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4001A - 盘夹持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盘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夹持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盘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4001A
CN1574001A CNA2004100550510A CN200410055051A CN1574001A CN 1574001 A CN1574001 A CN 1574001A CN A2004100550510 A CNA2004100550510 A CN A2004100550510A CN 200410055051 A CN200410055051 A CN 200410055051A CN 1574001 A CN1574001 A CN 1574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 arrest
disc
cam hole
cam
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550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田靖夫
渡边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637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768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637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0480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74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40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means provided on the turntabl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4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 G11B17/0286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clampers mounted on a pivotal lever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盘夹持机构。该盘夹持机构包括:一中心轴,作为一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一托盘部,固定在该中心轴上且在其上放置一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放置的;一夹持轮,用于与该托盘部一起夹持该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一对中突起,由中心轴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臂插入该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该盘形记录介质对中;一施力装置,用于在该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该对中突起远离该托盘部;以及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基本平行于该中心轴的方式对其定位。

Description

盘夹持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盘驱动装置
交叉参考的相关申请
本发明要求于2003年6月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优先权文件2003-163791和于2003年6月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优先权文件2003-163792的优先权,其内容在此整体引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夹持机构以及具有该机构的盘驱动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这样一技术领域,其中提供与用作主轴电机的电机轴的中央轴不同的分离阻挡轴,以保证盘夹持机构稳定的转动运行,并使盘驱动装置变薄。
背景技术
盘驱动装置中具有用于使盘形记录介质对中并实现夹持的盘夹持机构,盘驱动装置能够向和从诸如光盘、磁光盘等盘形记录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
在盘夹持机构中,有一种类型,其中盘托和夹持轮用于夹持盘形记录介质,其中盘托的对中突起由弹簧推动(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案09-265705,07-121239,06-229158)。
盘夹持机构a具有一个盘托b和一个夹持轮c。
盘托b具有一托盘部d、一对中突起e和一加压弹簧f,并且托盘部d的中心固定在作为主轴电机的电机轴的中心轴g上。在托盘部d上形成一开口向上的装配凹陷部h。
按照以下方式设置对中突起e,即,由中心轴g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对中突起e,并且将其一部分插入到托盘部d的装配凹陷部h中。在对中突起e的外圆周表面上,从上侧形成导向倾斜面i和对中倾斜面j。相对于对中倾斜面j,导向倾斜面i中相对中心轴g轴向的倾斜角被设置得较大。
加压弹簧f是压缩线圈弹簧,并被置于装配凹陷部h中的托盘部d与对中突起e之间。因此,通过加压弹簧f对中突起e被相对托盘部d向上推动。
分离阻挡环k以外部啮合的方式连接在中心轴g顶端的附近位置。分离阻挡环k与对中突起e的上表面的接触导致了由加压弹簧f推动的对中突起e的向上移动的调整。中心轴g的顶端是从对中突起e向上突出的,并设置为大约圆锥形的定位部1。
将夹持轮c设置为挤压部m,其中外圆周面上的部分挤压盘形记录介质x,且在挤压部m的内侧形成向下开口和凹陷的部分n。凹陷部n上设置了向下突出的并约为圆柱形的定位圆柱部o,在定位圆柱部o的下端处的内圆周边缘形成为引导边缘p。使引导边缘p倾斜,以使得当其下降时,将其向更靠近定位圆柱部分o的外表面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的盘夹持机构a中,当将对中突起e插入盘形记录介质x的中心孔y时,夹持轮c降低,盘形记录介质x的内圆周部分被放置在盘托b的托盘部d与夹持轮c之间,然后盘形记录介质x被夹持。
此时,由于夹持轮c的定位圆柱部o的引导边缘p被导向中心轴g的定位部1,且中心轴g被插入定位圆柱部o中,从而实现了在盘托b和夹持轮c之间的定位。同时,盘形记录介质x的内圆周边缘与对中突起e的对中倾斜面j接触。对应于夹持轮c的下降,盘形记录介质x和对中突起e逆着加压弹簧f的压力而一起向下移动。因此,在盘形记录介质x的中心轴g上进行了定位。
当盘夹持机构a夹持盘形记录介质x时,夹持轮c被压下,并与放置在托盘部d上的盘形记录介质x配合。与主轴电机的转动一起,盘托b、夹持轮c和盘形记录介质x整体转动。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盘夹持机构配置为利用引导孔、凸轮孔和引导轴来执行盘形记录介质的夹持操作,其中引导孔在盘托的轴向(上下方向)上延伸,凸轮孔具有相对引导孔倾斜的倾斜部,引导轴与引导孔和凸轮孔可滑动地啮合(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案06-180913,将其称作专利文件1)。
在这样的盘夹持机构中,以其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方式,提供多个引导孔(专利文件1中的引导孔103)、多个凸轮孔(专利文件1中的引导孔11)和多个引导轴(专利文件1中的引导轴206)。
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置于托盘上的盘形记录介质并且将其插在夹持轮(专利文件1的中夹板209)与盘托(专利文件1中的转台406)之间。随着盘形介质的插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具有凸轮孔的组件(专利文件1中的侧板10),以使凸轮孔的倾斜部导致引导轴的引导孔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向下移动夹持轮,并且完成利用夹持轮和盘托对盘形记录介质的夹持操作。
凸轮孔具有上端水平部、底端水平部和倾斜部,其中上端水平部位于上部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端水平部位于底部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部形成于上端水平部与底端水平部之间。因此,当引导轴与上端水平部啮合时,夹持轮位于顶部。当引导轴从上端水平部向底端水平部移动倾斜部时,夹持轮向下移动。当引导轴与底端水平部啮合时,夹持轮位于底部。
发明内容
在盘夹持机构中,为了避免向和从盘形记录介质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出现记录错误和再现错误,就必须通过在转动时尽可能的减少盘形记录介质的表面摆动量、偏心率等来保证稳定的转动操作。
通常,当托盘部和对中突起与中心轴的接触长度(承载部的长度)变得更短时,此类表面摆动和偏心率的发生率就变得更大。因此,为了保证稳定的转动操作,就需要中心轴与托盘部和对中突起的接触长度尽可能长。
通过加长中心轴与托盘部和对中突起的接触长度,能够保证稳定的转动操作。然而,与其相应的,中心轴变得更长,而盘夹持机构的厚度变得较厚,由此妨碍将盘驱动装置制造得更薄。
更具体地,如上述盘夹持机构,其中在中心轴g上需要执行至少四种不同的功能的部分A、B、C和D,即,部分A与托盘部d接触,间隙部分B位于托盘部d与对中突起e之间,部分C与对中突起e接触,以及部分D与分离阻挡环k相连,盘夹持机构的厚度变得更厚,从而妨碍了将盘驱动装置制造得更薄。
另一方面,为了使盘驱动装置更薄,如果将与托盘部d接触的部分A和与对中突起e接触的部分C制造得更短,如上所述,就会担心稳定的转动操作得不到保证。
鉴于上述背景,最好提供一种盘夹持机构和/或具有盘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其能够在盘夹持机构中保证稳定的转动操作,并使盘驱动装置的盘托更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盘夹持机构以及具有盘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所述盘夹持机构包括一盘托。该盘托包括:一中心轴,作为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一托盘部,固定在中心轴上且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放置其上,用于与夹持轮一起夹住盘形记录介质的;一对中突起,由中心轴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被插入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盘形记录介质对中;一施力装置,用于在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对中突起远离托盘部;以及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近似平行于中心轴的方式对该分离阻挡轴定位,用于防止对中突起与中心轴分离。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盘夹持机构和盘驱动装置中,分离阻挡轴能够避免对中突起与中心轴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盘夹持机构,其通过将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盘托和夹持轮夹之间来夹持盘形记录介质。该盘托包括:一中心轴,作为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一托盘部,固定在中心轴上且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放置其上,用于与夹持轮一起夹住盘形记录介质;一对中突起,由中心轴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被插入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盘形记录介质对中;一施力装置,用于在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对中突起远离托盘部;以及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近似平行于中心轴的方式对该分离阻挡轴定位,用于防止对中突起与中心轴分离。
