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8292A - 盘移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移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8292A CN1608292A CNA028259009A CN02825900A CN1608292A CN 1608292 A CN1608292 A CN 1608292A CN A028259009 A CNA028259009 A CN A028259009A CN 02825900 A CN02825900 A CN 02825900A CN 1608292 A CN1608292 A CN 16082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h
- turntable
- mentioned
- clamper
- minor dia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5—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adapted for discs of different size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4—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 G11B17/0285—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mounted on a bridge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means for moving the turntable or the clamper towards the disk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盘移送装置,具有在盘移送时支撑盘的盘托架,和驱动托架、在对应于盘装置内部的转台配设位置的第1位置和对应于盘装置外部的盘装入取出位置的第2位置之间进行往返动作的托架驱动装置;在盘托架上设有大直径支撑部和仅以规定量低一节的小直径支撑部,在该小直径支撑部的外周部,形成可固定小直径盘的下侧外周边缘部的爪部,在将小直径盘装在转台上时由爪部固定的外周边缘部靠在爪部上并向夹持器侧移动,在夹持器和转台之间夹持,在将小直径盘从转台上卸下时通过使外周边缘部靠在爪部并向转台侧移动,可解除转台和夹持器实行的夹持状态,不仅对大直径盘还是对小直径盘,以纵放置姿势都能够无障碍地移送,并对于转台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装入卸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移送装置,是在盘装置中使用的盘移送装置,其中,盘装置,在作为例如所谓CD(盘)或所谓DVD(数字影视盘或数字多用途盘)等信息记录媒体的盘上记录信息信号以及/或者再现已被记录的信息信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上述的盘装置中使用的盘移送装置,在盘使用机器的前面板上设置盘托架出入用的开口部,在从该开口部出来的托架上放置盘后,该盘连同托架自动地被引入到装置内部的规定位置(对转台装入取出的位置),这是一般所知的情形。
在这种类型的盘装置中,在将引入到装置内部的托架上的盘装于转台上、以夹在夹持器之间的状态并以规定的转速旋转的同时,例如再现的时候,通过记录再现装置再现被记录在该盘上的信息信号。即,根据被记录在该盘上的规定范围内的信号的信道位置,通过移动信号读取用的拾取器,进行信息信号的再现。
然而,如上所述,当在盘的移送中使用托架的类型的盘装置的时候,作为对应该设置姿势的形式,以略水平地支撑盘的状态来使用、所谓横放置类型是一般的情况,但是,根据用途和设置场所等,也有要求使盘从水平方向以某种程度以上倾斜的状态(例如以略垂直状态)支撑使用、所谓纵放置类型的装置的情况。
在实现这样的纵放置类型的时候,考虑有在托架的盘支撑面的外周部分设置相互承受略垂直状态的盘外周部的多个爪部、在用这些爪部支撑盘外周部的状态进行该盘的移送的方法。
图44是纵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E12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在被装入在上述通用计算机E12上的盘装置中,在盘托架101的盘支撑部101a的外周部附近配置有多个固定爪102。以枢支轴102a为中心可以转动地设置这些固定爪102。
同时,以使各固定爪102向外侧转动的状态,在于盘支撑部101a上装入盘(未图示)后,使各固定爪102向内侧转动(图44所示的状态)来固定盘。由此,能够在托架101的盘支撑部101a和各固定爪102之间定位盘,以此定位状态进行盘的移送。
然而,在此构成中,在将盘装在托架101上时和从托架101取出时,总要不碰伤盘地给予小心注意,同时,要转动操作上述各固定爪102,这样就产生盘的装入取出(放入/取出)操作非常繁琐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使一个盘装置根据用途或设置场所等对于对应横放置姿势和纵放置姿势两方而使用是非常不方便的。
另外,对于市售的盘,根据其尺寸,有标称直径为12cm的大直径盘和标称直径为8cm的小直径盘。从而,通常,作为盘装置,无论对于哪种尺寸的盘,都要求无障碍地操作。为此,以往在横放置类的盘装置中,对于盘托架设置有支撑大直径盘的大直径支撑部和支撑小直径盘的小直径支撑部,该小直径支撑部比上述大直径支撑部更位于转台侧并设有台阶,可对应盘的尺寸分开使用这两个支撑部。
然而,在以纵放置姿势使用盘装置的时候,对于小直径盘,自水平方向以某种程度以上倾斜的状态保持在托架上比较难,而且有使在转台和夹持器之间由磁力夹持的盘返回到上述小直径支撑部较难的问题。
即,当在向盘上记录信息信号和再现被记录在盘上的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时(即,向转台装载时),由转台和夹持器决定的夹持位置,对于大直径盘和小直径盘是相同的,在记录或再现结束后,当转台和夹持器离开时(即,从转台的卸下时),盘装置如果是横放置姿势,则解除了由磁力实行的夹持状态的小直径盘,以其自重下落而被载置在小直径支撑部上。但是,在盘装置为纵放置姿势的时候,小直径盘,当以解除了磁力夹持状态时,会下落到转台和夹持器之间。
另外,对于大直径盘,当在如上所述的盘托架上设置固定爪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设定为,在该固定爪和托架的大直径支撑部之间进行由转台和夹持器实行的夹持和夹持的解除。然而,对于小直径盘,在于托架上设置同样的固定爪的时候,在使用大直径盘时,就会产生小直径盘用的上述固定爪与大直径盘相互干涉的问题。从而,不能够应用这样的结构来应对纵放置姿势下的小直径盘的使用。
此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的课题而开发的发明,其基本目的是提供一种盘移送装置,该盘移送装置,即使在以纵放置姿势使用时,不仅大直径盘,而且对小直径盘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移送,并且,能够无障碍地向转台装入和卸下。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的盘移送装置,具有:在盘移送时支撑该盘的盘支撑部件,和驱动该盘支撑部件在对应于盘装置内部的转台配设位置的第1位置和对应于盘装置外部的盘装入取出位置的第2位置之间进行往返动作的盘支撑部件驱动装置,以这样的盘移送装置为前提,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支撑部件,设有:具有支撑大直径盘单面的大直径支撑部、和支撑小直径盘单面的小直径支撑部的第1盘支撑部件,所述小直径支撑部比大直径支撑部更位于转台侧,并仅以规定量低一节高度;在所述小直径支撑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即使是自水平方向起超过规定角度范围的倾斜状态、也可固定所述小直径盘的下侧外周边缘部的爪部。而且,由该爪部固定的所述小直径盘,在装入所述转台时,由所述爪部固定的外周边缘部,靠在该爪部上并向夹持器侧移动,在该夹持器和所述转台之间由磁力夹持。另外,当所述夹持器和转台之间被夹持的所述小直径盘,在从所述转台上卸下时,外周边缘部靠在所述爪部上并向转台侧移动,解除该转台和所述夹持器实行的夹持状态。
根据本发明之1的发明,即使小直径盘是自水平方向超过规定角度范围的倾斜状态,但通过由在第1盘支撑部件的小直径支撑部的外周部形成的爪部固定其下侧外周边缘部,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移送。这时,在对转台作装入的动作时,由爪部固定的小直径盘的外周边缘部,靠在上述爪部上并向夹持器侧移动,小直径盘被夹持在夹持器和转台之间,另外,在从转台上进行卸下动作时,小直径盘的外周边缘部靠在上述爪部上并向转台侧移动,解除小直径盘由转台和夹持器实行的夹持状态。即,对于转台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小直径盘的装入和卸下。
另外,本发明之2的盘移送装置,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在两面具有倾斜部,所述小直径盘的外周边缘部,沿所述倾斜部靠在所述爪部上。
根据本发明之2的发明,基本上能够得到与上述本发明之1的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上述爪部在两面具有倾斜部,在将小直径盘装入转台时和从转台上卸下时,由于小直径盘的外周边缘部沿上述倾斜部靠在上述爪部,所以,不需要特别大的力量就能够顺畅地靠在爪部上。
