撑板131成直角的方向向前突起。
底表面面对板133设置于支撑板131的下边缘上,以和支撑板131成直角的方向向前突起,以面对顶表面面对板132。
前表面面对板134大体形成为沿着和感光鼓2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细长矩形板的形状,设置于底表面面对板133的前边缘上,以和底表面面对板133成直角的方向向上突起。结果,前表面面对板134面对着支撑板131,并和它相隔一个预定距离。凹进部分137形成在支撑板131和前表面面对板134之间,用以安装基座构件57的一个安装部分58。
在每个切口部分136的中间设置一个棘爪135。
每个棘爪135具有构成矩形的三边的截面,包括从支撑板131在切口部分136中的顶边缘向上延伸到顶表面面对板132的高度的支撑单元138,从支撑单元138的顶边缘沿着和顶表面面对板132相同的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分139,和从连接部分139的前边缘向底表面面对板133延伸以面对支撑板131的棘爪部分140。棘爪135可弹性变形,使得棘爪部分140的尖端部和前表面面对板134之间的缝隙扩张。
棘爪部分140的尖端部逐渐变尖,以在截面上形成基本为三角形的形状。
采用本实施例的刷座55,基座构件57上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形成在支撑板131和前表面面对板134之间的凹进部分137中,基座构件57被压靠住棘爪135的棘爪部分140,以将棘爪部分140从面对感光鼓27的一侧推向支撑板131。在这个时候,棘爪135弹性变形,使得另一个安装部分58能沿着棘爪部分140的尖端部受到导引,并被接纳在支撑单元138和棘爪135的棘爪部分140之间。当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接纳在支撑单元138和棘爪部分140之间时,棘爪135恢复到其初始形状,从而和另一个安装部分58相接合。因此,基座构件57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棘爪135夹持。
采用这种结构,基座构件57的第一安装部分58可以可靠地被凹进部分137夹持,而另一个安装部分58可以被棘爪135保持。因此,可以通过由凹进部分128和棘爪135构成的简单结构实现刷子54的可靠支撑。
而且,刷子54可以通过从面对感光鼓27的一侧将基座构件57推向棘爪135,同时基座构件57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凹进部分137中,而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棘爪135中而被安装在刷座55上。因此,凹进部分137和棘爪135构成的简单结构可以使将刷子54安装在刷座55上的操作变得方便。
而且,由于刷座55和框架51分开成形,当更换刷子54时,刷座55可以从框架51上卸下,从而使更换刷子54的操作更加方便。
而且,刷座55被安装在下框架511上,该下框架511支撑感光鼓27。从而,刷子54可以相对于感光鼓27被更精确地设置,使得刷子54能更有效率地回收沉积在感光鼓27的表面27S上的纸屑和类似杂质。
下面,将结合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类似的部件和元件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注以避免重复描述。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刷座55的侧剖视图。
如图14所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刷座55包括面对感光鼓27并和连接下框架511和上框架512的部分一体成型的框架板141,和框架板141设置成一个整体的收容构件142,和收容构件142分开成形的挤压构件143,以及用于将挤压构件143固定到收容构件142上的螺栓144。
收容构件142形成在正对感光鼓27的框架板141的表面,并沿着和感光鼓2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收容构件142由形成为在面对感光鼓27的框架板141的表面上沿着和感光鼓2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矩形板形状的支撑板168,从支撑板168的底边缘向前延伸的端表面面对部分145,以及从端表面面对部分145的前边缘以和端表面面对部分145成直角的方向向上延伸的前表面面对部分146整体构成。结果,凹进部分147形成在前表面面对部分146和支撑板168之间,用以安装基座构件57的一个安装部分58。用于固定螺栓144的螺纹孔171形成在支撑板168的顶端面上。
挤压构件143大体形成为矩形板的形状,并且沿和感光鼓27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挤压构件143包括用于适配基座构件57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的台阶部分148,和穿透挤压构件143的厚度以插入螺栓144的通孔172。
采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刷座55,基座构件57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收容构件142的凹进部分147中。在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被放置成和支撑板168接触以后,挤压构件143被推靠向基座构件57,使得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台阶部分148中,通孔172和螺纹孔171对齐。当基座构件57被用挤压构件57压靠向支撑板168时,螺栓144被插入通孔172,并被旋入螺纹孔171以将挤压构件143固定到框架板141,从而将刷子54固定到刷座55上。
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刷座55,通过用螺栓144将挤压构件143固定到支撑构件168上,同时挤压构件143将基座构件57压靠向支撑构件168的方式,刷子54被固定在刷座55上。从而,刷子54可以被可靠支撑。而且,由于框架板141和收容构件142一体成形,所需部件的数目可以减少。
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刷座55中,用于给刷子54施加清洁偏压的电极56被插在挤压构件143和基座构件57的另一个安装部分58之间。
电极56由金属薄板形成,在一个纵向端上具有用于接触另一个安装部分58的前表面和横向的端表面的接触部件149。电极56的另一纵向端从挤压构件143和支撑板168之间引出,并和主壳体接线端单元(未示出)连接,该单元又与清洁偏压电源(未示出)相连。
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电极56,当挤压构件143被压靠向安装部分58时,插在挤压构件143和安装部分58之间的电极56可以可靠地接触基座构件57以形成电连接。因此,清洁偏压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施加在刷子54上。
下面,结合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类似的部件和元件用同样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图15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刷座55的侧剖视图。
如图15所示,刷座55和框架板141分开成形。更具体地说,收容构件142和框架板141分开成形,收容构件142的支撑板168采用螺栓或类似结构(未示出)安装在框架板141上。
采用这种刷座55,如上所述,基座构件57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收容构件142的凹进部分147中。在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被放置成接触支撑板168以后,挤压构件143被推靠向基座构件57,使得另一个安装部分58被安装在台阶部分148中,并且通孔172和螺纹孔171对准。当挤压构件143将基座构件171推靠向支撑板168时,螺栓144被插入通孔172,并被旋入螺纹孔171以将挤压构件143固定到支撑板168上。用这种方法,刷子54可以被可靠地支撑。
因为在第七实施例的刷座55中所述刷座55与框架板141(框架51)分开形成,该刷座55可以从框架板141上移去以便于更换在刷座55上的刷子54,因此,使得更换刷子54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接下来,将结合图16(a)到图17来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相同的部件和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以便于避免重复描述。
在图16(a)到图16(c)中所显示的刷座55包括一个设置在下框架511的框架端103(图2)上的用于夹持基座构件57上的一个安装部分58的下支座150。
所述的下支架150包括支撑板151,侧板152,接触壁153,面对壁154和多个棘爪155。
所述的支撑板151从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支撑基座构件57。支撑板151具有面对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的前表面151F,和与前表面151F相对的后表面151R。