根据本发明,在中心轴上不需要放置分离阻挡部的区域,并且能够保持托盘部和对中突起与中心轴的足够的接触长度。此外,在盘形记录介质转动时能够保证稳定的转动操作,盘夹持机构能够制得更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夹持轮上形成向盘托侧突出的定位突起,并且在盘托的对中突起上形成插入上述定位突起的定位凹陷部。因此,定位夹持轮和盘托的中心轴不必从盘托向夹持轮一侧突出。与之相应地,盘夹持机构能够制得更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多个分离阻挡轴,并且在围绕中心轴的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该多个分离阻挡轴。因此,在转动操作时能够保证较好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心轴到上述多个分离阻挡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在转动操作时能够保证更好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盘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所述夹持机构通过将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盘托和夹持轮夹之间来夹持盘形记录介质。该盘托包括:一中心轴,作为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一托盘部,固定在中心轴上且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放置其上,用于与夹持轮一起夹住盘形记录介质;一对中突起,由中心轴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被插入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盘形记录介质对中;一施力装置,用于在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对中突起远离托盘部;以及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近似平行于中心轴的方式对该分离阻挡轴定位,用于防止对中突起与中心轴分离。
因此,在中心轴上不需要放置分离阻挡部的区域,并且能够保持托盘部和对中突起与中心轴的足够的接触长度。此外,在盘形记录介质转动时能够保证稳定的转动操作,盘夹持机构能够制得更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夹持轮上形成向盘托侧突出的定位突起,并且在盘托的对中突起上形成插入上述定位突起的定位凹陷部。因此,定位夹持轮和盘托的中心轴不必从盘托向夹持轮一侧突出。与之相应地,盘夹持机构能够制得更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配置多个如上述分离阻挡轴,在围绕中心轴的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所述多个分离阻挡轴。因此,在转动操作时能够保证较好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从中心轴到上述多个分离阻挡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在转动操作时能够保证更好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盘夹持机构,其包括:一中心轴,作为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一托盘部,固定在中心轴上且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放置其上;一夹持轮,用于与托盘部一起夹持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一对中突起,由中心轴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被插入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盘形记录介质对中;一施力装置,用于在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对中突起远离托盘部;以及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近似平行于中心轴的方式对该分离阻挡轴定位,用于防止对中突起与中心轴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盘驱动装置,其包括:一个主轴电机;一中心轴,作为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一托盘部,其固定在中心轴上且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放置其上;一夹持轮,用于与托盘部一起夹持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一对中突起,由中心轴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插入到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盘形记录介质对中;一施力装置,用于在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对中突起远离托盘部;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近似平行于中心轴的方式对该分离阻挡轴定位,用于防止对中突起与中心轴分离;以及一再现装置,用于从放置在托盘部上的盘形记录介质中再现数据。
在如上述专利文件1中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凸轮孔的上水平部具有使在其中配备引导轴的组件(专利文件1中的托盘203)定位到顶部的功能,和在顶端将夹持轮保持移动范围一端的功能。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轮的自重和时间的流逝,包括夹持轮的组件(专利文件1中的托盘203)可能会变形。如果出现这样的变形,则水平移动的并将被插入夹持轮和盘托之间的盘形记录介质可能与夹持轮接触。
另一方面,凸轮孔的倾斜部具有向下移动夹持轮的功能。然而,如果夹持轮向下的速度太大,则当夹持轮与盘形记录介质接触时可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当夹持轮与盘形记录介质接触时,如果通过夹持轮作用在盘形记录介质上的力很大,则盘形记录介质可能破裂、被损坏、变形等。
考虑到上述情况,最好提供一种夹持机构和/或包括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其结合盘夹持机构的操作能够避免出现上述技术难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盘夹持机构和/或包括盘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其通过将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夹持轮和盘托夹之间来夹持盘形记录介质,所述盘托与主轴电机的转动一起旋转。盘夹持机构包括:一形成为具有至少两个引导孔的引导件,该引导孔在盘托的轴向方向上延伸且在盘托的径向方向上是分离的;一在盘托的径向上适于滑动的且形成有凸轮孔的凸轮滑块,凸轮孔的数量与引导孔的相同且在盘托的径向上彼此分离;以及一包括支撑轴的支撑臂,其可转动地支撑夹持轮并且在夹持轮和盘托分离的方向上适于移动,该支撑轴与凸轮滑块的凸轮孔和引导件的引导孔可滑动地啮合。此外,在本发明的盘夹持机构中,凸轮滑块的凸轮孔形成有在盘托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部和倾斜部,如果凸轮滑块在盘托的径向方向上被移动,该倾斜部用于通过引导支撑轴在夹持轮与盘托分离的方向上移动支撑臂,该倾斜部从水平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与盘托侧相对的一侧;并且在距离盘托最近位置处形成的另一凸轮孔的水平部相比较,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形成的凸轮孔的至少该水平部被形成在盘托的轴向上更靠近主轴电机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盘夹持机构和/或包括盘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其通过将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夹持轮和盘托夹之间来夹持盘形记录介质,所述盘托与主轴电机的转动一起旋转。该盘夹持机构包括:一形成为具有至少两个引导孔的引导件,该引导孔在盘托的轴向方向上延伸且在盘托的径向方向上是分离的;一在盘托的径向上适于滑动的且形成有凸轮孔的凸轮滑块,凸轮孔的数量与引导孔的相同且在盘托的径向上彼此分离;以及一包括支撑轴的支撑臂,其可转动的支撑夹持轮并且在夹持轮和盘托分离的方向上适于移动,支撑轴与凸轮滑块的凸轮孔和引导件的引导孔可滑动地啮合。此外,在所述的盘夹持机构中,凸轮滑块的凸轮孔具有倾斜部和作用部,如果凸轮滑块在盘托的径向方向上被移动,该倾斜部用于通过引导支撑轴在夹持轮与盘托分离的方向上移动支撑臂,该作用部从倾斜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与盘托一侧的相对侧;形成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以使其在盘托的径向方向上延伸;形成在距离盘托最近位置处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以使其倾向同侧的倾斜部,并且以小于倾斜部倾斜角的倾斜角形成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另一凸轮孔的作用部。
附图说明
如附图所示,根据最佳模式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在分离状态下显示外盖和内盖的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并与图2至图36一起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2是在分离状态下显示外盖的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外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4是显示记录介质放置部、转动体和凸轮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显示转动体与凸轮件之间关系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凸轮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7是基座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显示引导件和驱动齿轮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显示凸轮滑块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凸轮滑块的放大的侧视图;
图11是显示支撑臂和夹持轮的放大透视图;
图12是在驱动单元被分离的状态下显示支撑臂由引导件和凸轮滑块支撑的状态的放大透视图;
图13是沿图11中XIII-XIII直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14是显示夹持轮和盘托的放大剖面图;
图15是显示初始状态的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其与图16至34一起示出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的操作;
图16是显示将盘形记录介质插入夹持轮和盘托之间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其部件以剖面图显示;