进而,本发明之3的盘移送装置,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或2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通过安装在被固定于所述盘装置的装置本体上的夹持基板上的夹持器支撑部件,被支撑在所述夹持基板上,在所述夹持器支撑部件和夹持器之间,配置有使该夹持器向与盘夹持方向相反的方向顶压的顶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之3的发明,基本上能够得到与上述本发明之1或2的发明的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夹持器和夹持器支撑部件之间,由于配置将该夹持器向与盘夹持方向相反方向顶压的顶压部件,所以,当作用于夹持器和转台间的磁力比顶压部件的顶压力大的时候,夹持器抵抗上述顶压力并向转台侧移动、小直径盘被维持在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当上述磁力比顶压力变小的时候,则开始解除夹持状态。从而,通过适当地设定上述磁力和顶压力,可使由转台和夹持器决定的夹持位置对大直径盘和小直径盘相同,并且,即使第1盘支撑部件的小直径支撑部比大直径支撑部低一节,但仅相当于该低一节的量的距离部分可以较长地将小直径盘维持在夹持状态,使小直径盘无障碍地从转台卸下,能够使该小直径盘返回到第1盘支撑部件的小直径支撑部。另外,解除在转台和夹持器间的磁力所决定的盘夹持状态时,夹持器复原到夹持器支撑部件侧的初始位置。
另外,进一步,本发明之4的盘移送装置,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3中任意一项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支撑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盘支撑部件分开设置并支撑所述大直径盘的另一面的一部分的第2盘支撑部件,由该第2盘支撑部件和所述第1盘支撑部件,形成收纳所述大直径盘的一部分的盒部,在该盒部中收纳其一部分的所述大直径盘,在所述盒部的空间区内被夹持在所述夹持器和转台之间。
根据本发明之4的发明,基本上能够得到与上述本发明之1~3中任意一项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由该第1盘支撑部件和第2盘支撑部件形成的盒部,能够收纳并支撑盘的一部分,以该支撑状态,能够移送盘。从而,即使是以纵放置姿势使用的时候,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对盘支撑部件进行盘的装入取出操作,另外,能够进行稳定可靠的移送。进而,由于上述第2盘支撑部件是与第1盘支撑部件分开设置,所以不使用第2盘支撑部件,而仅使用第1盘支撑部件也可以支撑盘,这时,对于横放置姿势的使用,能够容易地从第1支撑部件的上方装入取出盘。
另外,进而,本发明之5的盘移送装置,是在上述本发明之4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对于仅以所述第1盘支撑部件支撑盘并进行移送的第1移送状态、和以所述第1和第2两盘支撑部件支撑盘并进行移送的第2移送状态、进行盘移送状态切换的移送状态切换机构,该移送状态切换机构,以下述方式切换移送状态,即,当在盘为水平状态和自水平在规定角度范围内的倾斜状态的时候,以所述第1移送状态移送,在所述盘的倾斜角度超过所述规定角度的一定值以上的时候,则以所述第2移送状态移送。
根据本发明之5的发明,基本上能够得到与上述本发明之4的发明的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由移送状态切换机构,能够切换盘移送状态,进行仅以上述第1盘支撑部件支撑盘并进行移送的第1移送状态、和以上述第1和第2两盘支撑部件支撑盘并进行移送的第2移送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应对盘装置的横放置和纵放置姿势的任一种来使用,能够实现所谓自由放置。这时,由上述移送状态切换机构,能够根据盘从水平开始的倾斜角度来切换移送状态,所以,根据盘装置的倾斜状态,在第1移送状态和第2移送状态之间能够适当切换盘的移送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入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横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2是装入上述盘装置的纵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在上述纵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中被拉出到其外部的盘和盘托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横放置姿势的托架收入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横放置姿势的托架拉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纵放置姿势的托架拉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上述盘装置的横放置姿势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放大表示上述盘装置的基体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放大表示上述盘装置的旋转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放大表示上述盘装置的托架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放大表示上述盘装置的夹持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上述旋转单元和托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的俯视说明图。
图13是表示上述托架驱动机构的俯视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托架收入状态中的驱动臂和驱动齿条的俯视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托架向前动之前的状态的驱动臂和驱动齿条的俯视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托架拉出状态的驱动臂和驱动齿条的俯视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托架收入状态的驱动齿条和付齿条以及中间框架的俯视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从上述图17中的Y18-Y18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19是表示托架拉出开始状态的驱动齿条和付齿条以及中间框架的俯视说明图。
图20是表示从上述图19中的Y20-Y20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21是表示上述托架单元的付托架和盘导向机构的侧视说明图。
图22是表示纵放置姿势的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外部拉出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23是表示纵放置姿势的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外部的拉出状态的主视说明图,并且是从上述图22中的Y23-Y23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24是表示纵放置姿势的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内部的收入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25是表示纵放置姿势的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内部的收入状态的主视说明图,并且是从上述图24中的Y25-Y25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26是表示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内部收入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图27是表示横放置姿势的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外部的拉出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图28是表示纵放置姿势的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外部的拉出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29是放大表示以横放置姿势收入在盘装置内部的托架单元的后部的说明图。
图30是从上述图29中的Y30-Y30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31是放大表示以横放置姿势从盘装置拉出之前的托架单元的后部的说明图。
图32是从上述图31中的Y32-Y32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33是表示以横放置姿势从盘装置拉出主托架后的付托架的后部的说明图。
图34是放大表示以纵放置姿势收入在盘装置内部的托架单元的后部的说明图。
图35是从上述图34中的Y35-Y35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图36是表示以纵放置姿势从盘装置拉出后的托架单元的后部的说明图。
图37是放大表示托架单元的后端面和传感器杆的说明图。
图38是放大表示主托架的小直径支撑部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39是放大表示上述小直径支撑部的固定爪部的图,并且是沿上述图38中的Y39-Y39线的剖面说明图。