支撑板151被设置成与感光鼓27相对,并且基本形成沿着和感光鼓27的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细长矩形板的形状。支撑板151的一个纵向端被在后面的方向上(远离感光鼓27的方向)压在一个矩形中。一个剪切部分156通过在支撑板151的一个纵向端在其顶部边缘剪切出一个矩形而被形成在支撑板151上。一个下面将要介绍的桥部件160被设置在剪切部分156中。一个狭缝157被形成在支撑板151中用来将电极56插入支撑板151和下文中将要描述的面对壁154之间。
侧壁152被设置成横跨整个支撑板151的下边缘,并且以和支撑板151成一个直角从该低边缘向前延伸。
接触壁153被设置在支撑板151的一个纵向端上,与支撑板151和侧板152形成直角的平面上,并且以一个预先设定的距离与下文中将要描述的面对壁154分离并且面对。当所述基座构件57被支撑在支撑板151上时,基座构件57的一个纵向端面57A与接触壁153相接触。
面对壁154被形成在支撑板151的一个边缘上与支撑壁151垂直的平面上,比接触壁153在支撑板151的纵向中更加进一步地向外。
棘爪155以在侧板152的纵向方向中预先设定的间隔设置在侧板152的表面上,面对着支撑板151。
每一个棘爪155基本形成矩形平行六面体状,并且以一个预先设定的距离面对着支撑板151。
所述的电极56由一个薄金属板形成,并且整体由固定到面对壁154的固定构件158,设置在支撑板151的后表面151R上的中继部件159,跨接于支撑板151中的剪切部分156上的桥部件160,并且设置在支撑板151的前表面151F上的叶片弹簧形状的接触部件161整体构成。
固定构件158的一端被设置在支撑板151的纵向中的面对壁154的外表面上。从该外表面,所述的固定构件158被弯曲到贴合面对壁154的前表面,并且随后被弯曲到贴合面对壁154的内表面,形成矩形形状的三条边。固定构件158的另外一端被通过狭缝157被引导到支撑板151的后表面151R。
所述的中继部件159与固定构件158连续形成,从狭缝157沿着支撑板151的后表面151R延伸到剪切部分156。
桥部件160与中继部件159连续形成,跨接在剪切部分156上并且与叶片弹簧状的接触部件161相连接。
所述的叶片弹簧状的接触部件161基本上成形为类似一个矩形板并且可以可以在朝向感光鼓27的方向中弹性变形。
如图17所示,当基座构件57上的一个安装部分58被从上方插入支撑板151和棘爪155之间时,该安装部分58被夹持在支撑板151和棘爪155之间,而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由支撑板151支撑。当上框架512被装配到下框架511上时,上框架512的肋条102(见图4)接触基座构件57的形成另一个安装部分58的横向端表面57B,把另一个安装部分58压向下支座150。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刷子54的支撑。
因为电极56的叶片弹簧状的接触部件161被设置在支撑板151的前表面151F上,当安装部分58在装配过程中被插入到支撑板151和棘爪155之间时,叶片弹簧状的接触部件161弹性接触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相应地,清洁偏压就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施加到刷子部件53上,该结构在电极56和刷子部件53之间不需要单独的连接。
通过把该电极56的固定构件158固定到刷座55的面对壁154上,电极56的中继部件159可以被设置在支撑板151的后表面151R上,而电极56的叶片弹簧状的接触部件161可以被设置在支撑板151的前表面151F上。相应地,电极56可以被可靠地固定,同时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获得在电极56和基座构件57之间的可靠的接触。
更进一步的是,因为电极56的叶片弹簧状的接触部件161被设置在支撑板151的前表面151F上,同时电极56的桥部件160跨接支撑板151的剪切部分156,电极56可以被固定并且被可靠地定位在支撑板151的纵向方向中。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18(a)和图18(b)来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相同的零部件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便于避免重复的描述。图18(a)和图18(b)显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配备电极56的刷座55。
如图18(b)所示,电极56基本上是矩形板状的并且由具有成形为矩形的三条边的截面,用于于下文中将要描述的支撑部分162相接合的接合部件163;和形状类似叶片弹簧和接合部件163在接触壁153的内表面上连续的接触部件164整体构成。
更进一步的是,上述的面对壁154并不形成在刷座55上,但是凸起形成为基本矩形的支撑部分162形成在接触壁153的外表面上。接合部件165形成在支撑部分162的底表面上用于与电极56的接合部件163相接合。
如图18(a)所示,所形成的电极56使接触部件164在支撑板151的纵向方向中在接触壁153的内表面上弯曲。电极56通过把电极56的接合部件163安装在支撑部分162上来安装到刷座55上,以便于接合部件163的自由端与接合部件165相接合。
当电极56以这种方式被安装到刷座55上时,接触部件164弹性接触基座构件57的一个纵向端表面57A。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在电极56和基座构件57之间形成可靠的接触。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19和图20来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相同的零部件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避免重复的描述。图19是显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刷座55中采用的电极56的侧截面图,而图20是透视图。
如图19和图20所示,电极56被设置在设置于上框架512上的多个肋条102中的一个(在感光鼓27的轴向方向中的最外面的肋条102)上面。
一个凹口167被形成在该最外面的肋条102的前边缘中。电极56通过把电极56的一个端部插入凹口167中而与肋条102相接合。电极56接着被弯曲以贴合肋条102的前边缘和下边缘。
通过以这种方式来安装电极56,当上框架512被装配到下框架511上并且肋条102被压靠到基座构件57上时,电极56可以与基座构件57相接触。相应地,清洁偏压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施加到刷子54上,而不用在电极56和刷子54之间形成单独的连接,这样就可以容易地和可靠地把清洁偏压施加到刷子54上。
下面将结合附图21到图25来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和激光打印机,其中相同的零部件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如图21和图22所示,激光打印机201和处理盒217各自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激光打印机1和处理盒17相类似的结构。但是,激光打印机201包括框架510而不是框架51。同样,刷座55也具有不同的结构。所述的刷座55用于支撑刷子54并且和框架510的安装基座65整体设置。
如图23所示,刷座55由人工合成树脂所构成并且整体由支撑平板59,两个侧壁60,两个接触壁61,多个棘爪63,挡块62,和多个弹性片64构成。
所述的支撑板59基本上形成为细长矩形状,具有和基座构件57大约相等的长度。所述的支撑板59和框架510整体形成,使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整体安装在框架510的安装基座65上。当刷子54被安装在刷座55上时,支撑板59从其后表面57R支撑基座构件57。
如图22所示,安装基座65被定位在感光鼓27的侧面(与显影辊31相对的一侧)并且和感光鼓27分离一个预先设定的距离。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以预先设定的距离面对感光鼓27的表面27S。
如图24(b)所示,开口75具有一个基本矩形的形状,在一个面对多个棘爪63的区域中穿透支撑板59的厚度。
如图24(b)所示,每一个侧壁60被设置在支撑板59的两个横向边缘上并且基本以与支撑板59相互之间成直角的方向延伸到感光鼓27。如图23所示,侧壁60沿着支撑板59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一个一个地与设置在其间的支撑板59面对。所形成的下侧壁60在朝向感光鼓27的方向中比上侧壁60(见图24(b))更长。
多对棘爪63以预先设定的间隔沿着支撑板59的纵向方向设置,使每一个棘爪对中的一个棘爪越过支撑板59面对另一个棘爪。
如图24(b)所示,棘爪63从上侧壁60的自由端和下侧壁60的中间部位的相应点形成并且以相对于侧壁60基本成直角沿着支撑板59的横向向内延伸,使每一个棘爪对中的棘爪63的自由端分离预先设定的距离。当刷子54被安装在刷座55中时,棘爪63面对着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并且压靠其上的安装部分58。