图17是显示在进行对中操作前的初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显示在进行对中操作前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显示外盖被移至打开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0是显示可将盘形记录介质置于盘放置表面的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1是显示当将盘形记录介质置于盘放置表面上时外盖被移至关闭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2是显示紧随对中操作开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3是显示对中操作开始以及将盘对中件的滑动销插入凸轮件的凸轮槽的下水平部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显示完成盘形记录介质的对中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显示将滑动销插入凸轮槽的倾斜部以及盘对中件举起盘形记录介质时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6是显示当盘对中件举起盘形记录介质时盘对中件的转动被调节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显示将滑动销插入凸轮槽的上水平部以及将盘形记录介质升至夹持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8是显示在外盖被移开时完成盘形记录介质的对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9是显示在外盖被移开时完成盘形记录介质的对中以及从单元容纳部拖出基座单元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0是显示正在执行夹持操作时中间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其部件以剖视图显示;
图31是显示夹持操作完成时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其部件以剖视图显示;
图32是显示用于检测外盖位置的地址表,与图33和图34一起示出外盖的操作;
图33是显示在每个地址处的每个传感器的检测状态图;
图34是显示操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35是显示盘托的第一变化示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36是显示盘托的第二变化示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37是显示盘形记录介质被夹持前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与图38一起示出现有技术中的盘夹持机构;和
图38是显示盘形记录介质被夹持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例如,记录介质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1是用于向/从诸如盘形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的装置。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具有一外盖2、一基座体3和排列在基座体3上的适当的各个组件及各个机构(参见图1和图2)。
外盖2由透明材料制成,例如玻璃、树脂等,并且大致形成为开口向下且在一个方向上更长的半圆柱形。整体地形成外盖部2a和侧面部2b、2b来构成外盖2,其中外盖部2a具有近似圆弧形的横截面,侧面部2b、2b位于外盖部2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
在下面的说明中,假设外盖2的长边方向是前后方向,而与其垂直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在外盖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一下表面形成为检测部4(参照图3)。从前边开始,检测部4包括第一非反射部4a、反射部4b和第二非反射部4c。第一非反射部4a形成在检测部4的前端,反射部4b跟随第一非反射部4a并被形成直到检测部4的长边方向的约中心处,而第二非反射部4c被形成直到外盖2的后端,其与第一非反射部4a相对且两者间具有反射部4b。例如,通过镀铝淀积等在外盖2的下表面上形成反射部4b。例如,通过在外盖2的下表面镀光学吸收膜形成非反射部4a、4c。例如,可通过在外盖2的下表面上镀光学透明膜来形成非反射部4a、4c。
如图1和图2所示,形成基座体3,以使基座板5和位于基座板5下面的底板6结合,且底板6被制成开口向上且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的箱形。
如图4所示,形成基座板5,以使得整体地形成被制成近似平板形的基座部7和从基座部7向下突出的支撑圆柱部8、8、8。
在基座部7的左边缘上以长边方向间隔形成四个透明的孔7a、7a...(参照图1和图2)。
在基座部7的右边缘上以长边方向间隔排列了多个操作按钮9、9...。例如,作为操作按钮9、9...,可配置开和关电源的电源按钮,执行外盖2的开关操作的开启按钮和关闭按钮,再现记录在盘形记录介质100上的信息信号的播放按钮,暂时停止再现状态的暂停按钮,停止再现操作的停止按钮,改变音量的音量按钮等。
记录介质放置部10设置在基座部7的长边方向上的前端(参照图1、图2和图4)。
记录介质放置部10被制成在平面观察时为圆形和浅的凹陷部的形状,并且底面形成为盘放置表面11。盘放置表面11形成为微凹和弯曲的表面,例如,球面,并且其中心点是位于最低部分的标准点11a。在记录介质放置部10中向上和向下钻孔形成传感器孔10a、10a、10a。
基座板5的支撑圆柱部8、8、8从盘放置表面11的外圆周面上的部分向下突出并向上开口(参照图4)。因此,在基座部7上形成三个开口7b、7b、7b,并且当穿过盘放置表面11及正好在其外侧的部分时形成了开口7b、7b、7b。在圆周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分开布置支撑圆柱部8、8、8,且各个中心轴与标准点11a之间的径向距离相等。
支撑圆柱部8包括:在上下方向更长的圆弧表面部12;封闭圆弧表面部12的下开口的封闭表面部13。封闭表面部13和圆弧表面部12的标准点11a侧的部分被开槽,此槽形成为排列槽8a。
在基座体3内侧,在透明孔7a、7a...的下侧分别排列着第一传感器14、第二传感器15、第三传感器16和第四传感器17。例如,第一传感器14、第二传感器15、第三传感器16和第四传感器17是反射型光传感器,且它们用作检测装置以检测外盖2的检测部4的位置,当光接收部接收到光发射部发射的检测光时,传感器被开启。
在基座体3内侧,在记录介质放置部10中形成的传感器孔10a、10a、10a的正下方位置分别排列着检测传感器18、18、18。检测传感器18、18、18具有检测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存在或空缺的功能。当盘形记录介质100位于盘放置表面11上时,由于盘型记录介质100反射了从检测传感器18、18、18发出的并通过传感器孔10a、10a、10a传递的检测光,所以检测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存在。
在基座体3的基座部7的上表面放置了平行的两个引导件19、19(参照图1)。将引导件19、19置于座部分7的后端侧,且形成为在基座部7的长边方向上更长。在与引导件19、19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形成向前和向后延伸的引导槽(图中未显示)。
在引导件19、19之间的间隔中,记录介质放置部10侧部约一半长形成为单元容纳部19a。单元容纳部19a能够容纳基座单元20。执行基座单元20的操作控制的控制面板21排列在引导件19、19之间,其与记录介质放置部10相对,且它们之间具有单元容纳部19a。
基座单元20和控制面板21排列在位于其下的排列基座22上。排列基座2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突出到侧面方向的引导销(未显示)分别放置在左和右两侧。在排列基座22中,引导销与引导件19、19的引导槽可滑动地装配,并能够被引导件19、19引导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排列基座22的右侧形成一齿条部(未显示)。
在基座板5上,单元驱动部23排列在位于右侧的引导件19的右侧部分。单元驱动部23具有驱动电机24,和由驱动电机24的驱动力的传动来转动的减速齿轮组(未示出)。减速齿轮组的最后一级的齿轮与排列基座22的齿条部啮合。因此,当驱动电机24转动时,其驱动力通过减速齿轮组被传至排列基座22的齿条部上。在基于驱动电机24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排列基座22、基座单元20和控制面板21整体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基座板5上,显示驱动部25排列在单元驱动部23的后面。显示驱动部25具有一控制电路板26和一显示部27,其上可显示各部分的操作状态等。
在基座板5上,外盖驱动部28排列在位于左侧的引导件19的左侧部分上。外盖驱动部28具有移动电机29,和通过移动电机29的驱动力的传动来转动的减速齿轮组30、30。减速齿轮组30、30前后放置,其间具有移动电机29。
在移动电机29和减速齿轮组30、30中分别设置皮带轮(图中未示出)。移动电机29的皮带轮和减速齿轮组30、30的皮带轮分别通过皮带31、31连接。因此,当移动电机29转动时,其驱动力通过皮带31、31被传至减速齿轮组30、30。减速齿轮组30、30在与移动电机29的转动方向对应的相同方向上同步的转动。
在基座板5上,齿轮体32、32、...被可转动地支撑。每两个齿轮体32、32放置在基座板5两端的左右两侧,并具有位于上部的滚子部32a、32a、...和位于下侧的齿轮部32b、32b、...。滚子部32a、32a、...由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材料构成,例如,橡胶材料等。
在位于左侧的齿轮体32、32中,齿轮部32b、32b分别与减速齿轮组30、30的最后一级齿轮啮合。
在齿轮体32、32、...中,在外盖2与基座板5连接的状态下,滚子部32a、32a、...被按压,并与外盖2的外盖部2a的两侧底端内表面配合。因此,当移动电机29的驱动力通过减速齿轮组30、30传动至位于左侧的齿轮体32、32时,外盖2在基于移动电机29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内盖33放置在外盖2的内侧。内盖33由不透明的材料例如,树脂等构成,并制成开口向下和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的近圆柱形。形成内盖33,以使得横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的封闭部33a与位于封闭部33a的长边方向上两端的侧壁部33b、33b被整体形成。在封闭部33a的后端形成传输孔33c。在左右侧分别形成两个排列槽33d、33d、...,其在前后方向上分开地排列在封闭部33a的底端。在前端的侧壁33b上形成向下开口的槽,该槽形成为分离口33e。
内盖33与基座板5连接以封闭引导件19、19、基座单元20、控制面板21、排列基座22、单元驱动部23、显示驱动部25和外盖驱动部28。在内盖33与基座板5连接的状态下,显示驱动部25的显示部27相应地位于传输孔33c,从而能够从外部观察显示部27的显示。在内盖33与基座板5连接的状态下,排列槽33d、33d、...分别相应地位于齿轮体32、32、...,并且齿轮体32、32、...的一部分从内盖33向外部突出。基座单元20能够通过内盖33的分离口33e,并向前移动。
转动体34、34、34由基座板5的支撑圆柱部8、8、8可转动地支撑(参照图4)。转动体34、34、34具有使盘形记录介质100对中的功能,还有升高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功能。
转动体34制成近圆柱形,顶面34a形成为与基座板5的盘放置表面11对应的微弯曲的表面。在转动体34的顶面34a的一端形成向上突出的盘对中部35。在基座部7的开口7b中与盘放置表面11的恰好外侧的延伸部分相应地形成盘对中部35。
在转动体34的圆周表面上,除了顶端以外的部分被开槽。由于此开槽,围绕转动体34,在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第一十字接头(Geneva)表面36和推进表面37。第一十字接头表面36形成在凹陷形的圆弧表面上。推进表面37形成在被形成为预定外形的弯曲表面上。推进表面37的底端进一步向内开槽。由于此开槽,形成第二十字接头(Geneva)表面38。
从第一十字接头表面36突出的滑动销39设置在转动体34上。
从上边分别将转动体34、34、34插入支撑圆柱部8、8、8中,并被可转动地支撑着(参照图1和图2)。
如图5所示,在由支撑圆柱部8、8、8分别支撑转动体34、34、34并且盘对中部35、35、35相应地位于基座板5中的盘放置表面11的恰好外侧部分的状态下,基座板5的盘放置表面11和转动体34、34、34的顶面34a、34a、34a被确定为连续的曲面。
在基座板5的基座部7的下表面上,可转动地支撑近圆柱形的凸轮件40(参照图4)。
在凸轮件40上,在其圆周表面上形成三个凹陷部41、41、41(参照图6)。凹陷部41、41、41的外表面形成在向外突出的圆弧表面上。在凸轮件40的圆周表面上,除了凹陷部41、41、41以外的表面形成为外圆周部42、42、42。