图40是表示夹持器的弹簧伸长状态的剖面说明图。
图41是表示上述的夹持器的弹簧收缩状态的剖面说明图。
图42(a)、(b)和(c)是表示以固定爪部被主托架的小直径支撑部支撑的小直径盘、被夹持在夹持器和转台之间的一系列动作的说明图的一部分。
图43(a)、(b)和(c)是表示被夹在上述夹持器和转台之间的小直径盘、被支撑在主托架的小直径支撑部的一系列动作的说明图的一部分。
图44是装入在以往例的盘装置上的纵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和图2是使用作为记录媒体的所谓CD或DVD等盘的盘使用盘机器(例如所谓通用计算机)E1和E2的立体图。图1是表示以略水平状态使用盘的所谓横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E1,图2是表示以略垂直状态使用盘的所谓纵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E2。另外,图3是放大表示在上述纵放置类型的通用计算机E2上、被拉出到其外部的盘3和保持该盘3的盘托架61、71(托架单元60)立体图。
在上述各通用计算机E1、E2中,分别装入具有本实施例的盘移送装置的盘装置1。该盘装置1如以下详细说明的那样,是能够对于上述横放置和纵放置的任意一种类型的盘使用机器E1和E2适用的装置。
为此,上述盘装置1,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托架单元60,该托架单元60,包括支撑盘3的单面的主托架61和与该主托架61分开设置、支撑盘3的另一面的一部分的付托架71的。另外,对该托架单元60的详细结构等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另外,上述盘装置1,即使在根据使用的地方及使用状况、以横放置和纵放置的两个安装姿势分开使用一个盘使用机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无障碍地适用。即,是所谓2维自由放置(2way layout-free)。进而,即使是将以纵放置姿势拉出的托架单元60变为横放置姿势的状态,也能够无障碍地拉入收纳到装置1内,或者相反,即使是将以横放置姿势拉出的托架单元61(主托架)变为纵放置姿势的状态,也能够无障碍地拉入收纳到装置1内。即在要求所谓完全自由放置的时候,也能够有效地应对。
图4和图5是分别表示上述盘装置1的横放置姿势的托架收入状态和托架拉出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表示上述盘装置1的以纵放置姿势拉出托架状态的立体图。
由这些图可清楚地看到,在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中,在以横放置姿势使用的时候,仅驱动主托架61,以在该主托架61上载置盘3的状态进行盘移送。另外,在以纵放置姿势使用的时候,驱动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两方,以由这两个托架61、71保持盘3的状态来进行盘的移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从装置1内拉出盘托架61、71的方向称为盘装置1的前方,与此相反、将向装置1内拉入盘托架61、71的方向称为盘装置1的后方。
图7是上述盘装置1的横放置姿势的分解立体图。如该图所示,盘装置1,作为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具有基体单元10、旋转单元40、托架单元60和夹持单元80。
另外,图8、图9、图10和图11是分别放大表示上述盘装置1的基体单元10、旋转单元40、托架单元60和夹持单元80的立体图或分解立体图。
另外,如图4~图11的各图所示,对于盘装置1的构成部件的几个部件(例如、后述的驱动臂32、转换杆33、夹持基板81等),为了轻量化等目的,实际上形成各种表面筋,但在后续的详细说明中,为了避开图面的过渡的复杂化,对这些表面筋的表示进行了适当的省略。
上述基体单元10,具有作为对于装置1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安装基部的装置基体11。该装置基体11,如上述图8详细出示的,其整体形状以俯视看形成为略矩形框架形状,在其内侧开口部11H上,安装有旋转单元40。
该旋转单元40,如上述图9详细出示的,具有作为使盘旋转的旋转机构和对盘记录信息信号以及/或者再现被记录的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安装基部的转动基体41。另外,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在本盘装置1中,不仅标称直径尺寸为12cm的通常盘(大直径盘3),而且标称直径为8cm的小直径盘也能够进行记录/再现。
上述旋转单元40,具有搭载转盘45和拾取器装置46等的转动部件的转动基体41,同时,在该转动基体41的外侧具有中间框架42。
图12是表示旋转单元40和托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的俯视说明图。如在该图12中所示那样,在中间框架42的内侧4角上,分别配置有例如将橡胶等弹性部件或加上弹簧部件进行组合而构成的浮动衬套43。
转动基体41通过这些多个浮动衬套43,对于中间框架42以在一定范围内(即,上述浮动衬套43的弹性范围内)可以浮动的状态(所谓浮动状态)被支撑。由于这样的浮动的支撑结构是以往公知的结构,所以更加详细的的图示和说明从略。另外,于中间框架42的外侧4角上形成的固定板部42a(参照图9),虽在本实施例中没有特别使用,但是,是当在插入孔42h中应用螺钉部件等固定中间框架42时使用的部件。
在中间框架42的外侧壁部,凸出设有多个导向销42p(参照图9和图12),通过这些导向销42p,对于装置基体11可以做升降动作地支撑中间框架42。换句话说,通过中间框架42,将转动基体41(即,旋转单元40)以相对于装置基体11浮动的状态可升降地支撑,抑制由装置基体11向旋转单元40传递振动。另外,有关旋转单元40对于装置基体11的升降机构,将在后面叙述。
在上述转动基体41上,如在图9中详细所示,搭载有可以旋转地支撑盘的转台45,和进行对于被该转台45支撑的盘的记录/再现用的拾取器装置46。另外,作为驱动该拾取器装置46的驱动机构,设置了由电动机齿轮51和中间齿轮52和输出齿轮53构成的齿轮组,和带有与上述输出齿轮53的小直径齿轮啮合的齿条齿的齿条板54。进而,设置有向在转动基体41上形成的开口部41H内延伸的导向杆55。
该导向杆55和上述齿条板54,与上述转台45的径向(即,被该转台45支撑的盘的径向)平行地延伸。
上述拾取器装置46,与齿条板54一体地结合,并可滑动地与上述导向杆55配合,拾取器装置46由导向杆55引导,同时与上述齿条板54一体被驱动。
上述电动机齿轮51,被固定在电动马达(未图示)的输出轴上,通过驱动该电动马达,该驱动力通过上述齿轮组(电动机齿轮51、中间齿轮52、输出齿轮53)被传递到齿条板54上,与该齿条板54一起,拾取器装置46被向转台45的径向驱动,对于被支撑在该转台45上的盘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现。
另外,虽然没有具体地图示,但在上述转动基体41的里面侧,安装有旋转驱动上述转台45的主轴电动机和驱动上述拾取器装置46的电动机两个电动机,另外,还固定着驱动控制转台45和拾取器装置46等用的控制线路板。该控制线路板的构成和转台45和拾取器装置46的控制方法等,由于是与以往公知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所以其详细说明省略。
图13是表示托架驱动机构的俯视说明图。由该图13和上述的图8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基体单元10,具有作为可相对于装置基体11向托架往返动作方向(即,装置1的前后方向)滑动地被支撑的滑动部件的驱动齿条31和驱动主托架61的驱动臂32。
该驱动臂32,由图8可知,一端侧通过枢支销32p被轴支(可以转动地支撑)在装置基体11上。另外,在其另一端侧,通过驱动销32q连接到上述主托架61(参照后述的图14~图16)。即,驱动臂32以枢支销32p为中心在与装置基体11平行的面内可以转动地被支撑着。进而,在驱动臂32的中途部上,形成有规定形状和长度的导向槽32g,通过在该导向槽32g上配合被固定在驱动齿条31上的第1销31p,驱动臂32与驱动齿条31连接(参照图13~图16)。
上述驱动臂32的导向槽32g起到将该驱动臂32与滑动部件(驱动齿条31)连接的第1连接部的作用,另外,驱动销32q起到将驱动臂32与第1盘支撑部件(主托架61)连接的第2连接部的作用。
另外,如图7、图12和图13所示,在装置基体11上,作为可滑动地驱动上述驱动齿条31的滑动驱动机构,设置有电动机21、电动机皮带轮22、传动皮带23和齿轮组24、25、26。该齿轮组24、25、26,由下述部分构成:通过固定在上述电动机21的输出轴上的电动机皮带轮22和传动皮带23由电动机21的输出驱动的皮带轮齿轮24,和带有与上述驱动齿条31的齿条齿31g啮合的小直径齿轮的输出齿轮26,和配置在两齿轮24、26之间的中间齿轮25。
通过驱动电动机21,该驱动力可通过上述电动机皮带轮22、传动皮带23和齿轮组(皮带轮齿轮24、中间齿轮25和输出齿轮26)传递到驱动齿条31上,驱动齿条31沿盘装置1的前后方向被滑动驱动。该驱动齿条31的滑动方向,根据电动机21的旋转方向而被切换。
如图7所示,通过电动机基板16从其里面侧将上述电动机21安装在装置基体11上。另外,在上述电动机基板16上,安装着在将托架从装置1中拉出时接通的打开开关17和在将托架拉入到装置1内进行记录/再现时接通的按压开关18,通过接通开关17或18的任意一个,来决定上述电动机21的旋转方向。
进而,由图8、图12和图1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装置基体11上,在与上述驱动齿条31相对一侧,配置有作为与滑动部件(驱动齿条31)连动而被驱动的付滑动部件的付齿条35。该付齿条35平行于驱动齿条31而延长设置,并沿托架往返动作方向(即,装置1的前后方向)相对于装置基体11可滑动地被支撑。另外,在该付齿条35的后部的侧方,配置有锁定杆36(参照图8和图13)。该锁定杆36以轴支撑部36p为中心可转动地被支撑在装置基体11上。该锁定杆36,通过顶压弹簧37(参照图8),其前端部总是受到向付齿条35侧转动的方向的弹簧力。
