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50815A - 变焦透镜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50815A
CN1550815A CNA200410036664XA CN200410036664A CN1550815A CN 1550815 A CN1550815 A CN 1550815A CN A200410036664X A CNA200410036664X A CN A200410036664XA CN 200410036664 A CN200410036664 A CN 200410036664A CN 1550815 A CN1550815 A CN 1550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zoom
lens unit
mentioned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366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6332C (zh
Inventor
关田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50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0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633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633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350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按从物体侧向像侧的顺序,具备负的光强度的第1透镜单元,正的光强度的第2透镜单元;以及正的光强度的第3透镜单元;使各透镜单元的间隔变化来进行变焦。在此变焦透镜系统中,用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状负透镜元件和正透镜元件构成第1透镜单元,并且将各透镜元件的折射率设定成恰当的值,由此就实现构成透镜片数较少而紧凑的、具优良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照相机或摄像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等的变焦透镜系统。
背景技术
最近,伴随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机、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照相机)的多功能化,其中使用的光学系统需要包含宽广视角的大孔径比的变焦透镜。
由于在这种照相机中,在透镜最后部和摄像元件之间,配置有低通滤光镜或校色滤光镜等各种光学部件,所以在其中使用的光学系统中需要后焦距比较长的透镜系统。进而,在使用了彩色图像用摄像元件的照相机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色调发暗,在其中所用的光学系统中需求像侧的远心特性良好的透镜系统。
以往,提出以下种种方案,即由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组(注:英文译为“lens unit”)和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这2个透镜组组成、通过改变两者的透镜间隔而进行变焦的、所谓的短变焦类型广角双组变焦透镜。在这些短变焦类型的光学系统中,通过移动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来进行变倍,通过移动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组来进行伴随变倍的图像位置校正。在这些由2个透镜组组成的透镜构成中,变焦比为2倍左右。
进而还提出以下方案,即为了使透镜整体成紧凑状以具有2倍以上的高变焦比,在2组变焦透镜的像侧配置具有负或者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组,进行伴随高变焦比化而发生的诸像差的校正的、所谓的3组变焦透镜(例如专利文献1、2)。
另外,作为3组变焦透镜,满足后焦距和远心特性的广角3组变焦透镜系统(例如专利文献3、4)也已众所周知。
另外在3组变焦透镜中,还公知在变焦时使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组不动,使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组移动来进行变焦的变焦透镜(例如专利文献5)。
另外,还公知透镜构成片数比较少的3组变焦透镜(例如专利文献6~11)。
在这些以往例子之中,专利文献6、10、11中公开了,用负透镜和正透镜2片透镜构成第1透镜组,且比较低地抑制负透镜和正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使色差和像面校正得以兼顾。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公平7-3507号公报(对应:US4810072)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公平6-40170号公报(对应:US4647160)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昭63-135913号公报(对应:US4838666)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7-261083号公报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平3-288113号公报(对应:US5270863)
【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0-47108号公报(对应:US6542301)
【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01-272602号公报(对应:US6545819)
【专利文献8】
日本特开2002-14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9】
日本特开2002-48975号公报(对应:US6417973)
【专利文献10】
日本特许第3035830号公报(对应:US5270863)
【专利文献11】
美国专利第5278698号
(注:与专利文献6相同)
(注:与专利文献10相同)
(注:与专利文献11相同)
为35mm胶片而设计的3组变焦透镜,由于后焦距较长,远心特性不好,故难以直接用在使用固体摄像元件的光学器件中。
另一方面,近年来,为了兼顾照相机的紧凑化和变焦透镜的高变焦比化,在不摄影时将各透镜组的间隔缩小至与摄影状态不同的间隔,使距照相机主体的透镜突出量减少的所谓伸缩式的变焦透镜已得以广泛使用。