如图25(b)所示,接触壁61从面对的侧壁60的端部在其一个侧面(相对于刷子54被插入或者安装到刷座55的方向的下游侧,该方向被称为插入方向)沿着支撑板59的横向向内延伸并且基本上相对于侧壁60成直角,使接触壁61的自由端以预先设定的距离相互面对。在此,位于接触壁61的自由端之间的区域形成了电极插入区域92,用于插入下文中将要描述的电极56。
当刷子54被安装到刷座55中时,基座构件57的一侧上的纵向端表面57A与接触壁61相接触,在插入方向中限制基座构件57的移动。
如图23所示,挡块62具有基本上长而窄的矩形形状并且被形成在支撑板59的另外一侧的边缘上(相对于插入方向的上游侧),沿着支撑板59的横向延伸。如图24(a)所示,所述的挡块62在上游端与支撑板59的边缘整体形成并且凸起,以便于在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上形成一个插销形,用于防止支撑在刷座55中的刷子54在刷子54从刷座55中拉出的方向中(抽出的方向)移动。
支撑板59的上游端与设置于横向侧的两个侧壁60连续形成,使该端部不能基本在支撑板59的厚度方向(前-后的方向)中弯曲。换而言之,在其上设置挡块62的支撑板59的上游端具有刚度,可以基本上防止在支撑板59的厚度方向上的弯曲。
如图23所示,弹性片64以预先设定的间隔沿着支撑板59的纵向方向设置。
如图24(c)所示,弹性片64由杆状的弹性片66和在其一端从弹性片66的表面突出的接触部件67整体构成,该弹性片66通过在支撑板59中剪切出矩形的三个侧边来形成,使第四侧边与支撑板59相连续。
当刷子54被安装在刷座55中时,所述的弹性片66在支撑板59的厚度方向中弹性变形,而接触部件67与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相接触。相应地,刷子材料53被从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弹性地推向感光鼓27。
如图23所示,电极56被设置在刷座55中。当刷子54被支撑在刷座55中时,电极56与基座构件57相接触用于给刷子材料53施加清洁偏压。
如图25(a)所示,电极56具有一个拉长的平面形状并且由与接触壁61相接合的接合部件68,定位在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上的接触部件69,和用于连接到设置于主壳体2之中的主壳体终端部件(未显示)的终端部分70整体构成。
所述的接合部件68相对于纵向方向在电极56的中间部位在电极56的横向边缘上各形成一个并且在横向方向中相互对齐。
所述的接触部件69形成在来自终端部分70的接合部件68的另外一侧上。凹入部分69A被形成在接触部件69的横向边缘中相应于棘爪对63的区域中。
所述的终端部分70被形成在电极56的与接触部件69相对的端部上,并且基本上以与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相垂直的角度弯曲。
如图23所示,电极56被通过电极插入区域92插入并且通过把接合部件68与接触壁61相接合而被安装在刷座55中,使接触部件69被设置在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上。
当处理盒17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连接到清洁偏压施加电源76(见图28(b))的主壳体终端部件(未显示)接触电极56的终端部分70。
采用这种刷子单元52,刷子54被以下文中所述的方式安装到刷座55中。
如图23所示,首先,刷子54的下游端57A与刷座55的上游端相对齐,并且刷子54被通过刷座55的上游端插入,使基座构件57的安装部分58被设置在棘爪63和支撑板59之间。接下来,刷子54在插入方向中滑入刷座55,直到基座构件57的下游端57A与接触壁61相接触。
当基座构件57的下游端57A已经与接触壁61相接触时,基座构件57的上游端与挡块62相接合。在这种方式下,刷子54被安装入刷座55中。
采用这种刷子单元52,当刷子54在插入方向也即基座构件57的纵向中滑入刷座55时,刷座55接纳刷子54并且刷子54被安装在刷座55之中。
当刷子54被安装在刷座55之中时,棘爪63向设置于基座构件57的横向端57B上的安装部分58施加压力并且夹持该安装部分58。因为棘爪63夹持安装部分58而不必增大基座构件57的尺寸,刷子54可以被牢固地安装在刷座55之中。
结果,刷子54可以具有一个紧凑的结构尺寸,减小设备的整个尺寸,并且可以减小更换刷子54的时间和工作量。更进一步的是,因为棘爪63在基座构件57的两个横向端部57B上夹持安装部分58,基座构件57可以被精确地定位,因此,可以相对于感光鼓27而适当地定位刷子54。
更进一步的是,因为刷座55与框架510一体形成,就有可能在该刷子单元52中减少所需的部件的数量并且消除把刷座55附接到框架510上的不便。
所述的设置在刷子单元52中的棘爪63可以通过压靠住安装部分58的表面来可靠地支撑基座构件57。相应地,通过一个简单的结构,所述的基座构件57可以被可靠地支撑,同时在插入的方向中将基座构件57上的阻力减至最小。该结构也同样将在基座构件57滑移的方向中的基座构件57上的阻力减至最小。
当在该刷子单元52中把刷子54安装到刷座55上时,所述的基座构件57在插入方向中滑过支撑板59,直到基座构件57的纵向端表面57A与接触壁61相接触,因此,在插入的方向中限制基座构件57的移动并且确保基座构件57被安装在正确的位置。换而言之,当在插入方向中滑动直到基座构件57的纵向端表面57A与接触壁61相接触时,基座构件57被安装在正确的位置。结果,就可以简化刷子54的安装操作。
一旦刷子54被支撑在刷座55之中时,即使试图在抽出的方向中拉出刷子54,刷子54的移动也会被限制,因为从支撑板59的表面上在与接触壁61相对的端部凸起的挡块62与基座构件57的另一个纵向端表面57A相接触。因此,一旦刷子54被支撑在刷座55中,所述的刷子54就不能通过在抽出的方向中移动刷子而从刷座55中移离。相应地,一个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可靠地防止刷子54从刷座55中移离,这样就可以使得刷座55能可靠地支撑刷子54。
更进一步的是,因为挡块62与支撑板59的端部一体形成,而所述支撑板的端部不能在厚度方向中弯曲,本实施例就使得可以可靠地防止刷子54移动的挡块62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
为了把刷子54从刷座55中移出,基座构件57的邻近于挡块62的端部就必须稍许从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抬起,以便于把基座构件57的该端部从挡块62上脱开。随后,基座构件57可以在抽出方向中拉动。
更进一步的是,因为弹性片64的弹性片66被弹性变形,在弹性片66上的接触部件67与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相接触并且把安装部分58弹性推向棘爪63。因此,刷子材料53可以被可靠地定位在支撑板59上并且被置于与感光鼓27的表面27S相接触的位置,使得刷子材料53能够可靠地从感光鼓27的表面27S上把纸张灰尘除去。
更进一步的是,当电极56被设置在刷座55之中,并且刷子54被支撑在刷座55之上时,所述的电极56可以通过基座构件57给刷子材料53施加清洁偏压。相应地,清洁偏压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施加到刷子材料53上,在电极56和刷子材料53之间不需要单独的连接。
而且,因为电极56的接触部件69被定位在支撑板59的表面上,当刷子54被支撑在刷座55中时,所述的接触部件69与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相接触。因此,清洁偏压就可以被容易地和可靠地施加到刷子材料53上。
通过提供带有能够使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并且在更换刷子54的操作中减少不便的本实施例的处理盒217的激光打印机201,就可以制造出一种结构更加紧凑并且维护更加方便的激光打印机201。
接下来,将参考图26来介绍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刷座55,其中,相同的零部件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在上述的第十一实施例中,刷座55与框架510一体形成。但是,在如图26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刷座55与框架510分开形成,并且通过螺栓或类似物(未显示)而被安装到框架510上。
因为刷座55与框架510分开设置并且之后再附接到框架510上,当更换刷子54时,刷座55可以被从框架510上移除,因此,使得更换刷子54的操作变得更加方便。
图2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刷座55的前视图,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的描述。
在如图27所示的刷座55中,棘爪63包括在交错的形式中交替的与上安装部分58相面对的棘爪63A和与下安装部分58相面对的棘爪63B,以便于两者不越过支撑板59相互面对(或者当刷子54被安装后不越过刷子材料53相互面对)。换而言之,在插入的方向中没有两个棘爪63被设置在相同的位置上。
通过以这种方式在支撑板59的任意一侧上交错棘爪63,当被插入刷座55中时,基座构件57可以更加平稳地滑动。因此,这种结构确保使得基座构件57可以被平稳地安装到刷座55中和从刷座55上移除。
如图28(c)所示,每一个棘爪63具有一个倾斜的表面71,该表面在插入的方向中从棘爪63的前表面63F向着后表面63R倾斜,用于在插入方向中引导刷子54。当基座构件57被安装在刷座55中时,所述的棘爪63的后表面63R与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相面对。