由于凹陷部41、41、41形成在凸轮件40上,所以在凹陷部41、41、41与外圆周部42、42、42之间分别形成在圆周方向上分开的每两个阶差部。这些阶差部之一形成为每个第一挤压部42a、42a、42a,另一个形成为每个第二挤压部42b、42b、42b。
在凸轮件40的凹陷部41、41、41的底端形成圆弧形的向外突出的突起片43、43、43,并且突起片43、43、43的外表面形成在向外突出的圆弧表面上。突起片43、43、43的外表面位于比外圆周部42、42、42稍稍向外的侧面上。
在凸轮件40的圆周表面上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分开的凸轮槽44、44、44。凸轮槽44包括:下水平部44a;倾斜部44b,其是倾斜的以便当它与下水平部44a分开时使该倾斜部向外移动;以及紧随倾斜部44b的上水平部44c。在凹陷部41与外圆周部42交界的位置形成下水平部44a,而倾斜部44b和上水平部44c形成在外圆周部42上。
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齿轮部45被设置在凸轮件40的底端上。
基座板5通过支撑轴(未显示)可转动地支撑凸轮件40。
在凸轮件40被基座板5支撑的状态下,凸轮件40的外圆周部相应于排列槽8a、8a、8a被定位。
当操作电机(未显示)的驱动力传至齿轮部45时,凸轮件40转动,并且在基于操作电机的转动方向的方向上转动。
构成基座单元20以在本体46上排列或支撑各个适当的部分,并且如此构成本体46以使上壳体47和下壳体48以在上下部分结合(参照图1和图7)。
上壳体47形成为箱形,其向下开口、在前后方向上更长且为近矩形,并且配置上壳体47,以整体地形成顶板部47a、周围部47b和突起47C,其中周围部47b从顶板部47a的周围边缘向下突出,突起47c从周围部47b进一步向下突出。突起47c形成在后端侧。因此,在上基座47上,在没有形成突起47c的部分形成对应突起47c的高度的槽47d。
第一检测开关49排列在上壳体47的顶板部47a的下表面。定位轴47e从顶板部47a的下表面向下突出。
下壳体48形成为箱形,其在前后方向上更长、近矩形且较浅,并且对其进行配置,以整体地形成底壁部48a和周围壁部48b,其中周围壁部48b从底壁部48a的周围边缘向上突出,并且下壳体48向上开口。在下壳体48内部,主轴电机50排列在其前端。
在下壳体48内部,在下壳体48的长边方向上可移动的支撑一个光拾取器51,且在光拾取器51的移动基座51a的左右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引导部51b、51c。
在下壳体48内,排列了步进电机52和由步进电机52转动的丝杠53。丝杠53以穿透的状态拧在光拾取器51的引导部51c中。至于光拾取器51,当步进电机转动时,移动基座51a在基于转动方向的方向上被输送,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向上突出的定位圆柱54被放置在靠近下壳体48的底壁部48a后端的位置上。
例如,在突起47c的下表面和周围壁部48b的上表面通过螺纹连接的状态下,上壳体47和下壳体48结合并形成本体46。在构成本体46的状态下,与在上壳体47中形成槽47d的事实对应地,在上壳体47与下壳体48之间形成插入盘形记录介质100的插入空间46a(参照图1)。
引导件55与上壳体47的下表面连接(参照图7)。如图8所示,构成引导件55,以整体地形成平板部56和侧板部57、57,其中侧板部57、57从平板部56的左右两边缘分别向下突出。
在平板部56的下表面上,在其后端固定了第二检测开关58。向下突出的引导销56a、56a、56a设置在平板部56的下表面上。齿轮支撑轴59置于平板部56上,并且齿轮支撑轴59从平板部56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将该齿轮支撑轴59置于平板部56上,并且齿轮支撑轴59从平板部56的下表面向下突出。轴插入孔56b形成在平板部56上。
在侧板部57、57、57上成对地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别分开的引导孔57a、57a、...。引导孔57a、57a、...在上下方向上更长。
在引导件55上,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凸轮滑块60(参照图7)。如图9所示,构成凸轮滑块60,以整体地形成平板部61和侧板部62、62,其中侧板部62、62从平板部61的左右两边缘分别向下突出。
在平板部61中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第一出口61a和第二出口61b。第一出口61a和第二出口61b都在前后方向上更长。引导孔61c、61c、61c分别形成在平板部61的左右两端。
在侧板部62、62上,分别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分开的前凸轮孔63、63和后凸轮孔64、64(参照图9和图10)。前凸轮孔63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部63a;紧随水平部63a的后端且当向后延伸时向下倾斜的倾斜部63b;以及紧随倾斜部63b的后端且当向后延伸时微向下倾斜的作用部63c。因此,作用部63c对应于水平部63a的倾斜角小于倾斜部63b对应于水平部63a的倾斜角。后凸轮孔64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部64a;紧随水平部64a的后端且当向后延伸时向下移动的倾斜部64b;以及紧随倾斜部64b的后端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用部64c。
前凸轮孔63、63的水平部63a、63a位于比后凸轮孔64、64的水平部64a、64a稍高的位置。因此,如图10所示,水平部63a、63a的高度方向上的中线M1位于高于水平部64a、64a的高度方向上的中线M2的位置。
如上所述,前凸轮孔63、63的作用部63c、63c稍稍倾斜,以便当其向后延伸时被向下偏移,并且它的前端位于与后凸轮孔64、64的作用部64c、64c相同的位置。因此,如图10所示,作用部63c、63c的后端位于低于作用部64c、64c的高度方向上中线M3的位置。
在凸轮滑块60上,齿条部件65连接于平板部61下表面(参照图7和图9)。
支撑臂66由凸轮滑块60和引导件55支撑(参照图7)。如图11所示,构成支撑臂66,以整体形成臂平板67和侧板68、68,其中臂平板67在前后方向上更长,侧板68、68分别从臂平板67后端的左右两边缘向下突出。
在臂平板67前端形成支撑孔67a,而在其后端形成齿轮排列孔67b。在靠近臂平板67的齿轮排列孔67b的位置处形成轴通孔67c。在靠近臂平板67后端的位置处,在其左右两边缘上形成弹簧支撑孔67d、67d。
在除了臂平板67的前端和后端之外的部分中放置增强肋67e、67e。将增强肋67e、67e置于臂平板67的左右两侧边缘上,并且它们通过将臂平板67的一部分向上弯曲90°而形成。
在侧板68、68上分别配置前后分离并向外突出的支撑轴68a、68a、68b、68b。在侧板68、68之间配置连接轴69,其用于在位于前端的支撑轴68a、68a之间进行连接。因此,连接轴69位于侧板68、68的内表面之间。
在侧板68、68的顶端上配置弹簧支撑片68c、68c。构成弹簧支撑片68c、68c,以使侧板68、68部分向内弯曲,并且在弹簧支撑片68c、68c与臂平板67之间形成预定间隔(参照图13)。
线弹簧70由支撑臂66支撑(参照图7、图11和图13)。构成线弹簧70,以使得整体形成左右方向更长的基座部70a,前变形部70b、70b,后变形部70c、70c和支撑部70d、70d;其中前变形部70b、70b从基座部70a的左右两端分别近似向后突出,后变形部70c、70c从前变形部70b、70b的后端分别近似向后突出,支撑部70d、70d从后变形部70c、70c的后端向上突出。前变形部70b、70b与后变形部70c、70c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为微弯的弹性接触70e、70e。
在线弹簧70中,分别将支撑部70d、70d插入臂平板67的弹簧支撑孔67d、67d中,并且分别将靠近后变形部70c、70c后端的部分插入弹簧支撑片68c、68c与臂平板67之间,而弹性接触70e、70e与连接轴69从下面弹性地接触,并由支撑臂66支撑。
如图12所示,在分别将位于前端的支撑轴68a、68a插入凸轮滑块60的前凸轮孔63、63和引导件55的前引导孔57a、57a中以及分别将位于后端的支撑轴68b、68b插入凸轮滑块60的后凸轮孔64、64和引导件55的后引导孔57a、57a之后,支撑臂66被支撑。因此,当凸轮滑块60相对引导件5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依靠关于支撑轴68a、68a和支撑轴68b、68b的前凸轮孔63、63和后凸轮孔64、64的位置,将支撑轴68a、68a和支撑轴68b、68b导向引导孔57a、57a、...,并在近似上下方向上移动支撑臂66。
支撑臂66支撑夹持轮71(参照图7、图11、图12和图14)。构成夹持轮71,以使支撑板72和挤压件73上下配合。
将支撑板72制成近圆板形,并且比支撑臂66的支撑孔67a长。在支撑板72的中心形成突起插入孔72a。
如图14所示,挤压件73包括:圆形连接部73a;圆周部73b,其从连接部73a的圆周边缘倾斜地向下突出;环形挤压部73c,其与圆周部73b的下边缘相连;以及圆柱定位突起73d,其从连接部73a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在定位突起73d的下部内圆周边缘形成引导边缘73e,该引导边缘73e在随其下降而在更靠近定位突起73d的外圆周表面的方向上倾斜。在连接部73a的中心形成近半球形并向上突出的枢轴突起73f。
支撑臂66以如下方式支撑夹持轮71,即,将挤压件73的连接部73a和圆周部73b从下面插入支撑孔67a中,并将连接部73a连接到支撑板72上。在挤压件73连接到支撑板72的状态下,枢轴突起73f从支撑板72向上突出。在夹持轮71被支撑臂66支撑的状态下,夹持轮71能在绕该轴的方向上转动,并在该轴向上移动(上下方向)。
在夹持轮71被支撑臂66支撑的状态下,为了从上面覆盖支撑板72,将挤压板74连接在臂平板67的上表面。
在支撑臂66被引导件55和凸轮滑块60支撑的状态下,将引导件55的齿轮支撑轴59插入凸轮滑块60的第二出口61b中。作为两级齿轮的驱动齿轮75由齿轮支撑轴59支撑(参照图7)。驱动齿轮75排列在支撑臂66的齿轮排列孔67b中,其小直径部75a与连接在凸轮滑块60的齿条部件65啮合。
驱动单元76与引导件55的平板部56后端的下表面连接(参照图7)。如图12所示,驱动单元76包括连接板76a、提升电机77以及第一减速齿轮78和第二减速齿轮79,其中提升电机77连接到连接板76,第一减速齿轮78及第二减速齿轮79由连接板76a支撑。螺杆77a固定在提升电机77的电机轴上。第一减速齿轮78与螺杆77a啮合,第二减速齿轮79与第一减速齿轮78啮合。
在将驱动单元76连接到引导件55的状态下,第二减速齿轮79与驱动齿轮75的大直径部75b啮合。因此,当提升电机转动时,其驱动力依次通过第一减速齿轮78、第二减速齿轮79和驱动齿轮75而被传送到齿条部件65,而凸轮滑块60在基于提升电机77的转动方向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动。
装配板80连接于本体46的下壳体48。构成装配板80,以整体形成位于前端的挤压部80a和从挤压部80a的左端向后突出的延伸部80b。光拾取器51的移动基座51a的引导部51b由延伸部80b可滑动地支撑。
在支撑臂66被引导件55和凸轮滑块60支撑的状态下,将置于上壳体47中的定位轴47e插入引导件55的轴插入孔56b、凸轮滑块60的第一出口61a和支撑臂66的齿轮排列孔67b中。当上壳体47和下壳体48配合时,将定位轴47e插入下壳体48的定位圆柱54中,并且对上壳体47和下壳体48定位。因此,很容易地定位上壳体47和下壳体48,这能够提高基座单元20的装配工作的工作特性。
盘托81支撑于排列在本体46中的主轴电机50上(参照图7)。
盘托81包括:作为主轴电机50的电机轴的中心轴81a、托盘部82、对中突起83和加压弹簧84(参照图14)。加压弹簧84用作迫使对中突起83逆着托盘部82向上的施力装置。
托盘部82包括:基座部85,其外形是圆形;放置部86,例如法兰,从基座部85的外圆周边缘将其拖出到外部。在基座部85上形成向上开口的排列凹陷部85a。在基座部85的中心形成向上和向下穿透的固定孔85b。分别向上和向下穿透的轴支撑孔85c、85c分别形成于相对180°的位置上,其间有基座部85的固定孔85b。调整凹陷部85d、85d形成于基座部85上,其紧随轴支撑孔85c、85c并且分别形成于其下侧。调整凹陷部85d、85d向下开口。它们的开口区域被设置得大于轴支撑孔85c、85c。
将中心轴81a插入并装配到托盘部82的固定孔85b中。
对中突起83设置在其一部分排列在托盘部82的排列凹陷部85a上的状态。上和下穿透的支撑孔83a形成于对中突起83的中心上,并且将中心轴81a的顶端插入支撑孔83a中,而对中突起83由中心轴81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在对中突起83的圆周表面上,从上端形成导向倾斜面83b和对中倾斜面83c。对于导向倾斜面83b,其相对中心轴81a的轴向方向的倾斜角被设置得大于对中倾斜面83c的倾斜角。
在对中突起83上形成定位凹陷部83d,绕支撑孔83a向上开口地形成定位凹陷部83d。绕定位凹陷部83d上部的内圆周边缘形成引导边缘83e,将其倾斜以使当它上升时将进一步向内偏移。
在对中突起83上,在彼此相对180°的位置上分别形成轴固定孔83g、83g,其间具有支撑孔83a,并且轴固定孔83g、83g向上和向下延伸且向下开口。