上述锁定杆36,是在主托架61被拉入到盘装置1内处于第1位置时,限制主托架61因不测而向前方移动的部件。在主托架61处于第1位置的状态,上述锁定杆36的前端部与在主托架61的后部形成的锁定片61m(参照后述的图26),限制主托架61向前方移动。
该锁定杆36,由付齿条35向后方的滑动动作而转动,解除主托架61的锁定状态。当付齿条进一步后退时,其前端侧被收入在付齿条35的锁合凹部35j(参照后述的图19)中。
进一步,如图8、图12和图13所示,在装置基体11中,配置有根据驱动齿条31的滑动位置而转动的转换杆33。该转换杆33以轴支撑部33p为中心,在与装置基体11平行的面内可转动地被支撑在装置基体11上。
在该转换杆33的一端侧,形成有可与驱动齿条31的第2销31q锁合的第1锁合部33a,在另一端侧,形成有与上述付齿条35的后端销35p锁合的第2锁合部33b。通过顶压弹簧34(参照图8),对该转换杆33向使付齿条35向后方滑动的转动方向施予弹簧力。上述转换杆33和该顶压弹簧34,起到与滑动部件(驱动齿条31)的滑动动作连动、驱动付滑动部件(付齿条35)的付滑动驱动机构的作用。
在主托架61被拉入到盘装置1内而处于第1位置时,转换杆33的第1锁合部33a与驱动齿条31的第2销31q锁合。在该转动状态下,通过转换杆33的第2锁合部33b和后端销35p,将付齿条35维持在前方位置。
当驱动齿条31开始向后方滑动、后退一定距离以上时,解除转换杆33的第1锁合部33a和驱动齿条31的第2销31q的锁合,转换杆33通过顶压弹簧34的弹簧力使付齿条35向后方滑动。
从而,托架(主托架61)动作的开始,通过转换杆33、付齿条35和锁定杆36,根据驱动齿条31的滑动位置而被限制。
进一步,如图8所示,在装置基体11的左右两侧的前部,配置有支撑上述付齿条35的前部并引导其滑动动作的左侧导向块27,和支撑上述驱动齿条31的前部并引导其滑动动作的右侧导向块28。这些左右导向块27、28,还构成对于托架单元60的前后滑动动作的导向一部分。
图14、图15和图16是表示驱动臂和驱动齿条的俯视说明图,图14表示托架收入状态,图15表示托架向前动之前的状态,另外,图16表示托架拉出状态。并且,在上述图14~图16中,为了图面的简略化而省略了付托架71的图示。
如图14所示,当驱动齿条31位于后端位置托架61以对应于盘装置1内部的转台45的配置位置的位置(第1位置)的状态驱动上述电动机21向规定方向旋转时,如上所述,该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齿条31,该驱动齿条31向前方滑动。锁合驱动齿条31的第1销31p的驱动臂32的导向槽32g,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直线部Gs和从该前后直线部Gs的前端部向斜外侧前方延伸的斜方部Gn构成。在上述第1销31p位于前后直线部Gs期间,即使驱动齿条31向前动,也不对驱动臂32传递动力,从而,驱动臂32不转动。
并且,如图15所示,当驱动齿条31的第1销31p从导向槽32g的前后直线部Gs插入斜方部Gn时,伴随驱动齿条31的向前动,驱动臂32以该枢支销32p为中心开始转动。驱动臂32的另一端侧的驱动销32q,与主托架61的长槽61g配合,伴随驱动臂32的转动,通过驱动销32q而对主托架61传递驱动力。其结果,主托架61(或者在其上组合付托架71的托架单元60)开始向前方滑动。
换句话说,在上述驱动齿条31的第1销31p,位于驱动臂32的导向槽32g的前后直线部Gs期间,驱动齿条31即使进行滑动动作,对驱动臂32也不传递驱动力,限制其转动动作。即,在上述驱动臂32上形成的导向槽32g的前后直线部Gs,起着根据滑动部件(驱动齿条31)的滑动位置而限制由驱动臂32带来的第1盘支撑部件(主托架61)的驱动的驱动限制机构的作用。
当驱动齿条31进一步向前方滑动时,如图16所示,上述驱动臂32的转动量进一步加大,伴随此,主托架61向前方的滑动量也进一步加大、被向装置1的前方拉出。这样,主托架61被向对应装置1外部的盘放入取出位置的位置(第2位置)拉出。
当使上述电动机21向相反方向旋转时,驱动齿条31后退,以与上述相反的动作把主托架61拉向装置1内,并收入在对应于转台45的配置位置的第1位置。
这样,上述主托架61,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可进行往复动作。
如以上所述,主托架61(或者在其上组合付托架71的托架单元60),由于通过使配置在盘装置1内的、安装在装置基体11上的驱动齿条31和驱动臂32动作,所以没有必要在托架61的里面侧设置驱动用的齿条及齿轮等。当然,也不需要涂敷为了这些部件的润滑油等。从而,能够使托架61的里面侧为光滑的平面状,即使在以纵放置姿势使用盘装置1、而托架61的里面侧露出的时候,也不会像以往那样,有弄脏使用者的手或衣服等的担心,另外,与以往比较,能够良好地保持其外观。
如上所述,在拉出放入托架的时候,为了避开转台45和托架单元60的干涉,需要使作为具有转台的部件单元的旋转单元40下降。该旋转单元40的下降,在驱动臂32不进行转动动作期间、即在驱动齿条31的第1销31p使驱动臂32的导向槽32g的前后直线部Gs移动期间进行。
图17是表示托架收入状态的驱动齿条和付齿条以及中间框架的俯视说明图。图18是表示从图17中的Y18-Y18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另外,图19是表示托架拉出开始状态的驱动齿条和付齿条以及中间框架的俯视说明图,进而,图20是表示从上述图19中的Y20-Y20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如图17和图19所示,向旋转单元40的中间框架42的左右侧面凸出设置的各销42p’(即,设置在旋转单元40的各侧面部的支撑销),可上下滑动地配合在形成于装置基体11的纵壁上的纵槽11v(参照图8)上,并且,其前端部分分别配合在形成于驱动齿条31和付齿条35的内侧面的导向槽31k、35k上。
若以驱动齿条31侧为例进行说明,则如图18和图19所示,上述导向槽31k,被形成为后侧是比较长的直线状(前后方向直线部Ks),前侧是向斜上方立起的直线或曲线状(斜方部Kn)。
中间框架42的销42p,在托架单元60被收入在盘装置1内上述第1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7和图18)下,位于向导向槽31k的斜上方立起的斜方部Kn,从而,旋转单元40也位于上方。该位置是转台45的盘再现/记录位置。
并且,当驱动齿条31向前方滑动时,上述销42p沿导向槽31k下降,伴随于此,旋转单元40也下降(参照图19和图20)。在该下降位置,即使托架单元60滑动也不会与转台45相干涉。
由于上述驱动齿条31的第2销31q与转换杆33的第1锁合部33a锁合,所以该转换杆33伴随驱动齿条31的前进动作向图中的反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由于转换杆33的另一端侧的第2锁合部33b与付齿条35的后端销35p锁合,所以伴随转换杆33的上述转动动作,付齿条35向后方滑动。
付齿条35的各导向槽35k,没有具体地图示,但与设置在驱动齿条31上的导向槽31k相反,形成为前侧比较长的直线状,后侧向斜上方立起的直线或曲线状。
从而,中间框42的各销42p,在托架单元60被收入在盘装置1内上述第1位置的状态,位于向导向槽35k的斜上方立起的地方,从而,旋转单元40也位于上方。并且,当付齿条35向后方滑动时,上述各销42p沿导向槽35k下降,伴随于此,旋转单元40也下降。
如以上所述,以旋转单元40的一对平行的侧面部相对向的方式配置驱动齿条31和付齿条35,上述旋转单元40,通过使设置在各侧面部的支撑销42p分别锁合在上述驱动齿条31和付齿条35的各导向槽31k和35k上而引导其升降动作,所以能够可靠地且稳定地进行上述旋转单元40的升降动作。
另外,如以上所述,仅以使驱动齿条31进行滑动动作,而使左右两侧的销42p的上下位置大致同时改变,能够改变旋转单元40的上下位置。另外,在使处于下降位置的旋转单元40上升的时候,使电动机21的旋转方向反转,也可以使驱动齿条31向与上述相反方向(即,向后方)滑动。
向上述旋转单元40的中间框42的侧面凸出设置的各销42p以及设置在驱动齿条31和付齿条35上的各导向槽31k和35k,与滑动部件(驱动齿条31)的滑动动作连动,起到了使部件单元(旋转单元40)升降的升降机构的作用。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设置有与滑动部件(驱动齿条31)的滑动动作连动、使部件单元(旋转单元40)升降的升降机构,和根据驱动齿条31的滑动位置、限制上述驱动臂32带来的主托架61的驱动的驱动限制机构,在托架单元60处于对应转台45的配置位置的第1位置的时候,驱动齿条31直到到达规定位置之前,由上述驱动限制机构限制主托架61的驱动,并且,通过上述升降机构使旋转单元40(从而,转台45)下降。并且,当驱动齿条31达到上述规定位置时,解除上述驱动限制机构的限制,可以进行驱动臂32的主托架61的驱动。从而,在转台45没有下降时,驱动托架单元60,能可靠地防止两者发生干涉。
在拉出托架单元60时,即,使驱动齿条31向前动时,上述旋转单元40下降结束的时间,被设定为与上述驱动臂32开始转动动作的时间大致一致或稍微提前。
如以上所述,仅以驱动驱动齿条31,可使旋转单元40的升降动作(即,转台45的升降动作)和支撑盘的托架单元60的滑动动作作为一连续的动作进行,所以以比较简单的构成,能够使这样两个动作作为一连续的动作顺畅地进行。
下面,对托架单元60的构成进行说明。上述托架单元60,从图3和图10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作为支撑盘3的单面的第1盘支撑部件的主托架61和与该主托架61分开设置、作为支撑盘3的另一面的一部分的第2盘支撑部件的付托架71。并且,如图3所示,在以纵放置姿势使用盘装置1的时候,这些主及付的两托架61和71被略平行地组合,由此两者形成收入盘3的一部分(下部)的盒部70。
另外,上述托架单元60的主要部件,即,主托架61、付托架71和后述的盘导向体77的无论哪一个,最好是使用合成树脂材料等的塑料材料来形成。