一般,若构成变焦透镜的各透镜组的透镜片数较多,则各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长度就较长,另外,若各透镜组的变焦以及聚焦中的移动量较大则透镜全长就较长,不能达到所希望的伸缩长度,而难以用于伸缩式的变焦透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与上述以往例子不同的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构成透镜片数较少、紧凑的、具有优良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变焦透镜系统,按从物体侧向像侧的顺序,具备负的光强度的第1透镜单元,正的光强度的第2透镜单元;以及正的光强度的第3透镜单元;使各透镜单元的间隔变化来进行变焦。在此变焦透镜系统中,用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状负透镜元件、和正透镜元件构成第1透镜单元,并且将各透镜元件的折射率设定成恰当的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形式1的变焦透镜的光学截面图。
图2是实施形式1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3是实施形式1的变焦透镜在中间变焦位置的像差图。
图4是实施形式1的变焦透镜在摄远端的像差图。
图5是实施形式2的变焦透镜的光学截面图。
图6是实施形式2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7是实施形式2的变焦透镜在中间变焦位置的像差图。
图8是实施形式2的变焦透镜在摄远端的像差图。
图9是实施形式3的变焦透镜的光学截面图。
图10是实施形式3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1是实施形式3的变焦透镜在中间变焦位置的像差图。
图12是实施形式3的变焦透镜在摄远端的像差图。
图13是数字照相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系统以及使用了此变焦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数字照相机)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形式1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2~图4是实施形式1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中间变焦位置、摄远端的像差图。实施形式1是变焦比为3.0倍、F数(光圈数)为2.7~5.0左右的变焦透镜。
图5是实施形式2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6~图8是实施形式2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中间变焦位置、摄远端的像差图。实施形式2是变焦比为2.2倍、F数(光圈数)为2.7~4.0左右的变焦透镜。
图9是实施形式3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透镜截面图。图10~图12是实施形式3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中间变焦位置、摄远端的像差图。实施形式3是变焦比为3.0倍、F数(光圈数)为2.7~5.0左右的变焦透镜。
在图1、图5、图9的透镜截面图中,L1是具有负折射能力(光强度=焦距的倒数)的第1透镜组,L2是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L3是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组,SP是孔径光阑。IP是像面,配置有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感光面。G是诸如石英低通滤光镜或去红外滤光镜等的玻璃块。
各实施形式的变焦透镜,按从物体侧开始的顺序由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组L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L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组L3这3个透镜组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摄远端进行变焦时,第1透镜组L1基本上沿凸状的轨迹的一部分朝像侧往复移动,第2透镜组L2朝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L3单调地或以拐点朝像侧进行移动。
在各实施形式中,通过第2透镜组L2的移动来进行主要的变倍,通过第1透镜组L1的大致往复移动以及利用第3透镜组L3朝像侧方向的移动来校正像位置伴随变倍的移动。
第3透镜组L3通过分担伴随摄像元件小型化的透镜系统整体的折射能力的增大,减少由第1透镜组L1、第2透镜组L2构成的短变焦系统的折射能力,来抑制具体构成第1透镜组L1的透镜中的像差的发生而达到良好的光学性能。另外,通过使第3透镜组具有物镜的作用来实现、特别在使用固体摄像元件等的摄影装置中所必要的在像侧的远心成像。
另外,通过将光阑SP置于第2透镜组L2的最靠物体侧并缩短广角侧中的入射光瞳和第1透镜组L1的距离,来抑制构成第1透镜组L1的透镜外径的增大。进而,通过用夹持光阑SP的第1透镜组L1和第3透镜组来消除光轴外的诸像差以不增加构成透镜片数地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
在各实施形式中,按从物体侧向像侧的顺序,用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状负透镜11、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状正透镜12这2片透镜,来构成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组L1。
第2透镜组L2,具有2片正透镜和1片以上的负透镜,该2片正透镜分别配置于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和最靠像侧。
具体来讲,就是按从物体侧到像侧的顺序,用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状正透镜21、和将凹面朝向像面侧的弯月状负透镜22的接合透镜,以及两个透镜面均为凸形状的正透镜23这3片透镜,来构成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L2。
第1透镜组L1的负透镜的至少一个面,和上述第2透镜组L2的最靠物体侧的面是非球面。
用1个正透镜31构成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组L3。
如上面那样,通过将各透镜组设为兼顾所希望的折射能力配置和像差校正的透镜结构,可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实现透镜系统的紧凑化。
接着对各透镜组的透镜结构的特征具体地进行说明。
第1透镜组L1具有使光轴外主光线在光阑SP的中心进行光瞳成像的作用,特别是在广角侧的变焦区域中,由于光轴外主光线的折射量较大,故容易发生光轴外诸像差、特别是像散像差和畸变像差。
因此在各实施形式中,与通常的广角用摄影透镜同样,将第1透镜组L1设为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透镜结构,所述负透镜和正透镜抑制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直径的增大。