在对中突起83上绕支撑孔83a形成向下开口的弹簧支撑凹陷部83h。
作为压缩线圈弹簧的加压弹簧84排列在弹簧支撑凹陷部83h中,并且加压弹簧84与托盘部82和对中突起83弹性接触。因此,对中突起83被加压弹簧84逆着托盘部82向上推起。在托盘部82的排列凹陷部82a的底面与对中突起8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确定的间隔以移动对中突起83。
分别将分离阻挡轴87、87插入托盘部82的轴支撑孔85c、85c中,并且将分离阻挡轴87、87的顶端部分插入并装配到对中突起83的轴固定孔83g、83g中。分离阻挡轴87、87能够相对轴支撑孔85c、85c滑动。
分别将分离阻挡部87a、87a放置在分离阻挡轴87、87的底端。例如,分离阻挡部87a、87a是所谓的E环。分离阻挡部87a、87a分别位于托盘部82的调整凹陷部85d、85d处。由于分离阻挡部87a、87a与调整凹陷部85d、85d的上表面接触,所以能够防止从被加压弹簧84向上推起的对中突起83的中心轴81a下落。
当将对中突起83从下面插入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中心孔100a时,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内圆周边缘被引导至对中突起83的导向斜面83b,并与对中斜面83c接触。当将对中突起83插入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中心孔100a时,上述夹持轮71下降,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内圆周部分被放置在盘托81与夹持轮71之间,从而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夹持。
此时,夹持轮71的定位突起73d的引导边缘73e被引导至盘托81的定位凹陷部83d的引导边缘83e,定位突起73d插入到定位凹陷部83d中,夹持轮71和盘托81被定位。同时,在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内圆周边缘与对中突起83的对中倾斜面83c接触的状态下,与夹持轮71的降低相关,盘形记录介质100和对中突起83逆着加压弹簧84的弹力一起向下移动。因此,完成了盘形记录介质100到中心轴81的定位(对中)。
如上所述,对中突起83能够相对托盘部82在中心轴81a的轴向上移动。因此,吸收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中心孔100a的直径上的变化,并且能够以极好的精度实现盘形记录介质100相对中心轴81a的对中。
在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夹持的状态下,夹持轮71被按压并配合到被托盘部82的放置部86反向推动的盘形记录介质100上。
如上所述,在盘托81中,处于平行于中心轴81a的状态的具有分离阻挡部87a、87a的分离阻挡轴87、87被用于防止对中突起83与中心轴81a分离。因此,在中心轴81a上不需要放置分离阻挡部的区域,并且能够保持托盘部82和对中突起83与中心轴81a的足够的接触长度。通过夹持轮71和盘托81可保证在盘形记录介质100转动时稳定的转动操作。此外,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可制得更薄。
同样,在夹持轮71上形成定位突起73d。向其中插入定位突起73d的定位凹陷部83d形成在盘托81上。因此,为了定位夹持轮71和盘托81,从盘托81向上突出中心轴81a是没有必要的。与此相应的,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可制得更薄。
此外,在盘托81中,将该两个分离阻挡轴87、87放置在彼此相对180°的两侧,其间具有中心轴81a。因此,可在转动操作时保证极好的平衡。
此外,在盘托81中,该两个分离阻挡轴87、87与中心轴81a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可在转动操作时保证更好的平衡。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将两个分离阻挡轴87、87放置在盘托81中的示例。然而,分离阻挡轴87、87的数量是任意的。如果放置了三个或更多离阻挡轴,随着将中心轴81a作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并且在距离中心轴81a等距离的位置上,最好将它们放置在外围。
下面将说明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的操作(参照图15至图34)。
在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当操作操作按钮9、9、...中的电源按钮而建立导电状态时,就可启动该操作。首先,说明启动操作前各个部分的初始状态。
如图15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将基座单元20容纳在内盖33中的引导件19、19之间的单元容纳部19a中。如图16所示,在基座单元20容纳在单元容纳部19a中的状态下,分别将支撑臂66的支撑轴68a、68a、68b、68b装配到引导件55的引导孔57a、57a的顶端,并且也装配到凸轮滑块60的前凸轮孔63、63的水平部分63a、63a和后凸轮孔64、64的水平部分64a、64a。因此,凸轮滑块60保持在移动范围中后侧的移动端,而支撑臂66保持在移动范围中上部的移动端。此时,凸轮滑块60的平板部61的后端表面操作了放置在引导件55中的第二检测开关58(参照图16)。检测到的实际情况是凸轮滑块60位于移动范围中的后侧的移动端。
如上所述,前凸轮孔63、63的水平部分63a、63a位于稍稍高于后凸轮孔64、64的水平部分64a、64a的位置。因此,在支撑臂66保持在移动范围中上部的移动端的情况下,支撑臂66被设置在其前端稍稍向上的状态(参照图16)。
在初始状态下,外盖2位于封闭记录介质放置部10和内盖33的封闭位置(参照图15)。
如图17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分别对应于基座板5的支撑圆柱部8、8、8的排列槽8a、8a、8a定位凸轮件40的突起片43、43、43,并且分别将突起片43、43、43装配到转动体34、34、34的第二十字接头表面38、38、38。因此,调整了转动体34、34、34的转动。如图18所示,转动体34、34、34位于下部的移动端,且不从基座板5的盘放置表面11向上突出。
没有将转动体34、34、34的滑动销39、39、39插入凸轮件40的凸轮槽44、44、44中(参照图18)。
如上所述,调整了转动体34、34、34的转动,并且盘对中部35、35、35位于最外侧(参照图17)。因此,盘对中部35、35、35恰好位于盘放置表面11的外侧。
如上所述,在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外盖2可与基座板5连接和分离。外盖2与基座板5分离的状态下的操作与外盖2与基座板5连接的状态下的操作是不同的。然而,下面首先说明外盖2与基座板5连接的操作。
在操作了电源按钮并建立电导性的状态下,当操作开启按钮时,外盖2被外盖驱动部28移动,外盖2向上移动至记录介质放置部10被开放的打开位置(参照图19)。
在外盖2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盘形记录介质100被放置在盘放置表面11的任何位置处(参照图20),并操作关闭按钮。
在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如稍后所述,转动体34、34、34的盘对中部35、35、35向对中位置移动,并与放置在盘放置表面11上的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外圆周边缘接触,以然后执行对中。因此,盘形记录介质100可被放置在盘放置表面11的任何位置上。因此,用户对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处理是简便的。
当将盘形记录介质100放置在盘放置表面11上时,检测传感器18、18、18检测到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存在。
当操作关闭按钮时,外盖2通过外盖驱动部28移动至关闭位置,将记录介质放置部10封闭(参照图21)。如上所述,记录介质放置部10被形成为浅凹陷部。因此,盘形记录介质100不从基座板5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当外盖2向关闭位置移动时,其不与放置在盘放置表面11上的盘形记录介质100接触。
随后,当操作播放按钮时,就启动了操作电机,通过转动体34、34、34启动了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对中操作。以此方式,在关闭按钮的操作后,当操作播放按钮时,就可启动对中操作。然而,当外盖2位于打开位置时,通过操作播放按钮,可以连续地从打开位置至关闭位置对外盖2进行移动并通过转动体34、34、34进行对中操作。
当启动对中操作时,凸轮件40在如图17所示的R1方向上转动。
当凸轮件40在如图17所示的R1方向上转动时,突起片43、43、43分别与转动体34、34、34的第二十字接头表面38、38、38滑动地接触,而转动体34、34、34没有转动。凸轮件40的第一挤压部42a、42a、42a更加靠近转动体34、34、34。
凸轮件40的转动导致第一挤压部42a、42a、42a挤压转动体34、34、34的第一十字接头表面36、36、36(参照图22),并且转动体34、34、34在图22中所示的S1方向上转动。当转动体34、34、34在S1方向上转动时,分别将转动体34、34、34的滑动销39、39、39插入凸轮件40的凸轮槽44、44、44的下水平部44a、44a、44a中(参照图23)。
由于转动体34、34、34在S1方向上的转动,盘对中部35、35、35向着对中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对中位置转动。盘形记录介质100被按压并以中心与标准点11a重合的方式移动至盘对中部35、35、35(参照图22)。
当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中心轴与标准点11a接触时,就完成了对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对中(参照图24)。
当凸轮件40连续地转动时,将转动体34、34、34的滑动销39、39、39从凸轮槽44、44、44的下水平部44a、44a、44a相对地移动至倾斜部44b、44b、44b(参照图25)。因此,转动体34、34、34向上移动并从盘放置表面11向上突出,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升起。此时,如图26所示,对于转动体34、34、34,由于第一十字接头表面36、36、36分别与凸轮件40的外圆周部42、42、42滑动地接触,所以转动体34、34、34没有转动。
当凸轮件40连续地转动且将转动体34、34、34的滑动销39、39、39从凸轮槽44、44、44的倾斜部44b、44b、44b相对地移动至上水平部44c、44c、44c时,转动体34、34、34被向上移动至上部的移动端,盘形记录介质100到达对中位置(参照图27和图28)。当分别将转动体34、34、34的滑动销39、39、39相对地移动至上水平部44c、44c、44c时,操作电机的转动被停止,凸轮件40的转动被停止。
接着,通过单元驱动部23,基座单元20、控制面板21和排列基座22整体地在趋近转动体34、34、34升起盘形记录介质100的方向(图28所示的L1方向)上移动。
当基座单元20的移动导致盘托81和夹持轮71位于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中心时,基座单元20向L1方向的移动被停止(参照图29)。此时,盘形记录介质100被转动体34、34、34从盘放置表面11升起,将盘形记录介质100相对地插入夹持轮71与盘托81之间。
如上所述,当基座单元20向L1方向移动时,支撑臂66处于其前端被略微升起的状态。因此,夹持轮71与盘托81之间的间隔变宽。即使由于自重等原因在支撑臂66中引入轻微的变形,在夹持轮71与盘形记录介质100没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可将盘形记录介质100平滑地插入夹持轮71与盘托81之间,从而提高了操作的稳定性。
当基座单元20向L1方向的移动停止时,接下来,操作电机在与前述情况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并且凸轮件40在如图26所示的R2方向上转动。转动体34、34、34的滑动销39、39、39相对地从凸轮槽44、44、44的上水平部44c、44c、44c向倾斜部44b、44b、44b移动,转动体34、34、34在转动的同时下降,并返回初始状态。当操作电机停止时凸轮件40也返回初始状态。
当转动体34、34、34下降时,与转动体34、34、34相应,盘形记录介质100被降低。将盘托81的对中突起83插入到中心轴100a中,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内圆周边缘与对中倾斜表面83c接触。因此,转动体34、34、34在向下方向上与盘形记录介质100分离。