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棘爪63,当把基座构件57插入到刷座55中时,所述的基座构件57就可以在插入方向中被平稳地引导,即使当基座构件57的纵向端表面57A与棘爪63的倾斜表面71相接触时也是如此。这种结构确保使得基座构件57可以平稳地安装到刷座55和从刷座55上移除。
更进一步的是,一个基本上是矩形的并且在支撑板59的纵向方向中延伸的弹性部分72通过在挡块62端剪切出邻近于侧壁60的支撑板59的部分而被形成在挡块62端上的支撑板59的横向(横向)的中心区域,该剪切的部分在纵向方向中延长。如图28(a)所示,挡块62整体形成在弹性部分72的自由端上并且从弹性部分72的前表面凸起。
当弹性部分72为了防止刷子54的移动而不弯曲时,挡块62位于限制位置RP,而当弹性部分72向着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弯曲时,挡块62从限制位置RP退出,如图28(a)中的点划线所示。此时,挡块62处于退出的位置WP,允许刷子54的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挡块62就容易成形并且可以通过在厚度方向中弯曲弹性部分72而从限制位置RP移动到退出位置WP。因此,虽然挡块62正常地位于限制位置RP并且可以可靠防止刷子54从刷座55中移动,但当更换刷子54时,刷子54可以通过弯曲弹性部分72并且把挡块62移动到退出位置WP而容易地从刷座55中移除。
更进一步的是,在图27的刷座55中,设置多个压缩弹簧74替代弹性片64,如图28(b)所示。每一个压缩弹簧74的一端被固定到框架510,而其另一端通过支撑板59中的开口75并且压靠住基座构件57的后表面57R。
此外,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清洁偏压施加电源76被连接到每个压缩弹簧74的一端。
凭借替代弹性片64将压缩弹簧74通过开口75插入,当刷子54被安装到刷座55中时,所述的压缩弹簧74被设置在安装部分58的后表面上相应于每一个棘爪63的位置上。因此,安装部分58就被稳固地推靠住棘爪63,使得刷座55能够可靠地夹持刷子54。
通过把清洁偏压施加电源76连接到每个压缩弹簧74的一端,压缩弹簧74也作为电极56,因此就可以不必在刷座55中设置电极56。结果,就可以可靠地使刷子材料53被置于与感光鼓27的表面27S相接触的位置并且施加清洁偏压,同时减少所需要的零部件的数量。
图29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刷座55的一部分,其中相同的零部件被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如图29所示,框架510的一个侧壁73可以被当作限制壁,替代第十三实施例中的挡块62。换而言之,挡块62不设置在刷座55的端部上。当刷座55被安装在框架510的安装基座65上时,框架510的侧壁73与刷座55的端部相接触并且封闭该端部,因此在抽出方向中限制刷子54的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的挡块62的作用就由与刷座55相分离的侧壁73来完成。当刷座55被安装在框架510上时,所述的侧壁73被安装成抵靠住刷座55的端部。因此,刷子54在抽出方向中的移动就可以被限制而不需要在刷座55上设置挡块62,因此,就可以简化刷座55的形成结构。
图30到33(b)显示电极56和配备电极56的刷座55的另外的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来介绍电极56和刷座55的这些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零部件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的描述。
图30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的电极56和配备电极56的刷座55。电极56由形成为拉长平面形状并且连接到设置于主壳体2中的主壳体终端部件(未显示)的终端部分70;用于与接触壁61相接合的与终端部分70连续形成的接合部件68;被置于支撑板59的表面上的与接合部件68连续形成的接触部件69;和用于与下文中将要描述的设置于刷座55中的接合部件77相接合的与接触部件69连续形成的接合部件78整体构成。
所述的终端部分70形成为带状,并且在电极56的一端纵向延伸。
所述的接合部件68与终端部分70的一端连续形成为阶梯部分,该阶梯部分在电极56的两侧上的相应位置在横向方向从电极56的两个横向边缘向外扩展。
所述的接触部件69从形成为比终端部分70更宽的带状的接合部件68连续形成。
所述的接合部件78与接触部件69连续形成为阶梯部分,该阶梯部分在相应位置上从电极56的两个横向边缘向外扩展。
所述的接合部件77通过从侧壁60上在横向方向的相应位置上剪切出基本矩形的形状而被形成在刷座55中。
电极56通过在接合部件77中与接合部件78相接合,使接合部件68与接触壁61相接合,并且在电极插入区域92中插入终端部分70而被设置在刷座55中,使接触部件69被设置在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上。
通过以这种方式把电极56安装到刷座55中,电极56的接合部件78在刷座55的接合部件77中被接合,使电极56能被精确地定位在支撑板59上。相应地,电极56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可靠地置于与支撑板59相接触的位置。
图31(a)和图31(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例的刷座55和电极56。在图31(a)和图31(b)中,电极56由导线79构成。
在如图31(b)所示的刷座55中,上侧壁60被取消,而接触壁61基本上成形为一个矩形板,该矩形板与支撑板59和下侧壁60连续成形,并且被设置成在插入方向阻挡基座构件57。一个基本上细长矩形的开口80被形成在支撑板59的接近于接触壁61的的端部,穿透支撑板59的厚度。一个矩形形状凸起的固定构件81被形成在接触壁61的外表面上用于固定导线79。接合槽82沿固定构件81的纵向方向形成在固定构件81之中用以接合导线79。上棘爪63基本上成形为L形,从支撑板59的上边缘向着感光鼓27延伸,然后在支撑板59的横向方向向内弯曲。
虽然上侧壁60并不设置在该刷座55中,多个棘爪63在支撑板59的纵向方向中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形成在支撑板59的上侧,用以夹持安装部分58。
如图31(a)所示,通过在固定构件81的接合槽82中接合导线79的一端,并且沿着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拉紧导线79并通过开口80,而导线79的另一端被设置在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上,电极56通过上述步骤而被安装到刷座55中。
通过以这种方式把电极56安装到刷座55中,电极56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被稳固地固定并且可靠地置于与基座构件57相接触的位置。
图32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例的刷座55和电极56。如图32所示,电极56成形为一种具有弹性的平面形状。电极56由在其一端具有成形为矩形的三条边的截面形状的用于与下文中将要介绍的固定片87相接合的接合部件88;与接合部件88连续成形并且被定位在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上用于将电极56的具有接合部件88的一端连接到另一端的带状的中间部分89;和设置在电极56的另一端上并且从中间部分89连续成形,从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跨越支撑板59和基座构件57到达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的接触部件90构成。
本实施例的刷座55不配备上侧壁60,并且支撑板59的上边缘在其一端具有一个切口57K。所述的接触壁61具有基本上矩形板的形状并且与支撑板59和下侧壁60相连接。所述的接触壁61被设置在邻近于具有剪切边缘的支撑板59的纵向端,但是与该端部相分离,用于在插入方向阻挡基座构件57。成形为基本是矩形板状的面对壁91被设置在支撑板59上插入方向中接触壁61的下游并且与该接触壁61相面对。所述面对壁91与支撑板59和侧壁60连续形成。固定片87以一个钩形从面对壁91的外侧凸起用于固定电极56的接合部件88。虽然棘爪63被从图32中省略,多个棘爪63以预先设定的间隔沿着支撑板59的纵向方向被形成在支撑板59的上下两侧上用以夹持安装部分58。
所述的电极56通过与面对壁91上的固定片87中的接合部件88相接合而被安装到刷座55中。所述的连接到接合部件88和接触部件90之间的中间部分89被定位在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上,而接触部件90从支撑板59的后表面59R在厚度方向跨越支撑板59的上边缘和基座构件57而延伸,并且在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上弯曲。
因此,当以这种方式安装在刷座55中时,所述的电极56从支撑板59一侧延伸以与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相接触。相应地,电极56也被用于夹持支撑板59和基座构件57以使它们相互接触。