然后,通过使弯月状负透镜11的像侧的透镜面在透镜周边成为负折射能力变弱的非球面,来对像散像差和畸变像差平衡良好地进行校正,并且仅用2片这样少的透镜片数构成第1透镜组L1,来谋求透镜整体的紧凑化。
另外构成第1透镜组L1的各透镜,为了抑制因光轴外主光线的折射而产生的光轴外像差的发生而取近似于以光阑SP和光轴的交叉点为中心的同心球面的透镜形状。
接着第2透镜组L2,配置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状正透镜21,采用使射出第1透镜组L1的光轴外主光线的折射角减小并且不发生光轴外诸像差的透镜形状。
另外,正透镜21是光轴上光线的通过高度最高的透镜,是与球面像差、彗形像差的校正主要相关的透镜。
因此通过使正透镜2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在透镜周边成为正折射能力变弱的非球面形状,来对球面像差、彗形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
接着,通过使与正透镜21接合的负透镜22的透镜形状成为将凹面朝向像面侧的弯月形状,来消除在正透镜21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上所发生的像差。
接着第3透镜组L3由两个透镜面均为凸形状的正透镜31构成,还具有作为用于进行像侧远心的物镜的作用。
现在,若设后焦距(back focus)为sk′,第3透镜组L3的焦距为f3,第3透镜组L3的成像倍率为β3,则
sk′=f3(1-β3)的关系成立。
其中,0<β3<1.0。
这里,在从广角端向摄远端进行变焦时,若将第3透镜组L3朝像侧移动,则后焦距sk′减少并且第3透镜组L3的成像倍率β3在摄远侧增大。
于是,最终能够用第3透镜组L3来分担变倍,第2透镜组L2的移动量减少,为此能够节约空间而有助于透镜系统的小型化。
在各实施形式中,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聚焦的情况下,通过将第1透镜组L1向物体侧移动就得到良好的光学性能,但也可以将第3透镜组朝物体侧移动来进行聚焦。
由此,就能够防止在使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第1透镜组L1进行聚焦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前透镜外径增大以及因使透镜重量最重的第1透镜组L1移动而引起的传动装置的负荷增大,进而就可用凸轮等简单结构携带第1透镜组L1和第2透镜组L2在变焦时移动,从而能够达到机械结构的简化以及精度提高。
另外,在用第3透镜组L3进行聚焦的情况下,在摄远端的、进行聚焦时的移动量大于在广角端的移动量。为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从广角端向摄远端变焦时将第3透镜组L3朝像侧移动,在摄远端使第3透镜组L3定位在像侧上的位置比在广角端的更远,以确保第3透镜组L3在摄远端进行聚焦时的移动空间。由此,谋求提高第2透镜组L2和第3透镜组L3之间的空间利用率,实现透镜系统的紧凑化。
接着对各实施形式的上述特征以外的特征进行说明。
◎在设第1透镜组L1内的负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1n,正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1p时,满足以下条件式。
1.60<n1n<1.75              ...(1)
1.65<n1p<1.80              ...(2)
若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值或者小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则第1透镜组L1的彼兹弗(PETZVAL)和在正方向上增大,像面弯曲的校正变得困难。另外,若小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或者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值,则在广角端的变焦位置上的畸变像差以及放大率色差校正变得困难而不太好。
最好是,使条件式(1)、(2)的数值范围如下设置:
1.65<n1n<1.7                ...(1a)
1.68<n1p<1.78               ...(2a)
◎在设第1透镜组L1的焦距为f1,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为fw时,满足以下条件式。
-2.7<f1/fw<-1.6             ...(3)
若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值,则光学系统的全长变短,但由于第1透镜组L1的焦距缩短,故整个变焦区域中的像差校正、特别是畸变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而不太好。另外,若小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则变焦时的第1透镜组L1的移动量增大,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所以不太好。
最好是,使条件式(3)的数值范围如下设置。
-2.5<f1/fw<-1.8             ...(3a)
◎在设第2透镜组L2的焦距为f2,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为fw时,满足以下条件式。
1.5<f2/fw<2.2               ...(4)
若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值,则变焦时的第2透镜组L2的移动量增大,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所以不太好。另外,若小于条件式(4)的下限值,则光学系统的全长变短,但由于第2透镜组L2的焦距变短,故整个变焦区域的像差校正变得困难而不太好。
进而最好是,使条件式(4)的数值范围如下设置。
1.6<f2/fw<2.0              ...(4a)
◎在设从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第1透镜组L1的透镜的物体侧顶点到配置于最靠像侧的第1透镜组L1的透镜的像侧顶点的距离为DL1,设从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第2透镜组L2的透镜的物体侧顶点到配置于最靠像侧的第2透镜组L2的透镜的像侧顶点的距离为DL2,设从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第3透镜组L3的透镜的物体侧顶点到配置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第3透镜组L3的像侧顶点的距离为DL3,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为fw时,满足以下条件式。
1.5<(DL1+DL2+DL3)/fw<2.5 ...(5)
若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值,则由于各透镜的厚度相对增厚,而难以使透镜伸缩全长缩短,所以不太好。