尤其是最好使上述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至少其中一方(更理想的是两方,再更理想的是包含盘导向体77、托架单元60的所有主要部件),由实质上透明的塑料形成,这时,能够更加提高盘支撑部件的外观性,能够表观上更美观。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不需要在主托架61上(特别是其里面侧)设置驱动用的齿条及齿轮等的驱动用元件,所以在用实质上透明的塑料构成主托架61的盘支撑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时候,即使从该主托架61的里面侧,也能够由目视确认盘3或5的有无,能够提供对使用者使用非常方便的盘移送装置。作为以上的实质上透明的塑料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树脂。
如图10详细所述,上述主托架61具有支撑大直径盘(12cm盘)的单面的大直径支撑部61D和支撑小直径盘(8cm盘)的单面的小直径支撑部61S,该小直径支撑部61S比大直径支撑部61D更位于转台侧并仅以规定量低一层地形成。
另外,从上述图10可更清楚地看到,上述大直径支撑部61D,具体地是对盘3的单面、支撑除去中心孔3h和其周边部分的外侧的环状部分的支撑部,另外,对小直径支撑部61S,也同样是支撑盘的单面的外侧的环状部分的支撑部。
另外,当在上述小直径支撑部61S的外周部,形成有爪部66,该爪部66,即使在支撑小直径盘的时候、盘装置1从水平方向变为超过规定角度范围的倾斜状态,也可以锁定小直径盘的下侧外周边缘部。该爪部66,位于在盘装置1的纵放置姿势时的下侧的范围,最好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是3个),但根据其尺寸,也可以在其正下方仅设置一个。另外,有关该爪部66的作用在后面叙述。
上述托架单元60,作为能够将由主和付两托架61和71支撑的盘3(大直径盘)顶压在主托架61上的顶压机构,具有盘导向体77和顶压弹簧78。上述盘导向体77是被配置在主和付两托架61和71之间的部件,具有能够接触盘3的外周的一部分的圆弧状的接触部77a。
另外,上述盘导向体77,以其前端的轴支撑部77b为中心可转动地被支撑在付托架71上。即,盘导向体77,在与付托架71平行的(换句话说,与盘3平行的)面内转动。该盘导向体77,通过顶压弹簧78总是被顶压于向主托架61的中心侧转动的方向上。
图21是表示上述托架单元60的付托架71和盘导向体77的侧视说明图,图22是表示以纵放置姿势将上述托架单元60向盘装置外部拉出状态的侧视说明图,另外,图23是表示以纵放置姿势将上述托架单元60的盘装置外部拉出状态的主视说明图,并且是从上述图22中的Y23-Y23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由主和付的两托架61和71形成的盒部70内收入其一部分(下部)的盘3,由图21和22可知,以接触盘导向体77的接触部77a的状态被顶向上方,由大直径支撑部61D的上侧的阶梯部和上述盘导向体77的接触部77a夹住,在盒部70的内部被稳定地固定。
另外,由上述图23可清楚地看到,在付托架71的端部,设置有与主托架61的端部锁合的锁合部71a,同时在主托架61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向该主托架61的滑动方向(盘装置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槽61r(付托架导向槽)。通过在该导向槽61r嵌合上述锁合部71a的前端,可使付托架71对于主托架61维持锁合状态,同时能够相对地向前后方向进行滑动动作。
这样,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托架单元60,能够由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支撑盘3,并能够以该支撑状态移送盘3。从而,即使在以纵放置姿势使用的时候,也可以比较容易进行相对于盘托架61、71盘3的装入取出操作,另外,能够进行稳定可靠的移送。
特别是,由上述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形成盒部70,在该盒部70中能够收入支撑盘3的一部分,以该支撑状态能够移送盘。从而,即使在以纵放置姿势使用的时候,也可以更容易进行相对于盘托架61、71的盘3的装入取出操作,另外,能够进行更加稳定可靠的移送。
另外,由于上述付托架71是与主托架61分开设置的,所以不使用付托架71仅使用主托架61,也可以支撑盘3,这时,对于以横放置姿势的使用,从主托架61的上方能够容易地装入取出盘3。
特别是,由于通过设置由盘导向体77和顶压弹簧78构成的顶压机构,能够使由上述主和付的两托架61和71支撑的盘3、顶压在主托架61上,所以即使在以略垂直地支撑盘3的状态进行移送的时候,也能够进行更加稳定的移送,在移送中也不会产生晃动。另外,由此可以较大地设定主和付的两托架61和71的间隔,即使在于两托架61和71之间的空间(盒部70)内放入取出盘3的时候,盘3碰伤的危险也非常小,可更加容易对盘3进行操作。
另外,特别是,具有可以接触由主和付的两托架61和71支撑的盘3的外周的一部分的接触部77a的盘导向体77,在与盘3平行的面内作转动动作,该盘导向体77由顶压弹簧78顶压向主托架61。从而,在将盘3顶压向主托架61实行固定的时候,对盘面(信息信号记录的面)不会有任何不好影响。
在上述盘导向体77上,设置有向付托架71侧凸出的凸起部77p。该凸起部77p,以将盘导向体77装入在付托架71上的装入状态,插入于付托架71上形成的长槽71g。以使盘导向体77在以其轴支撑部77b为中心转动时、可略沿着上述凸起部77p的转动轨迹转动的方式形成该长槽71g。
图24是表示以纵放置姿势将上述托架单元60向盘装置内部的收入状态的侧视说明图,另外,图25是表示以纵放置姿势将上述托架单元60向盘装置内部的收入状态的主视说明图,并是从上述图24中的Y25-Y25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托架单元60被收入在盘装置1中,以位于对应转台45的配置位置(第1位置)的状态,付托架71侧由夹持基板81覆盖。在该夹持基板81的里面侧,形成与上述盘导向体77的凸起部77p锁合的导向槽81g。该导向槽81g,从其前侧到规定距离,向前后方向大致笔直地延伸,在其后方,向外侧倾斜、同时延伸到终端部。
将该导向槽81g的笔直部分的位置,在装置1的安装状态下,与通过顶压弹簧78、将盘导向体77向主托架61的中心侧转动的方向顶压时(参照图22)的上述凸起部77p的位置大致吻合。
从而,例如如图22所示,对以纵放置姿势向装置外部拉出的托架单元60,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向装置1的内部拉入并收入在上述第1位置的时候,上述盘导向体77的凸起部77p,以维持由顶压弹簧78对盘导向体77的顶压状态而被引导到途中。并且,当越过其笔直部分拉入托架单元60时,凸起部77p被上述导向槽81g的倾斜部分引导而向外侧移动。
即,上述凸起部77p,沿付托架71的长槽71g向外侧移动。随着该凸起部77p的移动,盘导向体77抵抗顶压弹簧78的顶压力,以轴支撑部77b为中心向图21、图22和图24中的下方转动。这样,盘导向体77的转动位置改变的结果,将盘3解除对主托架61的顶压状态,解除对其的固定。
这样,在对应盘装置1内的转台配置位置的第1位置,由于解除对盘3的主托架61的顶压状态,所以在该第1位置,在主托架61和盘导向体77之间不限制盘3。从而,在对转台45装入盘3时,没有由主托架61和盘导向体77之间的干涉带来的障碍。
在这时,在盘导向体77上设置凸起部77p,同时,在夹持基板81上设置导向槽81g,以仅锁合两者的比较简单的构成,能够可靠地切换对于盘3的主托架61的顶压状态和该顶压解除状态。
在上述托架单元60的主托架61上,由图10可以清楚地看到,形成与驱动臂32的驱动销31q锁合的长槽61g。另外,在上述主托架61的后部,以其轴支撑部62b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着托架滑块62,进而,还设置有其顶压弹簧63。该托架滑块62被配置在上述长槽61g的附近,起到吸收盘装置1在安装状态下的驱动臂32的(特别是,其驱动销32q的)位置误差的作用。
另外,由图10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付托架71上,在其后端部,通过安装螺钉73安装着传感器杆72。该传感器杆72,最好由金属板制作。以其轴支撑部74b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锁定该传感器杆72的锁定杆74(垂直锁定杆),进而,还具有顶压该垂直锁定杆74的顶压弹簧75。
另外,由图8可知,在装置基体11的后端侧,也以其轴支撑部38p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着锁定上述传感器杆72的锁定杆38(水平锁定杆),进而,还具有顶压该水平锁定杆38的顶压弹簧39。有关这些传感器杆72、垂直锁定杆74和水平锁定杆38将在后面叙述。
图26是表示上述托架单元向盘装置内部的收入状态的俯视说明图,图27是表示以横放置姿势将上述托架单元60向盘装置外部的拉出状态的俯视说明图,另外,图28是表示以纵放置姿势将上述托架单元60向盘装置外部的拉出状态的侧视说明图。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盘装置1中,例如在从图26所示的托架收入状态、以横放置姿势拉出托架的时候,仅驱动主托架61(例如参照图27),以在该主托架61上载置盘3的状态进行盘移送。另外,在以纵放置姿势拉出托架的时候,驱动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两方(例如参照图28),以由这两托架61、71保持盘3的状态进行盘的移送。
下面,对以该横放置姿势和纵放置姿势的盘移送状态的切换机构和驱动托架单元60的驱动系统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付托架71的后端部,由安装螺钉73安装着传感器杆72(参照图10、21、22、24、26~28)。该传感器杆72,不是由上述安装螺钉73连接固定在付托架71的后端面,而是通过该安装螺钉73的轴部可摇动地支撑。即,传感器杆72,以由其自重而下垂状态,相对于上述付托架71可自由摇动地被支撑着。
为此,即使变化盘装置1的使用姿势,从水平方向变化为倾斜状态,付托架71的倾斜状态同样变化,上述传感器杆72的自重带来的下垂状态也不变化。从而,在付托架71变化为倾斜状态的时候,可以改变对于由自重总是保持垂直姿势的上述传感器杆72的、付托架71的相对的倾斜状态。