通过以这种方式把基座构件57安装到刷座55上,就可以可靠地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固定电极56,该结构使基座构件57被平稳地接纳在支撑板59的前表面59F和接触部件90之间,确保接触部件90与被接纳的基座构件57之间相互接触。
进一步地,当电极56被安装在刷座55上时,电极56的从支持盘59的后表面59R延伸到基座构件57的前表面57F的一部分具有可以可靠地夹持基座构件57的弹性。
图33(a)和图33(b)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例的刷座55和电极56。如图33(b)所示,电极56具有平面形状,由具有形成矩形的三条边的截面的用于与下述的支撑部分83接合的接合部件84;和形状为一个叶片弹簧,从接合部件84连续形成,并沿着接触壁61的内表面在接触壁61的纵向上设置的接触部件85形成。
第十八实施例的刷座55不配备上侧壁60。进一步地,接触壁61基本上被形成为与支撑板59和侧壁60连续形成的矩形板,并被设置于在插入方向上阻挡基座构件57的位置上。凹进部分被形成在接触壁61的上边缘的中央区域用以插入接合部件84。支撑部分83基本上以矩形在纵向上突出于接触壁61的外表面上用以支撑接合部件84。接合部件86被形成在支撑部分83的底表面上用以与电极56的接合部件84相接合。
虽然本实施例的刷座55不配备上侧壁60,但多个棘爪63以预定的间隔沿支撑板59纵向被形成在支撑板59的上侧用以夹持安装部分58。多个棘爪63也以预定的间隔沿纵向被形成在支撑板59的底侧。
如图33(a)所示,通过将电极56的接合部件84安装在支撑部分83上以及通过将接合部件84的自由端和接合部件86接合,电极56被安装在刷座55中,这样,接触部件85能够在纵向上弯曲在接触壁61的内表面上。
通过以这种方式将电极56安装于刷座55上,接触部件85能够弹性地接触基座构件57的纵向端表面57A。因此,电极56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置于和基座构件57相接触的位置。
虽然对本发明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很明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本发明作各种变化和修改。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一对安装部分58沿着基座构件57的纵向连续形成。但是,安装部分58也可以被沿着基座构件57的纵向部分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安装部分58可以被设置成跨越刷子材料53而相互面对,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一种交错形式而不跨越刷子材料53相互面对。进一步地,安装部分58可以和基座构件57分开形成并连接到基座构件57上去。

Claims (56)

1.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用于去除沉积在图像承载构件的所述表面上的杂质的刷子,所述刷子包括:
具有纵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基座构件,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并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
刷子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构件的前表面上的刷毛,所述刷毛沿大体上垂直于所述前表面的另一方向延伸;和
形成在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的安装部分,所述两个横向端为垂直于所述纵向和所述另一方向的横向上的两端;以及
支撑部分,包括夹持形成于基座构件的所述两个横向端上的所述安装部分的夹持部分,从而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分包括:
形成于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个横向端上的第一安装部分;
形成于所述基座构件的另一横向端的第二安装部分;
其中夹持部分包括:
夹持第一安装部分的第一夹持部分;和
夹持第二安装部分的第二夹持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持部分在纵向上同时夹持横跨所述基座构件的整个长度的第一安装部分;以及
第二夹持部分在纵向上同时夹持横跨所述基座构件的整个长度的第二安装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至少第一夹持部分和第二夹持部分中之一具有一个凹进部分,该凹进部分能够收容至少第一安装部分和第二安装部分中之一。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至少第一夹持部分和第二夹持部分中之一具有多个棘爪,以夹持至少第一安装部分和第二安装部分中之一,所述多个棘爪沿着纵向以预定间隔隔开。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分夹持第一安装部分,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夹持第二安装部分,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接触刷子构件,以允许所述支撑部分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从三个方向支撑刷子。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容纳图像承载构件、刷子和支撑部分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
支撑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一框架;和
与所述第一框架分开形成的但与所述第一框架组装在一起的第二框架,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容纳所述刷子和所述支撑部分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
第一框架;以及
与所述第一框架分开形成的但与所述第一框架组装在一起的第二框架;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第二夹持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
第一夹持部分具有凹进部分,该凹进部分能够收容第一安装部分;以及
第二夹持部分具有至少一根肋条,当第二框架和第一框架组装在一起时,该肋条将第二安装部分压向第一夹持部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导电性,
所述处理盒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二框架中的、当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组装在一起时与基座构件接触的电极,所述电极向刷子提供偏压。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配置,收容在离开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方向中安装到所述支撑部件中的刷子,并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夹持第一和第二安装部分。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容纳刷子和支撑部分的框架,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为与所述框架分开形成并包括第一夹持部分和第二夹持部分的夹持构件;以及
其中所述夹持构件被固定于所述框架上,以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第一和第二夹持部分分别夹持第一和第二安装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构件包括:
收容第一安装部分的凹进部分;以及
可弹性变形并可与第二安装部分接合的至少一个棘爪;
其中,当刷子在从图像承载构件朝向夹持构件的方向上被押靠到夹持构件时,所述至少一个棘爪弹性变形以收容第二安装部分,同时第一安装部分被安装到凹进部分,并在收容第二安装部分后回复到它的原始形状以与第二安装部分接合。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构件包括:
具有收容第一安装部分的凹进部分的收容构件;
与收容构件分开形成的挤压构件,在第一安装部分被已经安装到凹进部分后,该挤压构件在从图像承载构件朝向夹持构件的方向上挤压第二安装部分;以及
与收容构件分开形成并将挤压构件固定到收容构件上的固定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导电性,
所述处理盒进一步包括插入所述挤压构件和第二安装部分之间的电极,所述电极和第二安装部分接触以向刷子提供偏压。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容纳刷子和支撑部分的框架,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与所述框架被整体形成,并包括:
收容第一安装部分的凹进部分;和
可弹性变形并可与第二安装部分接合的至少一个棘爪,以及