若小于条件式(5)的下限值,则各透镜的厚度变薄而可使伸缩时的透镜全长缩短,但为了使各透镜的厚度变薄,必须使各透镜的曲率减缓,为此各透镜组的焦距变长。若各透镜组的焦距变长,则必然是伴随各透镜组的变倍的移动量变大,所以使各透镜组移动的凸轮筒变长,即便透镜的厚度变薄但在伸缩时的透镜全长却变长,因而不太好。
进而最好是,使条件式(5)的数值范围如下设置。
1.6<(DL1+DL2+DL3)/fw<2.3 ...(5a)
在各实施形式中通过如上面那样设定各要素,就实现特别是适合于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影系统的、构成透镜片数较少而紧凑的、特别是适于伸缩式的变焦透镜的、具有变焦比为2~3倍左右的优良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
另外,根据各实施形式,通过在透镜组中有效地导入非球面,特别是恰当地设定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折射能力,来有效地进行光轴外诸像差、特别是像散像差·畸变像差以及大孔径比化时的球面像差的校正。
另外,根据各实施形式就能够得到满足下面特性中的至少一个的变焦透镜。
即,
·增大广角端的视角,并谋求高性能、紧凑化。
·特别是对广角侧的像散像差、畸变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
·谋求适合于灵敏度较低的高像素摄像元件的大孔径比化。
·使构成透镜片数最小,并形成适合于使用了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影系统的良好的像侧远心成像。
·在不仅仅是广角端的整个变焦区域中对畸变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
·使因像侧远心成像的变焦引起的变动减小。
·保持远心成像不变来减少变倍透镜组的移动量,以达到透镜系统整体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简化向近距离物体聚焦的机构等。
下面,示出分别对应于实施形式1~3的数值实施例1~3。在各数值实施例中,i表示从物体侧开始的光学表面的序号,ri表示各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第i面与第i+1面之间的部件壁厚或者空气间隔,ni、vi分别表示对于d线的折射率、阿贝数。另外,最靠像侧的2个面是相当于石英低通滤光镜、红外滤光镜等的玻璃块G。非球面形状在以面顶点为基准将在距光轴的高度为H的位置上沿光轴方向的位移设为X时,用
【算式1】
X = ( 1 / R ) H 2 1 + 1 - ( 1 + K ) ( H / R ) 2 + BH 4 + CH 6 + DH 8
来表示。其中R是曲率半径,K是圆锥常数、B、C、D是非球面系数。
另外,“D±0X”意味着“×10±X”。f表示焦距,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角。
另外,在表1中示出上述的各条件式与数值实施例中的诸数值的关系。
数值实施例1
f=7.81~23.40    Fno=1∶2.7~5.0     2ω=59.2°~21.5°
r1=76.198      d1=1.60      n1=1.67790    v1=55.3
r2=5.982       d2=2.36
r3=9.877       d3=2.00      n2=1.76182    v2=26.5
r4=19.324      d4=可变
r5=(光阑)      d5=0.80
r6=5.586       d6=2.60      n3=1.79952    v3=42.2
r7=34.673      d7=0.60      n4=1.80518    v4=25.4
r8=4.891       d8=0.97
r9=20.557      d9=1.80      n5=1.67790    v5=55.3
r10=-20.202    d10=可变
r11=18.456     d11=2.00     n6=1.48749    v6=70.2
r12=-77.864    d12=可变
r13=∞         d13=2.50     n7=1.51633    v7=64.1
r14=∞
焦距可变间隔  7.81  15.10  23.40
    d4d10d12  17.157.284.75  6.5017.692.96  2.0627.242.03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R            K               B              C               D
2  5.98182D+00    -1.21666D+00    3.53675D-04     2.28576D-06    -2.46250D-08
6  5.58568D+00    -2.72685D-01    -5.69472D-05
数值实施例2
f=5.23~11.49      Fno=1∶2.7~4.0     2ω=64.1°~31.8°
r1=26.604        d1=1.20      n1=1.69350       v1=53.2
r2=3.586         d2=1.54
r3=5.990         d3=2.00      n2=1.76182       v2=26.5
r4=11.113        d4=可变
r5=(光阑)        d5=0.50
r6=3.336         d6=2.00      n3=1.58913       v3=61.3
r7=7.475         d7=0.50      n4=1.76182       v4=26.5
r8=3.165         d8=0.55
r9=6.999         d9=1.60      n5=1.60311       v5=60.6
r10=-11.947      d10=可变
r11=20.535       d11=1.50     n6=1.48749       v6=70.2
r12=-125.155     d12=可变
r13=∞           d13=2.70     n7=1.51633       v7=64.2
r14=∞
焦距可变间隔  5.23  8.15  11.49
    d4d10d12  9.352.073.27  4.516.691.84  1.6910.241.48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R               K              B              C              D
2    3.58622D+00    -8.23542D-01    6.58857D-04    2.14593D-05    7.90153D-08
6    3.33609D+00    -3.48751D-01    -3.90199D-04
数值实施例3
f=7.81~23.40     Fno=1∶2.7~5.0     2ω=59.2°~21.5°
r1=52.542       d1=1.50       n1=1.67790      v1=55.3
r2=5.272        d2=1.82
r3=8.506        d3=2.20       n2=1.69895      v2=30.1
r4=20.392       d4=可变
r5=(光阑)       d5=0.80
r6=5.699        d6=2.60       n3=1.80610      v3=40.7
r7=33.105       d7=0.60       n4=1.80518      v4=25.4