当转动体34、34、34在向下方向上与盘形记录介质100分离并返回初始状态时,连接到引导件55的驱动单元76的提升电机77被转动。当转动提升电机77时,向前传送与驱动齿轮75啮合的齿条部件65,并向前滑动凸轮滑块60。
当向前滑动凸轮滑块60时,在凸轮滑块60的前凸轮孔63、63和后凸轮孔64、64以及引导件55的引导孔57a、57a内,相对地移动支撑臂66的支撑轴68a、68a、68b、68b。如图30所示,支撑轴68a、68a、68b、68b从前凸轮孔63、63的水平部63a、63a移动至倾斜部63b、63b的内部,和从后凸轮孔64、64的水平部64a、64a移动至倾斜部64b、64b的内部,并且在引导孔57a、57a的内部向下移动。因此,凸轮滑块60被引导至引导孔57a、57a且向下移动,由凸轮滑块60支撑的夹持轮71在趋近盘形记录介质100的方向上移动。
当凸轮滑块60进一步向前移动时,如图31所示,支撑轴68a、68a、68b、68b从前凸轮孔63、63的倾斜部63b、63b移动至作用部63c、63c的内部,和从后凸轮孔64、64的倾斜部64b、64b移动至作用部64c、64c的内部,并且在引导孔57a、57a的内部进一步向下移动。因此,支撑臂66进一步向下移动,降低夹持轮71,且盘形记录介质100被挤压部73c向下按压。盘形记录介质100和对中突起83逆着加压弹簧84的弹力整体地向下移动。
当支撑臂66进一步向下移动时,支撑轴68a、68a移动至其后端略向下倾斜的作用部63c、63c,支撑轴68b、68b移动至水平的作用部64c、64c。因此,支撑臂66以支撑轴68b、68b为支点在图31中所示的P方向上,即,在夹持轮71趋近盘形记录介质100的方向上,以较低的速度被转动。由于支撑臂66以支撑轴68b、68b为支点被转动,所以夹持轮71被按压,并配合到由盘托81的放置部86推起的盘形记录介质100上,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内圆周部分被放置在盘托81与夹持轮71之间,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夹持。在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夹持的状态下,夹持轮71的枢轴突起73f与挤压板74的下表面接触,且夹持轮71被挤压板74按压。
如上所述,当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夹持时,支撑臂66以较低速度转动。因此,当夹持轮71被按压并配合到盘形记录介质100时,可提高静音特性,也可防止由夹持轮71的接触导致的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划痕、损伤和变形。
同样,前凸轮孔63的作用部63c、63c是倾斜的。因此,用于将支撑臂66的支撑轴68a、68a移至作用部63c、63c的提升电机77的驱动力很小就足够了。因此,可以保证对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的平滑操作。
当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夹持时,凸轮滑块60位于移动范围前端的移动端。通过凸轮滑块60的平板部61的前端操作了连接到上壳体47的第一检测开关49(参照图31)。因此,第一检测开关49检测凸轮滑块60位于移动范围前端的移动端的事实,提升电机77的转动被停止。
当完成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夹持时,主轴电机50被转动。与主轴电机50的转动相关,盘托81、盘形记录介质100和夹持轮71被整体地转动。同样,例如,光拾取器51的驱动导致从盘形记录介质100中再现信息信号。在枢轴突起73f与挤压板74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夹持轮71被转动。
当从盘形记录介质100中再现信息信号结束时,提升电机77在与前述情况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凸轮滑块60向后移动,支撑臂66向上移动。因此,解除了通过夹持轮71与盘托81对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夹持。当解除对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夹持时,盘形记录介质100处于放置在盘托81上的状态。
通过凸轮滑块60的向后移动,检测到第二检测开关58被平板部61的后端面操作以及凸轮滑块60位于移动范围后端的移动端的事实。因此,提升电机77停止,凸轮滑块60和支撑臂66返回初始状态。
接着,操作电机被转动,凸轮件40在R1方向上转动,转动体34、34、34的滑动销39、39、39相对地从凸轮槽44、44、44的倾斜部44b、44b、44b上移至上水平部44c、44c、44c,并且转动体34、34、34的上表面34a、34a、34a与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下表面接触,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升起,然后,盘对中部35、35、35与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外圆周线接触。因此,盘形记录介质100被从盘托81向上升起。当转动体34、34、34的上表面34a、34a、34a与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下表面接触时,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升起,盘对中部35、35、35与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外圆周边缘接触,操作电机的转动被停止,并且凸轮件40的转动被停止。
当盘形记录介质100被转动体34、34、34升起时,基座单元20、控制面板21和排列基座22由单元驱动部23向图28中所示的L2方向整体地移动,基座单元20被容纳在单元容纳部19a中。
当基座单元20被向后的移动并容纳在单元容纳部19a中时,盘形记录介质100已经被转动体34、34、34升起。通过操作开启按钮并移动外盖2至打开位置,用户可拿住盘形记录介质100,并将其从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取出。
当盘形记录介质100从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取出时,检测传感器18、18、18检测到这样的事实,即盘形记录介质100不存在。
当检测传感器18、18、18检测到盘形记录介质100不存在的事实时,操作电机被转动,凸轮件40在R2方向上被转动。转动体34、34、34向下移动并返回初始状态。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的是在基座单元20的向后移动之后,立即从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取出盘形记录介质100的例子。然而,例如,不是这种情况,紧随基座单元20的向后移动,可向下移动转动体34、34、34,并且就可将盘形记录介质100置于盘放置表面11上。
在此情况下,盘形记录介质100被转动体34、34、34再次升起,并停在预定位置上,并因此在盘形记录介质100与基座板5的盘放置表面11之间形成确定的间隔,用户能够容易地取出盘形记录介质100。
以下将说明外盖2的操作。如上所述,外盖2可与基座板5连接和分离。例如,外盖2的移除能够使维修工作更加容易,能够使外盖2被清洗。
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减速齿轮组30、30将移动电机29的驱动力传至位于左侧的齿轮体32、32,所以在基于移动电机29相对齿轮体32、32的转动方向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动外盖2。
根据来自排列在基座板5下表面上的第一传感器14、第二传感器15、第三传感器16和第四传感器17的对外盖2的位置检测结果,启动和停止移动电机29。
如图32所示,例如,11个地址被设置为检测外盖2位置的地址。图33显示各个传感器14、15、16和17的检测状态。例如,在地址“CLOSE OVER”处,第一传感器被设置在ON状态,而第二传感器15、第三传感器16和第四传感器17被设置在OFF状态,且地址信号被设置为“1000”。因此,在外盖2中,反射部4b位于第一传感器14上,第二非反射部4c位于第二传感器15、第三传感器16和第四传感器17上。
在图32中,地址“OPEN NG”、“OPEN PWM NG”和“DC NG”是当在预定的各个位置处第一传感器14被设置为ON状态时的地址。然而,例如,当检测光被手、手指等反射时,可产生第一传感器14的ON状态。
下面将依照图34的流程图说明操作流程。
(S1)当从基座板5上移开外盖2时,启动操作。外盖2的移开导致对停止机械操作的地址“EMPTY(0000)”的检测。例如,机械操作的停止是指当驱动电机24、移动电机29、操作电机、主轴电机50和提升电机77被转动时的停止。当机械操作停止时,流程进行到(S2)。
(S2)执行外盖2被连接到基座5之前的过程(预先过程)。连接之前的过程是用于使每个部分返回到上述初始状态的过程。例如,当盘形记录介质100被转动体34、34、34升起时,操作电机被启动以降低转动体34、34、34并将盘形记录介质100放置在盘放置表面11上。当盘形记录介质100被夹持时,启动提升电机77以解除对盘形记录介质100的夹持。当向前移动基座单元20时,启动驱动电机24以在单元容纳部19a中容纳基座单元20。当预先过程结束时,流程进入(S3)。
(S3)检测外盖2是否连接到基座板5。通过第一传感器14、第二传感器15、第三传感器16和第四传感器17来完成对外盖2与基座板5的连接状态的检测。如果至少一个传感器设置在ON状态,则检测到外盖2与基座板5连接的事实。如果检测到外盖2与基座板5连接的事实,流程进入(S4)。如果没有检测到外盖2与基座板5连接的事实,则连续执行流程(S3)。
(S4)检测外部触发是否转到ON。例如,外部触发器是计时器、开启按钮、关闭按钮、播放按钮等。在为计时器的情况下,计时器从外盖2的连接开始计时,并经过预定的时间检测到ON。在为开启按钮、关闭按钮和播放按钮的情况下,通过各个按钮的操作检测到ON。此外,作为外部触发器,也可采用人体感测传感器。如果在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具有人体感测传感器以及连接外盖2的用户距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一定距离时,则检测到ON。如果检测到外部触发器转到ON的事实,流程进入(S5)。如果没有检测到外部触发器转到ON的事实,接着执行(S4)。
(S5)执行初始过程。初始过程是类似于(S2)中的预先过程的过程。(S2)中每个过程能够作为(S5)中的初始过程来执行。例如,通过省略(S2)中的预先过程,可作为(S5)处的初始过程来执行与预先过程类似的过程。在预先过程的情况下,由于移开了外盖2,所以担心在预先过程期间用户触摸到各个部分和各个机构,这可能妨碍执行该过程。然而,在初始过程的情况下,连接了外盖2。因此,用户触摸到各个机构的可能性就变小了,因此妨碍该过程的可能性也变小了。因此,能够选择性地设置(S2)中的预先过程的内容和(S5)中的初始过程的内容。当初始过程结束时,流程进入(S6)。
(S6)外盖2被移动。例如,即使检测到任何地址,外盖2都被移至关闭位置。如果检测到除“CLOSE OVER”和“CLOSE”之外的地址,外盖2的移动是通过在一个方向上转动移动电机实现的,并且当中途检测到“CLOSE PWM”时,就以降低的速度执行该移动。如果检测到地址“CLOSEOVER”,则通过在另一方向上转动移动电机29来实现外盖2的移动。如果外盖2通过关闭位置,则移动电机29反向。直到其可停在“CLOSE”,同时减速值被修改时,外盖2被移动。
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的是:当外盖2连接到基座板5时,不考虑其连接位置,外盖2总被移动至关闭位置的示例。然而,外盖2移动到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关闭位置。例如,可能是打开位置,或除打开位置以外的关闭位置或其它位置。
如上所述,在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当将外盖2连接到基座板5时,不考虑其连接位置,外盖2被移动到预定位置。因此,用户不需要关注外盖2的连接位置。可提高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的可用性。
同样,当外盖2设计为不考虑外盖2与基座板5的连接位置而移动到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时,在移动至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外盖2关闭各个部分,这防护了各个部分并防止灰尘沉积在各个部分上。在移动至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盘形记录介质100可被直接放置在盘放置表面11上。因此,可进一步提高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的可用性。