其中,当刷子在从图像承载构件朝向夹持构件的方向上被押靠到夹持构件时,所述至少一个棘爪弹性变形以收容第二安装部分,同时第一安装部分被安装到凹进部分,并在收容第二安装部分后回复到它的原始形状以与第二安装部分接合。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容纳刷子和支撑部分的框架,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与所述框架被整体形成,并包括:
和所述框架被整体形成并具有收容第一安装部分的凹进部分的收容构件;
与收容构件分开形成的挤压构件,在第一安装部分被已经收容到凹进部分后,所述挤压构件在从图像承载构件朝向夹持构件的方向上挤压第二安装部分;以及
与收容构件分开形成并将挤压构件固定到收容构件上的固定构件。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导电性,
所述处理盒进一步包括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基座构件的电极,所述电极向所述刷子提供偏压。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在纵向端上的纵向端表面;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分的纵向端上的接触壁;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包括:
与所述接触壁接合的接合部件;
从所述接合部件连续形成的、弹性接触所述基座构件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部件。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在纵向端上的纵向端表面;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
从所述基座构件的所述后表面支撑基座构件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的前表面以及和所述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以及
面对所述基座构件的纵向端表面的面对壁;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包括:
固定到所述面对壁的固定部件;
从所述固定部件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以及
从所述中继部件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前表面上的接触部件。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进一步包括作为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纵向的横向上的端部的横向端;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被形成为板型,进一步包括所述中继部件和接触部件之间的桥部件,以横跨所述支撑板的横向端。
2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导电性,
所述处理盒进一步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具有将其安装到所述基座构件上的安装部分以向所述刷子提供偏压。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分收容沿着平行于纵向的插入方向平滑插入的刷子,以夹持形成在所述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容纳图像承载构件的框架,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与所述框架被整体形成。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容纳图像承载构件的框架,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与所述框架分开形成并被固定到所述框架上。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包括多个沿着插入方向以预定间隔隔开并面对所述安装部分的前表面的棘爪。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包括第一横向端和第二横向端;以及
其中,多个棘爪包括:
面对形成于所述基座构件的第一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一棘爪;以及
面对形成于所述基座构件的第二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二棘爪,所述刷子构件插于至少一个第一棘爪和至少一个第二棘爪之间,以及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棘爪被设置于插入方向上与至少一个第二棘爪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每个棘爪具有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和与所述棘爪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
其中每个棘爪的后表面构成倾斜表面,在插入方向上从前表面朝后表面倾斜,从而引导插入方向上插入的刷子的移动。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和在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以及
其中,支撑部分包括设置在插入方向下游端的接触壁,当刷子被插入支撑部分中时,所述接触壁接触所述基座构件的纵向端表面,从而限制所述基座构件在插入方向上的进一步移动。
30.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防止由支撑部分支撑的刷子在后退方向上移动的挡块,所述后退方向与插入方向相反,从而防止所述刷子脱离所述支撑部分。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包括从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支撑基座构件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的前表面和与所述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挡块从相对于插入方向的上游端的支撑板的前表面突出。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挡块的支撑板的上游端具有能大体上防止支撑板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硬度;以及
其中所述挡块为在支撑板的上游端被整体形成的突块。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为整体设置在支撑板上游端的突块,所述挡块从防止刷子在后退方向上移动的限制位置到允许刷子在后退方向上移动的后退位置是可变形的。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为与支撑部分分开设置并固定到插入方向上游端的限制壁,从而限制基座构件在后退方向上的移动。
3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导电性;以及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所述基座构件的电极,所述电极向刷子提供偏压。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包括从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支撑基座构件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的前表面和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被设置在支撑板的前表面上并和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接触。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与所述支撑部分接合的接合部件;和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
从基座构件的后表面支撑所述基座构件的支撑板;以及
在所述支撑板的至少一个横向端竖立在另一方向上的边壁,所述边壁具有与所述电极的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和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
从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支撑所述基座构件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的前表面和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