r8=4.957        d8=0.90
r9=17.710       d9=1.80       n5=1.65160      v5=58.5
r10=-20.404     d10=可变
r11=13.490      d11=1.80      n6=1.48749      v6=70.2
r12=165.216     d12=可变
r13=∞          d13=2.50      n7=1.51633      v7=64.1
r14=∞
焦距可变间隔   7.81   15.15   23.40
    d4d10d12   16.847.614.39   5.8316.913.71   2.0427.202.04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R               K              B               C             D
2    5.27191D+00    -1.98991D+00    1.18431D-03    -8.37667D-06    1.06596D-07
6    5.69916D+00    -2.80267D-01    -3.83945D-05
表1
  下限   上限   实施形式1   实施形式2   实施形式3
条件式(1)   n1n   1.60   1.75    1.67790   1.69350    1.67790
条件式(2)   n1p   1.65   1.80    1.76182   1.76182    1.69895
条件式(3)   f1    -17.47   -10.88    -17.36
  fw    7.81   5.23    7.81
  f1/fw   -2.7   -1.6    -2.24   -2.08    -2.22
条件式(4)   f2    14.88   8.80    14.63
  fw    7.808   5.231    7.807
  f2/fw   1.5   2.2    1.91   1.68    1.87
条件式(5)   DL1+DL2+DL3    13.93   11.39    13.22
  fw    7.81   5.23    7.81
  (DL1+DL2+DL3)/fw   1.5   2.5    1.78   2.18    1.69
接着使用图13来说明将实施形式1~3所示的变焦透镜用作摄影光学系统的数字照相机的实施形式。
在图13中,20是照相机主体,21是由实施形式1~3中所说明的任一变焦透镜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22是内置于照相机主体,接收由摄影光学系统21所形成的被摄体像的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光电变换元件),23是记录与由固体摄像元件22进行了光电变换的被摄体像对应的信息的存储器,24是由液晶显示面板等构成的、用于观察在固体摄像元件22上所形成的被摄体像的取景器。
这样通过将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适用于数字照相机等光学器件,就能够实现小型且具有较高的光学性能的光学设备。

Claims (11)

1.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按从物体侧向像侧的顺序,具备具有负的光强度的、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状负透镜元件和正透镜元件组成的第1透镜单元;具有正的光强度的第2透镜单元;以及具有正的光强度的第3透镜单元,该第3透镜单元包含在物体侧具有凸状面的正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使第1透镜单元和第2透镜单元的间隔以及第2透镜单元和第3透镜单元的间隔变化地进行变焦,且满足以下条件,
1.60<n1n<1.75
1.65<n1p<1.80
其中,n1n是上述第1透镜单元内的负透镜元件的材料的折射率,n1p是上述第1透镜单元内的正透镜元件的材料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单元具有2个正透镜元件和1个以上的负透镜元件;
以及
在上述第2透镜单元中所包含的2个正透镜元件分别配置于第2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和最靠像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单元,按从物体侧向像侧的顺序,包括接合了正透镜元件和负透镜元件的接合透镜,以及两个透镜面均为凸形状的正透镜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从广角端向摄远端进行变焦时,上述第1透镜单元沿凸状的轨迹朝像侧移动,上述第2透镜单元朝物体侧单调地移动,上述第3透镜单元朝像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条件,
-2.7<f1/fw<-1.6
其中,f1是上述第1透镜单元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条件,
1.5<f2/fw<2.2
其中,f2是上述第2透镜单元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条件,
1.5<(DL1+DL2+DL3)/fw<2.5
其中,DL1是从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上述第1透镜单元的透镜元件的物体侧顶点到配置于最靠像侧的第1透镜单元的透镜元件的像侧顶点的距离,
DL2是从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上述第2透镜单元的透镜元件的物体侧顶点到配置于最靠像侧的第2透镜单元的透镜元件的像侧顶点的距离,
DL3是从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上述第3透镜单元的透镜元件的物体侧顶点到配置于最靠像侧的第3透镜单元的透镜元件的像侧顶点的距离,
fw是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单元内的负透镜元件的至少一个面和上述第2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面是非球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上述第3透镜单元朝物体侧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聚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焦透镜系统,在固体摄像元件上形成图像。
11.一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到10任何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以及
接收由该变焦透镜系统所形成的图像的固体摄像元件。
CNB200410036664XA 2003-05-06 2004-04-29 变焦透镜系统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633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8261/2003 2003-05-06