此外,在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中,将第一非反射部4a、反射部4b和第二非反射部4c放置在外盖2的检测部4上,外盖2与基座板5的连接位置由作为反射型光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14、第二传感器15、第三传感器16和第四传感器17来检测。因此,可通过简单配置可靠地检测到外盖2的连接位置。
下面将说明盘托的第一个变化的示例(参照图35)。对比上述盘托81,下面将说明的根据第一变化示例的盘托81A仅在分离阻挡轴的方向上不同。因此,与盘托81相比,仅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为其它部分给定与为盘托81中类似部分给定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它部分的说明。
盘托81A包括托盘部82A、对中突起83A和加压弹簧84。
托盘部82A具有一基座部85A。在基座部85A上,分别在彼此相对180°的位置上形成轴固定孔85e、85e,其间具有固定孔85b。
在对中突起83A上,分别在彼此相对180°的位置上形成轴支撑孔83h、83h,其间具有支撑孔83a。形成在对中突起83A上的定位凹陷部83d具有调整凹陷部的功能。
分别将分离阻挡轴87、87插入对中突起83A的轴支撑孔83h、83h中,在分离阻挡轴87、87的底端上的部分被插入并装配到盘托82A的轴固定孔85e、85e中。分离阻挡轴87、87可相对轴支撑孔83h、83h滑动。
分离阻挡部87a、87a分别放置在分离阻挡轴87、87的顶端,分离阻挡部87a、87a被定位在对中突起83A的定位凹陷部83d中。由于分离阻挡部87a、87a与定位凹陷部83d的底面接触,所以可防止从被加压弹簧84向上推起的对中突起83A的中心轴81a下落。
下面将说明盘托的第二个变化的示例(参照图36)。此外,对比上述盘托81,下面将说明的根据第二变化示例的盘托81B仅在分离阻挡轴与加压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上是不同的。因此,与盘托81相比,仅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为其它部分给定与为盘托81中类似部分给定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盘托81B包括托盘部82、对中突起83B和加压弹簧84。
在盘托81B中,在对中突起83B的内圆周侧上形成弹簧支撑凹陷部83i,分别在弹簧支撑凹陷部83i的外侧形成轴固定孔83i、83i。因此,加压弹簧84排列在分离阻挡轴87、87的内侧。
此外,即使在盘托81B中,类似于盘托81A,可排列分离阻挡轴87、87的方向,以使上下方向相对。
即使在上述依照第一变化示例的盘托81A和依照第二变化示例的盘托81B中,类似于盘托81,在中心轴81a上不需要用于放置分离阻挡部的区域,并可保持托盘部82A、82A和对中突起83A、83B与中心轴81a的足够的接触长度,在盘形记录介质100转动时能够保证稳定的转动操作,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可制得更薄。
同样,类似于盘托81,在其中插入夹持轮71的定位突起73d的定位凹陷部83d形成于盘托81A、81B上。因此,定位夹持轮71和盘托81A、81B的中心轴81a不必从盘托81A、81B向上突出。与其相应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可制得更薄。
此外,即使在盘托81A、81B中,类似于盘托81,彼此相对180°放置两个分离阻挡轴87、87,其间具有中心轴81a。因此,在转动操作时可保证极好的平衡。
此外,即使在盘托81A、81B中,类似于盘托81,两个分离阻挡轴87、87与中心轴81a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在转动操作时可保证更好的平衡。
此外,即使在盘托81A、81B中,类似于盘托81的情况,可放置三个或更多分离阻挡轴87。
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各部分的任何形状和结构仅说明实施本发明中具体实现的示例。不应当理解为,它们导致对本发明技术范围的限制性解释。
尽管已经对应于其最佳模式的实施例给出并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与范围的情况下,可在形式和细节上对其进行前述和各种其它的变化、省略和添加。

Claims (16)

1、一种盘夹持机构,包括:
一中心轴,其作为一主轴电机的电机轴;
一托盘部,其固定在该中心轴上并且在其上放置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
一夹持轮,用于与该托盘部一起夹持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
一对中突起,其由该中心轴在其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被插入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该盘形记录介质对中;
一施力装置,用于在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该对中突起远离托盘部;以及
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平行或基本平行于中心轴的方式对其定位,用于防止该对中突起与该中心轴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夹持机构,其中还包括:
一定位突起,其突出到该盘托的一侧,该定位突起形成于该夹持轮上;以及
一定位凹陷部,向其中插入该定位突起,该定位凹陷部形成于该盘托的该对中突起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夹持机构,其中
提供多个分离阻挡轴;以及
该多个分离阻挡轴在绕该中心轴的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排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夹持机构,
其中该中心轴到该分离阻挡轴的距离相等。
5、一种盘驱动装置,包括:
一主轴电机;
一中心轴,其作为该主轴电机的电机轴;
一托盘部,其固定在该中心轴上并且在其上设置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
一夹持轮,用于与该托盘部一起夹持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
一个对中突起,其由该中心轴在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并被插入该盘形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中,用于使该盘形记录介质对中;
一施力装置,用于在该中心轴的轴向上强迫该对中突起远离托盘部;
一分离阻挡轴,其具有分离阻挡部,以分离阻挡部平行或基本平行于中心轴的方式对其定位,用于防止该对中突起与该中心轴分离;以及
一再现装置,用于从置于该托盘部上的该盘形记录介质中再现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还包括:
一定位突起,其突出到该盘托的一侧,该定位突起形成于该夹持轮上;以及
一定位凹陷部,向其中插入该定位突起,该定位凹陷部形成于该盘托的该对中突起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驱动装置,
其中提供多个分离阻挡轴;以及
该多个分离阻挡轴在围绕中心轴的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排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驱动装置,
其中该中心轴到该分离阻挡轴的距离相等。
9、一种盘夹持机构,用于通过将该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夹持轮和盘托夹之间来夹持盘形记录介质,该盘托与一主轴电机的转动一起旋转,该盘夹持机构包括:
一引导件,形成为具有至少两个引导孔,该引导孔在该盘托的轴向上延伸且在该盘托的径向上是分离的;
一凸轮滑块,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可滑动且形成有凸轮孔,该凸轮孔的数量与该引导孔的数量相同,且该凸轮孔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彼此分离;以及
一支撑臂,包括一支撑轴,该支撑臂可转动地支撑该夹持轮并且在该夹持轮和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可移动,该支撑轴与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和该引导件的该引导孔可滑动地啮合;
其中,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为具有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的一水平部和一倾斜部,如果在该盘托的径向上移动凸轮滑块,该倾斜部用于通过引导该支撑轴在该夹持轮与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该支撑臂,该倾斜部从水平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该盘托一侧的相对侧;以及
与在距离该盘托最近位置处形成的另一凸轮孔的水平部相比较,在距离该盘托最远位置处形成的凸轮孔的至少该水平部形成于盘托的轴向上更靠近该主轴电机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夹持机构,其中:
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为具有一作用部,该作用部从该倾斜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与该盘托侧相对;
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以及
在距离该盘托最近位置处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倾向该倾斜部的同侧,并且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另一凸轮孔的作用部形成为具有小于该倾斜部的倾斜角。
11、一种盘夹持机构,用于通过将该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夹持轮和盘托夹之间来夹持盘形记录介质,该盘托与一主轴电机的转动一起旋转,该盘夹持机构包括:
一引导件,形成为具有至少两个引导孔,该引导孔在该盘托的轴向上延伸且在该盘托的径向上是分离的;
一凸轮滑块,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可滑动且形成有凸轮孔,该凸轮孔的数量与该引导孔的数量相同,且该凸轮孔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彼此分离;以及
一支撑臂,包括一支撑轴,该支撑臂可转动地支撑该夹持轮并且在该夹持轮和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可移动,该支撑轴与该凸轮滑块的凸轮孔和该引导件的该引导孔可滑动地啮合;
其中,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有一倾斜部和一作用部,如果在该盘托的径向上移动该凸轮滑块,该倾斜部用于通过引导该支撑轴在该夹持轮与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该支撑臂,该作用部从该倾斜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该盘托一侧的相对侧;
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以及
在距离盘托最近位置处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倾向倾斜部的同侧,并且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另一凸轮孔的作用部形成为具有小于该倾斜部的倾斜角。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夹持机构,其中:
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为具有一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的水平部,该水平部从倾斜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该盘托的一侧;以及
与在距离该盘托最近位置处形成的另一凸轮孔的水平部相比较,在距离该盘托最远位置处形成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水平部形成于该盘托的轴向上更靠近该主轴电机的一侧。