接触所述基座构件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壁;和
在厚度方向上穿透所述支撑板的开口部件;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包括:
固定于所述接触壁的第一端;
从所述第一端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以及
从所述中继部件连续地形成的、从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到前表面通过所述开口部件设置的第二端。
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与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和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
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从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支撑所述基座构件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的前表面和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包括从支撑板的后表面越过支撑板和基座构件到基座构件的前表面的接触部件。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横向端部的横向端;
所述支撑板进一步包括横向端部的横向端;
支撑部分进一步包括面对所述基座构件的纵向端表面的面对壁;以及
所述电极包括:
固定于面对壁的第一端;
从第一端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和
从所述中继部件连续地形成的、从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越过支撑板的横向端和基座构件的横向端到基座构件的前表面设置的第二端。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第二端具有导电性。
42.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与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和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
所述支撑部分包括接触基座构件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壁;以及
所述电极包括:
与接触壁接合的接合部件;和
从接合部件连续地形成的、弹性接触基座构件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部件。
43.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
所述处理盒进一步包括通过弹性将刷子从基座构件的后表面压向图像承载构件的弹性构件。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被设置在基座构件的后表面位于面对夹持部分的位置上。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支撑部分进一步包括从基座构件后表面支撑基座构件的支撑板;以及
所述弹性构件和所述支撑板被整体形成,每个弹性构件包括:
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片;以及
设置在弹性片上的、能和所述基座构件的后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件。
46.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导电性;以及
其中,弹性构件具有导电性并具有作为电极向刷子提供偏压的功能。
47.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并沿纵向延伸的刷子,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所述刷子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
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的电极,以向刷子提供偏压;
其中,刷子具有导电性;
支撑部分包括:
从图像承载构件的对面侧支撑刷子的支撑板,所述刷子插入图像承载构件和支撑板之间,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作为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的端部的横向端:以及
面对刷子纵向端表面的面对壁;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为板形,并包括:
固定于面对壁的固定部件;
从固定部件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
从中继部件连续地形成的、跨越支撑板的横向端的桥部件;以及
从桥部件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支撑板的前表面上的接触部件。
48.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并纵向延伸的刷子,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
具有安装其到刷子上以提供偏压给刷子的安装部分的电极。
49.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并沿纵向延伸的刷子,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提供偏压给刷子的电极;以及
容纳图像承载构件,刷子和支撑部分的框架,
其中,所述框架包括:
第一框架;和
与所述第一框架分开构成的、但与所述第一框架组装在一起的第二框架,
其中所述刷子具有导电性;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设置在第二框架中,当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组装在一起时,所述电极接触刷子。
50.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并沿纵向延伸的刷子,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所述刷子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
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的电极,用于向刷子提供偏压;
其中,刷子具有导电性;
其中,支撑部分包括:
从图像承载构件的对面侧支撑刷子的支撑板,刷子插入图像承载构件和支撑板之间,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垂直于纵向的横向上的横向端:以及
竖立在朝向图像承载构件方向中并从支撑板的至少一个横向端竖起的的侧壁,所述侧壁具有接合部件;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被设置在支撑板的前表面上以接触刷子的后表面,所述电极具有与侧壁的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
51.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并沿纵向延伸的刷子,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所述刷子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纵向端部上的纵向端表面;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
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的电极,用于向刷子提供偏压;
其中,刷子具有导电性;
其中,支撑部分包括:
从刷子的后表面支撑刷子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和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
接触刷子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壁;以及
在厚度方向上穿透所述支撑板的开口部件;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由导线构成,包括:
固定于所述接触壁的第一端;
从所述第一端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以及
从所述中继部件连续地形成的、从所述支撑板的后表面到前表面通过所述开口部件设置的第二端。