JP2003128261A JP4366109B2 (ja) 2003-05-06 2003-05-06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0815A true CN1550815A (zh) 2004-12-01
CN100416332C CN100416332C (zh) 2008-09-03

Family

ID=33410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666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6332C (zh) 2003-05-06 2004-04-29 变焦透镜系统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系统的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943962B2 (zh)
JP (1) JP4366109B2 (zh)
CN (1) CN100416332C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2466B (zh) * 2006-03-20 2010-04-21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透镜,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成像装置以及拍摄装置和移动信息终端
CN1854790B (zh) * 2005-04-30 2011-05-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紧凑型变焦镜头
CN101331418B (zh) * 2005-10-25 2011-07-06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和摄像透镜装置以及数字设备
CN101750718B (zh) * 2008-12-20 2011-08-10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变焦镜头
CN104101992A (zh) * 2013-04-03 2014-10-15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4122659A (zh) * 2013-04-23 2014-10-29 张梅 变焦光学系统、内窥镜物镜系统及电子内窥镜
CN106556921A (zh) * 2015-09-28 2017-04-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0935B2 (ja) * 2004-06-10 2009-01-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4630581B2 (ja) * 2004-06-16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1539660B (zh) 2004-06-29 2013-07-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
JP2006078581A (ja) * 2004-09-07 2006-03-23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612823B2 (ja) * 2004-09-16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90052B2 (ja) * 2005-01-11 2011-06-0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6194975A (ja) * 2005-01-11 2006-07-27 Olympus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584748B2 (ja) * 2005-03-29 2010-11-24 Hoya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2007148052A (ja) * 2005-11-29 2007-06-14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変倍光学系
KR100781162B1 (ko) * 2006-10-31 2007-11-30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줌렌즈 광학계
KR100781163B1 (ko) * 2006-10-31 2007-11-30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광각 줌렌즈
US7859764B2 (en) 2006-12-20 2010-12-2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Variable-power optical system,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digital apparatus
KR101373019B1 (ko) 2007-04-23 2014-03-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각 줌렌즈
KR101431544B1 (ko) 2008-02-04 2014-09-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소형 줌 렌즈
JP5294796B2 (ja) * 2008-10-23 2013-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10256417A (ja) * 2009-04-21 2010-11-11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469944B2 (ja) * 2009-07-17 2014-04-16 株式会社シグマ 撮像装置
JP5688543B2 (ja) * 2010-07-20 2015-03-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撮像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撮像装置におけるレンズ駆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7160A (en) * 1981-12-24 1987-03-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mall-sized wide angle zoom objective
US4810072A (en) * 1984-12-22 1989-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JPS63135913A (ja) * 1986-11-27 1988-06-08 Canon Inc バツクフオ−カスの長い広角ズ−ムレンズ
US5270863A (en) * 1990-04-05 1993-12-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Zoom lens system