图37是放大表示上述传感器杆72和托架单元60(主托架单元61和付托架71)的后端面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在主托架单元61的后端部,设置有可以固定上述传感器杆72的杆固定部61j。该杆固定部61j,由图10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在主托架单元61的后端部与该主托架单元61平行地延伸。另外,在该杆固定部61j的前端,形成以规定角度α倾斜的倾斜部61k。
进而,理想的是,在装置基体11的后端侧,设置可固定上述传感器杆72的凸起片11j(参照图10和图37)。在该凸起片11j的上侧部,形成以比上述规定角度(第1规定角度)α大的、以第2规定角度β倾斜的倾斜部61k。
在盘装置1(从而,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从水平方向倾斜的时候,直到该倾斜角度达到第1规定值α之前,处于由自重下垂状态的传感器杆72和上述杆固定部61j都不会锁合。即,传感器杆72不进入上述杆固定部61j和主托架61之间的槽状的空间内。
从而,在该状态下,即使由驱动臂32驱动主托架61向前方滑动,也不对付托架71传递任何驱动力,付托架71,保持在装置1内静止的状态,仅主托架61进行滑动动作(例如参照图27)。
但是,当该倾斜角度超过上述规定值α时,传感器杆72和上述杆固定部61j开始锁合。并且直到倾斜角度达到第2规定值β之前,传感器杆72与装置基体11的上述凸起片11j和主托架61的杆固定部61j两方锁合。以此状态,传感器杆72接触上述凸起片11j,所以不能向前方移动,从而,限制向托架单元60的前方的移动。即,例如维持在图26所示的状态。
当盘装置1进一步倾斜且倾斜角度超过第2规定值β时,传感器杆72不与上述凸起片11j锁合,而仅与主托架61的杆固定部61j锁合。当以此状态驱动主托架61向前方滑动时,通过上述杆固定部61j和传感器杆72,主托架61的驱动力被传递给付托架71,付托架71与主托架61一体地进行滑动动作(例如参照图28)。
在本实施例中,把上述规定角度α和β的值例如设定在35度和50度,但这些角度,通过变更传感器杆72和杆固定部61j的形状,可以做种种设定变更。
另外,更理想的是通过将上述凸起片11j设置在装置基体11上,可在盘装置1的倾斜角度超过α达到β之前,限制主托架61的(即,托架单元60的)滑动动作,锁定盘的移送。
当盘装置1的倾斜角度仅以稍微的变化就可切换盘移送状态时,不仅对于用户的不留意,而且盘移送状态稍有不测就会进行切换,作为使用状态很不稳定,就会感到不方便,考虑到这样的情况,通过在切换盘移送状态的边界部分设置锁定区域,就能够避免这样的不稳定的使用状态。
在这里,有关盘装置1的使用姿势,当是所谓横放置姿势时,不只是水平状态或略水平状态,而且也包含从盘装置1的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为上述规定角度α以内的情况。另外,当是所谓纵放置姿势时,不只是垂直状态或略垂直状态,而且也包含从盘装置1的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超过上述规定角度α并为上述第2规定值β以上的情况。
如以上所述,根据上述传感器杆72和主托架61的杆固定部61j的锁合状态,将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切换为将驱动臂32的驱动力仅传递到主托架61的状态(第1传递状态),和将上述驱动臂32的驱动力的一部分传递到付托架71的状态(第2传递状态)。
另外,同时,伴随该驱动力的传递状态的切换,也可将盘移送状态切换为仅以主托架61支撑盘3而移送的移送状态(第1移送状态),和以上述主及付的两托架61和71支撑盘3而移送的移送状态(第2移送状态)。
这样,可构成由上述传感器杆72和主托架61的杆固定部61j而对将驱动臂32的驱动力传递给托架单元60的传递状态进行切换的驱动力传递状态切换机构,和对盘移送状态进行切换的移送状态切换机构。另外,上述传感器杆72,起到了对由这些切换机构实行的切换状态进行确定的切换杆的作用。
如以上所述,对盘移送状态,可切换为只以主托架61支撑盘3而移送的移送状态(第1移送状态),和以上述主和付的两托架61和71支撑盘3而移送的移送状态(第2移送状态)。即,对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可切换为将驱动臂32的驱动力仅传递给主托架61的第1传递状态,和将驱动臂32的驱动力的一部分传递给付托架71的第2传递状态。
由此,能够容易对应盘装置1的横放置姿势和纵放置姿势的任意一种来使用。即,能够对应所谓2维自由放置情况而使用。
另外,根据盘装置1自水平的倾斜角度,能够切换移送状态(即,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即,根据盘装置1的倾斜状态,对盘装置3的移送状态(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在第1移送状态(第1传递状态)和第2移送状态(第2传递状态)之间能够合适地进行切换。
特别是主托架61,通过与驱动臂32连接而总会在盘移送时被驱动。另外,对于付托架71,仅在第2移送状态下,通过传感器杆72与杆固定部61j而传递上述驱动臂32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即,在切换盘3的移送状态时,能够可靠地进行对付托架71的驱动力传递的切换。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盘装置1以横放置姿势拉出托架(即,仅是主托架61)后,即使在装置1变更为纵放置姿势的时候,为了能够将主托架61无障碍地拉入装置1中而收入,设置了上述的水平锁定杆38(第1锁定部件)。
进而,与此相反,在盘装置1以纵放置姿势拉出托架单元(即,是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后,即使在装置1变更为横放置姿势的时候,为了能够将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无障碍地拉入装置1中而收入,设置了上述的垂直锁定杆74(第2锁定部件)。
图29是放大说明在盘装置1的横放置状态中,例如盘再现状态等,托架单元60被完全拉入在盘装置1内而收入的状态的托架单元60后部的说明图,另外,图30是表示从上述图29中的Y30-Y30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该完全收入状态下,上述水平锁定杆38,其前端部由托架单元60的后端面(特别是,主托架单元61的后端面)向后按压,处于与传感器杆72完全不锁合的状态。该水平锁定杆38,由顶压弹簧39将其前端向着托架单元60侧(特别是向着付托架71侧)转动的方向、即向图29中的反时针旋转方向顶压。
另外,垂直锁定杆74,虽然也由顶压弹簧75向同方向(前端74a向着托架单元60侧转动的方向)顶压,但在图29的状态中,通过使前端部74a的相反侧的端部与装置基体11的例如纵壁接触而进行的按压,而处于与传感器杆72完全不锁合的转动状态。从而,在该状态下,如图30所示,传感器杆72处于由其自重而下垂的状态,完全自由地摇动。
图31是放大表示在盘装置1的横放置状态、从盘装置1内拉出之前的托架单元60的后部的说明图,另外,图32是表示从上述图31中的Y32-Y32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进而,图33是表示以横放置状态从盘装置1拉出主托架61后的付托架71的后部的说明图。
由图29和图30所示的状态,在以保持横放置状态拉出托架(仅是主托架61)的时刻,如图31和图32所示,传感器杆72依然处于由其自重带来的下垂状态,完全自由地摇动。即,水平锁定杆38和垂直锁定杆74还没有锁合。
并且,如图33所示,在拉出托架单元61、仅付托架71留在装置1内的状态下,上述水平锁定杆38通过顶压弹簧39的顶压力向图33中的反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其结果,传感器杆72以下垂状态、通过水平锁定杆38锁定其摇动动作。
从而,以此状态下,即使将盘装置1的使用姿势变为纵放置姿势,传感器杆72也由水平锁定杆38锁定而不摇动,在以纵放置姿势将主托架61再次拉入装置1内时,与传感器杆72互不干涉。
这样,在仅驱动主托架61的时候,由于通过水平锁定杆38阻止上述传感器杆72的摇动动作,所以,在以横放置姿势将主托架61拉出到装置1的外部后,即使将该盘装置1改变为纵放置姿势、使上述主托架61返回到装置1的内部的时候,也不会由传感器杆72阻碍其返回动作。
另外,这时,在主托架61被收入在装置1的内部的时候,由于上述传感器杆72的摇动动作的阻止状态被解除,所以不会防碍由传感器杆72起到的盘移送状态的切换功能。
图34是放大表示以纵放置姿势收入在盘装置内部的托架单元的后部的说明图,图35是表示从上述图34中的Y35-Y35箭头方向看的向视图,另外,图36是表示以纵放置姿势从盘装置中拉出后的托架单元的后部的说明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该收入状态下,上述垂直锁定杆74,通过使前端部74a的相反侧的端部、与装置基体11的例如纵壁接触而受到按压,处于与传感器杆72完全不锁合的转动状态。从而,在该状态下,如图35所示,传感器杆72的一部分与主托架61的杆固定部61j锁合(即,进入该杆固定部61j和主托架61之间的槽状的空间内),并且处于由其自重引起的下垂状态,完全自由地摇动。
并且,如图36所示,在托架单元60(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被从装置1拉出到外部的状态下,上述垂直锁定杆74,由顶压弹簧75的顶压力向图36中的反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其结果,垂直锁定杆74的前端部74a,位于传感器杆72的侧方,传感器杆72以锁定在主托架61的杆固定部61j上的下垂状态,通过垂直锁定杆74而锁定摇动动作。
从而,以此状态,盘装置1的使用姿势即使变更为横放置姿势,传感器杆72也由垂直锁定杆74锁定而不进行摇动,在以横放置姿势将托架单元60再次拉入装置1内时,与传感器杆72互不干涉。