52.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面对所述图形承载构件设置并沿纵向延伸的刷子,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所述刷子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以及垂直于纵向的横向的端部的横向端表面;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
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的电极,用于向刷子提供偏压;
其中,刷子具有导电性;
其中,支撑部分包括:
从刷子的后表面支撑刷子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面对刷子后表面的前表面和与支撑板的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横向端部的横向端:以及
面对刷子的纵向端表面的面对壁;以及
其中,所述电极为板形,并包括:
固定于面对壁的第一端;
从第一端连续地形成的、设置在支撑板的后表面上的中继部件;
从中继部件连续地形成的、从支撑板的后表面跨越支撑板的横向端和刷子的横向端到刷子的前表面设置的第二端。
53.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设置并沿纵向延伸的刷子,用于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沉积的杂质,所述刷子具有面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以及纵向端部的纵向端表面;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的支撑部分;以及
当刷子由支撑部分支撑时接触刷子的电极,用于向刷子提供偏压;
其中,刷子具有导电性;
其中,支撑部分包括接触刷子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壁;以及其中,所述电极包括:
与接触壁接合的接合部件;以及
从接合部件连续地形成的、用于弹性接触刷子的纵向端表面的接触部件。
54.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壳体;以及
可拆卸地安装于主壳体的处理盒,包括:
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表面的图像承载构件,在所述表面上承载显影图像;
用于去除沉积在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上的杂质的刷子,所述刷子包括:
具有纵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基座构件,所述基座构件具有在纵向上延伸并面对图像承载构件的前表面;
刷子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构件的前表面上的刷毛,该刷毛在大体上垂直于前表面的另一方向上延伸;
形成在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并沿纵向延伸的安装部分,所述两个横向端为垂直于所述纵向和所述另一方向的横向上的两个端;以及
支撑部分,包括夹持形成于基座构件的两个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的夹持部分,从而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支撑刷子。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分包括:
形成于所述基座构件的一个横向端的第一安装部分;
形成于所述基座构件的另一横向端的第二安装部分;
其中夹持部分包括:
夹持第一安装部分的第一夹持部分;和
夹持第二安装部分的第二夹持部分。
56.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分收容沿着平行于纵向的插入方向平滑插入的刷子,以夹持形成在所述基座构件的两横向端上的安装部分。
CN 200520002720 2004-01-30 2005-01-31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828881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24776A JP2005215547A (ja) 2004-01-30 2004-01-30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4776 2004-01-30
JP2004024778 2004-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28881Y true CN2828881Y (zh) 2006-10-18

Family

ID=34907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002720 Expired - Lifetime CN2828881Y (zh) 2004-01-30 2005-01-31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215547A (zh)
CN (1) CN2828881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790B (zh) * 2004-01-30 2011-04-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精确设置刷子的处理盒
CN103765326B (zh) * 2011-08-30 2016-11-02 佳能株式会社 清洁部件、清洁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2272B2 (ja) 2012-07-09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71947B2 (ja) * 2013-10-29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790B (zh) * 2004-01-30 2011-04-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精确设置刷子的处理盒
CN103765326B (zh) * 2011-08-30 2016-11-02 佳能株式会社 清洁部件、清洁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215547A (ja) 2005-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49777Y (zh) 导引构件、包含导引构件的显影剂盒和处理盒
CN1831671A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166504C (zh) 树脂模制产品的连接方法、处理盒及其装配方法
CN2758825Y (zh) 影像形成设备
CN1525258A (zh)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CN1892485A (zh) 显影盒
CN2852206Y (zh) 成像装置
CN100345072C (zh) 处理盒的组装方法、处理盒的翻新生产方法及接合构件
CN1186697C (zh)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222848C (zh) 用于处理盒的安装和卸装机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00965624Y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盒
CN1190750A (zh) 图像输入装置以及图像输入方法
CN1437156A (zh) 图像补正装置,图像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828881Y (zh) 处理盒及成像装置
CN2700924Y (zh)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2814463Y (zh)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CN1885431A (zh) 半导体存储设备及用于该半导体存储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213590C (zh)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811613A (zh) 显影剂盒及其循环使用的方法
CN1648790A (zh) 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精确设置刷子的处理盒
CN2862122Y (zh) 成像装置
CN1912766A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CN199162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CN1120387C (zh) 显影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302068A (zh) 盘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13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