JP3035830B2 (ja) 1990-04-05 2000-04-24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US5278698A (en) * 1990-07-06 1994-01-11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agnifying projecting lens
JPH0640170A (ja) 1991-11-05 1994-02-15 Konica Corp 感熱転写記録用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3507A (ja) 1993-06-14 1995-01-06 Masayoshi Kaniyoshi オーバースカート
JPH07261083A (ja) 1994-03-17 1995-10-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US6542301B1 (en) * 1997-10-30 2003-04-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image scanner using it
JPH11295599A (ja) * 1998-04-13 1999-10-2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広角系ズームレンズ
JP3347679B2 (ja) 1998-05-29 2002-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JP3606548B2 (ja) * 1999-03-31 2005-01-05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3群ズームレンズ
JP3710352B2 (ja) 2000-03-27 2005-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US6545819B1 (en) * 1999-08-31 2003-04-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4460734B2 (ja) 2000-05-23 2010-05-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JP4612766B2 (ja) 2000-06-28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790B (zh) * 2005-04-30 2011-05-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紧凑型变焦镜头
CN101331418B (zh) * 2005-10-25 2011-07-06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和摄像透镜装置以及数字设备
CN101042466B (zh) * 2006-03-20 2010-04-21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透镜,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成像装置以及拍摄装置和移动信息终端
CN101750718B (zh) * 2008-12-20 2011-08-10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变焦镜头
CN104101992A (zh) * 2013-04-03 2014-10-15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4122659A (zh) * 2013-04-23 2014-10-29 张梅 变焦光学系统、内窥镜物镜系统及电子内窥镜
CN106556921A (zh) * 2015-09-28 2017-04-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6556921B (zh) * 2015-09-28 2020-06-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16332C (zh) 2008-09-03
US6943962B2 (en) 2005-09-13
JP4366109B2 (ja) 2009-11-18
JP2004333767A (ja) 2004-11-25
US20040223231A1 (en) 2004-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50815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207619C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照相机
CN1700050A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715986A (zh) 可变焦镜头和照相机系统
CN1940632A (zh) 二焦点切换型成像透镜
CN1260593C (zh) 变倍透镜系统以及具有该变倍透镜系统的投影仪
CN1317580C (zh) 变焦镜头系统
CN1250995C (zh) 变焦镜头及摄影装置
CN1825154A (zh) 变焦镜头和信息装置
CN1693935A (zh) 变焦透镜
CN1374544A (zh) 变焦镜头以及采用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
CN101034203A (zh)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拍摄设备
CN1869760A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220091C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具有它的相机
CN1841116A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991433A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含该变焦透镜系统的摄像设备
CN1171108C (zh) 摄像透镜
CN101034202A (zh)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拍摄设备
CN1975503A (zh)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以及拍摄设备
CN101051112A (zh) 变倍光学系统
CN1591075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462893A (zh) 透镜系统以及具有该透镜系统的摄影装置
CN1467530A (zh) 变焦距透镜及摄影装置
CN1352402A (zh) 调焦镜头与使用调焦镜头的拍摄装置
CN1877386A (zh) 变焦透镜系统及包含变焦透镜系统的摄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704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