这样,在驱动主和付两托架61和71的时候,由于通过垂直锁定杆74阻止上述传感器杆72的摇动动作,所以,在以纵放置姿势将主和付两托架61和71拉出到装置1的外部后,即使在将该盘装置1改变为横放置姿势、使上述两托架61和71返回到装置1的内部的时候,也不会由传感器杆72阻碍其返回动作。这时,在主和付两托架61和71被收入在装置1的内部的时候,由于上述传感器杆的摇动动作的阻止状态被解除,所以不会防碍由传感器杆72起到的盘移送状态的切换功能。
如以上所述,由于具有上述水平锁定杆38和垂直锁定杆74,即使是将以纵放置姿势拉出的托架单元60变更为横放置姿势的状态,也能够无障碍地拉入到装置1内收入,或者相反,即使将以横放置姿势拉出的托架61(主托架)变更为纵放置姿势的状态,也能够无障碍地拉入到装置1内收入。即,在所谓要求完全自由放置的时候,也能够有效地应对。
下面,对盘装置1的夹持单元80进行说明,同时对盘装置1以纵放置状态、进行小直径(8cm)盘的移送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7和图11所示,上述夹持单元80具有:安装在盘装置1的装置基体11上的夹持基板81,和带夹持器本体83的夹持器90,和将该夹持器90固定在夹持基板81上的弹簧钩82。
上述夹持基板81,在两侧部具有多个安装脚部,在其前端部设置有与装置基体11的纵壁部锁合的爪部81a。另外,在夹持基板81的里面侧,如上所述,形成有对向盘导向体77的凸起部77p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向槽81g。
另外,在夹持基板81的中央部分,为了通过弹簧钩82(夹持器支撑部件)支撑夹持器90,设置有圆形的开口部81h。
上述夹持器90,是与转台45协调动作支撑盘的部件,如后述的图40和图41所示,在夹持器本体83的内部,在依次组装夹持器橡皮垫85、垫圈86、磁体87、螺旋弹簧88和弹簧座89的基础上,在端面部贴有夹持器薄板84。
通过将该夹持器90从夹持基板81的开口部81h的下方插入、从上方组装弹簧钩82并锁合其安装脚部82a,且通过该弹簧钩82,可将夹持器90支撑在夹持基板81上。
上述弹簧钩82的各安装脚部82a,与保持螺旋弹簧88的下端侧的弹簧座89卡合。另外,上述螺旋弹簧88的上端侧,与夹持器本体83的内侧上部接触。从而,上述螺旋弹簧88夹装在作为夹持器支撑部件的弹簧钩82和夹持器90之间。
图40是表示夹持器90的弹簧伸长状态的剖面说明图,另外,图41是表示上述的夹持器90的弹簧收缩状态的剖面说明图。
上述螺旋弹簧88,在对夹持器90不作用外力的通常情况下,如图40所示,处于伸长的初始状态。并且,当转台45接近并在与磁体87之间作用磁力时,如图41所示,抵抗螺旋弹簧88的弹簧力,磁体87被拉向靠近转台45的方向,其结果呈收缩状态。
即,夹持器本体83,以通过弹簧钩82被支撑在上述夹持基板81上的状态,在与转台45之间夹持上述小直径盘5的时候,与该盘5接触的夹持器90,通过夹持器本体83,由螺旋弹簧88被顶向与盘夹持方向的反方向(图41中的上方)。
另外,图38是放大表示上述主托架61的小直径支撑部61S的一部分的说明图,图39是放大表示上述小直径支撑部61S的固定爪部的剖面说明图。如在这些图中所示,上述小直径支撑部61S以比大直径支撑部61D位于转台侧的方式仅以规定量向下低一节高度。
当在上述小直径支撑部61S的外周部,形成有固定爪部66,该固定爪部66,在支撑小直径盘5的时候,即使盘装置1是自水平方向、向超过规定角度范围倾斜的状态,也能固定小直径盘5的下侧外周边缘部。该爪部66,在盘装置1的纵放置姿势时,位于下侧的范围,最好设置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3个),但根据其尺寸,也可以在正下侧仅设置一个。
另外,在上述各所定爪部66上,在其两面具有倾斜部66a、66b,在上述小直径盘5的外周边缘部靠在固定爪部66上的时候,通过沿上述倾斜部66a、66b而靠入,能够有助于该靠入动作。
图42(a)~(c)是表示将由上述固定爪部66被小直径支撑部61S支撑的小直径盘5夹在夹持器90和转台45之间的一系列动作的说明图。
如这些图所示,由上述各爪部66锁定其下侧的外周边缘部的小直径盘5,在被装载于转台45上的时候,由上述多个爪部66锁定的外周边缘部,为了靠在上述各爪部66上而向夹持器90侧移动,并在该夹持器90和上述转台45之间由磁力夹持。
即,如图42(a)所示,夹持器90和转台45离开某种程度以上的距离,在小直径盘5处于其间的状态下,小直径盘5以落入到主托架61的小支撑部61S的下端侧的状态,其下侧外周边缘部被固定在固定爪部66上。即,以该状态,小直径盘5的中心孔部5h仅以规定量向下方偏心。
在由此状态、转台45接近夹持器90时,在上述中心孔部5h上卡合转台45的圆锥部45c,如图42(b)所示,沿该倾斜,小直径盘5被上抬。另外,这时,通过在磁体87和转台45之间磁力的作用,夹持器90被拉近转台45侧(参照图42(b)中的箭头),在两者间夹住盘5。
然后,如图42(c)所示,通过转台45进一步向夹持器90侧移动,小直径盘5,其下侧外周边缘部靠入固定爪部66并向夹持器90侧移动。这时,盘5的下侧外周边缘部,沿倾斜部66a顺畅地靠入固定爪部66。另外,在上述图42(b)和(c)的状态下,由螺旋弹簧88产生的与盘夹持方向相反方向的弹簧力作用于夹持器90。
对上述固定爪部66的尺寸和形状,即,爪部66的宽、高(凸出量)和倾斜部66a、66b的形状等,可进行适当地设置,以便由此能够使小直径盘5的下侧外周缘靠入,并且,在以纵放置姿势进行盘5的移送时,可以将该小直径盘5可靠地支撑在小直径支撑部61S内。
图43(a)~(c)是表示被夹在上述夹持器90和转台45之间的小直径盘5、被返回并支撑在主托架61的小直径支撑部61S上的一系列动作的说明图。
被夹持在上述夹持器90和转台45之间的上述小直径盘5,在从上述转台45卸下的时候,外周边缘部靠在上述各固定爪部66上并向转台45侧移动,解除由该转台45和上述夹持器90的夹持状态。
即,如图43(a)所示,在盘5的再现位置,夹持器90处于从夹持基板81稍微浮起的状态,当从该再现位置转台45慢慢离开时,如图43(b)所示,夹持器90并压缩螺旋弹簧88(即,抵抗螺旋弹簧88的弹簧力)边向转台45侧移动。
然后,小直径盘5的下侧外周边缘部,向与夹持盘5时的相反方向靠向固定爪部66。在该图43(b)的状态下,作用于转台45和磁体87之间的磁力,比上述螺旋弹簧88的弹簧力要大,盘5被保持在转台45和夹持器90之间。
当转台45进一步向离开方向移动时,作用于转台45和磁体87之间的磁力,比上述螺旋弹簧88的弹簧力要小,如图43(c)所述,小直径盘5以落入到主托架61的小直径支撑部61S的下端侧的状态,其下侧外周边缘部被固定在固定爪部66上。
另外,对于大直径(12cm)盘3的情况,在以纵放置姿势再现数据的时候,在由主托架61和付托架71形成的盒部70的空间区内,被夹持在上述夹持器90和转台45之间,并设定成在该空间区内能够无障碍地向转台45的装入和卸下。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小直径盘5从水平方向变为超过规定角度范围的倾斜状态,通过由在主托架61的小直径支撑部61S的外周上形成的固定爪部66固定其下侧外周边缘部,能够进行无障碍地移送。这时,在向转台45做装入动作时,由上述爪部66固定的小直径盘5的外周边缘部靠在上述爪部66上并向夹持器90侧移动,小直径盘5被夹持在夹持器90和转台45之间。
另外,在从转台45做卸下动作时,小直径盘5的外周边缘部靠在上述爪部66上并向转台45侧移动,小直径盘5被解除由转台45和夹持器90进行的夹持状态。即,可进行将小直径盘5无防碍地对转台45的装入和卸下。
特别是,上述固定爪部66在两面具有倾斜部66a、66b,小直径盘5的外周边缘部,沿上述倾斜部66a、66b靠在爪部66,所以不需要特别大的力能够顺畅地靠在固定爪部66上。
另外,在接触小直径盘5的夹持器90和弹簧钩82之间,配置了使该夹持器90向与盘夹持方向的反方向顶压的螺旋弹簧88,所以作用于夹持器90和转台45之间的磁力在比螺旋弹簧88的弹簧力大时,夹持器90抵抗上述弹簧力而向转台45侧移动,小直径盘5被维持夹持在两者间的状态,当上述磁力变得比弹簧力小时,则开始解除夹持状态。
从而,通过适当地设定上述磁力和弹簧力,由转台45和夹持器90得到的夹持位置,对大直径盘3和小直径盘5是相同的,并且,即使主托架61的小直径支撑部61S比大直径支撑部61D低一节,但仅以相当于该低一节量的距离也可以较长地使小直径盘5维持在夹持状态,能够将该小直径盘5无障碍从转台45卸下,使该小直径盘5返回到主托架61的小直径支撑部61S。另外,当解除由转台45和夹持器90之间的磁力产生的盘夹持状态时,夹持器90开始复原到初始位置。
以上,如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例,托架单元60的主托架61具有大直径支撑部61D和仅以规定量低一节的小直径支撑部61S,在该小直径支撑部61S的外周部,形成有可锁定小直径盘5的下侧外周边缘部的固定爪部66,即使小直径盘5是自水平方向超过规定角度范围的倾斜状态,通过由在主托架61的小直径支撑部61S的外周部上所形成的爪部66,也可固定其下侧外周边缘部,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移送。
这时,在将小直径盘5装在转台45上时,由爪部66固定的外周边缘部靠在爪部66上并向夹持器90侧移动,小直径盘被夹持在夹持器90和转台45之间,当小直径盘5在从转台45被卸下时,外周边缘部靠在爪部66并向转台45侧移动,解除由转台45和夹持器90实行的夹持状态,由此,以纵放置姿势,不仅对大直径盘3而且对小直径盘5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移送,并且,对转台45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装入和卸载。
另外,本发明不是仅限定于以上的实施例的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做种种的改良或设计上的变更等。
(在产业上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盘移送装置,即使小直径盘是自水平方向超过规定角度范围的倾斜状态,但通过由在盘托架的小直径支撑部的外周部上形成的爪部固定其下侧外周边缘部,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移送,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于不仅对大直径盘而且对小直径盘也能够以纵放置姿势进行移送的盘装置中。