13、一种包括盘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该盘夹持机构用于通过将该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夹持轮和盘托夹之间来夹持该盘形记录介质,该盘托与一主轴电机的转动一起旋转,该盘夹持机构包括:
一引导件,形成为具有至少两个引导孔,该引导孔在该盘托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盘托的径向上是分离的;
一凸轮滑块,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可滑动且形成有凸轮孔的,该凸轮孔的数量与该引导孔的数量相同,且该凸轮孔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彼此分离;以及
一支撑臂,包括一支撑轴,该支撑臂可转动地支撑该夹持轮并且在该夹持轮和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可移动,该支撑轴与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和该引导件的该引导孔可滑动地啮合;
其中,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为具有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的一水平部和一倾斜部,如果在该盘托的径向上移动该凸轮滑块,该倾斜部用于通过引导该支撑轴在该夹持轮与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该支撑臂,该倾斜部从水平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该盘托一侧的相对侧;以及
与在距离该盘托最近位置处形成的另一凸轮孔的水平部相比较,在距离该盘托最远位置处形成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水平部形成于该盘托的轴向上更靠近该主轴电机的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
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为具有一作用部,该作用部从该倾斜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该盘托一侧的相对侧;
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以及
在距离该盘托最近位置处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倾向该倾斜部的同侧,在距离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另一凸轮孔的作用部形成为具有小于该倾斜部的倾斜角。
15、一种包括盘夹持机构的盘驱动装置,该盘夹持机构用于通过将该盘形记录介质的内圆周部分夹持在夹持轮和盘托夹之间来夹持盘形记录介质,该盘托与一主轴电机的转动一起旋转,该盘夹持机构包括:
一引导件,形成为具有至少两个引导孔,该引导孔在该盘托的轴向上延伸且在该盘托的径向上是分离的;
一凸轮滑块,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可滑动且形成有凸轮孔,该凸轮孔的数量与该引导孔的数量相同,且该凸轮孔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彼此分离;以及
一支撑臂,包括一支撑轴,该支撑臂可转动地支撑该夹持轮并且在该夹持轮和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可移动,该支撑轴与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和该引导件的该引导孔可滑动地啮合;
其中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为具有一倾斜部和一作用部,如果在该托盘的径向方向上移动该凸轮滑块,该倾斜部用于通过引导该支撑轴在该夹持轮与该盘托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该支撑臂,该作用部从该倾斜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该盘托一侧的相对侧;
在距离该盘托最远位置处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以及
在距离该盘托最近位置处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作用部形成为使其倾向该倾斜部的同侧,在距离该盘托最远位置处的另一凸轮孔的作用部形成为具有小于该倾斜部的倾斜角。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盘夹持机构,其中:
该凸轮滑块的该凸轮孔形成为具有一在该盘托的径向上延伸的水平部,该水平部从倾斜部的边缘部被延续,该边缘部位于该盘托的一侧;以及
与在距离该盘托最近位置处形成的另一凸轮孔的水平部相比较,在距离该盘托最远位置处形成的该凸轮孔的至少该水平部分形成为在该盘托的轴向上更靠近该主轴电机的一侧。
CNA2004100550510A 2003-06-09 2004-06-09 盘夹持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盘驱动装置 Pending CN15740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3792/2003 2003-06-09
JP2003163792A JP3876852B2 (ja) 2003-06-09 2003-06-09 ディスクチャッキング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3163791A JP2005004802A (ja) 2003-06-09 2003-06-09 ディスクチャッキング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163791/2003 2003-06-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4001A true CN1574001A (zh) 2005-02-02

Family

ID=33302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550510A Pending CN1574001A (zh) 2003-06-09 2004-06-09 盘夹持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盘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19360B2 (zh)
EP (1) EP1486968A3 (zh)
CN (1) CN157400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0290B2 (ja) * 2003-09-16 2007-04-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チャッキング機構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597503B2 (ja) 2003-10-20 2010-12-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KR20060013162A (ko) * 2004-08-06 2006-0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디스크 척킹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191A (ja) 1982-07-07 1984-01-19 Toshiba Corp 多数台電動機の運転監視装置
JPS61236059A (ja) * 1985-04-10 1986-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イスククランプ装置
JPS63113859A (ja) 1986-10-29 1988-05-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イスク保持装置
JPS63209057A (ja) * 1987-02-26 1988-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クランプ装置
JPH02206055A (ja) * 1989-02-03 1990-08-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装置
JPH0328546A (ja) 1989-06-24 1991-02-06 Nissan Motor Co Ltd 伝動vベルト
JP2861144B2 (ja) * 1989-11-16 1999-02-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チャッキング機構
JPH0668567A (ja) * 1992-08-24 1994-03-11 Sony Corp セルフチャッキング用ディスクテーブル
JPH0877671A (ja) * 1994-08-31 1996-03-22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9198757A (ja) * 1996-01-18 1997-07-31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回転装置
US6198716B1 (en) * 1996-12-03 2001-03-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k player including a disk chucking mechanism and plate separator device
JP3990478B2 (ja) * 1997-04-01 2007-10-1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トレイを備え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KR100445556B1 (ko) * 1997-09-25 2004-08-21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크 구동장치
KR100674306B1 (ko) * 1999-08-20 2007-01-24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크 유지 기구 및 디스크 유지 기구의 클램퍼
JP3913499B2 (ja) * 2001-03-22 2007-05-09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219360B2 (en) 2007-05-15
EP1486968A2 (en) 2004-12-15
US20050010941A1 (en) 2005-01-13
EP1486968A3 (en) 2007-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6466C (zh) 光学式存储装置
CN1136557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067173C (zh) 光盘/光盘-只读存储器装置
CN1182523C (zh) 光盘用光学系统、光盘用光学头装置和光驱动装置
CN1127072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691190A (zh) 车载播放器
CN1094179A (zh) 光盘设备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290109C (zh) 盘片居中装置
CN1466754A (zh) 光盘装置
CN1053283C (zh) 使用多透镜支座的光拾取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00346417C (zh) 记录媒体的收存装置
CN1652231A (zh) 盘驱动器
CN1574001A (zh) 盘夹持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盘驱动装置
CN1860532A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153203C (zh) 磁盘再生装置
CN1302068A (zh) 盘驱动系统
CN1154993C (zh) 使用盘片盒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N1460259A (zh) 盘托架及具有该盘托架的盘装置
CN1287374C (zh) 盘驱动器
CN1627408A (zh) 盘驱动设备
CN1295699C (zh) 盘变换设备
CN1460160A (zh) 驱动齿轮及配备驱动齿轮的盘装置
CN123304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