Claims (5)
1.一种盘移送装置,具有:在盘移送时支撑该盘的盘支撑部件,和驱动该盘支撑部件、在对应于盘装置内部的转台配设位置的第1位置和对应于盘装置外部的盘装入取出位置的第2位置之间进行往返动作的盘支撑部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支撑部件,设有:具有支撑大直径盘单面的大直径支撑部、和支撑小直径盘单面的小直径支撑部的第1盘支撑部件,所述小直径支撑部比大直径支撑部更位于转台侧,并仅以规定量低一节高度,
在所述小直径支撑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即使是自水平方起超过规定角度范围的倾斜状态、也可固定所述小直径盘的下侧外周边缘部的爪部,
由该爪部固定的所述小直径盘,在装入所述转台时,由所述爪部固定的外周边缘部,靠在该爪部上并向夹持器侧移动,在该夹持器和所述转台之间由磁力夹持,
当将所述夹持器和转台之间被夹持的所述小直径盘从所述转台上卸下时,外周边缘部靠在所述爪部上并向转台侧移动,解除该转台和所述夹持器实行的夹持状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在两面具有倾斜部,所述小直径盘的外周边缘部,沿所述倾斜部靠在所述爪部上。
3.按照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盘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通过安装在被固定于所述盘装置的装置本体上的夹持基板上的夹持器支撑部件,被支撑在所述夹持基板上,在所述夹持器支撑部件和夹持器之间,配置有使该夹持器向与盘夹持方向相反的方向顶压的顶压部件。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盘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支撑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盘支撑部件分开设置并支撑所述大直径盘的另一面的一部分的第2盘支撑部件,由该第2盘支撑部件和所述第1盘支撑部件,形成收纳所述大直径盘的一部分的盒部,在该盒部中收纳其一部分的所述大直径盘,在所述盒部的空间区内被夹持在所述夹持器和转台之间。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对于仅以所述第1盘支撑部件支撑盘并进行移送的第1移送状态、和以所述第1和第2两盘支撑部件支撑盘并进行移送的第2移送状态进行盘移送状态切换的移送状态切换机构,该移送状态切换机构,以下述方式切换移送状态,即,当在盘为水平状态和自水平在规定角度范围内的倾斜状态的时候,以所述第1移送状态移送,在所述盘的倾斜角度超过所述规定角度的一定值以上的时候,则以所述第2移送状态移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91908/2001 | 2001-12-25 | ||
JP2001391908 | 2001-12-2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8292A true CN1608292A (zh) | 2005-04-20 |
Family
ID=19188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028259009A Pending CN1608292A (zh) | 2001-12-25 | 2002-12-18 | 盘移送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13252B2 (zh) |
EP (1) | EP1463050B1 (zh) |
CN (1) | CN1608292A (zh) |
DE (1) | DE60232816D1 (zh) |
WO (1) | WO20030565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48710B2 (ja) * | 2004-02-19 | 2010-04-14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移動調整装置、その方法、および、搬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04925B2 (ja) | 1994-10-24 | 2003-05-12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JPH08235709A (ja) | 1995-02-22 | 1996-09-1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ディスクのクランプ装置 |
JPH08235715A (ja) | 1995-03-02 | 1996-09-13 | Ricoh Co Ltd | ドライブ装置 |
JP3012172B2 (ja) | 1995-06-22 | 2000-02-2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記録再生装置 |
KR100318011B1 (ko) * | 1998-08-03 | 2002-04-22 | 구자홍 | 광재생기기트레이 |
JP3406256B2 (ja) | 1999-10-22 | 2003-05-12 |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ディスク装置、ディスクトレー、および案内部材 |
CA2369600A1 (en) * | 2000-02-17 | 2001-08-23 | Shigehisa Miyasaka | Disk tray for vertical use |
US6804821B1 (en) * | 2002-04-23 | 2004-10-12 | Gateway, Inc. | Tray cover for vertically mounted optical disc drives |
-
2002
- 2002-12-18 CN CNA028259009A patent/CN1608292A/zh active Pending
- 2002-12-18 DE DE60232816T patent/DE60232816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2-18 EP EP02790800A patent/EP146305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2-18 US US10/499,916 patent/US72132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2-18 WO PCT/JP2002/013220 patent/WO200305655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63050B1 (en) | 2009-07-01 |
EP1463050A4 (en) | 2006-03-22 |
EP1463050A1 (en) | 2004-09-29 |
WO2003056556A1 (fr) | 2003-07-10 |
DE60232816D1 (de) | 2009-08-13 |
US20050105356A1 (en) | 2005-05-19 |
US7213252B2 (en) | 2007-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173C (zh) | 光盘/光盘-只读存储器装置 | |
CN100346415C (zh) | 光盘装置 | |
CN1667730A (zh) |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 |
CN1259663C (zh) | 光盘驱动器 | |
CN1394336A (zh) | 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盘装置 | |
CN1950909A (zh) | 盘片容纳体和信息提供体 | |
CN1254809C (zh) | 记录媒体驱动装置 | |
CN1466754A (zh) | 光盘装置 | |
CN1126093C (zh) | 具有光盘交换功能的光盘记录和/或重放机器 | |
CN1661702A (zh) | 光盘装置 | |
CN1236443C (zh) | 盘录-放设备 | |
CN1238854C (zh) |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 |
CN100346417C (zh) | 记录媒体的收存装置 | |
CN1314035C (zh) | 盘移送装置 | |
CN1608292A (zh) | 盘移送装置 | |
CN1174411C (zh) | 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以及盘记录介质的更换装置 | |
CN1860532A (zh) |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 |
CN1233049A (zh) | 盘片驱动装置 | |
CN1174410C (zh) | 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 |
CN1174406C (zh) | 盘装置 | |
CN1278328C (zh) |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移送方法及交换控制装置 | |
CN1627408A (zh) | 盘驱动设备 | |
CN1460261A (zh) | 负载驱动机构及具有该负载驱动机构的盘装置 | |
CN1409318A (zh) | 盘驱动装置 | |
CN1598951A (zh) | 盘夹紧机构以及盘驱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